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川博物馆有感

2023-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建川博物馆有感

建川博物馆有感

建川博物馆聚落位于成都市西的大邑县安仁镇,为房地产商人樊建川先生出资兴建。博物馆聚落内不但有诸多的文革和抗战时期的文物,而且盛放这些文物的“容器”也大多是国内一线建筑师们的设计作品。我周末有空去参观了建川博物馆聚落,实地考察了这些建筑作品。

建川博物馆聚落总平面设计是由北京大学原系主任张永和先生和西南地区著名建筑师刘家琨先生合作。博物馆聚落场地入口道路是一条直的水泥路,道路起步是一座从天津长途运来的抗战时期日军碉堡,而道路的尽头是一架退役的解放军空军歼击机。这两个点缀,一个位于道路的开始,一个位于道路的末端,典型的对景手法。通过了这条道路,左手边就是游客中心了,我没有查到游客中心建筑的设计方记录,不过根据清水砖墙、裸露的钢筋混凝土梁、精致的压顶等低技策略特点,我猜测有可能是刘家琨的作品。

在游客中心买了票,往前方走,我的右手边有个可爱的娃娃兵雕塑,背了几把刚缴获钢枪。左手边是抗战老兵手印广场,都是抗战时期老兵的手印,留下这些手印的老兵们,有些人已经在近几年离开人世了。手印里面有个日本人的手印。根据历史材料,抗战时期为中国提供最多民间支援的是日本人民,当日本的军国主义分子鼓动军队侵入中国领土的时候,他们的人民却给予中国人民最多的帮助。日本这个国度,真是一个复杂的集合。

再往前走,右前方是邢同和设计的中流砥柱馆,馆前是整个场地的一个组团中心广场。邢同和先生设计的这个馆陈列的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使用过的文物,命名为中流砥柱,应该是指的这个意思。中流砥柱馆有丹尼尔•列别斯基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感觉,都是倾斜的裂缝,锐角、撕裂和破碎的特点。外墙的石材上的金属纹路是贴的薄钢片,从远处看还以为是石材间的裂缝。入口位置也是两个体块之间的缝隙,没有雨篷,也许是建筑师想通过缝隙来隐喻抗战以及革命道路的艰难困苦。在中流砥柱馆中展出的文物里面,新四军的装备明显要比八路军的装备好一些。中流砥柱馆的侧面是一个小广场,面对广场是朱德和毛泽东的1:1雕塑。

在中流砥柱馆的左侧前方是正面战场馆,是大神彭一刚的作品。说一句题外话,彭一刚先生的书籍使我受教良多,在此拜过。正面战场馆里面展览出来的是国民革命军将士抗战时期所用过的用品。整个建筑敦实,比例严谨,设计手法细腻,而不是年青一代建筑师的怪异造型风格,一看就是老一辈建筑师的作品。在馆的左前方,有一位德械装备的国军战士雕塑,炯炯目光注视前方,身体微微前倾,即将上阵杀敌的神态。馆的入口是玻璃顶,两块体量夹着的玻璃幕墙上面放着一个小小的坡屋面,与下面玻璃的倒“V”字形窗框结合成一个整体的感觉。正面战场馆里面的文物多是国军的战争用品文物,这个馆应该是大陆地区第一个为这段抗战历史片面做展览的博物馆,是我们国民开始全面审视历史的表现之一。博物馆内从一楼上二楼的大楼梯两侧有完整的墙面,国军二百多位阵亡将军的照片和牌位挂满了整整两面墙,其中有几位将军(如范筑先少将和许国璋中将等)是战败自戕而死,其精神英勇悲壮,令人敬佩感怀。

正面战场馆的左前方,是程泰宁先生的不屈战俘馆。馆的内外墙壁是清水混凝土墙,墙上布满了凸出的尖锐铁片,给我一种冷冰冰的,压抑的感受,感染力很强。见到这座博物馆使我想起来了齐康先生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两座建筑都有高水平的表现力,引起了观众的心理共鸣。因为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不会留下虐待中国被俘军人的证据,所以不屈战俘馆展出的藏品不多,大部分是图片的形式展出。但是博物馆本身给观众造成的心理感受已经十分震撼。阴暗室内只有墙角高处照进一丝光线、头顶低矮的天花板、眼前的铁笼、小小的庭院中没有窗户的高院墙、没有水生植物和鱼的水池,还有出口处摇摇欲坠的“大石块”„„这分明是地狱一般的监狱。

李兴刚设计的文革镜鉴博物馆非常有意思。博物馆的外墙面使用清水砖,几块玻璃砖不规则地嵌在砖墙中。通过入口有个大大的“镜”字嵌在照壁上的门厅,然后进入两侧挂满各种镜子的走道,单一白色粉刷的走道来回曲折并且漫长,随着台阶上下起伏。如果不是地上的箭头,一定会在这个迷宫似的博物馆里迷路的。走道拐角45度放置的镜子比较有趣,类似汽车弯道路口的凸面镜,观众可以从镜子里看到即将转入方向的走道。总算走完了曲曲折折的走道,出口处是一个同样大的“鉴”字。最后走出门的时候是个波浪形的哈哈镜立在面前,哈哈镜的镜面不平,游客在里面的影响是扭曲的。文革时期的社会也是扭曲的,充满了癫狂,个人崇拜无孔不入地渗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即便是生活中整理衣冠的镜子也要写上毛主席语录。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一面历史的镜子。 在知青馆中的一个男生令我难以忘怀——他为了保护国家的两根电线杆而离我们而去。我们身边那么多的人去破坏国家财产,还觉得无所谓。我们也应该学习

时间犹如一阵风,一下子就过去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登上了大巴车,踏上了回家之路。我们作为祖国的下一代,也应该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做准备!

第2篇:参观建川博物馆有感

尊敬的党组织:

上周在党委的组织下,我们会计一系入党积极分子随同老师一起坐车去参观了建川博物馆。

有一些历史,虽然充满了屈辱和辛酸,但仍值得我们去纪念;有一些故事,虽然我们仅仅从父辈口中听说过,但仍是那么刻骨铭心;有一些照片,虽然年代久远而泛黄,但仍控诉着不屈的事实;而有那么一些人,,虽然相貌平平,但他们背后的故事却让人潸然泪下。在那个战火遍地的年代,华夏民族饱受蹂躏,一代代的中国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抵挡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昔日硝烟弥漫的战场已成为今日繁华都市,滚滚长江带走了南京30万不安的灵魂,徒留江河呜咽,血染九州,遍地的殷红谱写了历史的颂歌。

这一刻,我的心情无比沉重。当我踏入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在八年抗战贡献为主题的中流砥柱馆,我的心情无比沉重。那里有一矗立着向天而望的殷红石柱,那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战士甘心为抗战流尽最后一滴血,那是用战士们的鲜血浇灌、凝固、矗立而成的。我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胜利了,我们以胜利者的姿态将日本人赶出了国门,这是共产党创造的一个奇迹,也是历史的必然!

这一刻,我的心情无比沉重。当我踏入墙上挂有二百五十六位国军战士陶瓷的正面战场馆,我的心情无比沉重。历史,总是不允许世人任意编写,那些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国民党战士的牺牲,将华夏子孙不屈不饶的精神印在骨髓,愿两岸团聚,阖家欢乐!

这一刻,我的心情无比沉重。当我走在四面都镶切有无数战俘的狭窄的长廊的不屈战俘馆;当我穿过无数以革命先烈为模型的中国壮士群雕广场;当我将自己的手印在老兵那宽厚的手印上;当我看到日本侵略者将普通的中国农民用作细菌战,人体解剖的试验品时;当我…….历史仿佛就在眼前浮现,那些在战争年代艰苦卓绝永不放弃的中国人,把我深深的震撼了!

通过记住历史来珍惜现在,通过回忆战争来珍爱和平,这次建川之行让我明白信念的力量。“不抛弃,不放弃!”历史不仅仅是向我们展示它曾经的艰难困苦,勿忘过去,开拓明天是我们新一代的使命! “国人到此,低头致敬”我向着革命烈士们低头深深鞠躬!

汇报人:李潇凤

2015年11月25日

第3篇:参观建川博物馆有感

吴晓福

我有幸参加了学校党支部和团支部组织的一次党团活动——参观建川博物馆。

建川博物馆由九个独立的主题博物馆和数个主题广场组成。由于占地面积比较大,展馆较多,一路参观下来对其中的几个馆印象较深。虽然是历史的呈现,但是在仿佛真实的氛围之中,面对那真实再现的一个个场景,我必须忍住自己泪水和激荡的心情,默默地记录和感悟。

首先映入眼帘老兵手印给我巨大的震撼,无数的血红色的手印在诉说着无数个鲜活的历史片段,告诉我不要忘记历史忘记前辈;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川军抗战馆、飞虎骑兵馆等介绍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即抗日战争的博物馆群让我肃然起敬;不屈战俘馆让我心情沉重,拳头紧握;08抗震救灾馆让我低头停步眼含热泪;中国抗日英雄群雕广场无数高大的伟人让我沉思历史,思考未来。

我想特别说一下的是参观的最后部分——中国抗日英雄群雕广场。远远看去,整个广场群雕以深色为基调,肃穆庄重,无数个先烈豁然间立在面前,营造出一种马上让参观者沉静下来的氛围,参观过程中很少有人高声交谈,只是默默地在伟人身影中穿行,无法项背,只能仰望。走近仔细看,整个广场是一张大的中国地图。抗日英雄铜像矗立在其主要作战区域,没有族别之分,没有出身高低,没有党派之争,他们就站在那片曾经流血流汗、振臂高呼、誓死共存的版图上。没有人能够再把他们分开,再让他们山水相望。是的,他们本来就是一起的;是的,他们流动的是一样的血;是的,他们都有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总体感觉博物馆建筑设计、布展、声光电的配合可谓独具匠心,一片片的历史被鲜活地串连起来了,显得那么真实,那么具体,那样的触手可及、激荡心灵。设计者不是简单地罗列他们辛苦收集的历史证物,而是捧着一颗虔诚的心流着泪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个不屈的灵魂为了民族的独立、复兴,为了人民的解放、自由,抛头颅洒热血。我不能不为之动容,我必须含泪、低首、沉思,我必须铭记,我必须告诉更多的人。

第4篇:参观建川博物馆5.12汶川大地震展览有感

2008年11月20日,我们在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到大邑县建川博物馆参观了5.12汶川大地震展览。

走进建川博物馆,音箱里放着熟悉的“当风雨淋湿梦想的翅膀,当彩虹还没映照你脸庞,伸出手它代表想要的温暖,相信爱会有无限的希望„„”这首《相信爱》时,我们的思绪又回到了5.12日那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

我们首先走进的是“5.12,星期一”的展览厅。两边的图片强烈的对比着灾区各地震前的山清水秀和震后的残垣断壁,让我们的心灵都受到了强烈震撼。沿着展馆路线一步步往里走,两旁的照片和展柜中再现了大地震以来每天的救援场景,包括温总理在赶往灾区的飞机上使用的军用地图、湿巾纸,以及我们曾在电视里看见过的总理在灾区废墟上用过的扩音器等重要文物,无不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分秒必争的黄金72小时救援,那一幕幕奋力抢挖废墟中幸存着的时时刻刻。而看着两旁从各地收来的被砸成铁饼的冰箱、洗衣机等物品,却不知这些物品的主人已去向何方,只有这一件件物品,警示着后人,警示着历史,警示着未来„„

在纪念馆大厅的正墙上贴满了5.12大地震遇难者的照片,从年富力强的壮年人到襁褓中的婴儿,从天真活泼的儿童到青春自信的青年人,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一张张曾经灿烂的笑脸,在墙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注视着这个世界,让人感到阵阵酸楚。

后续的展厅中悬挂的一面面军旗和抗震横幅,更让我们回忆起13万大军惊天动地的救援场景:武警某师徒步进汶川、15勇士空降茂县、铁军挺进映秀、武警交通部队打通都纹路、武警水电部队征战唐家山„„ 这时,我想到只有我们党的军队,才能在危险时永远冲的最前面,只有我们党才能真正做到“天灾无情人有情”。

到了最后一个展厅,看见沙盘模型上那一个个熟悉的地名:都江堰、旋口、水磨、三江、映秀、汶川、理县„„,回想2004年在那里度过的那段快乐的岁月,那些共事的朋友,那些纯朴的乡亲,那里的山山水水„„可如今物是人非,天地都已变色,还有多少人在平平安安的微笑着面对生活呢?

走出抗震馆,我们感受到的是灾难的巨大和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坚强。我们伟大的党,一定会带领我们走出灾难,重建家园,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震毁物品

展厅一角

第5篇:建川博物馆感想

建川博物馆考察报告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于9月22日考察了建川博物馆聚落。建川博物馆聚落占据了四川大邑安仁古镇与斜江大堤之间的 500 亩用地,由 3 组不同主题的博物馆群及其商业街坊混合而成。已建成抗战、“红色年代”、地震民俗四大系列的23座博物馆,聚落规划强调博物馆的生活性、商业性,而不仅是纪念性、文化性和教育性。 “建川博物馆群落”刚听到这个名字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博物馆后面要加一个群落。看完博物馆后,觉得这个聚落加的十分贴切,它是目前国内民间投资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一个博物馆。按照主题将博物馆分为四个大单元,一个抗战馆分出8个馆来,按照这个思路整个博物馆聚落裂变出23个馆,将这些博物馆构建成一个群落,让每件展品讲述背后的故事。

走进建川博物馆,入口有伫立着一个抗日战士举枪站在日军碉堡上的雕塑,再沿路往前就看见博物馆的正门,上面有用铁铸造的馆训,无论是铁牌楼,还是馆训,都与一般博物馆不同,有一种强悍的感觉。进入馆区我明显感觉到这个博物馆的的体量非常的大,现代的博物馆,大片的绿地和水域,设施完善的休闲区,很有公园的感觉。建川博物馆聚落已有的建筑都不大,但都极富个性。

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聚落的第一个部分是抗战馆。抗战博物馆由一馆分出8个馆,包括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川军抗战馆、红色广场、中国壮士群雕广场以及中国老兵手印广场。每个分馆都有相应的主题,而这八大主题的聚合便构成了抗战博物馆系列。其中令我影响深刻的有规模最大的中流砥柱馆和给我最为震撼的不屈战俘馆以及最有川西建筑风格的川军抗战馆。

在主道路最前方的是中流砥柱馆,灰色的花岗岩外墙,饰以红色长城浮雕,它以历史照片、资料、实物、文献以及地道战等实景复原的方式陈列通过三个单元“民族的脊梁”“敌后之岁月”“根据地建设”来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历史。该建筑由两个敦实的体块咬合而成,建筑上伫立着一根巨大的柱子,象征着中共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展示了抗战8年中中共的重要作用。

不屈战俘馆,这是一个特殊题材的展馆,如果说中流砥柱馆和正面战场馆能让人了解历史,那么“不屈战俘馆”则会重重的撞击人的心灵,良知。它处在博物馆群落的角落里,钢筋水泥建筑不带丝毫装饰,生锈的钢筋露在外面,用钢板来铺地面,将建筑墙面变形,产生皱褶、绽裂,运用压抑的色彩和厚重的材质,同时又让建筑展现出锐利的形态。安排了窄巷、牢笼、放风院,将展览空间扭曲。通过历史文物和照片展示出因弹尽粮绝而被俘虏的抗日战士悲惨遭遇,设计打破传统用高窗、采光孔、小天井所营造出的光环境都让我感到悲怆、沉重,让我感受到了战士的压抑和所经受的折磨。而战俘在日军的威胁侮辱下的淡定自若,大义凝然又让我感动。整个空间由平静的水面结束,让人又可以静下来思考,缅怀。

川军馆位于整个聚落用地的西南角,设计者非常重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特别是体现地域建筑文化的民居建筑。平面方案借用了安仁古镇庄园建筑的多进院落的空间形态,采用虚实相间的排列方式,以一组院落作为建筑的基本空间元素,形成用天井所串联的单元重复排列的平面形式。这种竹节式的组合方式,非常适合所处的狭长地块。院落布局不是传统四合院式建筑的简单重复,而是将结构模型与空间形式结合起来。一层以剪力墙作为结构支撑体系,二层则将墙两侧各出挑成为展厅,而剪力墙的围合自然而然地形成天井,成为多进院落的传统格局。川军馆采用了底层架空的方式,展厅布置在二层,使他超过河堤高度。而形成二层展厅空间的办法是用墙所围合的天井前后悬挑形成结构单元体,单元体之间用楼板连接成平台,在平台上放置木结构的坡顶构架。这种特殊的建造方式似乎是把作装置的手法用在了建筑上,形成了现代和传统建筑形象的排列和重叠,并且使现代结构形式和传统空间形态之间有紧密的关联。设计者在建筑材料上采用当地庄园建筑用得很多的青砖清水空斗墙。坡顶部分采用纯木结构、穿斗构造。屋面为灰色平板瓦,取其简洁。门窗为木质。这样的材料选择不仅在形象上体现了建筑材料的表现力,强化了地域精神。

除此之外,飞虎奇兵馆、正面战场馆、抗战老兵手印广场等分馆各具特色。他们用一张张老照片、一封封战地书信、一枚枚奖章、大刀步枪将那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凝固在了展馆里。那些泣血的故事和触目惊心的场景让我深感震撼。

建川博物馆聚落,除了抗战文物系列陈列馆外,还有红色年代系列馆,包括红色年代瓷器馆,生活用品馆、红色年代章钟印馆,镜面馆、知青生活馆和邓公祠。这些馆主要展示了在红色年代里人们的生活场景,历史记忆、和一些相应的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生产生活。

博物馆的第三个聚落则是地震系列的博物馆。它包括5.12抗争纪念馆、震撼日记5.12—6.12馆、地震美术作品馆和胡慧珊纪念馆。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5.12抗争救灾纪念馆。该馆展示和体验历史上发生的“人祸”和“天灾”两大悲剧,给予后人鉴戒和警示。建筑外部平和而宁静,却混合收藏着内部的虚像狂乱和现实震荡,给予当代人对过往历史和灾难的即时体验与纪念,加上其曲折、多变、富于现实感和戏剧性的设计建造历程,可称得上是这个时代的“镜鉴”之馆。

5.12纪念馆使用的主要外墙材料是清水混凝土和红、青两色页岩砖, 不同的室内功能对应不同通透程度的花墙,以满足不同的采光、通风、景观和私密性等要求。为此还专门设计发明透明“钢板玻璃砖”,造价低廉并易于加工,用于花墙上对应室内空间的砌空部分。,镜鉴馆室内空间通体全部采用白色喷漆花纹钢板,纯净、抽象、虚幻, 让人体验极端的狂热而失序 ;地震馆则保留原始的混凝土墙浇注和砖墙砌筑痕迹,仅局部简单刷白,粗砺、具体、真实,使人感受痛切的悲惨和震撼。两者以各自的方式纪念、展现和体验着历史上发生的“人祸”和“天灾” 两大人间悲剧,给予后人鉴戒、警示和启迪。

建川博物馆的最后一个主题为民俗系列,其中包含航空三线馆、三寸金莲馆、国防兵器馆、老公馆家居馆、长江漂流纪念馆。民俗是民族的一部分,为了族魂,收藏传统。

中航工业三线博物馆,它是为了纪念中国航空工业诞辰60周年所建造的。博物馆主要用于展示和记录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文物及事件,室外展示了实体的飞机。三线博物馆是4座不同材质的建筑与院落空间组成,每座建筑都有不同的寓意,分别象征着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它以时间为线索进入不同的展览空间最终进入室外展场。

第一座建筑以圆拱形的形式和粗狂的表面质感来表现初期的艰辛,屋顶上的条状天窗引导着空间的参观路径。

第二,三座建筑则形体稳重平实,大面积的实体墙采用“平涂”

以及“砖”的质感,通过变化材料体现出三线建筑不同时期的特征。

第四座建筑利用钢结构,玻璃幕墙等材料表达出时代性的跨越站在玻璃幕墙的窗边透过斜视看外景,仿佛起飞瞬间的真实体验。博物馆以迂回、交错的空间形态以及流线表达出三线时期的时代特征。四座单体建筑相互并置,通过连廊联结。每座建筑看完时都需要经过一次回转进入下一展示空间,路径迂回但又连续,我想应该是想要表达时代过程的曲折。 看完建川博物馆,可谓感触良多,作为安仁古镇的点睛之笔,建川博物馆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丰富的历史遗存。他的聚落设计更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有很多设计的构思让我大开眼界。

第6篇:建川博物馆考察报告

由于课程需要,老师带我们去了坐落于安仁古镇的建川博物馆考察,历时两天。 建川博物馆聚落占地500亩,与刘氏庄园遥相对应。馆内收藏的多为20世纪初至70年代的物品,这些藏品集中反映着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风云诡谲的悲壮历史。建川博物馆聚落由 20余位国内外顶尖建筑设计师设计,由抗战、红色年代、地震、民俗四大主题博物馆组成,其宗旨是: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上百万件珍贵历史文物在这里得到一一展示。

文化可由建筑凝固,同样可由建筑复苏,樊建川说:我觉得博物馆也应该建得像一个集市一样,只不过是一个博物馆的集市,是一个文化的富地。所以有了建川博物馆聚落。营造真实的场景,再现历史故事。

中流砥柱馆:设计师:邢同和,代表作:上海博物馆、邓小平纪念馆。这是所有展馆中最大的展馆,面积2435平方米,由两个墩实的体块组合而成。狭窄的入口,象征着共产党抗日军队在夹缝中求生,逐渐成长壮大。馆内的中流砥柱,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其空间都围绕着一个庭院,但路线却不太合理,很多时候都要走回头路。庭院采光,外立面开窗地方其内部为交通空间。

正面战场馆 设计师:彭一刚,代表作:甲午海战馆、伦敦中国城。

该馆以国民党抗战为主题,以22次大的战役为线索,展示正面战场的抗战历史,是大陆唯一一座纪念国民党抗日军队的博物馆。正面战场馆的建筑面积有1299平方米,是一座素白色的方形建筑。该馆共有三个单元。展馆内用柱子来分隔空间,参观流线简单,呈环状,出入口为同一个。

不屈战俘馆 设计师:程泰宁,代表作:杭州黄龙饭店、浙江美术馆

该馆图文并茂向我们展示了抗战中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军队官兵们,全面记录了“抗俘”的真实历史。入口为一个狭长的巷道,两边庄严肃穆的混凝土墙上挂满了战俘的黑白照片,设计打破传统的建筑生成手法,借鉴自然山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褶皱、绽裂,但仍保持方整锐利的形态,以隐喻不屈战俘的坚贞品格。

在曲折、变化的空间序列中,刻意设计的窄巷、牢笼、放风院,扭曲的展览空间、不作任何修饰的墙面天花,以及高窗、采光孔、小天井所营造的光环境,与展览图片相结合,营造了一种悲怆、沉重的氛围。整个建筑空间序列以平静的水院结束,让悲伤和沉痛的心情慢慢平静。

飞虎奇兵馆 设计者:切斯特·怀东,代表作:美籍日裔国家博物馆、剀撒医疗中心

飞虎奇兵馆展示面积1382平方米,分为三大部分。是为纪念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援助,特别是美国空军援华而建。它的建筑外形酷似一艘军舰航行在水中,象征着援华美军从太平洋彼岸援助中国。展馆参观路线基本都需要原路返回,参观路线设计不太理想,采用的是顶部采光 。

川军抗战馆 设计师:徐尚志,代表作:锦江宾馆

展馆面积2087平方米,意在表现30万川军为八年抗战做出的特殊贡献,展馆外观具有显著的川西建筑风格。以院落作为建筑的基本空间元素,形成用天井贯穿的平面组合形式。出入口处的桥空间增加了空间和建筑外立面的趣味性。

老兵手印广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呈V字形,寓意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每座手印墙宽约1.2米,高约2.6米,采用腐蚀钢化玻璃将老兵手印表现出来,共有4000余名抗战老兵的手模。手印主人都是曾经参加抗战的老兵,年龄最小的80余岁,最大100余岁。我们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记住抗日战争,记住他们,记住他们为抗日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

长江漂流纪念馆:这是一个建在桥下的展馆,该馆展览面积为1100平方米,主要以实物、图片、史料、场景等方式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这一影响深远的重大活动事件。整个建筑体现粗粗犷之美或粗野古典主义,混凝土表面的粗糙肌理颠覆了古典主义的优雅感。博物馆盒子的悬挑出的屋檐覆盖了步行桥,创造了供参观者和过路者止步的室外建筑空间,同时也用作博物馆的入口。博物馆室内通过四个横跨屋顶的天窗采光。

5.12抗震救灾纪念馆:面积3000余平方米,共30多个展厅,这是让我心情最沉重的一个展馆。说到抗战,毕竟红色年代离我们太远,没有亲生经历感触不深,那么汶川大地震给我的就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会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我现在仍然记得发生在那天的惨烈和悲伤。在展馆中它们就那么血淋淋又展现在我们面前。

文革之钟博物馆:设计师:刘家琨。位于聚落中部。建筑面积:3885平方米,建筑外部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内部是单层砖混结构。参观流线只有一层,以中心广场上的钟塔为标志。起到提示主入口的作用。钟馆的建筑平面为方圆相套,在方圆之间高而狭窄的间隙中,在两侧墙壁上设计了无数壁龛,放满了收藏的文革时后的钟,形成钟墙。博物馆建筑全部以清水红砖砌成,立面没有设计任何装饰,整齐单纯的红砖,象征文革年代的精神状态。钟展区中心圆形院落什么都没有,运用圆形空间特有的声学特殊性,形成聚音和扩音的奇妙现象,越靠近圆心声音就越大,有种在对着话筒说话的错觉。

由于时间很紧要在当天返回学校,所以没有把博物馆看完,有点遗憾。作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群,它和它的投资者樊建川无疑都是成功的,他把商业和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让它们相互带动发展;他把博物馆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富地;它收藏了很多凝固的历史,过去的事情随着时间流逝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给我们留下太多需要铭记的东西。

上一篇:反传销活动记录下一篇:车间安全生产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