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西医治疗效果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探究基于经络辩证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乳腺增生症治疗中的镇痛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乳腺增生西医治疗效果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乳腺增生西医治疗效果论文 篇1:

80例乳腺囊性增生症临床治疗体会

【摘 要】 目的:探讨乳腺囊性增生症的治疗方法,总结病情变化监测方法,警惕乳腺癌发生。方法:对2007年2月~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80例,给予药物治疗减轻症状,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患乳均作单纯包块切除或区段切除手术,病理报告均乳腺囊性增生,未见有癌变,最长随访7年,未发现异常。结论: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对乳腺囊性增生症做出诊断,根据病理情况采取综合治疗,除去乳腺癌易患因素,预防乳腺癌发生。

【关键词】 乳腺囊性增生症 疾病诊断 治疗

乳腺囊性增生症是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占乳腺疾病的50%~70%[1],本病系内分泌障碍性增生病,是体内女性激素代谢障碍,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致该乳腺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而造成乳腺组织正常结构的紊乱,临床表现为乳房周期性疼痛并可触及有触痛肿块存在的乳腺良性疾病[2]。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呈现出病程长、易复发、恶变率高等特点,从而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将2007年2月~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乳腺囊性增生症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为已婚已育女性,年龄28~58岁,平均年龄42.5岁。其中左侧41例,右侧26例,双侧13例。患者均因发现乳腺肿块或疼痛而就诊,经手术活检证实,手术方式有单纯包块切除或区段切除。临床表现:周期性乳房胀痛、刺痛,一般在月经来潮前1周,甚至半个月即开始双乳胀痛,经口服药物治疗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停药后又复发或加重,周期反复,病程长。

1.2 体检检查及辅助检查

体检检查:双侧乳房外观无异常,双侧或单侧可触及块状、颗粒状、结节状肿块。肿块可分布于任何象限,以外上象限较为多发,肿块质地韧或偏硬,表面光滑或结节状,颗粒状, 大小不一,边界不清,肿块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活动包块触诊时有压痛,可伴有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不肿大[3]。

辅助检查:乳腺彩超示乳腺囊性肿块,一般为多发。乳房钼钯X线摄片可见模糊的密度增高影,呈棉絮或毛玻璃状,内含透亮的圆形囊肿影,部分可见不规则小梁,少数可见孤立的圆形钙化影,斜位片可见血管增粗,部分可见淋巴结影。

1.3 治疗方法

1.3.1 中成药治疗:对于症状不明显,触诊无明显腺体增厚或肿块形成的乳腺囊性增生,选用乳癖消、逍遥丸、小金丸、乳核内消颗粒等治疗,多数患者治疗后症状减轻,但停药后有反复;

1.3.2 西药治疗:对于症状较重,触诊包块明显伴压痛的乳腺囊性增生患者,宜采用抗雌激素类药物,如:三苯氧胺、黄体酮等,对促使乳腺肿块缩小、变软,减轻患者疼痛有明显的疗效。不过三苯氧胺疗程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3个月,经期应停药,同时辅以维生素E口服,对调节性激素和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有益,待症状明显改善后再辅以中药或中成药治疗以巩固疗效[4];

1.3.3 手术治疗:本组患者均经内科保守治疗3个月至2年,从两个方面考虑给予手术活检:症状反复,乳腺腺体增厚明显,呈结节状,质地偏硬,手术活检前难以确诊;钼钯B型超声提示囊性增生肿块和低回声区包块。

2 结果

本组80例患者均作手术活检并作病理检查,均报告乳腺囊性增生,未见有癌变病例。全部患者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均作长期随访,最长7年,未发现异常。

3 讨 论

乳腺囊性增生症是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乳腺癌的癌前病变之一,因此临床上及时有效的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乳腺囊性增生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可用中药或中成药调理[5]。患者应每隔2至3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以观察乳房肿块的变化。治疗期间,患者应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减少脂肪摄入,保持健康的身心状况有利于减少或预防本病的发生。大剂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B6等治疗后有一定的效果[6]。乳腺囊性增生症的中医药治疗虽疗效满意,但是存在起效慢、治疗周期长的缺点。中西医结合治疗克服了中医与西医治疗方法中的局限和不良作用,提高并巩固了疗效,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发病率增高且恶变率也随之增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本病与乳腺癌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尤其与乳腺癌癌前病变关系密切, 有的学者认为乳腺囊性增生病就是乳腺癌癌前病变, 有囊性增生病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是一般妇女的 2~4倍[7]。国内不少学者认为确切的癌前病变就是非典型增生,无论任何器官、任何病变,达到非典型增生才列为癌前病变,其过程为依次为: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可发生癌变。乳腺增生病中导管上皮增生尤其是有不典型者癌变危险明显增加, 应视为癌前病变[8]。在未来的乳腺囊性增生症治疗研究中,应加强对于其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其发病机理,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达到提高乳腺囊性增生症治疗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阚秀.乳腺癌癌前病变和早期癌[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5):261.

[2]蒋国勤,吴浩荣.乳腺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2):33-34,50.

[3]周家萍,杨华.乳腺增生与乳腺癌发病成因的分析和预防策略[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

(10):1385-1386.

[4]张建英,王锡宇.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药治疗[J].青岛医药卫生,2006,38(6):425.

[5]李瑞,王张平.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3):87-88.

[6]方志沂.乳腺囊性增生病与乳腺癌[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5):265.

[7]杨洪善.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症状及治疗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2):144.

[8]邹晓,刘诚聪,程广,等.乳腺囊性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青岛医药卫生,2011,34

(5):370-373.

作者简介:

蒋雅玲(1981—)女,硕士学位,长沙市第一医院普外3科主治医生,研究方向:乳腺外科。

作者:蒋雅玲

乳腺增生西医治疗效果论文 篇2:

基于经络辩证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乳腺增生症治疗中镇痛作用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经络辩证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乳腺增生症治疗中的镇痛作用。方法 将2019.10~2020.12本院20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经络辩证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B组(常规取穴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C组(常规取穴电针治疗)、D组(假穴位经皮电刺激治疗)各50例,观察4组治疗前(首次就诊时)、治疗后(治疗3个疗程后)简式McGill疼痛问卷量表(SF-MPQ)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B、C三组治疗后SF-MP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同时A组低于同时期的B、C、D组,B组低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D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B、C组治疗后SF-MPQ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晕针、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 基于经络辩证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显著缓解乳房疼痛情况,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乳腺增生症安全有效。

关键词:经络辩证;经皮穴位电刺激;乳腺增生症;镇痛作用

乳腺增生症是常见的乳腺良性疾病,主要病因为内分泌失调,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结节状态或肿块,若未及时治疗,可能诱发癌变[1]。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症有独特优势,认为气滞血瘀证的治疗要点在于行气、活血、化瘀,经皮穴位电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穴位可发挥相应的疗效。但常规低频电刺激治疗时多常规选取穴位,未能结合乳房的痛点选择更具针对性的治疗穴位。鉴于此,本院在2019.10~2020.12期间积极开展基于经络辩证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取得满意度的疗效及安全性,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20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研究,均就诊于2019.10~2020.12期间。纳入标准:符合乳腺增生症中西医诊断标准,辩证为气滞血瘀证[2-3];年龄18~40岁女性;有基本规则的月经周期及经期;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存在针刺禁忌证;近1个月内接受过专业治疗或半年内有激素治疗史;初潮前乳房发育;乳腺炎性疾病或肿瘤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的功能性子宫出血;过敏体质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包括A、B、C、D组各50例。A组:年龄18~40岁,平均(28.96±3.47)岁;病程1~5年,平均(2.73±0.62)年。B组:年龄18~40岁,平均(28.33±3.34)岁;病程1~5年,平均(2.79±0.67)年。C组:年龄18~40岁,平均(28.52±3.55)岁;病程1~5年,平均(2.95±0.72)年。D组:年龄18~40岁,平均(28.14±3.29)岁;病程1~5年,平均(2.81±0.64)年。四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

A组:经络辩证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①辨别病经:嘱患者取正坐位,充分暴露乳房。操作者四指并拢,指腹根据内上、外上、外下、内下象限自乳房外围向中央轻轻扪按,找出有压痛的表面光滑无粘连的肿块,该点所在经脉即为病经。②选穴:阿是、太冲、病经本经的子穴、病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下的反应点。根据乳房痛点的个数决定对应的病经数,1~4条不等。③操作:取法国PHENIX系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负极粘贴连接阿是、太冲、病经本经的子穴;病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下的反应点可根据实际情况粘贴正极或负极。以心脏为界,每组正负极在一侧。参数设置:低频2Hz,强度8~12mA,时间30min。月经周期第8d开始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月经期停止。共治疗3个疗程。

B组:常规取穴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①取穴:屋翳、肩井、乳根、足三里、期门、太冲,均为双侧。②操作:取上述治疗仪,负极粘贴屋翳、期门、太冲,正极粘贴肩井、乳根、足三里。参数、疗程与A组一致。

C组:常规取穴电针治疗。①取穴:与B组一致。②操作:取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25mm×25mm),按国家标准针刺穴位,得气后连接华佗牌电针治疗仪,正负极连接穴位与B组一致。疏密波,频率2Hz,电流以患者耐受为宜。疗程与A组一致。

D组:假穴位经皮电刺激治疗。避开乳房,于每侧手臂取2处固定位置做假穴位,予经皮电刺激治疗,参数、疗程与A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①乳房疼痛程度:于治疗前(首次就诊时)、治疗后(治疗3个疗程后)使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量表(SF-MPQ)进行评估,包含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3个部分[4]。其中PRI评分0~3分,VAS评分0~10分,PPI评分0~6分,总分0~58分,疼痛严重程度与分值成正比。②不良反应:观察治疗期间晕针、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計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对比采用方差分析,以F值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乳房疼痛程度比较

A、B、C三组治疗前、后SF-MPQ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组SF-MPQ评分与B、C、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B组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4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晕针、皮疹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高发病,严重危害女性的生命健康,需加强相应的治疗。西医治疗以药物镇痛为主,不良反应较多,且治疗周期长,易反复发作。中医认为该病属“乳癖”“乳核”等范畴,以气滞血瘀型较为常见。中医认为情志不遂,久郁伤肝;或精神刺激、过度劳累导致肝郁气滞;肝气久郁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气滞、痰凝、血瘀则发为乳房肿块,故治疗当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等为法。电针是常见的针灸疗法之一,对乳房疼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电针强调“气至病所”,酸、麻、胀等针感乃针刺得气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但并不为所有患者所接受,故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产生影响。

近些年,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仪在妇产科得到良好的应用。该法乃现代物理技术与中医穴位治疗的结合,利用磁场技术作用于不同的穴位可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磁场可增加细胞膜通透性,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发挥消肿镇痛的功效;同时可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延缓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导,从而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5]。但目前多見的是常规取穴,包括屋翳、肩井、乳根、足三里、期门、太冲等,缺乏针对性。本研究采取的基于经络辩证取穴,结果显示治疗后,经络辩证取穴经皮组SF-MPQ评本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同时期的常规取穴经皮组、常规取穴电针组及假穴位经皮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常规取穴经皮组与常规取穴电针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基于经络辩证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取得更为显著的镇痛作用。中医认为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其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刺激效应、病理反应等方面与周围的非穴位比较有特异性,基于经络辩证取穴电刺激可直接作用于痛点循经对应的穴位发挥疗效,从而取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基于经络辩证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提示该法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基于经络辩证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可直接循经作用于乳房的痛点而发挥疗效,可提升镇痛作用,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用于乳腺增生症的治疗。

参考文献:

[1]何海燕,张革萍,谭娟,等.柴瓜消结汤结合针刺乳癖三穴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四川中医,2021,39(10):144-147.

[2]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癌诊疗共识专家团队.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良性疾病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26(24):1859-1860.

[3]陈惠姣,韦惠宁,邱春萍,等.分区走罐结合针刺原穴治疗乳腺增生30例[J].中国针灸,2020,40(8):810.

[4]谭娟,惠彩霞,白雪峰,等.温针灸、药线点灸联合乳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症气滞血瘀型的疗效及对患者性激素、血脂水平的影响[J].河北中医,2021,43(4):653-657.

[5]杜侠.穴位电刺激配合中药包热敷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42(4):317-319.

课题名称:自治区中医药局自筹经费科研课题(GZZC2019256)

作者:梁晶 刘勉

乳腺增生西医治疗效果论文 篇3:

小金胶囊(0.35 g/粒)在乳腺囊性增生病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探索小金胶囊(0.35 g/粒)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行Mammotome病检证实为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患者3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10例,分别给予小金胶囊(0.35 g)、他莫昔芬片、乳癖消片治疗,疗程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对3组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A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C组(90.9% VS 69.1%,P<0.05),與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 VS 89.1%,P>0.05);A组乳房VAS评分及肿块大小评分显著高于C组(P<0.05),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1.8% VS 24.5%,P<0.05),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 VS 4.5%,P>0.05)。结论:小金胶囊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应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乳腺囊性增生病;小金胶囊(0.35 g/粒);卵巢

乳腺囊性增生病简称为乳腺增生,常见于25~45岁的女性,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1]。其发病率约占育龄期妇女的40%,占乳腺疾病的75%[2]。囊性增生病的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是一般女性的2~4倍,癌变率为1%~5%[3],因此,此病的防治对预防乳腺癌有重要意义。此病常以乳房内多发囊性病灶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乳房胀痛、常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多数行经后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少数乳痛可伴随整个经期,偶见乳头溢液。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机体激素代谢异常,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有关,即雌激素水平升高刺激乳腺导管扩张,而孕激素又分泌不足而导致乳腺异常增生[4]。在治疗上,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停药后易复发,且不良反应多,采取手术方式可以获得病理学诊断和切除有恶变风险的病变,但是很难根治,同时因体内环境尚在,术后复发和再发风险高[5]。因此近年来,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乳腺增生已成为主流的治疗方式。本研究旨在探讨运用中药小金胶囊(0.35 g/粒)治疗行Mammotome微创手术后病理确诊为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患者,与他莫昔芬片、乳癖消片进行对比,评估其疗效性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行Mammotome病检证实为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患者3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10例。A组110例,年龄28~45岁,平均年龄(39.2±7.98)岁,病程3个月至2年,平均病程(14.66±1.56)个月;B组110例,年龄26~44岁,平均年龄(39.7±7.46)岁,病程3个月至1.7年,平均病程(13.87±1.23)个月;C组110例,年龄27~44岁,平均年龄(38.9±7.65)岁,病程3个月至2.2年,平均病程(14.04±1.82)个月。3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6年《乳腺增生症诊治专家共识》[6]中乳腺增生症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双侧乳腺,少数也可为单侧疼痛、结节状态或肿块,部分患者合并乳头溢液。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制定的《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7]中乳癖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患者一侧乳房或者双侧乳房有单个或多个大小不同、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分散至患者整个乳房部位,与周围组织的边缘界限不清晰,与皮肤或者深部组织不粘连,存在触痛的现象,可随着患者的情绪和月经周期的改变而消长,部分患者的乳头有溢液现象或者瘙痒症状存在。

1.3 纳入标准 1)年龄25~45岁;2)符合乳腺囊性增生症的诊断标准;3)均经彩超检查出1个或多个可测量的囊性病灶;4)无既往乳腺等内分泌病史;5)愿意接受研究药物者。

1.4 排除标准 1)患者有乳腺恶性肿瘤;2)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3)妊娠期或哺乳期;4)有血栓、栓塞性疾病者,有深部静脉血栓史、肺栓塞史者;5)过敏体质者;6)精神系统疾病,无法正常沟通交流者。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失访或者没有按照规定用药而导致对药物疗效判断产生影响的患者。

1.6 治疗方法

1.6.1 观察组(A组) 采用中成药小金胶囊(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70132),3粒/次,2次/d,连续服用12周,经期停药。

1.6.2 对照组(B组) 采用西药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472),10 mg/次,1次/d,连续服用12周,经期停药。

1.6.3 对照组(C组) 采用中成药乳癖消片(沈阳红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1020747),5片/次,3次/d,连续服用12周,经期停药。

1.7 观察指标

1.7.1 临床疗效比较 根据疗效判断标准记录3组患者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1.7.2 乳房疼痛评分与分级比较 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对3组患者行触诊(月经净后7 d),进行乳腺疼痛程度评分,即疼痛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即取长度10 cm的VAS游标尺,每1 cm代表1分,正面为0~10之间的标尺,代表分数,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反面为0~10共11个阿拉伯数字,评分时让患者在游标尺上指出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刻度,医生读出背面相对应分数并记录其疼痛程度分值。乳房疼痛评分与分级标准为:0级(0分):无乳房疼痛;l~3级(3分):轻微隐痛、触痛;4~6级(6分):疼痛比较重,性质为胀痛、钝痛或窜痛,但尚可以忍受;7~10级(9分):疼痛加剧,性质为刺痛、坠痛不能触痛甚至触衣而痛,难以忍受。

1.7.3 乳腺肿块大小评分与分级比较 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对3组患者行触诊(月经净后7 d)和彩超检查,以患侧乳房最大肿块的直径来计算肿块大小并评分:0级(0分):无肿块;1级(3分):肿块直径≤2 cm;2级(6分)肿块直径>2 cm,≤4 cm;3级(9分)肿块直径>4 cm。

1.7.4 观察治疗期间3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参照《WHO不良反应术语集》,统计胃肠道反应、白带增加、皮疹、潮热、月经紊乱例数并进行比较分析。

1.8 疗效判断标准 本研究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药外科学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在第八次会议上审议并且通过的《乳腺增生病疗效评价標准》。临床痊愈:改善率≥90%;显效:改善率≥70%,且<90%;有效:改善率≥30%,且<70%;无效:改善率<30%。其中,计算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乳房疼痛、乳腺肿块的总积分,即改善率,改善率=(治疗前的总积分-治疗后的总积分)/治疗前的总积分×100%。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以[例(%)]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2周后,A、B 2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P<0.05),而A、B 2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乳房疼痛及肿块大小评分比较 治疗前,A、B、C 3组的VAS评分及乳腺肿块大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2周后,A、B 2组的VAS评分及乳腺肿块大小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而A、B 2组的VAS评分及乳腺肿块大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12周后,A组仅有2例出现胃部不适,无其他不良反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A、C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乳腺囊性增生病常见于生育功能旺盛的育龄期妇女[8],此病触诊时乳腺组织呈结节状、团块状改变,触痛征阳性。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囊性增生是由于卵巢内分泌水平失衡,雌孕激素比例失调,或者乳腺局部实际的性激素受体异常,加之雌激素相对过剩,导致乳腺组织增生过度和复原不全,过度刺激而形成乳腺囊性增生病[9]。中医理论认为,乳腺囊性增生病属“乳中结核”或“乳癖”的范畴[10],多与情志、饮食、劳倦内伤相关,病位在肝、脾、腎,病因包括肝郁气滞、痰凝血瘀、冲任失调所导致的气机运行不畅,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聚集于乳络,气血痰瘀交阻,相互错杂而病。因乳腺囊性增生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在临床上无根治的西药,且在改善症状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高发生率的不良反应。而中医中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较现代医学有更明显的优势,且疗效稳定性高有持久性,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低[11]。因此近年来,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已经成为主流的治疗方式。

本研究对110例患者采用中成药小金胶囊口服治疗12周,结果显示疗效显著优于乳癖消片,有明确的消肿止痛和消除囊肿作用。小金胶囊处方源于中医经典名方,主要由麝香、木鳖子、制草乌、枫香脂、乳香(制)、没药(制)、五灵脂(醋炒)、当归(酒炒)、地龙、香墨组成。与乳癖消片比较,小金胶囊多了麝香、乳香、没药等成分。其中麝香、乳香性善走窜,能攻定血脉,透达经络,并能疏肝解郁,而当归、香墨、没药、木鳖子解气活血止痛,为血中之气药,能行气解郁、通络消痰散结,配地龙破血祛瘀。梁文波等应用西黄丸(牛黄、麝香、乳香、没药)给造模后大鼠灌胃,结果显示,西黄丸能抑制雌激素引起的乳房肿大并降低乳腺增生大鼠血清雌二醇含量,升高孕酮含量,调节血液中雌孕激素的相对平衡,从而降低乳腺增生大鼠乳腺小叶数、腺泡数、细胞增生层数和乳腺导管扩张程度。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小金胶囊能抑制腺泡和导管增生,使胶原纤维合成减少,增强细胞溶酶体释放组织蛋白水解胶原纤维,从而消除纤维细胞的增生、粘连[12]。该类药能明显提高卵泡期的激素分泌水平,改善全身及局部组织的充血水肿、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胶原值,止痛。

他莫昔芬片是一种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具有抗雌激素和类雌激素2种作用,能与雌激素受体进行竞争性结合,形成稳定的受体复合物。其主要针对体内激素比例失调加以干预,积极调整体内激素水平,将体内孕酮有效平衡,进而对乳腺增生进行治疗。但该药存在激素作用特异性不强,靶向性不明确的特点,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卵巢功能,会促使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增加或者减少,并且出现恶心、胸闷等诸多不良反应,如果长期服用该药物进行治疗,还会将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提高[13]。因该药存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高等缺陷,因此临床治疗上存在较大争议[14]。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12周后,他莫昔芬与小金胶囊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其不良反应较小金胶囊多,110例患者中有10例出现潮热,6例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4例出现月经紊乱,不良反应发生率达24.5%,显著高于小金胶囊组,因此他莫昔芬片不建议作为乳腺囊性增生病治疗的首选药。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乳癖消片,小金胶囊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虽疗效与西药他莫昔芬片相当,但其不良反应远低于他莫昔芬片,综上所述,小金胶囊较自拟中药方剂治疗,服用方便,较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不良作用低,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起效快,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消除囊肿和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佚名.胡金辉治疗乳腺增生病验案举隅[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11):88-90.

[2]王海霞,李迎.小金丸和蒲公英片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54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9):219-219.

[3]Rungruang B,Kelley JL 3rd.Benign breast diseases:epidemiology,evaluation,and management[J].Clin Obstet Gynecol,2011,54(1):110-124.

[4]陈旭梅,张平,毕曙光.温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100例[J].河北中医,2003,25(10):765-766.

[5]郭健飞.外科手术治疗乳腺增生伴癌变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163.

[6]马薇,金泉秀,吴云飞,等.乳腺增生症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7):759-762.

[7]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89.

[8]许杰艺,卢雄伟,许瑞华,等.微波加金黄膏外敷结合月经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6,13(10):30-31.

[9]邹晓,刘诚聪,程广,等.乳腺囊性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青岛医药卫生,2011,42(5):370-373

[10]林毅,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

[11]李琳琳,秦晔.乳腺囊性增生病中医药治疗研究简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3):88-90.

[12]杨国清.大黄蟅虫丸加小金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09,29(36):98.

[13]田华亭.乳癖散结胶囊与他莫昔芬片用于乳腺增生治疗中的效果对比[J].北方药学,2017,14(8):18.

[14]吴艳梅.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的Meta分析[J].光明中医,2013,28(7):1437-1439.

(2019-11-29收稿 责任编辑:徐颖)

作者:王蓉 古文倩 黄自明

上一篇:医院药师合理用药医学论文下一篇:动态校园兼职网站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