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生的命运

2022-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改变一生的命运

高考,能否改变我们的命运

阳光总在风雨后

刘曦冰

牛韬 19岁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高考只是人生众多的考试中很普通的一次测试,上了大学还有IELTS、TOEFL、GRE和考研;工作以后还有升中级、高级职称的考试;而且工作中遇到的每个困难也都是一次考验,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它们,你的人生就是失败的。

刚上高中时,我还是个无知的少年,对上大学的概念也仅仅停留在容易找工作上,因此对以后的路怎么走还很迷茫,只是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跟着肯定没错。到了高二,我逐渐地认识到假如按照别人已经设计好的路走下去,也许坎坷会少一些,但是自己的能力却很难得到锻炼,而且这样的生活索然无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我经常和外省市的同学以及留学生交流,而他们的一些看法也着实触动了我,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的人生观。

比如说,到底学校的牌子重不重要?以前我的看法和大家一致,有一线希望上名校就不上普通的,然而通过频繁的交流,我逐渐接受了他们的观点,上哪一所大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已的专业,确定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感触比较深,那就是山西的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而且上了大学后大都没有竞争力。我认为这和我们的学校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学校里学生没有任何机会主动进入实验室操作,即使是实验课,也以老师口述为主,轮到自己做的时候,仪器非坏即老化,根本无法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更可悲的是,同学们对待实验课大都满不在乎,因为考试不考!为了以后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我抽出了一些时间用于阅读实验方面的书籍并动手做。说起来很轻松的一个实验往往需要几个小时耐心钻研的事实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理论和事实的巨大差距。正是从这时候起,我下定决心要走科研这条路。我知道,这条路荆棘丛生,也许头破血流,也许柳暗花明,但是我会坚持下去,因为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回首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感慨万千,其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中国这一套教育、选拔制度。从小就被灌输要按照固有的模式一步一步念起,然而书念得越多却越糊涂。有的人读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有的人是为了挣大钱,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却极少有人是因为热爱科学,即使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也少之又少。我不禁要问我们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接受高等教育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是必然的结果。在美国,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做起了家庭妇女,而在我们看来,这是极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对于经济发达的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措施,大部分人都可以享受它,因此,人们并不会以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作为评判一个人成功的标准,而是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标准。我们国家还很落后,再加上人口众多,上大学就只能是少数人的梦想。物以稀为贵,一时间,大学生成了香饽饽,因此人们便蜂拥而上,然而我们只是一味地从众,认为大学毕业就什么都有了,却忽略了上大学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离成功还差得很远。

刘小俊 21岁 为了父母争口气

高考结束已经一个月了,成绩还算令人满意,最起码与自己的预定目标出入不大,但无论可能性有多大,录取通知书拿不到手,心里的石头就落不了地。

我害怕失败。我今年21岁,已是第三次参加高考了,补习两年如果还没有考上,我怎么向省吃俭用、辛苦劳作的父母交待,怎么有脸去见资助我上学的二姐夫,我害怕邻里亲戚失望的目光,害怕村里人的冷眼。这样的心理压力从上一次补习就有了,那时,我就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机会,明年高考只能成功。

要说到美术,我到现在也只不过接触一年而已,但听说艺术类比较好上大学。于是在第一年复习的半途中就毅然决定去学画。其实,最主要的是我文化课基础不行,所以才走这条捷径。

2003年夏天,我帮舅舅卖了一个多月菜,又去工地干了几天活,挣了150块钱,这是我第二次打工。记得第一次是17岁那年,跟着父亲去工地当小工,本来和老板讲好一天15元,我咬紧牙关于了10天,老板给了100块,说我太小干不了。那天我哭了,我知道父亲挣钱是那样的难,父亲是个老实得说不了话的人,被别人坑了也不会去讨公道,我既可怜父亲,又抱怨父亲为什么只会木头人一样的受苦,为什么这么没出息。我怨恨老天爷为什么把我生在这贫苦的家庭,吃不上好的,穿不上好的,别人有的游戏机和文曲星,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梦,就连看电视都得跑到邻居家里去,我喜欢听音乐,没有好的随身听;喜欢打篮球,不敢向母亲开口买运动衣;眼睛近视了,只能配个几十元的玻璃镜,我的生活被一个“贫”字压得干瘪了,被一个“钱”字困的没有色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懂事了,父母的辛苦都是为了我和三姐读书,为了让我们将来能出人头地,不要像他们一样受苦受累一辈子。现实的一切,让我年轻的心又感激,又沉重。母亲日渐消瘦的身体,父亲满头的白发让我忍不住流泪。现在63岁的父亲,就像80岁一样老。父母都已到该安度晚年的年龄了,还每天为了我辛苦的工作,我憎恨自己为什么只能带给他们负担,我也曾想过放弃学业,打工挣钱好好孝敬他们。但是我了解我的父母,他们就是要供我上大学,只要我上了大学,他们这一辈子的苦就没白受,他们在等待那一天。如果我放弃学业,他们会更伤心更难过,这么多年就养出了个不争气的儿子?所以,我补习了两年,一心就是想要上大学,就是为了能实现父母对我多年的期望,让他们多年劳累的心得以安慰,为他们争口气。将来让他们过富裕的生活,有新衣服穿,有肉吃,把身体养好,不用再吃苦受累。

赵凯 20岁 上学就是攀岩

在漫漫人生路上,需要做许多的选择。我是一个刚参加过高考的学子,正在对自己的前途做出选择,即:上学或就业。我选择了上学,因为在我心里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只有上学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力。

有人曾这样引导过我:“对于一个平凡的人来说,上学就是攀岩,每当你向上爬一段,你的视野便会开阔一些,但在你视线里的景物仍不及你再向上一段看到的范围广。这是由于高度的限制,当你不断向上,你的视野便会不断的变广,便会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同样学习也如此,你所学得越多,你所理解的事务也会越深刻,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展示自己。”是啊,在未来的社会中竞争是残酷的,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找到一席之地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去更好的为自己以后的生存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在我的身边,有不少同学已经参加了工作,工作固然好,可是每当看到他们晚上回到家的疲惫和那悔恨、无奈的眼神,似乎在不断地向我述说:“还是上学好,不用这么累。”,每月辛辛苦苦的工作拿到的仅仅几张大钞而已,或许这对他们已经是一种欣慰了。可那种极不相符的收入与付出,让我感到心酸。有时我的朋友们坐在一起常常说起自己对上学的感受,有位说:“不管怎么说还是上学好,最起码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辛苦。”“上学,唉,说起来上学,我现在还真有点后悔……”“好好学吧,以后咱哥几个指不定全靠你了。”看着他们的眼神,无意中流露出对过去的悔恨和对上学的渴望与无奈,让我更加认定上学才是我所需要的,深造才是自己的捷径。我也不断在想:为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为了朋友对自己的希望,为了自己的愿望,为了自己的将来,我相信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一杯浓香的咖啡,当它不加糖的时候,味道是苦涩的,这正如我对上大学的认识一样,闻香只是远处的感觉,而品尝则是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我看来大学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的气氛是不同的,生活是丰富的……这只是我对大学的一种想象而已,我只是闻香,还有待于去品尝。

让我们荡起双浆

天 天

上大学为了什么?这种讨论之风曾经弥漫校园,同学们都陷入了思考之中。在对正在上大学的学生的一次采访中我发现理由千姿百态,相差甚远。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人生态度都不尽相同,当然上大学的目的也是千差万别。

为了跳出贫门

有几个同学因家境贫寒而来上大学,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跳出贫门,让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贫困是根针,刺激着每个贫困的学子。出身贫穷不是我们的错,但不能改变贫穷的现状就是我们的责任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改变出身的方法似乎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用知识剥去贫穷的外衣,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而要得到可以改变命运的知识,上大学成了一种必然的捷径。家境贫寒的学生走进大学后,有了明确的目标,往往会很认真地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因此他们也会很快脱颖而出。”正如一位湖北的同学所说:“我们那儿被人称为‘将军县’,一共产生过几十位将军,就因为我们那儿很穷,穷得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我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动了一辈子,吃够了贫穷的苦,所以他们希望我能上大学,走出农门。”

贫穷更能锻炼人的意志,当我们把贫穷不看作一种悲哀,而看成是一种财富时,我们的学习动力会更足,我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会更大。贫穷是一所大学,精神是财富。当我们把贫穷和责任连在一起时,我们的大学生活就决不会和郁闷挂钩了。时刻铭记我们来到大学的目的——改变贫穷的自己、家庭、社会,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上大学为了改变贫穷的命运几乎成了所有贫困学子的共同心声。贫困不会永远存在,有那么多立志改变贫穷现状的大学生,贫穷的雪球在酷热的夏天不会存在长久的。上大学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所以我们来到了大学。”

上了大学似乎就完成了任务

来自本市的一位男同学说,考大学是自己的事,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是父母,和几个同学一样,他们不太清楚考大学究竟是为什么,因此,一旦进入大学校园,似乎就完成了使命。

“其实,考大学时我也不太清楚上大学到底有什么意义,似乎只是为了和别人一样,父母会竭尽所能安排好我的生活,并且为了我考大学费了不少功夫,打听学校,找老师商量,我仅略知一些上大学的好处,就是以后可以找一份比较不错的工作,而且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找一份工作,如果没个大学文凭,那就等于是流氓,等于没工作。但上了大学后,我发现自己的学习没劲了,因为上高中的时候,仅仅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同学们都一样每天都只啃书本,不闻窗外事,可这目标一旦实现了,就似乎完成了任务,心里不免会松懈起来,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乐一番。还有,上高中时兴趣狭窄,爱好很少,一门心思考大学,没有形成特长。一进入大学,就迫切地想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玩这玩那、练这练那上,然后就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不只是我这样,还有大多数同学都如此,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活动很多,同学们都在锻炼自己的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办事能力,我为什么就只得学习呢?如果毕业的时候除了一纸文凭外毫无所获会有一种遗憾的感觉。别人玩的我们也玩,高年级同学谈恋爱,我们也少不了谈一

谈,久而久之学习已经变得不重要了。还有一种现实的说法是搞导弹的不如卖鸡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所谓知识贬值,有些同学觉得读书无用,他们会去学做生意学办事而不学习课程。”

在大学里磨练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大学的校园里自由驰骋,他们是学校里浓缩的精英,他们要为自己奋斗,他们要为未来奋斗,他们正在篡写自己的历史。

“作为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我很感谢大学生活,它给了我眼光,给了我方向,给了我智慧。说这话并不夸张,其实我是一名中专生,在中专毕业那年同时考上了本校的大专,一年后,我发现我的眼光看远了,利用假期间,运用这一年所学到的知识到外面打工,挣了一点学费,学了一点知识,丰富了我的生活。我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因此总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家里的生活会好一些,上大学时很用功,这不,第二个暑假期间,我已经组织了一个英语口语培训班,希望能办得成功,将来能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创建一个英语学习园地。对,上大学对我而言是想提高自己的素质,多学一些知识,多多锻炼自己,这是一个人一生难得的好机会,以后我还会继续读本科,为将来真正进入社会打基础。不只是为一份好工作,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会更加巩固、完善、全面。”

我是“放羊娃”

这是一群不知所措的大学生,他们看上去生活得潇洒、自由、愉快,可有一天,他们终于发现,自己就是那个“放羊娃”。

在大学这张安逸的温床上一呆已是两年,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失去梦想,失去自我。直到最近看到了一些东西,我又开始了思考:什么是大学!我们心目中的大学生和现实又相差多少?

我曾经制造了无数个故事,可是到最后却淹没在故事中。我一直在选择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刚看了一部电影,它更像是一部纪实片,记录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上课睡觉,替人签到,宿舍打牌,上网聊天,抽烟,喝酒,打架,吹牛……甚至连宿舍里称谓都一样。可是看完以后,那种感觉是气愤,是恐惧,是思考。气愤作者竟会把大学描述成那样一种颓废、无聊的生活;恐惧的是,在我的身边,我的的确确看到过那样生活的影子;我思考,思考我的生活,我的目标。”

想象中的大学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描写的世界……但是现实与想象永远存在着差距,主人公终于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大学,于是她毅然决然地走了,走出了她曾经心目中的象牙塔,走得那么坚定,走得那么悲壮。她以为自己走出校园,就选择了属于自己的选择。可是她不愿承认那只是一种逃避,逃避那种没有方向的茫然,逃避那个没有梦想的现实。她不是在选择而是在逃避。在她走之前她曾问过男主角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上大学。”“很简单嘛,只有上大学才能有好的工作,好的工资,好的房子,还有好的老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很久以前的那个“放羊娃”的故事:一个记者在大山里看到一个放羊娃,于是问他:“你为什么放羊啊?”

“放羊挣钱呀?”

“挣钱干什么呗?”

“挣钱盖房子。”

“盖房子干什么呀?”

“盖房子娶媳妇呗。”

“那娶了媳妇又干什么呢?”

“娶了媳妇生孩子。”

“生了孩子干什么?”

“生了孩子给我放羊呀”

……

以前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以为那仅仅是一种教育不发达地区的无知表现,可是,当我看到男主角的回答时,那种感觉和当时听到那个放羊娃的感觉竟如出一辙,那是一个大学版的“放羊娃”,没有报负,没有理想,只有随波逐流的庸碌。

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将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我们一直都不愿承认当代大学生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因为我们一直都在心底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优越感,看看以上的情景吧,虽然有些有所夸大,可都并不是无中生有。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的有些作法,究竟算不算一种精英化的行为呢?一方面,我们心存优越感,自视甚高,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可另一方面,我们却令我们的行为大众化了,世俗化了。我不是想批评谁,我也是以上我所描写的大学生中的一员。每一句话,都是我对自己的一种反省,对自己的一种解剖,只是警钟,在独处时反躬自省。

大学教育有很多优点。大学生能有充分的机会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事物、增长一般与特定的知识、为自己所选定的职业生涯作准备,并培养独立的个性。这些全都是值得追求的宝贵目标。但是现今大多数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要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准备。在过去,大多数上大学的人只是希望让别人觉得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实际得多。由于必须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和别人竞争,因此,讲求实用价值的教育就变得很重要。此外,高等教育是一项重大的投资,所以大多数的学生都会竭尽所能,想从中得到一切。对这些学生而言,最好是有明确的职业和教育目标,而不是在大学中才试着自己去寻找。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是什么样的人

刘曦冰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采访容老师就像是翻阅一部文学、哲学与经济学融会贯通的激人奋进的励志书。既有文学的史实、厚重,又呈现哲学的思想、智慧之美,还有经济学的严谨、有序。

“1966年小学毕业,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只好辍学,我从小的志向是当一名作家和科学家”。

“15岁就参加了工作,做了一名合同学徒工”。

“您为什么要上大学?”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对于容老师这样一位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的教授应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个问题,但容老师的开场还是让我毫无准备,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一名小学生成为了一名教授?

原本学习成绩就很好的容老师,在进入十三冶搞宣传工作时,为了寄托人生的寂寞,利用工作之便读了很多当时的禁书。后来还从事过诗歌、剧本、作曲的创作。

在当时“文革”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自修文学虽然让自己变得充实,但对现实社会,对人生到底怎么发展却找不到答案。于是又转向自修哲学,并做了大量笔记,用容老师的话说:“哲学是一门使人智慧的学问。”由于当时身在十三冶机关,企业研究的就是经济。于是,又一头扎入了更难的经济学中。在十三冶8年的工作中,从文学到哲学再到经济学,容老师均以自学为主,期间也得到过三位恩师的理解与鼓励,以及工人师傅创造条件支持他学习。还有父母、兄弟姐妹,对自己的帮助。可以说,在十三冶的8年,对容老师磨练很大,用容老师的话说:“人生磨难其实是一笔挥之不去,用之不竭,能受用一生的财富,尤其是在艰苦环境下学习的知识是非常牢固的”。

说起高考,容老师兴奋不已,就像一名刚参加完高考的考生。“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正在十三冶武汉武钢工地,在没有任何复习资料,离高考还有3个月的时间,我报名并经过严格的组织审查,最后在武汉参加了山西省的高考。

所有人都以为容老师一定会金榜题名,我也这么认为。结果,容老师话锋一转:“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落榜了,因为我选择了经济学,但数学又是弱项,由于只有小学基础所以考了零分。可想而知,来自单位同事、朋友的压力当时有多大,24岁,好像高考落榜一下子打乱了原本看似平静的一切,我甚至不愿出门”。还有人说:“不要考了,真正的作家都不是大学生。”

当再次面对78年的高考时,容老师选择了继续考,还是报经济学。并用了5个月的时间边工作边补习数学,最终被山西大学经济专业录取,当时,已经25岁的容老师是班里最大的大学生。

问起为什么选经济学,容老师说:“人生的经历应浓缩到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点上。从经济学角度讲,人生的社会总价值是公正的,你有了投入,就会有产出回报,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资本,就是力量,就是财富”。

说到上大学的重要性,容老师说:“这是现代人的立人之本,立世之本,只有接触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要不人生是不完整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残缺的记忆被岁月的长线串起时,走过的痕迹却依然清晰可见。

高考的副作用

时间被周主任追溯到了1940年前后,1932年出生在北京的周倜与父母逃难到了徐州。还是个孩子的他,经常能看到在家门口的一个诊所里,有一位穿白大褂的白胡子老爷爷,握着每一位前来看病的患者的手道别并叮嘱着,那慈祥的笑脸和病人感激并渴望的目光,永远编织成了一幅最美的图画,根植在一位小小少年的心中,他觉得穿白大褂的白胡子老爷爷就是天使。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这种启蒙教育则在幼年的周倜心中播下了一颗上大学,上医学院,做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的种子。

1951年,如愿以偿的周倜从北京来到了山西太原的“山西大学医学院”(今山西医科大)。

当时的山西太原,据周主任讲,还是一个破旧的小城,由于没有高中生,所以医科大学学生主要是从北京、天津招来的,当时他们戏称“北京班”“天津班”。火车一进站,一些北京、天津的同学看到太原的现状,还没有出站就放弃学业回去了。在就读的五年中,又有一些同学陆续转学回去了,可周倜坚持了下来,他说:是热爱,是一种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使他学无止境,直到现在,周主任还在互联网上天天查询相关专业的最新国际动态。

周倜说:当年上大学,分配工作,都是国家统一考试,统一招生,统一分配。要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服从祖国的需要。在五年的大学生活中,虽然条件很艰苦,吃的是和子饭、窝窝头,但依然没有减弱他对医学知识的热爱,在校期间,还因为学习刻苦,被学校推荐为学生委员唯一代表,参加了中苏友好协会。当时他就觉得: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是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并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1955年7月1日,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省内最大的省人民医院开院筹备。作为当年的优秀毕业生周倜被分配到省人民医院工作直到今天,近50年了。虽然早已退休,却依然战斗在一线,甚至去年的非典战役也作为专家参与了“战斗”。

现在一个医生的社会地位,已普遍被认可并受到尊敬。但说起当年,周主任说:“我们那个时代歌颂的是工人,医生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待遇也不是很好,上大学并不是社会的主流,很多人宁愿当一名工人。为此,我并没有感到不满意,同样的为人民服务,49.5元我挣了20年,可我的兴趣使我在医学事业上越活越年轻,越攀越高,这是我一生的骄傲。现在的大学很商业化,不像以前的学生上大学动机比较单纯。上大学是一个重要的选择,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模式和方向,并教给你一技之长,让你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周主任现在的医学成果早已超过了当年心中的白胡子老爷爷,但每当我看到他,就犹如看到了他儿时心中的梦,这把火炬传递的不仅仅是光明,更是生命的延续和对医学事业的执著。

“读大学为了拿学历文凭”,是习以为常的答案

过去读大学的人少,毕业后都是

国家干部。只要通过了由政府组织的入学考试,进入国家计划内按照统一课程安排学习,不论是哪个学校,不管是怎么学出来的,拿到“学历文凭”就有了国家干部的资格证书,可以走遍天下。入学考试不仅决定上哪个学校,还决定了学习的终点,常常要一生戴着“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的帽子。没有学完就叫“肄业”,视同废品。近年来读大学的人多了,专科学历难找工作,招聘都要高学历,于是就“专升本”,甚至千军万马考研究生。学什么内容似乎并不重要,研究课题也不必是志向所在;不能发现问题,只会收集现成“结论”;不是追求日新月异的科学和文化,而是追求学历文凭。读书人又在演绎一部新的《儒林外史》,有的年轻人把读大学作为脱离“社会底层”的阶梯。大一统的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简称高考,在每年的7月7、8、9日进行,现在改为6月,时间为两天,是多少人一生的命运由此决定。

如此重要的考试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人们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尽管每年高考的时候,我们都要教育我们的孩子要理智对待,说什么行行能出状元。但是我们平时更多的是告诉他们要坚强面对,要锲而不舍,要重头再来。我们希望的是高考的状元,并非卖肉的状元。因此孩子们的心中永远有一个金榜题名的梦想在左右着他们的意识。他们也明白,高考落榜是一件丢人的事,考不上甚至和他们的道德思想水平有了必然的联系。这是一种可怕的世俗观念,考生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失去了太多自我的追求,而成为社会的棋子。因为高考而衍生出来的副作用就不能杜绝,并严重地伤害着我们的机体。

全民备战的社会消耗。我们总在总结高考的辉煌成果,对因为这场全民运动而造成的无谓浪费似乎没有多少人关心。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字来佐证我的推断,但在高考期间,建筑施工的管制、家长的陪伴、各种服务考生的措施、社会舆论的关注等等都无可争议地消耗着超常的能量,而人们因此所忍受的心里煎熬更是不能用物质能够衡量的。

作弊的屡禁不止。尽管对于作弊者的惩罚在不断加码,尽管还声势浩大地进行了签署诚信承诺的运动。今年的考试仍然在新疆、河南等地出现了规模不小的高考舞弊事件。在人们痛心诚信的丧失之时,对于高考其实我们有许多值得反思的东西。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谓的勇猛是建立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前提下的,而高考能让人变得不惜以身试法,可见它的诱惑力非比寻常。当作弊成为取得胜利的一种手段的时候,我们高考的纯洁性和权威性就变得不堪一击了。更加可怕的是,作弊的蔓延趋势对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冲击远胜过小商小贩的那点造假小技,它动摇的是人心灵深处的神圣底线。

如果说上面的副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制度来加以控制的话,那么考生因为失利而所选择的悲剧方式则是我们几乎没有办法去阻止的。考生在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变得脆弱,以前被视为佳话的8年抗战之类的人物,在今天是没有指导意义的。高考不仅是一次智力的较量,也是经济水平的斗争。一个考生的失败已经超出他自身的价值范畴,可以相象他们面临着怎样的压力,每年那些离我们而去的鲜活生命,难道只是惋惜和遗憾?

考试是不能废除的,至少现在

如此,高考似乎又演变成了新式的科举。于是一些偏激的人们甚至呼吁废除高考制度。但不论如何,高考作为全国性韵大考,它的存在不是没有根据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科举制度被我们说成是封建毒瘤,但它存在了那么长时间,不能否认其存在的理由。因为对人才的选拔,在不能达到见者有份或者完全有机会用实践测试来代替的情况下,考试是最科学的方法。

在承担超实际的工作之前,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须的。就像考试,考察的大多是你在进行现实操作之前的理论积累。在用实践检验你的理论之前,是一定要先检验你的理论基础的。考试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这种任务。也许考试的成绩根本无法替代实际的水平,但是我们也不能用实践经验的考核去把前人的成果一笔勾销吧?再者,社会是没有能力去为每一个人提供一次现场操作的演示的,即使能够提供,那也是考试,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说到形式,我倒觉得用更多的考试形式来考察人才,可能是避免单一考试模式,比如高考给我们带来副作用的有效办法,也算是以毒攻毒吧。

用更多的考试来消解高考的弊病

我们批判高考制度,其实更多的是批判它的形式,比如:高考制度忽视全国教育状况的差异,尤其是边远地区和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的差异;忽视全国高等院校的差异,剥夺它们的独立自主招生的权利、自主制定人才半成品采购标准的权利,甚至连招生计划、课程设置都要管。结果是中国的所有大学大同小,没有自己的个性;忽视人才多样性、差异性,将全中国所有多姿多彩的中学生装进所谓标准的高考几张试卷的套子里去折磨、考评等等。

但是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它也逐步向科学化、人性化利差异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中其它考试的大量出现,也在消解着高考的冲击。成人考试、函大、电大等等,特别是最近火热的职业资格考试,在形式上至少给了中国的考生更多的选择。高考并非华山一条路。唯一遗憾的是这些考试惯性般地和高考扯关系,什么与高考同等学历的提法就无疑是在攀附高枝。其实,社会需求的不只是经过大学培训的人才,这一点大家都承认,但缺乏的是社会没有提供给非大学人才一次考试的机会。职业资格的考试虽然具有革命的味道,但是一些报名条件的限制却让人觉得是在嫌贫爱富。从业多少年以上,某某学历以上种种的限制似乎仍然在强调一种资历。而资历在中国的单位里始终扮演着决定命运的角色。我们不能用考试条件去约束太多的人,否则再多的考试,只能给人们加上更多的负担。

所以,我主张的更多的考试是一种开放的,脱离了条条框框的,人人面前平等的,不论身份的考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和优胜劣汰的效果。

当“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换成“人人面前考试平等”的时候,或许高考也就不那么让人敬畏了。

作者:本刊编辑部

第2篇:高考40年:改变命运的成人礼

中断11年的高考曾经阻断了无数青年的梦想。等到这一天,尘封已久的大学校门将重新打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背后是人们对自己、对这个国家重新燃起的希望。

1977年8月5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在亲自主持召开的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当场表态:“十六字方针必须推倒。恢复统一高考从今年开始。”

一锤定音。自1952年实行的高考制度又重新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一把尺子。此前,自1966年废除高考至1977年恢复高考之前的11年里,高等院校招生流程是遵照“十六字方针”进行的——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对于当年就恢复高考的决定,时任教育部长刘西尧说,今年(1977年)恢复高考来不及了,招生工作会议已开过了。邓小平坚持道,“今年就改,看准了的,不能等。”

确实不能再等了,中断11年的高考曾经阻断了无数青年的梦想。等到这一天,尘封已久的大学校门将重新打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背后是人们对自己、对这个国家重新燃起的希望。

改变一个国家和一代人命运的一句话

此时已是夏末秋初,恢复高考从决定到考试,仅仅间隔了三个多月。也因此,1977年是唯一一次冬季高考,大学新生在春季入学。

一道紧紧关闭了十余年的大门,一旦打开,一个国家和一代人的命运就此被改写。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消息一出,570万人报考,他们中有学生、有士兵、有工人、有农民、有知青……年龄跨度从13岁到30余岁。次年春天,27万过关斩将的佼佼者从天南海北汇聚到他们向往已久的“象牙塔”,从这里,他们启航。

医改专家廖新波就曾是这27万名佼佼者中的一员。1974年,廖新波在工商局工作,一个月的工资30元,与当时社会平均工资相比,这确实算得上待遇优厚。不少同龄人羡慕他,然而,他却觉得做工人更有意思,于是去无线电厂做了合同工,工资每月仅仅十几块。

然而,高考却使他走上了另一条路,与医学意外结下了缘分。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廖新波打算去拼一把,读大学是他为自己选定的人生。当时廖新波的第一志愿本来是华南工学院,但是以250多分的高考成績,他与第一选择失之交臂。广州医学院作为第三志愿录取了他,1978年3月,廖新波成为了一名医学生。

从1982年进入广东省人民医院算起,廖新波至今都没有离开医疗领域,从病理研究到医院管理,再到卫生厅行政职务。高考,让他从一名工人转变为一名深谙中国医改的专家。

1977年高考的特殊之处,还在于这是一次允许非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的考试,知名科普作家、中山大学教授李淼就曾在恢复高考之年小试牛刀。彼时,初中、高中的学制为两年制,刚刚由高一升至高二的李淼才15岁,学校在非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出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1977年的高考,他就拼命学习。“那时候重视数理化,我的物理和数学成绩很好,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次高考经历。”李淼告诉记者,当时对于提前参加高考的学生和应届毕业生设置两道不同的分数线,前者的分数要求更高一些。不过,现在的李淼也没觉得多遗憾,反而还有点庆幸,如果多考了十几分,他恐怕就会选择江苏省一所二流大学了。

第二次高考是在1978年盛夏,他记得天气特别热,临考前一天晚上,家人就为他晾好了一大茶缸茶,加了不少冰糖。“我背着装着凉茶的军用水壶,拿着准考证就去考试了。”李淼说,除了英语,其他科目都考得很顺利,自我感觉也挺好。因为当时英语不计入总分,仅做参考,绝大多数的考生因为英语教育的多年断档,在考英语时基本属于放弃状态,李淼也不例外。“我时不时拿起水壶喝凉茶,然后跟大家一样提前交卷,那是真的不会做啊”。

李淼的第一志愿是当时特别热门的中国科技大学,虽然他是1978年江苏省涟水县应届考生的状元,但还是未达到中科大的录取线。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经过“十年浩劫”的人们对于科学的向往是多么迫切。最终,李淼以420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录取,他的物理高考成绩与满分仅一分之差。

时至今日,李淼始终坚持,高考恢复了社会公平,使人们拥有了平等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使阶层向上流动有了可能,“我的祖父一辈是农民,父母是工人阶层,因为高考,我成为知识分子”。

知识改变命运,在上世纪70年代高考生的身上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毕业后,他们很快成为各个领域的中流砥柱,改变了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甚至,他们中的精英对中国命运的走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77年北京高考状元郭方所言:“那一年高考,是我个人,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次‘诺曼底登陆’。”

1977年、1978年这两年的高考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统一考试,报考总人数为1160万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仅有不足4%录取率的生动写照。即便竞争如此残酷,但却使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了书本,也使当时百废待兴的国家重新走上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轨道。

“包学费”和“包分配”的黄金时期

走过特殊的70年代,80年代的高考逐渐成为应届高中毕业生逐鹿的“战场”。与之前的高考生相比,因为国家各方面工作都渐渐步入正轨,教育更是如此,从小学、初中至高中,他们得以接受了完整正规的教育。也因此,考试,不能再临时“抱佛脚”,不能“搞突击”,当然,教育水平的提升理所当然地带来了高考试卷难度和录取分数线的提高。不变的,依旧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低录取率,以及高考几乎是走出农门吃上“公粮”的唯一途径。

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1989年期间,高考录取率最高的年份出现在1985年,为35%,最低的录取率是1980年的8%。在还是普遍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上大学的费用是国家包干,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因此,即便录取率很低,这仍是一条最为快速最为直接拿到城市户口,成为国家干部的路径。尤其是对于农村子弟而言,高考的吸引力更大。

从县委书记的任上“急流勇退”的陈行甲在回忆自己的高考往事时说道,那时候上大学的欲望比现在强烈,虽然当时(1988年)改革开放了,但他的家乡是山区,上大学是唯一的上升通道。他其实更喜欢文科,但在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整体社会氛围中,为了改变命运,他选择了理科。

他告诉记者,那时候比现在的学生要更拼。晚自习后回到宿舍,他们还要加班加点学习,犯困了,陈行甲就打一盆水放在床头,把脸埋到水中憋气1分钟,然后接着学。曾经,陈行甲为了惩罚自己在同一个数学问题上犯两次错误,一天没有吃饭。高考公布成绩后,陈行甲的数学将近满分。他接到了湖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1988年,全国272万考生中,仅有67万人被录取,录取率为25%。

从兴山县坐班车去宜昌,路上7个小时。从宜昌到武汉,坐绿皮车,又晃荡了足足12个小时。不过,陈行甲说,他一刻都没睡,兴奋得不知疲倦,虽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他知道自己已经是国家包分配的公家人了。

和77级和78级的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时已经是80年代末,从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浪潮,已经席卷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到1988年整整十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岁月里,青春的中国正以令世界惊讶的速度创造发展奇迹。而同时,经过了对“文革”的拨乱反正和深刻反思,80年代又迎来了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而这一切都投射在大学生的身上,他们不担心未来的就业,在学校时,读书但不读死书,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和迎接挑战的激情替代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陈行甲告诉记者,学校里的英雄不但会学习,还会唱歌会写诗,他自己也参加过文学社。同为80年代考入清华大学的高晓松不止一次在节目中谈过那段青葱岁月,在清华最让他羡慕的人是后来成为音乐人的小柯,一把吉他,席地而坐,拨弦而歌,就引来女生倾慕无数,那时候北京各高校被冠以才子的人或者茬琴或者作诗。

80年代的大学生活正如陈行甲所言,是一段“感性的、大胆的、没有框架的岁月”。同样,作为1985年从内蒙古海拉尔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的白岩松也曾提过,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而一旦上了大学,它彻底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让他必须学会独立思考。那个年代的大学校园,谈论的不是物质和美女,而是诗和远方,是家国命运。

“天之骄子”是80年代对大学生的最高褒奖,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开始以高考和大学为目标激励子女。教育资源配置在此时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重点班、重点校成为学生和家长追逐的目标。非但如此,学校通过所谓“预考”对高中学生进行筛选,只有通过“预考”的考生才能最终获得高考的资格,可见,升学率已经提到了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

这个时期开启了高考的一系列改革。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

“并轨”与“扩招”使大学从“精英化”到“大众化”

1994年,对于绝大多数的高考生而言,并没有感觉到任何不同,但是从这一年开始试行的“并轨”招生在此后几年内成为延续至今的规定。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消除了国家计划招生和调节招生的录取分数差距。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30%,甚至50%。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逐渐开始收费。

同时,大学生已经從“天之骄子”的神坛上被拉下,高考,对于更多的中国人而言,不再神秘,不再高深,也不再被赋予太多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仅仅是高中毕业时的“规定动作”。“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在中国变成了现实。同样,也是在90年代,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的大学生享受着计划经济余晖带来的最后的福利,后半段的大学生则全面走进了收费时代。

于是,这个阶段更多的是普通人享有公平竞争的考试权利,大学毕业后绝大多数人伴随着国家超出以往的快速崛起,而从事现在看起来稀松平常但以往却难以企及的工作。

已届不惑之年的李媛媛现在是南方一家三甲医院心内科的副主任医师,她出生在1977年,家乡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她告诉记者,上大学之前,她跟着父母去了一趟北京。“我记得,那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召开前夕。”李媛媛说,13岁的她第一次看到了偌大的北京城,那么高大的盼盼塑像,整个北京都在为亚运会预热,就连小女孩穿的蛋糕裙上都印有盼盼的图案。当然,最让她震惊的是,街上居然有那么多外国人,“一次见到有个中国小伙子跟外国人用流利的英语对话,我真是羡慕到不行”。于是,李媛媛暗暗下决心,要考到北京上大学。

“后来上了高中以后,我才知道,跟我一样想到北京上大学的同学太多了。”李媛媛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去那里求学是进入大城市最便捷的途径。

1994年,身为理科生的李媛媛感受到了一场变化,理科考试科目由7门改为5门,总分也调整为750分。录取类别有公费生、自费生、定向生和委培生。持续多年的“预考”在这一年成为了历史,每个高中毕业生都获得了平等竞技的资格。最终,李媛媛因1分之差与第一志愿北京医科大学擦肩而过,南方一所知名医科院校给她发来了录取通知书。她说,当时特别难过,北京梦就此破碎,因为立志学医的她仅报了北京这一所大学。“当时,医学院特别热门,成为一名医生是很多家长和考生的愿望,只有特别优秀的学生才能考进医学院。”李媛媛感慨道,现在家长和学生又有多少愿意从医呢?当年的盛况不复存在了。

进入大学后,李媛媛是公费生,不仅不用缴学费,每月还有伙食补贴。不过同学们对于她的好奇颇让她烦恼了一阵,当时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还比较落后,人们对于其他区域知之甚少,直到李媛媛大二时还有人问“你们内蒙古人是不是都骑着马上街”。同时,李媛媛也发现了,过去人才断档的窘境浮现出来,教师队伍中老教授和青年教师居多,而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缺失。学校不得不选拔优秀的本校毕业生留校执教。

除了李媛媛等大多数考生考入的公立大学之外,1994年的招生目录上,第一次出现了民办大学的招生简章。

对于齐嘉而言,1997年的高考,除了物理成绩143分之外,香港回归是另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大事。这是一个有点特殊的年份,“一国两制”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距离香港回归仅有不到5个月时溘然长逝。齐嘉刚刚结束寒假,正在备战高考,从电视上他得知了这一消息。当时他没有意识到,1997年距离恢复高考整整30年,而这一决策也是由邓小平拍板的。

那一年的高考还是7月7日、8日和9日三天。7月1日零时香港回归,在冲刺阶段的齐嘉仍然收看了中央电视台香港回归的直播节目,从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到解放军车队越过深圳与香港之间的管理线,再到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彼时,齐嘉还见到了通信技术催生的传播方式的大变革,香港回归的直播就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尝试。

那时,通信技术在中国大跨步发展,大哥大、呼机等走入人们的生活。高考成绩出来后,很多地区的考生不需要再去学校查分数,而是可以通过电话自助查分。齐嘉高考成绩为568分,超过当时重点线40多分,报志愿时,他征求了班主任意见,报当时方兴未艾的通信工程专业。如何选择学校让作为河北省考生的齐嘉进退两难,河北省是高考大省,从来不乏高分考生,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能够被“天南海北”(即天津、南京、上海和北京的高校)录取实非易事。也因此,那时对高考和高招地区性差异的质疑之声已经越来越多。

班主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虽然电子科技大学坐落在西南腹地成都,但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专业上却是全国“头把交椅”,超过重点线40多分值得一试。幸运的是,齐嘉如愿以偿。不过,这一年,齐嘉等97级大学生再也享受不到公费上大学的福利了,他记得很清楚,他所报考的通信工程专业一年学费是3500元。

在90年代的最后一年,高考科目设置再次发生大的变革。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同时,影响更大的,恐怕当属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数量。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这样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

高考,也可以很多元化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一个人的个人行为引爆了当时的社会舆论,人们对学校教育模式、对高考进行了新的思考,有支持亦有讨伐。那个处于舆论风暴中心的人就是韩寒。出生于1982年的韩寒,2000年时正在读高一,同时仅有18岁的他决定在此时退学。

退学,就意味着韩寒从此脱离传统的学校教育轨道,在人们看来,其实本质上就是放弃高考。虽然并非每个人都会经历高考,但这个在1999年拿到过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的才子放弃高考,在不少人看来似乎是离经叛道。

而在另一条平行线上,高考自身正在发生变化。韩寒退学的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2001年,取消对高考考生在年龄和婚姻状况上“不超过25岁”和“未婚”的限制,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实现网上录取。这就意味着,高考向更多的人敞开了大门。于是,每一年都会在高考期间看到“父亲与儿子一起高考”、“花甲老人参加高考”等新闻报道。

此时的高考,摒弃了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真正成为了一种个人选择。现已定居澳大利亚的刘静欣在2000年时正在读高三,为高考做最后冲刺。三次模拟考试平均650分的成绩,让她信心满满,实现她的浙江大学梦。随着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加快,在上世纪90年代,对一批重点大学进行了改革。1998年,曾经从浙江大学分离出去的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回归母体,共同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那时才上高二的刘静欣就对浙江大学这座高校航母心生向往。

而高考当天刘静欣因为腹泻,导致了数学试卷有四分之一的题目无法作答。而这一意外,直接影响了她应考其他科目的情绪,最终高考成绩仅500分。“不少人劝我,能走就走,千万别复读,500分又不是没学上。”刘静欣告诉记者,以当年河北省文科的本科提档线,她勉强可以上一所省内二本院校。但是刘静欣放弃了,她决定复读。

复读前,刘静欣觉得自己一定是少数,没想到,自己所在的这所高中,应届班4个,复读班居然有2个,而且每个复读班的人数都在70人以上。“后来我琢磨着,我们这些80后跟之前的高考生相比,不仅是竞争压力更大,而且因为扩招含金量也不如以往,所以不是随便上个大学而是要努力上名牌大学。”刘静欣复读一年后,2001年再次走上高考考场,而这一次迎接她的是考试科目设置的大变革,这是河北省第一年实行“3+X”高考模式。

没有任何意外发生,刘静欣最终以600分的成绩被浙江大學录取。读完本科后,刘静欣选择了赴悉尼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到悉尼之后,我接触了很多留学生,他们大多比我来得早,有些是放弃了国内的高考直接办留学,有些是在国内大学里读了一两年,又重新申请国外大学。”刘静欣说,虽然年龄差不多,但是大家面对高考都作出了不一样的选择。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视野也越来越广阔,走出国门正成为不少人尤其是大城市学生的选择。放弃高考的韩寒,后来出版了令他名声大噪的长篇小说《三重门》,2001年出版了文集《零下一度》。这些对于刘静欣来说特别亲切,“在大学寝室里,大家都几乎每人一本韩寒的书”,她说当时对韩寒非常“迷恋”,而且特别佩服他的胆识和才情。当然,刘静欣也觉得韩寒的存在就是让人远远羡慕,但自己绝对没有胆量效仿,“不过韩寒的成功不能说是对高考制度的嘲讽,而是人们终于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考并不是成功的唯一通路”。

2003年,22所重点院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此外,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部分省份自主招生。十多年来,高校自主招生走过了从单独招考、联合招考,到如今高职院校与学术型高校招生分类招生,以统一高考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的不同路径。

人们对于自主招生最深刻的印象,恐怕是2009年蒋方舟通过自主招生政策进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是多元化的高考招生方式的一种,2009年,蒋方舟将自荐材料做成高级杂志的式样,封面模仿了《时代周刊》的风格,内页则是她取得的成绩,此前,她已经出版了9本书。当时,她和不少自荐者都拿到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降分优惠政策。只要获得降分优惠的考生的高考成绩,达到清华大学在当地录取分数下60分以上的成绩,就能够被清华大学录取。

高考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尤其是近年来,几乎每隔两年就有新的改革举措出台,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此后,上海、浙江两地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12月,教育部公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等配套文件,对文理不分科、探索“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机制等内容进一步细化。2016年,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市外,其余26个省份均选择全国统一命题试卷。

40年来,每一代人都有专属他们的高考记忆,这份记忆与家有关、与国有关,个人命运被时代潮流所裹挟、改变。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高考,给予了每一代人尊严与公平,这既改变了命运,也是一份成人礼。

(应采访对象要求,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作者:尤蕾

第3篇: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

[摘要]最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广大中等职业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为什么要参加技能竞赛?参加技能竞赛有什么好处?哪些同学才能参加技能竞赛呢?如何才能在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呢?

[关键词]技能竞赛;脱颖而出

最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广大中等职业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重视。近两年,我校在技能竞赛上已取得了重大突破,2012年衢州市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经过全校师生的精心准备和艰苦训练,在全市八大专业17个项目的比赛中我校取得了13个项目的一等奖,8个项目的二等奖。共收获一等奖21人次,二等奖15人次和三等奖7人次。笔者也参与了技能竞赛的辅导工作,负责工业产品设计项目,曾辅导学生连续两年获全国二等奖。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参加技能竞赛?参加技能竞赛有什么好处?那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大家,参加技能竞赛的好处有很多。

第一、通过技能竞赛可以免试升学。2012年是实施技能优秀中职毕业生免试升学政策的第一年,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规定,浙江省中职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可免试就读浙江省内的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例如,我校机械数控学部09数控(2)班的郑奔同学,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技能竞赛获全国二等奖,被多所高校争相录取,最终,郑奔同学选择了浙江省机电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工业产品设计专业。

第二、通过技能竞赛可以高考加分。今年也是技能大赛成绩与高考升学直接挂钩的第一年,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规定,技能竞赛获省一等奖高考加20分,省二等奖加15分,省三等奖加10分。例如,我校机械数控学部09数控(2)班的傅震涛同学在今年4月份参加全省工业产品设计比赛中获二等奖,在高考中加了15分。

第三、通过技能竞赛,强化了技能水平,为今后的就业和发展铺路。随着近几年,技能竞赛的发展,技能竞赛的项目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几乎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竞赛项目,通过比赛,学生了解行业、企业的新技术和新要求。参加过技能竞赛的同学,更受企业的欢迎。

第四、通过技能竞赛,提升综合素质。其实,要想在技能竞赛中获得好的成绩,除了参赛学生要有熟练、高超的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临场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技能训练备赛过程中,辅导老师都会对参赛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以提升综合素质。

那么哪些同学才能参加技能竞赛呢?那我告诉大家,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从理论上讲,人人都能参加技能竞赛,人人都能获的成功,关键看有多大的决心,能够付出多大的努力。我以衢州中等专业学校机械数控学部09数控2班的郑奔同学为例(我是他的指导老师,和他相处了3年,对他比较了解),郑奔同学能够连续两次获全国二等奖,可能大家会认为他是个天才,其实不然,他和大部分的同学都一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职学生,郑奔同学毕业于衢州市白云初中,中考成绩450多分,他刚进入衢州中专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自卑、没有目标,文化课很差,尤其是语文成绩。但是,自从他被选中参加技能竞赛团队后,经过3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学校、家庭争了光,通过技能竞赛他受到了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得到了老师的称赞,同学的尊重;通过技能竞赛他座过飞机、乘过京津高铁,到过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宁波,参加过10多场次的比赛,每场比赛都是一次进步;通过技能竞赛他现在变得自信、开朗、善于表达、有人生目标、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毫不夸张的说,现在他在工业设计软件方面的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大学生的水平,前途一片光明。我现在对郑奔同学的评价是:郑奔同学人品好、聪明一般、能吃苦、心理素质好。

技能竞赛越来越激烈,要想获奖也越来越难。如何才能在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呢?根据笔者近三年技能竞赛的辅导经验看来,技能竞赛有三个重要因素:1、学生的选拔2、辅导老师的素质要求3、训练的方式方法

一、注重学生的挑选

要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教师就要做好学生的挑选工作。记得有人说过,“学生在国赛拿二等奖,有老师的一份功劳;而要拿一等奖,则关键要靠学生自己。”那么学生如何挑选?我认为选手应具备以下几点素质。

1、人品好、够聪明、能吃苦。人品好,是指学生听话、服从老师的安排,有好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思想端正,积极向上。够聪明,是指学生头脑聪明灵活,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吃苦,是指学生能够不间断,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作为优秀的种子选手首先得符合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目标,是人的精神支柱及前进的动力。对竞赛学生来说,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可以使他们勇于克服备赛过程中高强度训练所带来的极度劳累与艰辛,全身心地投入赛前的准备工作。

3、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钻研精神。具有较强的主动思考、独立解决困难的学习能力及钻研精神是竞赛型学生最基本的要求。竞赛培训与平时上课不同,平时上课,是教师对一个一个知识点进行扫盲,而竞赛训练,则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竞赛训练中,教师只布置训练内容,把握好辅导的方向及进度,并指导大致的做法,但如何才能做到又快又好,其具体措施就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摸索,从而寻找出最快捷的、适合自己思维方式以及操作习惯的方法。

4、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抗干扰能力强。在异常紧张的气氛下,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从容淡定地冷静思考问题,这是竞赛型学生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

二、辅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综合素质好、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是基础,关键还要教师给予引领和辅导。所以,辅导老师也要重视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

1、熟读竞赛规程,关注竞赛信息。技能竞赛一般是严格按照竞赛规程来操作的,所以辅导教师应该及时准确的阅读竞赛规程,认真分析,并做好相应的准备。技能竞赛的要求可能会有变化,这就要求辅导老师能够及时关注技能竞赛相关网站,如:http://www.chinaskills.org。

2、收集训练试题。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或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全国各省市历届比赛试题,往往这些资料是不够的用的,还需要辅导老师针对技术文件自己出题(这是一名优秀辅导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

3、长远规划、预见性的准备。技能竞赛应该是持续进行的、有梯队,辅导教师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包括长远、中期、近期),学生每一天的任务都要安排好。技能竞赛灵活性较大,比赛的规则每年都会有新的变化(难度一年比一年大),针对这个规律,辅导教师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4、善于思考。在技能竞赛辅导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善于思考。如,笔者辅导的工业产品设计竞赛团队,学生阅历不够,每当进行创意设计时,就不知所措,于是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就是让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把一些好的造型、结构、配色等记录下来,以备后用。

5、能及时准确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例,每个学生都会做渲染图,但效果往往相差甚远。其关键原因是,辅导老师能否正确地点评学生作品,引导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通过打灯是否恰当、产品放置的场景是否合适及产品选用的材质是否合理等三个方面进行点评。对于以上的技术问题,教师必须会操作,会点评,并通过以上的这些基本准则去引导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

三、注重训练的方式方法

要收到好的训练效果,训练的方式方法很重要。

1、模拟竞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及临场应变能力。首先是模拟竞赛规程中规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让学生适应机器的运行速度;其次是通过请教师来观摩比赛,增加模拟竞赛的紧张气氛,培养学生临场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还要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超量的题目,让其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学会对题目的取舍及锻炼从容淡定的心理素质。

2、竞赛梯队的建立,让高年级的同学辅导低年级的同学。技能竞赛每年都要举办,梯队的建立使得技能竞赛的学生人选具有可持续性,同时让竞赛团队中高年级的同学辅导低年级的同学,以增强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3、每周举行一次学习情况汇报,让学生轮流上台展示。根据笔者的辅导经验看,让学生定期上台汇报学习情况,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4、定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头脑风暴”。“头脑风暴”就是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时候,这种情境就叫做头脑风暴。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例,好的产品设计方案都需要创新,而创新是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所以“头脑风暴”是获得更好方案的有效途径。

5、建立一套淘汰机制。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规章制度,都很难顺利的开展下去。对于中职生来说,更应该有约束,要让学生知道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做好的,如果达不到要求,就不能参加技能竞赛,这样给学生一定的压力是必要的,学生才会认真学习。

有一句话说的好“普高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竞赛”,高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技能竞赛同样可以做到。

作者:程华伟

第4篇:改变我一生的命运

“蓝翔技校改变你一生的命运”,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深深烙在了他的脑海,夫妻双双残疾的他去蓝翔学技术,毕业在家当老板,应验这句广告语,蓝翔真的改变了这个残疾人一生的命运。

崔法金,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尹巷镇白家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身体残疾(腿脚不好),18岁初中毕业的他就在家靠干点农活做小买卖(压挂面换挂面)维持着生计,干了几年他感觉钱比较难挣又去新疆打工一年。环境恶劣,挣钱也少,崔法金发现求人不如求己。那年他29岁,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但他并没有急着结婚,想先立业。由于爱好摩托车维修崔法金想学技术做修理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等工作服务周边的村名,自食其立。那时候蓝翔很出名,电视台广告挺好,父母从电视上看到的蓝翔感觉不错,崔法金的身边也有很多亲戚朋友都有在蓝翔学过的,口碑都挺好。崔法金怀揣着梦想来到蓝翔。

到了蓝翔技校,因为崔法金是残疾人学校老师对他格外照顾,帮他打饭、打水。生活上嘘寒问暖。在学校学习期间,崔法金学习十分刻苦。他清晰记得理论老师郭老师教学细心认真负责,先学理论,摩托车上的线路,包括喇叭、活塞以及各个零部件所起到的左右等,这些理论知识至今对他都挺实用。当了解到如何判断发动机故障时,他一本正经的娓娓道来:“如果发动机不响的话。首先把活塞拧下来,看看活塞是干还是湿,干是说明没有油,湿再看看打火情况。用手赌注活塞口按一下看看是不是压缩。发动机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火、有油、有压缩,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等到崔法金把修车的理论知识包括零件的内部原理构造都全弄明白后才开始去实习车间动手实践。实践的时候机器车型挺多,崔法金反复拆装发动机实习,老师就在身边看着手把手教学。

三个月毕业后崔法金先去维修店实习了几个月,做的是售后服务维修,积累些精湛技术经验后,才开始自己独立创业的。2006年18日法金修理部开业,投了五六千。店里一开始没有一个来修车的。但崔法金为人善良实在乐于助人,别人车坏了的时候他就主动帮忙修理,顺便宣传了技术。慢慢的村里人都知道自己的技术,主动上门找他修车。知名度逐渐增高。

父亲骄傲的说:“蓝翔技校是个广阔天地,我的孩子从那里学出来是大有作为的。我两个儿子都在山东蓝翔学习,大儿子学完摩托车技术,回来修车修的挺好,又送小儿子去蓝翔学汽修,小儿子也学成了,但是小儿子爱干净,修车脏,没干多久就转行干厨师。 现在崔法金他生活很幸福,立业后成了家,能够守住家,靠自己的技术养家糊口,这一切都是从蓝翔技校回来后改变的。

“因为自身条件、因为爱好选择了就坚持,如果没有山东蓝翔技校残疾的自己还要养活残疾的妻子还有年迈的父母,生活压力很大,是蓝翔给了我看家立命的本领,是蓝翔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崔法金坚定的说。

第5篇:改变一生命运的故事

导语:德雷克斯说:知识是人类的灵魂;知识是人生通往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人只有勤奋学习再去实践,才能获取知识才能改变一生的命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变一生命运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改变一生命运的故事(1)

成功的故事比比皆是,而主角曾经是你吗?

或许,你也曾有和我类似的遭遇。十几岁时,我只身负笈美国留学,初次体验人生,接触到许多成功者的资讯报道,于是心中隐隐有一股想成功的欲望。

于是,我开始尝试去做各项工作,餐厅小弟、在电脑店打工、推销菜刀、卖汽车,然而,成绩不佳及被炒鱿鱼的事情一次次发生,也使我频繁地更换工作。有一天早上,当我提起手提箱正要出门销售时,忽然有一个声音从心中传出:“陈安之,难道你甘心天天敲门卖刀吗?”仍然是心中的回答:“绝不!”

当时,我马上发誓:我一定要做个成功的人!

从那天开始,我拼命找寻致富的方法,阅读各类教人成功的书籍,同时积极投入直销事业。

八个月后,我仍然工作失败,没有钱,没有朋友,一个人窝在圣地亚哥的公寓里不断思索。

从16岁开始,我连续五年尝试的所有工作全部失败。每当兴起成功的欲望时,我失败的颓丧模样就不自觉地浮现在脑海,使我不知所措。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参加一个激发心灵潜能的课程,遇到了我的老师安东尼.罗宾(Anthony Robbins),我的人生从此改变。

当时,安东尼在一千多人的研讨会上讲他的故事:

他在22岁时穷困潦倒,住在十坪大的房子里,洗碗只能在浴缸里进行,后来因为接触了一门“神经语言”的课程而改变了命运,一年后,搬到四百坪的城堡里,拥有豪华轿车和直升飞机。

他的两句话重新燃起我成功的欲望,他说:”这世界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过去不等于未来。“他可以,我也一定可以。之后,我开始陆续参加数次研讨课程,1989年,我加入该学院的讲师班,同时,不惧年龄最轻又是惟一东方面孔的挑战,和其他70名优秀而经验丰富的党员竞争讲师的职务。

改变一生命运的故事(2)

我从来没有写过影评,对于看电影也不专业!只能谈谈自己对故事的故事观后感。命运好象是上帝之手,无论怎样,他都把所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心情好时,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心情不好时,无论你如何,依旧改变不了自己的状况!据说中国和西方在命运的看法上是有差异的,中国人觉得,一个人只要善良,孝顺。。。等等一系列优秀的品德,你就能获得成功。西方人认为,只要你拥有智慧和勇气,你就能获得成功。可是这是事实吗?

来分析一下三个故事!第一个,神秘巫师有改变命运的秘诀,如果你能付得起代价,你就能如愿。女王希望有一个孩子,巫师说出了方法,代价是杀死水怪。女王如愿以偿,但是真的如愿了吗?就好象我们爱一个人,那真是爱的不要不要的。费尽千辛万苦,但那真的是你想得到的吗?正是这样,女王得到了孩子,也得到了困惑:即使你只在我的肚子里面呆了一夜,你身上也流淌着我的血液。我给了你我所能给你的全部,但是你却把你的爱分享给了别人。命运回到了起点,杀死怪物的代价是变成怪物被孩子杀死!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荒淫的国王和两个老妇人的故事。按照中国人的逻辑,这个皇帝最该死!不过故事中,他的命运没有改变,一直找漂亮姑娘上床,这就是他的命运。不过在找姑娘的过程中,发生了狗血的事情。有两个老姐妹,相依为命,生活艰辛。但是姐姐不甘心这样的生活。能唱出美妙歌声的特长,改变了她的命运,她用了欺诈,掩饰等恶劣手段,上了国王的床,国王早晨发现了和她睡觉的是一个老太太,就把她扔出了城堡,但是命大的老太太却并没有死,被另一个巫师救了,巫师洞穿了老太太的心理,把老太太变成了一个美女,国王再一次看到了这个老太太,非常喜欢,带回皇宫,日夜荒淫。这个老太太的姐妹看到了,非常羡慕,希望自己也变得年轻貌美,花钱让别人剥了她的皮。(重口味)不过第一个老太太也有时间限制,好景不长,就会到了过!就像黄粱一梦!看样子命运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

前两个故事,命运好像已经被上帝安排就绪,从哪里开始,又回到了那里。第三个故事:矮人国王和他的女儿一起生活。生活平淡,甚至有些无聊。女儿有一些任性,有一些花痴。国王的生活被改变了,他认识了一只跳蚤,养育他,和它成为了朋友,这一只怪异的跳蚤,长的巨大。生活变得有意义了,无聊的生活状况改变了,但是有一天,跳蚤死了。看得出国王是真难过,又要回到过那样平淡又无聊的生活,但是,又能怎样?给女儿挑一个丈夫变成了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国王就让人来猜测巨大跳蚤的皮是什么皮,来决定女儿嫁给谁。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有两种可能,第一,希望女婿是一个拥有超强智慧的人,第二,希望女儿不要立刻出嫁,来陪伴自己。但是事与愿违,有一个丑陋巨人通过超强的嗅觉,回答出了国王的问题。国王为了信守承诺,逼迫花痴嫁给了巨人。巨人带着公主来到了高山的山洞里。这个胆小,懦弱,花痴的公主在逃离巨人山洞后,遭到了巨人的追捕,在这个期间中,她迅速的成长,变得勇敢,最后杀死了巨人,带着巨人的头,回到了王宫。而老国王因为思念女儿,心脏病越来越厉害,听到女儿归来的消息,欣喜若狂。最后他把王位传给了女儿。命运看起来好像是被彻底改变了,可是又回到了从前。

唉,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活着呢?是应该顺应命运还是改变命运呢?我想无论选择什么,都是好的。无论选择什么,都是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才是独一无二的,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第6篇:一生改变命运的十本书

<<改变人生的十本书>>

1、富爸爸与穷爸爸

2、唤起心中巨人

3、拿破仑•希尔全集

4、你在为谁工作

5、别让别人偷走你的梦想

6、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7、世界上最伟大的一堂课

8、秘密

9、让钱自己流进来

10、所有首富、总统、名人、自传

第7篇:【王端】改变你一生命运的话语,不得不信!

改变你一生命运的话语,不得不信!2010-6-30 22:10

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做人,想成功,下面就是你必须要做到的:

1,朋友请你吃饭,不要觉得理所当然,请礼尚往来,否则你的名声会越来越差。­

2,给自己定目标,一年,两年,五年,也许你出生不如别人好,通过努力,往往可以改变70%的命运。破罐子破摔只能和懦弱做朋友。

3,这是个现实的社会,感情不能当饭吃,贫穷夫妻百事哀。不要相信电影里的故事情节,那只是个供许多陌生人喧嚣情感的场所。­只有不理智和不现实的人才相信

4,好朋友里面,一定要培养出一个知己,不要以为你有多么八面玲珑,到处是朋友,最后真心对你的,只有一个,相信我。

5,不要相信算卦星座命理,那是哄小朋友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坐在家里等什么房子,车子,还不如睡一觉做个好梦。

6,不喜欢的人少接触,但别在背后说坏话,说是非之人,必定是是非之人,谨记,祸从口出。­7,少玩游戏,这不是韩国,你打不出房子车子还有资本。可以有爱好,但要把握尺度,­少玩农场,牧场,斗地主等一些高度吸引人思想的晋级游戏,也许你的级别很高,但不代表你有多么成功,反而会影响和占据你成功的时间。

8,是人都有惰性,这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后天可以改变这种惰性,因为有很多人正在改变。对于某种事物或是生意不要等别人做到了,我才想到。不要等别人已经赚到钱了,我才想去做。没有人相信的是市场和机遇,大家都相信的叫做膨胀。

9,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夜深人静,问问自己,将来的打算,并朝着那个方向去实现。而不是无所事事和做一些无谓的事。

10,出路出路,走出去了,总是会有路的。困难苦难,困在家里就是难。­《社会调查》普遍认为。11,作为女人,不要以老卖老,认为事业跟自己没关系,以为自己就是洗衣服,做饭,看孩子,那就是大错特错。

12,做人,要做到;万事孝为先,教童品之道,夫妻和谐美,幸福万年长。但是这些不是拿来用嘴说说就能办到的,解放初期年代要做到这些,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辛苦,当今现实的社会需要你付出很大的金钱,聪明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13,空闲时间不要经常上网做无聊的事和玩一些没有意义的游戏,读点文学作品,学习一些经营流程,管理规范,国际时事,法律常识。这能保证你在任何聚会都有谈资。

14,宁可错杀一千次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成功的机会。­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去买后悔药。

15,要做一件事,成功之前,没有必要告诉其他人。成功之后不用你说,其他人都会知道的。这就是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效应

16,头发,指甲,胡子,打理好。社会是个排斥性的接受体,这个星球所需要的艺术家极其有限,请不要冒这个险,就算你留长头发比较好看,也要尽量给人干净的感觉。

17,不要以为你是个男人,就不需要保养。至少饮食方面不能太随便,多吃番茄,海产品,韭菜,香蕉,都是对男性健康有益处的食物。你要是看不到价值,我可以告诉你。至少你能把看病节约下来的钱给你的女人多买几个化妆品.

18,力求上进的人,不要总想着靠谁谁,人都是自私的,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人。

19,面对失败,不要太计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起体肤……但要学会自责,找到原因,且改掉坏习惯。 二十岁没钱,那很正常;三十岁没钱,可能是没有好的家境,需要更大的努力;四十岁没钱,只能自己找原因。穷人变成­富人是可能的,而且很可能。穷人能穷一辈子,也是必然的,存在就是理由,只是有所选择。

20,面对选择,只有成功。如果你也选择成功,我们必将走向成功的彼岸。

第8篇:两小时,改变你一生学习成绩的命运演讲稿摘要

两小时,改变你一生学习成绩的命运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灵台方寸是心,斜月三星也是心!而这个“斜月三星洞”就不是心了是灵!心之唯物上达天地下驭身行他是人们行为的指引也是通达天地万物的源泉。人是自然界中的精灵之所以能通达天地就是因为人有灵性而这灵性的来源便是心!古人曾说凡是先贤圣人都有七孔玲珑心,这七孔玲珑心就是开了心眼也就是灵性通达的表现!斜月三星是“心”字,这心上的洞边是灵犀的表现!所以这句话说的是心灵也可以说是心!但不是生物学上说的心脏而是指人的思想修为,人的心境!

点燃梦想拼搏铸就辉煌

自我发现: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当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习惯就会指引你走向成功 (一 )心态

1、挖井就要挖出水来————结果做事要持之以恒

2、 代沟的秘密:谈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 ——过程(二 )境界

3、唤醒心声我思故我在---习惯

4、学生、老师、 出题者、阅卷者---角色

自我发现:

1、学习必须以问题为中心,找不会的,做不会的,才会有进步

2、提升一分,需要细心,提升一名,需要勤奋,提升一个层次,需要拥有相应层次的学习心态和思维

3、家长和学生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出了问题不应该只是谈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指责抱怨,而应该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自我管理 :成绩的差距不是缘于一年、一月或一天,而是缘于学习的每一节课

1.1的10次方大约等于30.9的10次方大约等于0.

3(三)效率:5.走神,不是不能要走对(课堂)

6:爬黑板,被动消化到主动内化---内化

永远做第一排

(四)思维:

7、偏科的真相和偏方(偏科)努力去发现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文科生要重理,理科生要重文文要天天看,理要天天练

8、中游学生,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自我管理:

1、课堂真正的主人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努力的越多,学

生收获的越多,但是老师努力的过多的话,学生收获的反而会越少

2、学习是有规律的思维活动,不是体力劳动,盲目题海战的结果会是呛水、

溺水。所以,不打无把握之仗,理清思路,非复习,不作业

3、每一种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季节,非花季节要吸收养分和阳光储蓄能量等待

花开,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中游学生亦是如此

- 1 -

自我实现:素质教育需要什么

一个人的聪明与否,思维快捷只是表象,思路清晰才是本质

方法:

9、58+2满分作文的作法(作文)

10、一手好字,你也行(书法)

细节:11:刨根问底记忆法(记忆)

12、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单科)

1、 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可以培养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可以培养一点点文化。 思想----触动---行为----习惯————陈之藩---剑桥倒影

2、 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五个手指头伸出来的时候它是五个指头,当五个手指握起来的

时候它是一个拳头

3、 高中学习累,初中欠账多。学习如盖楼,第一层没有盖好,就会越盖越歪。要想高三学

习好,就要高一学习牢。

自我超越:局限,就像恐惧,通常是一种幻觉。

成 功

成功的人无数次修真自我却从不改变目标

失败的人无数次改变目标却从不修真自我

格局:

13、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格局)

14、溺爱是不负责任的伪爱(家庭)

成败

15、决胜高三,功到自然成(逆境)

16、越己者,恒越(超越)

- 2 -

人往往失去激情,

那是因为他失去人生的理想

忘却理想让每个人生而平庸!

成功仅仅是人生失败的下一站,

而失败仅仅告诉我们成功应该走另一条道路。当你感到孤独、无助痛苦的时候, 要切记总给自己找我一定行的理由。

怀揣伟大的理想和信念出发吧,

不管前方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

也要为捍卫人生最初的梦想而战!

坚持、忍耐、挺住!

决不轻言放弃,

你一定能够欣赏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越己者,因阻而前,

越己者,因险而盘,

越己者,因搏而敛,

越己者,恒越!!

- 3 -

第9篇: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

很多人都不相信命运,努力去改变命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欢迎阅读!

1、鲶鱼与沙丁鱼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够让其活着抵港,价格就会比死沙丁鱼高出好几倍。

但由于路途遥远,往往沙丁鲶鱼运到半路就会死掉,很少有人能够将沙丁鱼活着运回来。只有一艘鱼船每次都能成功地带回活的沙丁鱼,该船的船长因此赚了很多钱。但是,人们向这位船长请教其中的诀窍时,他总是避而不答,一直严守这个的秘密。直到船长死后,人们打开他的船舱才发现只是在鱼舱放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由于鲶鱼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后,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对这样一个异已分子的加入深感不安,在危机感的支配下紧张地不停游动,在危机与运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生命的潜能,所以才能够活着回到港口。

这个故事中的"鲶鱼效应"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主要方法与目的就是通过适当引进竞争机制,使内部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员工潜能的发挥。

2、名人效应

由于名人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有着一呼百应的作用。一位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籍无人问津,他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主意。他拿着一本书去找总统,并且软缠硬磨地征求意见。忙于公务的总统不愿与其纠缠,便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 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籍出售!"于是这些书籍很快被一抢而空。 不久,再次出现书籍滞销时,这位出版商又拿着一本书去找总统。上了一回当的总统对他说:"这本书实在糟糕透了!"出版商脑子一转,马上在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先生讨厌的书籍出售!",同样,又有许多人争相购买。 当出版商第三次将书籍送给总统时,总统吸取前两次的教训,为了不给这位狡猾的出版商任何机会,总统先生拒绝对书籍作出任何评价。

不料出版商同样以此大做广告:"一本令总统先生难以下结论的书,难道你不希望了解它吗?"该书居然又被一抢而空。令总统哭笑不得,而出版商在谈笑间大发其财。

商场如战场,兵不厌诈,这位精明的出版商深谙顾客心理,巧用名人效应,运筹帷幄,应变对策收缩自如,在平淡中见神奇,实在是构思奇特,别出心裁。

3、生活与选择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4、晚上八点到十点

台湾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陈茂榜,他的讲演经常折服所有的听众。尤其是他记忆数字的本事超人一等,举凡中国和世界各国的面积、人口、国民所得贸易额等,他都如数家珍。

事实上,陈茂榜的学历只有小学毕业,但他却荣获了美国圣诺望大学颁发的名誉商学博士学位。一个只有小学文化学历的人,是如何获得名誉博士学位的? 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学习的。陈茂榜十五岁辍学到一家书店当店员,他每天从早到晚工作十二个小时。但是下班以后,读书就成了他的享受,书店变成了他的书房,或坐或卧,任他遨游。日子一久,他养成了每晚至少读两小时书的习惯。他在书店工作了八年,也读了八年书。

陈茂榜深有体会地说:"记住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 一个人在大学时代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与信息在不断更新。只有学习才能赋予持续的动力。如果不善于学习,不仅仅缺少的知识得不到补充,而且,曾经掌握的知识也将落伍,长此下去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

5、拿破仑与希德勒

拿破仑也好,希德勒也好,他们都轰轰烈烈过,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算得上一代英雄,但他们都没有好的结果,而且是注定的,即使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

同样,在工作单位里像拿破仑与希德勒类的人物并不少见,他们遇事不跟别人商量,喜欢自作主张,乱发命令,独断专行,凌驾于同级管理人员、甚至是上司与组织之上。也许他自己觉得很威风,也许能取得短暂的胜利,也许他还会对自己与众不同的管理魄力沾沾自喜……但无论如何最终也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

如果谁不幸染上这种毛病是非常危险的,无论对自己、对他人还是对整个集体都十分有害。

6、坏心情与好心情

从前,有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伞店老板,二女儿嫁给洗衣作坊老板。于是,老太太成天忧心忡忡,每逢下雨天,她担心洗衣坊的衣服凉不干;天晴时,又担心雨伞卖不出去。日子过得非常忧郁。

后来一位聪明人告诉她:"老太太,你真是好福气!下雨天,你大女儿家生意兴隆,天晴时,你小女儿家顾客盈门,哪一天都有好消息呀!" 这位老太太一想,这样说也对呀,看来我原来每天担心确实没有必要!

天还是以前的天,只是脑袋变了一变,心情自然在不一样,而生活的色彩也会焕然一新。

7、蛹与蝴蝶

有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蛹捡起来带回家,要看看蛹是怎样羽化为蝴蝶。

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子看着于心不忍,心想;我必须助它一臂之力。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 可是,因为蝴蝶在离开蛹前必须经过苦的挣扎,直到它的双翅强壮了,才会破蛹而出。由于小孩的帮助使这只蝴蝶过早地离开蛹体,所以出来以后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去了。

其实,人何尝不是如此呢?煎熬、磨炼、挫折、挣扎……这些都是成长必然的过程与代价。

8、老虎来了!

一位美国人与一位日本人结伴旅游,在森林里两个人正在河边洗脚的时候,对面来了一只老虎,日本人连忙穿上鞋子准备逃走。

美国人说:"你是跑不过老虎的" 日本人答道:"我跑不过老虎没关系,只要比你跑得快就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竞争是残酷的,越是在危险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冷静分析,识别竞争的主要对手,并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9、罪臣与晓将

战国时期,楚庄王亲自率大军出战,结果大获全胜。回京后设宴庆功,席间召来嫔妃与群臣同席畅欢,至天黑意犹未尽,遂命燃烛照明续欢。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所有蜡烛都被吹灭。黑暗中,有人趁机拉住了丽姬的衣服,丽姬不便声张,挣扎中衣袖被撕破,直到丽妃机警地扯断那人帽子上的缨带,那人才惊慌溜走。

丽妃偷偷将此事禀告楚庄王。调戏嫔妃可是死罪呀!庄王听罢沉思片刻后,吩咐先不要点燃蜡烛,号令群臣解开缨带,摘下帽子,尽情畅饮,然后再命人掌灯点烛。

当夜,庄王与群臣尽情欢饮,后来,庄王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件事。

数年以后,庄王出兵伐郑,晓将唐狡请命为先锋。由于唐狡英勇善战,郑军被杀得落荒而逃。在庆功会上,庄王要依功重赏唐狡。唐狡跪谢道:"臣受君王再生之恩,虽肝胆涂地不足以报,何敢领受赏赐!" 于是,唐狡面带愧色地低声说道:"数年前席间调戏丽妃的便是罪臣,大王不究臣死罪,对小臣有再生之恩德,所以罪臣无时不再想如何报效大王的恩德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要得理不饶人,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化敌为友,得到他人的尊重!

10、换个方式去思维

甲、乙两个教徒在祈祷时烟瘾来了。甲教徒问神父:"祈祷的时候可不可以抽烟?"神父回答说:"不可以!"乙教徒问神父:"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祈祷?"神父回答说:"当然可以!"。

祈祷的时候去抽烟是对神的不敬,作为神父当然会反对。而抽烟的时候都在祈祷,更能表达教徒对圣恩的感激与褒颂,神父又怎么能拒绝呢?田忌在赛马时,不是花大力气买最好的马,而是以劣马对上马,以中马对下马,以上马对中马,善取者善弃,未战前已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轻松的赢得胜利。

有些看似很复杂的问题其实答案却很简单,关键在如何找准问题的突破点。在按照常规模式思维很难找到答案的时候,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或许会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