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习题及答案

2023-03-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幼时记趣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原文及翻译》教案

江苏省沭阳银河学校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原文及翻译》教案

[余 忆童稚时,能 张 目对 日 ,明察秋毫。

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见 藐 小 微 物,必细察 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 趣。]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细心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蚊成雷, 私 拟 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

则或千或百果 然 鹤也 。

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昂首 观 之 ,项为 之强。]

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又 留 蚊于 素帐 中 , 徐喷以烟 ,使 其 冲烟 飞 鸣,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

作青云白鹤观,果如 鹤 唳 云 端 ,怡 然 称 快 。]

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于 土墙凹凸处、花台 小草丛杂处, 常蹲其身 ,使 与台齐,在低洼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 定目细视。]

凝神细看。

[以丛 草为 林 ,以 虫蚁 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邱,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凹者为壑 , 神 游 其 中 ,怡然自得。]

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为„„:把„„当做„„。邱:同“丘”,土山。壑:山沟。神:想象。「一日,见 二虫斗 草 间 , 观之正 浓 ,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

忽有庞 然大物 ,拔 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移,搬开。而:表修饰,翻译为“着”。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舌一吐 而 二虫尽为 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而:表承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余年幼 , 方出 神 ,不 觉呀 然惊恐;

我当时年龄正小,正在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

神定 ,捉蛤蟆,鞭数 十, 驱 之 别院。」

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

第2篇:《幼时记趣》教案

主 备: 刘长英

备课时间:2014年9月24日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感情朗读,并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体会作者丰富神奇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重要的文言词句、了解一些语法现象。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体会作者幼年时神奇的想象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流程:

一、交流展示

1.交流展示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交流展示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可以先让其他同学帮助订正;如果其他同学仍不能订正正确的话(如翻译句子),老师可以在翻译方法上作指导。 (2)请用“/”给句子划出恰当的停顿。

A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 使其/冲烟/飞鸣,

D作/青云白鹤观 E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F盖/一癞蛤蟆也

二、合作探究

这是本课时核心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部分中。学生课前自学中要求研讨的问题也未必都能很好地解决,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先在小组讨论不会的,或把握不准的,然后再集体交流展示。

2.三个问题教学方法分述(小组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的? (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总分)

(2)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有哪些,并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3)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在文中什么地方能体会到? (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三、测评反馈

第 1 页

部分内容参考答案: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测评反馈”。

第 2 页

第3篇:七 幼时记趣 (教案)

幼时记趣

创意说明: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诵读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知道“竹马”是什么意思吗?其实,“竹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这是多么奇特而美丽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人沈复所写的《幼时记趣》。

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文言语感,概括起来说,就是这几个字:多读,多背,加强积累,用心体悟。只要我们有信心,学好文言文并不难。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要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停顿)

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要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诵读练习,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

四、点拨方法,疏通文意。

1.方法点拨: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2.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运用上述方法),落实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遇到困难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4.请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订正,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出问题:

(1)本文围绕着“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2)课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自主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简单小结。

六、体验反思,拓展迁移。

1.教师在上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你在童年时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你说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2)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2.推荐《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写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阅读。

第4篇:7.幼时记趣 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以下是我此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反复诵读,理解品位文中的童真童趣。这一学习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课文的内容确定的,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想象能力。文中作者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为学生学会想象提供了范本。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无限留恋童年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这一点是与本册的教材说明是相通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二、设计思想:

教学本文,首先指导学生从自学入手,自己反复诵读,自己翻译、理解课文,再来体会课文描写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步在学生反复诵读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学生自读、圈点课文,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们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钻研精神;第四步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五步引导学生研读作者所描绘的童真童趣,从而感受文章质朴、清新、自然的文风,感悟作者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第六步深入探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第七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听了这首歌老师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你们呢?的确,一想起童年的生活,那份自在,无忧会悄然爬上心头,童年是美好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美好的童年。常人,今人如此,古人,名人也不例外。说到这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下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幼时记趣》

二、 作者简介及释题: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41页看书下注释1,哪一位同学能够告诉老师你从注解1中了解了什么?(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出示多媒体)

沈复他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写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然而沈复并非如此,不信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篇文章,相信学过此文后,你们会感受到人情之浓,趣味之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一个字上?(趣)

三、学习课文

1、 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1)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出示多媒体)

童稚 藐小 鹤唳 怡然 土砾 沟壑 项为之强 庞然大物 癞虾蟆

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拟作 项为之强 素帐 鹤唳 怡然 鞭数

(2)同桌互读,注意停顿、节奏。

2、 细读课文,感知童趣。

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的时间让我们拿起书读课文。(多媒体出示文言文诵读要求)

(1)找同学读,其他同学评读。(可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指导:读出轻松、愉快、自得其乐这样的语气和感情。

(2)课文我们已经读过,下面四人一组翻译课文,找出组内共同的疑难词句。

(3)课文同学们都明白了,谁能告诉老师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了几件事?(出示大屏幕板书)

3、 赏读课文,追趣,忆趣,说趣

(1) 这篇文言文仅用了221个字就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儿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三件事。下面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交流。

(2) 沈复的童年让人忍俊不禁,有的同学也想起你的童年了吧?说说你的故事?

4、 再读课文,议趣。

(1) 再读课文。

(2) 讨论: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新奇有趣?

明确: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必然会有无穷乐趣,必然会写出好文章。

5、师生齐读。

四、作业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

小结:学过本课后,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积累到一些好的词汇,(明察秋毫、庞

然大物、怡然自得等)。语文教材是一座富矿,你们要学会去开采。老师

更希望你们能不虚此行,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到作者童年时丰富的想象和

天真烂漫的情趣,能够洞察到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用心去

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吧!

板书:

1、观蚊如鹤、

2、神游山林

3、鞭打蛤蟆

第5篇:幼时记趣教学案

《幼时记趣》教学案设计(两课时)

主备:周志波 参与:七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1.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3.能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 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那么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童年的趣事……是不上还历历在目呢?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文学家的童真童趣。(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及作者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二、 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 ) 藐小( ) 鹤唳( ) 凹凸( ) 沟壑( ) 癞蛤蟆( ) 怡然称快( ) 土砾( ) 项为之强( )

2.学会断句,做到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我能张着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能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抬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让人高兴得喊痛快。

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小草多而杂乱的花台边,我经常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心中高兴,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闯进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我还小,正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刚刚安定,捉住蛤蟆,鞭打它数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四、 整体感知, 分析内容

1.理清文章脉络,全文紧扣哪一个“字来?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3、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讨论回答)

4、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能从童稚小事中获得“物外之趣”?

5“物外之趣”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五、思考探究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再举几例: “香烟”——“梨子” “火车”——“金矿” “书籍”——“电脑” “游戏”——“学习”

六完成练习

1.解释文中的多义词。

观: 昂首观之(

) 作青云鹤观(

)

察: 明察秋毫(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 定神细视(

) 神游其中(

)

时: 余忆童稚时(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以: 徐喷以烟(

) 以丛草为林(

)

为: 项为之强(

) 以丛草为林(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之: 昂首观之(

)故时有物外之趣(

)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2下列句子你能翻译吗?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立云端,怡然称快 (3)长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8)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写出文中的成语 成语:

第6篇:《幼时记趣》教案3-教学教案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

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

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上一篇:家长最好不要做八件事下一篇:学校扫黄打非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