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这一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理念可以说是音乐艺术审美中人们所追求的高尚的理想境界,它与社会、自然等息息相关。“和”从本质上意味着一种关系的和谐,它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体现在音声之和、乐与人和、天人之和。本文笔者主要从这三方面来阐述对“和”的认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篇1: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摘要】不管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抑或是西方音乐,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是在先秦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西方音乐则是从希腊音乐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因为地域文化、社会审美取向以及历史文化上存在着不同,这种发展轨迹的不同,导致了二者逐渐形成了不仅有共性,同时又风格完全不同的音乐美学思想。本文系统阐述了中西方音乐的美学思想特征以及发展历程,从音乐美学、审美、音乐理论三个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美学思想上的异同。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异同

一、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特征与发展历程

(一)中国传统音乐特征与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更多是要求音乐“以礼”,音乐要体现“中和”之美。中国传统音乐和儒家以及道家音乐理念是统一的,其中儒家为主,注重音乐和社会以及伦理间的关系。同时还洗去了道家天人合一、大音希声的境界,淡然、平和是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审美准则。

(二)西方音乐特征与发展历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表情艺术,它所展现的是人的情感,更是一种将人作为核心的艺术。在文艺复兴阶段,音乐家开始公然反对神学,提出了音乐要揭示人性、体现人的内心活动。在巴洛克时代这种美学思想得到了延续。启蒙运动提出了音乐中要体现情感因素。19世纪这种思想到达了顶峰,并成为音乐家作曲的主要标准。自古希腊至今,西方的音乐美学都在汲取着心理学以及数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西方美学研究获取了新的发展思维。随着西方现代文化逐步发展,西方音乐美学也加快了角步,逐步走上了学科化以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审美上的异同

(一)音乐美学异同

1.乐器音色

中国传统音乐中音色占据了重要地位。从弹弦乐器以及胡琴的音色来看,更加追求接近人声。即使是和人声之间存在偏离,古人也会利用智慧与技巧,通过复杂的演奏手段使得音色能够接近人声。现在西方乐器的音色虽然更多的是近器声,但是同样也存在近人声的现象,主要表现就是维奥尔家族当中的乐器。过去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维奥尔乐器当中所演奏出来的音乐就仿佛是人在说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提琴家族开始逐渐取代维奥尔乐器,但是音色依然是近人声。西方乐器音色的这种近人声,接近美声唱法,更加的圆润与通透。比如西方木管乐器演奏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出通透的声音,像木管号、肖姆管等,这些乐器的材料都是木管,能够借助人的气息,保证簧片振动,从而产生动人的音色。

2.声部关系

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相比,更加强调多声性。中国乐器尽管有特殊的音色,可是他们都是通过单线条出现的,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在中世纪的时候,西方音乐就出现了多声部声乐的形式,并且逐步确立了由功能和声以及大小调体系作为基础的音乐作品的创作形式。比如巴赫平均律钢琴曲,尽管我们现在使用的演奏工具是钢琴,但是巴洛克时代,平均律当中的每个声部都会使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更加追求气势上的宏大。西方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多声性。近几年,国家更多是借鉴西方的管弦乐度所采用的编制形式,组织民族特色的管弦乐队,也是保持多声性的特征。虽然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可是似乎背离了传统音乐本身的美学精髓。中国传统音乐更加注重修身養性,而民族管弦乐队似乎在昭示着中国音乐已经走向了共性化道路。不论是从美学角度亦或是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都需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审美异同

1.审美追求

中国传统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儒家思想当中的和为贵。“和”的思想最先是由孔子提出的,荀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和”,庄子与老子则更加推崇自然,向往一种恬静、淡泊的状态。嵇康在《声无哀乐论》当中提出了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合于天地,崇尚道家所推崇的自然乐论,摒弃儒家礼乐中的部分思想。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更多是来源于古希腊音乐思想,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当中思辨和抽象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在音乐上更加注重主客体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本体研究开始流行,将实际和理论有效地结合。近代,西方音乐开始流行自下而上的层次研究法,这种方法将美学研究当中所发现的问题推广到实际以及具体审美经验当中去。

2.审美心理

中国传统音乐将理性与感性结合在一起,并将其作为美的核心,即意境。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最高境界。而西方音乐更加注重情理,它是将情和理有效地融合,注重模仿和实际事物相似的品质,更加强调理性和现实。因此,西方音乐的审美活动是将理性和现实的认知作为最高目的,将逻辑思维作为基本的法则。即便是由一些美学理论家已经认识到音乐本身存在着感性以及具象的特征,意识到音乐审美活动和普通认知活动相比,有着特殊性,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感性认识本身就是音乐的本质。当前,很多西方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完全抛弃了感性,最大程度地追求客观与理性。这种形式所创作出来的音乐完全脱离了人们本身的听觉感受,把音乐看作是一种理性思考对象,从而使得音乐逐渐丧失了艺术价值。

(三)音乐理论差异

不管是何种理论,其本身就具备了二重性,不仅是独立,同时还能够指导实践,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理论是从实践当中产生的,同时也会对实践产生影响。其本质的区别就在于:联系本身是直接的抑或是间接的。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都是偏重其中的一方,所以二者之间存在某种互补的关系。

在西方的音乐理念中,音乐理论和实践彼此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就像《音乐手册》当中所写的那样,音乐实践是从理论中产生的,和理论紧密联系并且充满了理论。埃格布雷特在《Musik im Abendland》当中写道,其通过表演、实践,尤其是作曲的方式存在;音乐实践与音乐理论一直都是紧密相连的,理论在此可以理解成对于实践的集中考虑,学说以及概念上的认知。

三、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在美学思想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更加注重感性的认知,因此在审美上崇尚天人合一,西方音乐更加趋向于理性认知,审美上则更多地追求主客二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所产生的影响更加的久远,发展至今,依然遵守传统无为的思想,但是,中国传统音乐要想发展,必须要吸取西方音乐的精华,开创全新的美学思路,只有这样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作者简介:刘星卓(1994—),女,河北省张家口市,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古筝演奏。

作者:刘星卓

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篇2:

试析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和”的思想价值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这一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理念可以说是音乐艺术审美中人们所追求的高尚的理想境界,它与社会、自然等息息相关。“和”从本质上意味着一种关系的和谐,它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体现在音声之和、乐与人和、天人之和。本文笔者主要从这三方面来阐述对“和”的认识。

[关键词]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和”

“和”的字形来源与原始先民的生活,字义来源于先民内心对自己生活的感受。从史籍和文献中的记载看,历代音乐美学史料都对“和”这一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念做出了各种论述。例如:《乐记》中的“乐者,天地之和也”;《声无哀乐论》中的“和心足以内,和气见于外”等等都提到了“和”这一美学概念。通过对“和”这一观念美学思想的认识和掌握,会促进对整个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认识,甚至促进现代的发展。

一、音声之和

音声之和,可以理解为音乐本身以及各个要素與人们审美观之间所建立的谐和。“和”的内涵共可体现于两个方面,其中第一方面主要是说,不同的事物交会于一起互相掺杂。产生矛盾的几个方面既有主次之分同时又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第二个方面即是“中和”的状态,也就是所说的“济其不及,以泄其过。”[1]音声之和是人们通过音乐活动带来的审美观进而所产生的。这种谐和感可以体现在某部作品中的创作手法、音乐的结构以及作品所带给人听觉审美听觉的方面而建立的一种谐和关系。比如说在现代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会更多的使用和谐音程来写作,带给人们更加舒服的听感。在创作时,即使和谐音程会带给人好的听感,但是作曲家往往不会全篇采用和谐音程,因为这样一来又会使旋律听起来平淡乏味。这就需要作曲家在和声、节奏、旋律方面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从而创作出美妙的乐曲。《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三分损益律是这样的:把发出某一乐音的震动体的平均长度分成三段,把它三分之一舍去,留下三分之二,称为“三分损一”。总弦长为三分之四时,成为“三分益一”,这时震动体所发之音就比原本低纯四度。在这种循环形成的规律下,各个音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是谐和的。

音乐声学层面的谐和要求音乐中的各种要素折其两端而取其中,不过不流。不是无节制的音乐而是合度中节的音乐。同时不同的人所拥有的审美观念与意识也当然不同,这也可以说是影响审美的因素之一。

二、乐与人和

乐与人和这一思想所指的是音乐和在审美体验中所到达的一种愉快的和谐关系,其产生于音乐生产和音乐审美的活动之中。这一思想可以是指在音乐审美的活动过程中,音乐与人或者是人与人之间所相互形成的一种谐和的关系。在各种不同的社会音乐审美的活动中,其音乐的活动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和”的体验,却都表现为同样的内在的愉悦与和谐[2]。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的审美意识里面,用音乐所产生谐和的声音,来表达“和”这样的关系是最合适的了。那时候的音乐,被人们所认为是最能够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展示人在情感方面“和”的事物。这种和谐的关系还具有社会学、伦理学的意义。

每个人都拥有各自独特的审美感受,当人们听到音乐,会对旋律产生审美感受。这种感受作用于人,在无形中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同时社会又通过政治管理以及经济力量来支撑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可以看出,音乐的价值以及功能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比如说,现代歌手周杰伦创作的流行歌曲,受到了广泛群众的喜爱,其歌曲风格种类多样,所表达的主题也不尽相同。他所写的大部分都是一些与人所息息相关的,所表达的也是人们所亲身经历过的感情。总有一种能够让听众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感。旋律与人的感情关系达到一种谐和,产生了美妙的音乐,在音乐中使得听众品味其中的情感。在生活中,能够体现乐与人和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比如说在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在大部分公园都有跳广场舞的人群。人们在自己喜好的音乐中舞蹈,丰富了业余生活,也锻炼了身体。同时各种不相识的人通过广场舞这一活动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在谐和的同时,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通过音乐体验所产生的谐和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音乐能够大范围的出现并作用于社会和人的生活。

三、天人之和

天人之和这一理念所指的,是人们的审美观念通过对音乐的真实体验之后,它所上升到了与社会和自然相统一和谐的一种境界。天人之和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它基于感性同时又高于感性,是人与自然与宇宙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也可以说是作为某种精神境界,它超越了生命本身达到了一种与乐谐和愉快的关系。天人之和的思想,可以称的上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十分具有美学特点的一种境界了。“和”的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时时刻刻存在着。在那时候,人们所说到的“乐”并不只是音调按照规则而组合起来的产物,在《乐记·乐礼》中记载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比。序,故群物皆别;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世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宫矣”[4]。在那时候的记载中,乐和礼是天造地设本就相辅相成的,并不是人们凭空捏造或者根据一些规则来拟定的。因此可以看出,音乐的谐和并不是人们赋予的排列,而是宇宙运动的结果,和谐、人伦、自然的三位一体。在古代,通过音乐艺术的影响,在当时那样一种制度森严的情况下创造出和谐的气氛,使得大家和谐相处。在《国语·周语》中记载着这样的音乐观,认为通过对音律的认识就可以认识天气是什么样子,所指的是用音乐将万物感化之后它就会健康的生长。在这里把音乐当成了一种“气”状的物质,能够将天地之间沟通,使得天人之间取得互相感应。随之改变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促进社会的发展。

天人之和又可以看作是通过审美活动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产生,对人生和世界所产生了新的认识。例如通过一些音乐活动,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从而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比如说在高中的学校里面会经常听到广播里播放一些正能量的歌曲,为原本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一份色彩,同时使得同学们听了之后斗志满满,一定程度上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这就体现出了音乐与人在认识世界,形成三观的一种和谐关系。庄子主张以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作为认知世界为人处世的哲学理念。因此他在音乐审美上也主张“坐礼忘乐”等。其中渗透着人与自然的天人之和思想。在庄子的音乐审美观念中,天人之和可以说是一种安静自我的又与自然和宇宙浑然一体的审美观念。

结 语

在本文中所阐述的“和”这一思想,是古代音乐审美观念之一,也可以说是人们共同向往、崇拜的一种具有理想性的审美境界。从古代一直到今天,我们中华民族始终将“和谐发展”这一概念作为治理国家、社会等方面的道德理念之一。同时它也具备了现实特征,将审美范畴更加理想化。“和”的观念不仅融会贯通于各种艺术领域,还扩展到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方面。从小的来说,构成音乐的各种要素以及音乐的内容、表现方式等存在着这种和谐的观念。大到人与社会、自然甚至宇宙之间的关系。然而美好音乐的实现,就需要基于建立这种谐和的关系。

其所表现的三个方面中,音声之和这一观念更多的是通过对人们音乐听觉审美的触动,从而达到谐和,以此为基础。然而在乐与人和中更多的强调了“人”,其体现为人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人们在审美情感体验中所达到的与音乐之间的谐和关系。对于天人之和这个方面,它展示的是人们通过音乐活动所产生了审美体验之后,人们的审美观念同时提升至与大自然、宇宙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甚至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状态。应大力支持并创新发展着“和”这一中国古代传统音乐中的思想,将其延续下去。这一思想对于发展与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积极的作用,包括对于现代社会中音乐教育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1]贺香沛.先秦时期“和”的音乐美学观[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06):89.

[2]苑媛.浅论中国传统音樂中"和"的美学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6):57.

[3]胡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和"理念价值的再认识[J].科教导刊,2010(11):161.

[4]叶文萱.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和”之思想试析[J].黄河之声,2016(09):71.

(责任编辑:张洪全)

作者:杨铭

传统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篇3:

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禅宗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中更讲究自悟性,即自身对事物的认知及感悟,类似于唯心论的精神感悟。所以,禅宗以感悟、直觉的方式来阐述不便于用文字来表达的内容,而音乐艺术也是通过人的审美心理来感悟其中的情感。每个人的内心与处世经历均不同,因此对音乐中的情感“加工”不同,对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理解也各有所异。

一、禅宗概述

禅宗是佛教众多流派中的一支,主要发展于中国,“禅”原意为“思考”“静虑”,是梵文“禅那”的音译。禅定就是安静沉思,禅宗也因禅定而得名。随着艺术各门类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已不再局限的将禅宗限定于佛教之中,而是与各艺术门类相联系,将禅宗的美学思想运用于自身学科的发展之中,最为常见的有室内设计、音乐、茶道等。禅宗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表现方式与内容上,在音乐的审美、创作、发展与传承过程中,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音乐,影响着众多的艺术家与知识分子。因此,有了诗仙李白的“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杜甫的“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等千古名句。

二、禅宗美学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作用

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总结出“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键、轻、重、迟、速”二十四况,其可以视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要求。在这二十四况中,除去几个古琴的技法,几乎适用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传统音乐。这充分体现了禅宗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重要作用。禅宗音乐还将“中正”“平和”“淡雅”“肃庄”作为基本原则。此外,禅宗音乐还与儒家、道家有密切关系。儒家思想中,音乐要服从于“礼”,其“乐”更是为其服务。禅宗把音乐视为思想传播的工具,其演唱形式为“夹唱夹叙的说唱形式”,以单音音乐为主,旋律平缓,若声部过多,节奏过快,便不知所唱为何,失去了唱导的意义。因此,中国禅宗音乐家便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音乐内容上,忽略了音乐旋律和节奏。

因此,“和、静、清、远”这种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情趣的诞生,不仅仅是某一思想体系的产物,而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融合、妥协的共同产物。

三、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一)禅宗影响着传统音乐的艺术思维

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中,禅宗更讲究自悟性,即自身对事物的认知及感悟,类似于唯心论的精神感悟,以禅宗的语言来表示,这就是顿悟。所以,禅宗以感悟、直觉的方式来阐述不便用文字来表达的内容,而音乐艺术也是通过人的审美心理来感悟其中的情感。每个人的内心与处世经历均不同,因此对音乐中的情感“加工”不同,对其蕴含的情感理解也各有所异。换言之,禅宗美学与中国传统音乐在感悟理解上有高度的契合。

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古琴可谓是其中的典型。古琴是用琴音中的“虚与远”来营造出“高山流水”的空旷之美。古琴的演奏将左手的实音与右手的变化音相结合。左手的滑音变化营造了若有若无的感觉,古琴与生俱来的音色又有让人心沉气定的氛围。另外,震音、吟、揉的运用若过于频繁,其余音便会转弱或消失,只余手指在琴面上转动,这“无声之乐”便形成了音乐进行中的空间感和那种飘逸、秀丽、禅境式的空灵。从虚、清、远的气韵直至“平淡天真”是一种“化境”,平淡到极处,才有宇宙万象的涌动。天真显露,才有活泼生机往来的空灵和变化。心中廓然无一物,真实的生命与宇宙自然真纯的元气淋漓混融,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成熟的琴师(作为一个艺术家)与禅僧(作为一个彻悟者)共有的精神上的完全解脱,只有人的本质与禅的形式完全契合,才能达到如此的妙境。

(二)禅宗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精神

禅宗思想主张自身对事物的理解,而非他人对自身的影响。正如《礼记·乐记》所言,“夫乐者,从于心者也”。禅宗讲究思想的独创性,这也是禅宗对感性世界的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传播相对闭塞的时代,禅宗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有“自娱”与“娱他”的性质,古琴的演奏与“娱他”相比更讲究内在的“自娱”。仍以古琴為例,长久以来,古琴被认为是提升自我修为的一种乐器,在演奏过程中,更注重的是演奏者内心情感的抒发。这也印证了古人“以音会友”“知音难觅”的说法。演奏者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对新事物的认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演奏中体现自身,追求个人价值,促进传统音乐新思想的产生,影响着传统音乐中主体精神的发展,同时也强调传统音乐中主体精神的重要性。

(三)禅宗美学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产业化

江西省作为道教的发源地,每年都会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如上元节及每月的神人诞辰等。其中就有众多传统乐器伴奏,如月琴、笙、古琴等,禅宗音乐文化也是地方文化产业化的一个重要主题。尤其是与“道”与“禅”相关的文娱节目中,将禅宗音乐在有形的文化活动中进行了无形的文化宣传。在活动举办的过程中,创造出的文娱商品也是传统音乐产业化的一种形式。将用心感受的传统音乐具象化,从而带来部分经济效益,带动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禅宗美学思想从“心”出发,源于自然,中国传统音乐与其有众多契合,受禅宗美学的影响,但绝不局限于此。就像中国传统音乐发展至今,定是海纳百川,就像盐溶于水,已化得无迹,但其味隽永,人们在正视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的同时,要理性认识禅宗美学中积极、精华的部分,而后去其糟粕。

(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西禅宗仪式音乐考察研究”(项目编号:18YS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华丽(1984-),女,江西上饶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声乐表演与理论。

作者:华丽

上一篇:锰产品采购合同下一篇:闭门器销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