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德育工作规律遵照德育规律办事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在的职校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职校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难教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学生“厌学”现象日趋严重:他们大部分入校时文化基础就差, 缺乏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甚至是初中毕业后因各种原因本来就不愿继续就读, 迫于家长要求, 无奈才随便选择了一所职校学校的。二是不服从教师管教:他们要么以公开寻衅闹事混迹社会寻求内心宣泄的满足, 要么封闭内心, 我行我素表示对抗;他们拒不接受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往往是由于以往的情感经历形成了一种消极的情感障碍。教师应该怎么开展德育工作才能顺利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上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并受其规律支配的。德育是一门人的思想教育科学, 有它自身的规律。只有掌握它的规律性才能完成对道德品质发展的认识;只有利用它的规律性才能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改造。

1 首先要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令教师们头疼的学生们的表现往往带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他们渴望在同龄人中受人瞩目, 一呼百应, 以奇异的装束, 奢侈的消费, 出位的言行追求着虚荣心的满足。这种表现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成为是一种“被肯定的需要”, 只是其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用自己文明的行动赢得师长的认可和喜爱, 同学和朋友由衷的尊重和督促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合理的正道的需要, 养成了合理的正当的需要才会使情感具有正确的倾向性。

2 根据道德形成规律制定各年级德育实施的目标和内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道德成自于习惯”。三年的时间里从严格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 行为成熟以后再讲解更深层次的内容, 比如生命唯一的意义, 追求人生的幸福等, 最终激发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引导学生按照铺好的思路去认识自我, 认识事物, 认识环境, 帮助他们学习思考, 促成他们的进步成长。如此有序地对学生展开道德品质教育不失为一条科学的符合德育规律的的途径。

一年级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要让他们带有强烈的职业意识:并且从细节抓起, 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教给学生行为的规范和道德标准, 不能不用语言讲明一些道理, ”“但是, 决不能讲过就算, 最要紧的还在随时考察学生是不是自觉的实践了”。因为“人的成绩乃在于力行”。习惯形成以后, 就会成为一种自动愉快的行为, 不稳定的道德行为转化成稳定的道德品质。二年级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感受美, 欣赏美, 理解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对美的认识, 完善道德情感与人格修养。教师必须摆脱那种认为德育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观念, 发扬教育民主, 根据德育的目标体系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有目的、有计划地吸引学生参加德育活动, 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班主任面对毕业班的学生一定要做好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纪律, 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的教育。使学生掌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学会正确处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 成才意识和竞争意识, 激发就业、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3 德育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德育理念的主体性

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 是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教师必须摆脱那种德育就是学生听教师讲的陈旧模式使各种教育活动不仅只是教师、校长领导的对象, 还是学生本身注意的中心。学生越少感到活动的教育性, 这种活动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教育的艺术就在于使这些教育活动变成学生自己切身的要求。

3.2 德育专题的针对性

现在的青少年同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不一样, 并不单纯地因为他们变了, 而是由于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了变化, 因而他们的思想, 态度以及人生目标等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德育教育设计的时候, 要坚持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出发。在研究了学生整体的特点之后, 围绕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特点, 制定各年级的德育目标;在内容的设计上, 针对学生在职业教育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问题, 遵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教育规律, 确定不同的教育专题。

3.3 德育活动的实践性

德育活动要适应中职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职业学习实际, 教育活动设计上体现小、近、实、亲、趣, 用疏导的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交往、生活、就业等方面掌握如何遵循道德, 做到知行统一。在教育活动中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为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教育者通过选择和调节在活动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提高学生对自我, 对社会, 对人生的认识能力, 增强了心理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价值判断能力、道德思维和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 实践中和社会交往中主动探究和体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 铸造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分层次, 个性化教育的思想, 树立学生全面发个性发展、终生发展的大教育理念;掌握德育目标和每一项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 始终做到心中有全局, 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学生的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比起掌握知识要复杂得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不能只停留在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 引导学生从相应的高度去认识、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 而且还要采取适当措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多动动脑筋在形式上做到生动、新颖, 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加入适当的测试训练, 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摘要:本文阐述了怎样掌握和利用德育工作的规律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 并给出了3年制职校每一学年的学生特点和德育目标及活动重点, 以其能有目的, 有计划的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情感激励,引导需要,德育目标,德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储培君.德育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0.

[2] 易红郡.挑战自我——学生成长困惑与成才设[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9, 11.

[3] 丁榕.情感.科学.艺术——老师工作手记[M].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4.

[4] 陆克俭, 赵柄红, 沈曙红, 等.儿童.少年.青年心理培育纲要[M].南京出版社, 1991, 3.

[5] 宋曙, 刘明轩.人生行为选择的艺术[M].重庆出版社, 1991, 6.

上一篇:浅议市政基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下一篇: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