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科研管理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而且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水平和程度直接制约着科研管理水平。本文旨在通过以某高校为例。研究与分析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系统的归纳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现在面临的问题,构建了某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学校科研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论文 篇1:

新时期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创新改革

摘要: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破旧的模式、形态、思维,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进一步扩大科技交流合作,满足市场需求是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中心任务。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项目;资源

作者简介:孟艳杰(196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与科研管理;李倩(1974-),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教务处,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学与科研管理。(辽宁 沈阳 110178)

人类科技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以新知识为最终产品的科学研究工作是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并成为社会发展领域内的核心和焦点。科学研究作为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应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而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是指在高等学校内进行的旨在增进已有的科学知识并予以实际应用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是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应用行为。确切地说,即按照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管理学原理,为实现既定目标,通过科研过程的各个环节对高校科研活动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和效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总结,是科研项目达到最佳完成度的一种组织活动。

高校科研管理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交叉渗透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和处理“人—事—物”系统运动规律,并实施对该系统进行引导整理,优化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性科学,具有人本性、系统性、科学性、最优性、综合性。

科研管理是综合性管理,是综合利用理、工、人文、管理学科的知识对科学研究能力进行计划与开发,以形成和实现一个组织的战略目标。科研管理既担负着宣传科学研究意识、组织新项目立项和实施的任务,又为建设具有创造力的科研队伍、科研机构提供各种软硬环境和支撑。科研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科研管理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当今高新技术不断产生、发展、升腾的今天,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需要不断更新。

一、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面临的问题

1.科研管理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束缚,缺乏市场经济观念,习惯列计划、上项目、要经费、竞争意识弱。人们的意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重管理、轻服务;重制约、轻激励;重结果、轻过程;重开发、轻转化等问题。高等学校缺乏从事科研管理的专业人员,管理手段、方法相对落后不规范,科研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

2.科研管理体制、分配体制不健全,不合理

普通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时往往注重学历、职称、知名度、年龄,而忽视科研能力,职称工资制、职务工资制不能全面实现能者多得。

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基本是传统的行政性管理,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工作内容局限于科研项目申报、经费审批、成果鉴定、课题报奖等被动管理,很少进行科技信息搜集、加工和发布,更没有对科研人员申报课题项目的审查、咨询与论证等服务内容。

3.科研人员管理水平效率低

科研人员力量分散。由于当今社会前沿科研课题的完成不是任何一个学科的人员独自完成,需要横向多学科的支持配合。普通高校现有科研队伍的组成人员分散,校际之间、各校内部院系、实验室之间以及科研人员之间合作交流有限,队伍整合困难,不易形成合力,难以承接、完成重大研究课题的任务。

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国际上通常以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入的论文来衡量一所高校的科研水平,2004年我国SCI论文数达到5.74万篇,居世界第五位,但与美、英、日、德前四位国家比较,存在的差距非常大,总体科研水平较低。

科技人才流动不合理。高等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单向流动,增强了发达国家的竞争力,同时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科研潜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吸引内地的高层次科研骨干向这些地区流动,呈现一部分地区人才过剩,一部分地区人才紧缺的不平衡现象。

4.科研经费管理不科学

普通高校科研管理不够规范,普遍存在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严重、科研项目成本难以核算、缺少严格的经费预算、成本核算体系、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一些科研人员将从社会争取到的科研资金不入学校帐户另存校外,或进入学校后以各种方式转移校外逃避上缴管理费及税金,部分科研人员用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提现,将科研经费转为私人财产,有些科研人员直接从校外承接项目,资金不进入学校却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做实验,学校资产严重流失而得不到补偿。

5.缺乏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多年来高等学校普遍存在论文多、专利少、发明专利数量仅为论文数量的几十分之一,而专利为社会所推广利用者少之又少的矛盾。究其原因为管理部门重成果奖励和论文数量,轻视专利申请及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科研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不足。

高校科研人员的研究多数在封闭的环境下,完全与市场需求脱离,进行课题申报原创性课题少,多以模仿跟踪发达国家的研究为主,选题盲目、缺乏创新、重复研究、重点不突出。企业作为生产第一线了解市场但开发力量有限,无法将瞬息变化的市场需求快速反馈给政府,政府在选项、立项、项目审批上时间过长,做出的立项永远置后于市场,信息反馈不及时造成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研人员被动接受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只考虑自己的爱好而不考虑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优势不能够互补,客观上造成人、财、物的浪费,社会效益难以创造出来,学校、企业与政府三方缺乏动态的联系造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

二、高等院校科研整理的对策

1.面向市场,更新理念,打破束缚,确保服务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开放性、导向性、地方性、专利保护的原则。市场经济不断丰富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的内容,有利于发挥高校的人才与技术优势,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科技交流服务与技术合作。

普通高等学校通过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管理创新来改变观念,树立科研为社会服务,科研要转化为生产力的新理念。树立市场观念,将市场需求作为确定研究开发项目的前提,建立一个面向市场需求的科研运行管理机制,鼓励科研工作者从科研选题到成果应用都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加强与社会的横向交流,扩大信息来源,增强服务意识,从而增强自身的科研竞争力。

2.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现有高校在信息搜集与成果转化上多数处于被动角色,对外界的反映不敏捷,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信息反馈系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必要的政策、情报、预测等信息,促进科研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各项数据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引导科研人员关注社会需求与学科前沿,使科研主体与市场需求之间双向交流,有利于科研人员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同时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为科研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科研团队的建设

高校科研团队要加强团队精神建设,团队成员互相交流、相互协作,彼此沟通信任,取长补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益。

科研团队领导人既是学术带头人又是团队管理者,应有较强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加强激励,重视调动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岗位津贴制度,提高待遇,引入经济效益机制,明确制定科研目标,并将目标分解与队员,使工作绩效与团队成员的直接利益挂钩。加强教育培训,鼓励科研管理者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科研管理知识与理论水平。

4.建立以人为本的科研用人竞争激励机制

科技竞争需要顶尖学术带头人的直接参与,保持学术骨干队伍的稳定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因此,实现激励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参与激励和奖罚激励等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建立合理的用人激励机制尤为重要。改革用人制度,鼓励优秀人才发挥所长,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成长,从总体上形成一种学术上水平,科研出成果,人才能发挥,科研有成就的科研环境,使科研人员在相应的岗位上实现最大的效能。

5.加强成本核算及科研经费的管理

高等学校的经费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政策性、规范性、效益性、经济性与激励性原则。加强经济成本核算,树立成本观念,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是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坚持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资金经费的预算、决算及日常财务管理,坚持项目分类、分户管理,纵向经费专款专用,横向经费以完成合同项目的计划任务和目标为主,给予一定的灵活性,既不过宽,也不过死,有一定的自主权,一个项目一个帐户,避免帐目不清。

(2)坚持成本核算,重视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力求科研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降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及科研经费定期财务审查审计制度,坚持经费审批报销规范化、程序化原则,合理预算,控制好研究进程,杜绝超计划、超数量使用经费,使科研经费最大地得到合理有效运用。

(4)建立健全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完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横向科研经费规范化管理,杜绝资金浪费。

(5)须坚持科研课题结题即结算的原则,防止私分滥用,充分使科研经费得到有效使用。

(6)强化项目全过程的科研经费管理与监督。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是做好科研经费管理的保证,为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财务管理与监督必须贯穿项目进展的始终,从项目申报、审批、管理与验收的全过程要有财务专业人员的跟踪、参与和管理,定期不定期的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检查,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经费的管理,建立科研资金管理机制,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的最大经济效益。

6.科研成果管理与档案管理

高校科研成果管理指在科研实践过程中经创造性劳动获得的各种科研论文、专利、专著或新技术等智力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归档的活动。

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管理是当前科研管理的薄弱环节,科研成果得到推广的总数不足30%,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建立成果转化机制,加强高校、政府与社会三方的全面交流合作,有利于扩大高校科研成果的迅速转换。

(1)牢固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转变重视学术成果,轻视成果应用的传统思想。

(2)建立科研成果有效运行机制与市场运作机制,使科研成果与市场经济价值有机结合,实现科研成果的使用价值,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生产力发展。

(3)建立科研奖励制度,以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对科研项目研究有重大突出贡献者给予工资待遇、个人生活、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优惠政策,鼓励科研成果转化。

(4)作好日常科研成果登记、核查、报奖与归档工作。用现代化手段及时准确做好科研成果的登记与归档工作;全面积极组织核查鉴定,保证成果申报质量并勿有遗漏;协助科研管理部门做好各种奖励申报,材料条理清晰,内容详实准确。

(5)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扩大研究机构的自主权,增强各学科、学院以及地方企事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增进产学研交流合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企业、政府、学校之间搭建服务平台,增强广泛的横向信息交流合作,探索有利于成果转化应用的合作方式,促进成果推广。

(6)加强科研学术交流,提升高校学术地位,促进成果推广。高等学校科研成果的高低取决于科研学术水平。高等学校学术交流不仅对高质量完成科研项目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促进提升学术地位。有计划地在学科内部、学科之间、校际之间、国内外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可以增强科研项目合作与技术推广,获得实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之,在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已从计划型的管理向市场型管理转变。深化改革,转变观念,调整相关的政策与制度,与时俱进,使科研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才能使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新荣.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刘天佐.高校经费筹措与管理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3]赵敏祥.高校科研管理实践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4]马哲伟.高校科研评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殷朝晖.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6]何建坤,周立,张继红,等.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赖一飞.项目计划与进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8]王维才,戴淑芬,等.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与项目管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9]马旭晨,等.现代项目管理评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10][美]厄休特·库恩.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控制[M].王丽珍,高超,熊芸,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赵赟)

作者:孟艳杰 李 倩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论文 篇2: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要]当前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而且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水平和程度直接制约着科研管理水平。本文旨在通过以某高校为例。研究与分析其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系统的归纳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现在面临的问题,构建了某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

[关键词]高等学校 科研经费 管理体系

在知识经济下,我国对科技的重视及支持力度日益加大,不断加强各种渠道的科技经费的投入。科研经费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同时还可以增强高等学校的经济实力。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任务主要由高等学校承担,在863、973等高科技研究领域中,高等学校大约占据半壁江山,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高等学校所占比例也不容忽视。因此正确认识加强高等学校科研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分析科研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构建完整系统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成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

一、某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1、某高等学校基本概况

某高等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在国内高等学校中处于前茅的多个主干学科,建立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学校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中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综合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

2、某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当前学校财经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原则。财务处是学校财经管理的唯一职能部门,负责对全校财经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学校一切财力均应由财务处统一核算和管理,做到既有分级分类管理,又有统筹规划安排,加强财务收支的计划性、统一性和完整性。校内所有预算外收入均属学校财力,必须纳入财务处统一核算管理,实行“多口进”“单口出”的管理制度。同时某高等学校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主要是按照部门职能划分,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申报立项及其合同管理等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经费的下拨及日常收支核算工作。在科研人员立项前,由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动员,发动教师及科研人员积极申报,然后按照申报条件和有关规定进行严格审查,申报人选题后,科研管理部门指导其填写申请书,待项目批准立项后,由主管部门将科研经费拨至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再由财务管理部门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划分至不同的项目类别中。项目负责人负责控制科研课题经费的支出,财务部门按照国家相关的管理办法核算管理。

二、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的问题

科研经费作为预算外资金核算管理,由于受传统资金管理方式的影响,形成了预算内资金管理严格而预算外资金管理松散的格局,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难题。

1、部门管理职能划分各自独立

当前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各部门的职能划分明确,相对独立,便于工作职责的确认及考核,使知识和信息逐层流动,决策从顶层塔尖向底层流动,有利于各种政策方针上传下达,有助于科研管理职能的发挥,但是随着高等学校科研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市场变化迅速,这种结构的适应性已经降低。但是对于科研项目管理来说,这样的管理模式就有些欠缺,各个部门行政界定分明,缺乏交叉,体制僵化,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对外界的变化反应不敏捷,使不同形式的科研活动,在人员组成、工作思路、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2、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

由于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认为科研项目和经费主要靠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去争取,因此经费的所有权归课题组所有,学校无须过问或过多干涉。科研经费实行课题负责人制,经费到位后学校扣去留成部分,余下的经费都由课题组自己去支配,财务部门在实际核算的过程中,只能对每一笔业务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会计审核,由于不了解整个项目预算中的各类支出比例,无法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有效的监督,分析其总体支出会发现在项目支出中,日常差旅费及会议费的支出数额庞大,而设备费、材料费等类费用比重很少,日常核算未能按照项目申请预算书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使得科研支出结构不优化。

3、科研经费使用失去控制

某高等学校中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项目负责人都是学术型人才,对于项目经费管理缺乏经验,对经费使用控制方面不是十分熟悉,在使用经费时缺乏计划,用到哪儿算哪儿,常出现经费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有的甚至最后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完成计划研究内容,而有的项目已经结束可是经费结余很多。而财务部门由于不了解项目的进行程度,无法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将经费的使用进度和项目的进度相结合控制,也无法按照预算来控制支出,这也是造成实际开支与预算、决算不相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4、科研项目预算缺乏科学性

某高等学校目前面临的又一问题是科研项目预算与实际开支相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一方面在于经费管理与项目管理的脱节,另一方面在于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由于科研项目和经费主要靠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去争取,因此,许多人认为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争取来的,经费的所有权归课题组所有,学校无须过问或过多干涉。在项目立项申请时的预算编制直接由项目课题组来预测编制,财务部门并未参与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缺乏科学性,根据个人的意愿进行经费划分,并没有进行正确的经费预算。即便是经过经费预算的项目,也由于申请者对相关设备等投入情况不熟悉,只是大概估计,因此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出入。

三、某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的构建

1、成立科研经费管理委员会

由于某高等学校现行部门管理职能划分各自独立,缺乏交叉,影响对科研经费的全面管理效率。为了能使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有效地结合,某高等学校应该在科研组织结构中增加科研经费管理委员会。科研经费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在于对经费管理和项目管理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将科研项目的管理与经费的管理相结合,通过管理与控制使科研项目的进度与经费的使用进度能够相匹配。该委员会并不需要成为具体的实体部门,是由学校主管领导、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以及科研人员共同组成,形成一个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在项目立项之初,从不同的角度来指导、审核项目课题组的预算编制工作;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的委员会成员应该负责管理控制科研项目的预算计划,财务部门的委员会成员应该控制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进度,二者之间应每月或每季度进行核对,以便于经费的使用合理化;在项目的结束验收阶段,委员会应该将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作一个完整的总结,项目结束的同时,经费也将结账,按照国家及学校相应的管理办法将项目经费进行结算。这样,就能保证整个项目的管理与经费的管理相结合,使科研经费管理真正做到项目全过程的管

理,确保了科研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控管理,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2、严格控制科研项目支出额度

在构建科研项目核算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改进计算机化方法。在现行的财务核算软件的辅助账务处理系统中,增加设置“项目预算管理”模块,用来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和核算管理。当科研项目经申请、评审、批准并立项后,主管部门会分批将经费拨入学校,项目负责人凭到款凭证、项目预算书及科研管理部门的拨款单到财务部门办理经费入账,财务部门应根据资金性质的不同划分类别,并在“项目预算管理”模块中,设立相应独立的项目账号,实行一项一号对应,并根据批准后的项目预算书中的支出明细,增加科目对项目的控制,在财务系统“项目预算管理”模块中项目对应科目的同时,进行科目预算限额的设置,这样,在实际支出核算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根据合规的原始单据报销,在预算申请书内的费用额度就可以正常报销,如果该项目在某个科目中的支出达到了金额限制,就无法继续开支。

3、建立科研经费核算管理依据

经费核算管理是为了提高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成本的投入产出率,增强科研机构的成本竞争优势,根据科研经费控制相关的管理应根据以下根据:第一,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办法。高等学校的科研项目根据经费来源不同划分为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和校级课题三类。纵向课题是高等学校承担各级政府科研主管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并从财政部门取得专项经费拨款;横向课题是高等学校接受企事业单位委托,通过开展科技开发、转让等服务获得科研事业收入;校级课题是高等学校内部科研立项或实施纵向配套,从事业费中拨出资金用于科研工作。第二,科研项目立项预算书。第三,科研项目经费基准计划:经费基准计划是按照项目进行的时间分段的经费预算计划,可以用测量和监督项目经费的实际发生情况,并能够很好的将经费支出与科研进度联系起来,这是按照时间对项目经费支出进行控制的重要依据。

4、加强科研经费转拨管理

严格规范科研经费转拨行为。所有转拨的科研经费,必须由学校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批,应设立外拨经费支出科目核算科研经费的转拨业务,申请转拨经费的项目负责人应向学校科研、财务部门提供项目批复、项目合同和其他必要的资料,否则不予批准。规定项目负责人不得借协作科研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或转入与项目负责人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关联单位。转拨业务必须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办理。财务部门依据转拨批件、项目合同、合作单位的合法有效财务凭证办理转拨手续,不得将款项转入非协作单位或个人的任何账户。

总之,优化目前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可以准确反映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的实际运行状况,将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扩展为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面控制管理,来提高高等学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使其产生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李 俊

高等学校科研管理论文 篇3: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深度思考

[摘要]近年来,在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中,化公为私、化大公为小公、管理服务人员“顺手牵羊”、预算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频频出现且日趋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也有财政部门、高等学校、科技部门等方面的因素。为确保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应重视科研成果,完善科研业务管理,严肃执行规章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师德培养,使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监督

近年来,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违纪违法问题,已经引起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及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3个《意见》。2013年,各省市(区)又先后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科研经费管理大检查。如何在最大程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实现科研目标的同时,管理好科研经费,对于实现高校的科学管理和在高等学校中防治腐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政策现状及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乱象进行分析,给出治理对策,以期促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政策现状

1.国家层面上的制度与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科技计划,并同时颁布了相应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一是财政部与科技部等部门联合颁布的与科技部制订并发布的科技计划(如“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惠民计划等)相配套的经费管理制度,如财教〔2006〕163号、财教〔2006〕159号、财教〔2006〕160号、财教〔2004〕3号和财教〔2012〕429号等文件,以及财政部、科技部等联合颁布的、适用于特殊行业或产业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如《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219号)、《产业技术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02〕30号)、《民口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工作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0〕673号)等。

二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出台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出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及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

三是为了规范各种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的支出行为,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多次联发或单独下发的强化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或意见,如《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5〕642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56号),以及于2012年12月发布的3个《意见》:教技〔2012〕14号、教监〔2012〕6号和教财〔2012〕7号。

2.地方层面上的制度与政策

根据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各省(区、市)科技管理部门分别制定了适用于本地区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政策,如《北京市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京科发〔2010〕52号)、《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豫财教〔2012〕434号)、《上海市科研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沪财教〔2013〕67号)等。这些制度与政策配套适用于本地区科技管理部门制订的各类科技计划。

总之,我国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具有“配套性”特征,细碎而繁杂,而从整体上看,又存在着制度缺口。此外,还缺少普遍适用的规章制度,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所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原则上只适用于相应的科技计划中的纵向研究项目,横向项目由于不属于“计划中”的科研项目,其科研经费管理由承担项目的基层单位参照上级相关制度自行规定。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乱象的种种表现

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频繁曝出丑闻。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纪违法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化公为私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化公为私现象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外部协作造假。开展科研活动,难免需要外部协作单位,以便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实现研究目标。但是,实践中存在着利用外部协作单位侵占科研经费的现象。如签订虚假协作合同,骗取科研经费;直接与亲属或其他利益关系人所在单位签订协作合同,套取科研经费。据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曾授意其博士生以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等手段将1 022.66万元的专项科研经费非法占为己有,该院长也因此被撤销全国政协委员资格并受到法律惩处。

二是捏造事由,编造用途。科学研究本是探索未知、求证真理的活动。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即使是事前经过周密论证,仍不免会出现“意外”事项。但是一些研究人员借此捏造事由、编造用途,从而加大科研成本支出。如收集发票报销,私人差旅和家用购物发票报销,虚假发放助研津贴或劳务费等。据报道,山东省审计厅在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情况进行审计时发现,22个项目报销无具体品名和数量的发票共438张,涉及金额51.45万元;9个项目报销虚假业务内容发票共1 824张,涉及金额103.05万元。

三是公物私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活动,需要借助仪器设备,一些科研人员为了实现项目经费“零结余”,想方设法购置仪器设备,而对项目依托单位来说,用项目经费购置仪器设备,既增加了单位的资产总值又不使用本单位资金,往往默认所购资产长期滞留于个人手中私用,直至报废。这种现象,通过各高校的相关制度即可管窥其貌。

2.化大公为小公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过程中,依托单位以不高于项目经费总额10%的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用以对使用现有仪器设备、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相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但通过大量调研发现,许多高校所提取的项目管理费,并未依照规定进行会计核算,而是列入“代管经费”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支配、使用,俨然成为合法化的“小金库”。

3.管理服务人员“顺手牵羊”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会部门对科研项目负有业务、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职责,一些岗位的管理人员利用职权或不对称的政策制度信息,以及监督盲点,“顺手牵羊”地非法侵占项目经费;更有甚者,以权谋私,明目张胆地侵占项目经费。据报道,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生物特征认证与测评中心原主任助理江某,借助其经手课题经费的申请和报销便利,钻“导师往往只管签字,不问经费去向”之空,贪污经费,终被判刑。

4.预算管理不到位

大量调研表明,国家或中央部委的纵向项目,获得立项后的项目任务书中附有批准的课题经费预算,而部分省级以下的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往往没有项目经费支出预算,尤其是横向项目仅有项目研究合同书。缺少了预算制约,经费的支出任由项目负责人使用,一旦财务审核把关失控,科研项目经费很容易变成项目负责人自己的钱。此外,即便有些项目有预算,实际执行结果也存在偏离预算的现象,有些偏差还特别大,以至于实际支出与研究目标不相关、与有关政策不相符,经济上也不合理。

5.结题不结账

尽管相关制度与政策明确要求,科研项目结束后应在6个月内进行经费结算,但是为了鼓励科研人员搞科研,许多高校默许不上缴的项目经费结余长期挂账。由于没有具体的项目任务制约,再加上管理监督的松懈,以至于科研经费结余成了部分科研人员的“小金库”,任其随意使用。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乱象产生的原因

虽然乱象种种,不一而足,但乱中有因亦有序——总是与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和管理不到位有关。

1.制度因素

一是配套管理制度繁杂不清晰。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多为财政部会同科技部等科技计划发布部门联合颁布的,带有浓重的“一事一议”性质,制度体系不简洁,缺少从财政角度管理事务的“归纳性”规定。如修订后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3号)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59号),其修订颁布时间、制定依据、管理目的、规定内容等基本一致,完全可以合并为一个文件。

此外,不同制度与政策之间对相同事项规定不一,给单位具体执行造成障碍,如项目管理费(2011年后演变为“间接费用”)问题。财教〔2006〕163号文件规定:“管理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教财〔2005〕11号文件也规定:“项目管理费可根据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规定的比例由学校安排使用;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学校制定管理办法予以规范,但目前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最高不得超过项目经费总额的10%。”然而,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文件规定:“严禁从课题经费中直接提取管理费计入课题成本。课题管理费是指难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包括课题依托单位为课题提供服务的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支出、房屋占用费和现有仪器设备使用费或折旧费等。”2011年后,又演变成了“间接费用”。

二是某些规定不合理、不严谨。如《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规定:“建立银行卡支付制度,依据有关规定发放给个人的劳务性费用,要严格审核发放人员资格、标准,一律通过个人银行卡发放,以零现金方式支付。”作为规范性文件,对某种事项的操作方式做出如此绝对具体的规定安排,有失客观性与合理性。再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规定:“学校要研究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对于管理成效好、经费管理规范、使用效益高的科研团队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项目申报或经费分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此《意见》将人的诚信问题与项目的学术水平问题混淆在一起,无形中降低了申报项目的学术水准要求。本来,科研项目申报必须遵循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要求,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优中选优,科研经费分配也应当是以经过严格评审后的预算为依据,但照此规定执行,难免有失公允性与客观性。

三是科研人员劳动付出未得到应有的认可。高校教师的工作量主要是通过教学方面的工作量来体现。然而,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对人员经费支出部分,明确规定不包括学校科研人员的工资支出,只包括专家咨询费和劳务费用(研究生助研津贴)。由此可推断,一般情况下,为评聘职称,高校教师必须进行“业余的、义务的”科研劳动,否则无法取得足够的科研成果。因此,对科研人员劳务费用的忽视是不客观的,由此所制定出的制度也是不完善的。

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从目前我国的科研激励制度看,大致分为3种,即政府奖励制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和民间奖励制度。政府奖励制度是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奖励制度为主;民间奖励制度是由国(境)内外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制订,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或者自筹资金面向社会设立经常性科学技术奖励,是政府奖励制度的补充;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则是通过设置职称评定条件从而督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科研并取得成果的一种激励机制。

统观以上3种激励制度,政府和民间奖励制度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获奖者是少数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的涵盖面较大,但起作用时间是有限的。就高校而言,要想让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科研人员继续潜心科研事业,单靠政府或民间奖励制度是不行的,调动不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奖励制度如何体现广大科研人员创造性劳动的价值才关键。

在严格规范科研行为与促进科研人员廉洁从业的同时,只有充分认可广大科研人员创造性劳动的价值,才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目前,在科研业务活动中,一概拒绝承认科研人员所付出的“剩余劳动”,就是激励机制不健全的重要表现,无法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活动、进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2.财政部门因素

一是预算管理不到位。首先,预算编制不到位。课题项目经费预算之所以水分大,主要是因为财政部门往往以概算形式批准科研管理部门的经费预算,对预算编制管理不到位。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纵向课题项目的财政预算是科研管理部门事前估算出来的,而非基层单位的合理预算。其次,缺少监督。目前纵向项目经费支出,即便通过财政部门集中支付,由于人力与专业的局限,财政部门也很难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二是缺少普适性制度。有资料显示,在我国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中,财政部、教育部和科技部出台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多以“意见”形式颁发。如教财〔2005〕11号文、国办发〔2006〕56号文,以及2012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密集出台的有关高校科研经费须加强管理的3个《意见》等,与正式的办法或规定相比,这些《意见》不仅系统性差,而且具有临时性,层级较低。

3.高校因素

第一,监督不力。高校作为科研活动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在了解项目研发信息、把握项目进度、加强资源整合、组织协调和服务于项目实施等方面具有优势。然而,由于高校业务评估及竞争等因素,许多高校置财经法规于不顾,以放松管理来鼓励科研人员。调研表明:通过有意或无意的弱化或放弃监管来提高科研经费量和科研成果量,是高校管理者普遍具有的心态。

第二,服务不力。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管理观念重,服务意识差;二是科研政策宣传不到位,致使许多科研人员不知道、不理解相关制度政策;三是以职权谋私利,无视制度与政策的约束力。

第三,导向偏差。很多高校将科研经费量作为科研工作量的重要考核指标,片面追求科研工作的经费增长,忽视了对科研成果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以及高素质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4.科技部门因素

科技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或某一区域(行业)科研计划的制订、项目的发布、申请的接受、监督的实施和成果的验收,以及绩效考核等科技业务管理事项,具有很大行政权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科研经费使用效果的优劣。同时,科技行政部门管理行为规范与否,也影响着科研人员科研活动的开展。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2点:一是立项腐败。一些高校或教师把科研项目的申请演绎为“跑项目”,这从侧面说明项目立项环节操作不规范,没有做到科学论证与客观公正。目前,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普遍具有较强的“公关”意识即是明显例证。不仅如此,申请者申请时所花的钱,往往会在科研经费中捞回来,想方设法套取科研经费。二是成果造假。早在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通报了20个涉嫌学术造假的案例,涉及15个高校,占总数的75%。如果在成果验收阶段,像对“汉芯”一样长期疏于严管,科研人员将不再敬畏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必将胡支乱花。

四、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联系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实际,根据其长期尤其是近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供有关方面参考。

1.重视科研成果,完善科研业务管理

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一切科研管理的最终目标,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科技部应适时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科技部2001年第5号令),使之成为普遍适用于科研项目业务管理的管理制度,强化其对于科研项目业务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同时严格申报、实施和验收等业务管理程序,加强科研业务管理,确保科研成果质量。

2.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严肃执行规章制度

一是强化预算管理。针对纵向项目,应以《科技部科技计划课题预算评估评审规范》(国科发财字〔2006〕99号)为普遍适用的制度,严格遵守其操作程序,加强预算的评估评审,完善评估评审纪律与奖惩措施。财政部门应以评估评审结果作为批复预算的基础。针对横向项目,应以双方技术合同为基础,以实现科研目标的技术方案为基本依据,编制经费支出预算,以期实现项目开支与目标相关、与制度相符且经济上合理的要求。同时,合理设计横向项目经费结余分配方案,以避免出现超成本支出科研经费的现象。

二是明确科研人工成本,完善相关制度。高校不是专业的科研单位,许多高校并没有设置专职的科研岗位,科研工作主要靠广大教师来完成,教授、专家同样需要完成教学工作量。因此,应完善相关制度、重视科研人工成本、区别科研人员不同身份、如实反映科研成本、维护科研人员权益。为此应区别不同申报人的身份,明确规定不同的人员支出预算比例。现行的“间接费用”所包含的绩效支出,应改在直接费用中反映,使科研人员能直接享受开展科研所得到的劳动补贴权益。

三是真正落实项目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科研人员承接科研任务后,对其所在单位来说,不仅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且还能够分享科研成果为各种业务评估与考核带来的多重利益。同时,作为高校,管理好本校职工的科研业务应是分内之事。因此,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计〔2012〕86号)规定,既是必须的又是合理的。

四是加强经费使用绩效考核。完善《中央级民口科技计划(基金)经费绩效考评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145号),使之成为普遍适用的制度规定;在指标体系设计中,应加大科研成果质量指标权重,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强化审计监督

就高校内部审计而言,强化审计监督不能仅限于将审计监督的关注点集中在相应制度与政策的执行方面,还应当根据科研活动规律对业务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监督复核,实行二维监督;对经济活动行为的审计重点是有无浪费现象,而对科研活动的审计重点应是成果真伪及质量优劣。

此外,在不影响科研活动开展的前提下,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相关高校的科研事务进行监督检查,与高校本身的内部监督机构一起,形成完善的内外部监督体系。

4.加强师德培养,倡导科学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校园内外各种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相互交织,以至于一些教师忽视了道德素养,尤其是师德素养的提高。物质利益至上、不讲理想讲金钱,利已主义盛行、不讲诚信靠欺骗,这种不良思潮,若侵蚀至科研领域,则祸害无穷。常言道:欲立业,先立人;欲立人,先立德。教育主管部门在高校要广泛开展教育活动,倡导科学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追求真理、廉洁奉公献身科研,以培养出一支师德高尚、学风纯正、专业过硬、技术领先的科研队伍。

[参考文献]

[1]燕廷淼.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及其未来走向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3(6):49.

[2]徐德刚.高校科研立项腐败行为探微[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8.

[3]辛安.科技界:腐败之忧[EB/OL].(2007-02-01)[2014-01-10].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000/4/2007/2/li31363852131212700221924-0.htm.

[4]鲁军宜,黄艳.发票贩子为何衷情高校周边[EB/OL].(2013-09-02)[2014-01-10].http://money.163.com/13/0903/14/97RRF6TF002 54TI5_all.html.

[5]同济大学.科研经费违规使用案例[EB/OL].(2013-10-14)[2014-01-10].http://jw.tongji.edu.cn/print.php?articleid=303.

[6]杨金志.科研造假的体制警示[EB/OL].(2006-04-13)[2014-01-10].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6-04/13/content_4419395.htm.

[7]汪挺.一位大学教授自揭高校学术造假内幕[EB/OL].(2006-04-18)[2014-01-10].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3z23g6X ZUGPERUZ2 ULEpBUt5JVu3UiqARSq7URemvKY2Y39N EiwFCeGPdKVf1lG7ZW0JWGWAmr4VT8dRJzhilDNTrct 0H3GS6lYz FkDgU3.

作者:燕廷淼

上一篇:政府采购合同书范文下一篇:农产品购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