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与语文教育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语文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然而,许多学生在阅读写作过程中正逐渐丢失了传统文化,缺乏人文素养,无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言谈举止上,都有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倾向,表现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愤世嫉俗、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等特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语文与语文教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学语文与语文教育论文 篇1:

中学语文教育与人生成长

主持语: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老师和中学语文课堂与人生成长不可分。语文教育专家任翔认为语文也是应对生活的工具,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有过中学语文教育经历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汪政别出心裁地请了四个作家来给我们上语文课,意在说明文学阅读、语文经验与文学成长关系重大。九零后女孩伍志恒以她兼容张爱玲的别致睿智和胡兰成的脱俗无羁的散文语言,展现了反规范的语文学习和反规范写作可能达到的一种新的语文境界,提供了反思当下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实例。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它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没有语言文字的基础,就不可能学好其他知识。同时,语文也是应对生活的工具,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正是通过听、说、读、写来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心灵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与外部世界进行着广泛交流,从而让自己的心智逐步成熟。听说读写是语文教育的四项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它不仅是个人能力和素养的重要表征,也是民族素质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正是如此,语文教育与人生成长关系重大。

语文教育本质上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最根本的是语言教育。语言是人与世界联系的纽带,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世界本质上是人化的世界,也是语言的世界。假如没有语言,就无法与世界发生任何“人”的关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体系,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我的关系中,维系着人的存在,成为人的本质之所在。语言使得“人”具有“人”所特有的一切——经验、精神、天性和技能。语言也是人的精神构成物,语言同人的生命的成长、人性的完善相伴始终。脱离了语言的精神和脱离了精神的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精神寓于语言之中。语言构成了人的最重要的文化环境,语言成为人感知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人的精神世界与语言世界同生共长。“语文”中的“语”为语言,“文”则为文字、文法、文学、文章、文化等多种因素,语言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基点,教会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良好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语文教育又有文章教育、文学教育和文化教育等重要功能,所以,语文教育又具有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鲜明个性的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语文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任何文化和科学,都是以语文为载体、靠语言文字来表达和传播,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民族的语言是民族经验、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的历史记录,是特定民族文化思维与文化精神的真实写照,语文教育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语文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工具,这工具本身就具有文化功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其深厚的民族文化沉淀、丰赡的民族文化精神是其他课程难以达到的。语文教材的经典选文,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为学生的心灵成长、人格完善与个性形成提供了不竭的源泉。这些经典选文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容,具有广博而深厚的人文內涵,蕴含了作者的志趣、情怀、责任、使命等,是人类思想的精粹、智慧的结晶。阅读这些优秀选文,如同与伟大的心灵对话,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文章以“舍生取义”为题要,阐释人生的价值选择。“义”的价值关乎人的德行和操守,涉及人格的形成和心灵境界的提升。“舍生取义”是“生”与“义”两者不可得兼情形下的价值取舍,体现了孟子学说在价值选择上的最高准则,这种价值取舍构成了人生的信念,它使人在困厄中能坚定信念,在危难中始终能够挺直脊梁。阅读这样的文章,使学生的生命受到感化、情感得到熏陶、心灵得以润泽,真正起到教文育人的作用。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负载着人类的道德、理想、信仰和情操,潜藏着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凝聚着作者的智慧、情感和思想的文字,既能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又能从中体悟作者的生命精神。阅读这些优秀作品,以培养学生厚德载物、和谐兴邦的道德情怀,安身立命、立己达人的精神追求,经世致用、任重道远的实践自觉。可见,语文教育不仅是民族语言的习得,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激发,以此唤醒沉睡在学生灵魂深处的民族精神。

在全球化背景下,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日渐显要,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欧盟将母语能力列为关键能力之首并制定了国家语文行动计划和终身学习计划。注重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鼓励并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使每个中学生掌握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诸项能力培养中,特别注重对学生母语能力的培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葡萄牙、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爱尔兰等国家都采取了国家行动计划的方式确保每一位公民读、写水平满足社会生活方面的需要。于此同时,还拟定了专门措施促进各学段学生的阅读活动。美国将语文列为五大核心课程之一,具有明确而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学生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甚至到了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仍然将阅读作为必修课,有不少大学还把阅读和写作规定为研究生入学的必考课目。日本语文教育则以民族文化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及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并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正确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然而,我国语文教育现状却令人担忧。笔者曾受教育部委托,承担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现状的调研任务,对全国抽样的八个省(市)的八十余所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对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考试与评价以及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反馈数据令人深思。不久前,我们课题组对全国中小学师生阅读状况进行抽样调查,所得数据也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书写能力的表现与语文教育目标尚有很大距离。语文课程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审美鉴赏等内容常被忽视,而应试的技能技巧却占据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与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阅读开始,这也是解决当前中国基础教育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同时也是中国素质教育突破口最重要的任务。

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阅读,人文素养是建立在语文能力基础上生成的人文涵养。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阅读能力最为重要,它关乎人的一生。中学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只有提高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才能更自信地融入社会,满足生活和生存的需要。若没有阅读作为基础,其他能力也很难提升。阅读不仅陶冶心智,提升学生生命的品质,阅读也是更新知识、传承文明、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当学生培养出阅读的信心时,他们的人生将会呈现出无限的机会和可能性。阅读对于中学生学业的成功、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学阶段是阅读的启蒙期,也是阅读的黄金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民族进步,都至关重要。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基本要素,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奠基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培养高素质国民,才能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悠久而优良的读书传统。《学记》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内容循序渐进,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与认知特点。“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许多中国人一生的文化追求。几千年读书之风绵延不绝,中华文明因之赓续。阅读,营造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阅读,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国家的文脉得以延续。正因为阅读关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的未来,近些年,国际教育评价项目不约而同地将阅读素养作为测评的主要内容之一。比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國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就把阅读作为其测试的三大领域之一。该项目以15岁学生为测试对象,采用三个维度评价其阅读素养: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解释信息的能力;三是反思和评价能力。目前我国的阅读测试主要用于各级各类考试,特别是中高考语文考试。国外阅读测评已将测试目标转向“评价学生现实生活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测试结果看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否具备应对未来挑战所必需的能力,根据测评结果及时补正。这些对我国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语文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基础,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基础。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工具性教育,更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人。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智育、美育的资源,具有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功能,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和鲜明个性的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必须抓好阅读,为中学生成长列出必读的经典书目,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如美国高中生必读书目中,除文学作品外,还包括《美国的民主》《独立宣言》《理想国》等著作,其目的是让中学生接受人类基本价值的熏陶,进而维护这些人类必须遵循的价值规范。从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再到全人教育,形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并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视为中学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则真正体现了语文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深远意义。

作者:任翔

中学语文与语文教育论文 篇2: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塑造

一、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

语文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然而,许多学生在阅读写作过程中正逐渐丢失了传统文化,缺乏人文素养,无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言谈举止上,都有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倾向,表现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愤世嫉俗、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等特征。学生的作文中充斥着英文、火星文、网络语言,甚至是自己生造出来的一些词语,在思想上故意剑走偏锋,以走极端来表现自己的创造性。

体现自己的创造性无可厚非,我们也想把“中国制造”改成“中国创造”,但我们不能因此丢失自己的传统。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虽然仁义、希望、进取、豪壮、一切事无不可为等气质都在当代青年身上依稀可见,但是他们身上缺乏中国的传统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味在他们身上淡不可闻。北京市一所中学的调查表明,在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中,有69%的学生选择和各学科有关的教辅资料,20%的学生选择了动漫及一些畅销书籍,只有9%的学生选择经典名著,而且在选择经典名著的学生中也有超过60%的学生是由于教师的推荐。而新浪网的另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或接近80%的人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如琴、棋、书、画)、古代的经史子集、京剧及地方戏曲等一窍不通或不感兴趣。就拿无锡锡剧来说,又有几个人会唱呢?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马上就要消失了现在,“高富帅”的形象是年少多金,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文人了,成人的价值观被施加在学生身上,学琴一定要考级、练跆拳道要考带、下围棋要考级,还要变业余为专业。书画学得好,以后可以走艺术这条道路,原来的风花雪月、阳春白雪一下子被功利化了。上元节吃汤圆放花灯、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挂香符赛龙舟、清明节前的寒食节、七月七乞巧节、江苏中秋节的摸秋、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九月九重阳节登高……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90后”在肯德基、必胜客过生日、吃蛋糕,而不知道吃长寿面的传统;年轻人过起了情人节,却不知七月七鹊桥相会的浪漫传说;他们习惯用手机发短信,却早已忘记书信的格式。他们没摇过大蒲扇,没坐过八仙桌,不会放风筝,不会打陀螺,所有传统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太过遥远。

从拼爹、海天盛筵等等这次词汇来看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局面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从远的方面来说,五四运动的一大要义是对传统的反叛。在当时,传统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力量;从近的方面来说,经济浪潮和全新的文化媒体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历史被戏说,宫廷剧盛行,娱乐大众的节目收视率最高,传统文化开始走向低俗化、低劣化。

这一切深深地影响着校园,同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考什么就教什么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出发点,枯燥无味的课堂也进一步抹杀了学生学习正确人生观,世界观节制观的兴趣,语文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传承文化应有的功能。

二、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裂。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生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的平台。

1.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组织学生过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时,要求学生了解“年”的来由及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习惯,记录每户人家有特色的春联等;清明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端午时,组织学生包粽子;中秋节时,举办诗歌朗诵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阳节时,去登高秋游等。三是定期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四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文化之旅,游览名胜古迹,亲身感受与体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最后撰写考察报告。

2.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

我觉得,有时候,过程就是目的,两者是融合的无法分离的。现代作家龙应台写道:“追求自由和尊严的路上,过程就是目的。”我喜欢这个与众不同的观点,过程即是目的,他们一样的地位一样重要,无法分开。雪夜访戴的故事中王子猷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他的洒脱让我向往,追求自由的他不看重结果,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对于某些人而言过程意味着结果。

悟人生,最重要的是悟出一种境界。常人可以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童年时代的我们,看到的山是客观存在的山,水是灵活流动的水,童叟无欺就是这个道理。第二阶段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步入社会的我们中很多人开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并且试图猜忌、抨击、批判社会,此时看到的山不是真正的山,而是内心构造的一种假象。第三阶段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参悟透了社会上的纷争斗角,幡然领悟,眼前的山就是透过本之后的山,水亦是水。这便这如木心说的,经历过长途跋涉后的返璞归真,就是我们要做到的。

未悟之前,鸟儿想潜水,鱼儿想飞。开悟之后,云在青天水在瓶。

三种境界代表着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诗人蒋捷通过听雨描述了自己对人生三个阶段的理解。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白头听雨僧庐下,点滴到天明。

有时候,悟人生,不仅是在于悟出过程的缤纷,也在于悟出结果的美好,更在于悟出另一番心态。对于人生,我的追求似乎很简单,随缘就好,快乐就好。东坡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无常的生命,多变的环境,似飞鸿踏雪泥的我们,保持苏轼这般旷达的心态也无风雨也无晴地走下去。

境界不同、追求多样、价值观差异颇大的我们最重要的还是悟透自己的心,无论在那个阶段听雨的我们,都应该对人生有一定的理解与规划,以便在老来时不那么窘迫,保持坚毅并快乐。

由此可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难事,教师要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学生就能纠正在阅读写作过程中背离传统文化的倾向,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者:叶优瑶?吴文婷?姜燕珠

中学语文与语文教育论文 篇3:

论中学语文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本文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精神等方面提出以下几点粗浅建议,以求教于大家。

关键词 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一、中学语文课程理念

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语文教育要在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以及他们的生存方式、个体文化、生活态度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既有知识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要在充分注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极其能力表现的不同形式,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功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

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语文教育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特别是优秀的文化作品,使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掌握语言运用规范,逐步的由口头语过度到书面语,并由掌握的书面语提高已有的口语质量,使语言积累内化为语言能力。同时,语文教育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既有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

二、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可以概括为“八多八少”:政治性多了一点,文学性、文化性、人文性少了一点;统一性、标准化多了一点,个性、多样性少了一点;学院气多了一点,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少了一点;官僚气、中央味多了一点,民间气息、地方味少了一点;对崇高追求、牺牲精神的歌颂多了一点,赞美生活的美好、品位世俗生活的乐趣少了一点;强调文笔写法(形式)多了一点,对文章情感(内容)的关注少了一点;强调阅读能力的训练多了一点,关注阅读兴趣的培养、培养对阅读的热爱少了一点;对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法的强调多了一点,对其它评价方法的使用少了一点。

三、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

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阶段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一是有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学方向、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三是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教学的正确指导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1.对总目的内涵的理解

(1)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能力素质的提高。

(2)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初中阶段的基础作用。

(3)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而不是脱离语文教学的实际,单纯的进行说教。

(4)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阶段目的(学段目的)

阶段目的是指把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分为若干个学习重点不同但又是互为衔接的阶段,在每一阶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3.具体目的

具体目的是教师在教学时在总目的和阶段目的的制约下,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而制订的教学目的。它是实现总目的基础。包括:教学一个单元应达到的目的;教学一篇课文或进行一次能力训练应达到的目的;教学一个特定课题应达到的目的;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目的。

4.中学语文科的教学任务

(1)主要任务:传授语文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2)其它任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扩大知识面,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中学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

5.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四个突破

根据主编陶本一教授的介绍:一是重新审视语文教育基础,确立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二是教学中注重实践积累、创造意识的培养。三是教学策略中注重整体意识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淡化结论。四是教学评价多样化。提倡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注意学生学习过程。

四、结语

总之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与学的活动是最富生命活力、最具个性色彩的活动,也是最有创造空间的活动。教师心中要发始终怀有“育人”、“立人”的崇高目标,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习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杜擎宇

上一篇:度财务年终总结下一篇:党建会筹备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