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英美文学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英美文学类课程在较大程度上有被忽视的倾向,学生对文学课也普遍有畏难心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论文 篇1: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将英美文学纳入到英语专业教学中,而英美文学英语教学促进作用的发挥也验证了其教学重要性。但是基于某些客观原因,英美文学在目前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呈现出边缘化的发展趋向,教学实效性与教学质量得不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主要就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展开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导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

【关键词】英美专业 英美文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研究分析

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英语专业素养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针对近几年出现的英美文学淡化趋势,加强高校师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关注,做好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改革成为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改革也是当前英美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直接决定着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与实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英美文学英语教学主导地位的回归。

一、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理念的创新解读

1.进一步明确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与意义,增强课程关注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个人私利主义与社会功利主义盛行,在许多师生眼里英美文学成为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特别是在多数高校学生看来,英语仅仅为一门工具,所谓的英语专业其实就是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把握,重点在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其学习的重点往往更侧重于语言的翻译与词汇的表达,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其很难认识到文学与英语学习的内在关系,加上英美文学对未来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多数学生对英美文学缺乏基本的关注与重视,部分学生认为文学阅读与评论难度大,学习该门课程会浪费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从整体上降低学习效率。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英美文学难以真正开展起来。因此应该引导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英美文学课程目的与意义认识,充分认识英美文学与英语学习的内在关系,认识到英美文学在人文素养提升及语感积累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艺术的殿堂里呼吸外国文学的芬芳。而通过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阅读可以丰富词汇,提升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技能,摒弃英美文学等同于语言技能的错误思想,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艺术熏陶作用。教学理念方面应让英美文学真正融入到英语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思考问题,锻炼思维能力,只有将英美文学的关注落实到英语专业实际教学中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做好理念上的正确解读,才能明白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与意义,从而引导师生增强对英美文学的关注意识,自觉将英美文学的学习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师生从心理上克服英美文学“鸡肋”的误解,从而激发学生英美文学阅读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英美文学课程学习中去。理念上的正确树立是学好英美文学的前提与关键。

2.加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人文素养关注,做好人文素养培养。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机制使得人文素养培养与英美文学的教学结合日益紧密,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制约了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教学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加剧了道德滑坡,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得部分人产生“文科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因此人文素养缺失严重,针对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我们理应认识到英美文学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英美文学多元的展现形式,小说、诗歌、散文等都是人文素养培养与教育的绝好素材,将这些素材借助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传递给学生,可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与道德情操的陶冶。作为一门体现人文学科的典型性学科,英美文学课程自身具有明显的人文素养教学优势,因此我们理应将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教学理念上的更新带动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加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美育教学关注,积极推进美育教育。多元的表现形式使得英美文学蕴含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美,这也为英美文学教学打上了美育教育的烙印。英美文学本身作为一种语言实践课程,在提升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交际能力与民族差异敏感性的培养,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教师理应挖掘作品中美的元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借助英美文学的美育功能实现育人的目的。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我们理应认识到优秀文学作品的美育感召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生的真善美,从而学会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取舍。英美文学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技术的教学,更是美育教育引导的重要渠道,通过特殊的美育功能的发挥实现与英语专业教学各个环节的结合与紧扣,从而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分析

1.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课程教学优势,提升课程教学趣味性。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我们理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借助多媒体教学优势凸显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与意义。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英美文学作品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枯燥的英美文学阅读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图文资料带动下激发英美文学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而多媒体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融入也使得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得到彻底颠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增强,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英美文学的课程教学中,在兴趣指引下英美文学枯燥乏味的历史讲解也变得丰富有趣,使得英美文学与学生日常实际结合起来。而多媒体教学的英美文学课堂融入也调动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以更加立体化、真实化与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英美文学“学习”向“习得”的转化。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创新时,应首先应用多媒体技术做好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将纸质教学材料与音视频教学材料充分结合,从而奠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资源基础。此外多媒体教学技术承载及表达方式的多元也使得教学效率大为提升,节省了板书时间,学生课堂讨论时间更加充分,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更加高效。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时,可以基于学生的认知学习实际,基于学生的英美文学兴趣点制作针对性强的教学课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共享优势实效教学课件等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

2.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向的知识传输,教师占据课堂教学主导地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带有很强的被动色彩,学生主体意识与自主参与意识难以真正调动起来,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也引发了师生互动之间的尴尬。满堂灌使得教学气氛沉闷,英美文学在沉闷的课堂氛围中难以提升教学实效。而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教学则是对传统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教师的课堂主导色彩明显弱化,在发挥精彩独白讲解优势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教学互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也激发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得到极大提升,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使得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得到同步提升。从教学原理上说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人文认知规律。大量的实践证明,what和why等类型问题的探讨更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并且更容易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来说,文学文本本身是既定的,但是我们可以实现观察角度与评判方法的转变,在互动与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做好思维的碰撞,从而在互动教学中发掘新颖的文学观点与作品审美认知,这也是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的关键。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如果沿袭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只能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趣味索然,因此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新型的教学尝试,在与英美文学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使得英美文学课堂更加鲜活生动,教学实效性大为增强。

3.任务型教学方式注重学习动机调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而英美文学课程本身的不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与热情的缺乏。因此要想实现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从兴趣的调动与培养为出发点。兴趣的调动得益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去共同关注探讨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激发学生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动机并使之在较长时间段内得以维持。而兴趣动机的激发要着眼于三个问题的探讨。首先是借助对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提升艺术欣赏水平与审美能力。其次是借助对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一定的社会知识并了解既定的生活画面。再次是通过对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与学习,可以使得自身的英语语言表达技能得到提升。此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推广也是实现学生英美文学动机持久的途径。让学生直接参与任务制定与发布,让学生自由安排任务学习的进度,通过主动选择任务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文学作品,并且鼓励学生亲自制作课件,在发布任务并解决任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寻找既定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分析价值,从而实现英美文学审美知识的内化。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调整,学生寻找阅读素材的过程也是拓宽视野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阅读层面更加广阔,阅读深度也显著提升,而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亲力亲行,学生在任务的驱动引导下有目的地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学生可以自主安排阅读进度,在阅读自由的基础上得到真正的阅读体验,而这也是英美文学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三、结束语

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理应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发挥价值引导与语感培养的积极作用,实现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与带动,并且实现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但是我国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却并不理想,课程开设不受关注,课程教学理念陈旧单一,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因此做好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分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两大层面就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调整建议,在教学理念上应增强课程关注意识,融入德育与美育教育,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理念的更迭完善。在教学方法上应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作用,引入互动式教学与任务型教学,开启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方向。借助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实现新时期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推进。

参考文献:

[1]王育烽,陈智淦.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1,11:134-136+147.

[2]涂晓群.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现代教学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173-174.

[3]雷炎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J].河池学院学报,2015,03:104-107.

作者:刘淑宁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论文 篇2: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摘要】英美文学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英美文学类课程在较大程度上有被忽视的倾向,学生对文学课也普遍有畏难心理。本文作者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贯穿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提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具体教学中首先以中西文学比较导入、进而引导学生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阐释文本、教学重点适度向英美现当代文学倾斜。良好的教学效果说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有助于推动英美文学课程摆脱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以人为本”; 中西文学比较;文学批评理论;现当代文学

1 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对于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在较大程度上有被忽视的倾向,且学生对文学类课程普遍有畏难心理。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外语界的重视。

大部分专家学者把英美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困境归因于社会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英语专业的学生把学习热情转向与市场关系较大、有助于就业的商务英语(ESP)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文学类课程也就相应地受到冷落。也有部分专家认为文学类课程“边缘化”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关,认为大学生还认识不到文学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针对这种现状,专家学者也都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方案。鉴于英美文学课程课时紧、任务重,部分专家呼吁增加文学课课时,《关于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指出,“50%的老师认为有必要增加课时,建议由每周2课时增加至4节课”(程爱民等,2002 :15);在教学模式选择上,王守仁教授早在2002年就提出“史+选读的模式应该终结”,强调文学教学应以文本为中心展开;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四段论”式教学方式,即“在讲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先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2002:16)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受到广泛质疑。

作为一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师,本文作者切身感受到了英美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困境,也体验着为应对困境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课程设置不断调整,教材选用几经取舍。这些改革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本人认识到,要推动英美文学课程摆脱面临的困境,教师应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语言能力、学习目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教学中真正有所收获,从而最终实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2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鉴于大部分学生对英美文学课有畏难心理,认为文学课是“阳春白雪”,学习兴趣不够,学习动力不足,且受英语语言能力所限,原文阅读有困难,本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在具体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本人坚持以中西文学比较导入、进而引导学生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阐释文本、教学重点适度向英美现当代文学倾斜。良好的教学效果说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有助于推动英美文学课程摆脱面临的困境。

2.1 中西文学比较:在英美文学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理清文学史的脉络,了解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教师往往会在教学中将英美文学与整个欧洲文学联系起来,一方面纵向追溯英美文学的根源,介绍英美文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基督教文化的关联,另一方面将英美文学和欧洲其他各国,如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文学做横向比较。但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英美文学教师都会遭遇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之前对英美文学接触甚少,大部分学生认为英美文学高不可攀,学习热情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把中西文学比较作为课堂教学导入活动,这是因为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英美文学比较陌生,却对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学相当熟悉敏感,这种中西文学比较式导入有效克服了学生的畏难思想,不仅能使学生从西方文化与中国语境的关联中,感知中西文化在信念和价值方面的差异,有利于培养加强东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新型跨文化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英美文学学习兴趣,使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中西文学比较适用于各种文学体裁,在诗歌格律介绍方面效果显著。比如教师如果单纯介绍英美诗歌中的尾韵(end rhyme),学生可能会觉的不知所云,但如果跟他们解释我国近体诗大部分都是压尾韵的,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就会通过对比,理解英语诗歌中的韵,进而理解英美诗歌中其他的韵式。在讲解意象派诗歌时,为使学生理解“意象”这一概念,本文作者在教学中再次求助于意象无处不在的唐诗宋词,如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因为学生很容易理解中文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意象,所以理解起庞德的《地铁车站》中的意象也就没那么难了。

2.2 文艺批评理论: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可见,英美文学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知识、原则,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文学批评理论来赏析英文原著。

英美文学课程介入文学批评理论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任务重,这主要是指课程所涉及作家、作品繁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详细讲解分析每一部作品。鉴于此,“授人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更应通过具体文本分析, 把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有机地渗透进去, 让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作品的精髓和要旨, 并指导他们自己加以运用。

当然,教师不可能在英美文学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系统地、逐一地介绍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各个流派,而且仅仅介绍文学批评理论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此,教师可以选择运用不同文学批评理论对某个作家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非常可行,且行之有效。如在介绍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时,教师可尝试用不同文学批评方式,如“新批评” 、女性主义、生态批评理论、性别研究等解读文本,使学生认识到对同一部文本来说,存在无限的解读方式。

除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有意识地将对某一作家作品成熟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在讲授莎士比亚及其戏剧时,本文作者一方面让学生选定一个剧本进行文本细读,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研究成果,如布雷德利的《莎士比亚悲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剑桥文学指南《莎士比亚研究》、张冲编著的《莎士比亚专题研究》等,这些经典莎评启迪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多元的西方文学批评流派体现了西方多元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界的思辨传统, 对它们的了解和掌握既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 毫无疑问, 教师通过借鉴不同的文艺批评理论, 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某个作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与研究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这不仅会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而且会使他们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验中收获快乐, 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 培养他们初步的科研能力。

2.3 向现当代文学适度倾斜:目前国内不乏优秀的英美文学教材,如吴伟仁编著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和《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常耀信编著的《英国文学简史》和《美国文学简史》、杨岂深编著的《英国文学作品选读》和《美国文学作品选读》、刘炳善编著的《英国文学简史》等。尽管大部分英美文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仍有厚古薄今的倾向,如英国文学仍遵循从Beowulf 到Virginia Woolf的传统,二十世纪后半期文学作品鲜有介绍,但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再版的这些教材纷纷增加了现当代作家作品的收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积极响应这种趋势,“放弃一些早期的语言难度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当代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范谊、芮渝萍,2005 :166)。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重点适当向现当代文学倾斜,必要时再从课外选择一些补充材料,以提高文学课的时效性。

这种向现当代英美文学的适度倾斜必然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介绍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时,当教师介绍多丽丝·莱辛为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甚至有同学到图书馆借来《金色笔记本》阅读,从而完满实现教学目标。

3 结语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中的“以人文本”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语言能力、学习目标,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适当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以中西文学比较导入,结合文本分析介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教学内容适度倾向现当代文学,最终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

当然,要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对任课教师也是巨大的挑战。这意味着作为英美文学课程教师,除了要继续巩固和提高英语专业水平外,还要提高自己的中文功底,熟悉中国文学史,同时时刻注意当前外国文坛动态,及时汲取新的理论知识,了解新人新作以及对名家名作的新阐释,广泛阅读文学评论杂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文学信息,并把这些资料做成读书笔记,充实到自己的教学科研中去。简而言之,文学课程教师本身对文学的热情,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对西方文明的了解程度都将决定“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因此,英美文学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培养高度敬业精神,为学生负责,从而推动英美文学课程摆脱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2] 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3] 傅琴芳.论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不能缺席[J].宜春学院学报, 2010(3)

[4]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 吴喜艳.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的互动[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6] 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 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 2002(5)

[7] 张生珍.关于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6)

作者:芦红娟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论文 篇3:

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现状的思考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也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语专业则是独立学院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因其独特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在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上,有着自身的特色。按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美文学课程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然而,许多独立院校虽然遵守《大纲》的规定,却并未真正重视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造成了现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在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培养中的尴尬处境。

二、当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1. 课程设置欠合理

“2002年,程爱民教授的课题组对全国五十多所高校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状况的调查,发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出现随意性大、选修课少、课程单一、课时偏少等问题”。而独立学院的英美文学教学同样也存在以上问题,从许多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不难发现,当前许多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呈现出“一边倒”的现象,即“重实践而轻理论”的现象。可以看到,一些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重点课程大部分都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主的实践课程,而像“语言学”“英美文学”等理论课程所占的课程及课时比重相对这些实践课程来说少了许多,造成了理论课程,尤其是英美文学课程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中的尴尬境地。此外,独立学院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也缺乏合理性,一些独立学院由于并不重视英美文学这一课程,所以在开设英美文学课程时,仅仅在“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两者之间择其一开设,这就使得独立学院的英美文学教育呈现出单一的纯文学史教学或纯作品选读教学的模式。

2. 师资缺乏及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当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师队伍存在两个显著的问题:(1)师资缺乏,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师资来源主要是各大高校的硕士毕业生,对英美文学教师的要求则是:在研究生期间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方向,当前虽然攻读英语的研究生的人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选择英美文学作为研究生攻读方向的人数仍然较少,而这当中的其中一部分人在择业时则优先选择公立院校,这就使得独立学院不得不面临英美文学教师师资缺乏的状况。(2)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及综合素质欠缺,许多独立学院的英美文学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文学知识,但是欠缺在语言学、教学法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一些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的教师,他们虽然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及较高的科研水平,但却没有系统的进行教学法的学习,因此在他们进行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时,往往采用较为单一的“一言堂”和“填鸭式”式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学生基础薄弱及知识面狭窄

独立学院按照三本的分数线进行招生和录取,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公办的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他们的词汇量及阅读能力都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原著时会遇到语言理解方面的困难,此外,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欠缺对西方文化及基本的文学知识的了解,文学分析能力较弱,使得独立学院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

三、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思考

1. 优化课程设置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因此,独立学院在对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进行设置时,不应片面地选择“文学史”或“文学作品选读”,此外,根据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大纲要求,可适当开设一些文学理论及专项文学欣赏的选修课,如英美诗歌欣赏,英美短篇小说欣赏等。优化课程设置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及积极性,也有利于帮助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他们阅读、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2. 教学时应文史并重

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及顺应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需要,教师往往偏重于文学史的教学,而忽略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解读,就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而言,这一现象尤为严重,原因有二:(1)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的文史分离,如上文所说,一些独立学院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上,通常是“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二者择其一的单一课程,即便是有些独立学院兼顾两者,“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也是分属两个不同学期的两门课程,这就造成了教师在进行文学课程教学时被迫“文史分离”的现象,此外,当今大部分的高校英美文学教材存在“文史分离”的现象。英美文学教材被分为“文学史”教材与“文学作品选读”教材两类,许多“文学史”教材单纯的罗列作家生平、时代背景、文學流派等等,偶有涉及作家作品,也仅仅是简单的介绍作品梗概,而“文学作品选读”教材则为选取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片段进行简单的解读,即便有些教材同时包含了文学史的知识及文学作品选读,但在内容设置上,文史仍分属两个模块,导致了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文史分离现象。(2)学生“重史轻文”的心态,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动力及自控能力方面相对薄弱,许多独立学院的学生都是抱着“是否与考试有关”“对于以后的生活及工作是否有用”等心态来决定学习兴趣及选择学习内容的,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课“最有用”的知识便是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人文知识部分考到的“文学史”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时,更偏重于对文学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解读,进而间接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部分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及考试的需要,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文学史知识的介绍上。因此,独立学院的英美文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文史并重,将文学史及文学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结合作家人生经历及所处时代背景解读作品。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是作家人生阅历的积淀及其所处时代的反映。许多作家的作品或是来源于自身的经历,或是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特点,如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小说主人公大卫所经历的许多事情作者几乎全都体验过,书中的不少人物都可以在作者的生活中找到原型,”而他的《匹克威克外传》则“成功地揭示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社会、道德、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因此,在教师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时,应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及所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内涵及社会意义。

第二,结合作家所属的文学流派及创作特色解读作品。一部文学作品其实是一位作家,乃至一个文学流派其创作特色的鲜明体现,而英美文学史上出现过诸多文学流派,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这些流派都有着自身鲜明的写作特色和创作主题。英国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强调大自然与心灵的交融,着力表现自然景色对内心世界的感染与影响,并借此抒发个人对大自然复杂的精神感受,将大自然视作“美”、“生命”和“理想境界”的象征,而著名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鲜明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这些特征,比如在其《丁登寺杂咏》中,“诗人不僅将大自然看作灵感与想象的重要源泉,而且也将其视为一个美好与理想的世界”。由此可见,结合作家所属文学流派的创作特色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创作手法及艺术特色。

第三,结合作家的政治观点解读作品。英美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家,往往有着自己鲜明的政治观点,而他们表达自己政治观点及政治倾向的工具,就是他们的文学作品,因此许多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往往将自己的政治观点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如18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就“怀着对暴政的满腔仇恨,对受剥削、受奴役者的诚挚同情,拿起散文、讽刺小说两件武器猛烈地抨击英国王朝的腐败、昏暗、罪恶”⑥(侯,1999:275),而其小说《格列佛游记》,正是斯威夫特激进的政治观点的鲜明写照。因此,在教学时结合作家的政治观点解读作品,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时代意义,避免对作品主题的误读。

四、结语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已无法满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于英美文学课程的要求,而独立学院“文史分离”及“重史轻文”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弊端日益显露,因此,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改革,在教学中,只有将文学史及文学作品解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及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梁素素

上一篇:地区高校教育技术论文下一篇:实习申请书(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