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案

2022-04-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学语文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案

中学语文论文:浅谈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

中学语文论文:浅谈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 [摘要] 阅读与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缺乏创新意识,导致传统的阅读写作教学弊端重重,效率低,问题多。要转变这种情况,必须要更新观念,开拓思维,提升课堂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兴趣 写作教学

一、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先从阅读抓起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大家在除了学习外,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材料,促进我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需要先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因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试想,没有语言材料的输入,哪里有思想的输出呢?要想提高整体语文水平,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课堂上教师单一讲解阅读材料,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传统课堂上,语文老师总是照本宣科,按照教科书上的答案和详解来念给学生,“满堂灌”或者把成堆的语言材料

一股脑的抛给学生,不加以启发引导,不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能按照老师的讲解去理解文章,完全失去了主观能动性,最终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挥空间,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2.阅读训练方法落后,影响了整体的阅读效果。传统的阅读方法中,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而且受应试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讲解文章思路时,往往按照考试题型和要求来分析材料,选择模拟题,甚至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得学生不愿阅读,不想训练,费时多而收效微,从而降低了阅读效率。

针对以上两点,要改善阅读教学效果,首先要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在阅读训练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讲解,不能替代学生的个人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创作背景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论知识和逻辑分析,去解构文章的主旨内涵。教师对文章的解读剖析,只是起个引导的作用,真正的主旨把握,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和思考去发掘,而只有这样得到的阅读收获,才是会令学生终生受益和难忘的。

其次,要采用恰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朗读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

最好方式。所以,课堂上可以综合采用朗读、默读、复述和背诵以及默写等多种手段,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想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改变教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多鼓励,赏识教育,通过启发诱导激励学生去阅读而不是通过批评刺激讽刺挖苦而导致学生兴趣度下降。只有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下,学生才能专注于阅读的内容,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发散思维,提高文章立意

在大量阅读训练和语言材料输入的前提下,要想把文章写好,就要提高文章的立意。什么是立意呢?立意指的是文章的主题,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文章内容的精髓所在;提高文章立意就是要主题新颖、鲜明、动人。所以要想文章立意新颖,那么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性思维,比如逆向思维,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树立新形象,创立新观点,出奇制胜。什么叫逆向思维呢?指的是一种有悖于常理的思维方式,即把思维逆向发散,向着原材料和思路的对立方向开拓,逆向发挥,得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结论,从而收到一种新奇的效果,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有这么个历史故事:有两位妇女为了同一个婴儿争吵起来,她俩都坚持说自己是婴儿的妈妈,最

后被士兵带到所罗门王跟前,让他裁决,主持公道。很多人都等着观看所罗门的判决结果。令大家出乎意料的是,所罗门做了一个惊人的裁决,就是当场下令将该婴儿拦腰斩断,截成两半,两个妇女一人一半。这个命令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结果呢,其中一个母亲立刻提出反对,宣布自己放弃争夺权,让另一个妇女把婴儿抱走也不要让孩子死去。显然,我们立刻就可以判断出提出反对的这位妇女就是婴儿的亲妈妈,因为只有亲生妈妈才会那么心疼自己的骨肉。显然,在这个故事中,所罗门用的就是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发现了真正的母亲。可见,关键时刻采用逆向思维,可使枯木逢春,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奇效果。

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使文章立意出奇、出新,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比如,我们都知道这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马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讲的是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伯乐的赏识,慧眼识才,即使你再有才,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空有一身抱负,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不注重人才、埋没人才的现实情况,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落寞心情。在当时是抨击社会现实,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然而世易时移,时代改变了,我们今天再拿到这篇文章,读到这句话,是否可以采取反向思维呢?今天我们的社

会现实是人才至上,企业重视人才,强调高素质人才,可是实际问题呢?反而不是缺少伯乐了,而是人才的稀缺。也就是说现如今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啦!因此,社会的主旋律和基调应该是:“首先要做马,其次要做一匹千里马”。换句话说,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只要你是真正的人才,即使遇不到伯乐,你也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撑起自己的一片蓝天!这就是采用了逆向思维,所以文章有了活力,读起来让人感觉焕然一新。再如,我们都知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出自宋朝,周敦颐《爱莲说》)。此语一出,莲花就成了君子的象征和代名词。然而,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试想,假若没有来自于莲花根下淤泥的滋养,哪来亭亭玉立的莲花枝干,碧绿清脆的莲花叶子和娇艳可爱的片片花朵?而当莲花吸收完淤泥中的营养,冒出水面,虽是娇艳可爱,可是却毫不念及淤泥的恩情,反而嫌恶淤泥的污浊,这难道不是忘恩负义、知恩不报、自私自利的表现吗?从这个角度讲,莲非君子,实为小人。这就是逆向思维,即发散性思维。在掌握事物规律的基础上,恰当运用发散思维会起到出其不意的写作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之忠.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1980,(4).

第二篇: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语文中学做人

三道水中学姚云普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

教育理想:以母爱般的温柔、父爱般的严格、朋友般的热情,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友爱、和谐、民主、向上的环境。

教学特色:和谐开放、实中求新、情景交融、培养能力。

研究问题:以朗读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语感。

培养学生方向: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读书。

努力方向:拥有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幽默的谈吐、儒雅的风度、精湛的教学艺术。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去思考问题,我相信,只要学生乐于学习,就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学生感兴趣的教材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有利因素。因此对学生爱学的课文要充分利用兴趣点,让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在课堂上积极地活动起来。有些教材本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它的感染作用。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将抽象的内容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去,使学生主动地与环境融为一体。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周敦颐的诗词《爱莲说》时,就采用了这一教学方法:我先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了一些简单地介绍,然后让学生认真地看课件中的插图。之后,让学生闭上双眼,驰骋想象。同时,让学生双耳静听诗歌录音朗读。随着这声音,学生都进入了当时的境界,仿佛都回到了荷花池的涟漪的美景,感受到了当年的情景。

学生喜欢探索问题,富于探索性的、新奇的课文内容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引发他们的求知兴趣。而单纯地听老师讲课则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设置探索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加入探索知识的过程。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再配以积极的教学方法,怎么还会发愁学生不愿意去学知识呢?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学中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取。让学生获取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并不矛盾,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心是前进的动力。

林肯说:“人人都喜欢被称赞,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表扬。”这种渴望使狄更斯写下了不朽的作品,徐悲鸿对齐白石的作品的赞许使中国多了位艺术家,熊庆来对华罗庚的赞许使中国多了位数学家。

写作文,是很多学生最头疼、最为难的事。为了帮助学生喜欢写作、乐于写作,我在日记和作文的批改上,做了一些尝试。更应注重调动学生愿意写、写得有兴趣。首先,在作文的批改中,我采用的是双分制,甚至多分制,以“无劣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每一篇的作文批改中,有眉批、有总批,讲优点、提希望。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老师的批改,感受到老师对他作品的尊重,感受到老师对习作的重视,从而引发学生的重视。而每篇习作至少批改两次,则向学生传递了“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这一理念。这看起来是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实际上是事半功倍的,因为经过几次修改后,不但学生对习作引起了重视,而且他们已经逐渐养成了修改习作的习惯,就可以逐渐把修改放在上本之前,养成了好 1

习惯之后,老师的批改自然也就轻松多了。

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数量不多,这就更要追求质量,抓住实效。我在班级里实行的是写“轮流日记”。把学生每5人分成一组,按学生的课余时间多少安排从周一至周五每人一天。全班67名学生正好分成13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进行管理和督促,全班进行评比。有了竞争,就激发了学生不服输的劲头。因为评比是在小组间进行的,所以每个人都从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因为每周日记题目是统一的,每个人都要评价上一篇习作,所以大家就更容易从别人身上吸取经验,得到提高。而又因为想得高分必须与别人的文章有不同的立意,要有所创新,所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一做法的另一好处是,自从实行轮流日记,经常有家长主动与我交流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我也经常听到家长之间互相交流你的孩子怎样写好作文,我的孩子怎样提高等问题。这一做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老师每天只批改13篇日记,把一周的工作化整为零,老师在批改时就会更认真,批改质量提高了,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在每个月轮流日记该换本的时候,我再把这一个月的日记在小组内传阅,学生和家长对本月日记进行总评,大家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对下个月写日记的兴趣和质量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教师的智慧,来自于一次次尝试、体验和发现。

三、插上想象的翅膀。

课堂教学的每分每秒是师生有效生命的延续和体验。每一个充满情趣、感悟的45分钟,都是为学生生命奠基的45分钟。通过对《新课标》的不断学习和探索,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的理念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过分苛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的现行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隔了学生的视线。如何把“旧教材”上出“新味道”,成了我每天想的最多的问题。

我在教诗歌《在山的那边》时我先是范读全诗,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诗内容。接着学生自读,进一步理解。在分析诗歌具体内容时,老师领读与学生齐读相结合。最后又让男女学生对应朗读,分别读出山的那边的不同表现及相应结果。这样,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既领会了要达到理想的境界必须经过种种艰难险阻的磨炼,又自然而然地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程度。

要领会文章的内容不仅是现代文教学的要求,而且古文教学更应该如此。因为古文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较远,意思更难理解。

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入手,着眼于现实生活。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不仅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而且使学生意识到本次活动的内容与平时的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意识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把怎样给不同的事物取名字这样一个平时并不使孩子们注意、而又现实存在,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问题摆在了孩子们的面前。课伊始,我就结合自己的名字的含义,这个既吸引学生而又与本节课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巧妙地把语文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这节课中我力求在用语文中学语文,尽可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围绕着“名字”这一活动主题,需要学生自主地进行大量的阅读、调查。学生无论原有的语文基础如何,都能在实际的语文阅读和社会实践中有所收获。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恰恰激起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也自然地成为了引导者。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它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

思维断层,降低了教育教学的质量。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恰恰克服了传统教育中的这一弊端,因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最后的总结汇报,而在于学生查找、搜集、分析、整理的过程,注重的是学生参与过程中的亲历和体验,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四、情感在交流中升华。

回忆起“非典”肆虐时期与黄胡雪岩的电话交流,至今心头还有一丝甜蜜。这个父亲长期住外地打工,而母亲刚从广州回来的孩子,“非典”时期不得不在家里隔离,电话里他告诉我:“妈妈发烧了,38度2!”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助与恐惧,他从我给全班同学发的《倡议书》和《给家长的一封信》中,已清楚地了解了“非典”,看到妈妈发烧,他仿佛已经嗅到了“非典”的气息。我知道,现在我就是他最亲的人,一定要给他鼓励与支持。“你现在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你要做坚强的孩子!”“给妈妈找药、倒水,看着妈妈休息,妈妈不退烧再给老师打电话,老师帮你想办法。”“你今天吃了什么?老师很想你!”„„在10多天的电话交流后,有一天,这个内向的男孩在电话里听到我1孩子的哭声,对我说:“老师,你太辛苦了,‘五一’放假还要天天打电话、接电话、不能休息。”接着,他又问:“老师,你家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我让他猜。他毫不犹豫地说:“小女孩。”得到我否定的答案后,我听到他遗憾地感叹:“为什么不是小女孩呢?”“为什么要是小女孩呢?”“小女孩多省心哪!咱们班不就是因为男孩多才让你这么操心吗?”这是这个内向的男孩第一次主动与我探讨一个话题,我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有这么有趣的想法,多让人感动啊!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他的兴趣、快乐和痛苦等等。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

那是语文单项测查成绩出来后,周五我把试卷发给学生,没有急于评讲,而是让学生分析总结这次考的不好的原因,并把错题改正过来。下周一,我一上课,就让学生拿出试卷准备检查。这时兰蓝的同桌举着他的卷子让我看,兰蓝的试卷四周被他撕成了大锯齿状。他很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地望着我,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看到这里,我灵机一动,我要用这个机会对同学们来一番教育,既不能让兰蓝难看,又能教育其他同学。我灵机一动,对同学们说:“看到兰蓝的试卷,我是这样想的:他把试卷变成锯齿状,是要提醒自己,这次考的不好,以后要努力学习,争取下次考个好成绩。兰蓝,老师说的对吗?”兰蓝勉强地点点头,看到他肯定了,我便借题发挥:“好!你这次成绩考得不好,能这样催己奋进,尽管试卷看起来不够美观,但是你的想法和精神值得肯定,也值得其他同学学习。”这时候,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而兰蓝的脸却更红了。

想起那个倔强的孩子阮霞,仿佛又看见了那张稚气而充满敌意的脸。那次家访,使我吃惊地看到:这个在学校听话的孩子,在家里竟是满身是刺、不能摸、不能碰的“小刺猬”。“我不喜欢爸爸,也不喜欢妈妈。”听了她的话,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我问他为什么,她说:“爸爸、妈妈说是为我好,整天让我学习,自己却看电视!”我引导她:“爸爸每天为了你的生活努力工作,妈妈每天为你洗衣、做饭,有好吃的留给你,自己却不舍得吃,你怎么能不喜欢他们呢?”他却说:“那是他们没有本事!”我的心深深地被刺痛了,为一个孩子的无情和一对父母的悲哀。在与孩子父母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爸爸是个临时工,妈妈靠做手工活贴补家用,父母在孩子上学后一方面感到自己的孩子在物质方面与其他孩子有差距,另

一方面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改变环境,有所作为,所以在生活上极力满足,却在学习上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使孩子难以承受,产生了逆反情绪。我了解情况后,觉得问题是双方面的,解决也需要两方面同时下手。我一方面跟孩子的爸爸妈妈讲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讲身教胜于言教,另一方面注意寻找契机,为“小刺猬”拔刺。刚巧思品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妈妈的爱》,我在课上不断地启发阮霞体会、朗读,临下课时,我还特意让同学们说说妈妈对自己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自己怎么报答妈妈的爱。开始,阮霞是沉默的,但随着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她也举起了小手。我布置同学们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回去读给妈妈听。在随后的“追踪调查”中,阮霞告诉我:爸爸、妈妈变了,变得更了解她想要什么。阮霞的妈妈告诉我:孩子变了,变得会关心别人了。

学生之所以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蒙昧无知,有缺点,不懂事,甚至会犯错误。做老师的,年岁长于学生,阅历丰于学生,知识多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对学生的缺点为什么不可以宽容一些呢?哲人曾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他的,做老师,就更没有必要扭住不放。教育,讲究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宽容的实质就是教师的自信:相信自己的学生。

五、成长在活动中延续。

转眼间,从教近20年了。时常会问自己,这20年我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学生最需要得到的又是什么?老师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已为人父的我,希望我的孩子可能不是最优秀的、可以不是最出色的、但一定是快乐、无忧的,当然,我也希望我的学生首先是快乐的、自信的、健康的!我更希望他们最先学到的是怎样做人、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美,我更希望送给他们每人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他们感受生活,感受亲情,去拾起身边最近的、也最容易忽略的情感,教他们学会感恩!我送给学生的话是:“快乐”,来源于什么?快乐,不来自于别人的馈赠、不来自于有多少索取、所得;快乐,来自于心灵的感恩:感恩于生命、感恩于生活、感恩于经历,甚至感恩于坎坷„„

我们每一位老师,从你走上讲台开始,无论你是正值青春、还是年近半百,在孩子眼中都是一样的,是他们的最好的朋友!我们每一天都在用自己的爱关爱着他们,但我们从没想到的是得到孩子的回报!当你看到那一件件小事,被孩子深深地记在心底,用他们爱心充满整个社会时,你所受到的震撼将是巨大的!

通过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你会发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它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相互信赖的心潮相逐;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它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这时,你会感到窗外的天格外蓝,阳光,来自于你感动的心灵。

时间的脚步总是匆匆,不会有丝毫停滞和懈怠。时间,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和榜样——公正、勤奋。但我们更应努力地超越“时间”,打破刻板与一成不变,让创新的种子在勤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总结过去的20年,我得到了失败后的成熟、挫折后的感悟,我希望今后的20年,我的快乐、我的智慧,会让我的学生每天都拥有灿烂的阳光,我期待着和学生共同成长、收获更多的快乐!

第三篇:查找文件,小中学计算机课教案,小中学信息技术教案

第3课 查找文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基础知识

2、初步认识“资源管理器”

3、掌握查找文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基础知识,初步认识“资源管理器”。 教学难点: 掌握查找文件的一般方法。 对策:加强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教师的笔记本电脑。 讲课时数:2 操作及打字练习时数:2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五笔字型字根小测试

测试内容:撇区字根:TREWQ,测试时间:10分钟 测试内容:捺区字根:YUIOP,测试时间:10分钟 测试得分计入平时成绩。

二、 新课

1、文件与文件名

计算机处理的信息按不同类型存贮在不同的文件中,每个文件都有一个文件名,文件名由主文件名和扩展名组成,中间用小圆点分隔。不同类型文件的扩展名不同,所以扩展名也称类型名。例如:

README.TXT和 PRINTERS.TXT是文本文件 CHORD.WAV和 CHIMES.WAV是声音文件 SETUP.BMP和 CLOUDS.BMP8是图像文件……

在WINDOWS XP中,不同类型的文件用图标表示,每个图标都对应一个文件名,双击文件图标,启动一个程序。

2、文件夹

文件夹代表文件的目录。文件夹包含文件和其他文件夹。文件夹也有名称,与文件的名称类似,每个文件夹都有对应的图标。

3、通过“我的电脑”查找文件

“我的电脑”窗口是一个标准的文件夹窗口,要查看某驱动器中的文件,只要双击该驱动器图标,然后再进一步打开文件夹查看。

4、资源管理器 WINGDOWS资源管理器与一般的文件夹窗口不同,窗口左边显示计算机的树状目录,通常被称为“目录树”。在窗口左侧可以很方便地观察每个磁盘及文件夹的内容。文件夹旁有加号,表示此文件夹可以展开;文件夹左侧有减号,说明该文件夹已经展开。所以单击窗口左侧文件夹旁的加号或减号可以展开或折叠文件夹。文件夹左侧没有加、减号的,表示此文件夹中不再含有文件夹。

5、使用“查找”程序

启动“查找”程序进入“查找”对话框,可以选择“名称和位置”、“修改日期”两个选项标签进行操作。输入名称后,选择查找的驱动器名称,点击“开始查找”按钮即可进行查找。

6、打开“资源管理器”,启动“查找”程序的几种方法: a. 单击“开始”按钮,使用“开始”菜单;

b.右击“开始”按钮;

c.右击“我的电脑”图标;

d.打开“我的电脑”窗口,右击某一驱动器。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四、上机练习

在机房上操作练习,并练习打字(五笔)。 上课表现如何,计入平时成绩。

五、作业

复习五笔字型字根(折区字根:NBVCX)

第四篇: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案

课题 : 广 告 零 距 离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整理广告,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2.通过广告学习语文,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习得语文学习的新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二、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整理广告信息。

2.教师准备:对学生收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给予方法的指导。

三、活动步骤

1.第一阶段:收集广告信息。(大约一个月时间)

2.第二阶段:整理广告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及成果展示方式。(大约一个星期时间)

3.第三阶段: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展示、汇报收集与研究的成果,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习得语文学习的新方法。

4.第四阶段:编辑成册,在学校“个性展示厅”展览,撰写活动小结。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课间开始播放电视广告集锦,创设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广告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广告”这个话题。 3.电脑课件出示课题: 广告零距离

(这个课题是学生想出来的,大概是套用了江苏卫视的知名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吧。)

(二) 汇报

1.从一个多月前我们确定了这节课的内容以来,大家就开始收集广告了。你能不能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你收集广告的情况呢?

(引导学生从收集的时间、途径、数量等方面来介绍收集广告的情况。) 2.小结:

这次广告收集活动历时近40天,据初步统计,全班48人共收集了1778条广告,其中110条,收集广告总数列全班第一。广告收集的途径主要有报纸、电视、互连网、户外广告牌、公共汽车车身、广告宣传单、广告袋、广告伞等。

3.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游戏,叫“广告语接龙”,按照座位的前后顺序每人说一句广告语,看看哪些同学记得的广告语多。在说广告语的时候,你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或动作,说得越生动、越有趣越好。

(鼓励学生表演广告,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有利于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通过刚才的这个游戏,我发现大家收集的广告语还真不少。那么,对于收集到的这么多广告语,你是怎么给它们分类的呢?

5.小结:

对收集来的信息,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类,这样对我们进一步地处理、利用这些信息会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 ) 展示

1.除了收集广告语之外,还有不少同学收集了大量的广告图片、广告宣传单、广告实物等,下面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并整理的材料拿出来展示一下。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愿上讲台利用实物投影向全班展示。

(四) 赏析

1.在你收集的广告中,你最喜欢哪一则(类)广告呢?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2.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从广告词的特点、写法等方面来讨论。)

3.小结:

广告词一般都比较短小、精练,突出产品的特点或优点,在撰写广告词的时候可以引用成语、俗语、古诗或历史典故,可以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可以运用压韵的方法使广告词易读、易记。

(五) 创作

1.通过这次活动,我相信大家对广告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想不想试着写一写广告呢?

2.讨论、构思,为某一事物创作一则广告。

(广告形式不限,可以说说广告的创意,不一定完整的表现出来。)

(六) 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还有哪些收获呢?

(除了课堂交流之外,还可以写成活动小结,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2.总结: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发现,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广告当中也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我们留心生活,我们就会把语文学得更好。

课后,希望同学们把刚才展示出来的材料进一步整理、加工,编辑成册,送到学校的“个性展示厅”去展览,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广告,了解这片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教学随想〗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是本节课最想向学生传递的信息。看似平常的广告,细细研究起来,你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多多、知识多多。其实,日常生活中,像“广告”这样的语文学习载体是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当语文学习和我们的日常生活“零距离”的时候,孩子们还会觉得语文枯燥、难学吗?不,我想,那应该是语文学习的春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吧!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特点和学习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教学法》学科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特点和学习目的要求、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章 语文教师专业化

专业与职业有何区别?

1、从事专门职业要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前提,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技术行事;而从事普通职业无需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只需按例规行事。

2、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需接受长期的专门训练,而这种训练是在大学里进行的,是以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为标志的;而普通职业的从业人员无需接受长期的专业训练,主要通过个人体验和个人工作经历而积累工作经验。

3、专业与职业相比,更多地提供一种特有的、范围明确的、社会不可或缺的服务,在自主的范围内对于自己的专业行为与专业判断负有责任,以高质量的服务获得报酬,并把服务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4、专门职业把研究和服务融为一体,即专业人员不仅要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同时为了保证服务品种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要在服务中不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提供专业水平,并且对专业人员而言,这种是一种自觉行为;而普通职业仅提供一种服务,没有研究的意识。

5、在专业问题范围内,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非专业人员对专业内的事物的了解极为浅薄,所谓“隔行如隔山”;而普通职业无内行与外行之别。

6、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把工作看作是一种事业,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专业的人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普通职业从业人员仅仅把工作当作是谋生手段。

7、专业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在社会职业声望的排名中处于高层。

我国目前教师职业是“形成中的专业” 。

专业化的语文教师形象包括哪些方面?(14页)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一)、专业知识素养

1、语文知识素养:(1)语言学 (2)文字学 (3)文章学

2、普通文化知识素养:(1)自然科学 (2)社会科学

3、教育学科知识素养:(1)教育学 (2)心理学

(二)、专业技能素养

1、教学技巧:(1)导入 (2)提问 (3)组织学生讨论 (4)教学媒体的运用

2、教学能力:(1)观察学生的能力(2)组织教学的能力

(3)分析教材的能力(4)语言表达的能力

第二章 语文课程百年沿革及其经验教训

一、语文教育的涵义

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它包括社会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我们所说语文教育,就是指中华民族通用语的学校汉语文教育。

二、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

由于语言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可以说,语文教育几乎是与人类的教育活动同时产生的。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没有独立设科,尤其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育是和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等结合在一起的。 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

识字与写字教学:依据汉语汉字特点,符合儿童学习规律

1、认、讲、写、用分进合击,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3、 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4、 联系日常生活

5、激发儿童的兴趣 阅读教学:“文”“道”兼顾 1.、熟读,精思,博览

2、评点法 作文教学: “词”(辞章)“意”(义理)并重

1、注重基本功训练

2、多读多写多改,强调学生自己改

3、从模仿入手 ,先“放”(放胆文)后“收”(小心文)

古代语文教育的四大特点:

1、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语文与选士制度密切相关

3、语文教学基本上与口头语言脱节

4、教学方法以讲学与个别传授为主

古代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

1、识字教学“韵文化”

2、系统的文章之学

3、大量的读、写实践 古代语文教育的三大问题:

性质:科举考试的附庸 内容:识字加读古文加作古文 方法:记诵和摹仿

2 古代语文教育的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际 ;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 忽视知识教育 。

(二)、二十世纪语文教育的发展

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 “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国民》,废止小学读经科,将各类学校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语言共同化、文体口语化、文字简易化、注音字母化等语文现代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更是大大地推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随着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深入,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小学、初中的“国文”改为“国语”,废止旧的国文教科书,采用语体文教科书,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开始占领语文教科书的阵地。

1920年修正《国民学校令》,改“国文”为“国语”,宣告“国语科”诞生;

1923年9月,公布了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的国语、国文课程纲要,从此,语文学科教育开始被置于一个要求比较明确而相对形成一个系统的基础之上。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标志着教育思想的转变。“语文”学科名称的提出,揭开了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新的一页。以“语文”取代以往“国语”、“国文”的学科名称,也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语文教学的新时代。

总之,以“语文”命名该学科,体现了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与发展的语文教学思想,更能准确地体现这个学科的性质,也更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言文一致”,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文轻语的纠正,也是对国语国文教学的完善与发展。

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文”、“道”的关系——“文”指课文的语言形式,“道”指课文的思想内容。

“《红领巾》教学法”

背景:建国初期,我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而且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经验。为了肃清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影响,改革不合理 3 的教育制度,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共中央提出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1953年以后,对中小学教育的整顿与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鉴苏联经验的结果。苏联教育经验的借鉴,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调整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但同时也出现了结合中国实际不够、生搬硬套的偏向。扭转了当时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或思想教育课的不正之风;而后发展成的“谈话法”又走向了极端。

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曲折探索时期——被“革命”的语文教育(1958——1976)

1958年开始,我国试图突破苏联教育经验的局限性,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但在“左” 思潮的影响下,停止语文分科教学,开展了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大革命”,以生产劳动代替文化学习,发动群众办学,在学校工作中开展群众运动。语文教学改革受“教育大革命”的影响,教材质量和教学质量都有所下降,经过1961年和1962年的调整,才逐步走上正轨。1963年,颁布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建国后第一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认识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生产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语文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我国的语文教学也逐步处于被“革命”的地步。大学招生进行文化考试被污蔑是“复辟”。有的地方甚至把语文课改为政文课。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全面下降。

1973年6月30日,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下乡知青、生产队长张铁生在参加高等学校入学文化考试时,交了‘白卷’。“四人帮”一伙把张铁生捧为“反潮流英雄”,在全国树立了一个交白卷的样板,刮起了否定文化学习的歪风。1973年11月,《北京日报》社先后收到一个小学生的两封来信。报社到学校了解情况,并收集整理了这个小学生的日记,以《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为题,在报社内部刊物登了出来。这个小学生的信和日记,主要反映了她同班主任老师之间的一些矛盾和不同看法,纯属师生之间正常的思想认识上的分歧。“四人帮”声称“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大事”,责令《教育革命通讯》加“编者按”发表。《北京日报》、《人民日报》也先后加“编者按”发表了这个材料。顿时,在全国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反对所谓“师道尊严”的浪潮,一时无政府主义进—步泛滥,一些学生以不读书为荣,以为破坏纪律、反对老师就是反潮流,给教育战线特别是中小学教学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学生流传的口头语是:“反正下乡种庄稼,何必刻苦学文化”;“学 4 会数理化,还得拿钉耙”;“日光大学地球系,读不读书没关系”;“城里都下来啦,还念书干啥”。在教学秩序混乱的氛围中,“有的教师实行无语教课法,上课不讲话,只在黑板上写,写完就走,因为太乱,没法讲课。”

1958年到1965年,我国的语文建设主要围绕着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的落实进行。其间,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者,不但做了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而且在理论探讨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语文的进步。使语文教学尤其是汉语拼音和识字教学的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66年到1976年,中国进入“文化大革命”十年**时期,全国的学术研究陷于瘫痪,语言文字的研究也随之全面停顿。)

(三)、面向21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2001~)

江泽民:强调创新教育与个性教育:借鉴国外教育理论,编写《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内在价值、根本价值是促进人的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外在价值、工具价值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因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我们要培养的人应该: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珍爱生命、自然;崇尚智慧、真理;守护道义、良知;追求独特、卓越。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

1、必须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淡化“ 语文知识”,反对机械训练,突出言语实践活动

3、关注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4 、面向未来,增强课程的现代意识,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

5、加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6.教学方式: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

7、课程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

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

一、什么是语文?

语文作为学科名称该如何理解? 也就是说语文这门学科究竟教什么、学什么?请看教材上有哪些说法,归纳之。并说说你的看法。

1、对“语文”含义的不同理解

(1)王力 :语文—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

(2)吕淑湘:语文——语言文字

5 (3)《编辑大意》:语文——语言文章

(4)语文——语言文化

2、“语文”的原本含义

叶圣陶的语文观: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二是语言文字本身(听说读写)。

语文”融合着科学意义上的“语言”与科学意义上的“言语”,融合着静态与动态的语言,指“语言及其运用”。

小结:语文:取材于社会生活、切近日常生活、选编于于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包括语言及其应用,包括语言以及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二、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语文课程?

课程是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语文课程是为了实现语文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语文学科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狭义)。

语文课程就是以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祖国的语文,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植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广义)。——教材P103

三、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语文课程具有哪些性质?

1、交际性:交际性是语言的功能属性,也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进行交际”。任何课程都是通过交际来实现。例如:对话教学

2、基础性:语文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基础

3、综合性:

4、实践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包括——听说读写 语文课程目标阐释 课程目标的概念

狭义的课程目标是指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的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个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

语文课程目标可以进行层次划分,划分为: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或学期目标等。

6 根据语文课程目标涉及的不同的具体范围,还可以对目标进行某个层次的水平划分。

设计语文教学目标要注意哪“三个维度”和“五个方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语文课程里面蕴涵了许多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道德,二是审美。

2、过程与方法维度:过程是指学习过程,方法是指学习方法。这个维度体现了两种教育理念(1)突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2)突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性

3、知识与能力维度

语文课程目标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 五个方面(义务教育阶段):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义务教育阶段) 五个方面(普通高中):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高中阶段)

在设计语文教学时,还应考虑到这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例子:《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第四章 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一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

1、含义: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

2、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 7 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二、合作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

1、含义: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2、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4)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三、探究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

1、含义: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

2、探究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发展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四、为什么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的传承、信息的获得和保存为中心,以间接知识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一)

1、缺乏实践性作业

2、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级记忆

(二)

1、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包括了主体对知识客体的选择、分析、批判和创造。

2、语文学习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1)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3、语文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是探究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1、确立新的知识观

2、确立新的学生观,学生不应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是一个完整性的存在。

3、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二)激发积极的语文学习动力

1、动机调动

2、兴趣调动

3、感情调动

4、意志调动

(三)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重大事件和家庭生活等

3、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运用恰当的语文学习方法:

1、识字写字的学习方法

2、阅读学习的方法

3、写作学习方法

4、口语交际的方法

5、综合性学习方法

四、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1、在自主学习中,要不要教师的指导

2、在合作学习中,怎样避免合作的无效性(1)合作应该是自主基础之上的合作(2)小组讨论是合作的重要形式(3)注意合作中的分工

3、在探究学习中,怎样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五章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过程

一、研究教材

(一)基本要求

1、默读或朗读课文

2、研究句意、段意

3、提炼问题

4、把握文章的线索、中心论点、说明顺序

5、注意学习提示

6、正确处理好研究教材与教参的关系

(二)各类课文的钻研 (各类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特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三)设计教学重点、难点

二、研究学生

所谓研究学生,是说教师在考虑如何“教”的时候,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思路的走向会是怎样的,如何“学”是最有效的。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了解学生的思维

2、尊重学生的智慧

3、倾听学生的声音

4、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设计教学

(一)选好教学的突破口:

1、从题目入手

2、从概括入手

3、从复述入手

(二)精心设计提问:

1、从课文标题设问

2、在关键语句处设问

3、在重点难点处设问

4、在矛盾点或对比处设问

5、在细节处设问

(三)细致考察教学如何推进、展开

1、讲解

2、变化

3、强化

4、演示

(四)设计好教学的收束:

1、总结归纳式(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2、启发激励式(深刻内涵、启发意义)

3、比较异同式(正反比较、同向比较)

4、创设悬念式(结合下一节课)

5、承前启后式

6、练习评估式

7、引用名言式

8、画龙点睛式(突出要点)

9、朗读回味式

10、拓展延伸式

(五)善于利用角色转换和想象

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含蓄或具有指代性的内容,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结合起来,再用他们的语言表述出来。

(六)设计好板书

1、教学板书,指教师在黑板或屏幕上书写或呈现文字、图表等以传达教学信息的操作行为。体现教学思路,揭示教学重点。

2、.板书设计的要求:(1)简洁扼要 ,目的明确(2)结构完整,重点突出(3)条理清楚,布局美观(4)字迹清楚,书写适时

3、板书的形式(1)提纲式 (2)线条变化式 (3)图画式

四、实施教学:第一,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第二,教材要为教学服务;第三,教法要为教学目的服务。

第六章 写作教学

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常见的笔记方式:批注、摘抄、札记、做卡片。

课外写作活动指导:观察日记、课外练笔、编写刊物、写作竞赛。

写作教学的过程主要是针对一次具体的写作训练来说的,它可以分为指导、批改、评价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

一、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指教师出题后,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开拓思路,激发写作灵感,解决写作的材料和方法等问题,以便他们在下笔之前,弄清楚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

10 比较分析 :“美国语文教材节选”所展示的作文指导与我国初中作文训练有何异同?

二、作文批改

1、批改的范围和内容

2、批改的方式方法

3、作文批改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原则)

4、作文批改的符号

三、作文评讲

1、作文讲评的方式

综合评讲、专题评讲、佳作评讲、对比评讲、经验交流,等。

2、作文评讲时应注意那几点?(作文评讲的原则)

第七章 口语交际——听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朗读——听说教学的基础:

1、准确

2、停顿

3、吐字归音

4、营造交流气氛

二、口语交际——听说教学的主要方式

1、课文复述

2、课堂讨论、讨论

3、看图说话、口头作文

三、关心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口语交际的状况

四、教师的示范与指导

五、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重视班级中学生见的互相影响 补充:

一、我国目前7—9年级和普通高中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

(一)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训练总目标(新《课标》)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二)7—9年级口语交际训练目标(新《课标》)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三)普通高中口语交际训练目标

1、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

11 话文明,仪态大方。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现代社会交际的需要。

2、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恰当地进行表达。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语境和人际关系,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

3、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直率而清晰地陈述个人的看法,敏捷而恰当地作出应对和辩驳。

4、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评述:

从两个新《课标》所规定的我国初高中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来看,突出变化是强调了“交际”因素。上列目标几乎每一条都强调了初高中的听说训练是一种“交际”中的行为,如7——9年级的目标:“注重场合、对象”,“耐心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述见闻”,“即席讲话、演讲”,“在讨论中积极发表看法,能听出讨论的焦点”等等。高中的目标:“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等。这和之前的《大纲》相比,是一个显著的变化。

二、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和形式

(一)训练内容

1、听话、说话的态度

听话的态度——耐心、专注。

说话的态度——首先,是诚实、有礼貌。其次,是说话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信心。最后,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正自己口语交际中的毛病。

2、听话、说话的能力 语音辨识能力

记忆、整理对方话语,抓住关键的能力 听话中的语感

快速的言语编码能力

(二)训练形式

1、基础性训练(以静态为主的训练)

这种训练多与阅读教学结合,重在训练学生的语言编码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交际的成分不重。

(1)朗读 (2)复述、讲述、看图说话 (3)课堂谈话、讨论 (4)演讲

2、交际性训练(以动态为主的训练)

(1)采访(2)辩论(3)模拟面试(4)协商(5)问路、指路、打电话、接待客人、介绍等

三、口语交际的指导

1、使学生充分认识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参加口语交际活动的兴趣。

2、教师示范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以及听话说话教学中的示范,对学生口语交际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语言生动,学生也追求生动;教师语言雄辩,学生也追求雄辩。教师讲话中的许多习惯,潜移默化之中,会被学生学去。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

3、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评价 (1)说话时对声音的控制

要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要清晰;快慢适当;重音停顿恰当; (2)语言的选择和组织

一是要求学生在交际中要专注、耐心地听别人说话,根据对方说的话,考虑自己说什么,怎么说,组织好内部语言,使之清楚、有条理,能够说得简练、通顺、流畅。二是指导学生根据交际对象和目的选择语词,比如,在交际中往往会涉及到的称呼、致意、开头语、结束语等;与交际内容有关的术语、知识等; (3)克服语病

如果学生出现语病,教师可先降低要求:发言可以短一点,说慢点,但要经常当众发言。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帮他建立自信心。 (4)善于发现学生说话的个性,长善救失

有的学生可能说起来滔滔不绝,但会偏题或重复罗唆;有的不善或害怕说话,因此发言时会吞吞吐吐,说两句就没有了;有的可能比较幽默,但却有些失之油滑。教师都要恰当引导。 (5)注意训练听说的态度

主要是大方、自信、诚恳、有礼貌。教师要在班上树立良好的听说风气:尊重同学的发言,努力去理解别人的想法。

第八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生活、语文活动

一、语文生活

(一)语文生活的内涵与特点

内涵:(1)、引导和培养学生“用语文来生活”的自觉意识;(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特点:(1)、语文运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形成语文生活的经常性和即时性;

(2)、构建语文生活,要靠自己的自觉意识;(3)、一个人的语文生活与他的个性、气质、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审美趣味有密切关系;(4)、良好语文生活的建构,是点滴积累,逐步发展的进程;(5)、重视文本 13 学习。

(二)在构建学生良好的语文生活中,教师该怎样做:

首先,努力树立教育教学新的理念;其次,教师要重视自身的语文修养;再次,合理运用方法。

二、语文活动

(一)语文活动的价值、意义:

1、语文活动是体验性课程,学生在活动中亲历、即时地在经验中习得,与文本课程的学习呼应联系,容易建构较为完整的知识。

2、语文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活动,这就产生两方面的价值:一是学生的自主精神;二是在协同合作中学会与人共事。

(二) 语文活动的类型: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语文因素:社会调查、采访记录、搜集资料

2、以语文为中心内容的活动:朗诵会、讨论会、辩论会„„

注意:

1、以学生的体验—表现为主

2、以学生的探索—研究为主。

二、语文学习活动若干问题探讨(了解一下):

1、活动题目如何产生:教学民主;

2、学生负责组织活动进程:分小组

3、重视展示、交流与评价;

4、正确理解和处理语文活动的综合性(外延的综合性听说读写、其他课程;内涵的综合性:学生的语文素养)

5、如何处理语文活动与文本学习的关系:灵活、自然、综合运用

6、如何处理“语文生活”和“语文活动”的关系:相互呼应、相互联系

7、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程评价两者相一致。

第九章 语文课程知识的更新与教学

一、广义的知识观念

1、建立广义的知识观念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知识是后天经验的产物;知识获得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知识的范围广泛

2、从知识反映的客观对象看,知识可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 自然知识:自然事件和事件的规律(反映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社会知识:社会事件、社会活动或组织、语言工具(反映人们对社 14 会世界的认识与态度)人文知识:对社会价值的反思和体验(反映人们在历史生活中信封的价值观、生活理念)

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性质、发展变化的原因,用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表征形式包括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2)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反映活动的过程和步骤,用来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表征形式包括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3)策略性知识:在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包括学习策略的方法论、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调控(元认知)。

4、广义的知识观念还应当包括学习者个人的精神重构。包括个人的情感、态度、意志、个性、气质等。

二、课程知识的教学原则

1、从言语现象中激活言语规律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从言语现象中敏锐地发现语言或语言规律,并且能够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归纳规律的能力,这就是从言语现象中激活言语规律。

2、语理静态描述与语用动态阐释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要把作为工具的语言规律和言语作品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规律融为一体来处理,从生命表达的方式入手去追寻生命本身,这就使语理的静态描述与语用的动态阐释结合起来。

3、在言语实践中综合应用和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知识的指引;技能的训练;综合的形态;真是的情境性

4、分散累积与集中整合相结合

在教学中重视平时的积累;针对无序出现的语言材料进行有序的处理

第十章 复习 考试 评价

一、复习的价值

二、考试的价值

三、考试的类型

四、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

五、教学评价的价值

第六篇:走进中学教案

《走进中学》综合实践课教案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告别小学,步入初中校园,同学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从走读到住宿的生活,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太多的不同,同学们适应了吗?面对更高的学习要求,更高的生活要求,更高的行为习惯要求和更高的人格要求,同学们能接受吗?我们怎样才能更快的适应新的初中生活呢?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切身体验出发,以“走进中学”为主题,针对七年级新生对初中生活的适应状况进行调查。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同龄群体生活环境的变化,发现适应中的问题,生成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

2、引导学生交流新体验和遇到的问题,在深入思考中分析其研究价值,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3、组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将课题细化成问题,为课后制定活动方案作准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身边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与分析,知道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课题的提出。

(四)教学准备:创设情景的视频和照片、制作课件、设计相关表格

(五)教学过程:

1、主题引导

①播放视频:《告别小学,走进中学》 ②观察发现:说变化

③主题生成:走进中学——七年级新生适应状况的调查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照片,在重温与对比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2、围绕主题,生成调查研究的问题 ①交流、分享新体验 ②探讨、生成调查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使调查研究的课题源自学生,贴近学生。

3、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确立调查研究的课题 ①观察问题,进行研究价值的分析 ②合并归类,确立调查研究的课题

设计意图: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渗透课题表述的规范性要求。

4、自主选择课题,将课题细化成问题 ①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组建课题小组 ②教师呈现示范性案例,给学生示范

③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题讨论调查研究的内容 ④展示小组成果,组际间交流和完善

设计意图:自主的选择和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示范性案例的呈现,给学生借鉴,有利于增强研究 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5、呈现相关表格,布置活动方案的制定

二、教学体会: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她让每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知道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与方法,开启了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一方窗口。从陌生、兴奋到喜欢,师生在指导、交流中共同成长和进步,我们获得了比课本内容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本次活动主题是研究学生自身的适应性问题,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受,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活动较少受时空的限制,教师也能及时给予指导,这对刚开始走近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而言,保证了活动的操作性与实效性。在开题课上,学生要交流感性的体验,更要学会将其提升为理性的思考。在理性的课堂中,教师的点拨、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中学教师师德考核总结下一篇:中医内科医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