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批评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教育管理主观论是对教育管理科学论的批判,强调了人的意念、价值、习惯和信念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将价值的观念引入教育管理当中,发掘人内心的道德性。主观论观点下分析B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有充分发挥主观因素作用、关注人的道德伦理的优势,又有依靠主观偏好做决策的弊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批评教育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批评教育管理论文 篇1:

冷眼看热闹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能听到批评语文的声音;在报刊中,也常常能看到批评语文的文章。听得多了,看得多了,便习以为常起来,甚至,也跟着批评起来。似乎,不批评就跟不上“主流思潮”了。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许多的批评,往往是就事论事的,这样的批评放大了来看,或许就是一种谬误。更何况,有些批评,本来就含有偏见。

我们不讳饰我们的缺点,同时,我们也不应该盲从。

为此,我罗列了批评语文的八个观点来进行探讨。

一、少慢差费

1978年,吕叔湘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人民日报》1978年3月16日)此言一出,语文老师自觉反省,然后,成群结队去寻找“多快好省”的路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多快好省”的路似乎还没有找到。只怕是老账未了,新债又添。这不,近年来,又有了新的喧嚣:一是,少慢差费没有根本改观;二是,警惕新的少慢差费产生。

静心想想——

1978年,“科学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呢,吕叔湘先生这样说,振聋发聩。其实,也不止是教育,整个国家都在百废待兴啊!那时的语文教育的确是“少慢差费”,可是,又有哪一个学科不是“少慢差费”的呢?要说最差,英语学科当之无愧。差到何种程度?上大学后,依然要从ABC开始学起。

因此,吕叔湘先生所谓的“少慢差费”是打上时代烙印的。那就是个“少慢差费”的时代,岂止语文!

世易时移——

今天的语文教育怎样了呢?

我一直以为,没有比较,很难分出高下。拿同属于“语言和文学”学科的英语比较吧:

一个合格的高中生,一小时内要写出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且要文通字顺、结构完整,立意深刻新颖;而英语呢,只要用150个单词,写一段文字,大体停留在小学语文的水平上。

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大体上能够读《史记》;而英语呢,凑合着简单会话。

在课时上,语文、英语大体相当。要论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程度,语文则自愧弗如。

这还能叫“少慢差费”吗?

我最怕语文人自己看不起自己!

再想想:母语教学,能够速成吗?假如识字可以速成,对文本的涵咏批评也能速成吗?皓首穷经,那是一辈子的事情。

从孔子到近代三老,他们讲过语文教学要多快好省的吗?绝没有,多快好省只适合喂猪,不适合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当然需要“与时俱进”。但要改进的恐怕不是什么“少慢差费”,也不是追求“多快好省”。我很同意钱梦龙先生说的:“回归常识”。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以致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纪伯伦的话,足以让我们警醒。

二、误尽苍生

《误尽苍生》发表在《北京文学》1998年第3期上,只有一个主题:语文教育误尽苍生!

其后,余音袅袅,诸如“肢解文本、虚伪写作、缺少人文关怀”等等,不绝于耳。

语文,真的“误尽苍生”了吗?

大道理不说了,假如还有良知的话,我想请教:你认识的汉字,是不是语文老师教你的?教你识字的老师,误你了吗?

我还想请教:在你离开学校以后,除了你从事的专业以外,真正陪伴你一生的,是不是语文呢?

……

语文教师恪守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需要我们上成政治课的时候,我们犹豫过吗?需要我们肩扛人文大旗的时候,我们犹豫过吗?每次改革,语文学科不都是冲锋在前的吗?

不惟如此,语文学科还想着“大语文”教学呢,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教学外延就有多大,见过有如此气魄的学科吗?

语文教师,真的很尽心尽力。皓首穷“教”是真的,要将“误尽苍生”的帽子扣到语文教师的头上,我想喊冤,而且,希望那些“专家”能够听得到。

谩骂,固然可以泄愤,却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语文,也是一门学科。面对母语教育,我们应该持一种敬畏的态度,而不是谁都可以指责,谁都能信口开河!

三、莫言获奖与语文教育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按说,这是诺贝尔奖与莫言的事情,但身为炎黄子孙,为此多了一份自豪而举国欢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想不到的是:莫言获奖又将语文教育拉出来示众了!

或曰:特殊的环境成就了莫言,倘若莫言接受了中学语文、大学语文的教育,绝无获奖可能。

或曰:语文教材的选材就是有问题,为什么莫言作品没有选入中学教材?

或曰:中学选修课,应该增加选修莫言作品的课程。

或曰:莫言获奖,其实是羞辱了我们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应该在莫言获奖中反思。

……

这让我想到了韩寒。《三重门》出版以后,自然是一通喧嚣,喧嚣声里自然少不了对教育批评。

面对批评,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中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作家的任务吗?作家是语文教育能够培养出来的吗?

鸽子,只能生出鸽子蛋。倘以为鸽子蛋太小,那应该去找恐龙。一味要求鸽子生出恐龙蛋来,就是要了鸽子的命,那也是不能够的。

莫言获奖,和识字有关,倘不识字,是一定写不出《蛙》来的。至于识字,和语文有没有关系,我也不敢妄言,说多了,还以为我要和流行的观点唱反调呢。

莫言获奖,和遗传有关,和他的个性有关,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莫言就是莫言,莫言获奖,其实是不可复制的。

莫言获奖,值得庆贺。语文教育没有沾光也就罢了,怎么反而要检讨了呢?这太不公道了,这样的说法很值得推敲。

四、80%的语文教师不合格

2012年11月下旬,我在合肥参加了一个“语文教育管理论坛”的会议,这个论坛只有市级语文教研员及部分有语文背景的名校校长才有资格参加,规格较高,影响自然也大。

主办单位特别约请了省外某位著名专家来作专题报告,报告内容很精彩,有些观点也是第一次听到,诸如“80%的语文教师不合格”。

“假如一个数学老师不会解题,一个化学老师不会做实验,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假如,一个语文老师不会写作,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懂得写作且能写出作品的,不足20%。因此,80%的语文老师不合格。”

假如,80%的语文老师都不合格是真的,那责任在哪里?那只能说,高校的教育是不合格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资格认定也是不合格的。

反过来想,是不是会写作、能够写出作品来的就是合格的语文教师呢?依我看,韩寒就不适合做一个语文教师。

正着反着说了半天,还是言不及义,判断语文老师是否合格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古人以为,捞个秀才就可以开馆授徒了,也就可以做个名正言顺的“先生”了;现在呢,大学中文系毕业可以教高中语文,专科毕业可以教初中,中师毕业可以教小学,这些都是明明白白的。怎么一下子,就有80%不合格了呢?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多方面的,上要知天文,下要知地理,最低要求,也要把字写得漂亮些。仅仅看重写作,怎么看也有点盲人摸象的味道呢。

世上没有100%的金子,哪里会有100%合格的教师呢。如说少数不合格,那可能是真的。倘若说80%不合格,一定是危言耸听了。

假如以自己的长处,来看别人之短,别人全是短处,“80%不合格”就是这样来的吧!语文老师不必当真,日子还要一天天的过下去呢。

五、高效课堂

每一节课,都应该有属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没有完成,这节课就有问题。完成了既定的教学内容,就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这个道理,明明白白。

但近年来,我们却高举起“高效课堂”的大旗,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率”!

效率是什么?通俗地讲,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就课堂教学而言,应该指一节课教学了多少内容。问题是,将两节课的内容在一节课上完,这还真的不是什么“高效”,倒有点“搞笑”的意味了。

比如吃饭吧,为了提高效率,能将两顿饭合成一顿饭吃了吗?为了提高效率,就应该提倡狼吞虎咽的吃法吗?如果真的这样做了,效率是高了,却与吃饭的宗旨相悖了。

教学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揠苗助长违背常识。

但“高效课堂”还在蓬蓬勃勃的发展着,方兴未艾。且有了一定的套路:课前“导学案”引路,课后“练习”巩固,课中老师的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等等。课堂不断地向课外延伸,学生的课余时间不断地被占用,这样的“效率”,究竟是增负,还是减负?

记得在一次研讨会上,大家谈论到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的大学生痴迷游戏,以为不可思议。我倒以为,这很正常。该他们玩的时候,他们却背负了沉重的课业负担,他们不能玩;现在,没有课业负担了,他们便要补起童年缺失的乐趣。

最近,90后的年轻教师也渐渐走上教坛了。他们现身说法,带着自己学生在题海中遨游,比起中年教师,有过之而无不及。

“报应啊,应试教育的幽灵在循环往复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责任感的行政官员、老师们,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有人早就看到“高效”的负面作用,而提出“有品质的课堂”“绿色课堂”等等,可惜的是,呼应着聊聊。

今天,我们高举“高效课堂”的大旗,也许,明天就能易帜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更新太快,这一点我倒是坚信的。

当我们重新举旗的时候,我真心希望选旗的人能更多的考虑:现在的课堂究竟缺少什么?在我看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缺少的是“快乐”。

教师快乐,学生也快乐,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六、课堂生成

在“长三角语文论坛”上,在“长三角名校联谊会”上,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听了许多节来自长三角的名师的课,听了许多位“专家”的评课,忽然发现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一直在吵架。

一种似乎是主流的声音,在高扬:没有“生成”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许多老师便认为:只要是课堂“生成”的,就是教学的重难点,就必须予以关注和解决。同时,又认为,课堂教学中,预设的痕迹太重,就是“做课”,就是“守旧”,就应该遭到批评。

为此,我特疑惑。

疑惑一:教学到底要不要预设(设计)?面对这样的问题,恐怕没有人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即便是再高明的教师,也不会不要“教案”的。教案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种教学“预设”。

疑惑二: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常常因人而异。一个学生生成一个问题,30个学生就有三十个问题,50个学生便有50个问题,倘要全部关注,能关注过来吗?

疑惑三: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因为要解决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办?

疑惑四:课堂生成的问题,是个性的还是共性的?假如是个性的问题,那其他学生不成了“陪客”了?

……

我很担心,借了“课堂生成”的名义,而弱化了教学的预设。这样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借了“课堂生成”的名义,常常是借题发挥,犹如脚踩西瓜皮的教学课例,已经并不鲜见了。

预设和生成,最不应该吵架。课堂教学需要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一盘散沙,教师是不负责的。课堂教学也要关注生成,不关注生成的教师,眼里是没有学生的。既要预设,又要生成,这才是正途。

用“生成”反对“预设”,实在是讲矫枉过正了。在实践中,走上了极端的一些人,恐怕应该回头看看了。

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

有这样的一句话,语文老师耳熟能详: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

面对这样的命题,很多语文教师都在附和。更有甚者,还自觉地喊起了“大语文教育”的口号。

冷静地想一想:什么是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生活的本义,就是指生存。没有水火,人是不能生存的,这是至理。这样看来,举凡与生存有关的一切活动,都是它的外延。包括日常生活行动、工作、休闲、社交等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换言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涵盖在生活的外延内。吃喝拉撒睡,坑蒙拐骗偷全部包容在内了。

能够涵盖生活的外延的,似乎只有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但语文不是文学作品。语文,能涵盖吗?

中小学语文,仅仅是一门基础学科,听说读写才是她的主要任务。讲品德修养,有思品课;讲历史兴衰,有历史课;此外,还有数理化各门学科呢!语文,究竟算哪根葱,就把“生活”全部揽进来了?

你听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英语的外延有多广”,或者“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俄语的外延有多广”吗?假如听说了,也让我们分享哦。

有些专家,把语文弄得太复杂,甚至想让语文肩扛起所有的任务。这类人是不是忘了一个基本的史实:语文独立成为一个学科以后,实际上已经和“经史哲”分家了。譬如兄弟分家,虽然有血缘关系,但毕竟自立门户了。语文,只是文科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扮成“江湖老大”呢?

生活的外延太大,语文学科玩不起!语文老师,更玩不起。

八、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

教师办公室里,流行着这样的段子:“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罚教书;上辈子杀过人,这辈子教语文。”

我在这种调侃中,读出了一种情绪:语文教师的无奈与不甘。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专项调查:语文教师在学校的兼职情况。结论是: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兼职工作更多:学校的各种文字材料整理、校刊校报的编辑、班主任、课外兴趣小组辅导、校本教材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等等,都是语文老师在唱主角。语文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的“老黄牛”。

但是,语文学科的地位却每况愈下。说两个常见的现象吧:

其一,高考中,语文要考高分很难,满分绝无可能;可是,要考低分也难,倘低于60分,便很弱智了。正因为在分数上很难拉开距离,家教,似乎没有语文的一席之地,课外时间,也要让给其他学科。

其二,各种考试,矮化母语。比如考研,英语、政治必须要过“国家线”,语文嘛,靠边休息!

因为学科本身问题,也因为社会的评价问题,种种因素相加,致使“语文”沦落。

在许许多多的因素中,语文教师应该承担多少责任呢?换言之,即使语文教师想把所有的问题扛起来,他们能扛得动吗?

心累了,自嘲了:“上辈子杀过人,这辈子教语文。”

然而,语文教师还在喋喋不休。名家辈出,观念翻新,论文层出不穷,问题却越来越多。当每个人都要成为“叶圣陶”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就一定没有“叶圣陶”了。

尽管如此,我一直坚信:一个国家的母语在衰落,而有人却说这个国家强盛了,这应该是自欺欺人!中华民族强盛之日,一定是汉语言浴火重生之时!

我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我希望出现这样的调侃:上辈子好修行,这辈子教语文!

以上所论,或有不妥,倘能引起一些思考,足够了!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教育局教科院)

作者:俞仁凤

语文批评教育管理论文 篇2:

教育管理主观论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摘 要 教育管理主观论是对教育管理科学论的批判,强调了人的意念、价值、习惯和信念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将价值的观念引入教育管理当中,发掘人内心的道德性。主观论观点下分析B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有充分发挥主观因素作用、关注人的道德伦理的优势,又有依靠主观偏好做决策的弊端。因此,应该吸收价值论和整合论等其他教育管理理论所长,把握教育管理理论发展趋势,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 教育管理主观论 心理健康教育 案例研究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in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Subjective Theory

——Survey and Analysis Which Takes B Middle School as the Case

AN Fangq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Key words education management subjective theor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ase study

1 教育管理主观论及其主要观点

1.1 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产生

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产生晚于教育管理科学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并在随后的20多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由“教育管理理论运动”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管理理论观遭遇到了教育组织管理主观论学者和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范式的严厉批评。

1.2 教育管理主观论对科学论的批判

教育管理科学论的两个基本假设是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主要批判对象。首先,教育管理科学论依靠假设—演绎机制来说明教育管理科学论的客观性的依据不足,并且认为其是最好的理论范式与其科学至上的倾向相悖。其次,教育管理科学论断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本质上是相同的,自然科学为社会科学提供榜样的观点也是没有可靠的根据的。

1.3 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主要观点

教育组织管理主观论认为,与其把教育管理理论看成是由管理科学家们建立起来的用来解释管理行为和探寻管理规律的理性大厦,倒不如将它看成是一套用来理解人们的现实管理世界及其自身行为的意义。教育组织管理主观论最重要的理论家是格林菲德(Greenfield,T. B.),他认为教育管理理论“就是用来洞察、理解人们行为的一套套意义”,这种理论既不是单一的、统一的,也不是神圣和高不可攀的,而是五花八门和紧贴学校日常管理生活的,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导引人们如此思、如此言、如此行的内在力量和信念。①

2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观论分析

2.1 重视主观因素作用的发挥

在调查的B中学我们了解到,自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B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以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B中学就已经提出要“跟踪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②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提到重要的工作内容中。在之后的探索中,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关注逐渐融入到了学校特色文化的生成中。由于B中学的管理者意识到人的意图、价值、习惯和信念是构成组织管理的重要因素。他们不是把学校的管理作为简单的自然客体,独立于自身的行为、情感和目的的真实存在。③B中学的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体现了学校是被人所创造的和发明的社会现实的观点。

2.2 关注人的道德伦理

B中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出发点一直都是学生,重视学生心灵的健康与成长。首先,B中学的生源素质相对其他中学而言比较低,有的学生是因为考试失利而进到该中学的,而有的学生则是学业成绩一向不好,因而,大多学生的学习态度相对消极。其次,根据学校老师反映B中学的学生还面临同伴交往、早恋等问题,尤其是女生,容易掉入青春期早恋的矛盾漩涡里,对自身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再次,学校专业心理老师调查发现学生有着开放的性态度和错误的性认知,比如学校中初中低年级学生在课间班级中的公开场合有“性话题”甚至是“性挑逗”行为,或者是某些语言往往都和“性”或“青春期敏感问题”沾边,因而需要开展有关性知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健康的青春期性观念。由此可以看出,B中学管理者是以一种文学艺术的方式把握着教育管理世界,关注的是美丑、善恶、与人的道德伦理关系,通过形象的形式表达出管理者的管理理念。④

2.3 以主观偏好做出决策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B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心理健康教师身份的特殊性所导致的实践工作中微妙情形。作为B中学心理活动组织的主要执行者,心理咨询室H老师有着双重的身份——科研主任和心理课任课教师,这样的混合角色让H老师感到很多无奈。从学校中行政级别的角度来讲,心理教师是比教研组组长低一级的,没有权力要求教研组组长做事情。由于这种情况并没有或者说还没有对实际工作产生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校领导对这种情况只是表示无奈,但没有认为这是很严重的一件组织管理上的问题,也没有要改变这种情况的强烈意图。正如教育管理主观论的观点,所有的观察都涉及一定程度的解释,没有客观的理论选择,⑤管理者自身的趣味、价值、主观偏爱等从根本上决定了管理者的选择。

3 教育管理主观论在应用中的借鉴与完善

3.1 科学地把握道德价值

与教育管理价值论相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管理者在主观论思想的影响下,有认为价值完全异于事实且价值只适宜理解的倾向。在B中学心理活动组织的开展中,单一的组织关系使得活动的开展缺乏监督和反馈,H老师的工作以及班主任、科任教师对于各项心理活动的落实情况缺乏客观有力的评价机制,组织成员都以专业来判断人的能力,其他教师认为只有H老师是心理学专业,因此不会轻易对他产生质疑,而H老师在落实类似征文这样的活动时,也会因为是语文老师的专业,从而找到语文教研组组长开展征文活动。在此,可以借鉴与教育管理主观论之后产生的教育管理价值论的观点,知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育管理价值论认为价值正如事实一样,同样可以科学地把握和研究。⑥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工作,制定相应的科学评价模式与方法。

3.2 整体审视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

教育管理主观论认为,所有的观察都涉及一定程度的解释,解释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通过特定的理论透镜查看现象的行为,不存在所谓的客观的理论选择。从B中学心理活动组织发展的历程中,心理活动组织人员结构基本成直线型上传下达,特别是心理教师与班主任之间几乎没有联系。B中学心理活动虽然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提升,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效果不甚明显,心理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组织关系单一。教育管理整合论倡导管理理论与教育理论之间的统一,强调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建立一种更富成效的关系,反对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做简单的二元区分,呼吁从一元的、整体的观点审视他们的关系。⑦

3.3 注重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趋势

21世纪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五个基本趋势,即教育管理学理论将从单一简化体系走向多元综合模式,将从以“管”为中心的研究走向以“理”为中心的阐释,将从物化、被动、惟利是图的人的假设走向现实的互主体的人的假设,将从描述解释取向走向批判反思,将从效率理性追求走向价值伦理表达。B中学的管理者如果能够深刻把握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而不是拘泥于某种教育管理理论,采用多元综合的模式,以更加具有包容性、灵活性和温和性的理论,来解决日趋复杂的管理实践问题。与此同时,那种以对话文化行动理论为原则根据的,以“理”为中心的管理学理论,⑧应该受到越来越收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的重视。

注释

① 张新平.格林菲德教育组织管理理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

② 罗立新.建设学生组织,实现比优乐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③ 张新平.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④ 张新平.关于组织管理的理论与范式的思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2).

⑤ 张新平.关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中的五个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

⑥ 贺乐凡.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1(2).

⑦ 张新平.关于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0(10).

⑧ 张新平.新世纪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4(3).

作者:安方琪

语文批评教育管理论文 篇3:

浅谈“以人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

摘 要: 小学教育管理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相对比较落后,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并且通过不断探索获取到全新的小学教育管理策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 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策略

根据最新的教育改革指出,在小学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独立性,并且兼具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传统小学教育管理具有极大的弊端,这就需要探索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而以人为本教育由于自身的优势性能够取代传统教育管理,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健全学生身心发展。

一、创新教育管理观念,全面落实以人为本

以往的小学教育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自然無法发挥其功能性,因而在以往教育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创新,积极引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全面落實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管理体制改革。这就需要基于建设服务型新型教育机构,优化教育行政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机制的作用性,从而能够对学校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并且能够完善以下职能:协调、规划等,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还有相应的资源状况,从而形成极具特色教育模式,形成培养规格,合理制定教师编制及待遇。第二,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对于学校的领导,还有相应管理人员而言,他们属于管理制度的拟定者,同时也是推动者,更是评价承担者,真正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主要任务是激发他们的角色及观念转变,这样能够让管理变成引导,而不是控制,让教师的义务及权利能够实现统一,教师的责任感能够有所增强,具有自我效能感;第三,转变教师观念,让他们深刻意识到自己属于学校管理的主体,让教学管理工作成为他们工作的一部分,积极参与管理,主动解决问题,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彰显教师主体作用,开展民主管理

小学教育管理需要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彰显教师主体地位,强化民主管理。具体策略如下:首先,构建完善学校民主管理规章,对于相对比较重要管理制度,比如职代会制度、教师考核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其次,构建相对完善民主管理组织,形成相应的组织体系,而对于组织体系来说,这其中的要素不仅要相互联系,且相对独立,管理机构人员的筛选也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不仅要筛选不同职业的人,同时还要选择不同身份的人,最大限度兼顾多方利益。充分彰显教代会的作用,比较客观展示职工比较关注的问题,更好行驶民主决策,做好民主管理及监督。最后,对教师的管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承担者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学管理离不开教师的鼎力支持,因而需要充分听取教师的建议,彰显教师的作用,由此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平台。此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进行看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隐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加速学生自我教育及管理。

三、确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需要充分彰显管理的重要性,教育教学过程需要不断优化,更应该从明确教学目标开始。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某种层面上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有学习提升规律,与此同时,还需要将其与学生个性发展相联系,这样才能促使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实际需求。从发展层面分析,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施让教学管理更具人性化特征,这种教学模式让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讲授者,而是成为引导者,摒除传统教育的弊端,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改善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应变能力。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做好相应的研究与分析,具体涵盖以下方面内容:思维差异、行为差异、价值观差异等等,依据学生实际个体差异特点,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四、优化管理方法,完善管理水平

科学技术近些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也需要吸收良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模式,探索现代化的学生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以期管理有效性能够得到提升。针对家庭特殊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补助,从而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人性化的管理方案必然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安慰,使其更加热爱校园,传播积极的正能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小学管理中的应用是全新的尝试,学生能够从中获取到集体的温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够努力读书,养成自尊自爱的良好素养。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构建属于自己的校园网站,这样学生能多了可以交流的平台,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且进行信息收集工作,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同时引导学生能够有效利用校园网络,强化学习效果,这样能够增强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学生管理者来说,对学生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少说教;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多欣赏,少责难,不能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才能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可喜的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总体来说,小学教育管理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下更好的学习,教师能够充分彰显自身的主体作用,更关键的是让小学教育管理实现科学化与合理化。本文中从四个层面探究了落实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管理水平,从而促使小学教育管理能够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卜志广.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03):101-103.

[2] 周海滨.浅议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在小学管理中的应用[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2):158-159.

[3] 杨维靖.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J/OL]. 中国校外教育,2014,(20):22.

[4] 房建仁.“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及启示[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7):37.

[5] 顾悦梅.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探究[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1):44-45.

作者:顾喜元 滕洪侠

上一篇:企业员工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资产减值会计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