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2022-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加强养成教育 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如今,幼儿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幼儿教育是怎样的教育呢?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他还建议:“凡是有心管教儿童的人,便应该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幼儿的养成教育,即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而3~6岁正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我们的教育对象大部分是农村里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长年在外打工,所以他们的看护人多为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农村人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再加上“隔代亲”,造成他们只知道一味地溺爱,让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挑食、不讲卫生、没有礼貌,等。因此,如何让这些孩子端正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是我们幼儿园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也是农村幼儿园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我认为,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应当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中贯穿养成教育,在主题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在环境创设中强化养成教育,在家园合作中优化养成教育。

一、在一日生活中贯穿养成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步规范形成的,它应当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要求老师们认真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抓住每个教育契机。比如,早晨进园时,让孩子主动向老师问好,养成其礼貌的好习惯;洗手后,要求孩子及时关掉水龙头,养成其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体验大型玩具时,应当告诉孩子不要推搡,排好队,一个一个来;游戏过后,要求孩子们将玩具归类,摆放整齐;等等。让孩子从小在脑海中形成规则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这里的孩子卫生习惯不太好,喜欢乱扔垃圾。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平日在家就不注意,而家长也没有及时地予以提醒。比如,班上有一个孩子叫小磊,每次吃完点心后,总是会随手把包装袋等扔在地上,每次我都会郑重地劝导:“不能把垃圾扔在地上哦。”他当时就把垃圾捡起来了,但是,我若不在场,他又重蹈覆辙。我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没有让孩子真正重视这件事。于是,我转而采取积极正面的引导方式。有一次,我见他正准备把垃圾往地上扔,就赶紧说:“小磊可真棒,把垃圾宝宝送回了家,老师真喜欢你!”小磊不好意思地红着脸将垃圾扔到了垃圾篓里。过了几天,他又把食品包装袋扔到了地上,我又趁机说:“这个包装袋可真调皮,不老老实实地在垃圾篓里呆着,非要跑到地上。”孩子听了,连忙把袋子捡了起来,我立刻竖起大拇指给予赞赏。从那以后,再也看不到小磊随手乱扔垃圾了。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尤其是在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孩子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家长的有求必应导致一些幼儿对垃圾食品情有独钟,对一日三餐毫无兴趣。在家里,家长想尽办法哄着他们吃饭,在幼儿园,他们也同样不愿意好好吃饭。为此,我和各位老师在园内专门开拓了一块种植区,老师们带领小朋友亲自种菜,在地里种上青菜、土豆等,同时对孩子们进行科普,并适时地鼓励他们,让其感知种植过程中的乐趣。相应地,我们又在课堂上讲述一则与饮食有关的小故事,比如,提到菠菜,我先介绍吃菠菜的好处,并告诉他们菠菜的幼苗正在其精心呵护下长大,待它们成熟时就能采摘下来,变成碗里有营养的食物。我们还配合性地为孩子讲述经典动画《大力水手》的故事,意在表达:若要像大力水手一样身体强壮,应当食用有营养的餐食,以此激发孩子对一日三餐的兴趣。久而久之,孩子们便爱上吃饭了。

二、在主题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将养成教育渗透于主题活动中,在“以园为本”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挖掘相关素材,将行为习惯与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课程结合起来。

小班幼儿刚入园,首先要对他们进行礼貌教育,通过社会活动“宝宝有礼貌”,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日常礼貌用语。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游戏,课堂上,我出示了一只玩具娃娃,以玩具娃娃的身份向幼儿打招呼:“小朋友们,你们好!”引导他们与玩具娃娃打招呼,以玩具娃娃的身份为他们讲故事,课程结束时,又引导他们同玩具娃娃说再见,让他们懂得与人见面要主动问好,与人分别要说再见。紧接着,我又设计了情景游戏“打电话”,老师首先示范接听电话:“喂!您好!我是……再见!”并安排小朋友们进行分组游戏模拟“打电话”场景。像这样,在特定的情境中强化礼貌用语。最后,通过“做客”游戏,组织孩子到中、大班进行参观,鼓励他们在活动中做有礼貌的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掌握并学会了一些日常的礼貌用语。

同时,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设计了相关主题活动。在语言活动中,首先,我尝试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小猪变干净了》,接着,以提问的方式问小朋友:故事中都有哪些动物?小猪想和谁做朋友?它们为什么不和小猪做朋友?提问是为了引导小朋友们认识到:因为小猪不讲卫生,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和它做朋友。在活动“好玩的水”中,孩子们了解到,肥皂遇上水会起泡沫,以及,水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勤洗手、讲卫生。除此之外,教师还针对幼儿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设计了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逐步学习并养成良好的行为素养。

三、在环境创设中强化养成教育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和有效地利用环境影响幼儿。”因此,创设和有效地利用幼儿园环境实施养成教育,是幼儿园社会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幼儿与环境产生积极的互动、发生作用,辅助幼儿获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学习,进而形成基本的行为素养。

在环境创设中,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培养其良好的行为品质。比如,为了让幼儿养成喝水的习惯,我们在饮水机上方的墙面上画了一个水杯图案,旁边写上:今天,你喝水了吗?提醒孩子不要忘记喝水。盥洗室内,我们将洗手步骤以卡通的形象张贴在墙面上,幼儿可以根据提示来学习如何洗手。室外,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喜好,以更多、更加丰富的卡通素材租形象将各种值得提倡的好习惯、好品行,展示于几乎所有空间里,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效仿和学习。比如,我们在草地上将小草修剪成一个卡通图案,并设置爱心提示牌:“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在楼梯口处,我们摆放了一只可爱的Hello Kitty展板,并配以文字:“学小猫,上楼梯,靠右行……”

四、在家园合作中优化养成教育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幼儿园与家庭都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只有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家长会、班级QQ群和家委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家长们清楚地认识到:孩子一天中有40%的时间在园内度过,60%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的,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不能只重视知识程度,而忽视个性行为的发展,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创设并保护来之不易的教养环境,根本并彻底地实现有效的行为教育。

家長是幼儿社会性学习的重要影响源头之一,模仿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甚至覆盖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模范和榜样。如果家长很有礼貌地对待他人,孝敬老人,孩子也会待人有礼,孝敬长辈;如果家长吃饭不挑食,孩子吃饭时也不会过于让人操心;如果家长能够注意个人卫生并有意识地保护公共场所的卫生,孩子也会具备良好的卫生习惯与公共素养。比如,班上有位小朋友喜欢骂人,再三教育后总是不改,于是放学后,我便留下等待接孩子回家的奶奶,才和奶奶聊几句,一句脏话便从奶奶的口中不经意地说了出来,我这才找到原因,并委婉地建议这位长辈,孩子总骂人很可能与奶奶平时讲话不注意用词有关,奶奶惭愧地表示日后一定注意。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中,孩子渐渐改掉了骂人的坏习惯。在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下,幼儿园对孩子实施的养成教育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3~6岁正是为幼儿“播种”良好行为的关键时期,作为幼儿教师,应当牢牢把握这一时期,将行为习惯的培养贯穿于幼儿在园所的各项活动和家庭生活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素养,为今后美好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何娓先

第2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为孩子们的一生健康发展奠基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新期待,我省近期出台了《河南省幼儿园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河南省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办园标准》)《河南省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收费管理》)等三个重要文件。为更好地学习、贯彻、落实这三个重要文件,本刊记者日前就大家关心的问题,采访了河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同志。

问:这三个文件的出台,是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其目的和意义体现在哪里?

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在渴望享受优质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对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产生了新的期待,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的必然要求。我省是教育人口大省,就学前教育事业来讲,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幼儿园(含农村学前班)已经达到12912所,在园幼儿达319.82万人,学前教育工作者达18.36万人。当前,国家和省里都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今后几年将是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

在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需求强烈、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站在对时代、对群众、对未来负责的高度,促使学前教育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我省此前已经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河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等,在政策层面做了重要的顶层设计。这次出台的三个文件,则是从实际操作的层面入手,对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管理措施、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机制等,确立明确的发展思路,提出具体的办学规范,对幼儿园(含农村学前班)的举办标准、管理、保育教育方法、安全、收费以及政府对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等,做出了全面、细致的规定,以鼓励、引导、促进、规范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问:在幼儿园的举办和管理过程中,谁来担负主导和管理责任,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对此,文件是如何规定的?

答:《管理办法》在总则中规定:“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管理办法》指出:“各级教育部门是学前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学前教育的行政管理工作,负责对各级各类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各级政府其他有关职能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幼儿园管理的相关工作。”

关于幼儿园的举办,《管理办法》规定:“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积极探索创新学前教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对公建民营模式幼儿园实行管办分离,参照公办幼儿园管理模式委托进行管理。”“实行幼儿园准入制度。举办幼儿园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在乡镇(办事处)教育办或中心学校申报,县级教育部门负责审批,核发《河南省幼儿园办园许可证》。民办幼儿园取得办园许可后,依法办理《民办教育办学许可证》。”“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

问:针对个别幼儿园名称存在夸大、猎奇等现象,《管理办法》做出了哪些规范?

答:《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规范的名称,一般应当与所在地的地名连用。幼儿园名称中不能单独冠以省、省辖市的名称或地名,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际’等字样,不得使用带有宗教色彩和迷信含义的字词。名称中冠以‘河南’‘河南省’字样的,还须经省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批准。”

问: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管理办法》是如何规定的?

答: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管理办法》指出:“幼儿园应该贯彻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创设与幼儿的教育和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环境,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幼儿园应当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良好的品德行为。”

《管理办法》同时指出:“教职工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爱护幼儿,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幼儿园应当建立科学的一日生活制度,合理安排幼儿就餐、午睡、游戏、户外活动、教育活动时间。”“幼儿园应当建立科学的保育教育评价体系。幼儿园应当为每个幼儿建立成长档案。教师和保育人员应当做好幼儿观察记录和个案分析工作,有针对性地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分析、诊断幼儿的发展状况、发展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问:针对个别地方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的大班额和教学的小学化、成人化倾向,文件提出了哪些预防性措施?

答:学前教育大班额和教学的小学化、成人化倾向,是“急功近利”思想的表现,是学前教育办学理念和科学发展方向的背离,易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应该予以纠正和制止。

对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招生应当符合教育部门的规定。幼儿园的班额一般为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有条件的可设小托班,班额一般为20人。农村学前班不得超过40人。寄宿制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酌减。”“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防止小学化、成人化倾向,引导幼儿身心科学健康发展。”“针对幼儿的教育实验须经当地县级以上教育部门批准。未经批准,幼儿园不得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实验,不得随意悬挂各种教育实验和研究基地的牌匾。”

问:关于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及教职工任职资格,文件是如何规定的?

答:《管理办法》规定:“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园长全面负责幼儿园的工作。”“幼儿园应当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配备教职工。民办幼儿园聘用教职工应当按劳动保障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办理聘用手续,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幼儿园的园长、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取得相应任职资格,并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的其他各项条件。”“幼儿园的各类工作人员应当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精神病及慢性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幼儿园的工作。”“幼儿园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规定,参加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问:一个孩子关系着一个家庭的未来。幼儿的安全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对此,文件是如何规定的?

答:幼儿园的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疏忽。《管理办法》对此规定得很详细,主要有:

“各级政府及其教育、公安、司法行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文化、卫生、工商、质检、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负责幼儿园安全工作,履行幼儿园周边治理和幼儿园安全的监督与管理职责。

“幼儿园应当增强安全意识,设置治安保卫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各类安全工作预案,定期组织突发事件预案演练。

“幼儿园应当加强教职工和幼儿安全教育,提高教职工保护幼儿安全的技能和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园应当根据有关规定配备专职保安人员和必要的装备器械,在重点部位设置视频监控和报警设施并与公安部门联网。

“应当定期检查、维修幼儿园的园舍、设施,并组织专门人员每日进行巡检、记录,加强火源、电源管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幼儿的生命安全。

“幼儿园应当建立预防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的预案并严格执行,协助所在地疾控机构开展对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幼儿园发生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事故时,举办幼儿园的单位、组织或个人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同时在规定时限内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善后工作。

“幼儿园食堂应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各种证照必须齐全。

“幼儿餐具、饮水器具应当专人专用,并进行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幼儿园应当建立监护人与教师的幼儿交接制度。有校车的幼儿园应当遵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17号)规定,使用按照专用校车国家标准设计和制造的幼儿专用校车,严格遵守条例中校车安全管理的规定。”

问:对幼儿园举办和保育教育过程中的非法、不规范行为,《管理办法》中有哪些罚则?

答:《管理办法》首先针对治理“黑幼儿园”做出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举办幼儿园的,由教育、民政等部门依据有关法规下达依法取缔的行政处罚决定;在规定期限内拒不执行处罚决定或取缔后再次擅自开办幼儿园的,由教育、民政等部门强制取缔。”

同时,针对“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广告,骗取钱财”“园舍、设施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安全标准,妨害幼儿身体健康或威胁幼儿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和方法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管理混乱严重影响保育教育,产生恶劣社会影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等行为,《管理办法》规定,凡具备以上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都将视其情节轻重,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根据管理权限给予责令整改、停止办园和吊销办学许可证等处罚,或由教育部门建议有关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问:在我省学前教育蓬勃发展之际,出台《办园标准》的意义何在?

答:《办园标准》在总则中指出:“为全面提高全省幼儿园办园水平,积极改善办园条件,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标准。”

这个标准是幼儿园规划、设置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对幼儿园评估和督导的基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幼儿园。各项办园指标,是我省举办幼儿园的基本标准,已批准设立的幼儿园应创造条件逐步达到本标准。

问:由于各种原因,我省各地城乡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尽均衡,《办园标准》对此是如何表述的?

答:《办园标准》充分考虑到了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将幼儿园建设用地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将各类园舍分为必备指标和选配指标。考虑到各地经济条件和地域、城乡差异,必备指标又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农村新建幼儿园的建设用地不应低于Ⅰ级指标,其园舍建筑面积不应低于必备指标中的一级指标。城镇新建幼儿园的建设用地不应低于Ⅱ级指标,其园舍建筑面积不应低于必备指标中的二级指标。

问:应当按照怎样的原则、规模设置和规划幼儿园?

答:关于幼儿园的设置与规模,《办园标准》规定:

“幼儿园的设置应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方便接送’的原则,根据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学前教育发展及幼儿园布局规划的要求,结合人口密度、生源发展趋势、地形地貌、交通、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布点。

“原则上城镇每1万人、农村平原地区每3000~6000人设置1所幼儿园。新建5000人口以上小区应配套建设1所幼儿园。

“幼儿园规模一般以6~18个班为宜,农村地区可设3个班的幼儿园。”

关于幼儿园的规划,《办园标准》规定:“幼儿园应有独立的园舍、场地,有围墙、大门和传达(安保)室,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幼儿园建筑应符合国家和省现行的规划、消防、抗震、安全、环保、卫生等有关规定,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应力求体现儿童特点。”

问:应当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建设幼儿园?

答:幼儿园建设标准包括建设用地标准、园舍建筑组成、园舍用房面积三个方面。

关于建设用地标准,《办园标准》规定:“幼儿园建设用地包括园舍建筑用地、室外共用游戏场地和集中绿化用地。新建幼儿园应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园舍建筑用地包括建筑物占地、四周道路及绿化带、分班游戏场地等用地,其中分班游戏场地人均面积不应低于2平方米。”“室外共用游戏场地宜集中设置,应包括活动器械场地、30米直跑道、玩沙玩水区等,部分场地宜与集中绿地结合设置。室外共用游戏场地人均面积不应低于2平方米。”“集中绿化用地应包括专用绿地和自然生物园地,人均面积不应低于2平方米。”

关于园舍建筑组成,《办园标准》规定:“幼儿园园舍由活动及辅助用房、办公及辅助用房、厨房等生活用房组成。”“活动及辅助用房主要指幼儿班级活动用房、共用活动用房。办公及辅助用房包括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教研)室、图书资料室、玩教具及活动器械贮藏室、传达(安保)室和教工厕所。幼儿园必须设置保健室。生活用房包括厨房(主副食加工间、烹饪间、备餐间、主副食仓库)及辅助用房(开水/消毒间、炊事员更衣室)。严禁将幼儿园生活用房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关于园舍用房面积,《办园标准》规定:“农村幼儿园生均建筑面积在6~9平方米左右;城市幼儿园6班(180人)、9班(270人)、12班(360人)生均园舍建筑面积定额分别为9.9平方米、9.2平方米、8.8平方米,有条件的乡(镇)幼儿园参照执行。幼儿园活动室使用面积应不低于45平方米,寝教合一的应按两者面积之和的80%计算。”

问:对于幼儿园的设施设备的配备,《办园标准》是如何界定的?

答:幼儿园设施设备应符合国家安全和卫生标准,适应不同年龄儿童的生活能力、学习方式差异和行为反应水平,充分体现儿童积极探索、自主构建的主体地位,满足保育教育需要和儿童主动活动的需求,克服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幼儿园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包括教育活动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办公及生活设施设备配备标准两个方面。

关于教育活动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办园标准》规定得非常细致和具体:

“玩教具按照国家《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等有关要求配备。

“幼儿园室外活动场地应设置活动器械以及玩水池、玩沙池、种植园地、饲养区等场地所需设施。

“教学区配备幼儿桌椅、电子琴(或电钢琴)、黑板、钟表、电视机、DVD、录音设备等。

“活动区应配备足够的玩教具及各类游戏活动材料,并根据季节变换、教育活动内容、幼儿发展水平等及时更新;有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人均5册以上,复本不超过5册,并且每年更新;玩具橱宜采用开放式,其大小、高度与幼儿人数、身高相适应。

“生活区应配备保暖桶(应设锁定装置)、水杯柜、衣帽储藏柜。每生1杯(无毒、不易碎、耐高温),并有明显区分标记。

“配备供儿童午休的单层床,每生1床,小床长度应符合儿童身高要求,床间通道不得小于50厘米。”

关于办公及生活设施设备配备标准,规定:

“办公设备应配备用于办公的桌椅、资料柜、储物柜、电话等必要设备,应配有数量充足的供教师使用的教学用书、用具和图书、资料,教师专业用书不少于15种,报刊杂志不少于5种,其中学前教育杂志不少于3种。农村地区3个班幼儿园,教师专业用书不少于10本,报刊杂志不少于3种,其中学前教育杂志不少于2种。有条件的可配备办公计算机、打印机、数码相机等教育教学设备。

“卫生保健设备应配备保健箱、常见外用药品及简易外伤处理器械、消毒液、温度计、手电筒、对数视力表等。

“生活设备包括卫生用具、幼儿寝室设施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备。有就餐儿童的应配备食堂必要的设施设备及防蝇、防鼠、防尘、防腐、消毒设施,并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教育部、卫生部令第14号)要求。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配置幼儿接送车辆,但必须按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使用按照专用校车国家标准设计和制造的幼儿专用校车,并严格遵守校车安全管理规定。

“按有关规定配齐安保防卫设施设备。”

问:幼儿园应当如何配备教职工?

答:《办园标准》规定:“幼儿园应依据有关规定,配备园长、专任教师、保育员、专(兼)职保健员、财会人员、专(兼)职安保人员等各类工作人员,满足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需要。其中,每班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配备专任教师和保育员。”“园长及专任教师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和教师资格;园长须经过岗位培训,持证上岗;保育员应具有初中毕业以上学历,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并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其他工作人员按有关规定取得相应任职资格。”

问:幼儿园办园经费应当如何予以保障和管理?

答:关于幼儿园办园经费的来源和管理,《办园标准》明确规定:“幼儿园举办者应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以及维修、扩建、设备设施添置等提供合法、稳定的经费来源,保证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幼儿园经费要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膳食费应保证全部用于幼儿膳食,每月向家长公布账目。”

问:幼儿园收费是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之一。究竟哪些费用可以收,哪些不可以收,以什么样的标准收,《收费管理》是如何规定的?

答:《收费管理》首先对幼儿园收费项目管理及收费项目做出了明确规定:“全省幼儿园收费项目实行省级管理,各市、县不得擅自增加和改变。”

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幼儿园可向入园幼儿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包括:保育教育费(以下简称“保教费”)、住宿费、代收费、服务性收费。保教费,是指幼儿园为在园幼儿提供保育教育服务,向幼儿家长收取的费用(包括为幼儿提供必备的生活用品、冷暖设备、安全设施等)。住宿费,是指寄宿制幼儿园为在园幼儿提供住宿条件,向自愿在园住宿的幼儿收取的费用。幼儿园为在园幼儿提供午休所发生的费用在保育费中列支,不得收取住宿费。服务性收费,是指幼儿园为在园幼儿组织活动和按照幼儿在园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提供由幼儿家长自愿选择的服务而收取的费用。代收费,是指幼儿园为方便幼儿在园学习和生活,在幼儿家长自愿的前提下,为提供服务的单位代收代付的费用。

问: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在收费方面有哪些差异?

答:鉴于当前我省幼儿园存在着公办、民办、公建民营等多种形式,《收费管理》规定:

“公办幼儿园保教费、住宿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分级管理。公建民营幼儿园的保教费、住宿费参照公办幼儿园管理。省级价格、教育、财政主管部门负责省管幼儿园收费的制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意见,报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其他公办(公建民营)幼儿园收费按隶属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价格、财政主管部门核定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并报上一级价格、教育、财政主管部门备案。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标准,由当地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制定。

“公办(公建民营)幼儿园保教费应统筹考虑政府投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园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体现公益性和普惠性。可根据幼儿园等级、类型等适当拉开收费差距;住宿费标准按照实际成本确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民办幼儿园保教费、住宿费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幼儿园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根据保育教育和住宿成本合理确定,报当地省辖市和县级价格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执行。

“享受政府财政补助(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和税收、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安排专项奖补资金、优惠划拨土地等)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参照公办幼儿园标准收费,也可由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合同约定等方式确定最高收费标准,由民办幼儿园在最高标准范围内制定具体收费标准,报当地价格、教育、财政部门备案后执行。”

问:有些家长担心幼儿园会出现乱收费现象,《收费管理》对此是如何规定的?

答:《收费管理》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幼儿园除按规定收取保教费、住宿费,以及经批准由家长自愿交纳的代收费、服务性收费外,不得再向家长收取其他费用。”“幼儿园不得在保教费外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兴趣班、课后培训班和亲子班等特色教育为名向幼儿家长另行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幼儿家长收取与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建校费、教育成本补偿费等费用。”

此外,文件还规定:“幼儿园不得收取书本费。”“幼儿园应通过设立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等形式,向社会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相关内容。幼儿园招生简章应写明幼儿园性质、办园条件、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等内容。”

问:如何保障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学前教育的权利?

答:为了保障贫困家庭幼儿能和其他幼儿一样享受正常的学前教育,《收费管理》规定:“各级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建立贫困家庭幼儿入园保障机制,确保贫困家庭幼儿享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各公办幼儿园应对在园贫困家庭幼儿实施收费减免,保障幼儿接受正常的保育教育服务。鼓励民办幼儿园对贫困家庭幼儿减免收费。”

问:政府有关部门如何监管幼儿园收费行为和费用使用情况?对乱收费行为,文件规定有哪些罚则?

答:《收费管理》规定:“幼儿园接受价格、教育、财政部门的收费监督检查时,要如实提供监督检查所必需的账簿、财务报告、会计核算等资料。”“幼儿园取得的合法收费收入应主要用于幼儿保育教育活动和改善办园条件,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截留、平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向幼儿园收取任何费用。”

文件同时要求:“各级价格、教育、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幼儿园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督促幼儿园建立健全收费管理制度,自觉执行国家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收费政策。对违反国家教育收费法律、法规、政策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河南省价格监督检查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严肃查处。”

总之,《管理办法》《办园标准》《收费管理》,连同此前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河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为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描绘了发展蓝图,确立了努力方向,设定了科学、规范的标准。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一定能够共同努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全省学前教育事业的新局面,为孩子们的一生健康发展奠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坚持科学保教,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个别幼儿园发生体罚幼儿现象或开展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游戏活动,引起社会不良反响,这再次印证了颁发《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必要性。今年1月下旬,河南省教育厅发出了《关于坚持科学保教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

按照《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对幼儿园的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办园许可制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组织幼儿教师认真学习《专业标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文件,引导广大幼儿教师坚持以师德为先,以幼儿为本,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提供适合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

抓好《指南》的贯彻落实工作,组织好《指南》的全员培训,宣传《指南》的教育理念、内涵和教育方法,帮助幼儿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各年龄段的成长规律实施科学的保育教育。

严格执行《科学保教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十不准》,坚决制止幼儿园辱骂、恐吓、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的行为和违背教育规律、摧残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防止和纠正无视孩子成长规律的小学化、成人化现象。

建立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加强对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管,幼儿园针对幼儿组织实施教育实验须报当地县级以上教育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河南省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入园率目标

2012年河南省全省幼儿园总数达12912所,较上年增加2608所;入园幼儿195.1万人,比上年增加19.54万人;在园幼儿319.82万人,较上年增加37.61万人;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91.5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6.63%,均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入园率目标。

据悉,为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河南省政府召开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现场推进会,进一步明确责任,对重点工作进行再部署。河南省教育厅召开了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培训会,对学前教育机构基本信息和学前教育重大项目的数据收集和监管工作进行专门安排;修改完善了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制定了2012年学前教育各类项目实施计划;并会同省政府督查室,协调10个省直厅局到全省各地督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

据统计,2012年河南全省学前教育总投资28亿元,累计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836所(其中公办园2552所);幼儿园教职工18.36万人,比上年增长21.59%,其中专任教师11.26万人,比上年增长20.3%,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教育部出台《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

关于幼儿园教职工的配备,教育部今年年初出台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以下简称《配备标准》)。

《配备标准》对不同服务类型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配备比例做了规定。

《配备标准》对不同服务类型幼儿园各年龄班和混龄班班级规模、专任教师和保育员的配备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另外,《配备标准》还对园长、炊事人员等的配备,做出了相关规定。

在配发的通知中,要求各地新设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按照《配备标准》执行,已设幼儿园在3年内逐步达到《配备标准》的要求,补足配齐幼儿园教师。

各方评价

赵振国(河南大学学前教育系副主任):我省出台的三份规范性文件,是我省幼儿园办园和管理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一步,也是全面提升我省幼儿园办园质量和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对普及学前教育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办园标准》中,对幼儿园的选址、设施设备的基本配置、安全与卫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这会让那些一间教室配小桌子、小椅子的小学堂式的幼儿园逐步退出学前教育领域,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

三个文件已较全面地对幼儿园的办园和管理做出了规范,但有些地方还需要逐步去完善。比如,在《管理办法》的第十九条中,提到“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时,应考虑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第二十一条中关于入园体检不合格不能入园的问题,对“体检不合格”应有明确的标准界定,便于操作。《办园标准》中,未对寄宿制幼儿园的建设和配备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幼儿园的建设和设施设备的配备中也未考虑到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园生活问题。当然,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周利娟(郑州市升龙世纪幼儿园园长):我比较关注《收费管理》,认为这个文件项目明确,条理清晰。

但我想对其中“幼儿园开办艺术班”的问题谈一些想法。

现在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都要上班,不能保证下午及时来接孩子离园,孩子在幼儿园等待爸爸妈妈的时候就比较无聊。于是不少爸爸妈妈要求幼儿园开办一些艺术兴趣班,帮助孩子利用好这段时间。如果明确规定幼儿园不许开办艺术班、兴趣班,这些家长的要求就没法满足。幼儿园如果响应家长的需要开办艺术班、兴趣班,就需要投入场地和器材,而老师在工作时间之外再进行辅导工作,幼儿园也要支付相应的费用。

另外,如果幼儿园已经获得了物价部门批准的延时收费项目,有关部门是否可以考虑一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就是对那些有需要又有资质的幼儿园,准许开办一定形式的艺术班和兴趣班。

阎新纳(幼儿家长):我比较关注幼儿园管理这方面的内容。听说我省出台了三个文件,我就上网查看了一下相关内容。

出台这三个文件,肯定会对幼儿园的管理、质量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我还注意到了一些细节,比如《办园标准》中规定“梯踏步的高度不应大于0.15米,宽度不应小于0.26米,棱角应为小圆角”,这样的规定都是很人性、很科学的。

另外,我也有一些疑问。比如《收费管理》中规定“不得收取书本费”,那孩子上课的书本应该由谁去买呢?由幼儿园买吗?《收费管理》中规定“实验班、特色班、兴趣班、课后培训班、亲子班”不许收费,但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因为各种原因,想让孩子在园里多待一会儿,多学点儿体音美方面的知识和技艺。这种情况下,即便不许幼儿园开办,社会办学机构也会开办。

作者:闫慧斌 于刚

第3篇:家庭德育: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基

摘要: 民族的道德水平、价值观念,关乎其兴衰荣辱,关乎她每个成员的幸福指数。提升全民素质、解决道德困局最根本的途径即德育。家庭德育,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基。制度、价值观念、公共产品与财政支持等构成家庭德育的外部影响因素;家长的素养、儿童成长和家庭德育之客观规律从内部制约家庭德育的实施。威权型、控制型、反面型、暴力型、缺失型家庭德育形态为掣肘家庭德育功能发挥的典型困境。从国家、社区、学校、家庭四个层面搭建家庭德育的立交桥:完善制度和法律资源供给侧改革;保障相关基础设施完备建设和公共产品充足配置;加强家校横向联系,凝聚家校德育力量;调整对家庭德育的认知,规避错误的德育方式,从而为更好地发挥其对人生发展的奠基作用铺设一条康庄大道。

关键词:家庭德育;家庭教育;人生发展;德育误区;儿童成长;公共产品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城市处境不利者社会流动教育归因及补偿机制研究”(BGA130041)。

作者简介:欧阳鹏(1991-),男,湖南湘潭人,湖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教育法学、公共管理法治化研究。胡弼成(1964-),男,湖南长沙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长沙,410082。

一、德育问题须提上议事日程

一般来说,对受教育者施加关于道德、思想、政治的教育影响即德育,塑造儿童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德育的应有之义。德育的整体意蕴或部分内涵若被忽视,就将对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对学生个体生命之自我成全,产生负面影响。

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平、价值观念,关乎其兴衰荣辱,关乎她每个成员的幸福指数。但不可思议的是,它总是得不到实质上的应有重视。当我们对新闻报道中的恶性道德事件感到义愤填膺的时候,当我们亲身经历被身边的陌生人甚至熟人欺骗、算计的时候,当我们面临权力的肆意寻租、各行各业工作者只对上负责而不对其服务对象负责的时候,我们总是怒不可遏,继而悲观失望,问一个自己无法给出答案的问题:这个城市怎么了?这个社会怎么了?似乎善良总在限制我们的想象力。最后,当我们对这些现象见惯不怪的时候,我们就变得麻木、适应——毕竟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本能。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来到一个道德水平较低的地方,当有人恬不知耻地侵犯公众权益的时候,我们发现,竟无人站出来维权,甚至无人吱声。我们惊诧于公众之“一片沉寂”和“无限容忍”背后的原因。其实,久了我们就自然明白:蚍蜉撼大树是无助的、也是无奈的。高风亮节的人往往是孤独且痛苦的。即便他是一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并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真的勇士”,即便他孤立地在“寒风中”站成了一根标杆、一个道德模范,对社会整体而言,他依然只有涓埃之力。不然,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仅靠几个“感动中国人物”或者“全国道德模范”就可以实现了。

于是,这种低劣的道德“常态”,既导致了人们对于丑陋脸孔、肮脏事件的“麻木”,麻木到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无论恶浊的事件有多需要他们去抗争,或身边的困境人群有多需要他们去救济或援助;又致使了大家对于社会、对于“所有人”的极度“敏感”,敏感到对这个世界极不信任——即便是朋友的善意相待,也要怀疑一下这善意背后是否存在不良的动机和居心。当他活在这样一个既胁迫他“麻木”又敦促他“敏感”的社会之中,他又何来幸福体验?他时刻战战兢兢:生怕该“麻木”的时候“敏感”,该“敏感”的时候“麻木”,两者一旦错位就令其失足成恨。为何文明社会的人可以单纯、真诚到白水鉴心?因为他的赤子之心未曾受过心怀不轨者的伤害、欺骗和染污。他对于社会的“信任值”还没有被摧毁得体无完肤,他轻易就能做到抱朴守真。所以,你别看他一把年纪了,却依然童心未泯,像个不经世故的孩子。

归根结底,道德问题要通过最根本的道德途径即德育来解决。孔子所向往的大同社会,对道德水准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他在德育中言传身教,以期“大同”。由是,德育实则是一项很古老的人类活动,古老到至少两千多年前就被提及和重视。德育的精义,在《论语》等著作中俯拾即是。然而,为什么在物质文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果层出不穷的时候,现实的道德水平却依旧顿足不前甚至不升反降?观照历史,是不是现在我们对德育抓得还不够到位?这些问题耐人寻味。我们经常提到教育转型,但有时也当思考教育回归的问题,因为“往圣绝学”并未“俱往矣”,就德育而论,它们依然适切地为我们提供着灵感和启发。总之,只有高度重视德育的时代或社会,才可能充分激发稳步前进的内生动力,迎来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契机,创造能愉悦和润泽人心灵的、促进生命成长的、增加生命内涵的道德环境和文化生态。

二、“德”为人之魂,德育须由家庭教育奠基

家庭道德教育是指父母对子女施加的无意识影响或有意识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教育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要注重突出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家庭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立德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重,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从而达到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的目的。“立德”与“树人”从实质上讲不是两个分离的过程,而是人才成长的两个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方面。“德”是人的灵魂,育“德”就是要铸造人的灵魂。

那么,“铸魂”的德育为什么必须由家庭教育奠基?第一,家庭是一个新生命的起点,以父母为主的家庭成员是孩子不可选择的教育者。从生命伊始到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儿童接受的教育都由家庭提供。儿童在幼年时期与父母等家庭成员发生着最初的社会关系,在这种最初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将最具深刻性和持久性。这种教育影响的先导性和深刻性会直接导致孩子对后续的其它教育影响具有強力的选择倾向。这就仿若一张白纸,第一次描摹、书写要比后发的添加或修改简单易行且效果鲜明得多。正如墨子所言:“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家庭教育成为人一生所受的全部教育之实然奠基者。第二,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幼儿时期的教育,因教育内容本身具有启蒙和奠基的性质,加上儿童的身心结构特点,使其较其它阶段的教育对人的道德发展意义更为重要、作用更加明显。第三,即使儿童入学以后,同时接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依然是德育的主要载体:在学校因生师比等不可控条件限制,一个班数十位儿童接受数位甚至一位老师的教育影响;在家庭中,儿童受两个或多个成人的教育影响。第四,相比于学校德育(教育过程有阶段性和暂时性特点、施教者不断改变),家庭德育的效果和影响更具长久性、连续性、深刻性。无论何人,他都将离开学校,告别学校德育,但他永远无法“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即使另立家庭,即使身在远方,与父母、长辈的感情交流也是永远割舍不断的[2]。第五,家庭德育的权威性(基于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易感性(基于亲子血缘关系)、针对性(基于父母对子女“知子莫若父,知女莫如母”之足够了解)、潜隐性(基于亲子朝夕相处过程中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等,都使得家庭德育对儿童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产生无出其右的、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在家庭里,长辈们交往过程中的一言一行、父母对于孩子的言传身教、父母为孩子制定的孰可为孰不可为的家规等,都将或多或少内化成孩子的行为本能。许多家庭里都存在一种常态: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言行日趋符合父母的要求,孩子于成长过程中逐渐发现一种规律——一种怎样做能让父母满意,怎样做会让父母蹙额的规律。孩子的年龄越小,无条件接受长辈们的观念就越多——他们年龄太小无从反抗这唯一的教育影响,且他们经验浅薄还不会“曲意逢迎”或者“阳奉阴违”。由是,久而久之,在这种耳濡目染或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孩子把这种“技能”驾驭得非常娴熟,以至于“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成为“听话”的“好孩子”,成为父母世界的“附庸”。于此,不讨论这种“常态”之是非功过,本研究旨在说明家庭德育对于教育整体的巨大影响,以及家庭德育对于人终身的品行和观念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中语言的使用习惯对一个人从小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如果儿童在幼年时期接受家庭教育的语言为方言,即便后来学校教育以普通话为载体,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依然终生以方言为内部语言。家庭教育以方言为载体,导致受教育者一生都用方言认知、思考着世界。这个现象凸显了家庭教育对个体的道德品质塑形有着其它教育影响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换言之,语言载体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下面,就是家庭教育可以影响人一生的奠基磐石。

三、家庭德育优劣的主要制约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前,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模式是宗法、家族供给模式:孩子的家庭教育供给主要由家族承担,承担的比例大小由“亲疏关系”决定,此“亲疏关系”如同“将石子投入池塘泛起的一圈圈波纹”[3]。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属于过渡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家庭教育社会化进程加剧,家庭德育虽说仍由家庭供给,但它受到的社会制约显著扩大,父母的德育态度、定位、方向、手段时刻受到外界影响。具体说来,影响家庭德育质量的因素包括内、外两方面:外部影响因素有制度因素、价值观念因素、公共产品与财政支持因素;内部影响因素有家长的素养、儿童成长和家庭德育之客观规律等。外部因素是家庭德育的影响条件,内部因素对家庭德育起决定性作用。

在外部影响因素方面,首先是制度因素。家庭德育受国家教育制度、政策、法律的影响,父母通常根据国家的制度标准和政策导向来供给家庭教育。譬如,当社会人才选拔机制以智育成果考察为中心(追求分数指标、学科成绩)时,对于德育这一很难量化考察其成果的教育,考试制度很少针对性地考核其成效。这导致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德育的忽视:家庭教育以智育的供给及评估为重心,以适应外在的制度环境。许多家长甚至认为,家庭教育即等同于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学生放学回家仅仅是学习地点从学校转移到家里。孩子的节假日,也被父母安排的不计其数的培训班填满,孩子的身心因而得不到良好的劳逸结合。长此以往,儿童的道德发展滞后于学习成绩,“成才观”与“成人观”的矛盾日益凸显,孩子即使“成才”也难以“成人”。又譬如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政策出台后,许多家庭由于只能生养一个小孩,父母或祖辈们容易陷入“溺爱孩子”的误区:对孩子的言行无条件纵容、放任、姑息,而培育孩子的道德品质的责任则被束之高阁。

其次是价值观念因素。价值观念因素既有纵向的、世代相传的思想观念、教育态度、长辈期望、家庭文化等意识形态(譬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等级观念、亲疏观念、礼节观念等,且较注重集体主义和社会规范。很多家长深受这些文化传统的濡染,有意或无意地将这类意识形态通过德育传递给其子女);又有横向的、社会的、地域的、行业的、阶层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结构等。这些不同的“群体”之间价值观念大相径庭,譬如:书香门第与商业世家、南北地域文化差异显著的家庭,对孩子施加的德育影响可能会有霄壤之别。而父母所在行业或阶层独具的道德操守、思想观念、职业习惯、文化理念等,也将被父母带入家庭,参与家庭德育供给。譬如,父母甚至可能因为同事的只言片语而更改对子女的德育方式。

再次是公共产品与财政支持因素。家庭德育公共产品指的是国家或社会提供的、有益于家庭德育供给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产品。当下,国家对学校教育尤为关注和重视,并為之提供充足的资金投入、持续的财政支持。这成为近年来我国学校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师资建设到基础设施建设等诸方面的进展若火然泉达。然而,社会对家庭教育或家庭德育的关注度却明显不够,更遑论采取具体有效的扶持措施,仿佛家庭教育本是家庭内部事宜,与社会毫无关联,公共产品对家庭教育的输出和参与力度极为有限。其实,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德育方面,家庭的作用和影响比学校更具深刻性。因家庭德育具有外部性(德育效果优良即具有正外部性,德育质量低劣则具有负外部性)等原因,国家、社会有必要、有责任对家庭教育提供相应的大力支持,如增加财政支持、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力度。由是,社会对家庭德育的支持力度就成为家庭德育的外部影响因素。譬如,社区为年轻父母提供家庭德育“亲子课程”,以提高家庭德育质量;地方政府扩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便更好地为亲子德育服务。

在内部影响因素方面,第一重要的是家长的素养。家长素养差异可导致不同家庭的德育质量相差甚远。父母的成长历程、社会阅历、性格特征等,对其教育孩子的方式有重要影响;父母之间的关系和谐度是父母能否提供适切的德育影响之要因;父母对于德育内涵和重要性的认知,以及父母对于这种认知的一致性,是父母协同提供优质德育影响的关键保障;父母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学历层次,则涉及德育的实施方式,影响德育的传递效果(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父母更常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关怀和支持,更少地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如虐待、忽视、惩罚等[4]);父母自身的道德水平,则是家庭德育的根本前提。值得一提的是,比起父母的知识文化水平,父母道德水平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这是德育和智育的主要差别之一,也即为何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可能培养出心肠歹毒的罪犯,而善良的农妇母亲却培养出怀瑾握瑜的道德楷模。尽管这位农妇母亲在语言上不会妙语连珠,技巧上不能循循善诱,她甚至做不到言必有中,但是她用拙朴的、“肤浅的”方言,用她自己真真切切的、春风化雨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明了:什么是善恶,怎样断是非。她就这样为孩子的心灵涤尘,唤醒了孩子内心的良知。

第二是儿童成长和家庭德育之客观规律。孩子的成长过程存有许多共同的阶段性特征,也即经历全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但共性之中有个性、特性,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发育过程的快缓程度和各阶段的表现特征都不尽相同。在适当的时机提供合适的德育,是德育中至关重要的规律。太超前的、跳跃性的德育,太滞后的、保守的德育,或泛泛而谈的、没有任何针对性的德育,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譬如,有家长为了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他们提前学习后一阶段的知识,以拔得头筹、抢占先机。殊不知,此举违背了德育的规律,无异于揠苗助长、沙上建塔。长期这样下去,势必导致儿童学习动机丧失、学习兴趣湮灭,良好的品德及积极的心理品质也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发展。德育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其固有的、本原的内在规律,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理解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结合每个儿童的特点和个性,制定合理的德育计划,是家庭德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四、目前家庭德育面临的几类困境

困境一:威权型家庭德育。采用威权型德育模式的家庭,或多或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威权型德育中,父母习惯在孩子面前摆“架子”,仿佛他们的言行一贯正确,他们的威严不容挑衅或质疑,孩子只能无条件服从其命令。父母即使有爱要表达,也通常采用不易被孩子感知的方式。他们将对孩子的爱包裹于“威严”的外衣下面,孩子很难穿透这一层外衣去体验本质的父母之爱的温暖。于此种模式,父母一般较多伪装自己,在孩子面前摆出“高姿态”。长期以来,孩子会产生对于父母的畏惧和隔阂,亲子之间本应有的亲切感黯然消沉。这种教育方式无疑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也在其内心深处种下等级观念的种子。如此,孩子长大以后,一是无法与父母较为亲近:在他们想亲近父母时会觉得不适——往日父母“威权”形态仍历历在目;二是他们对自己的子女也会不由自主地摆出一点“架子”,即便他们已经意识到这样不妥,但他们除了这个模式未曾接触过其它模式,且这个模式在他们身心已根深蒂固,他们有些无法抗拒;三是他们在领导面前会表现出“奴性”。由于长期以来对于父母威权的适应和妥协,很难想象,他们在面临领导类似的威权时会有反抗,有批判、创造性的思考。

困境二:控制型家庭德育。控制型家庭德育和威权型家庭德育有异同之处。在控制型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倾向于让儿童遵守既定的规律和准则,约束儿童的思维和行为,阻碍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5]。许多父母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的身心,一旦孩子违拗其想法,就对孩子采取相应的规训措施。父母以是否“听话”作为孩子优秀与否的评价标准。譬如,许多男孩子由于长期受母亲或祖母“管教”或“控制”,言行非常“听话”,对任何“命令”都执行得很到位,他因此得到长辈们的“好评如潮”。这类孩子共同的、明显的表现特征是:说话老气横秋,7岁的儿童说话的语气、神态、习惯、内容等和30岁的中年人或60岁的老年人如出一辙;遇事唯唯诺诺,犹豫不决,因为他一如既往地只想做符合父母心意的事,竭尽全力地去成全父母的意愿。这个意愿是否正确,他不明白也不计较。长此以往,他的自由意志、果敢、创新等品性因得不到应有锻炼、培养而逐渐泯灭。一言以蔽之,他已成为其父母或祖辈的复制品,不再是他自己。譬如陈忠实先生在其经典作品《白鹿原》里,塑造出一个叫白孝文的人物,就是如上所述的活生生的形象[6]。作者刻画的这一人物性格,在当下许多家庭中司空见惯。控制型家庭德育带来的社会危害层见叠出。研究也表明:在控制型(专制型)家庭德育环境中,青少年有着较高的道德推脱水平[7]。

困境三:反面型家庭德育。若父母自身言行不端、作风不良,则会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塑形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尤其对于学前儿童而言,若父母道德低劣、行为龌龊,孩子将会模仿(且低龄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即所谓“上行下效”。有研究发现,父母一般会被视为道德行為的榜样,儿童与父母间的安全依恋体验有可能是道德同一性(道德认同)的重要来源[8]。我们常谓言传身教,很多时候,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孩子若经常看到父母酗酒、抽烟、赌博、打骂、吸毒等,他们会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把这类负面行为视为好的、善的。这对孩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是遗祸无穷的。另外,在面对道德和经济利益的考量时,很多家长选择了后者,给孩子提供了“反面教材”。“隧道效应”形象地说明了家庭教育问题的代际传递,即孩子的问题总是折射出家长身上的问题[9]。

困境四:暴力型家庭德育。父母对孩子的暴力可分为热暴力和冷暴力,热暴力又分为肢体暴力和语言暴力。任一暴力方式对家庭德育都是有害的,都将对孩子的思想观念、政治素质、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肢体暴力也即“棍棒教育”。有些父母揣着“不打不成才”的观念,一旦他(她)认为孩子“做错了”就打孩子。此时有两种常见的错误典型:一是孩子其实没错。孩子只是出于其纯洁的天性和本能,做出了实质上很美好、泛着真诚和善意的事情,父母却要打他。因为在父母看来,孩子让自己吃亏了、“把好处让给了别人”、“没有占到便宜”等,恼羞成怒就把孩子揍一顿。二是孩子确实做错了。父母在多次口头教育引导失效后,选择使用肢体暴力,但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非但不挑合适的部位下手,也不顾虑到下手力度,更遑论选择合适的时机。譬如:有父母一发脾气就对着孩子的脑袋拳打脚踢;有名人回忆,小时候在睡觉时被母亲用耳光从梦中扇醒;有父母喜欢当着众人、当着孩子小伙伴的面打孩子。语言暴力又细分为两种,一是父母对孩子说一些肮脏的骂辞,用一些污秽的词句来形容孩子或孩子所行之事,二是父母虽然不用粗鄙词句,但语意同样尖酸刻薄、不堪入耳。父母言谈时肆无忌惮,全不、从不考虑孩子的心态和感受。冷暴力指的是父母长时间对孩子不予理睬,孩子主动和父母沟通,父母仍拒绝与之互动。以上暴力型家庭德育,于某些父母看来,是他们教育孩子的手段和方式。殊不知,这实则是家庭德育的重大忌讳,是对孩子身心的残害。

困境五:缺失型家庭德育。与上述几种家庭德育困境(主要表现为德育方式错误)迥然不同,缺失型家庭德育指的是家庭教育中缺失德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这将给儿童道德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患:道德认知易欠缺,道德品质易弱化,道德行为易失范[10]。缺失型家庭德育主要分为几类情形:第一,重智育轻德育。这与我们在上文提到的国家教育制度相关联,父母出于对孩子升学的重要性、紧迫性考虑,在家庭教育中变得“功利”:一心一意只为孩子的考试成绩考虑,与此无关的教育内容全不涉及。事实上,由这种失衡的家庭教育模式导致的对孩子天赋特长的忽视、对孩子兴趣爱好之发掘、培养和引导的缺失,皆会影响到孩子的思想道德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当协同配合、携手共进,任何顾此失彼的教育行为都是荒谬的。第二,上文提及,长辈因陷入“溺爱误区”而将德育束之高阁、不闻不问,同为德育缺失的主要表现。第三,父母之间德育方向不一致或父母与祖辈德育观念有分歧,也会造成德育缺失。譬如,当儿童做出某些缺德举动,父母对其批评教育时,爷爷奶奶却在一旁护着他,甚至一家人常就孩子的德育问题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刚刚形成的正面德育影响就会立即被负向德育影响所抵消。第四,离异、再婚家庭、单亲家庭也是缺失型家庭德育的典型。离异、再婚家庭,或因亲子之间存在隔膜与芥蒂,或因血缘亲疏的观念作祟,常使得继父、后母无法或不愿对继子女提供亲子德育。论及单亲家庭,我们先得明白一点,父母由于性别差异,他们所能提供的德育内容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来自哪一方的德育缺失都会造成整体的德育缺失,即便单亲一方不遗余力地想将它补全也无济于事。第五,留守、流动儿童或“影子爸爸”家庭的德育空缺。在留守、流动儿童家庭,儿童通常面临父母德育“双缺位”。留守儿童失教、拒教、难教,替代养育者教之无力、教之无方、教之无责等是造成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困境的主要因素[11]。在“影子爸爸”家庭,父亲由于肩负养家糊口的重任,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得他即使想多陪伴孩子,也分身乏术。第六,家庭存在的一些客观困难也会造成德育缺失。这些困难通常属于不可抗力,也即无法根据父母的主观意愿而改变。譬如,家庭的经济状况就直接影响到家庭德育的实施效果;父母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也制约着德育的输出效果。很多父母尽管渴望带给孩子优质的家庭德育,也致力于把孩子培育成道德情操高尚之人,但碍于文化修养的限制,他们无力供给精彩的德育内容,也无从驾驭高超的德育技巧。

五、搭建家庭德育立交桥,支撑起人生发展的康庄大道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家庭德育是人生成长的第一课,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对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之影响如电照风行,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在社会风气和社会文明的形成发展中都具有强本铸魂的奠基作用[12]。本文将从国家、社区、学校、家庭四个层面和维度展开分析,搭建起家庭德育的立交桥,为人生发展铺设一条康庄大道。

其一,国家层面:完善制度和法律资源供给侧改革。

从国家层面来看,目前,与家庭德育相关的制度、政策、法律资源无疑是匮乏的,国家的绝大部分教育制度都立足于学校教育。在分析、明确家庭德育对学生身心发展之关键作用、对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影响后,国家有关机构和部门需要加强、加大、加快相关资源供给,改善供给方式和措施。推进家庭德育相关制度资源供给侧改革,需处理好扩大有效供给与提高供给品质、清理无效供给与激发合理需求、理顺结构调整的目的与供给侧改革的手段、拓宽供给渠道与优化多元治理等基本关系。通过改善结构、制度层面的有效供给,破解教育结构失衡、供需错配的困局[13]。国家需要为家庭德育建设提供充足、合理的制度资源保障,并在宏观的制度框架下完善相关的、具体的配套措施,激发我国家庭德育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同时清除其实施过程中的掣肘和路障。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家庭模式面临解构,只受家族或宗法制度、观念约束而“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家庭德育形态已不复存在,尤其在当下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网络文化广泛普及的大数据(信息)时代,以及即将到来的、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能时代,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德育势必紧跟社会大环境的发展步伐和趋势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型。由是,国家在宏观上、外部采取实质上的举措,凸显、强调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引導家庭做好本分和本职的德育工作,当为振裘持领之事。另外,对于经济状况陷入贫困的地区或家庭,国家有必要对其实施精准的德育扶贫。教育扶贫直指导致贫困的根源,因而作用也更为持久。推进扶贫模式转型,实施精准扶贫,迫切需要针对致贫原因构建有效的教育扶贫政策[14]。

其二,社区层面:保障相关基础设施完备建设和公共产品充足配置。

“社区”一词的定义很多,不同研究者对该词的定义不尽相同。本文所指的“社区”是由若干聚集在一定领域里的、生活上相互关联的社会群众或组织组成的集体。譬如,就农村来说,“社区”可以是一个村、一个组等;就城市而言,“社区”可以是街道办事处下辖的自治单位,或一个小区、一个企事业单位的家属院等。社区的“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等,则是由社区居民自主选举产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居民每天在社区中生活、参与社交活动,与社区中的人交往最密切。在这种密切的互动中,社区成员接受社区向其传递的意识形态,并在利用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时受到教育和启发。社区对父母的影响将被带到家庭德育之中。相比于父母在网上、文献、电视中接受的教育影响,社区的影响往往因其更真实、更贴近生活、更频繁再现而显现出对家庭德育更直接、更深刻、更持久的作用。譬如,父母可能因为邻家小孩表现优秀而效仿邻家父母的德育方式。既然社区影响对家庭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社区视域探讨有效应对措施就刻不容缓。

与家庭德育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多式多样,总体上可分为软件和硬件两大类。于社区层面提供相关保障措施可从这两个方面切入和着力。软件方面,当从父母的、关于德育的思想态度、认知结构、方式技巧等方位着手,来提高其家庭德育水平。譬如,开展“家庭德育借力社区”活动对年轻父母进行相关培训,或在社区公告栏等地方进行广泛的德育宣传,普及家庭德育文化。硬件方面,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设施建设来提高德育质量。譬如,在社区中建设以德育为主题的“亲子乐园”,或对良好的道德行为进行激励性嘉奖。与家庭德育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配置,可由“社区居委会”等负责决策、计划、筹资、组织和执行。地方政府应对此予以大力提倡和鼓励,并积极提供资金支持。

其三,学校层面:加强家校横向联系,凝聚家校德育力量。

家庭德育并非由家庭在閉关自守中完成,它需要与学校德育携手同行、共谋发展。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是儿童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塑形与发展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家庭和学校紧密结合、相与为一,是应有之义。加强家校联手共育,可拓宽道德教育途径,有益于培养、强化与巩固儿童的优良道德品质。家庭具备更深入、全面地洞见孩子个性的天然条件,能驾轻就熟地实现因材施教;学校则通过有效利用集体环境对于个体生命成长固有的促进作用,依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现与家庭德育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然而,目前我国家校合作共育处境尴尬,存在目标定位偏狭、组织运作不力和教育影响失调等诸多弊端,弱化了育人成效,其对未成年人道德健康发展的危害不言而喻[15]。因此,重构家校联手共育机制、打通家校合作培养渠道,为燃眉之急。家庭当做好子女的道德启蒙工作,完成从德育的被动“旁观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观念转型,充分发挥家庭德育对人的一生发展的奠基作用。学校应明确家庭对儿童德育的意义和分量,采取积极措施取得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敦促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联手共育过程中来。家校当构建具体可行的协作途径和制度,如家长委员会、学校开放日、家长座谈会、教师家访等,及时共享信息,搭建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桥梁,凝聚家校共育的力量,充分保障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使家校德育相得益彰。

其四,家庭层面:调整对家庭德育的认知,规避错误的德育方式。

如果上述优化路径都是针对外部影响因素的话,父母自身德育素养的提高就是内在的、根本的方面。父母应立足于以下几方面来调整、改善对家庭德育的认知,规避错误的德育方式:第一,充分认识德育的内涵及其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父母理当意识到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是个体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多的是“生活的”而非“知识的”,是养成的而非说教的,优质的德育可以使生活更加美好,使人生更具意义。而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德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离开了生活,道德就成了空虚的原则[16]。因此,德育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德育的缺失也会造成生命的缺憾。第二,父母应关注孩子德、智、体、美等均衡发展、全面进步,而非只重视智育。各方面素质本就相互促进,任何偏废都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充分发挥其它方面教育因素对德育的协同、促进作用,无论对于德育还是其它教育之效果保障都至关重要。第三,引导孩子自主思考、自主行动,而非控制孩子、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心。对教育尤其是家庭德育而言,“教是为了不教”,“不教”不仅是作为“教”的结果,而且是内在地寓于当下教的实践之中,辩证地统一在“当下之教”的过程之中。换言之,堪称优秀的家长在任何时候,欲将自己的影响加之于孩子身上之时,都应该有一种将自己的影响从孩子生命世界之中抽离出来的倾向,以此来保持孩子个体精神发展的真正的独立性,而不应该让孩子的发展成为家长威权下的强迫性实践。堪称卓越的家长,在以自身影响进入孩子世界的同时,又显现出另一种倾向,即向着孩子世界的远离,由此而让孩子成为其自我,让孩子自主自立,而不是作为家长影响的延伸[17]。

参考文献

[1] 苏振芳.道德教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

[2] 周先进.家庭德育环境的主要特征及优化思路研究[J].理论界,2007(12):171-173.

[3]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4.

[4] 李燕,肖博文.父母的人格、教养行为与儿童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06-211.

[5] 王挺,肖三蓉,徐光兴.人格特质、家庭环境对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1(3):664-669.

[6] 陈忠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7] 刘国雄,陆婷.青少年的道德推脱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3(4):40-42.

[8] 曾晓强.国外道德认同研究进展[J].心理研究,2011(4):20-25.

[9] 李积鹏,韩仁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家庭德育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7(08):103-109.

[10] 王露璐,李明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6):41-44.

[11] 段乔雨.新生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困境及其突围[J].现代教育科学,2017(12):24-29.

[12] 翟博.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J].教育研究,2016,37(03):92-98.

[13] 周海涛,朱玉成.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几个关系[J].教育研究,2016,37(12):30-34.

[14] 孟照海.教育扶贫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条件——国际经验与本土思考[J].教育研究,2016(11):47-53.

[15] 冯永刚.儿童道德教育中家校合作偏失及其匡正[J].中国教育学刊,2011(09):83-86.

[16] 李大健.生活化:高校人本性德育的真谛[J].教育研究,2008(09):76-79+92.

[17] 刘铁芳,颜桂花.教师:活在师生关系之中[J].大学教育科学,2015(03):76-81.

作者:欧阳鹏 胡弼成

第4篇:让“学会负责”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罗山第一中学德育工作案例 2012年5月

2008年上半年,我们对过去多年来的德育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反思,发现我们的德育工作存在着大而空的现象。口号喊了不少,就是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采取的措施也很多,但就是没有多大的实效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校地处县城繁华地带,学生全部走读,社会上对学生产生不良诱惑的因素太多,如网吧、游戏厅、流浪的无业小青年、地下书摊等;二是当前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心理现象在他们中普遍存在;三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开放,留守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四是学校的德育缺乏系统性和有效的操作模式,德育教育更多的是“硬堵性”教育或“补救性”教育。为此,我们通过理性分析,一致认为,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直接原因是学生缺乏责任意识,而根本原因是学校缺乏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这样下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将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于是我们最终把“学会负责”确定为学校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德育主题,同时也把“学会负责”作为学校的校训,并将它制作成四个光彩夺目的大铜字高高地耸立在教学楼上方,时刻昭示着全体学生把“学会负责”作为一生的功课。

1、以舆论宣传为导向激发担当责任的意识。通过全校“学会负责”动员大会、“学会负责”主题班会、“学会负责”座谈会、“学会负责”演讲比赛以及“学会负责”经验报告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全校提出“学会负责,做阳光少年”口号,激发全体学生把勇于担当责任放在做人的的第一位。

为了让“学会负责”入心入脑,学校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一月一

1

个专题)。如“对自己负责”、 “对父母负责”、“对老师负责”、 “对同学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专题学习和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荣辱意识、进取意识、感恩意识和成就意识,最终达到强化责任意识的目的。

2、以实践为载体培养履行责任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履行责任中体验责任的份量,享受尽责的快乐,提高履行责任的能力,学校建立了班级管理承包责任制,并以“三优联创”为载体,即创“文明建设优秀班集体”;创“平安建设优秀班集体”;创“学风建设优秀班集体”。要求班级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具体要求是:在环境管理方面,每个学生要对自己座位下面的地面进行日常管理,不得出现一片纸屑,一块果皮。同时,班级内黑板、讲台、门窗、走廊、天花板、阳台等每一个角落都应有专人管理,事事刻刻保持干净整洁、完好无损。在行为养成方面,开展“三比三不比”,即不必阔气比志气;不必聪明比勤奋;不必基础比进步。引导学生人人知荣辱,明事理,讲文明,守规范,尽责任,争先进。校园内悬挂着这样一些永久性标语:“让大家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讲文明,除陋习,做阳光少年”、“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快快乐乐生活”„„通过氛围的营造,激励同学们把尽责的意识渗透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之中。

为了落实好此项德育目标,由各班 “六大员”(文明监督员、安全监督员、学习监督员、卫生监督员、纪律监督员、财产管理监督员)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各年级办公室的德育专干每月负责对“六大员”进行业务培训,让每位监督员明确职责,明确任务、明确工作方法。每周,各项监督员都要将自己的监督结果书面报告年级办公室,

2

年级办公室对各班上交的各项《监督报告书》进行书面汇总,分析、诊断当前各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

为了避免或减少学生中出现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学校自去年上半年开始,变以“硬堵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为主为以“预防性”教育为主,让学生在接受“预防性”教育过程中主动查找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自己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义务,把犯错意识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3、以激励评价为手段激发担当责任的自觉性。为了让学生学有目标,行有示范,学校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在每项奖励的标准中都把学生个人或班集体履行责任的态度和履行责任的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同时,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以班为单位组织学习各项《评价标准》,以此引导同学们明确努力方向,时刻把认真履行责任放在首位。如每学期评选“尽责之星”、“阳光少年”、“学习进步奖”、“思想表现进步奖”、“见义勇为奖”、“文明班集体”、“平安班集体”、“学风优良班集体”等。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让先进人物的事迹在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以促进“学会负责”这一主题德育不断深化。

4、以师资培训为前提提高对德育工作的指导能力。

“学会负责”是一项重大的德育课题,它需要先进的思想引领、科学的方法指导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做好这一系统工程,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家长的思想素质以及教育手段与方法是关键因素。因此,学校把对全员的业务培训作为校本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周一都要

3

给每一位班主任分发一份《班主任学习材料》,让班主任学习、借鉴,以开阔视野;每两周召开一次班级管理专题研讨会,让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个月召开一次班级工作经验交流会,让大家各抒己见,共享教育智慧;每学期召开两次学生家长会,明确“学会负责”对孩子一生的重大意义,知道如何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责任心的培养;每学期末召开班级管理成果汇报会等。学校将教职工对“学会负责”的人格示范和对“学会负责”的指导能力作为对其工作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每学期末,学校都要在教职工和学生家长中评选“‘学会负责’示范奖”和“‘学会负责’指导奖”,以激励更多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学会负责”这项德育实践中来,前不久,我校七年级班主任秦秀萍老师因德育工作成绩显著而被授予“河南省最具成长力的教师”称号。

近年来,通过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学会负责”这一德育模式已成为我校的一大亮点,先后荣获河南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信阳市德育成果一等奖。目前,学生责任意识浓,道德素养高;学校风气纯正,社会形象好;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实现大幅度跨越,连年荣获罗山县教育质量一等奖。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五五普法先进单位”、“信阳市平安校园示范校”、“信阳市廉洁文化进校园先进单位”等数十项荣誉称号,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学生家长的高度赞誉。

4

第5篇:《用多彩童年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学校总结稿

用多彩童年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某某区某某学校“减负提质”专项视导汇报

某某区某某小学 201X年4月

用多彩童年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某某区某某学校“减负提质”专项视导汇报

某某区某某小学建校于1937年,原为奉天市城南女子优级学校,1984年更名为某某区文艺路第一小学。学校占地面积7762平方米,建筑面积6403平方米,现有31个教学班,96名教职工,1193名学生。80年的办学历程,学校逐渐形成了“勤博教育”的学校文化,以“勤奋多彩,博学笃志”为办学理念,师生共同构建“有温度、有味道、有品质的和谐校园”为办学目标, 以“培养勤奋、博学、健康、豁达的阳光少年”为育人目标,以“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为校训。

学校有20余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历史,通过校园足球提升了学生对学校的喜爱,通过“勤博课堂”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负担,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学校围绕“减负提质”做足文章,坚持一个原则,形成五个策略。以“提高学习乐趣,减轻课业负担”为原则, 形成“学习目标化、课程校本化、研训一体化、活动兴趣化、足球快乐化”五个策略,着眼效率课堂,着意学生发展,着力制度保障,达到“减负不减质,增效不增时”的效果。

一、课堂提质,学习目标化

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只有课堂的高效才能

1

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学校通过运用中国教育科学院华国栋教授“差异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结合我区“自主型”课堂模式,提炼出“12345”课堂密码,达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目标。

突出一个核心“玩中学”,课堂上“玩”是一种实践:不但要动手,还要动脑。培养两项技能“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三个阶段 “勤于发现学习阶段、勤思导学达标阶段、勤于总结检验阶段”教学阶段。提出 “四勤”要求:勤发现(自主学习)——勤交流(当众展示)——勤思考(消化吸收)——勤总结(总结反思),经历“导、学、展、拓、升”为主体的课堂五环节,打造“高效﹒勤”课堂教学流程。

二、勤博课程,课程校本化

学校将深切的人文关怀投向学生的学习生活,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以前的零散的校本课程,科学地进行分类,开设尚礼课程(勤博读本、守则课程,礼仪训练),经典课程(三字经、弟子规、经典电影、快乐英语),鸿健课程(快乐足球、绳彩飞扬、无羽伦比、心灵驿站),益智课程(魔方、巧手衍纸、综合环保、科海遨游、艺术欣赏),多彩课程(舞动童年、琴韵流波、墨韵清雅、唱响未来、名曲欣赏、趣味绘画)。根据学生不同年段合理的设置课程及课时,营设“博文擅艺”的课程文化,让校本课程最大程度地契合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成长充满生命的光影和幸福的律动。既让学生能够从兴趣爱好自主选

2

择,还能减轻学生无效的学习,一切从兴趣出发,科学减负,合理高效。

三、活力队伍,研训一体化

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在“研”字上求发展,在“能”字上求提升,形成教务处指导,教研组实施,教师个人过关的三级联动,研训一体化,通过实施“三研三能”工程,达到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三课达标,研磨教材能力,研究学情能力,研赜反思能力三能过关。

一研理论,让新理念厚实,提高研磨教材能力。 围绕“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研在课前“三个四”:“四读”即读课标、读教师用书、读教材、读其他教辅书。“四想”即教一科想各科、教本节想本章、教小学想中学、教现在想将来。“四有”即脑中有纲(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方法)。全校14个教研组77名专任教师,逐一进行集体备课展示活动,积极推进开展各年组各学科“网络集备”集中教研16次。通过互联网即时传输功能,在期间又形成教师随时进行两人集备、多人集备的即时研讨,并形成81个网络教案。互联网的使用,提高了教研的效果,间接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研学情,让新方法落实,提高因材施教能力。 在实践中,采用“小课题带动—学科建模—群体参与”的推进模式,总结出各自学科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高年语

3

文“基于阅读写作”的密码钥匙;综合实践学科的“导-研-拓”教学模式;音乐学科的“三大板块”教学模式等。

三研课后,让三课扎实过关,提高研赜反思能力。 思在课后“四个一”:“进行一次过关展示课、发表一次自己的见解、解决一个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一个策略”。让每一位教师“把研究的东西做出来,把做着的东西说出来,把说出的东西再研究”,亲身体验“研--思—提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四、体验生活,活动趣味化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学校把各种活动趣味化、课程化。让学生因为兴趣、乐趣积极参与,实现活动与学习的统一,来完成“树人”这一目标。通过“入学礼”“毕业礼”,“四季梦”等充满生活趣味的实践课程,激发学生的各种兴趣,减轻心理和学习的压力。让孩子们的童年真正的实现多姿多彩。

五、体艺相容,足球快乐化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秉承“小足球大教育”的理念开展“阳光体育,快乐足球”活动。让足球走进体育课:低年级以足球游戏为主,中年级以个人技术为主,高年级以战术配合为主;让足球走进班级:每学期在中高年级,组织开展班级足球对抗赛,并把优秀队员及时补充到校足球队当中;让足球走进课外活动:放学后,休息日,寒暑假,学生与家长、同伴一起

4

快乐地踢球。学校自编的足球操亮相国际市民体育联盟沈阳市民运动会,辽宁电视台青少频道、《沈阳日报》《沈阳晚报》以及各大网络平台,分别对学校校园足球开展情况进行了报道予以宣传。

做强舞蹈、合唱等多彩课程,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逐步形成特色课程,提升艺术教育水平。重视社团课程建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师的特长,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设社团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社团,通过开展艺术节、社团嘉年华等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走上舞台,走向前台,展现自我。

外借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内举全校师生之合力,获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果实,学校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定点学校、省足球重点学校、市体育特色学校,沈阳市三大球重点布局学校,国家级学生营养与健康示范校,辽宁省优秀家长学校,辽宁省交通安全教育示范学校,沈阳市平安和谐校园,沈阳市教育学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1年6月获得全国足球学校杯U 13男子组冠军,2012年开始我校女足连续获得市里比赛第一名,省第二名,2014年8月女足获市中小学生足球比赛小学女子组冠军。2015年8月我校女足获市中小学生足球比赛小学女子组亚军。2016年女足获“市联赛”冠军,“区联赛”冠军。学校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内涵发展中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品质。

“思之以实,取之以略,行之以果”,某某学校的教育很

5

真实,教师勤业,学生勤学,学校勤政;某某学校的教育很智慧,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共处!我们“文艺一”人愿意继续前行,努力成为“适合教育”的践行者,去实现独属于“文艺一”人的教育梦想。

沈阳市某某区文艺路第一小学

2017年4月

6

第6篇: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

东风小学:

按照县局师训科安排,滨州市向省推荐一所经典诵读先进学校,请将你校经典诵读方面(既包括读,也包括写)的做法和成果加以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于明天(2月14日)前报师训办。

劳店镇中心校 刘永军

2012.2.13

附件:以下为师训办发的第一实验学校材料,但不能照搬,只可参考!

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

-------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经典诵读”工作情况简述

孩子就像一块海绵,你灌输什么他就吸收什么,当你用纯洁的传统文化经典让海绵饱和后,其他不干净的东西也就难于侵入了。

——题记

诵读经典国学,如与圣贤先哲对话,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一些古典名句成了孩子们衡量自我的道德标杆,潜移默化中陶冶着学生情操,塑造着健全人格。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他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下面我将我们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开展“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的一些情况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一是组织上高度重视,学校领导、教师带头诵读经典。我们学校成立了以彭校长为组长的“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

领导小组,组建了语文老师、班主任和音、体、美老师全程参与的“智囊”团队,以创建“书香校园”为载体,分年级制定了活动开展的阶段性计划、层递性计划,使得活动得以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是为了提高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营造浓厚的经典学习氛围。采取“经典上墙”的形式,在学校制作图文并茂的经典“文化墙”。我们要求每个班充分利用教学楼内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及名言佳句装点教育墙壁,建设经典诗句主题的班级文化,为学生开放阅览室、建立图书角、创设休读林,使同学们在意、境、情、美、趣等方面首先受到熏陶,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经典文本学习的盎然兴致。

三是将经典古诗文名句、篇编写成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在一——六年级全体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实效。我们第一实验学校为孩子们量身推荐了经典诵读内容,并组织骨干教师精选适合学生诵读的内容,按学段、年级编写了《经典诵读读本》,免费供学生使用。将经典诵读课纳入课程表,保证了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琅琅的经典诵读声感染的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煞有其事的捧着经典读本,开始学唱三字经、唐诗宋词了。

四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经典诵读习惯,除了将经典诵读课纳入课程表,我们还规定了每天专门的诵读时间。每天早读师生共读十分钟,下午第二课堂活动十分钟,放学路

队诵读五分钟,晚上家长、学生共读十分钟,全天至少有三十分钟的时间用于诵读;每天的课间十分钟,铃声调整为在校园内播放经典诵读的录音、歌曲,让学生在休息之余得以聆听;周

一、周二为朗读时间,这两天学生可以看着文章朗读;周

三、周四为背诵时间,学生要脱离文章练习背诵,周五为检查时间,老师要对学生的背诵情况逐个检查。这样有计划的安排,“学而时习之”,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是形式多样,激发兴趣。经典诵读对于学生来说,偶尔学学可以,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感到单调枯燥乏味。我们学校的老师在教学时变换各种指导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常用的方法有: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一小组领读,其他小组跟读,“小老师”指黑板,学生全体齐读。还可以师生对读,生生对读。其次,成立读书小组。要求由学生自由组队,力求兴趣相近,取长互补,并选出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背诵,组长起带头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制定学习计划,共同实施,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同时,吸取兄弟学校的做法,有音乐教师教唱谷建芬新学堂歌,并将学生们在玩耍时拍球、钻圈、跳皮筋时的口令也换成了古诗和《三字经》,寓教于乐,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六是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我们每学期要开展一次有关诵读经典的活动。如:古诗文朗诵会、古诗文小品表演、古诗文相声、古诗文情景剧、古诗文经典配画等,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而且使广大儿童诵读兴趣盎然。班级、学校组织经典诵读会,每月从已经背诵的经典读本中精选20条,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配乐朗诵,浅吟低唱,编演小品)在举行诵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每月评选出“诵读小明星”“诵读经典小状元”或“背诵大王”,让他们向全班学生介绍诵读的内容、方法以及心得体会,使其他学生借鉴他们的优点,为经典诵读活动的持续开展注入动力。

七是开展假期经典诵读活动。我们学校每逢假期都会为孩子们组织主题鲜明的读书活动。我们学校上学期的暑假主题为“研读经典怡情养性,吟诵诗文悟道修心”,制定了相应的诵读学习计划,提出了读书倡议,给孩子们拟定了学习内容,还引导学生制定适用于自身的学习计划,并将自我读经典评价机制融入其中,认真填写“我的读书卡”,使孩子阅读经典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八是家庭亲子背诵活动。孩子和家长一起背诵,做好家长沟通工作,取得家长们的认同与支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实际最后的结果也证明这一环节的重要性。活动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有些

家长不但有热诚,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读、背,互相考试比赛,虽然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而温经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九是每学期结束时,我们学校的同学都要进行诵读自我评价,写出心得体会。学生之间互相比一比谁背诵的古诗多,谁明白的道理多,你从古诗词中学到了什么?自己该怎么按照诗词中道理去为人做事?然后,班主任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情况评出学期末“诵读明星”,找出在实施诵读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便改进和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上学期我们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博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赞誉,在县教育局组织的经典诵读大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接下来我们打算将学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与经典诵读结合起来,实现现代与传统的有效对接;将红色经典与传统经典结合起来,探索边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边诵读中华经典的新方法,增强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打算为每一个学生建立经典诵读成长记录册,“读后心得”、“我为经典配幅画”等档案袋记录孩子们诵读经典的足迹;计划将经典诵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诗词古韵专题学习网站”,打造一个诗、书、画、曲融为一体的学生诵读、学习平台,让少年儿童走近经典,品味名著,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上面我谈了一些我们学校肤浅的作法,由于我们第一实验学校是一个刚刚成立不久的学校,好多方面做的还很不够,不足之处还望大家予以批评指正,谢谢!

第7篇:家长培训会讲话稿: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在百忙之中来参加家长培训会的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难得的机会,我向家长们介绍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办学理念及今后的工作设想,以便共同做好孩子们的教育工作。

咱们xx小学,占地32.8亩,建筑面积16200平米,现有教学班68个,在校生4526人,上岗教师185人,学校规模在全市同类学校中是最大的。学校硬件建设优越,建有两个开放式图书阅览室,一个高科技的科学探究实验室,开放式的象棋吧,围棋吧,学生随时可以对弈一局。班班实现了电子白板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镇外孩子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现在由于学生的增加,教师严重缺编,校领导们都在担任主课上课。由于教室的不足,明年有可能取消学前班招生。

学校遵循“享受成长快乐,形成良好习惯,培养健康人格,发展个性特长,塑造高尚灵魂,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以“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为宗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我09年调入xx小学,为了使孩子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大胆的开设“国学”课。目前,一年级开设《弟子规》,二年级开设《三字经》,三年级开设《千字文》,四年级开设《笠翁对韵》

五、六年级开设《论语》。为营造学好中华经典的氛围,学校投资10多万元,建设了“孔子书苑”“孔子学堂”,师生穿上汉服到“孔子学堂”上课,享受中华经典地熏陶,效果非常好。我们坚信,要成才,比先学会做人,有大德者,才能成大才。

为了发展孩子们个性,培养特长,学校每天下午第七节课,全部设为二课活动时间。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活动,学校不收任何费用,每项活动,都有高素质的教师辅导。目前共有35个二课班,1500多人参加二课活动。学前和一年级除外,还没有达到全员参加,希望家长督促孩子尽量参加一项二课活动。

为了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从2009年开始,学校以千分制的形式,全方面评价学生。期末在家长通知书上,你们看到的,不单单是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的考试成绩,而是音体美劳,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等综合成绩,我们表彰的也是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们综合素质,因为,现在及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的人才。

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始终占全县前列,2012年小考成绩又获县城学校第一名,全县48所中心小学第二名(第一的是毕业班只有29名学生宋杖子小学),7月份学校以高标准通过了河北省教育督导综合评估,并得到了省评估组的高度评价,说我们办学有思想,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课件>被教体局评为迎检先进单位。

各位家长,学校虽然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品牌学校的标准还差很远,希望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明年操场投入使用,学校将开展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实施2﹢1工程,即每名学生必须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技能。组建千人的契丹锣鼓队,明年建成xx小学电视台,到时再有这样的培训活动,在班级里通过大屏幕就能看到讲话人讲话了。这需要大笔资金,目前学校比较困难,一年向供热公司交取暖费就得41万多。希望在座的大老板及有意向的家长们捐资助教,我们见不胜感激。

会后学校将下发《xx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征求意见表》,希望家长们多提宝贵意见。

最后,祝各位家长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万事如意!

谢谢!

第8篇: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这是一个学校的灵魂。那么,如何让她丰满起来,灵动起来?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课程建设。宜川中学是上海市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校50年来,学校教职员工薪火相传,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适合学生主动和谐发展”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课程建设的理念、目标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是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学校切实而有效的课程体系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提供了必要的保障。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我们根据二期课改的理念和基本要求,对学校课程进行了整体规划,以期对学校课程建设作一次全面的梳理,也希望以此科学有序地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二、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课程理念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灵魂,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二期课改的基本要求,学校明确了“适合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课程理念,并确定了课程目标,以此来引领学校的课程建设。

(一) 课程理念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新教材的全面实施,学校加快了课程建设的步伐,在承继原有办学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学校与时俱进地拓展并丰富了办学理念的内涵与外延。“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是指追求对人本身的关照、关怀,就是要使学生主动、自主发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品德陶冶相融合;促进学生知能、情感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是“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必然与结果。

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按照二期课改的基本精神,进一步明确了“适合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课程建设理念,提出学校的课程:首先,应该适合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能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其次,应该实现教师的主动和谐发展,能满足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全面发展,以骨干教师引领下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以主动发展为特征的教师持续协调发展;第三,应该实现学校的主动和谐发展,能促进学校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 课程目标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社会化的主动和谐发展为目标,努力把宜川中学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城市守信品质、开拓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素质,能主动和谐发展的现代公民,形象的表述为“朝气蓬勃、举止文雅、智慧多元”。其特征为:(1)具有优良品德、健康身心、扎实的基础学力和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2)具有开放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品质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善于沟通与合作。(3)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4)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实现学校“朝气蓬勃、举止文雅、智慧多元”的培养目标,学校遵循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的课程原则,确定了课程建设目标,具体包括:(5)以人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6)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7)以学习方式优化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8)以教学方式优化为切入点,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三、课程结构与课程实施

根据学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学校形成了“适合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课程结构,并按照年级特点、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学习内容的不同,从多方面优化课程实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

(一) 课程结构 根据二期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学校进一步完善“适合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课程结构,并逐渐形成“崇尚人本情怀、强化统整功能、注重体验感悟和团队合作”的课程优势。学校课程分为三大类,即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其中,拓展型课程包含:学科类拓展型课程、社团活动类拓展型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类拓展型课程,构成一个具有互补性强、统整性强两大特色的课程结构,为学生主动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1、 基础型课程。

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按要求富有弹性地完成国家规定的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性学力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充分体现基础型课程实施的创生性。

2、 拓展型课程。

学科类拓展型课程:坚持校本特色和自主研发,着眼于满足学生不同发展方向的需要,着眼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侧重于学生发展性学力的提高。

社团活动类拓展型课程:细分为人文、科技、体育、艺术、家政五大类,并分别制定了拓展型课程的年级总目标与分目标,以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主体性发展要求和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类拓展型课程: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社会化教育系列”、“‘成人’教育系列”、“个性化发展教育系列”和“自我管理教育系列”五大课程系列,明确年级活动目标。内容与形式,使课程的结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 研究型课程。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发展需要,进行分层细化,确定年级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创作”等一系列自主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感悟与体验,养成创造性、开放性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力。

(二) 课程实施

1、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核心,全面渗透学校德育。 进一步丰富和加强德育领域里“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社会化教育系列”、“‘成人’教育系列”、“个性化发展教育系列”和“自我管理教育系列”五大课程系列。学校以榜样教育、“红色普陀”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为重点,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育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开展“刘翔日”主题纪念活动,激励学生奋勇拼搏,超越自我;开展“红色普陀”教育活动,用学生身边的革命先烈感召学生;以社区服务、社会考察、志愿者服务为重点,组织高一学生开展社区课程,组织高二学生开展农村社会生活实践课程,组织高三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增强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感受奉献之美;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以“十六岁花季”、“十七岁健康青春”和“十八岁成人仪式”为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礼仪之美、身心健康之美、拼搏之美;开展班集体建设活动和学校自主管理教育活动,通过“让班级变美”、“让校园变美”,使学生领悟自我管理的意义和艺术,体验管理之美;以美育节、科技节、体育节、思想节、学术节、广场音乐会、主题升旗仪式等传统活动为载体,以“发现优势、体验成功、追求卓越”为分级递进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成长,体验成功快乐,体验自我展示之美。

2、 全面落实“主体研究式教学”的课程实施形态。

重点开展“基于学科的主题研究式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依托学科特点,深入探讨具有学科特点的“主体研究式”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形成相应的基本程序和操作要点。如语文学科的“大语文教学与合作参与”、数学和地理学科的“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法、信息技术的‘目标探究式教学“等。开展”宜川杯“教师专业能力评优活动,举办“‘主体研究式’教学之我见”征文活动,形成一批较为典型的“主体研究式”教学样式,有效引领“主体研究式”课堂教学的深化。通过全面落实主体研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现对“主体研究式教学”的研究从个别行为逐渐向团队行为过渡,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意识,加深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丰富课堂教学形态,有效地推进学校课程的实施。

3、 有效普及信息技术为重点的课程实施手段。

重点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主体研究式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创设的网络平台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使信息技术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重要手段。学校利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优势,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资优学生培养”项目研究,进行“目标探究”教学样式的探索。举办“宜川杯”教师电脑作品大赛,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主体研究式”教学的整合。通过作品的制作,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主体研究式”教学的整合,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4、 努力体现创生兴、时代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实施特征。

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课程实施中突出时代性、创生兴与综合性,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的实施继续坚持“融入时代元素”、“走进学生生活”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社会热点、贴近科学前沿、走进学生生活,力求使基础型课程焕发出时代气息;坚持课程的综合性,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强调德育与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采取教师独立开发、教研组联合开发、优秀课程引进等措施,鼓励教师将各自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资源。

第9篇:用教育智慧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摘要:班主任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少年,只要把“人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看作教育的终极目标,她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自己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推动她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给她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

关键词:班主任 教育智慧 青少年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班主任,尽管我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我一直在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25年来,为了这一目标,我和学生共同进步、一起成长,这其中有辛劳和汗水,也有无尽的欣喜和欢乐。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与其说是付出,不如说是收获。因为,这份普普通通的工作,让我充分体验和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一、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

作为班主任,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的潜能和成功的可能。学生潜力的充分开发需要合适的教育。我们承认学习是艰苦的,但是,如果学习能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相结合的话,他们就能从中得到极大地乐趣,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爱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要爱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细心寻找他们的优点,想方设法予以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把这种体验迁移到成长的各个方面。靠这一方法,我成功地转变了不少学生。

有个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性格非常内向,入校时成绩排在全班最后,比较自卑。在一次联欢会上,这位学生的街舞表演非常精彩,在评选“班级之最”活动中,大家送给他“最炫街舞”称号。这使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看到了自己的潜能,并且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给予热情鼓励。从此,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努力奋进,毕业时如愿以偿地找到了自己热爱的工作。母亲节时,他给我发来短信说:“我曾经感受到您对我母亲般的关怀……感谢长久以来您对我求学问、学做人等各方面的培养和教诲,”

二、引导学生树立一生的理想

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把学生培养成完善的人,再高明的老师也不可能把学生终生所需的技能都交给他。老师所能做的,只是把学生引上追求完善的道路,并给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作为班主任,我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教孩子几年,心里想着孩子的几十年。我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着想,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我认为一个学生成功的标准应该是:通过学习的过程,磨练顽强的意志品质,建立起强烈的责任感、自制力、自信心。因此,我始终以热爱生活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想法设法营造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理想。

每一届新生入学,我都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说出自己的宏图大志,并把这一切用文字记录下来。最后,我把全班学生的演讲稿编成一本文集――《我们心中的大舞台》,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让他们懂得:只有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挑战自我。

三、给学生真正的爱

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作为班主任,只有了解学生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乃至精神世界,才能为每个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只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才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意识,从而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人。

爱学生就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设计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教育方式。学生往往“喜新厌旧”根据这一特点,我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制定了一项有趣的奖励办法――持分竞争――实物拍卖。首先,我和学生一起把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表现量化成分数,没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累计得分,然后用自己所得分数“竞拍”自己想要的奖品。奖品设置非常丰富,从价值几十元的讲座光盘到几元钱的日常用品不等。学生要想得到这些奖品,就需要“持分竞争”。这种方式让学生真实地体验竞争的激烈和艰辛,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愉快。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爱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爱的能力。一个人,只有懂得爱,才会善良正直,才会有同情心、责任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引导孩子们去爱亲人、老师、同学,甚至他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小猫小狗,不断提高他们爱的能力。

我带的每个班,“爱的系列活动”都贯彻始终。首先,我引导学生学会爱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让学生明白,如果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我都会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给父母写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时邀请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参加庆祝活动、联欢和户外体验活动。这些活动增进了家长和子女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亲情、友情、师生情谊使班级充满了和谐和温馨,无形中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学生也在这样的体验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善良、正直、宽容、负责。

四、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人文素养

我的班级文化建设重点是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享受阅读的快乐。

为营造书香氛围,我个人捐出自己的图书,和学生一起建立了班级阅览室,又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兴趣爱好,和学院图书馆的老师协调好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翻看报纸、杂志。我身体力行,每年自己都买一些喜欢的报纸杂志,保证每周一本书,认真做摘记,并把自己认为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讲给学生听。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的必需。学生在阅读中与古今中外的伟人对话,从传世经典里吸取营养,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言谈举止更加高雅。

我还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经常讲一些对学生得身心对有好处的科学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内容,特别是教学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增加了学生的很多人文素养。一位毕业的学生在给我的来信中说:“老师,您能胸怀一颗坦坦荡荡、清清爽爽的心站在学生面前,毫无矫饰地袒露自己的思想,让我们永远感到您是一位可亲可敬、可以信赖的人”

五、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

教育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现实、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因此,班级管理不能只面对学生,还要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并充分发挥家长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

作为班主任,我有意识地向家长介绍一些家庭教育知识,以促进和补充学校教育。除了电话、走访和短信外,我还用写信的方式与家长交流。接手新班的第一学期,我就经常和一些有问题的学生的家长联系,内容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我班的情况、我的教育理念以及一些教育子女的具体经验和家庭教育的典型事例。由于这些非常有针对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卓有成效的班级工作,使我真正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成了学生可亲可敬的良师益友,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家长的高度评价,我自己也体验到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乐趣。

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班主任完全可以成为富有时代精神和创造活力的人。班主任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少年,只要把“人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看作教育的终极目标,她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自己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推动她学习、思考、探索、创新,给她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她的生命和才智,也在为事业风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从而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

上一篇:反风演习记录下一篇:ccd相机成像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