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长久以来我国幼儿教育观念落后,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个看孩子的地方,是个孩子玩耍的地方,孩子不需要在其中学到些什么。但是幼儿园教育主体是3~6岁的儿童,这个时期的儿童是全面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儿童的基础教育和启蒙教育都很重要,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事物的认识,这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所以幼儿教育是很重要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时期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时期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篇1:

新时期幼儿家庭教育之我见

现阶段,我国独生子女数量急剧增加,幼儿的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某些原因,我国幼儿家庭教育尚存在着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一、幼儿家庭教育之现状分析

1.家庭教育理念滞后。在新时期,我国幼儿家庭教育理念滞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某些幼儿的家庭教育普遍的集中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过分强调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幼儿进行德育方面的培养,造成了孩子的偏向发展,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不健康的竞争观念充斥在某些家庭教育中,过分让比成绩、比特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科学、全面了解,甚至越俎代庖,擅将个人主观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出现拔苗助长现象,导致孩子身心不适。

2.教育方式欠妥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还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定成功的人生基石。然而,在现实的幼儿家庭教育中,溺爱和专制的教育方式比较突出。近年来,独生子女群体的剧增,“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溺爱在幼儿教育中非常普遍,这种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幼儿“自我为中心”的膨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及自理能力。此外,还有一部分家庭教育则采取专制的方式,信奉“不打不成才”,采取强硬的措施,从小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管制,孩子唯有服从,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如此,幼儿在严厉苛刻的家庭教育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极容易造成幼儿心理的不健康、性格的孤僻和自卑。

3.功利思想过重,对孩子期望过高。综观目前我国幼儿家庭教育,不少家长都将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梦想寄托于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态非常严重,对孩子个性、心理的养成缺乏冷静客观的态度。甚至不惜耗费巨大的物力、财力、时间及精力,不顾及幼儿自身的接受能力及情绪,与其他人比吃穿、比排场,比智力,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的漠视,且孩子一旦在与别人的竞争中遭遇失败,便会对幼儿施加更大的精神压力。长此以往,会直接导致幼儿的性格变形、心态扭曲,得不偿失!

二、新时期加强幼儿家庭教育之科学举措

1.正确树立家庭教育理念,“德智并举、德育优先”。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对于幼儿教育有着积极的能动作用。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何为人才?人才即是德智并举之人。只有德智并举,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德智并举、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的德育入手,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之后,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适度安排幼儿合适的学习活动,实现幼儿德智全面发展。

2.循循善诱、因地制宜,创新幼儿教育方式。“教有法,教无定法”,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以幼儿自身的特点,在平等、关爱、尊重、自由、信任、宽容、激励等基础上,因地制宜,循循善诱,对幼儿进行全面、科学、富含童趣的教育,让孩子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身心愉悦,健康发展。

首先,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根据幼儿所处的特殊生理、心理发展阶段,让幼儿深切体悟到家庭的关爱。其次,对幼儿的教育管理要严格,但需要张弛有度。如此,才能保证幼儿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获得完美的人格。

3.多措并举,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对于幼儿教育,我们首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科学指导幼儿的生活行为,并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让幼儿保持规范的生活习惯,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好的榜样,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教育幼儿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提升幼儿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父母不断为幼儿创设各种自我学习、体验的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形成自发、主动的学习习惯。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关键阶段,而家庭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不仅关系着幼儿良好人格的养成,还关乎着整个幼儿教育的完整性与科学性。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科学重视幼儿家庭教育,提升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不斷更新理念、完善幼儿家庭教育,是当前幼儿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希冀通过此文,抛砖引玉,对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有所助益。

作者:杜凤霞

新时期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篇2:

新时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融合促进的思考

摘要:长久以来我国幼儿教育观念落后,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个看孩子的地方,是个孩子玩耍的地方,孩子不需要在其中学到些什么。但是幼儿园教育主体是3~6岁的儿童,这个时期的儿童是全面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儿童的基础教育和启蒙教育都很重要,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事物的认识,这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所以幼儿教育是很重要的。家长的教育观念必须改变,这也是家园共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时期;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工具凭借其便捷性、互动性、灵活性的特点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幼儿而言,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活动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幼儿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起家园沟通的桥梁,促进家园共育的顺利进行。

一、增加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树立正确的家园共育意识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无论是教师教育能力还是家长的素质都在不断的提升,这是树立家园共育的良好基础。建立家园共育首先要增加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教师可以和家长构建一个微信群,教师在群中反映孩子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将要组织的教育活动在内容、步骤让家长得到及时的了解,参与到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家长其实可以充当助教的角色,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所接触到的教育以及教育目的。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也能及时得到孩子在幼儿园的真切感受,及时地对幼儿的教育进行调整。比如,幼儿园来了一位新的小朋友,教师和家人的积极沟通,可以很快地了解小朋友的个性和小朋友的喜好,帮助小朋友快速地适应新的幼儿园和新的小伙伴,避免让孩子产生逃避上幼儿园的意识。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教师和家长是真正的教育主体,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一起设计教学方案,对孩子的教育会有显著的提高。家长的很多新方法教育想法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和家长沟通教学活动,有助于家长对孩子行为意识的教育培养,所以实现家园共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增加教师和家长两个教育主体的沟通,形成合作意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使家长走进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家庭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家园沟通主要通过教师的家访、教师举行主题班会等方式。传统的家园沟通方式浪费了教师和家长大量的时间,沟通效果也不能更好地体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家园沟通中遇见的问题,节约教师与家长的时间,让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让家长掌握更多孩子在幼儿园的状况。例如,在举行拔河比赛时,教师可以把视频或者是图片发送到班級微信群里,让家长给幼儿一些积极的鼓励。这样,热爱游戏运动的幼儿可以真正地展现自己,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以便今后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当班级获得星级班级,举办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儿童节表演时,教师可随时发布动态,让家长对幼儿在校的状态有更好的了解,从而发挥微信的重要作用。教师也可以运用微博,让家长与教师可以在微博上进行互动。教师可以把幼儿在校的表现、幼儿园开展的活动上传到微博,让更多的人关注幼儿园教育。教师也可以运用微博或者是微信给幼儿家长传输科学、正确的育儿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能让教师与家长对幼儿有充分的了解。

三、建立校园网站来展示成果

幼儿园可以创建校园网站。家长在闲暇时间可以在校园网站的育儿论坛与其他幼儿家长进行互动和探讨。家长也可以在校园网站上发布帖子,分享自己在幼儿教育方面的心得体会,实现家园沟通和家家沟通的协调进行。在幼儿园校园网站上,我们可以设计多种模块。例如,教子有方模块,家长可以自由发表育儿经验、育儿过程中的困惑。在这个模块中,家长可以针对幼儿的实际问题找到相应的指导办法。保育之窗模块,幼儿园可以在这个模块中公布幼儿在园内的每周食谱,同时征集幼儿营养食谱,丰富幼儿的饮食,也可以在这个模块宣传相应的幼儿卫生保健知识,使家长获得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亲子乐园模块包含了大量的故事、谜语、游戏,能够满足新手父母的学习需求,引导幼儿家长深刻体验和孩子共处的快乐,增强家庭教育的氛围。在育儿论坛模块中,学校每月提出关于幼儿教育的互动交流话题,引导幼儿家长参与互动讨论。例如,“春季花粉过敏期,幼儿要注意哪些?”“孩子不肯一个人睡,你有什么好办法?”等交流话题,家长和教师可以围绕话题进行交流探讨。在视频点播模块,教师可以将幼儿园举办的大型活动视频上传,使家长能够按照班级来找到自己孩子的活动视频,进行下载、储存,留作纪念。

结束语

幼儿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才是幼儿、家庭、幼儿园三方互惠共赢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善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可见,幼儿的培养,是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的。家园共育真正实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取长补短,高效了幼儿的教育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艳芳.探析幼儿园教育中家园互动的有效融合[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73.

[2]张爱玲.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的困境及出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7):152-153.

[3]伏希学.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配合促进幼儿发展[N].发展导报,2018-09-21(019).

作者:文朦朦

新时期幼儿家庭教育论文 篇3:

幼儿教育中国化的先驱——陈鹤琴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幼教之父”,他平生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精神,致力于四个方面的研究,即:对儿童心理做全面、系统、切实的科学实验;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园的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科学实验和研究;重视和解决幼儿玩具、教具的科学实验和制造。陈鹤琴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开创了幼儿教育中国化的新局面。

【关键词】陈鹤琴 科学实验

【作者简介】彭俊英,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四川 成都 610068

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专家,有中国“幼教之父”之称。1914年,陈鹤琴前往美国留学,于1917年在霍布金斯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之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知名教授,1918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并转攻心理学博士。适逢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赴美物色教师,遂应邀于1919年返国。

在美国留学期间,陈鹤琴不仅获取了多种门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吸收了求真求是的科学实验精神。他在《我的半生》中坦承:“霍布金斯的研究精神真是好极了!教授、学生一天到晚,都沉浸在研究精神之中,做研究工作,而没有一点傲慢的神气、自满的心理,总是虚怀若谷、诚恳万分……以后我回国做点研究工作,未始不是受霍布金斯之所赐呢!我觉得一个留学生去外国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许许多多死知识,乃是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精神。世界上所要知道的知识,实在太多了!怎样可以在短短的五六年的时间内都学得到呢?若得到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精神,你就可以回国后自己去研究学术,去获得知识,去探求真理,方法是秘诀、方法是钥匙,得到了钥匙,你就可以任意去开启知识的宝库了。”总之,正是因为掌握了科学研究这把“钥匙”,陈鹤琴回国后便深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研究儿童,实验课程,创办学校,改革教法,并最终成为中国幼儿教育的先驱。

1979年陈鹤琴以88岁高龄出席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语重心长地对发展幼儿教育提出四点建议,这四点建议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进行“科学实验”,其具体内容包括:对儿童心理做全面、系统、切实的科学实验;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园的教育进行系统、深入地科学实验和研究;重视和解决幼儿玩具、教具的科学实验和制造。这四点建议,既是陈鹤琴对新时期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倡议,也是陈鹤琴投身幼儿教育事业的经验总结。正是通过对这四个方面身体力行的科学研究,陈鹤琴先生开创了幼儿教育中国化的新局面。

一、研究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学是幼儿教育的基础。陈鹤琴指出:“幼儿期是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必须掌握其特点,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对于进行幼儿教育是异常重要的。”

应该如何研究儿童心理学呢?陈鹤琴对此作过精辟的阐述:“儿童心理学究竟要怎样去研究呢?是不是多看几眼儿童心理学的书籍,多读几家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就算是研究儿童心理学了呢?自然,读书是必要的,但这是不够的。因为书本上得到的知识,都是间接的知识,它是别人的经验,而并非自己所有的经验,并非直接获得的知识。间接的知识,别人的经验我们固然要学,但是单凭读书所得知识与理论,往往是不够的。研究任何一门学问,我们还应当直接地去调查,去观察与实验,用事实来证验理论,这样的学问,才算是真学问。所以,研究儿童心理学,首先要用辩证唯物的方法,经过调查、观察和实验,来探求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陈鹤琴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为了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以自己的长子陈一鸣为对象,就儿童的动作、能力、情绪、言语、游戏、学习、美感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持续808天的观察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第—手资料。

陈鹤琴将观察所得,参照西方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于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作为大学丛书出版。在书中,他把自己的对长子的观察研究与外国的研究结合起来,在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中国儿童心理学研究。例如,在关于儿童模仿行为发生时间这一问题的研究上,他先介绍了普莱尔、鲍德温、迪尔博、摩尔的相关实验,然后再陈述了一鸣从小到大的各种模仿行为,说明自己的实验情况。显然,陈鹤琴并没有轻率地信奉国外理论,他对理论的辨识建立在切身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之上。

陈鹤琴是我国最早的儿童个案研究者,他开启了我国学者探索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新时代。陈鹤琴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年龄特征,揭示了儿童形成心理特性和道德品质、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及发展智力和体力的心理过程,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为我国幼儿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研究家庭教育

陈鹤琴认为:“儿童在没有进学校之前,一天到晚最亲近的人当然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语动作,最是儿童所习见习闻的……讲到儿童教育,根本上还是要从父母教育讲起。”因此,在研究中国儿童心理的同时,陈鹤琴针对幼儿家庭教育展开了研究。他的同事郑宗海说陈鹤琴深受霍布金斯大学研究精神的影响,“向来喜欢做观察实验功夫,实有科学家的精神”。自陈鹤琴有了孩子以后,他有了研究的对象,他便将这种观察实验的功夫运用到“人”的研究上去,最后他的研究笔记居然达十余本之多。

根据自己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体会和从事家庭教育实践的经验,陈鹤琴于1925年写成了《家庭教育》一书。该书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家庭教育的先河,全书分为十二章,确立家庭教育的原则101条。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儿童心理、儿童学习的性质与原则,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后面的十章以具体的事实来解释101条教育原则的涵义。在这里,儿童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都得了充分的讨论。这些讨论对于父母的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极其具体。

《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源自陈鹤琴对自己的两个孩子的观察和教育实验。在家庭教育中,陈鹤琴依然坚持实验探索的态度,“凡是一个问题发生,我总是多方去解决,这个方法不行,便运用另外的方法,直到解决了问题为止。”例如,一鸣的母亲一次在给一鸣洗澡时,洗澡水放得太烫了,从此后,一鸣就不肯洗澡了。开始陈鹤琴打一鸣的屁股,打得一鸣更加不想洗澡了。之后,陈鹤琴把鸭子之类的玩具放在水里让一鸣玩,玩着玩着一鸣就不怕水了,就愿意洗澡了。诸如此类通过实验探索而获得的成果自然既具有鲜明的实用价值,又不乏科学的内涵。故而,陶行知称赞《家庭教育》是“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最有价值之著作”,系作者“以科学的头脑和母亲的心肠”做成的,为“中国做父母的必读之书”。

三、研究幼儿园教育

19世纪20年代,虽然新学制已经颁布,但官方还

没有制定幼稚园课程标准,全国幼稚园的课程非常混乱,存在着“抄袭外国的教法,不问国情和儿童个性”的共同问题。在陈鹤琴看来,当时中国普通的幼稚园大概存在着四种弊病:幼儿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功课太简单;团体动作太多;没有具体的目标。面对这种现状,陈鹤琴大声疾呼:“幼稚教育抄袭西洋,不切合中华民族性,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使中国儿童适应”,遂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探求幼儿园教育中国化之路。

1923年,陈鹤琴腾出自家客厅招收了12名幼儿,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陈鹤琴创办鼓楼幼稚园,意在通过实验开辟一条既有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又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幼儿教育之路。初创时期的鼓楼幼稚园,一切都在实验和探索中进行。陈鹤琴对幼稚园的课程、设备、教材以及教学方法都进行了精心的研究。

1925年~1928年间,陈鹤琴与张宗麟等人一起对幼稚园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探索与实验。起初,他们拟定了几条极端尊崇儿童自由活动的教育原则,开始进行实验活动。在这些“粗率”的原则指导下,他们废止了幼稚园的通常课程,教师的工作只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布置环境,从旁指导。实验进行了半年,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是:教师没有教材,缺乏准备,对儿童的各种活动要求“穷于应付”;儿童的活动没有系统的计划与指导,进步缓慢,部分儿童养成了可怕的倔强骄蛮习气,不听从教育;等等。根据这些问题,陈鹤琴等人在坚持“以儿童为主”的大原则下,对课程作了改进:先由教师制定一周的活动大纲,再依据大纲讨论细目并决定一周的活动安排,教师按此“安排”一件件去做。实验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课程设置方法实际上违反了“儿童为主”的原则,“强制了儿童的兴趣”“蔑视儿童的个性”。于是,他们又开始所谓“中心制期”的实验,其要点是:召开教师会,讨论次周儿童活动的主题;根据主题确定活动的大致内容,教师做好详细的准备,并布置适当的环境,由环境刺激引起儿童活动的兴趣,教师顺着儿童的兴趣,引导儿童活动。 陈鹤琴将这种“中心制”的课程实验推广到南京的14所幼稚园及晓庄、燕子矾等的乡村幼稚园试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此,课程中心制的单元教学成为我国20年代-40年代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模式,影响遍及全国。陈鹤琴在幼儿园课程上的改革,使中国的幼儿教育从抄袭外国和宗教色彩中解脱出来,进入了一个幼儿园教育趋于中国化和科学化的新阶段,缩短了我国与国际幼儿教育的差距。

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陈鹤琴于1927年发表了《我们的主张》十五条,主要内容为: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幼稚园的课程以自然、社会为中心;课程既要事先拟定,又得临时变更;要注意儿童的健康;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要特别注重音乐;应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幼稚生的户外活动要多;多采取小团体的教学法;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应当有种种标准,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这十五条主张系统阐明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方向和任务、课程的中心与组织、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师生关系、家园关系以及环境设备等。 此外,陈鹤琴还制订了《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共139条)。《我们的主张》和《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全面地回答了应当怎样办中国化、科学化的幼稚园,包括基本原则和具体经验,为办幼稚园提供了可资遵循的标准和依据。

1928年,教育部聘请有关专家11人,由陈鹤琴和胡叔异负责,着手进行幼稚园课程标准草案的拟定工作,该草案就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的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雏形。陈鹤琴参与草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建立在鼓楼幼稚园的教育研究实践基础之上。该标准对推动我国幼儿教育向中国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我国幼儿教育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研究幼教玩具、教具

陈鹤琴深知“玩,是小孩子整个的生活”。儿童玩的时候,很少空着手玩,必须有许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够满足玩的欲望。比如,一个小孩玩骑马游戏,至少要有一条带子或一根竹竿,才好跑来跑去地玩,才能玩得有趣。因此,玩具是儿童游戏不可缺少的伴侣。

从20世纪20年代起,陈鹤琴就开展了有关儿童玩具的研究实验和实践。陈鹤琴成功地把儿童心理研究与儿童教育结合起来,开创了儿童玩具的科学研究,亲自倡导和设计各种与儿童年龄相适合的玩具、教具和设备。如,他认为对出生到十个月左右的婴儿应给各种听声、观看的玩具和握、捏、敲打的玩具,以发展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和动作。他为十个月到一岁半的孩子设计了摇头响鸭、双铃马车等各种拖拉玩具及能推、能拉的学步车等;为一岁半到两岁左右的孩子设计了室内、室外沙箱和玩沙的小桶、小铲、小耙等,让孩子玩沙、玩泥、玩水,接触实物,自由试验物质,认识物质的性质。他认为幼儿应有画图、剪纸、锤击、浇花、穿珠、塑泥、玩积木的机会,这些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与幼儿身心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他为幼儿设计的空心大积木,可以充分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可使幼儿的大肌肉得到活动,可培养互助合作、服务的良好习惯。他还为幼儿设计了各种运动器械,如摇马、摇船、滑梯、攀登架、游戏平台等,为幼儿户外活动创设了条件。陈鹤琴还很重视我国民间优秀传统玩具,善于向民间艺人学习。例如,他将民间捏面泥引进到幼儿园,成为孩子做泥工的好材料;将街头小贩的转糖盘改造成孩子识数、识字的教育玩具“得赏盘”和“益智盘”;将民间的木偶戏经过改造引进到小学和幼儿园,使之成为教育和娱乐的良好工具。陈鹤琴为我国儿童玩具的科学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外,1927年陈鹤琴开始对关系到孩子视力、姿势及身体发育的课桌椅进行研究。分析了当时旧式桌椅的弊病,提出了高度适合、坚固耐用、美观等新式桌椅的十二条标准,并在鼓楼幼稚园制成推广。1928年陈鹤琴制订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幼稚园的设备表(包括普通设备、生活用品、教育用品、玩具、运动器械等)和一个幼稚园最低限度的设备表,使幼稚园在选用配置玩具、教具、设备上有了科学的标准和依据。1940年又提出幼稚园及小学各年级儿童的课桌椅标准尺寸。

陈鹤琴先生尊重国外已有的理论研究,但却不盲从国外的权威学说,他既学习先进理论,又坚持亲身实践——研究儿童心理,开办幼儿园,在自己家里实施幼儿教育,引进和研制幼儿园教具。陈鹤琴正是凭借着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为我国现代儿童教育的中国化和科学化建立了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我国现代幼教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陈鹤琴的著作大部分都是他自身的观察研究的体会和心得,他通俗而平易的叙述风格使人感到特别地亲切。虽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距离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他足履实地的研究态度,扎扎实实的研究成果,与今天的幼儿教育并没有距离,他的科学研究精神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幼教人前行。

【参考文献】

[1] 陈鹤琴.我的半生[A].陈鹤琴全集6[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36-537.

[2] [3] 陈鹤琴.切实开展对幼儿教育的科学实验[A].陈鹤琴全集2[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03-506.

[4] 陈鹤琴.儿童心理学[A].陈鹤琴全集1[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408.

[5] 陈鹤琴.儿童教育的根本问题[A].陈鹤琴全集2[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47.

[6] 郑宗海.家庭教育(序) [A].陈鹤琴全集2[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11.

[7] 陶行知. 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A].陈鹤琴全集2[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08-510.

[8] 陈鹤琴.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A].陈鹤琴全集2[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3.

[9] 陈鹤琴,张宗麟.幼稚园的课程[A].陈鹤琴全集2[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05-112.

[10] 陈鹤琴.我们的主张[A].陈鹤琴全集2[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75-84.

作者:彭俊英

上一篇:区妇联上半年的工作总结下一篇:物价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