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规律遵循管理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键词】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规律遵循2016年12月,高技能人才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会上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和优秀代表,是创新技术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在推动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德育规律遵循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德育规律遵循管理论文 篇1: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规律、原则与要点探索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遵循规律性,把握原则性,掌握要点性,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文章根据教育学的有关原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对高校“课程思政”遵循的规律、原则及建设的要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能动性;原则;规律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

重点内容,涉及的层面和因素很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在高校“课程思政”这一复杂的工程建设中,有关部门和人员如何有条不紊、有章有法地展开,且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呢?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我们认识到:必须遵循规律性,把握原则性,掌握要点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

一、“课程思政”规律

“课程思政”的规律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把握规律性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只有把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原则性,把握要点性。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与规律性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表述和反映。而规律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可以看出,事物的概念與其规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地说,弄清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就为理解其规律性打下了基础。

“课程思政”的概念是什么?换句话说,“课程思政”如何定义?对于这一问题,我国学术界给出的答案不一。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集中体现在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课程教学目标之首要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2]。

我们认为,虽然上述对“课程思政”的定义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缺乏从规律性的角度对“课程思政”进行定义。如果没有这样的角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缺乏依据,缺乏有效展开的理论基础。因为,既然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而概念又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因此,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从规律的角度重新定义“课程思政”的概念,才能真正清楚它的本质的联系是什么。

结合上述的理由,我们认为“课程思政”的定义应是:在高校,除了思政课以外,所有的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都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通过融入、挖掘、提炼、拓展等多种途径,把思政和德育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三大规律

既然把握规律性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那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都应当遵循哪些客观规律?又如何按照这些客观规律办事呢?

根据我们上述对“课程思政”的定义,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遵循的规律要求,立足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我们认为,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应进一步细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遵循的规律一般要求,把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遵循的规律具体化为:(1)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规律;

(2)教育教学规律;(3)因学段施德教的规律。

1. 思想政治工作过程规律

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遵循思想政治工作過程的规律,这既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遵循的规律一般要求一致,又与“课程思政”的定义和目标是一致的。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尤其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其实质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因此,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互动趋势,如存在于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向等”[3]。现可将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作如下概括。

第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要求与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之间要保持适度的张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之间应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即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要求要适当超越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品德基础,有提升其思想品德水平的可能,同时这一超越又不能高到受教育者经过努力也难以达到的高度”[3]。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求“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要求与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之间要保持适度的张力,这样才能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第二,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师要准确把握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所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扩大视野,提高其理性思维能力,使其正确对待个人经验,既不固守个人经验,也不排斥个人经验,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吸取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养料,使个人经验与社会要求统一起来,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3]。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的这一要求结合起来,始终使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所需与“课程思政”实施的内容相一致。上海各大学的“大国方略”的“课程思政”的展开,就是对这一规律要求的准确把握。

第三,高校的“课程思政”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般环节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相互关联的若干阶段,也可看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所必须遵循的一般工作程序”[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般环节可分为制定方案、实施、评估三个阶段,高校的“课程思政”也要按这三个阶段进行,并列出详细计划。例如,在制定“课程思政”方案时,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按如下步骤制定方案:(1)收集“课程思政”信息,发现问题;(2)确定“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目标;(3)拟定“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案;(4)优选“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案。

2. 教育教学规律

教育教学规律是从经验学习的角度来说明学生的成长规律的。这一规律是基于如下三点来理解教书育人工作的。

第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学生思想的提高需要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增加有助于学生的道德认识。

第二,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以及积极性等思想品德要素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第三,反对只重德育或只重知识的单一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高校的“课程思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这既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遵循的教书育人规律的要求相符,又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完全一致。

3. 因学段施德教规律

因学段施德教规律,“是一条品德教育方面的规律。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说,获得教育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或渠道:一是被动地或主动地接受有知有能者的传道授业解惑;二是通过自己观察、体验、分析、感悟社会和自然事物,从而获得经验和认知。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第一种方式是主渠道,其中学校教育是主体。对于品德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来说,两种渠道都会发挥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受教育者年龄的增长、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第二种渠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因学段而施德教,应是品德教育的基本规律”[4]。

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为什么要遵循因学段施德教规律呢?我们认为,主要理由有两点:一是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学期教学制度最符合因学段施德教规律;二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和循序渐进性有关,“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要达到较高水平,必须经过反复教育,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即使是思想品德的质变,也是在渐进的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教育者必须依循渐进性这一特点,坚持不懈地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引导受教育者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3]

二、“课程思政”建设遵循的原则

原则是指人们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所依据的准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遵循思想政治的规律外,还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建设需要处理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处理不同的关系需要遵循不同的准则,在不同的活动中也有相应的准则必须遵守,因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是多元的。这些不同的原则相互联系、相互协同,构成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的原则体系。

(一)“三全育人”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对于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教学目标,不仅是一项新的要求,而且还是一个新的教育原则。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讲话精神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我们认为,应该把“三全育人”,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作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我们在前面论证过,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规律,遵循教育性教学规律,遵循因學段施德教的规律。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规律,还是教育性教学规律,抑或是因学段施德教的规律,都要求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每一位教师和管理者都承担起思想政治的教育责任。换句话说,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秉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才符合上述三大规律的要求。

(二)融合性原则

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还要遵循融合性原则,这是由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和实际决定的。

从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上讲,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规律,还是教育性教学规律,抑或是因学段施德教规律,都要求在“课程思政”的展开过程中,以融合性为原则,盘活、调动、整合高校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德育资源,以形成合力和化合力,推进高校的“课程思政”的有效展开。按照融合性原则,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提倡的做法如下: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在“课程思政”改革中,以文理兼容的综合课为改革的突破口,坚持融合性原则,探索出了一种理工科教师、通识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双向融合的改革模式,不仅盘活了学校"课程思政"改革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资源,而且打通了学校科技与人文相隔的“任督二脉”,为本校“课程思政”改革解决了诸多难题。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点

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除了要把尊重规律性,坚持原则性外,还要注意把握要点性。只有把握要点性,才能抓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矛盾,较顺利地解决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一)协商民主的要点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伊始,校领导就认为,“课程思政”改革是一个高校课程观、教育观的彻底改革,推进“课程思政”的措施既不能通过简单的行政方式解决,也不能通过简单的宣传教育方式解决,而应当通过举办研讨会这种协商民主的方式进行解决。

为此,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校领导决定,要想推进学校整体的“课程思政”改革,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召开学校级和院级的各类研讨会,因为这种“课程思政”的研讨会是教师自发组织的,并无行政上的要求,所以参会教师都能畅所欲言,能把自己对 “课程思政”改革的想法和思路在研讨会上充分交流,能有效地打消一些教师从事“课程思政”改革的畏难和抵触情绪。

(二)渐进性改革的要点

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坚持渐进性开展,及时总结“课程思政”模式。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主要党委成员首先通过大量的听课和深入细致的调查,挖掘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从事“课程思政”且教学效果好的专业课教师,让他们介绍经验。

其次,通过引导他们进行“课程思政”的交流,促进他们总结“课程思政”的经验和形成模式。

再次,选派这些已经从事“课程思政”的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和考察,把他们的心得通过交流会和新闻的方式向全校推广。

最后,通过典型示范、“课程思政”的模式总结、政策引导等,激发起广大教师从事“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因学段施德教的规律。高校必须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掌握其要点,才能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其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3.

[2]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46,146,144,138,136-137,129,138.

[4]赵沁平.让教育规律成为常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8(5):12.

作者:周立斌 王希艳 曹佳琪

德育规律遵循管理论文 篇2:

遵循规律:职业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前提

【关键词】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规律遵循

2016年12月,高技能人才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会上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和优秀代表,是创新技术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在推动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但高技能人才紧缺又是面临的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布的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指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职业教育规模偏小、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影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内部的主观因素而言,迎合领导意图、不按职业教育规律办学是影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比如近年来,为引导职业学校有效培养技能人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了技能大赛,一些职业学校进行管理创新,组建特长班,特长班不分专业,混合编班,学生不按教学计划学习,而是瞄准技能大赛训练和学习。一些校长认为,学生经过特长班的学习也确实披金挂银,既让学校受益,大赛成绩成为社会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依据;也让教师受益,获奖学生的辅导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中优先,还得到一份不菲的奖金;更让学生受益,获奖学生比一般学生技高一筹,获得省一等奖的学生还能被保送本科院校。但这种不按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揠苗助长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的权利。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其实,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没有捷径,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要以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要以育人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要以学生为根本,遵循人的身心成长规律。

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输送人才,人才培养必须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这表现为五个对接:一是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即根据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二是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即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即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四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即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五是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对接,即根据产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需要,拓宽继续学习渠道,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因此,职业院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向,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要深入社会调研,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培养与行业持续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合格人才,满足行业的需求;要深入企业调研,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术开发,培养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职业院校采用的主要是与区域经济相配套的发展模式,但也有其他模式,比如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发展模式、为第三世界国家培育人才的“国际输出”模式、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的“人才输送”模式等。无论哪一种模式,遵循市场规律的属性都不会改变。

职业教育也具有教育的属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也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表现在要有科学的办学理念、完备的实验实训资源和过硬的师资力量,即办学思想与人才培养相一致,办学条件与人才培养相匹配,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相配套等,形成符合时代要求、与学校资源实际相一致的办学模式、辦学特色和学校品牌。要创新办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用精细化管理确保科学教育思想有效落实,强化学校教学管理,用思想引领管理、用制度规范管理、用流程引导管理、用反思优化管理、用文化提升管理,比如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引进“现代学徒制”办学、采用智慧校园管理等。

由于职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还必须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要把核心素养放在首位,按照整体建设、职教特质、衔接贯通的原则,通过课程设计和实施建构核心素养,通过强化德育实践培植核心素养,通过教育质量评价强化核心素养,建构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环境,建构学生广泛参与、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定期开展家长调研,建构学校沟通机制和家长参与的学校管理制度,满足家长的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人成才。

作者:马永祥

德育规律遵循管理论文 篇3:

遵循高等教育管理规律,有效实施高等教育控制

摘 要 高等教育管理对象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断变化的,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复杂性要求我们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才能有效实施高等教育控制。

关键词 高等教育管理规律 高等教育控制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封闭性 开放性

从根本上说,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体系。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就必须认识和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我们知道,高等教育管理的两条基本规律:

(1)从高等教育管理在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关联看出——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统一规律。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本身所具有的两种属性,两者处于矛盾统一体之中。此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使高等教育管理不断得到改善。同时,高等教育管理的两种属性,又统一在高等教育控制等管理环节上,根本上统一于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2)从高等教育管理与高等教育系统外的关联看出——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统一规律。其统一在于无论是高等教育管理封闭性还是高等教育管理开放性,其目的都是为了使高等教育系统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得到保证,具体表现在统一于高等教育管理的诸环节上,

如:通过高等教育控制,在解决高等教育系统既定目的与实施中偏离目的的矛盾中,使封闭性和开放性统一起来。

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控制是这样一种工作过程,它以计划标准和高等教育目标为准衡量并纠正实际活动中与预定目标及计划之间的偏差,以确保实现目标结果的有效性。比如,某系为了保证学生选修各类课程的数量,规定学生必须在各类中每类至少选修一门。这种做法由于主观性太强,也许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至影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及时得到调整,不能等到学生毕业后才发觉这种规定过于主观而遭到各种批评。再如,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否则就会影响到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总体目标的实现。

总之,各项高等教育组织的计划或方案的目标需要通过及时控制以便与系统目标保持一致。

毫无疑问,有效的实施高等教育控制,就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管理具有两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一般管理的共性,不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管理的两重性具体表现为两方面的职能:一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的职能,一是组织生产力的职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它概括为“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在我们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这两方面的职能就是既要管理又要服务。两者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两者的矛盾表现为管理者履行职责时的“两难境地”,例如:既要增进集体利益,又要照顾个人的特殊需求;既要加强控制,又不能不发挥个人的主动性;既要维护现有的规范,又要提倡改变现状的改革等。

这就是管理两重性的一种反应。但若处理好,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服务工作做得好,有利于加强管理;科学有效的管理本身就是很好的服务。两者是辨证的统一。

根据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学生。在高等学校,学生既是主要的管理对象,又是主要的服务对象。

对学生,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尊重,三是要引导。尊重是必需的,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同时学生也是教育的主体,要做到以教学育人和以德育人,首先得尊重学生;而只有理解,才会尊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日趋成熟,但在处理学习、感情、生活等方面也会存在些许问题,必须理解大学生的思维,做好沟通工作,正确、积极地引导大学生完善自我成长。

具体地说,不论管理还是服务,都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特点,诸如学生的学习方式,喜欢独立思考、遇事求真的思维习惯,在学生工作上强烈的进取心、成就欲,对所取得的成绩、成果是否被承认特别重视等。

因而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看到他们的主流,也不能忽视了特殊的个体;珍惜他们的热情和激情,对他们的成绩要合理评价、充分肯定;在学习上、生活上、感情上要信任和正确、积极地引导他们,多多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在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往往就是由于对这些不理解不尊重,加上少数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有架子,不在乎甚至忽视学生的提出的意见、请求或者求助,影响和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对老师的信任。

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学生在管理中的能动性,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做好高等教育控制,甚至搞好高等教育管理的关键问题。

在遵循高等教育管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统一规律前提下,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我们特别需要处理好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的关系,仅仅以目标为引导和判断而忽视了过程是会出问题的。对于高等教育这样一个严重依赖环境资源输入的系统来说,控制成为管理过程中的有机组成环节。高等教育管理过程具有难以控制的特点。

这是由于,一个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周期性长,管理效能具有滞后性,它的社会效益要在若干年后才能显示出来;二是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工作方式大多是个体劳动,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不像工厂生产物质产品那样按工序进行严格的分工;三是高等学校的“产品”(学生)很难定型化、标准化,培养学生的质量不易检验。而且学生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学生的性格、思想、职能也各有差别,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这也增加了控制的难度。

因此,高等教育管理要把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结合起来,更注重目标管理中计划的科学制定及过程管理中方案的调整。如四川大学制定一个招收研究生的三年计划,预定每年增加招生3%。然而一年后,控制系统声明,要求入学的人数已大大增加,这样学校管理者有可能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1)增加教育经费,聘请更多的教师,增建教室、住房、设备等,以适应扩大后的招生需要;

(2)提高入学标准,限制入学人数,以保证既定招生目标的顺利实现。

高等教育既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闭性,是指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根据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矛盾而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自我运转和良性循环的性能;高等教育管理的开放性是指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根据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矛盾而在高等教育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互相作用中实现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能。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统一规律主要体现在稳定与改革的关系。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必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人口的、生态的、文化的因素等。高等教育受社会的制约和影响,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高等教育不可能完全不考虑社会的需求和可能提供的条件,去“引导”社会的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更要求高等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这已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同时也需要改革。在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中,高校感到最大的压力是如何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一方面,高校更多的是维持学校的稳定;另一方面高校也要思考学校如何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相适应的问题。但是,高等学校毕竟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在强调开放性的同时,为了能顺利实现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在强调社会适应性与改革的同时,高等教育管理又必须坚持自身的内在规律,保持自身的稳定。

对高等教育管理来说,一方面,当外界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已明显不能适应时,就必须及时地进行调整和变革;另一方面,如果变动频繁,必然不利于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的提高。英国著名学社阿什比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过去,每所大学都是独立的有机体,各按其内在规律去吸取营养和发育成长。

如今的大学已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绝对不可缺少的事物。它们在向前演化的过程中,正经历着遗传体系经常遇到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它们本身必须改变以适应社会的新形势,否则将遭受社会的抛弃;另一方面,它们在适应社会的改变中,又不能破坏大学的完整性,不然就将无法完成它们所承担的社会职责。”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只有遵循了高等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才能有效地实施高等教育控制。

参考文献:

[1][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李冀主编.教育管理辞典[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4]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向书清,女,1986年8月生,现就读于四川大学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学。

作者:向书清

上一篇:新员工年终总结下一篇:干部个人总结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