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发展趋势

2022-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村镇银行发展趋势

山西省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摘 要】村镇银行作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机构,在改进金融服务,促进新农村建设上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在深化支付结算服务,开拓贴近农村的非现金支付产品等方面表现出发展乏力和渠道狭窄的困境。本文以山西省村镇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村镇银行当前支付结算业务发展困境,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选择发展路径,为推动村镇银行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村镇银行;支付服务;内控机制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地区新型金融组织,围绕服务“三农”,为当地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发设计适应较强的信贷产品,对提高当地金融服务水平,有效解决农村个体、小微等企事业的资金问题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村镇银行业务不断扩大,经营活动日益频繁,客户对其支付结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满足正常的账户服务、资金汇兑外,更需要村镇银行依托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便捷、高效性发挥服务“三农”的业务优势。本文通过对山西省范围内的村镇银行调查走访,了解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探究促进其发展的可行途径。

一、山西省村镇银行建设概况

山西省村镇银行设立起步于2009年,受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大量民间资金转向参股设立村镇银行,极大促进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截至2015年一季度,全省共设立村镇银行41家,网点54个,设立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1.覆盖面广,地区集中

全省11个市均开设有村镇银行,最多的分布有11家,最少的设立1家。网点开设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村镇银行较多,如图1所示,吕梁、太原、晋中等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人均收入水平较其他地区增长较快,成为村镇银行扎堆的主要原因。

2.机构增速由快转慢

2009年至2015年3月末,全省村镇银行数量逐年增长,如图2所示,2009年至2015年村镇银行年增长速度经历了2013年的最高点,全年增长11家,随后下降至年增长7家。村镇银行设立速度受山西省经济状况影响,同步波动。在村镇银行准入门槛低,扶植政策较多的刺激下,村镇银行成为民间资本转型较为青睐的对象。

3.主发起行类型较为集中

山西省村镇银行股东构成中,农商行、城市商业银行持股比例最大,仅有一家村镇银行由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本地农商行成立村镇银行占比较高,达到48%以上,外省城市商业银行在山西设立村镇银行有5家。农商行与民间资金合作共同设立村镇银行,不仅扩大了经营地的范围,更为获得政策支持开拓了多元化的道路。

4.核心业务系统依托主发起行建设

由于受经营规模、资本投入、成本效益等因素的考虑,独立开发行内系统不成为村镇银行的选择方式,41家村镇银行均采用通过主发起行原有核心业务系统的通道或系统模式构建自身行内系统,具体合作形式又分为“银银平台模式”、“分支机构模式”两种。“银银平台模式”是村镇银行租用主发起行业务系统,定期缴纳一定费用的合作形式,村镇银行自主发展业务;“分支机构模式”是村镇银行视作主发起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免费使用发起行业务系统,业务发展统一由发起行负责管理。

二、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服务现状

1.支付系统主渠道作用明显

在支付系统接入方式上,村镇银行作为主发起行的代理间接参与者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完成跨行跨地区资金汇兑业务。从2013年至2015年3月末的支付系统业务量统计(右上表)来看,村镇银行支付系统业务量占比虽小,但增长速度较快。2013年村镇银行支付系统共发生4.55万笔、427.71亿元资金交易,占总业务量的0.1%;2014年支付系统业务量快速增长至28.13万笔、1209.3亿元,较2013年增长1倍之多;2015年一季度业务量超过2013年全年,达到2014年的一半以上水平,占总业务量的0.38%。

2.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尚处于起步初期

村镇银行受经营规模小、客户集中度高等影响,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并不广泛。票据业务仅以支票业务为主,本票、汇票虽已获得人民银行制版批准,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尚未开展此类业务。具备发卡条件的村镇银行有30家,已发卡的村镇银行有5家,且只发行借记卡,信用卡业务暂不能办理;银行卡交易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至2015年一季度,5家村镇银行的银行卡交易量增长了37%,基于银行卡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也逐步开办,业务量逐步提升。银行结算账户规模较大,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达到2.1万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60多万户,占账户总量的96%。

3.支付服务与“三农”紧密结合

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作为市场定位,为农村客户提供了自助金融服务终端,有效地解决农民存取款难、汇兑手续多等问题。同时,部分村镇银行推进存折小额取现业务,实施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拓展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积极同电信部门展开合作,在农村便民服务点同时开展通信费的缴纳业务,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农村居民,使农村便民服务点社会服务效用最大化。依托银行卡产品为农民打造“便民贷”、园区贷,为小微企业提供“工商通”、“乡情通”等流动资金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农村贷款难题。

三、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瓶颈

1.业务同质化严重,资金渠道狭窄

由于村镇银行设立之初受发起行影响较大,运营模式、内控管理、业务模式基本一致,个性化产品不突出,与村镇银行职能定位相矛盾。由于村镇银行核心系统使用发起行的旧系统,对二代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人民银行新开发的业务系统无法对接或报文信息无法识别,限制了村镇银行结算方式的选择性,严重制约了客户资金的灵活使用。

2.社会认知度较低,“支农”效能发挥不充分

村镇银行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成立时间短,机构规模小,人员数量和业务配备能力较弱,对农村地区形成的影响力不够深入人心,客户对其信赖度偏低。从网点数量来看,村镇银行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不足5%,且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或经济发达的县城,尚未延伸至乡镇或行政村,服务对象主要青睐城镇居民和中小企业,难以真正履行服务“三农”的金融职能。

3.发起行管理不到位,日常监督出现真空

村镇银行在硬件设施、营业环境、内控制度、应急预案等制度基本沿袭发起行的管理习惯,但又相对独立与发起行自主进行人事管理、业务发展,对日常业务运行的监管基本靠村镇银行的自觉性,主发起行不能及时了解经营运行情况,信息传递也容易出现阻隔,再加之两者地理距离较远,村镇银行的日常业务监督出现真空。

4.运行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

在资金运作方面,村镇银行规模普遍较小,受经营范围所限,客户数量、种类、存款意愿、存款能力显著低于城市,抵御流动性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再加之,村镇银行以信用贷款模式作为农业信贷的主要经营方式,担保措施脆弱,甚至无担保物,交易遭受道德风险、信用风险的冲击,贷款风险无法把控。在行内核心系统建设上,村镇银行科技水平有限,核心业务系统服务器摆放在发起行,营业网点通过客户端进行远程访问,业务数据也集中存放在发起行服务器,数据备份只能在营业日终实现,实施日间数据备份尚未建立,一旦出现系统故障,数据恢复存在时间差,容易形成资金风险。

5.结算手续费偏高,客户满意度较低

村镇银行的资金结算业务中,支付系统汇划业务成为主要途径,由于其不能直接办理跨行转账汇兑,任何一笔从外地汇入的款项基本都是跨行跨地区,按照《商业银行服务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目录》收费标准,对公客户要承担5元至200元汇划费,个人客户要承担2元至50元的汇划费,超出了农村客户的承受度。部分村镇银行为维护客户资源,对某些客户实行手续费减免,又造成经营成本增大,结算收入贡献率降低的双重压力。以朔州村镇银行为例,2014年村镇银行结算收入15.23万元,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1.1‰,远无法弥补系统运行费用。

四、村镇银行支付服务持续发展的可选择路径

1.构建专业化清算渠道,加快资金运动速度

村镇银行可规避个体规模小的劣势,集合组建村镇银行资金清算中心形式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以专业化资金清算中心集体优势以“一点接入”的形式加入人民银行二代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业务系统,各村镇银行以间接参与者身份完成系统对接,实现支付作业流程化、集中化处理,加强资金清算风险抵御能力,解决村镇银行差异化系统接入模式和业务处理不规范问题,提高系统管理水平,优化结算渠道,提升清算资金管理水平。

2.加强与第三方合作,弥补渠道短板

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蓬勃发展,经营项目涵盖线下收单、网上支付、预付卡等多种支付业务,且资金结算渠道灵活。村镇银行扎根农村,农村资源丰富、优质项目多,可充分借助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功能优势,以强强联合的形式发展农村特约商户。一方面,村镇银行可化解银联入网费用过高的困境,又可通过为客户提供简单、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支付服务形成资金沉淀,提高存款比例。另一方面,通过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有助于优化村镇银行非现金支付工具产品,为农村提供线上、线下多样式的支付结算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3.发展特色支付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村镇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生力军,应在接地气、重民生上下功夫,围绕农村经济做文章。一是可通过开展农村市场调查,围绕农村特色发展产业、养种植产业、家庭作坊、农业合作社等,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支持三农、扶植小微”发展的业务基地。按照农户结算需求,提供适宜的结算服务,以拓宽支付市场。二是可通过开展城镇个体商贸调查,致力于满足转型农民多元化的支付结算金融需求,让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成为商户发展的致富摇篮。如依照辖内村镇银行推出的“商易贷”系列金融产品,聚焦县城蔬菜农贸市场、商贸市场等,积极拓展金融服务,培育支付、信贷市场,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4.加快互联网金融建设,形成农村现代化金融服务新常态

“互联网+金融”已经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得到充分的应用,此种模式在资金供需双方间建起了超越传统银行服务的新渠道。村镇银行应紧跟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步伐,为农村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提高资金融通效率。村镇银行可通过市场细分,挖掘客户需求,结合本地产业主流及当前政策热点,探索与互联网金融P2P平台合作,扩大资金募集规模,村镇银行以融资性保函形式为农村客户提供资金担保,实现“输血+造血”的资金循环流动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与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为农村网上商贸交易提供银行账户服务,实现客户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完成农资销售和购物的经济活动。

5.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筑牢资金保护屏障

伴随着新业务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村镇银行服务终端不断向乡村延伸,村镇银行结算效率与安全性面临着更高、更新的要求。简易、快捷的结算服务虽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但资金运营的风险和质量也随之增长。要平衡两者的关系,村镇银行必须改进内控制度,针对简化性业务出台针对性操作规程,并及时提醒客户查询和管理,引导客户选择性使用可行的支付结算工具,加强自身资金管理,避免财产损失延误生产经营。此外,村镇银行还应梳理重要岗位业务流程,做好基础性业务管理,将潜在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排除在日常业务之外,提高公信力;建立完善的清算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对支付业务变化进行风险管理,防止技术风险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从而保障业务畅通,防范资金风险。

参考文献:

[1]吴志贵,吴帆,林昕.海南省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2(35)

[2]陈亚楠.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考[J].现代商业,2013(34)

[3]马静.浅谈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管理[T].民营科技,2013(7)

[4]刘畅.对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问题的研究——以湖北省村镇银行为例[J].时代金融,2014(4)

作者:高鹤

第2篇:外资村镇银行的进入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启示

摘 要:如今,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幅度较大,但是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银行在这块却落后了,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在农村地区存在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很少,对农村的覆盖率较低,对于农村的信贷资金不多,对贷款金额有额度限制,各个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在农村地区分布不均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如果不及时给予解决,那么将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2007年以后,我国实行在农村地区进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已有几个年头,这些村镇银行发生迅猛,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处理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村镇银行现在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外资村镇银行发展的优势,最后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外资村镇银行;启示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银行资金的支持,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花大力气发展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有所忽略。所以现阶段农村地区的信贷需求具有小额、风险较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原有的大规模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运而生。

随着农村银行在需求上的增加和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2006年银监会适时调整准入政策,让越来越多的银行进入到这个领域,村镇银行应运而生,并较快发展。在实际运作中,银监会先试点再扩大范围,再引入外资银行加入,整个体系逐渐完整。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组建726家村镇银行。2013年末,全国各地新型农村机构总计8872家,同比增长28.2%,其中村镇银行占比10.9%。东部地区村镇银行数量在全国占比最高、增长最快(30.0%)①。

二、外资村镇银行的设立与发展

(一)外资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外资银行在国内建立分支机构限制很多,而建立准入门槛低、受到政策鼓励的村镇银行是业务拓展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外资银行在大城市开设网点较难获批,且银行业竞争太激烈,而开设村镇银行更容易获得审批,既响应了中央支持“三农”金融服务的号召,又能享受优惠政策,还能收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好口碑,催动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村镇银行。

2007年12月,全国首家外商独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的开业,拉开了外资行布局中国村镇银行的序幕,掀起了外资行抢建村镇银行的高潮。

(二)经营优势

1.拥有实力雄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注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筹资单一问题。知名的外资银行,可以在短时间获得客户的信任。在吸收存款和引入民间资本上弥补了村镇银行产权制度上的限制。

2.外资村镇银行选址的区位优势以及先进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弥补了地域限制带来的局限。开放性经济地区,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贷款投入生产,产出多元化的销售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降低了业务地域限制的影响。

3.创新的贷款模式,控制了风险,使盈利得以保障。汇丰中国和汇丰村镇银行业务的运营和管理是完全分开的,每个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设置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方式,如“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社社员联保贷款”、“贷得乐”等各类无抵押贷款。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汇丰村镇银行与当地的龙头农业企业合作给农户及产品经销商提供贷款,三者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对农户及经销商进行筛选和推荐,并提供担保,为他们解决了缺少抵押品的问题,银行也能有效控制风险。目前,“农户联保”的模式也已经被村镇银行广泛使用。

三、外资村镇银行的进入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启示

(一)注重合作伙伴及网点的选择,弥补产权、地域限制的影响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监管以及相关法律制度仍有待完善。完全由个人或非银行业机构出资设立村镇银行,存在较大风险,故产权限制在现阶段是必要的。从外资村镇银行的设立,我们不难看出可以利用发起银行或出资银行的良好信誉,及具有雄厚实力的合作伙伴弥补产权限制的缺陷。地域限制使村镇银行缺乏规模效应,所以对选址提出更高要求。开放的经济环境,涉农企业频繁的对外交易,跳出了区域的局限,其资金使用不仅为本地经济创收,还可以利用货币乘数带动其他地区其他行业发展。

(二)创新业务模式,进一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1.丰富存款模式。存款是银行的业务基础,将存款业务做好才能获得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存款模式上可针对“三农”特点进行多元化尝试对大额存款客户提供专业管理,提供相关理财产品,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针对个体农户可推广教育存款,个人通知存款等特色存款,普及金融知识同时吸收多元化存款。

2.更新贷款模式。第一,发挥当地特色产业的经济支柱作用,将公司加农户的组合进一步完善,若能借助特色农业,以村镇银行为媒介,将生产农户、加工、销售,以此产业链形成贷款小组,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担保,可以更好的控制资金流动,小组成员进行共同担保,在各环节中缺乏资金时,先由小组成员评价贷款风险与可行性,再由村镇银行进行审批,贷后由村镇银行定期跟踪贷款情况,完善贷后管理工作。第二,引导农民联保贷款。既可实现村民的共同监督,又使他们结成风险共同体。村镇银行积极引导村民交流合作,也保证了还款质量和期限的确认。第三,采取更为灵活的担保方法。农户手中的不动产不易作为抵押品,这就需要尽快建立村镇不动产担保的登记查询系统,并由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使农村房屋、土地承包权等不动产抵押更加灵便。

3.升级管理模式。在人员配置上,要求管理模式与村镇银行的产品和服务配套,加强村镇银行企业文化的营造,形成一整套的人员培训模式,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要强调“合规经营,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注重对员工风险意识培养,在服务中树立专业过关,服务优质的良好形象。

(三)完善各项制度,加快农村金融环境建设

应积极与当地政府配合谋求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央行应积极帮助村镇银行完善结算渠道,解决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系统方面的问题。在提高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同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保护存款人利益,稳定金融体系十分重要。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考虑适当放宽经营区域上的限制,有利于分散同质地区的系统风险,增强银行本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秦晓晴.从村镇银行定位问题看现代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向[J].金融观察.学术版.2008(10)

[2] 韩继云.外资银行进军中国农村市场及中资银行的对策.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7)

[3] 当前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改善建议_基层建言_中国金融界网http://www.zgjrjw.com/news/jrsc/201029/12265568711.html

注解

① 2013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http://cn.chinagate.cn/ reports/2014-08/15/ content_332447 3 2 _6.html

作者:于浩淼

第3篇: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与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及国外村镇银行的成功案例,提出适合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模式。期望有效解决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 ;三农

自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基本上围绕着以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中心的金融体系。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体系基本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农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一直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力量。然而,由于中国农业银行不断缩小其在农村的金融业务范围,邮政储蓄基本只开展存款业务,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渐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与此同时,在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控制的影响下,农信社的资金有着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其经营业务“非农化”的倾向也日益明显。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逐步开展,城镇化进程也稳步提升。随着我国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的多样化,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引导商业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同时,大力发展适合“三农”特点的村镇银行,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优质服务缺位等问题。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旨在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此后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村镇银行发展的速度迅猛

国家为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在2006年12月20日,我国银监会发布了《若干意见》,主要针对国内外金融机构各类资本的政策支持与投资引导,促使其对农村的投资,增加经济发展薄弱地区的金融机构的数量,同时减少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置限制。于2007年1月22日,《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开始实施。2007年3月1日,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就此诞生。村镇银行于2007年首先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六省(区)开始试点。

2007-2009年期间,我国大中型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偏低,村镇银行发展缓慢,截至2009年末,全国仅有148家村镇银行正常营业,增长速度相较2008年出现环比下降。

近两年村镇银行的发展依然没能达到预期,尤其2012年新增村镇银行数量仅为168家,总共数量达到876家。据最新统计显示,6年间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迅猛,数量已达到1233家,其中批准开业就有1152家。

(二)村镇银行分布地区较广

从分布的范围来看,覆盖了东部、中部和西部。截至2013年底,24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起设立150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占1233家(已开业1152家)。银监会的数据中包含村镇银行的总行机构和旗下开设的分支机构,因此数量偏大。截至2014年底,仅村镇银行总行,共批准成立了1123家村镇银行。其中东部地区531家,中部地区308家,西部地区284家。

图1-1:各省批准成立的村镇银行数量(截至2014年底)

(三)发起行的种类

截至2014年末,共有包括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系统和外资银行等6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254家银行均发起成立了村镇银行。其中,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1家,大型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7家,城市商业银行110家,农信社系统120家和外资银行5家;不同类型及过程(如图)其中可以看出城市商业银行就占据一半的位置。

图1-2不同类型发起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数量比例(2014年末)

二、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此《意见》促使农村金融市场开始发展,各种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微型金融机构在全国各省市纷纷设立,然而这一次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突出了很多问题,好的方面是村镇银行开始逐渐发展,在金融市场中也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缓解了单一发展的紧张局面,然而村镇银行的成立也有着内在的矛盾性,发展农村金融的同时,也出现了太多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制约村镇银行前行的发展,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村镇银行生存与发展以及繁荣农村经济的首要目标。目前来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村镇银行没有从根本上服务“三农”

村镇银行是依法设立,旨在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使之成为真正服务“三农”、支持“小微”的有生力量,但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实现利润最大化是经营者的目标;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各方面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而且农业具有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弱等缺点,从而致使了一些金融机构就放弃和农民合作,致使农村金融相关工作很难开展,最终村镇银行的服务理念也就偏离了“三农”。

1从各地区村镇银行成立分布来看:大多数将其总部设在行政中心处,经济繁华,金融相对完善,这种布局本就不存在服务空白区,最终也是落得个“有其虚名,而无务实”的格局。更严重的是,部分村镇银行没有将重心放在“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额农贷业务,而将目光集聚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村镇小企业上,最后也就逐步偏离了最初国家“惠三农”的方针。

(二)村镇银行的筹资渠道狭窄

第一,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是“穷人的银行②”,具有一定的乡土优势,但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较少,客观上也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业务的发展。

第二,村镇银行,旨在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2006年12月银监会放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但由于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又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相对偏低。

第三,部分居民将钱存到村镇银行,主要是为了获得村镇银行的优惠贷款。有的村镇银行没有单独的行名行号,因此只能进行资金的手工清算,汇款、划款到账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客户快速便捷的服务要求,出现差错的频率也很高;加之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缺乏对居民的吸引力,外地汇款都是跨行跨区,汇费昂贵,取款不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不愿将其作为汇入行,这会导致村镇银行失去了大部分的存款来源。

(三)村镇银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村镇银行是“草根银行”,是“穷人的银行”,其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农业,弱势群体——农民,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这也导致了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自改革开放以来,为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关惠农政策,农民享受了很多实惠,但农民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惠农方面的政策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对于村镇银行,他们认为在村镇银行贷款就等于属于国家的补贴可以不用归还;加之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最终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相对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内控和安防能力相对薄弱,应对农村市场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能力不够。

农业生产受自然的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还款能力。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农业和农民,农业作为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受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影响比较大,所以村镇银行还要承担不良贷款损失。这些原因都会造成经营中利润与风险的不对称性。

(四)政策扶持力度弱

村镇银行是“穷人的银行”,它是借鉴格莱珉银行“穷人是有信用的”这一理念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目前国内的担保体系尚不健全,我们不能全部照搬。在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环境相对恶劣,农民手中最大的财富就是土地,而现在我国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民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土地也只能在农户之间流转,更加不能成为贷款抵押品,而农民手中的可以抵押担保的财产就更少且很难变现,使农业贷款经营愈发困难。加之我国村镇银行建立时间晚,各方面发展不完善,国家的政策及配套措施跟不上,管控力度不强。虽然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但在营业税和所得税的征收上不能享有农村信用社的同等税收优惠待遇,这些都会加大村镇银行经营的风险。

(五)储蓄业务开展困难

信用创造能力是银行型金融机构本身所固有的特征,而村镇银行由于资金供给渠道狭窄且数量较小,故在这方面功能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以河南华宇村镇银行作为示例,截至2011年5月存款余额671万,贷款余额2586万,发放贷款总量3558万,存款余额不足使得资金不足来弥补贷款差额。一些村镇银行在开展贷款业务中出现将资本金耗尽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村镇银行的诚信度普遍较低,这无疑影响了村镇银行各项储蓄业务的开展。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思想比较保守,他们认为村镇银行不是国有的,对于私人占有的银行,觉得不安全也不放心把钱存在这样的银行”,这是造成村镇银行储蓄业务难开展的重要原因。其次农民每年收入甚微,但是农民的日常消费与生活开支较为频繁和琐碎,而且手头空余资金很少,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村镇银行存款业务的开展。最后由于村镇银行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吸收存款是开展其他业务基础,然而其信誉程度低、客户认同低,同时网点少加之较高的开办成本,这些都会阻碍村镇银行的发展。

(六)缺少专业人才

在任何一场竞争中“科技是第一位,人才是关键”,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保障商业银行竞争不败的关键。在吸引人才方面,村镇银行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显然难以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抗衡和竞争,这也势必造成了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暴露。

(七)管理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关键。在内部治理方面,裙带关系是最大的威胁。很多情况下,银行的重要职位如: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可能都有具有亲缘关系的人担任负责人,这就难以形成有效的分权与制衡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村镇银行在组建过程中的“任人唯亲”的现象也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展村镇银行应采取的对策

(一)强化“三农”服务理念,研发新型“三农”产品

村镇银行旨在农村地区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所以只有真正的以“三农”服务为己任,研发新型“三农”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服务“三农”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广泛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宣导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介绍村镇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使农民真正的了解和接受村镇银行;二是设立分支机构,扩大服务范围;三是各监管层应深入基层群众,及时了解农民的生产和收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四是完善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加便捷的现代化服务;以彰显村镇银行的宗旨:为“三农”服务,让农民明白村镇银行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是真正的为“三农”提供必要的惠民银行,严格恪守服务“三农”的宗旨的金融机构,是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业务工作的真正的“农民的银行”。

(二)努力拓展资金来源,壮大村镇银行发展实力

村镇银行即“穷人的银行”目前资金实力较弱,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对村镇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不利,为改变这一局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研发具有区域特色的金融产品,加大地方性财政支持。同时加大各级政府财政存款存入村镇银行,不断壮大村镇银行资金实力,为村镇银行更好地支持和服务“三农”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

其次,充分利用当地的优质资源户。 村镇银行是新生事物,大家认可度较低,吸引当地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参股,增强居民的认同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吸储难的压力;此外,各参股人可以在村镇银行设立自己的专属账户,办理存取款业务,以缓解村镇银行资金不足等问题。

最后,加强内外资本市场联动。建立村镇银行向人民银行贷款机制,利用资本市场获取外部资金支持,对于持续经营好的村镇银行,央行准许其发行特殊的农村金融债券,利用资本市场可有效增加外部资金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实施强有力的内外联动,不断拓展资金来源,壮大村镇银行发展实力。

(三)加强风险管理,完善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要强化信用风险管控。“诚信经营”是银行持续发展的灵魂,村镇银行是“农民的银行”,旨在为农民服务,这就要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激励方式推进信用环境建设,构建信用评价制度,以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内控机制。严格落实审、贷、查三者分离机制,使每笔贷款做到贷前审查、贷后跟踪和清收工作都能落实到人,加强与借款人的动态联系。

其次,加强资金的流动性管理,确保村镇银行持续稳健经营。一方面要加强吸储能力,服务“三农”,将农户,农村企业吸收到自己范围下;还要对村镇银行进行监管和科学化的激励机制,各尽其责,真正意义上为“三农”服务。

最后,加大操作风险的管控,是其安全持久运营的关键。不仅要定期的给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行业素养,使每一个员工都清晰地掌握操作流程和风险,提高对风险的认识与识别,而且要加大对员工业务的培训强度和力度,提高各项业务技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并依据风险规章制度,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还要定期质量检查,落实整改,加强问责,逐步将风险隐患杜绝,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持续经营。

(四)加大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促进村镇银行更好的发展

首先,中国人民银行为了扩充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可以适当下放给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权利,并且给予适当宽松的信贷规模政策,同时实现利率的市场化管理。高利率会对农民产生一种压力,使他们努力经营,以便及时还本付息;低利率则相反。另一方面央行应争取早日将村镇银行纳入全国支付结算体系和存款保险体系,允许村镇银行进行同业拆借,减少经营成本,提高村镇银行在群众心中的社会公信度和竞争能力。

其次,对早期的村镇银行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取消财政性资金开户歧视政策,给予平等竞争的机会,支持其不断发展壮大。

最后,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正面激励机制。扶持和鼓励村镇银行增加网点,拓展服务区域,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自主性和积极性。建议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村镇银行一些财力与物力的支持,以解决村镇银行开业前期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困难。

(五)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创造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

村镇银行是面向广大农村和中小企业的,这天然的局限性使得村镇银行必须控制成本,同时还应加强对风险的管控,要把不足转化为长处,对其特定的服务人群制定个合适的产品与服务,体现它的特殊性,充分发挥“小”的优势,展现其应有的灵活性。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它的发展必会遇到很多困难,除了同业竞争外,还要面临信贷风险。村镇银行应发掘更为有效的资金融通模式以便更高效、便捷地为“三农”发展提供更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对小额又无担保模式的借款,要完善信贷流程,加强资金运用的监控,追踪跟进,用以确保资金的安全性。

(六)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科技是第一位,人才是关键。人才竞争已成为各大银行争夺的重中之重,不难发现各个城市不同银行相互之间已经展开了“人才大战”。爱岗敬业,勤奋谨慎,诚信守法并兼具专业背景,又有从业经验的人员是各个银行之间争夺的核心对象。所以,要想组建精良的管理团队,就必须要储备高质量的银行从业人员,才能使村镇银行得到良性的生存和发展。

(七)完善村镇银行的自身监管制度

有效的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是经济金融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监管是营造良好金融环境的重要保障机制之一,村镇银行同样需要监管保障,有效地金融监管体系是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力支持手段。村镇银行同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一样也面临着经营管理上的风险,和它自身的特殊风险。村镇银行的发起人通常是该银行的重要客户,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的关联贷款情况很多,这贷款势必给村镇银行造成经营风险。因而对村镇银行加强监管也是必须,毕竟它还属于起步阶段,只有国家以及监管部门把握好方向,村镇银行才能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才能真正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八)对外树立良好的形象

村镇银行发展历程很短,广大农民群众对于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还很陌生,因而在资金需求方面还是过多的和信用社合作,对于村镇银行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因此,村镇银行要努力改善营业环境,提高服务水平,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三农”,就要努力塑造银行社会形象,在大众心里树立口碑,让老百姓真真正正得到实惠,这样农民才会正意义上接受村镇银行,进而支持其发展。为此村镇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塑造温馨的服务环境。不仅要有齐全的硬件设施,而且要有良好的人员服务,使得客户对银行形成较好的第一印象,以便增加信任度。

第二,提供特色优质的服务。工作人员良好的技能操作,规范文明的礼貌用语,亲切和蔼的精神面貌不仅能让客户在办理业务时享受到贵宾的服务,同时能把银行的整体服务水平提升到相当高度。做到“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一定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第三,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应当包含六部分,即感恩文化、日新文化、合规文化、乡土文化、和合文化以及社区文化。村镇银行的企业文化,应有助于员工素质的提升,服务理念的树立以及便于经营管理。高层次的企业文化会给员工一种家的感觉,能够极大发扬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展现不一样的精神风貌,提高银行的公信度。

四、结论

村镇银行是我国新世纪以来新型的金融机构,可以有效舒缓我国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诸多不足,它具有一定存在发展的必要,也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也出现了农村金融所特有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我国农村的实际国情,努力在政策,法规,风控和预防等措施下,使村镇银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三农”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5):3-5

[2]沈杰、马九杰.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状况调查[J].经济纵横,2010(6):15-18

[3]贾学琳,从构建农村和谐金融的角度谈村镇银行的设立[J].农村金融,2012(5):17-20

[4]乐意定.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困境及改善建议[J].金融经济,2010(20):50-54

[5]高思.中国村镇银行总体现状与发展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2(09):29-33

[6]楚汴英,村镇银行发展:优势,挑战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学习学校学报,2013:18-23

[7]李嘉焱、陶长高.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思考[J].银行家,2010,(11):168-171

[8]王大威、丁薇.透析村镇银行发展现状[J].银行家,2013,(11):11-13

作者:温小蓉

第4篇:村镇银行发展对策探讨

当前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控股模式单一,导致各方利益主体动力不足。《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比例不低于20%。而在河南被调研的22家村镇银行中,超过一半的发起行拥有51%及以上的绝对控股权,部分银行持股比例达到80%。民营资本股东的话语权太小,对村镇银行采取观望态度的居多,客观上阻碍了民间资本和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出于经营效益,不愿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农信社也在农村没必要再成立村镇银行,现有村镇银行大部分是地方商业银行设立。这种制度设计在一定意义上对繁荣发展村镇银行、促进支农机构“广覆盖”不利。

(二)村镇银行有偏离目标的现实外在条件。但“村镇”一词刻画了其应“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现实中,大多成立的村镇银行都将其支行设在行政中心所在地,多是县城。村镇银行最终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这并未完全符合在农村这个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另外,长期身处县城或发达地区城镇,村镇银行成立之初,肯定会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法规,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金融服务工作,但时间一长不可避免会“移情别恋”: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不排除会青睐于大、中型企业上,在某种程度上偏离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

(三)先天不足,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目前从现实看,一是结算系统孤立。部分村镇银行至今没有单独的行名行号,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只能进行资金的手工清算,汇划到账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客户快速、便捷的服务要求,而且容易出现差错事故。二是网点少,便民服务上不去。由于村镇银行目前多是在县城的一个孤零零的网点,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任何一笔从外地汇入的款项都是跨行跨区,汇费昂贵,村镇银行在汇兑业务上竞争不过农行、邮储银行、农信社。此外,村镇银行的通存通兑没有开通、银行卡业务缺失,汇路不畅也是一个大问题。三是力量小制约发展。从目前看,绝大多数村镇银行人员偏少,多为10来个人,加之都是新来人员、成分素质不一,对本银行的发展理念认识不一,这些都势必加剧“万事开头难”。

(四)客观要求创新经营与观念陈旧化的矛盾。村镇银行要想在农村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闯出一片新天地,必须创新方式、适应农村实际,如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贷款审批流程,创新具有农村特色、真正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等。但由于目前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其他金融机构的人员或社会上的招聘人员,老观念多,很容易把自己的业务模式照搬过来,但农村市场具有自身的特点,照抄照搬很难开辟新天地、实现大发展。如何避免村镇银行走四大商业银行的老路,如何使控股股东向村镇银行输出经验并使之适应县域市场的特点是一大难题。

(五)宣传不够,公信力低。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担心存款安全性。另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经营网点少,大多数只在县城有一个点,极少数能开设一两个支行的,服务不够方便,就很难争得农民市场。特别是河南省不少农村地区是典型的“打工经济”,外出务工收入是当地经济支柱,村镇银行失掉这笔业务,就失去了大部分存款来源。而且员工数量、网点覆盖方面的“软肋”也导致其自身运营成本较高、盈利空间较小、竞争力不足。

推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扶持和支持力度。建议一是适当地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和资金供求状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确立贷款利率;二是在3至5年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初期不断壮大;三是由当地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对发放涉农小额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给予奖励,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四是央行要像支持农村信用社一样,支持村镇银行,给予其同等支农再贷款的优惠政策,监管部门应出台促进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竞争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帮助村镇银行增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五是要尽快建立村镇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嫁接的支付清算和通存通兑体系,适应科技网络时代便捷高效的资金周转需要。

(二)探索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模式,引导大中型商业银行牵头批量发起村镇银行。适应新的农村发展要求,就要大量设置村镇银行等新型机构,以实现“增机构,广覆盖”的要求。要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等多种经济主体到村镇银行参股,适当改进股权设置规定,调动多方主体投资积极性。要探索村镇银行子银行模式,让国有大银行或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专业化、规模化地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避免母银行直接单个投资设立村镇银行的繁琐程序。从实际经营角度,鼓励大银行到县域设立村镇银行,以便利用其遍布全国的网络,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文化,推进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同时,要加快村镇银行“下乡”步伐,多设基层网点,真正俯下身去,深入农村,服务农民。

(三)加强监管,真正让村镇银行走好走稳。加强村镇银行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和运营水平。要加强村镇银行人员企业文化理念培训,增进认同感和归属感,将个人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检查考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出村镇银行支农指标的考核,保证村镇银行对农民适当的贷款比例。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村镇银行应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四)加大务实性宣传,让百姓主动为村镇银行宣传。创建初期,村镇银行应不断地利用各种广告和公关媒体,深入农村基层,宣传村镇银行性质、服务宗旨和自身特点。还要坚持深入农村经常拜访客户,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美誉度。另外,还要以实绩、以成效宣传,真正扶持一些有能力、有前途、符合市场的农村家庭企业,让他们先富起来、带动一片,以优质服务带来的优质客户献身说法宣传村镇银行,让“先吃到螃蟹”的人成为村镇银行的义务宣传员。时间长了,就会不断增强村镇银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进自身的发展和服务能力。

(五)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奠定村镇银行发展的信用基础。大力推动当地信用户、信用村与信用镇的评价制度。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状态进行调查评级,建立信用登记咨询系统。督促村镇银行尽快建立电子化的信用记录和办理银行代码,将客户资料及时录入人民银行征信库系统,实现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引导农民成立互相提供担保的担保基金,鼓励农民自由结对,相互提供担保。要充分利用政策倾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建立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业提供担保服务;还要积极探索实行大型农机具、农业机械等动产的抵押、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从各个方面降低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外部市场风险。我们相信,只要村镇银行真正俯下身去,“躬耕于"三农"之中”,支农发展天地才会越走越宽。

第5篇:村镇银行发展自我见解

(四)竞争能力弱,需不断提升自身竟争力。营业网点少,需通过多种手段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社会信誉度不高,需提升社会的认可度

村镇银行抗风险能力弱,需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一)村镇银行抗风险能力弱,需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村镇银行作为

一家资本金较小的金融机构, 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截止 2009 年 6 月

末,平均每家的实收资本为 4000 万元左右,且均是这一二年设立的,相

对来说赢利能力也较弱。 特别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必须从

以下几方面高度重视风险控制,一是引入责任心强、善于管理的经营人

才,注重经营中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二是依托主发起行,加强内控控

制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是经营层全面接受股东的监督和约束;

四是监管部门加强指导监管。

(二)社会信誉度不高,需提升社会的认可度。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

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代表,在社会和客户中的信誉度不高,客户的认同度

低,在组织存款和业务拓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因此提高社会信

誉度也迫在眉睫,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强自身建设,从硬软件进

行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加强与政策相关部门的合作,利用政

府信誉提高村镇银行的信誉度;三是充分利用股东的资源。 村镇银行在

设立初期吸收的股东在当地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股东的社

会知名度、信息渠道等优势来开展工作。

村镇银行设立的县域性,其根本是要成为该县域的金融中心,以村镇银行为中心形成本地的金融环流

因此村镇银行的发展不应仅仅模仿一般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在遵守法律及相关规定的前提,应该因地制宜,形成多元化金融的经营方式

因此在发展初期,将资金分成几部分

村镇银行具有政策性和盈利性2部门政策

将初始资金分为几部分,主要2山东省农村农业发展,

第6篇:广西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它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进行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具有商业银行的职能和特征。

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地区。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以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六省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1月22日,中国银监会进一步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范了试点地区村镇银行的设立、公司治理及经营管理等问题。2007年10月12日,中国银监会把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市区。为了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2010年5月18日,财政部颁发了《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年末存贷比高于50%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村镇银行,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2010年9月25日,财政部又颁发了《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财政部门对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

予奖励。对年末不良贷款率高于3%且同比上升的县域金融机构,不予奖励。2011年7月2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村镇银行组建的相关规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都开始积极设立村镇银行,截止2011年第一节度末,全国开业的村镇银行已达400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分别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1],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2]和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3]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李晓健根据广西农业特征、从拓展东盟市场的视角,提出要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从而支持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强广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同时,他还对广西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促进广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5]

一、 广西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随着全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广西也积极地进行村镇银行的组建,满足农村地区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2008年6月30日,广西首家村镇银行——平果国民村镇银行的开业拉开了广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平果国民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是由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发起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它的成立为广西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挑战、竞争和活力,并对广西农村金融改革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具有重大的意义。同年,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由桂林银行作为发起人成立的兴安民兴村镇银行于11月26日开业。

截止2011年第二季度末,广西已有13家村镇银行,分别为:平果国民村镇银行、兴安民兴村镇银行、田东北部湾村镇银行、柳江兴柳村镇银行、东兴国民村镇银行、临桂国民村镇银行、钦州灵山泰业村镇银行、田阳兴阳村镇银行、桂林国民村镇银行、横县桂商村镇银行、南宁江南国民村镇银行、容县桂银村镇银行、宾阳北部湾村镇银行。其中,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发起成立的有5家,桂林银行发起成立的有3家,广西北部湾银行发起成立的有2家,柳州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广西兴安农村合作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东莞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如图1。

图 1 截止2011年第二季度末,各银行在广西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的数量(略)

至今,广西村镇银行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拓宽了农村地区的融资渠道,为三农、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比如,平果国民村镇银行始终坚持村镇银行“小额、分散、流动”的原则,根据该县的经济特点来开发贷款产品,先后开发了农户联户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业企业担保贷款、林权证质押贷款、个体工商户抵押贷款、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等产品,并根据产品特点采用不同的担保方式,有效解决平果县域的“三农”、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资金需求,增加了企业和农户的经济收入。2011年,平果国民村镇银行获得全国首届“十佳村镇银行”称号。截止2010年12月末,平果国民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20611万元,贷款余额22935万元,实现净利润856万元。户均贷款余额为34.82万元,其中贷款余额在50万元以下的有462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

73%;个体工商户贷款、农户贷款、小企业贷款占总额比例分别为44.23%、16.08%、14.26%,如图2。[6]广西兴安民兴村镇银行截止2010年12月31日各项存款余额6.41亿元,较年初增加3.31亿元,增幅106.96%;各项贷款累计发放742笔,贷款余额4.2亿元,较年初增加2.19亿元,增幅108.95%;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98亿元,占贷款总额70.84%,贷款市场占比跃居全县第四位。[7]据《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稳定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截至 2010 年末,广西村镇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86 亿和 13.37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86.18% 、和 135.47% ,存贷比为 74.86% ,同比下降16.17 %。

图 2 2010年末,平果国民村镇银行贷款余额构成情况

二、 广西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信誉低,吸存能力差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公众对其了解还不够,部分人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缺乏信誉,不愿到村镇银行存款,而更愿把钱存到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这导致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的业务上处于劣势,竞争力不如其他农村金融机构。

广西村镇银行的社会信誉低究其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广西村镇银行2008年才成立,成立时间较短,还未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实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村镇银行的定位、意义及其金融产品缺乏足够的认识;三是,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比较低,各出资人均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这与以国家信用为后

盾的商业银行相比缺乏“安全感”。另外,村镇银行主要设立于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造成了村镇银行筹资困难。目前,村镇银行还存在支付清算渠道不畅通,网点少等问题,这导致其便利性不足,对潜在存款客户的吸引力下降。

(二) 经营成本高,盈利水平低

广西村镇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较多,利润率本身较低,而风险较高。农民居住比较偏、散,客户贷款具有频繁、额度小等特征,导致经营成本高,影响村镇银行的经济效益。村镇银行机构的小型化、分散化,在应对储户提现和其他日常运营问题上,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形成活期存款、各种汇兑头寸较少,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与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相比,广西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偏小,缺乏规模效应,盈利水平比较低。

(三) 面临情况复杂,经营风险较大

广西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农业自身的风险政策风险和政策风险农业自身的风险。信用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村镇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这些对象的信用记录不完善,大多未纳入征信系统,因此无法运用传统的评估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这使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高于一般商业银行。政策风险主要是由于村镇银行的成长时间比较短,相关的政策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比如,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是否放宽这一问题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2010年5

月,财政部在《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规定“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然而其有效期为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不具有可持续性。在组建村镇银行的挂钩政策方面,中国银监会在2011年7月25日下发的《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规定“在地点上,由全国范围内的点与点挂钩,调整为省份与省份挂钩”,也是政策不确定性的表现。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比较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具有较大的风险。另外,广西在农业生产方面还缺乏科学的规划,未能按市场的需求进行规模化生产,农业发展存在盲目性趋同性,而且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这些特定因素都将会对农民按时还款的能力产生影响,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风险。

(四) 贷款投向难以保证,偏离目标定位

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第三十九条中指出:“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这并未对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给出强制性的规定,很难保证村镇银行的资金流向。村镇银行的目标定位是为“三农”服务,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但同时它也是以盈利为其经营目标,由于农业具有收益低、风险大的特点,因而这两个目标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作为村镇银行的股东,他们的目标就是赚钱,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村镇银行他们将会把贷款

投向悄悄转向城市地区,从而背离了村镇银行设立时的目标定位,支农效应被削弱。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以使村镇银行有足够的内在动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保障实现其目标定位。

(五) 业务种类单一,缺乏吸引力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拥有许多与普通商业银行基本相似的功能。 但在实际中,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的业务种类还比较单一,其业务处理系统还是基于简单的内部网络。目前,广西的村镇银行还没有接入中国人民银行的清算系统,现代银行的结算方式还没有形成,信用卡及电子银行等业务都很难开展。另外,村镇银行的网点也比较缺乏,无法给客户带来便捷的服务,这些都使村镇银行的吸引力减弱,无法跟普通商业银行竞争。

(六) 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差

广西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管理水平与业务素质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村镇银行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方面与一般商业银行有一定的差距,。以广西柳江兴柳村镇银行为例,今年8月12日其在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中对学历的要求为大学专科(含)以上学历,而一般商业银行大多要求要本科(含)以上学历。然而,农村金融问题比较复杂,这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使村镇银行无法根据其市场定位和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进行金融创新和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三、 促进广西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 结合广西特色农业,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当年广西与东盟贸易双边额达到65.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9%,这将给广西带来巨大的商机。广西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越条件,这也为村镇银行在广西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基础。因而,广西村镇银行应努力结合东盟市场、结合特色农业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强广西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形成金融、经济之间相互促进式的发展。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村镇银行要“以市场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结合特色农业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以灵活的方式提供更能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

(二) 提高吸存能力、扩展资金来源渠道

政府和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加大宣传力度,介绍村镇银行的性质及其开展的相关业务,增进社会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了解。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使客户能放心的把钱存到村镇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银行的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制度。它指的是由各类存款机构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建立保险准备金,一旦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困难或倒闭时,即可受到存款保险机构的救助,从而起到保护存款人利益的作用。该制度对不同规模、性质、背景的存款机构的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这更加有利于促进存款银行的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另外,为进一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人民银行可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在资产业务方面,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竞

争,争夺市场份额。同时,村镇银行应当培养自身优势,重视其他银行所不擅长的小额贷款业务,填补市场空白。

(三)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由于村镇银行起步晚,实力有限,盈利水平低,因而政策支持在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应给予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与农村信用社的优惠税率相同,即3%,从而减少村镇银行经营成本。同时,政府还应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政策来提高村镇银行开展农村业务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对完成目标的银行给予奖励和补贴,另一方面对有违规行为的银行进行处罚,建立一套完整的奖、罚激励机制。中央银行可放宽村镇银行的利率政策,使其定价更加灵活,帮助其拓展市场。针对农村金融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政府通过建立这种风险和收益相称的激励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励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

(四) 健全风险监控机制

借鉴平果国民村镇银行的成功经验,村镇银行可以用农户联户担保贷款、农业企业担保贷款、林权证质押贷款、个体工商户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控制农村信贷风险。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应结合本地区的实践情况,建立符合实际的担保机制,进一步扩大农村抵押担保品范围。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明晰产权,建立公开透明的农村土地使用权、牧场及其他不动产的抵押登记、交易制度,扩大抵押品的范围,从而使农村的金融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另外,为了分散农村地区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可以引入保险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为农业提供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最后,要完善

农村地区信用记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资金需求者的信用风险评估、监控奠定基础。

(五) 切实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机构应按照2007年银监会出台的《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中提出的“宽进入、严监管”的标准,严格根据其中规定的监管内容对村镇银行进行监管。村镇银行的经营具有高风险性和较低抵御风险能力的特征,监管部门应要求村镇银行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对村镇银行发展中出现的偏离“三农”目标的问题加强监管,保证村镇银行将绝大部分的资金用于农村建设,保障辖区内的农户、个体工商及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六) 加强员工培训

金融业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员工职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对村镇银行的竞争力有重大的影响。因而,村镇银行应重视对员工的理论知识、业务技能、服务态度进行全方位的培训。理论知识是从事金融行业所必备的基础,对员工的工作质量及其自身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同时也是村镇银行培养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态度综合反映了村镇银行的整体实力和形象,是员工培训中的重要内容。(作者单位:武鸣县财政局,广西大学)

第7篇: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设村镇银行的高潮。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总体来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良好,但增速太慢。

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中既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大市场,潜在着较大发展空间,又是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有着积极影响的新举措,具有服务“三农”的强大“造血”与“输血”功能。从整体上分析,村镇银行体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定位明确。二是注重实效经营机制活。三是服务效果好。

但作为新生事物,研究发现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新的问题.

1 村镇银行并没有真正深入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三农”

根据《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本质上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因此它与其他银行类机构从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其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但“村镇”一词同时也刻画了其设立区域、服务对象,即“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由于农户具有一些“天然弱点”:抵押物不足、农业弱质性隐含的还贷风险和非生产性借贷等,而且农业具有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弱等缺点,所以历来各种金融机构都不愿意与农民打交道,村镇银行成立之初,肯定会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法规,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金融服务工作,但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难实现“从一而终”的经营理念,它们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从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来看,大多将其总部设在各试点地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周边的金融和经济环境理想,商贸较为发达。从客观来看,其并未完全符合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村镇银行最终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更有甚者,部分村镇银行没有专注“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额农贷业务,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如何在服务三农的政策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盈利是村镇银行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存贷比高位运行,警防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由于村镇银行是新开业的银行,社会公信力比国字号银行差,社会认知度比较低,所以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很低,加之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和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进一步限制了村镇银行资金的来源,而且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缺乏对农民存款的吸引力,村镇银行面临可贷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服务“三农”的规模扩张;与吸存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镇银行在贷款上却颇具优势,村镇银行是县域内独立的法人机构,决策流程短,从接受客户申请到最终决定,至多只需三天左右。如果担保抵押措施到位(如村镇银行认可的客户提供保证担保),客户当天申请,当天就可贷款。这对县域内资金需求具有明显的短、小、急特点的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持续的存贷比高位运行,村镇银行要特别注意流动性风险,一些村镇银行远离母行(特

别是城商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而人民银行在很多县域没有分支机构和金库,紧急情况下外部支援能力有限。村镇银行总的存款规模小,要防范存款异动风险,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将对其声誉带来毁灭性打击,使其吸收存款将更加困难。

3 控股模式单一,导致各方利益主体动力不足

《暂行规定》对产权结构的安排是:“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不低于20%”,但大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一般都要求持股50%以上,要处于绝对控股股东地位。大中型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不积极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村镇银行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不如扩张分支行、网点效益高;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如果经营不善,出现问题,将对母银行的声誉和品牌造成伤害。此外,民营资本认为现有的产权结构安排下,民营资本股东的话语权太小,因而民营资本在短暂的热情之后,对村镇银行渐渐采取观望的态度,这对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改革也不利。

4 村镇银行结算系统孤立,成为网络时代的“信息孤岛”

部分村镇银行至今没有单独的行名行号,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只能进行资金的手工清算,汇划到账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客户快速、便捷的服务要求,而且容易出现差错事故。由于村镇银行只是在县城的一个孤零零的点(极少数开设了一两个支行),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让客户感到不便,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任何一笔从外地汇入的款项都是跨行跨区,汇费昂贵,加之在乡镇没有网点,取款不方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一般不会选择村镇银行作为汇入行,村镇银行在汇兑业务上竞争不过农行、邮储银行、农信社。很多农村地区是典型的“打工经济”,外出务工收入是当地经济的支柱,村镇银行失掉这笔业务,也就失去了大部分存款来源。此外,村镇银行的通存通兑没有开通、银行卡业务缺失,汇路不畅也是一个大问题。

5 经营方式创新化与经营观念陈旧化的矛盾

传统的经营方式在农村金融市场是没有出路的,历史表明村镇银行要想在农村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自己的经营方式,如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贷款审批流程,创新具有农村特色、真正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等,但由于目前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农信社的老员工,在经营观念上比较传统;而且由于《暂行规定》中规定银行金融机构必须是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这一点虽然保证了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但同时要防止大中型银行的管理输出,把村镇银行办成母行的一个支行,使村镇银行失去决策流程短、经营机制灵活的先天优势。

大中型银行有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作为村镇银行的控股股东,很容易把自己的业务模式照搬过来,初期可能会减少成本费用,但国有银行在农村的实践表明,农村市场具有自身的特点,照搬成熟的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对象,业务决策流程,贷款还款方式在农村市场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如何避免村镇银行走四大商业银行的老路,如何使控股股东向村镇银行输出经验并使之适应县域市场的特点是一大难题。

总之,村镇银行的宗旨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标准化和多样化的银行产品与服务。其业务范围很广,能办理吸储、放贷、同业拆借、银行卡等多种业务。实践证明:村镇银行具有管理链条短、决策高效的优势;还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特点。在服务方面响应速度高,反应速度快,甚至可以采取“上门服务”、“挎包经营”等方式。办理业务流程短、决策快、效率高,有利于提高“三农”业务的服务质量。这家银行的诞生,将成为未来完全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个标本,值得适度扩面和推广。

第8篇:村镇银行发展亟需解决三个问题

一、服务“三农”的目标设定与商业银行行为的管理方式冲突

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主要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而各地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的管理完全依照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进行,对注册资本金、存贷比等指标实行严格管制。这样目标设定和管理方式之间就发生了冲突和矛盾。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和分散的个体、农村地区是欠发达地区,它们使对“三农”的贷款风险要大于对工商业的。利用对以非农存贷为主的商业银行管理方式,让村镇银行去经营比非农存贷为主的商业银行所经营产品——工商业存贷风险都大的产品——涉农存贷,即使利率高一点的前提下,这也是不公平的而且也很难做到。所有村镇银行对此都有反映。因此让村镇银行今后能够生存下去,或是国家主动改变当初对村镇银行的目标设定,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改为服务非农,就违背了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村镇银行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或是村镇银行被动改变国家对其的目标设定,主要服务工商业及城市。当前一些村镇银行已开始有这种趋向。但这与国家设立其的目标是相悖的,国家也决不会让其长期、大规模进行甚至会把其撤消掉。

在目标设定和管理方式发生冲突的情况,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改变管理方式对管理方——国家和被管理者——村镇银行来讲,都是最好的选择。在管理方式改变方面,村镇银行希望在现有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政府能够给予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政策,在注册资本金使用和存贷比方面对它们放宽点、税收优惠的年限能够长点等,使其能够在和其他发展已久、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竞争中先生存下来。其实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对涉农贷款的风险。由于涉农贷款风险比较大,保险公司不愿意对涉农物质保险,因此这种风险补偿机制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由政府、村镇银行和保险公司参加。

二、“三农”概念的扩大与否

“三农”是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各地银监会对与此相关的贷款有明确的指标要求。据调研情况来看,涉农贷款额占总贷款额的比例最低要求也在55%以上。涉农贷款风险比较大,村镇银行为这种躲避风险,就随意扩大“三农”尤其是“农民”和“农村”的概念。农民以户籍上的农业人口为准,农业人口进城创业和从事非农产业也计算在涉农贷款之内;农业,包括在城镇里进行的农产品加工;农村就直接定位在县域之内。村镇银行这种扩大“三农”概念的行为,使吸储的农村地区存款再回到城镇特别是县城所在镇、所发放的贷款再多为工商业服务,不能真正起到服务“三农”的作用。“三农”概念的大小成为当前村镇银

行和国家相博弈的焦点,也成为村镇银行的国家设定目标能否达到的关键。如果不能及时对“三农”概念做一个妥切的界定,就会重蹈当年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逐渐从农村地区撤出来的覆辙,背离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国家目标。目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担忧的问题。

政府对此应该早点对“三农”概念做清晰界定,阻止村镇银行随意扩大“三农”概念的行为。我们建议:对于农民的界定,应该以职业为准,限定为从事农业的生产经营者;农村的地域范围,因为县城所在镇比较发达而且其发展所需资金也比较容易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所以限定在此之外的区域比较好;相应地,农业指在县域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和在县城所在镇外进行的加工。

三、认知度低造成吸储难

吸储难是所有村镇银行当前遇到的最大问题,这也是关系其能否生存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没有存款自然就无法贷款,村镇银行也就无法运转。从调查统计数据看,目前几乎所有村镇银行的存款都依赖于地方政府给予支持的对公存款,占其存款总额的90%左右。而对银行发展至关重要的个人、企业存款很少,占其存款总额超过10%的很少。究其原因,村镇银行认为除网点少、有折无卡、农村剩余资金有限等因素外,重要的是存款者对它们的认知度低。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经营,在人们心中已留下根深蒂固的良好印象,而村镇银行刚开始创办,人们对这一新生事物不熟悉,在心理上还不十分愿意接受。同时他们认为村镇银行是民办银行,在其处存款没有在国有商业银行处存款保险。基于这些因素考虑,人们往村镇银行存款的愿望不是很强,行为也不是很积极。吸储的多少决定着放贷能力的大小,因此吸储难成为制约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要打破这种困境,村镇银行应该在建立一年后赶紧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方便人们办理存贷款业务;选择合适的媒体(包括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积极宣传自身具有的优势,让人们尽快认识、了解村镇银行的性质和服务内容;建立行业协会,联合起来和人民银行协调,早日建立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加入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系统,提高存贷款的办理速度。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村镇银行的知名度,促进人们对其的信任度,进而提高人民到村镇银行存款的意愿。另外,政府也可允许村镇银行在地级市设立分支机构,用于专门吸储,把吸储来的存款投放到“三农”上来。

第9篇: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建议

谢卫星

摘 要:自银监会2006年底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我国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09年3月末已成立了97家。针对村镇银行在设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趋势;建议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设村镇银行的高潮。本文主要阐述了村镇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村镇银行的意见和建议。

1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2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2、1 注册资本规模逐步增加

根据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但在目前已成立的97家村镇银行中,注册资本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时注册资本仅为200万元。而去年年末成立的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5亿元,规模居全国村镇银行之首。注册资本的逐步增加,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村镇银行开业之初吸储比较困难,缺乏营运资金;另一方面高额的注册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各项指标满足监管标准,有利于村镇银行拓展业务。

2、2 金融机构发起人范围逐步扩大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多以当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同时,外资银行在这轮农村金融机构布点中表现活跃,2007年12月,汇丰银行发起设立了第一家村镇银行,随后它马不停蹄地在重庆大足、福建永安、北京密云和广东恩平设立了5家村镇银行。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业巨头也在摩拳擦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农村的村镇银行,并且在积极布局,设立网点。相比之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场金融布局中的态度反而不是非常积极,2008年8月,由中国农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和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在湖北、内蒙古同时成立,开创了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

建设银行紧随其次,同年12月在湖南省发起设立了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截至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均未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整体实力上升,特别是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经过几年的改革重组,资本总量、内控制度等已具备了跨区经营的实力,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助于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实现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从而实现跨区域经营。

3 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开办了97家,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但是在村镇银行设立以来,吸储困难、业务品种单

一、社会影响低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困扰着正在发展的村镇银行。现对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

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的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设立多种所有制的村镇银行,采取市场化方式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参股,促进规模型村镇银行的发育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可设立小型化的村镇银行。

3、2 村镇银行应明确服务对象,坚持走“尤努斯”模式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微型金融,起源于尤努斯乡村银行模式,类似于国外的社区银行。尤努斯模式在孟加拉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的主要业务是为穷人发放小额信贷,帮助穷人脱贫。我国的村镇银行是由金融机构做为主发起人,人员构成也多由发起人指派,这种诞生的模式必定会将发起银行的经营模式带人村镇银行。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90多家村镇银行中,大多数存在着“放大不放小、放富不放贫”的问题,偏离了办行初衷。这种经营模式还易造成单户贷款比例过大,一旦发生风险,将对村镇银行产生巨大的威胁甚至破产。因此,我国的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必须是“三农”、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巩固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千万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放弃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可以将村镇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区别开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3、3 村镇银行应放眼未来,积极提高自身实力

部分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即面临着吸储困难、放贷无门的境地,当年甚至第2年将面临亏损。尽管如此,我国村镇银行应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致力于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成立初期,董事会应制定三年的发展规划,将工作重点放在拓展客户上,宣传自身的服务,培养忠实的客户群体。其次,应积极为农户和小企业量体裁农,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不能简单延续以前大银行的传统做法,而是要改造自己的工作流程,调整自己的经营机制,在客户信息的搜集、贷款风险的甄别、抵押担保品的设计、客户沟通方式等细节方面,要进行切实的“转型”。最后,必须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贷款流程和日常管理中严格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村镇银行才不会陷入坏账泥沼,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由于村镇银行个体小、资金实力弱、网点少,在当地的社会名气较低,普通百姓对这类新兴的金融机构比较陌生,往往被当作“个人开的银行”,规模又远不及其他机构,这样的新面孔较难建立起足够的信誉。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对村镇银行出台优惠政策,使之尽快加入支付系统、银联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帮助其完善银行功能,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同时,由于我国村镇银行多在贫困地区设立,当地信用环境不完整,缺乏担保机构。当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制定对农户的贴息或保险政策;降低农户贷款风险系数;适当时机成立针对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扩大农户的受益群体。

参考文献

[1]阮勇,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问题研宽[J],安微农学通报,2008,14(23)

[2]蒋桂波,闻一文,尤努斯“乡村银行”的发展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启示[J],海南金融,2007,(3)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质控表下一篇:特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