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2023-0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答问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

去年11月,在“中外企业文化2008南宁峰会”上,我作了主题为“‘五门事件’的文化反思”的中心发言,谈到2008年在我国企业界先后发生的几个具有影响的事件,如华为辞职门事件、东航返航门事件、唐骏转会门事件、王石捐款门事件以及大家非常关注的三鹿奶粉门事件。“五门事件”引发我们对诸如企业员工和企业到底是什么关系、怎样看待员工的忠诚观和人才流动、如何建立与高技术人才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如何处理好公司母子文化的关系、如何避免企业文化的老化、如何看待以人为本、知识经济对于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和薪酬体系提出哪些挑战以及企业应有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底线到底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会上,《企业文明》杂志编辑部主任罗志荣同志向我约一篇稿子,后来明确主题是有关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方面的。这个题目很有挑战性,正是透过“五门事件”,需要我们作系统研究与考量的问题。不久前,我曾说过中国企业文化事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但极不平衡,其中也暴露出很多缺陷,尤其是近期正在面临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企业文化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多与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缺陷有关,同时,金融危机也在考验中国企业文化理念的成熟度。

本来,我与志荣同志商量,以访谈或讨论形式谈谈我对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因双方一时难以谋面,所以我只能按他发来的“书面采访提纲”来做“作业”了。

罗志荣:企业文化理念的体系化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怎样才能与企业文化的制度体系化建设、行为规范体系化建设相结合?

首先,应明确什么是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的内涵是什么?企业文化理念,是指根据企业长期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未来发展要求,充分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市场及科学技术等的变化趋势,找准企业文化的原点、特点和生长点,用确切的文字语言所表述出来的企业价值观、道德观、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有这样几个方面内涵: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不是一两句闪光的语言,它是一个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不是一两个人(企业领导人或创始人)的理念,而是在企业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的引领下所形成的企业全员的价值共识;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不只是一种管理的系统理念,而且是在以人为本的旗帜下所形成的涉及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控制、安全、廉政、服务等全方位的理念;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从层次上说,包含企业、部门、基层班组等不同层次的理念,就一个集团公司而言,既包括集团的理念,也包括下属企业的理念;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不是空洞的学说,而是植根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之中,又直接或间接引导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思想指南。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大体包括:企业的事业领域及市场定位,企业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企业精神及企业风尚,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针,企业管理理念及管理方针,企业服务理念及服务规范,企业人才、质量、安全、廉政等理念,领导层、管理层及员工层的基本行为准则,企业的主打宣传用语及文化形象定位等。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表述,形式也不尽一致,没有标准的模式。

企业理念体系化建设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

从实际出发与积极创新相结合。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不能脱离实际,只有与企业内外环境、员工现有的素质及心态相适应,体现企业的优良传统,才能被企业多数员工所认同和接受,才能逐渐扎根于群体意识之中。但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不是对现有文化的简单总结、归纳和提练,而是在充分考虑未来市场的竞争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企业的影响,适合企业未来发展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进行的一定升华和创新,它反映一定的前瞻性、先进性,体现新文化的导向力、牵引力和促进作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是一个过程,随着企业内外生存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必须因时而变。当然,这种变,主要是完善与提升,企业的核心价值和特色文化不宜轻易改变,只有当企业内外环境发生根本改变时,原有核心理念已经严重阻碍企业发展时,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才会发生根本改变。

体现共性与创造个性相结合。企业文化有个性而无共性不能融于社会,有共性而无个性缺乏生命活力。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无疑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即反映企业独特的文化信仰和追求,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但也应注意到,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市场条件和人文环境中发育成长的企业文化具有很多共性,如市场经济这个共同的大环境就塑造出企业共同的创新观念、竞争观念和顾客观念等;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大环境就塑造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意识等。因此,在创造个性的同时,应注重体现共性,注重从社会文化和其他企业文化中吸收借鉴有益的文化成分。

领导组织、专家帮助与群众参与相结合。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包括提炼、概括和确定),一般由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或企业主要领导者发动,执行部门组织实施,广泛发动群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酝酿、讨论,企业文化专家帮助进行提炼概括,然后经企业领导者和企业员工共同研讨确认,再最后确定下来。企业文化理念的定格过程既是员工参与讨论和决策的过程,也是员工自我启发、自我教育及对新文化认同的过程,还是企业领导者、外部专家、企业员工之间价值观念的沟通、融合的过程。所以,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概括不能由企业领导者个人完成,应由企业全体干部员工参与及外部专家帮助共同完成。

系统性、科学性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相结合。好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体系,应该是内容完整、特色鲜明、含义明确、表述科学的;文字表达应力求严谨,有哲理,同时大气、时尚,符合潮流,对员工和社会公众具有理性感染力和亲和力。但对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形式没有严格的规范,既可以像多数企业那样分条目概括,最后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也可以像华为创造《华为基本法》那样,用一种企业根本大法的形式加以概括,概括的内容和表述方式要力求有专属性,避免与其他企业雷同。同时也要注意,文化理念要能延展和细化,派生出具体可操作可执行的任务、标准和规范等,避免空洞无物,好看而无用。

以上述原则为指导加强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就为企业文化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化建设只有与企业文化的制度体系化建设、行为规范体系化建设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与制度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处于不同的层面,在实践中是相互推动的。实现二者的结合,首先以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为标准,检查现有制度、行为规范,发现文化与制度、行为规范的偏差,纠正偏差,使制度与行为规范走向先进文化的轨道,这个过程是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精神武装制度与规范的过程。其次,对于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中倡导的某些精神,目前又没有制度与行为规范予以体现,可以制定一些新的制度与行为规范,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与行为规范体系。比如,企业倡导员工参与管理,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就可以制定一个合理化建议制度,就如何征集、反馈、实施以及奖励等作出规定。人们执行制度的过程就变为践行文化的过程。当然,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往往超前于制度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制度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反映的是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中最基本的要求;超前的文化理念一般通过企业舆论、风气、文化氛围等形式发挥作用。

罗志荣: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方面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和不足,其原因何在?

当前,我国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主要问题表现在:

企业文化理念的“老板化”。不少企业在建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时,以老板的个人意志、观念取代全员的意志、观念,用一个人的大脑代替所有人的大脑, 把老板这一个特殊文化因子的作用无限放大,排斥其他文化因子的作用,企业文化完全变成了“老板文化”,变为老板个人的价值观、追求、素质、能力、作风以及个性和品格等的体现。这种现象在民营企业比较普遍地存在。

企业文化理念的“任期化”。在我国目前体制下,国有企业领导者有任期,频繁更迭,三五年换一任,多数企业领导者又不太注重文化的传承,各说各话,各唱各调,导致企业文化理念随着企业领导者的更迭而变轨,导致优秀文化流失,不能持续积累并一以贯之。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呈现明显的“任期化”短视症。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普适化”。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实践中,部分企业只关注文化共性,忽视个性,企业文化理念不能反映企业特有的历史、传统、经验、价值,千篇一律,甲企业的文化理念搬到乙企业照样适用,企业文化理念成了普适的“真理”,缺乏特色,没有感召力、亲和力、吸引力和冲击力。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口号化”。不少企业请了专业公司或文人墨客精心策划、提炼,所推出的文化理念,从表面上看非常富有哲理,文辞也很考究,不乏华丽,但仔细考量,没有实在的内涵,不能延伸成具体的目标、任务,不能变为制度、规范加以执行,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能“落地”,口号似的企业文化理念仅仅是一件漂亮的外衣,给企业一个好看的包装,企业文化成了一种装饰文化,企业文化理念化建设自然流于形式。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一元化”。有些规模很大的集团公司,在企业文化理念化建设中,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试图把全集团几十甚至上百家下属企业,几万甚至十几万员工的思想全部统一起来,用一套文化理念体系和行为准则规范大家的行动。忽视了下属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和成千上万人的不同需求。这种“一元化”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一花独秀,不仅压抑了个性,而且也使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僵硬化,窒息了企业的创新精神与竞争活力。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CI化”。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混同于企业推广CI中的MI导入,多从营销的角度和塑造企业外在形象的角度加以设计与传播,忽视企业灵魂——以人为本价值体系的完善与提升,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成了宣传广告语。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既与企业管理体制有关——不少国有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是做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或是应付差事,应付考核,缺乏加强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的内在动力;更与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有关。尽管企业文化理论盛行多年,也出现不少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企业的主要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到位,或认为经营是实的文化是虚的;或认为企业文化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或认为企业文化是慢功夫,远水不解近渴;或认为企业文化的作用只限于管理范畴,只是领导者的一种管理手段。凡此种种,这些认识问题成为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的重要障碍。当然,出现上述问题也与管理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和缺乏经验有关。

罗志荣:要建设充满活力、持久有效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使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成为企业的魂魄、软实力,为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命线、统帅,其主要途径和主要方法有哪些?

从大的方面讲,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只有开工之时没有完工之日的工程。使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具有持久性与活力,使之真正成为企业的软实力和生命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企业领导者和全体员工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启动阶段,领导者的高度重视与身体力行,科学的规划与必要的人力与物力投入,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具体途径与方法上讲,我认为以下几条是必要的:

积极灌输与传播。要使业已定格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员工的认同并付诸实践,积极的灌输和有效的传播是必不可少的。第一,编制一个《企业文化手册》,使之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精神指南;第二,搞好企业文化启动仪式,郑重发布企业文化理念,启动企业新文化传播和建设的工程;第三,企业领导者带头对员工进行精神灌输与文化训导,当好“牧师”,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产生认同,进而像信奉某种教义那样信奉它;第四,搞好文化演讲与传播活动,使员工结合工作实际和切身体会,现身说法,谈对企业文化理念的理解和感受,介绍文化楷模的经验与事迹,营造感人和催人向上的氛围;第五,组织文化传播,即利用企业内部刊物、网络、广播、电视、会议、宣传栏、简报以及各种社会媒体,通过新闻、广告、理论文章等形式,广泛持续地传播企业文化理念,创造强势文化;第六,利用“重大事件”,像海尔砸电冰箱那样,有意“制造”事件的影响,大力渲染,强调某一事件的积极意义或给企业带来的重大损失,借以给员工带来心理震撼和震动,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印象,无形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第七,编写与传诵文化故事,形成像 “IBM公司为新泽西用户修机器的故事”、“麦当劳赔偿顾客50万美元的故事”等那样的传播效应,对内教育员工,对外传播企业良好的形象;第八,把企业文化装进环境。

大力推展与践行。在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途径,强化和固化文化理念,使先进的文化理念变成员工可执行的规范、可模仿的标版,积极践行,由精神转化为物质。第一,把企业文化装进制度与规范;第二,创造适应新的企业文化运行的机制和条件;利用制度、行为准则、规范等进行强化,寓无形于有形之中,使员工从事每一项工作、参与每一项活动都能够感受到企业文化在其中的引导和约束作用;第三,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推展企业文化,赋予科技攻关、劳动竞赛、技术竞赛、主体营销与服务等活动以文化主题,开展如英模报告会、读书会、经验交流会、表彰会、合理化建议评奖会以及文艺晚会、运动会等文化、文娱、体育活动,让员工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新的价值观;第四,塑造企业楷模,创造企业文化的模仿效应;第五,建立激励机制,对符合企业价值标准的行为不断地给予鼓励和激励。

用礼仪加以固化。企业文化礼仪是企业在长期的文化活动中所形成的交往行为模式、交往规范性礼节和固定的典礼仪式,礼仪是文化的展示形式,更是重要的固化形式。正像军队礼仪、宗教礼仪对军人和教徒的约束一样,企业文化礼仪规定了在特定文化场合企业成员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语言规范、着装规范,若有悖礼节,便被视为“无教养”行为。企业文化礼仪根据不同的文化活动内容具体规定了活动的规格、规模、场合、程序和气氛。这种礼仪往往有固定的周期性。不同企业的礼仪,体现了不同企业文化的个性及传统。企业要通过设立丰富多彩的文化礼仪,表现企业文化的个性,固化企业文化的精髓。这些礼仪可包括工作惯例礼仪、生活惯例礼仪、纪念性礼仪、服务性礼仪和交往性礼仪等。

与塑造品牌与形象相结合。通过把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化建设与CI、CS等战略方法的导入相结合的运作方式,把企业抽象的文化理念注入到经营当中,注入到有形的品牌塑造和形象塑造当中,提高企业及品牌的文化含量,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使社会进一步认可企业;同时也对企业文化理念进行检验和考验,促使企业自觉改进不足,推动企业文化健康发展。

罗志荣:怎样做才能避免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文本繁琐化和标语口号化,从而使职工能做到纲举目张、入心入脑?

这个问题很简单,以下几条是重要的:

从实际出发,不好高骛远。

以人为本,不失民心。

群众参与,不搞神秘主义。

用大众语言与智慧,表达简洁易记,不咬文嚼字。

突出核心价值,突出特色,不求面面俱到。

融入工作,贴近生活,不搞玄虚哲学。

与时俱进,不搞教条主义。

上述六条归结起来,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实际、群众、特色、简洁。符合实际需要、体现群众意志与利益、有企业自身文化特质,同时在表达上又简单好记,这样的企业文化理念一定会使职工纲举目张、入心入脑、自觉践行的。

[责任编辑 罗志荣]

王成荣教授简介

王成荣,著名企业文化学者,品牌专家。管理学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人选。现供职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任副院长。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联合会高级管理顾问、中国企业文化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商业名牌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及流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高级学术顾问、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等;同时担任同仁堂、全聚德、西单商场、长江三峡等多家大公司顾问或独立董事,任北大、清华、人大、浙大、西安交大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同时也是劳动部企业文化师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评审专家。

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20余部,主要有《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企业文化学》、《企业文化大视野》、《企业文化学教程》、《中国名牌论》、《品牌价值论》、《流通现代化新论》、《现代零售概论》等;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20余项。为100多家知名企业和多家政府机构提供专业咨询、策划。赴日本爱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等作学术访问;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研讨交流活动百余次,在全国作学术报告数百场。

曾两度荣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两度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荣获中国企业文化理论创新奖,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奖章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曾作为中国知识界知名人士代表受到胡锦涛、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作者:王成荣

第2篇:创意文化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探究

[摘要]文章基于创意文化理念,探究了发展创意文化的必要性及创意文化对高职教育的作用,进而探讨了创意文化理念下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新理念,开拓人才培养视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普及、推广先进、实用的创新方法和工具,开发创新潜能,提高创新的速度和效率,最终培植一种创新人才涌现的“合适土壤”。

[关键词]创意文化 高职教育 创新 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谭绮球(1955- ),女,广东化州人,广东省人才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继续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广东 广州 510640)尹宁伟(1975- ),男,湖南邵阳人,广西师范大学06级高等教育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广西 桂林 541004)

[

近年来,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呈现出加速融合的趋势,带动了创意文化的发展,创意文化已成为各发达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生力军。要推动创意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造就高素质的创意文化人才。对创意文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作为教育中重要一员的高职教育,理应理清创意文化理念,认识到创意文化的必要性及其对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进而探究创意文化理念下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一、创意文化理念

(一)内涵

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明确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标志着创意产业时代已经来临。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发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潜力。”①

总之,“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 Industry Creative Economy)或译‘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因此,笔者认为,创意文化包括三方面的要素:第一,它的核心是创新、创造力,创造力包括原创性和创新性;第二,它强调人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具有个性化特色;第三,创意文化具有知识性和技术性。

具体而言,创意文化产业就是“文化+智力创意+科技”,是由这三者深度结合形成的产业集群,一般包括建筑、广告、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设计、电影、音乐、电视和广播、表演艺术、出版等部门。我国有关专家将其分为八类:建筑装饰类、工业设计类、影视艺术类、展演出版类、流行时尚类、广告企划类、运动休闲类等。②

(二)特征

首先,创意文化具有高附加值,能创造价值,产生效益。创意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信息、知识,特别是文化和科技等无形资产,享有高度的自主知识产权;其次,创意文化是文化与技术相互交融、集成创新的产物,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特点;其三,创意文化的技术向数字化、知识化、可视化、柔性化方向发展;

其四,创意人员主要是知识型劳动者,拥有能激发出创意灵感的设计高手和特殊专才。

二、发展创意文化的必要性与作用

(一)发展创意文化的必要性

国际经验表明,创意文化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丹麦、荷兰等国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他们在创意产业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全世界创意文化产业每天创造了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一些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较早的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譬如:2006年,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高达27%,日本超过22%。③

但我国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创意文化产业还是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尚不完整的风险产业,创意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贡献率偏低。由于缺乏创意文化理念,中国企业的产品很难赋予品牌以真正的生命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技术的竞争首当其冲,其次就是产品的创意设计。与那些国际跨国企业依靠造型新颖、工艺精细的产品来成功赚取的巨额利润相比,中国的加工型企业拿到手的只是1%~2%的微薄利润,即使是自有品牌出口,也因为工业设计和工艺包装上的落后而在价格上大打折扣,我国每年因此损失外汇200亿美元。

因此,面对国际创意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及我国现实情况,要想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必须加速对创意文化的研究,大力培养创意文化人才,此事意义重大。

(二)创意文化对高职教育的作用

1.提升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由于高等教育内部引进了竞争法则,因此,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争生源、争经费、争师资、争办学设备、争取科研课题、吸引投资等资源。在这激烈的竞争中,从总体上来讲,高职是处于劣势的。受到传统固有观念的影响,高职对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不够,在他们心里,高职与普通高校相比“低人一等”,而且,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不长,是高等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均普遍落后于普通高校。所以,面对诸多不利因素,高职竞争力不强是一个客观事实。要想扭转劣势,高职可以立足创意文化,整合校内的优势资源,加强原创性与创造性研究,提高学校声誉;引导教师关注社会,积极参与国家创意文化产业的创新研究与专业化教育实践,努力构建创意文化产业学科与研究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创意文化产业人才,提升人才层次。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具有竞争的力量、优势和资本,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壮大。

2.夯实学生实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种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停留在基础、一般应用层面,其技能水平与中职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差距并不大,而其综合素质又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因此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创意文化要求培养的人才具备“文化+智慧(创意)+科技”,高职教育以创意文化为理念,可以夯实高职学生的实力:(1)提升文化素质。由于创意人员是知识型劳动者,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产生创意的灵感和理念,体现设计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激发高职学生提升文化素质。(2)培养创造力。创意文化的核心是创新,要求在创造中进行设计,从而培养创造力。(3)提高科技应用力。创意文化具有知识性和技术性,这超越了一般应用层面,提高了应用的层次。

三、创意文化理念下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

基于创意文化理念,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旨归,重构人才培养体系:调整教育理念,在教师、课程、学科、学生、平台、校园文化等方面积极探索,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一)教育理念:转向创意、融入市场

1.由知识传承转向创意。我国传统教育理念是知识传承,即传授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已经创造出来的文明。西方创意经济、创意产业的发轫、崛起与繁荣,造就了创意文化,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还是停留于知识传承模式,那就只能处于被动与落后的局面。因此,作为培养学生技能为重点的高职院校,应转变教育理念——由传承转向创意。创意教育理念是指在传授和学习已有知识基础上,培养实践知识创意、技术创意、管理创意的能力,从而使人才、知识、技能增值。

2.融入市场意识。即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要在分析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高职教育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战略。发展创意文化,要求将个性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这意味着高职教育要更加重视研究消费者需求、心理、审美习惯等。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要完全沦为市场的奴隶,而是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更强调教学与实际(市场)相结合,这个教育理念更体现出尊重人的科学性。

(二)教师:关注教师结构、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创意文化要求高职教育注重教师结构的多样化。(1)教师素质多样:能掌握新兴学科的知识和新的科学技术,能传递新的知识信息;具有知识更新和再创造的能力;既能教学又能科研,又懂生产的全能型人才;既教书又育人,为人师表。(2)引进教师的渠道多元化:鼓励从海外留学和工作的人员中引进优秀创意文化产业师资;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中选聘高水平的专业创意文化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现有的理论水平较高的师资选派到相应的企业或单位挂职锻炼。

2.创意文化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是因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以下优势: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获得不同的认知方式,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培养不同方面的技能;能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与行为;有利于及时更新知识,保证知识的前沿性和交叉性,从而也就有助于创意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注重内容的丰富性

培养创意人才,课程是核心。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应具丰富性:(1)要加大创意思维训练方面课程的建设;(2)要建设一些相关或融合型的综合性课程,以适应当代学科发展呈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化趋势,让学生拥有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和美学等知识,以利于创意;(3)建设创新课程内容,高职院校不能仅限于对业务技能的培养,而应根据市场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进行内容创新。

(四)学科建设:凸显特色与整合

学科是培养创意人才及其团队的基地,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抓特色学科建设。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自己的特色学科,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要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而是要凝练学科方向,把优势学科做强做大,在特色中发挥创意优势。

2.抓好多学科整合。创意文化产业是多学科的整合,也是多个行业的整合,要在一个综合平台上进行建设。例如,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建立了一个国家级的综合性研发中心,是一个创意创业园的领先机构,它的目标就是促进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的发展。

(五)学生:强化人文素质与创意能力

1.强化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创意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文底蕴的坚实基石上。因此,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打造富有创意、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既有文化战略意义,也有经济意义。高职院校应做到:(1)加强人文课程和理论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2)广泛开设传统民间艺术方面的选修课,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3)专业教师应把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为一体,以自己良好的人文素养去引导学生。教师要善于根据专业特点,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同时,还能从中获取创意的灵感。

2.强化对创新意识及创意能力的培养。对于创意文化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创造性的构思与“点子”比技能更为重要。加强对高职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主要包括:(1)探索性思维能力,即对已经知道的知识并一向被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甚至老师的定论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新见解;(2)立体思维能力,即善于打破思维定式的局限,从前向、逆向、纵向、横向以及各个层次、侧面去思考新问题;(3)选择性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多分析、多比较、多鉴别的思维习惯,使之善于选择和摄取对其创新活动有用的知识,善于博采众长,补短填缺;(4)综合性思维能力,综合就是创造,综合是在分析、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引起质变的综合。

(六)平台建设:关注实践与交流

1.在硬件、软件上,关注实践与指导。在硬件上,要创设实践利用的条件,所有实验室应该免费为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性实验,这是创意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在软件上,要关注教师的创意指导,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意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好的创意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才能对在创新实验上有一定建树的学生进行创意指导。

2.创设高职与创意机构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1)设立常规资助机构,创设一些长期文化项目,为创意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并进行专业指导和技能培训。(2)搭建面向市场竞争的“实验场”,实验场中的企业处于市场前沿和研发核心的位置,并汇集大量创意人才,形成优势互补,能使文化与经济、艺术与技术、人文与科学、形而上与形而下发生冲突、较量、碰撞与融合的氛围,从而充分激发人才的创造创意潜能。(3)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培养国家紧缺创意人才的有效途径。

(七)校园文化:走向创意

校园文化“是在一个高校范围内,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操、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是高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合成和融合,是高校办学历史、办学传统的积淀,是高校办学特色、风格的基础和深厚底蕴,优美的环境、独特的建筑、浓厚的学术氛围、独一无二的传统活动、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等都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反映出学校的“气质”和“场效应”。

因此,以创意文化为价值取向的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应做好以下工作:要培植一种创新人才涌现的“合适土壤”,以有利于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普及推广先进、实用的创新方法和工具,提高创新的速度和效率;要创造尊重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创造性,允许多样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创造出饱含支持、鼓励、肯定、接纳、承认、赞扬、欣赏等积极成分的校园文化,这样才能更适宜创意人才的发展;在科研课题研究中,创意性课题研究与普通课题研究应尽可能被放在同一水平上进行评价,为此,可以增设创意性专项课题评价委员会,对创意性课题进行评价;积极地在第二课堂中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每年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文化创意性的活动至少应占全部活动的30%。

[注释]

①(澳)斯图亚特·坎宁安.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涵义[A].林拓,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4-135.

②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4.

③满岩.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J].新西部下半月,2007(18):18.

作者:谭绮球 尹宁伟

第3篇: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改革

摘 要:全人教育宗旨是培养完整的人,是针对机械化教育、功利化教育而提出的。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对增强运动员综合素养、进一步发掘运动员人才、推动体育又好又快发展有积极作用。文章运用比较分析、文献梳理等方法,基于全人教育理念,对当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痼疾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性建议。当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存在管理体制与监督机制不完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法不明确、基础教育与后续教育中间缺少承接、文化教育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应从培养“全人”价值向度,推动“体教融合”监管体制运行,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有效性,不断完善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

关键词:全人教育理念;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价值向度;问题分析;体系改革

作者简介:邱 香(1971—),女,江苏宿迁人,南京体育学院体操系办公室主任,高级政工师,本科,研究方向: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

增强运动员综合素养、进一步发掘运动员人才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为了重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宗旨。21世纪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并推行了大量措施,以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出于响应国家号召的要求,各级政府开始着力完善和优化运动员培养模式,不断加强综合教育的体制、机制建立,极大地保障了其文化教育。但与此同时,相关教育体制机制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现行政策不够齐整、比较凌乱,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冗杂、不科学,训练和竞赛矛盾突出等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实际政策的落实,有些地方甚至存在梗阻现象。这类情况的屡屡发生,不仅制约着运动员训练的创造性、能动性,大大影响了经济水平的跳跃性发展,也不利于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因此,以什么理念、何种教育体系、怎样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运动员,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

一、全人教育理念及其内涵

20世纪70年代,受人本教育学说感染,美国学者隆·米勒提出“全人教育”理念。作为浪漫主义且反主流文化的代表,他从人本主义、整体论出发,基于超个人心理学、生态理论学和多元智能理论学,提出应将人的综合教育视作教育的终点,赋予培育人开阔视野、进入世界、寻求理解、探索知识的机会,这更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应该与学生构成一种较为平等、开放的关系,重视人生经验、道德素养、价值观等的传授,而不是完全地教授“基本技能”。此外,还应对主流文化进行批判、创新,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复制,否则,只能抹杀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能力。正因如此,隆·米勒的“全人教育”理念一经推出就引起学界轰动。而Joseph Chiltion Pearce等人认为,教育的目标应是发展人的自尊,引导培育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使其拥有健康的身体,能够基于生命尊重,并能以饱满的热情、创造力和生命力投身于社会中。20世纪90年代,针对全人教育理念,全球教育改革联盟提出十项原则,包括国家经济发展不能优先于个人、必须重视对个人潜能的发掘、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个体、要全面重视教育全过程、强调体验式学习而非过度的经验指导、教育目的应在于培养世界性公民等,体现出学术界对全人教育的憧憬和期盼。虽然它有效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且彰显了社会对教育的现实需求以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很强的先进性,但是该理论与西方主流文化相背离,因此遭受了主流文化的排挤和大众的不屑。全人教育理念注定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人教育理念贯彻提供了制度自信,而长久以来的以人为本思想、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更是与全人教育中的综合素质教育、教育优先于经济发展等观念不谋而合。因此,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开始逐步推行全人教育,学界对全人教育的研究也大大增强。学者刘宝存认为,全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即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发展的人,高校应树立宽以待人的态度,给学生以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知识灌输,不断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与技能,同步发展其智力、道德、审美素养等,实现躯体与心理、知识与能力教育的平衡。

二、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运行现状

尽管我国已经开始逐步运行素质教育体系,但是我国运动员教育体系依然不够健全,明显的“三级”培养体系影响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从宏观角度看,基于三级体系的现行训练体系和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在增强运动员综合能力、提高经济水平、建设体育强国上意义重大。但放到全人教育理念下看,就会发现诸多细节上的疏漏,甚至出现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些都影响着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养成,不利于其文化素养的提升,今天运动员普遍文化素养不高的标签依然没有被消除就是一个最好的印证。

1.管理体制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一方面,在地方“全运战略”和国家“奥运战略”背景下,我国构建了运动员初、中、高三级培养体系,该体系的首要特征是对运动员进行层层淘汰、層层优选,而选择和淘汰的标准,或者说依据,就是竞技能力和成绩,而运动员成绩却不在其中;另一方面,运动员培养始终游离于教育系统之外,体育部门成为实际培养的管理监督者。随着改革开放和体育发展,这种游离在外的模式弊端日益凸显,尽管“体教结合”在不断深化,但文化教育体系始终因为教育、体育部门之间的权责、管理机制未理顺运行得磕磕绊绊。就管理主体说,当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事宜基本交由体育部门负责,此外,也存在体育、教育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据2015年专项督导结果,我国有15个省的56所体校由体育部门直接管辖,相对于庞大标准的综合教育体系,近乎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这极大影响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科学性、标准性。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必须依赖于训练实体单位,体育总局按照国家政策进行宏观管理,制定教育原则、内容、要求,同时对教育现状定期监督;地方则服从体育总局的调配,实施具体落实办法;各级下属教学单位进行教学环节上的落实。而随着体育总局的改革,各个体育项目管理中心相继构建起来,相关文化教育开始基于项目管理中心开展。具体而言,就是在“二元目标”的指导下训练竞技、文化教育,但两个部门权责划分不清的尴尬局面依然存在,相互间又鲜有协调沟通,从而不利于学习、训练的平衡。

2.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不够明确

对各类体校而言,它们是运动员文化教育落实的主战场,但受到整体环境和内部问题制约,这些体校或多或少存在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不够明确的问题,更有甚者,单纯地将文化教育视作竞技体育的附属品,设计的专业单一且课程较少,极大地影响了文化教育的效果。例如,一些技术院校为应对高校扩招造成的生源流失、规模萎缩,试图以师资班弥补损失,却极大地弱化了学训一体的运动员文化教育。这些所谓的师资班不能摆脱运动队思维,办学死板教条,缺乏灵活性,存在既无文化底蕴又无治学思维的痼疾。很多体校深受传统普通高等教育影响,其教学目标、宗旨、理念缺乏创新与个性,相对于综合类高校差异很大,而一些体校承担着输送运动员以及比赛上的任务,往往尤其注重运动员的竞技层面,在筛选队员时只看体育指标,在培养运动员时只有训练,从而阻碍了文化教育的落实。

3.基础教育与后续教育中间缺少承接

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不仅在于体制机制需要改善,还和基础教育与后续教育中间缺少承接有巨大的关系。很难想象,薄弱的基础教育如何承担起一个运动员综合能力的提高。现行运动员文化教育中的小学层级、中学层级、高等教育层级中,存在明显的鸿沟,直接影响了教育的衔接。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了各种优秀运动员教育的政策,包括面试进入高等教育、单独招生考试、设立体育硕士专业等,但运动员普遍性的文化素养偏低与基础教育关系很大,学历、学位的提升并不能弥补其在综合素养上巨大的不平衡。如在基础教育阶段,运动员在六七岁的年龄就脱离义务教育,进行所谓的封闭式训练,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的综合素养低下。很多运动员小学没学好、中学跟不上、大学学不会,“孤岛式”的训练将其与学习隔绝过久,且造成很多人有厌学心理,这在体操、跳水、足球等项目中尤为严重。在一些教育不完善的运动队,运动员文化教育往往在就近学校跟班学习,这又造成了学习和训练、比赛的冲突,要么九年义务教育无法有效完成,要么体育训练水平难以保证。

4.文化教育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运动员综合素养提升与科学文化教育体系的保障不无关联,高效规范的文化教育体系需要依存于完善的制度体系。在制度层面,我国不断推进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文化水平测试试点工作不断推出,与文化教育相关的法律依据也随之跟上。就2015 年底教育部专项督导结果而言,很多地方只是一味遵从、复制国家下发的文件,不做自己的消化,更没有针对本地区实际切实落实,导致教育、财政等部门权责分离,无法协同推进政策的落实与展开,因此,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难以得到保障。就技术保障而言,教育经费、师资力量、教学基础设施等环节还存在多种问题,如很多地方体校运动训练经费需要地方体育行政部分拨付,所得到的教育经费明显不足,学生自然无法享受到配套政策、优越训练环境和更高水平的教育。一些体校甚至会收取课本费、教育附加费、伙食补助等,对学生进行附加收费,这些都导致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难以形成保障。

三、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改革

1.建立“全人”培养价值向度

近年来,我国运动员群体中出现了“搓澡工”“清洁工”,而一些运动员成绩再难突破,这些都与文化教育缺失有莫大的关系。尽管“体教结合”的口号已经唱响大江南北,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出台多年,但“搓澡工”“清洁工”现象的存在,明显反映出当下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偏离。为了反思以往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全人”培养价值向度,在办学上应将文化教育定位為“为运动员服务”,依照运动员特质进行灵活化、针对化的教育,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调整学科结构,以最优化、最合理的方式为运动员综合素养的提升贡献力量。在培养目标上,以追求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在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应减轻对“金牌”的关注,将更多精力放到人的综合教育上,而不是“唯成绩论”“唯金牌论”。主管单位和教学单位应深度反思自身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把教学从固化的“唯成绩论”中解放出来,并与综合教育、人文教育相结合,使运动员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建构“体教融合”的监管体制

对全人教育而言,它整合了“以人为本”和“服务社会”的两种教育观念,既提倡个人价值,又重视社会价值。就教育模式而言,全人教育重视优势互补、资源共同调配,这就要求建立起与全人教育宗旨相适应的融合监督管理机制,即体育、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这种监管体制不仅是顺应运动员成长规律的需要,也是出于对社会体育资源利用的要求,能够有效化解政府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等问题。在该管理体制下,应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由教育、体育部分来组织,携手运动员组成共同领导管理的体制机制。当前,已经有很多地方进行了尝试,并且在运动员文化教育协调沟通、部门责任落实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如北京市建立的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对成员单位职责有非常明确的划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能对文化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同步指导和改正。

3.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全人教育给予了人人平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所谓的高质量教育就是基于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并对人的生活质量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后续教育与基础教育之所以存在脱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基础教育落实不到位,与全人教育背离。出于提升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目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例如,将义务教育纳入当地运动员教育管理序列,对九年义务制体育运动学校统一管理、规划、考核,从而增强体育、教育资源统筹融合等,进而切实提升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对那些业余体校来说,它们不必承担运动员文化教育任务,但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联合办队、办班等方式帮助运动员解决就近升学、入学的问题,为运动员文化学习提供良好的机会。

4.健全文化教育保障体系

全人教育并不是一纸空谈,而是一个实践课题。为了切实推进全人教育落实,不但应该树立全人教育理念,加强教育整体性,还应当追求更高质量和品质的教育,通过增加师资力量、健全文化教育保障体系、完善教育方法等谋求更高的更长远的突破。因此我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体育总局、高校以该指导意见为参考,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各项保障体系方面做具体规定。而在体校建设上,体育、教育两部门应明确权责界限,深化合作基础,在公办体育运动学校的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经费、文化课教师选派等方面做进一步明确,为全人教育创造优越条件。

参考文献:

[1]谭 敏,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9):48-51.

[2]文辅相.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2(1):27-30.

[3]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17-20.

[4]刘宝存.走出“半人时代”——关于大学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J].学术界,2006(1):55-62.

[5]李 江,蔡明明,苏新荣.构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11.

[6]邹国忠,陈韶武.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与保障体系构建优化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5-99.

[7]刘 青,刘 践,沙 英,等.四川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19-21.

[8]谢安邦,覃玉荣.和谐理念下的高校全人教育课程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08,6(4):28-32.

[9]刘 亚.基于“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4):323-327.

作者:邱香

第4篇: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开滦集团企业文化理念系统 企业宗旨:为文明聚能 让才智闪光

共同愿景:基业长青 员工幸福

企业精神:特别能战斗

核心价值观:举力尽责 强企富民

战略方针:开放融入 调整转型 科学发展 做大做强 战略目标:产量一亿吨,收入两千亿,世界五百强,和谐同发展

产业定位:构建“一基”、“七业”、“一区”产业发展新格局

企业形象: 整洁 有序 诚信 奋进

管理理念:沟通 精细 透明

安全理念:生命只有一次 遵章守规是保护神 质量理念:产品源于人品用户满意是标准 执行理念:说了算 、定了干, 落实责任抓兑现 人才理念:胜任本职是人才 超越自我是优秀人才 创新理念:挑战自我 求新达变

服务理念:用户满意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开滦集团安全理念系统

安全目标:平安、健康、零伤亡

安全价值观: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生命只有一次,遵章守规是保护神

安全防范理念:纠正每一个细小差错

安全协作理念:确保他人安全是我的责任 安全操作理念:先确认,后操作

安全誓词:在工作中我坚决做到:安全第一,生产第二,对自己安全负责,对工友安全负责,对我的家庭负责,规范操作,决不违章。

开滦集团廉洁理念体系

核心理念:廉则荣 贪则耻 以廉强企

用权理念:重责淡利公正

自律理念:常想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监督理念:监督就是责任 监督就是爱护 道德理念:修德 思害 律己

教育理念:育人为本 防范为先

生活理念:以俭朴为师弃奢侈之风

履职理念: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从业理念:热爱企业 珍惜岗位 追求优秀 交友理念:以德识友 近贤德之人

吕矿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系统

企业精神:顾全大局勇挑重担顽强进取创新务实

企业作风:规范化上岗标准化操作

企业口号:打造一流队伍建设标志型矿井

核心理念:内育忠诚外创美誉面向市场奉献社会

发 展 观:创业敬业创新超越

人 才 观:开拓创新是人才千百次干好本职工作也是人才

考绩理念:业绩是干出来的,不是考核出来的,排在

末尾不是因为你没干,而是你干的不如别人好

管理理念: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

质量理念:用户满意就是我们的质量标准

安全理念:事故出自瞬间的麻痹安全来自始终的警

员工六爱观:爱矿爱区爱岗位爱家爱友爱自己

吕矿公司安全理念系统

安全道德观:“三不四爱五一样”

“三不”: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四爱”: 爱矿山,爱家庭,爱工友,爱自己 “五一样”:管理人员在与不在,规范操作一样;作业环境好与不好,隐患排查一样;上级部门查与不查,质量标准一样;生产任务紧与不紧,规程落实一样;工作岗位同与不同,遵章守纪一样。 事故预防观:安全来自始终的警惕,事故出自瞬间的麻痹

隐患排查观:严细深实恒,隐患无遁形

自主保安观:自己安全自己管,依靠他人不保险 工程质量观:质量高标准,严把“毫米关”

安全执行观:做事要到位,做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

吕矿公司责任理念系统

核心责任理念:责为本,德为先。

责任认知理念:

担当责任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高尚的思想境界,是良好的职业操守。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 人人尽责,基业长青。

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企业因责任而发展,员工因责任而进步。 责任执行理念:无条件地接受,出色地完成。

不找借口把关口,不讲理由查缘由。 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超越自我。

责权理念:

把工作视为责任的人,在尽责中收获成功;把岗位看成权力的人,在谋权时丧失机遇。

问责理念:问人先问己,责人先责己。 标语:我们崇尚:责为本,德为先;

我们追求:把目标变成结果的行动。

第5篇: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扉页需涵盖内容:

团队精神:公正廉洁、尽责担当、团结奉献、高效创新 企业愿景:立足清洁能源,实现统合发展,构建和谐家园 企业使命:善能筑业,共生共赢 核心价值观:进取、包容、共赢、诚信

安全理念:安心本岗,用心投入,专心管理,尽心履职。

扉页之后页面需涵盖内容:

经营理念:以人为本求稳健,尽责担当谋发展, 高效创新可持续

投资理念:严谨决策筹稳健,统合资源谋收益

人才理念:以综合的眼光发展人才,以合理的标准评价绩效,

以价值的准绳赋予公平,以精益的态度传承专业

工作方式态度:尽心、协作、规范 生活方式态度:乐观、极简、和谐

第6篇:企业安全文化理念体系

安全文化手册:安全理念体系

一、安全理念:生命至上,安全至尊

安全生产本身是对人的生命权益的维护,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生命至上”是安全文化的基本准则。企业生产要树立安全至尊的思想,以人的安全为第一目的,发挥人作为安全生产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本质安全。

二、安全观

不断改善我们的安全和健康环境

安全关系着员工的生命,安全关系着企业的信誉。

把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强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对安全工作高度负责,无论多么重要的或多么紧急的工作都不忽视安全预防措施。

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保护员工的安全和企业的信誉。

认真贯彻安全管理规定,健全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逐级负责制度,开展好安全检查,把重点项目、重点工序、关键岗位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杜绝惯性事故的发生。

三、安全目标

安全目标是企业对未来安全发展的概括和认识,是企业安全生产为之奋斗的蓝图,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安全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企业安全管理转型,使员工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塑造本质安全型员工,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使企业成为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为主导,建筑工程和员工队伍协同发展的“国内领先,世界著名”施工企业。

(二)安全具体目标

1、建立理念引领系统,使企业员工想安全。包括:⑴有明确的安全需求, 有为获得安全保证而努力工作的内在需求动力。⑵有良好的安全理念,有清晰的安全目标憧憬。⑶有牢固的理念信仰,这种理念牢牢地印刻在心中,支配自身的一切言论与行为,成为工作与生活的座右铭,做到时时想安全。

2、建立行为养成系统,使企业员工会安全。包括:⑴掌握充分的安全知识,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安全基本规律。⑵掌握应会的安全技能,能正确应对所涉及的各种安全情况。⑶有健康的安全心智模式,从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上,能辩证地分析和处理安全与其他各种情况的关系,能较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稳定的安全思维惯性。⑷有自觉规范的安全工作行为,做到事事会安全。

3、建立安全环境系统,使企业员工能安全。包括:⑴在企业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上有切实的安全保证。⑵加大安全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技术条件上有可靠的安全保证。⑶物质投入上有充分的安全保证。⑷团队环境上有良好的安全保证。使主体之外的一切条件都要始终处于最优状态,做到处处能安全。

(三)各项安全指标。

百亿元产值责任事故死亡控制在5人以下,重伤率0.3‰以下,负伤率控制在10‰以下。实现安全质量环保“六杜绝”。即:杜绝生产安全重大死亡事故;杜绝特大交通事故;杜绝重大火灾事故;杜绝铁路责任行车重大、大事故及旅客列车险性以上事故;杜绝重大质量事故;杜绝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安全生产稳定,工程质量达标,环境保护合法,重大危险源受控。

四、安全实践信条

(一)安全生产方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中铁隧道安全生产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力求使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符合安全生产有关法律和技术规范要求,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努力做到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保证员工身心安全健康,促进企业经营生产安全健康发展。

(二)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事故都可以预防和避免。

所有事故都可以预防和避免,任何安全隐患都可以控制和消除,从来就没有“必然发生”的事故。安全生产工作跟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善于发现规律、掌握规律,不断采取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不断改进安全生产管理,努力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就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安全价值责任:重如泰山的责任感

安全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最大的效益。企业对社会、对员工,员工对社会、对企业、对同事和工作都有责任感,如泰山般厚重,并互相帮助,团结一致,齐抓共管,通过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实现安全生产。

(四)安全管理信条: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关爱员工,齐抓共管

安全生产必须坚持把人身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要凡事多为员工着想,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创造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安全保障。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是中铁隧道安全管理核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是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基本,齐抓共管和三级安全管理体系是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有效途径。

(五)安全道德信条:保护他人,就是保护自己。

违章指挥及发现违章不制止或不采取有效措施,等于杀人或图财害命;违章操作、违章作业等于自杀;对生命和健康的无谓毁坏,是一种道义上的罪恶;对可预防的事故,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负有道义的责任。在生产过程中做到“四不伤害”,就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不让他人被伤害,

这是保证自己、他人健康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六)安全发展信条:生命有限,安全无限。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们追求新生活的需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们追求健康安全的生活是无限的,为此,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创造安全环境,使员工的生活更美好,身体更健康,企业更和谐。

五、对安全与管理、工期、质量、效益、文明施工以及发展、和谐、劳务队伍的态度。

(一)对安全与管理的态度

安全生产在企业管理中处于首要位置,安全是企业生产的保障,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生产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管理是安全的保障,每一次事故都说明企业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个程序出现失误,导致生产的不畅,出现事故,项目不能继续生产,甚至于要停产整改,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要想施工生产畅顺,就必须抓好安全管理,杜绝事故的发生。

(二)对安全与工期的态度

安全工作是施工生产的前提,是完成施工任务的基础。俗话说“没有安全的工期是负工期。”在工程施工中,如果安全工作搞好了,施工人员在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下,才能放心工作,施工质量保持稳定,施工进度才能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反之,如果安全工作搞不好,则会影响施工进度,工期也没有保障。

(三)对安全与质量的态度

在项目管理中,安全和质量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抓安全,保质量。”在每一项工程的施工任务中,安全是放在首位的工作,只有安全抓好了,才能保证技术、质量、现场施工等其它工作的有效开展。工作质量是安全生产的基

础,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疏忽不得,它伴随在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中,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作业的安全环境,甚至因工作质量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四)对安全与效益的态度

效益是安全的体现,安全是最大的效益,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第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一个企业如同一辆马车,安全与效益正是马车上的两个“轮子”。要使企业发展壮大,安全与效益这两个“轮子”都必须正常运转。第二,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抓安全时企业的设施投入会增加,还可能影响施工进度,无疑会影响产值和利润。第三,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研究成果显示,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关系是1∶5的关系。通过事先的安全投资,把事故和职业危害消灭在萌发之前,是最经济、最可行的生产建设之路。

(五)对安全与文明施工的态度

安全是指使生产过程处于避免人身伤害、设备损坏及其他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危险)的状态。文明施工是保持施工现场良好的作业环境、卫生环境和工作秩序。文明施工包括现场场容、作业环境、科学组织施工、减少施工对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保证员工的安全和身体健康。他们的关系体现在:(1)安全是文明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文明工地就是创安全工地,施工的文明将带来施工的安全。(2)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密不可分。在安全条款中有文明要求,而文明施工条款中又有安全要求,构成了施工生产的共同体。 实践证明,施工必须文明,文明带来安全。施工企业必须把创建文明工地、推行文明施工和文明作业,作为确保施工生产安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重大基础性工作来抓。

(六)对安全与发展的态度

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是科学发展观最本质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安全发展”指导原则,指出要把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上。一方面,安全促进发展,当整个生产处于安全状态时,会促进整体施工组织流程的快速运行和员工生产积极性的高涨,那么生产绩效将有显著的提高,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生活的改善。另一方面,发展必须安全。国家不允许“带血的煤炭”,我们也不允许“带血的项目”存在。企业要发展,必须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在当今市场环境中,没有安全,企业的利润和财力将被耗费殆尽;没有安全,将没有员工和社会的信任;没有安全,企业的市场投标将会受到限制;没有安全,企业将被国家建设部门降低甚至取消资质,也就谈不上生存,更没有发展。我们要实现企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企业安全生产方针,在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七)对安全与和谐的态度

安全的含义是平安、没有危险,不出事故。和谐的含义是配合协调、适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任务的提出,进一步凸显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第

一、安全是和谐企业的永恒话题。安全生产事关人的生命健康,是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所在,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友好相处,如果员工生存的环境没有安全的保障,就不会有企业的和谐。第

二、安全是和谐企业的基本内容。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企业,是一个安定有序的企业,只有平安生产,平安生活,员工才能安居乐业,才谈得上安定幸福,整个企业才会和谐稳定,才能平稳发展。第

三、安全是和谐企业的重要保证。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工业化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内部

安全生产状况及其和谐稳定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社会,作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八)对安全与劳务队伍的态度

劳务队伍是企业施工生产的重要力量,劳务队伍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

在以往发生的事故中,伤亡的大多是劳务队伍人员。为什么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施工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潮涌”而入,大量、持续地涌向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建筑施工领域,成为施工一线作业的主要力量。第二,大部分劳务人员文化程度低,安全常识严重缺乏,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加之他们主要从事危险性较高的体力劳动,因而成为安全事故高发群体。特别是部分民工刚放下锄头就拿起榔头,缺乏防范自保意识,受伤害最深、最重的是他们。第三,一些劳务队伍利用劳务人员法律意识薄弱和急于就业的心理,不重视安全保护,在资金上舍不得投入,安全管理混乱,隐患较多。第四,有些项目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分包方的人员、设备、施工组织、工艺标准、施工过程和重大危险源控制不严,甚至以包代管,放任自流。

各单位、项目要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至尊”的安全理念和“不断改善我们的安全和健康环境”的企业安全观,从维护和保障劳务人员合法权益出发,切实把加强劳务队伍安全作为企业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强资审,规范分包,加强培训,深化改革,使劳务队伍安全生产有序可控,我们企业才能在安全旗帜下实现大发展、快发展。

第7篇:某烟草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引子

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立州府建制以来,池州已具有1380多年的历史,悠远的历史为池州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晚唐诗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清明》诗,被后人称作千古绝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声中外;此外,还

有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许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间,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池州因此被称作“千载诗人地”。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九华山,千百年来,更是古刹林立,飞阁流丹,香烟缭绕,修持佛法,享有“莲花佛国”之称。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一贯以来,与池州相邻相望的徽商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以经商营利为惟一目的的商业集团,他们通儒学、擅文学,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赢得了“儒商”的美名。贾而好儒,亦贾亦儒,这是安徽商人的传统。

经济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池州烟草汲取历史文化之精髓,儒雅、大气、低调,并和烟草的自身特色相结合,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形成了池州烟草的个性企业文化——“仁”文化。“仁”文化,看似低调却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和丰厚的底蕴,展示着池州烟草的价值观和行事作风。“仁”文化,精辟地概括了池州烟草的过去、现在,并将指引着池州烟草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池州烟草企业文化理念概述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是仁者,爱人也,心之德也,宽稳温柔,慈良恻隐,仁者无敌。

1、“仁”是一种思想。

宋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部被中国人奉为“圣经”的书,生发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政治思想与管理之道。

从论语“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中,我们提炼出池州烟草的四个关键词:创新、务实、责任、服务。池州烟草汲取“仁”之精髓,提倡“和而不同”的创新,倡导“精耕本业”的务实,奉行“达己达人”的责任,力践“细节尽美,大节尽善”的服务。

我们坚信,这是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延伸和发展,是池烟人在做大、做强、做久池州烟草的思想意识。

2、“仁”是一种态度。

“仁”,即:二个人,关爱他人,仁者爱人;

仁义礼智信,“仁”乃五常之首;推己及人,先己后人。

“仁”的态度影响着池烟人。主动追求,“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所欲,勿损于人”。低调而不张扬,辉煌而不浮夸。“仁”的态度指引着池烟人海纳百川,更新观念,彰显“仁文化”的独到之处。

3、“仁”是一种责任。

治国需要仁政,治军需要仁师,创业依靠仁德,齐家依靠仁睦,修身出自仁爱。

在“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烟草行业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心怀责任,尊崇人性化管理,发扬合作精神,不断发展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4、“仁”更是一种境界。

仁者爱人——海纳百川的心态包容万物,圆融万事万物;

仁者无敌——以仁德服众,修己安人,所以无敌;

天下归仁——实现人的自我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的最高境界!

“仁”赋予了中国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池烟人把“仁文化”和现代管理理念加以融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哲学思想和管理思想将指引着我们池烟人上下求索!

池州烟草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核心理念

烟草行业共同价值观: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

核心价值观:厚德宽仁博爱九华

企业使命:奉献国家回报社会成就员工

企业精神:务实创新超越

企业愿景:以仁立企乐业池烟

应用理念

经营理念:诚信为本和谐共赢

管理理念:严爱相济仁礼同行

服务理念:细微见真情服务到永远

人才理念:独则为栋合则成林

做人理念:修己安人博学清操

执法理念:心有天平公正卫法

作风理念: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安全理念:于细微处见安全

共事理念:尊重沟通理解共赢

服务品牌

池州烟草服务品牌

香樟树

香樟服务

细微见真情服务到永远

池州烟草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二)

企业文化理念

核心理念体系

烟草行业共同价值观:

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

池烟核心价值观:

厚德宽仁博爱九华

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仁得义、以仁知礼、以仁聚智、以仁立信”。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李白有诗:“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厚德:崇高的道德。

宽仁:宽厚仁慈。

爱:广泛地爱所值得爱及所有人与事物。

九华有三重含义:

1、池州地域;

2、九州中华(社会、国家);

3、九华精神:和谐、责任、奉献。九华不仅仅限于地域,更是精神的至高升华。

崇高的道德,宽厚仁慈,博爱于九华地域,博爱以“九华精神”。

池州烟草以“厚德宽仁,博爱九华”作为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两个至上”基础之上,并以此为根本的做人、做事之准则,是践行“两个至上”的最高境界。与此同时,秉承徽商“贾道儒行”的气度,汲取佛教“乐善好施”的义德,尽力履行职责,图报国家,回馈社会。

“厚德宽仁博爱九华”指引着池烟人以国家、消费者的利益为己任,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唱响和谐烟草的主旋律。

企业使命:

奉献国家回报社会成就员工

使命是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与反映,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由,是企业一种根本的、最有价值的、崇高的责任和任务。使命体现了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共识;是引导和激发全体员工持之以恒的动力之源;揭示着企业成长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奉献国家——履行责任,以仁立企,树立池烟企业“仁爱忠信”新形象,为国家积累财富。

回报社会——池烟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池烟人满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回报消费者。与社会一起进步,与消费者共创和谐。

成就员工——为员工搭建成长的平台,为员工拓展充分的成长空间,以人为本,知人善用,发挥员工的最大优势。用“仁爱”精神影响每一位员工,让员工与企业一同发展、共创共享,使池烟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在池州烟草乐业发展。

企业精神:

务实创新超越

企业精神,明确员工目标,改变员工思想意识,使员工焕发出蓬勃生命力、创造力。企业成败不完全取决于严格的管理制度,还取决于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发挥,企业精神构成了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务实——“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池烟的品格。

创新——“君子和而不同。”是池烟的追求。

超越——超越自我,超越伙伴,追求卓越。是池烟的目标。

“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是池烟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务实品格。没有过分的宣扬,没有夸大的自满,以最真诚的态度,最平和的心态,最扎实的工作对待每一位上下游客户与广大消费者。

创新是池州烟草的追求,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池烟人不断去粗取精,以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之短;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吸纳新思想、新技术,寻求突破和新境界。

超越是池州烟草发展的目标。务实的池烟人从不满足现有的成绩,不断否定,在否定中进步,在进步中超越。只有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才有扬新的动力,才有超越的成绩。

企业愿景:

以仁立企乐业池烟

企业愿景是池烟人一致的共识,是池烟人全力以赴的远大目标与矢志不移的未来方向。

“以仁立企”,池烟为国家积累财富,使社会受惠受益,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同繁荣昌盛;“乐业池烟”,员工敬业乐业,满怀对客户的满意和忠诚,对企业的归属与拥怀,实现与企业共同发展、共同成长,从而达到“乐业池烟”的最高境界。

儒家文化渗透在池州烟草的每一处,仁德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位池烟人的行动之中。深厚的文化氛围成就了池州烟草的“仁”文化,也锻造了池州烟草“以仁得义、以仁知礼、以仁聚智、以仁立信”的企业文化。

“仁乃厚之本,仁乃和之先”。有仁,则必有和谐烟草,有仁,才能造就和谐池烟。池州烟草善待每一位员工,以人本文化为基础,以和谐文化为核心,以绩效文化为主导,以乐业文化为境界。敬业是企业生存之本;专业是企业发展之据;乐业是企业追求之境界。员工进步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引导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全情投入,创造自身价值,创造企业价值!

池州烟草应用理念体系

经营理念:

诚信为本和谐共赢

经营理念是企业在经营上应该达到的全面性境界,是企业管理的“宪法”。

池州烟草恪守“君子无所争”的原则,不取一时之利益,而求长久之合作。以“信”为前提的竞争,是善的竞争,是公平的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是利于社会、企业的竞争。以“信”提高美誉度,以“信”获得忠诚度。

和谐共赢,体现在对国家的奉献,体现在对烟农、对消费者的责任,体现在对工业企业、零售户的服务和满足,体现在对员工的培育和成就。

诚信经营,和谐共赢,对内优化管理、服务流程,与上下游客户、烟农、消费者等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撑的合作同盟关系,体现利益共同体;对外树立烟草形象,以诚信赢得竞争优势,形成“和谐共赢”的良好局面。

管理理念:

严爱相济仁礼同行

孔子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儒家思想认为:管理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只有“适合”二字是唯一可采信的标准。

“管理就是消缺”,管理之要,制度为本,池州烟草的管理制度,秉承儒家文化精髓,既有刚性、严格的管理,又有柔性、关爱的沟通;既有以“仁”为本的思想基础,又有以“礼”为先的行为规范。池烟摒弃了传统以制度为先的管理方式,根除了制度管理的守旧、死板,同时也规避了人情式的经验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健全机构、理顺机制、完善制度,促进分工进一步细化、职责进一步明确、工作流程进一步通畅,提高管理效率。

服务理念:

细微见真情服务到永远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服务是烟草行业永恒的主题。“有了一流的产品并不等于有了市场,要想战胜竞争对手,还需要一流的服务。”

池州烟草从访送服务、户籍化管理服务到企业贯标、企业文化建设、精细化客户服务管理,完成了从坐商到行商再到“情商”的演变。“情”商,就是以心换心、将心比心,通过池烟人用心的服务,以细微处为着眼点,以每一个细节制胜,从而得到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赢得消费者的心。

多年的实践和磨练,池州烟草的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并已逐步形成了具有“细致周到、务实奉献”的个性化鲜明特色的服务品牌。服务品牌,对内已达成共识,指导行为;对外提供优质服务,在客我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客户及时了解、熟悉烟草,并获得价值。真情服务,聚焦细节的服务,实现了客我双方思想交流、情感交融、利益共享。

真情服务是池烟基业常青的基础,基业常青的池烟真情服务到永远。

人才理念:

独则为栋合则成林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池州烟草稳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池州烟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手段和途径。

池州烟草秉持科学人才观,悉心提供平台,成就员工。

池州烟草坚信“人人都是才,岗位能成才”。在企业为员工度身定制的舞台上,让员工充分展示自身优势,发挥潜能,人人都是栋梁,都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池州烟草更坚信:团队的力量,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基础。打造池州烟草的人才队伍,缔造“合则成林”的团队神话。

做人理念:

修己安人博学清操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做人理念为企业成员所认同并坚守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做人原则与信念。

修己,自我管理,严于律己。

安人,益人助人,与人为善,使人安宁,人际关系和谐。

博学,广泛地学习,开卷有益,求学储能,以求学识渊博,先博后专。

清操,志行、品德、操守坚正清白,坦荡如水,心底无私。

每一位池烟人见贤思齐,适时纠偏,严格自律,严慎小节,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修炼品德,努力提升自我素质。池烟人立下高远志向,确立人生原则,并用毕生精力坚守原则,紧随目标奋斗,成就价值人生。

执法理念:

心有天平公正卫法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净化市场、维护烟草市场的井然有序是池烟金叶卫士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执法是手段。执法是为了履行国家法律赋予我们的卷烟市场监管职责,打击违法经营行为,保护合法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烟草经济健康发展。

执法是服务。只有心有天平,强调公平、平等的执法思想,实现专卖管理由强制型执法向服务型执法的转变,才能获得理解、赢得人心,营造和谐的烟草市场环境。

执法的目标是烟草市场的有序竞争、规范发展,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池烟人不断努力,不断奋斗。

作风理念:

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子曰:“尽美矣,又尽善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朱熹注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追求更好。其内涵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其目标就是不断超越,追求卓越。

池州烟草关注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从员工办公桌上的每一张温馨的文字卡片到每一项对员工的贴心服务。池州烟草在关注细节的基础上,强化员工奋发学习的作风,强化务求实效的作风,强化开拓创新的作风,强调严格自律、依法办事的作风,用实际行动践行“两个至上”,追求大节尽善,小节尽美的境界。

精益求精是池烟人的执行力;尽善尽美是池烟人的目标。

安全理念:

于细微处见安全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对于错误的行为要及时纠正,这样才能把危害降低。

安全是发展的头等大事,只有肩负责任意识,狠抓细节,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员工的乐业发展。

烟草的安全涉及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人人事事关乎安全,维系安全。烟农种植的安全,仓储的安全、物流的安全、配送的安全、管理的安全等,确保安全,细节决定。制定安全管理战略,确立“一把手”安全工程;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完善纵向见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管理网络;提高各个部门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强化教育,警钟长鸣;明确职责,完善机制,筑牢安全防线;细查勤改,狠抓落实,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安保效能。

共事理念:

尊重沟通理解共赢

子曰:“言不顺,则事不成。”

樊迟问知(智)。子曰:“知人。”

尊重是共事的前提。要想得到尊重,首先尊重别人。

古人云:“事君如父,伴他如友,爱民如子”。尊重他人首先得从自己做起,尊重自己的职业和单位。尊重上级是天职,尊重同事是本分,尊重下级是美德,尊重所有人是常识。

尊重,就是重视对方,与对方平等相处;尊重就是以诚相待;尊重就是善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尊重就是“依礼待人、以礼待人,热情友善,仪容整洁”。尊重,表现在一言一行中。尊重达人。

沟通是共事的手段。沟通可以交流观点和看法,寻求共识,消除隔阂,从而谋求同步。沟通,才会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沟通,才会有合作,才会有团队,才会有发展,才会获得成功。沟通是联络感情的纽带,是通向友谊的桥梁,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沟通无限。

理解是共事的根本。理解就是能易地而处,切身处地了解他人的情绪,体会他人的处境和感受,并且回应他人的需求。理解,领导者在决策时认知员工的需要和情绪;理解,团队建设中聆听他人,开放自己与他人对话;理解,可以包容不同个性和个体,化解冲突,达成组织的最高效益。理解万岁。

共赢是共事的目标。池烟与社会的共赢,池烟人与社会的共赢,池烟与池烟人的共赢,池烟人与池烟人的共赢。共赢实现池州烟草的共同愿望,成就池州烟草的使命。共赢和谐。

池州烟草服务品牌

池州烟草服务品牌:香樟服务

池州烟草服务品牌形象:香樟树

池州烟草服务品牌理念:细微见真情服务到永远

香樟是池州的市树,遍布池州的每一条大街,每一条小道。香樟树生命力顽强,可达成百上千年。香樟树,根到枝、叶一身皆宝,且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种优势功能。

走进池烟的大门,香樟园中十八株香樟树参天相映。她们像忠诚的卫士一般守护着池烟;她们是好客的主人,以她们特有的清香和婆娑的姿态迎接南来北往的池烟朋友;她们是池烟人精神的凝聚,象征着团结,象征着奉献,也象征着收获!

池烟员工,不求索取,默默奉献,善始善终坚守服务第一线;

池烟服务,深深根植于万千消费者,不求轰轰烈烈,为消费者遮荫避凉,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池烟信仰,精细服务烙印于心,以助我们成就参天伟业;

池烟事业,虽然平凡,但收获着累累硕果。

池烟用仁爱之心,抒写大爱无痕,造就池烟辉煌!

深受“仁”文化影响的池州烟草,“以仁立企”的企业愿景,指引着池烟人实实在在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如香樟树般正直,如香樟树般无私,如香樟树般奉献。

“香樟品牌”的服务理念“细微见真情,服务到永远”。池烟的服务正如香樟树一身皆宝,每时每刻、每处每地、每个细节,都实践着对人类的服务;池烟的服务正如香樟树无私播撒正气和芬芳,以真情赤诚实践着对国家社会的奉献;池烟的服务正如香樟树四季长青、千年不朽,打造基业常青,实现永恒奉献。

池烟的细微、真情、永恒的服务包含了对国家的奉献服务,对工业企业的合作服务,对零售户的精准服务,对消费者的责任服务,对烟农的满意服务以及对员工的成就服务。

“香樟服务”回应了“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

香樟服务于国家是奉献服务。香樟树深深扎根、无私奉献。如池烟坚守“两个至上”,紧密团结在国家烟草专卖局和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周围,积极履行《国家烟草专卖法》,维护好卷烟销售市场,为国家积累财富,实现对国家的奉献。

香樟服务于工业企业是合作服务。香樟树参天相映,抱团成林,景凡意远。犹如池烟和工业企业共同培育市场品牌、品牌扩张、建设分销渠道、加强信息服务建设实现共赢。

香樟服务于零售户是永恒服务。香樟树的存活期长,发达的主根可以成就香樟树为成百上千年的参天古树。如池烟对零售户的服务,以细微入手,准确定位服务对象、内容和方式,把握服务的切入点切中需求突破口,倾注真情,铸就永恒。

香樟服务于消费者是责任服务。香樟树有很强的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环境的能力,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有抗癌的功效。香樟树对人类的责任,犹如池烟对消费者的责任,责任来源于净化市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来源于引导消费,关注健康;来源于让消费者方便快捷地了解烟草行业形势、政策环境。

香樟服务于烟农是满意服务。香樟树枝叶茂密、冠大荫浓,可遮阴避凉,净化环境,装点城市。烟叶是烟草产业发展的基础,关爱烟农,就是保护烟草;关爱烟农,才有池烟的发展,才能建立和谐池烟。维护烟农利益、加强技术培训、增加烟农收入、调动烟农的积极性以获得烟农的满意。

香樟服务于员工是成就服务。香樟树的根、枝、叶、干均是宝,木材为栋梁用于房屋建筑。池烟的人才观是“独则为栋,合则成林”。池烟人在默默奉献的同时,也不断发展自己,回馈自己,反哺自己,成就职业生涯,成就员工的需求,成就员工的成长和成才,成就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

服务之“奉献篇”

1、香樟树特色显著,树皮粗糙,质地却很均匀,从来没有白杨树的斑斑驳驳、没有柳树的肿瘤结节;树枝树干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一路长去,不会偷工减料也不会画蛇添足。树冠成球形,曲线流畅形态圆润,是风景区和道路两侧靓化、绿化的理想植物,其经济价值也较高。为常绿高大乔木。,初夏开花,黄绿色、圆锥花序,树冠广展,叶枝茂盛,浓荫遍地,气势雄伟,是优良的行道树及庭荫树。

香樟树就像是苏东坡的书法,圆润连绵、俊秀飘逸,却又中规中矩,如果是长满香樟树的一面山坡,那简直就是苏东坡绝世碑帖了。

诠释:香樟树无处不在,标示着池烟的服务无处不在,深深根植于千家万户。

专卖是一种服务,专卖执法人员刚正不阿、凛然正气;池州烟草为维护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净化市场,实现责任和义务共担、公平和平等共享;为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保驾护航。

“仁”文化引导下的池烟人,用仁爱的胸怀关心每一位消费者,用服务赢得消费者认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赢。

服务之“合作篇”

2、香樟树参天相映,抱团成林,四季长青、生机勃勃、生机盎然,象征长寿、吉祥如意,美化环境,带给人类愉悦快乐。

诠释:池州烟草是一个团结向上的整体,池烟人互相扶持、共同进步。池州烟草秉持合作理念,承担社会责任,与工业企业精诚合作,真诚服务零售户和消费者,关注烟农利益,成就员工,达成六大利益相关方的均衡和满意。

服务之“价值篇”

3、香樟树主根发达,深根性。

诠释:池州烟草始终坚持“两个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这一准则深扎池烟人心中;池烟人心系每一位消费者,服务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池烟人的心中,展现池烟人“厚德宽仁,博爱九华”之风。

服务之“务实篇”

4、香樟树的木材有天然美丽的纹理和花纹,像是大有文章之意。香樟作为优质的名贵木材,木质致密坚硬,质地坚韧而且轻柔,不易折断,不易裂纹,不易腐变,能抵御虫蚀。

诠释:池州烟草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造就了池州烟草务实的作风。严谨,绝不虚假;坚韧,绝不脆弱;坚持,绝不变形。务实成就扎实服务,务实成就卓越服务。

服务之“责任篇”

5、香樟树枝叶茂密、冠大荫浓,可遮阴避凉;香樟树有很强的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环境的能力;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有抗癌的功效;香樟树是生态环境的主力军。

诠释:池烟人承担社会责任。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进取,为工业企业、为零售户、为消费者、为烟农撑起一片和谐、公平、合作的市场环境;面对违法、不良竞争、不建康行为,池烟人绝不妥协,凛然正气和公平执法,净化市场,捍卫法律尊严,维护市场的有序发展;无论环境的状态,池烟人洁身自好,充满着正义感和责任感,回报国家,感动社会。

服务之“满意篇”

6、春天,香樟树开花。花,呈淡绿色,跟新叶子一样,躲在浓密的绿叶里,花叶相映。花香清冽,仿佛沐浴在森林王国里,仿佛无处不在,却又不着痕迹。

香樟木,散发出幽幽清香,空气中弥漫着清馨怡人的味道,使人呼吸舒畅,神清心宁。

香樟木的香气可以驱虫防霉,自古以来就是制作衣柜、箱子的最佳材料。所存物品取用时带有自然淡雅的幽香,留香持久沁人心脾。

诠释:池烟人低调,正气,不张扬,默默奉献。池烟服务无处不在,关注每一个细节,完善每一个细节,成就了国家、工业企业、零售户、消费者、烟农、员工的利益均衡和价值均衡。在平凡中造就非凡,于细微之处体现真情。

服务之“成就篇”

7、香樟树是特种经济树种,具有重要的材用价值,根、干、枝、叶均可提取樟脑、樟油。香樟木含有丰富的挥发性油脂,具有浓厚的特殊香气,是高品质香水的提取源之一。香樟树成材之后作为栋梁可用于房屋等建筑用料。香樟木是制印雕刻的上佳材料。

诠释1:池州烟草在二十六年的发展历程中,实现了从坐商批发到行商送货上门,从上门订货到电话订货,从现金交易到电子结算,从多库配送到一库配送,从传统商业到现代流通的历史跨越。池烟人坚持科学创新,这一次次的跨越都是心系消费者而做出的一次次改革。

池州烟草无论电访、客户经理、专卖执法还是配送的服务,都以奉献为本,力求做到“细节尽美,大节尽善”,以达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满意,实现与消费者的和谐共生。

诠释2:池烟的发展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素质,池烟的服务要靠池烟人。池烟相信人人都是可塑之才,创造平台,突出每一位池烟人的个性和优势,把其培养成社会的栋梁之才。

服务之“永恒篇”

8、香樟树生命力强,种子的适应性很强,在任何地方都能扎根、发芽;香樟树的存活期长,可以生长成百上千年,成为参天古树。

诠释:打造池烟基业常青,服务是根本;香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坚忍不拔的品格,犹如

我们池烟人无论多大的艰难险阻,也无法停止真情服务客户的信念。

企业文化建设贯彻到员工的行为中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企业文化为企业带来的转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池州烟草,将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以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以建设和谐共赢的烟草新气象为目标,努力工作,踏实践行,我们任重而道远!

池州烟草企业文化宣贯方案

为促进池州烟草企业文化理念落地,树立和谐池烟良好形象,营造全员参与、人人知晓、个个践行的良好舆论氛围,特制订本方案。

一、宣贯目标

广泛利用会议、新闻发布会、企业文化手册、宣传栏、宣传海报、标语、移动展板、卡片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强力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活动,确保在2~3个月时间内使池州烟草以“仁”文化为核心的系列企业文化理念与“香樟树”服务品牌形象在社会上、行业内以及上下游客户、消费者、烟农等中有一定影响,确保全市烟草系统每一名干部员工都能做到耳熟能详并达到入脑、入心的境界。

二、宣贯方式

(一)正式定格企业文化理念,制作简易企业文化理念手册以及文化卡片,并发放全员,人手一册(张)。

(二)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局(公司)、中烟公司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地方有关部门领导、文化界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代表、上下游客户代表、消费者以及烟农代表参加,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树立和谐池烟新形象。

(三)在“镇园石”上镌刻“仁”字及“仁”文化注释,并赋文以记之;在香樟园中制作精美铭牌,诠释“香樟树”服务品牌。

(四)召开全市烟草系统企业文化理念宣贯视频动员大会,正式宣布池烟系列企业文化理念以及“香樟树”服务品牌,面向全员详细诠释理念内涵,作宣贯动员并提出具体要求。

(五)在池州烟草信息网及各直属单位网站上开辟宣传专栏,并进行相关栏目改版;各电子大屏进行滚动宣传。

(六)统一制作宣传海报(十三个理念及香樟树服务品牌各一张)广泛粘贴全市烟草系统各单位办公场所;统一制作“易拉宝”形式移动展板摆放大厅等显著位置;有条件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在会议室或其他显著位置制作固定式宣传标语。

(七)统一制作印有企业文化理念内容的工作手册、信笺(封)、各类封面制板以及手提袋、挂历、贺卡、办公台卡,食堂、会议室等场所用具(品)统一印制文化专项标(印)记。

(八)市局(公司)及各直属单位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开展宣传。

(九)在全市烟草系统开展企业文化案例征集活动,并与“四个一”学习活动紧密结合,组织干部员工撰写与企业文化有关文章,营造浓厚氛围。

(十)组织开展一次企业文化知识竞赛以及全员企业文化知识测试,加强督查考评,确保效果。

第8篇:企业文化宣传理念体系显示

1、发展战略:立足本部,开拓资源,稳妥推进,持续发展。

2、企业愿景:和谐文广,光明未来。

3、用人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创新,搭建平台,绩效考核。

4、人才理念:公司为员工提供机会,员工为公司创造财富。

5、服务理念:用心服务,尽善尽美,关照客户需求,超越客户期待。

6、经营理念:以效益为中心,视人才为资本,以市场为导向,视信誉为生命。

7、激励理念:天道酬勤,付出总有回报,造就完美员工。

8、企业风格:实实在在的说,实实在在的做,实实在在的承诺。

9、管理理念:责权明确,目标清晰,协同有序,快速高效。

10、质量理念:质量第一,用户至上。

11、文化中心:以人为本,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 1

科学与严格相统一。

12、卓越理念:同心同德,团结拚搏,学习创新,激励自己,挑战显示,创一流企业。

13、办事标准:公司根本利益第一。

14、批评理念:批评是一种培训。

15、工作作风:快速反应,日事日清,没有任何借口。

16、工作作风:严细高效,求实创新。

17、企业人生基本信条:投入必然有回报,忠诚必然有信任,主动必然有创新,执著必然有成功。

18、企业目标:创造价值、创造利润、创造财富。

19、企业安全理念:安全第一都不行,要确保安全。

20、企业道德观:知恩报恩,忠于职守、忠于企业、忠于国家。

21、企业纪律:个人服从整体、下级服从上级、全船服从船长、各船服从公司。

22、企业工作方法:请示报告,询问商讨,严谨周密,执著顽强。

23、企业作风:再认真一点、再细致一点、再深入一点、再扎实一点。

24、企业理念: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

25、企业精神:上下同心、赶超一流。

26、企业经营理念:诚信经营、珍惜资源、多创价值、

服务社会。

27、企业质量观:过程精细显示品质。

28、企 业 精 神:精益求精,屡战屡胜,团结拼搏,企业日升。

29、企业经营理念:质量为根,诚信为本,服务客户,奉献社会。

30、企业质量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利润是企业的血液。

31、企业作风:求真务实,雷厉风行。

32、管理理念:科学规范,严密精细。

33、人才理念:事业聚才,岗位成才,企业育才。 安全理念:

1、安全创造幸福 疏忽带来痛苦

2、我的安全我负责 别人安全我有责

3、生命最可贵,安全第一位。

4、安全一松,全线告终;坚持不懈,万事成功。

5、你重视,我参与,安全生产一起抓;齐努力,共谋划,生产安全靠大家。

6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

7、一人把关一处安 众人把关稳如山。

第9篇: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企业价值观: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企业使命: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 中国移动的愿景: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

核心价值观阐述了“我们是谁,我们的信仰是什么”,反映了企业及其每一个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评价标准和所崇尚的精神;使命表达了“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其内涵表达了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原因;愿景说明了“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企业在一定阶段内期望达到战略目标和发展蓝图;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核心,是形成使命、愿景的根本动力和精神源泉,是选择使命、愿景的决定因素;而使命、愿景是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发展领域的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是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活动中的承载和表现。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核心内涵是“责任”和“卓越”,体现了中国移动作为企业、中国移动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将以成为“负责任”和“最优秀”的企业和个人作为自己的追求。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立足于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凝结了中国移动人缔造辉煌历史的精神精髓,表达了中国移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事业的坚定信念。这一理念体系的提出,必将凝聚和激励全集团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共同实现中国移动新的跨越!

(二)内涵 “正德”强调个体责任和对自我的约束,“厚生”强调社会责任和对社会的奉献。“正德厚生”集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移动现代的企业精神,从精神层面上体现了中国移动人渴望担负重任的自我定位和选择。

“正德厚生”是中国移动的行为责任规范。中国移动的员工要以“责任”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移动在全集团倡导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鼓励承担责任的自觉行为。中国移动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好自身与用户、政府、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员工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是中国移动作为一个企业通过承担责任对自身价值的彰显。

“正德厚生”是中国移动的社会责任宣言。中国移动事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总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移动将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关怀社会民生,关注民众福祉,做一个优秀企业公民,通过各种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中国移动将关注并尽力满足人与社会的合理愿望和切实需求,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分享通信给人类带来的更为丰富便捷的高品质生活,使不断创新的科技成果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提供助力,展现了中国移动长远的眼光和笃实的志向。

“臻于至善”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不断完善、不断超越的状态。“臻于至善”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按照事物内在的标准力求达到极致的境界。“臻于至善”是一种位势,是一种站位领先的气势。

“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是在中国移动企业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的核心,是我们的灵魂,它体现了中国移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襟和责任意识,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斗志和卓越精神。

(三)承诺

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信仰,中国移动以承担责任的胸怀、追求卓越的精神,通过实际行动向客户、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社会公众郑重承诺:

对客户的承诺:做为客户提供卓越品质的移动信息专家。 对投资者的承诺:做最具价值的创造者。

对员工的承诺:成为员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舞台。 对合作伙伴的承诺:成为引领产业和谐发展的核心力量。

对同业者的承诺:成为促进良性竞争、推动共同发展的主导运营商。 对社会的承诺:做优秀企业公民。

“创无限通信世界”体现了中国移动通过追求卓越,争做行业先锋的强烈使命感;“做信息社会栋梁”则体现了中国移动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将承担发挥行业优势、勇为社会发展中流砥柱的任务。

“创无限通信世界”:“随时”、“随地”、“随意”、“沟通无极限”的世界 作为信息社会的栋梁,作为行业的引领者而不是跟从者,不断进行业务和体制创新对中国移动来说是必须的,如此才能牵引和带动社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成为推进信息社会前进的先锋和主导力量。

作为信息社会的栋梁,作为专业技术的首倡者而不是后觉者,中国移动将不断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网络的综合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成为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桥梁。

我们的使命就是让所有人都能享受随时、随地、随意沟通的快乐;让所有人享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由自在的生活;让我们人类的胸怀变得日益广博开阔;让日益庞大的世界更加容易把握;让我们这片土地变成更美好的家国!

“打造卓越的运营体系”,意味着中国将努力建成一流的通信网络、一流的运营支撑系统、一流的服务体系、一流的营销体系、一流的业务开发体系和一流的企业IT系统。

最优的网络质量创新周到的产品值得信赖的品牌卓越品质深入的客户理解精准的计费系统满意的客户服务

上一篇:职场中的生存法则下一篇:共青团十六届五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