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

2023-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

如何培养一年级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摘 要: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自我自律和自我内生的过程,主要依赖于一个人的全面认知和领悟力。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至关重要,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管理者需要正确且科学的方法、耐心的指导和深入的实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又相对简单,再加上独生子女的骄纵问题,造成近些年一年级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小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习惯、理解、能力等参差不齐,只有借助自我管理推动小学生的自我学习,提升其学习能力。因此,学校适当干预并加以方法上的引导迫在眉睫。对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教是为了不教。”其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看,在教育管理中要将学生作为自主管理的主人,开展自我管理教育,继而提升其自主管理能力。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少自我管理能力,这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一年级小学生因为刚进入小学阶段,小学的一切对他们来讲都是陌生的,他们内心既会新奇又会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做。小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习惯、理解、能力等参差不齐,只有借助自我管理推动学生的自我学习,提升其学习能力。接下来,本文就对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展开具体分析。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初入校园的一年级孩子大多丢三落四,不能有条理地整理自己的书包,一定程度影响了自己走入小学第一步的自信心,甚至带来了挫败感。有的家长会关注到这个问题并教一些方法,但是不够优化;有的家长会认为这是一件不用教就会的事情,时间长了就慢慢会了,结果经常状况百出;有的家长干脆自己承包了孩子在家的书包整理任务,结果到了学校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家长感到很无奈[1]。所以一年级孩子拥有良好的书包整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深化其动手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主题班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演讲会“我是小小主人翁”等活动,注重自我管理意识的渗透,以此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此外,教师要与家长强化交流,让家长监督学生独立整理书包,家校合力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包整理习惯[2]。一年级学生在听课姿势、写字姿势、读书姿势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某种意义上导致了青少年视力下降,儿童近视比例上升的情况,教师要向家长通过分享培养孩子“三姿”的指导方法,通过家长、学校监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灌输给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有利于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在相互监督中培养自我管理的习惯

儿童教育大师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3]。所以怎样让孩子养成的好习惯落地生根,并且让孩子主动且兴趣盎然地执行这些习惯,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工程了。而针对每项习惯并分时间段和孩子一起制作习惯惯例表就显得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拥有良好的倾听能力的孩子,在课堂上就更容易成为主人,不能进行连贯倾听的孩子,就会成为课堂的游离者,逐步成为班级的后进者,不利于其长远发展。为了让小学生真正成为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让其认识了解自我,形成集体观念、分工协作关系,这离不开小学生的班级自我管理[4]。小学生班级自我管理的是责任、合作,学校可以科学设计“我的周成长”活动,对学生的自我成长进行记录评价,制定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机制。通过设置不同的表彰标准,评选“自我管理之星”,以此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让其“从自律走向自觉”[5]。

三、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小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管理自己与班级的主人翁。班主任是小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要积极创新工作方法,结合小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各种各样的班队活动,形成极具特色的班级管理特点。这可以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6]。此外,班级学生自主管理不仅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增强其集体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通过不断完善学生自主管理机制,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提升其自主组织、自主调节、自主认识、自主评价等能力[7]。要注重对小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所肩负的岗位任务责任,提升其自我评价能力,要让小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管理实践中,并学会在老师的主导下开展班级工作,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创造、组织能力,继而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在岗位责任中提升学生自我管理水平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要推行岗位责任制,以此提升小学生自我管理水平,按照学生的具体认知特点,科学设置岗位责任,将具体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比如可以设置“课前备品监督员”“书桌堂监督员”“纪律监督员”等岗位,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实践中,更好为同学服务,继而不断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小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人翁,班主任的职责就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做好班级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制定开放民主的班级管理体制,使管理工作常态化发展。班级开展岗位责任制,可以让班级形成完整的管理网络,比如学生课前备品的摆放、班级垃圾桶的清理等[8]。在班級内形成“人人有事做”的自我管理机制,有效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此外,班主任还要注重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让其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在班级日常事务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教会其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及时跟踪指导。比如,在值日完成后,要指导卫生员检查班级卫生情况,看哪些地方仍需加强。如果卫生管理员发现不了问题,班主任就要及时进行指导,培养其管理评价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掌握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应用跟踪指导深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从侧面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9]。

五、借助家庭教育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素养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肩负着重要的监督职责。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意识,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小学生不断走向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创造、求知意识。要想提升小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家长必须坚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复习、完成作业的能力。另外,家长要发挥监督作用,注重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10]。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单纯应用说理教育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将抽象的道理与生动形象的社会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让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养成生活自理习惯。

目前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动手能力比较差,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但是,现实生活的竞争十分激烈,孩子离开父母的庇护后难以生存,严重的话甚至会被社会淘汰。鉴于此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而且是家长的重要职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充分应用家庭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就要向家长建议给其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比如刷碗、扫地、整理书柜等,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理所当然要为家庭分担家务。与此同时,借助家庭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渗透,幫助家长开展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学习,开阔其教育视野,推动家、校教育形成合力,继而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比较系统的工程。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他们的年龄比较小,而且刚刚迈进小学的校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教育契机,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越性,借助培训、指导等手段,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教师还要注重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让其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在班级日常事务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教会其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及时跟踪指导。要想提升小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家长必须坚持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复习、完成作业的能力。除此之外,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充分应用家庭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就要向家长建议给其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

参考文献:

[1]李仁强.教学模式建构与课堂智慧开发:农村县域学校人本走向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7(13):70-71.

[2]高杏,綦聪.打造农村学校数学智慧课堂:衡山县岭坡乡数学教研联组风采[J].湖南教育C,2017(10):29-31.

[3]程俊东,陈本茂.内外合力修炼心灵:谈如何培养三年级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J].语文课内外,2020(1):357.

[4]郭宏谚.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甘肃教育,2019(21):47.

[5]周云仙.浅谈一年级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9(7):31-32.

[6]田雪琴.中职一年级学生自我管理小议[J].文教资料,2019(2):158-159.

[7]徐梦懿.从一个小学一年级教师的视角反观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6(7):10-11.

[8]张玲.一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2015(26):44.

[9]黄旭璟.最美的声音:培养一年级学生场合意识主题班会分析[J].家长(下半月),2018(8):40.

[10]曾秀英,叶成香.培养低年级住宿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J].新课程导学,2017(2):10.

作者简介:苏书明(1979.03—)女,汉族,河南许昌人,本科,中小学高级语文教师。

编辑 冯志强

作者:苏书明

第2篇:关于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能力的研究

【摘 要】 家庭教育为人生总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为初级学习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孩子在学习阶段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下面列举了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孩子未来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家庭教育;幼儿教育;能力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孩子比作一块大理石,家庭、学校、集体、本人、书籍、偶然因素都会对孩子的成型产生影响,在所有影响孩子形成完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因素中,家庭教育排在第一位。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就近年来高考成绩趋势分析,家庭教育良好的学生不仅成绩优秀,在课堂之外表现也十分优异,思想行为品德端正。家庭教育作为孩子学到的第一课,应该让孩子学到优秀的品质,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一、教会孩子自理自立

“少年当自强”,家庭教育教授的不仅是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面对激烈的竞争,学习能力在学校与社会中的比重有所降低,自强自立的孩子更受欢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在监护人不在的情况下独立处理问题,面对危机时也不慌张是所有家长共同的心愿。为了教会孩子打理自己,独自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让孩子学会自立。一、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开始,成功就给予鼓励,失败就耐心教导,直到孩子能独立自主完成事情。二、当孩子面对困难时不要急于上前帮忙解决,有时候孩子摔倒了,如果家长再跟前他会哭闹吸引家长注意,如果没有人在跟前,他可能拍拍灰就自己爬起来了。所以当孩子刚开始面对问题时,家长可以观望,引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三、家长向孩子作出榜样,与孩子一起分担家中事物,让孩子亲身体验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感受。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给予他们时间与空间。

二、教会孩子阳光快乐

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遭受挫折。性格开朗、乐观的人不仅在生活中更受欢迎,在面对挫折时也不会轻易放弃,成功的机会更大,也更会享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阳光。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阳光开朗,积极向上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灵应该是洁白无瑕的。但是当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甚至是黑暗的环境时,孩子很可能受环境的影响变得消极。家庭是孩子的遮风港,父母不可能为孩子阻挡所有压力,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乐观地面对生活中存在的挫折,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像向日葵一样面向太阳,用自己的实际经历,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快乐阳光的生活将更加轻松。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中形成,并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坎坷中不断完善,良好的心态对于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帮助。

三、教会孩子敢于负责

在风雨飘摇之际,周恩来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论何时责任都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基本准则。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就,对他人负责的人才可能获得信任。拥有不同的身份就要负担不同的责任,责任意识的培养从小时候就要开始渗透进生活中,孩子幼时需要让他明白对自己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完成是一种责任;孩子学习时要让他知道学习是对自己负责;当孩子稍大时,要让他明白自己身上背负的社会义务,责任与义务本是一体,要让他知道对自己对他人负责是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大部分孩子因为年龄因素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经常闯祸,给他人带来麻烦,这时候父母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孩子明白负责在生活中所处的地位,犯了错就要敢于承担责任,明白责任对自己对他人有何意义。

四、教会孩子慈善感恩

善良是存在于每个人心底璀璨夺目的宝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可以教导如何感恩。当其他小朋友与孩子分享玩具时要教孩子說谢谢;当同学指导孩子如何解决课业上存在的问题时要教孩子说谢谢;在街上迷失方向向别人问路时要说谢谢……感恩是一种美德,面对生活中的善意,每一次道谢,每一次感恩都是美德的分享。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在家庭教育中起着榜样的作用,孩子心地单纯,很多时候他们不经意的行为都让父母十分感动,当孩子的行为帮助了父母时,父母不能忘记说谢谢,家庭教育正式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五、教会孩子耐心宽容

好动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教会孩子耐心能够使孩子的意识得到质的提高,耐心的人在面对问题时不易慌张,能够更加沉稳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家长脾气暴躁,做事慌慌忙忙,孩子自然难以养成沉稳的性格,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用温和的态度面对孩子,孩子总是会不自觉地模仿家长的言行,如果家长能够沉得下心,孩子自然不会过于毛躁。面对问题不仅要耐心,更要学会宽容,小肚鸡肠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受欢迎,对人对事学会宽容以对,心里自然也就不会有过多的负担,可以说宽容是一种智慧,不仅安慰了他人的无心之失,也让自己过得更加轻松。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要更加有耐心,不要因为孩子不受管教,过于活泼就对他大吼大叫,面对孩子的过失也不能过于苛责,用自己的器量影响孩子的行为。

六、教会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在影响孩子未来性格的几个因素中,家庭、孩子所处环境都十分重要,家庭作为孩子长期所处的特定环境,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有着不可逆转的影响。如果家长爱卫生、爱整理,孩子有样学样自然也会清理自己的东西。相比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为连续,最为漫长的教育模式。日常生活就是课堂,家长在生活过程中要有意识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对孩子做出不好的示范。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习惯的是在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习惯拥有强大的力量,好习惯受益一生。

七、教会孩子正直诚信

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宁。就个人而言,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就家庭而言,诚信是家人之间相处的协调剂,只有讲究诚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对孩子的承诺,无论事情的大小只要答应了就不能轻易毁约,正直诚信的人将受到人们的尊重。生活中可能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想要保持诚信并不容易,但是良好的品质必将帮助孩子坚持自己并战胜困难。

家庭教育是人生接受的最初教育,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要教育孩子学会自强自立,在生活中养成诚信、友善、宽容等优良品质,让孩子能够积极快乐阳光地面对生活。

作者:石吕

第3篇: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音乐艺术

摘 要:音乐艺术教学是一个有趣而艰难的过程。美妙的音乐能让幼儿身临其境,陶醉其中,自娱自乐,使幼儿在音乐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我乐意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提高音乐艺术教学水平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艺术

幼儿期是右脑功能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进行艺术活动创新意识培养的黄金时期。音乐艺术对幼儿的影响是在幼儿从事音乐实践活动,进行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音乐以自己特有的音乐语言影响者幼儿,在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乐曲中让幼儿体验美、思受美,达到欣赏美的程度,堵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品德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音乐艺术呢?我在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一、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1、适当的引用小故事是催化剂

我利用孩子们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巧妙地把舞蹈的全过程编缀成富有情境的故事,让幼儿通过故事来理解舞路的内涵。前两年我创编的舞蹈作品?中国娃?,它是一个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境,在学习前,我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导人:“在清朝年间,有一群扎着长辫,戴者西瓜皮幅的少年公子哥手揺着书扇,一群可爱的小女孩,手拿着红手帕。他们一起来到黄河边,共同努力、分工合作,创造了一群活泼可爱的中国娃。一天,一个小女孩打算打破传统,开始看书识字,这时,一个小男孩手拎着一盏灯笼,偷偷地来到小女孩的身后,给这个小女孩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孩子们听得特别感兴趣,当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情去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时就十分投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形象的口令为低幼孩子开辟捷径。

口令,是舞蹈、律动教学中常用的指导方式。由于低幼孩子的直观思维强,在音乐中听到“一、二、三、四”的口令会不知所措,无法从口令中联想起动作,为了更好掌握,我便用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能够概括要领的动作做口令,如:小班音乐教学?兔跳?中,音乐为「31「31「25「1-「5量S。「53「,1量。2!「21「我就将口令编为「跳「跳「扭「扭「跳「跳「扭「扭「在这种形象的口令的帮助下,孩子们对于旋律模糊的都分会做得更好。

二、在音乐艺术教学中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幼儿对美的情趣是使幼儿进入美的境界,接受熏陶的先决条件。萌发审美情趣需要后天的培养,并需要有一定措施启发,引导幼儿在艺术环境中感受美、表现美。在一次大班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求幼儿掌握踏踮步、进退步等基本舞步,如果单靠反复机械的练习,幼儿不仅没有兴趣,甚至会产生逆返心理。为此我在教律动?拍皮球?时,采取事先让幼儿拍球,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拍球方法进行活动,并将拍球动作融人音乐中,使幼儿不仅创编了许多拍球动作,而且学会了听音乐进行踏路步、进退步等基本舞步的技能练习,很好地在音乐中表现了拍皮球的欢快场面,从而萌发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反之,在生活中如果不善于让幼儿去感知、去理解、去体验、去表现、去创造,那么美是不存在的。因为幼儿与艺术的美有者某种天然的联系,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需要榴心培养的。只有给幼儿所有必备的工具,才能发挥其创造能力。教师要带领幼儿积累优美的韵律动作。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细细观察,便能发现许多现象是舞蹈动作的来源,如树木摇曳、火花四溅等。引导幼儿发现周国生活中美的动作,进而经过创编为韵律活动所用,如带幼儿多观索:小动物,引导幼儿学鸡走、兔跳、鸟飞;季节变化时用动作表现大风、微风、树叶飞舞等。此外,还要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音乐感受能力等。。

三、在音乐艺术教学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创造来源于对表象进行加工想象,创造过程本身也包括想象。幼儿期被人称为想象活跃的高峰期,幼儿一旦进人想象世界就无拘无束,展开成人不敢想象的想象。因此在音乐艺术教学中要想让幼儿把握好音乐,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情景。

四、在音乐艺术教学中教师应以新的理念与幼儿互动

德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教授特弗里德·海纳特说过:“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性的教师。″教师应利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幼儿,当幼儿人云亦云地一味赞同别人的时候,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提出自已的不同创意吸引着幼儿,在幼儿有了与众不同的主意时,教师要帮助理解,鼓励,认同这一主意,让每位幼儿充分地去创造、去表现,使他。们能围绕活动:“各做各的事,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路,各做各的动作。”

树立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在音乐艺术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自身对做的“过程”比“结果”更感兴趣。做的过程给幼儿带来了无比的满足和剩余精力的释放,他们的许多行为就表。现在尝试和熟悉事物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活动而言,我们不要求每位幼儿成为艺术大师,而是在活动中鼓励他们独立构思,自由创编,对于幼儿的活动,教师应表现出倾听、微笑、鼓励的态度,给幼儿提供支持。

音乐艺术教学是一个有趣而艱难的过程。美妙的音乐能让幼儿身临其境,陶醉其中,自娱自乐,使幼儿在音乐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我乐意与各位同行一起探讨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提高音乐艺术教学水平而不懈努力。

作者:尚春荣

第4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几何空间思维

书人教育

家长学校

如何培养孩子的几何空间思维

几何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几何图形最基础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理解,对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往往是离开了这些几何实体,而依赖于头脑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形象的反映,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图形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让学生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通过观察、演示、操作等感知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

要认识几何形体,必须理解几何形体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几何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通过对大量的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后得到的。所以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等感知活动,使学生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得到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

例如怎样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没有给长方体下定义,而是通过课本中图形的观察,指出某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但是由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所组成的立体不一定都是长方体,所以在教学时,就要拿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如装食品的纸盒、铅笔盒、保健箱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的面、棱、顶点的情况。然后把作为教具的空纸盒展开成平面图(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课前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见图47),让学生观察、比较一下,着重加深对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认识,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里得到全面的反映,从而使学生对长方体的理解更加深刻。接着再引入正方体的知识,学生通过对实物和平面展开图的观察,突出正方体这一属概念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属概念的性质是长、宽、高都相等,并且能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有些几何形体的概念,不仅要借助教具的演示,而且还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和测量,来理解它的本质涵义。例如“体积”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先验性的。教学时,教师请学生观察教室里墙角的书柜之类的物品,想一想,这块地方不把书柜搬走,还 书人教育

家长学校

能放别的东西吗?还可在讲桌上出示一个盛水的玻璃容器,把一块金属块放入容器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通过这样的演示,使学生理解了这是因为书柜或容器中的金属块占据了一定大小的空间,把抽象的概念转换成看得到摸得着的感知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空间”“体积”的实际意义,获取一定的空间观念。又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把一张长方形纸的周长贴上彩色纸条后,再拉直展开成相连的4条线段(长和宽用不同的颜色区别),让学生到黑板前实际测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计算,让学生思考:一个长方形有几条长和几条宽?怎样计算周长比较方便?从而使学生获得长方形“周长”的表象,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测量某些实物的长和宽,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如教室中的玻璃窗、数学课本的封面、桌面等。

学生要得到一个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需要借助于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感知活动来完成。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之前,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表象已有所认识。我们把所有三角形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那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便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教材中是通过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方格,再将两个锐角三角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但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自行准备好的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并不一定都是两个锐角三角形,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拼摆时,学生完全可能由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拼摆出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见下列三组拼摆图形,图

48、

49、50)。所以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知识的完整性和方法的多样性,最后再归纳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二、在运用几何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书人教育

家长学校

在学生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运用图形的分解、组合、平移、旋转等数学方法,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例如,“计算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

学生从图形的直觉感知中,已知图51中4块小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相等的,空间观念较弱的学生一般只会从两个角度去思考,或按步就班地先算出1块阴影部分的面积,再算出4块阴影部分的面积;或者从大长方形面积里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但这样就不能两次计算十字空白交叉处的面积(2×2)。如何化静为动,从运动的观点出发,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图形中空白十字的移动,使它们变换成图52的样子,从而就可以较简便地计算出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是(20-2)×(10-2)=144(平方米)

分解、组合平面图形和进行图形的变换,不仅对学习、推导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重要的,而且在测量、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看出学生空间知觉能力的水平。如果学生掌握了图形的本质特征,不论图形的形状、大小、方位等如何变化,都能正确地求得解答。

又如下面一题,“如图53求图中两个圆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差。”

学生虽然已经学过了圆面积的求积公式,但是大圆和小圆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不易于直接求得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特别是对空间关系的知觉与想象能力。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平移小圆或翻转小圆的实践活动,变成下面三种情况:见图54,小圆向右平移,两圆相切,缩小相等的空白部分,同时扩大相等的阴影部分。

小圆向左平移,圆心重叠,扩大相等的空白部分,同时缩小相等的阴影部分。

小圆向左翻180°,扩大相等的空白部分,同时缩小相等的阴影部分。

书人教育

家长学校

虽然两圆的相互位置关系起了变化,阴影部分和空白部分的大小边起了变化,但是可以看出,两个圆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差实质上就是两个圆的面积之差。所以答案是(32-22)×3.14=15.7(平方厘米)。

再如,我们在圆柱和圆锥知识教学之后,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55:

“在一只底面半径是10厘米的圆柱形玻璃瓶中,水深8厘米。要在瓶中放入长和宽都是8厘米,高是15厘米的一块铁块,

(1)如果把铁块横放在水中,水面上升几厘米?

(2)如果把铁块竖放在水中,水面上升几厘米?(得数保留整厘米数)”

对此题的解答,需要引导学生实验演示,或让学生想象出铁块浸没在水中的两种情况之下的不同的形状、方位、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1)小题,学生容易理解把铁块横放在水中,将会全部浸没。上升的容积就是铁块的体积。若用算术方法解:

15×8×8÷(102×3.14)≈3(厘米)

水面上升的 圆柱底面积 水面上升

容积 的高度

书人教育

家长学校

(也就是铁块体积)

第(2)小题,学生首先要考虑,把铁块竖放在水中,铁块能全部浸没吗?显然不能。因为横放在水中,水面只上升了约3厘米,而竖放在水中,铁块的体积不变,底面积变小了,所以水面不可能上升到15厘米这一高度。进而再考虑,把铁块竖放在水中,水面是肯定要上升的,因为有部分铁块将浸没在水中。若用方程解:

解:设把铁块竖放在水中,水面上升到x厘米。

102×3.14×x- 82×x= 102×3.14×8

水面上升后的浸没在水中的那水面上升前的

容积部分铁块的体积容积

x≈10

10-8=2(厘米)→水面上升2厘米。

三、沟通几何知识的内在联系抓住综合运用,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

在学生掌握了部分几何知识,且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后,如何进一步沟通几何知识的内在联系,我认为还应抓住综合运用,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利于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

如在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之后,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答下题:

“求平行四边形ABCD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见图56)

(单位:厘米)

首先,平行四边形中的阴影部分不是直接可以用求积公式计算的基本图形;其次必须先对整个图形的结构作粗略的视觉分析,找出可分解为哪几个基本图形;然后再寻找出各个小图形(基本图形)中各自隐蔽的条件。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书人教育

家长学校

具有整体的空间观念。此题有两种解法是可取的,可以从直接相关连的有紧密联系的几何图形中计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并且可以减少计算步骤。即:解法一: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从梯形ABCE的面积中减去△BCF的面积求得:

解法二: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从△ABD的面积中减去△EFD的面积求得:

又如“一个底面周长和高相等的圆柱体,如果高缩短2厘米,表面积就减少12.56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是一道几何形体的应用题,难度较大。对立体图形的认知(且不说是完全用文字抽象表示的应用题),光有空间知觉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高水平的空间想象能力。感知只能涉及立体图形局部的明显的部分、已知的条件,而对某些隐蔽的部分、未知的条件,必须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假设推理等思维方法,产生出丰富的空间想象,才能完整全面地认识它。并且在解题过程中,把构成几何形体的诸要素沟通起来,依赖已有的空间观念,求出答案。此题的思考过程如下:

第一步:已知条件“如果高缩短2厘米,表面积就减少12.56平方厘米”,这是假设,题目要求的问题仍然是一个底面周长和高相等的圆柱体的原有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第二步:理解“表面积减少了12.56平方厘米”实质上是指减少了高为2厘米的这样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

第三步:抓住底面周长、高和侧面积三者的关系,根据已知条件假设高是2厘米,侧面积(即题中所指表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就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也就是这个圆柱体的高)。

12.56÷2=6.28(厘米)

第四步:要求出圆柱体的体积,还必须知道底面积。根据“半径×2×3.14=圆周长”,先求出底面半径。

6.28÷3.14÷2=1(厘米)

第五步:根据公式“底面积×高=体积”,最后求出圆柱体的体积。

12×3.14×6.28=19.7192(立方厘米)

书人教育

家长学校

四、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开阔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研究中有两种思维,一种是收敛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收敛思维是从若干已知条件中探求同一解题方法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集中于同一方面,即向同一方向进行思考。这种思维形式能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逻辑化、严密化,是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所必不可少的。另一种是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从同样的已知条件中探求不同的(包括奇异的)解题方法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向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这种思维形式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灵活,具有创新意识。

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实际水平,设计出一些数学题目,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活跃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略举两例,作些说明。

例如图57是由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组成,你能用多少种方法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这道题的问题只有一个,即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通过“割”“补”“移”的方法,思维向多方向扩展,从而得到以下一些解法:

(1)阴影三角形加上阴影梯形。

(2)从整个图形中减去空白三角形。

5×3+3×3-(3+3)×5÷2=9(平方厘米)

(3)添辅助线,从三角形中减去一个长方形。(见图58)

6×5÷2-3×(5-3)=9(平方厘米)

(4)阴影三角形旋转到空白三角形位置,则正方形面积就是阴影部分面积(见图59)。

3×3=9(平方厘米)

书人教育

家长学校

例如某铁路线上,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原有7个车站(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现在新增加了3个车站。铁路上两站之间往返的车票不一样。这样,需要增加几种不同的车票?

这道题目可启发学生按照文字叙述的题意先构思出图形(一条直线上有若干个点,求点与点之间的线段数)。学生一般的解法是利用求几个连续数

需要增加90-42=48(种)车票。但我们在教学中,还应该启发学生寻求最佳解法,让学生凭直觉、猜想等思维形式和方法,充分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以求得最优的解答方法。可以这样设想:

(1)原来有7个车站,如果增加1个车站,应该增加几种车票(如图60)?

7×2=14(种)

(2)现在有3个车站了,如果再增加1个车站,又应该增加几种车票?(想象图,仿图60,略)

8×2=16(种)

(3)已经有9个车站了,如果再增加1个车站,又应该增加几种车票?(想象图,仿图60,略)

9×2=18(种)

(4)这样,一共新增加了3个车站,增加了几种不同的车票呢?

14+16+28=48(种)

所以此题的解答,只要列出下面的算式就可以了:14+16+18=48(种),或(7+8+9)×2=48(种)。

五、在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的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书人教育

家长学校

首先,应根据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精心设计练习。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几何知识水平,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精心设计出适合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练习的题目。形式上,也可以采用系列题组的形式出现。练习时,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对于大部分学生可要求完成一些基本题(A题)和综合题(B题),以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对于优等生,可以让他们做一些灵活题(C题),使思维更加活跃和发展,使他们的空间观念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里略举几组题目,以作抛砖引玉之用(见附表)。

其次,练习题的设计编写,或引用现成的几何题目时,要注意数据的科学性。

例如,有这样三道题目:

1.用40厘米长的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长是12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2.选择适当的底和高,分别算出图61,图62两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3.求图63中直角梯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单位:厘米)

这三道题目的命题都是错误的,也就是说,题目中的有关数据均不确切,不符合实际情况。第1题,要求围成的是一个最大的长方形,且长已确定为12厘米,那么宽只能是8厘米,无选择余地。但事实是,若在整厘米数范围内计算,长应该是11厘米,宽是9厘米,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是99平方厘米;若在小数范围内计算,长应该是10.1,10.01,10.001,„„相应的宽应该是9.9,9.99,9.999,„„长和宽都应该是一个无限迫近10的循环小数。第2题中的第(1)小题(见图61),找出底边和相对应的高后,用两种方法求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计算的结果却不相同:第(2)小题(见图62),编写者忽 书人教育

家长学校

视了“两条平行线之间所作的几条线段中,以和平行线垂直的线段最短。”这一重要性质,斜线的数据5厘米小于垂线的数据6厘米。第3题是要求出直角梯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解法一:阴影部分的面积,从三角形ACD的面积中减去三角形AOD

但为什么计算的结果不相同呢?

原来问题发生在题中的数据不符合科学性。据图可知△AOD∽△BOC,

FO=1.6厘来,那么EO的长度应该是1.2厘米而不应该是1厘米。改正数据之后,两种解法的得数就相同了。

总之,学生必须以掌握几何形体的基本知识为基础,并在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加深、提高和发展空间观念。同时,有赖于我们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培养。

第5篇:如何开发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1如何开发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方向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向明显特点是单向直进,即顺着一个方向前进,对周围的其他因素“视而不见”。而皮亚杰认为思维水平的区分标志是“守恒”和“可逆性”。这里在所谓“守恒”就是当一个运算发生变化时,仍有某些因素保持不变,这不变的恒量称为守恒。而“可逆性”是指一种运算能用逆运算作补偿。学生要能进行“运算”,这个运算应当是具有可逆性的内化了的动作。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定向集中思维,又要注重多向发散思维。前者是利用已有的信息积累和记忆模式,集中向一个目标进行分析推理,全力找到的合理的答案。后者是重组眼前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解答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朝不同方向进行思索,探求多种答案。在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我们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向性,要利用一切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训练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思维方法。

多媒体教学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多媒体作为常规教学的辅助手段,越来越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这与它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幻灯、投影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形象、生动直观,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明晰的视觉形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量角器的认识和使用”一节,如照书本插图或模型教具讲解,可见度太低,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假如把透明量角器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通过投影进行讲解,则能满足学生视觉直观需要,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起源于观察,观察又给思维提供资料。幻灯、投影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若运用活动而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再辅之以简单明确的表达,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切割、拼凑方法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同时搞清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良好的基础。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幻灯、投影不仅为学生提供从未涉及过的事物或现象,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并且把间接知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既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特性,又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力。如讲“圆柱体表面积”一节内容时,投影圆柱体和圆柱体表面展开后的复合幻灯片,学生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两个相同上、下底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组成”。而侧面展开后恰好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上(或下)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2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抓好习题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运用能力?

数学教材课后的习题,很多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型等特点。在教学中不但应注重学生掌握课本中的概念知识,还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习题的涵与外延,使学生在探究问题中能够融会贯通,应用自如。在拓宽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运用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设计一些有代表性、难度相当、巩固性和灵活性的习题,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如在教圆的面积时,先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求法,然后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变换中得出圆的面积求法,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面积的公式。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既巩固了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

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应有规律

数学思维中的规律包括形式逻辑规律和辩证逻辑规律以及数学本身的特殊规律。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存在着形式和内容、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要使学生学习富有成效,必须揭示知识的内在的联系与规律。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概念之间的联系;四则计算中的五大运算定律,是数系运算根据的通性公式;和、差、倍、分四种基本数量关系是各种应用题的基础等等。

规律揭示得愈基本、愈概括,则学生的理解愈容易,愈方便,教学的效果也越好。因此,教师在新知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迁移的功能,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如我们在教了“5乘以几”的乘法口诀后,可以让学生用这种思考方法去推导其他乘法口诀;学了“加法交换律”的推导后,可以同样的方法学习乘法交换律;学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后,可以同样的方法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等等。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脉络清晰化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4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勤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很慢,因此我们会发现学生思维呆板和功能僵化是大量存在的,这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灌输式和注入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应变能力,学生陷于题海不能自拔,不能灵活解题。课堂讲授例题,过多地或片面地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也容易造成学生只会按模式解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数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是练习较多,这里所说的练习包括口答与笔练。一连串有计划的课堂提问,可以加快学生的思维节奏,使学生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有些提问是学生无法预测的,因为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来的。应用各种方法转换教学形式,使学生适应各种变化,加快思维节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很有好处。

有序,培养思维的组织性

学生由于较多地依赖教师的复习总结,比较习惯于单一地思考问题,不善于把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还有一些学生只能应付做题,对所学知识不能构成体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内容加以组织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这种系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课本上已有的,而要进行思维加工,使之符合认识规律。

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更需要进行这方面的思维训练。数学学科的系统性较强,知识的前后联系较紧密。因此,每学完一个单元,教师要提醒学生自觉地整理与总结,按自己的体会将知识串起来,这样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6篇: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要是想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那我们首先要知道创造性思维是什么,是怎样定义它的,这样,我们才可以更深入的去探寻,去发现,去理解,去让孩子的潜意识,以及潜在的东西去达到一定的程度。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了解了创造性思维,那我们就更深一步的去探寻。

一、让孩子们感受创新的存在。

早期教育应为孩子们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有利于孩子们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必须是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孩子们会自发地且旁若无人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创新活动之中。这种创新氛围包括:

(一)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营造开放、创新的互动环境和趣味、神奇的教学氛围,让孩子在爱的空间里自由创造。

倡导自由和安全和谐,要积极提供创新氛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有意地给孩子们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在这小天地里,可设置各种教具和材料,鼓励孩子们去玩、去发现、去想象。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探索性地与众不同地玩,玩出新方法、玩出新花样,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交流。这不仅增进孩子对创新活动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且可以学习他人有益经验,增强合作精神、创造和谐的氛围。

(二)自然愉悦的情景引入:多样化的情景导入,包括故事、游戏、音乐、角色扮演等,身临其境,趣味教学,学习氛围轻松愉悦。

(三)智趣有效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中渗透着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孩子善于提问、观察思考、大胆总结、团结合作、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要尊重孩子,给孩子们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作主张的机会,允许孩子说错、做错,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总结表达出最真实的经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要给予启发和引导,通过丰富有趣的主题任务激励他们通过观察

思考、动手实践一步步的完成目标。 孩子们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利用各种教具材料,构建不同类型的模型和系统时,高兴地展示他们引以为豪的“作品”时,我们应以宽松的心态,不要过多的去关注作品本身,而是要鼓励、引导和挖掘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孩子们的表现加以肯定,这会使他们更加有乐趣的在未来的某一天创造出真正优秀的成果。

二、让孩子体验创新的快乐。

孩子们具有好奇、好问、好强、自信等特点,我们会注重尊重孩子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培养他们形成积极的创新态度和创新激情。首先要发现和保护孩子们的兴趣。善于观察、发现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兴趣点,有兴趣地欣赏和观察孩子们的探索行为,不随便否定孩子们的创新表现。孩子们会在这些过程中充满着想象、充满着创意,充满着激情,他们尝试着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再次,鼓励、赞许孩子们的作品。孩子的创新源泉是生活经验,他们创造的作品反映内容也是他们的生活,我们应鼓励、赞许。切忌用成人的思维标准、评价标准限制孩子,应允许他们的行为超乎想象。

三、小心抓住孩子的创新火花。

灵感是创新火花的闪现,在孩子们身上闪现的瞬间创新火花会因为不当教育方式给无情地扑灭了。保护孩子的创新行为、呵护他们创新想象,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藤摸瓜式排疑解难:面对孩子的好奇和疑问,正确引导解决问题思路,培养顺藤摸瓜式逻辑思维,并启发孩子发现问题本质,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潜移默化式

养成孩子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有意识训练孩子们展开想象。

(三)多让孩子接触新事物,扩大孩子视野。

四、大胆鼓励孩子的创新实践。

循序渐进的智趣实践:由易到难,通过观察分析—引导构建—启发创新-归纳总结,引导孩子逐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做事思路。

孩子们有了闪光的灵感和激情的意识,必须大胆去实践,才能成功。孩子们是主动学习者。在各项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我们要做的是,敏锐地觉察孩子们平常活动中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尽量创造条件,积极鼓励,让孩子们亲身经历,勇敢尝试实践,使他们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为孩子们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张开想象的翅膀。

(2)培养发散性的思维。

(3)要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是指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即思维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突破常规。思维定势是人对刺激情境以某种习惯的方式进行的反应。思维定势可使我们较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有时也会陷入思维定势的陷阱。

要想培养创造性思维,还要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1)、提高吸纳力。

(2)提高思考力。

(3)提高创造力。

这里说的是学习上的创造力,实质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就是丰富知识、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指导实践的能力。

(4)提高语言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的外壳,也是思维活动的主要刺激物。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词来实现的,许多学者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认为语言和思维是有关的,语言能够对人的思维结构和认知产生影响。但是,心理学家关心的不尽如此,他们更关心的是语言影响思维的机制问题——语言怎么影响人的思维,都通过哪些方式影响的。

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愿望才有可能实现。

第一,端正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孩子学习的内部动力,其主要成分是学习的自觉性和未知欲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积极具有独特的思维活动,需要强大的学习动机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因此,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应从培养学习自觉性入手,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多种解决办法,发挥个人独特见解,敢于标新,善于立异.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孩子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其过程:开始通过暗示鼓励孩子提出问题,提得好的加以表扬;接着要求孩子明确问题的裨,鼓励他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思考如何解决.

第三,帮助孩子掌握各种思考方法.各种思考方法,指的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的方法.这些方法贯穿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始终,贯穿在孩子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全过程.孩子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运用这些思考方法,

所以,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发挥。

舞蹈系

李宇浩

0902班

2009081215

第7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1.从>1.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从训练的空间上来看,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1)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①绘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②实验。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运用自然课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己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让他们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③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制作,如学了《琥珀》,才让学生制作一个琥珀,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④操练。小语课文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文,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们不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下,如学了《我们的新朋友——电脑》一课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操练一下,并让他们把操作后的感受写下来。

⑤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

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邱少云的外表,推想邱少云的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②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子真的来到了天堂》;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结写了《凡卡梦见了爷爷》。③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④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⑤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或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让学生写《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学了《凡卡》,让学生写《我和凡卡比童年》。

(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家”“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4)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机会也就越多。如,小队之间的挑应战、摆台赛;班级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班级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

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

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前面所讲的“五子登科”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又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与《“滥竽充数”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的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雪”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习作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丽,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立意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三、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及教材体系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前面所讲的“五子登科”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又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与《“滥竽充数”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的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雪”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习作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丽,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立意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三、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及教材体系

第8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 要]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作为服务于现代建设需要的教育,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式下,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素质教育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创造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因此就要更新教育思想,诱发创造兴趣,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创设良好的氛围,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培养学生 创造思维 创设氛围

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评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预测力和捕捉机会的能力等等,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结构去思考,完全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维、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但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目前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表现

1.陈旧的教学不能与时俱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因此,就有了杨振宁博士的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学生不善于提问题,不愿提问题。试想,如果中国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一批批只知忙于不假思索地接受知识的“书呆子”,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前景。这就产生了当今教育界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引起广大教师高度重视并付诸于教育实践过程之中。

2.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保护和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成人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强调的是严明纪律,注重的是步调一致,要求统一;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从“传道、授业、解惑”开始,教育舞台就鲜见一张张活泼可爱的脸。在此课堂中的学习,无疑千人一面,被动接受,失去了自我表现,流失了个性。据有关人士调查,中国学生与欧美学生比较,中国的学生的笔答能力较强,各学科发展较均衡,而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却明显偏弱。这正是传统教育忽视对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结果。

3.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

现在不少教师和家长都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重视孩子的环境教育,因为从国内外对青少年的大量的智力测试结果表明:智力优秀和超常以及智力边缘和落后的人仅仅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多的,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而且从大量的调查分析进一步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其智商有一定的相关,但在相同的智力水平下,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学家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人行动主要是有意识、有目的行动,在这些行动过程中,不仅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还支配着自己的行动以实现预定的目的。意志就是在这样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位伟人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积极的性

格特征,如勤奋、坚毅、自信、谦虚、细致、进取心、探究性等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性格特征,如怠情、怯懦、自卑、骄傲、粗心、安于现状、墨守成超等,则阻碍学习的进步。然而性格是在人和生活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对于学生来说,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家庭的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父母的态度言行,更是直接影响着儿童形成这种或那种性格特点。

4.课堂结构单一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弊病,叶圣陶老先生曾经作过十分中肯的分析:“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而举手答个问题,也只不过是配角罢了。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于是,叶老进而提出了“„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个著名论断,并鼓励我们教师“朝这样好的境界努力”。

为了达到“这样好的境界”,必须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优化教学结构。要打破常规带学生容入社会和大自然之中,进行多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就能充分发挥。

5.学生的习惯性根深蒂固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来,人们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学习情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家长总希望孩子多获得一些知识,但往往只顾孩子学到多少,不顾孩子怎样学习,逐渐使不少孩子因为学习任务过重、认知训练过多而从小就产生厌学情绪。也就是说把思维固定在传统的单一的正确结论上,如果学生仅仅只有习惯而不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不可能成为创造性的人才。

上述现象说明:传统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抛弃陈旧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来作为我们国家教育的着眼点,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核心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多提问,多想问题的习惯

要从改变已有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切实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有位名人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也就是说,创新始于问题的提出,又终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要激发学生发出疑问,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其次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和安排要有弹性,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和接受能力,难易适当,还要让学生有时间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

2.诱发创造兴趣,启发创造想象,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创造兴趣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所谓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尤其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注重挖掘学生的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学会“节外生枝”。让学生充分想象,在某些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上加以加深,突破传统的思维。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哪怕是想入非非,异想天开,也要支持,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多走出课堂,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给予关注,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其次,还可利用教学环节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3.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

要培养21世纪的人才,不单只要开展有计划、有系统的创造教育,还要因时、因地,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又要让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心理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思维训练是创造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只有能思考,善思维,才能在观察、分析、对比等学习过程中,根据已知去探索未知,发现新的方法,找到新的思路,激发创造潜能,从而达到创造教育的目的。思维训练也是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力的训练,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活动的满腔热情,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情。可见,思维训练对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智慧,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探索的心理品质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前提,也是创造活动的重要方面。爱因斯坦指出:“整个科学不过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提炼。”这种提炼实质上就是根据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维过程。事实上,一些成功地突破障碍,解决问题,以及创造发明的生动事例,本身就是探索研究的结晶。现代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而创造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点,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它应具备积极、灵活、开拓的品质。因此,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与灵活的重要方法之

一。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以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由于这种思维不墨守陈规,不囿于传统方法,具有求异与创新的功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注意发现和及时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培养他们良好的创造性品质和思维方式。

4.创设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造性,并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氛围,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造性良好情境。其次,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根本。实践证明,师生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火花,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更利于学生接受老师的某些观点。所以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保持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比如,对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出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出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努力做到认真善意的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程颐说“学者先会疑。”张载也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教学中,应把学生的质疑,提问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敢问”到“善问”这个飞跃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同时,要引导学生自行释疑。学生有了疑问,如果都让教师回答,不但没有可能,反而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最好的办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自行释疑。以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及时引导求同存异的思维,从而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安排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和课外活动课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通过采取一系列方法去营造良好的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几年的

学习和教学实践证明,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需要教师们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时间,将所要的知识运用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这才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要旨所在。总之,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教育创新的必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有待于我们不断深入细致地探索与研究,启发教育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我们要辩证贯穿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成果更全面、更深刻和更具有洞察力,也才能有可能真正实现创造性突破。

参考文献:

[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1.

[2]常宝儒.汉语语言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90.10.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7.7.

[5]杨建华.现代教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

第9篇: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孩子复述电话内容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之一】

逻辑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现代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专家认为,父母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启蒙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

家长给孩子交待要做的事情,自己首先拟好提纲,

一、

二、三...交待完毕后让孩子复述一遍。这是训练孩子理解基本的数字概念。

家长带孩子散步,从看到的大自然景观让孩子分类,动物有哪些?从大到小让孩子排列,植物有哪些?从高到矮让孩子排列。应让幼儿了解,大群体包含许多小群体,小群体组合成了大群体。如动物——鸟——麻雀。

孩子的时间观念一般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其含义,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当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马上”及昨天、今天、明天、后天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也许会更规矩些。

从一个柿子由硬到软,了解顺序的概念,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是训练宝宝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序也可以是从最大到最小、从最硬到最软、从甜到淡等,也可以反过来排列。

孩子高年级时,看看孩子的作文,指出其行文中,字与字、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联问题。如果上下联系不紧密,应该用哪些词语连接、过度,使孩子作文经得起推敲。“逻辑思维是孩子日后学习写作和数学的基础智力。”据专家介绍:“孩子的思维方式讲究感受性,容易陷入情绪而影响思考能力。逻辑讲求思维从准确的概念理解入手,遵循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方法,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更理性、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或者数学成绩不好,其实都是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影响。”可见,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何等重要。

上一篇:环保产业有哪些项目下一篇:如何搞好基层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