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存在问题探讨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建筑工程的造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整个项目中,包含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项目设计工作、项目施工以及项目验收等各个阶段。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是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建筑工程全过程的造价管理控制,不仅可以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优化配置,也能提升建筑工程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网络存在问题探讨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信息网络存在问题探讨论文 篇1:

我国应急物流研究综述与展望

摘要:应急物流的高效运作能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因而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在综合近几年我国应急物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基本理论、系统构建、风险、存在问题、存在问题对策及相关模型”六个方面对应急物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然后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应急物流动态管理、虚拟应急物流、应急物流风险管理和应急物流决策支持系统。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综述

Key words: emergency; emergency logistics; review

0引言

应急物流的高效协调运作能够将应急流体按所需流量以最大概率快速、及时、准确地运往目的地,从而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避免灾害演化为灾难,因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我国在2003年SARS疫情之后,亦开始关注应急物流研究,并且这种关注随着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一直持续至今。本文将对近年来我国应急物流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并探讨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应急物流基本理论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应急物流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和分类。

1.1关于应急物流定义的研究

应急物流的定义至今未形成统一认识,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将其理解为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紧急物流保障措

施[1];二是理解为为了满足突发的物流需求,非正常性地组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2];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应对突发性事件所采取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3];最后一种观点则认为是由突发性因素或事件引起的特殊物流活动[4-9]。

上述定义的共同点是认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目标是满足紧急需求,本质是物流活动或模式,但对应急物流的双向流向性强调不到位。笔者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将应急物流定义为: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突发事件造成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单向或双向的特种物流活动。

1.2关于应急物流产生原因的研究

上文的分析指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但并没有指出具体原因。何明珂(2003)认为自然灾害、决策失误、国际环境复杂、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来自第三方的原因是应急物流需求产生的主要原因[4];徐长涛和单晓红(2008)指出自然灾害、恐怖事件、重大活动、意外事故和决策失误是应急物流发生的原因[10]。

1.3关于应急物流特点的研究

应急物流有四个特点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共同认可,即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弱经济性。除上述特点外,其还有以下特点:通过物流效率来实现物流效益[8];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和风险大[3];多样性、需求的急迫性、多主体参与性和物流流量大[7,9];需求的事后选择性、流量的不均衡性和社会公益性[11-12];应急物资采购的拉式模式和地域优先性[13];军地物流的共同参与性[14]。另外,孟参和王长琼(2006)指出应急物流还具有“部分功能被弱化或省略”的特点,即由于时间上的紧迫性、救灾资金及物资的缺口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恶化,使得应急物流往往只能具有常态物流的基本功能,而非必要的功能往往被弱化或省略,同时,常态物流过程中的一些中间环节也将被消减去,从而使整个物流过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权责更加明确,从而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快速反应[1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急物流有很多特点,但最基本的特点是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弱经济性。另外,笔者认为应急物流还具有“弱准备性”的特点。所谓“弱准备性”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应急管理部门会对常用的应急物资进行一定数量的储存,以备急时之需。

1.4关于应急物流分类的研究

应急物流的科学分类能为其针对性运作提供依据,为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分类,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谢如鹤和宗岩(2005)依据应急物流是否具有军事意义将应急物流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非军事应急物流又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应急物流进一步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疫情应急物流又分为人群疫情应急物流和动物疫情应急物流[16]。王旭坪等(2005)与王丰等(2007)从较多角度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分类:按照应急物流的等级分为企业级应急物流、区域级应急物流、国家级应急物流和国际级应急物流;根据引起灾害的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技术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气象、地质、海洋等灾害;技术灾害包括重大工业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有毒化学品泄露等灾害;人为灾害包括重大恐怖袭击事件等灾害;按照应急物流的层次分为微观应急物流、中观应急物流和宏观应急物流;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应急物资的可预测程度将应急物流分为相对可预测的应急物流和较难预测的应急物流[7,17]。另外,徐长涛和单晓红(2008)指出还有人将应急物流分为单一型应急物流和综合型应急物流[18]。

除了上述分类外,笔者认为也可以依据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对应急物流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比如对于应急程度高的突发事件可以采取不计物流成本的策略,而对于应急程度相对低的突发事件可以采用适当考虑物流成本的策略。

2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时间性、快速反应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19]。现有文献主要是从构建目的、构建原则和系统结构构建方面对应急物流系统构建进行研究的。

2.1关于构建目的的研究

孟参和王长琼(2006)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直接目的是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实现物流活动中各环节的合理衔接[15]。王旭平等(2005)指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有两个基本目的,即提高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快速反应能力[17]。赵艳(2008)则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是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应急物资,并以适当的运输工具将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间运送到适当的地方,最后以适当的方式分发到需求者手中[19]。

2.2关于构建原则的研究

王旭平等(2005)认为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原则有:事前防范和事后应急相结合、时间效益重于经济效益、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和法律机制并存[17]。赵艳(2008)指出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原则有:快速响应、时间效率重于经济效益的原则;防患于未然的原则;统一指挥、动态协调和监管的原则[19]。

2.3关于系统结构构建的研究

在应急物流系统结构构建研究方面,王旭平等(2005)给出了应急物流系统结构的四个层次: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和环境层[17]。耿鹏(2008)指出应急物流系统由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和载体系统组成,而这个整体又是更大应急系统的组成部

分[20]。李滢棠(2008)构建了由系统本部和加盟物流中心构成的应急物流指挥结构图,该图显示应急物流系统由领导机构、协调委员会、情报部门、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专项物资主管部门、各加盟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和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组成[21]。谢如鹤与邱祝强(2005)认为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应下设采购、运输保障和物流管理中心等部门,并通过应急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协调指挥。指挥中心控制和管理各部门的作业,中心向各部门发送指令信息,同时各部门实时反馈信息,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物资采购业务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物资在途运输由运输部门负责,物资在物流中的分拣、加工和包装由物流中心管理部门负责,物资配送由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共同负责[8]。

从上文对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综述可知:研究人员认为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有机整体,它实施的有效程度依赖于系统中各要素的动态协调。

3应急物流风险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多主体参与性等特点使得应急物流的风险凸显,所以应急物流风险研究至关重要。赵勇等(2006)对应急物流风险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评价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急物流风险是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等约束条件下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包括所有风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是风险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它具有隐蔽性、动态性、时效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可分为四大类:技术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3]。另外,他们还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应急物流风险进行了评价。何建敏和刘春林等(2007)利用区间数理论研究了应急物流中最小风险路径选取问题,为路径选取风险控制提供了有效依据[22]。李静宜(2006)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规划中的应用[23]。

从上面对应急物流风险研究的归纳可以看出,目前应急物流风险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且比较零散。

4应急物流存在问题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物流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4.1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

已有研究认为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是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王健等(2005)认为我国现有应急物流保障系统有两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传统物流经营互相封闭,割裂了物流各方面的联系,一旦出现应急保障的需要,往往因为衔接不顺畅,延误时机;二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各系统自办储运的状况至今没有根本改变,各种物资的流动被分割开,本可以一起流动的物资偏要单独流动,造成人员和物资上的浪费[24]。雷玲(2004)认为我国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具有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物流运作成本和代价高昂的特点,并且应急物流指挥体系不完善、配送指标体系不健全,配送方式欠灵活,交通运输存在较大问题、军地物流服务保障各自为政[6]。马芬(2008)与侯建盛(2008)认为应急快速反应机制不健全、缺乏应急管理的思维方式、社会及部门间缺乏联动互动机制、缺乏所需的基础数据库支持、应急物流的资源不充分、灾害现场状况恶化和所需的技术装备严重不足、低效的集权式应急物流系统模式等是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13,25]。方静和陈建校(2008)则认为我国应急物流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形成完善的应急物流预案体系,应急采购质量难以保证,应急采购制度不健全,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布局不合理和应急衔接不畅[26]。

4.2协调性差

另外,还有学者指出协调性差是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又一问题。刘北林和马婷(2007)指出我国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筹措、储存、运输和补给整个链条运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差,应急物资管理条块分割,导致反应能力差[27]。

4.3常态物流模式的不利影响

也有学者认为常态物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应急物流的高效运作。欧忠文(2005)认为现有长期形成的物流定式和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物流驱动力的物流模式不利于应急物流的实现,要实现应急物流时间效益最大化,必须有相应的应急机制作基础[28]。

5应急物流存在问题对策研究方面

针对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广大研究人员主要从保障机制、信息系统建设和部门设置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5.1保障机制方面

应急物流的特征决定运用平时的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求,必须要有一套高效、快捷的应急物流体系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29]。欧忠文(2004,2005)等阐述了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目的和意义,探讨了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组成、实现方法和途径。具体指出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主要有:监测预警及应急预案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政府协调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绿色通道机制”和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机制[2,28]。谢如鹤等(2005)认为为了提高应急物流的有效性,除了必须做好交通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之外,还应出台新的法律和法规,规定政府在灾害发生时,有权无条件征用土地、交通运输设施、相关商用和民用建筑,从而为救灾工作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保障救灾物资畅通无阻地运抵事发地[8,16]。雷玲(2004)提出应当健全危机处理法律法规,建立经常性的全国和省、市一级应急物流预案,确立应急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采取灵活的配送方式,科学制定配送需求指标体系,尽快走上军地物流一体化之路[6]。许勤(2007)则指出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30]。另外,周钟秀(2008)认为应建立隐性应急物流网络,从而实现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响应[31]。

5.2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的神经系统,是指挥调控物流流向和流量的中枢,是现代应急物流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许多学者对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王文亮(2003)的研究认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的原则有系统性原则、兼容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建设的目标有灵敏的预警反应机制、规范的应急转换机制、科学的决策处理机制、及时的反馈评估机制和稳妥的安全保密机制[32]。邓伟和王卫国(2003)的研究表明应当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的各类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具体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准确收集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及时更新;信息处理和传输要迅速、可靠;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灾害建立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的辅助决策系统[33]。黄洪涛(2006)和蓝贵兵(2007)研究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认为它包括系统管理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日常管理辅助决策模块、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模块和重大危险源管理模块[12,34]。黄河(2006)与王文亮(2003)提出应加强基础信息建设、加强应急物流信息化模型(预案)设计与管理、做好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11,32]。王宗喜与赵蕾(2008)则从信息能力视角提出了构建“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设想[35]。

5.3部门设置方面

应急物流相关部门的设置是应急物流高效协调运作的物质基础。谢如鹤和邱祝强(2005)、欧忠文等(2005)的研究认为除了应从中央政府到地方自上而下建立分工明确的专门管理机构,以协调和管理应急物资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应急物资的高效运作之外,还应建立和健全应急物流的职能部门,使应急物流体系中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从而加强灾害的预防能力[8,28]。谢如鹤和宗岩(2005)的研究提出应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物流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16]。许勤(2007)则认为应当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组建一个类似虚拟联盟的组织,以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如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将应急物品投放市场;紧急情况下,军地物流联合配送应急物资[30]。

6应急物流模型研究方面

在对应急物流进行定性探讨的同时,一些学者还构建了模型,进行了量化研究。

6.1关于应急物流调度模型的研究

调度问题是应急物流的核心问题,科学有序的调度是提高应急物流运作效率的关键。

刘春林等(2001)探讨了物资需求约束条件下多出救点的紧急物资调度问题,根据连续应急问题的特点,构建了应急时间最早前提下出救点数目最少以及限制期条件下出救点数目最少的应急模型[36]。张斌(2007)研究了满载和非满载车辆调度优化问题,建立了车辆调度优化模型[37]。王杏(2007)研究了单物资调运模型及算法、多物资调运模型及算法和多目标与动态条件下的调运模型[38]。高慧和蒲云虎(2007)建立了救灾应急物资道路车辆调度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利用软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39]。缪成,许维胜和吴启迪(2006)基于救援物资运输问题综合了多货物多起止点网络流问题与多种运输方式满载车辆调度问题的观点,设计了一种多模式分层网络,利用延期费用和划分时段的方法构建了多目标数学规划模型[40]。计国君和朱彩虹(2007)针对突发事件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综合考虑后继一定时间内系统中灾情的发展状况及对抗灾物资的需求情况,利用机会成本的关系,建立了整数规划模型[41]。

6.2关于应急物流评价模型的研究

当前应急物流评价模型主要集中在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应急方案选择和风险评估领域。

李建国等(2007)在对导致产生应急物流的四种突发公共事件所侧重的六种应急物流保障部门的相关物资储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希尔伯特空间向量范数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模型[42]。余德建和周德群(2008)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提出了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的评价方法[43]。朱炜和胡安辉(2005)针对应急物流方案选择问题,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应急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应急方案选择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和总体评价方法[44]。李志伟(2008)将AHP法和BP神经网络技术纵向结合,建立了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45]。赵勇等(2006)在对应急物流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的框架模型,进而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建立了应急物流风险评价模型[3]。

6.3关于应急物流其它模型的研究

何建敏和刘春林等(2007)构建了区间数网络最小风险路径选取模型和模糊网络最大路径选取模型[22]。艾江和龚迪(2007)针对应急物流中的应急物资采购问题,分析了应急物资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交货准时性、质量和成本的多目标供应商选择模型[46]。唐连生等(2008)提出了一种用于解决突发事件下,物流配送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蚁群聚类优化模型[47]。路应金等(2006)构建了成本有效性约束下应急物流服务效率最大化的模型[48]。邹志云等(2008)以应急物流的特性为切入点,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应急物流路径选择模型[49]。任雪洁和叶春明(2008)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快速选择应急物流预案的方法[50]。

上述应急物流模型从不同侧面为应急物流决策提供了依据,今后应将不同功用的模型软件化,从而利于快速决策。

7结论与研究展望

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聚焦于应急物流的“基本理论、系统构建、风险、存在问题、存在问题对策及相关模型”六个方面。现有研究在硕果累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很多学者将应急物流视为一个静态过程,研究思维静态化。实际上,应急物流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参与各方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管理随着应急物流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二,能够有效提高应急物流效率和效益的虚拟应急物流、应急物流风险管理和应急物流决策支持系统方面的研究偏少,缺乏实证性研究。

综上所述,以下四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第一,应急物流动态管理。由于应急物流所面对的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应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即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应急物流力量的现状适时动态调整应急物流的策略和方案,从而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应急需求。第二,虚拟应急物流。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其毕竟不是经常性地发生,所以维持一个一直存在的完整实体应急物流系统,成本是高昂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以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为中心迅速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应急物流系统呢?拥有信息技术平台的虚拟应急物流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在此方面,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刘北林教授已经从虚拟应急供应链的角度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但类似的研究很少。第三,应急物流风险管理。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多主体参与性和时间紧迫性等特点使应急物流的风险凸显,为了以最大概率及时、准确地满足应急需求,必须对应急物流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科学地识别、评估和控制。第四,应急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应急物流,尤其是大规模应急物流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繁杂问题,比如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在最短时间内选择出救点、选择物流企业和运输线路,决定是否临时进行采购,若要临时进行采购,从哪些企业进行采购等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决策支持系统予以决策支持,很难科学、及时和准确地做出决策。目前,此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总之,我国应急物流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继续加强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应急物流应对突发事件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高丽英. 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1.

[2] 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等. 应急物流[J]. 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7.

[3] 赵勇,封少娟,刘佳. 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研究[J]. 物流科技,2006,29(133):9-13.

[4] 何明珂. 应急物流的成本损失无处不在[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18-19.

[5] 高东椰,刘新华. 浅论应急物流[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2-23.

[6] 雷玲. 应急物流初探[J]. 统计与决策,2004(6):122-123.

[7] 王丰,姜玉宏,王进. 应急物流[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8] 谢如鹤,邱祝强. 论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J]. 物流技术,2005(10):78-80.

[9] 王宗喜,阳波. 论应急物流的地位与作用[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7):104-106.

[10] 徐长涛,单晓红. 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J]. 现代经济,2008,7(2):102-103.

[11] 黄河. 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 商场现代化,2006(484):12-13.

[12] 蓝贵兵. 云南省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18-31.

[13] 马芬. 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议[Z]. 青岛: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指导小组,2008:127-131.

[14] 王宗喜. 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4):37-38.

[15] 孟参,王长琼. 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J]. 物流技术,2006(9):16-17.

[16] 谢如鹤,宗岩. 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55-58.

[17] 王旭坪,傅克俊,胡祥培. 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6):127-131.

[18] 徐长涛,单晓红. 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J]. 现代经济,2008,7(2):102-103.

[19] 赵艳. 浅谈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J]. 中国市场,2008(36):42-43.

[20] 耿鹏. 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流系统[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7):73.

[21] 李滢棠. 汶川地震引发的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思考[J]. 物流技术,2008,27(8):8-10.

[22] 何建敏,刘春林,曹杰,等. 应急管理与应急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3] 李静宜. GIS在应急物流中的应用[J]. 商场现代化,2006(481):117-118.

[24] 王健,王菡. 关于依托现代物流搞好应急保障的思考[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21-23.

[25] 侯建盛,李民. 地震应急管理进展[J]. 国际地震动态,2008(1):14-20.

[26] 方静,陈建校. 我国应急物流系统构建探析[J]. 交通企业管理,2008(8):1-3.

[27] 刘北林,马婷. 虚拟应急供应链构建过程研究[J]. 物流科技,2007(1):109-112.

[28] 欧忠文,等. 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 物流技术,2005(9):13-15.

[29] 李睿,佘廉. 枢纽城市紧急事态下应急物流系统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7,15:737-739.

[30] 许勤. 应急物流问题研究[J]. 中国市场,2007(36):26-27.

[31] 周钟秀. “5·12”汶川大地震对应急物流的启示[J]. 北方经贸,2008(6):65-66.

[32] 王文亮. 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30.

[33] 邓伟,王卫国. 政府职能在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应发挥的作用[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6.

[34] 黄洪涛. 应急物流系统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22-25.

[35] 王宗喜,赵蕾. “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建设[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9):96-99.

[36] 刘春林,何建敏,施建军. 一类应急物资调度的优化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1,9(3):29-36.

[37] 张斌. 应急物流配送车辆调度优化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15-22.

[38] 王杏. 救灾物流中的物资调运模型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43-62.

[39] 高慧,蒲云虎. 救灾应急物资的道路车辆配送调度模型研究[J]. 甘肃科技,2007,23(12):79-80.

[40] 缪成,许维胜,吴启迪. 大规模应急救援物资运输模型的构建与求解[J]. 系统工程,2006,24(11):6-12.

[41] 计国君,朱彩虹. 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中资源配送优化问题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07(3):18-21.

[42] 李建国,唐士晟,蒋兆远. 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6):64-67.

[43] 余德建,周德群. 基于ANP理论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J]. 物流技术,2008,27(8):89-91.

[44] 朱炜,胡安辉. 层次分析法在应急物流方案选择中的应用[J]. 物流技术,2005(3):45-47.

[45] 李志伟. 基于AHP法和BP神经网络的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J]. 物流技术,2008,27(9):75-77.

[46] 艾江,龚迪. 基于多目标决策的应急物资供应商选择[J]. 物流科技,2007(6):173-176.

[47] 唐连生,程文明,梁剑,等. 应急物流配送问题的蚁群聚类算法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9):66-73.

[48] 路应金,郝莉,唐小我. 成本有效性约束下应急物流动态保障机制研究[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6(S14):378-383.

[49] 邹志云,宋程,等. 基于灰色理论的应急物流最优路径选择[J]. 物流技术,2008,27(1):46-48.

[50] 任雪洁,叶春明.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应急物流方案选择[J]. 物流科技,2008(10):1-3.

作者:高文军 陈菊红 胡飞虎

信息网络存在问题探讨论文 篇2: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之浅见

【摘要】建筑工程的造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整个项目中,包含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项目设计工作、项目施工以及项目验收等各个阶段。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是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建筑工程全过程的造价管理控制,不仅可以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优化配置,也能提升建筑工程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本文在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全过程造价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剖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提升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和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造价控制

1.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

1.1.1决策阶段存在问题

纵观我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现状,可以发现建筑项目中"概算超估算""预算超估算""结算超估算"的三超现象严重,直接阻碍经济的有序正常发展。另外,投资者不重视投资觉得造价工程的确定与控制,在投资估算管理的过程中作用十分薄弱,直接导致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超预算现象发生[1]。

1.1.2设计阶段存在问题

设计阶段的施工造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项目工程中的"三边"工程时常出现。其次,设计收费办法的不合理,使得技术和经济的分离现象较为严重。

1.1.3招标阶段存在着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招投标阶段,建筑市场由于受到行政的干预,造价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分离,导致造价工程的整体执行力不强现象。再加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有些企业的直接发包现象严重。另外,在招标和投标的过程中,有些政府投资的市政项目的发包条件并不成熟,在盲目进入投招市场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二边"工程,使工程造价处于失控的状态。

1.1.4实施阶段存在着问题

目前,建筑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监管来实现的,但是造价管理时隐时现,对工程造价的监管职能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在"三控""两管""一协调"中,现有监理机构对质量和进度的控制存在着断层。另外,对施工合同的重视度不够,业主仅仅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就开工建设,结算约定不清晰,有的甚至订立"黑白合同",忽视合同对工程的约束力。最后,大部分建筑公司注重的都是施工时的造价管理,忽视前期的造价管理。

1.1.5竣工阶段存在着问题

工程造价高估冒算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程计量不确定,造成竣工阶段工程量增加而多报工程价款。其次,结算单位随意高套,造成阶段投资虚增。最后,取费计算多加少扣的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以及建筑项目的确认使用。

1.2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

第一,在项目的决策阶段,决策的目标不够明确、经营的理念不正确、建筑项目投资的估算和概算不准确。这对于建筑工程经济组员的优化配置和项目投资效益的提升起到了重要阻碍作用[2]。

第二,在造价管理的设计阶段存在着问题。首先,限额设计没有得到全面推行,估算超出预期投资。另外,设计单位只是负责技术的责任,和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相脱节。最后,设计单位在设计初期对工程的人文地理环境考察不周缺乏精品意识,没有深入细致地进行科学的设计依据。

第三,招标阶段造价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如下,首先,建筑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导致造价管理混乱,也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其次,某些工程的招标流于形式,合同工程权责不明。

第四,实施阶段造价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建设项目违反建设的基本程序、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单位虚报工程造价。这些原因直接忽视价值规律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使得造价失控。

第五,竣工阶段造价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有:工程竣工图、签证材料和设计变更通知的有效性不明确。另外,设计变更时不仅没有甲方工地负责人的签署意见,也没有设计人员的认可证明。

2.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措施

2.1决策阶段造价管理的主要措施

做好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做好项目决策前的准备工作,在可行性的研究报告基础上实施工程建设。另外,通过细致的编制投资估算和完善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采取最优化的方案设计。最后,在人力资源工作和健全的信息网络建设下,完善信息的共享系统,为项目公告称的造价控制提供有力的基础[3]。

2.2设计阶段造价管理的主要措施

合理制定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目标值之后,应当采用科学的造价方法对其进行管理。通过必要的竞争机制,建立工程造价的信息反馈系统,为限额设计工作提供帮助。另外,在设计工作中引进监理机制,尝试吸收施工企业参与设计。

2.3招标阶段造价管理的主要措施

公平合理的招标模式能够使工程造价更为合理。因此,在施工招标阶段,应当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去规范市场主体的招标和投标行为。实行量价分离和风险分担的策略,强化中标价的合理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大招标的透明度,提升评标的科学性。最后,随着建筑市场的日益开放,招投标的工作也会日趋规范,故而应当防止投标单位的不平衡报价,杜绝恶意低价竞标。

2.4施工阶段造价控制造价管理的主要措施

施工时实现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因此应当实施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通过人力资源的强化管理,实现材料的强化管理和使用。同时,机械使用的加強和管理也是实现施工项目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

2.5竣工阶段控制造价管理的主要措施

对竣工阶段进行控制的重点在于加强工程量的审核、定额的审核、取费标准和审核以及材料用量和价差的审核。通过全面审核法、重点审核法、对比审核法、以及筛选法,实现竣工阶段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结语: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指的是对整个工程进行有效控制,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提升建筑项目工程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分析全面造价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粗浅探讨。对于合理降低建筑工程的造价,改善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大图.建筑工程造价管理[J].科技信息,2010,5(07):78-81.

[2]刘小强.浅析工程投资管理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3(78):23-25.

[3]李静.浅谈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5(01):78-80.

作者简介:褚晓燕 女 汉族 新疆哈密人 1971年生 工程师 主要从事建筑工程预决算编制、造价审核工作

作者:褚晓燕

信息网络存在问题探讨论文 篇3: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浅析

【摘要】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事关重大,只有切实提高施工企业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落实完善管理制度和责任监督体系,并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全过程管理,才能为提高土木工程施工安全性夯实基础。本文笔者对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

前言:当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探索出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当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土木工程来讲,施工管理会直接影响其建设质量和经济效益,并且会对工程的进度产生影响。但是,就当前的土木工程而言,施工管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

首先,施工管理中的材料存在一定的问题。材料是施工质量保证的基本前提,为了更好的实现施工质量管理的目标,应该注重材料选择的标准、质量等。实践中,许多施工企业为了其自身经济利益的实现,在材料的选择上会使用一些质量较差的材料来替代设计规格标准的材料,从整体上降低了工程的质量。

其次,在施工管理中,存在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控制标准、措施不规范等现象。土木工程施工中,企业对于施工安全的控制起着主导作用,但在当前的土木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措施到位、质量控制不规范的现象较为多见。许多企业为了追赶工期对施工安全的管理相对松懈,在某些情况下会相对忽略施工的质量,从而造成了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诸多质量问题。 再次,施工管理中较为常见的另一问题是对设计的修改具有随意性。设计是施工的依据材料,对于设计的修改直接导致工程的可行性调研和投资预算等受到影响.许多单位由于未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施工前对于工程的投资、工期的预算以及施工的标准等缺乏合理的评估,从而造成了施工过程中对设计的修改,影响了工程整体的质量以及工程施工的进度。

最后,工期与质量的矛盾是施工管理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便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核,以保证工程所使用原料、施工工艺等都符合设计的要求。但是这种严苛的质量监管有可能会造成施工进度相对缓慢,影响了工程整体工期的要求,无法实现工程质量与工期的协调统一。

二、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新时期,土木工程的数量和规模增加的同时,施工的难度也相应的增加,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便要对当前的施工管理进行必要的完善。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要注重施工中的协调配合以实现工程质量和工期的有机统一。土木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其施工的范围相对较广,具体施工单位也相对较多。为了保证工程整体的质量,在施工管理中,要制定有效的调度和管理机制,实现不同单位施工的有机协调,处理好不同施工单位以及施工、监理的关系,通过现场指挥和调度的结合应用来增强其协调性。从工程监理的角度讲,要加强对工程的实时监督与管理,对工程的质量以及工程进度等主要指标进行重点监管,以更好的发挥其监理作用,实现工程质量的总体提升。

第二,将工程质量监管作为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质量直接决定工程的成败,在施工管理中,要将工程质量的监管作为其核心工作。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其施工工艺、设计等技术规范,使其各項工作都能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此外,还应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的监督管理,通过对不同环节施工材料的应用以及施工工艺等的及时监管,保证施工质量能够满足整体要求。还要注重基础工程以及隐藏工程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质量和施工技术,更好的保证工程整体的质量。

第三,以技术推动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将计算机急速与施工管理有机结合,能够极大的提高管理的效率。施工管理中,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要素进行数据化分析,建立施工管理数据库,使得各项数据能够通过内部管理网络实现共享。这种网络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相关数据的传递速度和利用效率,有利于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工程管理措施更具科学、合理的依据,有利于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够极大的提高施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四,加强对施工工艺的管理。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施工工艺,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要注重关键施工工艺的应用管理。混凝土浇筑工艺是土木工程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方式,在施工管理中,要注重该种施工工艺的应用方式以及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以施工工序的细化和完善来提高工艺的整体质量水平,使其更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的安全性。施工工艺管理的完善,能够使施工中所施工的工艺更为简单易行,并且能够更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实现企业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其经济效益的实现。

第五,注重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应用。在施工管理中,专业人员的配备能够使得各项管理功能有序开展,并且使得监管工作的重点得以明确,能够显著的提升施工管理的整体水平。对于企业而言,要注重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的应用,并且加强施工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都得以提升,以更好的满足工程施工管理的要求,提高施工管理的水平。根据工程施工的性质和阶段的不同,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员,使其能够更好的工程管理与监理工作的开展,及时发现施工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也保证了工程的工期。

三、取得的效果

我国不断的加强土木建筑施工工程的管理工作,提高工程的施工技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可以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施工,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降低工程造价、有效的缩短施工期限。通过工程检测设备准确无误的计量出角度、距离,采用检测仪器来准确了解混凝土与钢筋的混合比例,有效的进行资源的配置。在施工场地安装摄像监控,有效的进行实地监控。工程中必须有专门的设备操作人员进行设备管理,正确的将施工检测设备应用于工程建筑监理中进行工程质量的检测,对工程施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些施工单位能够采用科学的技术,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工程施工工作。我国的土木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不断的规范化,在施工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施工环境不断的得到了改善。管理人员拥有较高的素质,施工单位的管理机制相对逐渐的趋于完备。施工人员在施工之前都要进行安全设备佩戴的检查,从而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政府部门能够对建筑施工工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开展严格的工程检查工作。对处于施工中的工程项目,派出高级工程师进行质量抽查,及时的发现并指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难以被发现的问题,让施工单位及时的予以纠正,从而更好的保障了工程施工质量。政府的监督管理机制越来越严格,从而人们对工程质量越来越放心。

四、结束语

土木工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其施工过程涉及到多个部门和主体的有机配合。为了实现工程质量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实践中,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完善施工管理。从施工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专业人员的配备和培养、施工工艺的监管以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等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工程质量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陈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策略[J].商情,2011(36)

[2]宋丽娟,李文龙.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初探[J].房地产导刊,2014(8)

[3]宋方可.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 15

作者:黄善涛

上一篇: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下一篇:酒店质监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