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文化产业指为社会提供文化产品的同一类体育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体育文化产业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文化产业论文 篇1:

体育文化产业刍议

摘 要:在当前的经济、社会以及政策环境中,体育文化产业作为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产物,具有探讨的现实和理论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文化产业进行了定义和分类;阐释了体育文化产业和体育文化事业的关系,以及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实发展模式和虚发展模式。

关键词:体育文化产业 定义 分类 发展模式

2014年中国政府颁布《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意见中详细具体的指出,要促进发展一体化,丰富体育产业内容,促进体育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教育培训业的整合,推进体育旅游、体育媒体、体育展览、体育广告、体育电影电视等相关形式的发展。另早在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也指出,“要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等行业融合,提高国民经济的文化附加值”。可见,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前沿性课题,而一个较为新颖的提法“体育文化产业”也不断出现在各类新闻和研究当中。然而,许多文献所研究的体育文化产业概念指向模糊、分类不清,甚至将其与体育产业相互指代,这无疑会影响到体育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进而影响到其实践发展。基于此,本课题组将从定义、分类、发展模式等方面来阐释体育文化产业,以就教于方家。

1 体育产業和文化产业的定义及分类

1.1 体育产业的定义及分类

目前体育产业的定义已经得到了国家权威部门的确定。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服务和产品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中将体育产业范围确定为11大类,即: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其他与体育相关服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和贸易代理与出租,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为了区别以上11类体育产业,本文按照其属性将其归纳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体育本体产业,即最能体现“SPORTS”本质属性的产业,包括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第二部分是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第三部分是体育场馆服务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第四部分是其他与体育相关服务,包括体育管理活动,体育中介服务,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

1.2 文化产业的定义及分类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2]。这些活动具有几个特性:展示、传播和提升,文化活动只有不断展示才能发挥其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的特性,也只有不断展示,文化活动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才能得以传播甚至传承。

在国家统计局2012年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为两部分10大类:第一部分是文化产品的生产,也是最能体现“CULTURE”特性的一部分,包括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新闻出版服务、艺术文化服务、文化传播服务、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工艺品生产;第二部分是与文化产品相关的有形产品的生产,包括文具、设备以及其他文化辅助产品的生产。

1.3 小结

从以上两个较具权威性的定义及分类来看,一方面,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存在高度相似的产业门类,在《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中,体育产业包含了体育传媒和信息服务,而各类平面媒体、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和信息的采集加工等均是典型的文化产业,这实际上也说明了二者的融合是客观存在的;但另一方面,《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并未提及体育。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实际的政策背景下,研究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是可行的,而探讨二者融合的产物——体育文化产业,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体育文化产业的定义

虽然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定义都已得到众学者和权威部门的一致认可,但体育文化产业由于最近几年才出现在各类新闻和研究当中,因此其定义还未得到统一。有的学者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定义体育文化产业,认为广义的体育文化产业是一种通过各种社会渠道以及体育手段来实现服务公众、发扬运动精神的朝阳产业;狭义的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体育传媒业、体育电影电视业、体育运动表演业、体育健身业、体育旅游业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的娱乐业[3]。从产业内涵来看,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以体育文化为产业资源(包括创意、生产、再生产、交易四大环节),以创意技术加工为主体的一种新兴产业[4]。从产品形态来看,有学者认为体育文化产业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中介,且以体育无形资产为核心,是通过无形的体育精神和有形的体育物质来获得价值的一种文化产业[5]。

以上三个定义的关键点分别为“弘扬体育精神、创意、体育无形资产”,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体育文化产业的核心。本课题组拟用“属加种差”的定义公式来定义体育文化产业。第一,确定体育文化产业的属概念是产业,即生产同类产品(或服务)及其可替代产品(或服务)活动的集合;第二,确定差异的种类,即“体育文化产业”与属概念“产业”之下的其他并列的种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差别:“为大众提供体育文化产品”。经过以上分析,体育文化产业的定义就可以确定为“为大众提供体育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这些活动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建立在现代知识产权之上的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展示和传播;二是能够提升人们运动、健康的生活品质,尤其是精神方面”。

3 体育文化产业的分类

分类是基于一定的标准,将概念所涵盖的所有对象分为若干小组的逻辑方法。通过查阅体育文化产业相关文献发现,很多学者基于不同标准对其进行了分类。比如按照产品形态来划分,可以将其分为体育文化物质产业和体育文化精神产业;按照生产经营内容的不同,体育文化产业可分为体育新闻产业、体育咨询业、体育创意产业、体育经纪业、体育彩票业、体育旅游业等[6]。从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来看,其主体应该是最能体现“SPORTS”特性的,包括体育健身产业、体育赛事产业,另外,体育彩票产业、体育会展产业、体育旅游产业、体育中介服务产业、体育传媒业(包括赛事电视转播、赛事网络转播、平面媒体的出版发行等)、体育艺术表演业、体育文物保护业、体育经纪与代理业也在体育文化产业之列[7]。也有学者按照体育文化产业的特点将其分成三个层次:中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中心层包括体育影视广播业、体育出版服务业、体育文化艺术服务业、体育赛事转播业和体育旅游文化业;外围层包括体育健身业、体育赛事业、体育文化创意业;相关层包括各种奖杯、奖牌、赛事活动纪念品、吉祥物等的生产和销售[8]。

细究以上分类的分类依据,不论是按照产业类型、产业内涵,还是按照产业特性,实际并无大的差异,但划分的小群却存在差异,说明其分类有值得商榷之处。本课题组认为,体育既然是某种语境条件下的文化现象,那么体育的产业化就应该纳入文化产业的范畴来考察,而在现实政策语境条件下出现的体育文化产业则应该根植于文化产业。因此,结合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根据文化产业向体育产业的辐射半径以及体育产业自身特性,将体育文化产业划分为三个层次:中心层、周围层和相关层。中心层是体育产业中最能体现文化产业特色的那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产业中与体育产业结合度最深的,如体育新闻、出版及发行,体育广播影视,体育文化信息传输等;周围层属于体育本体产业,同时兼具文化产业的部分特性:展示、传播,如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培训等;相关层是中心层和周围层的衍生部分,也是其重要补充,如体育摄影、体育书法、体育美术、其他体育文化用品(体育奖牌、体育奖杯、体育吉祥物、体育雕塑等),具体见图1。

4 体育文化产业与体育文化事业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作为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产物,体育文化产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与之相近的体育文化事业也不断出现在各类文献和报道当中。但是在许多文献、专著中关于二者的理解并不一致,这将有碍学术交流,从而导致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偏差,最终形成不科学的结论和对策。因此厘清二者之不同,对于体育文化产业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实际上,厘清体育文化产业和体育文化事业之关系,可以借鉴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关系。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服务和产品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体育事业是人们从事的和体育相关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的活动[9]。由此可见,广义的体育产业和广义的体育事业侧重点有所不同,体育产业侧重于经济活动,体育事业侧重于社会活动,但二者在概念的外延上是一致的,二者都不仅包含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体育活动,又包含了财务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体育企业的市场活动。从狭义的视角来看,体育产业是指体育企业及其所从事的与体育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集合;体育事业是指由国家财政支付的体育机构及其活动的集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狭义的体育产业指称的对象和狭义的体育事业指称的对象泾渭分明,没有交集,但二者的概念外延之和等于广义的体育产业或体育事业。

同理,从广义上看,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为广大民众提供体育文化产品的所有生产活动的集合;体育文化事业是指政府或社会所做的对体育文化发展有影响,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系统的经常性的活动。从狭义来看,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从事体育文化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及其活动的集合,主体在于企业,尤其是非公有企业;体育文化事业是指由国家财政支付,并与体育文化相关的事业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狭义的体育文化产业和狭义的体育文化事业也是泾渭分明、各自独立;广义的体育文化产业和广义的体育文化事业在外延上也是统一的,也都等于狭义的体育文化产业和狭义的体育文化事业概念外延之和,二者的关系见图2。

5 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产业发展模式就是在既定的外部发展条件和市场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内部和外部一系列结构所反映出来的一种资源利用方式[10]。根据体育文化产业资源的实际利用方式,可以将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划分为两种类型,即:虚发展模式和实发展模式。

5.1 体育文化产业的虚发展模式

虚发展模式是指以体育文化为虚,以体育文化为吸引物,借助体育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通过举办各种体育文化节会或竞赛表演,来吸引各方宾客,实现经济信息的传递,正所谓“体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从而取得体育、文化、旅游、商贸的互惠互利和融合发展。如“华佗五禽戲养生健身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那达慕草原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

5.2 体育文化产业的实发展模式

实发展模式是指以体育文化为实,以体育文化为主体,以推广体育文化作为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在这种模式下,体育文化产业通过提供体育文化服务或者生产体育文化商品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的运行当中,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如体育图书、报纸、音像制品等的出版及发行,赛事版权出售(如2016年体奥动力以5年80亿元购买了中超版权),体育培训,体育文化用品的制造与销售等。

6 结语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国家产业政策指导性的不断增强,体育文化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和发展机遇,其理论与实践研究也逐步深化和丰富。然而,体育文化产业毕竟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使得迄今为止它的学科身份还在争议当中。体育文化产业的阐发、研究类型以及相关的概念理论难以形成以一贯之的学术理论体系。因此本文的一些观点只是起到添砖加瓦、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大的作用是为日后定性和定量分析具体某地的体育文化产业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张林,刘炜.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研究[J].体育科学,2008(10):19.

[2] 国家统计局设管司.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EB/OL].[2012-07-31].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207/t20120731_8672.html.

[3] 曹秀玲.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及生态化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3):6-9.

[4] 袁金宝.论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优势及其发展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391-394.

[5] 范方.体育文化产业——我国文化产业中的新亮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4):34-36.

[6] 李鹏.体育文化产业刍议[J].体育文化导刊,2011(9):86-87.

[7] 宋振镇.体育文化产业在城市转型中的作用[J].体育科学研究,2010,14(4):17-21.

[8] 由文华.陕西体育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类型及发展方向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5):567-570.

[9] 张岩.论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2):21-25.

[10]娄勤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作者:陈毅清 陈江沄

体育文化产业论文 篇2:

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背景下体育院校大学英语特色化教学的研究

[課题项目:2016年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 编号WY2016120-C]

摘要:本文在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的背景下,在遵循体育产业发展、国际竞争环境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探讨了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特色化教学途径。另外,本文从现实意义上提出的以个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依托特色的教学模式,为体育院校(甚至是专业院校)的外语教学提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体育文化产业;体育院校;大学英语;特色化教学

一、引言

在体育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体育文化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的软实力。特别是近几年中国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成功举办和申办的背景下,作为朝阳产业的“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未来,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提升我国竞争力的硬实力。在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专业化和多样化趋势下,体育院校的英语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门用途英语的特色化教学是个很好的应对策略。具有体育特色的英语教学显然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和专业性,更能适应国际发展和体育产业需求的复合人才培养目标,能更好的满足不断发展的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

二、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背景下体育院校特色化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从体育产业国际化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来说,体育院校英语教学改革顺势而为。广义的体育文化产业范畴包括体育用品业、健身娱乐业、体育设施业、体育科研仪器业、体育服务业、体育彩票业、体育广告业、体育传播业、体育经纪人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娱乐业和体育金融业等产业结构内容。体育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联动性和辐射性,这无形中拓宽了体育院校体育相关专业学生就业的渠道。但目前,中国体育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首先体现在“优质”人才数量的严重缺乏,即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技能型体育复合人才;而且,海外高校合作与国际体育培训资源结合培养国际性体育产业专门人才的前提就是体育类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需要既懂体育专业知识,又有其他领域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因而,体育院校英语教学需要站在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和特色化的视角下,培养体育兼通外语的人才,才能有利于满足体育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市场需求。

从英语教学的现状来说,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体育类高校英语教学体系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表现在:教材选用上,很少出现体育文化和专门用途英语的导入,更鲜有使用体育学术英语教材;教学内容多偏重普通英语知识和文化渗透,缺少与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相关的内容;课堂教学中,采用更为传统的以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英语知识能力的培养,缺少文化素养的培养,如中国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国际体育文化的传播。因此,目前体育院校的英语教学目标既无法满足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应用需求,更无从适应当前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更无法满足北京2022年冬奥承办这一背景的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只有拓展体育专业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在体育领域中的运用和适应能力,促进英语教学与体育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才能真正让英语教学依附体育专业学习者的专业生根发芽。

三、体育院校大学英语特色化教学的途径

体育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根据体育产业化的国际背景,生源情况和学院特色,以强调英语基本技能为核心,与体育专业学科相融合,凝练出分级、分项的小班教学模式,形成了特色的教学和实践,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培养出外语与体育知识技能兼备,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优良综合素质的高级体育外语人才。具体途径如下:

大学英语教学主体可以按英语能力可分为零基础、一般和较好三个层次。在强调英语基本技能为核心的课程外,加强体育专项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校建立的网络方向课程群平台和创新型素质教育平台进行“互联网+”模式的体育英语学习。学校还可以通过国际体育组织、国际体育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完成对体育类学生适时的专业英语培训,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专业英语和外事礼仪的培训;国际体育赛事和外事活动的翻译指导;国际裁判技能的英语培训等,为中国体育产业适应国际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树立文化教学新理念,按照每个专业的体育方向来补充基础英语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渗透和扩展体育专业英语知识和体育人文精神,尤其是紧密联系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如教师在给冰雪专业学生上课过程中,在完成基础教学内容外,可以添加冰雪体育的英语内容,既丰富了专业英语知识,又专业素养具有国际化水平。在选修课程中,教师依据不同级别不同专业的知识背景和专业英语需求,有侧重地讲授课程,为涉外机会较多的专业学生减少了对外交流的障碍,更直接地促进学生了专业水平的国际化发展;为体育专业学生投身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语言保障和也让学校人才培养站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体育产业文化视野下特色化的英语教学也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英语角、英语广播、体育专业英语大赛、原声电影之夜、国际级体育比赛和会议等活动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效能担当起学习主体和中心,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英语优势,丰富专业体育英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开阔国际视野、加快自身内涵发展。

四、结语

在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体育院校需要进行具有特色化和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才能够提高学生在体育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在体育文化产业中的就业竞争力,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发展提供人力資源的保障,也为我们体育强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王继微(1982-),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功能语言学方向。

作者:王继微

体育文化产业论文 篇3:

推动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体育中心城市建设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体育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2012年,北京市制定并颁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并将体育与文化产业融合作为重要的着力点。根据《意见》要求,着眼于北京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推动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重点突出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延续和放大奥运效应

增强体育产业动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北京奥运会直接带动体育产业的收入约为30亿美元,间接收入约为54亿美元,拉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0.5个百分点,其中体育与文化结合产生的效益显著,更为重要的是,奥运会开启了北京向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迈进新篇章。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借势奥运,北京在体育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

立足奥运城市建设,北京明确提出“要发挥奥运所形成的场馆、设施和人才优势,深度开发奥运资源,使北京成为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中心”。如何充分利用好宝贵的奥运文化遗产,延续和提升奥运效应,是北京作为奥运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继承巩固和发展奥运成果方面,《意见》重点强调了“四个一批”,即:“策划实施一批有影响、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培育一批特色品牌活动,争取一批重大国际体育赛事落户北京,推动组建一批专业化赛事机构”。通过对奥运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使其成为体育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推动本市体育文化体验经济提升发展。

注重挖掘多层次市场需求

激活体育文化消费

目前,中国不仅是全球体育用品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也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体育用品消费市场。但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分析估算,目前欧美人均年体育消费在300至500美元间,而中国人均年体育消费不足百元人民币,若人均体育消费达到欧美五成,就将形成一个年约2万亿元人民币的巨大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基于娱乐性、休闲性的体育消费发展迅速,特别是随着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体育消费正向体育文化复合型消费方向转变,从发展趋势来看,体育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休闲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和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首都北京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拓展体育文化市场,吸引大众的体育参与,提高城镇居民的体育文化消费水平,是当前北京发展体育产业需着力抓好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立足市场需求,着眼于将体育产业打造成首都消费型服务业新亮点,将制定完善支持体育消费的政策体系,引导和支持体育与相关行业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户外、极限、康体等新型体育休闲娱乐产品,促进体育场馆经营、体育赛事和产品开发与旅游相结合,丰富市场供给,着力推动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化运营。

注重体育与文化创意融合

壮大体育产业规模

重视创意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文化创意产业与体育结合,有助于文化创意要素向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休闲等行业渗透,促进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同时,体育产业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多信息与内容。体育竞技、运动休闲等体育活动渐成创意活动集中发展新领域,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奥运后,北京体育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体育文化旅游发展迅速。但整体而言,北京体育产业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据统计,目前北京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仅为40%,而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超过70%。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迅猛,但大都以来料加工为主,自主开发、设计能力较弱,附加值低。北京体育产业要取得更快、更好发展,就要进一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特别是要把文化创意要素融入体育产业发展中,走以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发展的道路。

针对体育产业发展,《意见》中明确“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体育产业增加值每年以12%左右速度增长,到201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5%,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做强体育场馆服务业”。要充分利用北京在文化、科技、人才及国际化方面的优势,不断促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规模,重点发展与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体育休闲健身、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彩票、体育会展、体育传媒、体育动漫网络等产业群体,形成与文化、旅游、传媒等行业相关联的综合产业链。将成为北京体育产业发展提升的重点。

注重体育产业功能区建设

打造融合发展空间

2007年,北京市初步确定了体育产业功能区。但由于各种原因,北京体育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推进相对缓慢,面临着政策环境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内,大力推动体育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将是本市体育产业提升发展的重要抓手。

《意见》明确优化体育产业布局,提出“力争3至5年内重点打造奥林匹克中心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等2至3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5至8个市级体育产业基地”。从北京未来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来看,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科学定位,突出特色,结合各自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二是要强化融合理念,包括功能融合和产业融合,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创意、旅游、会展、休闲娱乐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三是要注重品牌塑造,重点引进品牌赛事,打造品牌节庆活动,提高集聚区知名度和对产业资源的吸引力,真正成为支撑北京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引进

强化产业智力支撑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是人力资源支持。

有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8%,2010年年底达到122.9万人。但相比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城市,北京市文化从业人员占全市总从业人员的比例仍较低,特别是体育方面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足的矛盾特别突出。立足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北京市将积极探索“产学研教”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体育产业人才交流平台,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特别强调重点培养体育研发设计、赛事策划、场馆运营、体育营销人才,大力培养高端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加快体育经纪人队伍建设,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 作者: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部经理)

作者:李学杰

上一篇:离岸金融市场论文下一篇:英语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