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

2022-05-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

论幼儿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

摘要: 个体儿童早期的经验及体验在其以后的人格发展及行为表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正处于此关键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抗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将会对其以后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即主要论述了幼儿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策略。

关键词:挫折教育 赏识教育 家校合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年期的人格及行为特征,往往与其幼儿童年时期的需要是否满足有关。近些年来,我国许多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抗挫折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缺陷。究其根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人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有关抗挫折方面的教育训练,缺少别人的认可及赞同。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及赏识教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挫折教育及赏识教育的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时,由于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挫折应该说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它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乃至人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是个体对挫折的理解、态度和对策不同,其影响的性质与程度就不相同。面对同一类挫折,具有较强抗挫折能力的人可能面对挫折而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最终战胜挫折;抗挫折能力较低或经不起挫折的人可能就会一蹶不振,而被挫折彻底战败。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抗挫折能力,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并化挫折为动力,不断升华自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心理需要和高级心理需要,人类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还要有归属、爱及获得尊重的需要,指被人接纳、爱护、鼓励、尊重及支持等的需求;并且人被尊重的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这就从心理学解释了为什么人渴望被赏识的心理基础。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心理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的教育,从而树立其信心,促进其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的教育模式。此外,期金纳的心理强化理论提出,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强化作用,通过控制强化就可以控制行为。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如果学生表现出一个正确的行为习惯时,给以强化(赏识),那么学生这种习惯就会得以持久保持;如果不强化(赏识),学生这种行为习惯就很难持续。

二、对幼儿进行挫折及赏识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阶段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正常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人格具有功能性特征,“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情感教育目标。

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格及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幼儿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特别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表扬及认同。正如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正常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将直接会影响到其成人心理素质成长发展过程,甚至会现某些心理缺陷,如:自信心不足,社交障碍、焦虑过度等。

挫折教育是这一时期一个重要教育内容。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是人的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抗挫折能力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赏识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教育者以一种赏识的态度看待儿童,对儿童进行积级的评价和引导,一定可以引起儿童对自身优点的肯定,会对自我充满信心,并体现在积极的行为改变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对于儿童而言,那些来自外部的期待、积极的暗示和赞许,能激起积极的自我暗示,对增强孩子自信心有重大意义。所以在个体儿童时期进行相应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并直接为儿童将来成人后的心理及身体成长发展做好铺垫。

三、对幼儿进行挫折及赏识教育的策略

㈠家校合作策略。做教育的实际表现来看,在学校中的教師对于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的观念与行为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却存在着与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合作起来,对幼儿的挫折教育和赏识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成功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正因为挫折是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也是人生真实生活一部分,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那么无疑对幼儿的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渴望得到赏识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幼儿也是如此,如果幼儿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不易建立起幼儿的自信心和其社交能力的提高。

㈡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策略。对幼儿的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有利于幼儿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主动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水平。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则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特别是当幼儿在其心理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成功的提高了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之后,其自我认同、自我赏识、自我纳悦的心理层次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措施中,教师要力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例如:老师在布置活动作业时,其难度水平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幼儿不能立刻完成活动任务,使其产生一定的挫折感,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幼儿重新思考练习,重构自己的认知策略。当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练习,最终成功的完成了活动任务后,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实际上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在此基础上,老师对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这件事进行赞扬和鼓励,进行赏识教育,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提高其信心,进一步增强其抵抗更高一级的挫折的能力。

作者:王海磊

第2篇:论幼儿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

摘要:心理学研究证明,成年期的人格特征及其相关的行为表现根源于其生命的头五年。个体儿童早期的经验及体验在其以后的人格发展及行为表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正处于此关键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抗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将会对其以后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即主要论述了幼儿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策略。

关键词:幼儿;挫折;赏识教育;策略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年期的人格及行为特征,往往与其幼儿童年时期的需要是否满足有关。近些年来,我国许多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抗挫折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缺陷。究其根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人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有关抗挫折方面的教育训练,缺少别人的认可及赞同。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及赏识教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挫折教育及赏识教育的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时,由于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挫折应该说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它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乃至人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是个体对挫折的理解、态度和对策不同,其影响的性质与程度就不相同。面对同一类挫折,具有较强抗挫折能力的人可能面对挫折而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最终战胜挫折;抗挫折能力较低或经不起挫折的人可能就会一蹶不振,而被挫折彻底战败。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抗挫折能力,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并化挫折为动力,不断升华自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心理需要和高级心理需要,人类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还要有归属、爱及获得尊重的需要,指被人接纳、爱护、鼓励、尊重及支持等的需求;并且人被尊重的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这就从心理学解释了为什么人渴望被赏识的心理基础。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心理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的教育,从而树立其信心,促进其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的教育模式。此外,期金纳的心理强化理论提出,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强化作用,通过控制强化就可以控制行为。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如果学生表现出一个正确的行为习惯时,给以强化(赏识),那么学生这种习惯就会得以持久保持;如果不强化(赏识),学生这种行为习惯就很难持续。

二、对幼儿进行挫折及赏识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阶段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正常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人格具有功能性特征,“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情感教育目标。

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格及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幼儿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特别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表扬及认同。正如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正常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将直接会影响到其成人心理素质成长发展过程,甚至会现某些心理缺陷,如:自信心不足,社交障碍、焦虑过度等。

挫折教育是这一时期一个重要教育内容。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是人的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抗挫折能力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赏识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教育者以一种赏识的态度看待儿童,对儿童进行积级的评价和引导,一定可以引起儿童对自身优点的肯定,会对自我充满信心,并体现在积极的行为改变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对于儿童而言,那些来自外部的期待、积极的暗示和赞许,能激起积极的自我暗示,对增强孩子自信心有重大意义。所以在个体儿童时期进行相应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并直接为儿童将来成人后的心理及身体成长发展做好铺垫。

三、对幼儿进行挫折及赏识教育的策略

1、家校合作策略。 做教育的实际表现来看,在学校中的教师对于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的观念与行为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却存在着与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合作起来,对幼儿的挫折教育和赏识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成功进行教育的前提條件。正因为挫折是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也是人生真实生活一部分,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那么无疑对幼儿的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渴望得到赏识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幼儿也是如此,如果幼儿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不易建立起幼儿的自信心和其社交能力的提高。

2、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策略。对幼儿的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有利于幼儿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主动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水平。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则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特别是当幼儿在其心理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成功的提高了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之后,其自我认同、自我赏识、自我纳悦的心理层次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措施中,教师要力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例如:老师在布置活动作业时,其难度水平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幼儿不能立刻完成活动任务,使其产生一定的挫折感,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幼儿重新思考练习,重构自己的认知策略。当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练习,最终成功的完成了活动任务后,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实际上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在此基础上,老师对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这件事进行赞扬和鼓励,进行赏识教育,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提高其信心,进一步增强其抵抗更高一级的挫折的能力。

作者:胡玉

第3篇:谈幼儿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许多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抗挫折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缺陷。究其根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人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有关抗挫折方面的教育训练,缺少别人的认可及赞同。因此,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关键词:幼儿 挫折教育 赏识教育

一、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时,由于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反应。挫折应该说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它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乃至人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是个体对挫折的理解、态度和对策不同,其影响的性质与程度就不相同。面对同一类挫折,具有较强抗挫折能力的人可能面对挫折而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最终战胜挫折;抗挫折能力较低或经不起挫折的人可能就会一蹶不振,而被挫折彻底战败。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抗挫折能力,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并化挫折为动力,不断升华自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心理需要和高级心理需要,人类在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还要有归属、爱及获得尊重的需要,指被人接纳、爱护、鼓励、尊重及支持等的需求;并且人被尊重的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这就从心理学解释了为什么人渴望被赏识的心理基础。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心理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的教育,从而树立其信心,促进其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的教育模式。

二、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阶段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正常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人格具有功能性特征,“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情感教育目标。

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格及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幼儿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特别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表扬及认同。正如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正常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将直接会影响到其成人心理素质成长发展过程,甚至会现某些心理缺陷,如:自信心不足,社交障碍、焦虑过度等。

挫折教育是这一时期一个重要教育内容。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是人的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抗挫折能力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赏识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教育者以一种赏识的态度看待儿童,对儿童进行积级的评价和引导,一定可以引起儿童对自身优点的肯定,会对自我充满信心,并体现在积极的行为改变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对于儿童而言,那些来自外部的期待、积极的暗示和赞许,能激起积极的自我暗示,对增强孩子自信心有重大意义。所以在个体儿童时期进行相应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并直接为儿童将来成人后的心理及身体成长发展做好铺垫

三、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的策略

1、家校合作策略。做教育的实际表现来看,在学校中的教师对于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的观念与行为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却存在着与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合作起来,对幼儿的挫折教育和赏识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成功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正因为挫折是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也是人生真实生活一部分,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那么无疑对幼儿的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渴望得到赏识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幼儿也是如此,如果幼儿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不易建立起幼儿的自信心和其社交能力的提高。

2、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策略

对幼儿的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有利于幼儿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主动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水平。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则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特别是当幼儿在其心理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成功的提高了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之后,其自我认同、自我赏识、自我纳悦的心理层次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措施中,教师要力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例如:老师在布置活动作业时,其难度水平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幼儿不能立刻完成活动任务,使其产生一定的挫折感,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幼儿重新思考练习,重构自己的认知策略。当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练习,最终成功的完成了活动任务后,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实际上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在此基础上,老师对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这件事进行赞扬和鼓励,进行赏识教育,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提高其信心,进一步增强其抵抗更高一级挫折的能力。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外国语小学附属双语幼儿园)

作者:岳谈

第4篇: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发挥教育合力论文

当前,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家长们也耳熟能详,在家庭教育中将其运用到了极致。前几日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就在“赏识教育”横行天下的时候,英国赫尔大学正努力想办法推行“挫折教育”,希望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们变成“心灵上的强者”。他们的理论是:生活是艰难的,但你必须学会应对,而“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受欺负时不会自怨自艾,失败后则能卷土重来。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应该在“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中寻找一种平衡,找准最佳着力点呢?一、不能把“赏识”理解为表扬,要真正把握赏识教育的精髓

赏识不是表扬,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扬是用得最多的手段,却又是不易操作好、把握好的方法。赏识就是一种心态,包括爱、理解、尊重、信任、认同、接纳、宽容、鼓励等,而表扬是赏识的一种外化手段,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式,说到底只是一种评价,基本是通过语言(也包括身体语言)来传达成人对孩子的态度。所以说赏识和表扬是不同的概念,赏识决不仅是表扬,其内涵比表扬更丰富。

真正的赏识教育,是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赞赏,以此激励他们前进。但是我们要注意,即使是表扬,也应该慎重。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良好行为的表扬,教师必须十分谨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形成这样的看法:完成应当完成的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是为了得到表扬,孩子们把自己的良好行为不应视作特别了不起的行为。”因此,我们在赞赏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无视自己缺点的存在,不能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二、“挫折教育”不是吃苦教育,而是对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曾经我班有一个小女孩,平时比较争强好胜,有一天,小伙伴没有和她分享玩具,她很不高兴,竟然在班上说,要“杀”了同伴;还有一个孩子,由于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在班上只要遇上点事就嚷嚷着要离家出走,动辄用头撞墙……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说明:现在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过于优越,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确实比较差,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缺乏应付挫折的能力,一旦遭遇挫折,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很极端。目前,关于“挫折教育”的准确含义,很多人仍缺乏共识。有不少人把“挫折教育”看成“吃苦教育”,认为就是让孩子们多吃点苦,多受点累;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有的人则干脆把“挫折教育”理解成“通过设置挫折情景使孩子感受挫折困难的教育”……然而,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挫折教育,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教育,是一种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孩子有勇气面对困难,有机智应付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挫折教育”决不是苛刻的批评、大声的谩骂和严厉的责打或者与孩子对着干,在幼儿教育中应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地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教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失败和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对待的问题。如果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看,它们就可能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反之,则可能使孩子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效应,甚至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当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消除其畏惧困难的心理,帮助指导他们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幼儿解决困难之后进行表扬肯定,使他们在面对以后的困难时有更大的信心。而当他们尝试失败之后也要及时进行鼓励、支持,帮助他们寻找其他的办法,或者与他们分担不愉快,避免他们形成逃避困难的心理。

三、保持对孩子的适度期望和正确评价,让“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产生最佳合力

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孩子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期望过高,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失去信心。现在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这与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是有关的。家长既要相信孩子能做好、有发展的潜力,又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特点出发,在日常行为中找到教育契机,从缺点中找到闪光点,运用赏识鼓励的方法把缺点转化为优点,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努力争取成功。另外无论孩子做事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从而逐渐明确是非标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教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作为教育者,仅仅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有着先进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没有教不好的小朋友,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只有运用好教育智慧,透彻理解“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概念,理清本质、灵活运用,才能直抵教育的真谛。

第5篇: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

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 先生们女士们:正如正方一辨所说,赏识教育有这样或那样的好处,我们不反对赏识教育。但是一味的赏识教育,造成孩子受不的半点委屈,所谓峣峣者易折,古住今来,凡有大成者试问那一个离的开逆境和挫折的考验。中国古代,像左丘明、孙膑、司马迁等优秀人物都是在逆境之中锻炼出来的,而且都有杰出的成就。远的不说就是近在眼前的如张海迪。身残志坚,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可是形成鲜名对比的是我们地大学生,号称天子骄子。却屡有跳楼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从小到大,都是优秀,周围都是赞赏。全是顺境,突然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稍有挫折一蹶不振。所以说赏识教育可以有。但是挫折教育必须有。故我方观点是挫折教育比赏识教育好。下面我说一说何谓挫折教育以及挫折教育的好处。 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比较艰苦困难的条

二、我们认为挫折与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第三,我们认为,挫折与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 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

第6篇: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辩论赛

正方论点:中学阶段学习成绩比全面发展更重要

反方论点:中学阶段全面发展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一、辩论赛流程

立论阶段

(一)正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

(二)反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

驳立论阶段

(三)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

(四)正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

质辩环节

(五)正方三辩提问反方

一、

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六)反方三辩提问正方

一、

二、四辩各一个问题,正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七)正方三辩质辩小结,1分30秒。

(八)反方三辩质辩小结,1分30秒。

自由辩论

(九)自由辩论规则

1.自由辩论时间总共主为8分钟,每队各占4分钟。

2.自由辩论必须交替进行。当自由辩论开始时,先由正方的任何一位队员起立发言完毕后,反方的任何一位队员应立即发言,双方依次轮流发言,直到双方时间有完为止。

3.在自由辩论时间里,每位辩论队员的发言次序、次数和时间均不受限制。

4.当一队的发言时间只剩30秒时,会有铃铛声提示,当该队的发言时间用完时,用铃铛声警示,该队应立即停止发言。

5.如果一队的发言时间已用尽,另一队还有时间,则该队的一名和多名可以继续发言,直到该队的时间用完为止。

总结陈词

(十)反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十一)正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每名辩手的评分标准(100分):

1.论据内容丰富,引述资料充实、恰当。满分20分。

2.论证的逻辑性、说服力强。满分20分。

3.普通话标准,语言的表达流畅,有文采、有幽默感。满分20分。

4.机智、辩才、反驳和反应能力强。满分20分。

5.举止、表情大方、得体、风度佳。满分10分。

6.各院的宣传情况,评委情况,以及辩题采用情况。满分10分。

其它注意事项:

1、在辩论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

2、不可进行人身攻击;

二、赛制具体说明:

(一)立论阶段:

由正方双方的一辩选手来完成,要求立论的框架明确,语言通畅,逻辑清晰,能够正确的阐述己方的立场。

(二)驳立论阶段:

这个阶段的发言由双方的二辩来进行,旨在针对对方的立论环节的发言进行回驳和补充己方的立论的观点,也可以扩展本方的立论方向和巩固己方的立场。

(三)质辩环节:

这个阶段是,由双方的三辩来完成这个环节,双方的三辩针对对方的观点和本方的立场设计三个问题,由一方的三辩起来提问对方的一辩,二辩,四辩各一个问题,要求被问方必须回答,不能闪躲,提问方的时间每个问题不可超过十五秒,回答方三个问题的回答累计时间是一分三十秒,双方的三辩交替提问,由正方开始,在质辩的环节中,要求双方的语言规范和仪态庄重,表述清晰。在质辩结束后,由双方的三辩针对对方的回答进行质辩小节,时间一分半,由正方开始。

(四)自由辩论阶段:

正反双方的八位辩手都要参加,辩论双方交替发言。双方都拥有四分钟的累计发言时间,在一方时间用完后,另外一方可以继续发言,直至本方的时间用完。在这个环节中,要求辩论双方的队员团结合作和整体配合,自由辩论阶段由正方开始

(五)结辩阶段:

针对对方的观点和己方的立场出发,双方的四辩总结本方的观点,阐述最后的立场

第7篇:赏识教育与成功有缘

作者:王芳

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是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是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故事一: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的州长。他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很穷,也经常旷课。当校长皮尔.保罗了解到罗尔斯旷课是去捡破烂帮助一位失学儿童时,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一句:“你品德高尚,将来会成为纽约州的州长!”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但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此,罗尔斯就一直朝着纽约州州长的目标迈进。51岁那年,罗尔斯真的如愿以偿,当上了纽约州的州长。对罗尔斯而言,校长的一句话无疑给他树立了一个人生目标,指引着他向那个终极目标努力奋斗。这就是“赏识教育”。

故事二: 有一位一年级的女学生李娜,其祖母病得很重,李娜想给祖母采一朵鲜花,使祖母能在病中得到一些欢乐。但是,时值严冬,到哪里去找鲜花呢?这时,他想到学校的暖房里有许多菊花,其中最美的一棵是全校师生都极为喜爱的那朵蓝色的“快乐之花”。李娜一心想着重病的祖母,忘记了学校里的规定,她一大早就走进暖房,采下了那朵“快乐之花”。这时,老师走进了暖房,当她看到李娜手里的菊花时,大为吃惊。但是,这位有心的老师很快发现了孩子那无

邪、恳求的目光,便没有批评,而是真诚地询问李娜摘花的理由。当老师得知李娜摘花是要送给重病的祖母时,非常感动地说:“李娜,你可以再采三朵花,一朵给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他们教育出一个善良的人。”面对错误,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李娜,而是让其在老师的关心、尊重下受到教育。这难道不是“赏识教育”吗?

读了这两个故事,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作文里的一个片段:“老师的眼睛是温柔的。我首次参加演讲比赛,从未跟众多选手竞争过的我格外紧张。轮到我时,我害羞地登上舞台,台下的评委个个神情严肃,让我不知所措。而唯独我的班主任老师带着笑容,慈爱地看着我,她的眼中流淌着温柔。似乎在为我加油,渐渐地我心中的胆怯消失了,就是这双眼睛,使我顺利地完成了演讲,这双眼睛激励着我勇敢前进!”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一道赏识的目光,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肯定的微笑,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一句赞扬的言语,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快乐的感觉——赏识”。

的确,有时宽容、赏识引起的道德震动及教育效果比惩罚来得更强烈!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如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拥有故事里校长、老师对世事的大彻大悟,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赏识,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爱和宽容的氛围中绽放光彩。植物朝着向阳的地方生长,赏识是孩子生命成长中的阳光、空气和雨露。赏识教育与成功有缘,赏识教育与幸福有约。

第8篇:教师应如何运用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

一、实施赏识教育的合理性

(一)幼儿自身发展的需求

首先,幼儿自身是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与关注的。其次,幼儿的发展除了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赏识教育对幼儿的性格、情感、兴趣等方面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适当的赏识会让幼儿学会感恩、感激,从而使幼儿能够注意和欣赏事物积极的一面。恰当的赏识能够给幼儿带来积极的体验,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性。当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出现困惑甚至失败时,教师更应充分肯定幼儿,通过多种形式鼓励支持幼儿,使幼儿从内心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尊重。

(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毫无疑问,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幼儿园中得到教师、同伴的赏识与关注。当教师在与幼儿进行日常交流时,一切以幼儿为中心,积极关注幼儿,运用鼓励、微笑或表扬等肯定方式来推进赏识教育时,家长可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有所期待,这种教

育方式可以拉近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园氛围,有利于家长积极参与家园合作,使教师积极地开展教学工作,实现更有效的家园共育。

(三)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需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赏识教育也同样认为幼儿拥有无限可能,并要求教育实施者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鼓励幼儿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赏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模式,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

二、实施惩戒教育的合理性

惩戒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预防失范行为和危险行为,二是对失范行为进行否定、评价和纠正。值得注意的是,惩戒与惩罚是不同的。惩戒强调“戒”,而惩罚强调“罚”;惩戒针对的是犯错的行为,惩罚针对的是犯错的人。因此,我们要将惩戒教育与惩罚教育区别开来。正确适当的惩戒教育有利于幼儿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幼儿园教师有必要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惩戒教育。

(一)幼儿自身成长的需求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容易犯错。从伦理上说,幼儿出现不规范的行为或不适宜的言语会对他人甚至自己造成一定的消极后果,这种消极后果往往会阻碍幼儿的健康发展。这时就需要幼儿园教师运用合理的惩戒教育帮助幼儿纠正不良行为,消除不良后果。因此,惩戒教育在幼儿的成长道路上是非常必要的。

(二)惩戒权合理使用的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和处分”的权利。同样,《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也指出教师可以用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这些政策法规虽未明确惩戒的方式,但幼儿园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分子,也是拥有惩戒权的,这也并不代表幼儿园教师可以滥用惩戒权。同时,教师也绝不能将惩戒上升到体罚甚至变态体罚。

三、幼儿园教师在进行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面临的问题

第一,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或惩戒教育时运用的方式较为单一。在赏识教育中,幼儿园教师在幼儿说对话或者做对事时,仅仅通过简单的言语鼓励;在惩戒教育中,幼儿园教师主要通过口头批评、眼神暗示等方式惩戒幼儿的不良行为,而忽略了其它的惩戒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惩戒教育,幼儿园教师都没有结合具体情况、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幼儿采取不同形式的赏识或惩戒教育,单一化的教育方式往往导致教育的结果不尽如人意。第二,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懂得合理运用教育手段。一方面,当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时,不仅在内容上没有指向性,而且存在不分场合进行赏识教育的问题。同时,如何把握赏识的程度也是困扰幼儿园教师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在惩戒教育中幼儿园教师也面临此困惑:惩戒过度或者惩戒过轻,都无法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惩戒

过度便会使惩戒发展为惩罚甚至体罚,这不仅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但惩戒力度不够或者不惩戒,就无法改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二)面临的挑战

目前,幼儿园教师在实施赏识教育或惩戒教育时,面临来自幼儿和家长的压力。从幼儿的角度讲,幼儿对教师赏识教育的接受度远高于惩戒教育,虽然不同个性的幼儿在接受程度上会有所不同。从家长的角度来讲,不同类型的家长偏向于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来源于他们对赏识教育、惩戒教育的不同认识。极端型的家长总是一味地支持赏识或者惩戒教育方式。而民主型的家长则认为,在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实施赏识教育或惩戒教育都是有必要的。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坚决反对惩戒教育。这些家长认为有些幼儿园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惩戒的力度掌握不足,一旦教师的教育方式使用有误,就有可能给幼儿带来伤害。[2]

四、促进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有效实施的建议

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惩戒教育,目前都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幼儿园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的有效性。

(一)幼儿园教师应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增强职业素养

教师自我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育的质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3]因此,为了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幼儿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教育教学过程,而且应关注教学活动后幼儿的反馈,并对这些反馈不断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做到合理科学地运用赏识教育或惩戒教育。同时,无论是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还是惩戒教育,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出发点都要基于对幼儿的爱。幼儿园教师在教育中不仅要有爱,而且也要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幼儿园教师真正热爱幼儿,就会带着温度、带着理解、带着激励去对待幼儿,用赏识教育或者惩戒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要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做到心中眼中都有幼儿。

(二)幼儿园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实现家园共育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指引幼儿行为。因此,幼儿园教师要积极与家长展开沟通交流,改善幼儿生活和受教育的整体环境,充分实现家园共育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校园亲子活动等方式与家长建立联系,并向家长传达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养成正确的赏识观与惩戒观,使家长在对待、处理幼儿不合理行为时能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幼儿表现好时给予赞赏,而幼儿表现欠佳时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实现家园共育。

(三)幼儿园教师应合理把握赏识和惩戒的力度

幼儿园教师进行赏识教育或惩戒教育时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教育事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同时,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赏识教育或惩戒教育时,应坚持公正原则、灵活原则、及时原则。赏识和惩戒作为两种基本教育方式,如果能得到合理的利用,会产生好的效果。但是,如果不合理的使用赏识或者惩戒都会产生不好的效果。[4]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掌握赏识和惩戒的力度,将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结合起来,做到赏识中有激励,惩戒中有鼓励。

第9篇:也谈赏识教育中的表扬与批评艺术

万里鹏 考试周刊 CN22-1381/G4 2010年第20期

一、 关于青春期表扬的艺术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赏识教育和激励性评价逐渐被我们所认同和采纳,表扬作为激励学生的手段在日常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教师实施表扬的良好初衷与表扬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常常会出现明显的反差,学生对教师的表扬无动于衷,有的甚至产生怀疑、逆反的情绪,还有的学生因惧怕教师表扬带来的人际压力而“躲避”教师的表扬。

一般地,我们会认为每个人都会因对自己的肯定性评价而产生愉悦的情感,从而发挥表扬的功效,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表扬失效呢?

如果仔细研究青春期学生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成人感的产生而带来青春期学生谋求独立的需要,他们追求独立的自我,希望成人把他们看成“大人”。这个时期,学生自我意识高涨,反感居高临下式的对话。如果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站在权威者的角度表扬学生,他们不仅不认为这是对自己的肯定,反而会认为这是老师为了使自己听话而采取的“软计策”(尤其是后进生更容易产生这种想法)。因此,为了摆脱老师的控制,学生也就不把老师的表扬当一回事,表扬就失效了。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年幼的时候,个体的自我评价具有很大的依附性,成人的评价就是他们自己的评价;而到了青春期,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增强,成人评价所产生的影响力逐渐减小,个体自己评价所产生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在青春期以前,学生依附于老师的评价,老师的一句表扬可以让他高兴很长一段时间,在行为上产生明显的激励效果。到了青春期,学生听到老师的一句表扬,不会立即变得高兴,还会与自己的评价进行对比:如果老师的评价与自己的评价一致,表扬就能够发挥激励作用;如果老师的评价与自己的评价不一致,学生可能会怀疑老师的评价,怀疑老师的表扬,这时表扬也就失效了。

那么,对于青春期学生该如何进行有效表扬呢? 首先,要注意表扬对行为的引导作用。

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高涨,这就提醒我们应注重表扬对学生行为的引导,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多一些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机会,了解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在此基础上给出真诚的表扬。做到既尊重客观事实,又尊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帮助其能力发展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继续进步,表达对学生成长的关心。

其次,要做到直接表扬与间接表扬相结合,侧重间接表扬。

直接表扬,尤其是当众表扬,能够凸现学生在其他同学中的地位,这是树立自信心的好方法,但对于青春期学生来说,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在同龄人中找到归属感,不想成为太与众不同的人。因此,当众直接表扬会给他们带来人际压力,宜采用直接表扬与间接表扬相结合的方式,侧重含蓄的间接表扬。当然,这也应该因人而异,对于一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直接表扬。

再次,要重视非语言表扬的作用。

表扬原本的含义是非语言性评价,但对于敏感的青春期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非语言传递的信息。教师通过亲切的微笑、关爱的抚摸、满意的点头、赞许的眼神,远比口头表扬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 关于青春期批评的艺术

有句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于是,有聪明的商家便在许多味苦的药片外裹上了糖衣,这种“良药甜口利于病”的做法倍受病人欢迎。我想,如果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糖衣炮弹”的方式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也不是不可取的。因此,讲究批评的艺术性是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下面是我所总结的一些好的教育方法:

1、以理服人

从身边小事讲起,以小见大,以事喻理。列宁青年时,吸烟成癖,他母亲耐心给他讲吸烟的危害,进而说:“孩子,你父亲去世后,家里生活比较困难,你吸烟要占家里一部分开支,妈妈的生活担子更重了。”从此,列宁便不再吸烟了。

2、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教育

教育过程本身是一个情感体验过程,教育目的的实施离不开和谐融洽的气氛。教师在批评学生的同时,还要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谁也不可能保证自己的话句句得体。尤其是学生的言行违反了纪律或犯了错误时,教师心直口快,“一棒子”打下去,一不小心,就可能触及学生的“痛处”伤害学生的自尊,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面对这种情况,当教师既想指出某个学生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一时又没有其他良方的时候,一定要沉着冷静,以榜样示范的力量去告诉他,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可以想象,一个经常迟到的教师在学生迟到时,教育学生的语言是多么苍白无力,良好的榜样示范相对于大动肝火的批评训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利用情感教育

学生是容易动情的,教师应该用强烈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在学生进行不良行为时,越对他满腔热忱,他就越发感到内疚、自责,从而促使他们自觉改正,收到预期的效果。

4、诚恳地批评

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一定要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对学生充满期望,态度诚恳地表现出对学生的热爱、关心,学生会感到温暖,便乐于接受教诲。这时,即使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都有可能愿意接受。

5、尊重学生

尊重一个犯了错的学生确实有点难,然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健康的人格不能没有自尊自信。用粗暴的方法去教育和改造学生就可能损害学生的自尊自信,继而导致学生走向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由于看惯了粗暴的惩罚,使得学生奴性化,丧失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只会盲目的服从,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所以,即便是对于一个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也应首先发自内心的承认他是一个好孩子,应心平气和地用爱心去唤醒他,在批评的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6、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

学生个性不同,对批评的承受能力不同。因此,一定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对于争强好胜的学生,最好是单独谈,对于感情脆弱的要深入浅出地讲道理。

7、既严肃批评又热情鼓励

批评不是目的,是帮助别人进步的手段。批评和鼓励是从不同的角度提高人的思想觉悟,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总之,赏识和批评都是教育手段,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赏识教育同样需要批评,但批评要讲究艺术,用徐徐的南风和柔柔的细雨更能唤醒沉睡的心灵,扶助和指引他们轻快坚实地踏上人生的征程。

上一篇:2014年34号下一篇:大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