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对老子的美学思想做了简单论述,主要集中在对老子哲学体系中的美育思想的分析,对《老子》中一些独特的审美概念进行了阐释,并讨论了学习老子美学思想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关键词:老子;美学思想;道法自然;素质培养老子是先秦时期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在美学方面也有巨大的贡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刘勰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刘勰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篇1:

改革开放30年来孔子美学思想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为孔子美学思想研究提供了宽松的理论环境。30年来的研究文章主要集中于孔子的“音乐美学、文学与修辞美学、社会伦理美学、审美教育、内涵与外延”等5个视角;它经历了“批判→部分肯定→全盘肯定→颂扬为中国古代美学的奠基人”等4个发展阶段;对其美学地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儒家美学奠基人之论连。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 孔子美学思想 研究综述 视角 历程 未来趋势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影响中华文明2500多年的历史名人,自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早期人物王国维开始,孔子就受到美学界的高度关注,鲁迅早年就曾评价过孔子的美学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7年来,对孔子美学思想的好评甚多;但随后的“文化大革命”10年,对孔子的研究主要是为了配合“批林批孔”等政治任务,谩骂之语非常狠毒,仅1973年至1974年间,就有70多本著作批判孔子,其中批判其文艺思想的有《彻底批判孔子的反动文艺观》,里面就有对孔子美学思想属于为奴隶主统治阶级服务的定性。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迎来了孔子美学研究的繁荣兴旺,随后的30年来,出现了邓承奇的美学专著《孔子与中国美学》(齐鲁书社,1995年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2006届文艺学专业张明的博士论文《论孔子的“仁”境之美》,涉及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著作有江文也的《孔子的乐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以“孔子美学”为题名展开研究的学术论文有100余篇。不过,这些文章主要的思想观点只是复述并细化20世纪70年代末施昌东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中华书局,1979年版),以及20世纪80年代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敏泽的《中国美学思想史》(齐鲁书社,1989年版)、李泽厚和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中对孔子美学思想的论述,自身并无多少新意。

改革开放为孔子美学思想研究提供了宽松的理论环境

改革开放给国人遭受禁锢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解放,人们不再热衷于以阶级斗争为纲,探讨问题时注意运用辩证的眼光,既看到其不足,又能发现其闪光点。因此,对待孔子的美学思想,大家普遍认为,第一,孔子应该值得肯定,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以及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他的美学思想值得后人赞颂与借鉴;第二,孔子谈论“美”不只是剥削阶级的审美享乐[有人认为他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唯酒无量”(《论语·乡党第十》)是剥削阶级的审蔓享乐],他代表的是平民百姓的审美思想;第三,孔子很注重美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第八》)即要求每个平民百姓都要懂得在诗书礼乐中得到审美熏陶,提高审美品位和人格境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第七》)则提出人格审美境界修炼的具体路径;第四。孔子能举重若轻地把握美的本质,诸如“文质彬彬、尽善尽美、里仁为美、思无邪”等审美范畴的提出,就把中国美学的最初脉络给清晰地勾勒出来了。

孔子美学思想研究的主要视角

30年来研究孔子美学思想的文章主要视角有五:第一,研究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这部分的论文特别集中丰富;第二,研究孔子的文学与修辞美学思想;第三,研究孔子的社会伦理美学思想;第四,研究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第五,研究孔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与外延。

研究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这方面的论文有近20篇。其中,邓东的《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要点》认为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几个要点都根植于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和当时的音乐文化现象:“成于乐”即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音乐境界;“尽善尽美”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音乐的独立自主性。并着重从审美体验角度去领悟音乐的绝对美;“思无邪”是一个动态的荡涤情怀、纯化情感的审美境界生成过程,道德自制的理性力量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李兆森的《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则较早地提出了“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和”则是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全华的《浅谈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则认为“札乐、中庸、美善合一”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研究孔子的文艺与修辞美学思想。胡敬君的《孔子文艺美学思想发微》认为,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萌生时期的产物,具有开拓性意义,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其一,重视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其二,重视主观思想情感的抒发和表现;其三,提出了早期的形象理论;其四,确立了文艺批评的标准。扬清的《试论孔子的修辞美学思想》认为,孔子的修辞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语言是思想内容的表达工具),二是修辞的审美标准(文质彬彬)。

研究孔子的社会伦理美学思想。廖瑜的《从(论语>管窥孔子思想中的社会美学》认为孔子讲求美善统一,以社会道德作为评判美的标准,为儒家的社会美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李文秋的《儒家审美的基石——孔子人格美学思想述要》认为,孔子的人格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3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向,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

研究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其中,樊宁的《从孔子的美学思想看艺术的教育功能》和刘慧的《论孔子的美学思想及艺术教育功能》的观点很接近,他们都认为“仁学”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而“游于艺”则是“仁学”的最高境界。杨斌、范玲玲的《孔子的美学思想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邢泽静的《孔子美学思想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几点启示》、安宝珍的《从孔子的美学思想谈如何实施中小学美育》等文章是孔子美育思想在各级学校中具体运用的理论拓展,主要探讨孔子关于《诗》的“兴、观、群、怨”思想和“文质彬彬;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五美;里仁为美;为仁由己”思想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研究孔子蔓学思想的内涵与外延。从内涵方面研究孔子美学思想的文章主要有3种类型:(1)王龙的《孔子“中庸”的美学思想简论》、王庆生的《孔子“中和”美学思想》、席忍学的《和:孔子美学思想的精髓》近似地认为和(中和、中庸)是孔子美学思想之精髓或日理想。(2)齐爱军、孙占奎的《乐教而非诗教的人生之境艺术观——孔子美学思想再思考》认为:第一,孔子诗教艺术观不成立,乐教观才真正构成其艺术观;第二,孔子乐教观的审美指向是人生之境,即对个体生命人格的形成

与超越作用,这得益于他对中国古代乐教的继承和对乐的精神的新发现;第三,孔子美学思想包含两个层面,即“命成思想及其人生实践构成孔子的审美超越理论;尽善尽美表达的是孔子有意味的形式的美学思想和对艺术境界的某种规定性”,这些观点颇为新颖,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当代再阐发。(3)王亚贤的《礼乐及仁:孔子美学思想的发展》认为孔子美学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

从外延方面研究孔子美学思想要点的论文主要有聂民玉、卢圣弘的《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该文认为,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对孔子美学思想进行定性的变迁历程

从30年来的研究文章中可以发现,对孔子美学思想的定性也由于政治以及思想潮流的影响,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即“批判→部分肯定→全盘肯定→颂扬为中国古代美学的奠基人”等逐级升华的阶段。

1983年赵沛霖的文章《从“五美”看孔子美学思想的特点》认为,孔子美学思想的实质与特点,诸如它的狭隘的阶级性和政治功利性,它的先验论性质和政治道德化倾向一样,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他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中;作为对于事物的一种审美评价,孔子所说的抽象的内在美由于受到他的奴隶主阶级立场的制约,而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这篇文章还基本停留在对孔子美学思想的批判阶段。

1989年王长华的文章《孔子美学思想片论》,则采取了部分肯定的理论态度,他认为,孔子尽管说过那么多有关学习方面的激动人心的话,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是循循善诱的导师,但由于他对人以外客观自然的无知、对超验世界的拒斥,使他最终无法成为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

1995年刘珙的文章《孔子美学思想初探》则对孔子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该文认为,孔子是一位与古希腊抬拉图、亚里士多德并驾齐驱的思想伟人,他的美学观以其广阔的文化背景,渗透于佛、道之中,影响了我国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美学思想,建构了我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1996年杨太的文章《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综论》则把孔子定性为我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认为他虽未留有独立、系统的美学著作,但却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思考,总结、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文艺审美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并对当时及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规范性影响的艺术美学思想。

从横向比较角度研究的主要对比点

30年来从横向视角对孔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的文章时有诞生,主要集中在与柏拉图的比较上。李斌、何林军的《孔子和柏拉图文艺美学思想异同论》认为:第一,两人对文艺的本质看法不同:(一)孔子将艺术与“善”相联,柏拉图侧重谈它与“真”的关系;(二)艺术形式在孔子处只获得附庸身份,柏拉图则从本体论角度凸显其独立性;(三)孔子提倡“表现论”文艺观,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模仿”。第二,两人都对文艺的社会作用予以关注,但一个从仁学出发肯定情感、肯定艺术,一个依据理念论而否定情感、否定艺术。第三,孔子“为人生而理论”,柏拉图除此之外也“为理论而理论”。

对孔子美学地位的研究

30年来论述孔子美学地位的文章一致认为他是儒家美学的奠基人物,论述其影响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对儒家人物孟子、荀子、刘勰、王夫之等人的影响上,其中张利群的《孔子美学思想的影响及其意义》认为孔子美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集体无意识的积淀始终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铸就了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特点,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方式、审美思维形式、审美趣味、审美习惯、审美精神,一直到独特的审美语言、审美范畴、审美表达形式,因此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

作者:万志全

刘勰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篇2:

论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摘要:本文对老子的美学思想做了简单论述,主要集中在对老子哲学体系中的美育思想的分析,对《老子》中一些独特的审美概念进行了阐释,并讨论了学习老子美学思想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子;美学思想;道法自然;素质培养

老子是先秦时期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在美学方面也有巨大的贡献。他的美学观点不仅影响了他之后的思想家如庄子等,更是深深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道法自然”的传统也成为我们民族性的一部分。一直到现在,他的思想依然影响着我们美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老子美学思想简述

对于道家思想的研究,我们历来侧重于庄子。但我们研究老子,虽然只凭着一本薄薄的《道德经》,依然可以说,老子是道家哲学的奠基者,同时也是道家美学的创始者。因为庄子对道家美学思想的阐释是以老子哲学为依据的。

“道”的概念在老子思想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如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2]。老子所说的“道”是一切事物的源头,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法则,也是老子对美学最高的追求。想要了解老子的美学思想,必须从其“道”的概念入手。

《老子》全书五千余字,“道”出现74次,频率最高,且全书大部分章节都是围绕“道”来写的。“道”是最高的美学范畴,是真善美的统一,其他一切美好的概念都派生自此[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道”生万物的过程,同样可看作道发生出具体万物之美的过程。其中的“一”,指美的整体。“二”指阴阳两元素,可解释为美的整体是由阴阳两种美的元素或美的属性结构构成的。“三”有几种说法,我认为在这里是指阴阳二气交合出的一种匀调、和谐的状态。“三生万物”,指的正是具体事物之美的产生。“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一章)。追求“道”才是最高的“德”(玄德)。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老子的“道法自然”说集中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特征,也表现出老子美学思想的特征[4]。老子美学思想从根本上可以说是自然美学思想和自然审美观。“道”是自然的,追求“道”的我们也要努力接近自然的状态,做到“无为”。老子认为,自然无为乃是人类社会和宇宙万物生存发展的最高法则。“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无为”之所以能达到“无不为”的境界,关键就在于“无为”乃“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五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子提出这一观点虽本意不属审美范畴,但在审美方面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切艺术杰作,虽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却又处处合乎自然天成,仿佛是非人力所创造而成的。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从哲学角度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一直被一代代文艺理论家、艺术家高度重视,不仅被运用于理论研究领域,而且被用来指导创作实践。如刘勰“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王国维“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等。

老子思想中还有一些具体的美学概念,如“妙”。“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妙”是一种混沌的美,也是“道”自身所固有的美。中国审美文化中常用的术语,如:奥妙、玄妙、美妙、妙不可言等,源头都在这里,其重要意义可见一斑。这个美学词汇,给人共同的感觉:这种美的境界很高,不可解说,仍然属于一种混沌美(或模糊美)。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每个独立的字都极美,放到一起如家族出行扶老携幼,达到一種难以言说的美妙境地,这也是其被称为“古今行书第一”的原因。

“大”也是老子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关于“大”与“道”的关系,老子做了相当详尽的解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大”一方面就是“道”本身,另一方面又是“道”高层次的显现。“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也是这个道理。在老子的美学体系中,“大”是一个几乎仅次于“道”的概念。老子认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及“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作为高层次的美学境界,与具体之美完全不同。

“善”,意即符合“道”的行为。它是老子在《道德经》里频频使用的一个美学术语,也是老子审美判断的一个关键词。老子评价“善与不善”,都是以其“道”为至高标准的。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即最高的善像水一样,具备水的一切品性[5],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善”这个美学术语,老子使用的范圍十分广泛,不止是适用于艺术美,更适用于社会生活的一切美。

二、老子美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老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几千年,我们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生活节奏前所未有得快,物质生活水准提高的同时,社会的精神文明却频频出现问题,特别是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学习老子的审美思想对我们来说有着重要教育意义[5,6]。

以自身的观察和经历来看,大学生们存在着很多如今流行的时代病,比如沉迷网络,忽视现实世界;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崇尚拜金主义;盲目跟风,缺乏自己的主见;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追求老子所推崇的“道”,领会其中的哲理,这些现象将有很大改观。

老子美学思想体现在对大学生的积极教育意义上,可分三个方面:

其一,是获取知识。不仅指获取书本知识,还指广泛地认识世界、了解自我,而获取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即“求真”的过程。“道法自然”是老子美学思想的特征。从根本上可以说是自然美学思想和自然审美观。“道”是自然的,追求“道”的我们也要努力接近自然的状态,做到“无为”。不仅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知行合一,达到对外部世界的充分理解,这也是追求“大”的过程。我们获得的知识越多,对世界的了解、认识就会越深刻,掌握自然界的规律并善于利用,便能达到人与外界世界的和谐一致的美学境界。

其二,是提高能力。老子认为最高的善像水一样,具备水的一切品性,是符合“道”的行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获取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各种能力,做到“上善若水”,即“求善”的过程。能力是知识的外化体现,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将随着知识的外化而不断提高,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符合老子美育思想的过程。

其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我们在知识体系建立“求真”的过程中,注重获得善的行为能力,进而培养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使真善美的综合能力形成,进入“妙”的境界,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这才是老子美育思想的完美体现。素质是一个人知识、能力和精神风貌的综合表现,我们获取的知识,可以外化为行为习惯,内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

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终极教育目标。一个人素质高低的直接体现是他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接近“道”所倡导的人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统一,是整体美的最高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强调整体素质,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就是“君子”。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追求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已是社會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人都应该成为老子理想中的得“道”之人。虽然建设真正的和谐社会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但只要懂得“道法自然”的和谐之道,就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稳步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朱立元.美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田建平.论老子的美学思想[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2):97-102.

[4]靳青万,赵国乾.论老子“道法自然”說的美学内涵及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1997,30(5):32-38.

[5]黄承贵,华建宝,郭奇清.老子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21(1):21-25.

[6]赵以宝.论老子生命美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23(2):128-131.

作者:于跃 李妹芳

刘勰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篇3:

老子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

摘要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既有差异又互相补充。在论述老子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之关系时,有必要对儒、道审美意识和方法的差异作考察。老子美学思想的基础是“道”论,它的美丑观、虚实观、言意观、形神观,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 审美意识 道 美丑观 虚实观 言意观 形神观

一 儒道两家审美意识的差异

儒家和道家,从哲学的角度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而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则是中古典美学的主要思潮和派别。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既有差异又相互补充,对中国几千年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美学思想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分析老子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的关系之前,先从宏观上考察儒、道审美意识和方法的差异。

“审美意识是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为反映的客观内容,以审美主体敏感、健全的感官神经系统为生理基础,以审美的感觉、知觉、表象、判断、思维、想象、情感等相互作用的活动为心理基础;人们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特有的把握现实的感性方式,成为审美意识的认识基础。”按照对审美意识的这种界说,它不同于其他的意识,它的感性因素更突出,更强烈。这是审美意识的一个特点。审美意识的另一个特点是远离功利目的,它是以审美愉悦作为目的的。由于审美意识从总体上看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蕴含着整个文化历史积淀的成果,因而总与一定的社会功利及理性认识、思想观念有着各种不同的联系,不可能彻底摆脱功利性。这两个特点,在儒、道的审美意识中,均有明显的体现。

以儒家的审美意识来说,其功利主义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孔子的美学思想同其文学、政治、伦理思想一样,均是以仁学为基础的,是从个性与社会的关系中思考美学所在。孔子的审美意识是与他的政治、伦理学相联系的。在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后来儒家的审美意识都很重视艺术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稳定宗法制社会秩序的作用。如荀子的《乐论》就强调,乐应受伦理、政治的制约,他说:“乐者乐也……以道约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老子在审美意识上,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迥异。老子采取的是反功利主义的态度。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十二章)老子对于“令人目盲”、“耳聋”、“发狂”等等这些愉悦耳目之类的一般的浅层次的美进行了否定。老子还对恶劣的感性放纵和文明带来的诸如“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五十七章)等等后果,提出了道论来加以匡正。老子的道论提倡的是向天的回归,这是一种感性的心理体验,体验到的是天地境界之美。这是一种独特的深层次的美,而不是前述老子所否定的一般的美。老子的道论,还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审美心境的问题。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及弃知绝圣,“涤除玄览”(十章)“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等等思想对道家审美心境的确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庄子就受到老子思想的极大影响,从而使庄子从人的存在的本真的角度,确立了超越伦理、超越逻辑的审美心境。

就儒道两家审美方式的差异来看,儒家在审美方式上主张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真的统一。道家则不同,它在审美方式上要人们超越现实的存在去领悟天地之大美,这就是老子和道家所说的“体道”。“体道”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方式。学术界普遍认为,儒道两家在哲学上的差异是:儒家重人道,道家重天道;儒家尚实际,道家主幻想,等等。这些区别,无疑是儒道两家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式不同的根源所在。

二 老子美学思想的基础——道论

老子的道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老子美学思想的基础。在《老子》书中,“道”的义是多样的,它既指宇宙乃物本原的意义,又具有事物发展规律的意义(包括某一事物的具体规律)。但是,道的最重要的含义,是老子对“道”所赋予的本体论意义。

“道”的本体论意义的重要表述,见于《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按照老子的看法,道“可以为天下母”,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万物存在的根据。老子说:“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这是说按它本来的样子(自然)而存在,从而成为万物的根据。所以,道表征的是一种自然之美。老子对自然界、社会、艺术,都是崇尚以自然(天然)之美为旨归,即把自然看作美的本质。

老子和道家崇尚自然之美,其“自然”的基本含义是反对雕琢造作,反对卖弄和做作。其崇尚自然美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南北朝的钟嵘标举“自然英旨”(《诗品·序》);唐李白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天恩流夜即忆旧游抒怀》),宋程颐,提倡文章应如“化工生物”,“且如出生一枝花,或有剪裁为之者,或有绘画为之者,看时虽似相类然终不若化工所生,自有一般生意。”(《二程遗书》卷十八)在清代,如刘熙载也认为:“极炼如不烁,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艺概·词曲概》)总之,中国古代许多艺术家、思想家都高扬自然之美。可见其《老子》道论提倡的崇尚自然之美的思想影响是多么深远!

三 老子的美丑观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

老子对美与丑关系的辩证认识,是他的审美观的重要内容。老子精辟地论述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关于美与丑的辩证思想包含着如下内容:一是对人为之美,人为之善的否定;二是强调美与丑、善与丑的相互依存关系;三是美与丑、善与恶相互转化。老子的美丑观强调的是审美的差异性、相对性、对于提高人们对美丑、善恶的辨别力和审美水平,有启发性意义。

老子的美丑观除了贯穿美与丑的矛盾、对立和转化,从而强调审美的相对性外,还贯穿着对人为的、外在美的否定,而强调自然无为的审美活动。这对中国古典审美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庄子直接受到老子影响外,如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是鄙弃世俗琴瑟之声,崇尚天籁的审美情趣的。再如梁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表示了对自然美的赞颂,以“天籁”为最美音乐的观点,也是受到了老子“大音希声”的影响。

总之,老子的美丑观所否定的只是现实生活中人工的、有为的、外在的美,以及仅仅给人的感官刺激并将人的情感纳入“礼”的规范中的审美活动。而对颐养人的生命,陶冶人的情操的审美活动和自然的和谐,则是持肯定的态度的。这些观点对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 老子的虚实观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

虚与实,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又一重要的审美范畴。这一范畴,也是由老子提出的。老子认为,作为万物本体的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这就说,作为万物本体的“道”,是虚(无)与实(有)的统一。现世界的天地万物与本体的“道”一样,都是虚(无)与实(有)的统一,这是在两个不同层次的统一。老子“有天相生”的思想,以及把“无”放在首要地位的倾向性,对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发展影响很大。

如果说,先秦时期“虚与实”这一范畴,除庄子在美学的意义上使用较多,它基本上是哲学范畴的话;那么,在魏晋时代,“虚与实”就更多地运用到美学领域,成为必要的审美意识了。这一时期尤值得一提的是,刘勰的隐秀说与钟嵘的滋味说。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是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也。隐以复意为工,旁以卓绝为巧。”刘勰在这里所说的隐与秀的关系,实际是隐显、虚实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只有隐显统一,虚实相生,才是具有无限魅力的优秀作品。这也是中国古典传统的审美观——含蓄美。艺术含蓄美的实质就是虚与实的对立统一。钟嵘的“滋味”说也是提倡隐显统一的含蓄美。总之,魏晋时期的文学和艺术创作,就其渊源来说,不能不说受到了老子哲学思想,尤其是虚实观念的影响。唐宋以后,“虚实”说的适用更为普遍,几乎遍及文学、绘画、戏剧、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大体说来,“虚实”说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就审美来说,是由艺术形象实的有形的部分,联想到它的虚的无形的部分;或由虚的无形的部分,联想到它的实的有形的部分,即“实中见虚”,或“虚中见实”。二是就艺术创作来说,处理好生活和艺术,真实和虚构的关系。只有把生活和艺术、真实和虚构结合起来做“虚实相生”,求得“似与不似之间”,才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五 老子的言意观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

老子的言意观对中国古典审美意识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这就是说,作为万物本源或宇宙本体的“道”,人们无法用清晰精确的语言去表述,老子提出了用“静观”、“玄览”的方法反观把握它,这是一种近乎直觉的默悟和心领神会,而不是用普通的言、意去表述。老子的这种言意观虽然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但却把人们的思考引向了一个深远的世界,启示了人们去求解言外的审美趣味。

老子的言意观在庄子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这是对“言不尽意”的发挥。“得意忘言”同老子的“静观”、“玄览”一样,都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但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它能使人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审美境界。魏晋时期,王弼综合了老庄在言意问题上的观点,把象、言、意联系起来,提示了三者关系。他在《易经·略例·明象》篇中说:“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又说:“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启发人们进一步探求文学艺术的特征,对我国古典审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 老子的形神观与中国古典审美意识

形和神的关系问题,既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问题,又是美学史的重要问题。老子最早从哲学上讨论形神关系问题。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又是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形而上的,事物的内在本质;“物”是形而下的,事物的外在表现。“道”和“物”的关系体现在每个事物的身上,从某个角度说,是形和神的关系。庄子对老子的形神观进行绝对化的发展。他重神不重形,认为形神是可分离的,提出了“形残而神全”的观点。虽有些偏颇,但它在启发人们用形神兼备的观点去进行审美活动方面,却具有一定的意义。

总之,从美学的角度看,形和神这对审美范畴,是从老子开始提出的。他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指出了道和物的关系,强调形和神的统一。老子的这种观点,在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发展中,在历史的各个阶段,被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作了不同的发展:有的进一步强调阐发了形和神的统一;有的只强调形和神的某一方面,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形神关系的看法。究其源,皆受老子思想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1年版。

[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1年版。

[3] 许抗生:《老子与道家》,新华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4] 张智彦:《老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 张松如:《老子说解》,齐鲁书社出版社,1987年版。

[6] 葛荣晋主编:《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 《美学百科全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简介:冯秀云,女,1963—,湖南湘潭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湖南省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冯秀云

上一篇:抵押借贷合同下一篇:住房装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