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趋势和潮流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基本特征,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战略行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西安这样农业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篇1:

安徽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分析

摘 要:本文针对耕地质量等级问题,使用了回归分析、模糊层次分析、灰色预测等方法,分别建立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灰色预测等模型,综合使用了EXCEL、MATLAB和STAT等软件编程,分别得到安徽省的基础地力预测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结果,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有效运行。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灰色预测;GM(1,1);灵敏度分析;MATLAB

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这是呼应中央提出的加强供给侧改革策略,强化农业供给侧生产方式创新,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完成农业经济和农村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农业是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底,然而随着农业的发展,整个产业面临着突出的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投入产出比例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低效益、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数据的获取及假设

数据来源于2005年-2009年安徽省各市粮食产产量、化肥和农药使用量;2004年-2014年安徽全省除涝面积等。我们提出以下假设:(1)假设环境和政策没有变动,在模型建立和数据选取的情况下一致;(2)选取的各指标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3)选取的经济指标是准确有效的。

二、综合研究安徽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1.研究思路

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状况和土壤管理四大方面。而这四个大方面又包含诸多不同的指标,故需要运用相关分析法筛选出主要指标,然后再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得出综合评价指标,制定出耕地质量等级标准;随着土地整治又会各指标的得到一些改善使得基础地力有改变的趋势,可通过灰色预测方法预测2020年的基础地力。建立农药、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的模型,并给出要使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的零增长,化肥利用率应提高的百分点。

2.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

(1)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分数

计算耕地质量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2)预测

由于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土地的理化性质像立地条件和剖面结构变化比较微弱,因此我们收集到了历年来有机化肥的使用量、气体SO2的排放量、水库的库容量和排涝面积数据来分别反映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灌溉保证和排涝能力,最后我们用其综合变动百分点直接说明基础地力等级变化。

①数据处理

首先对收集到的数据都处理成今年相对于前一年变动百分比,计算公式如下:

②预测

我们根据上述得出的2005年到2014年10年的综合变动百分点,运用灰色预测方法预测2020年的综合变动百分点,预测步骤如下:

运用MATLAB计算结果和误差检验结果,由此可知预测到2020年的综合变动为0.4849个百分点,与政府要求提高0.5个等级比较相近;用有机化肥使用量变动百分点来反映土壤有机质变动百分点,运用同样的方法预测出2020年提高0.5814个百分点。

3.建立农药、化肥施用量與粮食产量的模型

(1)模型的准备

我们选取了安徽省2005年-2014年合肥、淮北、亳州、宿州等十个主要市区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农药使用量、化肥施用量构成面板数据。

以1995年的化肥利用率为基础,即该年化肥利用率近似为100%,我们根据2005年-2014年安徽重要市区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積、粮食总产量、农药使用量、化肥施用量用stata估计出近20年的化肥利用率,然后把化肥利用率的变化趋势绘制成图,见图。

由上图可知,安徽省近20年的化肥利用率自1995年起呈现先逐年下降,在1995年附近达到最小值后又平稳上升的趋势。查阅资料得知,2014年之前农民对于施肥方面还存在着盲区和错误认知,施肥方法不科学,施肥技术也较为落后,没有重视微量元素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政府的科技和财政补贴,对施肥方面相关文件的出台,使得化肥利用率渐渐提高。

4.模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GM(1,1)模型

(1)模型的准备

安徽省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依据典型样点灌区全年现场典型观测的灌溉用水资料、灌溉试验和计算分析,得出典型样点灌区年度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2)模型的建立

三、结束语

为贯彻落实《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方案》,实现到2020年,安徽省全省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的目标,建立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有机物含量比例以及耕地基础地理力。

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建立农药、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的模型,主张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有害物质。使得到2020年,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达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6个百分点。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模型,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到2020年,安徽省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和产品质量得到全面改善,提升了全省的农业效益,从而保证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使整个农业经济体系有条不紊地运行,农业市场更加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胡存智.中国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理论与方法研究--兼论《农用地分等规程》总体思路及技术方案设计[J].中国土地科学,2012(03).

[2]崔远来,李远华,陆垂裕.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尺度效应分析[J].中国水利,2009(03).

[3]彭世彰,艾丽坤.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水安全[J].水资源保护,2012(03).

[4]许建中,赵竞成,高峰,黄修桥,李英能.灌溉水利用系数综合测定法实例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01).

[5]毕守东,王冬平.安徽省粮食产量的最优加权组合预测[J].预测,2000(03).

[6]王建林,王宪彬,太华杰.中国粮食总产量预测方法研究[J].气象学报,2000(06).

[7]李颖明.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09).

[8]陈希孺.最小一乘线性回归[J].数理统计与管理,1989,8(5):48-55;1989,8(6):48-56.

作者:陶里彤 琰关 赵阳 关珊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篇2:

西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摘 要】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趋势和潮流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基本特征,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战略行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西安这样农业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

一、西安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农业循环经济以一定的经济区域的农业为对象,以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以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协调区域内部农业各项功能为重点,统筹规划区域农业的总体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针对与地理区位、历史人文、自然环境资源相关联的地域特色,农业循环经济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合理规划和调整特定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农业经济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覆盖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不仅能促进区域整体上的资源节约、提高利用效率,实现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区域农业综合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县域循环经济在实现县域内功能互补、集群发展的基础上,还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西安农村及更大范围内进行系统整合,提升循环层次,达到空间有效利用和区域平衡发展,使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展开。因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探索,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使农业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位置,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西安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发展西安农业循环经济,依托西安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力量,科学规划管理,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产值的高效益,为建设西安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西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长期以来,西安的农民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农药、化肥、农业塑料薄膜的使用量逐年上升,由于这些化工产品在短时期内很难被自然消化,于是随着长年的积累就造成了农用土地效力下降,随着雨水的作用这些污染物又流向了河流,导致水质的恶化或富营养化,这一方面使生物资源面临严重破坏的窘境,另一方面也威胁到了人们的生活用水安全。这种单纯依靠高投入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增加农药化肥使用量——土地效力下降——继续增加农药化肥施用量——土地效力继续下降的恶性循环,而这样一种恶性的生产方式的积累使得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2、副产品和废弃物利用率低

从西安市的农业生产状况来看,在获得粮食大丰收的情况下,在对这些农作物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比如秸秆等,这些废弃物如果弃置不用,不仅会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环境污染,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对于大量的农作物资源仅仅只是做初级加工,缺乏对于农产品的深度加工能力,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影响了农业经济效应的提高。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

从政府层面来看,西安市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是依赖以机械设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发展,农业在西安市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近年来一直没有多大变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这种路径依赖在短时期内很难动摇,这就造成政府在工作过程中为了追求GDP而重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相对忽视农业自身的发展,对于农业发展中采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的支持力度不大。第二是农民层面。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自然是生产的主体,对生产要素的改进有着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而西安市的现状是农村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于保护当地农业资源的重要性认识有限,而对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一观念更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两个因素相结合就会造成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对于下一步的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会产生极大的成本阻力。

三、西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1、推广生态种植业生产方式

全面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通过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鼓励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建立绿色生产基地,全面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因地制宜鼓励引导农户之间联合,形成“生态种植业—生态饲料加工—生态养殖业—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业”的循环产业链。

2、发展生态畜牧业

积极推行畜牧业科学养殖,饮污分离、雨污分流、污染物固液和干湿分离。发展农牧结合的规模化养殖,建设规模化养殖场,采用生物治理技术,通过建设有机肥加工中心,匹配相应农作物基地,使得畜禽粪尿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确保养殖废弃物能被农田吸收利用,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生产体系。

3、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形成培育“种-养-加工”一体化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发挥农产品加工连接一、二、三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能力。扶持“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循环型生产模式的农业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建设高标准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促进畜产品、水产品、农产品加工企业横向联合。促进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下转第75页)(上接第72页)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建立县域绿色生活社区

开展县域绿色生活社区建设,重点搞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资源化、无害化,实现肥料就地还田、秸秆集中利用。推广生活污水分散或集中处理,人畜粪便污水作为农用肥料或进入沼气池,实现集中利用和有效还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有机垃圾、集中腐烂制肥、自然净化等方式实现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农村产生的无机垃圾和有害垃圾,应纳入城镇垃圾处理的总体规划。推广沼气应用技术,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提高有机废物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梁龙.对农业循环经济和农村循环经济的思考[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08(04).

[2]姜法竹,杨纯波.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1).

[3]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求是,2003(13).

本文为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IN06)。

作者简介:辛宇,女,讲师,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作者:辛宇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篇3:

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结合河南农业发展的现状及要求,确立了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2015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当前循环经济发展的五个主要任务:推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推广节约型种养植业;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为主构建循环经济链;全面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园区。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河南

河南是中国农业大省,有耕地资源近8 000千公顷,占全国的6.2%,是中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年4 000万吨以上,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小麦、玉米、烟叶、畜产品等多种农产品产量处于全国前列,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然而,长期的高强度生产使河南农业面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模式,走高产、高质、高效、循环、再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

一、总体思路

探索以“高利用、低排放、无害化、高效益、可持续”为原则,推进农业生产由资源浪费的粗放型向资源节约的集约型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一是大力开展节约降耗:重点加快农业优质基地建设,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节约型种植业和集约型养殖业,降低农业生产资源的消耗[1]。二是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链条;大力普及户用沼气,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推广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三是有重点地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循环经济技术、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重点发展方向和目标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2];构建起产品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初步搭建起经济效益高、资源生产率高、废弃物资源化率高为特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

到2015年左右,全省全面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基本普及测土施肥,降低化肥农药施用强度至目前的70%左右,全面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规模化养殖区基本普及大中型沼气,大面积推广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一批农业清洁技术推广中心,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建成乡村清洁设施[3]。

三、主要任务

1.推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重点,通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实施国家粮食工程核心区规划;积极推进以优质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等重大项目;发展烟叶、油菜等经济作物优质基地建设;发展服务于城市的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基地;继续推进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推进畜牧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和高效化;重点加快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精加工,实现间接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河南建设林业生态省为契机,提高林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2.大力推广节约型种养植业

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和节能,建立节约型种植业和集约型养殖业,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4]。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土地还原处理率,实现农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生态化,因地制宜地构建粮食、畜产品、经济作物、果品蔬菜果、药材等生态产业链条,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产业网络;构建豫西旱作区资源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提高降水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抓好以节地、节水、节肥等农业资源利用率为特征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5];加快高耗能老式落后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鼓励生产、使用新型节能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

3.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为主构建循环经济链

结合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大力发展有机肥和沼气,加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通过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适宜地区构建多个农业循环经济链条。通过青贮氨化、生产高蛋白饲料,大力发展秸秆饲料化;通过生产有机肥、直接还田等措施推进秸秆肥料化;积极发展农作物秸秆原料化,如作为造纸、糠醛原料,制作秸秆餐具,培植食用菌等;探索发展秸秆能源化,如秸秆制沼气、气化和发电等。大力普及户用沼气,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提高沼气规模化利用水平。全面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推广“畜禽粪便—沼(肥、菌)—粮菜果林”等模式;加强畜禽粪便规范化生产有机肥,提高粪便肥料化的层次;提高养殖业废水生物氧化塘多级利用和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

4.全面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以农业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为重点,加快开发应用既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可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农业生产技术[6]。

以现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依托,建立起河南省农村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中心,拓展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途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在农业生产发达的豫北、豫中、豫东等地区,以乡或村为基本单元,推进农田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

5.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园区

园区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以生态农业园区、循环型农业生产—加工区为发展方向,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园区。

以发展面积较小的生态农业园,涵盖一定区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加工区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通过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全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在面积较小的园区内,把种植、养殖、渔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典型的“粪—沼(菌)—粮果菜鱼”、“粪、秸秆—食用菌—肥”等生态农业模式。

通过区域内构建“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生产”循环经济链,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业种养殖和加工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产品和有害污染物在区域内的闭路循环,通过物质、能量流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最大限度的提高区域内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孟赤兵.产业循环经济[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25-28.

[2]张玉春,李宗植,陈其霆.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5,(1):80-83.

[3]任继明.山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7,(5):22-24.

[4]陈良,江波.循环经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村经济,2004,(9):65-67.

[5]张庸萍,袁冬梅.论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65-68.

[6]闫双.论循环经济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505-507.

[责任编辑 王薇]

作者:文春波 闫 雷 闫立林 徐夏楠

上一篇:计划生育年终总结下一篇:审美趣味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