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赏识教育有感

2022-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赏识教育有感

读《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有感

摘 要: 作者拜读了管建华教授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后颇有所感,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关于作者及其著作内容的简介;关于论文写作方法上的所得(包括视野的开阔性、思维的严密性、术语运用的灵活性和治学的包容性);关于本书所引发的几点思考(包括对“存在”、“平等”、“音乐”“困惑”的思考)。同时,也通过对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思想阐释与肯定反观当下的音乐教育体系,旨在引起人们对当前音乐教育的反思。

关键词: 《后现代音乐教育学》 论文写作方法 思考

一、关于作者及其《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内容的简介

(一)作者简介

《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作者管建华先生系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副会长,《音乐教育杂志》主编。主要从事音乐人类学、音乐教育东方音乐文化比较研究。论著有《音乐人类学导论》、《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囿于世界音乐教育》、《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历路程》、《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等等。

(二)《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内容简介

该书以“后现代音乐人类文化学”多元文化的全球性的视角,“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比较的方式,通过论述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以来,音乐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认识论基础),音乐教育学科与后现代其他学科(科学、哲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关系,后现代具有代表性人物(雷默、罗伯特·沃克、布莱金、内特尔、克莱南和埃利奥特)的音乐教育学思想,以及21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批判了音乐教育学的“现代范式”(如以对“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的批判,对音乐课程的开发范式、普通学校音乐学科教育学、音乐教育的物理范式的批判,等等),肯定了音乐教育学的“后现代范式”(例如,对音乐教育文化哲学构建的肯定,对音乐课程的理解范式、音乐现象学教育学、音乐教育生物学范式的肯定,等等),指出了当今“人类文化面临的一种全球性的建构”和人为理解把握这一命题而引发的“全球性思考”,呼吁人们以后现代音乐教育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为实现世界多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作出相应的努力。

二、关于论文写作方法上的所得

读了《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之后,我觉得,该书在论文写作方法上的某些特点对于研究生来说很值得借鉴与学习,现总结如下:

(一)视野的开阔性

这一特点首先体现于作者占有文献资料的丰富性,以及对其运用、处理的灵活性上。从该书来看,文献资料的丰富性体现为其在来源上的多样性上,例如,纵向上的时间与历史的,横向性上的国内外与跨区域的、跨学科的,等等。另外,作者对于外国大量文献的翻译、引进等,也为原有文献不断更新、保持其与时俱进的丰富特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于文献的灵活运用体现在作者对其所占有材料的分析、加工、整合与提炼上。作者能够根据现有文献资料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以此归纳或演绎出新的观点。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音乐教育研究者必然在文献研究上占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并能将其深入浅出,用之游刃有余。

其次,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作者对“后现代”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整体把握上。作者将音乐的“后现代性”置于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中,以“全球性”的研究视野来解构、整合音乐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能以小见大,熟练运用交叉学科(哲学、心理学、美学、音乐人类文化学、生物学、音乐教育学等)的科研成果,全方位地为我们呈现出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的渊源其发展。这种富有高瞻远瞩意义的立意是对于刚刚踏入研究之门的学子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

对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各个章节的布局及写作思路的特点,将之概括为圆的层层递进的“包含”关系。如图所示:

注:

1.A—E 各个部分名称

A.第一章:后工业社会与音乐教育;

B.第二章:后现代学科与音乐学科;

C.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研究;

D.音乐教育学的现代范式与后现代范式;

E.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

2.A—E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A至E,研究领域逐渐缩小,前一章作为其后一章服务——作为后一章的知识背景,论点由外及内,逐渐具体化、强化。即,A包含B,B包含C,C,包含D,D包含E。

(三)术语运用的灵活性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哲学老师陈向义曾说:“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支撑,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这个人会不会运用哲学术语来说话。”这句话表明了“使用哲学术语来说话”的重要性,也暗含了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东西——熟练运用术语的能力。我在初读《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时,感到其学术语言特别晦涩,很难将自己融入到书中所描述的文化语境中,直到将该书读完,才有些应手。由此观之,对于新生来说,只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不够的,还要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锻炼自己在学术上的多种视角、多种维度的思维能力,以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

(四)治学的包容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综观《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中所呈现的观点,可谓林林总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然作者旨在提倡音乐教育学的“后现代性”,但并没有囿于“小我”的世界,而是把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内容置于社会的、历史的知识大背景去思考,将之与音乐教育学的“现代性”作比较,并借鉴、吸取不同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生物学、音乐文化人类学等)的科研成果,给予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以客观公允的描述、评论,使其观点尤为鲜明,内容尤为充实。由此,作者治学的包容性可见一斑。这一点,也可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中心思想——后现代性(解释的、语境的,不确定性的、差异的、解构的)所反映的多元的文化视角,及其写作目的——引发人们对音乐教育的全球性思考中看出。

三、由《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存在”的思考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存在即合理”,这个“合理”不是指我们平常意义的合理,即好的、正确的、合乎公共道德的等,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合理,即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相对于对象的存在性而言的,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不管其好坏,总有其存在的理由。对此可能会有人认为:如果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那中国封建制度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吗?日本侵略中国也是合理的吗?恐怖分子、法轮功也是合理的吗?若是这样,谁不都可以去抢劫了?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但它与黑格尔所说的合理不是一回事,此种观点误读了哲学意义上的合理。生活意义上的合理往往是一种价值利益的判断,而哲学意义上的合理却是对事物客观存在性的一种认可。我们不能因为一事物不符合我们的价值利益就否认它的客观存在性。而这一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也不是让我们被动地去承认客观世界,以致相信“宿命论”,相反,它是要求我们在认清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自己,以便能动地改造世界,创造更加符合人类价值利益的事物。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生活意义上的合理与哲学意义上的合理相混淆,以致夸了大前者,否定了后者。中国的传统音乐就是其中一个尝其苦果的案例。在许多中国人眼里,西方音乐是最棒的、最高雅,音乐只属于西方。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的传统音乐俗不可耐。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说中西音乐是否存在一个共同的文化审美价值标准,是否具有可比性的问题,就其比较后的结果——中国传统音乐的衰落甚至消亡来看,也是不合情理的,因为我们否认了中国传统音乐作为音乐的存在性,即中国传统音乐不是音乐,只有西方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既然我们连一事物作为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属性——存在的合理性都予以否定了,又怎能给予它合理而公正的评价呢?当它与另一事物相比较时,又怎能体现其评价机制中所谓的平等呢?

(二)关于“平等”的思考

《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在论述“中国音乐教育所面临的五大问题”之“国际化交流的相互性与平等”问题时,引用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交往合理是再现生活的必要条件,而这要达到生活世界有三个前提:第一,行动者(即交往者)的独立自主性;第二,文化的独立性,不依赖于外部的强制;第三,交往的透明性。”可见,哈贝马斯是从三个角度(即主体、客体,以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定义这三个前提的,可以说是比较全面了,它对于我们解决国际文化交流的单向性、不平等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然而,我认为这一观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而且其回答“问题”的方式主要是在“认识论”的层面上的,而在“实践论”的层面上却未作以明确的、具体的、深入的解答。在此,我谈谈自己的想法(需要指出的是,我并不是在讨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是否深刻或者正确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就文中的问题而谈问题,是带有“语境”意义的,作为一家之谈,其观点难免有些片面、狭隘,如有不妥或错误之处,还请各位予以指教)。

目前,中国的音乐教育在国际学术界有个尴尬的处境——“失语”。虽然摆脱这一处境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对此,我想谈几点建议,希望能为音乐教育事业尽点微薄之力。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实现我国音乐教育与国际音乐教育的“平等对话”。

具体做法是:首先,要“重视”自己音乐文化价值的“存在”。这就必须弄明白一个问题,即音乐到底是什么,它有何功能,它与文化有何关系,它应处于一个国家发展策略的什么位置。只有这样——做到“知己”,才有资格“言他”,让西方国家来“承认”我们中国音乐文化价值的“存在”,这是实现双方平等交流阶梯的第一步。

其次,各国要在相互“承认”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美国著名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B.Nettl,1930)在其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多元音乐化教育的提倡”中指出:“我想完全可以说,所有音乐人类学家相信对于音乐的最好的理解是把它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这种音乐又反过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各种文化和它们的多样性……作为音乐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事一种对我们某些人来说是新的使命的工作:让学生对音乐作出世界范围的理解。各种现象将帮助他们理解各种音乐,并提供一种进入理解世界其他文化的机会,也有助于个社会成员更好地理解他们自己的音乐……”而以文化理解为目标的多元文化教育也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提出的倡议,在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七次国际会议建议书的总体建设中涉及了六条关于“理解”含义的条文,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最后,我们必须做到“知彼”——理解他人的音乐、世界的音乐,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音乐。当然,这些实现也有赖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双方或多方的共同努力。

(三)关于“音乐”的思考

音乐是什么?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这样理解:音乐是以音响材料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呈现在时间中的,关于声乐、器乐、理论(乐理、和声、作曲、复调)的情感艺术,它具有提高审美价值,陶冶情操、修生养性的功能。然而,当读完《后现代音乐教育学》之后,你便不得不对这一问题作重新的思考。而这一思考也使我改变了先前的像上述多数人对于音乐的物理的概念化理解,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使我的思维由“点”的单一的闭塞方式转向了“线”与“面”的发散方式,从而开阔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关于上述音乐的释义,也是大、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普遍理解。这一点从整个中国音乐教育所走的基本模式——“西方音乐教育”便可看出。西方音乐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音乐教育观念,我们对音乐的理解。我们只认为欧洲的音乐是最高雅、最棒的音乐,其他民族的音乐不是真正的音乐。殊不知我们所谓的正统的音乐教育其实是西方“欧洲音乐中心论”,“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体现。这种无知使我们迷失了自我、否认了自我。例如,直到现在还有人(包括某些高校的音乐教师)瞧不起二胡,提到拉二胡的人,他们就和乞讨者相联系,并用一种鄙视、不屑的口气说:“这还叫音乐?!”同样,很多人在听西藏喇嘛的念经声也会捧腹,认为那种声音只会由人在上厕所时才会发出。人在无知时就是那么的可爱,而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会懂得什么叫做“可悲”。

《后现代音乐教育学》认为音乐是世界的、人类的、文化的,而不是西方的、欧洲的、某一领域的,就像哲学所言——没有错误的思想只有“错位”(时间、地点等生成条件的错位)的思想一样,在“音乐”这一具有文化内涵的概念中,音乐没有雅俗优劣、“非音乐”(那种鄙夷、不屑,甚至不承认非西方音乐是音乐的观点)与“音乐”(那种只承认西方音乐为音乐的观点)之分。而我们对音乐的歧视便是对文化的歧视,对种族的歧视,对人的歧视。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金枝》说道:“当某一个人的生命被认为是寄托于某一特殊物体上并与之不可分割地紧密相连时,该物体如果毁灭,则其人的生命也随之毁灭,那么这个特殊物体就可以客观地被认为或被说为某人的生命或死亡所系,像童话故事里发生的一样。”换句话说,[文化]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亦为人的生命之不在(萧梅,韩重恩,《音乐文化人类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1993)。人可因文化而生、而死,在某种意义上,文化正是人的生命的象征。而作为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音乐是文化中的音乐,音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的音乐也应是具备这种生命的属性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也是人的生命的象征,对音乐的歧视也是对生命的歧视。我们应该像对待一个有生命的人一样去对待音乐,这一对待方式即是人性化的方式。在我看来,后现代性对于现代性的否定,正是对人性化及其人本身的肯定。因为音乐教育的现代性以二元论、本质性、合理性、普遍主义、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而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则是以多元论、解释学、差异性、边缘性等为其指导思想。前者趋向于真理的绝对性、科学的权威性,强调人的“绝对服从”,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后者则趋向于真理的相对性、现象的解释性、存在的多元性,强调人的自由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可持续意义。另外,在哲学认识论上,现代性关注的多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后现代性关注更多的是主体与主体,即人与人的关系。不论是雷默的不确定性思想,罗伯特·沃克的全文化或范文化的音乐教学法思想,布莱金的音乐生物学研究思想,内特尔的后现代恩来向文化并置的方法结构思想,克莱楠的交叉文化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学的思想,还是埃利奥特对现代性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批评思想,都反映了其趋于人性化的理论。

(四)关于“困惑”的思考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现代”一词就出现在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字典里。如果说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音乐教育不得不采取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倒也可以理解。但是从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发展,到现在一百年过去了,世界已经开始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国却还走着音乐教育的老路,固守西方模式不放。直到现在,中国许多高校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师范类音乐专业的教育,依然以西方的音乐知识体系设置音乐课程标准。然而,我们学得又是那样不伦不类,如果认为西方的就是先进的,为何在中国的某些地区(并非贫困地区),高中学生连音乐课都没有,而美国早在1967的唐哥伍德会议宣言中就指出了:“艺术教学应该是高中教育中一个普遍而重要的部分。”这又作何解释?现在西方许多著名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家都在倡导“音乐作为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为何大学中不曾开“音乐文化人类学”这一课程?为什么我们的某些老师跟学生谈起中国传统音乐时会带着一种鄙夷的神态与语调?为何我们的《新音乐课程标准》仍然“以审美为核心”?我们只知道强调“审美”内容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理解、解释、欣赏,那么审美中的“立美”呢?音乐中的文化在哪里,生命在哪里,人在哪里,创造性在哪里?……

《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在向我们阐述关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的时候,提到了许多著名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和音乐教育学家的名字,他们中有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就是没有中国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悲哀。虽然对于一种科学、思想或文化的研究,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扬弃、去继承、去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没有“我”。我的老师曾在一堂哲学课上提到了莫尔顿·怀特对于黑格尔的评价:“几乎20世纪,每一种重要的哲思想都是从批判那位思想庞杂而又声名显赫的德国教授的观点开始的,而这无疑就是对他的加以特别显著的颂扬。”他说:“一个人的思想可以是唯物的,也可以使唯心的,别人对他的观点可持赞成态度,也可持反对态度(但不可能是所有人都持赞成态度)。但是,问题不在于赞成与否而在于历史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是否会提及你,是否在这一思想领域中具有不可跨越性。”我人为中国不是没有哲学家、音乐教育学家,而是缺少历史性的“不可跨越性”的哲学家、音乐教育学家,我们的“大家”被历史性的“大家”合并成了同类项,因此,我们没有了被“提名”的资格,而其随之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系列权利的丧失。然而,又有多少人会意识到这一点呢?

读罢《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我认为其价值意义不仅仅在于能够教授我们有关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知识点,更在于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转变我们的观念,激发我们的“问题意识”,并给予我们启迪意义,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及其研究者来说,这本书具有很好的教育方法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玉江.音乐教育的快文化研究:对话·融合·重构——管建华教授《后现代音乐教育学》读后[J].人民音乐,2007,(11).

[2]埃利奥特的后现代教育学思想[J].中国音乐,2004,(03).

[3]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J].西安:陕西大学出版社,2006.

[4]萧梅,韩钟恩.音乐文化人类学[M].南京:广西科学技术出版,1993.

[5]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级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

作者:周宏

第2篇:读《语文情怀——我的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有感

王世发先生的大作《语文情怀——我的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就要出版了。

这是让我满心高兴的事。

春天是温晴的世界,有碧绿的色彩,煦暖的和风,明净的阳光,更有勃勃的生机。世发先生大作的出版,为这美好的春天点染了一片嫩嫩的绿叶。

我和世发先生是多年的同事,是亲密的朋友。我们都是非常热爱语文教育事业的人,都是在中学语文教研员的岗位上勤奋踏实工作的人,都是与世俗无争但追求事业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在自身的发展上坚持许多年而毫不松懈的人。

世发比我约小10岁。但我们同在1997年评上特级教师,这就证明了他的实力;早在1993年,我们就共同主编、出版过《中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一书,由此也可见他的研究水平。

世发是湖北省特级教师,曾经有过在江苏省工作三年的经历,他在江苏省的高中任教三年,又在强手如林的江苏省评上了特级教师。大家尊称他为“双料特级”,此中的奋斗之艰苦,一定是一言难尽的。

2006年世发从江苏回到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我们在同一间办公室愉快地合作了一年多。那是让人非常怀念的日子,他和我分别主持着高、初中的语文教学研究工作,我们用了很多的时间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对优秀青年语文教师的培养。晚上,我们的办公室常常闪亮着灯光。

2007年我退休前,建议世发全面地重点地研究高中作文教学的课程建设的问题。三年后,他主持编写的两部高中作文训练教材《高中语文作文教案》《高中作文序列训练教程》赫然面世。

现在,世发的专著《语文情怀——我的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就要出版了,我读他的书稿,沉浸在学术的氛围中。

全书共选编、收录62篇论文,分为六个部分,表现出对语文教育研究涉及面宽广、实践性强的特点。教研工作的规律与特点,语文教师的修养,单元教学的奥妙,语文教材的特点,课堂阅读教学的内涵,作文教学的技能,高考语文命题及备考的探索,语文知识的阐释等等,都在其研究的视野之内。有不少的内容研究透彻,体味深刻,教师修养、单元教学、教材研究、作文教学等内容,都形成了研究的系列。

在这部作品中,世发先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表达了对语文教育、教研、教学的学术见解,如:

《呼唤语文的学科精神》一文,阐释了语文教育的学科精神是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研究精神的综合,主张语文教学走审美教育之路,即从审美的角度研究语文教学。

《关于单元教学两个问题的探讨》一文,论述了单元教学的产生、发展和单元教学的本质等问题。

在《语文能力层次概说》中,阐述了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层次。

在《改革教学方法,探究语文课型》中,提出了改革教学方法的八种课型:情景创设课、学法指导课、讨论释疑课、自学指导课、品读鉴赏课、揣摩探究课、信息交流课、课外指导课。

《试析初中语文教材的三个特点》提出了教材编写应体现“语文的生活化、语文的人文化和语文的科学化”特点的主张。

《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思考》提出了新课程教学方式转变的四种策略:变教为学、变答为问、变统为放、变判为评。

《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一文,主张建立起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这种结构形式表现为五种方式:自学辅导式、质疑探究式、分层递进式、点拨引导式、学教结合式。

《语文教学要注重“三个加强”》一文,主张语文教学加强朗读教学,加强语言教学,加强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语文高考备考的基本策略》这篇文章中,提出了高考语文备考的基本策略:立足长远,整体规划;建构序列,科学备考;加强研究,整体提升。

《新课程作文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作文教学研究最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一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二是要建构作文序列,变“无序”为“有序”,三是强调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

《作文教学新课型探微》一文,论述了作文教学四种新课型:博览助写课、体验感悟课、思路拓展课、自主写作课;这是他对作文教学的一种独到的研究。

还有《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与对策》《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与备考策略》《高考作文命题的四大看点》等文章,系统研究了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风格与趋势,提出了高考作文备考的系统对策。

他还主张语文教师要提高五种基本能力,要养成六种良好的习惯,主张教师必须备好课,提出“有高质量的备课才会有高质量的课堂”的观点。

……

品味着书中的美点,我想到了世发的处事为人。

世发低调做人,热情诚恳,珍爱工作,专修内功。他曾经这样表述过他的思想修养、工作精神和内心世界:

我的座佑铭:大爱无语。

我的工作一直在“忙碌”中度过:人因追求而忙碌,因忙碌而充实,因充实而快乐。

我这大半辈子做人、做事拥有三颗心:一是孝心,孝敬父母;二是善心,善良为本,善待他人,善待事业,善待自己;三是感恩之心,记得别人的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我追求的本色:谦逊是美德,勤苦是本分,踏实是境界。严于律己宽待人,脚踏实地望星空。

我喜爱自己的岗位,钟情自己的事业。铁心教研,一生无悔。

我的工作信条:勤修自我,闻道践行。

我的教研观: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我总认为,工作的苦乐不在于客观之事,而在于主观之心。

我体会到,事业有成的经验是: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

句句都是历练生命、感悟生命之后的肺腑之言。

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有了这样实在而高远的精神境界,何愁没有学术造诣!

我为有世发这样优秀的同事、朋友而深感欣慰。

美好的春天里,涌动着生命的力量,孕育着未来的希望。我想,世发,我,还有钟爱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同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春天里的绿叶。

我们要用我们碧绿的生命力,装点百花灿烂的语文世界。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市教科院]

作者:余映潮

第3篇:家长教育胜过小孩教育读“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有感

【摘 要】 说到家庭教育,家长教育孩子,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个小学教育者,处在人生启蒙阶段上的教育者,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工作经验和不同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就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教育改革;家长教育

最近,我读了一篇人民日报的文章,题目是《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文章讲了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钱,不惜砸锅卖铁,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付出。更有甚者,一些权贵和富有人群,用金钱换责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花巨资让小孩一个人出国留学,表面上为孩子做出贡献,实则是不负责任。文章因此指出,中国的教育改革,首先应当从家长入手,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成才。家长到位,正确的理念到位,中國的教育问题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读后我沉思良久,结合自己二十多年从事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我非常认可该篇文章的观点。确实,中国教育的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对家长的教育胜过对小孩的教育。

一、教育家长的必要性

孩子教育一直是很多家长都很头疼的问题。当前,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只注重言传,不注重身教,比如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在学校要好好读书、听老师话、上课认真听讲、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话、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笑脸迎人、放学及时回家、路上注意安全等等诸如此类关心孩子的话。这些话孩子不能说不听,也不能说不愿意这样做,谁都想成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老师心中的好学生。但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没有做到呢,其实很多孩子没有学好问题主要出在父母身上,比如父母教育孩子放学及时回家,但是自己却因为工作忙很晚才回家,尤其是父亲,孩子会认为父亲回家这么晚,还要求我及时回家,其实晚回家是小事,孩子回家看不到自己的父亲,在母亲教育十分严厉的家庭,孩子没有安全感,时间长了孩子也不愿意回家。由此可见,在孩子教育方面,首先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二、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家长在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

现在很多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家长只负责小孩的吃穿玩。殊不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中国家长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恩、帮助别人、尊重别人等等。孩子从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可是遗憾的是,现实中家长对此几乎没有太多的重视,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一谈到家教,就变成了花钱请老师教文化课,而不是家长的身体力行。

且看当下,但凡家长接送的小孩,有几个小孩的书包是背在小孩自己身上的;有几个小孩能主动帮家长去做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的。这些本该小孩自己做的事却被家长包办了,这不是对小孩的关心和爱护,这是对小孩的溺爱,从而断送了小孩从小就该培养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以至于小孩今后遇到的任何问题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成绩不好是爸爸妈妈没给我请个好老师辅导;找不到好工作怨自己没有一个当官的爸爸妈妈;开不起豪车怨自己没有一个富翁爸爸妈妈……

再看当下,有多少家长牵着小孩的手(甚至有些是强行牵着)没有从人行横道处横过马路(也就是所谓的乱横穿马路);有多少家长带着小孩践踏公共绿地的草皮,摘下公园、小区或路边的花朵;有多少家长举抱小孩到文物上照相留念……家长可知,你的这些行为举动,不仅仅是违反交通规则,带来交通安全隐患,破坏了花草树木,损坏了公物,更重要的是你从小就培养小孩不遵守规则的意识。家长的言行最容易影响小孩的一生。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就应该顺应社会的要求。教育的改革就应当从改变家长入手,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的成长成才。对家长的教育胜过对小孩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俊.家长教育培训研究:从家庭教育到家长教育(上)[J].成人教育,2008(10):4-6.

[2]郝若平.亲师互动关系的发展与研究综述[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22(5):79-83.

[3]马尔科姆·诺尔斯著,蔺延梓译.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1-42.

作者:陶芳军

第4篇:读《赏识教育》有感

读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一文后,感受颇深。

赏识教育就是要发掘孩子的天赋,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把小的优点逐步放大加强,逐渐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赏识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唤醒的教育,赏识教育是一种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作为我们家长,在这个方面说说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到的确很难,我们在面对孩子的错误,屡教不改的缺点时,是不是应该先冷静下来,把它们看作是未来优点和希望的起始点,相信他们,期待他们,你种下的希望会是满山最绚丽的那一朵。让我们学会赏识,学会赞美成为孩子走向成功的呐喊助威者,希望所有的孩子在赏识中快乐成长,希望所有的孩子在赏识的过程中走向成功!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所以,请大家时刻牢记“赏识”二字吧!让孩子的生命状态得以舒展吧,因为每一位孩子的潜力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成为教育家、使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孩子生命和谐、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日日赞叹的教育!

牢牢记住赏识教育的原则吧! 信任孩子——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理解孩子——学会感激,学会陪伴 激励孩子——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宽容孩子——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提醒孩子——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2012-6-27

钟玉帛的家长:钟永贵

联系方式:13992116560

读《赏识教育》有感

2012年6月27日

钟玉帛的家长:钟永贵 联系方式:13992116560

第5篇:读《赏识你的孩子》有感

“家长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壮。孩子的无形生命好比一棵果树,果树有果枝(优点),有风枝(缺点),家长的目光如果一直盯着不长果实的风枝上,风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颗粒无收。家长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必将是桃李满树。”

这是书中的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触动很深。平日里虽然知道鼓励和表扬对孩子的重要性,但对孩子这样、那样的要求使我们越来越吝啬我们的表扬,而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赏识我们的孩子。当我们希望孩子讲礼貌时,老说孩子没礼貌;希望孩子胆大时,总说孩子胆小;希望孩子乖巧时,总说孩子不听话。就是没有把这阳光照在我们希望的地方。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等待老师去雕琢的玉。不懂得赏识学生的老师就像没有艺术天赋的雕刻师,只懂得埋怨这块玉不够圆润,那块玉长得奇形怪状,没有符合他的要求,而一个真正技艺精湛的雕刻家会根据各块玉的形状雕刻出各种富有个性和灵气的惊艳作品。”我相信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很大很大的,最终这个人成功与否就在于他的潜能发挥了多少。我们老师有幸成为挖掘孩子潜能的第一人,应该尽自己所能给他们动力。这动力哪里来?来自于老师的赏识!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就像刚刚钻出土地的一棵棵嫩芽,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有的时候真的只要老师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只是一个微笑就可以让孩子很感动,孩子们都很敏感。

赠花之手犹有余香,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赏识我们的孩子,这是我们老师的应做的。

童灵芝

2010年5月10日

第6篇:读《赏识你的孩子》有感

近期读了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讲述了关于身为父亲的周弘教育他的双耳失聪的女儿周婷婷的故事。因为女儿的天生残疾而不能听到声音,在学习生活上存在着巨大的障碍,而周弘并不放弃对女儿教育、让她像一个正常孩子说话生活的希望。他曾在书中说过:“我曾经对朋友说过,哪怕一把火把我的家烧的精光。只要能让我抱着会说话的女儿,只要女儿喊我一声‘爸爸’,我就心满意足了。”他将女儿的天生残疾描述成“一条坎坷不平。充满磨难的人生之路”,在书中叙述时流露出丝丝对女儿的心疼。

对于残疾的女儿的教育,作者并不是放弃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是在生活学习上想尽了各种办法,在孩子有一丝丝进步就对她大加赞赏,这位伟大的父亲用自己的父爱的关心与包容,渐渐的帮助孩子走出了身体有残疾的阴影,让她不仅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甚至比一般孩子更加优秀,在学习上连跳两级,更是获得了“十佳少年”的光荣称号,后来成为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并且后来又成为留美的硕士生,成为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

周弘校长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摸索出了赏识教育法这一瑰宝,他成为了一所特殊学校的校长。他提出的赏识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方法,就是要让更多的老师家长在平时教育孩子时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孩子,教育孩子。这样就能在赏识中发现更多孩子的优点,发掘孩子的无限潜力,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周弘校长在书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孩子的潜力到底有多大?怎样把发现的这些潜力发挥出来?这是一系列让人深思的问题。每一个家长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比别人好的,发现自己孩子的好处与优点,但是曾几何时,我们都被家长讲过说:“你看某某某,她成绩比你好,你怎么就不能超过她?”、“你这次怎么不是第一名?”,久而久之似乎自己觉得自己被爸爸妈妈嫌弃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比较的存在,在成长过程中,似乎爸爸妈妈觉得别人的总是比自己好,为什么你总是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渐渐地,我们开始自暴自弃,我们也接受了爸爸妈妈口中的不如别人好的话语,在自暴自弃中沉沦了,这种就是“追蝴蝶”式教育,会让孩子们渐渐丧失信心,渐渐地在人海中沉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往往一开始会对孩子的成绩方面产生莫大的激励作用,但同时也给孩子的心里留下了阴影,孩子们开始觉得自己似乎失去了在爸爸妈妈心目中难以取代的地位,在过高的期望值与压力下,孩子丧失了学习的激情,慢慢的开始懈怠,因为,爸爸妈妈的话总是让他觉得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人,无论如何赶超都无法比过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会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再学习下去。

因此,我们要通过赏识教育法,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称赞孩子,即使是一点点的小进步也要表扬孩子,这样可以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找回自信,让他们把从家里丢失的东西找回来。慢慢的,孩子会变得比以前更加的优秀,重新找回了自信心的孩子总是那么充满朝气,充满阳光。

赏识教育并不是很难以理解的高深教育方法,简单的来说就是常常发现孩子的长处,;赏识就是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泄气;多赞扬,少叱责;赏识是优点的放大,缺点的缩小;赏识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赏识就是爱,是尊重、理解、宽容前提下的爱,是包含信任和等待的爱,是和谐而平等的爱,是鼓励孩子追求成功的爱,更是陪伴孩子品尝失败并且从失败中走出来的爱。常常对他说一句“你真厉害”或者是“你真棒”,这是一个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常常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话,能让孩子感到自信。一句“你真行”,消除了孩子做事情时的的恐惧感;一句“你真行”,激发了一个孩子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一句“你真行”,唤起了孩子对一切生命的热爱;一句“你真行”,让孩子找到了在学习时候的快乐感觉。这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项活动中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的心态,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参加活动时充分体现在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能够缩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得孩子能够更加的亲近父母,更加的热爱学习,热爱去主动积极的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兴趣与欢乐。

赏识孩子告诉我们,细节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生活中的小小的习惯决定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方向。如果说你想让一个4岁的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服时,请不要说:“你如果现在能够自己穿上衣服,我下午就给你买一支雪糕。”而只需对孩子说:“我想,你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穿上自己的衣服了。”在这样的提示下,他努力的穿好了自己的衣服,就会感觉到自己确实已经长大了,孩子就会在此后每天的努力中巩固这种感觉,从而使得自身自信心大增。幼儿时期,成人对孩子信任、尊重和承认,经常对他说“你真棒”,孩子就会看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进步,认为自己真的很棒。反之,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成人的否定、轻视、怀疑,经常听到“你真笨、你不行、你不会”的评价,渐渐地,孩子也会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渐渐地产生自卑感。因此,成人必须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多为孩子的长处而骄傲,不要总是为孩子的短处而感到遗憾,总是在他的面前说他的不足。要以正面鼓励为主,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经常夸奖孩子的闪光点,不盲目的拿自己的孩子同别的孩子比较,而是多拿孩子的过去与现在比较,让孩子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长大了,进步了,从而产生相应的自信心理。尤其是特别要给予发展慢的孩子以更多的关怀和鼓励,让孩子懂得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长处,使这些孩子逐渐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在正确的评价中成长。

人们都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这也是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是孩子的成长需要赏识,而是因为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因为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因为抱怨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老师应该多多为他们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已经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在第一千零一次站起来重新向前奔跑。想要教育好孩子,就让我们从赏识他们开始。大家都知道,父母的爱是永远是最无私的,我们应该孝顺父母听父母的话。但是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好心就能得到好结果的,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家长渐渐开始跟不上形势,好心办坏事的家长也犹如过江之鲫,所以我在想,当我当上家长之后,我一定要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用先进的知识教育我的孩子,以夸奖的方式赏识我的孩子,这样才会让我的孩子更加优秀,性格也会更加阳光。

《赏识你的孩子》是周弘校长再教育自己的孩子写下的心得,是一个伟大而具有责任心的父亲对素质教育感悟的一本书。在书中我细细体味着周婷婷的成才之路,我被这个孩子能以坚强的意志获取幸福人生而感到高兴,更多的是为伟大的父爱而感动,为周弘老师用实践有力诠释赏识教育的魅力而折服。婷婷是不幸的,三岁就成了一个聋哑女孩。但在同时她又是幸运的,伟大的父爱促使着周弘老师走出了一条发挥女儿视觉优势,及早学习书面语言,以书面语言系统做支撑,带动口头语言系统形成的新路子。父女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着,女儿由一个自卑自怜、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自信自立、处处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大学生,父亲又由一个普通的、曾经羡慕所有父亲的人,成长为改变了千千万万家庭命运、孩子命运的教育专家,因为赏识,我们有幸知道了这个坚强的女孩,因为周弘老师伟大的父爱,我们有幸了解了赏识教育的巨大价值。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孩子与自己的生命相和谐、与周围人的生命相和谐,与大自然万物相和谐。而赏识教育就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是开发生命潜能,保护生命资源的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要以人为本,要通过教育使得孩子的眼神越来越有智慧的光芒,越来越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可是当看到有些孩子面对学习,眼睛里充满忧郁,甚至暗淡无光,把学习看成是痛苦的事时,我困惑了,教育的真谛不就是要让孩子快乐,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好孩子的吗?要让他们一次次感觉到我能“行”,让他们在祖国的百花园中做争奇斗艳的美丽花朵。我细细品味着赏识教育,告诉自己家长和老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决定着孩子的命运。周泓的不幸在于她的女儿聋哑,周泓的成功在于他不轻言放弃,细心的、懂得观察、发现、赏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地鼓励孩子前进,克服一切困难的前进,不断地为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在未来,对于内向不自信的孩子,我们要耐心地关心帮助他们,努力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闪光点上不断地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虽然孩子现在还小,但他也有我们或许不能理解的孩子之间的尊严的,避开其他孩子与他单独谈话时,首先就会让他觉得老师已经给他留了面子,接着用婉转的语言指出他的不足,希望他尽早改正,相信他会乐意地接受。如果他有了进步,作为老师就应该在全班所有的同学面前表扬并且肯定他,相信这对他来说会是很大的激励。用爱与赏识贯穿未来自己的教育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赏识每一位学生。因为有了赏识,才会有尊重,才会有孩子的进步。当我们试着用赏识的方式教育孩子时,相信孩子也会带给你不断的惊喜。

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的。赏识,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个发挥优点和潜能的机会,让他们看到新的目标,产生征服的力量,发挥自己能够发挥的作用,才能找到自己应拥有的一席之地。他们才快乐,才会懂得奋斗本身就是其乐无穷。有了这样的感受,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他们就能够笑迎困难,笑迎挑战,笑着去克服自身的的弱点和缺点,勇敢地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周弘老师曾在书中讲过,没有人会责怪牡丹为什么不香,梅花的花朵为什么不如牡丹的大,葡萄藤蔓上为什么不挂西瓜,荷花为什么不长在陆地上,而是各近期天性,发展他们的长处,于是才会有这万紫千红的世界,“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顺其自然,我们就可以让这些“天生我才”长得很好,学会赏识,发现孩子的长处,不要用攀比的眼光让孩子失去了未来发展的机会,每一个孩子都是最好的,也是最独特的。

读《赏识你的孩子》让我感慨颇深,我想,当我们在被父母赞赏时,心情也是愉悦的吧,也一定会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我会做的更好。

永远不要让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蒙住了你赏识自己孩子的眼睛。

第7篇:读赏识你的学生有感

读《赏识你的学生》心得体会

成乐

以前,我总认为老师应该是个“医生”,专门找出学生的缺点,然后批评教育,督促他们及时改正,尽可能使自己的学生优秀,甚至完美,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算个称职的老师。因此,我的眼睛总是盯着学生的缺点,认为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不说少不了,学生改了一个缺点,我不是肯定、鼓励,而是立马再找出一个不足,时刻让学生夹着尾巴做人。可这样做的结果换来的常常是自己心烦气躁。后来,我遇到了一本好书——《赏识你的学生》,从此改变了我的观点,也改变了我的教育态度。这本书从家长、学生、教师等角度,选择了一个个典型的案例,来诠释成功教育的奥妙所在,每个故事的后面还附有家长留言,专家评析,生动而又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又往往出人意料,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些被人们认为智力低下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教育者的启发、赞赏、激励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走上成功之路。为此,我找到了我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总让学生“失败”,学生“永远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自己工作的失败,马不停蹄地给学生找缺点,让学生时刻觉得自己是个缺点很多的人,以致学生看不到一点希望和光明,不管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失败”的感觉最终磨掉了学生的信心。知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后,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用全新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的优点要学会表扬和适当的夸奖,而对于学生的缺点要尽量的避免太过于直接的指出,而导致学生丧失信心。

我们应该怎样去赏识学生呢?在拜读了孟繁华教授的《赏识你的学生》一书,我有几点感触: 一. 赏识是爱,赏识是尊重

赏识是沟通、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真爱学生,才会像书中那个和花儿说话的孩子,低着头、弯着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从每位学生身上找到金子般的闪光之处。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致使很多学生因为评价制度的偏颇成为所谓的“差生”,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广泛地提高人的素质。现代智力理论也表明,人的智力绝非仅是学习能力。

爱是尊重。作为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是最基本的师德的表现。尊重学生就是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个性、情感、甚至隐私。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更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一个人若没有了自尊,没有了自我,是难以想像的。 二.赏识是不经意的一次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有特别的关心和耐心。不让一句话、一个手势使得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去了信心。

书中有这样两个故事:有一个爱拉小提琴的男孩,每天吱吱喳喳地拉,每个人都忍受不了他的嘈杂的声音,甚至连家人都不愿多理会他,他觉得自己失败极了,只有跑到后山,面对着花花草草,他才有继续拉的勇气。有一天,出现了一个老人,安静地听他拉完,甚至为他鼓掌,小男孩兴奋极了。老人说“我是聋子,但我能感受到你拉得很好~~”男孩子开心极了,每天早早起来,到后山只想为唯一的聋子听众拉上一段,几个月后,男孩子的琴技突飞猛进,而其实这位“聋”老头是一个资深的小提琴演奏家。

美国有一个家庭,母亲是俄罗斯人,他不懂英语,更看不懂儿子的作业,但每次她都认真地把儿子的作业拿在手上,仔细地看,由衷地赞叹:“太棒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作业挂在墙上,逢客便讲:“瞧,我的儿子的作业多棒!”客人当然点头附和:“真不错!”儿子受到了鼓励,每次都争取比上一次好,成绩一天天地提高,成为杰出的人。

三.赏识是用生命诠释的艺术 《 赏识你的学生》中专家说道:“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和理解至关重要。只有善于理解生命,才能真正达到对孩子的理解。”要理解学生,必须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格体,必须与孩子进行平等地对话,善待每一个生命,用真诚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要达到这种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实践——试着去了解每一个学生,试着去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一种技巧,甚至形成一种人格魅力。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有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更新,又有对教学目的和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调整,其核心便是教育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而《赏识你的学生》——就是这本书,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灵关照的机会。

从《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中,折射出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案例;折射出教师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折射出几个永不磨灭的关键词:尊重、信任、理解、欣赏、激励、宽容„„天下的孩子相貌不同,性格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渴望听到喝彩。作为一个教育者,又何必吝啬简单的一句:“孩子,你能行”呢?

我坚信“给学生多一点关爱,多一份宽容,就有多一份收获”,只要有爱,学生健康成长的梦想就可成真。

2015/6/18

第8篇:读《赏识你的孩子》有感

读《赏识你的孩子》有感1

《赏识你的孩子》给了我很好的启示,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会赏识其实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还要为学生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而且要善于将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的可实现的目标,以保持学生的自信力;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加以肯定,加以鼓励,加以强化。说得简单些就是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奋发,不让学生在“我是坏学生”的意念中沉沦。赏识教育是一种新鲜而古老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神奇而又变通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是一种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经常反思,想想自己曾对孩子做了些什么,想想今天我们鼓励了孩子没有!对于孩子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甚至比学校更重要,因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对于孩子行为的养成父母的作用要远远直接于教师。只要用一点心,你我或许就已经是“神童”的父母了!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赏识孩子能使孩子更有信心,更聪明好学。做家长的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随机应变,创造性地稍作夸张表现,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唤起孩子的自信心。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来说充满想象力的孩子,我们永远都不可能预测他将通过何种方式、何种途经去实现未来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做的事就是鼓励、再鼓励。只要是积极的、生动的就去鼓励。剩下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他往往能在“不可能”中达到一个光辉的顶点。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学会欣赏,并正确引导,使孩子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资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

作为一个母亲和一名教师,我愿意用爱与赏识贯穿自己的工作,我也真诚地希望每一位教师和家长能赏识每一个孩子,因为有了赏识,才会有尊重;有了赏识,才会让受伤的心灵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有了赏识,才会让一朵朵跳跃的浪花汇成永不干涸的海洋。读《赏识你的孩子》有感2

我喜欢周弘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书,对其中的关于赏识教育法的那部分内容颇有感触。周弘老师写道:“记得女儿七岁刚接触应用题时,有一次,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我满怀深情的对女儿说:‘简直不可思议,这么小的年龄做这么难的题,第一次居然就做对了一道。’女儿这时露出了喜悦的表情,她还想进一步证明自己。就说:‘爸爸,你小时侯会不会做?’爸爸说:‘我肯定不会做,象你这个年龄,这么难的应用题,爸爸连碰都不敢碰。’女儿顿时信心倍增,仿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数学知识的天空里,仅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十道题错九道的事我们也遇到过,可是我是怎么做的呢?周婷婷作为一个智障孩子,由于父亲对其进行赏识,从而获得了一个全新的生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面对健全的孩子们呢?我是怎样做的?真是值得反思啊。

“用教育孩子学走路学说话的方法去教育任何一个阶段的孩子”——我认为这是赏识教育的精华所在,也是赏识教育的基本方法。其实在初为人父、初为人母时,每一个父母都是赏识教育的行家!当孩子的第一声啼哭聆听在妈妈耳里时,当孩子睁开眼睛迎接这个世界时,做父母的眼里、心里盛满了欣赏、赞美、自豪——这是我创造的生命!当孩子呀呀学语,发出第一个ba音时,哪怕这只是一个模模糊糊,一半靠想出来的“爸”音,做父亲的也会兴高采烈的满口应承,嘴里会不停地感“宝宝乖宝宝乖……”当孩子摇摇晃晃得独自站立于这个世界时,爸爸妈妈会兴奋得到处宣传“我宝宝会站起来了!我宝宝会自己站着了……”并会及时地给孩子一个深情的、充满激情的拥抱和无数激动的亲吻!——这就是赏识教育!每一个婴儿都是在父母的赏识中成长!每一个父母都是赏识教育的行家!

然而,是从何时起,又是如何使父母从赏识教育的行家褪变为粗暴的当权者的呢?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赏识教育却在和孩子、和家长渐行渐远。是孩子变了还是爸爸妈妈变了?孩子在长大,家长的期待也在膨胀。当孩子的成长慢于家长的期待时,家长从对孩子的赏识慢慢地变成对孩子的指责,指责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这也比人家差,那也不如人家……眼里看到的尽是缺点,鲜有进步。教育似乎就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赏识你的孩子》志在唤醒家长沉睡已久或正准备沉睡的、作为赏识教育行家的本领!周弘以教育自己聋哑女儿的各种小故事及解决各种问题孩子为例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介绍赏识教育的方法,让家长在邻居式的谈话中了解赏识教育、学习赏识、懂得赏识。使家长在感动中接受赏识教育、在恍然大悟中领会赏识教育的真谛!一个个小例子,便是一种种教育理论,便是一个个教育方法!不管你是初中毕业的爸爸还是大学毕业的妈妈,只要用心,都能从《赏识你的孩子》里读懂教育孩子的方法,读懂赏识,学会赏识一切!从而改善自身心态,改变对世界的态度。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学习能力只不过是人若干种能力中的一种,如果我能从其他方面发现学生的亮点,比如对一个爱劳动的学生,对一个上完课后能主动帮老师把没关的电脑关上的学生,对一个偶尔才完成作品并得意向我展示的学生说一声:“你做得真好!”虽然只是短短一句话,但能满足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渴求,满足了所有学生无形的需要。同成年人一样,他们也希望被人需要,被人认同。读完书后,我就开始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当然只赏识他们的.优点,长处,不能对他们的毛病也采取放任和欣赏的态度,即使批评他们也要尽量不露痕迹,让学生认为即使批评,也是站在朋友的立场,为他们着想而出发的。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老师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站起来。“只问播种,不问收获,像春风吹过大地,永不回头。”——这是周弘教育女儿的态度;“全放下,为天下”是周弘对教育的态度!生命如水,赏识人生;善待生命,学会赏识!

信任孩子——学会崇拜,学会自豪,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学会请教,理解孩子——学会感激,学会陪伴,激励孩子——学会发掘,学会分享,宽容孩子——学会反思,学会等待,提醒孩子——学会批评,学会分担。我要把这种爱的教育运用到教学中,学会赏识学生,就真地如周弘老师说的那样,赏识的言语和行动,像温暖的阳光,能融解人心中的冰山,在我们的赏识下,我觉得学生是健康快乐而又自信的孩子,在快乐地成长。读《赏识你的孩子》有感3

朋友强烈向我推荐一本书——《赏识你的孩子》,他说这是一本好书,尤其适合像我这样既为人母又为人师的人群阅读。带着几分新鲜和好奇,我满怀期待地看了起来。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永远自豪!”这是作者周弘老师赫然写在封面上的一段话。看完后,我的心不禁一颤,一个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的孩子,做父母的仍要拥抱和赞美他,这是多么的荒唐和可笑!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赏识究竟暗藏多大的魅力?

有了这样的疑问,我更加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

周婷婷,本书主人公,写过小说,演过电影,20岁赴美留学,取得硕士学士,曾获无数殊荣。谁都不会想到,这样一个优秀、出色、头顶无数光环的女孩儿出生后竟然是个先天耳聋的残儿。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彻底改变她命运的竟是一位普通的工人——周弘老师,本书的作者,一位集慈爱、宽容与智慧于一身的好父亲,而他的成功的法宝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赏识。

女儿天生耳聋,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学习和生活,作为父亲,他无比痛苦,但从不放弃。在女儿的学习上,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玩数学、玩作文、玩珠算、玩跳棋,甚至玩考试,总之让一切都在玩中实践,在赏识中进步成长。女儿做应用题10道题只对了1题,他却出人意料地说:“太好了,只错了9道题”,这样的鼓励让女儿信心倍增;他时常告诉女儿:“爸爸是了不起的爸爸,但你比爸爸小时候,强多了。”这让女儿浑身是劲,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不失时机地为女儿翘起大拇指,在女儿的心中,大拇指就是一道金色的阳光……

这位伟大的父亲,以自己无限的父爱,帮助女儿走出了残疾的阴影。这个双耳全聋的女孩,不仅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而且连跳两级,成绩好得惊人。周弘老师在实践中探索,在摸索中前进,用爱点亮了女儿生命的灯,用赏识为女儿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地。爱因为有了赏识多了一份生机、力量和魅力!

读着这本书,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强烈的震憾。阅读过程中,我无数次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心中满是愧疚。

一次儿子参加全市讲故事比赛得了幼儿组一等奖,当他上台领奖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十分激动,本想像其他家长那样抱起他好好亲一亲。可转念一想,又担心他会骄傲,结果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微微一笑。儿子失望至极。

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当孩子做得好时,我总觉得是理所应当的;若是表现欠佳,则免不了一顿数落。受了周弘老师的启发,我的内心越发不安起来,甚至是后悔和心疼。婷婷出生后双耳失聪,这是不幸的,但她能从小生活在赏识的阳光雨露中,这又是多么幸运啊!那一刻,我真恨不得将时间倒转回去,心中燃起了一股从未有过的、迫不及待地想要赏识和鼓励儿子的强烈欲望。

这天儿子又像往常一样慢吞吞地吃着午饭,我不再发牢骚,而是耐着性子在一旁看着,然后在他面前竖了竖大拇指,儿子一脸茫然,有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今天吃饭比平时快了2分钟,而且桌面上只有一颗饭粒,好厉害啊!”我指了指墙上的钟称赞道。儿子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开心地笑了。到了傍晚,儿子主动叫着要吃饭,并悄悄告诉我,他晚饭要比午饭吃得更快更好。

赏识的力量真是强大,我在心里暗自窃喜,之后不管他的进步是多么的细微,我都努力用一种赏识的态度来对待他。——“不错啊,字越写越工整了。”“呦,这么小就会自己洗头了,好能干啊!”“这么长的歌都会唱,真不简单啊。”……渐渐地,我发现儿子进步极大。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永远自豪!”再读这段话,我不再认为荒唐和可笑,心里充满的全是钦佩和感动。赏识教育不仅栽培了一位天才儿童,更是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父亲,它创造了一个比丑小鸭变白天鹅更加叫人惊叹的奇迹!谱写了“聋女也能成神童”的美丽神话!

感谢朋友的推荐!与其说这是一次阅读,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相信每一个真心爱孩子的父母,一定都可以从赏识教育中汲取力量、收获成功。生命如水,赏识人生,让我们善待生命,学会赏识!

第9篇:观《赏识教育》有感

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赏识教育》观后感

观看了周弘的《赏识教育》,作为一名初中教师,让我对教育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在这个讲座中,周弘老师主要是从如何对待孩子这方面去论述教育,从对待孩子的一种态度,一种赏识的态度。他的态度有以下几点:

一、要懂孩子。

要从孩子的思想程度去考虑问题,因为我们跟孩子的思考角度不一样,要想懂孩子,必须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听了讲座,让我知道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二、对孩子的态度。

“你是天才”周弘老师的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母从来都没有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周洪老师的女儿不会讲话,可以说是比一般的孩子要差,但是他却千方百计地找出一些事实来证明他的女儿就是天才。使他的女儿感到自己就是天才。看到这里,我觉得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之所以他们不优秀是应为他们缺乏了变成天才的信心。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看你如何教育。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些地方不如其他孩子,而从此以后对他“另眼相看”。我们用十二分的热情来对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等到更好的发展。

三、找感觉、尝甜头。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我们应该让他们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要抱着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慢慢来的心态。要允许孩子失败,承认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要善于使用你的大拇指,适当的时候要表扬。

四、满足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

要看得起孩子,创造赏识。要经常夸孩子,当你天天说他好的时候,说多了,他就自然会变好了,让孩子在激励中长大。

平日里虽然知道鼓励和表扬对孩子的重要性,但对孩子这样、那样的要求使我们越来越吝啬我们的表扬,而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赏识我们的孩子。当我们希望孩子讲礼貌时,老说孩子没礼貌;希望孩子胆大时,总说孩子胆小;希望孩子乖巧时,总说孩子不听话。就是没有把这阳光照在我们希望的地方。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等待老师去雕琢的玉。不懂得赏识学生的老师就像没有艺术天赋的雕刻师,只懂得埋怨这块玉不够圆润,那块玉长得奇形怪状,没有符合他的要求,而一个真正技艺精湛的雕刻家会根据各块玉的形状雕刻出各种富有个性和灵气的惊艳作品。”我相信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很大很大的,最终这个人成功与否就在于他的潜能发挥了多少。我们老师有幸成为挖掘孩子潜能的第一人,应该尽自己所能给他们动力。这动力哪里来?来自于老师的赏识!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就像刚刚钻出土地的一棵棵嫩芽,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有的时候真的只要老师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只是一个微笑就可以让孩子很感动,孩子们都很敏感。

赠花之手犹有余香,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赏识我们的孩子,这是我们老师的应做的。

上一篇:王力宏经典语录语句下一篇:土木工程实习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