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初探

2022-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初探

民办高校后勤管理育人初探

摘 要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服务育人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师生正常生活、学校得以正常运行的物质保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扬和补充。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存在资金投入少、校方领导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后勤管理育人的重要性出发,阐述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有助于民办高校后勤管理育人工作的提高。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后勤管理 育人

On the Educ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Kuncheng, YANG Jingru

(Lida Polytechnic Institute, Shanghai 201609)

1 民辦高校后勤管理育人的重要性

(1)高校正常运行的物质保障。高校后勤部门为学校育人工作提高物质条件,做好管理物、财的本职工作,确保校园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井然有序,高校教师的教学和德育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尤其对于民办高校来讲,后勤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公寓管理、饮食服务、卫生医疗、校园环境以及生源的引进和培养,还影响社会上对于该校的整体环境的评价。鉴于此,民办高校要想全面加强学校的整体办学效益,必须保证后勤管理工作服务育人。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扬和补充。民办高校思想政治课主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很显然,这门课程远远满足不了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民办高校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如不正确引导和教育,很容易想成奢侈浪费、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不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价值取向的发展。后勤管理工作是课下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和消费观念,养成勤俭节约、互帮互助的生活习惯。

(3)后勤管理工作具备服务育人作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不仅对公寓管理、餐饮服务、卫生条件、校园环境提供服务,在日常后勤管理中渗透对学生做人、做事进行思想教育。如通过展开“两学一做”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干部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开展党员干部周末义务进行校园清洁劳动,全面改善学生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让学生开展节约、热爱劳动的教育,让后勤管理育人工作确实有效的进行。

2 民办高校后勤管理育人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某民办高校后勤管理育人工作实际经验,从以下几点提出问题:

(1)民办高校后勤管理资金投入少。民办高校没有政府财政拨款,后勤管理经费更是难以保证专款专用,在开展后勤管理工作时资金上往往捉襟见肘,加上后勤没有效益产出,大多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提供福利式服务,在食堂饭菜服务上,希望好吃又便宜,在住宿服务上,希望便宜又舒适,在校园生活上,希望方便快捷,在文体活动上,希望多姿多彩等,后勤有限的管理经费不可能满足学生所有要求。还有一些民办高校为了减少后勤管理人员的支出,招聘一些学历低、业务水平差、不懂后勤管理的临时工,这些做法无法满足后勤管理育人的需要。

(2)民办高校对后勤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民办高校中从校方领导到后勤管理工作者个人都没有正确认识到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的后勤管理工作的高尚和光荣,甚至认为后勤管理工作无非是做饭扫地、买东西、设备维修、管理宿舍、栽花种树的“粗活”,后勤管理工作业绩和工作量得不到校方领导的认可,使得后勤管理部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后勤管理责任感和管理服务育人的主动性。

3 民办高校后勤工作管理育人的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实际民办高校后勤管理育人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希望有助于民办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的工作提高。

(1)提高对后勤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民办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自身要对后勤管理育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后勤管理人员要热爱后勤管理服务育人工作,坚定信心、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在行为和举止上做好带头作用,切身的对学生进行身教言传,全身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力求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此外,校方领导要深刻认识到后勤管理育人的重要性,尊重后勤管理人员的劳动成果,通过开展评比和考核肯定后勤管理人员的业绩,定期和后勤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为后勤管理育人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确保后勤管理育人工作顺利進行。后勤管理人员组织学生开展勤俭节约教育的活动,组织学生到附近养老院帮助孤寡老人,通过互帮互助及关爱老年人,学会悲天悯人的情怀;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组织学生到烈士纪念园参观学习革命先烈们的应用事迹,让学生懂得感恩,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通过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做人的道理和责任感。

(2)加强后勤管理宣传及学生的沟通,提高服务育人的质量。民办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服务育人的宣传,让学生对后勤管理工作正确看待,同时加强与学生会和班干部人员的沟通交流,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以管理育人为本,围绕管理育人的目标进行宿舍管理、餐饮服务、校园环境和文体娱乐活动的安排,做到与学生感情上真挚的交流,也提高学生对后勤管理育人工作的理解,共同协作保证后勤工作的顺利发展。比如后勤部门通过校报校刊和校园广播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做出通知,邀请学生代表提出合理建议,让学生感同身受的体会后勤管理育人的工作。

(3)让学生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民办高校后勤管理部分可以通过组织成立相应的学生后勤管理委员会,一方面让学生亲身参与后勤管理工作时体会到后勤管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补充后勤管理人员的不足,学生管理委员会成员与学生沟通交流起来没有隔阂,更容易发现后勤管理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更改和加强。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也是自我服务和教育的一种实现,在管理的同时提升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在实际后勤管理育人工作中,比如让学生参与食堂后勤帮工、校园清扫、设备的安装与维护等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际劳动中更能体会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的光荣而艰巨。除此之外,后勤管理部门可设置勤工俭学岗位,让家庭困难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劳动锻炼,在管理服务的同时培养自食其力的精神,实现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见表1)。

(4)逐步完善后勤管理部门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后勤管理部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民办高校后勤管理育人工作有章可循,为全校师生提高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也切实提高后勤部门自身工作效率,保证学校教学、生活、娱乐等各项活动井然有序的开展。健全的规章制度还能帮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种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成为学生内心牢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民办高校后勤管理育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郑雅萍,服务育人:高校后勤育人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69.

[2] 姜力力.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现状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3] 郭建宏.浅析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J].高校后勤研究,2010(6).

[4] 尹建康.高校大后勤视域下的服务育人观[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4).

作者:杨昆呈 杨静茹

第2篇:高校新校区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初探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扩大,国内很多大学迁至新校区,校园环境的不断改善,要求学校对后勤服务管理更加严格化,根据市场条件不断改善后勤服务,既符合国情、校情,又能保证学校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后勤多元化管理之路。

高校改革后勤管理多元化管理一、高校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特性

新建校区后勤服务一般与市场规律相接轨,按照市场规律要求进行发展,但是在新校区发展的背后还需要与就有校区相比较,彰显属于自身发展的独特性。

首先,是校园综合发展环境不够理想和成熟。由于,很多新校区远离市中心,甚至是建在城乡结合部的偏僻地带,基础设施在短期内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运转状态,围绕其周边发展的人文环境、周边居民、社会去服务以及各种生活必须设施等都亟待完善,经过长期或短期的规划建设后,新校区的相关配套设施将逐渐上马完工,但是会经过较长的时间改变现状,尤其是成为原有校区教学规模尚待时日。

其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难度进一步上升。由于新校区的建设往往追求面积大、规模高,设施更加现代化,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进行生活和学习,师生对后勤的管理要求和服务标准也非常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后勤管理不能只限于在后勤管理的原来基调上行事,校园环境的大变化,对新校区的后勤所有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人员管理水平上,还是从人员管理素质上,都需要在现有的人员身上进行有效提高,这也需要在日常管理上不断加以体现。

再次,后勤市场出现多元化管理。由于学校扩大校园规模实行与市场的广泛对接,在这一进程中,学校后勤设施设备与学校其他设备采购一样,一般采用多元化融资办法解决新校区资金上的不足,资金渠道上的多元化,也意味着后勤市场管理上的多元化,需要与学校发展相匹配,后勤服务市场需要与消费市场相对固定和准确,服务对象大多是经济不能独立的学生,提供服务需要与服务群体紧密联系。

二、符合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特点的后勤管理模式的探讨

在后勤社会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旧有的后勤管理新方式需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而不能只是作为高校内部的附属品或者是“摆设部门”而堂而皇之任由其自由发展,这也将不利于我国高校事业的正常发展和有效运转。实现多元化后勤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产物,多元化后后勤管理的模式及管理主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不同办学环境特点,选择不同的服务主体和多种方式来实现校区后勤服务产品的供给,是指实现后勤服务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校区后勤管理可以操作的模式根据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校内模拟市场、市场部分开放、市场全部开放等三种模式,其实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可以根据学校实力的不同,来进行适当的选择,笔者根据自身的思考来对目前高校校园建设后的可选择情况来进行适当选择。

1.由学校后勤集团承担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在后勤化改革初期,很多学校根据企业工程项目类似的外包的方式,进行后勤管理,即模拟市场化操作,学校成立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从学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作为乙方,按照纯粹的企业化方式来运作,按照甲乙双方契约方式来约定双方的义务关系,同样的,对于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高校整体托付给校内后勤实体,形成契约关系,即使少数服务项目由社会企业经营,也是在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管理之下,这样的情况可以保证后勤实体中一部分原有的员工,在工作中还能保持之前的惯性,逐渐让后勤部门与外界相关行业企业能够相互抗衡,为高校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在这样的服务模式下,后勤集团需要根据目前校区的实际特点,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从过去的单一式管理模式逐渐过渡为以点带面的全面服务模式,尤其是在新校区成立后勤集团后,逐渐需要适应向社会化管理过渡的大趋势,实现科学化管理,促进各种事项的合理化解决,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减少管理跨度上造成的时间浪费,更加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活力,但是在实际运用上,还存在权力的分散、资源掉配上的浪费以及管理环节上的脱节等弊端。

2.后勤实体与社会集团共同进行后勤服务。这样的操作模式,可以说要相比于第一种模式有更加实际操作性,因为单纯学校依靠原来的后勤组织已经不能履行好新校区的全部服务,在原来的服务框架内,只能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这样的局面也让后勤工作开展的较为艰难,而依靠社会化组织对学校原有的后勤组织进行补充,可以将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而且还有利于打破后勤实体(后勤集团)在老校区或原有校区历史形成的“校园垄断”,学校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引入社会企业参与竞争,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引狼入室”。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与狼共舞”,促进后勤实体(后勤集团)改进服务质量,也才能更好地控制校园市场价格,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从之一点来说,引进社会化组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保证了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融入到学校管理之中,又可以让学校既有的后勤管理人员能不断接触全新的管理理念,因此,后勤部门与社会企业共同承担新校区的后勤服务成为目前高校管理的普遍应用模式。

3.新校区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新校区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一种情况是由于投资主体发生变化。在新校区建设中,投资者不再局限于政府和学校,实行了政府主导、学校融资、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大量社会企业参与后勤设施设备投资建设,改变了以往政府单一投资的模式。投资体制的变化,除学校作为管理主体外,投资人具有管理权,或受投资人委托而出现第三方也具有管理权。新校区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另一种情况是由于管理主体(学校)为降低校区办学成本,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节省后勤管理人员经费,彻底摆脱高校办后勤的模式,在新校区实行新的运行机制,将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市场完全放开。无论是学校作为管理主体还是投资人或投资人委托的第三方管理,新校区后勤服务产品都是通过招标方式,并与中标者签订合同,实现契约管理,由其提供后勤服务产品。这是引进优秀社会力量服务于高校的一种有效制度安排。

但是,完全由企业介入的管理模式,却会导致社会企业不十分了解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特点,对高校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理解和认识,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而出现服务错位的问题。同时,社会企业对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市场回报率往往估计过高。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发现投资与回报不对等时,不少社会企业选择自动退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或者由于一味追求利润引起师生员工的不满,不得不退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高校的安定和稳定。

参考文献:

[1]赵伟建,冯晨曦,孙庆祥,等.高校新校区后勤管理模式探讨[J].安徽高校后勤网,2007,(03)

[2]李彬,黄步军,郭志华,等.新校区后勤社会化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高教,2008,(02)

[3]陈兴桂.高校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作者:陈静

第3篇:高校新校区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初探

我国上个世纪末开始进行高校扩招,十多年来,我国大学在校生增长了近5倍,骤增的大学生数量,使得原有的大学校园显得过于狭小,高校校园建设势在必行,在全国各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形式下,为了弥补教育资源的欠缺,高校纷纷另觅新址,开拓全新的高校教育空间,高校以全新的面貌逐渐展现。从一方面来说,高校教学环境的改变,满足了办学的需求,增加了高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但是在这样光鲜的形象下,高校管理逐渐不能与高校环境改变相一致发展,适应学校师生的服务要求,特别是与师生关系密切相关的后勤保障和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探索一条适应国情、校情,又能确保高校正常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是高校管理服务提档升级的必要条件。

1 高校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特性

首先,是校园综合发展环境不够理想和成熟。由于,很多新校区远离市中心,甚至是建在城乡结合部的偏僻地带,基础设施在短期内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运转状态,围绕其周边发展的人文环境、周边居民、社会去服务以及各种生活必须设施等都亟待完善,经过长期或短期的规划建设后,新校区的相关配套设施将逐步上马完工,但是会经过较长的时间改变现状,尤其是成为原有校区教学规模尚待时日。

其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难度进一步上升。由于新校区的建设往往追求面积大、规模高,设施更加现代化,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进行生活和学习,师生对后勤的管理要求和服务标准也非常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后勤管理不能只限于在后勤管理的原来基调上行事,校园环境的大变化,对新校区的后勤所有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人员管理水平上,还是从人员管理素质上,都需要在现有的人员身上进行有效提升,这也需要在日常管理上不断加以体现。

最后,后勤市场出现多元化管理。由于学校扩大校园规模实行与市场的广泛对接,在这一进程中,学校后勤设施设备与学校其他设备采购一样,一般采用多元化融资办法解决新校区资金上的不足,资金渠道上的多元化,也意味着后勤市场管理上的多元化,需要与学校发展相匹配,后勤服务市场需要与消费市场相对固定和准确,服务对象大多是经济不能独立的学生,提供服务需要与服务群体紧密联系。

2 符合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特点的后勤管理模式的探讨

在后勤社会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旧的后勤管理新方式需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而不能只是作为高校内部的附属品或者是“摆设部门”而堂而皇之任由其自由发展,这也将不利于我国高校事业的正常发展和有效运转。实现多元化后勤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产物,多元化后勤管理的模式及管理主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不同办学环境特点,选择不同的服务主体和多种方式来实现校区后勤服务产品的供给,是指实现后勤服务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校区后勤管理可以操作的模式根据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校内模拟市场、市场部分开放、市场全部开放三种模式,其实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可以根据学校实力的不同,来进行适当的选择,笔者根据自身的思考来对目前高校校园建设后的可选择情况来进行适当选择。

(1)由学校后勤集团承担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在后勤化改革初期,很多学校根据企业工程项目类似的外包的方式,进行后勤管理,即模拟市场化操作,学校成立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从学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作为乙方,按照纯粹的企业化方式来运作,按照甲乙双方契约方式来约定双方的义务关系,同样的,对于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高校整体托付给校内后勤实体,形成契约关系,即使少数服务项目由社会企业经营,也是在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管理之下,这样的情况可以保证后勤实体中一部分原有的员工,在工作中还能保持之前的惯性,逐渐让后勤部门与外界相关行业企业能够相互抗衡,为高校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在这样的服务模式下,后勤集团需要根据目前校区的实际特点,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从过去的单一式管理模式逐渐过渡为以点带面的全面服务模式,尤其是在新校区成立后勤集团后,逐渐需要适应向社会化管理过渡的大趋势,实现科学化管理,促进各种事项的合理化解决,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减少管理跨度上造成的时间浪费,更加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活力,但是在实际运用上,还存在权力的分散、资源调配上的浪费以及管理环节上的脱节等弊端。

(2)后勤实体与社会集团共同进行后勤服务。这样的操作模式,可以说要相比于第一种模式有更加实际操作性,因为单纯依靠学校原来的后勤组织已经不能履行好新校区的全部服务,在原来的服务框架内,只能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这样的局面也让后勤工作开展的较为艰难,而依靠社会化组织对学校原有的后勤组织进行补充,可以将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而且还有利于打破后勤实体(后勤集团)在老校区或原有校区历史形成的“校园垄断”,学校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引入社会企业参与竞争,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引狼入室”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与狼共舞”促进后勤实体(后勤集团)改进服务质量,也才能更好地控制校园市场价格,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总的来说,引进社会化组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保证了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融入到学校管理之中,又可以让学校既有的后勤管理人员能不断接触全新的管理理念,因此,后勤部门与社会企业共同承担新校区的后勤服务成为目前高校管理的普遍应用模式。

但是,完全由企业介入的管理模式,却会导致社会企业不十分了解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特点,对高校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理解和认识,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而出现服务错位的问题。同时,社会企业对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市场回报率往往估计过高。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发现投资与回报不对等时,不少社会企业选择自动退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或者由于一味追求利润引起师生员工的不满,不得不退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高校的安定和稳定。

总之,高校校园环境改善的同时,需要根据各地、各高校具体情况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后勤管理模式,不能实行“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努力探索,大胆创新,立志于“有利于为师生提供满意的后勤服务、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发展目标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

[1] 赵伟建,冯晨曦,孙庆祥,等.高校新校区后勤管理模式探讨[J].安徽高校后勤网,2007(3).

[2] 李彬,黄步军,郭志华,等.新校区后勤社会化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高教,2008(2).

[3] 陳兴桂.高校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作者:陈静

第4篇: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策略

pood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策略

作者:赵妮推荐:周义彬

[摘要]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的深入,对高校后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后勤工作必须进行相应改革、从高校后勤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入手,结合实际分析当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答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激励机制;绩效管理[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意义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问题,相关的研究很多,众多理解各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主流理解。一是从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理论的对比角度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是有别于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的新型人事管理,它是对传统人事管理理念的继承和超越式发展。二是从功能角度理解。人力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管理和利用,人力资源管理,正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一种管理科学。三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和个人发展的最大化,通过各种方式对企业相关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激励,满足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它的指导思想是经济学和人本思想,即以经济学思想来指导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

“后勤”概念起源于军事领域,它最初是指军队等武装力量正常运行所需的物质保障借用国家力量来供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后勤不仅运用在军事领域已经有很多年,并且已经在各个行业中被普遍应用到。高校后勤,指为实现高校科研育人的特殊职能提供所需保障的后勤服务工作的总和。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内外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利用,而人力资源是这所有资源中最关键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把这个关键的战略性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利用,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同样的道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高校后勤的管理和发展布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后勤工作在高校的各方面工作中起着最基础的支撑作用,故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关系着高校各方而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在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初期采用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式,在此情况下,高校后勤管理必须结合实际,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探索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道路,使新时期的高校后勤管理呈现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新景象。

与单纯的企业后勤相比,高校后勤具有其共性和特殊性。首先,高校后勤有其作为后勤部门的发展需要,在这个方而,高校后勤与普通企业后勤并无二致。高校后勤要想改革和发展,首先要面对服务和经营的两大课题。在服务上,须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范性制度,使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在经营上,高校后勤应该不局限于高校,立足市场,积极探求节约成本,促进经济增长的经营模式,例如,可以在同一高校圈内实现共享型后勤服务,实现降低成本,规模化发展。而要实现这些服务和经营提升目标,拥有现代市场经济和管理学知识和能力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其次,高校后勤作为高校的一部分,不可脱离高校科研育人的大前提。高校肩负着国家赋子的特殊职责,这就是引导科研发展的前沿方向,和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同时高校还应该是呼吁和维护社会道德与良心,倡导和平良知的正义之所,具有其与生俱来的道德因素和责任。因此,高校后勤应该区别于普通企业后勤,不能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完善便利的后服务,保证高校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也要求高校后勤人员仅具有专业知识素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能在繁琐的工作中起到高校应有的典范作用。通过以上两个方而的分析,高校后勤对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养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也决定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重视不够

在开展一项工作之前,我们需对这项工作的目的、实现途径、预期效果等有个心理估计,并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突发情况进行预防和设置补救措施。而这些都有

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要对所要进行的工作,在思想上有高度的重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工作也是如此。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高校片面地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发展上,而对高校后勤作为高校所有工作的基础支撑作用缺乏认识,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也仅仅限于人事管理,并没有被放在应有的高度。甚至有的高校在后勤人员的安排上很随意,缺乏慎重的考虑,在一些重要的岗位上安排一些专业和服务素质都不高的人员,导致后勤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低下。所以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后勤工作人力资源工作,是目前我国高校而对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我国的高校后勤人员的组成大致上可分为:编制内的学校正式员工和合同聘用制员工。而在编人员一般为学校教职员工安置的家属,机构分流安置人员等,这部分人员一般有较丰富的后勤工作经验,但在工作方式改革和模式创新方而会显得保守。聘用制员工一般是后勤企业而向社会招聘的人员,这部分人员有高学历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民工,学历情况不一而足,这部分人员在工作中有创新的意识和诉求,但工作经验上有欠缺。这样的人员构成,使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年龄构成、学历背景、业务能力等各方而的差距非常大,这种复杂的人员构成情况也很容易导致工作中各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矛盾凸显,使工作效率降低,服务质量下降。

(三)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在管理学中,激励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高校后勤企业想要体提升工作,同样应该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但目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却相对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是薪酬待遇上编制内人员与非在编人员的差距过大。由于编制内人员的薪酬待遇是参照事业单位人员的标准执行的,很大程度上高于非编制人员,而不是按照每个人的工作业绩来拉开工资差距,造成员工缺乏工作热情的现象很普遍。第二是岗位安排上没有做到任人唯贤。只有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机制,才能使人力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只有员工认可的竞争机制,才能选拔出类拔萃的员工,并使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同时还要关注员工的精神诉求,使每个人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才能充分发挥才能。

(四)缺乏制度性的培养计划

高校后勤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需要其员工具有较高的素质,如果员工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将使后勤工作陷入僵化,这就需要有效地培训机制。而在当前的国内高校中,只有很少数的后勤集团有系统的后勤员工培训提升计划,员工培训并没有得到重视。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制定员工培养计划,纳入工作重点

在有了科学的人员任用制度后,还要根据服务对象对服务不断变化和提高的要求,不断提高后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故而持续有效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在思想上重视这一工作,将其纳入常规工作计划中;其次在培训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同岗位人员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后勤工作人员可以大致分为管理岗和技术岗圈,对他们的培训应该是有区别的,才能使各个岗位的人员素质切实得到提升。其次,在培训后应该对参加学习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可多种多样,试卷测试、操作测试、后续工作表现等都可以作为考核标准,再通过末位淘汰的方法,淘汰不合格的员工,提高后勤人员的工作学习动力和热情。

(二)引进高素质人才,构建专业化队伍

目前高校后勤正处于社会化改革的时期,这对后勤管理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方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迫切地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队伍。另一方而,高校后勤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而且这种矛盾正处于深化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必须为后勤人员队伍注入新的新鲜血液。例如扩大人才引进的途径,积极而向社会招纳人才。另外,可以用高薪待遇来吸引一些业务素质比较高的人才等。目前我国已经有一部分高校不再片面注重科研和教育人才的史新和引进,同时把后勤人员的素质提高也纳入了学校的人才计划,力图通过人才的充实和加强,来构建一直高素质的专业化后勤人才队伍,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和导向。

(三)优化分配制度,实行绩效管理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人员工作缺少热情和积极性的根木原因在于传统的不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这种平均分配制度忽视了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成绩,导致努力工作的员工与不努力工作的员工在薪酬待遇上不能拉开差距,甚至有时候山于级别和编制的原因,努力工作的员工可能在待遇上还比不上不努力工作的员工,这就极易造成员工情绪上的松懈,怠工现象难免出现。高校后勤企业应该借鉴现代企业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制定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科学考核。员工工资可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大块,绩效工资随着员工每月的考核结果浮动,而且拉开差距,并且考核结果还将与今后的晋升、晋级挂钩,这样工作的表现和成果将直接影响薪资所得和职业发展,员工的工作热情必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也能得到改善。

(四)完善配套设施,促进人力资源优化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工作已经越来越被重视,配套设施上也越来越趋于现代化,如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消防器材等公共设施,都已经很完备了,但仍然没有一套完善的后勤服务的支持系统。例如虽然目前各高校的主页都会有后勤部门的页面,但是功能和信息普遍很简单,没有发挥出很好的交流平台作用。如果能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相关的后勤部门网站,使后勤工作信息得到及时公开,师生员工的意见得到及时反馈,另外后勤工作人员作为服务人员,与作为服务对象的广大师生进行实时交流,可以有助于双方理解,更可以真实了解到工作的不足和今后工作的重点,对后勤工作有很大的促进。另外,还应有与兄弟院校后勤部门进行交流学习的平台设施,这样有助于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大学园区尝试实行高校圈内后勤资源,包括后勤人力资源共享,以期达到节省资源,促进服务的目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应该继续深入,走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新道路

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后勤人力资源的建设是需要重视问题。只有认真总结分析以往工作经验与问题,找出相关问题的改进方案,切实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才能为高校的

科研和教育事业提供完善的保障,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5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优化问题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学生社团方式优化布局优化监控优化[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向来处在显著位置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一模式,使之更好地为高教改革服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现代素质服务,这是一个高教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严肃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就此谈谈个人的体会。

从宏观管理的角度讲,高校教育所涉及的层面极为宽广,但归结起来,每一层面的管理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目标,即为现代社会培养新型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面对当前世界教育格局随高科技发展而迅速转向多元化、多极化的严峻挑战,各大专院校都在管理方面全力寻求新的突破口,已经开始大踏步地从过去自发地、经验地培养单一型人才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向新型的程序化、系统化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管理模式迈进。在这样一个大范围、全方位的转型过程当中,向来处在显著位置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文试就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优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初步探讨,敬请方家指教。

学生社团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一种特殊团体,是由学生自发申请成立的群众性组织,有着正常教育途径所难以具备或不可具备的优势及特点,并给了学生一种“除去”社会及学校管理,从而实现自我管理的“自由”。而这一“自由”正是大专院校学生社团历久不衰、日益兴盛的源泉所在、精髓所在和灵魂所在。例如影视社团、摄影社团、集邮社团、文体社团、计算机社团等等社团的存在不仅对我们现在大力提倡和推进的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们又以各自所独具的亲和力和灵活性使得社团本来所具有的这种“自由”,在潜移默化的交流中上升到了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最高境界。这一特点与优势对于实施并发展素质教育乃至创新教育是极为有利且不可或缺的。因为,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对受导者而言便是将各个层面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作为个体的“大学生”的文明程度,而学生社团的存在不但在学生面向市场、走进社会的养成过程中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各个高校面对“物竞天择”、“‘商品’择优”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作为近年来盛行的一种教育学观念,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要将这一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概念,应该说才刚刚开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优化管理模式,我们应从三个方面的关系:社会、学校、学生互为一体的原则来认识这一问题,使其更具科学性。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管理模式从教育学的角度讲,都必须通过学生接受这一环节来达到目的,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与否以及自主性和能动性相结合能否发挥作用,这在学生受导过程当中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学生社团的突出功能是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自主性、利用其能动性。据统计大约有57%左右的在校大学生曾参加过学生社团,也就是说每两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可能是某社团的会员,由此可见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影响之大以及它在普通学生与学校管理层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主要活动方式,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集体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社团的管理是否完善,将极大地影响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行。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学生社团“自由”属性的存在,特别是“除去”社会和学校的“自由”的存在,这就给社会和学校交付了一份必须正确科学地约束这种“自由”的责任。因此,高校社团优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便显得极为重要了。

如何对学生社团进行优化管理,引导学生社团走向正确、健康的发展道路?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优化构建。

其一,管理方式优化。由于学生社团本身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因此在活动当中易于迷失方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常常是从个人及小集体的利益出发制订活动计划,其往往与学校大的决策、利益发生分歧甚至冲突,这就需要加以引导,从宏观上有效调控。但是,如果学校管理层仅靠高压性的强制命令,管得太死,学生社团就没有自主性,从而也就丧失了活力,就容易使社团产生抵触情绪;反之,如果放任自由,不加约束和适当的引导,学生社团又难以把握方向,有时还会走向歧途,甚至破坏影响校方的全面计划及整体利益,所以管理单位要注意自己的管理方式。实践证明,扶持与指导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是最具操作性的有效的一种管理模式。管理者着重把握的不是社团活动的细枝末节,而是着重把握社团领导层的思路、方向,审定社团活动的年度总体计划,划定其工作区间,监督社团的工作进程。

其二,社团布局优化。每个学生社团的工作由于受其性质及活动宗旨的限制大都表现出了相对单一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如果学生社团的种类齐备、那么由多个单一方向的社团组成的社团群落便具有极为丰富的多样性,且由于学生社团工作最终目的的相互趋同,它便从整体上影响到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换句话说,学生社团的布局是否合理从很大程度上推进或阻碍着高校的素质教育。比如兰州大学,其理科应用性社团就有好几个,而参加者并不局限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也为数不少,从大的方面讲,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从学生社团的种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术性社团、文化娱乐性社团、综合服务性社团。目前从甘肃省各大高校的学生社团来看,文化娱乐性社团居多,而那些科技知识含量高的社团较少。这里面当然与一个学校的学术氛围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另外,也与学校管理层领导能否大力支持有很大的关联。一个学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学生社团从它的成立之初,亦即成立意向形成之时,学校的管理者就应该悉心指导、大力扶持。

其三,社团监控优化。这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说的。社团的管理者不但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社团动向,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社团的内部进行有效的微观调控。具体的做法是:

(1)把握适度的灵活性。社团活动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具有极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表现在对于活动参与者的组织、活动场地的安排、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确定等多个方面。正是由于社团的灵活性、社团活动便相应有了具体可操作性。这主要表现在活动的具体细节上,组织人员可根据情况的变化给予灵活的协调、沟通和安排。然而,社团的领导层要注意适度地把握活动的灵活性、以免由于过度的松散而带来不良后果,甚至难以控制而最终导致失败。

(2)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新成员的热情。这一点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社团的管理要采取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坚决避免“一言堂”和“家长制”。学生社团的重大决策一定要经过全体社员的讨论和常委会或理事会的商议,这是学生社团群众性这一属性的具体表现。二是社团领导层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社员参与性提高的关键在活动的本身、即活动自身的质量如何。这就要求社团领导层要开拓思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大胆地创意,以多变的具体工作环境作为契合点,不断创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活动的形式及内容,如某高校的“文化旅游协会”举办的电视旅游节目就受到了全体会员及全校同学的热烈欢迎。三是坚持公开制,社团的活动不但要民主还要公开。公开可以增加社团活动的透明度,充分调动社员参与的积极性,让社员在了解本社团情况的同时为社团出谋划策,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做好调查工作。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社团活动与校方整体计划进行协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各种情况进行充分调查,才能决定社团采取什么形式和开展什么内容的活动。高校社团管理层应该经常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大家在想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在具体工作中,有些管理者以为开个座谈会就算调查了,其实这远达不到要求,要想真正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就必须深入到社团内部,参与他们的活动。

以上是关于社团优化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的初步探讨。目前在兰大专院校社团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甘肃工业大学和兰州大学的委员会制的社团管理模式,一种是西北民族学院的社团部制的社团管理模式,还有一种是学生会常委会管理制的社团管理模式。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发挥学生社团为高教改革、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增光添彩的作用。

第6篇: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肩负着服务、管理、育人三大职能,其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高校要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格局的形成,以大数据为基础完善物联网平台,以智能工具和设备为依托保证信息化的落地。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目前仍存在诸多掣肘:认识不足、资金有限、人才缺乏、制度缺位、安全隐患是普遍阻碍信息化程度提升的难点,文章对突破困境的路径也进行了浅析。当前,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要迈向“高效率、高质量、高满意度”和“大服务、大保障、大后勤”的“高大”模式,助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跃进。

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有三个功能:服务、管理与育人。服务是后勤工作“以客户为中心”的体现,后勤管理工作的“客户”不仅包含学校、师生,在更高层次上还包含高校及社会,要努力实现“客户满意”的目标;管理是后勤统一协调调配人、财、物以实现保障工作的动态过程;作为培育人才的主阵地,高校的育人功能在后勤工作中也必然要得以体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服务、管理与育人功能在现阶段需要有强大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融合“互联网+”的思维,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智能工具和设备加以实现,从而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节约时间和经费,为高校整体治理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更为便捷高效的辅助。

一、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后勤管理信息化战略格局的形成

在传统的后勤管理工作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将后勤管理信息化提升至高校发展战略的层次,需要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

(一)领导重视,全局规划

后勤管理工作事无巨细,其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管理效率是否高效,对于高校发展重要性不言自明。高校内掌握决策权的领导是否重视后勤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是否将信息化发展作为高校治理现代化基石,是决定后勤管理能否迈向信息化变革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推进后勤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应从组织结构、资源调配等关键方面提供支持。在信息化变革过程中,要依据明确的战略规划逐步进行,避免资源浪费,建立“大后勤、大保障、大服务”的综合后勤管理体系,实现信息化时代后勤管理工作的螺旋式上升。

(二)管办分离,合作创新

在经济发展领域,企业对成本的管控和对效率的追求促使其主动探索了互联网应用技术,高校自身及研究院所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开发也日新月异,这些丰富的经验都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思路上的引导和经验借鉴,“互联网+”思维本身就内涵融合创新之义。积极探索管办分离,高校后勤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成为更高层级的管理者,将精力集中于统筹全局、资源合理分配和精细的流程管理,国际上一些高校关于后勤管理社会化實践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后勤管理要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信息化,创新管理模式,最终实现利用信息化后勤保障体系在做好勤务工作的同时,为高校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以大数据为基础构建和完善后勤管理物联网平台

大数据是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砖石,要着重以下几方面的建设,以期使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数据价值最大化。

(一)扩宽信息收集渠道

丰富的基础数据可以使高校后勤管理实现广覆盖和全面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则使数据更为高效地进行传递,对基础数据的收集要做到渠道多样而畅通,努力建设PC端、移动端、微信端、客服电话、线下服务大厅、智能监控网络全方位信息收集的组合通道,实现后勤服务的快速响应。

(二)创建资源共享平台

传统的后勤管理管理方式往往会产生孤岛效应,各个系统各自为营,信息无法实现共享,造成大量的浪费,在拓宽信息收集渠道的同时,要统一信息化建设标准,打通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宽口径收集信息,集中统一处理,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实现高频应用数据的无缝对接,避免重复采集录入信息,更为高效便捷。

(三)搭建后勤管理物联网

依托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技术,按照约定协议,对高校内的人和物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形成后勤管理的物联网,提高信息传输的速率,5G时代的来临更是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驱动力。物联网是对信息的终极整合,在感应、传输和应用三大层面对后勤管理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全面促进高校内教学、校园资源与生活的系统整合。

(四)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大数据的应用和物联网平台的建成将后勤管理的全面化和细致化推向了新的高度,庞大的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控传输信息经过科学精密的计算可以准确地捕捉到个人的习惯、偏好和动态,这在带来便利和提升后勤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问题,个人隐私和信息存在泄露风险,校内资源信息全部载入互联网也给学校管理信息的安全增加了风险。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高校在后勤管理中对物联网平台的建设和使用要在信息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进行,完善信息安全的保障机制,避免高校及校内人员、财物因信息泄露造成伤害或损失。

三、以智能工具和设备为依托保证后勤管理信息化落地

智能工具与设备在高校后勤管理的全场景中皆有用武之地,其是传统电气设备与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场景和目标选取相应的智能工具与设备,完成信息的判定、传输、处理等任务。

(一)智慧教室中的智能工具与设备

1.环境检测传感器

配备环境检测传感器的智慧教室主要应用空气温湿传感技术,对于教室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传感装置在完成教室内环境信息采集后反馈至物联网平台,经过计算处理得到相应指令,控制空调、灯光、门窗等设备以保证教室环境处于适宜条件。红外线传感器的热成像技术可以对进入教室的人员进行体温监控,可以对公共性传染疾病控制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节约了人力财力物力。智能型烟雾报警装置可以在传统装置识别火情、触发灭火设备基础之上完成火情信息的即时传输报警,后勤管理部门可在第一时间精准定位发生火情的地点,以警报、广播、短信、APP等多种方式通知周边人员立即撤离。

2.智能教学设备

教室中教师主导的讲台和学生座位区是两大基本空间。讲台区从传统的粉笔黑板变为投影仪器,再到触摸屏一体机的使用,教学工具的智能化大大提高,触摸屏一体机既可以展示教师提前准备的文稿、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也可以配以即时笔记对讲授内容进行注解。传统教室中的教学过程是一次性的,教学受空间和时间限制,智能教学设备应用可以在教师授课时,将触摸屏一体机所呈现的全部内容和教室内教师及学生状态进行实时传输,辅助教务人员进行课堂监督,并且自动存储在数据库中,方便调取和多次利用,既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可作为基础数据用于教师和学生考核。学生座位区域也可实现智能化改造,课桌椅装备自动感应和互动设备,课桌桌面即为电子屏,同步教师的触摸屏,学生也可在自己账户的课桌上实现疑问标注,实时反馈给教师。

(二)校内场馆中的智能工具与设备

1.智慧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思路是将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融入传统的实体图书馆管理,可以在数据丰富的基础之上完成对用户个人的阅览习惯、兴趣的分析,帮助读者更便捷地获取资料;还可以对图书馆内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整体分析,获得高校内读者的阅读和学习偏好的全面信息。

2.智慧体育馆

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政策背景之下,高校对于发展体育健身,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智慧体育馆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校内人员可通过账户进入服务平台预约场地,查看校内竞赛的安排,场馆内可配备运动监测设备,进入人员凭借“电子纹身”通行及实时监测血压和体温等健康数据,运动数据可以做类似微信运动步数排行的处理,既增强健身活动的趣味性,又能保证运动者的安全。

(三)生活环境中的智能工具与设备

1.可视化地下管网

地下管网设备包含给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管道、暖气管道和通信管道、信息网络电缆等多个内容。信息技术和监测设备的应用可以使并不直观的地下管网实现可视化和动态监控,由于管网复杂,传统的后勤管理除了日常维护工作外,就只能对出现问题的设备进行临时抢修,严重干扰校内教学和生活的秩序,可视化的管网监测设备可以使信息即时传输,便于发现潜在风险,将安全隐患缩减到最小,保证校内各项工作的井然有序。

2.智慧宿舍

宿舍是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在校内的居住场所,是最重要的生活环境,智慧宿舍的探索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中产生较早,也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智慧宿舍通过对进门身份识别登记、更新联网电表、智能洗衣机、宿舍故障报修、防火警报等全方位智能设备改造,搭建物联网,可以形成一个APP端口、一个身份账户、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等既互通又独立保证安全的验证方式,使宿舍生活更简便,节约水电能源和时间成本。

3.智慧食堂

智能设备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食堂管理模式的问题,提高效率,提升教师和学生对食堂服务的满意度。通过移动端提前预约餐食、就餐位置、时长,精细化管理,减少浪费;可视化端口可供就餐人员监督后厨的卫生状况;出菜口使用按号传送的智能设备,减少人员接触;食堂管理的后台可以对就餐者的习惯偏好进行记录分析,在终端上进行推荐;餐具按照颜色或内置标记芯片进行分类回收清洗消毒。智慧食堂在利用智能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后,可以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大幅提高满意度。

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的困境与路径

后勤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优质是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当信息化技术融入后勤管理,使以前一直“卖力气”的后勤工作多一些“智慧”,高校的“大管家”才挖掘出了巨大的潜能,对于高校的理性、科学治理水平多有助益。

得益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研发人才成果涌现,对于高校后勤信息化的探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不得不承认,与设想的科技化、智慧型管理相比,现阶段的后勤信息化水平还远远落后,其中有些困境可能长期存在,属于体制或机制上普遍的掣肘;有些则相对灵活,需要各高校依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克服。

(一)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的困境

1.后勤管理信息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大量资金投入是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桎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能够融入生产生活实践的信息系统在搭建初期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调试,精密电子仪器的购置和维修也是高校庞大的支持,正因为如此,即使很多高校对后勤管理信息重要性认识到位,却无资金展开行动,也就使信息化水平受到制约。这一问题是长期存在并将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

2.后勤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和规范

后勤管理制度、标准和工作流程的空缺会导致工作的混乱,而信息化建设在传统后勤管理井然有序的良好基礎之上可以事半功倍,制度管理不科学,人员考评和绩效管理制度的短板需要补齐。信息化建设是更为错综复杂,需要整体推进的工程,如果没规范的制度基础作为框架,就势必会杂乱无章,使本就千头万绪的后勤管理工作困难倍增。

3.信息入网存在安全隐患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主阵地,其信息资源和校内人员的个人信息需要严密保护。目前有能力自主研发后勤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校十分有限,而科技公司则是提供信息技术支撑的主体,在业务外包,管办分离过程中,信息传递和存储会存在安全隐患,网络技术专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限制了人们对其监控的能力,如何保障在使用外部开发的程序、设备带来便利的同时,高校的重要资源、信息能规避泄露风险,也是很多在信息化建设面前踌躇不前的决策者不得不考虑的难点。

(二)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虽然受制于诸多因素,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多重困境,但参考国际相关经验和国内不断地实践探索,对困境的突破和解决仍有迹可循。

1.提高重视程度,由具有创新思维的领导组织专门机构负责

从领导层到学生,都需要提高对后勤管理信息化重视和关注,促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建设,提高后勤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只有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才能有的放矢。对于信息化建设不是喊口号,是对后勤管理工作整体性变革,既需宏观的战略思维,又需对精细化管理有理论和实践心得的人来主导,因此,从组织架构上要由具有创新性思维、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领导牵头组建信息化建设的专门负责机构,确保实体权力,可以有效地调配资源和人力投入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之中。

2.完善后勤管理的制度規范,将信息化水平纳入绩效考核

对信息化技能的考评要纳入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后勤管理各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也要纳入其整体的绩效评价,对于制度规范的完善小到一个终端设备的操作,大到部门长期战略规划,都是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只有制度的地基打牢打稳,才能使信息化体系类别清晰,职责明确,真正实现集约化运转。

3.法律和技术手段双管齐下,保证信息安全

在与科技公司合作及使用和购买信息服务时,高校要善用法律武器和契约协议,严防信息的泄露,保证校内人员信息的安全,也确保高校科研成果、数据等重要信息无隐患。有能力的高校应在课程设计上有所调整,培养自身的科技人才,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后勤管理信息化设备,或有能力对外包公司的工作有效监管。法律和技术二者相辅相成,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安全保驾护航。

五、结语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整体规划,协同推进。创新2.0时代的来临、5G技术的应用、紧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这些都是当代高校开展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现实背景,为了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需要,高校应在思维、战略、整体布局和具体手段上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后勤管理方式,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满意度,大服务、大保障、大后勤的“高大”模式,充分发挥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服务精神,精准化集约化流程管理,在潜移默化中创造富有生机活力的育人环境。虽然现阶段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仍旧面临一系列的难题,但我们应有充分的自信,信息化的后勤管理会在我国高校迈向一流的进程中贡献巨大力量,助力高校治理的全面现代化。

第7篇:高校后勤-关于高校后勤细化管理与服务的探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 关于高校后勤细化管理与服务的探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服务质量的优劣和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是判断其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决定高校后勤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因素,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加强后勤各岗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自身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使后勤服务工作处处以人为本,更加细致完善,从而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能够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后勤保障的创新之路。高校后勤管理机构是维持学校日常教学秩序,保障师生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部门。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直接关系到后勤服务质量工作的优劣,同时也是促进高校后勤深化改革与发展,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步。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粗放式管理,管理体系落后,思想观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服务质量的优劣和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是判断其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决定高校后勤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因素,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加强后勤各岗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自身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使后勤服务工作处处以人为本,更加细致完善,从而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能够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后勤保障的创新之路。

高校后勤管理机构是维持学校日常教学秩序,保障师生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部门。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直接关系到后勤服务质量工作的优劣,同时也是促进高校后勤深化改革与发展,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步。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粗放式管理,管理体系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服务工作被动等问题,在这种的状况下,为更好地坚持后勤“三服务、三育人”服务宗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我院后勤集团开始探索后勤管理的新出路——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我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历了六个春秋,为学院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做出了贡献,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思考如何解决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我

1 们在管理和提供优质服务和增加服务项目之间产生的矛盾(差距)?如何在现行体制和运行机制下,怎样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后勤改革,让服务上层次,上台阶,使之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师生的需求。达到师生满意、学院领导满意和后勤员工满意的目标。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在市场企业竞争中,各方实力相近似时,那么,其成败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如何注重细节管理。为用户提供同样的服务,你的服务比别人更深入,更周全,更细化,市场自然会被你占领。因此,后勤的细化管理为高校后勤的发展与生存打开了一道大门。

细化管理,就是进一步明确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甚至管理到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细化管理,规范后勤各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和优质服务标准,使每一位后勤员工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优质服务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责任,调动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和主动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几年来,我们在集团内部管理过程中,按企业化管理标准,陆续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各项规章制度,覆盖了后勤各工作岗位,而要真正落实这些规章制度,必须从细微之处入手,从点滴抓起,做艰苦细致工作。“海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只有重视细节,研究细节,关注细节,解决细节,注重细小工作的积累,才能够达到科学化管理的要求。那么,高校后勤的细化管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后勤各项管理工作制度

在几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做好后勤工作的前提是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化。让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管理更加科学,服务更加规范。随着后勤工作的不断深入,要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查找管理漏洞,适时完善后勤相应的制度。在制度细化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切切实实做好此项工作,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1.细化岗位职责

将后勤工作内容层层落实到每个具体人,明确每位员工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对象,把后勤工作任务实实在在地细化到人,做到后勤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细化岗位责任,有助于加强对员工工作的监督考核,促进后勤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后勤服务的整体质量。 2.细化服务标准

2 就是制定为教学、为科研、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相应标准,服务质量的优劣是衡量高校后勤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其能否长久的立足于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重要因素。在细化服务标准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在制定优质服务标准上下功夫,始终把服务对象的需求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标准。让细化服务标准成为优质服务的制度保障。同时,细化服务要与集团的整体建设相结合,教育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提升服务标准,让师生实实在在地享受高校后勤提供的优质服务,促进后勤集团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

在这方面,我院后勤集团膳食中心在保障全院正常用餐的情况下,深入调查研究,通过与师生的交流,广泛征求师生对饮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到部分师生在体检中发现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于是,立即组织人力在食堂内增设了低盐、低脂、无糖菜肴售饭窗口。又如,为方便患病师生的用餐,建立了病号饭登记与送餐服务。正是这样的点滴细节服务,为后勤服务质量增添了几许光彩,受到了用餐者的好评。 3.细化员工培训机制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提高后勤员工的工作能力?使之符合后勤集团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使之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细化员工的培训机制,是解决以上两大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为此我们各中心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都把员工的技能培训列入重要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特别是对新员工,在他们上岗之前,对其进行全面的岗位细化标准的技能培训,经测试合格者,颁发上岗证,方能上岗工作;对老员工,也定期组织岗位技能深化培训,不断制定出新的工作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高老员工的服务技能;对后勤集团管理干部的培训,主要是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及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在今年集团开展读一本好书《细节决定成败》的活动中,集团中心主任纷纷结合本职工作写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感到受益匪浅。

二、狠抓制度落实,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落实,都将是一纸空文,也就不能为后勤管理做用。因此,制度细化后,要狠抓制度落实。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使其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尽可能发挥最大作用。如何开展后勤服务标准细化后的制度落实工作,我们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3 首先,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在后勤工作岗位上不断转变服务态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被服务者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我们服务工作是否到位的尺子。服务工作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后勤工作在师生心中的形象,转变服务态度让师生们感到服务的温馨,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师生与后勤员工之间的距离,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目的。

其次,服务态度转变了,服务项目增加了,服务质量提高了,不能因此满足现状,沾沾自喜,要不断总结经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要继续深化细化服务标准的落实,坚持常抓不懈。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质量是师生对后勤服务工作的客观考核,高质量的服务自然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最后,加强自身的技能锻炼,有做好工作的良好愿望而没有实践工作的本领,是不可能成为师生服务的工作者。一流的产品,产自一流的技能,技能是高校后勤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保证。所以,要想使服务标准落到实处,就要加强自身的技能锻炼,开展后勤服务技能大练兵活动,在后勤各工作岗位上,培养技术能手,在一些工作岗位上开展一专多能,能处理应急事件的较全面专业技术人才。 为此,我们建立了监督检查机制。集团和各中心分别设置了服务质量监督投诉电话,集团办公室设专人接待来信来访,广泛听取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对查证核实的问题,依照集团责任追究制度,记录在案,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并将处理结果在一定范围进行公布,达到教育本人,警示他人的作用,目的是依靠制度来规范后勤工作,确保后勤各项服务落到实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一项较长时期的转变过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加强内部管理,在现行的后勤体制下,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细化内部管理,始终坚持高校“三服务、三育人”服务宗旨,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才会一步步得到提高,才能为高校后勤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奠定扎实稳固的基础,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后勤管理处处长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遵照校党委的要求,我将2003—2006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及师生员工作简要汇报,恳请大家的批评,帮助。

三年来,我在不同的岗位上经历了思想和工作逐步适应的过程,我认真履行自己

4 的职责,以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敬业、勤奋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欢迎登陆文琦秘书网站 http://)

一、校长办公室工作的回顾

2003年元月-2005年元月,在校办担任负责综合接待的副主任期间,参与了防控非典、人大选举、更名及更名庆典等多项大型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校办工作的经历使我接触了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全局观念和政策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

二、后勤管理处工作的回顾

2005年调任后勤管理处处长兼后勤国资直属支部书记后,我认识到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必须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牢记坚持为教学科研,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全心扑到工作中,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通过努力,为学校获得了“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绿化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爱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具体如下:

(一)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身作则,强化服务意识,全处职工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明显提升。

我组织全处人员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处务公开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加强制度建设,主动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结合岗位职责,强调服务意识、大局意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

(二)充分发挥了后勤对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撑保障作用,为教学科研和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

后勤管理处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根据学校制定的后勤服务标准,代表学校检查、监督、指导服务实体的工作。一年多来,对学生食堂、超市的食品卫生安全、饭菜质量与价格、服务态度进行了多次检查,监督,排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按照“三服务、两育人”的原则,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为教学科研和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对内协调两集团深挖潜力,不断规范后勤服务,精心安排,确保了2005级近9000名新生入住,保证了师生学习生活秩序正常、稳定;对外与太原市水资委、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煤气公司、供热公司等部门协调,为学校争取了政策,节约了资金,保障了生活秩序。如去年冬季,我校的煤气供应形势非常严峻,师生员工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我处及时向省、市人民政府反

或映,并采取调整浴室开放时间、增加部分电加工餐饮设备、根据气源供应随时生产等措施来保证师生的正常就餐,以最大努力保障了学校正常的生活秩序 任劳任怨,甘作为师生服务的老黄牛。去年,我校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职工住宅调配工作在全校教职工的关注中拉开了序幕。我带领全处同志认真调研,先后召开房管会8次,修订了《中北大学住房条例(暂行)》;制定了《新南区住户手册》、《装修管理规定》等办法,对新南区住宅的物业、装修等做出了详尽的规定。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冒着酷暑,使近500名教职工高高兴兴领取了新房钥匙,有力维护了学校的安全和稳定;耐心走访了所有的拆迁户及遗属;虚心征求了引进博士、教授的意见,汇总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全校公布房源、人员情况,对反映的问题及时核对、纠正,圆满完成了住房调整工作,赢得了广大教职工的信任和好评。

(三)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竭尽全力履行工作职责。

我认为,后勤工作必须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上任伊始,我改革了校园保洁工作模式,既为80名贫困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岗位,又使校园环境大为改观,提高了保洁水平;加强了对单身公寓、学生宿舍、公共场所、办公教学区的安全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如改造线路、增加照明、疏通安全通道等,目前,所有单身公寓一改过去楼道内堆放杂物,脏乱差的状况,居住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本着勤俭办学、节约高效的原则,协调公交公司托管了学校班车,安全、准点、舒适地完成了市内教职工上下班的交通运送任务,学校节约了资金,职工乘车比以前舒适了,教职工普遍反应良好。

为进一步改善教学科研办公条件,2005年完成维修改造工程多项,涉及实验室改造、教学办公场所改造、水电线路改造、道路改造和校园绿化,所有工程均按期完工,接受了审计处的审计,确保了全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 创建节约型校园是学校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为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我指导开展了节能宣传月活动,并实施了澡堂刷卡系统改造,有效减少了水、煤气用量,仅此一项可为学校每年节约经费60多万元;对我校的磁卡售饭系统进行了改造,使我校的餐饮服务迈上了新的台阶。

加强了后勤部门与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后勤管理处网站的开通受到了全校师生的欢迎,网站已受理近1000封师生来信,并被评为“最佳网站”;编辑了11期《后

6 勤工作通讯》,大力宣传学校后勤改革的方针、政策及改革成果;多次召开了学生伙食委员会、公寓委员会和单身职工的座谈会,及时了解师生需求,不断改进工作。

(四)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发扬奉献精神,树立了“勤奋热情、诚信务实”的后勤机关工作人员形象。

我加强了对全处干部职工的教育和引导,努力改进工作作风。2005年的几次暴雨,我处干部职工都在防汛一线,确保了学校安全度过汛期;在日常工作中实行“首问责任制”,杜绝推诿、效率低等现象,树立了“勤奋热情、诚信务实”的后勤机关工作人员形象。

目前,我正带领全处同志积极引导两个集团认真巩固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果,努力推进后勤数字化建设,创建餐饮、维修两个省级“青年文明号”窗口,稳步推进学校后勤改革。

作为后勤管理处的处长,我深知肩上担子的份量,时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省,虽然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但离学校党委的要求和广大师生的期盼还有相当距离。究其根源,主要是自己学习不够,有时还存在浮躁情绪。但我坚信有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全校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我一定能做好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让全校师生满意。

第8篇:夯实高校后勤社会化 提升高校后勤管理质量论文

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使得高校在节省管理成本、增加办学收入、解决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

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从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内涵来讲[1],就是要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通过打破高校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将高校后勤置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化分工格局之中,按高校后勤应有的功能,重构政府、社会、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处理好上述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排除主要障碍,按照现代企业规律将高校后勤产业组建成为既便于学校控制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企业实体,建立适应高校发展需要的新型服务、产业、经营、融资和劳资管理的运营机制。

一、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后勤经济活动也在不断扩大。现代化的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手段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后勤所采用,贷款机制的引入加剧了高校后勤的财务风险。笔者认为,高校后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一)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后勤财务核算质量

高校后勤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后勤组织为保证其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措施。[2]

(二)运用会计电算化,加强高校后勤内部控制

高校后勤下属单位很多,数据繁杂,运用会计电算化能将财会人员从繁杂的数据计算和复核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财务监督控制上去。同时,后勤行业跨度大,分布较散,运用网络化管理能有效地控制内部财务管理,预防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电算化系统管理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一环。

(三)明确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财务责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后勤脱离学校走向社会,不再承担学校后勤服务的功能[3]。在后勤部门与学校规范分离,成立后勤经济实体;在机制上,把拨款使用制过度为服务收费制,使后勤经济实体按照企业方式运作,通过服务、劳务收费养活自己。

(四)建立财务通报制度

在校级财务部门与后勤经济实体之间建立财务通报制度,以进一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对于校级财务部门来说,[4]通报制度可以及时向后勤经济实体传达上级职能部门的财税政策以及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传达学校的有关决策和师生对后勤实体经营状况的反馈信息等。

二、构建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

结合高校的需求,也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笔者认为,今后高校后勤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立足于具体高校实际,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这也是高校后勤系统深化改革并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正确选择。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可以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

(一)搞好服务,办师生员工满意后勤

在日常工作中,后勤系统时刻都要注意加强管理,强化职工的服务意识,坚持以优质的服务来提高所在高校广大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

(二)加强保障,助高校快速发展

一流的后勤保障系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如果高校没有一流的后勤保障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校园,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也就谈不上建设一流的大学。

(三)注重公益性,兼顾经济性

学校后勤服务产品的消费对象是学生和教师,这点决定了后勤保障服务的公益性特点。同时,作为以学校为特定服务对象的后勤服务实体,从其经济组织的属性看,它必然要遵循经济运行规律,追求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应自觉服从社会效益。

三、坚持后勤改革为教育教学服务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根本宗旨是服务教育教学。总体来讲,高校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食堂服务管理,提高饭菜质量

学生食堂与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高校应高度重视食堂的管理,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式,实行完全企业化的管理,以减轻后勤部门的压力。主要可以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引进企业经营,通过微利承包、部分全额承包、全额承包等过程循序渐进做好食堂管理。实践证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方面节约水电消耗,提高饭菜质量,同时还改进了服务态度,实现了学校、食堂、师生三方面共赢的局面。

(二)做好校园物业管理,提高校园形象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仍然采用聘请校工的形式来进行管理,这一方面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的行政成本。因此,通过后勤社会化的模式,引进物业公司进行管理,通过外包的形式进行物业管理是可取的管理途径。

(三)做好教学设备的采购,提高硬件设施

做好教学设备的采购工作仍然需要通过后勤社会化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设备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自身教学硬件设备的配置有着直接的联系,高校应该在学年初编制好本学年应采购的设备目录,对设备的规格、型号等作出明确的要求,再交由后勤部门通过招投标形式来完成采购工作。

四、结语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也并非短时间能做到,需要不断的摸索着前进。但总体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后勤管理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高校的后勤服务质量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海战.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再认识[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152-153.

[2]邓易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风险分析和抗风险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5):124.

[3]张林,董春阳.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6,(3):69.

[4]权淼鑫.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认识[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9):88

第9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初探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初探2618 ――以滨州职业学院医疗学院为例 刘文通

(滨州职业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和必然性,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成功与否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以滨州职业学院医疗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为例,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这些特殊情况提出了管理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少数民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滨州职业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始终将其摆在巩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战略高度,坚持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从思想、生活、情感、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努力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是当前全体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重要任务之一。

滨州职业学院是全国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校生17000余人,有9种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相对集中的医疗学院目前有在校学生622人,其少数民族学生来自我国的8个民族,分别是藏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满族、维吾尔族、达斡尔族、土家族等。其中,藏族学生151人,蒙古族学生26人,占在校学生的28%。

一、 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分析

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是促进与改进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方法、拓展教育管理途径、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一)主要来自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宗教信仰特点鲜明

滨州职业学院医疗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地理历史条件赋予了少数民族学生不同的母语、饮食习惯、禁忌、礼仪等。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有自已独有的民族宗教信仰,并虔诚地信仰各自民族宗教信仰,如来自青海的藏族学生大多信仰藏传佛教,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学生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各具有当地风俗特点的整套生活礼仪习惯。例如:藏族学生不吃驴肉及鱼等,而维吾尔族学生则不吃大肉,极爱清洁等。

(二)少数民族学生多才多艺

在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中,有不少民族都以热情奔放、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特别是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尤为突出。在青海玉树有句谚语:“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能歌善舞是玉树人最引以为骄傲的民族特点之一,特别是玉树的康巴藏族舞蹈,被称作“中国第一民间舞”。新疆与内蒙古素有“歌舞之乡”之称,到新疆、内蒙古旅游,常常看见兄弟民族载歌载舞的场面。不管是在节日喜庆的广场、街心,在田间、牧野的休憩处所,在普通人家的葡萄架下,还是在辽阔的草原上,只要琴声一响,手鼓一敲,在场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不约而同地翩翩起舞。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

(三) 文化课基础薄弱

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属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该地区基本上属于经济欠发展的民族地区,教育总体水平落后,学生综合素质低于东部较发达地区学生总体水平。在当地能接受较系统的基础教育经历,但民族学生虽能熟练地运用汉语,但大多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的语言,汉语基础较差,从小接受的教育水平与东部学生相差较大,基本上是享受了民族政策及国家政策而进入大学学习,文化课基础薄弱,在学习中存在困难,成绩不理想。

二、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建议

(一)加强组织管理,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必然要素。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要始终将其摆在巩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战略高度。滨州职业学院为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真正体现学院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实行了《滨州职业学院副科级以上干部联系少数民族学生制度》,让每一位领导干部要把联系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一项严肃光荣的政治任务加以对待。要明确工作职责,全面深入学生宿舍、班级,全面了解其家庭、学习情况、生活习惯、个人爱好等。每周与所联系学生开展一次谈心活动,每月对所联系学生情况进行总结,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照顾,在学习上加以指导。滨州职业学院努力在全院营造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氛围,全体教职工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滨州职业学院大家庭的温暖。

(二)把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少数民族学生作为高校特殊的学生群体,与其他学生相比,有独特的民族心理特点,学校要在各方面积极引导、帮助,让他们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心理辅导与干预,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加强对学习困难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帮扶机制建设。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实际,所在学院要给与特别的关心和帮助,要因人施教,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要积极发挥党员、学生骨干的作用,结成互帮互助小组,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成绩;要在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资助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

除了按照学校相关政策予以适当照顾外,同时要正确教育与引导少数民族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激发他们对本民族、家乡的责任感,树立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信心。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毕业后回到民族地区工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通过校园活动,丰富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生活

在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特点,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注重少数民族重大传统节日的活动组织。例如: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藏族的藏历新年等节日,学校要细致、周到地策划相应的活动,一方面是促进全校学生对少数民族节日的了解,另一方面把各民族学生融合在一起,增强文化交流和深入了解,加深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使广大学生在轻松的文体活动中树立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大家庭思想。2012年滨州市民族团结月、滨州职业学院校庆、滨州职业学院各大型晚会中热情奔放的藏族锅庄舞、悠扬高亢的哈萨克族的冬不拉为晚会增添了精彩。那明快的节奏,轻盈的旋律,清脆悦耳的琴声,热烈奔放的情绪,常常会使你心荡神驰,情不自禁地投足于他们的行列,学着他们边唱边跳,饱赏这歌舞之乡的乐趣。

(四)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培养德才兼备、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素质优良的少数民族干部,是高校的一项崇高使命。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造就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选拔与培养一支好的少数民族学生干部队伍是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在学生会干部中应占有一定的比例,要选拔在学生中有威信、有影响力的学生担任干部,并创造机会让他们锻炼。少数民族学生干部最好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选拔,选拔后要定期组织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培训、业务技能和管理方法的培训,还要加强民族政策理论、民族团结观念的学习指导。

(五)使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题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将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学院的各项活动;加强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发展党、团员的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向团组织、党组织靠拢。滨州职业学院医疗学院的青海玉树藏族学生在校第一学年,共有4名学生参加学院党校学习,还有多名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及入团申请书, 2012年“五·四”青年节活动期间,有50名学生光荣加入中国共青团。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奋斗目标更加高远。 参考文献:

[1]赵丽梅.对普通高普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7):103-104. [2]马学海.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管理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49-50. 作者简介:刘文通(1979-),男,山东博兴人,滨州职业学院医疗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

上一篇:徐孺子祠堂黄庭坚答案下一篇:历年全国高考作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