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区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通过对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阐述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产生的社会背景,深刻剖析在该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改进建议和实施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院校社区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院校社区管理论文 篇1:

双高校视域下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职业素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双高校视域下教育现代化改革和社区治理需要促推社区人才的职业素养培育。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职业素养培育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环节开展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建构,从职业素养需求出发,秉持产教融合、通用素养和职业素养相结合的构建理念,厚植文化底蕴、培养独立思维、重视社会参与,实现课程体系建构对社区职业素养培育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素养 双高校 课程体系 社会工作

1 职业素养课程体系构建意义

1.1“双高计划”改革建设要求

2019 年3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双高计划”提出要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明确了“双高”校建设的十大改革任务,其中,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能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高校要重点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培育即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1.2教育现代化改革创新需要

教育现代化改革创新趋势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提出了要求。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需着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优势,健全高水平基础与差异化发展相结合的体系,紧跟新需求和新业态趋势优化课程结构,与时俱进完善课程文化建设,切实提高课程职业素养培育实效。

2 职业素养课程体系设计过程

2.1课程理念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本质上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对社区治理内涵的不断扩展,社区课程观念要把握社区场景任务、社区各主体的服务需求、社区服务项目内隐价值、社区工作者职业价值和社区工作者目标达成要求,以此推动长远职业发展的课程理念。

2.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设定应准确分析职业岗位需求,面向就业岗位分析岗位需求,并进一步明确岗位对应的培养规格,即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据此设计课程逻辑,从而使得课程结构可以回应岗位需要,形成从需求出发,再回到岗位需求的闭环。

本专业课程的目标设计对标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最新教学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政务管理、居务村务治理和社区服务3个主要工作领域厘清学生在素养、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重视政务政策动员、民主选举、议事决策等主要职业任务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提升学生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

2.3课程结构

职业教育课程要向“概念化→理解→应用→评价→综合”5个层次设计,在课程中充分体现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结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为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城市管理网格员、社团会员管理員等,以其职业特征和和岗位要求为导向的课程结构,应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模块分别培养其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终身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素养元素出发,培养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才。

2.4课程内容

融合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内容设计回归职业情境,政策咨询、材料审核、数据分析、社区会议召开与组织、服务活动实施、社区信息公开、组织孵化备案、志愿服务管理、便民服务组织和资源拓展工作程序和场景在课程体系中全面呈现,整合教学主体要求、教师教学风格和学生学习兴趣因素,在6个学期课程中体现不同素养课程的独立性和连贯性,有效提升职业素养。

2.5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课程实施过程重视产教融合,引进街道或社区工作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重视集体备课,在教师中形成对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共识。在课程标准制定环节严格管理,确保教学计划能够有效回应教学目标,课程实施的形式方面,结合传统讲授和信息化工具应用,引用国家教学资源库课程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重视在课堂教学环节以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形式呈现。

2.6课程评价

职业素养在常见期中或期末考试中难以得到有效评价,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职业素养要素评价方式,在课堂和课外2个维度进行。课堂上通过增加实践性教学任务的方式进行过程考核,通过完成例如社区服务项目设计的课程任务,并采用课堂分享的形式,突出职业素养要素。同时,评价主体也由教师转变成教师评价、组长评价、组员互评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课外可结合专业社团服务参与程度、实务项目建设、成长档案等方式,体现课程评价对学生认识发展的导向作用。

3双高校视域下职业素养课程体系构建

3.1社区人才素养培育要素

基层治理从模糊化治理范式正逐步过度到精细化治理。社区工作主要任务也逐步明晰,主要包含政务管理、居务村务治理和社区服务3个模块。政务管理作为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其对社区从业者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等素养具有高要求。居务和村务治理要求社区从业者坚持维护基层选举公平正义、耐心细心地为基层人民解读具体制度规范,谨慎对待选举工作细节;在居务和村务公示中,具备敏锐的观察判断力,正直、诚实的传递信息的素养。社区服务模块社区从业者的素养要求包含:热爱便民利民服务,具有社区服务意识,参与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认同并参与和谐社区建设。

3.2产教融合职业素养课程建构

职业素养培育尤其重视职业场景对社区工作者素养的锻炼和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核心理论课和基于产业需求的实践类课程在素养培养上具有延续性特征,但各自承担不同层次的素养培育任务。专业课程在夯实职业知识结构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在专业核心课程如方面初步培养学生对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定位以及职业角色认知,促进学生对社区职业素养的认识提升。实践类课程设计重视对课程实施方式的把握,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在不同学期分段组织学生进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驻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实施课程。通过社区政务实训系统模拟社区事务办理,通过实际参与人口普查等了解社区事务办理的工作程序,通过现代学徒制带教形式加强学生与行业导师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对于社区工作职业素养的认识和体悟。

3.3通用素养和职业素养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建构

高职人才培养开展职业素养培育的同时重视综合素养的培育,在公共基础课程设计中重视高职学生基础素养的养成,完善的公共课程体系有助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专业人才。专业课程以社区工作的具体服务场景和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通过不同学习阶段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课程分别回应学生通用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通用素养的培育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职业素养培育,对于学生履行道德准则和职业规范具有重要作用。

4 基于课程体系的职业素养培育途径

4.1厚植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文化教育事业生根发芽的根基。素养培育是长期影响和逐渐发展的过程,依托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教学主体方面,一是重视党史、国史、校史教育,通过校园环境文化要素展示、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线下形式营造学校文化氛围。二是运用新媒体手段通过推文、美图、短视频和宣传片等形式,拓展文化名片的传播渠道,将文化育人的理念融入到学校育人工作中。[[]]三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校园文化要素,將学校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全过程。教师道德涵养提升,一是重视道德要素在教师评价中的导向作用,改变唯学术、唯论文的评价考核体系,在评奖评优方面重视教师道德水平的考量。二是深入开展教师文化素养培育,通过教研活动引导教师深刻认识文化道德对职业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4.2培养独立思维

独立思维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良好职业素养的必备要素。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一是要把握课程实施的前端环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课程知识的情况,培养其主动探究的能力,可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实践任务完成等方式,在授课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准备。高年级学生可通过助教形式参与低年级课程设计和实施,以视频学习资源或案例资源等方式参与教学。三是改善师生互动形式,培养师生亦师亦友的协同合作关系,促使学生认识到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在学生对职业的认识视角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4.3重视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尤其注重学生通过社会参与增加社会认识,提升适应社会和职业情境的能力。[[]]通过社会参与促进职业素养培育,一是要重视学生生命体验。社区工作人才培养要重视学生对个体生命经验的挖掘和体验,通过自我认识的提升奠定其职业角色扮演的基础。二是要重视人际关系处理。大学生大多面临家庭沟通、同辈相处等方面的人际困扰,社区职业素养也对工作者的人际沟通能力提出了要求。三是实践教学环节应充分给予学生社会参与的机会。[[]]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摩社区民主选举过程、参与社区服务开展和社区矛盾纠纷处理,增强学生对职业素养要求的认识,并有意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四是重视社团实践。通过品牌服务社团在周边社区拓展社区服务项目,鼓励学生组成实务学习组参与大学生项目设计比赛,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1-09-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汪长明.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22):85-90.

[] 桑雷.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 李碧,郑宇.高校践行“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究,2021,5(22):46-49.

[] 王军梅.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思政教学探析[J].科技资讯,2019,17(36):55-56.

[] 程奕. 基于成果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21.

[] 喻欣楠.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思政功能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12):66-69.

作者:支艳春

高职院校社区管理论文 篇2:

探析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

[摘要]通过对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阐述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产生的社会背景,深刻剖析在该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改进建议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服务;专业建设

作者:陈增荣 王星飞

高职院校社区管理论文 篇3:

多元主体视角下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研究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社区化办学的实施策略: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高度,落实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坚持普惠性,让更多有需求的市民参与培训学习;坚持课程多样性,满足社区不同人群的需要;持弹性学分制,解决工学矛盾;坚持资源的共享性,满足社区居民文化娱乐要求;建立高职院校和社区互动运行机制。

【关键词】多元主体 高职院校 社区化办学 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是一个多元主体,涉及地方政府、高职院校、社区三个方面。对于政府,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对于地方高校,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学历教育,但是在服务社区教育方面发展欠缺,要走内涵发展,社区化办学是必然,高职院校只有根植于社区,服务社区才可能有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社区化办学应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社区,如何进行社区教育,怎样解决社区教育的场地、师资等,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社区化办学是政府、高校、社区相应职责的共同点,是一个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完成的一项工作。

一、我国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化办学是高职院校立足于所在的地域范围(广义社区),利用高职院校师资、场地等服务于所在地域范围的居民,为提高当地居民素质,为构建学习型社会而有针对性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社区化办学是实现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社区化办学发展滞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社区化办学政策不明确。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的政策不是很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主要还是服务于学历教育,而对于服务社区的教育没有明确的规定。直到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才提出“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体地位。这是我国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职院校对社区化办学重视不够。高职院校一直以来以学历教育为主,由于一些专业具有特色,因此在招生、就业上不存在问题,加上生源多,需要花在学生的培养和工作分配上的时间精力多,对社区化办学的热情不足。另外,地方政府在社区化办学的政策上不明确,没有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导致高职院校在思想和行动上还是停留在以服务在校学生的学历教育为主,对服务社区教育重视不够。

(三)高职院校和社区互动运行机制不畅通。导致高职院校不重视社区化办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运行机制不畅通。社区化办学需要高职院校根据社区发展、社区居民的需求来设置短训或学历提高培训班,但是由于缺少政府和政策的支持,缺少普遍性的运行机制,高职院校即使有社区化办学的设想,也会因为这些原因而无法开展办学活动,而同样由于没有正常的运行机制,加上高校进行的是封闭式管理,社区参与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热情也不高。

(四)没有形成普遍性跨校学分互认机制及弹性学分制。国内的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内虽然实行学分管理,但是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还不普遍,只限于部分专升本的学生,学校间普遍性学分认定机制尚未形成。学校管理以学制为基础,没有形成弹性学分制度,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毕业,这种管理体制对全职脱产学习的学生是适合的,但是对一些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成人来说不适合。因此,如果高职院校要开展社区化办学,这就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因为这样就很难让一些需要在晚上或者周末才能进行培训学习的一些工人来接受正规的培训,所以目前只有一些针对部分工种的暑期培训班和提高班,与真正的社区化办学还有很大的差距。

(五)高职没有设置专门的社区化办学的部门及人员。在国内,因社区化办学是由政府、高校、社区共同承担的,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完成的一项工作。因此,可以说社区教育是多种教育的结合,没有明确社区教育由哪个具体的部门落实,导致社区教育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由于政府在政策上没有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有社区化办学的职能,更没有提供相应的资金来支持高职院校社区化教育,导致目前几乎没有学校专门设置为进行社区教育的人员和专业设置负责社区化办学的部门等,因此高职院校服务社区自然未能很好地落实。

二、社区化办学实施策略

(一)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高度,落实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升级,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停滞,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造成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明确社区教育的负责部门。另外,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成人教育、技能培训、文化培训等的综合,涉及教育、人社、文化、街道社区等多个主体,国家在政策也没有明确社区教育归哪个部门管理,因此由于社区教育含有“社区”两个字,很多人认为社区教育归社区管理,是社区的事。而我国“社区”概念属于居民的自治管理机构,行政上属于街道办管理,社区对社区居民的了解也基本停留在人员的居住记录等常规业务,不存在社区教育职能,无法承担社区教育职责。因此,在我国,社区教育既不能照搬国外经验,也不能生硬地把社区教育的职责全部放在社区。而结合我国教育的特点,从社区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来看,社区教育的责任主体还是在政府,政府应明确社区教育具体的统筹落实部门。

笔者认为中国的社区教育应由政府统筹,社区、教育、人社、文化等都应各自承担相应职责。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是社区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社区化办学,落实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政府、高职院校、社区,因此需要政府、高职院校、社区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社区化办学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战略部署,要实现这一个伟大的战略部署,必须把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放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高度,把高职院校变成社区教育文化的引领,为满足社区文化、娱乐、学习提供服务。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体系之间自成系统,自我封闭,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大多数学校在法定公共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很难向社会学习者开放,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以社区化办学为导向,与政府、社区一起,共同为构建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体系而努力。社区化办学与政府、高职院校、社区的具体关系见图1。

(二)坚持普惠性,让更多有需求的市民参与培训学习。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应坚持普惠性的原则。在美国,社区大学是美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区大学保持开放的姿态,经过不断地调整和逐渐积累,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美国社区大学38%的资金来自州政府,学费收入占20%左右,自地方政府的资金接近20%,剩余的由其他形式的资金来源补足。社区大学的年平均学费为两千多美元,普通公立大学的年均学费接近六千美元,社区大学的学费不足公立大学的一半。美国社区大学是面向社区的全体市民,满足大众终身学习的需求,旨在提高社区市民的素质而设立的大学,只要市民有需求就可以到学校进行学习提高,凸显教育社会化的理念。美国社区大学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很有借鉴作用,特别是在政府投入方面应借鉴美国社区大学模式,坚持普惠性的原则,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开展面向社会的普惠性的培训提高班,让高职院校内有知识的人引领社会发展,弘扬社会正能量。鼓励市民主动参与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的就业能力,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就能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这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三)坚持课程多样性,满足社区不同人群的需要。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要坚持课程的多样性,满足社区不同人群的需要。社区的居民的学习需求是多样的,高职院校要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尽可能开设多样化的课程。课程如何设置,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本身的专业设置和师资情况,在对社区的调研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设置。如设计营养学让居民远离医院;设置儿童教育,让家庭教育艺术得到传授,开设艺术、手工制作等课程,让居民有所乐。总之,要利用高职院校作为社会正能量弘扬机构,为社区居民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

(四)坚持弹性学分制,解决工学矛盾。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要坚持弹性学分制,解决学习者的工学矛盾。社区化办学主要服务对象是已经有工作的成人,他们一方面要工作,另一方面要学习,高职院校应建立更具有人性化的弹性学分制,解决学习者的工学矛盾。特别是建立一个学生学习档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学习,有可能对于在校生来说3年的专业学习,允许在社区学习的人们在5年内修完,只要修完相应的学分,都可以毕业 ,真正体现出为学生服务。

(五)坚持资源的共享性,满足社区居民文化娱乐要求。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应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当前,政府花大量的资金建设高职院校,建好后由学校管理。由于我国的学校管理是封闭的,社区居民无法便捷享用。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属于公共服务产品,建设资金来源于政府投资,是每个公民的纳税钱,每个公民应该享有享受资源的权利。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要求政府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必须免费开放图书馆、运动场地、教室等设施。这样做有利于社区和学校的融合,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当然高职院校资源共享必将会带来资源的损耗和产生管理的费用,如果没有政府资金的投入是很难维持的,这也是高职院校不愿把学校资源共享给社区使用的根本原因。对此,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维持高职院校资源服务社区的正常损耗,只要解决了资源共享消耗和人员管理消耗,就能让资源共享真正为社区服务。

(六)建立高职院校和社区互动运行机制。针对当前社区化办学中高职院校和社区之间互动运行机制不通畅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应从法律法规方面制定相应的规定和要求,明确高职院校和社区在社区化办学上的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建立高职院校和社区社会化办学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社会化办学有关事宜,建立起正常沟通机制。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高职院校开设普惠性紧缺课程,社区要为高职院校做好市场调研,了解社区发展和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准确提供给高职院校,同时接收高职院校学生的见习等。此外,组织协调社区内有意愿居民加入社区教育过程。高职院校应该开放学校图书馆、游泳馆、足球场、篮球场等公共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运动、娱乐等便利。

(七)配置社区教育专门机构及人员。高职院校社区化办学必须在校内成立一个社区化办学的专门负责部门,明确社区化办学的部门职责,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由社区化办学部门组织一批热爱社区教育事业熟悉社区教育的特点和基本规律的教师开展服务社区的相关工作。只有拥有机构、管理人员和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才能形成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捕捉社区教育需求、组织各种社区教育活动的服务社区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波.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美国社区学院办学及其启示[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2]谢勇旗,李名梁.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及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作者简介】梁 美(1978- ),女,广西横县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责编 黎 原)

作者:梁美

上一篇:工程企业财务会计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