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成本核算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政府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公共部门之一的高等学校也必须提升办学效率,节约教育资源。随着高等学校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也已经开始实施,意味着高等学校的成本核算工作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等学校成本核算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等学校成本核算论文 篇1:

浅谈高等学校成本核算

【摘要】随着教育投资体制的不断改革,学校逐步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教育的资金来源也从单一的财政拨款转变为多渠道筹措资金,因此,加强学校财务管理,提高办学经济效益,进行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在将来将成为现实,文章就高校下一步成本核算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高等学校;成本;成本核算;成本控制

【收稿日期】2006-02-22

【作者简介】

一、高等学校成本的概念及分类

所谓成本是指为了生产一定的产品或者提供一定服务而发生的各种生产耗费的货币表现。高等学校成本指的是高等学校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各种耗费的货币表现,包括提供教育服务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高等学校的成本对象是学生。

为了适应不同的管理需要,可以按不同的标志将高等学校成本进行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分类方法:按数量可以分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按成本是否可以直接区分受益的成本对象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按成本发生的领域不同(成本对象不同)可以分为教学、科研、服务成本等。按成本的性态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

二、高等学校成本的性态

固定成本指的是在一定的在校学生人数范围内总额与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的费用。其特点是在一定的学生人数范围内,成本总额不受学生人数增减变动的影响,但是从每个学生分摊的固定成本看,却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相应减少。固定成本一般可区分为酌量性固定成本与约束性固定成本,酌量性固定成本是指高等学校的领导层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的一定期间的预算而形成的固定成本,比如招待费,广告宣传费,师资培训费等,约束性固定成本属于教学能力成本,他与整个学校的教学能力及其正常维护直接相联系,例如机关办公楼,学生食堂,教学楼,实验设备,他们一经形成,短期内难以作重大改变。

变动成本是关联范围内,其成本总额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减成比例增减,但是每个学生的单位成本保持不变,不受学生人数的变动影响。例如学生的助学金,学生公寓铺位等费用。

半变动成本是指总成本虽然受学生人数的影响,但是其变动幅度不随着学生人数的变化保持严格的比例。这类成本同时包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因素,实际上属于混合成本。他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半变动成本有一个初始的量,在此基础上学生人数增加,成本就会增加,又类似变动成本,例如修缮费,教学人员工资,教学业务费,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维护费等等。其二,半变动成本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呈阶梯式增长,称为阶梯式成本,其特点是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其总额不变,当学生人数增长超过一定限度时,其发生额会突然跳跃上升,然后在一定的学生人数范围内又保持不变。例如实验室人员的工资,学生宿舍公寓人员工资等等。

半变动成本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进行分解,分解的方法很多,基本的方法有高低点法,回归直线法等,最终可以将其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三、高等学校成本核算方法

完全成本法就是把高等学校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各种耗费的货币表现都计算为学生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法是在对半变动费用进行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基础上,只把高等学校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变动耗费的货币表现计算为学生的成本,而把固定成本当作一种学年费用,也就是期间费用不计算为学生成本的一种方法,两种方法不能互相代替,但是可以适合不同的管理需要。

四、高等学校成本的核算程序

核算教育成本是一个新问题,目前尚无成熟的经验,本文试图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就教育成本的核算程序作一些探讨。

(一)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在计算教育成本时应分别按各专业、班级、层次的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并编制成本计算单,全面反映各部门、各类学生的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这样不仅可以比较实际地反映每生的培养成本,还可以使教育计划与会计核算一致。

(二)确定成本核算期

从理论上讲,成本核算期应同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致,但是培养一名大学生通常为四年,而现行会计年度系自1月1日至12月31日划分。为了使教育成本核算期与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年度取得一致,教育成本核算期也应确定为一年。

(三)确定成本项目

教育成本也要按成本项目进行核算,高校成本的确定应按高校会计制度中支出科目确定,但是“设备购置费”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应以折旧形式逐渐地、部分地转移到费用中去。因此在成本项目中不宜设“设备购置费”,而增设“折旧费”项目。“社会保障费”属于离退休及公费医疗专项支出与学生成本无关,也不应列入。所以教育成本项目可以分为: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其他费用和折旧费。

五、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意义

(一)建立成本管理机制,提高办学效益

从教育经济学的观点分析,高校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生产部门,其遵循的管理规律与物质生产领域存在共性,只不过物质产品的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而教育产品――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有周期长的特点。提高办学效益就是对人才培养进行成本核算,减少浪费,以较低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和利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当前,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正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率、充满活力、互相制约、协调运转、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管理机制与之相适应。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基础,是人、财、物管理的综合体现。调动成本管理机制的活力,使高校的财务管理落到实处,才能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二)建立成本管理体系,完善高校管理制度。

高校的人力、物力是教育经费的载体,高校的资金是教育的货币表现,对它们的管理构成了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体系,才能发挥管理的最高效率,使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相吻合,支出与收入相匹配,资产与资金相对应。

成本管理要依托财务管理。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保证成本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先决条件。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效率的、互相制约、协调运转的财务管理系统。具体就是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以各职能部门(人事、教学、科研、后勤、校产等)为横向,以各院、系、科、个人为纵向的纵横交错的财务管理网络系统。这个系统是下达指令、反馈信息的通道,也是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功能单位。这个系统的功能发挥得好,成本管理的成效就会高。其次,要树立成本意识。我们不能武断地说,以往的财务管理成效就十分差。但可以肯定地说,在以往的高校财务管理中我们还缺乏成本意识。

(三)确定目标成本,实行成本预测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并非都属于教育成本核算的范畴。按教育成本的含义,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必须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服务中而发生的各种耗费。高校的办学成本内容与教育有关的一些开支,包括:工资、补助工资、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等。与教育无关的费用,如离退休费、独生子女保健费、丧葬遗属补助费、抚恤费、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等。高校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实际固定资产价值是逐步转移到教育成本中去的,成本中的折旧是检验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水平的很好尺度。固定资产每年有形与无形损耗都是客观存在的,充分利用固定资产,减少非教学用固定资产对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必要的。

在总成本统驭下,确定各分项目标成本;其体系根据管理围绕总目标和上一级目标来行动,各层次目标之间左右相连,共同构成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般在同一期间内同系同专业所需经费是不同的,一些特殊专业如艺术专业其开支也较多,所以只有分系、分专业核算,才能正确确定出各专业每年成本及人才总成本。

编制成本预算,制定目标成本的原则应是根据财务预算量入教学计划、物资计划、后勤服务计划等,参照以前年度的实际支出水平,确定目标成本,一是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经努力能实现;二是预测客观因素可能影响的程度;三是部分单位的成本要有弹性,如有收入的部门要将其收入纳入计划,抵减应负担的成本预算额,对一些无收入的教学部门成本预算要适当打宽松些。

(四)明确责任成本,实施成本控制

现代管理要求管理工作必须贯彻“整、分、合”的原则。所谓“整”,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住系统的目标;所谓“分”,就是根据系统的层次性、多因素性,按照整体目标的要求,对总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各部分的责任,充分发挥各部分的功能;所谓“合”,就是从整体目标出发,对各部分之间进行协调与综合,以实现总体目标。为了保证成本总额以及目标成本的实现,必须把总预算中确定的指标,在高校内各系、部、处、室责任中心进行分解,形成责任成本,使各个责任中心明确各处的目标和任务。责任成本是目标成本的落实和具体化,是对于全方位立体管理的有效措施。责任成本建立,使每个部门的工作具有责任感,使命感,把被动的执行式变为积极主动配合领导工作,把高校的节约指标变成具体的勤俭行动。

实施成本控制还要对责任成本进行考核和评价。制定责任成本的考核指标,建立考核制度,是保证成本机制正常运转的有力措施。考核指标可以是实际完成的绝对数与预算相比较,也可以建立平均数指标,如每生分摊的设备费平均数等。高校在客观管理指标方面可设置经费比重指标,如人员经费比重,公用经费比重,业务经费与公用经费的比重等。这些指标可以与历史水平比较,也可以与国家标准或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评价结果要向各单位反馈,起激励和鞭策作用。

(五)区分成本性态,进行量本利分析

在成本按形态分析后,并采取合适的方法将半变动成本最终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后,可以进行量本利分析,确定短期内学校的招生规模,特别是扩招规模,保证固定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高办学能力,特别是有利于高校计算边际收益,进行短期投资决策,如教学宿舍的改造,大型试验设备的购置,教师课时津贴的确定等等。

总之,采用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对加强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进行高等学校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短期招生决策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楚君.高校成本的形态分析与管理[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4).

[2]王淑洁.建立高校成本管理机制 提高办学效益[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11).

作者:李 汝 王 磊

高等学校成本核算论文 篇2:

浅谈高等学校成本核算

摘 要:近年来政府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公共部门之一的高等学校也必须提升办学效率,节约教育资源。随着高等学校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也已经开始实施,意味着高等学校的成本核算工作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等学校 成本核算 成本对象 成本方法

一、高校成本核算的政策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水平,那么提升政府治理效率是关键,这必然要求建立健全政府成本核算体系。近年来我们可以在诸多政府文件中看到政府成本、效益等相关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通知》(中发〔2013〕13号)要求“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进一步健全会计制度,准确核算机关运行经费,全面反映行政成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在总体要求中提出“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国务院关于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3号)提出“条件成熟时,推行政府成本会计,规定政府运行成本归集和分摊方法等,反映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支出和机关运行成本等财务信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行政效能,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统筹利用行政管理资源,节约行政成本。”

已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政府会计制度较为全面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基础,财政部根据会计法以及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等文件,制定印发了《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要求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新政策的出台为政府部门单位全面开展成本核算提供了可行条件和基础,也表明政府推动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的决心;新政策的施行必然会有效加强成本核算工作,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夯实绩效管理基础,在制度层面有力推动了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

公共管理部门治理能力提升是通过绩效管理工作完成的,因此在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必须要进行绩效评价,也就是客观评测“投入产出情况”,投入就是成本,它是核心测量指标。尤其在近几年我国提出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政府加大了对高校建设的支持力度,高校相应也需要完成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目标。这就要求,高校须在有限的资金投入条件下,高效实现发展目标,同时,国家以生均成本为依据对高校拨款的制度下,以及相关部门确定学费标准时,高校成本核算就更加重要。

二、高校成本核算的意义

一是节约优化高校办学资源的需要。高校办学经费不再是完全由政府供给,高校重视教学科研的同时,更应该进行成本核算,核算办学效益。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可以发现资源耗费环节及影响成本因素,进而可以針对性地控制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二是公共服务定价即确定高校收费标准的依据。我国对于政府定价的公共服务或产品采取成本监审方式,即定价机关通过审核经营者成本,作为政府制定价格的基本依据。因此高校在确定需备案或自主定价的收费项目(包括向学生收取学费)标准时都需要依据成本核算的信息。价格主管部门依据《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进行调查、审核时也需要核算价格成本。因此高校健全的成本核算体系可以提高定价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为定价和成本补偿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三是成本核算是高校不同层面绩效评价的依据。对某成本计算对象(部门和单位整体、科研项目等)进行成本归集,用于衡量各成本对象的成本效益及学校办学效果。因此可以根据不同评价要求,核算整个学校、某部门(学院)、某科研项目实际成本及相关绩效指标,打牢成本数据基础,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为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做好支撑。

三、高校成本核算的建议

由于针对高校成本核算的具体指引目前尚未出台,因此本文主要根据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以及高校财务制度关于成本核算的内容,探析高校在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背景下开展成本核算工作的方向。

狭义的教育成本仅是指高校为培养学生所发生的财务成本支出,不包括与培养学生等教育活动无关的费用。新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原则,为真实完整地进行成本核算奠定了基础。这样可以一改以往在对教育经费统计报表数据中提炼加工教育成本的方法,而改为直接核算教育成本的方式,利用会计核算系统,在高校日常经济活动过程中从原始凭证的收集中就作好相应的成本明细核算基础工作,设置相应的成本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或者直接对成本对象进行归集或者分配后归集,最终通过软件核算系统生成成本报表。

一是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时,如果是计算生均成本,学生就是成本核算对象。生均成本是指高校对一个标准学生所耗费的人工、场地等平均成本。标准学生数是用系数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折算所得。用标准学生数平均高校教育总成本得到生均成本。因此高校在进行日常会计核算时,要针对总教育成本进行准确全面的归集计算。在高校的绩效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学校某一部门或学院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同理核算学校的科研项目成本效益时,可以某一课题作为核算对象,对于此项工作目前高校通过项目核算就基本已经可以完成。

二是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目前探讨主推的成本计算方法就是借鉴企业成本方法中的作业成本法,这种方法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一种成本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基于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对间接费用进行成本分配的方法。根据作业活动耗用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作业;再依照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情况,把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因此最重要的是确定高校的作业划分体系,构建作业成本中心,根据高校产出对象学生、部门、科研项目等归类;其次,找出高校流程,并对相应流程的作业进行步骤、时间等成本研究。首先要选定作业产品,依据作业归集成本,选定作业的影响因素,将作业成本按影响因素分配至作业产品。此方法的优势在于,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流程进行成本核算,并控制相应成本。按照《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的内容,高等学校将来要逐步过渡到按专业分类进行核算,最后要实现按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成本核算,那么作业成本法无疑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高校成本核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高校实施的政府会计准则及政府会计制度已经为高校进行成本核算提出了指引,从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的引入,到科目设置等,都已经为高校实行成本核算做好铺垫,现在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的颁布实施也与此准则制度相配套,应该树立成本的基本概念和理念,明确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为高校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提供基本遵循依据。因此,高校在行业成本核算具体指引未出台之前,可以根据成本核算技术层面的顶层设计,思考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成本范围、成本归集和分配方法、成本报告内容,做好成本核算的前期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2019

[2] 孙建成.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研究.财会通讯,2010(6)

[3] 成涛,王琳.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比较研究.财会研究,2010(1)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02)

[作者简介:刘海丽,贵州财经大学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政府会计制度。]

(责编:贾伟)

作者:刘海丽

高等学校成本核算论文 篇3:

当前高等学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准确定义是指高等学校培养每个大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

一、当前高等学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主体错位

长期以来,国家对高等学校基本实行“供给制”,由国家财政平衡单位预算。因此,把教育经费花掉是高等学校唯一要做的,将“拨入经费”转化为“经费支出”,对于支出的合理性是不关心的。在组织教育经费支出核算过程中,对于教育经费开支的合法性比较侧重,对于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效益性比较偏废,对于如何节省经费开支,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些则根本就不给予任何的考虑。高等学校在经济核算方面根本没有任何的压力,他们不需要为筹措经费而苦恼,也不用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实体—高等学校,其教育成本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不用说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对于使用教育经费的内在动力的合理有效性,使得成本费用降低的意识大大地被淡化。

(二)成本用户单一

根据现有的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的收支科目组织会计核算应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预算,并且编制报送会计报表应按照统一的规定格式进行。对于高等学校外部的作用在支出核算方面进行侧重,从而为国家和主管教育部门提供资料,使得有关部门对高等学校核定经费预算指标得到满足,进行宏观管理,事后反映是现行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的核算侧重点,费用成本管理采用滞后型的,费用成本的事前预测、决策、事中控制等职能没有体现出来。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已经不能被这种会计核算模式满足。

(三)会计核算单一化

当前高等学校长期处于以下这种状态:报预算在年初,报决算在年终,靠拨款进行支出,如果资金不足就要伸手要,不计算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没有相关的人员对经济效益进行管理。这种状态给高等学校的人、财、物造成了非常大的浪费。国家在进行改革中实施了对收支进行核对、补助限额、不对超支进行填补这种预算管理模式,但是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高等学校降低成本、提高教学效率没有被真正落实。

(四)考核评价片面性

由于片面性的认识,高等学校投资把生产性忽视掉了,只是重视社会性,从而使得高等学校经费使用效益考核评价的片面性产生,评价经费使用后体现出的事业效果和社会效益只是重视,而科学的定量指标体系在社会效益考核评价中比较缺乏,高等学校经费运行中投入产出相脱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脱节的现象产生。对于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方面的考核评价比较缺乏,各个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只是停留在财务信息方面,对衡量高等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教育成本指标的需求拉动比较缺乏,导致高等学校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教育成本核算机制的软化。

二、高等学校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高等学校应该借鉴企业的做法,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要根据高等学校会计成本的特点进行,从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成本核算主体的确定

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的角度对成本核算的主体进行考虑。对于教育产品而言,需要是其提供者,那么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自然而然就是学校了。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组织内部成本核算是以院系为单位进行的,为控制院系的成本支出提高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因此,对外提供成本信息的教育成本核算主体可以是高等学校,而提供内部成本信息的成本核算主体就是院系。

(二)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归集和分配可以通过划分成本核算对象进行,而且对于准确地计算各级各类学生的教育成本有很大的帮助。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培养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师资配备、实验手段、教学设备、实习、实验要求等有差别,因而培养各类学生的成本费用不尽相同。应分别按照各专业、类别、层次的学生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编制成本计算单,全面反映各专业、各层次学生高等学校教育成本。

(三)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根据费用与教学有无关系,把学校的日常费用分为两种,即教学有关费用和与教学无关费用。把教学有关费用,例如实验耗材、教学软件类、员工薪资等记入教育成本科目;与教学无关,比如说,学校医院、食堂、宿舍、校出版社、校工厂的部分科研项目等部门产生的费用支出应该视为教学无关费用,这笔费用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科目。

教育成本科目分为本期费用和非本期费用。对于一些费用虽然在本期支出,但是它的效益体现却是在以后几个学年的费用,这种情况要通过“待摊费用”科目进行摊销;对于那些本期虽然没有被支付但是这笔费用应由本期负担的,应该通过“预提费用”,并且要及时记入本期成本。

本期的教学费用按费用的用途或者是发生地点,可以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它们最终会被归集于学校的各教学单位、教学辅助单位、行政部门的相关教育成本账户。

直接教育费用与间接费用归集不同,前者是按教育产品归集,并且会直接计入教育产品的教育成本中;而后者是按用途和发生地点,它先归集于教学单位、教学辅助单位、行政部门,最后再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教育成本科目和教育成本计算单中。

(四)编制成本报表

教育成本核算的成果是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报表,它的编制是根据学校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定期进行的,对于学校一定时期内教育服务的支出情况和成本水平的一种报告文件的反映和监督有很好的作用,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教育成本核算信息的重要载体。学校可以按照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编制各种报表。学校在报告期内编制的反映学校提供教育服务而发生的教育总成本的报表是学校教育总成本表,分析和考查学校培养学生的支出情况可以通过教育总成本表实现,评价学校进行成本控制的总体情况;学校在报告期内按照专业不同而分别编制的成本报表是专业生均教育成本表,按照成本项目分析和评价每个专业的教育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可以通过此类报表实现。根据学校总成本报表编制学校生均单位成本报表,生均单位成本=学校总成本/学生人数。总之,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主体、对象应该合理的给予确定,以人员支出、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折旧费、其他费用为成本项目,对高等学校的各种资源耗费进行归集确认,从而形成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

(郝红,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讲师、财务处处长。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作者:郝 红

上一篇:学习情况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教师教学个人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