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山西

2023-0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近代山西

发展与困厄:铁路与山西煤矿业近代化进程(1907—1937)

摘 要 山西境内煤炭资源丰富,但直到20世纪初,为适应华北港口、新兴城市以及近代工业对于煤炭的强大需求,依靠新兴铁路运输,山西近代煤矿业才开始兴起,近代化进程加快。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发展颇为艰难,致使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未能大规模开采,这不仅影响了山西煤矿业近代化进程,也对山西甚至中国的近代工业化产生了消极作用。

关键词 铁路,山西煤矿业,近代化,困厄

近代以来,随着华北铁路网络的形成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山西境内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以开发,铁路沿线附近兴起了一批新式的煤矿业,铁路在其创办、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铁路的敷设开辟了山西煤矿业发展的新篇章,对山西煤矿业近代化进程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山西煤矿业的发展并不如预期的顺利,甚至是相当艰难。

目前学界对于山西煤矿业近代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从煤矿史、铁路史或工业史的角度入手,简要论述铁路在山西煤矿业发展中的作用,未详细分析铁路交通视野下山西煤矿业近代化进程,也未对山西煤矿业近代化中面临的困境做系统、深入的分析梳理,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铁路交通的视角出发,研究山西煤矿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力求全面展示山西煤矿业近代化进程的状况。本文研究时段为1907至1937年,是因为1907年正太铁路的通行对于山西煤矿业意义重大,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强占铁路,山西煤矿业正常发展被打断。

一、铁路的通行与近代煤矿业的兴起

19世纪后半期,美国人奔卑、德国人李希霍芬等先后来山西勘察煤铁矿藏,李希霍芬提出了一个关于山西煤炭储量的调查报告书,声称山西煤炭“可供世界二千年之用”,把山西煤田与当时号称世界煤田之最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煤田进行比较后,得出山西“产煤面积之比例直是压倒宾夕法尼亚州,且该省之煤采掘易,而需费廉,尤有发达之望”的结论,并对山西手工采煤业进行调查:

山西大同府,煤质佳,据调查的坑,每天出煤6万斤;平定州,到处都是煤矿,铁冶业很发达,用煤甚多;泽州大阳镇,南村都产煤。①

据统计,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煤储量的一半以上,居全国之首,②可分为平盂潞泽煤区、汾临煤区、河兴离煤区、太原西山煤区、宁武煤区、大同煤区、浑五煤区等七大煤区。③

但直到20世纪初,铁路交通方式出现后,适应东部港口、近代城市及工业对煤炭的强大需求,近代煤矿业才开始兴起。

首先,铁路的通行使得规模化经营煤炭业成为可能。“煤炭之性质,与其他矿砂殊异,囤积最难,常因天气变迁,改变其性质,遇干则容易自燃,遇湿则其生热能力减低,不堪运用,故煤矿多以运输能力而定其产量”,①铁路的运输能力相比于传统的驼、马、车、人力的运输方式,优势明显。首先运量大,铁路一车皮能装约20吨的货物,在山西地形平缓能通大车之处,每车仅载重7、8百斤,在地形险峻之处,则仅能用驴马驮运,每头驮230斤。其次,费用低,大车每里约3分9厘4毫,牲口驮运为4分3厘7,②铁路的运费仅有其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另外,铁路运输还有快速且不受天气影响等诸多优点。显然,铁路强大的运输能力将会大大提高煤炭的输出量,从而使得规模化经营煤炭业成为可能。

为开发平定附近的煤田,1907年山西境内的首条铁路——正太铁路竣工,正太铁路由石家庄出发,过娘子关,途经赛鱼、阳泉、寿阳、榆次等站,终点至太原。另外一条铁路是1914年延至大同的京张铁路,但真正对大同煤田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的是1918年建成的同泉支线,口泉附近的煤炭可直接由口泉站上平绥铁路运出。1936年,由山西大同经太原至蒲州风陵渡的同蒲铁路基本修建完成。在此前后,平汉铁路交北宁、平绥③两路于北京,交陇海铁路于郑州,津浦铁路又交北宁路于天津,交陇海路于徐州,华北地区出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铁路运输系统,大大便利了煤炭的外运。

其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东部沿海港口城市为中心的华北近代经济与贸易体系初步形成,外向型经济、近代城市及近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山西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天津是华北最大的工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有百万以上人口,“工厂林立,商肆栉比,人口至为稠密”,煤炭消费量非常大,1933年,该市销售烟煤851481吨,无烟煤212000吨。1934年消费烟煤842970吨,无烟煤287914吨。这些煤炭分别来自开滦、井陉、门头沟、阳泉、正丰、房山、大同、临城各矿。④北京长期以来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人口众多,1926年,内外城及四郊人口超过122万。1935年6月底已接近160万。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北京煤炭消耗量也在不断增长。近代煤矿使用新式机器进行生产,本身用煤量也很大。同时铁路运输自身也消耗大量煤炭,这些都刺激了近代煤矿业的创建。

再者,政府的支持和商人身份的转换成为近代煤矿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李鸿章曾深刻的阐述铁路与煤矿业间的关系:

中国既造铁路,必须自开煤铁,庶免厚费漏于外洋,山西泽潞一带,煤铁矿产甚丰,苦无殷商以巨本经理。若铁路既有开办之资,可于此中腾出十分之一,仿用机器洋法,开采煤矿,即以所得专供铁路之用。是矿务因铁路而益旺,铁路因矿务而益修,二者又相济为功矣。⑤

山西地方政府也积极要求筑路,巡抚胡聘之多次奏请:

筹办矿务,拟先修铁路一折。晋省煤铁各矿,运道阻滞,必须兴办铁路,方能畅销。⑥

山西商人也及时转换角色,由旧式商人转为新式工商业者,积极投身于近代工业建设中。1907年,三晋源等山西全体票号先以275万两银子将山西矿产从英国福公司收回,又认购保晋矿务公司20万股,每股5两银,⑦1908年,三晋源等山西票号全体认购同蒲铁路60万两,⑧这都为山西铁路的建设、矿务的筹办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在种种因素推动下,1907年开风气之先的保晋公司率先成立,保晋公司总公司初设在太原海子边,1916年迁至阳泉车站附近。保晋公司在平定、晋城、寿阳、大同先后设立矿厂,平定分公司⑨共有六个矿厂,先后建筑了新的矿井,并对原有矿井进行了改造,使用机器生产,其中,敷设井下轨道是机械化改造的重要部分,在井下主要运输巷道中铺设轻便铁轨,轨上运行矿车,将煤块从采煤岔头运至井底,大大提高了采煤的效率。除保晋公司外,阳泉附近规模较大的还有建昌、广懋、中孚、富昌、平记等公司,也采用了部分机械设备进行生产,其余还有数十家使用土法开采的小煤矿。寿阳车站附近有保晋公司寿阳分公司开办的两处矿厂,使用土法与近代机械结合进行开采。

大同最早的近代煤矿业是1909年成立的大同保晋分公司,由于当时大同未通铁路,运输不便,再加之选矿不当,亏损严重,遂于1916年停工。1917年复工,次年,平绥铁路大同到口泉的支线通车,为大同煤炭开采提供了交通运输上的便利条件。1929年5月,晋北矿务局成立,矿务局成立后,山西省政府支出一百万元作为资本,购入机器设备,所属矿厂为永定庄矿厂及煤裕口矿厂。除保晋和晋北公司外,平绥沿线附近采用新法开采、规模较大的、达到半机械化程度的还有同宝、保恒两家公司,其余皆土法采煤。

太原虽是正太铁路之尾闾,但由于长期缺少铁路支线,煤炭生产仍为土法,1933年,位于太原西山的西北煤矿第一厂建成,1934年将同蒲铁路西山厂线引入厂内,这才便利了该厂的煤炭运输。

二、铁路交通推动近代煤矿业的发展

铁路通行后,最明显的表现是煤炭外运量迅猛增长。表1为平绥铁路大同、口泉站历年运煤量:

由表1可知,1917至1924年,煤炭运输量逐年上升,1925年因战乱铁路中断,运输量大幅下滑,直到1931年始有所恢复,并呈逐年上升态势。正太铁路通车运营后,主要运出平定的硬煤和山西各地的粮、棉等农业品,而以煤炭运输为大宗。

同时,煤炭的销售区域也大大拓宽。正太铁路通车前,大部分煤炭销售至附近城镇、村落用户,最远用骆驼运到直隶的获鹿、正定一带销售。铁路通行后,煤炭开始大规模向外输出。晋东的煤炭先汇集于阳泉,1920年代阳泉煤栈最多时有60多家,主要有阳泉煤业公司、积成厚、合顺长、增和成、常盛合、通顺栈、万积栈、公盛栈等商号,业务十分繁忙。①之后由阳泉上正太铁路运至石家庄,石家庄位居正太铁路与平汉铁路的交汇处,运至石家庄的煤炭,除本地年可销去十余万吨外,大部分销售至平汉沿线,小部分经平汉铁路运至北平后上北宁线运往天津销售。保晋公司还在保定、北平和天津及华东各地设立分销处,进行推销。保晋公司为扩大阳泉煤炭的国内外市场,在天津俄租界建立“海外分销处”,推销于广东省及香港地区。据《平定阳泉附近保晋煤矿报告》记载,1918年至1922年的五年时间里,保晋煤炭销售总额为1067000余吨,其中销售于北平、天津、上海、汉口的占14%,远销香港和出口日本、南洋的共11.711余万吨,占2.5%。大同煤由“口泉运出有二十六万吨左右,然口泉之煤销于大同以西者三万余吨,最远至绥远而止,运程在二百八十余公里之范围;大同以东十四万吨集中于丰台,三万吨集中于张家口,一万五千吨集中于北平,零售于孔家庄、阳高间者,亦三万六千余吨,里程在四百公里左右之范围”,②大同煤集中到丰台后上北宁铁路运至天津及塘沽。

可见,阳泉、口泉等铁路沿线车站是山西煤炭集散的初级市场,石家庄为中级市场,北平、天津、汉口、上海等为终极市场,这表明以铁路为网络、沿海商埠为指向的近代煤炭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铁路通行后,煤炭的销售对象也有所改变。铁路通行前,煤炭主要供家庭及炼铁业做燃料。随着铁路敷设运营,铁路用煤、机器工业用煤成为煤炭新去处。铁路用煤量相当大,就总值言,“几占运务费50%,占营业用款总数10%”。③大同烟煤是平绥铁路用煤的主要来源之一,每年用煤吨数158000吨,正太铁路每年用煤36465吨。①同时,铁路用煤也是大同煤的主要销路之一,1933年,大同煤总销售量为303891吨,其中平绥、北宁两路合计用煤176455吨,占总销量的58%。②正太路用煤大部分为井陉煤,这是因为阳泉多产无烟煤,适合家用,不合机器使用,“仅寿阳分厂所出之煤系半烟煤,火力大而灰分少,甚合火车机器之用,故正太路中段行车皆用该厂之煤”。③同蒲铁路用煤来自西北煤矿第一厂与晋南地区的煤矿。近代煤矿使用新兴机器进行生产,本身用煤量也颇大,1933年,保晋公司锅炉用煤共计6279.46吨,建昌公司每年锅炉用煤计6937.7吨。④铁路通行后,铁路沿线的城市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机器工厂,如榆次、太原、阳泉、石家庄以及北平、天津等城市的纺织工业、电力工业、面粉工业、钢铁工业,它们的机器用煤也是煤炭销售的主要对象。

随着煤炭产量与运输量快速增长,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提高竞争力,专业销售公司开始出现。阎锡山在《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中提到:

山西煤炭,销售不及产量之半,刻下无扩充开采之必要,应提倡分采合销,以免各厂间之竞争。

梁上椿在《晋北矿务局第二次报告书》中也指出:“本矿感受困苦,尤以同煤有统制运销之必要。”⑤1932年6月15日,山西省政府与山西省北部的各大矿业者合办而成的大同煤业公司成立,1934年改名为大同矿业公司,专营煤炭运输销售事业。该公司股东为山西省营业公社及晋北、保晋、同宝等三家煤矿,有固定资本30万元,流动资本70万元,总办事处最初设在大同,后移到天津。此外,在北平、天津、丰台各站设有办事处,在塘沽设有储煤所,在大同设有运输处。晋北、保晋、同宝三矿的煤炭,除了在山场零售之外,全部经该公司运往外地销售,然后将纯利进行分配。其他小矿的业者,也委托该公司进行销售。⑥1934年,在晋北矿务局的提议下,又成立了“同煤总销处”,当地的煤炭零售业务也被纳入其中。

阳泉附近各煤矿也积极筹划分产合销:

阳泉附近煤矿久经保晋公司等各家开采,产量颇丰,然以生产者竞争价格,贩卖者互争销路,致煤业日形衰落,本省当局近为振兴煤炭工业计,提倡煤矿产销合作,十六日特令平定县煤业公会及煤矿事务所组织煤业产销合作社,实行互助,以资推广煤炭销路。⑦

该社简章规定,该社成立系以联合同业、分产合销、统一煤价、扩充销路、发展矿业煤业为宗旨,依据煤矿资本额的不同,推举数额不等的代表成立社员代表大会为该社最高权力机关,开会时选举董事,并规定了董事会的职责。分产合销的销售方式一方面表明煤炭产量的增加导致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煤炭销售方式的成熟,股份制专业销售公司的成立便利了煤炭的销售,提高了竞争力。

综上分析可知,铁路的通行大大推动了煤炭业的近代化进程,加速了国内市场的整合,密切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将各煤炭企业纳入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三、煤矿业发展中的困厄

尽管有巨大的储量和需求,也具备基本的铁路运输网络,山西煤矿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步履艰难。

首先,铁路交通不完善。山西境内铁路路线稀疏,仅有正太、平绥两条铁路干线,贯通山西南北的同蒲铁路直到抗战前夕才基本建成,大大限制了晋南煤炭开采。直到1930年代,晋南几乎没有近代机器采煤,200余家煤窑皆手工开采。泽浦(泽州到浦口)、泽清(泽州到清化)铁路因故未能建成也致使储量丰富的潞泽煤田无法大规模开发,仅有的一家使用半机械化开采的晋城保晋分公司,也“因交通不便,未能运往他处,只可就地销售,块煤售与附近铁炉,末煤售与住户,俱系零星售买,故营业不甚发达,虽有赢余,无大希望”。⑧铁路支线的不足也是限制煤矿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矿产品之经长途运输最多为煤,迄今仍所采无多,推其原因,殆以虽近干线尚少支路”,①如怀仁、浑源、左云,虽储煤甚丰,因无通往平绥路之支线,运输不便,无法大规模开采。正太铁路修建已久,“太原西山煤矿开采虽有时年,惜其均为土窑,并用老法开掘,费工多而出量甚少”,直到同蒲铁路修建后,山西当局才计划“在西山开设新式煤炭厂,计划修筑西山轻便铁路,以资转运煤炭”。②保晋寿阳分公司营业不佳、无法扩大生产规模的原因,显然与通往正太铁路的运煤轻便铁路未建、运输困难关联甚大。

第二,内战频繁,时局不靖,铁路运输时常中断。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常年军阀混战,且由于铁路有利于运输军队及装备,能够大大增强军事力量所能影响的范围,因此华北地区军阀混战的一大特色是,战火大多集中于铁路沿线地带,军阀也多重视对铁路线的争夺,这对正常的煤炭运输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宣统末年军兴,正太铁路自六十号道牌起至太原府止完全为晋省民军所占据者约一月有半。③

1927年晋奉战争爆发,正太铁路被封锁。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正太铁路“军运极繁,而平汉路车辆又几全被晋省军运占用者,殆历大半年之久,致本路商货之转运,失其主要出路”。④

破坏或抢夺铁路车辆设备在战争期间也时有发生。1928年5月,奉军退出关外时,扣去机车76辆、煤水车74辆、客货车2300余辆,⑤几乎扣去中国车辆之半。平绥路的损失最为惨重,“自十五年后军事迭起,致幸经完成之路线,辄中梗阻断甚久,而甫经新用之车辆,尤流散毁坏甚多,此路运初受打击,已为痛深创巨”。⑥

事实上,即便在局势相对稳定时期,军阀也动则霸占车皮、抢夺车辆,晋煤的外运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给正常的铁路营运、经济发展造成恶劣后果。

第三,铁路运输管理的落后。铁路运输管理的不完善也是影响煤炭运输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太铁路营运初期,在行车组织指挥上,货运无统一计划和固定车次,货主事先不知道列车开行时间,致使货物难于准备,往往给运输工作造成措手不及。1909年后,列车开行次数比较稳定,每年都在700至800次之间,上下波动不大。1917—1921年,开行列车在l万至1.3万次之间。1922年起,正太路采取了增加客货混合列车、减少货车的措施,货车每年由万次以上降至700次以下;相反,混合列车由726次猛增至9934次。接下来的两年,又增加到14000次以上。由于行车没有通盘计划,加之调度指挥上的盲目性,因而运输效率很低。在法国人管理期间,石家庄至阳泉的列车,每天开行最多不超过17对,阳泉太原间每天最多也不超过7对,且运行速度极慢,特别快车要走14个小时,货车有时要走二、三天才能到达。⑦

平绥铁路的管理混乱更甚于正太铁路,“货物装载之无纪律亦属罕闻,盖在包头或归绥转运之物每待至二三月尚不能出口,故商人往往不能如期交货,或及时售卖,群视火车装运如畏途”。⑧行车事故长年不断,据平绥铁路行车事故统计年表,1933年7月至1935年6月,诸如出轨、伤毙人命、脱钩等事故总计328起。⑨

第四,铁路运费高昂,竞争力差。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基地和贸易港口,天津工业自身耗煤甚多,天津港具有较强的货物吞吐能力,大量煤炭由天津港口输出国外。在天津市场上,各煤矿企业竞争态势如表2所示(见下页):

由表2可知:1933年,天津煤的来源,河北省为1007936吨(90.4%),山西省为55565吨(9.6%)。1934年,河北省为1011009吨(93.5%),山西省为69875吨(6.5%),河北省占着压倒性的比率。而且在天津市场中,中外合资之煤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即便国营煤矿,正丰、门头沟在与晋煤的竞争中也占上风。何以如此?可从天津场煤的价格构成上探究其源。

由表3可知,晋煤的开采成本并不高,在消费地的价格构成上,运费仍然是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运费所占的比率,距离最近的开滦煤是36.5%,距离远且须经过复杂的输送路线始运销到天津的阳泉煤,运费占69.8%,全体平均,差不多也占到煤价的5成。因此运销到天津的煤,以开滦煤为主,其次是运输条件比较良好的门头沟、井陉,①正如金士宣所言:“销售市场,向来都在沿江沿海、交通便利、人口集中之各大商埠,而货物之来源,则有接近沿江沿海一带者,有自数千里以外之内地运出者,内地之产品,不得不与沿海之出产品相竞争,其不利之情形,已属显然。”②

作者:李丽娜

第2篇: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大纲,内有近代史详细内容,近代史重点内容

单选、 多选、

辨析、

问答、

材料分析题

第 七

1、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的主要矛盾?

战后国内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集团之间的矛盾。

2、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作了哪些努力?

● 重庆谈判中国共两党的较量

毛泽东应邀赴谈判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争取而做出的重大冒险尝试

共产党为和平民主在政权和军队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同意适当比例地收缩解放区和缩编军队 在中共的努力下,重庆谈判达成了有利于和平民主的《双十协定》 ● 政治协商会议台前幕后复杂的政治斗争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的前途,共产党采用了团结各民主党派的斗争策略;

政协会议形成关于和平建国、政府组织等有利于和平民主的成果

3、如何理解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P174

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个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在这种时候,如果我们表示软弱,表示退让,不敢坚决地起来用革命战争反对革命战争,中国就将变成黑暗时间,我们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

毛泽东又指出: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这方面,我们占着优势。人民解放军的战争锁具有的爱过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P183-186

5. 民盟一届三中全会P184-185 1984年一月,民盟领导人沉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会议明确宣告,民盟“绝不能够在是非曲直之间有中立的态度”,并之处独立的中间路线不符合中国的显示环境,是“行不通”的。民盟必须站在人民的,民主的,革命的立场,为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集团,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驱逐美帝国主义出中国,实现人民的民主而奋斗。会议确认中国共产党“值得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鸟事“今后要于他们携手合作。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占到了新民主革命的立场上来。

6、七届二中全会 P188

1949年三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之处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过,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在这次会议室,毛泽东告捷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据此,他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五笔是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把进北平必做“进京赶考”。

7、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原因分析P173-187 国民党不仅在军事战线上,而且在政治战线上打了败战,处于全民包围之中。

军事战线上的失败表现在哪里?(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7月到1947年2月,国民党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起,国民党开始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以内线防御作战的方式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进攻阶段:“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使国民党军队处于被动之中,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战略反攻阶段: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前后历时4个月零19天,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政治战线上的失败表现在哪里?(解放区因土地改革而民心高涨;国统区因政治经济危机而形成了第二条反蒋战线;民主党派做出携手中国共产党反对蒋介石的新选择)

总之,国共两党因阶级立场的不同带来执政方式的差异,使解放区和国统区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产生了民心向背的差异,决定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政权的覆亡。 7.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p192-194

第 六

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标志意义;P144 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局部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世界第一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 2. 国共二次合作的标志p148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即以国共两档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一次合作: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P153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繁琐,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来关键性的作用。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游击战还俄日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p155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磨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实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雨哦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为此,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斗争不忘统一,统一不忘斗争,二者不可偏废,而一统一为主。同顽固派做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5. 试分析国共两党在抗战中形成的相互配合、不可或缺的抗战态势。

初期:既有战略统一行动,又有战役直接配合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国民党组织了淞沪、忻口、南京、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此时如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敌后战场。刚刚改编的八路军主要在山西战区从侧面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正在形成中的敌后战场取得了一些漂亮的战役胜利。雁门关、阳明堡是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的忻口会战而展开的,忻口会战也成为国共双方配合得最好的一次会战。

中期:两个战场空间脱离,但战略上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调整了对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敌后根据地,对国民党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也因之发生了变化。军事上消极抗日,但针对日军的有限进攻还是组织了十几次的大战役。其对内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此后,国民党制造了多次的“反共”摩擦事件。敌后战场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地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与国民党正面战场形成空间脱离的态势。共产党敌后战场依靠奇异变幻的人民游击战术,牵制了半数以上的日军和绝大部分的伪军。

后期:两个战场关系尽管趋于被动,但基本上保持着战略策应与掩护的关系。 战略反攻阶段,由于国共两党在一党独裁与民主政权立场上的对立,国共两党的关系已趋于被动。在国际反法西斯战局的胜利推进的形势下,虽然由于国民党坚持消极抗日、避战观战的政策,产生了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但国共两党在各自战场上展开的战略反攻,共同宣判了日军失败的命运。

6、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制定全面抗战的路线,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2、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3、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7、抗战胜利的意义、原因与基本经验。P166-167 意义: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省力,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抗日战争的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战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以爱过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 五

1、1927年后建立的国民党全国政权的性质。P123—124

2、中国革命战略重心转移意味着什么?

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包括:由主要依靠民众运动转向依靠武装斗争;由主要在城市进行革命转向主要在农村进行革命;由主要依靠工人进行革命转向主要依靠农民并且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3、三大起义的重要启示有哪些?

1、三大起义提出了武装斗争的宝贵主张,从实践上开始了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2、三大起义在指导思想上依然主张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或配合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它的失败表明,首先夺取中心城市来发展革命已经不可能了,只有到农村去建立根据地才能存活下来。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5、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p135-136 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 四

1.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选择借助超然于政治的思想文化改造的方式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2、在紧迫的救亡危机面前选择复归现实的政治斗争

3、在特殊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中倾向社会主义理想

4、通过深入的理论比较和大胆的实践论证,选择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2.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p101;

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盛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以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就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3.五四运动及其历史特点103-105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第一,五四运动变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五四运动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次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的挫折和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现状说明: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需要新的指导思想、需要新的斗争方式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初的中国具备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本条件:

◎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提供了阶级基础 ◎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提供了思想条件

◎五四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充当了桥梁作用,他们深入工农民众,用马列主义唤醒、武装中国的工农民众,直接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列主义的相结合。

5.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意义

第一,有了新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有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第

二、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不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还在推进中国革命进程中探索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第

三、有了新的革命前途

民主革命的前途再也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第

四、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不同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自觉地联系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6、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为什么会战线新的局面?表现在哪里?P115-119 表现在,制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明确的斗争目标;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6.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1、党的一大确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大会明确规定,党的基本任务是领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党的奋斗目标是彻底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党实现奋斗目标的手段,是通过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2、党的二大重申了党的最高纲领,并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

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制定,标志着作为一个完备形态政党的正式形成。 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如果只有最高纲领,而没有为实现最高纲领而奋斗的阶段性的最低纲领,那么这个最高纲领就是空想,就是一个虚无飘渺的东西;如果只有阶段性的最低纲领,而没有最高纲领,那么我们将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7.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P118 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 三

1、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P61-62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去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他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局限性:没有从证明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局限性: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是人民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社会革命)局限性: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徒弟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P67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实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通知,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不能实现的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实现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时代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一切具体原因都是由这个根本原因所决定的。

1.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造就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格。

西方资产阶级----低下的社会地位,要生存必须同封建主义进行义无返顾的斗争,造就了它反封建的坚强性格。

中国资产阶级----由封建的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转化而来。这使中国的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若即若离、藕断丝连的微妙关系。

2. 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给建立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造成了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强大的多的障碍。

西方----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障碍力量,只有封建势力。

中国----阻碍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力量则有两个: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3. 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武器已经过时。

同西方早期的资产阶级一样,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所运用的思想武器也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但是它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却各不相同。民主主义思想对于反封建还可以显得雄风犹存,但对于反帝却是无能为力。

第 二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P44-46 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退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潮。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侵略者以应该的教训。

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知道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太平天国未能正确地对待入学。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带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指导思想和失败的原因? P49 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历史作用: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派官员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P54-56 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主权和封建纲常伦理。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自身局限: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第 一 章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p11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P16

4.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P17-18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压迫中国民族工业商业发展的局面;第二,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第三,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3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1840年,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近百年屈辱的历史,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粗暴地撕开了古老中国闭关自守的万里海疆,中国海防藩蓠洞开。我们不禁萌生疑问:堂堂天朝的海军怎么就这么不堪一击,形同虚设了?

事实上中国在古代就有强大的水师队伍(海军前身),在当时取得了一些伟大的的成就。例如,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曾率船2000余艘出征,到明代时更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然而自古中国海上力量就只着眼于江河的地盘,船队远下西洋只为宣扬国威而非贸易,只将海洋作为一道天然屏障而忽视了在海洋上的进一步发展。缺乏强烈的海洋观念和意识,恐怕是中国近代海军屡屡挫败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

近代海军和古海军的区别在于:近代海军具备先进的装备武器,舰体使用了钢铁,动力使用了蒸汽,火炮、鱼水雷等武器使用了机械化,此其一;其二是具备先进的相互联络手段和后勤保障设施;其三是统一的战勤组织指挥;其四是积极进取的使用战略。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清政府在创建晚清近代海军上,重视了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建成了具有近代装备武器的北洋水师及其岸勤保障设施。但在第三第四两个方面的建设相差甚远,对第三方面似有所认识,但在实践上没有解决,落后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多少年流传下来的古海军分汛军事制度造成的畛域割据没有解决,使舰队始终不能置于统一建设和统一组织指挥中。对第四个方面的建设则是忽视,而这个方面又恰恰是建设近代海军最重要的一着,是建设的灵魂。

在晚清建设近代海军上失败的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

近代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被迫向西方学习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国防观念上开始了重要转变。面对日益严重的海防危机,清政府第二次海防大筹议决心“惩前毖后”、“大治水师”,成立统一领导全国海军的海军事务衙门,逐步改变了重陆轻海的国防思想,将海防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接受了“师夷长技”的主张,认识到引进西方先进海军技术装备的必要。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海军建设的进步。

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广东海军初具规模,具有当时亚洲第一流近代化装备水平的北洋海军于1888年正式成军。与此同时,先后建成了远东第一流的旅顺、威海军港。在南起琼州、北至营口的万里海疆上,建立了一批新式海防炮台。创办了许多新式海军学堂,造就了一批海军人才。清末海军近代化建设的成就,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

从“第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的呼喊,到洋务派的接力倡导,缓慢曲折的发展道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中国近代海军做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中国近代海军的产生发展和衰落,大体经历了八个阶段:

1840-186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萌芽阶段.在这阶段,中国的海防武装仍然是旧式水师,并已衰败 废弛到极点.面对前所未有的西方海上挑战,林则徐、魏源等爱国有识官员和知识分子,对近代海防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派对旧式水师的近代化改造进行了初步实践.但是,他们采用花钱购买洋船雇佣洋人和手工仿制近代军舰的路是走不通的,因而,改造旧式水师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1866-1873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筹备阶段.在这一阶段,洋务派吸取了手工造船失败的教训,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化造船工业,并造出了一批近代军舰.与此同时,洋务派为培养海军人才,还初步兴办了近代化的水师学堂并开始派遣海军留学生,从而为近代海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874-1888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阶段.这一个阶段,由于发生了日本侵台事件,清政府发动了一场海防大讨论.通过大讨论,洋务派的近代海防思想基本形成;清政府则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经十年努力,初步建成了北洋 南洋 福建 广东四支海军.其中,福建海军刚初具规模,即在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中全军覆灭.事后,清政府大力发展海军,成立了统一管理全国海军事务的海军衙门,李鸿章则趁机扩充北洋海军实力,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建成旅顺、威海两个基地,使北洋海军发展成

军.

1888年10月7日,清政府批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当时的北洋舰队,拥有大小舰艇25 艘。后续有舰艇调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北洋舰队的舰艇总数达到42艘,吨位45000余吨。然而,成军仅仅6年之后, 这支庞大的舰队竟然全军覆没。

1889-189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次停滞 衰败阶段,这一阶段,北洋海军未添一舰,其它三支海军始终未能发展成军,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进入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日本为了实施"大陆政策"而大力扩充海军,其实力很快超过中国.甲午战争中,中国晚清洋务运动筹建30多年的近代北洋海军一败于丰岛,二败于黄海,最后覆灭于威海,使中国近代海军元气大伤.

1896-1911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清政府在沿海的港湾均被列强瓜分与强占,国内造船业萧条倒闭 财政经费空前拮据的严峻形势下,着手重建海军.通过在国外定购军舰,海军实力得以初步恢复;重新调整全国海军,合并组成了巡洋 长江两支舰队;在中央成立了海军部,使海军的管理、指挥实现了统一.

1911-1927年,是中国近代海军参加内战并四分五裂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先后发生了辛亥革命、护法战争和军阀混战等重大事件.在这样的国内环境中,海军不可能置身事外,或参加革命、护法,或成为军阀混战的工具,呈现出朝秦暮楚、四分五裂的状态.此外,在海军内部,逐步形成了闽、粤、东北三个派系,派系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在长期混战内战中,海军实力不但无法扩充,反而有所损耗.

1928-194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二次停滞 衰败阶段.这一阶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取得全国统治权的同时,也逐步从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海军.但是,由于蒋介石一方面非常轻视海军,将其置于国防武装之外,另一方面又极不信任非嫡系的闽、粤、东北三派海军,进行分而治之.结果,海军实力没有明显的发展,全国海军也一直未能统一.抗战爆发后,弱不堪战的海军在长江及各海口进行孤注一掷的阻塞抗敌,实力很快丧失殆尽,从而出现了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

1946-1949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二次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通过美英"赠舰"和美国的"顾问",重新建起海军,实力达空前水平.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后,重建后的国民党海军并没有给土崩瓦解的国民党统治带来新的生机,而是纷纷起义倒戈,最后只有几十艘海军舰艇跟随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溃逃台湾.国民党海军的全面溃败,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史就此结束.

从1840年至1949年的百余年历史中,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始终受到本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和外国各种形式的侵略的制约与影响.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决定了中国近代海军尽管可能出现一时的兴盛,但却不可能成为一支真正有效的抵御外侮的国防力量.整个说来,中国近代海军历史只能是一部落后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近代海军在给后人留下积弱和耻辱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可以借鉴的启示和教训!

第4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2010-2011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第2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测控技术 班级:测控09-1 任课教师:卢诚 姓名:CHNlyt 学号:090340101YT 成 绩:

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的近代,从治经由乱再到治,这是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中国的近代,又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古未有之巨变”。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1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溃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是,最终因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和自大、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草草地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改革。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中国人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安危奔波。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最终,农民阶级探求救国之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扼杀下以失败收场。

太平天国运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

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由于外国重重阻挠,加上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内部力量的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2

洋务运动是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这一改良维新思想的产生。他们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但是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

3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激进派

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主张方案为“民主"“科学"。具体为: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

辛亥革命失败虽然失败了,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于是爆发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中国资产阶级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武装,缺乏革命政党和武装力量的支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的软弱性导致他们不可能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由于缺少一个深入的启蒙过程,人们不了解民主共 4

和的精神,因而也无法建立组织严密、团结战斗、坚强无比的革命政党。他们也不敢深入地发动群众,因而始终缺少广大群众的支持。辛亥革命时期和民国初年移植西方民主共和制度失败的实践表明,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方案不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仍需进行新的探索。

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同时引发了各种新思潮进入中国,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进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在共产国际建议下,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取得了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的胜利。但由于国民党反动集团叛变革命和陈独秀的投降主义错误,致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接下来,中共创建了红军,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毛泽东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中国工农红军还胜利地完成了2.5万里长征。

同时,日本加紧了侵华步伐,造成中华民族严重危机,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从而胜利实现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在中共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展开了历时八年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并取得了伟大胜利。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全国人民同以国民党为代表的 5

反动力量进行大决战,结束了国民党22年的反动统治,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结语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我深刻地了解了国情,坚定了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做出了不朽的牺牲,使我深感肩负的重任。当代社会要求我们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又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迷惘,不惶惑。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是这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信年轻的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一定能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0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5篇:近代化学前沿

有机合成中的生物催化

07级化学三班郑黄涛

背景介绍

近年来生物科学发展迅速,酶科学方面研究颇多,许多人将微生物转化或者酶转化技术应用在有机化学合成中,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工艺中的某些重要反应都已可以用生物转化或是微生物转化替代。尤其随着对单一对映体功能的药物需求量的增长,生物催化也已经用于不对称合成中。

研究对象

生物催化指的是,利用某种酶将有机合成原料(底物)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产物)。在通常的生物体内,酶仅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催化生物新陈代谢中必须的反应,但它的催化作用并不局限于生物自身的物质,同时也能转化外源物质,即催化非天然反应。 相对于传统的有机合成方法,酶催化有以下一些优势:

1、高效率

通常情况下,相比于传统催化剂,酶促反应可以将速率提高108-1010倍,有时甚至高达1014倍,大大超出传统催化剂催化能力[1]。

2、环境友好传统的有机合成催化剂,有些需要强酸强碱高温高压这样的苛刻条件,实现这些条件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有些催化剂含有Cd2+、Hg2+等重金属离子,甚至CN-这样的剧毒物质,对环境也是大大的不利。而酶本身来源于生物体系,自然是可以被自然界降解的。

3、温和条件使用,大大避免了副反应

4、酶彼此相容[2]由于各种酶催化条件相似,专一性又强,由此可以采用一锅煮地方法,连续催化多步反应,省去了转移中间体的麻烦。

5、强选择性酶促反应就很强的选择性特别是立体选择性,因此可用于不对称合成。 研究方法

针对各类生物催化反应,改变影响生物转化速率的各个因素,比如微生物种类及培养方法、反应介质、底物结构以及一些物理因素如氧的供应、搅拌系统、搅拌程度和温度等,以研究各种条件下的转化速率。

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今生物转化领域已经进入了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当今有机合成中酶已经占据重要地位[3~5]。

此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就是其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由于生物体对药物手性要求非常高,往往只有一种对映体有药效,另一种无药效甚至有毒性,于是药物的手性合成就显得尤为重要。酶本身源自生物体系,有很强的立体选择性,在此方面自然极其有用。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先锋霉素的生产,当用化学—酶法时,制备步骤有以前的l0步减少到了6步[6]。 水解酶由于对底物要求宽泛,对映选择性高,不需要辅酶因子,最常用于有机物生物转

化,对水解酶的研究最多,应用也最多。[7]

随着化学家对非天然化合物生物转化研究的加深,也促进了越来越多的不同形式与纯度的的酶的商业开发与应用。[8]

研究前景展望

此领域有待开发一套简单的模型以帮助预测一个给定反应的立体化学结果。另外还需要寻找更丰富的可用于生物转化领域的酶,以扩大该领域的应用面。

总之,随着人们对绿色化学的重视,以及对有机产品手性要求的提高,有机合成中生物转化的应用将越来越宽泛,相信它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体现出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Menger FM(1993)Acc.Chem. Res. 26:106 Only proteases are exceptions to this rule for obvious reasons. Turner MK (1995)Trends Biotechnol. 13:253 Faber K,Franssen MCR(1993)Trends Biotechnol.11:461 Faber K(1997)Pure Appl. Chem.69:1613 Bruggink, A. In Enzymes in Action, Green Solutions for Chemical Problems,

Eds. ; Zwanem-burg. B., Mikolajcyky, M.; Kielbasinsky, p., Nato Science Serie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2000 , pp. 449~458. Faber,K.Biotransformations in Organic Chemistry,4th ed.,

Springer-Verlag,Berlin,2O0O.

White JS,White DC(1997)Source Book of Enzymes. CRC Press,Boca Raton

7、

8、

第6篇:近代诗鉴赏

《古典诗词的现在创作》中爱情诗的读后感

小学期已临近结束,《古典诗词的现在创作》这们课也要结束了,首先,我想感谢沈老师这一个月的辛勤教授,感谢您指导我们领略近代诗词和近代人物的风采。

在没有上这门课时,我以为课上会讲古典诗词,开课后,我了解到我们将主要学习近平代诗词。由于在平日里不太了解近代诗词,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有老师指导我们学习近平代诗词。这个学期,我们主要学习的是近代诗词的鉴赏,讲过的词人主要有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汪精卫,谭嗣同,陈毅,鲁迅,还有介绍一两首我们同辈人的作品。通过他们的诗词创作,我们也了解着这些人的性格和生活。

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在课上,我们就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了几首爱情诗和一些近代人物的爱情故事。课堂中,沈老师介绍了一首由西财一位学姐创作的诗,全文如下:

鹧鸪天

魂驻长安月有无 枕中犹积旧时书 人人纵解相思苦 病里沧桑总不如 情已尽,意难初 生涯何处是江湖 情丝且共鬓丝乱 留与秋风细细梳

我很佩服这位学姐可以写得这样一手好诗,遥想一下,这位学姐应该是“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女。

这是一首写失恋的诗,开头写了对旧时光的回忆和留念,接着,描写作者的现况,最后,作者以景抒情,表达出一种惆怅的思绪。失恋是痛苦的,关于对方的痕迹,往事的种种,似乎也都不复当年的风情,岁月匆匆的流过,相思还在,情意已尽。花样的年华般,回忆起来,有无数的怀念和寂寞。微笑的背后,有多少苦涩的泪水在纷飞,回忆的章节里,又是谁把谁的温柔定格到永恒,化成心底那一道永不泯灭的痕迹。就这样、只能让一滴滴暖暖的泪水,用一行行冰冷的文字,留到秋日里,留给秋风清清浅浅的吹散,结束了作者的思念,这也许就是故事,这大概就是结局。

面对着这些记载过去的文字,我想了想自己,也为一些人,一些事伤心过,细数着过往的点点滴滴,我想,人生如此,在痛苦中的徘徊,失去后的懂得,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感悟,虽然过程是那么的辛酸,但只要对方能够幸福,悲伤也会化为天边的彩虹,哪怕是悲伤的彩虹,也能让两个人的故事,永久的定格在那美好的一刹那。

这让我想到看到过一句话:不是路已走到尽头,而是该转弯了!当我们遇到一件事,已无法解决,甚至是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心情时,何不停下脚步,暂时的想一想是否有转阛的空间,或许换种方法,换条路走事情便会简单点。但,通常在那一刻,我们并来不及想到这些,只是一昧的在原地踏步、绕圈,让自己一直的陷在痛苦的深渊中,生命中总有挫折,那不是尽头,只是在提醒我们:该转弯了!

除了这首诗,沈老师还介绍过几首关于爱情的诗词,其中有一首是鲁迅先生写给爱人许广平的:

题照赠广平 十年携手共艰危 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赠画图怡倦眼 此中甘苦两心知

这首诗原题在鲁迅先生赠许广平的《芥子园画谱三集》上。我查了下关于《芥子园画谱》的简介,了解到“《芥子园画谱》又称《芥子园画传》,中国画技法图谱。清代王概兄弟应沈心友(李渔之婿)之请编绘,因刻于李渔在南京的别墅“芥子园”,故名。该书第三集为花卉草虫禽鸟谱,共四卷。”

我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鲁迅先生对陪伴自己经历艰危年代的妻子的爱意和感谢,携手共度,相濡以沫。爱情不仅是有浪漫,还更应该有相互扶持,共同分担。

爱,一定需要相濡以沫的支持和理解。就像女诗人舒婷的诗,《致橡树》里描写的:

《致橡树》 我们都互相致意, 我如果爱你 但没有人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听懂我们的言语。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我如果爱你 像刀、像剑,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也像戟;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也不止像泉源 像沉重的叹息,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又像英勇的火炬。 也不止像险峰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甚至日光。 仿佛永远分离, 甚至春雨。 却又终身相依。 不,这些都还不够!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坚贞就在这里: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爱 根,紧握在地下;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叶,相触在云里。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每一阵风吹过,

舒婷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两人形象必须一致。 这样,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诗中告诉我们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真正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 她接着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真正的爱情,当然应同甘共苦。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根叶纠结,“终身相依”。只有这样的爱情,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的伟岸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我想,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止于容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是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仅在形体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站在同一个阵地,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种目标,才算得上“伟大的爱情”。比肩同行,甘苦与共。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张中行先生曾说过,爱情婚姻可以分为四类:第一,可心;第二,可以;第三,可忍;第四,可恶。我想这样的划分,也是将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同步放在第一位。爱情本该是一种独、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理念。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加之真诚的爱情,将显得无比厚重。

第7篇:近代家庭变迁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从爷爷的爷爷开始,我的家族一直是在从事农务的,自给自足的农务经济很勉强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自从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开始在周边接点私活,做做小生意。 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我的曾祖母就是裹脚陋习的受害者。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我曾祖父唯一的一张照片也是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这种变化来得更为明显而深刻。我的家族变迁即是一个微小的缩影。 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一个上山下乡运动领导小组。1968年,为了响应毛泽东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姑婆和叔公去了海南。1976年,刚满17岁的姑妈去了韶关。1980年末,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姑妈回到故乡。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我的父亲在80年代的时候是个相当潮流的小伙子,烫发、喇叭裤是他的象征。

记得当年爸爸向妈妈提亲的时候,以家里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老四件”,深深感到自豪。而今,从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影碟机“新六件”,再到抽油烟机、热水器、空调、电脑等商品,家里的家电档次越来越高。另外,爸妈在饭桌上最爱说的话莫过于:“我们当时连饭都吃不饱„„”可是时至今日他们的体形却愈见丰满。尤其是爷爷奶奶,比起八十年代时拍的照片竟也胖了好几圈。

上一篇:诊所护士岗位职责下一篇:预防应对校园暴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