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管理

2023-0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传染病防控管理

医院内传染病防控与医院感染管理

[摘要]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管理在医院内传染病防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下一步如何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加强医院内传染病防控作用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方法 通过检索医院感染管理和医院内传染病防控文献,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分析探讨医院感染管理在医院内传染病防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足和改进的措施。 结果 在规章制度上,《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都明确了医院内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医院内的传染病的防控,疫情汇报等工作。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内传染病防控的主要管理单位,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医院内防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执行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医院内传染病疫情的汇报,监督,报告等工作,并且在如SARS,H7N9禽流感等大规模的传染病中发挥着预警、监测等作用。 结论 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监测、报告、预警及监督检查等工作方面的作用,是医院快速有效防治传染病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传染病防控;医院感染管理

[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ospit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WANG Lipi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Management,General Hospital of Tonghua Mining (Group)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Baishan 134300,China

[

[Key wor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疫情及H7N9禽流感的暴发及防治过程,暴露出我国各级各类医院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及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各级卫生管理人员深刻思考的问题[1-2]。2004年12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原卫生部规定的管理制度,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3]。

利用知网、万方医学网、谷歌学术等检索医院感染管理和传染病防控相关的文献,例如2006年原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4年国务院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等来调查医院感染管理的情况[4]。

1 传染病防控是医院感染管理的职责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这两个传染病管理相关的法律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医院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的职责和义务[5-6]。《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规定:医院感染管理科为赋予一定管理职能的业务科室。《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第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必须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应当确定专门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因此,医院感染管理科是CDC在医院的实施单位,是连接医院与CDC的桥梁[7-8]。

2 医院感染管理在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

2.1 监测和疫情报告

医院感染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应对各种突发性传染病及传染病进行监测,预警,并且分析收集医院内感染的数据,进行流行病,病原学调查,然后将疫情汇总报告给CDC。医院感染管理不仅只承担了本院的传染病的防护任务,还通过与地方CDC的联系,为本地区传染病的监控和防护提供辅助作用[9]。

2.2 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做好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的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帮助医务人员建立自我防护意识。执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并且对各科室的消毒情况进行监督管理[10]。医疗废弃物必须严格分类收集,感染性废弃物、病理性废弃物、损伤性废弃物、药物性废弃物及化学性废弃物不得混合存放收集,及时送到医疗垃圾处理中心,避免医疗废物流失,确保医疗安全[11]。

2.3 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十条的要求,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医务人员定期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传染病相关的法律法规,诊疗规范,医院内传染病防控的工作流程等。主要目的是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能力,以及指导患者及其家属防护的能力[11]。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主要职责的第五条是“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而《传染病防治法》提出传染病防治,要突出“预防为主”。

2.4 负责调配传染病防控的物质资源

医院感染管理科还承担着负责医院内防控物备的调配工作,包括紫外线灯,消毒液,防护口罩,防护服等,以备不时需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发生时,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向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及其家属调配医疗防护物资等。

3 加强传染病防控,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体会

3.1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医院内传染病的防控策略

随着SARS、H7N9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的出现,传统的传染病防护策略已经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并且医院感染管理科成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不久,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亟待完善。我们需要根据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我们防治医院内传染病的策略。

3.2 加强重点环节的传染病防控

ICU、手术室、供应室、内镜室、产房、口腔科等是医院感染和传染病发生的重点区域,重点鼓励这些科室的人员参加感染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严格规范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过程,严格规范医疗废弃物的处置过程,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12]。

3.3 传染病的防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传染病的防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院无时无刻都暴露在各种感染源下,坚决杜绝“运动似”消毒防护工作,把传染病的防护工作当作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长期任务来抓。

综上所述,医院传染病防控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的工作内容,防控传染病和降低医院感染率,将大大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项海青.医院疾病预防控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2

[2] 邓惠萍,宋秀玲.加强传染病防护意识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3):38-40.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3] Zhang YL,Meng B.Infectious diseases in a general hospital: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236 outpatient cases[J].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2008,14(6):639-64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S],2001-01-02.

[5] 索继江,邢玉斌,田晓丽,等.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6):532-533.

[6] Bouam S,Girou E,Brun-Buisson,et al.Development of a Web-based 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surveillance of multiresistant orghanisms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s[S]. Proc AMIA Symp,1999:696-700.

[7] 张玉玲.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确保医疗安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0-81.

[8] 钱蒨健,周嫣.实用手术室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S].2006-07-06.

[10] 柯昌文,李柏生, 邓峰,等.建立公共卫生网络实验室有效防控传染病[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 (5): 657-658.

[11] 王陇德.我国重大传染病控制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3):1944-1947.

[12] 田军章,尹春艳.医院应对危机管理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39-41.

(收稿日期:2014-03-15)

作者:王丽萍

第2篇:医院感染管理在医院内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将感染管理应用于医院传染病防控中的干预价值。方法:研究时间选择2020.01-2020.12,以数字盲选法均分2组,将2020.01-2020.06作为实施前(常规组),将2020.07-2020.12作为实施后(观察组),各自选取病历资料100例,分析感染管理实施前后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内传染病感染总发生率比常规组低(x2=5.838,P<0.05)。结论:通过实施感染管理,可有效降低院内传染病感染发生风险,对提升医院传染病防控质量起着积极意义,适宜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

关键词:传染病;感染管理;防控效果;感染发生率

近年来,基于医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背景下,医务人员逐渐开始重视院内感染情况,在医院所开展的各项工作中,预防感染已成为首要工作目标,而感染管理属于传染病防控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强化传染病管理工作,开展预防、管控、统计、检测等,对防治传染病起着重要意义[1]。本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讨应用感染管理的防控效果,现展开具体分析与汇总: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择200例来院就医的患者,组间分组选择数字盲选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病例资料,常规组(实施前):年龄在35~75岁,均龄55.7±10.6岁,男55例,女45例;观察组(实施后):年龄为37~72岁,平均55.4±10.3岁,男女各50例。综合分析2组资料数据(P>0.05),可对比。

1.2方法

常规组未实施感染管理;观察组提供感染管理,内容为:(1)成立一个传染病防控科室,由领导率领组内成员制定感染防控相关措施,对院内感染与病原传播进行全面检测,以此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定期对组内成员展开知识讲座,对于防治感染措施内不合理缓解及时进行纠正,充分落实监管行为,并逐步完善监管机制,以此来规范工作人员操作流程;(2)组织院内工作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定期以例会方式组织医护人员反馈医疗质量,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并做好院内防感染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医护人员防治感染相关操作流程,提升其感染风险防范意识;(3)对于一次性用品强化审查工作,由专人采购并制定严格审查流程,以此来确保质量稳定性及器械安全性;(4)对于医疗废弃物的处理,需严格按照相关流程来处理;对医护人员展开专业知识培训,完善相关分类要求,由处理废弃物的工作人员集中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应记录;(5)由感染科工作人员强化对微生物与消毒情况的管理,定期对医生手部、物体表面及空气进行灭菌与消毒,对于超标情况需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以紫外线灯来杀菌,若情况较为严重,可及时对用品进行更换;(6)按照情况将传染病分类,通常可分作三种类型,即甲类、乙类与丙类;按照病症的危害程度与传染性,可予针对性隔离与防治处理,对于存在甲类与乙类情况,需及时上报至卫生部,并严格落实隔离与护理;对于隔离方式的分类,可分作体液隔离、血液隔离、消化道隔离、呼吸道隔离、严密隔离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隔离方式。

1.3指标观察及判定标准

统计院内传染病感染发生情况。

1.4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以t值表示计量资料,以(x±s)检验,若P<0.05,则检验结果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传染病是严重威胁到人们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其中流感、艾滋病以及乙肝等疾病是较为常见的类型,各个等级的卫生机构与疾控中心联合对传染病展开相关预防工作,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或者是手工方式對传染病进行报道,然而常规管理效果较差,无法达到理想的疾病预防效果[2]。医院感染管理可作为检验医院医疗质量的一项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易影响到医院服务体系,只有强化传染病管控工作,才能起到有效预防及控制传染病发生的作用,对提升医院整体护理质量起着重要意义[3]。本研究中,经比较感染管理实施前后干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院内感染总发生率为3.0%,低于常规组12.0%,可见强化传染病管理与宣教工作,可有效降低传染病病原体超标现象发生,对传播途径进行有效抑制的同时,还能起到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进一步提升医院传染病防控质量,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医院在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时,以感染管理实施干预,可得到确切管控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姚素英.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中护理管理的作用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11):28+27.

[2]魏莲.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2):141-142.

[3]谷名琴,杨勤勤.医院感染管理科在传染病监控中的作用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10):1556-1557.

作者:吴平

第3篇:鳜暴发性传染病防控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了鳜暴发性传染病病原及流行特点,分析了鳜暴发性传染病的症状及病理特征,详细阐述了该病的防控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亲鱼、鱼苗鱼种检疫、水质调控、科学投喂及养殖环境卫生健康管理,对鳜暴发性传染病的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鳜暴发性传染病;苗种检疫;养殖环境卫生健康管理

鳜鱼是近年来黑龙江省养殖产量逐年增加的名特优品种,随着鳜鱼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鳜鱼的病害问题尤其是鳜鱼的病毒性疾病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鳜暴发性传染病又叫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是以脾肾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可引起淡水养殖鳜暴发性死亡,严重危害鳜养殖业发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 鳜暴发性传染病病原及流行特点

鳜暴发性传染病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淡水养殖的鳜中,具有很高死亡率,对鳜养殖业造成很大的威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ISKNV在鳜体内可长期潜伏,流行高峰期鱖在10d内死亡率高达90%左右。在水温25℃~34℃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温度为28℃~30℃,20℃以下呈隐性感染;气候突变和气温升高、水环境恶化是诱发该病大规模流行的重要因素。

该病毒水平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水体经体表感染,另一种是通过饵料鱼感染。如果一个池塘的鳜发病,水体相通的相邻池塘的鳜会接着发病。一旦养殖池塘暴发该病而导致鳜死亡,如果将饵料鱼收集起来卖给其他养殖户,则会导致其他养殖户的鳜接着感染死亡。ISKNV可在亲鱼的精巢和卵巢中检测到,提示该病毒可能存在垂直传播途径。

2 症状和病理特征

2.1 症状

患病鳜头部充血,嘴部四周也出血,眼出血。病鳜嘴张大,呼吸加快加深,失去平衡;部分病鱼鱼体变黑,有时有抽筋样颤动。200g以下的鳜解剖,常见有腹水。脾脏肿大、糜烂、充血,呈紫黑色;肾脏肿大、充血、溃烂,呈暗红色。脾脏、肾脏组织器官表现的特征比较明显而均一性较好,可作为临床检测指标。大部分鱼鳃贫血,呈苍白色,而有时伴有寄生虫寄生或细菌感染呈现出血、腐烂等现象;肝脏有缺血状、土黄色或有淤血点等多种症状;肠内有时充满黄色粘稠物,胆囊肿胀。

2.2 病理特征

受感染的细胞肿大,直径为没有感染细胞的3倍~4倍,细胞核萎缩。该病毒可以感染鳜脾、肾、鳃、心脏、脑、肝、消化道等组织,主要感染脾和肾,导致脾脏和肾脏肿大坏死,出现空洞,并有大量白细胞侵润;在脾脏和头肾组织的细胞质内可观测到大量的病毒颗粒。肾小管和肾小囊的血管球萎缩。其他受感染的组织细胞虽然有少量病毒感染,但病变不明显。受感染鳜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数量升高、白细胞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3 防控技术措施

目前,该病的疫苗处于试验阶段,可行的预防方法是避免鳜鱼接触病毒、科学调控水质及养殖环境卫生健康管理。

3.1 亲鱼、鱼苗鱼种检疫

鱼种场应定期对亲鱼进行检疫,杜绝亲鱼带毒繁殖;对外销鱼苗、鱼种要实施检疫。养殖户在购买鳜鱼种时,应对购买的鳜鱼种进行检疫或询问苗种产地发病历史等,避免购买携带病毒的鳜鱼种。

3.2 采取疫情上报措施

一旦养殖生产中发现疑似鳜暴发性传染病发生,应立即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送样品到有资质实验室进行诊断。同时要采取以下紧急控制措施:(1)立即对养殖场相关鱼池采取隔离措施,限制养殖场病鱼的移动和运输,及时捞出病死鱼并用深埋法或化尸法进行无害化处理。(2)对养殖场内所有工具器皿、池塘尾水进行彻底消毒。(3)彻底清塘,对塘底进行翻塘曝晒,并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3.3 水质调控与科学投喂

进行水质调控、底质改良,消除或降低水体中有毒有害因子,保持水环境健康与稳定,减少鱼体应激。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以及底质改良剂,有效保持养殖水体水环境的稳定。要保持池塘一定的水深,增加水体的自循环和外循环。在疾病高发季节,切忌过度投喂,避免高温条件下长时间投喂,确保鱼体内代谢健康。

3.4 外用药物防治

鳜暴发性传染病发生时,切忌滥用药,滥用药可能导致死亡数量急剧上升。可使用碘制剂,碘制剂包括聚维酮碘、季铵盐络合碘等,其使用浓度为0.3mg/L~0.5mg/L。在鳜暴发性传染病发生时,可以连续泼洒2次~3次,隔天1次。

3.5 养殖期间水体消毒

一些消毒剂可杀死水体中的病毒,养殖期间可以采用水体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尤其养殖用水在进入鱼池前应进行消毒处理,最好设立储水池,先在储水池中进行消毒处理,待水质稳定后,再用此水进行鳜鱼养殖。

3.6 养殖环境卫生健康管理

对所有因患鳜暴发性传染病而死亡的鳜鱼应采用深埋、集中消毒、焚烧等方法进行无公害化处理,避免病原进一步传播。对所有涉及疫病池塘水体、患病鱼体的操作工具应采用高浓度高锰酸钾、碘制剂消毒处理。切忌将患病池塘水体排入进水沟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15年修正)

[2]《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2008年 第1125号)

[3]《染疫水生动物无害化处理规程》SC/T 7015-2011

[4]《动物检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令2010年 第6号)

[5]《水生动物防疫系列宣传图册(一)基本概念和相关法规等》第2版。

(责任编辑:孔令杰)

作者:施录禄

第4篇: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医院是传染病最早发现、最早报告、最早处置的前沿阵地,因此必须强化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的控制治疗措施。

一、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治疗等服务。

二、发现甲类及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疑似患者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三、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人,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四、在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时,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对于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车辆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第5篇: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宝安区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宝安区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包括、晨午检、因病缺课登记及追踪、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聚集场所通风、消毒、个人卫生管理、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及预防接种证查验等管理制度。

一、晨、午检制度

(一)每天统计患病学生人数及情况,确保有疫情立即报告,同时要及时做好清洁消毒、切断传染途径。

(二)卫生室(保健室)是晨检工作的督促管理部门,应具体做好晨检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三)各班主任为本班学生健康情况检查报告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班学生的晨检工作。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做到“一看、二问、三摸、四量”。一看:肤色、有无皮疹、情形;二问:有无腹泻、腹痛、发热等不适症状;三摸:有无发热、发冷;四量:必要时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发现学生有发热(体温超过37.5℃)、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眼结膜充血、腮腺肿大、咳嗽或身体异常等传染病早期症状以及疑似传染病,立即报告校医(保健老师),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作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四)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制度。

1.每天上午10时前,下午3时前班主任要如实、详细报告,实行“零”报告制度。 2.对疑似传染病或确诊传染病患者,责任人要及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送卫生室(保健室),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教育、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3.患水痘、麻疹、风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学生必须回家(或学校专设隔离室)隔离治疗,不得带病上课,直至病情痊愈、隔离期满,凭病愈证明方可回班级上课。在隔离期间,校医(保健教师)、班主任要跟踪了解学生病情好转情况,学生痊愈后出示医院证明并经学校同意后方可回校学习。发热学生退热48小时后才能回校。回校时必须持病历到卫生室(保健室)办理有关手续后才能回课室上课。患有气管炎、胃肠炎等常见病、慢性病的学生,在发病时期,以学生身体健康为主,指导就医,劝其回家休息治疗,不带病上课,以免贻误病情。

4.卫生室(保健室)每天根据“晨午检”情况及时进行汇总,对发热学生、教职工进行列册登记,出现重大疫情或可疑情况时应立即向当地教育、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班主任分别对疑似传染病患的学生进行每日随访、追踪,及时了解其诊治情况。隔离病人做到“二不”(不上课、不外出活动)。因晨、午检不负责任,疏于职守而至校园或班级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有关人员要负相应法律责任。对缓报、瞒报、漏报者,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6.晨、午检时间以外师生中发现有疑似传染病患者,全校师生人人有责任及时报告。

7.一旦发生疫情,校医(保健老师)及时做好登记统计,按要求上报有关部门。当同一个班级、同一楼层或同一宿舍里1天内出现3例或3天内出现有5例及以上发热(体温≥38℃),伴咳嗽、咽痛、肌肉酸痛、头痛等类似流感症状的学生,及时电话报告。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和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教育学生每天晨起后感到不适,要求家长带去医院诊治,不要带病上学。对正在治疗而要求上学的学生及家长要做好说服劝止工作,留在家中治疗休息,隔离期满,痊愈后才能上学。

9.传染病流行期间学校应尽量减少集体活动。发生传染病的班级在该传染病最长潜伏期内,学生要与其他班级学生相对隔离,寄宿生隔离在隔离宿舍,禁止与其他学生用餐、游戏和活动。

二、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

(一)科任老师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上课时发现有学生缺课必须及时了解缺课原因并将了解的情况及时告知班主任。对于因病缺课半天以上,应问明原因,及时填写好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表,及时报告卫生室(保健室)。

(二)学生因事、因病不能到校上课者,应由家长向班主任提出请假,因病请假要出具医院证明。如因突然发病,无法由医院开具证明者,由家长及时向班主任口头请假,事后补交假条或医院证明。

(三)学校疫情报告人每天做好学生因病缺课网络直报。出现传染性疾病时,除做好疫情登记外,应做到早报告、早隔离。并落实教室、宿舍消毒。

(四)学生因病或因事不能到校上课,应立即了解事由或病情,并进行追踪、记录,同时上报卫生室(保健室)。校医接到报告后填报学生缺勤情况,并督促班主任密切关注,及时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三、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一)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实行分类管理。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二)设立传染病报告领导小组及传染病疫情报告人 1.传染病报告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员:

2.传染病疫情报告人

学校校长是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可由学校校医(保健老师)兼任,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校传染病疫情、疑似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工作。 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一旦疫情爆发,疫情报告人应严格遵守层层上报的工作原则,通告疫情。

(三)疫情报告要求

1.严把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做到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3.召集传染病应急小组成员,做好专册登记,统计人数,患者名单、发病日期、班级分布、主要症状、目前状况、接触史等。

4.报告顺序和时间:

班主任→卫生室(保健室)→疫情报告人排查→分管校领导→校领导→疫情报告人→当地疾控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

重大疫情由疫情报告人于1小时内上报疾控中心和教育、卫生行政部门。

5.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卡在卫生室(保健室)保留三年。

四、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一)成立传染病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建立保障机制 1.安全保卫小组 负责人:

职责:在突发时间的前期处置过程中,负责现场警戒、秩序维护、人员疏散等。

2.医疗救护小组 负责人:

职责:组织院前紧急救护,配合专业救护人员救护工作。 3.综合信息小组 负责人:

职责:实时纪录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提供真实材料,按规定拟稿上报。

4.后勤保障小组

负责人:

职责:负责现场救援物资的配送、供给,日常应急物资储备。

(三)实施应急措施

1.及时转送发病、疑似传染病的学生到附近医院诊治。

2.由专人对患者活动过的校区、室内场所进行消毒:擦拭消毒物体表面,对地面进行湿性清扫,喷雾消毒或用紫外线消毒灯对空气进行消毒,并实行室内强制通风。

3.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对易感人群采取预防性应急接种。需要进行隔离的病人、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主动配合卫生部门的医疗措施。

4.建立相对的隔离室,配备防护和消毒设备,发现情况及时上报。

5.在传染病期间,各班指定专人每天向校医(保健老师)报告本班学生的缺课情况、健康状况,班主任要及时查明学生缺课的原因,并保持联系,跟踪管理。

6.加强学校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对人员密集的教室、电脑室、图书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定期进行消毒。

7.未经许可,外来人员来访不得进入校园。在校期间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离校。

8.稳定师生情绪,不得以个人名义向外扩散疫情信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如有新闻媒体要求采访,请向疫情发布权限机构采访,任何个人不得接受采访,避免报道失实。

五、聚集场所开窗通风制度

(一)教室、办公室、宿舍、餐厅、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游泳馆、厕所等学生聚集场所每天定时通风与换气。根据季节和天气的不同,确定换气方式与次数,温暖天气宜实行全日开窗的方式换气;寒冷天气在课前和课间休息期间宜利用教室和走廊的窗户开窗换气,每天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二)发生传染病时通风次数和时间都要增加。上课时做到半数窗户打开,下课全部打开。

(三)有专人负责,每天对各班教室、宿舍等学生学习、生活场所开窗通风换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做好记录,并将其纳入对年级、班级评比的内容。

六、消毒制度

(一)医疗活动室消毒要求 1.诊疗工作前、后要洗手。

2.治疗室、换药室每天早晚各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一次。紫外线灯消毒超过1000小时要更换。观察床用品至少每周清洗消毒一次,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清洗、消毒。

3.体温表(腋表)用有效含氯量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用清水冲洗,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存放于清洁的容器内备用。一用一消毒,消毒液每日更换,盛放体温表的容器应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清洁和消毒。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应达到100﹪,器械浸泡液每周更换一次,并注明更换日期、消毒液名称和浓度。无菌溶液要注明开瓶时间及用法。冰箱消毒保养1次/周,物品放置有序。

4.无菌物品均要写明灭菌日期,有灭菌指示带,灭菌有效期为7天。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开放置。

5.凡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使用后应妥当收集保管,浸泡消毒后进行毁形,按医疗垃圾要求处理。

(二)场所消毒

1.学校食堂的餐厅开窗通风,每日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配餐间每天使用前用紫外线进行一次空气消毒。紫外线灯消毒超过1000小时要更换。

2.季节性传染性疾病流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需对食堂采取医学措施时,必须积极协助相关消毒工作。对教室、功能室、办公室的消毒,可使用有效含氯量500mg/L的消毒液用含氯消毒液喷洒、揩擦。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疫点消毒)要增加消毒次数,可请疾控中心操作或指导下进行,消毒结束后要通风换气。

(三)学校饮水机消毒要求

1.每天安排专人对学校每层楼的饮水机进行卫生清洁、消毒。

2.每台饮水机均由供水商进行检测,定期(三个月或半年一次)为饮水机检修、消毒,并有检修、消毒的时间标识。

3.由饮水机公司定期更换滤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安全、卫生的饮用水饮用。

4.做好饮水机清洁消毒、检测和更换滤芯等工作的日常记录。

(四)消毒灭菌保障措施

1.有消毒灭菌器材,如喷雾器、紫外线消毒灯。

2.有常用必需的消毒药(剂),如过氧乙酸、消毒片等,并定期检查消毒药(剂)有效期限。

3.掌握配制消毒药(剂)浓度及用量技术,准确配制消毒药(剂)浓度及所需消毒液用量。

七、学生个人卫生管理制度

(一)做到七不:不留长指甲、男生不留长发和染发、不喝生水、不挑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画乱涂。

(二)做到四勤:勤洗头、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换衣服。

(三)讲究食品卫生,不吃不清洁的食物;不买路边摊零食;不暴饮暴食。

(四)注意用眼卫生,看书写字姿势端正。不躺着看书,不在强烈的阳光下或光线暗淡的地方看书。不在行驶的车船或行走时看书。用眼时间不能过长。每日要按规定做眼保健操。看书时眼睛与书本要保持三十公分左右的距离。

(五)穿戴要整洁大方。在校不得穿高跟鞋,上体育课不得穿皮鞋,上课禁止戴帽子、穿拖鞋和背心。

(六)早晚刷牙,饭后嗽口,饭前便后要洗手。

八、健康管理制度

(一)每年为师生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卫生室(保健室)是师生健康管理的执行部门。班主任是学生健康管理的责任人。

(二)健康档案属于公有财产,任何人不得占为私有,不得随意撕毁、篡改、损坏。原始材料一律不外借,特殊情况处理需经学校领导书面批准。严格档案管理,要求制度化、规范化,分、年级等类别管理,便于查询,并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1.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1)新学年初为每个新生开展健康体检,对体检中发现有器质性疾病、特殊疾病、体弱病残的学生,要通知和配合学生家长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并做好登记,名单分别交班主任和体育、劳动任课老师,以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给予照顾,实施卫生保健措施。对因故未能按时参加体检的学生,要另行安排时间组织补检,确保体检率达到100%。学生体检率纳入班级卫生工作评估内容。

(2)提供安静、整洁的体检场所,标明体检项目。 (3)组织学生体检前教育,讲解体检的注意事项和体检常识。 (4)使用“学生健康管理软件系统”对学生健康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学生健康管理档案。卫生室(保健室)要妥善管理学生的体检表。学生毕业离校将体检表移交教导处,便于将体检表存入学生档案资料。

(5)设专人整理、统计分析学生健康档案资料,宜每学年编制学生健康状况统计图。

(6)做好学生计划免疫查验证及免疫接种工作。开展学生近视眼、沙眼、龋齿、寄生虫、营养不良、贫血、脊柱弯曲、神经衰弱等常见疾病综合防治工作。

2.教师健康管理制度

(1)指定校医(保健老师)协助安排,定期组织教职员工到医院体检。

(2)承检单位有特殊情况要变更体检日期,应提前三天通知受检学校。

(3)及时反馈体检结果。发现有器质性疾病的教师应配合做好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九、新生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

(一)在办理新生入学(含转学)时,要求家长或监护人必须向学校出示该新生的预防接种证或有效接种证明。

(二)曾接种过疫苗但遗失接种证的,本地学生可在原接种单位找回底册,并补领接种证及验证;异地学生或外来流动学生可回原籍接种单位根据底册,补领接种证,然后在现居住地接种单位进行验证。

(三)入学前必须接种的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或白破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入学必须查验的疫苗种类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等六种疫苗。

(四)发现14岁以内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相应疫苗接种或接种记录不完整、不真实或无预防接种证的学生,将出具书面补种(补证)通知发放并督促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带学生到当地规定的接种单位补种或到原接种单位(发证单位)补证。

(五)无接种证或不能提供任何有效接种证明者,作免疫空白处理,由现居住地接种单位登记造册,发给新证并安排补种。

第6篇: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灵宝职专传染病防控管理组织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校传染病防控及相应保障措施、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疫情处理及学校卫生工作监督管理。

第三条为了有效地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每年制定相应的防治工作计划,并将其列入校工作计划。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成立学校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由一名校领导负责全面工作,并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传染病防治,配备专用的计算机、电话、等通讯工具。

第五条学生科、总务科、教务科承担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六条由专人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对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建立传染病登记册和预防接种登记册。

第七条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宣教,各医务人员定期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第三章 疫情报告制度

第八条校办公室为责任报告单位,负责本校的疫情报告工作。

第九条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十条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上报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

第十一条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进行报告。

第十二条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于第一时间报告办公室,办公室在2小时内向灵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

第四章 发生疫情应急预案

第十三条发现疫情马上启动疫情应急预案。

第十四条在学校传染病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成立防控工作各组织机构,并分工协作。

(一)组织指挥组:负责进行防控工作的协调和组织指挥。

(二)卫生防疫组:负责卫生防疫工作,出现疫情时实施对环境不间断的消毒,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注射,预防用药等。组织对疫区人员的体检、卫生宣教和疫情报告等。

(三)医疗救治组:对发生疫情的病人及疑似病人进行诊断救治,采用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并视具体情况请求上级医院会诊、支援或转诊。

(四)后勤保障组:负责所需药品、器材的采购、供应及生活保障。

第十五条分设隔离病房,用于传染病人的隔离治疗,并由专人进行清扫消毒。

第十六条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和上级统一要求,实施建议学校做出相应的隔离措施。

第十七条建立疫情信息员报告制度,每天向校医室报告前一天的疫情,由办公室负责统计上报。

第五章 预防

第十八条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定期体检。做好新生入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以季节性传染病为重点的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九条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对各班班长进行一定的培训,采取相应的排查措施。 第二十条根据国家和地方法规为学生实施计划免疫,应接种率达100%。

第二十一条对食堂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建立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定期检查。

第二十二条对教室、宿舍等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扫和定期消毒进行监督,并建立相应制度,定期检查。

第7篇: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

此资料大家可以借鉴一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完善更改。所有制度一定要实用。不要流于形式。

学校传染病预防晨检、午检制度

为确保学生健康,在传染病情发生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以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扩散,保障广大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健康,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班班主任为本班学生健康情况检查报告第一责任人。校长为本校教师健康情况检查报告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和卫生员具体负责落实。

二、学生每天早上、下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检查,由班主任负责检查本班学生出勤及健康情况,并将学生健康情况汇总。各班主任每天上午7:50,下午1:50分别清查班级到校人数,及时将因病缺课学生情况填写在班级晨检、午检表登统计上,分别于当天上午8:30,下午2:30以前送报卫生员处。每天早上9:00、下午2:30以前卫生员将一日两次检查情况向分管校长或校长处进行汇报。

三、晨午检中一旦发现学生中有发烧(体温超过37.5℃)、头痛、咳嗽、咽痛、食欲不振、腹泻或呕吐等症状时要密切观察,立即报告学校疾病防控领导小组,将患者送至隔离室,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送往医院就诊。

四、晨午检时间以外师生中发现有可疑症状者全校师生人人有责任及时报告。

五、坚持追踪及电话随访制度。对发热、咳嗽的师生,做到每天追踪了解病情变化及诊治情况,对发现传染疾病患者或疑似病例,应对其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隔离,医学观察7天。各班主任要对发热、咳嗽的学生情况进行追踪,每天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并将患病学生情况及时报学校。

六、实行疫情快报制度,如有疫情班主任应及时向学校报告,再由学校逐级上报。对缓报、瞒报、漏报者,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七、本制度从发布之日起施行。

XX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

根据区教委有关文件精神,为确保我校传染病防控管理工作扎实有效,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人员必须在思想上对传染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 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学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制订《传染病防控工作预案》,并启动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和防控工作预案。

三、严格执行学校门卫管理制度。坚持凭教师证或学生证出入校门和做好来访登记工作,凡患传染病或疑似者,一律禁止进入校园。

四、严格做好因病缺课登记工作。坚持晨检、午检制度,并做好晨检、午检记录。一旦发现发热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学校,与此同时要跟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在第一时间送学生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学生治疗阶段,不得到校,必须痊愈后持县级以上医院的康复证明才能返校就学。学生治疗期间,班主任必须每天跟踪疗情,详细掌握学生的治疗进展并记录在晨检记录本上。

五、做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健康教育课、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对师生加强传染病知识和日常保健意识的宣传教育。做好对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业务培训。

六、做好消毒和开窗通风工作。

学校保证各个教室、功能室、办公室等相对独立、采光通风良好,完善洗手区的建设,同时为每个班配发体温表、口罩、药品及消毒用具和用品,设置专人每天做好消毒和开窗通风工作。

七、按照要求,上报疫情 一旦出现疫情,要及时了解基本情况并迅速报告。班级必须在发现疫情的第一时间上报学校,学校相关负责人向防保科、镇教委、

学校卫生科、疾控中心汇报,同时通过疫情预警系统进行网络报告,积极配合疾控中心做好疫情处理与控制工作。对瞒报、迟报、漏报疫情,并产生不良后果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沙渠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制度

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少年儿童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按照《中华人民

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县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现将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关要求规定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群防群控。健全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

组 长:郭永洪 全面负责。

副组长:***,负责校园卫生消毒、住校生管理。 ***,传染病知识培训、负责食堂管理。 ***,负责疫情报告,晨检汇总。

***,负责饮用水的管理。食堂从业人员晨检。 ***,负责传染病宣传教育。

各班主任,全面负责本班传染病防控工作。

二、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1、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课,

2、充分利用板报、校报、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

3、教育学生做到“四勤”、“四不”、“一报告”。即:勤洗手脸、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不随地吐痰、不喝酒抽烟、不共用毛巾、不要过度紧张和疲劳;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立即报告。

4、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的特点,每期至少集中开展两次以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利用家长会、家长学

校、告家长书等形式,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三、落实学校卫生制度,依法治校常抓不懈

1、建立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每期入学进行一次查验。

2、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及定期体检制度;

3、加强校园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

4、建立教室、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四、落实“四早”措施,确保疫情预防和控制无漏洞、无死角

1、早发现。坚持晨检制度并保持经常化。由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特别是请病假的学生应及时查明病因。对可疑者应及时通知家长带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认。

2、早隔离。建立留观室,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确保其他学生不与之接触。

3、早报告。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报当地疾病控制中心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并按照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做好疫情的登记、分析和整理工作。

4、早治疗。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协助家长及时将病人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或在家隔离治疗,同时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病人所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并做好病因追踪报告。

五、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1、学校卫生条件好坏,直接影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教学用房、宿舍、餐厅要通风良好;食堂建筑、设备及环境要求应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厕所应有冲洗和洗手设施;

2、要为学生提供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3、保证疫情发生时有足够的消毒、防护用品以及应急工作所需的经费。

六、落实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处置有序高效

1、对疫情发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要有人指挥,有人值班,有隔离、消毒、防护、救护等具体措施和物质保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七、加强日常管理,严格责任追究

1、每天开展校园清扫和消毒,并做好记载。

2、加强学生午餐和住校生的管理。

3、派专人每天查看学生教室、食堂、宿舍等人员集中场所的卫生状况,经常检查督促有关责任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并将其工作实绩纳入考核与奖惩中。

4、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责任不到位的情况要予以通报,并责令整改。因工作不力造成后果的,要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学校师生员工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都应立即向校医务室报告。

2、校医务室实行首诊负责制。在发现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时,必要按照规定时限:甲类传染病(包括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6小时内报告;乙类传染病12小时内报告,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向负责传染病管理的校分管领导和区教育局分管领导报告,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向区疾控中心报告。根据传染类别、发病人数、病情等疫情程度,逐级上报。任何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疫情。一经发现将视情节后果追究责任,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晨检制度

1、每日对在校学生和教职工开展晨检,仔细询问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

2、以班为单位,实行班主任督促责任制,及时检查卫生员每日晨检记录并上交至校医务室。在上午第二节课间将缺勤同学的名单和缺勤的原因及时送到医务室,下午缺勤同学的名单和缺勤的原因,在4点钟之前送到医务室。每天有卫生老师汇总统计,以便及时了解学

校每天发生疾病的情况。

3、发热在摄氏38度及以上或患传染病的同学一定要回家看病休息、隔离,病愈后复课必须由卫生老师检查,确认痊愈后方可进教室上课。

三、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1、各班指定专人负责对早晨入校的的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各班均需备有学生缺课登记本,内容、日期、学生姓名、缺课原因、报告校医时间、备注等。

2、各班班主任负责每天的学生缺课登记,因病缺课的调查核实。班主任可委托班干部及时将因病缺课学生名单及具体情况报告校医务室。

3、校医务室对缺勤学生应及时进行追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登记本上,如果是传染病缺课的应填写病名、发病时间、诊断医院及目前在家或医院隔离治疗情况,未明确诊断前,在备注栏填写主要临床表现、症状等。

四、消毒隔离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制定以下制度:

1、一旦发现传染病及时隔离传染病病人。 师生因病隔离,必须是该传染病隔离期满为止,或凭医生的治愈证明方可返校。经校医务室检查核实后方可入校.

2、校医务人员为消毒隔离责任人,负责督导校内落实消毒措施、

检查消毒工作质量。

第8篇: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

遵义市迎红小学传染病防控工作管理制度

根据区教委有关文件精神,为确保我校传染病防控管理工作扎实有效,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学校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人员必须在思想上对传染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 领导小组组长:舒中浪

副组长:李加琴

成员:缪华忠、邓小东、杨朝森、范艺学

二、学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制订《传染病防控工作预案》, 并启动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工作机 制和防控工作预案。

三 、严格执行学校门卫管理制度。坚持凭教师证或学生证出入校门和做好来访登记工作,

凡患传染病或疑似者,一律禁止进入校园。

四、严格做好因病缺课登记工作。坚持晨检、午检制度,并做好晨检、午检记录。一旦发现

发热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学校,与此同时要跟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在第一时间送学生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学生治疗阶段,不得到校,必须痊愈后持县级以上医院的康复证明才能返

校就学。学生治疗期间,班主任必须每天跟踪疗情,详细掌握学生的治疗进展并记录在晨检记录本上。

五、做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健康教育课、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对师生加强传染病知识和日常保健意识的宣传教育。做好对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业务培训。

六、做好消毒和开窗通风工作。

学校保证各个教室、功能室、办公室等相对独立、采光通风良好,完善洗手区的建设,同时为每个班配发体温表、口罩、药品及消毒用具和用品,设置专人每天做好消毒和开窗通风工作。

七、按照要求,上报疫情

第9篇:公共场所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一、建立公共场所传染病防治组织和机构,明确组织分工和职责。

二、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消除各种传染性疾病和其他有碍公共场所传染性疾病对人体的危害。

三、有计划地改造公共场所卫生设施,加强对公共场所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的管理。

四、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发现疫情要及时逐级报告,并做好疫情报告登记。疫情报告告顺序为:顾客或从业人员、部门负责人、企业卫生管理组织、企业负责人、各地卫生监督所、卫生厅(局)。

五、对发生疫情的场所应做到及时消毒,其他场所隔周用有效消毒药剂进行消毒。

六、发现顾客患有传染病,立即进行隔离,配合卫生部门进行妥善处理。

珠海度假村酒店有限公司

- 1 -

上一篇: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下一篇:感动中国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