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

2022-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路径探析

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有学者预测,未来30年的教育变革,最终会成为影响社会变革的关键,每一所学校都需要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历经了长达20年的规模性发展之后,当前高职院校根据国家教育部部署,开始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并根据时代发展特征,彻底转变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这种转变既有宏观战略布局方面的调整,如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采用社会化评价机制,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等。又有科学合理、具有时代特征的战术手段运用,如充分利用“兼职教师”资源,开启“云直播”,促进校企间、院校间教师交流;建立高校“云才库”,精准对接岗位和人才;加大“体验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如今,一些高职院校正以此不断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快速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进而引导自身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一、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强顶层设计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业转型紧跟科技前沿,跨界趋势日益凸显,这些时代特征决定了高校很多专业都需要进行全新的顶层设计。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紧密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调整一批老旧专业,增设一批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新专业,使专业设置体现“地方性、应用性”。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我国大专层面的所有专业,但仍应给各高校新专业建设留下广阔的空间,并根据其自身特点赋予其不同的专业内涵。同时,国家应给高水平职业院校以设置目录外专业的可能权限,使得新专业的建设更加灵活自由。

随着学科融合现象大量出现,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者只有具有较高的市场嗅觉和行业敏感性,围绕规划,细化目标,才能确保职业院校顶层设计具有自身特色。否则,如果仅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人云亦云地跟着别人的改革模式走,不仅不能深入领悟新学科的时代特点,还会导致职教改革力度不足、专业建设滞后。

二、采用社会化评价机制,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

一般而言,良好的教学体系是基于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而构建的。想要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应尽可能地采用社会化评价机制。如在专业建设方面,就可以得到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认可的麦可思公司的数据作为评价依据;在教材建设方面,就可以教材的网络评价和非编者所在学校的销量作为评价依据。这样有利于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方面接受行业引导和公众监督,从而使其评价机制更加公开、公正。

三、开启“云直播”,促进校企间、院校间教师交流

当下,科技发展突飞猛进,高职院校在教材、实验设备以及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可能会落后于行业当前水平。为促进校企间、院校间教师交流,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让企业一线工程师,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师生授课、答疑。目前,很多开发应用平台的企业,本身就有在线开放课程,可以先把这部分企业课程引入“云直播”,也可开启在校生“企业新手”培训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夯实学生业务基础,开阔学生专业视野,又有利于企业推广应用平台,选拔人才。

尽管相关教育部门每年都组织教师进行国培、省培,但参加的人数毕竟有限,且有职称级别、是否是骨干教师等硬性要求的限制。如果能建立专业建设发展咨询智库,或组织行业专家对感兴趣的教师开启“云直播”,可以大大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专业对接行业。为破除院校师资壁垒,可聘请他校全职教师做本校兼职教师,以促进院校间教师的交流。尤其应该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间教师的交流合作,以此促进双方教师的迅速成长,从而加速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建立高校“云才库”,精准对接岗位和人才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常常滞后于产业需求,使得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尤其是自主创业的中小型企业,企业人员流动大,再加上其具有方向新、領域新、跨专业等特点,使得这类企业对口招聘难。要解决这一难题,各高校可在院校网站上建立自己的“云才库”,设置课堂链接,学生在此可以进行跨专业在线自学,“云才库”可将学生线上学习情况记录下来,如本专业以外课程的学习时间、评测结果等。学生还可以自己上传学习经历、社会活动、兴趣爱好、就业意向等,多维度展现个人能力,以便用人单位根据岗位需求进行精准对接。

同时,学生可以参考学长们的就业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有助于其形成自我培养的内驱力;本专业以外课程的学习界面,可以设计成游戏积分样式,有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外延力。高职院校不应强求每个学生都进云才库注册,这样才有利于保障“云才库”信息数据的真实性。

五、加大“体验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担当力、领导力以及独特的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生适应未来新的工作,避免在未来的变革中被淘汰。这些优秀的素质都只能在各类体验中获得,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大“体验课程”的比重,如加大艺术类、体育类课程量等。众所周知,艺术和体育能够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激发学生创意和想象力,帮助学生学会欣赏作品,完善自我;学生也能从运动中学会团队协作,学会包容,学会担当,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学会在冲突中解决问题。同时,职业院校还可以增加人文类选修课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责编   李光远)

作者:黄璟 周峰

第2篇:内涵建设: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摘 要]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笔者就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认为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主要包括:加强德育建设,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专业建设,推进专业与职业的紧密结合;加强教学建设,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加强特色建设,形成办学优势;加强师资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内涵建设 理论思考 实践探索

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已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但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任务显得异常繁重。笔者认为,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既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主要应包括:德育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建设、特色建设和师资建设等五个方面。

一、加强德育建设,实施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职教育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强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感的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感,集中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及岗位的敬重、忠诚与尽心尽职,它是人格品质的具体表现。维持对职业的敬重、忠诚与尽心尽职,尽管不可能全凭兴趣与爱好,也不可能全靠金钱、压力与制度,但有一点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而在这方面的教育,高职院校当前做得还很不够。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十年中,不少高职院校存在重知识与能力培养,轻育人根本;重专业教育,轻职业教育特别是轻职业道德教育的倾向。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个人发展多持更现实的态度,更关注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而对以后的职业责任很少考虑。因此,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应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在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把培养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有良好思想品德的高素质公民作为基本目标。要通过职业道德素质修养课、学习优秀职业人物的榜样、职业技能实践等形式,强化职业道德理论学习,改进职业道德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职业道德对于职业人的重要意义,进而掌握、内化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是要教育学生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让学生明确,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蓝领人才,使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和价值定位。二是要开展“稳定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的思想,真正认识所学专业,增强专业自豪感,激发学习热情,加强能力锻炼,提高综合素质。通过这些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感,塑造职业品格,为进入职业角色奠定基础。

二、加强专业建设,推进专业与职业的紧密结合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建设,办学校就是办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专业与职业的紧密结合。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就是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的典范,他们的学生具有学校学生与企业学徒双重身份,学习的地点分别在学校和企业,施教主体是学校中的教师和企业中的教师,接受的是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培养工作等。“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我国较为流行的“校企结合、校企联动”是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经验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这一模式现已成为加强专业建设,推进专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专业与职业的紧密结合,往往以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前提。校企双方在结合之前,需要认真考察和分析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就校方来说,一般应选择有实力、有信誉、有潜力的企业与之结合,以便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多赢的目的。

无数校企结合、校企联动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办学,可以节省投资,提高效益。不仅使学生有了实践基地,而且使学校拥有了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为确保出人才、出成果提供了实践基地和师资保障,并且还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渠道。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办学,有利于学校了解市场对教育的需要,从而自觉适应市场,依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建设专业;有利于学校主动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建立相应的教学标准,确保专业发展的适应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学习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促进学生专业与职业能力的共同进步;有利于学校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能发展自己。同时,由于具有一定文化和专业理论素质的大学生走进了企业,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有利于促进企业不断提升自己适应市场、发展自我的能力。

三、加强教学建设,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在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式和特色,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应用技术与开发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实践性。借鉴国外经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是能力本位下的职业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一)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上述目标定位,我国高职教学的指导思想主要应包括:专业课程体系要体现综合技术应用的要求,课程内容要突破学科体系的线索,课程目标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教材选择要有利于提高职业岗位的技术综合能力和学生未来发展的后劲,学生的能力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训练”出来等等。这一教学指导思想表明,实践性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目前正处在教学模式的建立、创新和变革时期,在班级规模和教学的个性化等方面,工业化大批量“加工”的迹象还相当严重,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仍然是薄弱环节。为此,要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1.建好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主要满足课堂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使专业理论知识能够讲透讲活,为学生初步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奠定基础的需要。校外实践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综合实习和就业前的顶岗实习。江苏某大学城,现已有6所高校入驻,形成了若干个产业群和上百个研发中心,建成了数控、自动化、软件、新材料工艺和服装设计等20多个实训中心,满足了各校学生专业实训的需要。

2.扎实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由于我国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实施以讲为主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方式,再加上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又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因而始终摆脱不了普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导致了职业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不够,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差,不少高职毕业生因技能不足而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高职院校尤其要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扎实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浙江某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每学期安排一个月时间让学生进行针对性实习,使学生阶段性掌握营销理论,又及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最后经过一年的顶岗和轮岗综合实习,学会运用各种营销技能。

3.推行“双证书、多证书”制度。强化实践教学,必须强化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这需要高职院校走出校门,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将之纳入院校人才培养课程表,引导学生在学业完毕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帮助其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率。福建某高职院校,作为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考核基地,具备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考核的资质。该院对56个工种开展专业资格鉴定和认证,并颁发国家、行业和企业资格证书。2004-2006年,该院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达5643人,位居省内高职院校前列。这些证书的获得,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又辟蹊径。

四、加强特色建设,形成办学优势

加强特色建设,包括加强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特色建设,以从整体上形成办学优势。

(一)形成有特色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高职院校要用创新的思维确定自己的办学理念,并用它来统一全校员工的思想,指导办学实践。在这方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威斯康辛大学创建于1848年,正是威斯康辛州的农业由小麦转向畜牧业和以乳制品为主的转型期,对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范海斯校长顺应这一需求,提出“大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威斯康辛大学开创的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卓越办学理念,使它成为开创现代大学社会服务新职能的旗帜。

(二)开办有特色的专业学科。

学校特色通过专业特色来体现,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山东某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对既有医药知识又懂营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1999年与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开办了医药贸易专业,率先采用2+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两年在校内学习、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结果学生毕业时,不少人放弃了专升本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就业。除了福瑞达公司接收之外,还有很多大医药公司前来高薪聘任。

(三)培育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专业特色靠教学支撑,通过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来体现。新疆某职业大学的“工学交替”模式:一是时间和空间重叠交替。学生第一、三学期在学校上课,第二、四学期结合教学内容在企业实习,实现了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交替;二是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重叠交替。学生在学校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技术训练为辅,在企业实训以技术训练为主,理论学习为辅;三是学生和员工的身份重叠交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照学生的身份严格要求,在企业实训期间,按照企业员工的身份严格要求,整个专业学习期间,实现学生-员工-学生-员工的交替。因为“工学交替”模式的实施,该校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都以过硬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全面素质发挥自己的作用。该校被誉为“西部高职教育的明珠、独具特色的育人摇篮”。

(四)实施有特色的教学管理。

管理是与教学并行不悖的重要工作,科学的、富有特色的管理将给人才培养工作以巨大推动,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高效率顺畅开展。山东某商业高职院校大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机制,采用严细化标准,加强管理。他们借鉴企业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建立过程控制、持续改进、全员管理的目标管理及考核机制;借鉴企业劳动工资制度,构建起全员聘任、结构工资等用人机制。富有特色的教学管理,使该校永葆活力、持续发展,早在2001年就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建设院校,2005年又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五、加强师资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在世界各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澳大利亚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专职教师是高职院校的基本队伍,一般由学院自己聘任,但必须接受教育主管部门严格的资格审查。大量使用兼职教师是澳大利亚高职院校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们对专职教师要求严格,非常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发展培训。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高职院校的教师,无论在工作任务安排、专兼职教师比例上,还是在行业工作经历要求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大量长期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适应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需要把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置于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引导教师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目标。

高职院校要引导广大教师认识: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的,需要用市场经济的规则不断改进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向社会输送适应性强的各类急需人才,服务社会经济。高职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明确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需要把打造“双师型”人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一方面,可以分期分批选派任课教师到企业的相关部门和岗位进行学习和锻炼,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丰富,教学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和增强,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走进企业,聘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同志长年处在生产创新的第一线,可以把最新的知识、信息、技能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广东某高职院校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大力开展培训,要求教师通过取得双证书、双职称或离职培训、下企业实践等多种方式和渠道,提升自己的“双师素质”,从2005年起就规定专业教师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在企业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另一方面,聘请了一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学院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目前,该院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71.5%。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除了上述五个方面外,还应包括校园环境、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重要基础建设。

总之,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中,德育建设,是高职院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根本。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教学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特色建设,是高职院校立足社会,展示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师资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高职院校开展内涵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积累、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作为高职院校,在今后一段时期开展内涵建设,需要紧紧围绕质量这个核心,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科学规划,扎实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高职教育在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再进一步发展为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作者:陈荣华

第3篇:突显职业特色加强和谐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研课题——高职校园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公共基础课程的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龙丽娟(1979-),女,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莉(1979-),女,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李平(1991-),女,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学生(武汉),研究方向:大学生价值观。一、 高职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的概念源于美国学者华勒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校园文化”概念[1]。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学校精神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文化现象,是具有学校个性特色的精神实质和团队意识。而高职校园文化是在以高校现有的教学环境及硬件设施等为前提的,由全体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且共同认可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教风学风、文化传承、道德情感及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的内涵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2]。1、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为满足职业特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配备的基础教育教学设施及实习实践基地;2、校园制度文化,指高职院校明文规定的规范体系——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形成的学校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3、校园行为文化,是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生活学习方式以及教风学风,对于形成良好的校风起至关重要的作用;4、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由全体师生共同认可且遵守的意识形态,如学校精神、办学理念、价值取向、思想素质等,是校园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对全体师生形成一定的约束力[3]。

二、构建职业特色、和谐高职校园文化的意义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因此,高校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其意义在于:

1.突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得以传承发展的精髓之所在,更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所以构建职业特色、和谐高职校园文化是当今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更是体现学院办学实力、彰显学院特色和师生精神面貌的标志。

2.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具有引导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学习生活习惯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创建健康良好且具有时代特征及校园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其在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里,很好地约束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得以健康全面的成长,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能让学生在校园学习氛围和实习实践环节中提前感知、认知企业工作环境、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以及明确未来职业的方向。因此,学生能提早在学习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矫正自己的言行,以职业人的要求规范自己,形成相应的职业素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3.企业发展的需要,创建校、企、生共赢的必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人,许多高职学生就知识和技能而言,可能基本具备了企业岗位所需之能力,而就适应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方面还极为欠缺,所以借助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长期隐形的熏陶,让学生在校实习期间熟悉企业管理模式和相关的职业素养要求,一方面有利于学校顺利地向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率,从而更加凸显学院办学特色和品牌;另一方面,企业可以直接从院校吸纳自己所需的人才,缩短培养企业所需的对口人才的过渡期,能实现人才所创价值的最大化;再者,于学生而言,在校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自然融入到了未来的职场环境,从学生过渡到了职场人,受益良多。因此,创建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为学校、企业、学生带来共赢局面的必须。

三、加强职业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1.强化校园物质文化的硬实力

龙丽娟,莉,李平:突显职业特色加强和谐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 以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6卷第4期校园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和延伸,因此,校园的教学设施、校内实训基地、实习工厂、师生生活娱乐场所以及校园内的各种标识无一不体现折射出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特色。作为国家骨干院校建设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紧跟国际”的办学定位, “服务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的办学思路,“一本二为三结合”的办学理念,和“明德、自强、敬业、崇技”的校训,从学院教学楼、实训室、图书馆、校企合作的校内企业等的整体布局设计到其内部的设置和设备的配备都注重突出了校企文化渗透的特色,既美观大方,和谐自然,又方便实用,尽显职业特色;从校门、校训、校刊、校徽到校园宣传册、园景布置、校园生活运动设施的配套也都突显了高职院校的职业性,让学生自然融入这种半学习半工作的环境中,对其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软实力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隐性的、潜在的精神力量和教育力量,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精神面貌的一种强有力的体现。它是校园文化长期的积淀、传承和创新,是学院的一个重要的品牌标识。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秉承着营造“文明和谐、崇尚技能”的校园文化理念,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着力于开展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及形式。通过各社团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精彩新颖的校园活动,来增强我们校园文化的知识性、思想性;借助新型便利的宣传手段,创建浓郁的职业特色的校园人文氛围,熏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人公意识,通力合作,致力于打造属于我们的具有时代特色又极具我们职院特色的精品校园文化。学生成长于这种健康、积极、文明、和谐的环境里,个人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都在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为将来的就业增加了砝码。因此,要形成学院独特的品牌,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软实力是关键。

3.科学规范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也是校园文化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体现学校管理思想、模式和水平的形式,是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行为养成习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视且科学地规范学校制度,将学校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自然衔接,合理融合,缩短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期,使学生从入职院开始都切实了解到未来工作的上岗要求。对此,学院推行了企业的“6S”现场管理,在校园里实施“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和安全(Security)”的管理制度,增强了学生的纪律性;对于日常到课、车间企业顶岗实习环节,学校都采取了严格的签到制度,长期而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职业习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职场环境、企业管理文化和管理制度,对于日后步入工作岗位起着先导作用。此外,学院还建立了教师“双师”,学生“双考(既有理论又有专业技能考试)”、“双证(毕业证加职业技能证)”、“双实践(校内实训实践加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制度,以此制度化来要求、提升全体师生的职业技能,突出我们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特色。

4.优化提升校园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师生个人素质和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反映,尤其指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对于建立优质的学风、教风、校风有着重要作用。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职工正是时时处处以“服务学生,奉献学院”的理念,不断开拓创新的求实精神,规范提升着自身言行,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参照学习模范形象,促进着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观念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职院和谐、崇技的独特的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之所在,对全体师生起着不可估量的团结、激励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因此,铸就职业特色的和谐职院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是推动学院发展、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我们要结合现在90后学生的特点,既要有我们的职业特色,又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了解学生之所需,创新优化我们的校园文化,使之更好地引领着我们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韩维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J] 职业技术, 2008,(4):63.

[2]江英飒.校园文化建设目标、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72.

[3]李连喜,索明健.构建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J].专业成长,2012(6):272.

[4]冯帆,樊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具有职业特色[J].继续教育研究,2013(1):50.

作者:龙丽娟 莉李平

第4篇:对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

徐玉卓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莱芜2711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思考,系统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加强内涵建设“五个刻不容缓”等内容的介绍,阐述了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方法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职业大学的兴起(1980-1990年)、多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兴起阶段(1990-1998年)到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蓬勃发展阶段(1999-2005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论从在校生规模还是在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生源数量逐年下降,招生难度越来越大等原因,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残酷和激烈。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应当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必须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落到实处。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各级教育行政

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由此可以看出,从2006年开始,国家就已经开始高度重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指导高等职业院校从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的转变。就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就必须做到:

1.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刻不容缓。

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因此,要切实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对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的认识。如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来提高认识;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提高认识;通过用环视、透视、俯视的眼光,客观分析学校自身在全省乃至全国所处的环境和位置提高认识;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查分析等途径来切实提认识,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并把围绕质量做贡献作为人们自觉地行动,这是加强内涵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2.进一步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营造一切为教学服务的氛围刻不容缓。 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绝不能只挂在嘴上、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要真正形成学校各部门都要围绕教学搞好服务的局面。要努力消除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后顾之忧,就要注意做好“加减法”。即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要做加法。如增加对教师的服务内容如进一步完善教师办公条件、实验实训条件、生活条件、改善工作环境等;在教师的非教学工作上做减法,如减轻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考核,让专任教师有时间、有精力专心从事教学工作。另外,作为服务教学的学生教育管理、总务后勤等机关部门,也要切实树立一切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的意识,并通过严格的管理提供良好的教学秩序;通过热情的服务提供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切实保障师生有足够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学习上,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3.进一步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刻不容缓。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名师”首先是“明白”然后才是“知名”,让高职院校的老师从“明白”走向“知名”,就必须按照有关要求,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诸如“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通过选派教师进修学习、顶岗锻炼等途径,不断开拓教师的视野、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胜任专业教学任务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让教师在从事各专业教学工作中,做到“理论知识真懂、操作技能真行”,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提供重要的能力支撑。

4.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刻不容缓。

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突出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特点,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要加大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造和培养,切实把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5.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实际,加快专业改革和建设,切实打造自己的品牌刻不容缓。

“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高职院校根据多年来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实际,精心挑选一部分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如国家、省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等,且能够长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进行重点打造。如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上、校企合作上、在学生就业上、在管理队伍的配备等事关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重点建设和打造,使之成为全省省乃至全国的品牌专业,切实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科学发展、可持

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前提。 事业是人干出来的。要想干成事业,就必须想方设法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只有积极性提高了,才会把实现共同目标作为自觉自愿的行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下决心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的局面。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和平台,并能有奔头,有盼头,这是关键。其实就是要解决好“名”和“利”的问题。解决“名”就是要解决干好干孬一个样,让想干,会干,能干,实干、不出事的有位置,让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光说不干的让位置;解决“利”就是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学校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积极稳妥的原则,逐步改革完善有碍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教师职称评聘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更有利于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三、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经常要求教职工“好好干”,在这里应当首先让每一位员工知道“干什么”,这是岗位职责的问题。这一点必须明确,而且在岗位职责的设计上,应当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由基层的设计的岗位职责,更符合工作的实际。二是明确标准。怎样才算干好、干好了怎么办、干不好怎么办、如何保障,这都必须明确。对此,作为管理者,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好的标准是什么、不好的标准是什么、谁来评、怎么评、评出来怎么办也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盘活人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切实解决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责任感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

1.教育教学协调发展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教学是中心,教育管理是保障,决不能在强调教学工作的时候,弱化和忽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人、成才同样重要,二者决不可失之偏颇。

2.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协调发展

中年教师是事业的骨干,同时也要看到在未来发展中年轻教师的作用。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体现着是否具有长远眼光和事关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多给他们提供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应当建立健全让青年教师崭露头角的机制和措施,如在一些骨干教师、带头人的评选上,青年教师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打破什么事都按职称论资排辈的做法,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3.招生、就业协调发展

招生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但决不能形成,只要把学生招来就完事大吉的思想。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学生的就业好了,自然能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否则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好比一个水池的入水管和出水管,只有都畅通了,水池内的水才会成为活水,形成良性循环。另外还要注意改变学生松散的就业模式,切实杜绝学生的“跑冒滴漏”。当前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学生自主联系就业实习单位,在时间的安排上很不统一,这样就造成了即便是有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聘人员也招不到人的情况。因此,专业课程的安排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既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又能和就业结合起来为原则。另外要注意切实组织好校企招聘会活动,统一招聘的时间,待校企招聘会结束后再安排学生的半工半读等。这样就避免了平时因为学生的“跑冒滴漏”,而到了企业招聘需要提供人力资源的“水龙头”放水时,却放不出水来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查振祥《中国大陆高等职业教育与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第5篇: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

李永刚

摘要:深刻认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专业内涵建设的内容,优化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推动学校教学内涵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切实加强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建设和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深刻认识专业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专业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的载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构建是通过专业的学习来完成的,因此,涉及专业建设的课程标准、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主要内容的质量,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建设也迅速提升,特别是教育部启动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有利地推动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建设和教学内涵建设,使高等职业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2006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又启动了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这一项目的开展,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工程的启动,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也必将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其发展的主线就是内涵建设。目前,就总体而言,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基本能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但深入地研究,就会发现在培养和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否符合专业实际的要求;在教学模式上如何更符合职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在能力培养方面,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如何相结合。这些问题都是教学改革深层方面的,也只有通过专业内涵建设才能解决。

2、专业建设是学院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一所学校有名气,是与它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相关,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形成是与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科研成果和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密不可分。我们提到一所大学,常会讲她的哪个专业强,哪个专业的教师有名气,这说明专业办得如何,对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专业建设的成就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校的办学特色产生重大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都有自己的主要服务方面,与行业企业或区域经济有着较多的联系,办学特色正在逐渐形成,因此,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巩固现有成果,深化专业改革,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专业特色,也会为学院的特色增添新的亮点。

3、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还需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改革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要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师队伍要按照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来构建,实验实训条件要突出生产性建设。只有把专业做强、做精,只有把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只有这样,教学内涵建设才会有新的突破。

二、专业建设内涵的确定及建设思路

如前所述,专业建设涉及到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因此,所谓专业内涵,应是这些基本内容,其建设原则,应是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并加以贯彻。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纵观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三明治”形式和美国的DRE(校企结合式)为主,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其核心就是工学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只所以是健康的,其原因是人才培养工作遵循了工学结合的原则,如“工学交替”、“顶岗实训”、“订单式培养”等,但是也要看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和工学结合的程度,以及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施层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课程体系的构建,因此,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应首先解决的问题。

2、课程建设。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涉及到课程的相关内容,从狭义而言,课程可指一个课程领域或具体的一门课,可见,课程建设即涉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涉及具体课程的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反映着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其建设应遵循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程度。而具体课程的改革,应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进,融“做、学、教”为一体,如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使教学地点和工作地点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和做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之中。当前,尤其要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3、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教学团队,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要考虑团队内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由于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多来自本科院校,因此,他们的能力从实践上讲是比较弱的,这些教师没有或很少接触生产实际,也就很难在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和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难以开展“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广泛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提高 “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当务之急。新加坡政府规定,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需有五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这一点足以说明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上讲,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势必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

4、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德国等国外职教先进国家相比较,我国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不甚理想。主要反映在企业参加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政府对职业院校办学经费也远不能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实现工学结合,一方面惟有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另一方面靠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寻求支持。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条件建设中应关注两点:一是校内实践条件建设应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和生产实际相一致,如仿真、模拟、生产工艺型等,有条件的院校应设置以生产产品为主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要舍得投入,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同时让这些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三、专业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师资标准、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都不同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在专业建设中,高职院校应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环境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表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把其放在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高度,相信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各省也都在陆续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但目前看,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还是明显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这也制约着中西部职业院校的发展,制约着专业建设和改革。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去改善外部环境,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投入,保证专业建设必要的资金。

2、理念问题。要加快专业建设,首先是要解决理念问题,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会有好的思路。专业建设和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会有阻力和困难,这需要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师的观念转变,并加强学习和实践,特别是广大教师,专业的各项建设,如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同样,领导的理念不先进,认识不到位,在财力和人力安排上就会大打折扣,这一点也至关重要。

3、校企合作问题。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突出特点,因此,在专业建设中,加强校企合作是深化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而工学结合则反映了高等职业教学人才培养的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对专业的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对人才的培养都带有根本性的作用。

4、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深化高职教育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加强专业建设也是势在必行。但各学校、各专业如何深化改革,应依据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外部环境组织实施,在工学结合这一原则下,不断创新各自专业的实践形式和特色,丰富工学结合的内涵,使专业建设更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学习与知识》冯施钰珩 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

(作者简介:李永刚,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第6篇:职教集团化办学: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大战略创新

随着全国职教改革加速,高职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2006年国家启动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2010年启动全国骨干高职院校建设;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建设200所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一系列的动作表明,我国正在深化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努力培养一批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高职院校。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职教集团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被列为各地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职教集团数量迅速增长。然而,由于缺少资产纽带,很难形成责、权、利统一下的多方共赢的局面。集团运行松散、缺乏实质性合作等仍然困扰着职教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一种使职教集团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尤为必要。职教集团的发展现状据统计,截止到2015年11月,全国已组建职教集团1142个,共有4.6万余个成员单位,涉及中职学校7200所、高职学校950所、本科院校180所、行业协会1680个、企业2.35万个、政府部门1630多个、科研机构920个、其他机构1450个。

当前,我国职教集团化办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职教集团地域分布不均衡,从各地职教集团数量来看,排前7位的分别是浙江、山东、广东、福建、河南、四川和江苏,这7个省份的职教集团数量占全国总数的48.6%,这与各地的民营经济发展程度、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程度及高职院校数量有一定关系。二是牵头单位以学校为主,全国1142个职教集团中,有1079个牵头单位为学校,占94.5%,政府牵头的职教集团为54家,企业牵头的职教集团仅为9家。三是职教集团办学开放度不高,没有很好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1142个职教集团中,仅有202个建立了专门网站。

总体来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职教集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变化过程。但数量的激增只是职教集团发展状况的一面,另一面是职教集团在办学上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职教集团面临的困境由于现行职教集团是一个非法人组织,它由各个独立法人,如各类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契约、资源等,以促进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质量为目的的联合组织。从组织结构上看它是一个契约式的联合,集团内的常务理事、理事等职位是由其他法人单位的负责人来兼任,开展一项工作是由集团牵头单位依靠自己单位的力量来组织实施,牵头单位的实力和主动性直接影响职教集团的路能走多远。从管理角度来看,职教集团无法人,无公章,无固定独立的办公地点,无专职人员,所有的工作无专人负责,无法承担政府的购买服务,所以难以开展工作是必然的。从现行的财务制度来看,这种联合体无法进行财务上的资金往来,从设计开始就是松散性质的,是无法深入具体开展工作的一个联合体。

面对机制的不完善,职教集团当前主要面临三大发展困境:一是如何有效解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足的难题,实现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二是如何正确处理好职教集团化办学中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的权、责、利;三是如何进一步促进中职、高职衔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职教集团的路怎样延伸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成功的职业教育联盟依赖于各参与方深层次的互相支持、信任、分享与合作,这需要具备四方面因素:认识到地方或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需要采取合作行动,并基于此确立联盟的战略目标和使命;确保所有合作伙伴(包括学生)的价值和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并有效实现;学校和企业成员都能在联盟中发挥有力的领导作用;具有完善的管理和问责机制。

目前,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我国已经把集团化作为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在教育体系衔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校企结合等方面的功能,是我国职教集团未来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为此,应支持职教集团加强内涵建设,引导集团寻求各方的利益结合点,明确集团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策略,形成稳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以实现实质性的教育联合运行。

1组建职教集团的保障机制

政策保障。职教集团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关法律或修改相关法律条文,将参与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法定义务赋予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要保证校企深度合作,国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优惠和支持措施并能够落到实处。如增加财政投入为集团的运行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为集团内的校企合作项目优先支持等。另外,政府还应对相关政策给予解决,如职教集团的法人身份问题、集团的企业鼓励政策、集团的教育管理政策、集团的调整政策、集团的经费资助政策,等等。

组织保障。组建职教集团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个方面,据我国已组建的职教集团的经验,从组织结构而言,职教集团应该组建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组织形式。缺乏政府主导,缺失方向、政策得不到完善和落实;缺乏行业起“中介”和指导作用,教育集团的运行缺乏指导、协调、监控机制。因此,这种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形式能为职教集团构建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2组建职教集团的运行机制建立董事会工作机制。职教集团内部管理,要建立集团章程和职教集团董事会、理事会等形式议事与决策,由企业和学校分头实行的工作机制。职教集团董事会工作机制是指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成员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凡自愿加入职教集团的中、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既是各自独立法人又是合作联盟的关系,都必须遵守集团章程,恪守集团宗旨,实行董事会、理事会等形式议事、决策,相关成员单位具体实行。在职教集团内,高职院校办学仍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开展正常的学院管理工作。

加强对职教集团的监控和评价。为保障集团办学质量,在兼顾各办学主体的利益基础上,要形成政府监管与集团内部管控相结合,建立完善的监控评价体系。首先要建设全方位的监控体系。政府要做好相关政策规定制定,明确职教集团化办学基本标准、办学准入条件,为规范职教集团办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严格考察论证职教集团办学条件,为办学审批提供有力的依据。其次,以办学效益来评定办学质量,以办学质量来确定经费支持力度,使职教集团化办学有考核激励,规范管理的同时,增强其社会化竞争力。其三,集团内部也要建立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评价机制的基础,以考核情况作为集团成员办学贡献的评价基础,并作为调整集团办学资源和成员权利的标准。 3坚持职教集团信息化发展方向

随着IT时代的迅速发展,职教集团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职教集团必须依靠功能强大的信息网络平台,才能满足提高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提升教育信息资源使用效率和减少成员单位沟通成本的需要。在集团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牢牢坚持开放原则、协作原则、便利原则和智能原则,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4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

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关注程度持续加强,政府也在逐渐建立有效的引导和调控机制,职教集团化办学成为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重要平台。随着部分区域陆续成为国家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地区,特别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出台了系列的优惠政策,高职院校应该以此为契机,尽快探索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生源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从专业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衔接模式创新、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尽早开展有效衔接的对策研究,可以尽早建立高职院校稳定的中职生源基地,为高职院校的规模稳定提供保障。

结语

职教集团化办学是一种变革,它要求职教集团的举办者和参与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以单纯的数量增长而自喜,不以一时的质量下滑而自悲,重要的是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通过变革,充分调集各方资源,全面促进办学水平的提升,保证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关注我们高职发展智库是绎达教育重点打造的高端智慧平台,旨在集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智慧之大成,以跨界思维,创变高职深改。

第7篇:浅谈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

蔡旭东

(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

摘要:本文提出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的基层党组织——学生党支部的建设现状,指出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及制约其发展的诸多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它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建设

学生党员是整个党员队伍的新生力量,是大学生队伍中的先进分子,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不仅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而且是高校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成果直接影响到党的生命和党的先进性。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加强和改进学生党支部建设,建设一支规范化、制度化的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职院校是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而发展起来的新的高等学校。一般来讲,学院党委都非常重视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只是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成立时间不长,不少院校处在从中专模式向高职教育转型中,许多方面一时难以达到学院党委对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要求,学生党支部还有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此,我将结合我院实际谈一下关于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肤浅认识。

一、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做好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前提

学生党支部是党的组织中最基层的组织形式,由学生党员组成。学生党支部教育环境的开辟与建设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大家认识到思想政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党员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与场所,有得于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觉悟和素质,增强党性;同时,学生党员在群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组织文化和核心价值将对组织成员进行熏陶、感染和诱导,使组织成员产生对组织目标、行为准则及价值观念的“认同感”,自觉地按照组织的共同价值及行为准则去工作。

2、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做好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起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和氛围,而在人群中每一个成员为了受到群体其他成员的肯定,在群体中找到归宿感与满足受尊重的需要,逃避受其他成员的谴责,往往会放弃个人的意见而与大家保持行为一致。当党员受到肯定和赞许之后,其他学生就会把党员看成榜样加以模仿,从而有利于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二、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分析

1、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难度较大

1 一是当代大学生党员存在其自身的弱点和时代特征。他们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经济意识,他们年纪轻,思想意志不够坚定,对一些错误思想观念分辨不清,抵御力差,社会不良现象和“西化”思想时刻影响着学生党员的发展,少数党员干部的蜕化变质,动摇了一些学生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少数学生党员开始崇尚西方“民主”,信奉自私是人的天性,对共产主义能否实现产生了怀疑。

二是个别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由于社会现实和思想认识等因素,个别大学生党员把入党看成是一种“筹码”、“跳板”或某种“通行证”、“优惠券”。由于这些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在入党前往往还能注重各方面积极上进,入党后往往在处理“三者”关系时,就将个人利益突出在前。也有的大学生党员入党以后,精神意志消退,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部分学生党员“老好人”思想严重,缺乏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勇气。

三是学生党员的民主生活会、思想汇报的形式化,使学生党员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党员的活动只不过是在走形式,没有实际内容。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实践与理论相脱节,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学生党支部缺少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班子不健全,做学生工作的担子绝大部分落到学生辅导员肩上。他们一面要担负繁重的教学、学生工作,一面又要忙于学生党员的监督管理工作,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都投放在学生日常管理上,而弱化了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更有甚者,许多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是非党员的、非专业的聘任“教师”,他们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有的自己对党的理论知识都很难完全深刻领会,怎能按照党员标准,从深层次开展学生党员工作,这势必影响学生党员的发展和教育工作的质量。

3、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是入党积极分子的产生,一些系党支部没有严格地执行组织程序,共青团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组织推优程序,在某些班级被个别辅导员点名指定所代替。其次是对确定的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缺少严肃、认真、定期的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和《预备党员考察登记表》不能按期填写,有的党支部是临到发展和临转正之前一次性突击填写,考察内容填写的千篇一律,根本起不到定期培养考察的作用。第三是通过党员发展工作的支部大会组织不认真,有的还缺少必要的程序。

4、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影响党员发展质量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完善,我们已经有了一整套党员发展体系和制度,但在细节上和执行的环节上做的还不够好,尤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措施。有的支部存在重发展、轻培养的倾向,有的发展标准不够严格,党员在同学中缺乏威信。在党员的后期教育和培养也存在重视不够,手段不多的现象,尤其是缺乏有效的奖惩手段,致使一部分党员入党后反而出现党性修养退步的现象。

三、当前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几点想法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和指导学生党支部建设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这就告诫我们,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程中,要把党支部建设摆在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

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越来越深入,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不仅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而且对高校党支部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党的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和指导学校党支部建设,加强党支部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努力把党支部工作建设好。

2、加强“三观”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党员素质

学生党支部要根据自身特点,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来抓;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三观”教育,是党性教育的永恒主题。为此,第一,必须始终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党员头脑;第二,必须牢固建构学生党员的理想和精神支柱。第三,必须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的义利观体现在妥善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把祖国和人民利益放在一切利益之首。

3、加强教育力量组织,提高学生党支部队伍的工作水平

当前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者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教育需要,而且教育任务绝大部分由学生辅导员兼任,力量单一。为此,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使他们深刻理解“三个代表”思想内涵,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驾驭党支部建设和党员教育工作的能力。其次,可由党支部选一些优秀教师党员协助学生党支部搞好党建工作,因为他们长于理论思考,具有较高的马列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他们熟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学生党员直接接触,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讲的道理学生容易信服。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的作用。学生辅导员直接担负学生思想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与学生党员接触最为密切,对学生党员思想变化可以明察秋毫,通过他们的教育,及时把学生党员的某些不良想法消灭在萌芽中。

4、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健全学生党支部的工作机制

党组织生活是大学生党员增强党性修养和提高政治觉悟的重要途经,也是党员组织观念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开展组织生活要符合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要求,做到“定期、定点、定计划、定主题”,努力发挥学习、教育、培养、管理、监督五个方面的功能。如:学生党支部应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即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另一方面,要重视抓好组织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强化党的制度意识、党的纪律意识,维护组织生活的严肃性的同时,使党员感到参加组织生活确实有所收获、 3 有所提高。党支部每两周召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讨论,制定支部工作计划,进行民主评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讨论发展计划,制定培养、教育、考察积极分子的各项措施,审批预备党员及预备党员转正等等。

5、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党支部工作的有效开展

学生党支部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并结合本支部的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工作制度和实施办法,使党的组织建设有章可循。建立“推优”制度,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各班团组织的作用,做好“推优”考察工作。建立入党积极分子考察与教育制度,做好发展党员的基础工作,确定一名或两名学生党员对一名积极分子进行考察,指导他做定期的思想汇报,做到及时了解,及时教育。确立“制定发展计划,严格发展标准”制度,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建立公开公示制度,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严把质量关,对有问题的学生党员毫不姑息。建立预备党员的继续考察教育制度,确保预备党员在预备中的思想一如既往,健康向上的成长的态势。我们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是支部和党员的职责和任务具体化,可以使党员个人的目标和党支部的目标最大化一致,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有效引导学生党员的成才方向。

6、引入任务牵引机制,创建学生党员培养的有效途径

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是党员的责任和天职。为实现党组织在特定阶段的工作目标,给学生党员分解一些具体任务,也是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途径。如让党员独立负责或承担某一方面的学生工作,可有效地增强党员在新形势下的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使其先锋模范作用在新形势下得到有效发挥。另外,在考察、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分配给入党积极分子一些工作和任务,或要求他们组织一些活动,提出具体要求,观察其表现,了解他们的心得体会、思想反映。党支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根据下达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和使命所需具备的素质,制定翔实的、常规化的任务安排,履行制定计划、监督、反馈的职责,培养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服务水平、服务本领。

—————————— 参考文献:

[1]吕澄,王泽旭主编.新编党支部工作实用手册[M].红旗出版社. 2005.3 [2]关于加强高校党支部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9). [3]对高校院系党建工作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3.(7). [4]罗国轩主编.学校党建工作综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7

第8篇: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索

高职院校是高教战线上的生力军,大多成立时间都不长。尤其对于以过去的中专学校为基础,在大整合、大调整背景下的所组建的高职院校而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尤为薄弱,亟待进一步加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大多数高职院校均以招生、扩建为第一要务。而对于党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轻视学生党建工作的倾向。

2.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入学分数门槛较低,一定数量的学生缺乏信仰或没有信仰,他们在生活上追逐享受、追求时尚;在纪律上自由主义、我行我素;在道德上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一些社会基本公德和公众要求;在学习上积极性不强,缺乏学习自觉性,迟到、早退、旷课成为其基本表现。由此形成的平均生源素质较本科生明显偏低,影响了党建工作在学生中的有序开展。

3.干部业务水平不高

现在有相当比例的老师来源于原中专,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的地位、作用和特点认识不足、方法欠缺,难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

4.工作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学生党建工作方法成人化严重。除了上党课、听报告、开会发言,没有更加新颖、丰富生动的形式,缺乏符合青年人特点的活

动形式;内容上除了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历史知识之外,还缺乏能够把党的诞生、发展置于人类历史与世界现状中把握的全方位的视角,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的机制。

5.高职学生学制过短

通常,发展一个预备党员,必须有一年的培养考察期。经过一年培养考察,一年级学生进入二年级,二年级学生到了三年级,三年级学生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这样,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党员比例就很难提高,往往形成一年级党员极少,二年级较多,三年级达到高峰,但三年级学生毕业离校后,学生党员的比例又突然降低。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党员在校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又让学生产生低年级入党难、毕业时可突击入党的错觉。

二、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1.组织机构不健全

正因为高职院校成立时间都不长,原来的中专学校都比较分散,到现在有的高职院校还未实现集中办学。所以,迫于客观原因出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滞后:一是部门调整后未及时健全党组织,党组织未能达到全覆盖。甚至,在部门工作都已经运行正常,基层党组织却还存在着人员不到位、组织未批准等问题;二是存在典型的“两张皮”现象,即中心工作和党建工作脱离。许多高职院校一味地强调中心工作,扩大了中心工作和党建工作的冲突和矛盾,导致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三是只成立了党总支或直属党支部,而未来得及设立党支部。设置不合理,人员分工就不能明确,导致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不能高效规范地运行。

2.阵地建设相对滞后

因为高职招生工作的不稳定,各教学系部在教学和办公场所上经常出现调整,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阵地建设严重滞后:一是党员活动无固定场所,有的将空闲的教室临时布置成党员活动室,有的将集体办公室改造成党员活动室;二是布置不规范,党员活动室必备的党旗、党徽、伟人像和学习园地等内容一概没有,要不就是缺这个少那个,无法达到标准化的条件;三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有的党员活动室内置摆放着几张阅览桌,有的椅子大小不一,有的学习园地内容长期不更换,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

3.组织生活不正常

高职院校在短时间内一般很难形成制度约束力,所以,就直接导致部分基层党组织重中心工作,轻理论学习的现象,甚者还会形成“理论学习无用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些党组织平普遍存在学习形式化,遇到检查才开夜车,加班抄写学习笔记。平时也不组织学习,党员意识逐步淡化;二是党员的组织生活完全处于不正常状态。“三课一会”等基本制度执行力度很弱,党员不能按时参加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不能很好地开展党员亮身份活动,不能按时交纳党费,基本处于无组织状态。

4.党员党性意识普遍不强

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出现问题的核心就是党员党性意识不强,也就是说,党员已经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能体现其先进性了。党员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平时也不主动佩戴党徽,事事讲求吃苦在后,享受在前,甚者比普通群众的觉悟还低。在高职院校评建、创示范等中心工作中,党员没有了党性意识,也就没有了宗旨观念,党员干部也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影响了党组织的影响力。

5.党建制度缺失

有的基层党组织从成立到现在就没有一个像样的制度,党的“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也是不能坚持。有的基层党组织仅仅能做到制度上墙,甚至把党员活动室装修的非常到位,就是形同虚设;有的虽然有健全的党组织,却没有工作职责和分工,管理比较混乱;有的只有中央发布的党的制度,却没有基层党组织具体实施的制度。

6.宣传工作严重缺失

有的高职院校在党建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不注重宣传工作,致使党建工作事倍功半,没有起到氛围营造和舆论导向的作用。一是没有一支成熟的宣传工作队伍,缺乏相关培训;二是宣传手段单一。有的仅仅只有学校的网站和报纸。导致基层党组织的声音发布出去,更谈不上扩大影响力了。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通过认真分析,找准了问题的症结,接下来就是要对症下药,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解决问题:

1.思想上高度重视

党中央对高校的基层组织极为重视,去年专门修订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高校基层组织条例》)。今年,中组部又提出推动组织建设年活动,可见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机遇高度重视。一是高职院校的领导要重视。传统意义上,我们都认为搞教育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容易出成绩,是“实”的。搞党建工作抓不出显著的成绩,是务虚工作。所以,就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尚且不重视,底下就更谈不上重视了;二是

基层党组织负责同志要重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效果如何,就是要看基层党组织负责同志是否重视。如果这个关键的环节出了问题,上传下达的功能消失了,那么,党建工作就成了空中楼阁;三是党员同志要重视。党员时党组织的灵魂,没有了高素质的党员就谈不上有先进的基层党组织。党员要充分认识到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机构上逐步完善

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容拖延,要坚决做到党组织“全覆盖”,要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目标。一是针对党组织设置落后的状况,就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切实扩大党在基层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都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做到政策公开、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3.制度上不断健全

古人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建设对于一个基层党组织而言极为重要,没有制度的约束,就不会有正常的组织生活。所以,在制度建设上,一要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基本制度;二是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建立一整套富有自身特色的制度;三是在制度设计上要突出操作性,要有针对性,要便于操作,要体现人性化管理模式。

4.保障上加大投入

由于高职院校建校时间普遍不长,有的基建工作尚未完成,校

舍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所以就没有合适的地方建立党员活动室;有的因为招生形势不稳定,专业调整力度大,党员活动室一直处于“流动”状态。要做好保障工作,必须要加强党建工作经费预算工作,要在学院和各部门的年初预算中予以明确。其次,还要有人员保障,也就是说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要抓紧。要建立一支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思想、有思路、有热情、有干劲、愿干事、会干事的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工作队伍。 5.活动上更有新意

要通过召开基层党组织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交流会,充分利用听报告、现场观摩和交流讨论等形式,不断巩固和推进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成果。通过“七一”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教师节庆祝活动,评选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辅导员活动,在学院内逐步形成“学习先进,创先争优”的良好风尚。

6.工作作风上要务实

一要普遍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调研蹲点和服务师生制度,定点联系指导基层党组织,把调查研究与工作指导相结合,找准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工作重点,帮助加强组织建设;二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切切实实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三要在分类定级阶段,用“五个好”的镜子照一照,用“五个一”的尺子量一量,深入查找带头人队伍、工作思路、工作制度、活动阵地、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努力把问题查清楚、查明白、查具体、查准确。

7.在宣传上要有个性

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还必须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创新宣传工作方法。一是建好平台。要在充分利用学校的报纸、网站和广播等传统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做好校园电视台、官方微博等新锐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要掌握宣传工作的主动权。二是营造好活动氛围。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空间,以党员活动室为基点,将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动态信息反映在门厅、楼道和宣传栏上,力争做到空间上的“全覆盖”。三是宣传要突出自身特色。坚决杜绝千篇一律般的宣传模式,要力求新颖,突出个性,从内容和形式上增强吸引力。

总之,高职院校只有以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狠抓党的基层组织,才能推动党建工作,才能真正地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凝聚力,更好地为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梅运笋. 先进性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建的问题与对策[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3) [2] 刘铁英.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多元评价原则的研究与实践[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3) [3] 仇志海.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方式——以专业党支部和虚拟班级进行双重培养考察[J].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4] 蒋广平.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与发展初探[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11)

第9篇: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标志着中国高职教育进入“双高时代”。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双高计划”学校更高质量发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其本质是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高的办学水平、更高的培养质量解决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点项目,“双高计划”对标普通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高职学校和专业,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12月正式公布第一轮建设单位名单,56所高职院校(包括112个专业群)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141所高职院校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XX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创办于2004年,坐落在国家火炬高新区,构建了以“院(学院)园(园区)融合”为核心内涵的“XX模式”。学校(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群)成功入选首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为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学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宗旨,坚持“院园融合”发展路径,以党的建设引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以“八个聚焦,八个提升”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政治建设,突出主体责任,提升政治领导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学校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双高计划”建设的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一是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广东高职院校中较早制定并落实《XX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厘清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职责和权限,保证了党委对“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权,为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供了操作性依据。二是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定政策、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有效破解了高新区办学的系列瓶颈性问题。三是发挥学校党委总揽协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专业(群)建设、校企合作建设等工作的全过程,牢牢掌握党组织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保证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为中国职业教育贡献了“XX模式”。

二、聚焦思想建设,抓好理论学习,提升思想引领力

围绕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这一主线,学深悟透、用好用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论断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是班子带头学,把握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作为党委会“第一议题”和领导班子成员“必修课”。牢牢把握住了“国家骨干、国家优质、双高计划”的三大发展机遇,成为中国高职“大满贯”院校之一。二是干部深入学,培育“院园融合”特色。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党组织“三会一课”、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等,组织全校干部深入开展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双高计划”建设、“职教本科”探索的办学实践,打造了“院园融合”发展的鲜明特色。三是师生全员学,推进“三全育人”全面开展。落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建设体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意识形态主导权、思想文化主阵地、思政课堂主渠道的重要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聚焦组织建设,筑牢战斗堡垒,提升组织凝聚力

学校党委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引领“双高计划”建设、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抓手,提升了组织凝聚力。一是筑牢党委核心堡垒,引领院园体制融合。学校党委牵头,争取区党工委和管委会支持,成立了学校新型董事会,整合园区乃至全市支柱产业资源,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和咨询,推进了园区和学校在治理体制上的融合。二是筑牢党(总支)基层堡垒,引领院园资源融合。以二级学院党(总)支部为堡垒,推行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制度,壮大兼职教师队伍;与园区企业共建工业技改研发室,推动转型升级;联合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产教协同育人。三是筑牢“双带头人”骨干堡垒,引领院园体系融合。党(总)支书记既是政治带头人,又是专业带头人,目前学校“双带头人”已达到100%。以“双带头人”为骨干,推进园区产业体系与学校专业体系高度匹配。已将园区1015项新技术、227个新岗位标准融入专业与课程建设。四是筑牢师生党员先锋堡垒,引领院园行动融合。疫情期间,超过100名师生党员志愿者奔赴园区抗疫一线;派出党员专家技术团队为园区抗疫物资生产企业装配调试口罩机,并与企业联合研制新型智能口罩机出口国外,为世界抗疫作出了贡献。在202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中,学生团队获得“2金6银11铜”的好成绩,奖牌总数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一名。青年党员教师梁东孝7年如一日坚守扶贫一线,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四、聚焦作风建设,切实担当作为,提升队伍战斗力

学校党委结合作风建设年相关要求,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扣教书育人核心,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切实改进职能部门工作作风,提升指导和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行政职能部门。一是大兴学习之风。通过组织暑期干部培训班、各类专题培训班,引导教职工认真做好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职业教育理论学习、经济与产业知识学习及其他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教职工职业素养、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学校党委要求职能部门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发展理念,紧抓作风建设这个关键点,检视不足、抓好整改、强化担当、提高效能。管理人员要讲风格、讲团结、讲奉献,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良好周到的服务工作,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学校党委要求领导干部深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一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和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广泛听取意见。专业老师和教学团队基于产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要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到企业调研。学工队伍经常性深入学生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五、聚焦廉政建设,做好清廉表率,提升党员公信力

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确保学校政治生态清明、干事创业氛围良好。一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刻领会中央深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落实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严格队伍管理,维护好学校上下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二是党员干部严以律己做表率,着力提升公信力。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保持清醒坚定,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六、聚焦制度建设,抓好规范管理,提升任务执行力

学校党委把制度和激励机制建设作为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规范制度制定流程。重要制度必须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再由党委会决定公布。二是全面梳理现有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对现有200多项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列出清单,认真做好“废、改、立”工作。三是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通过制度宣传,规范流程,建立健全问题反馈和整改机制,切实提升制度执行力,保证学校的各项政策都能得到贯彻落实。

七、聚焦“双高”建设,抓好改革创新,提升全员创新力

围绕“双高计划”建设的10项任务,直面制约学校“双高计划”建设的突出矛盾,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创新。一是成立学校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围绕“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做好顶层设计,以更大的魄力和勇气深化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聚焦优势,突出特色,按高质量的标准和要求重塑学校新一轮发展的新格局。二是实施“深海探珠”计划,推进“三教”改革。要求专任特别是党员专任教师,带着问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的“深海”,探取教学、教材、教师“三教”改革的“珍珠”。2020年,学校教师参加广东省高职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师教学大赛分别获得“1金1银7铜”和“1金4银3铜”的历史最好成绩。三是创新内部治理,鼓励干事创业。重点推进绩效改革、职称评审改革、学术评价改革、教职工职业发展改革。认真做好教辅、行政、党务等序列教职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努力打通他们的职称与职级晋升通道,鼓励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四是实施“破墙”行动,延伸“院园融合”触角。坚持开门办学、开明办学,在原有产业学院的基础上,以特色专业镇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为依托,对接XX参与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建设智能家居、灯饰光源和西湾现代服务产业学院,将“院园融合”的触角延伸到XX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带。

八、聚焦文化建设,强化价值认同,提升发展整合力

加强学校党委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创新校园文化品牌,用“火大”精神引领师生共同的价值观。一是凝练“火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总结办学16年来的精神财富,在理工专业中倡导“匠心”育人,在商贸专业中渗透“诚信”教育,培育火炬职院独特的大学精神,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二是加强“院”“园”在文化层面的融合。汇聚园区产业文化,整合优秀传统文化、香山地域文化、本土红色文化等资源,让校园文化融入更多的XX元素;挖掘校友文化资源,打造校友创业文化“一条街”、“示范区”。三是优化校园环境。花大力气对植被景观、楼宇雕塑、道路、厕所、食堂等进行改造和美化。四是加强学校荣誉制度建设。通过抗疫志愿者表彰大会、开展“感动火大人物”评选等活动,深入挖掘、热情讴歌学校在“双高计划”建设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师生。五是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重要作用。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持续推动形成崇尚科学、崇尚学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上一篇:学习针灸的感受下一篇:脱贫攻坚精准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