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歌曲教育

2022-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儿童歌曲教育

民国《音乐教育》杂志儿童歌曲研究

摘要:民国《音乐教育》杂志,对促进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四个部分展开分析,一是从近代儿童歌曲诞生的背景。在符合时代的背景下音乐家创造了许多优秀作品。二是杂志的主要概况。三是对杂志中274首刊载儿童歌曲的分析,。四是研究该杂志对音乐教育的贡献以及对现代儿童歌曲发展的影响。最后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音乐教育》的出现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其作为音乐评论的载体和音乐理论交流的平台,在中国(与西方)的音乐理论研究上做出了表率,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能及时关注到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儿童音乐创作的重要性,对中国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国时期;音乐教育;儿童歌曲

一、近代中国儿童歌曲诞生背景

“学堂乐歌”的兴起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一直到20世纪前期,是学堂乐歌的开端时期。这段时间可以算作我国儿童歌曲创作的萌芽阶段。1898年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国内音乐文化也受到影响,在歌词、技巧、音乐创作形式等方面不同于传统民间音乐。20世纪新音乐发展的最先阶段就是“学堂乐歌”。戊戌变法思潮后,康有为、梁启超宣传以“西方”的样式改造中国社会,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设立新型学校,并提出在学校中设立音乐课叫做“乐歌课”。 1907年,普通学校也开始以教授歌曲和西方的音乐理论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所以我们一般把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校园歌曲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音乐形式上借用西洋曲调、内容上以富国强兵为主,词句表达尽可能通俗。其创作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响应时代发展,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意识到,如果想要阻止西方列强的侵略,就要通过不断学习西方现代社会科学,补短板来缩小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学堂乐歌”的儿歌似乎没有仇恨,而是充满乐趣稚童,这些歌词大多通俗易懂,生动地把儿童的童真、淳朴,生活学习乐趣与抗日救国等民族主义伟大复兴串联发展起来,确切地展现了中国少年儿童积极的精神风貌,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如沈心工《话别》、李叔同《送别》以及劫夫《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等。

二、民国《音乐教育》杂志概况

(一)创立背景及主旨

李叔同在日本创办的《音乐小杂志》出版后,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开始创办音乐期刊,不同领域的各种音乐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发行于世,如:《音乐杂志》、《美育》、《乐艺》、《音乐周刊》等。然而,由于当时战乱和印刷资金不足的困难,使大多数期刊没有持续很长时间。《音乐教育》杂志在创刊之初的定位是在致力于音乐教师教育研究范畴,可是随着稿源质量的提高,订户数目的不断发展增加,杂志已经不仅仅限定于音乐学习教育,而是逐渐成为当时全国各地音乐教育管理工作者讨论音乐热点问题的信息交流平台。其主旨“普及音乐知识,提高欣赏程度,纠正错误观念,供给适用作品”,起到了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打破了一些腐朽的旧观点。

(二)撰稿人及主要内容

要保证杂志的销量,优质的撰稿团队和杂志内容是必要的前提条件。《音乐教育》是数百名知名作曲家、作词家、音乐学者,在五年的出版物中出版的音乐歌曲和文字理论的汇集。在这些供稿人中,有廖辅叔、江定仙、贺绿汀、萧友梅、赵元任等。在翻阅历史文献的过程中大致将杂志中的作品分为:原创、外文作品、西方音乐宗论、中国民间音乐宗论等。这些在文字理论上对中外音乐作品的剖析和论述,是我们对中西方音乐史和音乐教育研究的第一个成果。

《音乐教育》杂志,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经过层层筛选,吸纳了国内外许多的音乐热点问题。基本可分为两大重要部分:乐谱和文論。杂志从创立开始每期都会刊登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作品,前后共计274首,以弥补当时学校音乐教材的不足。这些学生教学歌曲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中国儿童歌曲、艺术歌曲、抗日救亡歌曲、民间歌曲、合唱曲、电影歌曲、器乐曲、学校乐剧等,具有一定的艺术文化特色与价值。 每卷最后都会专门设置“歌曲说明”栏目,既介绍了作品的作者,主题,写作背景,又说明了作品中的重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

但是笔者认为,用于教学的儿童歌曲教材在刊载教学用歌曲时,仅伴有创作背景和重难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儿童的身心各方面还在发育,特别是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在编辑教材时可以采用一些类似“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这种更为形象的方式,或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表演或小游戏,让孩子们更有兴趣的学习,也为老师们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

(三)刊载歌曲概述

整体来看杂志中刊登的曲目,种类繁多、形式多种多样。通过翻阅整理可发现,这些歌曲主要集中在儿童歌曲。

笔者认为刊载的歌曲反映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歌曲的内容与时代相对应。二是中西方音乐创作的融合。

三、民国《音乐教育》杂志刊载儿童歌曲

(一)创作内容

1. 民族元素与西方技法的统一

西方的音乐文化虽然早就传入到中国的宫廷音乐中,但是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影响还是在20世纪时期。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留洋,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也带来了西方的音乐史和音乐创作理论。笔者发现,民国《音乐教育》杂志中刊载的儿童歌曲其在创作技法上借鉴了一些西方音乐文化的优点,又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尤其是一些多声部歌曲,如包恩珠女声二部合唱《中华女儿》等,运用了欧洲的和声学技法,在调式调性上有浓烈的西方色彩,但是歌词内容上符合历史时代背景,贴近儿童心理,将民族元素与西方技法完美融合。

2. 旋律构思与音乐形象的统一

民国《音乐教育》杂志中刊载的的儿童歌曲,内容相比“学堂乐歌”时期更贴近儿童心理。歌词通俗易唱、非常口语化,剧情的发展也符合儿童的理解力。歌曲旋律在构思设计上模仿音乐形象,节奏贴切,从听觉上就能理解作曲家想表达的意境,音乐语言比较简练、生动、明快,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选择题材、构思情节。例如《小鸟和小孩》等,主题新颖,发展自由,结构灵活,崇尚真情实感的流露。

(二)题材内容

1.原创校园歌曲

20世纪新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学堂乐歌”,是专门为新式学堂乐歌课编创的歌曲。笔者通过歌曲整理发现,《音乐教育》杂志为20世纪30年代的中小学生提供音乐教材,因此杂志中的儿童歌曲,很多是以校园生活为内容展开创作,延续了“学堂乐歌”时期的特点,歌词大多通俗易懂,充满乐趣稚童,展现了孩子们的童真、淳朴,生活学习乐趣,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少年儿童积极精的神风貌。如:贺绿汀《吃糖果》等。

2.革命色彩歌曲

杂志发表的儿童作品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变化。20世纪上半叶开始,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九一八”、“七七”事变后,举国上下进入抗日救亡阶段。笔者认为作曲家们为宣传爱国主义思想、鼓舞振奋人心,提升中华民族使命感和危机感。在音乐创作中,歌词围绕当时的历史背景,旋律曲调铿锵有力、气势恢宏,音乐语言通俗生动,风格明快有力,结构短小精悍。黄自《西风的话》等。

3.民歌改编歌曲

由于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音乐教育》杂志提供稿件的音乐家中,在对中国民歌进行创作改编时,会借鉴一些西方音乐文化的优点,使中国民间歌曲在保留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素材的同时,又有了创新发展,还让当时的年轻人更乐于接受,更易于传承,如:刘雪厂改编的《淮南童谣》等。

4.国外音译作品

薛徘徊、江定仙、丰子恺、廖辅叔、缪天瑞等供稿的音乐家中许多都有过留洋的经历,除了学习西方的音乐理论,还将西方流传的优秀儿童歌曲作品带回国音译或重新填词后,刊载在《音乐教育》杂志中,使西方的优秀歌曲在国内的孩子们口中传唱。如华孙译英美儿歌《睡吧》、缪天瑞译英美儿歌《风》等。

(三)体裁分析

1. 独唱曲

独唱作品作为声乐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儿童独唱歌曲是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的一种声乐体裁。《音乐教育》杂志刊登的声乐作品中,数量最多的就是独唱歌曲,其普遍存在音域不宽、旋律简单、结构短小的特点,歌词浅显易懂,适合儿童演唱。如:刘雪厂《金银花》等。

2.童声合唱

《音乐教育》杂志中出现的童声合唱,是近代儿童音乐发展的又一特征。这些歌曲旋律轻快简洁,易于演唱。在20世纪《音乐教育》杂志中刊登的小型儿童合唱谱,有:包恩珠女声二部合唱《中华女儿》、虞安度男声四部合唱《睡狮雄起》等。可见该杂志确实在当时引领社会音乐文化风尚,极具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3.器乐曲

杂志中除了刊登声乐作品之外,还有作曲家们创作的优秀器乐作品。如:李树化《林间》、陆华柏《狩猎》等。

4.儿童乐队用谱

《音乐教育》杂志在每期的分栏中,会刊登一些研究音乐教学法的文章。搭配文章会有一些原创儿童乐队用谱,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增加了教学形式,也增强了教学的效果。如:王沛渝《青莲乐府》、《水仙花圆舞曲》等。

四、总结

为了全面总结民国《音乐教育》杂志儿童歌曲的研究,笔者将从杂志中刊载儿童歌曲对近现代音乐教育意义、对当代中国儿童音乐的创作的启示等两方面加以整理。

(一)意义

民国时期,大多数音乐课堂没有专门的音乐教材,老师们的教授方法多为口口相传,歌曲形式单一。《音乐教育》杂志作为当时最权威的音乐刊物之一,对音乐教育及音乐课程标准都非常关注,许多作品被编入到中小学教科书作为

教材。解决了当时学校音乐教材匮乏的一个难点问题。笔者认为《音乐教育》杂志中刊登的音樂文论、音乐教学法等文章对当时学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管理业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有促进作用,为他们能够提供更多适用于学校课堂教学丰富的实际工作方法以及系统化、多样化的理论基础知识指导。《音乐教育》也成为当时全国各地音乐教育工作者讨论音乐热点问题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些关于教学方法的文章是全国各地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指导,不仅开拓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路,还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形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在音乐教学中遇到的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启示

从20世纪儿童音乐的创作背景来看,我们发现这些歌曲无不与当时的历史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五四运动时期创作出的歌曲,从歌词就能反映“五四”的科学社会民主主义精神。如:萧友梅《“五四”纪念爱国歌》等。抗日救国这一重要时期,儿童歌曲的创作也同样极具中华民族使命感。如:贺绿汀《谁说我们年纪小》等。当时的文化背景是这些儿童音乐产生与发展的载体,也成就了当时儿童音乐文化的繁荣,作曲家们在创作时一定要将音乐与时代的文化背景有效的统一起来,让歌曲更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儿童接受,这才能够促进音乐真正的发展。

从中国儿童歌曲的发展历史脉络来看,杂志中的少儿歌曲继承了“学堂乐歌”中旋律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歌词浅显易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特点,延续了“学堂乐歌”倡导政治性、思想性和儿童生活娱乐性的传统。如向隅《红缨枪》、贺绿汀《谁说我们年纪小》等等。

由此可见,儿童歌曲的创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反映着时代,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儿童歌曲一定要创新,传统的东西要为今天的人民服务,按照儿童的创作手法、欣赏习惯来进行变化。如:田骥改编的绥远民歌《短歌六首》,这套组歌的其中一首后被小提琴演奏家作为小提琴曲《思乡曲》的主题。创新发展的新民歌使音乐艺术进一步沿着民族化、群众化的方向迈进,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也起着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当下儿童歌曲作为儿童美育教育发展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优秀的少儿歌曲越来越能体现出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把研究视角放在儿童身上,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儿童歌曲的创作,我们的国家也应该大力支持优秀儿童歌曲

的创作以及宣传,让更多优秀的作曲家加入到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提高儿童歌曲创作的整体素质,提高儿童歌曲的创作质量。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我们应对儿童歌曲的创作有实足的重视,真正的关心儿童,从孩子们的角度去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用他们的语言去融入到歌声中,创作出儿童喜欢的歌曲,真正起到教育、引导孩子的作用,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更加的纯洁无暇,使他们能在童话的世界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高阳.《音乐教育》期刊对我国音乐教育的贡献[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0(02):110-113.

2陈洁.民国时期的音乐教育[J].钟山风雨,2015(03)

3汪洋.缪天瑞与《音乐教育》[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6):100-103

4于峰.民国时期《音乐教育》期刊的出版研究[J].音乐生活,2019(09):25-29.

5林媛.《音乐教育》杂志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1):101-109.

作者简介:万紫荆(1998.8)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江西九江 ,学历:硕士 ,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所在省、市:江西省南昌市 邮编:330000

作者:万紫荆

第2篇: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中的“儿童歌曲演唱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音乐教学是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音乐活动中,儿歌演唱也是幼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中的“儿童歌曲演唱法”展开探究。

幼师在教学活动中通常要开展各种音乐活动,需要具备较好的演唱、舞蹈以及弹奏能力,其中演唱活动所占比重较大,能够通过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的方式进行表演,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律动感。但是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儿歌演唱能力成为现代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于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这使得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儿童成长阶段的重要环节,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前教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幼儿教师需要重视日常教学活动,而音乐活动则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要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出发,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这样才能够保障幼儿教学活动的科学开展。

现代社会对于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这推动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声乐教师需要认真负责,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强化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传统课堂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学生积极参与声乐教学,学会如何演唱儿歌,从而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学有所用,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带入工作与学习中,这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声乐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与教学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服务于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培养合格的学生,是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重要目的,只有从实际出发,展开科学的声乐教学,才能够实现培养学生演唱能力与表演能力的目的。

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声乐教学专业化水平较高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目标与一般艺术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两者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声乐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很多时候都要求学生利用思维的方式去寻找感觉和技巧,发声原理也比较主观印象化、非常抽象,许多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导致声乐课的教学效率较低。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需要根据学生未来工作的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需要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根据幼儿的发声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声方法,同时其演唱技巧也有别于普通歌曲。例如,著名儿歌《种太阳》表达了儿童想要世界变得更加温暖的美好祝愿,在这首儿歌的演唱中,若过于强调发声方法,或使用美声进行演唱,会导致幼儿失去兴趣,无法引起幼儿的注意。发声训练是声乐课堂的重要内容,要注意把握度,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未来教学的对象是幼儿园的儿童,所表演的曲目是儿歌。试想一下,如果幼师给幼儿园的小朋友演唱流行乐或是英文歌,先不说儿童能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幼儿感不感兴趣还是一回事。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仍有许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发声练习,教育模式与艺术专业差不多,所选曲目也是以歌剧或古典乐为教学内容,这脱离了学前教育的特点,过于注重作品的艺术性。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需要面对的是幼儿,需要演唱的是儿歌,需要选择一些实用型较强的发声曲目,并要加强与儿歌的联系。

(二)教学工作不科学

学生对声乐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声乐课专业知识较多;课时安排少,大课时较多;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教师专业水平较低。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许多教师过于依赖教材,没有积极采用其他方面的教材,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教师很少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课堂氛围沉闷,导致学生对声乐教学的积极性下降。部分学校声乐课安排不合理,一周仅有1次,每次可能刚刚引起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要结束。此外,由于课时少,教师在课堂中需要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各种方面的讲解,包括发声方法、儿歌弹唱等,但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生对于部分抽象内容难以理解,感到十分茫然,长此以往,对于声乐教学的兴趣就会消失。有部分教师为了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灌输式教学法,不关心学生能否学会,只在乎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声乐教学是一种感知性教学,部分感知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这方面通常会感到非常吃力,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往往无法跟上大部队的进度,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教学内容单一

我国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注重理论的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现在提倡师生互动教学法,通过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声乐教学,教师即使讲得再怎么好,也是无用功,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声乐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归纳,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教师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從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许多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课堂教育中过于注重纪律,对学生的要求过高,甚至有些教师会挖苦学生,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不再适用于现代教学,多媒体设备的出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结合现代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中“儿童歌曲演唱法”策略

(一)掌握正确的儿歌演唱方式

声乐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演唱。在教材滞后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儿歌,将儿歌作为声乐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课符合专业特色,并且儿歌发声方式有别于民俗歌曲。在日常教学中,需要以儿歌知识为基础,加强儿歌演唱的内容。音乐活动是幼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幼儿表达自身的喜悦之情。歌唱这一行为对于人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活动,歌唱能够使幼儿身心愉悦,同时能够使其表达自身的情感。歌唱的特点在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声音作为人体的基本功能,不受任何限制,随心所欲,想唱就唱。儿歌演唱方式偏向口语化、亲切化。儿歌的咬字发音要非常清晰,这主要是由于幼儿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的时期,教师的语言和行为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发音不准,很可能影响幼儿的发音。儿歌演唱强调字正腔圆,要求字头、字腹及字尾发音清晰准确,从而形成标准的普通话发音,为幼儿成长建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发音、口型等方面进行规范,对学生的发音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其表达能力。幼儿园的儿童一般在五岁以下,此时听觉、记忆能力较弱,在儿歌演唱时,教师需要用清唱的方式,幼儿才能够准确听到音节。在儿歌演唱时,不能增加难度、矫揉造作,要用简单、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儿歌进行教学,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选材,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要更加贴近幼儿的特点,加强与学前教育的联系。

(二)加强歌唱练习

声乐教学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能够陶冶情操、启迪心灵,促使人们积极向上、抒发情感,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人都喜欢歌唱。一个好的演唱作品能夠振奋人心。声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课程,学生一定要认真对待,同时努力学习。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歌唱能力以及儿歌演唱能力是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可以掌握让幼儿歌唱的能力、表现儿歌形象的能力,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感到美的享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歌唱技能和发声方式,同时要让学生掌握较好的演唱技巧与表现力。儿歌演唱与民俗歌曲有较大的差异,其演唱表达方式更加亲和,这主要是由于幼儿的声音比较稚嫩,而童声具有音高、亮、脆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儿歌演唱特点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幼儿律动感的培养方法,教师要进行重点讲解,告知学生儿歌节奏的掌握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弹自唱,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利用合适的发声方法进行儿歌演唱,让学生学会演唱才是声乐教学的真正目标。在声乐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掌握合理的发声方法和技巧,从而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这是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声乐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短时间就达到很高的水平,需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急功近利,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练习,才能够达到较好的练习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需要锻炼自己的胆量,通过舞台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提高声乐学习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资源

声乐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感觉进行的,例如,教师让学生放开喉咙,用腹部呼吸,这些训练是无法仅凭借言传身教就能够让学生理解的,还要通过更加具象化的方法,通过视频的方式将声乐训练内容展现出来。传统教学模式多利用示范进行教学,但是教师对于歌曲节奏以及风格把握不准确,影响了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软件进行教学,将内容制成视频课件进行播放,将内容具体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学前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音乐教学是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活动,而儿歌演唱是幼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本文主要探究了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中的“儿童歌曲演唱法”。在教学活动中,幼师通常要开展各种音乐活动,必须具备较好的演唱、舞蹈以及弹奏能力,其中演唱活动所占比重较大,幼师要能够通过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的方式进行表演,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律动感。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儿歌演唱能力成为现代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学前教育专业为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而声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保证其在未来工作中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校级课题“声乐技能在儿歌演唱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6YBKJ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张美

第3篇:幼儿教育专业儿童歌曲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探究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专业儿童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是幼儿教育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钢琴即兴伴奏是幼儿教育专业必须专修的课程,同时也是必须具备的技能,要求幼教专业学生在乐理知识、伴奏织体及曲式结构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该门课程。

【关键词】幼儿教育专业;即兴伴奏;儿歌;教学探究;措施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专业教育可以让学生掌握运用专业技能,把专业就业作为核心地位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他们的专业技能。钢琴曲即兴伴奏教学工作,着重于提升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增强幼儿教育专业儿童的即兴编曲能力。在幼儿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占据主要地位,并且幼师的钢琴即兴伴奏专业能力对学前儿童会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对幼儿教育专业儿童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进行思考显得非常重要。

一、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对于幼儿教育专业教学的价值

在我国素质教育深入推动下,幼儿教育素质培养已经被提上日程,丰富多元化的素质文化在逐步代替传统教育方式。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钢琴伴奏是幼儿园中最为常见的伴奏方式,对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较高的钢琴能力水准,幼儿教育专业儿童教育教学中音乐素养的培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老师也应该具备一定能力的音乐技能。

二、幼儿教育专业儿童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存在的问题

即兴伴奏是对弹奏技巧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升华,也是一个充满灵气的个性技能。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幼儿教育专业的儿童学生对音乐理论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所以应该加大对钢琴曲即兴伴奏教学的重视力度,避免幼儿教育专业儿童课程落后情况的出现。钢琴即兴伴奏是学习钢琴的基础课程,钢琴即兴伴奏的课程的发展在我国仍然处于刚起步的阶段,那些音乐课程教材至今还依赖于国外音乐教材的翻译,没有建立属于自己完整的教学体系。

三、对即兴伴奏的探究

(一)即兴伴奏的理论基础因为受到幼儿教育专业的制约,有关幼儿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不可能像高等音乐院校的音乐课程那样拥有一套体系完整课程体系。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仅仅有音乐知识理论的课程,而音乐课程中其他课程却不能正常展开,不能开设的课程包含和声课、音乐作品分析课等诸多课程,而这些不能开设的课程恰恰是引领学生能够真正走入音乐世界的桥梁。大多数的学前钢琴曲即兴伴奏课程安排都是先让学生了解歌曲即兴伴奏,为日后的即兴伴奏夯实基础。但是,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认知还是不够的,老师应该多多和学生交流,传授学生一些有用的口诀,帮助学生扫除知识认知障碍。

(二)即兴伴奏的演奏方法即兴伴奏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学习即兴伴奏贵在坚持,重在对伴奏方法的反复练习和对时间的掌控。一步登天、一蹴而就的学习即兴伴奏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极为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多个音乐作品的练习也是不可能提高演奏水平的方法,然而采用最为简单化、典型化的手法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所有的儿歌构造都是偏向结构单一、篇幅较小、咬齿清晰这三个方面,可以运用最为简单的典型伴奏音型将儿童歌曲很好地演奏出来。

四、幼儿教育专业儿童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措施

(一)将钢琴即兴伴奏与歌曲弹唱教学相互融合想要提高现实情况下学生的应变能力,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就要着重将歌曲弹唱教学融入到钢琴即兴伴奏之中,清楚地了解并阐述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在歌曲弹唱教学中锻炼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歌曲弹唱能力,实现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和学生歌曲弹唱能力的同时锻炼与进步。

(二)加强对学生钢琴即兴伴奏技能技巧的培养组织良好的儿童音乐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老师要熟悉全面的儿童歌曲的相关知识,掌握儿童歌曲的节奏和声速,还要有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来处理歌曲的本领。从学校幼儿教育机构特殊性的职业需要的角度来看,想要训练出具有优秀教师资格的钢琴教师,幼儿教育机构专业的教学必须增强培养学生钢琴的即兴伴奏能力以及相关技能技巧,结合教师现实教学工作中的一些要求和问题,加强对学生独立更改曲目音律、调节音乐声调等能力的锻炼,促进学生对儿童歌曲进行钢琴即兴伴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是教师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能力。改革与实践的研究都是不可避免的大事,幼儿教育专业想要高效地提高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就要认清钢琴即兴的价值,解决各类问题,并且将钢琴即兴伴奏与其他音乐教学相互融合,提高学生实践应用以及应变能力;加强对学生钢琴即兴伴奏技巧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法提高效率;将优化学校教育教导评价系统,实现在提高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实力,最终使幼儿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不断发展进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沧海.幼儿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教学的实践研究[J].大众文艺,2015,(2):243-244.

[2]周珊珊.淺谈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歌曲即兴弹唱能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1):250.

作者:卢丹琳

第4篇:儿童歌曲教育(推荐)

激发情感,体验情感

——儿童歌曲教育情感化初探

竞存小学 赵刚英

一、问题的提出

在音乐学科教育目标中,情感目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情感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教学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形式,其重要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感的抒发、情感的交流、情感的激发,始终蕴含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之中。常听一些老师犯愁,想不通为什么人家学校的学生唱起歌来很动听,而自己的学生唱起歌来总是直白白的,要求他们唱得有感情一点呢,他们就大声喊唱;叫他们轻一点呢,就变得有气无力;叫他们唱得活泼愉快些呢,哇——,又是扯着嗓子喊唱起来。这些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当然有其声音的位置、气息控制的因素,但更直接的原因还是属于情感没到位。那么针对我在儿童歌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演唱时出现的种种状况,尝试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以期望教学能有质的改观。

二、研究的概况

(一)概念界定

教学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情感性原则既把调动、感化、激发学生的情感作为手段,同时又把培养各种情感,特别是高级社会情感作为教学的目标。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的多,能更直接有力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牢牢把握情感性原则,会有效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使其在情感的勃发与激励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二)研究的目的

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创造民主和谐、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实现与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为特征的主体性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音乐歌曲教学的审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心灵的陶冶正是在多次这样的情感体验之中来完成的。“动之以情”是一般的教育手段,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逻辑认识的积累发展了智力,情感体验的积淀则升华了精神。作为艺术审美的音乐教学,无疑要按照音乐善于

1 抒发情感的特点来进行。

三、具体的研究情况

(一)改造自我,营造上音乐课良好心情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良好的心境会使儿童在充满情趣、动机勃发和积极主动状态下进行学习。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早已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所重视,以至被称为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所以,有学者指出要把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作为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因此,在研究的最初,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为学生营造上音乐课的良好心境。

1、营造一个“自由王国”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获得创造的条件才能大胆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大胆的提出问题。要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往往需要良好的心境。儿童如同一株花苗,要浇之以爱,灌之以鼓励,她才能绽放美艳的花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一改以往的教学作风,尽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王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活跃状态。实验一开始,我将我们的音乐室略做装扮,顶上挂上了彩带、气球,墙上贴上了学生喜爱的漫画人物及学生自己的各类作品、还有学生平时送给我的自制的卡片等,装饰时,我要求学生和我一起动手,让他们感觉自己是主人,为自己的家做装修。对学生的座位安排我也做了很大的改变,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搭配同桌。对于低年级学生我索性让学生搬离座位的束缚,师生一起席地而座。这样,让学生明显感到音乐课相对于别的课而言自由多了,同时也感受到仿佛在自己家般自在,这样一来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他们学得主动,学得开心。

2、营造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

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是平等。作为教师应拒绝一切非教育因素的干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保持同一水平线上的心理接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一同探讨。这时候,教师与学生共存于一个学习整体内,而不是分离的关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有“我们”一起感受、表达和表现音乐的 2 感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师生共同成为学习的主人。此时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一体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为学生所关注。

课堂中,我力求保持微笑,总是面带笑容,娓娓道来,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人人都喜欢看别人的笑脸,更何况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每次音乐课,学生进入教室,不管是行军律动入教室,还是小鸟飞入教室,我都是保持与他们一起动起来,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我常常用我的一个小动作,例如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膀、一个赞许的眼神等,同时通过我的微笑消除了学生对我的生疏感、惧怕感,增强其自信心,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二)运用多彩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喜爱

课堂上的导入是教师在新课或教学新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课程的行为。一段精彩的导入,往往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让歌曲吸引学生,我尝试用多变的、多样的方法导入各首歌中。

1、旋律导入法

旋律是歌曲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古今中外有无数音乐家信奉“旋律至上”名言,特别是在浪漫主意时期,浪漫派的音乐家更是将旋律放在无可比拟的位置。即使在今天,也时时被用作音乐的代名词。旋律是无比神奇的,优美的旋律令人心旷神怡,叹息“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激进的旋律使人奋发进取,“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生命的火花”;悲伤的旋律有令“江州司马湿青衫”。优美的旋律不但可以启发人们无穷的遐想,更可以让孩子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任意驰聘。在教唱《欢乐的啦啦歌》时,我发现这首歌没有歌词的变化,仅有旋律的变化,于是在学生没有接触歌曲之前,我先弹奏旋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并且用你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结果,很多孩子做出了许多出乎我意料的动作:爬楼梯、蛇游行、波浪起伏等等,真是令我大开眼界。然后我再出示歌谱,学生发现,原来歌曲的旋律线这么相似,音乐的进行平稳好唱,便兴高采烈的学了起来。

2、节奏导入法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美国哈佛大学音乐系副主任辟斯顿曾经这样科学的去理解节奏的本质:节奏是时间关系与力度关系的不同组合。舒展宽松的节奏可以表达宁静平稳的心情。例如很多的校园歌曲就如此;而密集紧凑的节奏则可以表达一种激动、不安的情绪。例如在电影中,时常用小军鼓敲出密集地节奏来渲染一 3 种紧张地气氛。因此在教学歌曲时,我也时常根据其特点,适当地从节奏来导入歌曲,更让孩子们领会出歌曲想要表达的意义。如在学习《共产儿童团歌》为例,歌曲最有特点的节奏为x xx x x,那么在导入时我先让学生听歌曲的伴奏带,分辨出各种乐器演奏出的节奏,并挑出一种最典型的节奏来,大家一起拍一拍。学生很快就能选到歌曲最典型的那种节奏,而且因为伴奏带的不断重复,增加了孩子们的无意注意,让他们很容易就记住这个节奏,因此他们很快就能把这个节奏拍出来,解决了这一难点。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了解了这首类似“进行曲”的特点。

3、音乐形象导入法

与文学艺术相比,音乐可成为非语言的艺术。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色彩等等来表现,它虽然不能表达“五个小鸡”这种具体的量化词,却能让人“看见”一群毛茸茸及其可爱的小鸡。《狮王进行曲》中威风凛凛的狮王形象;《调皮的小闹钟》中那个自以为是、自作主张的淘气闹钟;《百鸟引》中一只只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歌唱自由飞翔的鸟儿,以及《动物狂欢节》里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无一不栩栩如生,令人身临其境,在音乐课的歌曲教学中同样可以用这种方法导入学习。例如在学习歌曲《小奶牛》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唱,感受3/4轻轻摇曳的音乐形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仿佛他们在干什么,而后再做做动作,把它表现出来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歌曲所营造的意境。

另外我还尝试用谜语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不同的多样的方法,其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与情感。“兴趣是人跨进艺术殿堂的敲门砖”。据“音乐周报”的调查显示:100%的同学喜欢音乐,但80%的同学不喜欢上音乐课。所以,我觉得教学中应该就音乐本身入手,让学生去理解音乐,感受到音乐并非那么神秘,是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的艺术。

(三)鼓励学生展开音乐想象,体验歌曲情感

“音乐想象”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音乐由抽象感受到形象感受的一座桥梁。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接受言语能力差,感受音乐能力不强,给唱歌课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我认为必须在逐步扩大学生音乐视野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歌曲中词与曲的联系,做好抽象感受与形象感受之间的过渡,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 4 内含,达到审美的目的。

1、简介歌曲创作背景是“音乐想象”的先导。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常有特殊的创作背景,有些歌曲还具有创作的故事或创作花絮。如果在学唱歌曲前把它们简要地介绍给学生,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音乐想象”的空间里。例如在教《卖报歌》时,我把音乐家聂耳当年在上海认识了一个叫“小毛头”的报童,了解到他的生活十分艰难后,写下这首歌的一段经历讲给学生听。通过介绍,让学生体会到报童无依无靠,吃不饱、穿不暖的滋味,想象一下报童忍着饥饿和内心痛苦,在凄风苦雨中奔跑叫卖的情景。从而在学生心田里埋下对报童无比同情之感,为接下来学唱时展开“音乐想象”作好先导与准备。又如,学唱《国歌》时,可以讲讲成千成万英雄冒着敌人的炮火、高举红旗冲向前的场面,可以描绘千万民众跟着共产党前赴后继、奋起抗战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情景,然后在乐声中予以体现、升华,开展丰富的“音乐想象”,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歌词教学是“音乐想象”的基础

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小学音乐课本里所选歌曲的歌词大都鲜明生动,是内容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表情地朗诵歌词,细致地分析、体会歌词,吟诵歌词,可以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唱歌曲,学生就会把文字描写的形象与音乐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展开“音乐想象”。例如第三册音乐教材中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既叙事,又抒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学时,通过对歌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了解到了一个王二小把敌人引入我军埋伏圈的生动故事,脑海中会出现一幅二小悲壮牺牲的情景,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演唱时不同的感情处理。教学实践证明,由于重视了歌词教学,打开了学生“音乐想象”的大门。学生每每唱到“„„可怜他死得这样惨”时,都热泪盈眶,仿佛看到小英雄王二小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鲜血染红了大地的情景,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

3、课本插图是“音乐想象”的凭借。

5 音乐课本中的插图,是最直观的教具。它把歌曲的主要内容通过视觉形象地表现出来,符合儿童对形象事物乐于接受、容易理解的认识特点。在儿童音乐思维形象化中,插图起到了催化作用,直接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本插图的作用。如《小小的船》这一课,彩色插图上画着一个小女孩坐在月船上邀游星空,全图充满了幻想的童话色彩,富有儿童情趣。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边唱边看彩色插图。在彩图的视觉作用下,随着美妙的旋律,学生的思维就会很快进入神秘的夜空,插上“音乐想象”的翅膀,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那个女孩,正遨游在蔚蓝的夜空,触摸皎洁明月,聆听星星间的轻声交谈,呼吸宇宙间的清新空气„„又如,学习《草原上》这一课时,重视观看彩色插图,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学生音乐思维形象化,帮助学生感受优美、广阔的草原音调。从而把学生带入那美丽的边疆草原上,仿佛自己穿上了草原小骑手的骑士服、右手挥舞着皮鞭,左手拉紧缰绳正奔驰赛跑„„

唱歌教学中,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得以发挥,当他们真正身临其境时,情感就已经自然而然地产生,教学活动就会顺畅许多,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也就方便许多。

(四)建立小组创编机智,在创编中对歌曲情感得以升华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在学生对歌曲展开了音乐想象的基础上我又给学生分了学习小组,让他们根据歌曲内容任意地创演唱方式、编小品、排舞蹈,更有学生可以搞更加高深点的——演话剧等等。

在学生进行创编时,我通常只是静静的站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观望学生的动态,也同时担当一个咨询员的角色。这里教师表面上是完全放手了,其实此中的工作是教师的重头要务,适当地指导、适时地点拨都能使学生的活动更加丰富而有质感。

当小组展示时,教师中肯的评价及关键的点评是学生下次活动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还要用真挚的情感、激励的话语感染不善表现的学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建议、安排他所表现的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轻松、自然的表现自己。

四、一些收获

6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先前的、传统的、呆板的、死气沉沉的歌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

(一)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以往的歌曲教学通常就是老师不厌其烦地教、学生枯燥无味地学。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诱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而运用变幻不同的导入方式、进而鼓励想象空间的展开、最后开展小组活动这一系列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发挥最佳学习效率。

(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很大的进步

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试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了很大的进步,基于每次歌曲结束,都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表演,在比赛表演中又通常会有很大动力与激情,于是学生往往喜欢在课前做了很好的预习,这样,比赛一次比一次精彩,场面一次比一次热烈。

(三)师生间的关系更融洽了

在研究活动中,学生自然的愿意亲近教师了,有时请老师和他们合作表演;而教师也时常与学生能平等的交谈嬉戏,师生间的关系更融洽和谐了。

五、一点遗憾

在本次的课题研究中,虽然我有一定的收获,但同时我也不时感到自己本身由于不是音乐专业人员出生,有很多时候感到力不从心,感到自己本身知识的匮乏,面对学生有时颇具专业性的提问感到茫然。看来,为自己充电已经迫在眉睫!

第5篇:儿童哲学与儿童教育论文

尊重儿童的世界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童年的秘密》是20世纪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这本书研究了六岁以下儿童的心理发展及特点,列举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例子,分析了幼儿心理歧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冲突,论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职责。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在导论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不得不说,儿童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怎样才能对儿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幼教所面对的是一个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生机勃勃,充满动力的,却不善于以成年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体。很多时候,我们对儿童的行为很难理解,甚至无法理解,也往往会对儿童的行为采用不合适的教育方法。

读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成人与而儿童冲突的这一部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因为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它压垮”。在成人的严重,孩子热衷于一些十分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成人们会为此感到不可理喻,并且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而且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确实很有益的,而且是有趣的。他们能够从中得到满足感。蒙台梭利正是很好的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专门做了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这些蒙氏活动材料,让孩子在“工作”中探索发现和创造。教师作为孩子活动的间接指导者,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更多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书中有一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蒙台梭利在书中讲述了成人是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成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戴全部由父母代劳。

前段时间坐公交车时,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年轻妈妈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当众训斥她的孩子,先是对着孩子的脸打了几巴掌,孩子捂着脸哭了,看到孩子低头捂脸哭泣,那位妈妈又不依不饶地更大声训斥他,想通过权威的方式让他止哭,大人的“蛮横无理”的吼声,孩子委屈恐惧的哭泣声,让我的心一直在疼,我多希望那位妈妈能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她或许不知道自己这样的方式会对年幼的儿子今后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甚至给孩子无忧的童年生活落下了阴影。稳定

的生活保障对于一个孩子的童年来说,最要紧的是孩子能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想到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成人对儿童的态度就好像他们是儿童的造物主。成人认为他们自己永远正确,儿童要以他们为榜样,所有儿童的行为与自己相左的都是错误的。这种态度在潜意识上抹杀了儿童的个性,而成人却还自以为热心。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究开始慢慢消失。

成人总是无意识忽视 “儿童的精神”,与儿童相比,成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儿童,照顾和引导孩童,所以对儿童的错误理解越来越糊涂。因此解决的方法首先是成人要知道:他们错了。正如书中所说:解决儿童与成人的冲突问题的关键在于成人要具有认识到阻碍他们真正“理解”儿童和尚未意识到的错误,这种心理准备。

总体看来,这本书首先大力的批判了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旧教育,提倡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同时对儿童心灵的秘密进行了探索,促使人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而且,本书也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尤其是对像我一样的门外汉来说,大量举例也使得这本书更加易读、易懂。

儿童的世界非常复杂,成年人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但是,读了蒙台梭利的书,让我收获很多,其实只要多留心,认真揣摩儿童的成长过程,一定会探索出最好的儿童教育方式,使得儿童时期的成长发育更加顺利,从而成长为一名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成年人。

《童年的秘密》让人们了解到,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而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应是理解、尊重儿童,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儿童实现自身的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

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而轻视游戏的作用,把游戏仅视为闲暇时的一种快乐的消遣;过分强调教具的价值,而贬低玩具的价值;具有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方法的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利用、改造和创新。

第6篇:《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读书笔记

寒假里学习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范范一翻,发现里面云集了各种新颖的教育观点和理论。书中条理清晰的向我们娓娓道来:什么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化。再一一列举了儿童教育的近现代观点,将近代的各大教育学家的理论和实践行为详细的展现了出来,真是受益匪浅。

特别是里面的一个观点吸引了我的注意:儿童崇拜。乍一听觉得很是新鲜。这是不是把儿童捧上了天?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下去。原来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未必不知道儿童淘气的一面。只是他们又发现了儿童生活的另一面,这是超出成人的一面,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一面。

回想自己工作8年来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孩子们的纯净目光;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孩子们的善良之心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快乐。还记得在语言科学类活动中,孩子们的精彩回答往往会成为下一个生成的新主题内容;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稚嫩的笔绘制出了似大师般美轮美奂的作品。特别是有几次,我身体情况欠佳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我的异样,纷纷上前问候:老师你好点了没有;老师我帮你捶捶背吧!老师你要多喝水哦!一句句温馨的关怀话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温暖。

我想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不是说要否定儿童继续成长,否认儿童的成长需要成人的帮助。只是他们从儿童的生命中窥出了天机,因而由衷的发出感叹的言辞、崇拜的的话语。我们应该从中感悟其中的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和认识。我们在任何一次对儿童某一方面的发现都能唤起一种儿童崇拜。因此让我们努力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吧,让我们欣赏孩子们的生命吧,让我们谦逊的向孩子学习吧,让我们真诚的崇拜儿童吧。

第7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名词解释 1.计数活动:

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儿童掌握计数活动的过程是掌握最初数概念的过程。儿童学习计数一般经过以下过程:

1)计数内容方面

口头数数一按物点数一说出总数

儿童计数活动的发展经历一个口头数数一按物点数一说出总数的过程。

2)计数动作方面

计数活动的动作主要有手的动作和语言的动作。计数活动中的这两部分动作的发展过程如下:动作水平上的点数一视觉的或听觉的点数;有声的语言动作一无声的默数

2.讲解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3.数的守恒:

1) 通过操作活动,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数数,能够不受大小、颜色、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10以内的 数。

3、)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进一步理解数的概念,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4.分类:

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把无规律的事物分为有规律的.按照不同的特点分类事物,使事物更有规律!

5. 感知集合教育

是在不教给幼儿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其元素,使幼儿对什么是集合和元素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学会用对应的办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多少,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内容与方法中渗透集合、子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集合思想。

二、简答题

1.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指导要求:

1) 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2)遵从小组内共同的目标与约定,提供充裕的小组交流的时空

3)直言无忌与从善如流,组内交流,组际竞争

4)角色的轮换,维护小组平等机制

5)小组评价,增强小组归属感

6)教师平等参与成为组内一员

2.幼儿教学教育总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样的幼儿教育活动,推动幼儿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适应改革的需要,克服困难,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家长、为社区服务。

工作目标

1)抓队伍建设,促综合素质提高

2)抓特色研究,促办园声誉提高

3)抓班级管理,促保教质量提高

3.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对话:

拿1+1=2例子来说:

老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数学,今天老师带了两个苹果,现在被老师吃掉一个了,还剩几个啊?

幼儿:一个。

老师:那如果老师再拿一个苹果出来,那还剩几个啊、?

幼儿:两个。

老师:那么现在老师问你们,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那么一加一等于多少啊? 幼儿:二!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棒!

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慢慢的去引导幼儿对事物的认真,从而引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4.幼儿教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1)别再忽视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数学是脑力激荡、智能提升课程!数学好-其他学科自然好!当幼童的数学程度表现优越时,也表示幼童之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理解力、分析能力、变通力、反应力、思考能力、逻辑推理等智能发展也在提升。

2)突破传统与现状

长久以来,错误的认知观念,低估幼童的数学认知能力,框限了幼童的数学认知发展;还有错误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在学习路途多走了许多冤枉路,白白浪费时光与金钱!现在我们必须终止错误的认知观念与错误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的数学潜能可以得到激发与良好发展!

3)摒除传统偏见

偏见1:以数数来认数,没有以感觉教育为基础;

偏见2:画蛇添足的教学,例铅笔

1、白鹅

2、蝴蝶3……等;

偏见3:以扳手指作计算,缺少具体教具探索建构操作;

偏见4:偏重计算速度与结果,以为计算能力等于数学能力;

偏见5:齐头式的教材与教学,忽视幼童差异发展;

偏见6:低估与否定幼童的数学认知能力;

4)快乐的学习

5、幼儿数学教育原

1)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 :这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数学是一种能力;其次,数学是一种思考方式,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能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2)数学学习方式要发生转变

一种是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到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另一种是从符号为主的学习到实 际意义为主的学习。

3)在生活中学习

应有机地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活动的整体成效。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

4)科学和数学融为一体的原则

首先科学探究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在较好的完成了科学探究在这方面的工作,幼儿才能更好的投身到数学教育的活动中去,满足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三、活动设计

比较厚薄

适合4~5岁的幼儿

活动计划: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厚薄。

2、能将五六个物体按照厚薄的差异进京正排序和逆排序。

活动准备:

1、厚、薄不同的三本书。

2、厚薄不同的饼干片、黄瓜片、积木等。

3、幼儿操作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直接实物比较,初步感受物体的厚薄

1、出示两本厚薄不同的两本书,让幼儿通过比较说出哪本书厚,哪本书薄?

2、出示第三本书,那它呢?比谁厚?比谁薄?(引出比较是具有相对性的)

3、出示厚薄不同的4块饼干片,请幼儿说出哪个最薄?哪个最厚?并请幼儿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排列。

二、幼儿分组操作

1、幼儿按照厚薄不同,给积木进行从薄到厚或者从厚到薄的顺序排列。

2、幼儿按照指令迅速寻找最薄或者最厚的积木。

三、幼儿集体操作

1、分发幼儿操作图标,请幼儿按照要求圈出最厚与最薄的物体。

2、教师讲解与评价。

第8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大纲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学科性质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及其教育规律,又是一门偏重于教学法的,以培养高师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的学科。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运用性。

二、本大纲编写的特点

(一)理论性。本大纲吸收现代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最新研究成果,并借鉴国内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的理论。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二)注重从高师教育的角度确立体系,将幼儿数概念形成与认知规律与学前数学教育任务、内容、方法紧密结合,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三)突出强调学前数学教育在发展幼儿思维和初步数学能力训练的作用。

(四)针对性。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该大纲力求运用认知发展理论组织选择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形象和构图等,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所突破。以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要求。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必须使学生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懂得并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基本教育原理。

2、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点,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好地理论素养。

3、创造条件学习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组织和实施数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自觉地把知识、理论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任务、途径和基本方法。

2、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

3、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培养。

五、教学方法建议

1、根据该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可采用研究,讲授,训练三结合教学模式,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保证大专教育水平的同时,加强教育能力训练。二者在教学时间分配上约为5:3。

2、为提高能力训练效果,宜组织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实践能力。

3、考核形式:教育能力考核、知识理论考试结合。

4、在知识点上,要贯彻新“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六、主要参考书目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北师大版 林嘉绥、李丹玲著;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华东师大版 金浩主编;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家教委;

4、《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南京师大版。

七、教学时间:56课时。总学时56课时

章 次

课 题 名 称

课时量

第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用任务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2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记录、记录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第六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第七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5

第八章

学前儿童量的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第九章

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5

第十章 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3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对时间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3

组织数学活动能力集中训练

复习、机动

第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及任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懂得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学前儿童的生活中以及在入学准备教育的重要意义。

2、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一、数学是儿童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养之一。

二、向学前儿童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认识客观事物的需要。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他们后继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四、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对幼儿进行数学的启蒙教育,在学习初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中发展幼儿的思维,为入学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

一、让学前儿童获得一些简单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

(一)幼儿学习的简单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感知集合及元素;认识10以内数和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初步学到10以内加减法;初浅的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初步认识常见的量,以及空间方位和时间方面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初步技能主要有:对应、计数、简单的加减、自然测量等。

(三)幼儿学习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 与小学数学有很大区别。

(四)幼儿接受简单的数学知识的可能性。

二、发展学前儿童思维能力

(一)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充分依靠幼儿的形象思维,促进幼儿思维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三)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兴趣和发现数学天赋,为此:

(一)选择适合幼儿水平的学习内容。

(二)有能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活动的活动形式和数学方法。

(三)提供丰富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和数学形式的新颖性。

(四)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创设数学教育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以上几方面的任务、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和渗透,而且在同一教育活动过程中实现。)

思考与练习(略)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选择组织有目的性和科学性的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

2、全面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体系,分析并把握各年龄班教育内容相互间逻辑联系。

3、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中的关于数量关系的知识。

第一节 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是实现我幼儿数学教育任务的媒介和重要保证,也是教师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依据。)

一、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任务的要求

二、遵循数学知识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

三、符合学前儿童数学要领认知发民遥规律和特点

四、符合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为为入学作准备的需要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项目及范围

(一)感知集合

(二)10以内的数

(三)10以内的加减法

(四)简单的几休整形体知识

(五)量的初步知识

(六)自然测量

(七)时间的初步知识

二、各年龄班数学教育内容

(一)小班:

(感知集合、10以内的数、量的知识、几何图形、空间方法、时间。)

(二)中班:

(感知集合、10以内的数、量的知识、几何图形、空间方位、时间。)

(三)大班

(感知集合、1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减、量的知识、几何形体、空间方位、时间。)

第三节 数量关系与幼儿思维发展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中包含的主要数量关系

(一)小班

1和许多关系 对应关系 大小、多少关系。

(二)中班

10以内数中的相邻两数的关系 等量关系 守恒关系 可逆关系。

(三)大班 等量关系 守恒关系 可逆关系 等差关系和相对关系 互补关系 互换关系 传递关系 包含关系 函数关系。

二、数量关系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有力因素

数量关系反映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

第四节 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介

一、前苏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析

二、美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析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幼儿数学教育有哪些途径及各自特点?

2、理解幼儿数学教育基本方法的涵义及掌握的要求,重在掌握如何运用这些基本的要求

3、组织一次见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幼儿数学教育活动途径、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

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是实施数学教育所采用的活动形式。

一、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

它是由教师组织或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幼儿参加的数学活动。它有两大型:

(一)教师预定的数学活动:

(二)儿童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

二、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运用游戏形式,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活动过程。

三、其他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教育。

四、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为实现教育目标和教育任何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幼儿学的方法 的有机统一。

一、操作法

(一)操作法的涵义及分类

1、涵义: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发现,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

2、操作法的分类:

3、操作法的依据及其价值

(二)运用操作法应注意:

二、游戏法

(一)游戏法的涵义

游戏法是根据幼儿喜爱游戏的天性和思维的特性组织数学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游戏法是以幼儿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二)数学游戏的类型

(三)开展数学教育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三、比较法

(一)比较法的含义

比较法是通过对两个(组)或两个(两组)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比较法的种类

(三)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数学教育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四、启发探索法

(一)启发探索法的含义

启发探索法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他们去探索并获得新的知识。

(二)运用启发式探索法应注意的问题:

五、讲解演示法

(一)讲解演示法的含义

讲解演示法是教师向幼儿展示直观教具并配合以口头讲解,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技能或规则,具体地呈现出来的教育方法。即边讲解边演示。

(二)运用讲解演示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六、归纳法和演绎法

(一)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含义

1、幼儿数学归纳法是指在幼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

2、幼儿数学演绎法是指幼儿运用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推理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

(二)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时应注意:

七、运用以上数学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是:

(一)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二)教师起主导作用。

第四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计划和记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制订数学教育学期计划的步骤和内容,并实践制订学期计划。

2、懂得设计具体数学活动计划的结构、内容,运用练习形式让学生自选内容设计一次数学活动计划。

3、明确数学教育记录的意义和要求。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计划

一、学期计划

(一)什么是学期计划

(二)学期计划的内容及步骤

(三)制定周进度计划的步骤

二、数学活动计划

(一)名称

(二)目的

(三)准备

(四)过程

三、其他数学活动计划

四、说课

(一)说课的意义

(二)说课的内容

(三)说课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幼儿数学教育的记录

一、数学教育的记录的意义

(一)什么是数学教育的记录

(二)做数学教育记录的意义

二、数学教育的记录类型

(一)日常记录

(二)总结

思考与练习(略)

第三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计划举例

1、各年龄班数学活动学期计划 (北师大版《学前儿童数学教学》P333

2、各年龄班数学活动周计划 〈同例1〉

3、活动名称 大象过生日〈大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概论》P119

4、活动名称《寄“信”》〈大班〉 同例1

5、《小白兔拔锣卜》 (小班) 北师大教材P107

6、认识数学2(小班) 同例3

7、认识球体园柱体的活动设计 (大班)《启蒙》天津97.1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教育目的和任务

1、使学生懂得幼儿感知集合教育的含义,其对幼儿学习数要领的重要性;

2、能理解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年龄特点。

3、教会学生能表述分类的内涵和知道幼儿有哪些种分类,掌握分类教学的要求和方法。

4、教会学生初步学会组织和实施“1”和“许多的数学活动的能力。

5、组织学生设计一次“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活动,通过模拟教学体验设计实施教育活动过程。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

一、幼儿感知集合教育的含义

幼儿感知集合教育是指在不教给集合述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中去。

二、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儿童数概念的发生起始于集合的笼统感知

(二)感知集合是幼儿从集合的笼统感知到形成最初数概念的中间环节和必要的感性基础。

(三)渗透集合思想,使幼儿理解集合的包含 关系,有利于幼儿从包含关系上来理解数目,进而为幼儿理解和掌握初步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

一、2岁—3岁左右儿童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但这种知觉是泛化的。

二、3岁—4岁儿童已经迈步感知到集合中的元素能不超出集合的界线,而且,所摆的元素逐步达到精确的一一对应。

三、4岁—5岁儿童已经能准确地感知集合元素,并能初步理解和子集的 包含关系。

四、5岁—6岁儿童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护展。

第三节 物体分类的教学

分类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相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

一、分类的意义

(一)分类能帮助幼儿感知集合

(二)分类是计数的必要前提

(三)分类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

(四)分类能促进幼儿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的几种分类

(一)按对象分类

(二)按包含关系分类

三、教育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四、教育方法

(一)首先让幼儿感知和辩论分类对象的名称、特征和差异。

(二)向幼儿说明分类的要求和分类的含义。

(三)按范例或口头指示进行分类。

(四)启发幼儿思考探索如何进行分类。

(五)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提出不同的分类干挠条件,以逐步提高分类的难度。

(六)讨论分类结果,以巩固类概念和理解类的包含关系。

第四节 区别“1”和“许多”的教学

1、区别“1”和“许多”的意义

二、教育要求

(一)使幼儿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二)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三)能在生活中运用“1”和“许多”词汇。

三、教育方法

(一)首先教会幼儿学会区别1个物和许多物体,然后帮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二)通过观察比较教幼儿区别一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三)采用教学游戏以及幼儿操作等方法,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

一、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意义

(一)可帮助幼儿准确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二)使幼儿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组的数量。

(三)使幼儿感知到物体组中物体(元素)的数量,从而获得数的感性经验。

二、教育要求

(一)学会对应

(二)在学会对应的基础上,不用数进行两组物体的比较。

(三)能理解和运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少”等词汇。

三、教育方法

(一)重叠法

(二)并置法

(三)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思考与练习(略)

第六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懂得学前儿童计数教学活动的含义、结构和发展,了解计数活动的意义;

2、理解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发展的一般过程,掌握学前儿童掌握10以内概念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点.

3、认识10以内基数、序数和数组成的知识和实施教学要求。通过示范和练习基本掌握其教学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计数活动

一、什么是计数活动

计数活动 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其结果表现为数的形式。

二、计数活动的实质

计数活动的实质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

三、计数活动的结构与发展

(一)内容方面 口头说数----按物点数 说出总数。

(二)动作方面:手的动作和语言动作。

四、计数活动是幼儿形成初步数概念的基本活动。

(一) 幼儿直接认知物体数目只局限于小数量的范围。

(二)国外关于幼儿计数活动价值的研究介绍。

第二节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一)从具体出发

(二)在大量的感性经验基础上产生对数的认识的抽象成分。

二、学前儿童掌握10以内数概念的年龄阶段及特点.

(一)第一阶段(2岁半左右至3岁半左右)学数前的准备阶段.

(二)第二阶段(3岁半左右至4岁左右)学会计数和初步理解实际意义阶段.

(三)第三阶段(4岁左右至5岁左右)计数能力的巩固和初步数概念形成阶段.

(四)第四阶段(5岁左右至6岁左右)进一步认识数的关系及数群概念初步发展的阶段.

第三节 认识10以内基数的教学

一、教育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教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及其实际含义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数守恒的方法

(三)学习按数和例数的方法

(四)认识三个相邻数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的方法。

第四节 认识10以内序数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中班)

(一)使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二)会从不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二、教学方法

(一)可采用集中分段教学的方法

(二)运用直接教具向幼儿讲清序数的含义

(三)教幼儿用计数的方法确定序数

(四)向幼儿说明确定序数的方向

(五)通过操作和游戏活动进行练习

第五节 认识10以内的数组成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运用讲解演示法教数的组成

(二)通过操作,启发幼儿探索数的组成规律

(三)运用数的组成规律学习新的组成知识

(四)运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10以内各数的组成知识

第六节 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中班

(二)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教中班幼儿认读1-10阿拉伯数字的方法

(二)教幼儿书写1-10阿拉伯数字的方法

思考练习(略)

第七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及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结合幼儿实际分析阐述学前儿童加减应用能力的一般发展过程及年龄特点,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基础上为掌握其教学方法奠定基础。

2、使学生领会口述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编应用题的要求、幼儿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的规律等基础知识及它对幼儿学习加减法的作用。

3、教师必须运用范例、见习或模拟教学等方式训练学生学会设计10以内加减法数学活动,较好掌握基本教学方法和教育技能和训练让学生设计10以内加减法教学教育活动以培养并掌握基本教学方法。

4、明确10以内加减应算是幼儿园大班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一般发展过程

(一)从具体到抽象。

(二)从逐一加减到按数群加减。

二、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年龄特点

(一)4岁以前,一般来说基本上不会加减运算。

(二)4-5岁,4岁以后,儿童会自己动手将实物合并或取走以后进行加减运算。

(三)5-6岁, 5岁以后,幼儿学习了顺按数和例数,能不困难地运用到加减的运算中去。

第二节 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中的作用

一、应用题的结构

(一)应用题的结构

(二)应用题的特点

二、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法中的作用

(一)口述应用题是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有力工具和必要基础。

(二)口述应用题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无直观材料伴随的口述应用题是发展幼儿加减表象的主要形式

四、幼儿解答口述应用题

(一)幼儿学习的口述应用题的类型

(二)幼儿口述应用题是幼儿学习10以内加减的首要形式。

五、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

(一)编口述应用题的要求

(二)学会编口述应用题的过程

幼儿解答口述应用题→幼儿自编描述口述应用题→模仿口述应用题.

第三节 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让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应用题,在此基础上掌握应用题结构。

(二)让幼儿学会10以内加减法。

二、教学安排

(一)先用小数量(4以内)学习解答和自编口述应用题。

(二)再运用口述应用题向幼儿讲明加减含义、符号和算式。

(三)从2开始逐个数地进行数的组成结合加减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

(一)学习描述和模仿自编口述应用题,让幼儿获得加减法和应用题结构的感性经验。

(二)借助直观教具和口述应用题讲明加减法的含义

(三)教幼儿认识加号、减号、等号及算式

(四)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法的方法

(五)复习10以内加减运算的其他方法

思考与练习(略)

第八章 学前儿童量的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让学生懂得什么是量、什么是连续量、量守恒、量排序、排序的双重性,传递性和可逆性等知识,必须认真领会学前儿童关于大小、长度能力、重量感知能力、排序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并作为实施量的教学依据

2、了解学前儿童量的教学要求

3、运用见习、教师示范、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学习设计量的教育活动片断,并通过实践体验和初步掌握组织教学活动基本方法和教育技能。

第一节 学前儿童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的发展

一、2岁左右 能按成人的语言提示选择大或小的物体,但不能用积极的词汇以表示。

二、3岁左右—4岁左右 能正确区分大小和长短,也能用简单的词汇表示。

三、4岁左右—5岁左右

四、5岁左右—6岁左右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重量感知的发展

一、3岁儿童已能感知和判别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物体重量的不同

二、4岁幼儿基本上能用正确词汇表示对物体轻重的感知

三、5岁幼儿判别轻重差异的精确性有较大提高,并能理解和运用“轻”、“重”词汇。

四、6岁幼儿具备了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

第三节 学前儿童量排序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进行量排序教育的意义

(一)排序有助于学习计数

(二)排序能帮助幼儿认识数的顺序、建立数序概念。

(三)排序能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概念

二、学前儿童的几种排序

(一)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排序

(二)按规则排序

(三)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

(四)按数排序

三、学前儿童排序能力的发展及特点

(一)幼儿对各种量的排序能力的一般发展过程

(二)幼儿排序能力的年龄特点

第四节 认识量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教幼儿比较各种量的方法

(二)教幼儿量的排序的方法

(三)教幼儿学习量守恒的方法

(四)教幼儿认识量的相对性的方法

(五)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思考与练习 (略)

第九章 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师讲授并使学习了解几何形体方面的知识并能用幼儿语言表达以及懂得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一般发展过程及年龄特点

2、知道幼儿关于平面图形的教育要求,通过讲授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教会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方法,认识图形基本特征和守恒的教育方法,让幼儿认识图形间关系的教育方法等。

3、教会学生设计一次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活动。并进行见习和教育能力训练。

教会时间安排

第一节 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一般发展过程

(一)认识各种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

(二)形体的感知与词的联系

(三)形体与实物形状的联系

(四)幼儿感知形体方法的发展过程

二、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年龄特点

(一)3岁左右至4岁左右,在正常的教育下,能达到的水平

(二)4岁左右至5岁左右,在小班教育的基础上,中班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能力进一步发展。

(三)5岁左右至6岁左右

第二节 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教学方法

(一)认识平面图形的方法

(二)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图形守恒的方法

(三)通过对图形的分割和拼合,让幼儿认识图形之间关系的方法

(四)复习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的方法

第三节 认识几何体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教幼儿认识球体、园柱体、正方体、长方体,能正确说出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二)教幼儿区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知道平面图形只有长、短、宽、窄,几何形体有长短、宽窄和高低。

二、教学方法

(一)在幼儿观察、触摸几何体的基础上认识几何体的特征。

(二)比较平面图形与几何体以及几何体之间的不同。

(三)运用操作探索几何体的特征

(四)运用泥工、手工和建筑游戏等活动,巩固幼儿对几何体的认识。思考与练习 (略)

第十章 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懂得空间方位的几个基本概念

2、使学生必须知道学前儿童空间方位的难易顺序,理解幼儿认别空间方位的过程、区域。

3、运用讲授、演示等方法,让学生明确幼儿园关于空间方法教学的要求,并初步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组织教育活动。

第一节 关于空间方位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空间方位和对空间方位的辨别

(一)什么是空间方位

空间方位指物体的空间位置。是属于空间形式的问题。

(二)空间方位的辨别

空间方位的辨别,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在空间所处位置关系的判断.

二、确定物体方位需要有一个立足点。

立足点即以什么为坐标来确定客体的空间位置

三、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可变的和连续的。

第二节 学前儿童空间方位

一、学前儿童辨别空间方位的难易顺序

二学前儿童辨别空间方位的过程

1、以自身为中心的定向

(二)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

三、学前儿童辨别空间方位区域的扩展

(一)3—4岁

(二)5岁

(三)6岁

第三节 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要求

一、教学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让幼儿用感知描述方法区分自己身体的上下、前后、左右部位,初步掌握有关方位的词汇及含义

(二)让幼儿用观察、操作和游戏等方法,认识自己和物体及物体之间的位置

(三)用讲解演示法,帮助幼儿理解空间方法中的困难问题

(四)在幼儿一日生活及各种活动中进行空间方位的教育。

第十章 学前儿童对时间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通过自学,让学生理解关于时间的概念及特点等知识

2、讲授并使学生懂得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主要特点

3、掌握幼儿认识时间的教学

第一节 关于时间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一、时间的概念

(一)时间的基本概念

(二)幼儿认识时间的基本问题

二、时间的特点

(一)时间具有流动性和不可逆性

(二)时间具有周期性

(三)时间具有直观形象性

三、表示时间概念、词汇的种类

(一)表示时间次序的词汇

(二)表示时间阶段的词汇

(三)表示时间动态的词汇

(四)表示不确定时间阶段的词汇

(五)表示速度的词汇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一般特点

(一)幼儿掌握时间概念特别困难

(二)幼儿认识时间往往与直观形式的熟悉兴趣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二、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年龄特点

(一)3—4岁幼儿能认识一天时间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四岁左右至5岁左右,幼儿已能较好理解和运用“早晨”、天”、“黑夜”的词汇,并知道它们是一天的四个部分.

(三)五岁左右至6岁左右开始理解较长间隔的时间单位

第三节 认识时间的教学

一 教学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认识时间的教学

(二)在游戏活动中进行认识时间的教学

(三)通过专门的教学活动进行认识时间的教学

“晚上”、“白

第9篇:智障儿童教育

好的,还有点在找着,有时间帮看看

班主任工作总结

这学期作为培智六年级的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

七、八岁的智障孩子。工作更加繁重。本学期,我在班级工作中做了以下工作:

一、规范管理制度

要管理好班级,就要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我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制定了以下的制度:

1、奖罚制度。每一周的周会,我都对学习有进步、上课认真等学生进行物奖励,奖他们一些小食品,在班级“数星星”加五角星,以此激发学生不断地上进;而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要进行批评与教育,采用借你一棵五角星,下周表现好的措施。

2、班级成员轮值制度。每一天我都安排一个学生值日,管理卫生,纪律,让全体学生在能意识到我是这个班级的成员,对那些能力特别差的学生,在A生辅导下完成。

3、卫生互评制度。我们班的学生不能自觉地打扫卫生,因此,久制定了这么一个制度。让学生对昨天的打扫情况进行评一评,评出一周内哪几个同学打扫的教室最干净,就把“爱卫生小红花”奖给他们。这样可促进学生们相互比赛,从而做到每天都能自觉地把教室打扫得很干净。

二、运用疏导方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摆正老师与学生的位置,特别是学生的位置。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能力、心里特点等都有所差异。但不管那个学生,他来到学校,都希望成为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他们对教师充满了尊敬和依赖,只不过因为智力的差异和自制力的不同,导致学生有优生有差生,这时,我们就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年级智障学生年龄小,在严格的同时,尽量多鼓励他们,表扬他们,但切记不能表扬过了头,一定得注意火候。记得有一个学生许洋爱打闹别人,我批评了好几次都有不管用。我想:这样看来是不行了,干脆给些“表扬”他吧!我就让他帮同学打扫卫生,当他表现好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结于老师的表扬,他很高兴。慢慢地,我发现他没以前那么爱打闹别人了,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三、建立民主关系 新课标提出:师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为此,在对待学生上,我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对他们民主一些。有空就多和他们谈谈心,说说话,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己的善意,以及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学生就乐于听你的话。这些感情投资总比等到学生犯错误时大骂一顿效果好些。我们班刘畅畅总是上学迟到,我先问清她迟到的原因,然后和她一起分析为什么会迟到,找以后不迟到的方法,这样她迟到的次数明显减少。

四、言传身教,培养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是孩子心中的榜样,他们时刻有眼睛盯着你、仿着你。只有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不仅读书写字像你,连说话、动作神态都像。所以,当学生对我喊“老师好”的时候,我总会而带微笑地回一声“你好”。这虽是小事,但却是无声的教育,教育学生对人要有礼貌。而要教育学生不打人,自己首先就不许打学生;要学生安安静静地上课,自己就不能在课堂上敲着桌子大喊、大叫。因为,那样即使你能使学生暂时停止吵闹,也无法平息学生心中的烦燥。

五、取得家长信任,建立服务意识

智障孩子教育题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记得开学初,我们班有3个孩子,家里用的是坐便式马桶,与学校的蹲式不一样,家长们很着急,有的家长甚至买到了痰盂生怕学生不会入厕,每到上课铃响了还迟迟不想离开,遇到这种情况,我想这三个学生并没有肢体上的残疾,首先做好家长的工作,让他们放心,然后对这三个孩子利用课间,生活课进行入厕方面的训练,并加强防护,学期末这3个孩子都能自己上厕所,家长们看到他们的进步都非常高兴。

以上是我班主作工作这学期总结,我知道是班主作工作是长期,繁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学习,多积累,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 至诚

下午 5:36:30 最低也是800了,另加版面费1008,共1808 阿年

下午 5:36:24 在体育康复教学中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

学生的兴趣和态度

一、体育活动兴趣

体育活动兴趣的概念,体育活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以赴,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在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大致一样的情况下,有体育活动兴趣和较无体育活动兴趣的活动效果更好。人的体育活动兴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更重要的条件是在社会需要原则和个人适应原则之下,在学校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主题实践活动培养起来的。

培智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兴趣,他们把体育看成“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兴趣怏然,不知疲倦,但整个小学阶段兴趣不够稳定,对呆板单调的活动内容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变得广泛,但易变化。体育兴趣发生了较明显分化但是,在正确的教育和影响下,学生会对某些体育项目或体育锻炼产生执着兴趣,而且,从追溯性研究中发现,学生体育兴趣多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已奠定,具有连续性特征。可见,小学、初中阶段是体育兴趣发展的关键期。我们的智障学生就多数就处于这个阶段,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个时候就尤为重要。

二、体育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较一贯、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不言而喻,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因此,体育态度也是体育能力调节系统的重要心理成分之一。

体育态度属于态度概念之内,所以,它的结构也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向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三个成分是协调一致的,能认识体育对强身健康的意义和价值,热爱体育并积极参加,要不相之。但体育态度的三个要素有的并不协调一致,例如:能认识体育活动的好处,但就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人往往不卖力;而对体育活动好处缺乏认识却对体育锻炼有好感的人往往锻炼会全力以赴。由此可见,情感在态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态度最重要的成分。态度的培养应该十分重视感情的感染与熏陶。

三、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学生体育兴趣和态度的途径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法

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阐明道理,分析利弊,帮助学生理解困惑,消除压抑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态度,教师还应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用健康、融洽的情感世界来感化学生,从而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发生质的转变,真正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体育活动。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良好课堂情谊氛围——感染法

如何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是压抑和消除不良心理现象的重要因素。因此,改进教学手段,创设和谐有序课堂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才能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这样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态而投入体育活动中。

3、循循善诱,处处引导——感悟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造主动参与的氛围,通过时间和思考去发现探索、掌握体育运动的规律。并且运用教师渊博的知识,亲和的心态以及宏观的思维,引导学生逐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学生健康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代体育课程理念越来越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同时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在教学中“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等表现为主,将着眼点置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上。因此,笔者认为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与态度,确保智障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和态度有着良好的持续稳定性和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全面促进智障学生健康成长,培养智障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每一位教师当前的紧要责任。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简答题下一篇:教师新学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