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科建设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

摘要: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著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关键词:高职院校;组织转型;就业导向;生涯导向

学科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高等职业院校

二、组织转型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一、文献考察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延伸个案法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组织文化整合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企业财务风险内涵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社会学社会工作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