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影响评价

2023-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业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农业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影响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农业生产受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应势而出。本文主要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农业环境影响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对农业环境保护的作用与影响,以期为农业环境保护提供一定借鉴,促进农业环境健康发展。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农业环境保护;作用;影响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农业生产受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农业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对环境造成危害,对农业本身也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是我国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实施的项目和规划进行监控,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并提出预防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把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从大气、土壤、水和生态方面来进行,农业环境由于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并没有列入其中。本文主要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入手,对农业污染现状、污染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对农业环境保护的作用与影响,以期为农业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借鉴。

1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1.1环境影响评价的涵义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分析固定项目实施进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再根据区域实际环境情况提出控制和预防措施,之后对区域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控和跟踪。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快速应用到农业环境保护中,可以使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1.2环境影响评价的识别

农业环境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影响评价对农业环境可以进行识别,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监控达到对农业环境的监控,促进对影响农业环境因素的了解程度,针对不同影響因素的特性找到其对环境影响的通道,进而识别各种可能对农业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在识别过程中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地域环境特点、地区环境保护要求等进行多方面考虑和分析。在环境影响评价识别中,农业环境是最重要的一项因素,需要高度重视。

1.3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主要是根据对区域实际情况的监控和跟踪,对不同污染浓度和污染物可能产生的破坏进行预测,同时要预测出和空间的时间转换过程中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提出预防措施,达到对环境的最大保护。在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通过一定技术来明确农业环境污染因子,通过对因子的分析为农业管理部门提供制定有针对性预防措施的依据。通过预测,针对环境特点对不达标的项目进行防控,使农业环境污染的影响降到最小,以达到对农业环境的保护。

2农业环境污染现状

2.1农业环境污染源

2.1.1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我国农业环境染污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大概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5,有2000万公顷,导致每年重金属农业生产减产大概2200万吨,经济损失达200亿元。相关调查显示,在基本农田区域,有的重金属超标达12.2%。另外,有许多工业生产后排放的石油和其他对土壤有污染的物质也在侵害农田土壤,使土壤不能正常使用。农田的重金属含量超标,使得土地退化严重,不但影响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也影响人们食用农产品的安全。

2.1.2水体污染 我国农业环境的水污染,主要包括降水污染、农业生产灌溉用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全程灌溉的农田面积大概有360余万公顷,约占全国农田总面积的8%。黄、海、辽、淮是我国农田灌溉集中区域,也是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区域。相关调查显示,在这四大流域中的污染中主要是重金属和有毒物质污染,主要有酚类、酯类、取代苯类、醇醚类、多环芳烃等。这些污染物通过农田灌溉进入农业用土壤,严重污染水体资源。

2.1.3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对我国农业环境污染基本是在无形中造成巨大损害。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业大气污染面积大概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6%,有545.34万公顷之多,累计损失达1.8亿元。

2.2农业环境污染源事故

近年来,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劣,农业环境事故也呈现增多趋势,农业环境污染的隐蔽性使人们容易忽视污染本身。只有当污染超过了农业环境自身的净化力,破坏了农业生产的原生环境,使农产品减产或绝收,人们健康受到损害,才开始重视。

2.3影响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一是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主要排放到农田中,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由于污水处理环节不良,使得大量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入农田中,对农田造成一定的损害;二是城镇生活垃圾和工业生产的废弃物。发达的技术使工业生产先进化,但是工业生产后会有大量含有硫化物和氨等的有害物质产生,会造成大气污染和酸性、碱性的污染源,这些污染源可能会流向大气中,也可能渗透到土壤中,不管是哪种方式,都会对土壤、空气、水源造成严重污染;三是工业废气。与工业废水、工业生产废物等相比较,工业废气也是一个重金属和有毒物质污染源。

3环境影响评价在农业环境保护中的不完善问题

3.1农业环境保护标准不健全

农业环境保护标准是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在健全的保护标准基础上,环境影响评价才能發挥作用,才能对要评价的项目进行精准评价,才能将评价进行量化,才能保证评价的精确性,进而达到对环境质量的科学判断,为环境的保护奠定良好基础。随着经济发展,目前针对农业环境保护有相关法规,但是我国工业也在快速发展中,工业生产中对农业环境产生污染的种类越来越多,污染程度在加大,危害比较大的主要为二氧化物、粉尘、重金属等,这些都没有相关标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3.2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不完善

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预防农业环境污染,通过控制措施将农业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环境影响评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作用,在项目实施中和农业环境保护中,在评价进程中,一些污染物迁移、扩散后的计算需要一些计算机模型来实现,以达到精准的对敏感区域的污染物浓度影响的计算。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重点是决策,通过决策达到预防作用。而目前许多评价方法并没有把污染物扩散和迁移加入其中,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污染物迁移扩散和水土流失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只有将这些都计入评价方法中,才能完善环境影响评价,进而起到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作用。

3.3控制措施不到位

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决策后,需要根据评价进行控制,以对环境承载力和不达标排放污染进行控制。农业生产环境比较复杂也比较特殊,一些污染源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工业生产后的达标污染物的正常排放不代表其对环境无污染,一些污染物积累之后就会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目前我国对污染的控制主要是处理污染物和禁止污染源,如何防止污染物和污染源进入到农业环境中,目前还是空白。

4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农业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1充分意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对农业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是工业生产的排放物,所以工业生产是农业环境污染最重要因素。对农业环境保护要做的主要是防止或减少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进入农业生产用的土壤大气和水源,以提升农业环境质量。近些年,随着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出现,政府和社会开始重视农业环境的安全性,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将农业环境评价作为其重要内容。环境影响评价对农业环境的保护是一个长期过程,主要是解决日后农业环境问题,促进农业健康生产。

4.2构建健全的农业环境保护制度

农业环境保护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标准和执行指导。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当地农业环境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和政府农业环境保护制度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建构科学合理的适合区域农业的环境保护制度,为环境评价后的控制措施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做出的环境影响报告要及时审核,将农业环境保护纳入到环境影响评价中来,以促进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4.3有针对性的制定评价和控制措施

环境保护评价进行之后,相关人员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保护和控制措施,例如,根据不同种类农作物生长时期受不同污染物影响进行分类;在研究污染物危害机理时要根据分子和细胞的角度出发;在农作物污染控制过程中,要加强农艺措施的思考,把这些都融入到农业环境的特点中,以提升控制措施的科學性。

5结语

农业相关部门要重视农业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制度中,对环境影响报告进行审批和把关,使环境影响评价重视农业环境保护,以保证农业环境的质量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要加强农業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标准的制定,对污染物、污染源和污染浓度做出量化评价标准,评价工作人员要积极开展对环境保护的研究,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和控制措施,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勇,汪力斌,李小云.农民对农业政策及其环境影响的评价——以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为例[J].生态经济,2015(02):30-33,49.

[2]王秀娟,钱凤珍,白丽荣.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以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为例[J].北方环境,2013(07):83-85.

[3]李长健,张磊,董芳芳.生态文明理念下我国农业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研究——以外部性理论为探究视角[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62-65.

作者简介:李燕,硕士,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影响评价。

作者:李燕

第2篇:休闲农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是休闲农业开发建设的环境准入前提。该文对休闲农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涵和重点内容进行阐述,并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环评机构管理、引导公众有效参与、完善环评审批制度等方面提出加强休闲农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

Analysis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Project

LIU Ling, WANG Hongjuan, YANG Jun, WU Yue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Scientific Information,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2 College of Art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ujia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 3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ublic participation

197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是我国法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首次确立,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再一次在法律制度上确认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003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内容都进行了扩展和充实。伴随法律位阶的上升,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强制力与执行力逐渐得到提高。2009年8月17日,国务院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的更新进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然而有些地方政府和经营者急功近利,对休闲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评价与管理,对于一些不具备资源与区位条件或可能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也盲目开发,既浪费了资源,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同时也阻碍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休闲农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评价具重要现实意义。

1休闲农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涵

休闲农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对项目实施后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由环保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审批,并进行跟踪监管。

2休闲农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

21空气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是运用空气质量指数对大气污染程度进行描述,并依据生物监测与环境卫生学监测进行空气污染的分级,最后分析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空气污染因子、重污染发生的条件,以及空气污染对人和动植物的影响等。我国目前对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空气质量评价指数法和空气质量评价生物法[1]。在对休闲农业建设项目进行空气环境影响评价时,要依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所处地区的污染情况筛选评价因子。一般情况下选择3~5个该项目排放量较大的特征污染物作为主要评价因子,对于排放污染物种类较多的项目可适当增加评价因子数。在评价标准方面,依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属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所划分的三类功能区中的所属类别适用相应的标准。

22水环境影响评价

对项目区水质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出该项目区水体水质的污染程度,以此作为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基础资料。与此同时,依据该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污染量和污染指标确定污染负荷,结合水质现状调查结果,对该项目所排放的废水及污染物对当地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进行预测和评价,并提出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建议。依据相关法规和当地环保要求,同时还要考虑项目所在区域水环境的功能及特性以选择相应的评价标准。主要标准包括: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海水水质标准(GB 3907)、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生活饮用水质量标准(GB 5749)、地方相关水环境标准。

23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在我国,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长期过量使用,以及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的休闲农业建设项目多采取种植、养殖、采摘、观光为一体的多元化生产模式,例如在种植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肥料,导致土壤中有害重金属累积,或者直接将畜禽散养于休闲农业区内的方式,也会导致土壤环境恶化。因此,必须就拟建项目对土壤的侵蚀量,以及主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累积残留数量进行计算,对建设过程和投产后可能造成的土壤侵蚀退化进行预测,结合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土壤环境现状,判断土壤环境影响的可承受性,由此评价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并提出拟建项目应采用的控制土壤污染源及防治土壤侵蚀的对策与措施。

24动植物影响评价

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开山炸石、大兴土木,以及投入运营后的游人干扰及偷猎等行为会使许多动物迁离原有栖息地甚至销声匿迹,保留下来的动物也会因为人们休闲活动的增加大大改变生活习性。不适当的休闲农业开发对野生动物影響的结果是动物种群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这可能引起整个食物链的变化,甚至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对于植物而言,休闲农业区大量接待游客导致区内林木叶中氟化物及二氧化硫含量大大增加并发生累积,致使叶片大量脱落、自然生长缓慢。部分游客在林木树干上刻画的不文明行为,也会对区内植物造成损伤。此外,在许多景区内都出现的“伴人植物”现象也会改变原有植物的组成和结构,有可能对当地的生态平衡构成威胁。因此,对休闲农业建设区内动植物所受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并提出保护和管理的对策,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及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5景观影响评价

在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通常会修建许多亭台楼阁、宾馆饭店、水榭游道,这些人工设施的出现使得一些原始古朴的自然景观荡然无存。所谓景观,其实是自然、人文与生态复合形成的综合体,是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影响评价就是为了避免开发过程破坏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依照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与特定程序,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景观现状及可能适用的方案及生态功能进行评价。

26环境容量评价

环境容量也可以称为环境承载力,是休闲农业规划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维护当地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保障,也是正确处理休闲农业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科学依据。若是环境容量评价不当或规划的容量分布不合理,很可能会造成资源下降、破坏生态等一系列问题。休闲农业区环境容量与建设区规模、资源质量和数量、自然条件、基础服务设施、人口构成、传统观念、活动类型等因素有密切关系[2]。休闲农业区环境容量可以归纳为四类,即空间容量、生态容量、经济容量和心理容量。空间容量主要指某一时段内休闲农业区依据空间面积、瓶颈景点面积等所能接纳的最大游客数量;生态容量包括空气、土壤、水等生态环境自恢复能力所允许的游客容量,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经济容量指的是供水、供电、吃、住、行、购物、娱乐等方面的供给能力所能承载的游客人数;心理容量既包括了当地居民对休闲农业开发后的拥挤程度、使用当地设施的便利程度、文化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心理评价,也包括游客获得良好心理感受时的最佳游客数量。

3休闲农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31环评文件质量不高

环评文件的编制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最基本的环节。《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七条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内容与格式都做了规定。然而,当前我国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中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环评报告书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有:部分环评机构对环境现状调查的结果不仔细甄别甚至弄虚作假、对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与评估往往形式大于内容。通常情况下,现状调查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现有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统计、经验估算等;另一类则是通过现状监测获取相关数值[2]。在收集建设项目资料时,如果盲目追求效率或对业务不熟悉,对相关基础资料未加调查核实就直接引用,就会导致预测结果的偏差。除引用现有资料外,环境现状监测是环境现状调查的另一重要方法。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建设项目的现状监测工作是由环评机构委托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县级监测站完成的。这些监测站由于项目多、工作量大、技术力量薄弱、工作人员缺乏对监测数据的辨别能力等原因,在实际监测工作中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直接影响了环评报告书中预测结论的可信度[4]。除此之外,对环评报告中提出的建设项目环保措施技术及经济可行性论证不足,《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也不到位。

32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里约宣言》第十条将公众参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许多国家的环保经验也表明公众参与制度是环境保护中最有效可行的环境行政管理制度。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五条、第二十一条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十五条都把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进行了确认。2006年2月24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也对其作了详细规定。但从当前实践效果来看,一部分公众环境意识薄弱,不愿参与休闲农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或因个人对当地环保现状的负面情绪在对项目缺乏基本了解的情况下,不论该建设项目环保与否,一律反对。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敏感项目,环评机构为了环评报告能够顺利通过,在公开介绍项目基本情况时只是简略阐述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没有给公众充分自主表达意见的空间,在文件编制过程中有意忽略公众意见中对项目不利的部分。公众与机构的双方原因导致了目前环评工作中原本很重要的公众参与几乎流于形式。

33环评审批管理不科学

2008年12月11日修订通过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详细规定了环评文件的分级审批权限。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领域的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较小,过于复杂的审批程序和过高行政级别的审批机关是不合理的。此外,环保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准入控制应重点关注“环境准入”而非“产业准入”,而在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却常把该项目是否符合当地产业政策及规划当成了准入条件的重点关注。在投资主管部门与环保部门意见不一致时,常常把其他主管部门的意见作为环评审批的前提条件。

4加强休闲农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策建议

41加强环评机构管理

针对环评工作现状中存在的一些环评机构质量审核体系不健全、环评工程师负责制流于形式、弄虚作假骗取资质或超越资质范围从业,以及出租、出借资质等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环评机构管理,促进环评工作规范有效进行。首先,打造公平开放的环评市场,推动环评机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全面公开环评机构资质信息,严禁地方保护主义设置准入条件限制外埠机构在本地承接环评业务。支持环评机构加强专业领域核心技术研究,推动形成大型品牌化经营。与此同时,对新申请环评资质的机构适当提高人员规模与专业准入条件。其次,完善环评专职技术人员管理,健全环评工作质量保障体系。作为环评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环评专职技术人员的作用至关重要。应健全环评专职人员引进和使用机制,培养技术核心人才,提升对复杂环境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环评机构要建立起全程监管制度,对各工作环节的程序与责任进行细化明确,力求环评文件的科学规范与真实可信。

42引导公众有效参与

近年来一些重大环境事件(如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怒江水电开发、厦门PX项目、沪杭磁悬浮联络线工程、番禺建垃圾焚烧厂等)的发生,标志着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兴起[3]。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程度还很低,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公众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程度较低;另一方面缺乏有效机制。因此,要真正有效地引导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大力开展环保宣教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更重要的是应健全相关制度保障。首先,应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维护公众知情权。《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第七、八、九、十条对公开环境信息作了具体规定。2013年11月14日环境保护部印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环办〔2013〕103号)详细规定了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内容与范围,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程序、环评文件的受理情况、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情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信息等。为了进一步加强环评工作的公开透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选择性导向性公开环境影响信息”的问题,建议用立法形式明确强调申请单位在向环保主管部门提交环评文件前,应主动依法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全文内容。环保主管部门受理时应对该报告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严格审核,并公布全文信息。要确立和完善环境行政参与制度,保障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此外,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公众能够通过有效的诉讼救济途径维护自身的环境權益。

43完善环评审批制度

中央多次提出要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转变政府职能,把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作为工作重点。2015年3月16日发布的《环境保护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2015年本)》,环保部对环评审批权限做出的新一轮调整。环评审批权的下放并不意味着环评门槛的降低,而恰恰是要求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日常监督与考核,改变以往“重审批轻管理”的模式。对编制机构不具备相应资质等级与评价范围、项目负责人不具备相应专业类别,以及编制机构与合同签订机构不一致或由其分支机构等签订合同的报告书(表)不予受理。在报告书(表)审批过程中,对未落实环评工程师责任制和质量较差的报告书(表)不予审批[6]。伴随环评审批权的调整,环保部应尽快出台专家审查、信息公开、会审会商制度等相应实施细则,并对《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加大对环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除此之外,国务院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明确环评过程中环保部门与相关主管部门的权责分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准入控制重点明确放到环境影响分析论证和环境保护措施研究上。

参考文献:

[1] 谢芳,张艳玲 旅游生态与环境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袁书琪 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类型和评价体系[J] 生态学杂志,2004,23(2):109-113

[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4] 童健,李科林,王平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7):195-200

[5] 杨泉 试论在环境保护法中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必要性及对策思考[C]//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20120622-25·成都)论文集 成都: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12:1041

[6]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的意见[EB/OL] (2015-11-23) http://wwwzhbgovcn/gkml/hbb/bgt/201403/t20140306_268818htm

作者:刘玲汪泓娟杨军吴越

第3篇: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摘要: 近年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愈加的突出,伴随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与环境有关的问题也逐渐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深刻地影响着与其相关的环境因素,并以对水资源的影响为典型代表。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通过对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得出一个合理、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环境保护意识在社会中得到了深入宣传,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各界人士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除去工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农业水利工程项目也影响着与其相关的周边环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协调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要从意识里达成环境保护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对环境影响进行准确科学的衡量评定,成为当今人们所重点研究的课题。

1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项目建设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同步的、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对这种影响进行清晰的界定。以水库蓄水引起的地质灾害为例,其严重破坏了水库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导致了地下水位的变化,其影响涵盖了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所以在对农业水利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定时,应主要从对周边生态的影响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两方面进行。

2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与实施内容

对农业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所用到的方法可根据时间段分为: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预断评价三种。本文重点就评价方法的实施内容进行具体探讨,其内容可大致分为四点:一是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二是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三是环境影响的预测;四是综合分析评价。

2.1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

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是整个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其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直接决定了与其相关的一系列后续结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工作的范围是所有与水利工程有关的自然、经济以及社会因素,其内容可分为自然和经济社会两个方面。

2.2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根据环境状况预先调查得到的材料和信息,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特征,就整个水利工程所涉及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并根据各因素对环境的不同影响程度对其进行有主次的分析,以此形成综合科学的评价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

清单法:对水利工程可能影响到的周边生态环境因素进行例举,并根据不同的影响程度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这种方法又可分为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三种方法,目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矩阵法:将水利工程所能影响到的环境因素放在纵列,将与之对应的环境效应放在横列,以此形成规则的矩阵。在这个矩阵中,水利工程对周边环境的正负影响程度可通过不同的等级形象标示出来。此外,还可通过引入加权的方法标示出各因素对整体环境的影响总和。

网络法:这是流程图的一种结构形式,即按照一定的顺序,将人类活动与造成的环境影响通过方框和箭头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客观地反应出人类活动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因果关联。

2.3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就是在水利工程完工后对可能出现的生态变化和环境影响进行的科学合理的预测,方法主要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

定量分析多用于一些能用量度进行衡量的环境因素,需借用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进行预估。比如预测水库竣工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常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估;预测水库对河道疏通情况的影响,常兼用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共同进行预估。

定性分析多用于一些难以用量度进行衡量的环境因素,需通过机理分析或类比分析的方法预估。比如预测水库竣工后对疾病传播情况的影响,要通过类比分析进行预估;预测水库竣工后对各种生物资源的影响,则需要通过机理分析进行预估。

2.4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通过环境影响预测得到的结果,结合对环境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就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所涉及的所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科学的总结和分析,通过整体评价工程的环境影响,找出解决不良环境影响的方法,以此保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契合。因此,对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是保证水利工程与各环境因子达成积极相关性的关键步骤。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因此要在水利工程开工前对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地质条件、气候特点以及人文历史做综合的考虑,要做好对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落实对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做好对环境影响的预测以及最后的综合分析评价工作,力求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为前提,建设现代化的农业水利工程。

参考文献

[1]王宏庆.农业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与探讨[J].内蒙古水利,2011,(01):66-67.

[2]陈欢.浅析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J].科学之友,2010,(08):47-48.

作者简介:阮宝贵,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王斐,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申有利,大专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作者:阮宝贵 王斐 申有利

第4篇:了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

《规划环评条例》第14条:对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条例》第23条:已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包含具体建设项目的,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当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简化。【说明】

1、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

2、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3、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应当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开展环评的,不予受理其规划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4、已经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其包含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适当简化,简化的具体内容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评价的内容都应在审查意见中明确。

【注意】上述的“不予受理”仅是在相关建设项目环评时才会出现。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规划环评。

切实加强区域、流域、海域规划环评,把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长期性环境影响作为评价的关键点。努力提高城市规划环评质量,把规划环评早期介入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建设规划编制,实现与规划的全过程互动作为切入点。不断强化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的实效性,把保障资源开发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落脚点。认真做好交通及重要基础设施规划环评,把协调好规划布局与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关系作为着力点。严格规范各类开发区及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把园区布局、产业结构和重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环境合理性作为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将区域产业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项目环评文件的前提,避免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引发新的区域性环境问题。

第5篇:2011 2012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对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范文

本文提示:带删除线的文字为今年大纲中删减掉的考点,红色

的文字为今年大纲新增加的内容.

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

技术人员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所必需的技术方法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正确把握、运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工程分析

(一)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

(1)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

(2)熟悉工程选址可行性和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中需要关注

的主要环境问题;

(3)掌握物料平衡法、类比法及资料复用法的基本原理及计

算方法;

(4)掌握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

(5)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及计算方法; (6)掌握水平衡图分析及水平衡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7)掌握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 (8)熟悉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1)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 (2)掌握分析项目组成、布置和工程特点的基本方法; (3)熟悉项目施工期、运行期主要生态影响途径的分析方法。

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1)熟悉自然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2)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

(3)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4)了解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5)掌握常规气象资料(温度、风速、风向玫瑰、主导风向)

的分析内容与应用。

(三)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调查方法;

(2)掌握不同水体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熟悉河流、湖泊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及常用参数的调查方

法;

(4)了解河口、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动力学特征及相应的

调查方法;

(5)了解不利水文条件及其确定方法;

(6)熟悉单项水质参数法在水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四)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熟悉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和常用参数; (2)熟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3)了解环境水文地质试验的用途; (4)熟悉欢迎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

(5)了解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的分析方法;

(6)熟悉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的方法

(7)熟悉污染物进入包气带、含水层的主要途径

(五)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1)掌握声环境质量评价量的含义及应用;

(2)掌握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要求;

(3)熟悉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建设项目声环境现状调查

的方法及要点;

(4)掌握声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

(六)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生态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 (2)熟悉陆生植被、生物量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4)熟悉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5)了解水生生态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 (6熟悉"3S"技术在生态现状调查中的应用(10)生态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三.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1)熟悉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

(2)掌握评价因子筛选的方法。

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1)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 (2)了解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的应用;

(3)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参数的选取与应用;

(4)掌握估算模式计算点源和面源影响所需数据要求与应用

(5)了解使用AERMOD、ADMS模式系统计算点源影响所需的污

染源和气象数据;

(6)掌握建设项目对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的分析与应

用;

(7)掌握典型气象条件和长期气象条件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

响分析与应用;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熟悉水污染物在地表水体中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

程;

(2)掌握常用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稳态模式(一维、二维)

要求的基础资料及参数;

(3)熟悉多源叠加水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方法;

(4)了解湖泊、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要求的基础资料及

参数;

(5)掌握河流水质预测模式参数的确定方法; (6)熟悉选择水质预测因子的基本方法; (7)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8)了解湖泊、河口、近海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

(1)熟悉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应考虑的重点区域; (2)熟悉污染物在地下水含水层中的运移特征; (3)熟悉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了解地下水影响半径确定方法的适用条件;

(5)了解地下水量均衡法、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及其适用

条件;

(6)熟悉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方法;

(四)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o

(1)掌握噪声级相加与相减计算方法;

(2)熟悉实际声源近似为点声源的条件;

(3)掌握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

(4)熟悉线声源、面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

(5)熟悉噪声从室内向室外传播的计算方法;

(6)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7)了解户外声传播除几何发散衰减外的其他衰减计算;

(8)了解绘制等声级线图的技术要求。

(五)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1)熟悉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方法及应用; (2)熟悉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及应用;

(3)熟悉提出I类建设项目场地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的

主要方法;

(4)熟悉提出II类建设项目场地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的

主要方法

(5)熟悉典型建设项目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 (6)熟悉常用的固体废物控制机处理处置方法; (7)熟悉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及应用;

(六)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1)熟悉固体废物的分类;

(2)了解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及在环境中的迁

移转化;

(3)掌握采用焚烧、填埋等方式处置固体废物产生的主要环

境影响。

五、环境保护措施

(1)了解环境保护措施技术经济论证的内容和要求; (2)熟悉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方法及应用; (3)熟悉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及应用;

(4)熟悉典型建设项目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 (5)熟悉常用的固体废物控制及处理处置方法; (6)熟悉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及应用。

六、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一)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1)熟悉大气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在环境影响

评价中的运用;

(2)熟悉水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

法及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

(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析

(1)熟悉建设项目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途径;

(2)了解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

标的方法。

七、清洁生产

(1)掌握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2)熟悉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八、环境风险分析

(1)掌握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2)了解风险源项分析的方法:

(3)了解风险事故后果分析的方法;

(4)了解环境风险的防范措施要求。

九、环境影响的经济利益分析了解经济评价

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

(1)熟悉验收重点、范围及验收标准的确定;

(2)掌握验收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第6篇:环境影响评价

一、项目简介

(一) 建设项目的意义

(二) 工程概况

1、 黄河水院新校区规划概况

2、 黄河水院新校区环境因素分析

(三) 周边环境现状

1、 自然环境现状

2、 社会环境现状

3、 环境污染现状

(1) 水环境境污染现状

(2) 噪声环境现状

一、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8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2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2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24号)

二、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130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29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3号)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北京百花山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国办发[2008]5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4号)

三、部门规章与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环境行政复议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4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 第2号)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再次登记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43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 2008年第35号)

关于太湖流域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行政区域范围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30号)

关于太湖流域执行国家排放标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时间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28号)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95号)

关于印发《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通知(环发[2008]92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82号)

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的通知(环发[2008]69号)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

关于印发《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环发[2008]15号)

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7]189号)

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7]130号)

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发[2007]108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60号)

关于《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二条有关“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及相关法律责任适用问题的复函(环函[2008]308号)

关于进一步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的通知(环办[2008]92号)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85号)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70号)

四、产业政策与强制淘汰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国办发[2007]72号)

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35号)

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08年修订)(产业[2008年]第15号)

黄磷行业准入条件(产业[2008年]第17号)

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26号)

印染行业准入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14号)

关于《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和《电解金属锰企业行业准入条件》修订公告(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13号)

关于停止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生产流通使用的公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2008年第1号

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08]1752号)

关于鼓励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08]981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外资[2008]1773号)

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发改能源[2008]610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药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8]485号)

关于印发高技术产业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发改高技[2007]3662号)

关于降低畜牧业生产建设项目环评咨询收费加强环评管理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8]8号) 关于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含氢氯氟烃生产项目的通知(环办[2008]104号)

五、名录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8年第1号)

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08年第36号)

关于印发《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2008)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8)的通知(环发[2008]91号)

第7篇: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一、工程内容及规模

1、项目背景

2、项目概况

3、公用工程及能源消耗

4、其它

5、产业政策及规划符合性

二、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三、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1、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2)地形地貌 (3)气候气象 (4)水资源 (5)植被

2、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1)酒仙桥街道概况

(2)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科技园概况 (3)中关村电子城IT产业园

3、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1)大气环境质量 (2)水环境质量现状 (3)声环境质量现状

四、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五、评价适用标准

1、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地下水质量标准

4、声环境质量标准

1、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3、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4、固体废弃物执行标准

六、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拟建项目主要工艺过程简述: 主要污染工序:

1、废气

2、固体废弃物

3、噪声

七、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八、环境影响分析

(一)施工期环境影响简要分析

(二)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1、污染因子识别

2、水污染影响分析 (1)用水情况 (2)废水产生情况 (3)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4)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3、大气污染影响分析 (1)废气产生情况 (2)处理方式

(3)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4、噪声源及影响分析

5、固体废物污染源及影响分析

6、拟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汇总

九、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1、结论

(1)项目建设内容 (2)产业政策及规划符合性 (3)环境质量现状与影响分析 ①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影响分析 ②水环境质量及影响分析 ③声环境质量 ④固体废弃物排放分析

2、建议

十、结论与建议

第8篇:环境影响评价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

3、直接影响: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对人类社会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而这种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结果则为间接影响。

4、累积影响: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

5、可恢复影响:指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某特性改变或某价值丧失后可逐渐恢复到以前面貌的影响。

6、不可恢复影响:指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某特性改变或某价值丧失后不可恢复到以前面貌的影响。

7、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8、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他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

9、环境质量标准: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10、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特点和社会、技术、经济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的有害因素的允许的限制或排放量。

11、环境影响识别:是要找出所有受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2、类比法:工程分析法中,是指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分析。

13、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这种过程叫水体自净。

14、水体污染: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可使水的感官性状(色、嗅、味、透明度等)、物理化学性质(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放射性、有机和无机物质组分等)、水生物组成(种类、数量、形态和品质等),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15、等效连续A声级:即考虑了某一段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适用于不稳定、不连续的噪声。

16、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7、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并以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物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18、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化的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即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

19、生态影响评价: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20、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生物与非生物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

21、生态演替:是指在某个地段上,随着时间的改变,一个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会被另一个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所取代,最终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或进入顶级稳态状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这种改变过程。

22、替代方案:替代方案主要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的替代方案,也包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方案比较,这种替代方案原则上应达到与元拟建项目或方案同样的目的和效益,并在评价工作中应描述替代项目或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23、生命周期评价(LCA):是指对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采掘到原材料生产、产品制造、产品使用、以及产品用后处理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

24、累积影响评价(CIA):是指对累积影响的生产,发展过程进行系统地识别和评价,并提出适当的预防或减缓措施的过程。

25、环境风险评价(ERA):广义上是指人类的各种开发行动所引起的或面临的危害(包括自然灾害)对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狭义地指对有毒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小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对策。

二、简答题

1、环境影响报告书包涵的内容?

答:(1)建设项目概况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状况

(3)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

(4)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5)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2、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答:(1)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

(3)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4)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3、环境标准的作用?

答:①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规划和计划的主要依据

②环境标准是环境评价的准绳

③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④环境标准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4、环境标准体系?

答:①环境质量标准 ②污染物排放标准 ③环境基础标准 ④环境方法标准 ⑤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⑥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⑦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包括地表水、大气、噪声、生态环境)?

答:(1)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分三个阶段

工作等级范围确定- 评价大纲- 现状调查评价 - 预测 - 报告书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是正式工作阶段,主要工作是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评价环境影响。

第三阶段报告书编写阶段,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各种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包括了解工程设计、现场踏勘,了解环境法规和标准的的规定,确定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在这阶段还要做些环境现状调查和工程方面的工作。

第二阶段是评价工作的重头,详细开展水环境现状调查和监测,做仔细的工程分析,再次基础上评价水环境现状。

第三阶段根据水环境排放源特征,选择或建立和验证水质模型,预测拟议行动对对水体的污染影响,并对影响的意义及其重大性做出评价,并研究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阶段是提出污染防治和水体保护对策,总结工作成果,完成报告书,为项目监测和事后评价做准备。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 ①弄清建设项目概况,进行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因素分析,获得有关源参数资料, 对源进行排放评价。

②大气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取得本底浓度值,对评价区的环境现状进行评价 ③评价区地形和气象资料的收集和观测。

④评价区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选择合适的参数与模式 ⑤评价区污染浓度预测,将本底浓度值遇影响浓度值叠加,得到浓度分布预测值,绘制环境质量变化图。

⑥确定评价标准,评价预测结果,做出结论,提出预防和改善大气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4)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

第一阶段开展现场踏勘,了解环境法规和标准的的规定,确定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是开展工程分析、收集资料,现场监测调查噪声的基线水平及噪声源的数量、各声源噪声级与发声持续时间、声源空间位置等。

第三阶段是预测噪声对敏感点人群的影响,对影响的意义和重大性做出评价,并提出消减影响的相应对策。

第四阶段是编写环境影响的专题报告。

(5)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 ①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②现状调查与评价 ③影响预测与评价

④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

6、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依据? 答:①建设项目的工程要点

②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③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

7、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答:①地理位置

②地貌地质、土壤情况、水系分布和水文状况、气候与气象

③矿藏、森林、草原、水产、野生动植物、农产品、动物产品等情况

④大气、水、土壤等的环境质量现状

⑤环境功能情况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

⑥社会经济状况

⑦人群健康状况和地方病情况

⑧其他环境污染和现状破坏的资料

8、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要点? 答:①总论

②建设项目概况

③环境现状(背景)调查 ④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⑥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⑦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⑧结论与建议

⑨附件、附图 及参考文献

9、环境影响识别的基础内容? 答:①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②环境影响程度识别 ③环境影响对象识别 ④环境影响方式识别

10、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

答:①数学模式法 ②物理模拟预测方法

③对比法和类比法 ④专业判断法(主观方法)

11、完全混合模式的使用条件? 答:①中小型河流

②废水进入水体后快速均匀混合 ③持久性污染物(守恒)

④河流与污水流量比例大于10—20 ⑤不考虑混合距离

12、S—P模型的基本假设:恒定状态下,需氧有机物的衰减规律(P73) 答:①河流中的BOD的衰减和溶解氧的复氧都是一级反应。

②反应速度是定常的。

③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衰减引起的,而河流中的溶解氧来源是大气复氧。

13、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P89) 答:①拟建项目排放的废水量 ②废水组分复杂程度 ③受纳水体的规模

④受纳水体的水质要求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级,不同级别的评价工作要求不同,一级评价项目要求最高,二级次之,三级较低。

14、地表水环境影响识别中评价因子筛选要考虑几个方面:(P92)

答:①城市和各工业部门通常排放的水污染物;

②按等标排放量Pi值大小排序,选择排位在前的因子,但对那些毒害性大、持久性的污染物如重金属、苯并[α]芘等应慎重研究再决定取舍;

③在受项目影响的水体中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或已无负荷容量的污染物;

④经环境调查已经超标或接近超标的污染物; ⑤地方环保部门要求预测的敏感污染物。

15、地表水环境预测的条件?(P95)

答:⑴预测范围:由于地表水水文条件的特点,其预测范围与已确定的评价范围一致。

⑵预测点的确定: ⑶预测时期:地表水预测时期分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三个时期。一般说,枯水期河流自净能力为最小,平水期居中,丰水期自净能力最大。对

一、二级评价项目应预测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的两个时期环境影响。三级评价或评价时间较短的二级评价可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期的环境影响。 ⑷预测阶段:一般分建设过程、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所有拟建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表水体的影响。

16、预测点如何确定?

答:①已确定的敏感点;

②环境现状监测点,以利于进行对照; ③水文条件和水质突变处的上下游,水源地,重要水工建筑物及水文站附近; ④在河流混合过程段选择几个代表性断面; ⑤排污口下游可能出现超标的点位附近。

17、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的消减措施有哪些?(P99)

答:①对拟建项目实施清洁生产、预防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最根本的措施;其次是就项目内部和收纳水体的污染控制方案的改进提出有效的建议。

②推行节约用水和废水再用,减少新鲜水用量;结合项目特点,对排放的废水采用适宜的处理措施。

③在项目建设期因清理场地和基坑开挖、堆土造成的裸土层应就地建雨水拦蓄池和种植速生植被,减少沉积物进入地表水体。

④施用农用化学品的项目,可通过安排好化学品施用时间、施用率、施用范围和流失到水体的途径等方面想办法,将土壤侵蚀和进入水体的化学品减至最少。

⑤应采取生物、化学、管理、文化和机械手段一体的综合方法。

⑥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人工湿地控制非点源污染(包括营养物、农药和沉积物污染等)。人工湿地必须精心设计,污染负荷与处理能力应匹配。 ⑦在地表水污染负荷总量控制的流域,通过排污交易保持排污总量不增长。

18、高斯模式的条件?(P111)

答:假设条件:①在均匀、定常的湍流大气中污染物浓度满足正态分布;

②在整个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 ③湍流场定常、均匀的; ④源强是均匀的、连续的;

⑤在污染物扩散过程中,污染物的质量是守恒的。

适用条件:①下垫面均匀平坦

②气流稳定的小尺度扩散问题

19、高斯扩散公式5-1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P111) 答:所有连续点源公式,包括应用于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变形公式,仅适合于连续排放扩散物质且源强恒定的源。 当有风时(μ≧1.5m/s),可采用烟流扩散公式。设地面为全反射体:

2yc(x,y,z)exp22yz2yQexp(zHe)2(zHe)2exp2222zz(5-1) 式中:c(x,y,z)——下风向某点(x,y,z)处得空气污染物浓度,mg/m3; X——下风向距离,m;

Y——横风向距离,m; Z——距地面高度,m;

Q——气载污染物源强,即释放率,mg/s;

μ——排气筒出口处得平均风速,m/s;

y,z——分别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扩散参数,它们是下风距离x及大气稳定度的函数;

He——有效排放高度,m。 20、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方法(P139)

答:①网格布点法:适用于监测污染源分布分散(面源为主)的情况;

②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适用于孤立源所在地风向多变的情况; ③扇形布点法:适用于评价区域内风向变化不大的情况; ④配对布点法:也叫平行布点法。适用于线污染源的情况; ⑤功能区布点法:适用于了解污染物对不同功能区的影响。

此外,通常应在关心点、敏感点(如居民集中区、风景区、文物点、医院、院校等)以及下风向距离最近的村庄布置取样点,往往还需要在上风向(即最小风向)适当位置设置对照点。

21、大气污染源调查中,点源调查统计的内容:(P135)

答:①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及分布平面图;

②排气筒高度(m)及出口内径(m); ③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 ④烟气出口速度(m/s);

⑤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 t/h或kg/h); ⑥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

⑦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

22、噪声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答:①按投资额划分拟建项目规模(大、中、小型建设项目)

②噪声源种类及数量

③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

④受拟建项目噪声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

23、噪声防治对策?

答:<1>从噪声源上降低噪声:①改进机械设计以降低噪声

②改革工艺和操作方法以降低噪声 ③维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④建设项目应避开或远离声敏感点

<2>从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①采用“闹静分离”和“合理布局”的设

计原则

②利用地然地形物(隔声屏障)降低噪声

③合理布局噪声敏感区中的建筑物功能,

合理调整建筑物平面布局。

④采用声学控制措施。

<3>通过评价提出的各项噪声防治对策,必须符合针对性具体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原则。

24、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答: ①从投资分析目标的可达性

②从环境管理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提高论述目标的可达性 ③从污染负荷消减的可行性论述环境目标的可达性

25、确定环境目标时应考虑的问题?

答:①选择恰当的环境保护目标要考虑规划区域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

②选择环境目标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③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④考虑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⑤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同步协调。

26、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

答:包括对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 (1) 自然环境状况的调查:

①自然环境基本特征调查

②图件收集和编制 A、地形图

B、基础图件 C、卫片

(2)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①社会结构情况调查

②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

③移民问题的调查 ④自然资源量的调查

27、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

<1>制定减缓措施的原则:制定生态影响减缓措施时要遵守如下原则: ①凡涉及大珍惜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

②凡涉及到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

③对于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补偿措施。 ④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

⑤需制定区域的绿化规划。

<2>实施减缓措施的途径:从生态环境的特点极其保护要求考虑,主要采取的保护途径有:保护、恢复、补偿和建设。

<3>替代方案:替代方案主要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的替代方案,也包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方案比较,这种替代方案原则上应达到与元拟建项目或方案同样的目的和效益,并在评价工作中应描述替代项目或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第9篇:环境影响与评价

浅谈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的普遍经验作为一种预见性的环境管理工具, 对它所实现其目的的程度已经产生了颇为激烈的争论, 这一直是衡量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 条款, 特别是讨论已经从程序上的执行问题转向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更实质性目标和其置于更广泛的决策背景。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环境影响的概述,接着介绍了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最后介绍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预测

1 生态环境影响的概述

生态环境影响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外来作用时所发生的响应与变化。科学的分析与评估这种响应和变化的趋势,称之为影响预测。对这种预测的结果进行显著的分析、人为的判别可否接受的过程,称作影响评估。

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一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其影响发生在开发建设活动的全过程,并且在不同的建设阶段有不同的影响发生。例如公路建设项目,它的生态环境影响发端于勘探选线,重点发生在施工建设期,可能造成诸如对珍稀动物植物的清除、栖息地破坏、景观破坏等不可逆转的影响,甚至连补救措施都不可能实行;而建成营运期又可能因为交通噪声及汽车尾气对沿线动物栖息环境带来影响,并有可能造成生物阻隔,使动物迁栖受影响;由于交通便利使道路两岸逐步城镇化,影响自然景观;而且使外来物种入侵的几率大增;人类对植物的盗伐、对动物的偷猎、对矿产的开采活动也会大大增加,从而影响生态环境。(2)其影响多具有积累性,开发建设活动的积累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能导致生态系统突然的质的恶化或破坏。例如,三门峡水利工程造成的泥沙淤积对渭河河床的抬升,一场并不大的雨便足以造成渭水泛滥成灾,威胁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其影响有直接作用,亦有间接作用,有显见影响亦有潜在影响,有时间接影响比直接影响造成的影响还大,或潜在影响比显见影响更为重要。例如,对矿山的开采不仅存在对生态的直接破坏,而且可能因为开采不当造成山体塌陷,或因尾矿堆积不当而造成山体滑坡,雨季形成泥石流等,威胁周边居民及生态环境安全。(4)区域性特点。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无论项目建设还是区域开发,都具有区域影响性质。(5)地域性特点。由于生态系统是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故相同的开发建设项目在不同的地区绝对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影响。

2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就是预测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两种。对于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为定量的预测估算。

2.1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地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权重综合平衡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 1) 清单法: 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素根据作用的大小以表格形式列成清单,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3 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 2) 矩阵法: 将影响环境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素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 3) 网络法: 属于一种流程图的结构,由箭头与方框做有序的组合,用以说明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逐渐影响。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类活动———效应———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 4) 叠置法: 其做法是先区分影响类型并分别制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然后再将各分布图叠置起来,进行识别和筛选。

2.2 影响预测方法和技术要点

生态影响预测一般采取类比分析、生态激励分析、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与描述。生态影响预测还可以再现状定量调查基础上根据项目建设生态破坏程度进行推算。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或分析是要注意一下几点:

(1)持生态整体性观念,切忌割裂整体性作“点”或“片段”分析。(2)持生态系统为开放性系统观,切忌把自然保护区当作封闭系统分析影响。(3)持生态系统为地狱差异性系统观,切忌以一般的普通规律推断特殊地域的特殊性。

(4)持生态系统为动态变化的系统观,切忌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和过去的资料为依据做主观判断。(5)做好深入细致的工程分析,要做到把全部工作活动都纳入分析;把活动全部过程纳入分析;把各种不同的影响形式、内容都纳入分析,筛选重点影响问题作深入分析与研究。(6)做好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分析,要做到对敏感保护目标逐一进行影响分析,并结合上述的工程分析;内容作全部活动、全过程和所有影响形式的影响分析;针对敏感保护目标的性质、保护要求作好影响分析。(7)正确处理依法评价影响和科学评价影响的问题。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贯彻执行环保政策与法律,将建设的项目的影响

限定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二是科学的预测实际发生的影响。有时,建设项目能满足法规要求,但不一定实际影响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可以通过调整自然保护 区的功能区而解决建设项目不符合法律的问题,但“调整”并不等于消除了实际影响问题。科学的预测实际发生的生态环境影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真谛。(8)正确处理一般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特殊性问题。一般评价比较重视直接影响而忽视甚至否认间接影响,重视显现性而忽视潜在影响,重视局地影响而忽略区域性影响,重视单因子影响而忽视综合性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中应充分重视间接的、潜在的、区域的和综合性的影响。

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某种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否显著、严重以及可否为社会和生态接受进行的判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估,对其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对其保护措施进行经济技术论证的过程,也可指评价过程。

3.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查清项目拟在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针对项目的工程特性和污染特征,预测项目建成后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其范围和程度,从而制定避免污染、减少污染和防止生态破坏的对策,为项目选址、空间布局、方案制定和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为项目选址提供依据。在项目布局及厂(场)址方案选择中,对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后果以及环境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给予全面考虑。(2)优化建设方案。通过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反馈到建设方案研究中去,作为对拟选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的重要依据。(3)多方案比选的基础。在一个建设项目存在多个建设地点和多种替代方案的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也是进行多方案比选的基础之一。

3.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

对科学预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可采用下述指标和基准:(1)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在生态学评估中,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是一条基本原则,相应地可形成灭绝风险、种群活力、最少可存活种群、有效种群、最少生境区等评估指标和技术,也可评估出最重要生境区、最重要生态系统等以及需要优先保护地生态系统、生境和生物种群。生态学评估是一种客观科学的评估,反映影响的真实性,也是最重要的评估指标。(2)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谋求经济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谋求社会公平,谋求长期稳定和代际间的利益平衡等,都是基本原则。与此相应,评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生态的可持续性等,都是重要的评估基准。(3)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和基准。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中央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可作为基本评估指标和基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许多环境政策、资源政策、产业政策,都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和标准。(4)以环境保护法规和资源保护法规作为评估指标和基准。法规有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级之分。依据法律和规划进行评估,主要需注意法定的保护目标和保护级别,注意法规禁止的行为和活动、法律规定的重要界限等。(5)以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作为评估指标和基准。以经济评估不仅评估价值大小与得失,还有经济重要度评价问题,如稀缺性、唯一性以及基本生存资源等,都具有较高的重要值。(6)社会文化评估基准。以社会文化价值和公众可接受程度为基本依据。社会公众可接受为基本依据。社会公众关注程度、敏感人群特殊需求、社会损益的公平性等,都是社会影响评估中应特别注意的。文化影响评估则以历史性、文化价值、稀缺性和可否替代等以及法定保护级别为依据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HJ/T-19-1997)

[2] 周国强主编. 环境影响评价导论南.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 张书农. 环境水力学. 天津:河海大学出版社,1985.

[4] 宋歌.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几个问题的探讨. 环境保护科学,2006,6:30-34.

[5] 刘晓冰. 环境影响评价[M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中小学音体美标准下一篇:已建海上风电项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