新牧区发展畜牧经济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2年阿坝州牧区五县畜牧业产值16.83亿元,占全州畜牧总产值的64.09%,牦牛是阿坝牧区的优势畜种,2012年全州存栏牦牛177.08万头,其中牧区五县存栏牦牛140.3万头,占全州牦牛总存栏数的79.23%,占牧区牲畜总数的56.87%,可见其较高的经济地位。但目前,阿坝州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却令人堪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新牧区发展畜牧经济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新牧区发展畜牧经济论文 篇1:

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教学过程中的补充

【摘要】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在内蒙古牧区进行了发展畜牧业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内蒙古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有多种原因的。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 畜牧业 社会主义改造原因

内蒙古牧区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符合内蒙古地区实际情况的声势浩大的运动。究其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畜牧业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一)畜牧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毛泽东主席就曾说:“没有畜牧业的经济,是一种不完全的国民经济。”这是毛主席看到了畜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而发的感慨。朱德副主席也曾说过在广义的农业部门中,除了粮食生产以外,畜牧业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畜牧业之所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于从事农业生产时,畜牧业可以提供牲畜作为劳动力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在从事工业生产时,畜牧业可以提供一些工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如皮毛等;当然畜牧业和大众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它可以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肉食、奶等生活资料。

(二)畜牧业在内蒙古牧区占特殊重要地位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人民特别是牧区的牧民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经营畜牧业经济是内蒙古牧区牧民自古以来就擅长的生产劳动,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因此,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牧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影响着牧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甚至也影响着整个内蒙古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内蒙古牧区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原因

在牧区个体的、分散的、落后的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发展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相反还会阻碍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这是进行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原因。

1947年我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之初为了发展牧区畜牧业经济而实行了民主改革。虽然民主改革对内蒙古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经过民主改革后的内蒙古牧区依然存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牧民经济、牧主经济以及召庙经济。对于这种个体、分散的私有制经济的弊端,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农业大量增产的要求和小农经济分散私有、农业技术的落后之间存在着矛盾。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也指出:“畜牧业与农业同样,均属于落后的、分散的、个体的经济范畴,故有同一性,决定了它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由此可以看出,个体、分散的私有制的存在不利于实行合理的劳动分工,无力购买先进工具,从而难以抗拒自然灾害和保证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为了畜牧业经济有长足发展动力,就必须破除束缚经济发展的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的旧生产关系。一场全面地改造社会经济结构的斗争是势在必行的了。

三、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稳定政局、巩固政治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状况决定政治统治秩序,因而对内蒙古牧区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内蒙古自治区是地处我国北部边疆的少数民族蒙古族的聚居区,其在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中原地区较为落后,而且中央政府对内蒙古地区的政治统治也较为松散,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对内蒙古牧区的政治统治,有效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就需要发展牧区经济,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而当时牧区分散的、个体的畜牧业经营方式不利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党和自治区政府在领导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在牧区进行了发展畜牧业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综上所述,畜牧业经济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和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牧区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牧业生产、改变牧区面貌,推动全国国民经济和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顺着农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潮而进行一场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乌兰夫革命史料编研室:《乌兰夫论牧区工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郭德宏、冯成略:《丰碑:中国共产八十年奋斗与辉煌》内蒙古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

高玲(1981年8月-),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育。

作者:高玲

新牧区发展畜牧经济论文 篇2:

现代牦牛产业的“四个四”

2012年阿坝州牧区五县畜牧业产值16.83亿元,占全州畜牧总产值的64.09%,牦牛是阿坝牧区的优势畜种,2012年全州存栏牦牛177.08万头,其中牧区五县存栏牦牛140.3万头,占全州牦牛总存栏数的79.23%,占牧区牲畜总数的56.87%,可见其较高的经济地位。

但目前,阿坝州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却令人堪忧。牧区牦牛产业发展还存在品种退化严重、生产性能较低,草场超载过牧、草畜矛盾突出,良种体系建设不健全、牦牛选种不科学,商品观念淡薄、畜产品商品率低,牦牛产品单一、精细加工能力较弱等诸多突出问题。为此,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局部地区采取了一些措施,尝试改变目前的现状,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

成功的经验及具体作法

2008年以来,阿坝州委州政府整合专项资金,在牧区县进行现代畜牧产业模式的研究示范,在红原县重点研究了牦牛健康养殖模式。

2009年四川省政府将红原县作为开展牧区现代畜牧业试点县,通过在邛溪镇、安曲乡、瓦切乡等地试点示范,总结出很多成功的经验,现代牦牛产业发展模式已成雏形。

通过“四个四模式”发展现代牦牛产业:

构建“四个体系”——即构建高效的牧草生产体系、合理的牲畜繁育体系、完备的牲畜安全体系、科学的草原管护体系。

调整“四个结构”——即调整牧业人口结构,促进牧业剩余劳动力向非牧产业转变;调整天然草场结构,促进传统放牧型向冬春补饲型转变;调整畜群畜种结构,促进牲畜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调整畜副产品结构,促进原料出售型向精、深加工增值型转变。

实现“四个转变”——即游牧畜牧业向定居畜牧业转变;粗放经营向科学养畜集约化经营;原料生产向加工增值转变;牦牛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经济优势转变。

达到“四个持续”——即实现生态功能持续增强、草地资源持续利用、畜牧经济持续发展、牧民群众持续增收。

牦牛高效养殖体系建设

草业基地建设——天然草地培育,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沙化、退化和严重退化的天然草地,通过封育、补播等措施进行治理,提高其生产力;牧户免耕打贮草基地建设,应用免耕种草技术建植牧户打贮草基地,解决家畜冬春补饲饲草,减少牦牛在冬春的死亡率,并进一步提高其生产能力;商品草生产与草产品加工,在国家的扶持下鼓励企业或专业户进行规模化种草,发展牧区商品草生产,建立牧草县级储备库两个,并结合进行草产品加工;建设草产品加工厂、商品草生产基地、储备库,购置大型机具。

畜牧业基础设施设备——兴建或改扩建牲畜暖棚、储草棚、敞圈、巷圈道、放牧生产用房、草地分区围栏、牧区道路等基础设施,购置小型播种和割草机械等设施设备。

牦牛杂交改良一一推广应用“黑牦”、“娟牦”杂交组合冻精配种,结合推广三元杂交进行牦牛改良,使其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牦牛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村防疫点、社(家庭牧场和联户牧场)防疫员队伍建设,添置基本防疫设施和冷链设备,形成县兽防站——乡(镇)畜牧兽医站——村防疫点——社(家庭牧场和联户牧场)防疫员四级家畜疫病防控体系。

牦牛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示范工程

建设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高效的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是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和畜牧业整体效益的重要措施。根据我州畜产品加工业的现有基础,重点抓好奶、肉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

牦牛产品生产加工、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搞好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推进各类产品质量认证,培育本土知名品牌。新建收奶站点,配备相应的检验、储运设施。以现有乳肉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基础,建成以红原牦牛乳粉、牦牛肉为主,牦牛奶饮料和牦牛保健食品为辅助的加工体系;以红原为中心,在全国大中城市主要市场建立健全牦牛畜产品物流、销售体系;快速育肥场建设工程,为了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减低牲畜的存栏量,结合牧区养殖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建立放牧加补饲的快速育肥场,每个育肥场年育肥牲畜500头以上。

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重点构建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教育培训以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控等体系,为现代畜牧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技术支撑。

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一以县畜牧兽医局、县科技局为核心,形成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推广体系。

综合服务体系——建立以县畜牧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专业经合组织及企业等协同配合,覆盖全县乡村的现代畜牧业综合服务体系,为畜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机制,强化检测手段,配备相应的检验设施设备。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扶持培育各乡或村组建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搭建互助合作平台,实现养殖户与大市场的对接,这是现代畜牧业新模式应用的关键之所在。牧区草场和牲畜承包到户经营,虽然极大地激发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的时期内提高了畜产品数量,但是小而全的分散经营,又成为制约牧区现代畜牧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瓶颈。在红原的安曲一村和瓦切的唐日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和运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全村基本实现了草畜平衡,畜牧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畜群结构更加合理,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为牦牛业良性循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牧区牦牛产业发展模式

牦牛业发展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普及良种,提高生产性能牦牛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养殖新技术推广普及,是提高牦牛群体品质的主要手段。通过加强牦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确定改良杂交方向的前提下,不同区域进行不同方式的良种推广与普及,确保牦牛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改变传统经营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在冷季来临之前,多出栏,缩短牦牛饲养周期,提高牦牛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饲料基地建设投入,改善牦牛饲养条件。

资源合理配置。通过培训、示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通过职业培训,现场指导科技园区、示范户(场),提高牦牛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经营素质。加大牦牛商品的力度以农村产业结构和小城镇建设为契机,稳定牦牛产品的数量,提高质量,减少直接饲养牦牛的人数和户数,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和渠道,增加产前和产后服务从业人口,从而使牦牛产品由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变。

广开融资渠道。加大对牦牛产业化的投资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项目资金、集资、上市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牦牛加工企业,加快产品开发,注重市场培育,创建品牌产品,制定牦牛产品营销战略,构建营销网络,不断提高牦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专业化生产。牦牛的专业化生产主要是指牧场、牧户等的主导生产方向。牦牛属肉乳兼用型,而目前牧区的杂种母牛以利用产乳性能为主,杂种公牛以利用产肉性能为主,因此牦牛的专业化生产主要包括种源生产、牦牛肉生产和牦牛乳生产三类。

总之,建立“六化”现代家庭牧场(草场围栏化、住房定居化、饲草料基地化、圈舍暖棚化、牲畜良种化、疫病防治规范化),推广“五良”技术(良医、良舍、良料、良法、良种)的配套应用,是牦牛产业发展的根本。

新牧区发展畜牧经济论文 篇3:

牧区集体经济发展与产业振兴

摘要: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具有天然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经过七年的艰苦创业,合作社在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重要的集体经济力量。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生产流动资金不足、发展空间受限、人才建设遇到瓶颈等。从促进牧区集体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的路径选择看,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应立足优势,弥补短板,培养合作社发展主体,推动现代牧业发展;用好用活扶持政策,促進牧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营销手段;加强品牌宣传,因地制宜发展牧区集体经济。

关键词:牧区集体经济;玛拉沁艾力;支部建在合作社

牧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转变粗放式生产方式、保障牧民增收致富、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发展壮大牧区集体经济,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新型运营机制,对于解决好牧区“三农”问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2019年两会期间,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云波在内蒙古代表团分组审议时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并在会后将合作社的胸牌送给总书记,总书记殷切指示:“希望你们的合作社越办越好,一定要把路子走对!”通辽市扎鲁特旗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在实现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脱贫致富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发展困境看,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发展空间受限、“无人可用”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有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合作社做大做强,同时能够为其他地区特别是牧区的集体经济发展与产业振兴提供可供参考的“玛拉沁艾力”方案。

一、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概况

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东萨拉嘎查,注册成立于2014年1月,启动资金550万元,“玛拉沁艾力”是牧民之家的意思。全嘎查实行自愿入股、自愿退股的股份制合作社,234户中207户入股,入股率达90%以上。2019年底,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总资产达5800万元,分红6次,累计分红达到767.65万元,人均年收入1.58万元。合作社的发展依托于通辽市扎鲁特旗优越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在“提质增效”原则指导下,合作社在固定资产、基础设施、分红收益、带动就业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

通辽素有“黄牛之乡”美誉,扎鲁特山地草原闻名全国,科尔沁黄牛与得天独厚的草场的结合,为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自然条件基础。合作社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强,日照时间长适合畜牧业发展。饲草多以天然牧草为主,草场宽广。合作社示范创立地方优势畜牧业品牌,形成 “饲草料种植+养殖+屠宰加工+仓储物流+ 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区域内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历史文化资源依托

扎鲁特自然环境优美,被誉为“中国最美山地草原”,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乌力格尔之乡”,古代历史文明遗迹多达393处,随着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专业合作社将产业发展与“祭敖包”等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打造“旅游+”品牌,不断吸引消费人口,为地区和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托。合作社发展以蒙古族人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历史传统为指导,注重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改善相结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念,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及科学合理利用意识,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改善和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双赢”目标。

(三)规范提升专业合作社发展

合作社在以黄牛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农牧民将现金、土地、牲畜、劳务入股成为股东,以股份分红的形式获得利益,形成财产性收益、劳务性收益、生产经营性收益。合作社让农牧民社员广泛参与生产环节,截止2019年底,解决68户农民就业,带动周边55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的同时,在经济发展中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畜群结构调整,坚持“减羊增牛、草蓄平衡、提质增效”原则,不断推进产业升级,为黄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全体股民每月至少召开两次会议决定投资支出等重大问题,年底根据年度盈余情况和股份占比对全体股民分发红利,分红比例为入股资金15%以保底浮动分红。

二、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生产流动资金不足

扩大养殖规模和企业生产规模使合作社面临资金严重紧缺的问题。合作社流动资金有限,不能满足进一步扩大生产和扩展销路的现实需要,合作社的牲畜、牛棚、草场、青贮窑等固定资产,银行通常不会将其列为抵押物范畴,农村牧区各类资源资产权属的认定还不健全,政府相关部门确权信息与银行金融机构联网也尚未实现共享,缺乏流动资金导致合作社发展受限。

(二)发展空间受限

一是由于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龙头、桥梁和纽带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其他嘎查村农牧户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往往把其与原来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混为一谈,因此对入社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合作社发展缓慢、会员偏少,尚未形成更大规模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合作社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全旗牧业村养牛村除东萨拉嘎查以外,全部还处于传统畜牧养殖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三是合作社急需政府推进农牧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开展特色农畜产品保险。

(三)人才队伍建设遇到瓶颈

嘎查现有人员流失较为严重,“老弱妇孺”成为嘎查各项工作主力,整体劳动素质偏低,发展后劲不强,青壮年外出务工情况较为普遍,从某种程度上造成合作社“无人可用”的情况。合作社在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上升空间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不足,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加之缺乏定期培训,不能及时掌握先进的种养殖技术,现有经验很难真正起到针对性的指导作用,进而导致合作社在创新发展及科技水平提高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促进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合作社发展主体,推动现代牧业发展

杰出的班子和好的带头人是牧区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带头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是确保合作社能够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合作社要加大对领导班子和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同时充分建立健全的人才引进机制,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和干部建设工作。除此之外,要加强对大学生人才队伍的选拔,使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有志青年加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更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利用现代的管理经营手段,不断推进牧业发展。

(二)用好用活扶持政策,积极开拓销售渠道

内蒙古各基层政府通过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点对点帮扶贫困户、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拨付专项资金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牧区集体经济,这些利好政策为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需求问题。通辽市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开展“农超对接现场会”,经常性组织市内优质农畜产品参加交易洽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这为支持合作社与国内外超市和农牧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政府积极引导合作社创设自主营销网站或借助其他网站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宣传合作社的产品和形象,扩大产品销售渠道,随着通辽市愈加重视推广以科尔沁牛为代表的农牧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机遇。

(三)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营销手段

良好的产品质量是企业持续良好发展的首要因素,玛拉沁艾力追求“一生只做健康好牛肉”,合作社着力打造的产业链在确保产品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牧场、育肥、屠宰、精加工直营专卖到餐桌,合作社实现了从牧场到餐桌的一条龙服务,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安全可追溯的牛肉产品,进而打造“玛拉沁艾力”农牧产品品牌。此外,合作社还创新理念,提出了“我在玛拉沁艾力有一头牛”的认养模式,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服务窗口或线下等渠道进行认养,认养的牛体重达1000斤至1400斤,合作社负责将出栏的牛宰杀排酸、分割灭菌、打包寄出,还提供免费加工熟食服务。企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营销是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功课,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应与各大品牌电商开展密切合作,以互联网+的思维不断创新产品销售方式。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在线下门店销售工作受到严重打击的背景下,玛拉沁艾力借助互联网直播平台开展销售活动,实现了销售数额与声誉提升的双赢局面,这是合作社在营销手段创新方面的一大突破。

(四)加强品牌宣传,因地制宜发展牧区集体经济

品牌的价值对于企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才能够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重视品牌建设、加强品牌宣传对于发展集体经济至关重要。玛拉沁艾力专业合作社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品牌影响力,但还需要不断以民族用品、民族美食作为标签扩大宣传范围。在具体的品牌宣传活动中,要将企业宣传和产品宣传同步进行,强化对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推广,让外界更了解产品特性,打开销售门路,扩大直营范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立足本地、因地制宜是重要的成功密码,只有不断挖掘地区发展集体经济的优势,强化产品区域特色才能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不能在不断“迈出去”的过程中失掉自己的特点。

发展壮大牧区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战略性选择和重要途径。玛拉沁艾力养牛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农牧业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对于促进嘎查村农牧民增收、吸纳牧区剩余劳动力、促进集体經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精准脱贫等多方面都有积极地作用。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为牧区集体经济发展与产业振兴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合作社的发展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单位:中共通辽市委党校)

作者:董丽丽 陈林

上一篇: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总结下一篇:个人廉洁自律工作总结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