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技术发展

2023-0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近代科学技术发展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和总体上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近代中国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五十年的中国。这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商、周以来,在三千多年可考证的历史长河中,这个时期的变化最大,影响也最深远。其中,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是从无到有,从微弱到成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了今日,它正在发展壮大。它的发展反映了旧中国和新中国在不同的年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军事上与西方交往的过程,也是自身变革的过程。要深入研究它,可以写成多卷的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李约瑟爵士在这方面做出令人敬佩的不朽的贡献。我不是从事科学史研究的,是学工程的。在这里只是简略地谈谈个人的意见,其中许多事迹已是众所周知,也有不少情况是个人七十多年来的亲身经历,一并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从我国古代历史看,我们的先人曾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和火药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播起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还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处于世界上领先的地位。现仅举数例。在历史上中国首先采用铁犁播种;在天文上最先测到超新星的爆炸和太阳黑子;在数学上比西方早1200年计算出精度达到七位的圆周率,并用很简单又便于记忆的分数355/113表示之;在地震学上东汉的张衡发明、制作出浑天仪,测报地震发生的方位和烈度;在工业上最早炼出钢,制成精美的瓷器,因此英文称瓷器为china;在土木工程方面最早建成大跨度的石拱桥(赵州石拱桥)和悬索桥;在水利工程方面,李冰父子在长江的支流岷江的灌县兴修水利,建成了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使百万亩的农田至今还受益。这在世界水利史也是少见的。中国的医药学,包括蒙医和藏医,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证明疗效是好的,有它的独到之处。总之,古代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

到了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即明朝中业,西方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开始了工业革命。中国则仍长期停留在封建社会,在生产上乃至科学技术上日渐落后于欧美。

但在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近代科学技术已在萌芽。例如,在明朝中叶研究农学天文学的徐光启较早向罗马传教士利玛窦学习研究西方科学: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另一位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于明末1622年来中国参与修订历法,对于中国向西方学习科学起了启蒙作用。

到了清朝鼎盛时期(雍正乾隆时期),这些自西方引进的科学技术并未得到重视和传播。相反,中国在这一时期反而盲目自大,闭关自守。1840年鸦片战争和以后几次的西方列强和新兴的日本帝国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战争,清王朝屡次败北,才使当时统治者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即称为“洋务派”,如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人,逐渐认识到,要想使国家不受西方侵略,就得向西方学习。学习什么?人们看到的首先是学习有关军事的技术。从此,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潮流。

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中国的一些主张开放的人士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1.建立西方模式的新式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2.选派青年人到西方国家留学。

下面将十九世纪末叶至今分为三个时期叙述这两种方式发展的情况。

1862-1918年

高等工程教育——建立西方式的大学,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自1862年起,满清政府在洋务派的推动下陆续建立了一些西方式的学堂,培养海陆军、翻译和中等技术人才。到1895年成立了第一所培养高等人才的工科学校,名中西学堂,于1905年改名为北洋大学堂,随后改为北洋大学,解放后,1952年与天津工商学院等校合并,成为今日的天津大学。1896年又相继成立了上海南洋大学,即今日的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唐山路矿学堂,即后来的唐山交通大学,今日的西南(唐山)交通大学。这三所工科大学。连同1911年以美国庚子(1900年)赔款余款建立的清华学堂,1925年提升为大学水平的清华大学,是1949年以前中国最主要的培养工科人才的高等学府。在培养理科人才方面在1918年以前主要是北京大学和东南高师和东吴大学(1928年合并为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在二十年代以后还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等。

这个时期的前四十年,大学的教育思想来自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这个教育思想指导下,学生仍以学文、法科为主,理工科学生人数甚少。到辛亥革命以后,学理工科的学生比例才有所增加,占总数约万人的1%左右。

学校的教学和管理

校长由当时教育部委派,一般是高级官员,个别是学者,如北大校长蔡元培。教师基本上聘自欧美。开始阶段有少数日本教师。中国教师还极个别。教务长一职多因无合格中国学者,在较早阶段也是请外国学者担任的。

在辛亥革命以前,大学分8科(相当于学院):经学、政治、文学、医、格致(理科)、农、工和商。在1911年以后,分为7科:文、理、法、商、医、农、工。工科又分11门(相当于系):土木、机械、船用机械、造船、兵工、电机、建筑、应用化学、火药学、采矿、冶金。理科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门。

学制先是三年,后改为四年,同时还设有三年制的专科学校。

教学计划

从1911年上海交通大学铁路专科和电机专科两科的教学计划看,当时对基础课较重视,数、理、经三门课占总学时的27%。工程课面较广,但专业课则很单薄,共45周学时,只占23%。土木系只有测量,桥梁和施工属于专业课。这可能与当时的技术水平低有关。

两系的教学计划均参考了美国大学工学院的教学计划,但加入了很重的中文课(在两系分别为9%和6%)。

二十世纪初,美国政府决定将美国在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战争(1900年)中得到的庚子赔款的剩余部分不再索要,但要求中国将此部分赔款的一部分用于在1911年建立的清华学堂。其毕业生,每年约一百人,全部送往美国留学,入大学一或二年级。他们当中不少人学习理、工科,回国后为二十年代以后中国理工科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很多人才。

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洋务派鉴于清朝在抵御西方列强入侵的战争中屡屡战败,认为其中重要原因是中国在武器和战舰上落后于西方,而又源于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先进。因此,认为一方面要在国内建立西方式的大学,培养懂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还应派遣年轻人留学,直接学习科学技术。他们很早就对于派少年出国学习甚为重视。最早于1847年派容闳等幼童留美。容闳学成归国后,建议每年选派30名幼童去美国学习。连续四年,先后共派遣120人。其中学工程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当属在耶鲁大学学土木工程的詹天佑(1861-1919)。他是中国第一位工程师,依靠中国自力,设计和修建了北京至张家口的京绥铁路。其中最艰苦的工程是北京西北一百公里处的八达岭段。山坡陡。英国工程师认为当时的技术以正常的路基坡高,不能超过3%,根本无法修建,必须改线,绕大弯。这样就得大大延长路线,增加造价。詹天佑以独创的方法设计“人”字形的路线,用3.3%路基坡高,爬上了八达岭,创造了世纪铁路的奇迹,使英国人望洋兴叹。他极为爱国而且技术精深,对于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叶发展中国交通事业起了领导作用。

在1911-1920年的十年间,由中央政府、各省政府、清华学堂招考的留美庚款公费和自费出国留学欧、美和日本的人数尤其是学工科的,逐渐增多。理、工科渐被人们所重视,其学生数量的比重已超过文、法科。总数达到七千人,理科约占10%左右,工科占20-40%。

从留学国别情况看,去日本和美国的留学生人数大大超过去欧洲的。这和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其次是与去日本留学的费用较低和中国人学习日文较易有关。

在这个时期的后期出现了许多位对中国初始的工程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的工科留学生。其中最为突出的,如留学德国汉诺威高工的水利工程专家李仪祉。他在陕西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式的灌溉工程——泾惠渠,并多年负责治理黄河的工作。他创办了著名的河海大学——一座有关水利工程的工科大学。还有化工专家侯德榜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明了以他命名的新的制碱法。著名的桥梁专家和教授茅以升设计和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由中国人主持的铁路、公路两用的钱塘江大桥。他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论文:“桥梁中的二次应力”极大地丰富了结构力学的桁架应力分析。

在这里还应该提到由香港大学培养的两位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和教授,一位是191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的刘仙洲。他对于中国在解放前和解放后机械工程、机械工程教育和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发明史等方面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另一位是石志仁。他在1918年至1922年就读于香港大学机械系。他对于中国铁道事业的发展,铁道机务的管理和蒸汽机车直至燃气轮机车的研制起了领导和推动的作用。

在理科方面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了高水平的科学家,如数学的胡敦复和物理的胡刚复等。

在留美学生和归国留学生的推动下,于1913年,参照美国工程师学会的方式,由詹天佑发起,成立了中华工程师会,后与其他工程学会合并,于1931年改称中国工程师学会。1915年由胡适、任鸿雋、秉志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社。这两个学会和几个其他科学技术学会成为中国最早的民间的科学技术组织。多年来它们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知识界学习并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潮流。

由于这十年来理、工科留学生人数的增加,他们在学成归国后,对于在二十年代和以后的中国的理、工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工业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1919-1948年

在此时期内,中国发生了三件大事,使中国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得以用较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发展。这三件事是:1.五四运动;2.留法勤工俭学;3.孙中山的实业计划。

五四运动

这是一次由北京大学学生发起的,得到多数教授,全国知识界和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在政治上反对帝国主义,在文化上反对传统封建思想的爱国运动。

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特别是1918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塞召开的和平会议对于参加协约国的中国做出了极为不公正的决议,非但没有肯定中国参战的功绩,反而决定让日本接受帝德在中国山东强行获得的特权。由此激发了北京大学和其他学校学生对当时亲日的北京政府的愤怒,于1919年5月4日上街游行示威并罢课。怒潮迅速由北京的教育界扩大到全国各城市和各行业。结果,迫使政府罢免了三个亲日的部长和驻日公使。在政治运动胜利的同时,中国的文化界掀起了改革旧文化的运动。在二十年代欢迎“赛先生”(Mr.Science)和“德先生”(Mr.Democracy)的口号响彻了全国。

五四运动使中国的学术和文化,包括向西方(指欧、美)学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留法勤工俭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是战胜国。但是元气大伤。战后,它要恢复战争创伤,重建家园,缺乏劳动力。早期留法回国的李石曾等学者发起,组织二十岁左右青年学生去法国,边做工,边求学。很多人学习理、工科,学到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其中一些思想进步的学生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这些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和聂荣臻是他们中最突出的几位。正是由于他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领导并具体指导了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事业,使得新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半个世纪以来迅速发展。

孙中山博士的实业计划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革命伟大的先驱者。他早年留学英国,学医。1911年他领导的同盟会成功地推翻了腐败的满清王朝。此后不久,他辞去了总统职位而致力于制定建设中国的计划。1919年他发表了英文的《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但国际上对此无反映。后,于1921年,孙中山又用中文发表《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简称《实业计划》。这个计划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知识界建设国家及更加积极向西方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热情。

这个时期的中国青年受到内忧和外患,特别是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和嚣张气焰的刺激和以上三件大事的影响,普遍地产生了“工业救国”、“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思想。因此,学习理工科,尤其是学工程技术的人数大大增加。政府在发展理工科高等教育和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较前有所强调。

1高等工程教育

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在这个时期有了不少发展。其水平也逐渐接近或达到了西方一般大学的水平。几所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在三十年代前后开始被欧美大学所承认,其中的优秀生可以直接进入研究生院学习。

采用了新学制,在此时期以前,中国基本上实行的大学制度是法国式的。在小、中学学习11年(7+4年)以后,学生经过入学考试,先入予科,学习2-3年,再入本科学习4年,获工学士或理学士。1922年以来,改采用美国的学制,即小、中各6年,毕业后经过入学考试,入本科学习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自1920年开始,中国政府建立了一系列有理工科的国立大学,此外还有一些私立的和西方教会办的大学,其中有不少理、工科专业。至1948年全国有21所国立大学,设立了理学院和工学院。除上海同济大学、震旦学院,哈尔滨工业专科学院分别用德文、法文和俄文教学外,其他学校均用英文讲课并采用英文教科书。只是到了三十年代后期个别专业才开始有了中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学丛书)。讲课也开始有人用中文了。这时期1924年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学计划基础课和专业课方面已然比1911年的计划加重了许多。

自二十年代开始,国外留学生归国,在大学任教,逐渐代替了外籍教授。

1911年成立的清华学堂在1925年改为大学,名清华大学。由于每年有美庚款的利息拨款给学校,学校经费有了保障,因此其理、工学院较其他的,经费完全依靠政府拨款的国立大学发展得较快,对中国在培养理、工科人才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

在工科办学思想方面,校方虽然也提出过要理论联系实际,高等学校应该是教学与研究并重,但由于那时的中国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工业,国家经济建设极少,在大学里谈不上做什么研究工作,即使有,也只限于小规模的问题。至于学生去工厂或工地实习就更谈不上了。

在教学计划方面,在此时期不断修改,内容增加很多。由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已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2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由于本世纪初和以后派遣到欧、美的留学生陆续回国,大学理、工科教授的职位自二十年代起已逐渐由中国学者担任。这个时期,中国大学理、工科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1)这个时期全国本科生中学理、工科的占大学生的总人数的比例有显著增加。理工科大学生由第一个时期的6%和0.25%分别增加到1930年的10%和12%。但总人数仍不算多,1930年也只分别为3000多和4000多人。

(2)留学生总人数由每年几百人增加到几千人,其中学理、工科的由一二百人增加到八九百人。

由于这个时期,日本对中国不断地侵犯和侵略,直至1937年7月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中国去日本的留学生极大地减少了。

留学生中的很多人是在国内大学本科毕业,然后去欧、美大学读研究院,一般多获得硕士学位。有不少人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在国际学术界开始为人们所称赞。例如上海交大毕业生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Th.VonKarman学习,获哲学博士,成为国际上著名的力学家;1936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王大珩在英国大学学院学习光学,是中国光学仪器方面的著名专家;192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汪德昭在法国从Langevan,研究超声波,是国际上知名的水声学专家;上海同济大学1936年毕业生李国豪在德国Darmstadt高工从Kloeppel教授研究桥梁工程,在德国不仅获得工程博士学位而且荣获工程博士讲师学位。这在中国留德学生中是极为罕见的。

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在沿海的大学陆续迁往内地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的南开大学迁往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在那里,集中了很多中国优秀的教授。尽管教学和生活条件极端艰苦,但师生们的爱国热情在敌人飞机的疯狂轰炸下反而更加高涨,工作学习更加努力。因此,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仍然很高。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和李政道教授就是这个时期该校的学生。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战争滞留在欧洲和美国的大量留学生纷纷回国,准备参加战后的建国事业,但因不久国民党发动了内战,全国陷于混乱,使这些人一时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得望洋兴叹。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科学研究机构开始有了一些发展。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研究院,由著名学者蔡元培担任第一任院长。1929年在北京(当时称北平)成立了北平研究院,由李石曾任院长。

1949-1999年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过去了50年。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从国内理工科高等教育,还是从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和进修乃至参加研究来看,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全起了很大的变化。

1高等工程教育

在五十年代初,为了发展高等教育和促进科学技术,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高教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在高等教育中,理、工科,尤其工科受到较大的重视。

解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使得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外部环境对于中国也非常不利。西方国家除个别国家外,基本上没有承认中国,并且在巴黎成立了禁运委员会,禁止其商人向中国出售较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直至六十年代初,中国只有经过莫斯科通向欧洲的一条航空通道。中国也很难订购到科学技术期刊。这时,中国只有依靠当时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和帮助来开展经济建设。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向苏联学习的口号,并自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了156项重点工程项目。

解放后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就是在这个总政策下由解放前基本上是美国的教育模式改为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五十年代建立了数十个单科性的工业学院。原有的综合性大学中也有几个改组为多科性工科大学,如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

教学计划基本上是抄自苏联的。而苏联的工科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大陆的,特别是德国三十年代的模式。因此至今我们的工科教学计划还可以看出与德国三四十年代工科教学计划相似之处。这样改革的结果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计划中加强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环节,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并增加了生产实习。而这些在解放前学习美国的教学计划中则很薄弱或完全没有。但是专业过于狭窄和理工科分家则是这次改革的最大缺点。计划经济的管理使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自上而下下达的招生人数十分死,以至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为了接受苏联派来的学者的帮助和采用俄文教材,中国高校教师成功地,迅速地学习了俄文并将大批俄文教材译成中文使用。从1952年起至1978年,学生的第一外国语也由英文改为俄文。这给今日四十多岁至六十多岁的科技人员用国际上通用的英文进行国际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五十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包括在高校的专家),中国的理工科教育和科学研究只有完全依靠国内自己的努力去发展。

1966至1976年的十年动乱,使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受到灾难性的打击。1966~1969年完全停止招生。1970-1976年恢复招生,学制全部改为三年至三年半。学生不经过入学考试,由基层单位推荐即可入学。因此入学的学生程度非常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978年我国政府明确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使我国的经济从接近破产的深渊中走出来,并较快地和较顺利地向前发展。高等工程教育也在努力跟上时代,进行改革,与国际上接轨,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较大的提高。

1978年我国参考了美国的研究生院制度,开始建立了学位制。学位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现在已具备相当规模,每年工科招收约两万多名硕士,博士生四、五千人。近年又引进了博士后但不是高一级的学位制。学位制的建立对于提高工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十分重要。

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大专在内的工科院校超过了200个,每年招本科和大专生在30万以上。重点工科大学正在接近国际上先进高校的水平。

现在的科学研究机构在三四十年代的极薄弱的基础上,在解放后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属于工程技术方面的发展得尤其迅速。五十年代初期我们参考了苏联的模式建立了既有研究所又有院士的中国科学院。在1994年又成立了中国工程院,但它与国际上惯例相同,只由选举的院士组成而无研究所。

全国从事理、工、农、医的科研单位大致可以归纳为六大类:

(i)国家级科学院,

(ii)高等学校,

(iii)企业所属的研究院所,

(iv)国防部门的研究院所,

(v)省、地方层的研究所,

(vi)私立的或中外合资企业的研究所。

它们分别承担了国家的、地方的和企业的,或进行的科研任务。

2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解放前,中国的经济和工业十分落后,连钉子也要靠进口,更谈不上设计和制造工业产品和装备。因此至解放前夕的一百年只是单方向向西方,特别是向欧、美派遣留学生,学习它们的先进科学技术。极少有在国内完成的科研成果以论文的方式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更不要说派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五十年代初,数以千计的去欧、美的留学生和学者纷纷回到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新中国发展高新技术的带头人。我国能够不到十年的时间里(1958至1964年),在没有外援的条件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两弹一星,是与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光荣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分不开的。现只举几个例子。地质学家,早年留英的李四光以他独创的海相成油的理论预测了东北地区大庆油田的存在。钱学森突破了重重阻挠由美国回到祖国,负责我国的航天技术的创建和发展。原子物理学者钱三强解放前夕由法国回国,自五十年代后期起参加领导两弹的研制工作。这些人之所以能对国家做出如此重大贡献,一方面是他们个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与他们在国外学习,得到最基本的治学精神和方法,乃至扎实的科学训练分不开的。

五十年代我国政府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数以万计的留学生,在那里学到了许多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些人回国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很好、很重要的作用。很多人担任了技术和管理的领导工作。也有很多人在高等工科院校任教,如江泽民、李鹏、宋健、罗干等国家领导人全在苏联或东欧国家学习或实习过。

自1978年开始,我国政府每年选派3000名公费生,到世界各国留学和进修,其中以美国、西欧各国和日本为主,此外通过各种不同渠道获得奖学金和自费出国留学和进修的中、青年每年也以万计。他们中间大多数是学理工科的。近年来学习企业管理的人数也在大量增加。现在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约以十万计。在日本和欧洲各国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也分别以万计和千计。其中访问学者的比重逐年在增大,读本科乃至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比例相对下降。这说明中国理工科大学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质量在逐渐提高而派遣留学生方面则渐渐向派遣访问学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倾斜。现在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人员,通过国际协作方式,参加大型国际科研机构的研究所工作或到高等学校短期讲学。

在国外长期工作的中国学者或外籍华人学者近年来日益频繁地受到国内高等学校和研究单位的邀请,到我国讲学。这对于国内广大学术界开扩眼界,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起了很大作用。这是中国长期向西方学习的政策播下的种子,现在则正在开花结果。

由于坚持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的高等学校和研究单位,自1978年以来与国外包括与香港的相应单位的联系大大地加强了,每年有不少西方学者和香港学者到国内短期讲学。至于西方派学者到中国学习科学技术或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则到目前为止仍尚属个别情况。

中国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组织在中国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也在近二十年逐渐增多。这是另一种向西方学习的方式。它既向国外交流了我们科研成果,也创造了向国外学习的机会。我们的科研成果也已有相当数量发表在国际上重要的学术期刊上。

总之,一百多年来,这两种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方式互相起着推动和影响的作用。中国的理工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多年来坚持不懈地选派优秀青年学子出国学习,对于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现仅举一例,据统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千余名院士中仅清华大学毕业生、清华留美公费生和现任教师就有369位,占院士总数的28%。古语云教学相长,希望并相信我们这个“学生”与西方的“教师”今后将由单方面的学习逐渐改变为相互学习。

从以上三个时期中国理工科教育和派遣留学生的情况看,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基本上是一部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学习的历史。其中有许多美好的岁月,也有一些辛酸苦辣的回忆。现在和今后的趋势是我国的科学技术正在缩小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在总体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要虚心学习,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远景看,单方面的学习和引进在渐渐减少,相互学习的比重有望逐渐增大。

邓小平同志讲,发展经济,由本世纪末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那时,如果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基本上赶上发达国家,则经济上就有可能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也将是中国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的一点微小的贡献,在世界科学技术大厦上增砖添瓦。■

作者:■张 维

第2篇:专题25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与文学艺术

1. 古代欧洲人一直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当成真理,牛顿力学体系建立后,也一度被看作绝对权威的理论,相对论出现后,解决了经典力学无法解决的难题。这说明( )

A. 真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

B. 自然科学随社会进步而发展

C. 人类永远无法找到真理

D. 经典力学体系因时而变

2. 20世纪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W·C·丹皮尔说:“当哥白尼把地球从宇宙中心的高傲地位上推下来,牛顿把天体现象收服到日常习见的机械定律管制之下的时候,许多构成整个神意启示理论基础的默认假设,恰好也遭到了破坏。”这表明( )

A. 文艺复兴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 近代科学的进步颠覆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C. 启蒙运动推动了近代科技的发展

D. 科学的进步拓展了人们的心理视野

3.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其中,经济社会运行规则变化的含义是( )

A. 工厂制取代工场手工业

B. 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

C. 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4. 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这表明( )

A. 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 对经济危机要全面客观综合评价

D.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5.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表明( )

A. 爱因斯坦最推崇伽利略

B.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最重要

C. 新思想方法促进科学进步

D. 伽利略是天上的哥伦布

6. 19世纪30年代,英国与印度的信件经海路往返需要两年时间。而到1850年,伦敦到孟买之间的信件往返只需四个月。……到1870年海底电缆使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信息传递时间缩短为五小时。这表明科技革命( )

A. 方便了列强的侵略扩张

B. 加速了东方从属西方

C. 使全球化时代提前到来

D.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7. “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到近代日本翻译西方著作,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用“科学”。此后,“科学”在中国广泛运用。这表明“科学”( )

A. 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

B. 具有中西合璧色彩

C. 与技术含义基本相同

D. 与科举考试有关

8. 《光荣与梦想》记载:“(1960年)在收音机里听到他们辩论的人,认为两人都干得不错,但是电视观众更多,却能看到里根肤色黑红,身体健康。而另一方面,尼克松在沃尔特·里德医院掉了五磅肉,显得面容憔悴。”这表明( )

A. 电视取代收音机是大势所趋

B. 电视机带给人的印象更准确

C. 传播媒介影响了美国的政治生活

D. 电视直播竞选有更多的优势

9. 《格列佛游记》描述了外科医生格列弗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巫人国的游历,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被认为是“文学的伟大宝库之一”。这部小说( )

A. 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B. 属于现实主义文学

C. 是文艺复兴的代表 D. 彰显了启蒙思想

10. 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这表明浪漫主义( )

A. 批判现实黑暗腐朽 B. 不满理性王国的现实

C. 思维荒谬怪诞不羁 D. 主张回复古典主义

11. 英国文学大师弥尔顿著有伟大著作《失乐园》,它的首要主题是个人的道德责任和知识作为美德工具的重要性。弥尔顿指出,人们由于听凭情欲战胜他们的理性,让情欲决定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生活中不断失去天堂。《失乐园》属于( )

A. 古典主义文学 B. 浪漫主义文学

C. 现实主义文学 D. 现代主义文学

12. 莫言认为:“这部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具有骇世惊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这部巨著是( )

A. 《老人与海》 B. 《鲁宾逊漂流记》

C. 《百年孤独》 D. 《等待戈多》

13. 下图是世界名画《表》,它属于( )风格。

A. 古典主义 B. 印象画派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14.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蛙》获奖。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将魔幻……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部分的文字可能是( )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69年7月16日早晨9点32分,阿波罗11号飞船连同它的36层楼房高的土星5号火箭在肯尼迪角的39A综合发射台发射了。阿姆斯特朗的九号半B的靴子接触到了月球表面,他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苏联工程师在登月竞赛失利之后,把精力集中于装配载人太空站。1971年4月19日,成功发射上天的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目前正在太空中边飞行边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则属于第四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工程耗资600多亿美元,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它从最初的构想到最后开始实施既是当年美苏竞争的产物,又是当前美俄合作的结果,从侧面为这两个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在太空成为“冤家”的航天大国之间,画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

材料三 1992年9月:中国正式启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成功升空,2003年10月15日 “神州”五号飞船,第一次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发射。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曾执行神舟六号任务的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以上材料摘编自百度文库

(1)概括材料一、二中航天科技的成就。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述科技成就迅速发展的背景。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原因。

(武汉市第16中学 刘 波)

作者:刘波

第3篇:专题20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与文学艺术

1.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表明( )

A. 爱因斯坦最推崇伽利略

B.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最重要

C. 新思想方法促进科学进化

D. 伽利略是新思想的开拓者

2. 苹果公司最初的LOGO上有一段文字“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的灵魂。”与牛顿相关的表述是( )

A. 是人文精神的滥觞

B.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

C. 揭示出时间空间关系

D. 质疑神宰万物运行论

3. 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

A.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

B. 瓦特的蒸汽机解放了人类

C. 《物种起源》否定 “神创说”

D. 爱因斯坦相对论突破经典力学

4. 下图反映的生物现象是( )

A. 用进废退 B. 获得性遗传

C. 细胞学说 D. 生物进化论

5. 严复所以翻译《天演论》,他是想借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阐明这样一个中心思想:中国如能顺应“天演”,规律而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由落后变先进;反之,则将沦于亡国灭种而被淘汰。这表明严复( )

A. 机械照搬进化论不妥

B. 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

C. 主张革命激进变革

D. 受西方民主自由影响

6.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理论是( )

A. 经典力学 B. 相对论

C. 量子论 D. 光电效应

7. 19世纪30年代,英国与印度的信件经海路往返需要两年时间。而到1850年,伦敦到孟买之间的信件往返只需四个月。……到1870年海底电缆使英国与印度之间的信息传递时间缩短为五小时。这表明科技革命( )

A. 方便了列强的侵略扩张

B. 使人类可达全球所有地方

C. 使全球化时代提前到来

D.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8. “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到近代日本翻译西方著作,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这表明“科学”( )

A. 是日本原创词汇 B. 具有中西合璧色彩

C. 与技术含义相同 D. 与科举考试有关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这表明在英国( )

A. 生产力发展带来新问题

B. 生产力发展社会矛盾消失

C. 科技革命激化社会矛盾

D. 自由主义理论已经过时

10. 《格列佛游记》描述了外科医生格列弗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巫人国的游历,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被认为是“文学的伟大宝库之一”。这部小说( )

A. 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B. 属于现实主义文学

C. 是文艺复兴的代表 D. 彰显了启蒙思想

11. 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这表明浪漫主义( )

A. 批判现实黑暗腐朽 B. 对理性王国现实不满

C. 思维荒谬怪诞不羁 D. 主张回复古典主义

12. 狂热、自杀、决斗是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一些艺术家身上的常见现象,他们留着长发,不修边幅。他们可能创作出( )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马拉之死》 D. 《天鹅湖》

13. 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美术在欧洲兴起。其中主要表现农民的感情和生活,被称为“农民画家”的是( )

A. 雪莱 B. 列宾 C. 米勒 D. 梵高

14. “专注于对自然的任意和瞬间的描绘,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无动于衷。”属于此类作品的是( )

A. 《拿破仑加冕》 B. 《自由引导人民》

C. 《向日葵》 D. 《格尔尼卡》

15. 1957年,《在路上》在美国出版,书中发问:“……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它属于( )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通讯革命也开始了。由于马歇尔. 麦克鲁汉所谓“天下一村”的出现,个人的清净给扰乱了,书面的文字被取代。1935年6月,乔治·盖洛普第一次进行民意测验。1935年,由米丽亚姆·霍普金斯主演的《贝基·夏普》开始在商业区一些电影院里放映,当时许多电影院还没有放映彩色片的设备。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马格里尔摩·马可尼发现,可以把无线电短波沿着地球表面“扭弯”,这种微波后来在二战中首先用于雷达,接着又用于电视广播。美联社1935年开办了照片有线传真的服务。美国人开始习惯于所谓形象的概念。

除看电影外,30年代另一种重要的家庭活动是收听广播。对千百万人来说,打开收音机这个动作好像是成规常例一样。

(1960年)在收音机里听到他们辩论的人,认为两人都干得不错,但是电视观众更多,却能看到肤色黑红,身体健康。而另一方面,尼克松在沃尔特·里德医院掉了五磅肉,显得面容憔悴。

从发明摄影术到照相机投产经历了112年(1727~1839年)。电话的这种间隔是56年,无线电是35年。用支付研制费用和保证成果有市场的方法,华盛顿把原子弹所需要的这种间隔缩短到六年,晶体管缩短到五年,集成电路三年。集成电路被运用于宇宙火箭、导弹、歼击机和波音飞机。

1969年7月16日早晨9点32分,阿波罗11号飞船连同它的36层楼房高的土星5号火箭在肯尼迪角的39A综合发射台发射了。阿姆斯特朗的九号半B的靴子接触到了月球表面,他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摘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1)概括材料中美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述科技成就对美国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成就与两次科技革命之间的联系。

(武汉市第16中学 刘 波)

第4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1840年,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近百年屈辱的历史,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粗暴地撕开了古老中国闭关自守的万里海疆,中国海防藩蓠洞开。我们不禁萌生疑问:堂堂天朝的海军怎么就这么不堪一击,形同虚设了?

事实上中国在古代就有强大的水师队伍(海军前身),在当时取得了一些伟大的的成就。例如,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曾率船2000余艘出征,到明代时更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然而自古中国海上力量就只着眼于江河的地盘,船队远下西洋只为宣扬国威而非贸易,只将海洋作为一道天然屏障而忽视了在海洋上的进一步发展。缺乏强烈的海洋观念和意识,恐怕是中国近代海军屡屡挫败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

近代海军和古海军的区别在于:近代海军具备先进的装备武器,舰体使用了钢铁,动力使用了蒸汽,火炮、鱼水雷等武器使用了机械化,此其一;其二是具备先进的相互联络手段和后勤保障设施;其三是统一的战勤组织指挥;其四是积极进取的使用战略。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清政府在创建晚清近代海军上,重视了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建成了具有近代装备武器的北洋水师及其岸勤保障设施。但在第三第四两个方面的建设相差甚远,对第三方面似有所认识,但在实践上没有解决,落后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多少年流传下来的古海军分汛军事制度造成的畛域割据没有解决,使舰队始终不能置于统一建设和统一组织指挥中。对第四个方面的建设则是忽视,而这个方面又恰恰是建设近代海军最重要的一着,是建设的灵魂。

在晚清建设近代海军上失败的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

近代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被迫向西方学习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国防观念上开始了重要转变。面对日益严重的海防危机,清政府第二次海防大筹议决心“惩前毖后”、“大治水师”,成立统一领导全国海军的海军事务衙门,逐步改变了重陆轻海的国防思想,将海防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接受了“师夷长技”的主张,认识到引进西方先进海军技术装备的必要。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海军建设的进步。

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广东海军初具规模,具有当时亚洲第一流近代化装备水平的北洋海军于1888年正式成军。与此同时,先后建成了远东第一流的旅顺、威海军港。在南起琼州、北至营口的万里海疆上,建立了一批新式海防炮台。创办了许多新式海军学堂,造就了一批海军人才。清末海军近代化建设的成就,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

从“第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的呼喊,到洋务派的接力倡导,缓慢曲折的发展道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中国近代海军做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中国近代海军的产生发展和衰落,大体经历了八个阶段:

1840-186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萌芽阶段.在这阶段,中国的海防武装仍然是旧式水师,并已衰败 废弛到极点.面对前所未有的西方海上挑战,林则徐、魏源等爱国有识官员和知识分子,对近代海防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派对旧式水师的近代化改造进行了初步实践.但是,他们采用花钱购买洋船雇佣洋人和手工仿制近代军舰的路是走不通的,因而,改造旧式水师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1866-1873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筹备阶段.在这一阶段,洋务派吸取了手工造船失败的教训,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化造船工业,并造出了一批近代军舰.与此同时,洋务派为培养海军人才,还初步兴办了近代化的水师学堂并开始派遣海军留学生,从而为近代海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874-1888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阶段.这一个阶段,由于发生了日本侵台事件,清政府发动了一场海防大讨论.通过大讨论,洋务派的近代海防思想基本形成;清政府则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经十年努力,初步建成了北洋 南洋 福建 广东四支海军.其中,福建海军刚初具规模,即在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中全军覆灭.事后,清政府大力发展海军,成立了统一管理全国海军事务的海军衙门,李鸿章则趁机扩充北洋海军实力,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建成旅顺、威海两个基地,使北洋海军发展成

军.

1888年10月7日,清政府批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当时的北洋舰队,拥有大小舰艇25 艘。后续有舰艇调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北洋舰队的舰艇总数达到42艘,吨位45000余吨。然而,成军仅仅6年之后, 这支庞大的舰队竟然全军覆没。

1889-189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次停滞 衰败阶段,这一阶段,北洋海军未添一舰,其它三支海军始终未能发展成军,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进入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日本为了实施"大陆政策"而大力扩充海军,其实力很快超过中国.甲午战争中,中国晚清洋务运动筹建30多年的近代北洋海军一败于丰岛,二败于黄海,最后覆灭于威海,使中国近代海军元气大伤.

1896-1911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清政府在沿海的港湾均被列强瓜分与强占,国内造船业萧条倒闭 财政经费空前拮据的严峻形势下,着手重建海军.通过在国外定购军舰,海军实力得以初步恢复;重新调整全国海军,合并组成了巡洋 长江两支舰队;在中央成立了海军部,使海军的管理、指挥实现了统一.

1911-1927年,是中国近代海军参加内战并四分五裂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先后发生了辛亥革命、护法战争和军阀混战等重大事件.在这样的国内环境中,海军不可能置身事外,或参加革命、护法,或成为军阀混战的工具,呈现出朝秦暮楚、四分五裂的状态.此外,在海军内部,逐步形成了闽、粤、东北三个派系,派系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在长期混战内战中,海军实力不但无法扩充,反而有所损耗.

1928-194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二次停滞 衰败阶段.这一阶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取得全国统治权的同时,也逐步从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海军.但是,由于蒋介石一方面非常轻视海军,将其置于国防武装之外,另一方面又极不信任非嫡系的闽、粤、东北三派海军,进行分而治之.结果,海军实力没有明显的发展,全国海军也一直未能统一.抗战爆发后,弱不堪战的海军在长江及各海口进行孤注一掷的阻塞抗敌,实力很快丧失殆尽,从而出现了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

1946-1949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二次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通过美英"赠舰"和美国的"顾问",重新建起海军,实力达空前水平.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后,重建后的国民党海军并没有给土崩瓦解的国民党统治带来新的生机,而是纷纷起义倒戈,最后只有几十艘海军舰艇跟随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溃逃台湾.国民党海军的全面溃败,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史就此结束.

从1840年至1949年的百余年历史中,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始终受到本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和外国各种形式的侵略的制约与影响.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决定了中国近代海军尽管可能出现一时的兴盛,但却不可能成为一支真正有效的抵御外侮的国防力量.整个说来,中国近代海军历史只能是一部落后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近代海军在给后人留下积弱和耻辱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可以借鉴的启示和教训!

第5篇: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姓名:彭浩博中国是本来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古时有很多伟大的创造,有辉煌的文明,为什么到了后来,中国的辉煌已经永久地成为了过去,取而代之的则是非常落后的尴尬境地呢?现代的中国完全丧失了那种灵气。因为我们的思想已经被桎梏了,在根深地固的“不良传统”下,我们的求索精神没有了(清朝关闭锁国的政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的心胸也狭窄了,我们的追求也低俗了。我们不能甚至不相信我们能够独立思考,创造世界;我们不能接受不符合我们胃口的思想;我们更追求名利享乐了。在思想上,我们是没有自由的,然而绝大多数的人选择了接受,并习惯。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原因。

1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权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阻碍;3 思想上,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缺乏与外界的交流,统治者实行思想控制政策(文字狱)。4 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5 当时西方的殖民地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6 超稳定的封建专制统治对思想的钳制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7 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和近代资本主义难产是导致我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8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固有缺陷不利于产生近代科学技术;9 近代落后的教育与继续推行的科举制度使科技人才空前缺乏,严重地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实中国的科举考试这个发明是个非常先进并有效的制度,唐朝从进行科举以后,国力强盛,贫穷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有出路,这更激发了人民的上进心,对国家是很有好处的。其实当年西方的聘用官员制度远远没有我们的先进,他们还是向我们学习的。可惜的是这个好经慢慢被念歪了,当年唐朝时的科举考试考题面很广泛,也不乏选择科技人才的科技方面的考试,但越到后来,科举考试却越变了形,说到这里不由得联想到今天的高考,几乎全部都是所谓客观题,然后机器批卷,考生越来越无法发挥人的自主性了,每个题目必是四个答案,必是三个错的一个对的,和当年的八古文有什么区别?10没有完善的科研方法,没有丰厚的激励体制,科学是不会在这种土壤上生长的。

最后从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中给我的启示是领导人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社会对科技的认知也是一国科技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达不代表科技的发达国家的开放程度,对外国文明的接受程度都会影响本国科技的发展,铭记历史教训,努力学习,有自己的想法,为自己国家的科学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6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案

中国现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划

教学重点是现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曲折(发芽→黄金时代→枯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难以教导,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内部和外部原因的形成和短期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程:组织学生使用教科书目录查看以前学习的线索,回答问题:

1,鸦片战争后,为了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对中华民族什么样的探索?结果如何? (西化运动是自助运动的封建统治者的失败;资产阶级改革者倡导民权,革命者倡导共和国,没有使中国走上繁荣的道路。

2,这些探索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围,他们属于失败,人民开始了新的民主革命,这场革命的开始是什么事件?什么是活动? (1919年五四运动的开始,1949年国民党政权垮台的胜利)。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百年的现代历史充满了耻辱,抗议和探索的情况。在 我们所学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政治性的,战争的历史事实。今天,我们要从经济的角度审查这门课程。 (布置学生要阅读99 - 103页的全班内容,重要的相关事件,名称,商家名称等,使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索新课程

冠军学者张健

1,你从张健产业拯救国家,想想什么? ([鼓励来自张健的学生做生意,感觉,结局等方面的思考]:

一,宗旨:抵制中国人民剥削,发展工商业的权力,恢复中国的利益

B,感情:国家的国家利益比个人利益更重要,主动放弃高级官员胡卢,面临建立产业的风险。

C,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倾销的权力挤压破产。

张建等人建立企业,对国家的爱国情感的产业援助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历史也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固有的不足之处,很难克服内外反动势力压制和阻挠。 ) 2,那么内外的反动力是什么? (有封建势力,有帝国主义。)

教师总结,过渡:我们也在张前面学过这个人 事情。钱和健怎么区分?张倩是西汉制作西部地区的人物,他骑马从西方来,所以插在马下为土[这里应该解释这本书。张健在考验清朝冠军。冠军,一定是好的话,所以插头是字不是马

张健以民族利益为民族的利益,看到了超越个人利益的利益,无情地放弃了高层官员,面临着建立产业的风险。他创立了大原料磨坊等企业,是国家工业的后代,这些企业的兴起,快速发展和快速破产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

中国现代民族工业的曲折

1,黑板中国现代工业发展概要,组织学生根据形式提示,找到答案在书中标出,然后通过接龙类型的实践,理解:

A.从西化运动到清朝末期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发芽e。短黄金年龄f。再次沮丧,枯萎萎缩

G.在历史趋势的影响下,官方的自我完善,寻求财富(这一点可以由老??师解释) H.皇帝 1.帝国主义经济因中国经济的传道而复活。

2,总结101阅读文本上的企业上升和下降过程。 (提醒学生使用精炼方法: A,创业发展:黄金时代辛苦工作

B,重复挫折:事发后九点八,麻烦;七七事后,毁灭。 C,战后胜利:已经恢复,但远离战前水平。 )

现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是什么? (发展进程艰难曲折,发展程度非常不均衡[位置集中在沿海沿海工业城市,轻型工业集中在轻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具有显着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特征。

合并摘要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102页多项选择题:应当选d(帝国主义正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提醒学生复习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7篇: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被张謇等施己所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2.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方法

1.图文结合法。使学生从感性、理性两个层次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问答法。 3.讲述法。

4.讨论法。适用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特征的内容。 5.讲解法。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出示图片:张謇、大生纱厂

同学们认识图中的人物和这座建筑物吗?(预习过的同学都能说出)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不要求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打开书100页,左侧导入框中内容。(学生阅读)

同学们肯定也很疑惑,张謇能办好大生纱厂吗?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多媒体出示]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多媒体出示]状元实业家张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目内容,完成【自主学习一】(学生看书,完成) [多媒体出示][教师讲述]张謇人物介绍

[教师提问]既然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口号,他都兴办了哪些实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很快回答出) 大生纱厂、垦牧公司、资生铁冶厂等等

[教师提问]在经济事业上达到顶峰的张謇把他所赚的财富都用来做什么了?“实业”是创办了,他又是怎样“救国”的呢?(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很快回答出)

[多媒体出示]博物苑、育婴堂、纺织专业学校等等。

[教师总结]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可是他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富裕。他的后代张绪武说:“祖父生前,每饭只有两菜一汤,其中一菜必是咸菜。他身上的衣服缝缝补补也是常事。”张謇把创办企业盈余的大部分用在了救国的公益事业上,真正实践了“实业救国”的诺言。

1926年7月14日,张謇病故,他的大生集团也终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负债累累,被吞并。大生集团的结局反映出旧中国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只能是悲惨的。那么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究竟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01页2---4段,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自主学习二】(学生看书,讨论,完成)

[教师讲解]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末,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发展缓慢,原因是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双重压迫。

[教师提问]辛亥革命的成功,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辛亥革命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竟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

[教师提问]辛亥革命后哪一历史阶段,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最快? [学生回答]一战期间。 [多媒体出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

[教师讲解]同学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14年到1919年中国面粉出口呈较快的增长趋势。在这里我可以补充几个数字。面粉业是当时的第二大工业。由于洋面粉输入减少,欧洲需求增加,中国面粉大量出口,1911年全国面粉厂约有四十家,到1919年增加至一百二十余家。一战期间,中国面粉畅销英国、法国、俄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现请同学们考虑的是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能得到发展?

[学生回答]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多媒体出示][教师补充]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斗争彼起此伏,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作用尤大。这就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内部条件。国人的民族自觉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提问]这个“黄金时代”能长久吗?(不能) [教师提问]为什么?

[学生回答]根据课本: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是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教师过渡]通过完成表格,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下面来做一个案例分析。 [多媒体出示]【合作研讨一】“荣氏企业的兴衰”

材料一 荣宗敬、荣德生,江苏无锡人,早年在钱庄当过学徒,后开始创业。荣氏企业创办初期,适逢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经过艰苦奋斗,创立了庞大的家族企业。到1921年止,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各厂面粉畅销全国,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其“兵船”牌面粉,更远销英、法、澳及其东南亚各国,一战期间出口达80万吨,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后荣氏兄弟又投资纺织,到1922年已有4家纱厂,其“人钟”牌棉纱畅销各地,荣氏兄弟又被誉为“棉纱大王”。 问题:材料一中,荣氏企业处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什么?此间荣氏企业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战期间;“黄金时代”;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强调这是最根本的),辛亥革命冲击封建制度,国人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北方面粉市场被日本侵占,日本的棉纱也在中国大量倾销,荣氏企业陷入困境。他们多次向国民政府请求救助,都没有结果。荣氏兄弟勉强维持,好不容易渡过了难关。但紧接着而来的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使他们经营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许多工厂被日军炸毁或占有,损失总计约值三千五百万元,相当于战前总资产的35%。荣宗敬忧愤交加而死,企业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抗战胜利后,荣氏家族企业虽然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战前水平。

问题:材料二中所讲到的荣氏企业处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个阶段?其特征是什么?你认为荣氏企业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的压迫。 [教师过度]荣氏企业发展的曲折历程是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状况。那么,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哪些特点呢?

[多媒体出示]【合作研讨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形势图、范旭东的话:中国今日若不知科学,中国工业有何希望?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认真读图,并结合课本102页内容,在小组内讨论。 [教师提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行业、地区分布上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行业上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沿江沿海发达,内地薄弱。 [教师提问]范旭东的话反映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科技水平怎样? [学生回答]科技水平低。

[教师引导]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怎样? [学生回答]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教师引导]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回答]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教师总结]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必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发展短暂并且艰难曲折;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部门和沿海地区;受社会性质制约,总体水平落后。

[多媒体出示]课堂小活动【你问我答】要求:每一个小组派代表提一个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问题,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来回答,回答不完整的,其他小组补充,回答完毕点评给分。问题不能重复。

第8篇:中国近代激进主义思潮发展脉络研究

内容摘要:激进主义思潮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具有从政治激进主义向文化激进主义转变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是在中国面临深重民族危机的历史大背景之下,由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主要的思想推动力量,以救亡图存为目标的爱国主义思潮。实际上,它是由一系列救亡试验组成的。具体地说,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主义思潮是以爱国主义为原动力,以进化史观为世界观,以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想为重要资源,以不断进行的各种改革和革命为具体内容的一种复合型的社会思潮。 关键词:激进主义、发展脉络、社会思潮

在激进与保守的论争中,对于激进主义思潮历史脉络的梳理上,尽管学者们的观点有细微的差别,但是大体上都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视为中国近代激进主义思潮的表现。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主要由激进的思想构成,但是其自身的发展进程是递进的,以戊戌、辛亥、五四最为突出,但是这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种联系正体现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 根据激进主义思潮表现强度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酝酿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败之前。激进主义思潮已经开始露出尖尖角,但是是以隐流的形式存在。第二个时期为凸显期,从甲午战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激进主义两次以主角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作用,但迅速地又退居幕后。尽管以隐流的形式却以强劲的势头发展。第三个时期为深化期,主要指五四新文化运动 时期,激进主义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规模出现。

(一)鸦片战争一甲午战争:酝酿期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处于文化专制主义与文化排外主义的笼罩之下,举国以了解接触西方为耻,认为是通敌叛国的行为,不仅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甚至会受到政治上的攻击,乃至人身不保,依然坐着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迷梦。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西方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中国以惨败告终,不仅被迫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要进行巨额赔款。一批先进人士开始认识到了解西方的重要性,并开始了这一过程。以林则徐、魏源、姚莹等为代表,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介绍西方的情况。并且在介绍西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可贵思路。尽管他们所著述的书中存在着许多的纰漏,他们的思想也没有付诸实践。但他们的主动了解认识西方的行为,以及他们的所形成的不成熟的思想在当时通体保守的社会氛围之中,仍然被认为是十分激进的,但是却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方向的。这一小小的激进思想的萌芽,开始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渗透,介绍西方的书籍在到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已经在民间扩大了其流传的规模,了解西方的愿望要求也在强。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之后,“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思路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是清朝政府的重视。以总理衙门的创立为开端的洋务运动开始将“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思路付诸实践,激进主义思潮开始从纯理论探讨进入到实践阶段。从为了御敌而开办军事工业,到为了求富而开办民用工业;从对技艺的的学习深入到对学理的学习。洋务运动伴随着将“师夷长技以治夷”的付诸实践,也在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论,而洋务派所主倡的“中体西用”也越发无法承受深刻的变革所带来的理论上的要求。在洋务运动后期,开始出现对洋务运动的检讨与反省。马建忠、郑观应主张在经济制度上进行改革,并提出了“重商富民”的思想。中国传统的经济主张是“重农抑商”,“重商富民”的思想对传统思想提出了挑战。不仅在经济上主张变革,而且洋务运动后期人物还提出了政治上的改革要求。钟天纬在批评洋务运动的不足的同时提出建立一种“通民情、参民政”的政治制度。“它表明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洋务派中的激进分子,已经意识到要想学习西方治富强之‘体’就必须对中国自己固有的君主专制的‘体’进行一番。大有更张’的根本改革。”(1)洋务运动历来是被视为不彻底的改革,但如果将它置于它的历史环境中就会发现,洋务运动思想的深入和行动上的推进都要与当时的保守势力进行一番拉锯式的较量。相对于当时的历史结构环境而言,它的具有激进的特点。特别是洋务运动中的激进派的观点有力地推进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为激进主义思潮的凸显蓄积了力量。

(二)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凸显期

甲午战争的失败直接催生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凸显,使激进主义思潮从历史舞台的幕后来到台

前。洋务运动激进派人士可以视为维新派的先驱。维新派进一步继承并深化了维新派先驱关于政治经济变革的观点,并以变法的形式把它付诸实践。康有为五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他强调变法的紧迫性,他说“外衅日迫,间不容发,迟之期日,事变之患,旦夕可至。”同时强调变法的彻底性“全变则强,小变则亡”。(2)光绪帝颁布了百余道上谕,试图进行全面的变革。湖南的维新运动形式更为突出,梁启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的时候,公开在课堂上借《孟子》、《论语》而阐述民权、平等的思想。

与此同时期的,比维新派思想更为激进的思想也有出现。严复在甲午战败之后,在他所创办的报纸上发表了《原强》、《辟韩》等文章。他反对固守儒学道统,反对借助儒学教条来提倡西学,并且对中国的君主政治进行了批判。“君不能独治也,于是为之臣,使之行其令,事其事。是故民不出十一赋,则莫能为之君;君不能为民锄其强梗,防其害者则废”(3)何启、胡礼垣尖锐地批评康有为用“经义取才”代替八股取士,认为“事若可行,何必古人先我。”主张“以今通今”。(5)

梁启超斥责君权至上论是“民贼之辟论”,认为政体之最良者,唯有民主政治而已”,赞扬“君联邦之制,以实行民主之政,则其国势之强盛,人民之自由,比可以震铄今,而家为后世万国法者。”(6)在当时的报纸上也出现了这样的言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开始大力宣传学习西方,反对专制,争取民权的重要性,把矛头直指清王朝。他们宣称“无朝廷而国势盛”,“有朝廷而民心散涣”。“中国欲自强,必将以能举民权之时为起点也。”

清末新政所创造的相对开放的言论环境,为革命派提倡的西方民权平等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以及清政府“皇族内阁”的欺骗性,使人们彻底的对清王朝失去了最后的信任,辛亥革命的暴发是绝不是历史的偶然,它是激进主义思潮发展到那个时候的必然产物,同时它也赋予了激进主义思潮新的形式。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深化期

辛亥革命之后,革命果实被篡夺,袁世凯、张勋的复辟,军阀混战,各股势力在追出权力时的恶劣行径,使中国再度出现一片混乱。救亡人士看到的不再仅仅是政治的落后,更看到了中国社会日益败坏的道德,而这些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中国人的劣根性。“其结果只能促使激烈的知识分子愈来愈鱼中国传统的中心价值体系疏离。”而对传统的反叛自然而然的就是传统文化象征的孔子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反对孔教著称,但是批判孔子并不开始于五四时期。这种思想是革命思想的组成部分,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发生,同时这种思想也预示着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论式,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源流。

五四新文化运动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学革命,同样体现了强烈的反传统主义。“二千年来所为学问,所谓道德,所谓政治,无非推衍孔二先生一之学说”,“欲祛除三纲五伦之奴隶道德,当然以废孔学为唯一的办法”。(7)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的大规模的反叛和更深程度的反叛,使它成为激进主义思潮在近代发展到顶蜂。

从被迫承认“我不如人”到学习西方的技术、学问;从在传统政治体制内的变革发展到否定传统的政治体制;从在政治制度内的变革发展到推翻原有的政治制度;从政治变革,政治反思发展到文化反思,甚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价值,激进主义思潮的发展呈现出大体上升的趋势,同时又有起有落,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无论是在高潮期还是在低落期,激进主义思潮都有自己相应的代表人物,相应的思想主张,并呈现出前后相联的继承性。“它既是历史的又是动态的,因为结构性变化的每一个较后阶段都与前一个阶段休戚相关。”(8)

【1】丁伟志、陈崧.中西体用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67。

[2]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载汤志钧主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3]严复.辟韩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33

[5]胡礼垣.书保国会第一集演说后.新政真诠(第4编),上海:格致新报馆,1901年,16—17

[6]粱启超.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28,29,89-110

(7)钱玄同,尝试集序.新青年,4卷2号,1918年2月

(8)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59

第9篇: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和停滞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影响。第一个目“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是指我国的传统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而第一个目是第二个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基础或者说是发展。当然,由于我国古代的经济的主体依然是小农经济,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产生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发展起来。随着西方国家在同时期的发展壮大,并向古老的中国进行扩张。面对先进的西方的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点: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以及商业发展水平、中国经济在当时世界上的突出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闭关自守政策的背景和影响,从而认识到中国的农耕经济逐渐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并因此而出现危机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闭关政策的了解,知道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东西方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获得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能力及创造的高度辉煌的文明,鼓励学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明清两朝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难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为何不能像西方那样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教学过程:

一、析题

1、 近代前夜指的是什么时候? 指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两个朝代。

2、 发展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明清的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3、 停滞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农耕经济中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迟滞。

二、导入

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在1793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英国政府派马嘎尔尼率团访华。经过几个月的颠簸,马嘎尔尼率领的使团到达了遥远的中国,他们的名义是要来给乾隆皇帝祝寿的,实际是他们是想和中国做生意。在面见乾隆皇帝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礼仪上的重大问题。那就是英国使者以何种里礼仪来面见乾隆皇帝。当然,天朝上国的皇帝要求他们三跪九叩,但是马嘎尔尼不愿意这样做。最后,双方达成一个妥协:马嘎尔尼单腿下跪来面见皇帝。不过,乾隆皇帝很不高兴,只允许使团在北京城停留很短的时间,并且拒绝了马嘎尔尼提出来的所有的通商的要求。乾隆皇帝以一种骄傲的 口吻说道: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为什么乾隆皇帝在那个时候会如此骄傲啊?(以此来引出第一个目: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讨论)

三、过程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板书)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是观点还是史实?

是观点,是历史学家对明清的经济发展状况的一种判断。那么,历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法就是,任何观点的提出,都要有相关的历史依据的,你必须找出相应得证据来。好,请大家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在书本上找出相关的史料,来证明明清时期我国的农耕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设想:由于这一个目的内容在前面已经讲过了,所以想要求学生以最为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书本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以及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的概括: 农业:

1、 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 双季稻、玉米、番薯和棉花等高产作物得到引进和推广。

3、 地多,人多。(为什么说地多人多就说明当时的经济高度发展?提示:地多说明生产资料多了,人多说明生产力高了。而且,能养活这么多人口,必须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之下的。)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商业:

1、 白银大量使用。(为什么说白银的大量使用就说明商业的高度发展?提示:白银本身的价值高,白银的大量使用说明当时的商品流通量很大。)

2、 工商业市镇增多。(引导学生看书本上的数据)

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当时是出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相关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 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欧洲地区。

2、 10个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6个在中国。

3、 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在中国。

4、 中国是当时的贸易中心。

所以,怪不得乾隆皇帝要如此骄傲了,他有没有骄傲的资本啊?有。后人评价乾隆皇帝是夜郎自大,其实,当时的清朝的国力是不是“大”啊?确实是大。当然,我们认为乾隆皇帝不应该固步自封,无视世界的发展潮流,盲目的自高自大。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萌芽的概念

在明中后叶,在某些地区,某些城市,某些行业,稀疏的,零星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强调是某些地区,某些城市,某些行业,而不是所有的。如果是所有的话就不是萌芽而是参天大树。是稀疏的,零星的,而不是满天繁星,如果是满天繁星的话,就是全面发展了。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概念 首先请学生阅读书本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定义。(1-2分钟) 老师概括:书本的定义比较的抽象,这里关键是如何以比较生动的语言来解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概念。

提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实是有两方面的力量。一是老板。老板是资本、厂房和机器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另一方面的力量是打工仔。打工仔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我们看农民是不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呢?是。是否是打工仔呢?不是。奴隶式部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呢?是。是否是打工仔呢?不是。那么,要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打工仔还要具备什么条件呢?我们可以发现,他们还必须是自由劳动力的所有者。为什么必须是自由劳动力的所有者呢?一是只有劳动力是自由的,它才可以出卖。而且它必须出卖,不出卖就无法生存下去。 老板和打工仔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两者之间还必须是雇佣关系,也就是说老板花钱来购买打工仔的自由劳动力。

好了,有这三项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了吗?举个例子,我家雇了一个保姆,在这个行为中,我是老板,保姆是打工仔,我们之间的关系是雇佣关系。那么,这种行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呢?常识告诉我们,显然不是。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有有什么因素呢。大家主义,老板购买打工仔的劳动力从事生产,是为了自己消费吗?显然不是,而是为了供应市场的需求。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必须包含一个要素,那就是必须是从事商品生产。

3、我们通过书本已经知道,在我国明中后期,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得萌芽。现在我要求大家在书本上找出体现这一个观点的证据来。(下面是学生的活动,设计的思路是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史实意识。这里书本的表述比较的乱,大字和小字的处理很不得当,造成了学生阅读的巨大困难,所以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苏州的纺织业和江西的制瓷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进行阅读,以证明书本上的观点。)

(三)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

我们已经讲到,在16世纪初,我国就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我们可以看到,一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我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萌芽有没有长长参天大树?没有。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我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成长如此的艰难?是什么在遏制着它的发展壮大? 老师的引导:

在政治经济学我们已经学过,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消费,是为商品找销售市场。只有当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才有可能进一步的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对一个生产单位是如何的重要。我们反观中国的明清时期,中国的消费市场大不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一年下来就给女儿买了一根红头绳,消费市场是极小的。为什么明清之际中国的消费市场会这么小呢?

提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明清时期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下,男耕女织,对商品的 消费是极少的。

另一方面,一个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和当时的政策联系在一起的。(可以举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政策提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例子加以说明。)并且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中引用的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观点以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早期,国家的政策对其的发展是如何的重要。反思明清时期,政府的政策是怎样的?(由于相关的内容在前一节课已经学过,所以学生可以很自然的说出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打击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和海外之间的商业联系,从而扼杀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萌芽。

(四)近代前夜的危机

为什么会有危机的出现?是不是因为这个时候中国的国力不强大了?(举例:班级的某同学原是班级成绩最好的,这时感受到了危机。是不是说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了?不是。而是说这时候有同学在后面赶超了。)所以,近代前夜的危机,并不是说,这个时候中国的综合国力不强大了,而是说这个时候西方开始赶超中国了。这个时候中西之间出现了强烈的对比。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政策四个方面来看:

1、 政治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西方: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君主立宪政体。掀起了西方建立民主政体的序幕。

2、 经济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

西方:在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 文化

中国:文化专制主义,文字狱。遏制民众创新。

西方:近代科学的思想,理性的精神。通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人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理性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张扬。

4、 对外政策

中国: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西方:殖民扩张和掠夺,进行海外的贸易和交流。

课后练习:

1.下列能够反映明清两朝盛世时期,社会经济全面高涨、国力强盛的主要史实有(

) ①商业资本的异常活跃

②工商业市镇的大批出现

③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 ④国内生产总值的涨幅长期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

)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3.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因素有(

)

①小农经济

②闭关政策

③重农抑商政策

④官营手工业

⑤家庭手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课后记:

明清之际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学术界至今为止依然是饱受争议的话题,到底什么因素的出现就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教材采取的是一般的说法。不过对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依然具有十分的难度。因此在处理这一个问题时,采取的是尽量简化处理,目的是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概念。

上一篇:美发师高级试题下一篇:目录及编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