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教学案例

2022-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行道树教学案例

无机化学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研究

摘要: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在无机化学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化学史教育、元素化学知识、实验、化学原理等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道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5.007

道德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也被认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代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无机化学作为化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和大学化学教学内容中都占有很大比重。在日常的无机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社会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增强、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在化学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意识

化学史是人类长期以来应用化学知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纪录,也是对古今中外历代化学家辛勤劳动和探索思路、过程的记载。化学史教育就是在化学的教学中,集中或者穿插化学史实进行的教学活动。学习相关的化学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汲取思想启示。

化学家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就,除了创新和坚持,也得益于严谨的科学态度,如英国化学家雷利因为关注了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化学方法制得的氮气质量间的微小差别,最后发现了氩气。这些例子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所有取得重要成就的化学家都是不辞辛劳、勇于创新、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后才取得成功的,并且大都具有无私奉献、谦虚朴实的精神魅力,如居里夫人经过艰苦的实验发现和提炼了镭,却无偿捐献给了国家。通过向学生展示这些化学史实,有助于学生形成努力奋斗、贡献社会的思想。

通过化学史教育,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及近现代所取得的重要化学成就和相应的化学家,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我国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在元素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环境意识

元素化学是无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庞杂、繁琐、知识点多、叙述性强,同时也有知识丰富、内容新颖等特点。在元素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办法,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等综合素质。

在进行元素化学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并且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原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资料收集、探究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代社会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有的已造成严重后果。在元素化学教学中适时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比如,在p区元素教学中可利用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铅中毒事件、氟中毒案例等进行教育。在过渡金属部分可渗透铬、汞、镉、锰等中毒事件,使学生不仅了解中毒原理,而且培养其环保观念与行动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也是无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的开端,在实验教学中科学制定实验目标,精心设计实验计划,利用各种仪器设备等对学生形成创新开拓、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无机实验教学中,一方面,可以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训练和培养,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规范操作,耐心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中外科学家刻苦攻关和发明创造的历史,以激发同学们发奋进取的精神。在实验过程中,同组成员相互合作,冷静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意外情况以及由此培养的团队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都是可贵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除了利用传统的学生实验,进行道德教育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信息获取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科学素养。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育引导,教育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求学、不畏艰苦、勇于创新、力戒浮躁、讲究诚实。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应该进一步加大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高质量地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做出努力。

四、在化学原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化学原理中渗透着丰富的哲学原理,可以说哲学就是从具体科学中抽象出来的系统理论。在化学原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哲学原理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辨精神。

任何科学都是双刃剑,及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从而在分析问题、判断问题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做出更妥善的决定。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哲学思想在化学教学中十分常见。再难的化学结构与原理、再复杂的反应,经过反复推敲都会迎刃而解,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地完成认知过程,学生的信心就会逐步增强。无机化学的许多理论是在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在哲学认知上就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新的实验事实而不断发展,它需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化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知识中蕴含的哲学原理,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发展的辩证观念。

德育和智育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在教育活动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其平行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的优良品德。无机化学内容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渗透的方法也灵活多样。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并积极搜集相关材料,依据教学内容适时插入,把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到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优良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于韶梅.浅谈元素化学教学[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2(2):44-46

[2]高得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郭保章等.化学史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作者:赵文波

第2篇: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是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对事物爱憎、好恶的态度。道德情感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德情感的形式,另一个是道德情感的社会性内容。如果以道德情感的社会内容为指标,那么道德情感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如:爱国主义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正义感、责任感等等。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一种具体表现,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态度。道德情感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产生道德行为和进行自我监督的重大作用。例如:秋谨的誓言“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她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九死而不悔,决不在“白白书”上签字画押。这一行为凝聚了她对真理和祖国的热爱,是道德情感所产生的道德行为。因此,教育者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本人从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多年,在这里笔者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学生道德现状,根据道德情感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谈谈思想政治课中应如何渗透道德情感教育。

一、以道德理论和知识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理论能产生道德情感,阐明道德概念、理论、观点、意义,能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深化。教师在讲解、说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事例,进行道德评价,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付诸行动,从而能强化和巩固对道德认识的理解。所以必须加强知识、理论的教育,从而提高认识的基础。例如,在初一《思想政治》第一课“人生的宝贵财富一一道德高尚、心理健康”,讲解道德的概念时,我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讨论自己这样做的对与错,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具有良好道德的中学生该怎样做?

1、当期终语文试卷上的一处错字老师没有批出来,成绩由此多了一分,而这一分恰恰关系到我是全班总分第一还是第二的时候。

2、当路口亮起红灯但并无汽车通过,而这时我恰恰有急事要过马路的时候。

3、当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座位,而这时有一位老人站在我身边的时候。

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强化和巩固了对道德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道德情感。

二、以道德情感感染道德情感

由于情感有感染性,教师要善于用激发积极情感的方法来克服消极情感,使得积极的情感引起共鸣,产生感染作用。同时,教师要以情动情,做学生的知音。在讲述和评价道德行为时,带着明确的情感倾向性,奖、惩、褒、贬,态度鲜明,以便激发学生的共鸣。情感的共鸣是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的一种直接的感染力量。例如: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用革命领袖、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感染学生,熏陶他们的道德情感。

三、创设道德情境,唤起道德情感。

情感具有情境性,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中,能够诱发相应的情感。因此,教育者要创设适当的情境,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和布置优美、宁静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感人的情境之中,唤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例如,在上初二《思想政治》第二册第十五课“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安全的义务”时,在教室前面正中间挂上一面五星红旗,录音机播放着《血染的风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次把自己知道的英雄的姓名贴在国旗上,然后庄重的举手行礼。教室里气氛是肃穆的,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真正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四、以道德行为巩固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及其效果,检验、调节、巩固着道德情感。因此,教师组织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锻炼道德行为,巩固、检验、调节道德情感。有计划地开展“政治小论文评奖活动”;“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演讲比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手抄报选展、读书演讲比赛;书画展、爱国诗歌朗诵会;学科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在上初二《思想政治》第六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时,布置课外调查作业,对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向有關部门提出治理环境的建议。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教育的方法还很多,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有责任感的人,注意抓住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教育的契机,就一定能取得成效。

作者:于光亮

第3篇:漳州市区行道树调查研究

摘 要 简要介绍了福建省漳州市城区主干道行道树的种类、特征及生长状况;阐述了行道树的选择标准、树种的应用及功能要求;提出漳州市行道树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城市绿化;行道树;选择标准;城市特色;福建省漳州市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710.1059.00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7/10 10:59:00

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漳州正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漳州人具有植树养花、美化家园的悠久传统,拥有建设园林、绿化人居的高超技巧和丰富经验,在水仙之城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园林小区”和“园林单位”活动,现已拥有园林小区39个,占小区总数的62.9%;园林单位150个,占单位总数的64.38%。沿街单位内部,一块块幽雅翠绿的小花圃,花草树木点缀着各种雕塑。机关学校、宾馆旅社、企业厂区因地制宜,栽植花卉、盆景、荔枝、香蕉、枇杷、桃李、玉兰等特色花果,拆墙透绿,让市民和路人可以共享绿意。整个漳州城区成为一个大花园、大果园。2006年初,漳州市荣膺“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目前,漳州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5%,绿地率39.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9 m2。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街区道路纵横交错,城郊公路四通八达。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行道树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骨干树种,对于完善道路服务体系、提高道路服务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在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漳州市区行道树的基本情况

1.1 漳州市的自然概况

漳州市位于东经116.5°~118.0°,北纬23.6°~25.0°,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21℃。无霜期330 d以上,年日照数为2000~2300 h,年积温7701.5℃,年降雨量1000~1700 mm,雨季集中在3—6月。年平均风力2级,漳州每年6—9月常有台风来袭,最大风力达12级,台风常带来暴雨或大暴雨,造成洪涝灾害。但在高温季节,台风也有助于降低气温和解除旱象。

1.2 行道树的基本情况

道路绿化的发展与城市道路的建设息息相关。漳州市区的道路绿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60年前市区仅有2条过境公路,即市区的胜利路、新华南北路,有简单的道路绿化,绿化树种以公路树种为主,如银桦、柠檬桉等,为简单的“一条路,两行树”。1960年开始,特别是專业管理部门成立后,道路绿化有了质的飞跃,先后有白兰花、石栗、盆架子、芒果等树种出现,生长状况总体良好。1995年后,随着漳州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区道路新建、改建、扩建不断增加,行道树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大王椰子、天竺桂、黄槐、红花羊蹄甲、桃花心木、大叶紫薇等相继进入漳州行道树行列。

2004年随着新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一路一树一景”的行道树种植标准在全市道路绿化工作中全面实施,结合城市绿化花化彩化,引进了火焰木、腊肠树、大腹木棉等一批开花大乔木,大大丰富了道路绿化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道路绿化的功能。目前,漳州市区已有各类行道树31564株,分布于市区的38条街道,行道树里程116.21 km。行道树树种共有21种,分属14个科的19个属,乡土树种有9种,外来树种12种。

1.3 漳州主要道路的行道树及形态特征

漳州行道树树种主要为芒果、大叶榕、火焰木、白兰、海南蒲桃、高山榕等,调查其分布情况及生长状况如表1。其中,芒果、白兰、大叶榕等树种在漳州市行道树应用最为广泛。

1.3.1 芒果

常绿大乔木,树干通直,树形端正整齐。一年四季常青,枝叶茂盛,冠大荫浓遮阴效果好,叶油绿而发亮。花小呈淡黄色,盛花期满树金黄色,花后结核果。果大,歪卵形,成熟果黄色。芒果树繁殖容易,生长健壮,移栽成活率较高,树的寿命长的可达几百年。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耐粗放管理,对土壤水肥要求不高,萌发性强,耐修剪整形,具备较强的抗风性,能够较好的抵御大风或台风的损害[1]。芒果树是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主要的树种之一,在漳州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深受市民群众喜爱,无论是乡村房前屋后、山野田间还是城市的街道广场、庭院小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是我市重要的乡土树种,已有十多株被列为古树加以保护。漳州市区行道树中有15%是芒果树,既可赏花,又能结果,能够体现城市绿化风貌和“花果之乡”的城市特色,

1.3.2 白兰

常绿大乔木,树干通直,一年四季常青,叶色油绿,枝叶茂盛,花型优美,味清香,花期较长。耐粗放管理,对土壤水肥要求不高,萌发性强,耐修剪整形,具备一定的抗风性,树的寿命较长。在漳州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深受市民群众喜爱,是主要的乡土树种之一。

缺点:树冠未能达到端正整齐要求,树冠较小,繁殖受限制条件较多,栽种受季节影响较大,不易移植,成活率较低。

1.3.3 大叶榕

常绿大乔木,树干通直,树形端正整齐,四季常青,枝叶茂盛,冠大荫浓遮阴效果好。繁殖容易,生长健壮,移栽成活率较高,树的寿命长的可达几百年。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耐粗放管理,对土壤水肥要求不高,萌发性强,耐修剪整形,具备较强的抗风性,能够较好的抵御大风或台风造成的损害,是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常见的树种之一。在漳州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深受市民群众喜爱,无论农村或城市,均有大量种植。目前,市区已建档的古树保护范围中有近70%是榕树,榕树盆景在全国更是首屈一指,漳州是全国最大的榕树苗生产基地。

缺点:生长过快,膝状板根拱起,破坏地面铺张。

2 漳州市区行道树的选择及应用

2.1 行道树选择标准

行道树主要栽培在人行道绿带、分车线绿带、广场游径、河滨林荫道及城乡公路两侧。行道树种选择标准应符合以下6个原则。(1)能适宜当地生长环境,繁殖容易,生长健壮,移植时成活率高,寿命长的树种(最好是乡土树种)。(2)能适应粗放管理,对土壤、水分、肥料要求不高,耐瘠抗逆,防污耐损,抗病虫害,强健长寿,易于整形的树种。(3)树干端直、树形端正、树冠优美、枝叶茂盛、冠大荫浓、遮荫效果好的树种。(4)具有地方区域特色,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树种。(5)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强,深根性、无刺、花果无毒、无臭味、无飞毛、少根蘖的树种,无膝状板根引起破坏地面铺张。(6)适应城市生态环境,树龄长,对烟尘、风害等抗性强的树种。

在城区道路上的行道树多以树冠广茂、冠大荫浓、形态优美的常绿乔木为主。而城郊及一般公路的树种,则多注重生长快、抗污染、耐瘠薄、易管理养护[2]。特定场所行道树种的选择应用,则应结合场所的性质、功能,如陵园等多以常绿针叶类为主,如圆柏、龙柏、马尾松等。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绿化的品位不断提升,绿化美化、花化、香化的要求对行道树的规格、品种和品位要求更高。目前使用较多的开花大乔木有腊肠树、白兰、火焰木、凤凰木、木棉、异木棉、蓝花楹等。

2.2 行道树的应用

行道树的实际应用,应根据道路的建设标准及周边环境,以方便行人和车辆行驶为前提,确实做到适树适种。要做到不能妨碍路人的正常行走和车辆的正常通行,不能阻挡行人及驾乘人员的视线。树的规格体量选择要适宜,能够与街道两侧建筑物景观相协调,能够融入城市立面空间景观[3]。

城市主干道的行道树应用。城市主干道是城市重要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承担者[4]。城市主干道的行道树即是重要的道路景观组成,也是城市骨干树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选择树干高大,主干和分枝有明显区别的高大乔木,能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的要求,生长良好,繁殖、栽种容易,生长寿命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如漳州地处亚热带,芒果树、扁桃树等都是优良的城市骨干树种。

城市次干道的行道树应用。作为城市次干道,行道树的作用有别于一般城郊公路,并且相对于城市主干道又略显狭窄,因此行道树应选择树干笔直、树形较为紧凑的树种,如火焰木、海南蒲桃等。栽植时要充分考虑树体与邻近的建筑物、地下管路及人行道等的水平距离等各方面因素。

一般城郊公路的行道树应用。城郊公路的行道树主要起到防风防沙、隔离保护车辆的作用,因此行道树分枝点不宜太高,高度在1.5~2.0 m,整体树高应尽量控制在5~6 m,树形笔直,分枝密布均匀,如马占相思、桉树等,且应以3~5 m的株距尽量形成品字形进行种植,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有利于行车安全和公路保护。

3 漳州市区行道树应用的建议

3.1 加强对现有行道树种的调查与研究,选择和应用优良树种

行道树的选择对提升整个城市的品位,改善整个城市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漳州地处亚热带,在行道树树种的选择上很丰富,相关部门要组织技术力量,对本地优良树种进行充分调查研究,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乡土树种。作为亚热带地区,行道树一定要能够体现出本地区的特色。北方冬季树木落叶飘扬,而南方一片郁郁葱葱,这都是特色。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能开花的行道树,如火焰木、腊肠树、台湾栾树等。通过调查研究对不同树种的特性作出科学分析和评价,从中选择适宜漳州城市的行道树树种,作为城市行道树或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

3.2 加强行道树种的引种工作,加强行道树的苗木培育

根据漳州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地有计划地引进其他树种。漳州每年都要经历较长的台风季节,在树种的引进工作中,特别是要加强对具有较强抗风性树种的培育工作。同时,就目前漳州的行道树树种仍然较为单一,要有计划的引进、培育适应性强和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行道树树种,可以根据“一街一树一特色”来丰富目前市区行道树树种选择上的不足,实现行道树树种的多样性。

3.3 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增强树势,延长树木寿命

由于行道树的生长环境条件差,对树木的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原有城市道路一般路面狭窄,树冠修剪较重;而新建或改建道路,樹种规格一般较大,截干断根严重,造成树势衰弱。因此加强现有行道树的养护管理水平,对行道树进行科学管理,如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树种,不同的树势因地制宜,提高养护管理水平,提升观赏价值,延长树木寿命,保持城市街道绿化景观的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 王缺,梁世玲,王斌.华南常见行道树[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吴泽民.园林树木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4] 杨永胜,金涛.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与营建技术[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助理编辑:易婧;责任编辑:敬廷桃)

作者:王婕兰

第4篇:行道树教学反思

张晓风的《行道树》一文是一篇满含着哲理与情感的优秀散文。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有两大难点:一是对文中所写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感悟的理解与认识;

二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这两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选一选,议一议、说一说,找一找,想一想,写一写等教学环节都较好地予以解决。做到既让学生能走进文本,认清了行道树这一奉献者的形象,理解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又引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

特别是课上学生对行道树所说的话,是在学生充分认清了行道树的形象,情感被充分调动以后的真情流露。它深深打动了我。还有就是学生最后齐唱《爱的奉献》这首歌时,他们那专注的神情,眼中闪动的真情,让我真正认识到他们的心灵是何等的纯洁!也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与奉献的幸福!

孩子们也给我上了一课。一堂同样精彩的课。

第5篇:《行道树》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行道树》为例谈谈。

【教学片段】

这堂课上,学生进入课文一读完它,“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我就给予了肯定,于是整节课就围绕此话题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做出了这样的归纳:“文章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课堂的一开头学生就引入到这样一个狭窄的圈套式的思维中去,还谈什么自主探究的精神呢?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为什么上成这样,我找到了依据。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二单元》一文的单元编写意图中有《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的深沉能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语文课本此文的导读也有:“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的句子。这样看来,老师和学生是否都无所适从了呢?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一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二 要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不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张晓风散文论》中说她“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那么《行道树》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广阔地定位于“生命价值”,不就比一个概念性的“奉献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思维的范围更大些么?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看教学参考资料当作是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补互启,那么教师才会真正理解新的教学方式的深刻意义以及优秀教材和学生人文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与枢纽作用。

三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新的语文教改的车轮才刚刚启动,牵动我们思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获知,要想推动这时代的车轮,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第6篇:《行道树》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更警示我们:怎样的奉献才是真正无私的奉献;怎样的行为才是对奉献者的真正支持;怎样的人生才是实现了自我价值的真正的人生。其思想内涵丰富,遣词造句富有意蕴,倾注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极具现实意义。

针对本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语言中的哲理,真正理解奉献的丰富内涵,在探究中深化学生的思维。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导,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一个对话平台,平等交流,思索人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真正理解奉献的内涵,思索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的定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感悟哲理,把握行道树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难点:对哲理性语句的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理念和设想

课改精神就要求课堂中活动充分,书声琅琅,要有情的感染,要有美的熏陶;要能做到读写结合、学用语言;要有自我独特的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拓展延伸,但又不能完全流于形式,追求表面上的热闹与时髦,要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具有语文学科独特的特色。

故此,在教学中,我没有采用太多花哨的形式,尽量让学生摒弃浮华,静下心来,走进文本。

同时,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对语文的学习方法掌握不够好,对语文的课堂语言在表达上、形式上多有不足,因此,注重教给学生课堂表达的句式、方法。

1、 尽量淡化提问, 通过 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实现平等对话与交流,以话题实现无提问式的诗意化的整体式的教学,设计“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走进自我,课外拓展”四大活动板块,依据板块内容设计不同活动形式,力图构建文本、学生、教师、生活之间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以多种形式挖掘文本,强化美读,让学生在美读中积累语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他们审视社会,审视自我,也引领他们走进文学、文化的广阔天地,积淀文化底蕴,最后以诗歌收束课堂,升华情感。

2、 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注重教给学生一个读书的方法,有效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表达,真正学会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已有体验,激情导入。

以 多媒体展示:

画面1:郁郁葱葱、阳光普照的森林,清新的空气,鸟语花香,生意盎然的树木。 画面2:车水马龙、喧嚣吵闹的都市,污浊的空气,行色匆匆的人们,街道两旁的行道树。

请学生观察比较并选择:如果你是一棵树,你会选择做哪一种树?理由是什么?

随机导入:行道树。

二、走进文本,感悟意蕴。

第一环节是:师生共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以教师配乐朗读为主,学生应和读,读出情感,初步评价朗读后,由学生谈读课文的总的感受:以“这是一篇……的文章”为句式说一句话或一段话,从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结构、语言、写作方法等方面总体评说课文。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以达到对课文总体感知的目的。

第二环节是:赏析美读,品味语言。

请学生赏析自己认为有价值或有美感的一句话:用“……写得好,好在……,给我……感受)为句式说话,赏析文章语言,并饱含真情地朗读。在美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情读,感悟文章情感及哲理,感受心灵的激荡,灵魂的呼唤,学习并积累语言。

第三环节是:焦点关注,质疑问难。

请学生针对课文有哲理的语句或主题、人物形象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观点,深入探究课文。这一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为活动方式,力争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敏锐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与表达,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思考人生。

这一环节是对课文内涵理解的过程,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一个关键,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会分析文章中富有哲理的难于理解的句子,如“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 沉给予我们。”“我们 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也能够初步理解行道树的奉献者的形象,也会提出当今社会上某些应该谴责的现象。但理解也有可能会失之肤浅,失之偏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行道树作为奉献者其内心情感的复杂性,对真正意义上的奉献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真正的奉献者要思考予以怎样的支持,对人生价值、人生定位要有更深的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人若真有一件事能令自己去珍爱,去拼搏,去奋斗,甚至可以为之献出生命,那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去尊重、去支持。

三、走进生活,感悟奉献精髓。

由教师提出话题:生活中有没有行道树式的人?请用优美的语言概括奉献者的事迹。(也可仿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生活,关注生活中真正的默默奉献的英雄,关注社会,思索人生。

四、走进自我,反思自我。

由教师提出两个话题:

1、如果你是一棵树,你将选择在哪里生活?这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再一次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不会一致,无论条件优越与否,无论人生辉煌与否,都应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人生绽放真正的光彩。

2、请对行道树或人类说一段话。(也可用格言或小诗的形式来写)这是引导学生对自我,对人类社会行为现象的反思。

五、课外拓展。

1、课后读印发下来的资料《访兰》,体会文中兰的人生价值观,文中人的精神境界,感悟文章的象征意义。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与本文进行比较分析,写出一篇赏析的文章。

2、读张晓风的散文,感受其“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劲笔”,感悟其对人生、对社会的思索。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这也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六、 在歌曲《爱的奉献》中结束本课, 再次感悟奉献意蕴。

第7篇:《行道树》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班兰天同学画的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内容。

男生答: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 师:说得不错。哪位同学还能说得再细致具体一些呢? 女生答: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很多行道树。 师:说得太好了。你喜欢这些行道树吗? 女生答:喜欢。

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吗? 全班答:喜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兰天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学生笑,有人说“都喜欢。”)好,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师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学生读完课文后,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 生: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生:本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自述。

师:好!两位同学分别从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来谈,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书中圈点勾画,很快,又有学生举手)

生(1):我最喜欢第3自然段,因为这段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的痛苦是它自己选择的。

师:你能把这段读给我们听一听吗?

(生(1):朗读第3自然段,读完之后全班鼓掌)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的掌声是给你最高的评价。(全班同学再次鼓掌)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谈一谈,读一读。

生(2):我最喜欢第2自然段。它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生长的环境。我喜欢其他树生长的环境,更喜欢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它懂得奉献。 师:说得太好了。你把这段也读一下吧。 (生(2)朗读第2自然段)

师:她读得如何?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3):她读得没节奏,没感情,声音小。 师(笑):哦,是这样的吗?你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3)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学生鼓掌)

师:读得好!朗读不光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下边的同学可得多注意朗读要求,向他学习啊。请同学们继续谈。 生(4):我喜欢最后一句。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是忧愁而快乐的树。 师:你读来听一听。

(生(4)读。全班掌声鼓励)  生(5):我喜欢第5自然段。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生(5)朗读第5自然段。同学鼓掌。师环视教室,无人举手,便再次强调朗读的要求,然后要学生再齐声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下面我们要进入攻坚阶段,对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大家还是按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集体探究。

生(1):我们的问题在第3自然段。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太有深度了,我们得好好探究一番。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生(2):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生(3):(补充):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 师:在课文中能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吗?

生纷纷答: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 师:很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这份痛苦带来怎样的深沉? 生(4):“制造清新”。

生(5):(补充):“勤生绿叶”“献出浓阴”。 生(6):给市民带来快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加点的词语系板书部分,下同)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生纷纷答:“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师:对啊,是“以苦为乐”的精神,是“奉献精神”,那么,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生(7):“好人”“伟大的人”。 生(8)(补充):“大写的人”“奉献者”。

师:答得太好了。是的,这些人叫奉献者,行道树象征了这种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下,写在素材本上。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提问题。

生(9):第2自然段中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10):“堕落”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远离了它们的伙伴,是行道树的主观感受。

生(11):我觉得这里的“堕落”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堕落”不同,它是行道树同森林里的伙伴相比较说的,好像是一种幽默的说法。 (师肯定。学生继续就“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探究)

生(12):我们组认为第4自然段有两句话不好理解。“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生(13):这是假设。

师:只是假设?能不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思考。 生(14):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师:回答得有道理。要理解课文中的疑难问题,一定要结合课文,看看前后是怎么说的。这就叫“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同学们继续提问题吧。 生(15):我们的问题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好像有点矛盾。 师:大家认为这两个词矛盾吗? 生齐答:不矛盾。

师:为什么?谈谈理由吧。 生(16):不矛盾。因为“忧愁”是说它有抖不落的烟尘,人们不重视它,“快乐”说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

生(17):“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我们”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为城市制造清新。

师(指着板书):对,“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这时铃声响了)

师:今天我们就探究到这儿。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我们下来继续探究交流。下课。

第8篇:《行道树》教学指导大全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行道树》教学指导

指导教师: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第四中学 李艳玲

在“国培”期间,我深入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曾指导李玮老师执教《行道树》一课,在赛课中获一等奖。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致力于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学生埋头于知识的记忆和大量的练习,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感需求,课堂上死气沉沉,根本谈不上学生思维的激活和个性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使语文阅读教学重新焕发了活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体验,突出探究,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究、发现、体验,使学生由传统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丰富学生的各种情感经历,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探究、创新能力。

《行道树》一课,设计了 “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朗读、品味、体验——迁移、运用、创新”等五个环节。

一、创设教学情境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它能催人奋发,使人对感兴趣的事物不满足于肤浅的了解,总是寻根究底地去追求更深刻的东西,从而走向创造。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的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求知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恰当地运用生活展示、角色扮演和多媒体再现等方法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所写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新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语文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使教学情境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情感的流露,变纯粹的说教为主动地体验人生哲理。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的人物,学生思维活跃,会产生很多独到的见解,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奇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多媒体创设情境是结合教学实际,把有关的内容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不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帮助学生增加表象积累提供有力的支持。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行道树》一文主要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播放柳树、松树、梅花的图片,而后出示公路两旁的行道树,伴以《好大一棵树》的优美、抒情的音乐。教师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涤”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赞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那么,对于行道树,我们又欣赏它的什么美呢,现在就让我们从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行道树》一文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的人称。通过放声朗读课文,划出课文中“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等词语,对课文形成初步的感知,并落实生字、词。再让学生概括“什么是行道树?课文用第几人称写的?”,并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介绍行通树的语句,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说出来,进行自我表白。” (学法指导:用句式:我们是行道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如: ①我们是行通树,我们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②我们是行道树,我们在春天勤生绿叶,夏日献出农荫。③我们是行道树,我们忧愁而又快乐„„)通过学生模仿行道树的口吻进行自我表白,使学生对行道树有进一步的理解,为下文探究关键语句、体验文章情感打下基础。

三、自主、合作、探究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种心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并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

1、自读生疑,培养问题意识

在《行道树》一文中,主要指导学生抓关键语句。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①为什么说“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②为什么说“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③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④为什么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⑤为什么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2、质疑讨论,学会自主探究

探究的目的是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获取,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不必急于解答,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中,实现学习互补,学会自主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探究。“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组织小组讨论,可以使小组成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意见和理由,以达到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如果小组内的成员意见不统一,可以由小组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全班同学共同进行交流讨论。 3、引导释疑,掌握方法规律

《行道树》一文中,可用化大为小法、抓文眼法、寻找关键词句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对文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等句子难以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化大为小,再联小成大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抓住三个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A.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B.从事神圣的事业,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C.为什么说痛苦反而把这种深沉留给我们?从痛苦中能得到快乐吗?”对于这三个小问题,学生就容易解答。再把这三个小问题连成大问题,学生的疑难就迎韧而解了:要从事神圣的事业,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要承受痛苦,甚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却能从这些痛苦中获得快乐、欣慰和满足,这种幸福与别人相比较而言是更深沉的幸福和快乐。象白岩松的书名《痛并快乐着》,在痛苦之后感到的是更深沉的幸福和快乐。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探究“为什么是“悲凉”又是一种“点缀”?“为什么“忧愁”“快乐”?从中体现什么精神?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四、朗读、品味、体验

《行道树》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行道树的喜怒哀乐,并为之动情。阅读本文时要求学生“自由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或段落,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完了再谈谈为什么这么读,读这个句子,体验到了行道树的什么情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把‘忧愁’读延长音,‘快乐’读重音,让我体验到了行道树为了不能改变人类生存的环境而忧愁,为人类制造出清新的空气而快乐的心情”;“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里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我把‘悲凉的点缀’‘自己选择’‘痛苦’‘深沉’这些词读重音,并延长声音,把‘春天勤生绿叶、夏日里献出浓阴’读成轻快的音,让我体验到了行道树生活的环境很差,而且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但是他心甘情愿地选择这种生活,而且努力地献出自己的绿叶和浓阴,让人们能生活的好一些。行道树的这种心甘情愿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让我很感动”„„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并批判了人类肆无忌惮的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教师要紧紧抓住朗读品味这一环节,重视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主人公一起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进而去感受、理解文本。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为进一步体验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像行道树一样的人。学生举出很多事例:李时珍为了编著《本草纲目》,不仅拔山涉水,而且还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品尝草药,终于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著作;诺贝尔为了减轻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有一次试验,他被炸得浑身是血,但他仍然坚持发明炸药,在成功发明炸药之后,他用赚来的钱去奖励各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张海迪为了自学医术,熟悉针灸,熟悉针灸穴位,在自己的身上针灸以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掌握了一定的医术,医治了很多人;还有如园丁;清洁工;教师等人。

五、迁移、运用、创新

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解决疑难问题,最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能进行拓展迁移。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和“触类旁通”的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只有能够举一反三,方谈得上理解;只有不断地运用,才能谈得上巩固,教学的目的是不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为终结,而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为目标。”所以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运用,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启发,能力有所提高。拓展迁移的内容很多,小到词语的运用、疑难语句的解答、句式的运用,大到表达方式的运用、课外文章的学习等。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走入文本,通过与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文本、他人、自我的心灵对话,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人人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完善人格,净化心灵。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第9篇:短文两篇之行道树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同学们,当你迎着朝阳驱车在公路上的时候,当你精神饱满走在校园大道上的时候,当你依偎着父母散步在大路上的时候,你有没有特别去关注过路旁的那一列列大树呢?他们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自由发言)那么在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的张晓风的眼中行道树又具有怎样的特殊含义呢?今天让我做一回导游,带领我们博才一(3)班的同学们,一起去散步,一起去感悟,一起走进《行道树》的世界。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一生朗读,同学们提意见,并学习重点字词。

2、应该用怎样的语速、语气来朗读课文比较合适?(明确:语速适中、语气深沉而坚定)

3、全班配乐齐读,并思考:行道树是一列___________的树(填入相关的词语)。

三、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1、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填充,明确: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2、“忧愁”和“快乐”从词义的角度看是一组反义词,用它们来形容行道树矛盾吗?仔细品读文章,找出:行道树为什么“忧愁”,表现在哪里?行道树为什么“快乐”,表现在哪里?(合作学习)各自思考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推举代表发言, 引导学生精读文章,明确如下:

忧愁的是:a、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b、城市的污染,损害着人们的健康,自己又无力改变;c、不被人理解。快乐的是:a、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b、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而快乐。

3、设疑引导把握主旨。(1)忧愁与快乐两相比较,哪个更大些?忧愁>快乐。那么学到这里,老师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在城市里,大树们会有那么多的不幸,那为什么他们不打道回府,回到原始森林里去吸露,去玩凉凉的云呢?

自由发言,答案不拘一格。教师小结如下: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而是默默无闻,心甘情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为居民提供新鲜空气,为行人献出绿阴,为城市迎接太阳,他们是以为人们服务为乐,以奉献为乐!(2)行道树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以苦为乐”,“奉献精神”。(3)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好人”“伟大的人” “大写的人”“奉献者”。(4)行树象征了这种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引导学生讲:古人,今人,名人,身边成功人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5)学习本文你思想受到触动了吗?启示: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

4、到此为止,你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吗?(继续探究,品味语言,深入学习)

四、温故知新,作业延伸。

1、教师总结:本文是一篇优美有富有哲理的散文,通过倾听行道树的自述,对平时司空见惯的行道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了解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而痛苦的,行道树象征了那些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现在我们再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一起在行道树下,感受千古传诵的奉献精神。

2、布置作业:(1)、以“如果我是__________________,我愿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造三个句子。(2)、搜集具有奉献精神的动植物的例子

上一篇:中国服装行业发展趋势下一篇:江西药品采购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