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教育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特殊学生教育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每一个残疾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办好特殊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十九大报告关于推进教育公平的深刻论述,我们也可以说,让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十九大精神在特殊教育领域的体现。

第一篇:特殊学生教育论文

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重要性

摘 要:家庭教育与支持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持的相关内容,了解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而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教育建议和方法。研究发现,家庭教育与支持是特殊教育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支持;特殊教育

近年来,特殊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弊端与不足,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位,同时家庭更是特殊需要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同时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庭教育。由于其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大部分特殊儿童大量的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与父母共同度过的,父母对其实施的补救措施和教育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康复情况及后续发展。相关的研究开始出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影响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了解目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情况能够有效的反映目前社会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有效的投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庭教育与及家庭支持

(1)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特殊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家庭教育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早已存在,最有影响力的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家庭教育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而特殊需要儿童由于其身心的缺陷与障碍,他们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家庭教育。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对身心异常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两种形式:由特殊教育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个别教学和辅导,对象是因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校学习的学龄特殊需要儿童和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同时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由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其重点在于通过儿童日常生活,养成良好习惯,配合学校做好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

(2)家庭支持是社会生态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微观支持系统。家庭支持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家庭资源、家庭的关系、家庭功能、生命周期等内容。家庭资源方面设计到家庭的特征、家庭背景、家庭规模、家庭的形式、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家庭资源在家庭支持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方面的支持,涉及到特殊需要儿童的生存的各个方面和学习方面。家庭关系是指存在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例如夫妻关系、亲子系统、兄弟姐妹系统,不过还要包括家庭以外的亲戚、社团、同事、社区人员、专业人员的系统。近年来,亲子关系的协调已经成为普通家庭和谐的重要方面,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来说,这是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否良好的重要方面。

二、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持的原因

(1)家长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庭作为特殊儿童的生理发育和身心养护的主要场所,家长也是老师,也可以并且应该支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长拥有自己的教养方式,同时有他们自己一套运用于校外学习情境的课程和教学风格,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家庭教育。因此,如果特殊需要儿童想要获得校内外充分的潜在的学习体验,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紧密合作。

(2)家长对儿童的学习情况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在专业人员试图帮助儿童学习的时候,经常向家长传递这样的信息:教师比家长更关心儿童。

(3)家庭可能是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中唯一的一个成人团队,在持续教育的所有进程中:在儿童教育生活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专业人员。我们应该树立以一种持久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4)家庭比任何人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某些方面,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每年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限,校外时间可能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促成他们兴趣的培养、动机的形成、习惯的养成、纪律与规则的训练。需求的产生以及健康状态的保持甚至忧虑及压力的出现等。

三、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要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就必须考虑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客观困难。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包括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子女的态度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在这几方面都不容乐观:

(1)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父母,他们是特殊需要儿童的启蒙老师,是与儿童朝夕相处的人,了解儿童所有的习惯与爱好,为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能。然而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目前,我们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无法接触专业的特殊教育理论,没有科学的、合适的教育方法,文化素质低等这些因素成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2)家长的教育态度不积极、教养方式有待改变。在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中,亲子关系成为重点。很多研究都表明,特殊儿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环境的剥夺而致使儿童早期经验的缺乏,如缺乏母爱、缺乏社会性接触、缺乏有益于智力发展的感官刺激等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其他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够,而已有的支持也是散漫的、无组织的支持,缺乏指导或统一的指导。

四、开展家庭教育与家庭支持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家长通过学习理论,可以了解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就不会盲目的采取不当方法与措施教育儿童。同时家长多参加相关的培訓与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可以制定合适的家庭教育计划,传授文化知识,帮助儿童更好的融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

(2)改变家长的不良态度。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素。加大传媒的宣传,教育部门要向家长讲授对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

(3)帮助解决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经济能力低的情况,主要是指解这些家庭家长的就业问题,这样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提供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所需的费用。

(4)相关教育部分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学校、幼儿园、福利企事业单位、残疾人活动场所等现有机构、设施和人员的作用,将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支持纳入社区建设和基层卫生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左玉婷,卢珊,周芸芸,曹梦希.孤独症儿童家长亲职压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机构的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2]李佰战.制约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因素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3(06)

[3]鲍娜娜.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作者:芦静颍 刘微微 赵云丽 文骥超

第二篇:特殊教师及特殊学生心理学研究

摘要:心理健康的问题已经成为青少年、尤其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的问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都应该被重视。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着教书和育人两个任务,除了教学任务之外,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三观良好,品德端正的栋梁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特殊教师;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学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教学的质量。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一名学生如果尊敬、喜爱一个老师,那么从这名老师进入教室的一刻起,他便会把注意力放到老师的身上。让学生对这一名老师,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反之,如果一名学生对某位老师产生了厌烦、恐惧或者是抵触,那么会直接导致学生对这一节课,甚至这一学科产生抵触情绪。

一,师生关系的改善和提升

在教学的过程中,和日常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作为老师都可以通过对于一些事件的剖析、观点来和学生建立情感上的共鸣。这一点对于年轻的教师会更容易去完成。比如课外和学生一起探讨当下流行的综艺,聊一聊他们喜欢的明星。又或者当看到某一位学生情绪沮丧的时候,找一个相对隐私的空间,坐下来安静的和学生去交流,先去了解学生难过的点,然后从自身出发,让学生知道有些困难和痛苦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但是不管怎样的风雨,最后都会过去。与学生分享快乐,为学生化解忧愁,可以很大程度的拉进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学生品德的塑造

(一)人格的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根据不同的年龄大概分为八个阶段。

2岁之前,形成基本的信任感与基本的不信任感;2-3岁期间,形成羞耻感与怀疑;4-5岁期间形成内疚感;6-11岁期间形成勤奋感与自卑感;12-18岁期间会形成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一般来说,儿童成长过程中,6-18岁的区间恰巧是小学到高中的节点。

我们从小学生来心理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个年龄的学生,已经建立了情感基础,而正是勤奋感与自卑感形成的阶段。因为针对小学生,我们要更加的耐心和细心的去教育和疏导。

(二)品德的塑造

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要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抓起,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细心、细致,逐步的培养和形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等等优秀的品行。

作为老师可以通过科学的把控,利用自然科学,生活常识,以及课堂上的实例等等,让学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渗透中,逐渐塑造良好的品德,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学校组织集体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该身先士卒的为学生做榜样,不论是文体活动,还是打扫卫生,都应该积极的参与其中。在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品质的同时,也更容易促进师生关系。同时还能很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对学生的影响

学校不能把自身视为教育的目的。学校必须明白,它是在为社会而不是在为自己培育学生。因此学校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学生。很多时候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在心理上,自卑感会更强烈一些。因此很多学校一直在进行差别分班,个人认为,这对于一个学校的升学率也许有所帮助,但是对于独立个体来说,会造成很负面的影响。

(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在当今的时代,学生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或者个人原因,对学生心理上的疏通和辅导少之又少,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也越渐被放大。

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尤其在发现性格孤僻或者行事异常的学生的时候,更应该多一分耐心和怪怀。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指出: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的失败者”!

(三)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里,有很多折翼的天使。他们天生就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或是身体上有残缺,或是智力上有障碍。

对待这一类学生,作为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个体,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进行疏导。对于肢体上有残疾的学生,首先要让他们积极的面对自己身体上的缺陷。有些学生会把自己的残缺归咎于父母,虽然根据医学统计,孩子天生的肢体残疾与父母(其中包括是否有吸毒史、是否有过多次打胎,是否高龄产妇)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要让学生学会宽容、理解和饶恕。要让学生能够勇敢的面对。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不管是肢体的残缺,还是听力、视力的障碍,只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努力,仍然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完全可以融入社会。

当然还有另一类问题更尖锐的学生,就是智力障碍的学生。他们的问题更加个体化,不同个体的学生智力发育程度不同,没有办法按照常规的教育方式一篇盖过。整体来说智力障碍的学生依赖性强,惰性严重,做事不能持之以恒,情绪易变,易冲动,敏感多疑。对待这一类学生,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从大环境出发,让学生不要对学校和教师产生恐惧。并且尽量的满足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欲望,不要过度的压制他们表达情感的意图。潜移默化,慢慢的培养他们心中有爱和感激之心。

最后像是自闭症的学生,就更加的困难一些。自闭症的学生是需要非常系统化、综合性的心理教育和治疗过程的,显然不是单独依靠教师利用学校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作为教师在对待自闭症学生的时候,只能尽量保持温和的心态,尽量去發现自闭症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某个领域,从而任其在他喜欢的领域相对稳定、健康的发展。

结论

以上所述,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我们就要摒弃掉自身的一些恶习,克服掉个人性格上的缺陷,用最积极、最阳光、最正能量的一面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应该竭尽全力的去为学生着想,根据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心理素质、性格特点来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引导。也许这个过程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也正是一个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

[2]庞红卫.积极心理学导向——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趋势[J].青少年导刊,2009,(4).

作者:张一鸣 谭婉秋

第三篇:办好特殊教育,让特殊人群有尊严地生活

每一个残疾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办好特殊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十九大报告关于推进教育公平的深刻论述,我们也可以说,让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十九大精神在特殊教育领域的体现。

曾几何时,教育的阳光还很难惠及大部分残疾儿童少年。在近几年,这一情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人民日报》2017年11月9日报道指出,截至2016年,盲、聋、培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到90%以上,全国特教学校达2080所、在校生达49.2万人,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从2012年的平均2000元左右提高至6000元以上……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普及水平明显提高;国家财政投入大幅增长;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育质量有了较大提升。然而,当前特殊教育领域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仍然偏低,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整体相对滞后,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待遇偏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特殊儿童虽然在肢体、智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和障碍,但是他们的受教育权不能被无端剥夺。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一样都有背上书包上学读书的愿望,可是他们到了入园、入学年龄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学校,有的则被拒收,遭受着身体上的缺陷和心灵上的伤害的双重磨难。对于家长来说,既要为孩子负担高昂的康复、医疗费用,还要为孩子入园、入学伤透脑筋,同样要承受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普通幼儿园和小学因为缺乏特殊设备和专业的护理人员,对于接纳特殊儿童心存顾虑,担心出现意外,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当前幼儿园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幼儿园以各种理由拒收适龄特殊儿童入园的行为时有发生。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虽然严格来说,幼儿园还不能算是学校,但是接受完整的幼儿园教育是孩子将来顺利入学的前提和保证。尽管幼儿园有权视孩子身体情况做出接收与否的决定,但是教育主管部门不能置身事外,而应该在园方和家长之间积极协调,寻求一个既能让孩子接受教育又能尽量避免身体受到意外伤害的解决方案来。至于小学,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发展趋势,只要特殊儿童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就可以申请就近入读普通小学,有关学校不得拒收。有关部门应严肃查处拒收符合条件特殊儿童入学的学校,同时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特殊儿童家长的最大心愿,就是孩子将来能够自食其力,但仅凭家庭一己之力无法实现,还需要政府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因此,政府应该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把不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的盲、聋哑、智障以及自闭症适龄特殊儿童全部纳入进来。通过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至少,要让他们有尊严、有意义地生活。

2017年7月下旬,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二期计划》)。《二期计划》确定,到2020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规模显著扩大,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二期計划》提出了六项主要措施,并要求各地加强组织领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宣传和督导检查,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体系,确保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二期计划》是现阶段特教领域的指引性文件,也是今后在特教领域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有力保障。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教育之光普照残学子的心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一定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 黄佳锐

作者:谢庆富

第四篇:特殊儿童教育探讨

【摘要】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中,特殊儿童的教育往往呈现出两种比较极端的态势被社会大众所认知,然而在这种符合成人视角的状态下所完善的特殊儿童教育措施,是否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确存疑。

【关键词】自闭症特殊儿童教育

自闭症属于一种广发性的发育障碍的一种具体表现,因为其起病于婴儿幼期,所以是先天性疾病的一种,所以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界和医学界都认为自闭症患儿是不可能因为受到外部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改变。

但随着医学技术与教育体系的不断优化与改善,借助感统器材和系统化的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地启发、引导、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后天智力发育环境,能够进一步提升自闭症等一系列特殊儿童的智力发育状态已经成为共识。

一、特殊儿童教育的内容与特点

显而易见,相较于正常儿童那种优越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而言,特殊儿童的教育无论是从方式、内容、形式上,还是从教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上的,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早期干预是特殊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学龄前(0~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未来的发展水平,特殊儿童也不例外。所以对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目前很多特殊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大部分教育对象就是学龄前特殊儿童,但由于国内特殊教育环境难以做到跨专业、跨领域的结合,相关的教育方法一般也来自国外,再加上一线特教老师水平的参差不齐,学前儿童干预和训练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行,以改善特殊儿童教育环境为方向,以调整特殊儿童教育教学目的为重点的特殊儿童教育体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强调让特殊统统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为全新的目标,以凸显其逐步适应社会能力为措施的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措施为全新的教育措施,正在彻底影响甚至改变现阶段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与优化方向。

建立科学的育儿体系,能够让特殊儿童在广义的范围内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能够让特殊儿童在“最大公约数”的前提下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从而在社会上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俨然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界、医学界研究课题,从广义上来说它已经是属于比较严肃的社会性公共研究课题。

二、现阶段特殊儿童教育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虽然说社会的进步,特殊儿童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已经明显得到了提升,但是笔者通过对部分特殊儿童教育机构进行走访和调研发现,现阶段特殊儿童教育所需要重视的问题以及其所面临的困难的确不容小觑。

其一,社会关注呈现出“两极化”状态,导致特殊儿童教育的“本位思想”失衡。在很多人眼中,都认为随着我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升,身边的“特殊儿童”越来越少,甚至是都完全忽视了其存在。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想法,诸如自闭症这样的患儿来说,其病症在婴儿期就已经形成了,完全属于先天性智力发育疾病,与生活环境和状态是根本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也就是恰恰受到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社会上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重视程度明显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于特殊儿童的家长来说,他们从确定知道自己的孩子患上自闭者之后,就一直对其受教育的方式高度关注,毕竟从理论上来说这些儿童的智力发育的确呈现出明显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其生活自理能力;对于正常同学的家长来说,他们不仅忽视了对于特殊儿童群体教育问题的关心,而且还十分排斥这些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在相同环境内接受教育,认为这样会直接干扰、影响甚至是改变正常儿童的心智发育。据媒体报道,江西、天津、广西等地都曾经爆出家长反对自闭症患儿到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新闻,或许对于他们这些家长而言,这些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但是从“受教育权”的角度上来说,甚至是从“平权”的视角上来看,他们这种做法是否得当的确值得商榷。而在此背后所折射出来的诸多问题应当值得社会大众去反思。

其二,教育模式呈现出“多极化”状态,导致特殊儿童教育的“本位思想”偏离。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行,的确给特殊儿童教育的改善带来了较大的助力,民政、妇联、教育、残联、关工委等政府和社团组织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这种方式的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种工作指导思想是否得当就有待论证了。毕竟这些所有的探讨与研究,都是基于“教育”的层面开展的,而这种教育的延伸性往往都与这些政府组成部门或者是社团的本职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关联,自闭症等特殊儿童的心智发育知否能够比较直接的接受这种“发散式”的方式,显然并不能用单独的个体或者个案来印证,需要从特殊儿童的自身发育和受教育层面进行解读。毕竟从现阶段所研究的数据来显示,以自闭症患儿为代表的特殊儿童,其偏执型的性格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教育成果和目的的有效体现。

三、现阶段以及未来教育环境中特殊儿童教育的优化措施

梳理特殊儿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发现,从表象上来看,这是教育教学方式与体系并不完善所致,然而究其本质就会知道,人为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形式主义”的存在,的确直接影响到特殊儿童的“教育平权”问题。考虑到这其中有很多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改变现状,因此必须循序渐进地采取措施逐步扭转局面。

一是协调教育机构、社会公益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三方面力量,引导社会大众正视特殊儿童的“本位教育”。“自闭”绝对不等同于“自卑”,然而对于很多特殊儿童家长来说,当下社会大众的视角的确是让这个等式成立的,在潜移默化之下,这些特殊儿童家长的自卑心态愈发严重,这样势必就会直接影响到这些特殊儿童的心智发育。独立的受教育环境改善绝非一己之力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在政府职能部门的牵头和组织下,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协调教育机构,增加对于特殊儿童接受系统化教育的重视。这种重视的落实不能够简单地停留在人财物或者是政策的倾斜上,应当立足于自身,从这些特殊儿童的心智发育上予以关心、直接拉近其与社会的距离,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特殊儿童对于社会外部环境的认同感。如果客观环境允许的情况下,组织义工、志愿者等不同的方式,直接介入到特殊儿童的系统教育过程中显然能够直接提升这种效果。不过考虑到一些社会现象和认知程度之间所存在的差异,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完全实现“平权教育”在现阶段的确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特教机构中充分发挥这种优势是完全可行的,这其中如何做到有效衔接,的确需要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学者,站在特殊儿童的角度上去重点审视。

二是立足本职,科学、严谨、规范探讨基于特殊儿童自身的教育方式与措施。特殊兒童的教育要从不同的个体中探索、研究其差异性,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特立独行,更绝对不允许“想当然”。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从特殊儿童自身的认知感官入手来强调教育方式与内容的有效融合。笔者结合多年的特殊儿童教育实践总结来看,很多时候是“老师说、学生听”,而“学生说、老师听”的少,这样老师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得不到老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由“我说,你听”变“你说,我听”,教育效果会更好。智力障碍的学生说话不清,词不达意,更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的听,用心去理解、去解读。

参考文献:

[1]廖红娅.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方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33).

[2]吴军莉.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

[3]万谊,何侃.多元视角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12,(02).

作者:陈桂君 杨贵荣

第五篇:让特殊教育的阳光普照特殊孩子的心灵

随着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残疾少年儿童受教育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但是同普通教育相比,我国特殊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民进中央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递交的提案中显示,目前我国特殊教育覆盖面较狭窄,视障、听障、智障三大类残疾少年儿童中相当多的一些人并未接受义务教育。让每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特殊的教育别样的状况

在人类文明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在知识经济的21世纪,那些已经残疾的孩子更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汲取知识、提高素质,这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2009年的全国“两会”上,江西省政协委员李季仁的一份《建设特殊教育学校让残疾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提案,对江西省特殊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全省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11.97万人,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在校率仅为15.6%。在学龄残疾儿童中,在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共有18625人,就读特教学校的盲、聋哑、智障三类学生仅3246人,其余均在普通教育学校随班就读。

据统计,江西省的残疾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残疾人为1.1万人,高中文化程度(含中专)的残疾人为9.4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残疾人为34.3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残疾人为101.8万人。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为115万,文盲率为41.65%。就全国情况来看,《2010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发布的资料显示,学龄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为71.4%,还有28.6%的学龄残疾少年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总体来看,全国未上过学的残疾人比例虽略有减少,但18岁及以上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仍然不高,特别是农村的残疾孩子,未上过学和仅上过小学的比例高达76.1%。

说到农村残疾孩子,来自基层的江西省人大代表、南康市赤土乡杏花村油坑代课老师蓝玖连心情沉重。在她家隔壁,就有一个1990年出生的残疾孩子张某,他没有上过一天学。蓝玖连曾多次向张某的家人提出让孩子上学,但忙于生计的农村家庭腾不出人手来背孩子上学。“只要他们能背他来上学,我就一定能坚持背他回去。如果受了教育,这样的孩子也许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否则,就等于是废人。”说到这里,蓝玖连的声音有些哽咽。

家住南昌市西湖区一老工厂宿舍的徐文龙已经19岁了,虽然从他两岁开始就被其父不断带往北京、广州、上海等地求医,但自幼患有脑瘫的他因运动功能障碍至今仍然被人取笑为“常倒翁”。“现在只能过一天算一天。”徐父说,残疾的儿子把全家都拖垮了,起初他还会把儿子送到特教学校去学点东西,但后来发现即使这样,儿子也不可能找到工作。

造成残疾少年儿童不能入学的原因很多,如特教资源主要在城市,而残疾儿童居住的地方却比较偏远、自然条件恶劣。其中,贫困仍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绝大多数特教学校建在中等以上城市,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教班大多也在县城,偏远地区的盲童、聋童只能寄宿,必须支付一定的食宿费和交通费,这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来说,的确是一种不小的困难。

据江西省残联教育就业处调查,江西残疾人教育面临的困难首先是师资力量不足,队伍流失严重。发达省份特殊学校师生比是1∶25,而江西则是1∶30。目前江西所有本科院校中均未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专科院校中也仅有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设了一个特教班。一些特教老师认为前途黯淡而跳槽的情况也屡有发生。南昌一所聋哑学校曾以提拔任副校长为条件,都未能留住一位决意要跳槽的老师。

据李季仁委员分析,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仅为40%~50%,不少教师是转岗过来的。而真正从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几乎为零,大专学历的也只在25%左右。江西只有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培养部分残疾专业教师,目前还只有三个班,每年毕业人数少得可怜,无法适应特殊教育需要。江西省只有4所特教学校开办了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很多县的特教只开设小学阶段的课程,有的只开设到小学三、四年级。

同时,特殊教育经费也捉襟见肘。目前江西省残疾人学校的公用经费与普通学校执行的为同一标准,即每学年每名学生300至500元。但由于残疾学校学生人数少、学校规模小,公用经费总金额偏少,致使学校运转经费入不敷出。教育部规定,30万人口以上要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江西将近100个县市,但因为特殊教育经费困难,全省挂牌的公办特教学校仅70所左右,其中大部分还是以在普通学校设立一个班的方式建立的“校中校”。特教学校设施不少处于“小、破、旧、陋、凑(凑合几间房子)”的状况。

绝大多数特教学校没有成套的康复训练设施和设备。正因为如此,学校无法对有需要的残疾孩子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不能满足残疾儿童进行智力开发、肢体功能运动等康复教育教学的需求。同时,学校缺乏必要的图书、影像资料、教具学具、参考资料、网络资源搜索等资源和资源获取渠道,不能满足教师及时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需要。

另外,特教学校的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2011年7月,开封市一名13岁的聋哑女孩被同学从学校里带走,然后就失去了音讯。警方在安徽找到带走女孩的嫌疑人后,却未能问出女孩的下落。女孩的父母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竟发现10多个和他们女儿同样上特教学校的聋哑青少年,于近两年接连失踪。其中一名男孩在失踪1年多后,带着判决书和释放证明独自回到家中,他向媒体曝出犯罪团伙拐骗、培训、强迫聋哑青少年实施各种盗窃的惊人内幕。多年来,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

江西省残联教育就业处调查表明,相当多的残疾人即使读到大学毕业也很难找到工作,因此“读书无用论”在残疾人家庭中是普遍的观点,以至于出现残联出钱让残疾孩子免费读书还需要跟家长做工作的怪现象。一些残疾人在就业中遭遇“假慈善”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江西省鹰潭市一名严重烧伤的残疾人在政府安排下进了当地一家福利厂工作,不过,她的岗位很快就被身体健康的人所顶替。有些地方的流行做法是,只有在上面来人时,一些残疾人才会被安排“上班”应付检查。

特殊的学生需要特别的关爱

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重点是师资力量的培养。与普通的教师相比,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求更高,他们不仅要有普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爱心、耐心与细心,以及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

进入特殊学校就读的孩子有三种:盲童、聋哑和智障儿童。特殊学校的类型根据对象也大致分为盲童学校、聋哑人学校和培智学校三种。与普通学校不同,特殊学校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不同类型的特殊学校重视的专业技能也不同。例如,培智学校比较重视音乐教育,目的在于用音乐启迪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而启音学校则有专门的舞蹈课,通过手语和脚步律动进行教学。另外,针对孩子的情况,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需要适当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医疗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相应的医疗、康复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特殊教育是很辛苦的岗位,如果一个教师不具备爱心、耐心和细心这“三颗心”,是很难在特殊学校教学并长期工作的。

汤筱珍老师1994年从南昌师范特教班毕业后,成为吉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第一批特教老师。由于家长要求,她担任了8年制聋儿一年级的班主任。她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教老师很不容易。”为了帮助聋生尽快学会发音,汤老师自制了一些简单的小卡片和小镜子等教辅用具,让学生拿着小镜子对着嘴唇练发音。为了让学生发音准确,她把自己的嘴唇贴在学生手背上,把学生的脸放在自己的脸上、鼻子旁、喉部,通过手感触摸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发音的振动,同时还要不停地带读,演示口型,展示发音部位。每天下来都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经过汤老师一年的训练,一年级的学生都能掌握单韵母、双韵母的发音,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当一些家长第一次听见孩子叫“爸爸、妈妈”时,就像听到了天外仙音一样,禁不住把孩子搂在怀里,放声大哭。

又经过汤老师一年的辛勤教学,聋哑班的大部分孩子都会念儿歌,还经常举行经典诵读比赛。到了五、六年级,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只要看到老师或别人张口说话,就能根据口型,知道别人在说什么,而且可以跟老师直接进行口语交流。到初中毕业,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消除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障碍。

因长期劳累,有一次,汤老师出现尿血,住院期间医生一再叮嘱她要注意休息,但她却在病床上构思、制定了学生住宿卡管理制度,使学校实现了对住宿生的安全管理。汤老师还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不断“充电”,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并撰写研究论文。她的多篇论文分别获得过国家级二等奖和省级一等奖。

2009年,汤筱珍荣获全国特校教师的最高荣誉——“江民特教园丁奖”。获此殊荣的教师全国仅20人。汤筱珍作为江西省唯一代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亲自为她颁发荣誉证书。

吉安县特校的肖琴老师现已50岁,头发已经白了一半。她是2002年从普通小学调到刚创办的县特校工作的,担任智障班教学并当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带到现在的九年级。学生彭优入学时只有6岁半,连路都走不稳,见到任何人都叫“妈妈”。写字时,连笔都握不住。根据彭优的身体状况,肖老师先对她进行身体康复训练,让她走稳路、握稳笔,教她学说话。如今,彭优已长成了大姑娘,文化方面达到了四年级的认知水平,能识、写几千个汉字,还能阅读课外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背书非常流利。她还会在电脑上玩QQ,和网友打字聊天,完全具备了正常人的生活、学习能力。

在特校工作9年多,肖琴老师的头发由黑变白,这9年多比在普通学校工作20年还累。但是,当看到这群连家长都认为无可救药的“傻孩子”,如今不但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具有相当于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肖老师就有一种成就感。

特殊教育必须实行“特事特办”

认识问题仍是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一定要从政治、科学、人道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责任感,采取切实措施,办好特殊教育事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南昌市积极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基本形成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2009年,南昌市政府先后投入1.52亿元,建起了一所“高标准、现代化、花园式”的特殊教育中心,实现了盲童、启音两所学校易地新建办学。中心占地54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划分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大功能区域。

“十一五”以来,南昌市用于改扩建特教学校经费投入近3亿元。东湖区、西湖区、南昌县和新建县分别投入900万元、1100万元、900万元和1000万元新建了特教学校。全市投入3500多万元,启动实施特殊教育基础设施达标工程,为特殊教育学校配足配齐通用教学设备和专用设备,配置普通高中理化生实验室,装备了现代化的校园网络及安防系统等。

南昌的特殊教育着力打造“医教结合、综合康复”教学品牌。南昌市启音学校、培智学校、育智学校等3所学校成为全国“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实验学校(全国仅10所)。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特教学生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使残疾学生回归社会主流,参与正常社会生活,自食其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少年儿童能否接受正常教育,不仅事关其前途命运和无数家庭的幸福安宁,更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业。为此,2011年江西省教育厅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实施。

《实施意见》提出,江西省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要逐年提高。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办学标准。初步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学前三年和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探索残疾人高等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

进一步提高对贫困残疾学生的补助水平。在全省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比照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再增加200元。同时,按照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宗旨,结合本地实际,支持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

从2011年起,江西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6倍。省财政继续安排特殊教育专项资金,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

《实施意见》提出,将组织实施国家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到2015年,人口30万以上以及残疾儿童少年相对较多的县(市、区),要建有一所独立设置的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不足30万人口的县(市、区),在设区市范围内,统筹建设一所或几所特殊教育学校。各设区市应建有一所达标的覆盖全市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的寄宿制听障类特殊教育学校(含高中教育),省会城市建有一所达标的覆盖全省的寄宿制视障类特殊教育学校(含高中教育),保证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义务教育。

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残疾学生将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部)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依托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省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省教育厅将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分级组织全省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全员培训。要做好特殊教育教师配备工作。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工作量大的特点,合理核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配齐教职工,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的需要。

重点建立县(市、区)级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制定规划、确定目标,切实加强对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招收具有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保证随班就读质量。

特殊教育学校应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残疾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建共享。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残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同时,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事业的氛围。加大对特殊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尊重特殊教育教师和残疾人教育工作者的舆论氛围。进一步落实国家捐赠及免税的政策,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支持特殊教育,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向残疾少年儿童献爱心,为特殊教育做实事。

作者:郭影

上一篇:通讯论文下一篇:网络消费行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