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环境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农业经济作为国计民生之本,需要着眼发展的长远性,寻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从现实中看,部分农村地区对生态环境过度开发,已经对农业经济本体构成了损害。基于此,研究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持协同,极具现实意义及战略价值。

第一篇:农业环境论文

农业企业化经营与农业环境保护

摘要:农业企业化经营是关系到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企业不仅要追求高效益低成本,而且还要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文章就农业企业化发展的优势以及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快农业企业化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提出维护措施。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环境;维护措施

一、引言

农业企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它是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是关系到在我国现有国情条件下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问题。

二、加快发展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农户分散经营出现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可以获得较好的规模效益,增强抗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二,利用现代化的要素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改造,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由小农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现农产品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解决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第四,有利于提高农业、农民整体素质,取得农业生产的最大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营造和谐社会作贡献。

三、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主要方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企业经营不仅要追求高效率与低成本以提供价廉物美的农产品,而且还要追求保持水、空气的清洁与优美的环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础,环境保护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农业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衣食原料生产的保证条件,良好的环境状况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然而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伴随着科技进步,除草剂、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也同样面临严重农业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我国用世界8%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支撑着全球20%的人口。继工业和城市点源污染之后,我国农业污染逐渐凸现,目前大致占到全部污染的1/3。农业污染正在呈现来源扩大、复合交叉和时空延伸等新特征,对农业环境格局的扰动和生态系统的损害呈加剧趋势,总体态势非常严峻。我国农业环境目前正面临大范围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业自身污染的双重威胁。

第一,污水灌溉。由于目前的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许多农户只有利用污水进行农田灌溉。据2006-2007中国农村情况报告对141个村庄的问卷调查中,抽样调查显示有29.23%的村庄使用被污染的水进行农业灌溉,该调查还显示在受到水污染的65个农区中,污染面积在20%以上的占到63%之多,其中污染面积在80%以上的竟然有13个农区,占到20%。使用被污染的水灌溉会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钾,有效性磷降低,pH值降低,含氮量增加,会对水稻造成徒长、倒伏、结实不佳、多病虫害等影响。污水中的砷渗入土壤,经食物链进入人体、牲畜及野生动物体内,会造成疾病等不良影响。据农业部组织的全国性污灌区调查,我国污灌区均遭受各种病原菌、有害有机污染物、盐分和重金属等污染。

第二,过量施肥,土壤退化。从20世纪中叶开始,我国为加快农业发展,日益加大化肥的施用力度。近20年来,化肥施用量平均每年以157万吨的速度递增,化肥施用总量由1984年的1482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4766万吨,居世界第1位,长期过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而我国的化肥消耗量比世界平均消耗量要高2.6倍,比发达国家也高2.1倍。这种不合理地施肥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并对农业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长期过量施肥会造成蔬菜等植物硝酸盐超标,这种超标的蔬菜被人食用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

第三,农药污染。农药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世界十大公害之一。农户无限制地施用农药不但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更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长期生活在高残留农药环境中的生物会诱发基因突变,造成生物物种退化甚至死亡,早成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农药通过食物链传递势必危及人畜健康。

第四,粪便、垃圾污染。由于农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未经处理乱堆乱放,滋生了大量的病原体,垃圾中的有机物质会滋生蚊蝇、老鼠等病媒,从而对人类及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全国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超过40亿吨,是工业有机污染的4.1倍,且大多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对农业环境带来了极大威胁。

第五,秸秆焚烧污染。近年来,由于秸秆产量大大增加而对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却很滞后,农村多是采取焚烧的方式来处理多余的秸秆。秸秆季节性焚烧严重影响民航、交通、输电线路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一大杀手,不合理焚烧秸秆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又严重污染了周边的环境,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

第六,土壤流失、污染严重。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摇篮和襁褓。由于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沙漠化等原因,耕地面积连年减少。据统计,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亩,耕地质量下降趋势明显,突出表现为有机质和磷、钾含量缺乏:水土流失毁掉了206万顷耕地,每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约占全世界水土流失总量的1/5。每年约有1000万吨的农膜等塑料残余物滞留在农村地区,土壤污染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6。

第七,乡镇企业污染。目前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乡镇企业“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大约在266万公顷左右,每年造成粮食损失约40亿千克。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促进农业企业化发展与环境维护

要保持农业企业的持续、高效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农业企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环境建设与保护,在近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十分重要的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即便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农业环境建设与保护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加入WTO后,我国必须对国际社会逐步履行环境承诺,农

业环境必须加以维护和改善。农业企业应该将自然环境保护纳入其经营系统,通过构建内部良性循环配置体系,拉长农业产业链,在保证自然环境系统内在平衡的基础上,争取在多个环节获得产出:同时,开发与农业经营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项目,获得保护自然环境的商机,并将其转化为现实利润。

(一)健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的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在农业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截至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环境保护法律6部,资源管理法律13部。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行政法规30余部。1998年我国制定了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2000年12月我国政府又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中长期目标;2003年初,围务院又印发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在法律制定、监督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说来,我国的农业环境法规体系还相对薄弱,部分法规条例已经难以适应新的体制变化和经济发展需要,地区间、部门间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在执法工作方面,也存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机构过于分散、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装备落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执法效果,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强化农业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

农业给我们提供了必备的生活资源,只有保持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保持农业长期、持续发展。要在广大农业企业经营者中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引导和鼓励他们自觉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通过对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支持,并产生对环保产品的巨大需求,为有机农产品等的销售提供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引导广大农业企业经营者对农业环境的重视和保护,促使他们积极从事环境保护型农业生产,自觉减少对化肥、农药等有碍农业环境的生产资料的使用。

(三)发展绿色农产品

积极培育、扶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产业,包括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业。按国际市场的需求,坚持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和突出特色等原则,建立绿色产品出口基地,扩大高质量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发展绿色农业使生态环境保护不再成为社会和企业的负担,而成了农业企业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不可缺少的手段,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互相依存的整体。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造成的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问题。

(四)建立农业环境政策影响评价制度

严格评价环境政策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运行成本,对重大经济政策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重大环境政策也要进行经济评价。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要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多层次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系统,开展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定期发布监测评价报告。

(五)依托项目来实施环境政策的好处

依托项目管理来实施环境政策是发达国家在农业环境保护上的一条成功经验。项目的执行能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走规模效益的道路,解决影响环境的关键问题。美国的农业环境政策除了依靠环境法规以强制性形式执行外,还通过大量的环境项目建设,将环境措施具体化,推动农民对环境的保护。如水质改善项目、自然保护区计划、农业资源保护项目、野生动物栖息地激励计划等。依托建设项目,环境政策实施起来就容易控制,效果也容易进行评价。

(六)加强国际环保的合作与交流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任何一个地区环境的破坏很快就会设计其他地区乃至全世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是无国界的。因此要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经营的国家要帮助环保相对落后的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积极争取国际帮助开展生态建设,学习国外先进适用的技术,通过对外交流,使更多国家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扩大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国际影响。

作者:刘晨雨 熊 健

第二篇:农业环境保护中循环农业的运用探析

摘 要:在我国产业中农业地位是较高的,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我国农业可耕种面积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是我国人均可耕种面积却为例世界第126位,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我国人口众多,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国农业的可循环度不高。可循环农业是指以农业发展规律为基础,将农业环境保护以及农业资源循环使用为发展目的,将农业打造成为具有效益较高、消耗较少、排放较低的发展模式。循环农业因其资源较为节约、对农业环境较为友好等优势,可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循环农业是保护我国农业环境、促进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要给予其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循环农业;农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对各产业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我国经济、科学、农业等领域发展需要长期贯彻的思想。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也带动了一批产业模式飞跃式发展,农业科学领域也是趁着经济腾飞之势迎来了全新升级和变革,在这种背景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被提出、试点并实施起来,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据此本文开展对循环农业的研究,为后续我国农业经济科学、合理发展助力。

1 循环农业简述

循环农业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国家对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投入甚多,循环农业对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效果也是逐步好转。循环农业指的是在农业经济领域,让农业资源向着高效方向进行流动,达到节能减排、农业产业增收的发展目的,使得农业产业发展逐步走向可持续化。循环农业利用农作物循环再生、耕种多层次等技术原理,来实现农业耕地资源的有效再利用。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兴农业模式,这种农业模式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其成熟之后可以不断向外输出技术以及经济,然后形成循环效果,有效推动农业资源循环使用,以此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发展。循环农业发展进行中也要注意如下问题:(1)保护耕地资源。在循环农业发展进程中,耕地要注意保护,对于秸秆不可进行焚烧,以免污染农业环境,应当大力推广秸秆返田,将土地耕种和养护有效结合起来,使得耕地质量不断提升,同时还可保护农业环境。对于耕地的病虫害防治,也应科学、合理,农药喷洒不宜过量,尽量使用少残留的农药产品。(2)沼气建设。在农业循环发展中,沼气是其中的重点环节。要积极做好农村沼气建设前厕所、厨房、圈的改造工作,将秸秆、动物粪便进行循环再利用,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循环农业对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2.1 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资源接近枯竭、生态接近失衡、粮食危机等状况,循环农业已经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对于农业发展来说,尤其对于水资源需求量是巨大的,但我国却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当前水资源匮乏(例如西北地区)、水污染(例如长三角地区)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循环农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根治手段。①在全国总水量中,农业发展用水量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将近70%,而在农业发展用水量的70%中,农业灌溉用水占据了90%,大部分农业相关产业都需要大量的灌溉水资源。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出现季节性干旱和地区性干旱。比较典型的就是2020年洪涝灾害,在甘肃、新疆、陕西等西北地区年降雨量基本上在500毫米以下,常年处于干旱状态,在甘肃中部的农业大市-张掖市,其年降水量只有可怜的131毫米,主要的农业灌溉水源为祁连山雪水,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祁连山雪线逐步上升,其降水量也是逐渐减小。而与上述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根据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监测,6月5日8点至6月6日8点,重庆彭水、石柱、奉节等5个区县出现暴雨,其日降水量已经达到103毫米,长江沿岸基本上都处于警戒水位或者超警戒水位状况,导致洪涝灾害发生,使得国家经济和人民财产损失巨大。此前有研究数据得出,由于我国农业灌溉缺水导致农业产量损失高达700亿公斤;②在我国有些地区缺水严重的情况下,有些地方的农业用水却利用率不高,有些地区的农业水资源浪费甚至高达80%;③我国各地的农业水资源污染极为严重,根据相关水自然报告表明,我国浅层地下水资源污染极为普遍,我国浅层地下水大约有50%的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污染地表水系富营养化,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农作物生长,也造成了大量的耕地被污染,使得农业经济发展损失惨重。

(2)农业主要生产要素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绿色农业发展的要求使得必须将循环农业作为主要出路。①农业发展进程中,滥用病虫害药物,破坏农业环境。在病虫害防治药物中,差不多70%都是高毒性化学成分,再附加不科学施药等人为因素,使得农产品遭到严重污染,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②农作物化肥使用不当,使得农作物营养过剩烧死或者营养流失,严重的会使得耕地土壤酸化、土壤养分散失,从而影响到农产品成长质量。

2.2 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

循环农业的发展核心是农业资源再利用,利用节约型农业发展技术,循环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污水、垃圾、秸秆及畜禽的粪便,降低农业发展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再利用,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降低能耗,最大程度地进行资源再利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实现循环农业,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因此循环农业节能减排的效果是非常明显。在我国节能减排实施中其重点之一就是农业节能减排,其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要少,同时对于水、土地、化肥、农药都要节制使用。因此农业相关部门应当要创新施肥技术,做好合理使用农药的宣传工作。农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是非常高的,而我國富源辽阔导致各地的自然条件天差地别,因此在循环农业时,应该统筹考虑当地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生产模式优化循环农业。(1)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确定相应改善生态环境、防控自然灾害的环境调控策略;(2)依据当地的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种植作物;(3)科学、合理地确定种植结构,充分利用耕地使得生物共生;(4)充分利用当地产业和资源优势,构建一体化农业生产模式,使农业发展迈向产业化发展道路;(5)充分考虑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定位准确,多角度进行循环农业发展策划,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全面规范农业生产模式,使得农业发展逐步走向可持续化、科学化,为农业经济增光添彩。

3 农业环境保护中循环农业的运用

3.1 提高宣传力度,大力推广循环农业

在农业发展中,首先应当在农村基层设立农技服务组织,优化农技队伍,在对农业耕种进行指导的同时,为人们推广循环农业的高效性、低成本和再利用性,进而使得循环农业深入基层,并且扎根。其次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激励技术人员不断进行发展革新,另一方面激励基层农业生产者采用循环农业技术,使得生产者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在宣传方面,主要是以污染物消除技术、废弃农作物再利用技术、清洁生产等知识点作为宣传亮点,同时可以与相关农业企业合作,开展循环农业耗能测试,以此扩大宣传效应。

3.2 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

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中,相关技术是很关键的,诸如保护性耕作技术,其主要是保护耕地土壤。再比如滴灌技术,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确保农作物定时、定量水分需求。这需要技术人员深入田間,不断创新尝试,并扩大使用范围,将技术指导循环农业放在核心位置。

3.3 加大绿色生产的建设力度

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绿色生产是从始至终都需要关注的点。农业相关科研部门可以联系相关企业,共同建设农业绿色生产科研基地,加大对循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建立农业清洁能源生产、农作物废弃物再利用等绿色循环生产研究体系,重点研究节能、减排、低能耗、污染少、节水等绿色生产方面内容,使得绿色生产真正科学、有效。

3.4 探索创新现有发展模式

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中,肯定还有部分环节是需要创新和重新配置的,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创新性的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要不断研究探索,创新出更多契合的农业发展技术。例如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其就是在经过大量的探索研究后得出的创新农作物耕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技术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农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新模式。在当前循环农业技术中,对于信息化也要积极研究探索,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其相对应的政策、市场、科技等方面的资讯会经常性变动,生产者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及时收集、分析、整理、保存这些信息,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后续的改变有准备,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不在盲目操作,避免农业生产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4 结语

当前我国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各方面都不太乐观的情况下,循环农业的发展对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方面改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同时对于农村绿色生态生产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大提升了农民生活便利程度的同时,还大幅度提升了农民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因此政府机构和当地相关农业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必要性,其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循环农业是节能减排、高效增产的主要路径,做好循环农业大力推广工作,扩大其运用范围,将循环农业发展推广至全国农业生产升级中,各地区根据地区产业类别进行合理调整,以期使得全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朱薇.国外循环农业模式及其对中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7,25(6):158-160,190.

[2]秦小丽,刘益平,王经政,等.苏北循环农业生态补偿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7,28(5):138-143,180.

[3]钱小平,尹昌斌,方琳娜,等.日本与欧美农业环境支持政策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0(7):35-44.

[4]和益红.循环农业在农业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探究[J].南方农业.2018,12(12):163,166.

[5]王建锋.农业环境保护中循环农业的应用研究[J].环境气象,2019,(03).

作者:王红

第三篇: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摘要: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农业经济作为国计民生之本,需要着眼发展的长远性,寻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从现实中看,部分农村地区对生态环境过度开发,已经对农业经济本体构成了损害。基于此,研究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持协同,极具现实意义及战略价值。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协调发展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生相伴,人类生产活动在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开发的同时,人与自然也呈现出一定矛盾。在国家提倡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下,依托农业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及民生状况得到迅速提升。但在看到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针对一体两面的生态环境破坏,土地过度开发,水污染严重等问题,不应视而不见。只有保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才能收获金山绿水。

一、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关系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石。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后被提到新高度,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治理在各地深入开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经济的属性决定了农作物必须处于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下才能提高丰产率。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农业经济的效益表现。

其次,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保障条件。农业经济发展在不破坏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的基础上,可以降低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发生矛盾的概率,农业发展带来的广泛关注及农业经济产生的大量经济价值,可以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及技术上的支持,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在协调状态。

最后,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带有相对性、约束性及均衡性。从相对性及约束性上看,人类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中给出战略选择,两者都具有不同历史时期的被选择性,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有其相对性。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对生态环境施加影响的过程,农业经济出于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的目的,通常会选择在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开展,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有其自身客观发展规律,在考虑发展农业经济时,约束性特性是平衡两者关系的重要原则。从均衡性上看,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不应被片面理解,两者均有价值,过度发展农业或因生态环境保护而阻碍农业发展都有偏颇性,应把握两者的均衡性。

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一)新農村建设及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了供人们消费使用的物质,这一生产过程是在生态环境下进行的,可以说,生态环境是生产实践的必要条件。新农村建设倡导农业经济生产生活要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及农业农村生态保护相依相存,一方面,这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在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已经串联起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品的整个过程,使原有的粗放型农业经济模式转变为现代可持续农业。

(二)改善农村环境

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后果是触目惊心的,不仅仅会对农业生产,还会波及到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社会民生等诸多方面。有鉴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国家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的战略。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是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农村在发展致富的道路上,以往伴随着大量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如滥伐树木、滥垦土地等,农村水渍化问题屡见不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及农民居家乐业的基础保障,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能够通过创设舒适的农村生存空间,借助环境资源换取农村发展资金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扫除后顾之忧。

(三)助力农民创收

生态环境的多样为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诸多基础资源,如清新空气、干净水源、肥沃土壤等。通过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农业生产实践中为了给农作物生长提供绿色环境空间,会减少农药及化肥的使用量,从而生产出真正的绿色高质量农产品。当绿色农产品投入农业市场,受供需关系影响,其价格必然一路上涨,如此能够帮助农民创收。从农业实践中看,因绿色农业而使农民增收致富的案例并不鲜见,概括其优势经验,主要在于生态环境保护在先,农业生产跟进在后的策略,如扩展林地及草地面积,发展林下产业等,逐渐成为农村经济提高的路径。

三、常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农业生产实践中看,简陋粗放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并在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下,使农业经济发展受阻。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农民群体受传统思维影响,在耕作方式上较为传统,延循旧法,不注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如一些农户出于经济效益考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农作物种植中大量使用农药及化肥,带来了土壤板结硬化,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减低了农产品的品质及经济附加值。从宏观层面看,生态环境带有系统性,在农业资源,如土地,水源面临问题后,农业用地的质量会下降,农业种植产量提升缓慢,外加上农业人口基数的增加,从而形成农业发展恶性循环。当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到一定程度,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提高,进一步降低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此,在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要避免走入竭泽而渔的困境,寻求以生态农业为中心创新农业经济格局。

四、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相关思路措施

(一)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为依据,确定现代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农业经济发展应首先依循自然生态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及应用,然后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特点,在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后,确定适宜的农业经济模式。农业经济模式的选择需要与生态环境调研为依据,农业生产活动要突出生态环境指导下的因地制宜属性。相关要点有:第一,对农业经济中农作物生产结构过于单一的情况加以改变。可根据农村所处区域及农村土地的具体特点,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划分,增强可利用的生态资源的利用率。第二,结合农业资源,将农业产量因素与生态环境因素加以结合,打造立体农业生态系统养殖模式。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层性,各个层次都能够为农业经济发展所用,通过多层次立体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串联起各类农业生态系统要素,如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具体实践中,在高层种植区或农用地边缘区域,以植物种植为主;对马铃薯、花生等低种植植物,采用混种法,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由农业防治改为多样化防治,如遵循生物规律,构建避害生物链,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内部防病害能力,尽量不采用化学防治手段。第三,以农业现代化为思路,优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对农业生产布局进行调整,采用信息化手段分析生态农业所需资源,确定农业发展适宜模式。

(二)多手段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结合了传统农业技术及现代农业技术,然后遵循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等基本规律,实现对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农业、生态、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在农业经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农业因具有环保优势突出的特征,广受关注并得到实践。在生态农业发展中,一是要结合农业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规划,对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环境气候因素、农业经济重心等因素充分考虑,凸显出生态农业优势,为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做好铺垫。二是生态农业发展中,要确保其环保性得到充分展示。这一环节可以借助农业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打通及共享农业生态信息,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构建生态农业信息系统及共享平台时,要注重农业信息的沟通传递,借鉴引入城乡一体化经验,在农业生态新技术的研究推广上互通有无。

(三)做好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农业经济发展及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创建应用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借助农业资源才能开展实施。在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经济协同发展中,突出的两者的协同,而不是偏重某一边。农业资源作为农业经济基石,在开发利用时一定要突出合理性,而衡量合理性的标准就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环节把握如下几点:第一,保护性利用农业耕地。在耕地的利用上为达到高效化,应多依靠农业科技,在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需求的基础上,尽量提高亩产量。第二,在农用物资的使用上,掌握经济性及绿色环保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农用物资应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在制定农业生产计划时,根据农作物种类应确定施肥及地膜管理方案,以对生态环境最小化影响为前提,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第三,对农业生产所需的水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在这一方面可以推广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技术等,在满足农业需求的同时,将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四)控制农业活动污染源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需要对影响及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源进行控制,阻断污染源传播链条。通过对污染源的控制,能够起到农业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的保护作用。一是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大力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在对农业生产区域的环境指标进行分析评估后及检测后,确定农业生产活动的具体时间,避免无序生产劳作而对环境施加破坏。二是在立体农业发展中,在林下经济产业中,要以畜禽洁净化养殖为思路,采用环保性能好的饲料,减少對环境的不利影响,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格局。三是做好农业生产再生品的加工利用,美化农村环境。如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秸秆,不能放任其在田间燃烧,可以将其进行回收再加工,使其用于工业生产。

(五)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除了在制度框架、模式选择及生产资源利用上做好相关工作外,还需要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明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法律法规入村,上墙等方式,对农户的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引导,加强其环保观念,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五、结语

农业是国之大计,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在对两者的内在关系加以认知后,应从农业生产模式的构建、生态农业的推广、农业资源的利用、农业污染源的防控、现代生态农业宣传教育引导等方面齐抓共管,使农业经济能够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农,刘宝存,孙约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与未来科技创新的思考[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0(01):1-5.

[2]王继东.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4):47-48.

[3]于耀义.生态农业资源环境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0(11):218+220.

[4]贾晓君.农村能源建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探究[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0(03):18.

[5]赵广会.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协同发展的路径[J].江西农业,2020(20):130-131.

[6]王丹,刘新彩,蒋冬荣,等.简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07):49-50.

作者:王启梅

第四篇: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新思路

【摘 要】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厘清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指引农业资源开发,以绿色生态理念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构建和完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推进生态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不断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一项针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战略,该战略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与此同时,优先发展农业经济是关系到国民生计的根本性问题,因此需要充分注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促使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进行细致规划与设计,积极调动与分配农村地区各项资源,打造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产业链,使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助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2 现阶段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具有自身地域性优势,随着国家和政府对农业经济投入比例不断增加,越来越多地区的农业法初步实现科技化、专业化,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部分地区进行生态农业发展中,对可持续农业发展意识认识较浅,而且对农村的生态循环效果认识不足,缺乏科学性管理意识;农业的种植综合利用率较低,地区生态产品产销结构不完善,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效果较差,这些都对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3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3.1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经济的基础

随着人们环保理念的提升以及近年的整顿及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大大改观———整体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治理制度,以及人们环保意识和治理行动能力等都有很大进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农业资金投入减少了,农业投入成本随之也减少了,农业经济发展也逐渐走上了绿色可持续之路。

3.2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必须融合发展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如果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必将影响我国农业的正常发展。这是人们重视并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且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构建文明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的缘由。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发展农业经济来提供必要的物质资金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融合于农业经济发展之中,并将其作为头等发展大计,努力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使之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4 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4.1 促进农业经济生态发展

在低碳经济时代,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必要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是将农业经济转变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可以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与农业的双赢发展。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改善农业,切实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为了建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有必要改变传统农业经营者的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农业经济生产。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农业生产的所有方面,应避免环境污染,并应改善土地的利用率。

4.2 严格控制污染源

通过控制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污染源,可以有效保护各项生态资源,提升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因此,农村地区在发展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应该对污染型企业进行严格监督,系统检查及审核环境检验资料等,判定其是否可以在当地建厂。由于部分企业的生产活动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会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基层政府部门需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严肃整改相关企业。在农业生产中,严格控制农药种类及施用量,不可使用高残留、高毒害的农药,尽量采用物理除虫的方式,提升农产品品质。

4.3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形成密集型农业产业

在農业经济发展阶段,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创新农业发展形式,开辟全新的农业发展路径,从而为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创新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需要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对传统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模式进行转型,全力促使资源、技术应用在农业产业当中,全力助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密集型农业产业,令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阶段彰显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效率,使我国农产品能够达到国际化标准,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全面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加速向前发展。

4.4 增加资金投入,发挥生态区域示范带动作用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应当要基于生态农业的生产区域来划分出示范性区域,将示范性区域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为其他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发挥模范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于生态农业经济建设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确保在后续的生态农业区域建设过程中,具有充足的资金保障;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农业经济建设中,要符合地区发展环境,确保生态农业建设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另外一方面,要根据生态农业示范区域来派遣专业的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人员,深入到种植区域做好技术上和生产上的指导,等到实现预定目标之后,做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以此来规避其他区域可能产生的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良问题。

4.5 构建和完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推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完善现代化农业体系。一方面,优化升级农业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在农业日常生产活动中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网络信息化水平的内在要求;而通过农业生产技术革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和破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农作物产量,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这又是现代化农业体系中调整和优化农作物生产布局和农业产品产业结构、增强产销渠道、丰富农业销售内涵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利用国外先进农业管理理念和模式,不断完善我国的现代化农业体系,用先进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优化升级农业模式,建构集约化农业模式,走以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5 结束语

农业经济在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阶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事业的质量。因此需要充分关注农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度,促使农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注入活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孙雪.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J].商业文化,2020(18):46-47.

[2]高邓.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0(05):18-19.

[3]李小娟.陕西省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J].贵州农业科学,2020,48(05):157-161.

[4]王修美.浅析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如何实现耦合协调发展[J].商讯,2020(12):183.

[5]宋京阳,刁卓.基于生态经济视角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营销界,2020(04):177-178.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街道办事处)

作者:陈琳

第五篇: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各国都提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不仅要倡导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更要重视生态农业的建设,要通过健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现代化农业体系以及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等措施,促进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协同发展;有效路径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生产的方式更多依靠人工来完成,效率低、产量不高是主要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尤其是近年来,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已经开始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了反作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让人们必须停下盲目前进、埋头发展的脚步,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1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经济推动不够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生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经济驱动是最佳方式。但从生态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家层面的经济补偿机制并不到位,经济推动不够,导致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加入到市场的企业或个人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获得足够的经济收益,对于生态农业的态度也是如此。而且生态农业发展中涉及多方面因素,不仅是农业本身,还有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多方面,而这些因素的存在,让生态农业发展本身就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关注,也给投资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在没有足够补贴的情况下,投资人并不愿意冒险去尝试[1]。

1.2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不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同时也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部分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仍面临着一些困境,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农民需求。通过相关调查可以发现,仍有大多数的农村没有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以及网络化服务体系,使得大量农产品难以输送出去,再加上一些农民并不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从而造成产销脱节的现象发生,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

1.3农产品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产销衔接受阻,影响整体经济发展状况。而且,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在抵御外部环境因素时,就很难达到有效的成果,比如应对恶劣气候、虫害以及传染病等等。

1.4发展保障不力

生态农业要想快速推广和发展,除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先進技术的保障。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力。但实际情况却是,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农民,似乎并不看好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相对于生态农业,他们更愿意将资金和研发团队投在高新领域,而对于农业这种传统产业,投入大、回收慢,并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对于农民本身来说,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参与到农业生态发展中,最终形成的局面就是“政府旁观、企业观望、农民无力”。尤其是目前,人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烈,很容易出现技术剽窃的问题,让政府和企业花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研发的成果被轻而易举地盗用,让投资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2]。

2我国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对策

2.1健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应当健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根据生态规律以及农村建设情况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完善,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基于此,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根据农村土地特征,对农作物的生产结构进行创新,改变原有的单一结构,使其变得更加多元化,从而强化生态系统。另外,还可以构架立体养殖模式,将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共同生存,使其成为一个微缩的生态系统,从而减少对周围

环境的破坏,同时也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使整个生态资源与环境都能得到保障。

2.2完善政策引导,推动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政府在农业发展道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推 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开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企业或个人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服务,税收方面可以适当进行减免,建立政府补偿政策和奖励机制,对积极实施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企业或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造成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从而扩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补贴范围和额度,以求达到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3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除了在制度框架、模式选择及生产资源利用上做好相关工作外,还需要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明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法律法规入村,上墙等方式,对农户的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引导,加强其环保观念,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3]。

2.4提升生态系统能力

经过多年粗放式的发展,已经深刻认识到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明确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确保农业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生态发展是关键的因素。因此,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起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同发展的局面,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农业发展中,从生态环保角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充分结合自然因素、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让农业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各地要结合当地自然因素和生态环境因素,制定全面可行的实施方案,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整合,从而建立起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共同发展。

2.5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完善。因此,在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积极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首先需要对当前的农业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推广,使这些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比如节水灌溉、秸秆循环再利用等等,提升农民对这些新技术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还需要大力扶持农业科研项目,鼓励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只有始终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最后,还需要建立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才能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并推动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4]。

结束语:生态农业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延伸和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要将农业生产与自然规律、环境、生态相适应、相协调,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从而让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理念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实践。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从而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环保、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形成双赢共建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邵丰产.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分析与研究[J].农技服务,2017(10):173.

[2]许兰菊.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5,31(12):76-78.

[3]白臣.探究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J].中国储运,2020(11):187-188.

[4]刘旭,梅旭荣,杨世琦,等.秦巴山脉区域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战略[J].中国工程科学,2020,22(1):9-17.

作者:杜英杰

上一篇:绿色化学论文下一篇:品牌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