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体育总结

2022-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我们反思自身、了解自身、明确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编写的总结报告,我们可以在工作回顾中,寻找出自身的工作难点,掌握自身的工作优势,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民体育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农民体育总结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研究现状与总结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切入点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此的关注也日益提高,并进行了诸多深入研究。本文将主要针对几个重要研究进行总结。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农;农业产业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它以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为基本原则,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为运行机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现代农业的最佳载体。近年来,尤其是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理论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也从经济学、法学等领域不断深入细化。本文在法价值、法理念、法原则等的理论知识指引下,总结归纳了本研究的相关成果动态。

一、2007-201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学领域研究文献计量学统计

本文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这一数据库检索平台,利用文献计量法统计了2007-2012年这6年间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学领域的相关论文文献。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询2007-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学领域相关论文共得论文178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34篇,年均发表论文29.6篇,年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6篇。

从研究方向看,主要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研究,合作社法律性质的研究,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性质研究,合作社的功能研究等几方面。

二、主要研究方面综述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

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在《关于合作社界定的声明》的详细说明中正式肯定和接受的五种合作社形式是消费者合作社、工人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农业社和服务合作社。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2条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评论研究

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2006年10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与2007年正式予以实行。该法的出台,明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法律上的含义和特征,赋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地位,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民主决策制度,为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同时,学术界对这部法也作了比较详尽的解读与评论。赵秀丽[1]探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立法现状后,总结了现行立法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相对应的立法完善对策。[2]朱晓东从法学的基本理念入手,从合作社的法律原则和国家扶持原则两个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基本原则作了界定,并分别进行了研究。[3]任大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适用范围,合作社的财产制度,合作社的法人地位,成员权利的保障,合作社的合并与分立,解散和清算,对合作社的指导和扶持等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解读。[4]黄娴从法律角度在对合作社法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后指出,阶段性色彩过浓和一些制度的规定过于框架化而导致缺乏可操作性是其不足。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性质研究

要从法学视角构建和完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明确合作社的法律性质是重要步骤。《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4条第1款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使其摆脱了身份不清、性质不明的局面,是该法对于法学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

法人不同的制度设计和不同的机构设置是由不同类型的法人决定的,因此,明确合作社究竟属于哪种法人类型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这一界定上,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在学术界,对于此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5]施彩珍,石旭斋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拥有独立的法律人格,且由多个投资者构成,并由他们承担有限责任,与个人独资、合伙公司有极大的区别,可以将其视为特殊的企业法人。[6]齐力认为,合作社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法人,它是以为社员提供服务为最高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其盈利最终用在为社员服务上,使得它与以营利为目标的纯粹经济组织或者商业组织有严格区别,它不属于典型的营利性法人。但从外部看,它又必须为社员实现盈利,因此也不属于社团法人。它集公益性与经营性为一体,因而将其定性为合作社法人。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性质研究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施行以来,至多已有了几年的历史,但理论界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性质的认识还有不少分歧,这与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的是什么的不同认识有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1.物权转移说

以房绍坤[7]、丘国中[8]等学者为代表的该说认为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种方式,属于物权性的流转行为,发生物权的变动,流转后受让方取得的是用益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法人资格,合作社的财产与成员的个人财产在合作社解散前是相互独立的,而非货币财产的出资同样也应具备入股公司时所需的条件,以具有实物形态的财产出资时,同样必须发生物权的转移。

2.债权流转说

以马新彦[9],张征[10]等学者为代表的该说认为土地承包权属于债权,不发生物权的变动,是仍保留了原承包商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被土地入股的企业也只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债权性质的财产权利,而对该种权利较为正确的描述是“使用承包地的权利”或“土地经营权”。

3.股权性流转说

以丁关良[11]学者为代表的该说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既不属于债权性的流转,也不属于物权性的流转,而应属于股权性的流转。入股的一方仍保留了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不发生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他们的法律关系既不是物权关系也不是债权关系,入股人并非债权人而应当时股东,被如股方也非债务人。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研究

李书舒[12],李文龙等学者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行的农地制度已经制约了农村经济和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对农民生产行为特别是生态环境行为合理化方面起到了误导作用,从而造成了农民生态环境行为的短期化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成为了改善目前已被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的一个有效途径。[13]韩乐悟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农民增收等,都离不开农民合作组织,随着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仰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载了前所未有的厚望。

1.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角色

[14]张磊、罗远信等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困局提供了新的制度空间,从生态现代化和环境新政的理论视角,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置于正处于转型中的我国农村生态和环境管理格局中,建议政府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当作开创农村环境新格局的重要伙伴。[15]闫占定指出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诞生逐步改变了乡村农业资源的分配局面,并逐渐成为资源的实际所有者和使用者。由于组织自身的特性和张力,使其逐渐成为乡村社会的经济总新,而其对乡村经济的深度影响也成为其参与乡村治理的逻辑起点。

2.农民专业合作社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价值

李恩[16],孙为平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加快生态技术的全面推广以及推进生态农业和全面发展,并结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建设有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吕光明[17]强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与生态农业文明相结合的最佳载体。能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利于建立无公害基地,促进大批量生产绿色食品,在给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三、结论

通过对不同领域不同文献的查阅,不难发现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比较广泛,同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也在诸多方面有较大突破,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学研究领域中,较多得从民商法角度去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产权结构,外部法律环境等,而其他部门法较少涉及。

二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合作社的研究,经济学偏多,法学偏少,经济学研究中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研究可以成为法学研究的基本材料。对合作社的法学研究基本集中于合作社内部机制的法律问题,如合作社的法人地位研究,合作社组建模式研究,合作社社员资格制度,合作社利益分配制度等。

总之,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生态化的研究并没有大量涉及,事实上,目前对法律生态化的研究是目前法学的一个新领域,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生态化的法律问题更是少有人研究,甚至目前并无人专门研究,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生态化不仅涉及合作社社法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价值目标的更新,更涉及到相关具体法律制度的重构和新制度的构建,因此,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赵秀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立法完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09).

[2]朱晓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法律原则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07.

[3]任大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主要制度解读[J].农村经营管理,2006,(12):12-15.

[4]黄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5]施彩珍,石旭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地位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1).

[6]齐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相关问题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1).

[7]房绍坤.物权法用益物权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7.

[8]丘国中: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法律效力[J].法学与实践,2007,(05).

[9]马新彦,李国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物权法思考[J].法商研究,2005(5).

[10]张征,张正河.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分析[J].中国土地,2006(4)

[11]丁关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方式之法律性质研究述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2]李书舒,李文龙,栾胜基.农村环境管理中的社会组织及其功能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13]韩乐悟.农民专业合作社承载食品安全厚望之法律扶持[J].法制日报,2008-11-14.

[14]张磊,罗远信,喻元秀,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环境治理新格局的角色[J].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7).

[15]闫占定.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经济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12,7(03).

[16]李恩,孙为平.农民专业合作社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价值研究[J].农业经济,2010(11).

[17]吕光明.建设生态农业文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01).

作者:张姣姣 何杰

第2篇:发达国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总结与建议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我国起步较晚,其教育培训工作尚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在工作推动与实践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做法,为我国新型农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建议。基于此,从制度保障体系、支撑服务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三方面,对世界主要农业现代化强国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上的举措进行系统的考察与梳理,立足于我国实际,提出深化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发达国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作者简介:李月,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成人教育。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同年,农业部在全国100个县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3年,农业部、教育部共同对“新型职业农民”内涵进行了界定。2014年,农业部联合财政部正式启动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截至2017年底,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统计,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突破1 500万人[1]。直至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仍继续强调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旨在实现“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 000万人”的目标定位。不难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自实施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作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着力点,被寄予了时代的厚重期望。

几乎所有的国家,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强国,都高度重视对农民的塑造与培养工作。例如,美国关注新型农民的职业化成长,将其定义为“从事农业经营时间不超过10年的农业生产经营者”[2];韩国重视后继农民的职业化转型,将其界定为“在新生代青年农民基础上培育出产业经营与管理水平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实力的专业大户”[3]。我国近年来更是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将其培养成为“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尽管各国国情不同、农情不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界定也不同,但其内涵本质都强调了农民的发展方向。

新型职业农民的塑造与培养离不开全面且系统的农民职业教育与短期、高效的技能培训工作。中央“一号文件”曾多次表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承担培训任务,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的农业职业教育,推动高等院校加强涉农专业建设,依托农业中高等院校和社会主体培训培养更多农业科技和农村实用人才”的话语体系,凸显出相关教育与培训工作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的重要性,其作为新型农民职业化转型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农民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农民农业知识技能、提升农民综合素养、改变农民传统耕作方式的基础与保障,更是为发展现代农业、振兴美丽乡村、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的前提与关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我国起步较晚,其教育培训工作尚处于科学化、规范化的不断探索与日趋完善阶段。因此,“依托教育培训所教、依靠教育培训所学”作为当前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根本途径之一,正随着农民职业化转型的不断提速,承载着越加繁重的职责与使命。放眼世界,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强国,其面向职业农民培养而开展的系列教育培训工作发展得相对成熟并健全,由此积累了丰富的育农经验。主动汲取与借鉴他国的有用经验与做法,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共同规律,有益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顺利推进。本文着重从制度保障体系、支持服务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三方面对世界主要的农业现代化强国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上的典型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梳理,并立足于我国实际,提出深化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改革的建议。

一、重视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国外农业强国始终高度重视法制、政策等制度体系在新型农民职业化转型过程中的规范与引领作用,将其作为保障育农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有力推动了发达国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转型升级与改革创新。

(一)法制建设

国外普遍重视立法与职业农民培育的同步发展,把建立健全农民、农业教育法律法规制度作为完善与改革农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职业化转型的关键举措。纵观国外相关育农法律,整体呈以下特点。

1.通过立法确定了农民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秩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如20世纪初美国颁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案》,该法案明确规定,在公立学校必须开展农民职业教育,为在校学生或校外青年提供农业知识技能培养与提升服务[3]。英国同样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放在至关重要的突出位置,在1982年专门颁布了旨在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工作的《农业培训局法》,农业培训作为该国各产业培训中唯一得到政府资助的产业,在英国得到了长足发展[4]。

2.从立法层面保证了农民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澳大利亚针对农民教育培训经费问题出台了《培训保障法》《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法》等专门法案,明确国家在财政上为各农民培训机构给予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总额20%~30%的资助,并规定年收入在25万澳元以上的农牧企业雇(场)主,应将其工资预算总额的15%用于农民职业培训[5]。美国《新农业法案》则规定,2014—2018年美国财政将提供8 500萬美元用于新农民和农场主的培训[6]。日本政府也颁布了《农业改良助长法》,规定国内所有地方政府都要构建农民培训机构,且政府需要负责农民职业培养费用的50%,该项法律延续至今[7]。

3.通过立法规范各参培、参训主体的责任与义务,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高效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如法国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农民要想成为农业生产者、农场经营者、管理者,享受国家相关农业补贴与优惠政策等,就必须接受相关农民职业教育并取得相应的资格等级证书[8]。德国于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以及澳大利亚于1990年颁发的《国家培训与保护法》都明确规定了各职能部门对农民职业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各培训机构的行业选择与参培标准。2011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法》的出台更是要求建立一个全国独立的技能认证机构,即澳大利亚技能标准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标准,并对育农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与审核等[9]。

各國较为明晰与严格的法律法规及保障制度一方面督促、推动着相关农民教育培训组织机构要严守培育质量,提高其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地规避了国家有限资源的无效或低效供给情况的发生,降低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人力物力与经济成本等,为新型农民职业化转型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政策引领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成功,离不开相关教育政策的引领。教育政策作为规范与指导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行为准则,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对象等方面作出了发展思路与实施策略的优化设计,有效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优化设计。比如,美国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引领不断推动教育培训内容逐渐从重视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培养到经营管理技能并重转变,教育培训方式从传统的授受教学向多元化的现代方式转变等;法国相关农民培育政策则呈现出优惠力度向农村薄弱地区倾斜,向青年农民倾斜的优化设计;日本同样在明确市场、经济等发展需求基础上出台并实施了专门针对经营大户、个体农户等参训差异化的指导文件[10],为职业农民的教育与培训营造了优质的政策环境。

2.提高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参训积极性。各国政府给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政策上的支持,最明显的便是为农民免除参训费用以及发放参培补助金等举措。据统计,美国财政每年投入600亿美元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农民参加培训不但免费还可以获得工资和津贴补助[10]。日本政府更是对在都道府县承认资格的农业学校、先进农户和先进农业法人等处接受培训的4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提供最长2年,每年150万日元的培训补助[11]。

3.相关配套政策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农民参训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民的参训积极性。如法国从1974年开始实施的“离农终身津贴”政策制度,即老年农民退休后可以终身领取退休养老金[12];欧洲国家对取得教育培训证书的农民实行了低息贷款、减免税收等配套政策[4]。这些都极大地激励了农村青年农业劳动力的不断补充。

世界发达国家系列农民教育培训政策以及相关强农惠农等配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提高了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参训负担、优化了农民的教育培训条件,并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铺平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农民由传统型、兼业型向创新型、职业型的快速转变。

二、重视育农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纵观各农业现代化强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长足进步与成功发展同样紧密依托着相关涉农组织的援助与技术支撑,由此形成的培育体系为加速新型农民的职业化转型提供了更大的契机与可能。

(一)组织援助

国外农民之所以获得了较为职业化、专业化的成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多农业现代化强国普遍重视各类兴农惠农组织的创建与发展,这些组织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金融资助、教育培训、生活指导等“全站式”服务,满足了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以美国为例,其面向青年农民的未来农民组织,侧重于新生代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旨在加强青少年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培训的同时,激发其对从事农业生产生活的热爱和信心。如,面向成年农民的“4H俱乐部”(Head、Hand、Heart、Health)旨在训练、培养成年农民在思想品德、技能、心灵以及身体上成为对农村农业发展有贡献的新型职业农民;代表美国农场主、农业企业利益的非盈利组织“美国农业行业协会”,通过提供农业指导、技术培训以及领导力发展等服务,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添砖加瓦。

日本农业协作合作社(简称“农协”)同样已经深入到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方方面面,其工作范围极广,服务内容十分全面,从对涉农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到教育培训的需求分析、规划制定及内容设计再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监督评估等各个方面,日本农协都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业提供着最切合农业生产生活实际的指导与支持。此外,农协成员还会在农民有需要的时候提供上门服务,做好相关经验交流与技术推广工作,助力新型农民的职业化转型。

(二)技术支撑

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养成的缘由众多,但贯穿农业现代化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业知识传播与农业技术推广,其信息传播的先进化程度直接影响着该国农民教育的进度以及农民参训的积极性[13]。

美国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及农民培训的国家[14]。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便开始将电视和声像广播用于普及推广农民远程教育培训[15],后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成熟与普及,美国农场便实现了家庭计算机网络全覆盖,并借此媒介创建和开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学习资源库、新农民信息网站、职业农民学习软件、远程教育培训课程等,使美国农户能从各种渠道获取有用信息,直接参与网络研修课程、在线农业研讨会,增强了农民职业化转型的机遇与可能。

法国同样对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支持。除了向农民免费提供外形酷似电脑的远程信息设备(俗称“迷你电脑”),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参训平台以外[14],还创建了大量的农业网站。如在法国农业部颁发的《农业网站指导》中,共收集了包括农民教育培训在内的大约700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农业网站,为农民提供在线课程学习与农业技术指导[16]。

三、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农业现代化强国普遍比较重视育农体系建设工作。完善的育农实施体系、系统的育农课程体系以及健全的育农管理体系都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塑造与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完善的教育培训实施体系

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教育培育体系,基本形成了高等、中等、初等农业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农民教育相互渗透,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互补充,政府机构、农业部门、涉农院校以及社会组织相互配合的分工层次鲜明、教育内容全面、培训形式多样的农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法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第一所农业技术学校,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由中、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及农民职业培训三部分组成的相对健全且完善的育农体系[17],每年持续为法国培育数十万“会耕作、有文化、懂科学、擅经营”的高素养职业农民。

日本的农民教育同样层次分明、形式多样。不仅建立了全国性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实验网络,还由“文部科学省系统与农林水产省系统”两部分组成了双轨制育农体系,统筹着5个教育层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学本科教育、农业大学校教育、农业高等学校教育、就农准备校教育和农业指导士教育,分别为日本培育了农业高科技人才、教学人才、新进的就农者、应用型农业人才、转岗进入农业的人员以及农业指导士[18]。

韩国职业农民培育则主要依靠教育部门、农林部门和农协三个系统[19],已经形成了以农协中央院、农协大学和农协指导者教育院为主体,以各地教育院、新农民技术大学和农业经营技术支援团为辅的育农体系[20],且开展了三个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即4H教育、农渔民后继者教育和专业农民教育[21],旨在改善韩国农业老龄化现状,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文化技能水平、较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较好职业素养的专职农民。

(二)系统的教育培训课程体系

发达国家相对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使得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为卓越的成效,其课程设置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注重与农业市场相结合,与农民职业化转型需求相结合。农民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就业、为了更专业地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因此,很多国家教育培训课程的设置都紧密贴合市场、农民的实际需求。比如,澳大利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最显著的特色就是相关教育培训组织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咨询部门和农业产业部门紧密配合、协调工作[22]。这种配合、协调不仅使得教育培训机构能够充分明确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方针、目标以及行为方向,根据农业生产以及市场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以及专业设置等,还能紧贴农业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培养出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各类农业人才。

2.注重农民实操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农业需要有专业知识、有创新思维、会组织计划且工作高效的新型农民。为此,大多发达国家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课程设置中尤其注重农民实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比如,法国在农民教育的培训课程设置上除了基本的水产养殖、种植管理、农械使用等专业课程以外,农业实践与农业见习也是其课程设置中的关键一环。另外,还充分组织参训农民进行实际农业生产劳动,根据自身规划与兴趣需求到不同类型的农场或生产车间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实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从而为职业农民更好地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或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也为培养更多实用型、专业型、技能型的农业人才创建了平台。美国在课程设置上则格外强调对职业农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养。因为对大多美国农户来说,农场是一个享受生活、保持健康以及精神养成的好地方。劳动者应该热爱土地、关爱社区、保护动物、注重环保,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努力改变农民的传统形象,使其成为乐于分享有用信息、尊重合作伙伴、满足客户需求、做自己擅长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的新型职业农民。随着现代农业的专业化、机械化、智能化,劳动者应该逐步提升其将信息转换成知识、再将知识演变为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健全的农民教育管理体系

国外健全的农民教育管理体系使得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以高效协调地开展,更保证了农业劳动人才的培育质量。

1.强调实行职业资格准入与证书制度。大多数农业现代化国家对职业农民都实行了严格的农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农业经营者与管理者需要经过系统的农业职业培训,再经过统一的专业考核且合格后,方能获得相应等级的资格证书,并凭借不同等级资格证书从事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工作。农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提高了劳动者从农务农的门槛,也因此进一步推进了发达国家农业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技能化。如德国的“绿色证书”制度,农民需要先经过三年的正规农业职业教育,再经过三年学徒农业技能培训,最终資格考试通过并发放绿色证书后,方能上岗[23]。英国也设置了多达11种农业职业培训类证书和4种技术教育类证书,明确规定职业农民只有持相关证书才能从事相关农业生产活动。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与学历教育体系互联,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与学历互认,进一步提升了农民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与含金量[23]。韩国的农民培训体系中虽然没有专门的职业资格认定,但其实行的“农民接班人申请选拔制度”,表明了对农民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认同[24]。

2.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管理格局。注重调动多方涉农组织的力量、强化涉农机构的支撑作用,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体,农业部门、农业大学、农协以及社会涉农组织与机构多方参与的多元一体管理格局是国外发达国家更好统筹、治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重要举措。如韩国专门负责农业后继者教育培训的管理机构中不仅有教育部门的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还包括农业部门的国立农业专门学校、农协组织的大学和研修院等。日本的农民培训由国家统筹规划,政府农业部门与相关部门分工指导和协作,以教育系统为农民培训的主体,农业改良普及事业系统予以配合[18]。德国的农民培育在整体上则表现出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国家与企业、农协与个人共同承担的特点[17]。各国集聚多方力量创建以“为农民服务”为宗旨,且有助于维护农民基本权益、获取优质农业资源、提升农业知识技能以及促进农民职业化转型的管理格局,共同保障了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地开展。

四、深化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改革的建议

国外发达国家较为丰富且先进的育农举措,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参考模式,我国在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基础上有必要学习且借鉴他国的有用经验,从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服务支撑体系、教育培训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且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

(一)建立健全育农制度保障体系,提高新型农民职业化转型的积极性

与发达国家健全且完善的政策法律保障体系相比,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目前仍处于“无法可依”“无策可循”的状态。从法律、政策等层面重视架构农民培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发达国家在助力新型农民职业化转型过程中的得力措施,由此保证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优质资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供了持续推动力。我国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举措,逐步建立健全我国农民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

1.加快立法步伐,确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制保障。加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法制建设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我国可充分借鉴美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立法标准,坚持“依法治农”“依法促农”“依法护农”的基本原则[25],加快我国育农立法的步伐。育农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应该明晰以下几个方向:(1)通过立法明确农民的社会地位,明确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战略地位,确切指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规定在我国中等教育中渗透农业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做好育农工作,彻底改变农民“用而不育”的尴尬状况。(2)通过立法明确育农资金的投入、分配与使用细则,鼓励社会资金流入,以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3)通过立法强化各参培机构、育农组织以及参训农民的相关职责与义务,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考核测评等程序,以确保各级政府、涉农部门以及基层干部等依法育农,职业农民依法参训。

2.强化政策引领作用,确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制度保障。重视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扶持是保证育农组织机构科学育农、提升参训农民积极性的关键。育农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完善顶层设计,将教育优惠政策向农民倾斜。加快解决农民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逐渐实行农民教育培训的无偿机制,鼓励他们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就近在中等职业院校或育农机构接受更优质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13]。(2)加大农民参训津贴与补助的额度。我国可参考美国“形式多样且灵活的激励制度”,结合农民在参训过程中的整体表现,联系农业生产、经营及管理中的工作实际,进行不同程度的表彰与资金补助,以提高农民的参训报酬,激发参训学员的积极性与热情。(3)加强育农配套政策的设计与出台。明确影响农民参与到教育培训中来的关键因素,包括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家庭情况、文化水平等,针对性地加强强农、慧农、富农等配套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提高职业农民的参训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的服务支撑体系,确保育农工作的秩序开展

国际经验表明,健全的农民支持服务体系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开展成功的重要基础,是维护自耕农户权益、提高务农人员素质、推进农场主产业化、专业化以及职业化发展的载体,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优质资源的获取发挥着重要作用。

1.强化组织帮扶,增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覆盖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民生系统工程,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同样离不开各职能部门的支持、领导与配合。为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我国应该虚心汲取国外农业现代化强国的经验,重视各类兴农、惠农组织与农民协会的创建与发展,强化组织机构的帮扶作用。除了要坚持政府主导,农业部门、农林院校、农技推广站等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与格局以外,还要鼓励成立一批具有较强的农民组织能力、较好的农民服务意识以及较丰富的农民教育培训经验的兴农惠农组织,如农民教育培训合作社、涉农教育协会、农民互助小组等,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农民的参训平台、增大农民的受训范围,充分利用“团队力量”,促进新型农民职业化的转型步伐。

2.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速度与质量。随着农业4.0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程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要想提质增速,就应该注重实现自身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不断优化农民教育培训方式、丰富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搭建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平台、拓展农民教育培训渠道、夯实农民教育培训基础等。此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还可以助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更好地定位农户与市场需求、降低成本、实现教育培训资源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為农民带来一个与“现代信息文明”完全相符并能助力其实现职业化转型的教育培训环境。

(三)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优质的农业现代化人才

农业需要有专业知识,有组织、有计划且高效的专职农民。专职农民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农场运营成本、提高农业耕作效率、增加劳动利润。教育培训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者由传统向创新、低效向高能、在职向专职转变的最佳途径。

1.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实施体系,夯实育农基础与责任。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对新型农民的职业化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1)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专职队伍建设是基本前提。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统筹管理队伍,以涉农院校教师、科研技术人员、涉农专家学者为主的教育培训队伍,以基层教育、农业、财政等部门干部为主的监督考核队伍等,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开展夯实了基础。(2)构建服务于新型农民职业化转型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明确初、中等教育要承担起新生代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高等教育要肩负起农业科研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要担负起成年农民职业化转型的教育培训工作,农村家庭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也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构建贯穿农民一生的、助力其不断实现职业化转型的教育培训体系。(3)通过开展农民培育讲座、送教下乡、成立帮扶小组等多种教育培训形式,使务农人员也有足够的机会与时间接受教育培训。

2.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契合育农的实际与期望。(1)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课程应该切实联系我国农业市场、经济发展实际,高度符合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将教育培训内容与当地农业生产、经营以及服务管理紧密结合,实施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2)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设置应该以满足参训学员发展需求为导向,为他们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健康生活提供操作指南,为他们创建美丽宜居乡村、获得幸福提供实用建议,使教育培训结果最大程度地符合参训农民的需求与期望。(3)注重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养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养,将正确的务农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贯穿到整个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现代化新型人才。

3.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提升育农效率与质量。以发达国家育农经验为鉴,强化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建设,是保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高效高质开展的前提。(1)严格农业人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与传统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我国站位更高、立意更深远的战略部署,要想真正实现我国农民的职业化转型,培养优质现代化劳动力,需要创建相应的农业人才职业资格准入与证书制度才能扭转传统农民发展的尴尬局面,提高农民的待遇与社会地位。通过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留守农民的发展潜力、吸引各类“有志于农村农业发展”的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获得更好成效。因此,相关涉农部门可以根据我国农民发展实际,适切参考发达国家农民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人才资格准入与证书制度,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承担把关之责。(2)加快实现政府、育农职能部门以及农民群体共同努力、携手共进的治理格局。一方面,政府要顺应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跨国交流与合作,注重优秀农业人才的引进与输出以及先进农业技术、农民教育培训经验的借鉴与参考等,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统筹与协调作用。另一方面,要平衡好我国各区域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差异,通过加强区域间合作、重点关注帮扶先天资源匮乏及后天发展不足的边远贫困地区等措施,不断缩小区域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差距。各育农职能部门更要积极协调配合,认真贯彻落实好各级政府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部署安排,充分发挥各组织部门的职能作用,对接好农民群众的素养提升与技能培训工作,调动农民的参训自觉性,共同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吴佩.培育中国农业的新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就综述[N].农民日报,2017-10-12(3).

[2]李国祥,杨正周.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13(5):93-97,112.

[3]王丽丽,赵帮宏,吕雅辉,等.国内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典型做法与启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4):278-280.

[4]许喜文,贾兵强,向安强,等.国外农民培养的历史经验与特点[J].广东农业科学,2009(6):239-244.

[5]朱鹤卿,曹晔.澳大利亚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借鉴[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5):37-40.

[6]张亮,周瑾,赵帮宏.国外职业农民培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5(9):214-217,221.

[7]覃扬庆.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经验与合理借鉴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8):225.

[8]李宏伟,屈锡华,杨淑婷.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农民认定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6(3):39-43,124.

[9]周瑾,李逸波,张亮,等.澳大利亚职业农民培育的探索与研究[J].世界农业,2015(4):184-190,204.

[10]周洁红,魏珂.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演变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9(8):138-144.

[11]李瑶,万蕾.职业农民培育:日本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民科技培训,2019(3):42-44.

[12]张富良.法国兴农政策及其启示[N].学习时报,2004-03-25(2).

[13]李凌,王弢.乡村职业教育: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33,135.

[14]王美静,原娟娟,孟庆喜,等.国外农民远程培训项目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5):106-110.

[15]毛汉硕.国外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5(7):189-192.

[16]崔国胜,孔媛.法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J].世界农业,2004(2):40-41.

[17]赵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J]. 继续教育研究,2016(8):30-35.

[18]洪仁彪,张忠明.农民职业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5):88-92,112.

[19]王娇娜,曹晔.韩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3(25):88-92.

[20]姜华珏.日韩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J].世界农业,2016(8):224-226.

[21]王麗丽,赵邦宏.韩国职业农民培育的做法与成效[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7):219-222.

[22]邓志军,黄日强.澳大利亚的农业职业教育[J].世界农业,2004(12):45-47.

[23]胡景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16:27.

[24]郭智奇,齊国,杨慧,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25]杜楠,吕翔,朱晓禧,等.美国农业现代化历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59.

[责任编辑 王文静]

The Experience of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Developed Countries

LI Yue

Key words: developed countries;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 education training

作者:李月

第3篇:认真总结经验 牢记使命担当 做好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工作

编者按:教材是开展教育培训的重要基础。近期,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座谈会举办,提出要科学制定规划,深化建设内容,创新呈现形式,建立分层分类的建设机制,努力实现教材建设的新发展。本期专题聚焦各地在教材建设中成效显著、代表性强的典型做法,供读者交流参考。

农业农村部历来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及教材建设工作。韩长赋部长指出,“农民教育培训介于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之间,农广校是涉农职业教育的重要学校,要加强联合办学,提高办学层次,发挥培训优势,提升农民学历层次;要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教学方式、教材开发、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水平。”张桃林副部长多次对教材建设工作作出指示,强调“教材是开展教育培训和关系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不断加强和改进教材开发与使用管理,很有必要。”“教材不在多、在于精,不能上下一般粗、重复建设。要借鉴国外经验,打造农民教育培训品牌教材、经典教材。”“要加强全媒体教学资源整合共享,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有力支撑服务。”在7月30日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研究智库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张桃林副部长指出,“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还有诸多问题、薄弱环节、短板,比如说,高素质农民培养还在探索阶段,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政策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培训对象遴选的针对性还有待提高,教育培训多层次、多样性、精准性、高效性还有待增强,教学、培训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农工农学结合、教材建设等还要不断优化,农民成长渠道还需要进一步畅通,特别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研究智库集中精力进行攻克,着力解决好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问题、高素质农民培养问题、农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效衔接问题。”科技教育司廖西元司长强调,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要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造就现代农民这个中心,抓住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培养以农业为职业的高素质农民。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李伟国司长希望,农广校要在培养农业产业发展人才的基础上,加大农村社会事业人才培养力度。这些都为加强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在启动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行动”和“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的机遇下,在部司领导高度重视教材建設的要求下,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何去何从?借此机会,我先谈谈对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不忘初心,教材建设走过不平凡的四十年

广校教材建设始于筹备建校之时,1980年8月,国家农委、农业部、农垦局、中国农学会《请联合举办农业广播学校的函》,就对教材编写、下发和补助作出说明。同年12月,国家农委、农业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成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领导组织的联合通知》,明确教材由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统一组织编写和印发。1982年11月,农牧渔业部《关于加强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工作的通知》,明确农业广播学校下设办公室、教务处、教材印发处,进一步确立了文字教材出版、印刷和征订发行等职能。1985年5月中央校在郑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材工作会,1986年5月印发《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教材管理暂行办法》,1987年2月更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电视台二套播出《农业教育与科技》节目。随后四十载,教材建设伴随着广校体系的发展壮大,随着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层次的丰富拓展,随着媒体技术的融合使用,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背景的发展之路,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中央校建校的头10年,教材建设繁荣发展的时期。1984年农牧渔业部经商教育部同意,确认中央农业广播学校中专学历;1985年中央组织部转发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利用农业广播学校做好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大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任务要依靠农业广播学校承担。至此,确立了农广校办学职能任务,也明确了教材建设主要服务于面向农村基层的中专学历教育。主要特征:一是以国家教委、农业部《关于改革农广校管理体制及有关问题的意见》为标志,确立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管理体制,也形成了中央校负责编制和发行适应面广、通用性强的有关声像和文字教材,省级校编制自办专业的文字和声像教材的“统分结合”教材建设机制。二是随着《农业科技基础知识》广播讲座的开播(1980年),农业教育声像出版社的成立(1984年),《农业科技与教育》(1987年)电视节目的开通,逐步形成了文字、广播、电视相互配套衔接的教材体系,当时的声像教材主要是广播讲座和电视节目的录音录像带。三是教材出版发行业务量很大,仅1986年就印发教材10种,238万册,涌现诸如学员退掉新买的确凉衬衣去交教材费,农民追捧教材的感人故事。

第二个阶段是农广校发展的中间20余年,教材建设稳步推进的时期。在办好中专学历教育的同时,农广校响应国家科教兴农战略的有关要求,拓展办学层次,大规模开展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特别是2002年12月加挂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副牌后,办学重心不断下沉,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层面和地方各级各类培训工程项目的主体培训任务,形成了服务中专学习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的教材建设的格局。主要特征:一是教材建设呈现系列化趋势,从1990年组织编写绿色证书培训教材开始,先后开发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系列教材、劳动力转移培训引导性教材和阳光工程培训系列教材、百万中专生计划系列教材、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教材。二是中专学历教育教材开始与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特色日益突出。三是声像教材在表现形式上由以录音录像带为主,转向以VCD、DVD光碟为主;在内容上由围绕中专学历教育教学要求转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技能,受到农民朋友的广泛欢迎。

第三个阶段性是农广校发展的最近10年,教材建设转型升级的时期。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4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正式启动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工程,广校体系充分发挥专门机构的基础支撑作用,把教材建设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全局,推进教材建设齐抓共管,促进统筹发展,推动部办公厅2015年印发《关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建设的通知》,明确了统分结合、统筹规划的教材建设思路,由中央校(中心)承担全国通用教材规划和开发、教材遴选、教材信息发布等具体工作。主要特征:一是教材建设思路更加清晰,进一步完善建、管、用、评的教材建设指导思想和工作机制,基本形成教材规划、信息发布、选用、评价和绩效评等制度。二是按照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衔接的要求,打通中职教育和职业培训教材体系,配套职业培训“综合课程+专题课程+专修课程”的课程体系,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课程体系开发系列通用教材。三是教材建设突出精品化,先后制定《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用精品教材建设方案》《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工作方案》,推动建设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系列精品教材。四是教材形式更加多元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广泛运用, 注重发挥全媒体优势,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教材载体形式,组织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并通过互联网、卫星网、APP、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发布。

回顾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走过的四十载,农广校体系上下,风雨兼程,携手前行,在探索前行中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总结积累的经验值得发扬。一是坚持体系联动,突出基础地位。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实现教育培训目标的基础和支撑,必须坚持中央和省市齐抓共管,教材建设才能真正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农民学习服务,取得积极成效。二是强化机制建设,突出“建、管、用、评”。教材建设内涵丰富、环环相扣,只有以建设为基础,搭建统分结合的开发体系;以管理为途径,完善教材运行机制;以使用为目的,扩大优秀教材使用面;以评价为手段,提升教材质量和数量,才能全面做好教材建设工作。三是遵循教育培训规律,突出农民学习特点。农民教育培训教材与涉农院校教材相比,其使用者、学习需求、目标任务都更为复杂,实践证明,教材内容和表达方式必须遵循农民学习规律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律,才能确保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丰富教材表现形式,突出信息化优势。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必须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才能满足农民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实用化需求。

二、牢记使命,教材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农广校体系聚焦主责主业,紧紧围绕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和农民教育培训重点任务,把教材建设作为办好让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培养高素质农民,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支撑,强化部署、狠抓落实,在提升质量、推介使用、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每年的教育培训项目都对教材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并连续四年委托中央校(中心)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推荐教材评价遴选工作,力推好教材进课堂、进教室。各地也都把教材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如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明确广校承担教材建设和服务工作;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给予省校30万元资金支持,用于开发精品课程和文字教材;原安徽省农委分管领导牵头,组织专家统编农民培训教材;河北、安徽、陕西、青海等省把农业农村部规划教材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可以说,随着科教部门重视力度加大,全体系认识程度提高,教材建设运转得更加协调。

二是教材开发成果突出。近年来,农广校体系上下共同努力,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求,开发了一批精品教材。中央校组织编写农民教育培训规划教材52种,并带领体系开展开发配套多媒体课件百余种;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开发了一批区域性教材和地方特色教材近500种,其中很多教材填补了多项教材空白,这些教材与中央校通用教材相辅相成、互补有无,有力地支撑了各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廣大农民学习知识、增强本领提供了有益帮助。

三是教材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广校(中心)在部科教司的统一安排下,启动了农业农村部农民教育培训规划教材建设,该套教材在选题内容编排、版式设计、印刷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质量较高,获得各地普遍好评。各地开发的教材质量也呈现稳步提升趋势,在今年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推荐教材评价遴选中,80种推荐教材中,广校体系组编教材占56.25%,省市校申报教材81种,其中35种纳入推荐教材目录。

四是通用教材使用保持平稳。中央校不断加强指导力度,完善管理办法,督促和鼓励各地做好通用教材征订发行工作。很多省校积极响应,强化配合,加强审核把关和宣传推广,督促基层校优先选用中央校通用性教材。目前,通用教材使用总体水平向好,据统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自出版以来,发行量超过56万册,《农民素养与现代生活》发行量接近20万册。

五是教材管理逐渐规范。部分省级校立足教材工作实际,建立健全教材管理制度,重庆建立教材内部管理制度和体系教材管理办法;河南省校印发《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并建立了省市县一体化的教材管理网络;湖北省印发《关于加强我省农广校体系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的通知》;河北、江苏、贵州等省份建立了教材评审机制,定期开展优秀教材或精品课程评选,在抓管理促发行上取得积极进展。

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农业农村部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更离不开农广校体系各位同志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付出。

在肯定各级农广校教材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从教材建设规划与开发上看,重开发、轻规划,统筹规划的开发机制尚未形成,教材开发体系各层级间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存在品种重复、同质化教材多的现象;二是从内容编写与农民需求上看,理论多、实操少,内容更新慢,跟不上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需要,过多强调内容的学科性和系统性,理论性过强,指导生产实践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不足;三是从教材形式与教学匹配性上看,品类多、融合少,开发与文字教材相配套的新媒体教材不多,高质量声像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课件、网络学习资源等多媒体教材数量不够,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资源库尚未形成;四是从教材使用与服务上看,重使用、轻反馈,跟踪问效做得不够,教材修订不及时,教材使用不规范,教材进课堂随意性大,非优秀教材也能进课堂,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些问题务必高度重视,加大研究解决力度。

三、担当作为,推进教材建设再上新台阶

农民教育培训教材是传播党的“三农”政策的重要窗口,是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业态转化的重要平台。办好让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培养高素质农民,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是重要基础和保障。做好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工作,关键是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主动担当作为,敢于攻坚克难,加强统筹规划,切实解决教材开发上下一般粗、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材使用劣币驱逐良币等突出问题,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推进教材建设再上新台阶。

加强教材建设,既要符合国情农情民情,也要树立开放理念,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做法。年初,按照张桃林副部长指示,我们对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开发建设进行了梳理,虽然国情和资源禀赋不同,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和模式也不同,但他们都非常重视教材开发建设,一些做法具有积极借鉴意义。一是建立了需求导向、规范有序、务实高效的教材开发建设工作机制,教育培训机构立足培养目标和农民需求,开发实用、管用、够用的教材;二是注重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内容建设,通过科学调研和严密论证,摸清岗位要求和农民需求,以务实管用、通俗易懂为遵循,紧扣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组织行业领域专家编写教材,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经营和乡村生活各方面;三是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开发建设重视信息化手段运用,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灵活、便利、伴随式在线课件;四是重视并遵循教材开发的基本规律和步骤,并将确定培训目标计划和分析可用资源作为教材开发的重要任务。

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论述,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推进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创新发展,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分级分类开发,着力健全通用教材、区域教材、特色教材开发建设体系,充分发挥中央校龙头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打造精品教材,为办好让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要注重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健全教材建设机制上下功夫,完善“建管用评”制度,形成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工作机制;二是在突出教材建设重点上下功夫,内容上向农业农村全产业领域转变,呈现形式上向全媒体教材转变;三是在优化教材建设布局上下功夫,推进“纸质教材+音视频资源+在线课件”的一体化教材建设;四是在提高教材建设质量上下功夫,组建优秀策划团队、编写团队、出版团队、发行团队,提升教材建设质量;五是在使用方便实用教材上下功夫,倡导使用活页式、手册式、折页式、扫码式及各类多媒体教材,满足农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教材建设工作具有系统性、基础性和复杂性,我们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格局,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进取心,发扬钉钉子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准确把握农民教育培训的规律与遵循,在真抓实干中摸索教材建设工作机制落地落实的有效措施,真正编写出好的教材、使用上好的教材。让我们坚守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切实推进教材建设再上新台阶,努力开创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新局面!★

作者:胡永万

第4篇:农民体育文化活动总结

黄渠桥村2011年农民体育文化活动总结

2011年,我村文化体育工作在乡党委、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文体局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切实转变观念,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有力促进了全村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现将我村2011年文化体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群众性文化体育工作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年初就制定了工作内容,使工作有计划、有指标、有发展方向,且逐步实施。村上建立了由村委会主任负责的文化体育组织,配备了由团支部书记、妇代组长兼职的文体干部队伍。同时构建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工作的社会化、规范化开展。

2、在经费上提供必要的保证。全村举办各种活动从组织到经费落实,村领导都积极组织协调,千方百计,多方筹资,确保资金的到位。文化事业经费已纳入村财政预算,保证各项工作和活动正常进行。

二、加大投入、完善阵地建设。

1、加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配合主管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已落实文化站建设,已建立标准化夜光篮球场。

2、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大了乡村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村部有文化室,为全村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创造了较为优越的物质条件,也为我村新农村建设增添了光彩。

3、认真落实“东风工程”党报党刊的发送和“农家书屋”建 1

设,村部建立“农家书屋”,村部文化室图书达到1500册以上,今年新增200册以上。建立健全各种借阅制度,并上墙,加强了图书室规范化建设。

4、文化队伍建设。我们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能人,并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重新活跃到各村,带头搞好村文化建设。认真开展“文化三户”评选活动,今年新增乡级“文化三户”4户,并统一建档,完善“站、室、户”三级网络,并对他们进行督查指导6次。

5、认真协助县文物保护部门,做好我乡辖区的不可移动文物单位“多木拉克脱拜”古墓群等四处的保护工作。

6、把文化市场的管理与平安建设、普法依法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做好“东风工程”党报、党刊的援赠和“农家书屋”建设。继续开展“扫黄打非”斗争,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确保全乡文化市场经营规范、健康有序、繁荣发展。

三、扩展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

1、结合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为迎接“三八”妇女节,3月8日举办了男子篮球比赛、女子拔河比赛、女子自行车慢行、男子象棋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了回汉民族之间的感情,激发了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2、做好文体设施建设和使用,有专人负责,保证文化室开放时间不少于100天,活动不少于5次。极大地提高了村级文化室利用率。

3、配合县电影公司完成播放5场次电影任务。

4、今年村村通工程卫星接器安装了180户。部村安装了广播喇叭。

四、强化队伍建设,抓好创建工作

1、加强对“文化三户”的辅导和调研工作,乡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和文化站干部经常下村到文化室、“文化三户”辅导和调研达到了120天以上。

2、认真落实。紧紧围绕创建“文明乡”、“文明村”的目标,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想方设法为群众搭建起开展文化活动的平台。以“四队”、“五家”队伍为主导,加大力量对这些队伍开拓建设,让广大群众都参与到文化队伍中来。文化队伍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引导大家自娱自乐,丰富农牧民的文化教育生活。

3、切实增强做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和保护,保证普查资料的建档、归类、上报及时准确。

黄渠桥村委会

2011年11月20日

第5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总结

马长巷村2012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总结

2012我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建设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强化组织协调,学校和村委会积极配合,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我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部完工。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协调,加强领导

我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作为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和政府关心农民文体生活的具体举措,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成立了学校、村委会负责人为成员的马长巷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专题会议,按照村、校的分工,明确任务、明确职责、明确要求,强化责任意识、全局意识、服务意识,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的基础。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广大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涉及项目选址、土地、资金等多方因素,为做好这项工作,马长巷村委会积极配合各有关部门,从项目申报、场地施工到器材安装进行全程督查;村委会随时了解建设情况,切实把这项民心工程抓好、抓实,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

二、规范实施,确保工程质量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是一项惠民工程,质量好直接影响政府形象、体育部门的形象和农民健身工程本身。在推进这项工作时,我们注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该工程在村民中的意愿,做好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个重点环节。

1、在选址时做到统筹兼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布局科学合理,场地产权清晰。首先充分尊重民意,先由村委会自己申报,政府组织考察审核,再由村委会进一步核准并汇总上报上级相关部门。选址时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选择在人口集中、有体育锻炼传统、管理方便、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地方。工程建设在学校的,要求学校必须向周边村民免费开放。

2、抓好场地建设质量。2012我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坚持质量标准不降低,既要进度,更要质量,确保好事办好,实事办好。在施工前,村委会和学校按照场地规格设计好场地图纸,方便群众观看或开展其他文体活动;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审查施工队伍资质和施工人员素质,把好材料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和偷工减料行为,从硬件上保证场地质量。

3、加强检查指导。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对场地尺寸、用料等标准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并逐一深入到工程现场,督促建设进度,检查建设质量,确保按照标准实施,不出现质量问题。

4、在器材安装上,时刻提醒和监督安装人员做到安全统一,严格按照安装操作流程,安全施工。由于措施得力,操作规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在体育健身器材下发后,我们及时安装到位,为农民群众体育健身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并将有力地推动我村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马长巷村委会

2012.9.28

第6篇:农民体育参与考察

农村体育发展是农村经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农村体育不发展,农民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中国的社会体育永远不能实现现代化,也永远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的目的[1]。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体育成为体育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研究的是农民体育参与问题,主要针对农民体育态度、体育行为、体育消费、生活方式进行描述与分析,旨在对农民体育参与现状进行客观描述,同时总结出现阶段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形成该特点的理由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尽可能客观地了解镇江市农民体育参与情况,本文认为农村中小城镇镇区居民和小城镇所辖村村民的体育参与情况有较大差别。故本文的样本即研究对象为小城镇所辖村村民。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自 1990 年以来的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论文。

1.2.2 问卷调查法对镇江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丹徒区所辖小城镇所辖村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4份,有效问卷 550 份。

有效回收率 94.1%。其中,男性占 46.6%,为 256 人,女性占 53.4%,为 294 人。

1.2.3 访谈法对部分镇、村负责人及村民进行个别深度访谈。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态度

本文对样本体育态度的描述主要从心理学视角,即了解被调查者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对体育的喜欢与爱好)、体育行为倾向三个方面。以此来把握被调查者的体育态度。

2.1.1 体育锻炼对个体价值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有 98.5%的村民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人是有益处的,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到广泛认可。进一步了解体育锻炼对个体作用,结果表明,排在前 3 位的分别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尤其是强身健体 90.5%的被调查者将其排在第一位。再次表明村民普遍肯定体育锻炼的强身健体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体育作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没有得到认可,或者说在村民体育认知意义上,认为体育锻炼对人的生理层面意义更大,而对精神层面作用没有形成共识。

2.1.2 对观看体育比赛的喜好

通过村民喜欢观看体育项目来了解村民对体育的情感。我们仍采取多选排序的问题方式来获取资料。结果显示,篮球、乒乓球、跑步(田径)分列前 3 位,足球被排在第 7 位。而在城市居民体育现实调研中,足球通常均排在前 3 位,这或许是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的差异造成的。篮球是村民的首选,远超出其它选项。

镇江市农民体育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刘玉红 2.1.3 性别与体育行为倾向本文村民体育行为倾向是指有免费开放的体育场地及器材等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在探讨村民体育行为倾向时,本文认为性别是影响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故本文从性别的角度描述村民的体育行为倾向。调查结果表明,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村民达 72.5%,其

中男性达 42.5%,女性为 30.0%。存在性别差异。

2.2 体育锻炼行为

2.2.1 参与体育锻炼及参加体育项目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占 61.1%,其中每周 3 次以上者为 16.7%,按照每周参加 3 次每周 30 分钟以上,运动量为中等强度的以上体育锻炼者为体育人口的标准可推断镇江市村民体育人口为 16.7%。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首选是散步达 53.3%。其次是跑步为 42.2%,再其次是篮球为 32.7%,但羽毛球项目为 21.8%,乒乓球为 18.8%。

2.2.2 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首选是健身长寿,其次为治疗疾病,消遣散心等。这一结果与村民的体育认知结果是一致的,说明体育认知对村民参加体育锻炼有积极促进作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没时间、劳动太累、没兴趣和没技术。

2.2.3 性别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性别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有相关性,尤其是早晨锻炼,男性被调查者占 28.5%,而女性被调查者占 13%。

这可能与早晨女性多半从事家务劳动有关,这一结论通过对个别访谈中得到证实。调查显示选择早晚锻炼的村民达 70.6%,这一结果与有关农村体育居民体育参与研究成果一致。

2.3 性别与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是指物质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消费者体育需求的行为和过程[2]。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村民对体育器材、运动服装及购买体育彩票的比例相近,分别占调查者的 37.3%、42.3%和 38.4%。但有健身娱乐消费行为的只占 19.2%。这与到体育场所锻炼 17.1%的比例接近。性别在购买体育彩票行为上有差别,购买过体彩的男性占被调查25.7%,而女性占 12.7%,其余类型的消费行为性别差异较小。

2.4 健康状况与促进健康的途径

被调查的 550 位村民中,有 242 人患有慢性疾病占 44%,其中男女各占一半。有关节炎的所占比例最高,达 55.9%,这一结果可能与被调查者年龄段主要是 50 岁以上有关,其次是神经系统毛病为 18.6%。村民对促进健康途径的认识,改善饮食排在首位。其次是保证睡眠,

参加体育活动第三位,再次表明村民对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的认可。

3 结论与建议

3.1 目前,行政村常住人口成年人主要是 50 岁以上者,占 3/4,小学文化水平的占 71.3%,务农者占 65.0%。体育锻炼对个人的身体健康有促进作用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同,村民认为体育对个体价值排在前 3 位的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而心理层面的价值相比而言不被认可。反映出目前村民体育认知情况是参加体育锻炼主要促进身体健康,即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第7篇:镇农民体育节开幕式主持词

主持人:xx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集会,举办十方镇首届农民体育节,这是全镇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为此,我们特邀了...等领导以及...等嘉宾参加我们的盛会。首先,让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和十方人民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镇党委、政府今年首次承办我县第二届”武东南片区农民文化体育节”,同时举办我镇首届农民体育节,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赞助。在此我代表十方镇首届农民体育节组委会对赞助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进行三项议程:

1、请裁判员代表宣誓。

2、请运动员代表宣誓。

3、请镇党委xxx书记致开幕词,并宣布十方镇首届农民体育节开幕。

xx镇首届农民体育节开幕式开幕词

xxx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阳春三月,万象更新。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xx农民朋友们的体育盛会。在此我谨代表xx镇党委、人大、政府向参加今天体育盛会的各位领导、朋友以及运动员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力支持和关心xx建设、热情协办和赞助本届农民体育节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我县第二届”xxx南片区农民文化体育节”和xx镇首届农民体育节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镇的经济社

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镇域经济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民健身运动在我镇蓬勃开展,我们镇这次承办我县第二届”xx南片区农民文化体育节”,同时举办我镇首届农民体育节,是对我们镇经济社会实力和全民健身运动成效的一次检阅,希望各参赛队员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同志们,我们要把这次体育节办成凝心聚力、激发动力、挖掘潜力、增强活力的盛会,通过凝聚全镇上下的力量全力推进中心镇建设,把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按照”人口向中心镇集中、农房向中心镇集中、耕地向专业大户集中、产业向规模化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县域次中心城市、xxx边生态型工贸新城目标,抓住省、市、县支持xx发展的机遇,主动谋划、主动对接、主动作为,全力把xx中心镇打造成海西对接珠三角地区的前沿阵地,成为闽西新一轮大发展的

西南重镇,xx迅速崛起的重要支撑。

最后,预祝本届农民体育节取得圆满成功!

下面,我宣布,xx镇首届农民体育节现在开幕!

第8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武陟县“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武陟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县域面积832平方公里,辖7镇7乡,367个行政村,总人口65万,其中农村人口58万。自2006年国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项目实施以来,我们武陟县在上级体育部门的大力资助下,把建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德政工程来抓,依托上级扶持,坚持政府推动,强化全民参与,加大资金投入,全县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5年累计投入资金1060余万元(其中,国家和省市投入资金500万元,县财政和乡村自筹资金560万元),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243个,农民健身路径工程108个。全县拥有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的行政村达351个,占全县行政村的95%。截至2010年10月,全县体育场地面积达78万平方米,比2004年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时增加了49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也由原来的0.44平方米增加到1.2平方米。

一、坚持把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惠民工程,高度重视,全民推进

兴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完善农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工程规划和建设中,一是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体育、发改、财政、审计、建委等部门和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争取和工程建设工作。二是每年都要组织召开有各乡镇、相关村街负责人参加的全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动员会,安排当年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三是将兴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

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乡镇年终目标考核,并出台了相关奖励政策,充分调动了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为切实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惠民工程,在场地选址上,我们本着“亲民、便民、利民”和“资源共享”、“不占用耕地”的原则,建议将场地建在村委院内、学校院内、文化大院、道路两侧宽阔地带等位置。谢旗营镇兰封村等多个行政村,在场地选址上,拆迁了破旧不堪、无人使用的废弃房屋,搬迁了树木杂物,并进行了规划预制,使废弃荒园变成了健身场地。

二、坚持把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列入政府工程,规划引导,政策推动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建好健身工程,一是超前谋划,规划先行。2006年,我县30个行政村被确定为国家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项目之后,我们及时抽调人员组成3个调查组,深入全县367个行政村,逐村进行场地勘察和体育设施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建”、“扩建”、“改建”、“共建”等建设模式,编制了全县农村体育场所建设项目库,指导全县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二是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在项目实施中,我们本着“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原则,选择村情好,两委班子团结,群众积极性高,具备较好的体育场地建设条件的村和新农村试点村进行先期实施。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召开现场会、组织乡村负责人参观等形式,进一步推进了工作的开展。三是出台政策,资金扶持。我们研究出台了“以奖代补”扶持政策,对修建有灯光、看台球场的,奖单位3000元;有灯光无看台的,奖单位2000元;仅有水泥场地的,奖单位1000元。5年来县财政共拨付奖励资金75万元。同时还鼓励乡镇政府资助项目村建设,鼓励村民参加义务劳动。大封镇为辖区每个项目补助1000元;三阳乡为项目单位统一招标施工队,每个场地节约资金3000余元;

北郭乡组织村民义务平整场地,弥补了前期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坚持把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放心工程,严格审核,加强监管

体育健身工程质量是保障群众健身安全的前提。我们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专门成立了督导工作组,实行普遍指导、重点督办的督导工作机制。一是严格审核。对各单位健身工程方案进行审核,做到先审核认可后再进行建设。二是认真组织施工培训。从体育局、建委抽调技术人员,逐乡镇组织培训,指导场地选址、基层铺垫及器材安装。三是严格施工管理。建设前严格审查施工队伍资质,建设中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和返水系数,对配备的器材严把安装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检验。四是严把工程验收关。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验收实行申报制,建好一个,申报一个,查验一个,对质量不合格的场地,责成建设单位重新建设。

四、坚持把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健康工程,健全机制,发挥效用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农民开展健身活动提供了阵地,工程伊始,我们就着手考虑工程的使用和管理,通过健全机制、强化管理,使健身工程充分发挥作用。一是与各村场地管理员签订责任书,制订了管理人员职责和场地使用注意事项,将场地管理责任到人,加强场地器材的维护保养;二是以体育健身工程为阵地,组织开展各类健身活动、群众性体育比赛,凝聚人气,在各村形成了日常体育健身基本队伍;三是由县体育局牵头,经常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使他们成为农村健身场地的组织者和指导者,5年来免费培训农民体育骨干367余人。四是推进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以组织抓管理。全县14个乡镇全部建成了体育健身协会,367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负责体育健身器材的日常维护与管理。通过落实以上措施,真正实现了“场

地坏了有人补、器材坏了有人修、场地脏了有人清、比赛活动有人组织”的“四有”目标,各村的体育健身工程都成了群众的健身中心、休闲中心、活动中心。嘉应观乡二铺营村、三阳乡前刘庄、大封镇大司马村等村庄经常举办周边村的篮球邀请赛。县体育局每年组织的全县农民篮球赛放在基层场地,吸引观看群众达10万余人次。热火朝天的比赛场面,更加激发了周边村街建设体育健身工程的愿望和热情。

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室外健身器材磨损严重,损坏之后维修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二是活动开展参差不齐,有些行政村缺乏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难以形成百花齐放、遍地开花的局面。

2010年12月

第9篇:新型农民培训总结

为了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一拉溪镇党委政府在新型农民培养方面,采取了加强培养、严格管理、分类考核等措施,不断提高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使其在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针对全镇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了新型农民人才队伍的管理和培养力度,努力培养适合我镇转型期建设所需的管理人才、种植、养殖专业技术人才。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镇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五中全会专门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农业部提出了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启动“九大行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就要培养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抓手。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素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从长远看,关键还是要靠科技进步。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劳动者是决定因素,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所以,我们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抓住了新型农民培养,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三)培养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说到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素质相对偏低。

据统计,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制约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不提高农民素质,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四)培养新型农民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要“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也明确要求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可以说,培养新型农民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影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因素很多,我这里主要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发挥农业部门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要千方百计争取政策和资金,制定规划,加强指导与评估,搭建好工作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第三,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第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采用发放技术明白纸、播放光盘、科技直通车下镇、开通科技大喇叭等等形式,开展普及性知识培训;要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培训方式,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条件保障。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体系、强化手段、稳定队伍、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真正做到让农民满意。要引导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农民的需要,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要以培训内容农民是否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是否接受、培训结果农民是否满意,来作为

衡量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的标准。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基本情况,准确把握农民需求,根据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在组织实施上,要进村办班,利用集中讲解、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便农民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确保取得实效,努力做到真正让农民满意。

上一篇:课题中期检查总结报告下一篇:项目监理机构考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