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神话故事全集

2022-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古希腊神话故事全集

“古希腊”与“新神话”

摘要:施莱格尔试图通过古希腊研究反思现代诗的弊病。在他看来,“自然”和“人为”是古代诗与现代诗的基本区别,这种人为特性使现代诗具有无限可完美的潜能。但当下现代诗仍是混乱和缺乏个性的,由此,施莱格尔力图把“新神话”作为现代诗发展的中心和基点。新神话的提出建筑于其对现代艺术向内转的倾向的把握,他借此探寻表达美学与民族文学的个性。而这对个性和中心的呼唤也是对理性主义下虚无的抵抗。施莱格尔以神话与诗相统一的方式对抗高度理性,从而调和理性与感性的矛盾。

关键词:施莱格尔 古希腊 神话 诗 理性

引言

施莱格尔兄弟以《雅典娜神殿》(Athenaeum)为阵地,开创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小施莱格尔(Friedrich Schlegel)以其富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反讽说”“新神话说”等学说,成为德国浪漫派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18世纪中叶起,德国文学迅速摆脱落后的现状,涌现了歌德(Goethe)、席勒(Schiller)等矗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大家。施莱格尔研究著述始于18世纪末,这一时期德国文学有了新的发展要求。范大灿指出:“启蒙运动以来,德国文学的基本走向是使德国融入以古希腊罗马为源头的欧洲主流文学,并在欧洲主流文学的框架内创立德意志民族文学。这一努力到了古典文学时期达到了极致,它直接把古希腊的社会和文化当作追求的理想。”浪漫主义则是新的开始,它对启蒙文学进行反思并选择了新的道路:“在德意志民族自己的历史基础上发展德意志文学,它要把德意志文学的根扎在德意志自己的历史中”[2]。实际上,类似地,浪漫主义者与古典主义一样,也面临着如何将古希腊遗产转化为民族文学有益养分的难题。他们希求通过复兴古希腊文化,为本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18世纪中叶,复兴古希腊文化的热潮在德国兴起了。彼得·沃森指出古希腊文化经历了三次复兴,第一次是12世纪,伴随着对亚里士多德的重新发现和法学的诞生,知识共享理念的发展。第二次是我们熟知的十四、十五世纪发生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第三次则属于德国。有人曾说:“到了1871年的时候,对古希腊文化的热爱已然成为国家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3] 古希腊文化在德国的复兴极大地影响其文化形态及其走向。E.M.巴特勒(E.M.Butler)在《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指出:“温克尔曼的希腊乃是18世纪下半叶和整个19世纪促动德意志是个进程的本质要素。”[4] 可见,理解希腊热是打开德国近代文学的钥匙。

希腊研究是施莱格尔文艺批评的起点,他通过对比古代诗与现代诗发现,要使现代德国文学比肩古希腊文学,还需一个坚实的基点,“我们的诗,我断言,缺少一个犹如神话之于古人那样的中心,现代诗在许多本质的问题上都逊于古代诗,而这一切本质的东西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这就是我们没有神话。”[5]施莱格尔倡导“新神话”(New Mythology)。

实际上,并非只有施莱格尔关注神话,当时许多思想家,包括浪漫派在内,多对神话有所关注。赫尔德(Herder)首先倡导建立新神话,在他看来,神话是反思理性的重要工具,“神话是人类思想和建制的无价金矿……因它们令哲学家看到人类理性之强力与软弱……”[6] 他主张启发性运用神话,把古希腊神话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力图建立当代的政治神话。《德意志唯心主义最早的系统纲领》是浪漫派的重要文献,它也极力倡导一种新神话,“我们必须拥有一种新神话,但是这一神话必须是服务于理念的,它必须是理性的神话(Mythologie der Vernunft)”[7] 。谢林(Schelling)对后世的神话研究有较大影响,他主张调和理性与神话,“提倡‘理性的一神论’与‘想象的多神论’相结合,这就是一种理性的神话学。”[8]

施莱格尔同样是新神话理论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以施莱格尔的诗论为研究对象,聚焦于他的古希腊研究和新神话说,力图在准确把其诗论的基础上,探讨施莱格尔是如何将古希腊遗产转化为德国文学发展的资源,新神话说何以成为施莱格尔反思的集中体现,其中体现了施莱格尔什么意图,表明他对当时的思想语境做出了怎样的回应,其文明反思的意义在哪里?

一、现代诗及其不满与新神话的诞生

施莱格尔在崇拜希腊诗的同时,也试图反思希腊诗何以繁荣。在他看来,辉煌的希腊文学并非突然诞生,“而对于海伦人和他们的诗而言,源头则是荷马和古老的荷马诗派”,《荷马史诗》作为西方世界的经典,从它的生成过程就可以看到一切诗的起源。施莱格尔颇具洞察力地指出我们看到的只是“树的花朵和枝干”,但“根”却是看不到的。史诗的外在表现是井井有条的,但古代诗的“有教养的美的杂乱”是其进行自身调节的根源。[9] 可见,古代诗的“根部”同样也是杂乱的,但最终展现出来的却正如温克尔曼所概括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这给予施莱格尔启发。现代诗是混乱而缺乏统一性的,对此,施莱格尔并不沮丧。他认为:“最高级的美、最高的秩序,只是混沌的美和秩序”,这种混沌通过“爱的触摸”,即情感的注入,是能够发展为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因此在施莱格尔看来,新神话是能够出现的并且是以“一种更美更伟大的方式出现”[10] ,使现代诗成为和谐的整体,且这一和谐并非是静穆的,而是具有现代特性的美。施莱格尔明确指出新神话将以不同于旧神话的方式诞生。

因为新的神话将沿着完全不同于古代神话的途径来到我们这里。过去的神话里,遍地是青年人想象力初次绽放的花朵,古代神话与感性世界中最直接、最活泼的一切亲密无间,并且按照这一切的模樣来塑造自己。新神话则反其道而行之,人们必须从精神的最深处把它创造出来;它必定是所有人力所为的作品中人为色彩最浓重的,因为它的使命是要囊括一切其他作品……[11]

施莱格尔认为古代神话是自然的,虽也运用想象力,但主要在模仿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因而古代神话是亲近感性世界的。而新神话产生于“精神最内在的深处”[12],打上了人的烙印,具有浓厚的人为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自然的(natural)与人为的(artificial)是施莱格尔对古代诗与现代诗的基本判断。古代诗是自然的、客观的、和谐的,而现代诗则是人为的、主观的、混乱的,而自然与人为的区别不仅是局限诗这一范畴,它还是社会及思想文化层面的重要区别。

希腊诗最基本的特点是“简单和朴素(simple and unostentatious)”[13],它按照内在原则发展的,是其内在性情的自然演变,希腊诗的理论也无法指导实践。因此,施莱格尔指出:“希腊诗总体上是自然诗歌的最高境界和典范……每一种形式[教化]都是一个真正概念的完全直观(intuition of a genuine concept)。”[14] 但是,在这个时代,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自由最终战胜了自然,人为文化教养的指导性原则已经自给自足,并在群体力量中占据优势地位,“美的能力可以最自由、最完整地表达自己”[15]。在施莱格尔看来,在新的文化阶段,将发生伟大的变革,“人也将在即将到来的文化教养的力量和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16] 。这种变革建筑于人的力量的增强,人为的特性占据主导地位。人具有创造独立自足的产品的能力,人可以自己掌握文化进程,根据自己的目的和规律决定公共产品的审美方向和未来的文化方向。

自然与人为这二分有特定的社会及思想语境。“人类是一个两性同体的物种,是神性与动物性的多义混合体”[17],因此,施莱格尔指出人需要外在于自己的世界,以及内在的本质中心,文化教养(cultural Bildung)的产生是必然的。其实这种教养与趋向完美的天性已成为德国民族秉性的一部分。彼得·沃森指出:“教养其实就是虔信运动的一种世俗形式,”教养从虔信运动中发展出来,具有宗教意味,追求自我完善。“教养对于洪堡等一些人来说一方面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强制力,另一方面是精神的必须,还有一方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8],类似地,在施莱格尔看来,文化教养是自由和自然相互促进的结果,且分为人为和自然两种类型,若自然给予文化教养以第一个决定性的推动力,并借此决定着道路的方向、发展的法则和最终的目标。那这种文化教养是自然的;若是自由给予第一个推动力,则这种文化教养是人为的。[19]

在时间上,施莱格尔认为艺术的文化教养“只能继自然的文化教养之后而出现”[20]。但现代诗的人为性有其根源,施莱格尔认为在欧洲最古老的时代就已显出端倪,他认为自然给予欧洲文化的是力量和材料,但主导原则却并不是冲动,而是某些概念,背后是人的心境的自由行动,人为的特性与自由、概念等密切相关。施莱格尔总结:“现代诗的全部特点,包括最罕见的,都可以从智性的这个统治,从我们美文化的这种人为性得到解释。”[21] 无疑,人为性是现代诗所有特性的基础。施莱格尔历史地看待古今区别,他认为这种自然与人为没有孰优孰劣,仅是不同阶段和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

因此,施莱格尔批驳“艺术是自然的产品”这一偏见,他指出这一观点认为好的艺术不是人类的所有物,人为文化教养这一因素在艺术作品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艺术是一种“自然的放荡的流露(spontaneous outpouring of a propitious nature)”,现实已是“高贵、美、迷人”,最好最普遍的诗就是“没有任何人为调整的”[22]。但是,在施莱格尔看来,诚然,有一部分艺术,如造型艺术,与自然关系密切,但延伸至诗是不公平的。诗与造型艺术相比虽更易遭到腐蚀,但人为的艺术却能够在最疲惫不堪之际振作,重新获得力量,具有无限可完美的(infinitely more perfectible)特征。这正是人为诗所具有的力量和美。

施莱格尔这一二分有受到前人的影响。莱辛(Lessing)在《拉奥孔》(Laocoon)中区分了自然符号和人为符号,他认为:“绘画运用自然的符号……诗只能运用人为的符号。”[23] 莱辛大致将自然符号与造型艺术对应,人为符号与诗对应。对于何为人为符号,朱光潜先生有扼要的解释:“‘人为’符号指诗所用的语言,语言只间接描绘感性形象,不能直接描绘感性形象,像造型艺术那样。”[24] 不过在莱辛看来,这仅是一种大致的划分,比如他认为诗的音韵就是自然的符号。因此,自然符号与人为符号不是截然对立,莱辛指出最高级的诗,如戏剧诗,是把人为的符号完全变成自然的符号,演员通过表演联通了自然与人为的符号。

从莱辛的论述中已能看到一些端倪:在那个时代,虽然批评家和理论家多认识到高度理性的弊病,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早已深入人心,他们多企图用某些理论或系统囊括现代诗的体系。比如黑格尔试图以理念与形象的不同关系划分三种艺术类型: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而无疑,施莱格尔与席勒的《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On Naive and Sentimental Poetry)的论述最为接近,同时也引发许多争议。席勒根据诗人与自然的两种关系把诗人分为素朴诗人和感伤诗人。“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寻求自然。前者造就素朴的诗人,后者造就感伤的诗人”。前者表现现实,后者表现理想。在席勒看来,这两种划分能大致对应古代诗与现代诗,但它的划分不仅是时间维度的,而且还是风格上的区别。“在古代罗马诗人中,甚至在希腊人中也不是没有感伤的诗”。[25]甚至同一个作品也会包含这两种风格,席勒认为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即为该类型,他指出正是这类作品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与莱辛所指出的何为最高级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处。施莱格尔的《希腊诗研究》与其说是对席勒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抄袭,不如说是施莱格尔与席勒在思考上有共通之处,他和當时的批评家一样,试图用某种概念和系统整合古代诗与现代诗。

总而言之,施莱格尔对古代与现代的各自特性有着敏锐的观察,自然与人为这一二分是施莱格尔诗论的重要出发点。他在此基础上指明现代诗的发展道路,现代诗的发展应是基于自由创作的,并非完全取决于先天的民族性格和禀赋,“它应该是一种基于他们享受的自由独立的成就”[26】,施莱格尔对现代诗给予厚望,他认为这种人为的力量使“艺术将最终能够矫正现代人片面的品味,并取代自然中最伟大的善行”[27]。注重内心和自我的表达以及想象力的运用成为现代诗的突出特点,唯心主义也由此成为现代诗的重要哲学基础,新神话则成为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探寻表达美学与民族文学的个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对自己的力量更加自信,施莱格尔坚信现代的人为文化能够带来全新的文学。但是,他清醒意识到这仅是美好的愿景,现代诗仍存在许多问题:“缺乏个性(character)似乎是现代诗的唯一特征;不确定(confusion)是贯穿其中的共同主题;没有法则(lawlessness)是其历史的精神;怀疑的态度(skepticism)是其理论的结果。即使是独特性似乎也没有明确和模糊的界限。”[28]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缺乏个性”。而缺乏个性与现代诗的“混乱”(anarchy)关系密切。混乱意指当下缺乏共同认可和普遍有效的艺术法则,“这种混乱在美学理论和艺术家实践中都很明显,贯穿了现代诗歌的历史。”由此,在现代诗人中无法找到“持久的特性”。在当代,作品的精神中没有共同的背景,人们只能祈求大师的精神和最佳时代的精神,但却缺乏“共同认可的精神”,这“消除个体特性,伤害了权利,削弱创造力”[29]。

因此,施莱格尔重视个性,并期盼真正个性的到来,以解决现代诗的混乱的弊病。施莱格尔认同的个性的内涵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内在的、活的关联”[30]。面对一些人对个性的发难,施莱格尔指出艺术家“若不愿意大张旗鼓展开论战,就必须选择那些经典性的、具有持续价值的个性。”[31]施莱格尔反对当时狭隘的艺术观对艺术家个性的束缚,并压制其个性的自由发挥,艺术家独特的精神生活无从表现,只能摹仿现实,或复制现实所谓“经典的”“具有可持续价值的个性”,而这导致艺术的衰亡。因此,施莱格尔十分赞赏艺术家表现自我。同时,他对“摹仿论”持怀疑的态度,他清楚地意识到摹仿实际上是无法完全真实地复制事物,“难道最伟大的诗人在其作品中就没有把现实中的英雄缩小吗?”[32]施莱格尔认为照相机式的摹仿是一种妄念。正因为缺乏这种个性,施莱格尔称艺术家为“可怜的模仿者”。那如何应对现代诗的混乱,建立真正的艺术个性呢?

施莱格尔试图返回古希腊寻找现代诗发展的途径。他认为:“所有希腊文化[教化],以及所有希腊理论和科学的源头都是神话。”[33] 他指出希腊的优秀遗产,如抒情曲和悲剧,都是澎湃的生命力与艺术的发展处于神性的和谐之中。施莱格尔分析发现这是由于希腊诗有坚实的基点,希腊诗由于“自由人的欢乐生活和古代神祇的神圣力量而构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34] 。施莱格尔指出:“希腊的全部传说和歌唱艺术都围绕着两个中心而联成一体。”一为力量和冲突的挤压冲撞,一为感性的、新鲜的、陌生的和诱人的东西。[35] 而《伊利亚特》和《奥赛德》则在这两个分离的中心找到了各自基点,也由此,它们才能成为西方世界的经典。施莱格尔借此证明坚实的中心对于古希腊文学的重要性,德国要发展出独特个性的民族文学缺少的正是这样的支柱和内在坚实的基点。

在施莱格尔看来,民族传统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伟大的天才们浪费了巨大(赫拉克勒斯)的力量,企图凭空创造一个史诗般的世界,一个恰当的神话。一个民族的传统——民族幻想——也许能够进一步塑造和理想化一种伟大的精神,但如果凭空而出,它就不能使之变形或创造出来。”[36] 因此,施莱格尔认为,现代诗要拥有自己的神话,需建立在对现代社会与文化的准确理解。施莱格尔在《谈诗》中说道:“如果古代神秘剧和神话在物理学的精神的作用下青春再现的话,就有可能创作出现代的古代悲剧。在这种悲剧里,一切都散发着古希腊罗马的气味,但同时又肯定可以借助其意蘊确定其时代感。”[37] 如要在现代复兴具有“古希腊罗马气味”又有时代感的悲剧,那么内容应“彻头彻尾是神话的”[38] ,因为如使用历史题材,并且要求人物具有现代精神,那么这种行动往往与古典文化精神相违背。这也是施莱格尔更关注神话的原因:神话具有超时代性,在现代仍能发挥其作用。

新神话则是这一反思的结果,是施莱格尔对于现代艺术创作方法的转变的回应和倡导。古代神话是以摹仿说为基础的,通过对观察和模仿外在世界创作的,而新神话则强调艺术家内在精神的表现。在他看来,艺术家要创作高级的、美的作品,必须向内寻找,在精神最深处寻找创作源泉。由此,艺术品带有强烈的艺术家个人色彩,是艺术家自我全部精神的集中展示,“最优秀的小说中,有一些就是天才的个性全部精神生活的纲要和百科全书。”[39]

施莱格尔强调艺术家要表现自我。绝对的内在性是新艺术传统的核心特征之一。浪漫主义美学是从以艺术品为核心的摹仿美学到以艺术家为核心的表达美学。[40] 原本在艺术创作中不占据核心地位的艺术家,成为与艺术品并驾齐驱的一环,天才艺术家成为模范。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伟大之处;创造了与摹仿说并列的另一伟大传统:表现说。表达美学的出现是浪漫主义对启蒙理性的反叛,这种反叛是建立在与理性主义不同的自然观上,浪漫主义者反对机械地分解自然,他们认为自然构成了世界的灵魂。由此,艺术家的注意力由外界转入到个人内心,艺术家在创作中把绝对的自我灌注到艺术品中,因此,艺术品充分彰显了艺术家的个性。

可见,施莱格尔准确把握到现代艺术向内转的倾向,这种转变与现代诗的人为特性分不开,随之而来的则是对艺术个性的重视。新神话的提出更蕴含了施莱格尔发展具有个性的民族文学的更高理想。

施莱格尔对德国文学的判断是“总体上还在形成之中”,虽有所成就,但仍比英法等新兴资本主义强国要弱,他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如果不依靠我们的学识和批评给予我们的文学以一个坚实的基础,我们很快就将失去我们至今已经拥有的那少得可怜的一点点东西”[41]。

19世纪的德国文化界无论是其人文知识的积累,抑制思辨的深度,均处欧洲前列,无疑,日耳曼民族是一个“学养深厚的民族”,施莱格尔认识到德国的美学理论在欧洲是先进的,他指出:“德国人对希腊人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无可比拟的高度。”[42]这使得与其他国家相比,古希腊更能成为德国重要的艺术资源。事实也是如此,巴特勒指出的,德国对希腊人的发现从温克尔曼(Winckelamann)开始,并创造了拉奥孔神话,莱辛和赫尔德作为阐述者,虽对温克尔曼有所反对和修正,但总体延续了温克尔曼对希腊的研究,随后延绵几个世纪,包括施里曼(Schliemann)、尼采(Nietzsche)都痴迷于温克尔曼发掘的希腊[43]。不过巴特勒对此并不持乐观的态度。施莱格尔受赫尔德启发颇大。赫尔德作为民族主义、历史主义的开创者,他反对普遍理性,且“坚信每个活动、条件、历史时期或文明都拥有一种它自己独特的个性”[44]。这深刻地影响了浪漫派,以施莱格尔为代表的浪漫派力图建立扎根于德国历史的民族文学,开创属于德国的黄金时代。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国家的形态更为多样,且随着第三等级的出现开始分离,但施莱格尔认为,欧洲仍具有相似性——“共同的起源和外部接触(a shared origin and an outward contact)”[45],施莱格尔意指古希腊。施莱格尔有欧洲眼光,他认为尽管欧洲各国文学有各自特点,但仍是联合的整体。现代诗具有内在关联,并且相互影响和模仿,而在这过程中,施莱格尔认为:“只有德国经历过最多元的外国影响,却没有得到好的效果。通过这种联想,原始民族性格的严酷逐渐被抹去,最终几乎完全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普通的欧洲诗人……”

在施莱格尔看来,德国文学积极向各个时代、民族学习,但却缺乏德国自己的民族特色,他将德国比喻为“地理标本集(geographical specimen)”[46]。德国作为资本主义较为落后的国家,对民族特性不够重视,盲目模仿外国,逐渐抹杀民族的原始个性。施莱格尔指出正是民族原始性格的消失,导致缺乏民族特色,阻碍民族文学的发展。这也是施莱格尔提出新神话的原因之一,他希望师法希腊的精髓,从过去历史的精神中发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提出新神话倡导表达美学,形成有个性的民族文学。

三、反思理性:神话与诗的再统一

实际上,施莱格尔认为现代诗并非缺乏个性,而是缺乏真正的个性,现在的艺术家追求的只是“有趣的个性(interesting individuality)”[47],这些所谓有趣的个性追求的是新的、效果强烈的东西。对此,施莱格尔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这种个性刺激的是人的欲望,总有耗尽的时候,最后艺术也是空虚的。施莱格尔有一个很形象的表述“那只罐子永远是空的”[48]。新神话对于内在坚实中心的呼唤实质也是对理性主义下的虚无的反思。虚无主义是理性主义造成的弊端之一,超感官根基的丧失,人类丧失了庇护和约束,成为空无一物。

施莱格尔关注高度理性及潜在的虚无主义的弊端,在《法兰西之旅》一文中他指出:

分离现在已达到极端;欧洲的性格已经暴露无遗,并已完结,而这就是构成我们时代的本质因素。我们之所以完全丧失了宗教的能力,原因盖出于此。……较高级的器官已经死亡殆尽。……所以人本身也已经变成了机器。这样一部机器里残留下来的精神微乎其微……丧失了对于曾经存在于地球上的一切伟大事物的感觉。[49]

施莱格尔对于现代社会的分裂与统一问题有敏锐的观察。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分工日渐明显,人走向分裂,丧失了对美和艺术的感觉,呈现僵化的状态。因此新神话的提出不仅是解决现代诗弊病的良方,也是人类借此找回自己的中心和更高级的感觉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施莱格尔的新神话不仅是“诗论”,也是“人论”。

与大多关注新神话的同时代批评家不同,施莱格尔的神话说,更多地并非从神学或宗教学的维度进行思考和构建,他始终立足于文学批评。在他看来:“神话与诗,这两者是一回事,是不可分割的,完善的诗。”[50] 他的新神话主张正是在《谈诗》(1800)一文中提出。他企图以神话与诗相统一的方式对抗高度理性。诗具有审美和统一性。人在诗中通过想象力的发挥置身于美,得以摆脱理性的束缚。“诗的开端,就是中止理性地思维着的理性所走的路和所遵循的法则,把我们重新置于想象力创造的美的迷惘,以及人类自然原初的混乱中去。”[51]

十八、十九世紀的欧洲处于“祛魅”的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教会受到冲击,世俗化进程加快,人们开始主动借助理性理解不可知的世界,解除困惑,从而把人类从混沌中解放出来,思想家“试图用某种近乎绝对的知识来整饬世界,创造某种理性秩序”[52]。启蒙理性大大增强了人的自信心,然而理性的弊病却逐渐显现,过于强调普遍理性,忽略了差异性,炽热的情感受到压抑,理性逐渐成为铁笼,再一次奴役被解放的人们。从18世纪中叶起,首先在德国,然后在英国引起了反对,包括哈曼和赫尔德在内的思想家认为人类社会不同于无生命的客体,以及动物王国,他们反对理性主导人类社会的一切的做法。

《最早的系统纲领》对理性主导下的人工造物进行批判,它指出国家这一理念是不存在的,因为“国家是某种机械化物,而一种机械的理念恰恰并不存在”“每一个国家都必然会把自由的人当作机械的齿轮组来对待”。理性主义下的社会意识形态被批判为机械化国家。这些人工造物被揭露后,迷信将被颠覆,理性会审查“由自身所捏造的僧侣气派”,并在自身之外,寻找神和绝对的自由。理性、智性、感性将由美的理念所统一,而诗是美的艺术,诗的重要性得以凸显,“诗歌重新成为人类的导师”。可见,理念必须是审美的,但仅是审美的还不足以摆脱当前困境。理念还必须是神话的,是“感性宗教”“想象和艺术之多神教”[53]。理性神话的提出力图调和理性与感性的矛盾,这与莱辛的思考有共通之处。

莱辛秉承启蒙立场,重视理性的力量,“启示给予人类的,并非人的理性(Vernunft)凭自己达不到的东西”,莱辛认为人的理性能够独立传播真理,但莱辛清醒地认识到这无法证明启示(教育)不成立,因为接受启示的民族走得更为稳健踏实[54],此外,莱辛辩证地指出人的理性有局限性,“有永远达不到的方面”[55] 。可见,在启蒙的语境下,他重视理性,但不轻视启示、神性的重要性,他意识到有些非理性的要素对人类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理性与神话和宗教不是截然对立的。虽然理性看似常与启蒙社会联系在一起,但理性不是启蒙运动后才诞生的,而在启蒙的语境下,神学与宗教也从未消失。卡尔·贝克尔指出,运用理性并非18世纪的“专利”,在通常用语中,“理性”被误用了。他认为十三、十八世纪同样都既是一个信仰的时代,又是一个理性的时代,近代看似更理性了,但近代心灵仍处于神秘之中。与历史一般看法迥乎不同,贝克尔不把启蒙思想和基督教神学放在对立面,他颇有洞见地指出:“这些哲学家们(Philosophes)砸烂了圣·奥古斯丁的《天城》,只不过是要以更行时的材料来重建它罢了。”[56]18世纪哲学家看似是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实际还是热忱的宗教徒。他们构建的时代看似是理性时代,实乃用新的材料构建了另一座世俗的天城。18世纪虽在摒弃基督教思想的迷信和骗局上迈进了一大步,但启蒙哲学仍带着浓厚的基督教神学的色彩。基督教神学的许多要素看似被抛弃了,实际上是用“人道”“自然界”“后世”等新材料替代了,因为他们意识到理性对于回答各种终极问题是无能为力的。

可见,理性与感性、启蒙与宗教神学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非此即彼。启蒙理性批判封建和宗教,但却造成信仰的失落,它需要求助外在力量,如贝克尔指出的历史和自然等,而包括施莱格尔在内的学人则选择了神话这一路径,他们也试图通过神话调和理性与感性的矛盾。

那么,为何偏是神话呢?卡西尔对神话的作用有精辟的描述。

一旦我们考虑到文化生存的基本形式起源于神话意识,神话在这个整体中,以及对这个整体的重要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这些形式都不是始于独立的存在,也没有明确规定自己的原则;相反,在发轫之始,它们每一个都掩映于某种神话形式。几乎没有任何“客观精神(Objective Spirit)”的领域不曾被证明曾经有过这种与神话的融合、具体的统一。[57]

在卡西尔看来,神话是具体文化形态的来源,艺术也寓于神话之中。卡西尔认为要深刻地理解神话,要突破心理学和心理主义的藩篱,对神话意识的内容作哲学性探讨。[58] 而谢林将神话视为人类的思维形式,这给卡西尔的研究提供帮助。即在浪漫派那儿,神话已不局限于先民创作的一种口头文学,它还是一种在不同时代都能发挥作用的基本的人类思维。

弗兰克把理性主义下神话的作用阐述得十分清晰,他把当下理性主义占据主导的情况与希腊晚期诡辩占主导的情况进行对比,他认为理性主义消灭了作为超感官根基和所有显示事物的目标的上帝/神,人无法自我确证,将会导致“虚无主义(nihilism)”,而以狄俄尼索斯为代表的新神话/宗教图景则能够改变这一现状。浪漫主义者在传承“神话”时,他们“是从一个最高价值出发来认证一个社会的存在和结构”,弗兰克称之为“神话的沟通功能”[59] ,即神话是社会成员沟通的图景,它能够树立标准,使社会成员的价值融洽,因此,在当时,神话和宗教受到瞩目,也由于神话含有特殊的幻想的元素,它不会上升为理性,这是浪漫派关注神话的重要原因,他们再次发现神话和宗教的力量,企图以神话精神对抗理性主义。

弗兰克批驳“神话在理性之光中消解,变为多余的。神话、基督教所形成的全部功能都可以由理性来承担”这一观点。他指出神话有两个要素是分析构想无法解释的:一是分析在自身是综合性行为,它无法实现自我批判。二是神话涉及人类幻想。[60] 想象力在经验和形式上具有不可解的特性。神话和文学都与幻想紧密联系,这也是施莱格尔把神话与文学相联结的重要基础。施莱格尔指出:“……论到把想象力激活,鼓励它行动起来,并且供给它养分,则没有做得比其他艺术家的创作更加巧妙。”[61]

在想象力的论述上,柄谷行人的论述颇具启发。他认为民族的成立与哲学史上想象力被认为联系起了感性和悟性几乎处于同一时期[62],在柄谷行人看来,只有德国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审视。想象力首先在康德那里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康德认为情感本身不具备道德的功能,感性与悟性是二元的,真正联结二者的乃想象,因此所谓的道德情感是不存在,同样地,民族作为资本与国家的想象性产物,实质也是不存在的。柄谷行人认为,在浪漫主义者那里,这种民族被实体化和美学化了,不再是康德意义上的想象物。新神话再次发掘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它不仅对抗了高度理性,而且对于建构民族想象共同体有积极的作用,在推动德国民族文学发展的同时也塑造了日耳曼民族及其民族精神。不过康德尖锐抵抗以赫尔德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因为这反映的是被启蒙主义解体的宗教和共同体得到想象性复归的趋势。[63] 这一问题值得之后作进一步的探究。

结语

施莱格尔的诗论既有古今的时间维度,又有民族与世界的空间维度。面对古典文化,施莱格尔极力避免陷入审美教条主义,他力图通过古希腊研究为现代诗寻求正确的发展道路。尽管理性至上越来越为时人批判,但理性却使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人类的自信心极大地增强。人为的诗虽容易遭到腐蚀,但却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趋近无限完美。但是,当前德国与其他国家一样混乱而缺乏个性,同时还缺乏民族特色,施莱格尔新神话的提出企图为德国文学的发展提供基点,把德国文学建设成为比肩古希腊文学的伟大文学,同时,新神话的提出对克服理性主义下的虚无也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

注释

[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山大学2019年教学改革专项“‘情感转向’视域中的文艺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

[2] 范大灿:《德国文学史》第2卷,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5页。

[3][18] 彼得·沃森:《德国天才 1 德意志的命运大转折 第三次文艺复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57、137—138页。

[4][43] 【英】伊莉莎·巴特勒:《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林国荣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

[5][9][10][11][12][17][19][20][21][22][30][31][32][34][35][37][38][39][41][49][50][51][61] 【德】施莱格尔:《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李伯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175、191、191、192、11、11、11、14、195、84、60、176、175、217、217、11、265、234、191、194—195、194—195页。

[6] 【德】赫尔德:《反纯粹理性——论宗教、语言和历史文选》,张晓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0頁。

[7][53] 【法】拉库·拉巴尔特,【法】南希:《文学的绝对 德国浪漫派文学理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6—17页。按:《最早的系统纲领》一文十分重要,题目为后人所加,学术界多认为出自谢林之手,目前国内没有译本,幸运的是《文学的绝对》选译了部分重要内容。

[8][57][58] 【德】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周振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正文第4、4、1页。

[13][14][15][16][22][26][27][28][29][33][36][42][45][46][47][48]Friedrich Schlegel, translated by Stuart Barnett, on the study of Greek Poetr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1, Page 48—49、66、66、41、42、38、38、20、20、86、78、93、23、20、20、21。

[23][24] 【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8页、第66页注释。

[25]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本,第170页。

[40] 【英】布莱宁:《浪漫主义革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44] 【英】以赛亚·伯林:《启蒙的三个批评者》,马寅卯、郑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179页。

[52] 【英】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54][55] 【德】莱辛:《论人类的教育》朱雁冰,刘小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124页。

[56] 【美】贝克尔:《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5页。

[59][60] 【德】弗兰克:《浪漫派的将来之神:新神话学讲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36页。

[62][63] 【日】柄谷行人:《民族与美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20页。

作者:冯少虹

第2篇:论古希腊神话在中国的译介

[摘要] 古希腊神话汉译活动自1907年由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集体译述的第一部作品《希腊神话》起至今已逾百年。其间译本呈两种形态,即经典译本和普及译本。双方在译本特点、读者群体,译介方式上都有所不同。译介活动呈两种趋势,即经典化和通俗化。前者宏观上体现了译介活动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规律,是政治意识形态操控下的产物,后者则是在消费时代语境下,译者翻译理念市场转向,文学观念世俗转向,和国家全民阅读政策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古希腊神话译介仍将朝着通俗化方向发展,译本也将针对读者年龄进一步分级。

[关键词] 古希腊神话;译介;经典化;通俗化

[

一、经典译本和普及译本

古希腊神话在中国的译介活动开端于1907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集体译述的《希腊神话》①,此后在茅盾、周作人、郑振铎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间译本呈现两种形式,为经典译本和普及译本。两种译本贯穿了整个古希腊神话汉译史。

“经典”在汉语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二是指传统的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著作。根据以上解释,可以看出“经典”一词的起源和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同时该词有典型和权威的内涵。而如今谈及文学经典,更多地是说一些优秀的、被赋予典范意义的文学作品,经典译本便是那些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译本。经典译本主要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90年代两个时期,如1958年楚图南翻译的《希腊神话和传说》,②1998年仝保民翻译的《希腊神话与传说》,③和司马仝、王霹翻译的《希腊神话》。④经典译本具有全书翻译、文学性强、和贴近原版三个特点,面对的读者群体为从事古希腊神话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文艺工作者、知识青年和政府要员,它们主要用于文学研究,承载政治意义进行政治宣传等工作。此类译本除上文提到的译本外,还有如《荷马史诗》的傅东华译本,⑤杨宪益译本,⑥和《神谱》的张竹明、蒋平译本⑦。

普及译本可细分为四种形式,分别是缩略本、改写本、绘本和双语本,它们面对的读者群体是不从事相关工作的普通读者和青少年儿童,其中后者趋势更强,在很多译本的封面上都明确标有“语文新课标”和“教育部推荐读物”等字样。普及本译介多以改编和简写的方式进行,其中改编又分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译者根据国内外资料进行独立改编,第二种是对国外改编作品的直接翻译。虽然改编方式不同,但普及译本大多语言通俗晓畅,情节简单,同时伴有插图和彩绘,趣味性更强。

古希腊神话译介活动经历了从局部译介到经典本翻译再到普及本翻译的转变,发展过程呈现两种趋势,即经典化和通俗化。关于经典化的概念,查明建曾对翻译文学中“经典”一词作过界定,他表示:“经典,一是指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译作……二是指翻译过来的世界文学名著;三是指在译入语特定文化语境中被‘经典化’了的外国文学(翻译文学)作品。”⑧在这里,经典的含义明显是第一种解释,也就是杰出译本,而经典化就是将具有权威性的杰出译本作为主要翻译任务的译介倾向。通俗化趋势开始于21世纪,普及译本的数量逐年递增,渐渐高于经典译本,占据译介主流。2018年,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共出版古希腊神话译本39部,其中经典本13部,普及本26部。普及本占据所有译本数量的66%左右。自2000年起,经典本只是对老译本的重版重印,重译作品较少。而普及译本却在重印基础上有诸多重译版本,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样性。

二、经典化的原因

从宏观看,经典化趋势是所有译介活动的发展共性,任何译介活动都要经历由浅入深,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针对经典本的空缺情况,重译活动需要填补前译留下的译介空白,因此大量经典本应用而生,这一现象体现了文学重译的增补性。重译增补性具体表现为:首先在20世纪50年代,翻译成中文的《荷马史诗》全译本只有一部,为傅东华翻译的《奥德赛》。⑨全译本的空缺使古希腊神话汉译史上出现了全译本的翻译盛况。随后发现,这些全译本都是由英语本翻译而来,缺少由希腊语直接翻译的译本,于是在1994年和1997年,罗念生、王焕生译本⑩的顺利出版,再次弥补了这一空缺。

从微观看,译介活动经典化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物。经典化有两个时间点,为20世纪5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下面将对两个时间点分别进行探讨。首先在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处于解放初期,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刚刚从多元转向一元,是巩固建设的重要时期,于是国家在文学艺术上提出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口号,而作为文艺活动之一的翻译活动自然也被置于同样的规范和管理之下。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控制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翻译组织化。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民营出版社转变为国营出版社,这样的转变“一方面可以加强出版的计划性,能统筹安排;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外国文学翻译的选题、出版的控制”。{11}在这一时期古希腊神话译本皆为国营出版社出版,如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12}以及《希腊神话与传说》{13},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中的恋爱故事》{14}等。第二个方面是对翻译内容的制约。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与苏联交好,除去大量的苏俄文学翻译以外,对欧美文学的翻译多集中在古典文学方面。原因在于古典文学年代久远,与当代社会保持一定的时空距离,可供译者自由阐释,使其具有所谓的“反封建”或“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和罪恶”的文化内涵,符合当时政治下的文学观念。而古希腊神话便是此类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此外,古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本身具有备受世界认可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在被各国翻译传播的同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视。综上可知,正是由于古希腊神话的文学性和政治上的可诠释性,確立其在中国视野下的外国文学经典地位,而经典化译介作为经典文学传播的必要手段,理所当然地成为了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古希腊神话译介活动的主要趋势。

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文化复苏新阶段,在这个时期文学重译的增补性再次发挥作用,翻译界开始填补译本类型的空缺与不足。在古希腊神话译介方面,有罗念生、王焕生{15}和陈中梅{16}分别翻译的《荷马史诗》以及曹乃云翻译的《希腊神话英雄》{17}。

三、通俗化的原因

从21世纪开始,古希腊神话在中国的译介活动呈现通俗化趋势,这一趋势形成于消费时代下的社会文化语境。原因可归纳为三点:

第一是译者翻译理念的转变。到2000年,经典译本已经趋于饱和,既有忠实原版,文学性强的经典本,如王焕生、罗念生翻译的《荷马史诗》译本,又有注释详尽有参考价值的经典本,如陈中梅翻译的《荷马史诗》译本。但与其相比,普及译本仍处于空白阶段。由于文学重译的增补性原则,此时文学译介由经典译本转向普及译本是一种必然趋势。此外,译者身份在此时开始发生转向。2013年翻译学学者谢天振提出了“翻译职业化”的新概念,而译者职业化便是翻译职业化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何谓“译者职业化”?它指的是当今译者作为普通的翻译从业者,以翻译为职业,通过翻译谋生。在经典本饱和与译者身份职业化的双重作用下,译者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翻译动机,确定新的翻译理念,转向了面向市场的译作改编。而市场的主体是读者,读者的阅读需求也同样发生了两个方向的转变,第一个方向是读者开始重视读物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第二个方向是视觉时代下,读者不再接受只有文字的读物,开始追求视觉享受,要求文本中必须插有图片和彩绘,这也是普及译本中绘本产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此基础上译者为迎合读者需求翻译了大量的普及译本。

第二是文学观念的转变。文学世俗化是21世纪文学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世俗化”一词源于西方,是针对宗教所提出的相对词汇,是“解宗教化”的过程,即宗教的衰退。但是由于中国并非一个宗教国家,所以中国的世俗化不能直接套用西方词汇的含义。正如陶东风先生所说,中国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宗教国家,中国文化重视入世,中国的世俗化消解的不是制度性的宗教神权,而是准宗教性的、集政治权威与道德权威于一身的专制王权以及教条化的国家意识形态。因此,这里的“世俗化”是相对于政治化、神圣化而言的词汇。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文学世俗化”指的就是文学的去政治化和去神圣化。换句话说,就是文学在内容,语言上都开始面向大众,以人为主。具体表现为新写实小说和第三代诗人皆以世俗生活为主要书写对象,王蒙、刘心武等精英文化的代表作家公开宣称要躲避崇高,面向俗世等。在文学世俗化中,译介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必然受到影响,古希腊文学的译介方式也从政治意识的压制下渐渐走出,开始面向人民大众,在内容、形式和语言上追求通俗性和普及性。

第三是国家政策的支持。2006年中国政府提出全民阅读的口号,该活动是由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读书日”演化而来,目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要求。简言之,就是国家政府致力于实现人人读书,文化普及的社会氛围。而青少年与儿童作为全民阅读的起点,教育部对此采取了更为具体的措施。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改。新课标与之前的《语文教学大纲》不同,它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生每一阶段的阅读量,并给出了课外阅读的参考建议。在文件中,“神话”被写在课外读物推荐一栏。与此同时,出版社积极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组织以青少年儿童读物为主的普及译本的出版,到2012年的时候,古希腊神话译本的总数为29部,普及译本24部,其中青少年儿童读物占据11部,标有新课标字样的就有5部之多。

四、结语

古希腊神话汉译史是一个从零散译介到经典本翻译,再从经典本翻译到普及本翻译的发展过程,经典化和普及化作为译介的两个发展趋势,不仅体现了译介发展的共性,同时也是社会文化语境控制下的产物,是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典化的主要成因是政治意识的操控,而通俗化则形成于政治意识,文学意识和经济意识三者的交互作用之下。消费语境使经济意识在文学译介中日渐占据主流,而国家政策的出台恰是为了改变消费时代下市场左右文学翻译、出版的现状,国家试图通过政治活动来参与文化市场的规划,平衡政治与经济在文化发展中的比重。在未来,以古希腊神话为代表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仍将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发展。此外,随着关于针对读者年龄而引发的分级阅读的讨论愈演愈烈,古希腊神话译本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分级细化。

[注 释]

①詹姆斯·鲍德温著、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译:《希腊神话》,商务印书馆1907年版。

②古斯塔夫·斯威布著、楚图南译:《希腊神话和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③古斯塔夫·施瓦布著、仝保民译:《希腊神话和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司马仝、王霹译:《希腊神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包括两部作品:荷马著、傅东华译:《奥德赛》,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荷马著、傅东华译:《伊利亚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版。

⑥荷马著、杨宪益译:《奥德修纪》,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⑦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蒋平译:《工作与时日神谱》,商务印书馆1991版。

⑧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2期,第87页。

⑨荷马著、傅东华译:《奥德赛》,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⑩{15}包括两部作品:荷马著,罗念生、王焕生译:《伊利亚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荷马著、王焕生译:《奥德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查明建、谢天振:《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61页。

{12}郑振铎编著:《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3}古斯塔夫·斯威布著、楚图南译:《希腊神话和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4}郑振铎:《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中的爱情故事》,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16}包括两部作品:荷马著、陈中梅译:《伊利亚特》,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荷马著、陈中梅译:《奥德赛》,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

{17}古斯塔夫·施瓦布著、曹乃云译:《希腊神话英雄》,译林出版社1995版。

[参考文献]

[1]李枫.经典建构之路——《在路上》在中国的译介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2]谢天振.论翻译的职业化时代[J].东方翻译,2014,(2).

[3]褚洪敏.市場经济语境下的文学世俗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4]高存.《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2016,(2).

作者:康健

第3篇:中国神话和希腊罗马神话对比

中国神话和希腊罗马神话都在开篇伊始对天地变迁、人类起源进行了丰富大胆的推测,对日月星辰、动植物起源等自然现象展开了浪漫的想象。这些神话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凭借感性的直觉和幼稚的思想去臆测宇宙万物的来龙去脉,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幻想。

中国上古神话中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共工触山的传说。希腊神话的旧神谱记载了天地的起源。最初的宇宙一片混沌,混沌之神卡俄斯是宇宙万物之源,继而出现了大地之神该亚,黑暗神埃里伯斯,夜神尼克斯,光明,海洋以及山岳。希腊罗马神话也描述了人类的起源。先知普罗米修斯将泥土捏成天神模样,智慧女神雅典娜吹进神的气息,人类就此诞生。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使人类升为万物之灵,教导人类调制药剂来祛除疾病。在中国神话中,有燧人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教种五谷的故事。中国神话中讲到天帝帝喾讨厌阏伯、实沈兄弟内讧,无法制止,将他们变为参、商二星,使他们东升西没,永不相见。在神话故事“傅说托星”中,傅说因为贤能,死后其精神“乘东维,骑箕尾”,在箕星和尾星之间,化作了一颗小小的傅说星。希腊罗马神话中讲到宙斯不忍见到母子相残的惨剧发生,将情人卡利斯托变成了大熊星座,儿子阿卡利斯变成了小熊星座。希腊罗马神话中关于十二星座都有一个缠绵悱恻的动人传说。中国和希腊罗马神话中都解释了一些植物的起源,给无情的植物赋予了各种各样人为的情感。《山海经》言道,“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枷栲变化做了枫木之林,殷红的枫叶,好似在诉说着蚩尤的怨恨。夸父追日,临死所弃的手杖变成了桃树林。鲜果累累的桃林,给后来寻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希腊神话的众神几乎全部来自于自然现象,例如太阳神、月亮神、风神、星神、山神、海神、树神、花神,等等,其中有许多故事描述了植物的起源。水仙是自恋狂纳喀索斯死后的化身。向日葵是迷恋太阳神阿波罗的水泽仙女克丽泰死后的化身,这个由仙女蜕变而成的花盘上深深地保留着她昔日的爱恋之情。仙女绪任克斯为了躲避丑陋的潘,众神把她变成了一丛芦苇,潘就用七根芦苇制成排箫来表达自己的爱恋。同样,仙女达芙妮为躲避太阳神阿波罗的狂热追逐,被父亲河神变成了一株月桂,阿波罗就永远头戴月桂冠来传递无尽的相思。风信子被认为是源于妒忌的烂漫之花。西风神仄费洛斯嫉妒美少年雅辛托斯和阿波罗亲密无间,故意吹歪铁饼的路线,砸死了雅辛托斯,于是混合着血泪就有了比爱情更惆怅的风信子花。中国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反映出人类早期美丽大胆的幻想和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渴望。在希腊罗马神话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希腊罗马人敢于挑战大自然的无畏勇气。比如众神使者赫尔墨斯身披双翼,还有代达罗斯发明了翅膀,和儿子一起飞出了高塔。

中国神话与希腊罗马神话都倾注了大量的热情描写英雄的故事,赞美他们的英勇无畏,舍生忘死。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它是古代人类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回顾。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成为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中国神话中有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夸父追日、鲧禹治水、成汤桑林祷雨。在希腊罗马神话中也有很多著名的英雄故事。有不畏艰险、为民除害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特洛伊战争中骁勇善战、心地仁慈的阿喀琉斯,漂泊10年、艰难返家的智者奥德修斯,斩杀蛇发女妖、正直多情的珀耳修斯,顽强勇敢、不怕恶类的雅典国王忒修斯,还有阿耳戈号船上求取金羊毛的伊阿宋等人。

神話也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许多发明家和小人物。中国神话中有能工巧匠鲁班,有伏羲“师蜘蛛而结网”,作瑟画八卦。希腊罗马神话中有发明了木匠工具的代达罗斯,有赫尔墨斯用龟壳制成里拉琴,潘用七根芦苇制成排箫。中国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歌颂了这些小人物的坚毅和执著。希腊罗马神话中珀涅罗珀在家20年苦等离家的丈夫奥德修斯,每日还得应对那些厚颜无耻的求婚者。她对爱情的忠贞执著,令人感动。中西方神话中亦不乏对儿童的描述。他们的形象天真淘气,聪明勇敢。中国有救母的沉香,希腊罗马神话中有甫一出世就偷牛的赫尔墨斯,手持弓箭敢于作弄阿波罗的小爱神丘比特。

中国神话和希腊罗马神话都热情歌颂人世间的真情挚爱。如中国神话中人神之子“沉香劈山救母”至今仍被演绎成多个版本。再如希腊罗马神话中女儿珀耳塞福涅失踪后,身为母亲的农神得莫忒尔无日无夜不思念寻找着女儿,以致天地变色,作物荒芜。爱情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话题,人类早期的神话自然也不例外。中国神话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比如牛郎织女、许仙和白娘子。“韩憑夫妇”这个神话故事讲到韩憑夫妇俩各用他们的生命去抗击暴君宋康王的专横,韩憑妻何氏投台赴死,“左右揽之,著手化为蝶”。何等惨烈与凄美!希腊罗马神话中也有着璀璨夺目的爱情故事,比如丘比特与普绪喀的爱情几经波折,痴情的皮格马利翁与雕像该拉忒亚,这两对情侣有幸终成眷属。而海洛与利安得、提斯柏和皮拉摩斯这两对情侣为爱赴死,生死相依。阿波罗单恋达芙妮,痛苦一生,爱神阿佛洛狄忒失去了爱侣阿多尼斯,音乐家俄耳甫斯下冥界救妻子欧律狄刻不成,郁郁一生,最终惨死人手。这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赋予了神话浪漫主义色彩和永久的生命力。

中国神话与希腊罗马神话代表着东西方最早的文明。比较两者的差异,借以探索东西方文化特色以及对人生不同的价值观与信仰。

第一,与希腊罗马神话不同,中国神话材料散碎,不能自成体系,缺乏想象的魄力。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的中国神话文字记录较晚,直到封建社会初期,才有像《山海经》那样记录神话片段的书籍出现。同时期的一部占卜书叫《归藏》,也记录了一些神话片段,可惜其书已经佚亡,所存于书注和类书的引用中的,更是非常有限。中国神话散见于各时代文献中的只言片语,缺少像荷马这样的关键人物进行继承整理。

第二,中国上古神话基本上篇幅短小,语言凝练,短短几百字,就能讲述完一个故事。而希腊罗马神话却多是鸿篇巨制,洋洋洒洒数万言,只有中国明末的名著《西游记》可与之媲美。相较于希腊罗马神话的鸿篇巨制和丰富想象,中国著名神话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等不过寥寥数十字,至多百余字,完全未能展开。受篇幅所限,人物刻画略显单一化、趋同化。马克思说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此言不虚。希腊罗马神话中众多形象丰满鲜明,从多个侧面演绎了众多缤纷故事,反映了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更加深入地探讨人性的善与恶,描绘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赫拉之善妒,宙斯之好色,阿喀琉斯之善良,赫拉克勒斯之英勇,奥德修斯之狡诈,珀涅罗珀之忠贞,伊阿宋之薄情寡义,美狄亚杀子报复的疯狂狠辣,俄狄浦斯杀父娶母之悲,阿伽门农儿女杀母报父仇之血腥,弥达斯之贪且蠢,痴情如海洛和皮格马利翁,好奇如潘多拉和普绪喀,甚至同性恋的题材在宙斯和阿波罗身上都能窥见一斑。希腊罗马神话中对人性的善与恶、喜新厌旧、贪婪、嫉妒都有着精彩的描写,对人性的多面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头,连弗洛伊德使用的精神分析术语恋父和恋母情结,都是从神话中获取灵感的。

第三,中国神话中缺少像宙斯这样的主神,无法构成清晰的谱系。中国神话在血缘关系,诸神的诞生,诸神之间的关系记述比希腊神话来得少。“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由于古籍记载各异,有些说辞甚至相互矛盾,所以直至今天也难以确定远古和上古时期出现过的三皇五帝是谁。玉皇大帝是中国神话中的众神之首,其妻西王母为长生不老的蟠桃的守护神。可在中国神话中,只模糊地提到了天帝“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在中国神话中“帝”一字,指代着不同的人物,比如帝俊(帝喾)、黄帝、炎帝、颛顼、少皞,后四位都是人帝而兼神帝:历史上他们是国君,神话上他们又是天帝。使得后来的读者无法理清中国神话中的神谱。而在希腊罗马神话中,以宙斯为主线就构成了一个清晰的神谱系,他的兄妹儿女构成了整个奥林匹斯山12主神,处于中心地位的主神,加上数百名次要神祗,构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

第四,在希腊罗马神话中神赋人形人性,有着和凡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七情六欲无一豁免。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古希腊的神都是自私、任性、爱享乐、爱虚荣,好争权夺利,嫉妒心和复仇心很强,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因此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文学的土壤,而且對后来的欧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中国神话中,各路神仙都是崇高圣洁,无七情六欲,信奉禁欲主义,坚守仙凡有别,对犯戒之惩罚相当严厉,或贬入人间,或贬入畜道。如爱上牛郎的织女被迫与家人分离,沉香之母三圣公主被罚囚于华山之下,这些事例都说明爱上凡人的神仙必定要受到严惩。在希腊罗马神话中,禁欲是决无可能。风流好色的宙斯处处留情,阿佛洛狄忒爱上猎手阿多尼斯;海神波塞冬与太阳神阿波罗都与凡间的情妇生有私生子女,黎明女神厄俄斯爱上美少年提托诺斯,这证实了人神之恋并无中国的“仙凡有别”和禁忌。

第五,在中国神话中道德至上、形象完美的人神可以说是俯拾皆是,而在希腊罗马神话中,道德至上、形象完美的神却是沧海一粟。中国的神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的,有相当的神秘色彩。在神话中,这些神有无边的神力,且地位崇高,他们高高在上,正直勇敢,从不危害人类,干的都是舍生取义、造福人类的大好事。比如神农氏舍己尝百草;夏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盘古开天辟地,舍身化为万物;女娲造人,炼石补天,功德无量。相较之下,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祗有很大的不同,毫无瑕疵的人物大概就只有那位盗取天火的先知普罗米修斯。他被缚在高加索山上,受尽鹰啄心脏之痛,却矢志不渝。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众神多是恣意妄为,不计后果。比如诸神之王宙斯生性好色,情人与私生子女多不胜数;天后赫拉嫉妒成性,她疯狂地报复情敌和那些私生子女;再如战神阿瑞斯和海神波塞冬都暴烈残忍;太阳神阿波罗和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这对孪生兄妹滥杀无辜,一口气射死尼俄柏的14个儿女,只因尼俄柏口出狂言,对他们的母亲大不敬;爱神阿佛洛狄忒美丽多情,却是情人多多,红杏出墙,被丈夫捉奸在床;冥王哈得斯冷漠内敛,处事公允,这个冥王却强抢外甥女(侄女)珀耳塞福涅为妻,致使姐姐得墨忒耳受尽思女之痛,姐弟反目。中国神话对神灵的崇拜与美化,反映出中国人崇尚道德,重视集体,与后来兴起的儒家文化一起,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把道德作为评判人物的标准,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希腊罗马神话中诸神禀性不同、作风不同,神并不崇高,也不把道德作为衡量神灵的标准。这折射出西方文化的人本精神,重个体,轻集体,强调民主与个性自由,张扬个性与独立。

不同地域孕育了不同的神话,但它们都反映了人类最初对大自然的困惑、斗争与无边的创造力。中国神话与希腊罗马神话根植于东西方不同的土壤,衍生出灿烂的东西方文明。东西方神话反映出中国人重集体、重奉献的道德价值观,西方人重自由、重个性的道德信仰。通过对比两者的差异,从而加深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更好地欣赏东西方文化。

(作者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英语系)

编校:董方晓

作者:黄春丽

第4篇:古希腊神话故事

一、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古老神祗的后代,当他降生的时候地上并没有人类,他来到清澈的河边看到了自己的倒影时,产生了用泥巴捏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泥娃娃的想法,捏出来的第一个泥娃娃非常漂亮,于是他决定捏一大批这样的人,可是捏出来的人并没有生命。为了赋予人类生命,他从动物的灵魂中摄取了善与恶两种性格封进人的胸膛里,又请来智慧女神雅典娜给这些人吹了神气,从此这些人就有了灵性。以后,这些人繁衍生息,不久就形成了一大群,遍布世界各地。

可是这些人并不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四肢,也不知道神赐予他们的灵魂有什么用。普罗米修斯开始帮助他们,告诉他们怎样观测天上明星的运转,帮助他们发明了数字和文字,使人类学会运用数字来进行计算和使用文字交流思想;教人类驾驭牲畜,给马套上缰绳,使它拉车或拉人;帮助人类发明了船和帆,人类就可以在海上航行;当看见人类中瘟疫流行时他发明了药物,告诉人类怎样进行治疗;引导人们发现矿石,开采铁和金银;教会人类农耕技艺,使他们生活更加舒适。

天上的众神注意到了这些刚刚形成的新人类,他们要求人类敬重自己,并以此作为保护人类的条件。神灵们在希腊的黑科涅集会商讨人类的权利和义务,普罗米修斯为了保护人类,避免最终的条件过于苛刻,代表人类宰了一头牛祭奠神灵,但在祭奠的过程中他触怒了宇宙的主宰者宙斯,宙斯拒绝为人类提供火种,而火种是人类最需要的一样东西。普罗米修斯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拿来一根又粗又长的茴香秆,扛着它悄悄地走近太阳车,太阳车正燃烧着熊熊的火焰,于是他将茴香秆伸过去点燃,然后马上带着闪烁的火种回到了大地,很快大地上就有了第一堆燃烧着的木柴,火越烧越旺,烈焰冲天,宙斯在天上看了之后气得浑身发抖。

宙斯决定以一种新的形式来惩罚人类,他命令诸神创造了一人美丽的女人——潘多拉,众神的使者赫尔墨斯把语言的技能传授给她,爱神阿佛洛狄忒赋予她种种诱人的魅力,宙斯亲自给她注入了恶毒的祸水,一切天神都馈赠给她一件危害人类的礼物,然后把她带到人间。她找到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递给他一个精巧的盒子,盒子打开之后冒出一股股黑烟,黑烟迅速地扩散,很快就铺满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这是宙斯赐给大地的瘟疫和灾害。从此,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变得憔悴不堪,死神经常带走善良的人,他在人群中狂奔,掳走了人们的生命。

宙斯也对普罗米修斯进行了报复,他下令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他的脚下就是可怕的深渊,他被直挺挺地吊着,根本就无法入睡,甚至不能改变一下姿势,最可怕的是宙斯每天派一只凶狠的恶鹰来啄食他的肝脏,不管被啄食的肝脏有多少,又总是很快地长了出来,然而,这种痛苦是无法忍受的,可怜的普罗米修斯将永远承受这种折磨,他没有丝毫怨言,忍受着最痛苦的折磨。

后来,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来到这里,一箭射死了恶鹰,并用喀戎作为普罗米修斯的替身留在了悬崖上。宙斯还是不满意,他让普罗米修斯戴上一只铁环,环上镶着一块高加索山的石子,表示普罗米修斯仍然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

二、吕卡翁

在潘多拉的盒子的灾难后,宙斯不断听到人类的恶行,他感到非常震惊,于是他扮作凡人来到人间的一个国度,这个国家的君主叫吕卡翁。吕卡翁非常粗暴地对待宙斯,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在宙斯暗示他是宇宙的主宰者后,人们都跪下来向他顶礼膜拜,但是吕卡翁轻蔑地摇摇头,表示根本不相信。

到了晚上,吕卡翁决定要杀死宙斯。在杀宙斯之前,吕卡翁先杀了一个外乡人,他把这个外乡人的四肢剁掉,又把他丢到开水里煮,然后又把他放到火上烧烤,这一切宙斯都看在眼里,他异常地愤怒,用复仇的火焰把宫廷烧成灰烬,并把吕卡翁变成一只嗜血成性的恶狼。

三、丢卡利翁

因为神灵本来就对人类的恶行非常不满,加上宙斯在人间受到吕卡翁的侮辱,于是众神决定将这一代人从地球上彻底消灭,他们用狂风、洪水、饥饿把人类消灭殆尽。普罗米修斯的儿子丢卡利翁和他的妻子皮拉事先得到了父亲的警告,提前造了一艘巨大的船,当洪水来的时候他们驾着大船驶往帕尔那索斯山,在洪水退去、乌云散去后,天地间一片狼藉,田野一片泥泞,昔日美好的家园一下子变得面目全非,他们抱头痛哭。

他们来到半荒废的神坛,恳求女神忒弥斯告诉他们创造人类的方法,忒弥斯要他们戴上面纱,解开腰带,然后把他们母亲的骸骨扔到身后去。皮拉听后开始痛苦,她觉得母亲是不可侵犯的,怎么能把她的骸骨扔到身后呢?丢卡利翁则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忽然,他明白了女神忒弥斯的旨意,大地就是人类的母亲,岩石正是她的骸骨,于是他带着妻子皮拉蒙住头,再解开腰带,然后把岩石扔到身后,丢卡利翁扔的石块马上变成了男人,皮拉扔的岩石则变成了女人,于是世界上又有了一批新的人类。

四、法厄同

法厄同是太阳神阿波罗最心爱的儿子,因为有人说他不是太阳神的儿子,而是一个没有父亲的野种,所以他非常难过,于是就来太阳神阿波罗的宫殿想问问他的父亲事情的真相。太阳神听到这些谣言之后非常生气,为了满足法厄同向所有人证明他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的要求,他指着冥河发誓会满足法厄同的任何要求。法厄同提出了独自驾驶太阳神的太阳车的要求,阿波罗听了这个要求后吓了一跳,他给法厄同讲了凡人不能驾驶太阳车、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能站在喷着烈焰的太阳车上、驾驶太阳车每天的行程、路上的惊险等等,希望法厄同能够改变愿望,但是法厄同坚持不改变自己的决定,阿波罗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了他。

黎明来临的时候,阿波罗给法厄同涂上了可以让他抵御熊熊燃烧的火焰的圣膏,又给他金光闪闪的太阳帽,并且不断地警告儿子千万不能用鞭子抽拉车的马,不能让它们跑得过快或过慢,不能弯下腰去,不能站得太高。法厄同临行时阿波罗还是希望他改变决定,但是法厄同拒绝了。

法厄同驾着太阳车出发了,他为能驾驶太阳车而高兴,阳光下的大地的美丽更是让他兴奋,但是拉车的马发现今天的辔头比平日轻了许多,车子也好像是空的一样,最终它们知道今天换了一个新主人,而且这个主人很温顺,于是它们就放大胆子了,调皮地上下颠簸,而且任性地偏离了轨道,在天空中狂奔起来。法厄同发现事情不对,他上下颠簸,而且感到一阵颤栗,一下子就失去了主张,忘了该走哪条轨道,更没办法控制撒野的马,更要命的是当他他向下看时吓了一大跳,不由得恐惧起来,这个时候他开始后悔。但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这时候大地上的水汽都被蒸发了,到处都在冒烟,地面已经龟裂,田地上几乎冒出火花,草原干枯了,人们四处逃窜,耕地变成了沙漠,无数城市冒出滚滚的浓烟,黑人的皮肤就是那时候变黑的。法厄同看见大地在冒烟,热流滚滚,自己的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喷火,坐着的太阳车像是一座巨大的火炉,所有的热气包围着他,从地面爆炸出的灰石从四面八方朝他袭来,最后他实在坚持不住了,马和太阳车都完全失去了控制,熊熊的烈焰四处乱跑,烧着了他的头发,他一头跌倒,来不及惨叫一声就掉了下去,只见空中落下一团火球,火球掉进了埃利达努斯河,这就是法厄同的结局。

五、阿克忒斯

阿克忒斯是一个年轻的船员,有一次在航海的时候他和其他船员在海边发现了一个喝醉酒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特别漂亮,于是他们就把他抬到了船上。阿克忒斯觉得这个人有着天神的气质和外貌,他应该是一个神灵,事实上这个人正是酒神巴克科斯。阿克忒斯对巴克科斯非常敬重,但是其他所有人都嘲笑他,认为他昏了头,他一如既往地敬重着巴克科斯,这让其他人都非常恼火,他们抓住阿克忒斯的衣领,准备把他扔进大海,幸好阿克忒斯抓住了船上的一根绳索,最后才没被淹死。

这时巴克科斯清醒了,他要求船员们送他回家,船员们假意答应了他的要求,实际上却向相反的方向开去。酒神早已发现了他们虚伪的计划,于是他装出一副绝望的样子哀求船员们送他回家,水手们却只顾嘲笑,一点也不理会他的哀求,只顾奋力划桨,一点都不改变航向。酒神巴克科斯发怒了,他让船搁浅了,又把船员一个个地变成了鱼,让他们从甲板上跳进了大海。善良的阿克忒斯呆呆地看着这一切,等待着酒神将自己也变成一条鱼,但是,他等了很久,却发现自己没有变成鱼。他惊讶地看着酒神巴克科斯,酒神微笑着对他说:“你是一个善良的人,来吧,我不伤害你,你喝下我送给你的酒,你会永远健康的。”

六、代达罗斯

代达罗斯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建筑家和雕刻家,雅典的人们几乎都喜欢他的作品。代达罗斯有一个徒弟叫塔洛斯,也是他的外甥。塔洛斯非常聪明,天分很高,后来他的技艺超过了代达罗斯。代达罗斯非常嫉妒,每当听到外面有赞颂塔洛斯的声音时,他就会有一股无名的怒火。有一天,代达罗斯趁塔洛斯在雅典城墙上游玩时,一下子把他从高高的城墙上推了下去,残忍地将他的外甥杀死了。

代达罗斯非常害怕,就带着他最爱的小儿子逃离了雅典,逃到大海中的克里特岛。克里特岛上的国王弥诺斯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并请他为自己的牛头人身的怪物建造一个迷宫。代达罗斯费尽心血造了一个非常奇妙的迷宫,大家都赞赏他的技艺,他一下子就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但是他非常思念故乡,而且国王对他一点也不真诚,也不可能放他走。代达罗斯决定带着小儿子从天空逃离,他们收集鸟儿们的羽毛制作了四扇有力的翅膀,但是他的小儿子在飞越海洋的时候因为飞得太高被太阳把羽毛烧焦了,并从天空掉进海里淹死了。

代达罗斯陷入了绝望,带着巨大的悲痛飞到了西西里岛,在这里受到了国王最热情的招待,他在这里兴修水利、建造人工湖和城池,人们非常尊敬他。但是由于儿子惨死在海中,而且一直想念家乡,他的晚年过得并不是很幸福,最后在无限的悔意中死去。

七、柏勒洛丰

柏勒洛丰是一位王子,但是因为过失杀了人,不得不进行大逃亡。他来到提任斯,国王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且赦免了他的罪行,让他成了一个自由人。当国王的妻子看见了柏勒洛丰,马上就被眼前的美男子惊呆了,竟然悄悄地爱上了他并开始引诱他。但是柏勒洛丰是一个心地善良、品质高尚的人,他对国王的妻子非常冷淡。于是王后决定报复他,在国王的面前说柏勒洛丰爱上了她并且引诱她,她不想受到屈辱,希望国王驱逐他或杀死他。国王非常生气,想立即杀了他,但一想起柏勒洛丰平时对他的种种好事,又下不了手,并且还非常欣赏他的才能,实在不忍心杀害他。

于是国王决定让他的岳父来杀柏勒洛丰,他派柏勒洛丰给岳父送了一封家信,而信中要他的岳父看了信后就杀了送信的人。国王的岳父是一个非常热情有礼的君主,当他看到彬彬有礼的柏勒洛丰时非常喜欢他高贵的举止,他没有马上看家信,而是每天设宴款待他。到第十天的时候国王才想起女婿的家信,看了信后他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他不明白女婿为什么要杀了这个年轻人。国王想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不杀柏勒洛丰,但是为了完成女婿的要求,他决定派柏勒洛丰去完成一次必死无疑的冒险,让他去消灭一个叫喀迈拉的危害人类的怪物。天上的神仙非常同情柏勒洛丰,觉得他是无辜的,于是决定帮助他。珀伽索斯是一匹会飞的战马,他是海神波塞冬的儿子,他决定给柏勒洛丰当坐骑;雅典娜送给他一个带有金色的辔头。在神灵的护佑下,柏勒洛丰杀死了喀迈拉,然后又奉国王的命令去攻打吕默人,神灵依然在暗中帮助他,他又取得了胜利。

国王消除了杀柏勒洛丰的念头,敬佩他、赏识他,并且将自己最美丽的小女儿嫁给他。柏勒洛丰婚后的生活非常幸福,他们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非常漂亮,长大后宇宙的主宰宙斯都爱上了她。但是柏勒洛丰因为有了神马而非常骄傲,以至于他不想把它还给海神波塞冬,时常骑着它到处游玩。珀伽索斯非常厌恶他。有一次柏勒洛丰让珀伽索斯驮着他到奥林匹亚圣山上去游玩,飞到一半的时候,珀伽索斯就在空中直立起来,把柏勒洛丰摔到地上。柏勒洛丰没有被摔死,可是他已经到了晚年了,他现在才知道神已经抛弃了他,所以他羞于见人,跑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悄悄地老死了。

八、奥革阿斯

奥革阿斯是尹利斯的国王,也是一位非常懒惰的国王,他养了一大群牛,但却从未清理过牛棚里的牛粪,所以牛棚里十分肮脏。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接受哥哥的命令来给奥革阿斯清理牛棚,当看到赫拉克勒斯这样一个谈吐高雅、气质不凡的武士时,奥革阿斯以为他是因为没有钱才会来做这样的事情,于是许诺说清理完牛棚后会给赫拉克勒斯一笔丰厚的报酬,还叫来自己的儿子作证。

赫拉克勒斯挖了一条深沟引两条河水来冲牛棚,源源不断的河水很快就把牛棚冲洗干净了,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可是奥革阿斯却不想付一点点报酬。赫拉克勒斯大怒,请当地的法官来评理,并找来奥革阿斯的儿子为自己作证,但奥革阿斯不但没有遵从法官的传令出席法庭,还把自己的儿子和赫拉克勒斯驱逐出国。赫拉克勒斯狠狠地离开了尹利斯,后来他开始复仇,攻占了奥革阿斯的城池,把他和他的儿子们全部杀死了。

九、拉俄黑冬

拉俄黑冬是特洛伊的国王,海神波塞冬帮助他修建了特洛伊城,但他却没有付给波塞冬报酬,波塞冬大怒,派海怪在特洛伊耀武扬威危害人类,并且要拉俄黑冬交出女儿他才会停止灾难。拉俄黑冬没办法,只好把女儿按照波塞冬的要求绑在海上一块巨大的礁石上,每天面对狂风巨浪,晚上有海怪来唱赞美诗,赞美诗唱完后就把她吃掉。

当拉俄黑冬的女儿还剩最后一天的时间的时候,赫拉克勒斯路过这里,获知了相关的情况,拉俄黑冬也遇上了他,请求他救出女儿,并且承诺会送给他一群宙斯送给自居祖先的骏马,这些马是人间少有的。赫拉克勒斯在夜里杀了海怪,救下了拉俄黑冬的女儿,但是拉俄黑冬却拒绝送给他那群骏马,他愤恨地离开了。后来,赫拉克勒斯开始复仇,拉俄黑冬成了他的第一个目标,他很快就占领了特洛伊,杀死了拉俄黑冬,把他的女儿作为战利品送给了别人。

十、阿德墨托斯

太阳神阿波罗原来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儿子,他连死人都能医活,可是这让宙斯非常反感,他就派雷电把他劈死了。阿波罗听到儿子死去的消息后非常愤怒,马上就把宙斯派去的凶手杀死了,但他也怕宙斯会惩罚他,于是就急忙跑到人间寻找安全的可以藏身的地方。阿德墨托斯是一位国王,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阿波罗,后来宙斯赦免了阿波罗,但他们却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有一天阿波罗获知命运女神将带走阿德墨托斯的灵魂,于是急忙向她求情,最后女神答应他只要有人愿意代替阿德墨托斯而死,那么他就不用死。阿波罗连忙把事情告诉了阿德墨托斯,但阿德墨托斯找遍了整个王宫也没有人愿意代替他去死,即便是老得不能再老的父亲和母亲,最后他年轻的妻子表示愿意代替他去死。人们都不明白年轻的王后怎么会这么做,她说:“如果国王死了,我也不愿再活下去了,还是我代替他去死吧”。阿德墨托斯也不愿让她死,于是决定自己跟死神一起走,但妻子坚决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向妻子发誓永远不再娶其他女子,王后就静静地躺倒坟墓里去了。一时间宫中的人们都被王后牺牲生命的爱情感动得大哭。恰在这时,赫拉克勒斯来到这里,阿德墨托斯热情地款待了他,且强装出一副笑脸,但赫拉克勒斯还是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于是悄悄等在墓地,在死神来临的时候跳出来抓住他并逼迫他同意把王后的灵魂重新送回来。

阿德墨托斯很久没看到赫拉克勒斯,以为是自己招待不周,正深深自责时,赫拉克克斯却带着一位披着面纱的女子回到宫中,还极力赞美这个女子的美,希望阿德墨托斯娶这个女子为妻,但无论赫拉克勒斯怎么说他都没同意,最后赫拉克勒斯揭开了这个女子的面纱,她就是王后,阿德墨托斯非常感动地感谢了他,以后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十

一、忒拉蒙

忒拉蒙和赫拉克勒斯一见如故,很快就建立了美好的友情,他们一起去征战特洛伊王国。在他们攻破特洛伊城池后,忒拉蒙第一个冲在最前面,大英雄赫拉克勒斯看见忒拉蒙竟然跑在自己前头,于是就妒火中烧,马上拔出宝剑,想把前面的忒拉蒙砍翻。

忒拉蒙一下回头发现了他的意图,马上蹲在地上,用手收集地上的大石头。赫拉克勒斯感到非常奇怪,问忒拉蒙在干什么,忒拉蒙说:“我在为胜利者赫拉克勒斯建造一座圣坛”。赫拉克勒斯听后非常羞愧,于是他们又重归于好,友谊比以前更加深厚。

二、阿瑞克妮

雅典娜是艺术、工艺和妇女手工之神,也是智慧女神,双手灵巧,无法忍受别人的挑战。一位名叫阿瑞克妮的莉迪亚族少女却瞧不起她的本领,并常吹嘘如有机会定能击败她。一气之下,女神装扮成一位老妇,劝告阿瑞克妮应谦虚一些,但阿瑞克妮竟勇敢地向她发出挑战。女神卸去伪装,接受了挑战。两位妇女立刻着手创作各自的作品。女神设计的图案叙述了她与波塞冬争斗的故事,而阿瑞克妮则编织了一张精细的网。之后,阿瑞克妮吃惊地发现自己输了,因女神的作品要好得多,她感到非常羞耻,便用一根丝线自缢,但在咽气之前,女神将她变成了一只蜘蛛,让她永远地编织。

三、西绪福斯

西绪福斯是人类中最奸诈的一个,他在两个国家的中间地带建立了一个美丽的国家。他最不喜欢敬仰神祗,又总是背叛宙斯,所以在他死后,被打入地狱接受惩罚。他每天清晨必须把一块最沉重的石头从平地运送到山顶上去,但石头刚刚到达山顶,就会突然从山顶滚下来,他又不得不重新来一次,如此反复,最终使他累的精疲力竭。

四、尼俄柏

尼俄柏是宙斯的孙女,父亲是一位国王,自己也是一位王后。他的父亲原是神祗们的座上宾,那时尼俄柏自己统治着一个强大的国家,而且她仪态万千非常漂亮,所有人都赞扬她的美貌,但更让她骄傲的是有七个强壮的儿子和七个美丽的女儿,她被看成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非常自豪。

有一天,她来到街上,看见人们在敬奉神祗勒托,于是她非常不高兴,大声斥责他们,并要求他们向自己顶礼膜拜。她的臣民只能惊恐地扯下祭品,悄悄回家去了,但是这一切却被勒托看见了,她非常生气。勒托是太阳神兄妹的母亲,于是太阳神兄妹决定惩罚尼俄柏,先后杀死了她的七个儿子,丈夫因为悲伤过度拔剑自刎,接着又杀了她的七个女儿。尼俄柏坐在丈夫、儿子、女儿的尸体旁,巨大的伤心使她僵硬,渐渐地变成了一块巨大的石像,眼睛里还不断地流出眼泪。

五、帕里斯

帕里斯是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前做了一个噩梦,预言家说他的出生会毁掉整个特洛伊城,于是他一出生就被丢到荒山里。但是帕里斯没有被荒山里的狼吃掉,一只母熊哺乳他,当初负责扔掉他的人把他带回家抚育长大,后来他娶了一个漂亮的姑娘为妻,生活得非常幸福。在一次国王举行的斗牛比赛中他的姐姐认出了他,他回到了自己的家庭。

帕里斯的父亲命令他到远方去寻找当年被赫拉克勒斯抢去送给别人为妻的姐姐,也就是他的姑姑。当他来到希腊锡西拉岛的时候认识了这里的王后海伦,两人一见钟情并决定私奔。当他们在海上航行的时候,年老的水神涅柔斯告诉了他们可怕的预言,特洛伊人的家园将会被希腊人烧得精光,并劝海伦回到王宫去,但是他们根本没有预料到危险,仍然在船上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这就引发了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几乎所有的神祗和英雄们都参加了这场战争,战火迷漫了特洛伊整个大地,燃烧到了无辜的人民头上。多年后,古老的特洛伊城成了一片废墟。帕里斯后来因为得不到结发妻子的原谅而悲惨地死去,海伦被丈夫抢了回去,丈夫原谅了她,但是人民没有原谅她,当她的丈夫死后,她被流放到一个小岛上,悲惨地度过了后半生。

第5篇:古希腊神话故事

清裕陵简介 乾隆简介

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圣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也是大清帝国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乾隆帝确为一代雄主,也是一个很有福气,也很会享福的帝王。他晚年时曾深深陶醉于同历代帝王的比较,认为不但“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有人能相比,甚至连在位时间、年寿、子孙数目等方面自己都是数一数二。封建制度在乾隆掌权下达到了历史巅峰。他在位时期,平定新疆、 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突破了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他60年的稳定统治,维持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他的时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他个人也成为这一切的总代表。 兆葬之制

清初,第一代顺治皇帝亲自选定昌瑞山麓为皇家的“万年吉地”,

清裕陵于主峰下始建孝陵。二十年后,第二代康熙皇帝于孝陵之东南建成清陵。又过四十年,第三代雍正皇帝也在昌瑞山附近的九凤朝阳

山为自己选定了“寿宫”,但工程还未开始,这位皇帝又变卦了,传下手谕:“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今据,怡亲王、总督高其倬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永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等语。朕览此奏,其言山脉水法,条理详明,询为上吉之壤,但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且与古帝制典礼有无未合之处,著大学士九卿详悉会议、具奏。”大学土九卿等人奉旨举行会议,引证了历代帝王营建陵墓之例,其间远者相距

四、五百里,近亦

二、三百里。最后君臣一心,以永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虽与孝、景二陵相去百里,但易州及遵化州的地界与京师密迹,同居畿辅,并列神州,其地实未以遥远为由。于是按皇帝之意,在易县永宁山太平峪修建了雍正帝的泰陵,打破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制度。乾隆皇帝登极后,本想跟随父亲,也在西陵选择万年吉地,以示孝敬。他在西陵选好一块吉地后,又考虑到后世子孙对此事如何承继安排。如果子孙们都效法他,眷恋父子之情,相继葬入西陵,则东陵势必香火冷落,园寝荒芜。为兼顾两陵关系,他便在东陵的胜水峪选了万年吉地。自乾隆以后,清朝皇帝形成了父在东陵、子在西陵的分葬局面,称为“兆葬之制”。

乾隆裕陵

以顺治的孝陵为轴心,孝陵以西的胜水峪就是乾隆的裕陵。乾

隆皇帝弘历继承父祖之业,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武功十全,拓疆两万里,使清王朝达到了极盛时期。他的皇陵,工精料美,富丽堂皇,雄伟与豪华程度已不必多言。且不说他陵前神路上石像生的数量超过了康熙的景陵,单是这座陵寝门前小小玉带桥的奢华与精美,在历代皇陵中可谓独树一帜了。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银200多万两。

清东陵地宫对外开放的共有四座,除慈禧的一座之外,其余三座都在裕陵体系中。这就使我们有可能进入乾隆的葬身之所,去探究他在人生旅途的终止处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理解与追求。裕陵地宫对外开放至今已经十几年了,仍然充满着神秘色彩,存在着许多不解之谜。

一、石像生设置8对,比其祖父康熙帝的景陵多了麒麟、骆驼、狻猊各一对,虽数量少于孝陵,但种类却与孝陵一样。

二、裕陵大殿东暖阁辟为佛楼,供奉各式佛像及大量珍宝。以后帝陵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三、陵寝门前的玉带河上建有三座规制相同的一孔拱桥,龙凤柱头栏杆,桥两端以靠山龙戗住望柱。这三座拱桥造刑优美,雕工精细,在清陵中仅此一例。

四、地宫内布满了精美的佛教题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菩萨、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狮子、八宝、法器、佛花以及三万多字的藏文、梵文经咒,雕法娴熟精湛,线条流畅细腻,造型生动传神,布局严谨有序,堪称"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 裕陵的这些特征既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笃信佛教个人意志的体现,

也是处于鼎盛时期的清王朝综合国力的反映。

裕陵地宫内葬乾隆皇帝、孝贤、孝仪两位皇后,慧贤、哲悯、淑嘉三位皇贵妃,共计六人

妃园寝

裕陵妃园寝是乾隆皇帝的妃园寝,位于裕陵西旁,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续建,二十七年完工。 裕陵妃园寝初称妃衙门,建有一孔拱桥及平桥、东西厢房、东西值班房、大门、燎炉、享殿、琉璃花门、宝顶,环以红墙。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乾隆帝的宠妃纯惠贵妃薨,乾隆帝下令改建妃园寝,增建了东西配殿(各五间)和方城、明楼、宝城;把三座园寝门及两侧的面阔墙拆除,改建到享殿两旁。改建工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告竣,直接动用白银134004.303两。

裕陵妃园寝内葬乾隆皇帝的一位皇后、二位皇贵妃、五位贵妃、六位嫔、十二位贵人、四位常在、共计三十六人。其中较著名的人有:乌喇那拉皇后、纯惠皇贵妃、庆恭皇贵妃陆氏、容妃等。

裕陵妃园寝从乾隆十七年(1752年)葬入仪嫔起至道光三年(1823年)葬入晋妃止,前后达七十一年之久。

裕陵妃园寝室是清代妃园寝中规制较高的一座,显现了有清一代鼎盛时期的特色。

第6篇:古希腊神话故事高中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性散文作品,是人类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古希腊神话故事高中,欢迎查阅。

古希腊神话故事高中1

希腊有名的勇敢战士比洛斯王,娶海王女儿施缔丝为妻,结婚当天,盛设婚宴,邀请凡间不少名士和天上所有的大小神来参加,但是惟独没有邀请妒忌女神与战争之神所生下的女儿爱丽丝参加,不请她的理由是不想她闹事,因为她所到之处一定不能安宁。

但是爱丽丝知道了这件事,愈加气愤,她恼怒起来,要向参加婚宴的神与人报复,使大家不欢而散。于是当贵客正在欢乐唱歌的时候,忽然从天空中落下一个金苹果,金苹果的上面刻有“赠给最美丽的美人”。

在参加婚宴的诸美人中间,天后希拉在座,她一看见金苹果上的字,便表示这个金苹果是属于她的的,因为她不仅美丽,而且是天后,赋有极大的权利,神与人都一样尊重她。可是在座自命美人的爱神维纳斯和正义女神雅典娜也不甘示弱,她们三位都觉得自己是最美丽的美人。

三个女神互相争执不让,僵持起来。旁边的人看着她们争执,也没有谁做主。有人提议让宙斯去判断,可是因为希拉是自己的妻子。维纳斯和雅典娜是自己的女儿,他没办法做主。但是他知道艾达山有一个牧人帕里斯,他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男子,不如请他去判决,以表公平,帕里斯是特洛伊的王子,正在那里替父亲放羊。宙斯还告诉他们,帕里斯是审美专家。

三位美丽的女神出现在帕里斯的前面时,已经被宙斯称为审美专家的帕里斯犹豫不决了,何况她们提出来贿赂的条件都是那么的优厚,希拉答应让他做一个强盛富饶的国家皇帝。雅典娜则答应他战胜世仇希腊人。但维纳斯最了解年轻人的心里,她许诺给他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结果他把金苹果给了维纳斯,这样一来帕里斯就得罪了希拉和雅典娜。

作为回报,斯巴达王后,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和他堕入爱河。在一次访问斯巴达的过程中,帕里斯绑架了海伦,把她带到特洛伊。斯巴达国王非常生气,于是联合了他的哥哥阿伽门农和其他一些希腊的国王向特洛伊开战,一方面为了讨还海伦,另一方面趁机掠夺富饶的特洛伊。战争历时十年,最后依靠俄底修斯的木马计,希腊军队攻下了特洛伊城。

古希腊神话故事高中2

国王交给赫拉克勒斯的第二件任务是杀死九头蛇许德拉。许德拉是堤丰和厄喀德那所生的女儿。她是在阿耳哥利斯的勒那沼泽地里长大的,常常爬到岸上,糟蹋庄稼,危害牲畜。她凶猛异常,身躯硕大无比,是个九头的蛇怪,其中八个头可以杀死,而第九个头,即中间直立的一个却是杀不死的。

赫拉克勒斯勇气十足地去冒险。他驱车前往,为他驾车的是他的侄儿伊俄拉俄斯,即他的堂兄弟伊菲克勒斯的儿子。伊俄拉俄斯一直伴随着他,是他不可分离的左右手。

车子急匆匆地朝勒那驶去。到了阿密玛纳泉水附近的山坡时,他们看到许德拉蛇怪正在洞内。伊俄拉俄斯急忙拉住马缰绳,赫拉克勒斯跳下马车。他一连射了几箭,把九头蛇许德拉蛇妖引出了洞。许德拉咝咝地嘘着气冲到赫拉克勒斯的面前,咄咄逼人地昂着九个头,样子十分可怕。

赫拉克勒斯无所畏惧地迎上去,用力一把抓住她,卡得紧紧的。但她却猛地缠住赫拉克勒斯一只脚。赫拉克勒斯举起木棒使劲打她的头,但是打碎了一个,马上又长出一个来。她的一只巨蟹跑来参战,帮助许德拉。它用巨钳咬住赫拉克勒斯的脚。赫拉克勒斯怒不可遏地挥棒将它打死,同时,呼喊伊俄拉俄斯来援助他。

伊俄拉俄斯执着火把,把附近的树林点着,然后用熊熊燃烧的树枝灼烧刚长出来的蛇头,不让它长大。这时,赫拉克勒斯乘机砍下许德拉的那颗不死的头,将它埋在路旁,上面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接着,他又把蛇身劈作两段,并把箭浸泡在有毒的蛇血里。从此以后,中了他箭的敌人再也无药可医。

古希腊神话故事高中3

坦塔罗斯是宙斯的儿子,他统治着吕狄亚的西庇洛斯,以富有而出名。由于出身高贵,诸神对他十分尊敬。他可以跟宙斯同桌用餐,不用回避神祗们的谈话。可是他的虚荣心又使他实在不配享有天上的福祉,于是,他开始对诸神作恶。他泄露他们生活的秘密;从他们的餐桌上偷取蜜酒和仙丹,并把它们分给凡间的朋友。

他把别人在克里特的宙斯神庙里偷走的一条金狗藏在家里。坦塔罗斯窝藏脏物,拒不交出,将金狗窃为己有。有一天,他邀请诸神到家中作客。为了试探一下神祗们是否通晓一切,他让人把自己的儿子珀罗普斯杀死,然后煎烤烧煮,做成一桌菜,款待他们。在场的谷物女神得默忒耳因思念被抢走的女儿珀耳塞福涅,在宴席上心神不定,只有她出于礼貌稍微尝了一块肩胛骨。

别的神祗早已识破了他的诡计,纷纷把撕碎的男孩的肢体丢在盆里。命运女神克罗托将他从盆里取出,让他重新活了过来,可惜肩膀上缺了一块,那是被得默忒耳吃掉的,后来只好用象牙补做了一块。

坦塔罗斯因此得罪了神祗。他罪恶滔天,被神祗们打入地狱,在那里备受苦难和折磨。他站在一池深水中间,波浪就在他的下巴下翻滚。可是他却忍受着烈火般的干渴,喝不上一滴凉水,虽然凉水就在嘴边。他只要弯下腰去,想用嘴喝水,池水立即就从身旁流走,留下他孤身一人空空地站在一块平地上,就像有个妖魔作法,把池水抽干了似的。

同时他又饥饿难忍。在他身后就是湖岸,岸上长着一排果树,结满了累累果实,树枝被果实压弯了,吊在他的额前。他只要抬头朝上张望,就能看到树上蜜水欲滴的生梨,鲜红的苹果,火红的石榴,香喷喷的无花果和绿油油的橄榄。这些水果似乎都在微笑着向他招呼,可是,等他踮起脚来想要摘取时,空中就会刮起一阵大风,把树枝吹向空中。

除了忍受这些折磨外,最可怕的痛苦则是连续不断的对死神的恐惧,因为他的头顶上吊着一块大石头,随时都会掉下来,将他压得粉碎。

坦塔罗斯蔑视神祗,被罚入地狱,永无休止地忍受三重折磨。

古希腊神话故事高中4

奥德修斯看看四周,已经看不到一个活着的敌人了。他们都横七竖八地躺满一地,就像渔夫从网里倒出来的鱼一样。奥德修斯吩咐他的儿子把老乳妈叫来。

她进了大厅,看到主人站在尸体中间满身血污,两眼射出凶狠的目光,像一头可怕的狮子一样,他的威严使她高兴得几乎哭起来。“你应当欢喜,”奥德修斯对她说,“但不要欢呼。凡人在死人面前是不能欢呼的!要他们死亡,这是神祗的决定。好吧,现在请你把宫中女仆们的情况告诉我,哪些人是不忠的,哪些人是忠诚的。”“宫中共有五十个女仆,”欧律克勒阿回答说,“她们中有十二人背叛了你,既不听我的吩咐,也不听珀涅罗珀的吩咐。国王,现在让我叫醒熟睡的女主人,把这好消息告诉她吧!”“暂时别去惊动她,”奥德修斯说,“快去把十二个不忠不义的女仆带到这儿来。”

欧律克勒阿照他的吩咐做了。十二个女仆颤抖着走进来。奥德修斯把儿子和两名忠诚的仆人叫来,对他们说:“让这些女仆帮你们把死者扛出去。然后命令她们用海绵擦桌椅,把大厅打扫干净。当她们做完这一切,就把她们押出去,用利剑杀死!”

女仆们吓得尖声哭叫,挤作一团。奥德修斯逼着她们去干活。她们把死者抬出去,把桌椅擦干净,把地上的血迹清除掉,把破烂什物扫出大厅。最后,她们被两个牧人带到厨房和宫殿之间的空地上,使她们无路可逃。忒勒玛科斯说:“这批女仆实在可恶,让她们不得好死!”

说着,他把一根粗绳子系在一排柱子上,然后用绳索套住她们的脖子,吊在粗绳上。她们挣扎了一会儿,便咽了气。最后,恶毒的牧羊人墨兰透斯也被押过来,被乱刀砍死。复仇的事这时已经完成。

接着,奥德修斯吩咐欧律克勒阿,把碳火和硫磺放在平底锅里端进来,把大厅、内廷和前廷熏一遍。但她却先给主人送来了披风和紧身衣,对他说:“你不能再穿这身褴褛的衣服了。”奥德修斯把衣服放在一边,要她快去做刚才吩咐的事。

欧律克勒阿把大厅和内廷熏了一遍后,又召来所有忠诚的女仆。她们流着欢乐的泪水,围着主人,亲吻他的双手,奥德修斯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古希腊神话故事高中5

他们又经过了许多海岸和岛屿,现在故乡伯罗奔尼撒的海岸已隐隐可见。突然,船遭到一阵狂暴的北风的袭击,在海上漂泊了九天九夜,飘过了利比亚海,最后来到非洲的瑟堤斯海湾。这里满是稠密的大叶藻,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犹如平静的沼泽地。周围是伸展的沙滩,沙滩上既没有野兽,也没有飞鸟。阿耳戈船被潮水冲上了沙滩,船身牢牢地搁浅在沙滩上。他们大吃一惊,纷纷跳下船来。面前是无边无际的泥淖,空旷、荒凉得如同天空一样。没有泉水,没有道路,没有牧舍,只有死一般的寂静。

“糟了,唉,这是什么地方?风浪把我们送到哪里来了?”同伴们纷纷抱怨,“我们宁愿在浮岩中砸碎,或者在一件壮烈的事业中牺牲!”

“是啊!”舵手安克奥斯说。“潮水把我们搁浅在这里,却不再接我们回去。这下,继续航行或尽快回家的希望都落空了。”

他们好像在瘟疫流行的城里遇到传染的人一样,一筹莫展,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病魔肆虐,等待着死神的降临。夜晚,他们饿着肚子和衣躺在沙地上,默默地等死。国王阿尔喀诺俄斯作为赠礼送给美狄亚的几位姑娘也惊恐地围住女主人,连连叹息。如果不是利比亚的保护者,三位半人半神的女仙怜悯他们,那么这些人真会悲惨地死去!

三个仙女全身披着山羊皮,在炎热的中午,来到伊阿宋身旁,轻轻揭开他盖在头上的斗篷。伊阿宋惊惧地跳起来,虔诚而恭敬地注视着她们。“不幸的人啊,”她们说,“我们知道你们的苦难。可是你们不用再发愁了,当海洋女神驾起波塞冬的马车时,你们感谢长久孕育你们的母亲吧。从此,你们就能顺利地返回希腊。”

仙女们突然不见了,伊阿宋把这隐晦的、令人兴奋的神谕告诉同伴们。正当他们苦苦思索时,又一个神奇的征兆出现了:一匹巨大的海马,从海里跳上岸来,金黄的鬃毛披散在马背上,抖落了身上的水滴飞奔而去。珀琉斯高兴地欢呼起来:“谜语般的神谕中已有一半得到了解释。海洋女神已卸下了马车,那车子正是这匹马拉的。长久孕育我们的母亲,便是阿耳戈船。为此我们应该感谢她。让我们把船扛在肩上,走过这块泥地,顺着地上海马的足迹走去,它一定会指引我们到达停泊的地方。”

说了就做。英雄们果然扛起大船,在泥淖里走了整整十二天。到处都是荒凉的沙滩,要不是神衹给了他们信心和力量,他们也许早在第一天就死了。他们终于来到忒律托尼的海湾,大家疲倦地把船从肩膀上放下来。由于干渴难忍,他们到处寻找水源。歌手俄耳甫斯在找水的途中碰上夜神赫斯珀洛斯的四个女儿,她们都是善于唱歌的仙女,住在巨龙拉冬看守金苹果的圣园。俄耳甫斯恳求她们给焦渴的人指示有泉水的地方。她们顿生同情之心。其中最为仁慈的埃格勒,告诉她一件奇事。

“昨天,这里出现了一个勇敢的强盗。”她说,“他杀掉巨龙,抢走了金苹果,他一定会帮助你们。他是一个极野蛮的人,他一脸愤怒的表情,眼睛闪闪发亮,身上披着粗糙的狮子皮,手中拿着橄榄棒和射死巨龙的弓箭。他也是从沙漠里出来的,因口渴难忍到处找不到水源,便用脚朝一块岩壁踢了一脚。说来奇怪,岩壁如中了魔似的,隙缝中顿时流出了清凉的泉水。这个巨人伏在地上,用双手捧着水喝,喝足后便躺在地上休息。”

埃格勒说着把岩泉指给他看。英雄们全闻声赶来。清凉的山泉救活了他们干枯的生命,大家又变得很高兴。“真的,”一个英雄说,一面用泉水滋润一下炽热的嘴唇,“那个人是赫拉克勒斯,他救了大家,但愿我们还能遇上他!”说完,他们分头到处去寻找。当他们垂头丧气地走回来时,都说没有看见他,只有锐眼林扣斯说曾见到他一眼。不过他正在远处,要追他回来是不可能的。

不幸得很,他们又发生了意外事件,丢失了两位同伴,大家都很悲伤。后来,他们又上船航行。他们把船开出忒律托尼海湾,进入一望无际的大海,海面上刮起了逆风,船受阻横在港口里。他们听从歌手俄耳甫斯的建议,上岸给当地的神衹献祭船上的三脚鼎。在回来的途中,他们遇到海神忒律托尼。他扮成少年模样,从地上捡起一块泥土,交给阿耳戈英雄奥宇弗莫斯,表示尽地主之谊。奥宇弗莫斯接过土块,将它藏在胸前。

古希腊神话故事高中

第7篇:读《古希腊神话故事》有感

读古希腊神话《赫拉克勒斯为翁法勒服役》

这篇神话讲的是赫拉克勒斯因为一时失去理智,误把其忠诚的朋友推下城墙,神袛为惩罚他而让他身受重病的折磨,并且下神谕迫使赫(以下简称)不得不自己卖身为奴以消除罪孽。在为翁法勒女王服役的三年里,赫恢复了英雄气概,作出了很多英雄业绩,终于赢得了女主人的芳心,主仆结为夫妻。赫先是沉湎于爱情的享受中,无所事事,最后,在服役期快满的时候,赫翻然悔悟,再次恢复宙斯儿子的英雄本色,重投自由的怀抱。

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这篇神话。

一、描写手法。通篇主要采用白描的手法,很少华丽辞藻的修饰,十分接近人们的日常语言。这一方面可能反映早期人类的质朴本性,比较注重实际,还没有闲情雅致来夸饰;另一方面,这样不加修饰的手法也便于口耳相传。它的好处在于简略精当、通俗易懂,能够为大众所接受,这恐怕就是希腊神话在技术手段那么落后的情况,还得以流传长久的原因吧,这和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赋”的手法也有些相似之处。

二、结构谋篇。一开始就承接上文,直陈原因:赫背负罪孽,会怎么样?然后写赫从求情、净罪―重病折磨―人神冷落―神谕―服役―英雄业绩―爱情―沉湎,最后醒悟,顺理成章的结文。全篇有两个矛盾冲突,一是神谕,围绕着神谕,女祭司、赫、阿波罗、宙斯展开活动,然后引出赫卖身为奴的神谕,带起下文。第二个是赫由英雄到沉湎的过程,其中写了赫的爱情及沉沦。

三、人物形象。这篇神话,主要是围绕着赫的行为而展开的。赫首先是作为一个想洗净罪孽的“罪人”形象,紧接着是病夫,狂人、奴隶、英雄、丈夫、“昏人”、英雄。从中可以发现,赫作为高大的英雄人物,也有失去理智、病痛、狂妄、“堕落”(沉湎享乐)的时候,可见英雄也有凡人的一面,英雄也有弱点,也有做不到的事情(不得不接受神谕为奴)。因此,英雄赫,在文中的可爱和真实形象,并不体现为其超人的力量和英雄业绩,而是其完完全全的人的真性情,即还原为人的性格缺陷。正是赫这个英雄形象成为了人,才使得他比那些天神更被大众所接受。这也可见当时神话神人同形同性和浓厚的人间色彩特征,正和中国的尧舜禹半人半神类似,也说明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真实描写人物。文中写赫自作神谕也体现了赫不畏神的胆略,也正体现了人的力量。

四、神话主题。一是因果报应的观念,作恶就得受惩罚,即使如赫这样力量超人的英雄也要遵守,更写了大量的恶人作恶的应得下场;行善就有好报,比如伊卡洛斯的父亲为感谢赫的功德建造了一座赫拉克勒斯纪念碑。这正反映了早期人类在没有律法的情况下,以素朴的道德观约束人的行为。二是对英雄的崇拜,短短的神话不惜大部分篇幅写赫的英雄行为,终于连女王也和这个被迫的奴隶发生了爱情。三是面对不可改变的的命运的抗争,赫虽然英雄了得,但毕竟只是凡间的英雄(也带有神的成分),在面对高深而不可改变的神谕的时候,他有过抗争(扛圣炉,自作神谕),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按照它的苛刻要求去做。这体现了人虽然不可能改变命运,但是可以决定对它的态度,这正同于孔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四是对自由的向往,赫为奴三年的目的一方面固然是为了赎罪,深层却是为摆脱负担,获得身体及心灵的全面自由。五是接近真实地表现人和社会,(这是后文)尤其是人的性格,赫作为英雄人格化即是;这个时期的人也开始认识人性,比如写里蒂埃塞斯的虚伪。

五、神话曲折反映了早期希腊人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由这篇神话可以看出,当时希腊已经有了奴隶,基本上处于奴隶社会早期或者父系氏族;已经开始围猎;有了纺织;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比如有专业的建筑师和雕刻家;氏族间为了争夺奴隶和财产,经常发生战斗,这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时期„„神话还折射出早期希腊人素朴的道德观:知恩必报,恶必受罚的因果报应;英雄美女的爱情观(赫和女王);对待氏族部落的责任感(赫维护女主人和邻居安全及财产)。可知文学必须一方面立足现实,另一方面可见其体现现实的功能在人类早期便确立了。

6.17

第8篇:读《古希腊神话故事》有感

读完《古希腊神话故事》,感触最深的就是:相比于中国神话,希腊神话总是会给人一种真实的、世俗的和似曾在生命某个阶段经历的感受,总是会给人以灵的冲击,让人们对生活有所思考和沉思,而中国神话总是能让人产生无数的遐想和向往,因为中国的神话往往都是正义和平和的,少有血腥和杀戮,总是会体现或者说是表现出一种脱离社会和现实的境界,总是会表现出一种高尚的行为,给人一种超脱的“神秘”色彩,而且诸神的形象也会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而味道,仿佛他们总是不用吃饭、不用睡觉、不会有忧愁烦恼、不会伤心、不会痛苦、不会有七情六欲、

更不会死。总之,他们的一切行为都会为我们所不理解,甚至在你读书看那些故事时,会产生某种奇怪的情绪,让你去不断遐想天国的魅力。而在读古希腊神话时,你不仅会随着那惊心动魄颇具离奇的情节而心情此起彼伏,更会产生对人生、人性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的思考。比如,故事“伊阿宋取金羊毛”它不仅体现了

希腊故事中对人的形象的塑造更体现了人性的伟大和人的力量的强悍,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力量;而且在希腊神话中又有一个矛盾的现象,就是他们一方面承认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或者说是强化“神”的力量,宣扬命运,宣扬宿命的不可抗拒性,也就是说,希腊神话在强调辩证唯物主义的同时又在宣扬唯心论,使自己的故事在接近现实世界事实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穿上了“神秘”的礼服。 总之,作为不同的国度,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这些故事的不同,也就体现了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思想方式的不同、国家制度的不同以及经济基础的不同而产生的对事物的不同的认识角度和思考方式,也就是说社会意识的不同主要是由当时两国的不同社会形态和社会存在 的不同造成的。而究其原因,细分其理论,也无非是这样:

希腊神话本身就是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作为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它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起初,它是以原始人民口头相传形式传承的,直到西元前7世纪才由大诗人荷马统整记录于《史诗》中。而且希腊神话包括了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诸神的故事是由于原始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对人的生死和别的一些事情难以解释,所以他们就不断幻想、不断的沉思,而在他们的想象中,宇宙万物也便就全都有了生命,就产生了宙斯(众神之王)、赫拉(天后、妇女们的保护神)、雅典娜(智慧、胜利、女神)、阿波罗(宙斯和勒托之子, 在诗和艺术中变现为光明、青春和音乐之神)、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的先知)等等带有英雄色彩的形象。

而英雄传说则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而传说中的人物都是神和人的后代,他们往往体力过人、英勇非凡,是那 种半神半人的英雄,而情节的设置也就是神对其设置的种种无法实现或是很难实现的阻碍,让其饱经经困苦和磨难,但往往在这些过程中,又会有诸神进行的帮助和鼓励,且结果往往是美好的,他们总会胜利。 而这些故事和人物的塑造,也正是在其当时社会基础的情况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当时这些故事和人物的产生也就体现了人们对自我力量和意识的肯定,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识,也就在后世的流传中成为当时人们集体力量和智慧的

化身。

而且希腊神话中的人和神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而且很少给人“神秘”的色彩。他们大多数是世俗的、普通的、平凡的;而且希腊神话中的大多数故事都是充满血腥的,不是战争便是杀戮。所以,相比较下来,中西方的神话故事总是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和区别,而这种差异和区别也是无法避免和修复的。只有在阅读中,以不同的心态和方式使自己处于那个情景,处于那个时代的特征,读出属于自己的一份理解和感触。

第9篇:古希腊神话故事读后感

古希腊神话故事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吧?下面是瑞文网小编整理的古希腊神话故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篇一:《古希腊神话故事》读后感书用宙斯和兄弟一起打败了自己的父王和他的属下给押到了地狱让他们不能翻身回到天上自己来代替他。

我认为只有强大的神才能成为万神之主。他们之间的战斗也会把一些无知的人类牵连进来,会让人类受到巨大的伤害,其中伊洛特战争就是代表,卷进了许多的人和部队,有人也升天成神了。

我看宙斯就是一个喜欢美色的神,诸神中有许多是宙斯的儿子。其中,太阳神阿波罗是一个去把他所恨的人给杀了的神,而海神却不同是个给人好处的神。

我感想是这本书把书里的人写的栩栩如生,把他们的想法写的很显明,让我看了不忘。

《希腊神话故事之金羊毛》讲的主要内容是:伊阿宋的父亲是伊俄科斯国王,可是,他的伯父珀利阿斯将王位夺去了,珀利阿斯让伊阿宋用金羊毛来交换。伊阿宋答应了,他召集全希腊的英雄和他一起去找金羊毛。

他们来到了密西亚海湾,赫刺克勒斯带着他的仆人许拉斯到森林里去。原来的船桨由于长时间被海水浸蚀,已经不太好使了,他们打算重新砍一棵树做船桨。许拉斯去打水时,被泉水仙女拉到水里和自己成亲。赫刺克勒斯留下来找他。

篇二:《古希腊神话故事》读后感

其他的英雄继续探险。几天后,他们来到了比堤河岸。这里的国王是拳击手,凡经过他的土地,都要和他比试一下,波吕毛克斯接受了他的挑战。波吕毛克斯会打败国王吗?

暑假里,我读了《希腊神话故事》一书。古希腊神话流传到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看了《希腊神话故事》后,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做人的道理。

《希腊神话故事》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国王弥达斯》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酒神狄倪索斯带着他的朋友们散步,他的老朋友西靳诺斯落在了后面,因为西靳诺斯又喝醉了。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位老人,并把他带到了国王弥达斯那里,国王弥达斯热情地招待了西靳诺斯十天十夜,直到第十一天的早上,国王才把这位客人交给了酒神。酒神看到自己的朋友安然无恙,非常高兴,便答应满足国王弥达斯一个愿望。弥达斯再三考虑,想拥有点金术,酒神只好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拥有点金术的国王想试试自己是不是真的拥有了点金术,他碰到的树枝、石块、水果都变成了金子。弥达斯非常高兴,他回到皇宫想吃面包,可他的手刚碰到面包,面包就变成了金子,他想喝的葡萄酒变成了金汁,他非常绝望地用拳头敲打自己的脑袋,他的脸马上也变成了金子。后来,国王弥达斯没有办法,只好祈祷酒神取消他的点金术,最后,酒神答应了他的请求。

篇三:《古希腊神话故事》读后感

看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一个贪婪的人,他的下场是可悲的。如果国王弥达斯当初没有想着拥有点金术的话,他就不会碰到以后平添的那许多的烦恼了。

提到神话故事,想必不少人会想起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同时是我国古代的神话的《西游记》吧?西游记的确是我国人人皆知的经典神话故事,但是在文学界里不光我国有经典的神话故事,在国外也一样有着家喻户晓的神话,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古希腊神话故事》了。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这本书中,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物,有掌控天地的最高之神宙斯;有高贵又爱嫉妒的神后赫拉;有富有母爱的农业女神得墨忒耳;有高傲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其次就是一些英雄人物,如赫拉克勒斯、帕尔修斯、伊阿宋、特修斯……这些英雄们都很令我敬佩,他们的故事也都让人提心吊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篇章就是赫拉克勒斯的故事。赫拉克勒斯因为发了疯,把自己的妻子给杀害了,他为了洗清罪孽,答应为欧律斯透斯国王做12件苦差。这12件苦差件件都困难重重,第一件是扒掉墨亚狮子的毛皮;第二件工作是斩杀许德拉;第三件工作则是生擒克律涅亚山上的赤牝鹿;紧接着的第四件工作是毫发无损地为国王捕捉、蹂躏厄律曼托斯山的大野猪……过了一年又一年,赫拉克勒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这12件苦差,他也洗清了自己身上的种种罪孽。这位洗心革面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很久以前众神的故事以及一些古希腊的著名战役和引人入胜的精彩事件,既有趣又可以增长知识,是我最喜欢的书中的之一。

上一篇: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表下一篇:企业生产安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