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Z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系统只有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才能保证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要求不断提升。完善市场化、物业化、高效化、社会化的高校后勤体系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不但是高等教育战略发展方向的选择,更是时代进步的要求。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一部分,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进展缓慢、过程复杂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本文对Z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采取了文献分析法、访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Z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的现状,结合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改革的背景,对Z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首先简要陈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和物业管理的内涵,并梳理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历程,以及物业管理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机结合及充分运用。随后,分析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物业管理的总体思路、运行模式及特点。在实际管理中,Z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企业面临身份、经济、人事等诸多问题:在高校的后勤管理当中,物业管理企业的身份难以明确,既不能明确界定其为高校行政体制下的下属,物业管理企业又难以充分实现市场化;经济方面,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企业存在经济关系难以理顺,以及利益关系难以调整这两个具体问题;人事方面,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企业在妥善安置和处理“老人”、吸引和留住“新人”中的优秀人才、临时工用工风险等问题上都面临极大考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理论执行不彻底,改革过程不系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首先,政府要脱离微观管理,侧重宏观调控。其次,高校应树立新的观念,和物业管理企业建立真正的甲乙方关系,加强对家属区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管理,教职工对后勤服务的要求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剥离包袱的同时必须给予相应帮助。最后,物业管理企业应深入校内外环境的对接,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完善定价机制,丰富经营方式,提高企业收入。进行管理队伍内部改革,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妥善安置“老人”,创新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使提拔优秀人才有制度保障,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通过对Z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实例分析,以期为我国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高校家属区的物业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后勤社会化;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

学科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2 相关理论

2.1 高校后勤社会化、物业管理的含义

2.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提出

2.3 物业管理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运用

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物业管理的总体思路、运行模式及特点

3.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物业管理的总体思路

3.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物业管理的运行模式

3.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物业管理的特点

4 Z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Z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家属区物业管理现状

4.1.1 住户情况

4.1.2 管理部门

4.1.3 物业管理人员情况

4.1.4 收支情况

4.1.5 物业管理模式

4.1.6 关于Z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的访谈情况

4.2 Z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家属区物业管理已取得的成绩

4.3 Z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家属区物业管理出现的问题

4.3.1 家属区物业管理企业的身份不清晰

4.3.2 家属区物业管理企业利益分配不平衡

4.3.3 家属区物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复杂

4.4 Z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背景下家属区物业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

4.4.2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4.4.3 理论执行不彻底,改革过程不系统

5 Z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家属区物业管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5.1 政府要脱离微观管理,侧重宏观调控

5.2 高校应理顺与物业管理企业关系,加强监督管理

5.2.1 树立新的观念,和物业管理企业建立真正的甲乙方关系

5.2.2 加强对家属区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管理

5.2.3 教职工对物业服务的要求应该控制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

5.2.4 在剥离包袱的同时必须给予相应帮助

5.3 物业管理企业应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5.3.1 深入校内外环境的对接

5.3.2 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5.3.3 完善定价机制及拓宽经营方式

5.3.4 管理队伍内部改革

6 结论

6.1 本文的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论文提纲下一篇: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