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改革探究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农村金融改革,我国的农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但相应的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制度尚未得到完善。文章通过单位根检验法、协整检验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江浙沪三省市的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发展关系进行研究,找出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金融改革探究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金融改革探究论文 篇1:

探究在市场经济视阈下如何进行农村金融改革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但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制度因素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我国金融领域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立足于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农村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且解决“三农问题”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视程度,针对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产权不明确、金融监督等问题,优化农村生态金融环境,通过管理地方政府、地方金融机构的行为,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缩小城乡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本文简单介绍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基于市场经济视阈,阐述促进农村金融改革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市场经济 农村金融改革 财政政策 社会公平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农业作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其金融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金融改革体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1]。但在改革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金融弱化”等问题,在市场经济调节的前提下,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涉足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其只愿意在农村地区“吸储,而不愿意向农村地区放贷,因此,资金大多流向经济效益高的发达区域。但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鼓励农村地区积极探索改革,加快农村地区金融制度的创新等政策,以期深化农村地区金融改革。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概况

农村金融体系由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组合而成的一个为农村、农业发展通融资金的有机整体,分为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2],其中合作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因共同利益而自愿参股,在资金上互相帮助、互相融通的一种特殊资金融通方式;商业金融主要是指商业性质的银行对农业地区发放贷款,如地区商业银行等;政策金融是指在贯彻政府经济政策的前提下,不以商业性的标准为原则,而以国家的信用为根本,在农业的相关领域进行资金融通,保护、支持农业的生产,提升农村地区人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状况及发展态势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以改革开放为界限,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也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彻底改造,形成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到1951年,成立“中国农业银行”,且第一次提出要“帮助农民、深入农村、发展生产、解决困难”的方针[3];二是1953年成立农村信用社,与农村供销合作、农业互助合作一起称之为农村合作化的3种形式[4]。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1979年—1993年,形成农村信用社的主体地位;其次1994年—1996年,开始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新框架[5];最后1997年—至今,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组织,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由正规和非正规两种金融机构组成,其中正规的金融机构有非银行类和银行类两种;非正规金融机构有农村合作基金会、民间私人借贷组织等,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该三大金融机构形成了现在农村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分工的农村金融格局。结合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但仍旧以政府金融为主,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区域的发展前景仍然不乐观,必须加大对相关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繁荣农村地区金融机构。

(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存在的农村金融问题是需求得不到满足,存在金融抑制现象,且农村地区金融的市场特征需求群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金融需求群体广泛,有小微企业、农户、有农村个体户等最主要的金融服务是短期经营性贷款需求及少部分的资金结算需求[6]。但由于该群体满足贷款新要求的信用担保能力有限,对其投放的风险保障程度较低,形成了被金融机构边缘化的群体特征,如我国某农业大省,其全省的农村信用社存款数量仅仅占到全部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35%左右,但是其“支农贷款”却占到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90%以上,从数据可知,农村大部分资金支持都依靠单一的农村信用社,这很难满足该省农民、农村、农业对金融的需求;其次,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多元化。由于我国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即城乡差距、地域差距等,除了存贷款这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外,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还需要一些理财、信息、管理等相关服务的需求。因此这就体现了金融工具的多元化,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工具太过单一[7],只能体现存贷款业务,金融创新工具基本无法进入到农村市场。

二、市场经济视阈下进行农村金融改革的原因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所处客观经济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制约的因素及程度远远超过发达地区,以致出现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的现象。但是,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保险行业、理财机构逐步向落后的农村地区靠拢的情况下,大大丰富了金融市场,因此,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视角,深入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协调国民经济发展[8]。

(一)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于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先应深入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经济原因,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相较于城市更低,其生活来源较少,部分落后地区完全依靠土地、山林,因此农民增收困难,很多农村金融机构无法融资或者融到优质资金,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等机构的基本功能;其次政策原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不一样[9],支持“三农”发展的效果不明显;三是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使得部分非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但该类机构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国家金融政策的实施。

(二)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具体因素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特殊性,提高了农村金融机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仅需要面临政策风险、市场变化风险,也要面对不定期的自然风险,因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在其生长过程中,任何形式的自然灾害,如病虫害、洪涝灾害、干旱等,都有可能让农业生产完全覆没。此外,农产品上市期间,同一种农产品会在同一时间大量涌入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价格的波动,即使有农产品的期货市场,但也只能规避某一时间段的风险,而且个体农户无法参与到规避过程。

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因素还有土地产权,产权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通过经济所有制表现出归属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使用权、支配权、占有权、收益权和所有权[10],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只拥有土地的经营权,而没有处置权和所有权,无法对土地进行买卖,因此,农民需要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时,不能提供法定的相关抵押品,且集体也没有权利帮助农民进行抵押。

三、市场经济视阈下进行农村金融改革的途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地区金融业务逐渐增多,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应首先明确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及思路,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基于市场经济视角,建立公平的竞争平台,坚持从农民最基本利益出发,积极为农民谋福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一)营造良好金融环境,创新农村金融制度

针对农村经济状况,应适当创新农村金融制度。首先,对农村现有土地制度进行创新,将流转权、用益权和担保权赋予承包土地,但也要处理好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可以颁发土地使用权证、集体的土地证,对农民居住的房子赋予抵押权、担保权等金融功能,拓宽农民财产收入途径。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平台,用于土地流转和农村房地产交易,设置科学的交易双方准入门槛,防止土地流转的非农趋势,保障农村用地的合理性,并确保农村房屋建筑的资本属性;其次,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政府应积极宣传农村金融新体系,改变农民对金融的“狭隘”看法,使得农民深入了解金融产品,并主动获取金融机构的帮助。此外,金融机构也必须建立起完整的内部管理体系,立足于区域实际发展情况,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二)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做好相关惠农工作

政府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市场经济视角,必须增加财政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做好相关惠农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第一方面,科学设置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完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配备齐全的金融设备,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与农业其他建设相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大,且维护成本、投资成本较高,大部分商业性银行不愿意承担甚至无法承担这些领域的投资,因此,政府机构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的硬件环境;第二方面,增加农村地区的资本供给,政策金融应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加大对农村等落后地区资金的注入力度,结合地区农业发展优势,重点扶持综合性服务农业,转变农村地区经济结构,促使农村地区经济往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保障农村地区资金的充足供给。

(三)立足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农民群众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农村金融机构,如农商银行等,应增加服务手法,结合农村客户意见,推出价格合理、种类丰富、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开办个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减少金融活动中的工作环节,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不断挖掘潜在优质客户,并准确定位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注重其社会责任,帮助低收入家庭和创业家庭,坚持服务于“三农”,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提下,制定灵活的贷款制度,不仅满足农户对生产经营资金需求,也保障贷款的利息收益。此外,也应健全农村贷款制度,完善农村信用体系,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政府可以设置专门的再担保制度,进一步保护农村金融机构,防止出现农民无家可归、无地等情况,采用财税手段,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投入农村金融建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引入现代化金融监管产品,动态监测农村金融市场的变化,做好相关风险的防范,确保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稳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提升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其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政府重视“三农”问题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建立健全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基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形成一个平等竞争、广泛覆盖、功能互补、定位合理的农村金融平台。政府也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推出创新的农村金融产品,完善相关的农村贷款和存款制度,建立农村信用体系,辅之以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提升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将更多资金引入农村地区,支持农村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高保中,赵学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中国新常态下的改革与发展——全国第九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5,v.50;No.57912:173-177.

[2]张希平.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建立物流贸易通道问题研究——以喀什为枢纽中心的中巴物流贸易通道[J].金融发展评论,2015,No.7010:99-105.

[3]郑高强,尚晓,李扬俊.乌鲁木齐建设西北区域金融中心探讨——基于分阶段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考[J].金融发展评论,2015,No.7010:89-98.

[4]杨帆,宋鹏飞.低碳生物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法律激励机制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v.1404:17-23+31.

[5]李鹏.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商业银行网点管理转型研究——以邮储银行管理模式研究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5,No.268351:52-54.

[6]李春肖,李芸,张弛.农业保险供给市场主体发展潜力研究——基于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投资业绩的比较[J].广东农业科学,2015,v.4223:194-199.

[7]李婧,朱承亮,郑世林.不良贷款约束下的农村信用社绩效——来自陕西省8市86个县(区)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5,No.37111:63-76.

[8]覃振锋.引领长线资本投资建设广西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对策——新常态下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新突破研究系列论文之五[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5,No.16906:47-50.

[9]陈一洪.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来自42家城商行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证据[J].金融监管研究,2015,No.4812:1-15.

[10]陆宇锋,张智勤.强化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机制研究——基于新常态下的福建银行业监管视角[J].金融监管研究,2015,No.4812:89-104.

作者简介

向钦琳 (1993.12-)女,汉族,籍贯:四川广元,学校: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财务管理(金融与投资)专业。

作者:向钦琳

农村金融改革探究论文 篇2: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农村金融改革,我国的农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但相应的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制度尚未得到完善。文章通过单位根检验法、协整检验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江浙沪三省市的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发展关系进行研究,找出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协同发展

一、引言

2016、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2018年农业部文件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的发展工作一直备受我国政府重视,农业农村金融是开展该项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金融的推进与改革,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相互影响程度不断加深。江浙沪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对江浙沪的农村信贷和农业保险进行研究,对于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有着先导作用。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农村信贷的抵押品,降低农村信贷风险。保险可以部分充当抵押物,降低信贷坏账风险,便于农业信贷的审核和发放(Binswanger,1996),可提高农业贷款人经营效率(Pomareda,1986),有效分散农业信贷风险(顾银宽,2009),解决信贷机构难以获取借款人有效信息的难题,改善信贷机构客户质量(祝国平等,2014)。Galarza(2010)以秘鲁为对象,研究发现农业指数保险可以增强信贷还款信心,减少负面因素对于贷款违约率的冲击。安冬等(2015)对我国1985~2012年的相关数据实践检验得出结论:农业保险通过缓解农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及融资抵押功能要大于其替代效应。

农村信贷对农业保险具有促进作用,二者的相互耦合作用有助于激活农村金融。农村信贷服务網点分布广,为农业保险提供网点支持;农村信贷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Han,2013);农户收入的改善会提高农业保险消费决策(王凯,2013),二者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激活农村金融市场(范文敬,2014),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提高其贷款意愿,促进农村信贷发展(潘明清等,2015)。

三、理论依据

农业保险有利于促进农村信贷发展。第一、农业保险对于农村信贷中存在的风险起到缓解作用。农业经营者利用农业保险增强财务稳定性,偿付能力得到一定保障;保单亦可视为一项抵押,实现信贷风险的转移。第二、农业保险刺激农业贷款供需。农业经营主体在遭遇损失后,可以利用农业保险减少经济损失,保障农业生产能力,金融机构收回款项可能增大,发放农业贷款更为积极。

农业信贷也会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第一、信贷机构在农村市场占据优势地位,能够利用庞大的网点为农业保险开拓业务。信贷机构成熟度高,业务广泛,农业保险借助信贷机构代理可拓宽市场,保障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第二、信贷机构客户众多,通过银保合作,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信用风险。第三、信贷机构可为农业保险带来正面效应。信贷机构在农村形象好,农业保险通过其代理,可获得良好的发展。

四、江浙沪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同发展的分析检验

(一)变量选取

本文以上海、江苏、浙江2006~2016年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以农业贷款余额(用Y表示)代表农村信贷的进展状况,以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用X表示)代表农业保险的发展情况。

(二)描述性分析

江浙沪地区农村信贷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浙江的农村信贷明显高于江苏、上海。上海农村信贷在2007~2008年增长较快,2009年后(除2015年)虽增幅较小但仍保持正增长;江苏农村信贷2006~2009年增长较慢且2009~2010年出现负增长,但2010年后以极快的增长速度进行扩张,直到2015年略微呈现下滑趋势;浙江农村信贷的发展涨跌幅度较大且发展不平稳,2007~2008年、2010~2011年出现跌落,其余年间均以较高的增速进行增长。

江浙沪地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总体呈现正增长,其中江苏的增长速度以及所占比重最大,到2016年达到5919.46百万元,远远超过上海和浙江当年农业保费收入的总和,且从2008年起江苏农业保险的增速就超过了上海、浙江。

(三)实证检验

为了消除趋势性在检验过程中的影响,本文选用农业贷款余额和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对数进行接下来的分析,两个变量的对数形式分别为LnY、LnX。

1. 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是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分析检验的基础,采用ADF-Fisher检验变量的单位根,结果如表1。由表1可知,lnX、lnY为一阶单整,进一步对lnX、lnY进行协整检验。

2. 协整检验

采用Panel PP和 Panel ADF对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结果为表2。由表2可知,lnX、lnY存在协整关系。

假设一般面板数据模型:yit=α+αi+βxit+εit,yit表示第i个省第t年的农村信贷金额,xit表示第i个省第t年的农业保费收入(i=1,2,3.1=上海SH,2=江苏JS,3=浙江ZJ),αi表示个体对总体α的偏离,εit为随机误差项。

lnYit=1.327+2.396lnX1it+0.145lnX2it+0.27lnX3it+αi+εit

从数据模型来看,在江苏和浙江农业保费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上海的农业保费收入每增加1单位,农村信贷金额平均增加2.396个单位。上海的农业保费收入对农村信贷金额的影响程度约是江苏的16倍、浙江省的10倍,出现这样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上海农业人口较少,金融业较为发达,保险业市场发展要优于江、浙两省。

3. Granger因果分析检验

有上述分析可知,lnx、lny均为平稳序列,并且存在协整关系,两者之间关系显著。运用Eviews8.0对数据进行Granger检验,从而进一步探究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滞后期为2时,上海、浙江地区的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不构成Granger原因;江苏接受农村信贷是农业保险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但拒绝逆假设。一定程度上说明,江浙沪地区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因果关系薄弱,协同发展效果不佳,即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发展很难能达到“1+1>2”的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对江浙沪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保险种类单一、缺乏灵活性,抗风险能力较弱;第二、农业保险费用过高;第三、农村信贷缺乏风险补偿、转移、分担机制;第四、农村金融监管不当。长期以来,我国在农村金融领域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管制措施,限制了农村信贷的发展。

(二)建议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农村信贷供给与资金需求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有以下解决途径。

政府积极推动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的发展。由上述实证结果可知,江浙沪地区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同效应不强,政府可以加大财政补贴、出台政策法规等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增强农业风险承受能力,减少农村信贷风险。通过加强引导农户的保险意识,提高投保率,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降低信贷坏账率。

推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刺激农村经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经济体系的完善,如上海试点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小额信贷”模式,推动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1]Binswanger P H, Peter H. Risk aversion, collateral requirements and the market for credit and insurance in rural areas[M].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2]Pomareda C.An Evaluation of Impact of Credit Insurance on Bank Performance in Panama[A].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

[3]顧宽银.信贷风险、信用机制与农业保障的地方政府行为[J].财政金融,2009(05).

[4]祝国平,常燕,农业保险对农村信贷的促进作用[J].经济纵横,2014(07).

[5]GalarzaFrancisco,Carter Michael.Ri

sk Preferences and Demand for Insurance in peru:A Field Experiment[C].2010 Annual Meeting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2010.

[6]安冬,张元波,陈思齐.农业保险影响农村信贷的机制及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5(01).

[7]LinghuiHan, Denise Hare. The Link Between Credit Markets and Slef-employment Choice among Households in Rural China [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13(26).

[8]王凯,段胜.影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多因素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3(06).

[9]范文敬.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同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10]潘明清,郑军,刘丽.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发展:作用机制与政策建议[J].农村经济,2015(06).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作者:曹鑫璐 江红莉 戴淳艺 赵莹 白茜池

农村金融改革探究论文 篇3:

中小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型模式及原因

【摘要】從2016年5月1日起,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进步,我国中小农村商业银行也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转型,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商业银行第二次转型的战略谋划。在以前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第一次转型中,农村商业银行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即: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为了探究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转变形式,本文就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型展开讨论,对转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新时代中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作出基础。

【关键词】商业银行 营业税务 发展对策

一、引言

自2016年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商业资金管理政策的不断改革实施,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下,根据政策指引,我国中小农村商业银发展过程由从无到有发展,建立规模较小到当前的第二次银行转型,基本上每年我国中小农村商业银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增加的势头。据四川省不完全统计统计,四川省当前已初具规模的中小农村商业类银行已经超过400余家,其中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规模较大的已经超过了200家。全省普遍中小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取得了可观进步,发展势头一片良好。但是随着中小农村商业银行飞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正视我国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进步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重视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为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转型作出铺垫作用。

二、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的背景

(一)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的背景

从商业银行第一次转型以后,商业银行存在的不足也随着科技的冲击和商业的服务漏洞显得越来越严重,比如银行处理企业营业税时,商品流通一次就要交一次营业税,导致税负越来越重,最终转嫁到银行商业管理身上。这时候出现的增值税就是针对商品,或者劳务的增值进行征税,有效的规避了重复征税的环节。同时目前的情况下,在增值税提出前提下,进项税额可以抵扣销项税,很大程度上减低了了企业税负。为了有效规避这方面尚存在的问题,我国从2012年开始进行“营改增”试点,效果明显。直到2016年5月1日,我国中央下达了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入营改增,全面营改增时代开启的指示,这也是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在2017中国农村金融转型发展论坛暨“农信银杯”第七届中国农村金融品牌大典中,论坛以“大转型:探路与重生”展开讨论,就当前“金融科技”对市场竞争的冲击和监管政策不断趋严展开讨论,以掌握趋势,总结经验,探索未来一段时期农村金融机构战略制高点作为主题,以期望实现一场涉及体制、业务、文化层面的全面大转型。

(二)当前中小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1.维持本地区域经营模式。所谓的维持本土经营模式就是说农村商业银行只能在建立所在区域进行经营,只能保证其对所管辖区域市场资源进行利用,在利用过程中不断开发完善适合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金融产品(应对不同层次),从而保证本地区域经济和商业银行发展的良好融合循环过程。

2.建立异地子商业银行模式。相比于第一种的维持本土经营模式,建立异地子商业银行模式则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具有充足的综合实力以后,在各项条件都符合国家相关部门设定的标准以后,在其他地区开设子商业银行。这种模式主要是靠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实力,打破了传统的“一行管一地”,经营模式,多面发展,提高中小农村商业银行的多样化发展。

3.参股经营模式。在以上两点经营模式体系中,都是利用自己的实力对区域资源进行划分规整。而参股经营则不同,这种模式是农村商业银行利用参股、控股其他地区综合实力较为弱小的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来对被参股商业银行进行管理。相对于第二种建立异地子商业银行模式,这个参股经营模式风险更小,可适应性却不高(不一定所有的农村商业银行都发展不均匀)。

4.兼并其他金融机构模式。在上面我们分析了了参股经营模式,那么,就参股来说,其定位点在于综合实力强大的商业银行,而不是综合实力较弱的商业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所以,在部分综合实力较弱的农村商业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他们则可以通过兼并其他金融机构来进行自我增强。这种模式是指某一地区内的农村商业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在以合作作为前提下,通过资本作为枢纽,将资产、负债、其他金融服务、工作人员进行整合兼并,最终变成具有法人资格,综合实力提升的新型农村商业银行。

5.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模式。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目标是——“以先富带动后富”,因此,我国部分中小农村的金融服务行业出现了空白,为了这些金融服务的空白,我国相关部门降低了标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小农村商业银行类的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市场的标准,这些一系列的政策和重新制定的标准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国中小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也因此,新的标准刺激市场也成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转型模式极其原因

在当前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转型模式中,应该因地制宜,掌握完善当前现有的科技环境。以下就是天津市一试点的商业银行转型后的经营数据和未转型前的数据对比。

就通过对中小农村商业银行模式转型之前的2016年3月,2016年9月以及中小农村商业银行模式转型后的的2017年3月和2017年9月的净利润对比,两者经营模式的转变,转型模式中运用的科技手段比例,利用科技手段营业税金增减等等,具体如下:转型前营业收入:2016年3月为14757.28千元,2016年9月为16388.34千元。转型以后营业收入:2017年3月为14757.28千元,2017年9月为16388.34千元。转型前利用科技手段所占比例:2016年3月为0%,2016年9月为1%。转型后利用科技手段所占比例:2017年3月为28%,2017年9月为30%。转型前利用科技手段的营业税金2016年3月为0千元,2016年9月为0千元,转型后运用科技手段营业税金2017年3月为31.00千元,2017年9月为34.42千元。其中,转型前的营业税及附加税2016年3月为92.97千元,2016年9月为103.25元,转型后的营业税及附加税2017年3月为53.13千元,2017年9月为59千元。2016年3月的财务费为58.76千元,2016年9月财务费为45.18千元,2017年3月财务费为58.76千元,2017年9月财务费为45.18千元。2016年3月的管理费为11167.34千元,2016年9月管理费为16168.58千元,2017年3月管理费为11167.3千元,2017年9月为16168.51千元。

通过2016年、2017年3月和9月的净利润比较:

2017年较2016年3月:3580.70-3492.82=87.88

2017年较2016年9月:602.94-506.75=96.19

从上例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转型之后,商业银行利润和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处理的人数增多。

(一)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转型模式和方法

实践数据表明,农村中小银行要进行转型,必须从第一次转型的首要目标“规模化”转变方向以“價值化”发展为首要目标。

具体转型方法必须把握如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正确处理“大规模、扩区域”的错误方式,因地制宜,跟随时代的发展,不能只仅仅还停留在第一次商业银行转型。坚持以扎根本土、服务“三农”的目标,创造“零售银行”。

第二,以科技发展金融作为发展路子,以大数据作为核心,积极重视布置中小农村互联网的建立,加速布局互联网金融。

第三,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建立具有自主色彩的服务。

第四,引进合作者,以强力金融机构作为合作伙伴,优化股权结构,为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转型进程做好动力系统。

(二)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的原因

在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转型中,农村金融机构必须以服务“三农”作为最基础的理念(上文提到),然后再注重商业银行的创新增收点,现阶段的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转型模式:“互联网+”就是是中小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实现转型发展的主要手段,更是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的原因。中间业务多元拓展,加快混业经营。积极开展新兴业务,进行跨业合作、混业经营,开展金融租赁、消费贷款、保费代缴等业务,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逐步介入项目融资、理财顾问、投资管理等中间业务领域。银行面临的客户群体结构会更加复杂,客户对银行的业务种类、业务流程也有了更高更多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其原有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

对比于上文中当前的中小农村商业银行模式来说,转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脱离了地区和空间的限制,相对于现阶段的农信社、农商银行支付网点具有着覆盖广泛的优势。比如现在的余额宝、支付宝等都相当于小型银行,同时这也是农信社和农商银行的储蓄客户。随着现代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以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为例子,它们都可以直接跳过银行为使用电子化产品的农户提供小额贷款(蚂蚁花呗)、信用担保(借贷宝)等金融服务。在当前互联网金融无处不在的新科技时代,农信社和农商银行只有主动使用以互联网金融作为主要内容的创新业务,也不至于被科技所抛弃。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具有商业性质的资金交流场所简称,新时期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的提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从长远来看是要解决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受限这一长久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科技金融的融入,现在的中小农村商业银行正处于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本文就从中小农村商业银行模式转型的背景和当前的运营模式入手展开讨论,以转型前后数据展开对比,分析中小农村商业银行模式转型的方法和原因,为当前中小农村商业银行模式转型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对比。

参考文献

[1]周小川.深化农村金融改单进一步提升农村信用社贫本及其质量[J].投资研究,2012(01).

[2]应千凡.王婷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监管制度: 国际比较与借鉴[J]浙江金融,2010(12).

作者简介:冀显贵(1973-),男,汉族,陕西商南人。

作者:冀显贵

上一篇:物业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财务管理电子商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