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管理情绪

2022-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父母如何管理情绪

父母情绪管理能力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

【摘要】父母作为儿童的主要照料者,其情绪管理能力可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对父母情绪管理能力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1)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历的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有明显提高。多子女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高于独生子女父母。(2)父母情绪管理能力的总体水平只与儿童对发泄策略的使用呈显著相关。(3)父母情绪管理能力对中班儿童的影响大于大班儿童,尤其体现在对儿童认知重建、被动应付和发泄策略的运用上。

【关键词】父母;情绪管理能力;儿童;情绪调节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影响儿童情绪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儿童的生物特性、身体特性、气质类型、认知发展水平、家庭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1,2〕

家庭作为幼儿最早接触、接触时间最长的环境在儿童教育尤其是儿童情绪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儿童的主要照料者,父母无疑在其情绪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外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情绪表达、交流及其对儿童的情绪反应都会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3〕

父母可能从三个方面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一是遗传因素,二是榜样作用,三是教养方式以及亲子互动质量。可以说,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4-6〕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了解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并创设消极情绪情境以观察儿童对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情况,探究父母情绪管理能力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如何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以期为家庭的儿童情绪教育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上海市某一级幼儿园120名中、大班儿童及其母亲(或父亲)为调查对象,接受调查的儿童均无严重躯体障碍,且智力发育正常。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97份。被调查儿童的年龄性别构成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量表

本研究采用情绪智力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 简称EIS)对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进行测评。该情绪智力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Schutte等人在1998年编制的一份自陈问卷。量表内容涉及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和情绪利用四个维度,共计36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制计分。我国学者王才康于2002年将此量表译成中文,并验证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α系数为0.84)。研究者对本量表作了局部调整,每个维度保留6道题目,共24道题目。经统计检验,调整后的量表内部一致性较高(α系数为0.7003),提示具有良好的信度。〔7〕

2.情境测验工具

办公室一间,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两把,摄像机一台,一元硬币3枚,玩具若干(不倒翁娃娃、小汽车玩具、哆啦A梦公仔、毛绒手机座、甲壳虫玩具、建筑工人人偶、毛绒小熊)。

(三)施测程序与方法

主试在一相对独立的空间内对被试进行一对一的测试。

施测前主试先与被试聊天,以让被试熟悉环境和主试,并对镜头不再有好奇感。待被试与环境和主试较熟悉后,开始测试。

步骤一:主试问:“这里有几件玩具,你最喜欢哪一件呢?”被试选择后,让其自由玩耍所选玩具1~2分钟。

步骤二:2分钟后。主试问:“你很喜欢它对吗?想不想把它带回家呢?你如能完成一个任务,老师就把它奖励给你,好吗?老师这里有三枚硬币,你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它们全部立起来(示范一枚),老师倒计时数数,计时结束的时候,如果你能让它们全部立着不倒,就可以把这个玩具带回家,你想试一试吗?”

步骤三:主试宣布游戏开始,儿童独自尝试立硬币。在还有一枚硬币没立起时,主试倒数“5、4、3、2、1”至“停”,宣布游戏时间结束,并说:“很可惜,你没能完成任务,所以玩具不能带回家了。”

步骤四:主试说:“你最喜欢的玩具没能带回家可真遗憾,但是老师可以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想再试一次吗?”若儿童选择再次尝试,重复步骤三。若不愿意尝试,则进入步骤五。

步骤五:宣告儿童不能将玩具带回家后,按下摄像键,录像时间为两分钟。摄像停止后,主试进行提问以再次引发儿童负面情绪:“真可惜,你没能完成任务,不能把玩具拿回家了,你觉得难过吗?”儿童回答可能分为三种:(1)难过(或点点头),(2)没有反应,(3)不难过。回答不难过的,追问不难过的原因。追问与前面的录像时间合计为3分钟左右。

步骤六:对录像中儿童的行为和语言进行编码和统计分析。

(四)编码和计分

本研究中,对于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既采用结构性编码,又使用功能性编码。将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分为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发泄、被动应付和自我安慰六类,其中前三类为积极的调节策略,记1分,发泄和被动应付为消极的调节策略,记-1分,自我安慰不计分。在主试询问时,回答“难过”或不说话的,不计分;回答“不难过”的(无论真实与否),记1分。将儿童对“为什么不难过”的回答归入以上六类调节策略进行计分。三项分数的总和为该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综合得分。

对儿童的行为和语言进行频次统计。对于行为,每隔5秒进行一次编码(其中自我安慰行为持续5秒以上才计分,以此剔除一些随机行为)。对于语言,编码不受时间限制,即对每一句话都进行编码,对于内容不同但功能相同的语言,进行重复编码,例如“这个任务有点难,但玩了游戏也很开心。”记“认知重建”两次。此外,对于同一时间段内同时采用的策略,进行多重编码,例如:幼儿一边哭泣一边试图再立起硬币时,记“发泄”一次,“问题解决”一次。

(五)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将问卷调查结果以及编码后的数据输入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

用相关分析考察父母情绪智力量表得分与父母年龄、学历以及家庭中孩子个数的关系,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与其年龄有显著正相关,与其家庭中孩子的个数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在四个维度中,情绪利用与父母年龄和家庭中孩子的个数有显著正相关;情绪知觉与家庭中孩子的个数有显著正相关,与父母年龄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他人情绪管理与家庭中孩子的个数也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学历虽与父母情绪管理的整体水平相关不显著,但与情绪知觉和情绪利用两个维度均有显著正相关。

(二)父母情绪管理能力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用相关分析考察父母情绪管理能力及其四个维度与两个年龄段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及其对六种调节策略运用的关系,结果见表3。

从表3可见,中班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总分与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得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均无显著相关,但父母情绪管理的总分与中班幼儿对发泄这一调节策略的运用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此外,父母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与中班幼儿对被动应付策略的使用有显著负相关,与中班幼儿对发泄策略的使用有显著正相关;父母的他人情绪管理能力与中班幼儿对认知重建策略的运用有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情绪利用得分与中班幼儿对发泄策略的使用有显著正相关。

大班幼儿对六种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及其情绪调节能力总分与其父母情绪管理能力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均无显著相关。

四、讨论

(一)父母情绪管理能力

对父母情绪管理能力与其年龄、学历以及家庭中孩子个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情绪管理能力有显著发展,尤其是情绪知觉和情绪利用水平有显著提高;高学历的父母比低学历的父母拥有更强的情绪知觉和情绪利用能力;家庭中孩子的个数与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并突出体现在情绪知觉、他人情绪管理和情绪利用三个方面。

一般来说,年龄越大,经历越丰富,积累的人际交往经验越多,识别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能力会越强。学历对个体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与前人的研究(陈瑞丽,2011)结果比较一致。学历教育并非纯知识的教育,个体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情绪智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孩子能为父母的情绪实践提供机会。当家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时,父母不但要面对孩子自身的情绪问题,还要面对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在情绪识别和他人情绪的管理上,多子女的父母相对而言水平更高。

(二)父母情绪管理能力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父母自我情绪管理水平与中班幼儿对被动应付策略的使用呈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做了榜样示范,让孩子习得了比较积极的情绪应对方式。自我情绪管理水平较高的父母在面对负面情绪时,可能更多地采取某些行动(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方式)来改变当前的局面或自我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或应付,因此,自我情绪管理水平较高父母的孩子,就更有可能习得这种积极的态度,在面对消极情绪时,会更加积极地寻求摆脱消极情绪的方法。

父母的他人情绪管理能力与中班幼儿对认知重建策略的运用有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他人情绪管理能力较高的父母,能更好地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比如,当儿童出现负面情绪时,这些父母可能会跟儿童讲道理,帮助他们分析当下的情况,教导儿童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经常接受积极引导的儿童在独自面对消极情绪时,也就更有可能“自己开导自己”。

研究结果显示,中班儿童对发泄这一调节策略的运用与父母自我情绪管理水平和情绪利用水平都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情绪管理能力的总分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父母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儿童反而更多地使用了哭泣的调节策略,这与测验的预期并不相符,研究者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进行编码和计分时,研究者根据前人研究中的分类和计分方式,将发泄列为消极的调节策略,并记负分。但事实上,发泄策略中的某些手段,比如哭泣,可能并不是完全消极的调节策略。有研究显示,哭泣这种发泄方式能够将负面情绪的强度降低40%,哭泣可以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让人降低痛苦从而获得平静。还有研究表明,情绪型眼泪中含有儿茶酚胺成分,反射型眼泪中则没有,儿茶酚胺是大脑在情绪压力下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在体内积蓄太久,可能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常常不被允许哭泣而压抑自己负面情绪的儿童,更容易积蓄压力从而引发健康问题。心理学家威廉·弗莱甚至推测,流泪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排泄行为,它能够排除人体由于情感压力造成和积累起来的激素或者生化毒素。所以说,哭泣或许与其他(如摔东西、用力踢桌椅、哭闹等)发泄方式不同,它并不是以一种极端的有破坏性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而是积极地响应某种心理和生理需要,降低自己的悲伤等负面情绪程度,从而摆脱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因此,研究者认为,是否应该将所有的哭泣都归为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仍有一定的探讨空间。〔8〕

调查显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与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总分以及四个维度的得分均无显著相关,可能有以下原因:

与认知重建相比,问题解决可能更多地跟儿童自身能力有关,这种能力的个体差异很大,影响因素也有很多,如儿童认知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等等。与认知重建(如,以模仿的方式“开导自己”)不同,问题解决不仅要求儿童有主动调节情绪的意图,还要求他们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次测验中,这种能力可能具体表现在:寻求更多完成任务的方法,与主试老师进行“交涉”以达到得到礼物的目的,甚至是锲而不舍完成任务,等等。如果儿童因为自身动手能力的限制,认为立硬币的任务是无法完成的,而又不具备足够的与主试老师沟通(以得到礼物)的技巧和信心,那么即使儿童有意识想要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应对心中的消极情绪,对问题解决策略的运用也将会困难重重。因此儿童对问题解决策略的运用程度不仅仅受其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还取决于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替代活动作为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又可以较好调节自身情绪的调节策略,其实质是注意力的转移,它可能是儿童最先学会且在一生中都会运用的情绪调节方式,也是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情绪调节方式。与发泄相比,替代活动不具有破坏性;与问题解决和认知重建相比,替代活动对儿童认知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的要求较低,需耗费的心理资源较少;与自我安慰和被动应付相比,替代活动又更加积极,更加富有建设性。因此,替代活动对于各种发展水平的儿童来说,都是比较容易被选择的调节方式。

大班儿童对六种调节策略的运用及其情绪调节能力总分与父母情绪管理能力总分及其四个维度的得分均无显著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大班儿童在各方面都比中班儿童更加成熟,如认知水平更高,交往能力更强,交际范围更广,他们已经形成了更加复杂和稳定的同伴关系。幼儿园教师、同伴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大班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了更重要的影响,大班儿童更可能从教师的指导、同伴的反应以及真实情景问题的解决中学习对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和运用,而非单纯地模仿或听从父母的行为及指示。因此,父母情绪管理能力对大班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五、相关思考

从研究结果来看,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确实对儿童尤其是小年龄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自我情绪管理和他人情绪管理两方面。父母的情绪管理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榜样示范,儿童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并在日后相似的情境中模仿运用。因此,父母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以及调节儿童情绪的能力,对于促进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在自身情绪调节问题上,父母应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和场合,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示范。其次,父母平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儿童使用较为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再次,对于儿童的消极情绪,父母应采取正视和疏导的态度,而非忽视或指责,以为儿童创造宽松的表达情绪和调节情绪的空间。〔9,10〕

参考文献:

〔1〕梁宁建.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52.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69-171.

〔3〕王殿春,闵慧男.家庭结构对儿童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1):99-103.

〔4〕强清.家庭功能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作用〔J〕.心智与计算,2011,(42):42-47.

〔5〕仲宁宁.家庭情绪实践对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2):21-23.

〔6〕李燕,等.父母对孩子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及其与幼儿社会技能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2):452-455.

〔7〕郑显亮,等.“情绪智力量表(EIS)”的概化理论分析〔J〕.心理科学,2009,(1):181.

〔8〕冯帅南.人类为什么会哭泣〔J〕.家庭医药,2007(12):29.

〔9〕H RUDOLPH SCHAFFER.Key concept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0-141.

〔10〕DAVID R SHAFFER,SAHENSCH,KATHERINE KIPP.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M〕.Linkedin:Cengage Learning,2006:388-396.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s’ Emotional Management Ability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Adjustment Ability Development

Jiang Xu, Qian Wen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作者:姜旭 钱文

第2篇:浅析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关系

【关键词】 初中生;教养方式;情绪管理;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拥有了更多物质和精神上的财富。但是,一些人却变得越来越浮躁、易怒且具有攻击性。震惊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药家鑫杀人案以及复旦大学投毒案等都是鲜活的证明。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案件其实都和一个名词挂钩,那就是情绪管理。熟悉案情的人应该知道,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形成的错误观念使得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过于极端。而本研究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地去分析初中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家庭教养方式,旨在能够了解和剖析它们更深层次的关系,从而找到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情绪管理能力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

对于情绪管理的研究,纵观国内外,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国外对于儿童的情绪管理研究数目众多,而国内侧重于探讨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英国学者Peter的研究从依恋、社会学系和归因模式三个理论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有影响。而国内学者王伟的研究发现,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理解和关爱程度与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因为情绪管理能力是情绪智力的一个维度,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容易拥有更高的情绪管理能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是从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五中学初中三个年级各随机抽取两个班一共320人进行问卷测试,总共发放问卷320份,现场回收问卷300份,经挑选排除无效问卷9份,最终有效问卷291份。

本问卷采用Parker编制的父母教养问卷(Parental Style Instrument)。此问卷本分为两个分量表,根据需要将其合二为一,保留原有题目然后进行顺序修改。现此问卷共有23题,分为关爱、鼓励和控制三个因子。采用李克特四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程度越高,其中2、4、14、18、22题为反向计分。该问卷信度效度良好,三个分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分半系数分别为:0.858/0.844、0.822/0.748、0.752/0.689。重测相关系数为0.746~0.941。

采用由山西医科大学孟佳所编写的情绪管理能力问卷。该问卷有22个题目共五个维度,分别为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表现能力、情绪觉察能力、情绪运用能力和情绪理解能力。此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中各因素的同质性信度在0.737~0.788、分半信度0.535~0.675、总问卷信度0.829、分半信度0.830。

二、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利用SPSS对收集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情绪管理能力相关显著。其中父母关爱程度和鼓励程度因子与情绪管理能力各维度呈正相关,而父母控制程度因子和情绪管理能力各维度呈负相关。也就是说,父母关爱程度和鼓励程度越高,则初中生情绪管理能力越强。而父母控制程度越高,则初中生情绪管理能力越弱。这一点与张雅婷等人、任杰等人和韩雪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Mayer和Salovey认为,情绪管理能力主要来自于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具体表现为父母用温暖的关怀和温柔的话语以及善解人意的教育方式,给家庭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使得孩子愿意和父母产生更多的交流,这样对于孩子的认知发展、情绪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都有着良好的影响。但是控制这种专权蛮横的父母教养方式会让孩子丧失自我,然后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认同而变得自卑,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关心而变得不安和情绪化,如此反复就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封闭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差,生活中也总是带着消极的情绪与人交流,这样会让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也越来越弱。

三、得出的结论

1. 从初中生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其情绪管理能力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对比中发现,女生情绪运用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显著高于男生;市县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显著高于乡镇学生;独生子女母亲关爱程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市县学生的父亲鼓励程度、母亲关爱程度和母亲鼓励程度显著高于乡镇学生

2. 从初中生年级在情绪管理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中发现,初一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三个因子显著低于初二和初三的学生;初一学生的母亲控制程度显著低于初二的学生。

3. 初中生父亲关爱程度与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显著相关;父亲鼓励程度和情绪调控能力显著相关;父亲控制程度和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表现能力和情绪理解能力显著负相关;母亲关爱程度和情绪管理能力各维度都显著相关,母亲鼓励程度和情绪调控能力显著相关,母亲控制程度和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觉察能力和情绪理解能力显著负相关。编辑:蔡扬宗

作者:赵煜川

第3篇:父母婚姻状况、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的影响

摘 要:目的:探讨父母婚姻状况、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人口学调查资料、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和认知情绪问卷对976名技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父母初婚的学生情感幸福感得分高于父母离异和再婚的学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积极情感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而消极情感得分上,父母离异的学生得分最高,其次,是父母再婚的学生,得分最低的是父母初婚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校学生父母婚姻状况与情感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和积极调节策略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而和消极调节策略呈显著负相关(P<0.01)。此外,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也和消极调节策略呈显著负相关(P<0.01)。性别、责难他人、父母婚姻状况与自我责难的交互作用能对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水平起到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密切相关,父母婚姻状况不良和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不利于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和积极情感的养成,降低消极心理发生率、培养积极认知调节策略是提升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技校学生父母婚姻状况;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情感幸福感;影响

作者简介:曹冲,女,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胡义秋,男,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认知情绪调节”是指个体为应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做出的认知努力。[1]Garnefski认为,常用的策略有9种:(1)接受:指顺从已经发生的一切;(2)理性分析:指降低负性生活事件的严重性,或者是强调它在与其他事件相比较时不算较差的;(3)积极重新关注:指思考有意思、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不是目前的不愉快的事情;(4)积极重新评价:指对负性生活事件在个人成长方面赋予积极意义的想法;(5)重新关注计划:指关于采取措施以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思考;(6)自我责难:是指把自己的不幸经历归咎于自己的想法;(7)责难他人:指把自己的不幸经历归咎于他人的想法;(8)灾难化:指夸大负性事件的恐惧性后果;(9)沉思:指重复回忆与负性事件相关的感觉。[2]前5种为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后4种为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家庭对个体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技校学生大多处在青春期阶段,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情绪波动较大,对家庭的依赖也较大,容易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夫妻冲突不仅影响夫妻关系,同样影响着孩子的适应及情绪,Hetherington等人发现,子女对父母婚姻冲突的感知在夫妻冲突对子女的影响中的重要作用[3],Melanie[4]等人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高水平的父母冲突会使儿童和青少年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宽泛的、多层面的概念,由认知幸福感(cognitive well-being)和情感幸福感(affective well-being)构成。[5]认知幸福感即生活满意度,是个体按照一定标准对其生活中各个领域(如工作、家庭、自我等)的满意程度所做出的综合性判断。情感幸福感则是人们对不断发生的生活事件的情感反应,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6]目前,关于情感幸福感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学生和大学生,而对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对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基于此,本文研究了父母婚姻状况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的影响,以期找到一个提升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的方法和途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州市某技工学校学生,对该技工学校学生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对象为该校一年级学生,并集中发放问卷,以班为单位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1 000份,全部收回,剔除无效问卷后,用于统计分析的样本为976人,其中男生576人(59%),女生400人(41%),父母为初婚的788人(80.7%),父母离异的116人(11.9%),父母再婚的72人(7.4%)。

(二)研究工具

1.人口学调查资料,包括性别、父母婚姻状况等人口学资料。

2.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7]含12個项目,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分量表,均为7点计分,得分越高分别表示体验的积极情感或消极情感的时间越多。量表信度较好,本次测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2、0.87。

3. 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 CERQ)[8]此量表是自测量表, 要求被试评估在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后所使用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包括9个分量表,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在面临负性事件时就越有可能使用该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三)施测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量表的施测由心理学专业老师和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实施,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处理。

二、结果

(一)父母婚姻状况不同的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差异比较(见表1)

对父母婚姻状况不同的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各因子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情感幸福感总分上,父母初婚的学生得分高于父母离异和再婚的学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积极情感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而消极情感得分上,父母离异的学生得分最高,其次,是父母再婚的学生,得分最低的是父母初婚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对父母婚姻状况不同的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差异结果进行事后比较,两两比较结果见表2所示,父母初婚的技校学生在情感幸福感和消极情感上的得分与父母离异和父母再婚的技校学生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01~0.05),而在积极情感得分上,两两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二)技校学生父母婚姻状况、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情感幸福感的相关关系(见表3)

技校学生父母婚姻状况、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情感幸福感的相关关系如表3相关矩阵。表3相关矩阵表明,技校学生父母婚姻状况与情感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和积极调节策略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而和消极调节策略呈显著负相关(P<0.01)。此外,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也和消极调节策略呈显著负相关(P<0.01)。

(三)认知调节策略在技校学生父母婚姻状况和情感幸福感间的调节作用分析(见表4)

采用多层回归分析方法预测情感幸福感水平:第一步,将人口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第二步,将父母婚姻状况纳入回归模型;第三步,将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纳入回归模型;第四步,将父母婚姻状况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各维度的交互作用纳入回归模型。

分层回归结果显示,性别能解释情感幸福感水平方差变异的2.4%(F=10.985,P<0.01);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后,自变量父母婚姻状况对情感幸福感水平没有显著影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能解释技校学生幸福感方差变异的6.1%(F=3.711,P<0.001);父母婚姻状况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各变量的交互作用能解释情感幸福感水平方差变异的4.6%(F=3.223,P<0.001)。同时,在所有预测情感幸福感水平的变量中,性别(β=0.156,P<0.01)、责难他人(β=0.028, P<0.01)、父母婚姻状况与自我责难的交互作用(β=0.823,P<0.01)都能对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水平起到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余各变量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三、讨论

本研究验证了父母婚姻状况、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初婚的学生情感幸福感得分高于父母离异和再婚的学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是积极情感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而消极情感得分上,父母离异的学生得分最高,其次,父母再婚的学生,得分最低的是父母初婚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与薛玲珑[9]、胡云君[10]等人的研究结果吻合。家庭不完整的技校学生较家庭完整的学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产生更大的不信任感和不确定感,缺少完整家庭支持的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无法及时得到帮助和支持,他们遇事更倾向于使用消极的非适应性认知调节策略,导致其更容易产生消极不良的情绪困扰,甚至会产生人格障碍。总的来说,该技工院校学生父母婚姻状况良好,父母为初婚的占80%以上,家庭完整的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得分高于家庭不完整的技校学生,家庭完整的技校学生也更多的使用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而家庭不完整技校学生的消极情感则高于家庭完整的技校学生,也更倾向于使用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相关分析结果还显示,技校学生父母婚姻状况与情感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和消极调节策略呈显著负相关(P<0.01)。此外,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也和消极调节策略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示父母婚姻状况越好的技校学生其情感幸福感水平越高、情感体验越积极,同时,父母婚姻状况越差的技校学生越倾向于采取消极的非适应性的认知调节策略来面对生活事件,父母离异和再婚的技校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容易产生自我责难、灾难化、责难他人等消极的认知,产生不良情绪。回归分析的结果则显示了性别、责难他人及父母婚姻状况和自我责难对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水平变化的显著预测作用,本研究的部分研究结果与赵晓妍[11]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将来生产和服务于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将直接影响社会生产活动,因此,技校学生的情感幸福感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父母婚姻状况对于技校学生情感幸福感的影响较大,家庭环境的好坏将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和情绪情感,因此,技校学生的父母应该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积极主动地和子女沟通交流,并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情感动态并予以帮助指导,从而增进亲子关系。其次,技工院校应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改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引导技校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遇事乐观冷静,提高技校学生对不良情绪的应对能力,同时,也要提高技校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积极开展技校学生幸福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降低技校学生的消极心理症状发生率并培养技校学生积极心理素质,技工院校如果能将积极心理的培养融学校日常教学全过程,与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相互结合,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规划,那么对于技校学生幸福感的提升将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Garnefski N, Kraaij V, Spinhoven P, et a.l Negative life events, cognitive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problem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2001, 30:1311-1327.

[2] 陈海燕,等.青少年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11):1714-1716.

[3] 池丽萍,辛自强.儿童对婚姻冲突的认知加工和情绪反应的发展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报,2003 (4):45-49.

[4] Melanie T. Davern, Petra K. Staiger& Ernest S. L. Luk.Adolescent and parental perceptions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J].Jourm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Social Section,2005,1(2):20-25.

[5] E.Diener, S.Oishi, R.E.Lucas. Personality,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s of Life[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3,54(1):403-425.

[6] 邱林.情感幸福感的测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37-142.

[7] Eunkook S,Diener E ,Shigehiro O ,et al. The shifting of life satisfaction judgments across culture: emotions versus norm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2):482-492.

[8] 朱熊兆,羅伏生,姚树桥.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2):121-124.

[9] 薛玲珑.离异家庭高职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9):84-90.

[10] 胡云君,等.夫妻冲突对子女情绪影响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236-237.

[11] 赵晓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的关系及叙事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 曹 稳]

作者:曹冲 胡义秋

第4篇:父母的情绪如何管理

相信很少有爸爸妈妈愿意对着宝宝大吼大叫,可是,当宝宝的行为在某个时刻触碰了我们情绪的导火线,情绪的魔鬼会瞬间爆发,曾经努力实施的育儿方法全部被抛之脑后。我们变成了一个可怕的火药桶,冲着宝宝大吼大叫……事后,回想起宝宝惊恐的眼神、委屈的哭泣,我们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这种情形在我们的育儿过程中,经常不止一次地上演着。最要命的是――宝宝往往也学会了这种情绪表达方式,不高兴时便暴躁地大吼大叫。所以,在帮助宝宝管理好自身情绪之前,我们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爸爸妈妈们,您都有哪些管理自己情绪的好方法?

安娜:

父母毕竟是成年人,控制情绪的能力比宝宝强很多。在育儿时,管理好自己情绪的第一步,应该是充分了解情绪失控对宝宝的负面影响。知道了这一点,父母在往后的日子里,会多一分自觉来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父母突然情绪失控,对着宝宝大吼大叫,会伤害宝宝的自尊心和安全感,还给宝宝树立了一个释放情绪的错误示范。有时候,父母的暴怒看似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只不过是宝宝面对强权的一种迫不得已的屈服,实际上,宝宝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不知道爸妈为何突然变了个人,对解决问题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形,宝宝可能依然如故。

发过脾气后,很多父母出于内疚心理,还会对宝宝做出补偿心理。时间久了,宝宝甚至会摸透了爸妈的脾气,于宝宝行为的纠正并无效果。所以,父母的脾气大爆发,除了图一时之快、给宝宝带来心理伤害外,实在没有多少实际作用,反而意味着我们拿宝宝没辙的“虚弱无能”。

父母经常发脾气,宝宝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也会表现得没有自信心,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对别人发火,经常感到忧郁,具有反抗、神经质、冷漠等性格,还会对世上的一切都持否定的态度。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平静下来,跟宝宝一起寻找改变的方法。

晨晨妈咪:

有了晨晨后,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育儿书刊,尽力想做个爱宝宝、懂宝宝、引导宝宝健康成长的好妈妈。但是,当我正在忙碌地准备晚餐、手忙脚乱地倒车、不得不应付一个重要的电话……就在我分身无术时,宝宝却过来缠着让我跟他玩,或者捣蛋、扔东西、玩水等等。这个时候,我的火气突然变得难以控制,对着宝宝就是一阵狂吼。宝宝毫无心理准备,被吓得一惊,然后就是哇哇大哭。事后,我总是很后悔、自责,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不能管好自己的脾气,那些育儿书都白读了,越想越挫败。

后来,我听了一个讲亲子关系的讲座,主讲专家说:父母对着宝宝喊叫、怒吼都是一种面对挫折的强烈回应,父母一时没有更加有效的办法去管教和约束宝宝,再加上其他事情的忙乱,就会不自觉地大发脾气。其实,虽然我们不赞同对宝宝大发雷霆,但是发完脾气后父母也不必陷在深深的自责中,因为人吃五谷杂粮,岂无七情六欲?父母也不是神仙,难免也有应对不了的时刻。

听了专家的一席话,我的内心松了一口气。一时的情绪失控并不代表着自己为人父母的失败和无能。一旦控制不住对宝宝发了脾气,事后与其内疚,还不如采取补救措施,跟宝宝解释妈咪刚才只是太累太忙了,妈咪以后会尽量调适自己的情绪,希望宝宝也能多体谅妈咪的心情。还可以跟宝宝约定,如果妈咪情绪不好时,宝宝和妈咪应该怎么办。

水珠也卖萌:

我发现自己对宝宝情绪失控时,经常是自己内心有压力的时候,有时是工作上的事情,有时是家里的琐事,这些压力积聚到一定的程度,内心难以承受时,宝宝刚好又在眼前“捣乱”,情绪就找到突破口和替罪羊了。其实,宝宝的很多行为换作平时我心情不错时,可能我不会觉得多么难以忍受,即使需要管束,也能耐心地对待。但是,在忙乱、有压力时,宝宝哪怕一点点小过错,都被我们放大了,对着宝宝吼叫、歇斯底里。

有一次,家里忙装修,宝宝没人带,我们不得不带着5岁的宝宝辗转在各大装饰城中,刚好天气又很热,宝宝吵着要回家。疲惫的我一边要对比各种材料,跟商家讨论,一边又要应付宝宝。本来,无聊又觉得闷热难受的宝宝想回家,这个要求对宝宝来说是合理的,可是我却对着他一阵劈头盖脸的怒吼,宝宝哭得很伤心。回家后,我很后悔,觉得自己把压力撒到宝宝身上,对他太不公平了。

我想,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关键还是要学会正确地释放压力,别把压力憋在心里越积越多。真的觉得很有压力时,可以出去唱唱歌、购物、大吃一顿,等等,反正不能把气撒到宝宝身上。

菁菁妈咪:

当我想对宝宝发脾气之前,我一般会深呼吸,然后强迫自己回答几个问题:

1.是宝宝让我生气了,还是我自己心情不好,觉得太累了?

2.宝宝的行为真的如此不可原谅吗?

3.对着宝宝发脾气能解决问题吗?

4.如果不发脾气,我该怎么做?

当我在心里默念这几个问题时,情绪就已经从波峰过渡了下来。我会告诉宝宝,他这样做我很生气,如果他再这样做,妈咪就会没收他的玩具,或者让他自己去反思5分钟。或者直接告诉宝宝,他这样做的后果。还可以抱着宝宝跟他说,妈咪很爱他,但是不喜欢他这样做。

如果自己还是很生气,我会告诉宝宝:妈咪这会儿很生气,需要自己单独呆一会儿。然后,自己去房间平静几分钟,或者去洗个舒服的凉水脸,心情平静后再出来面对宝宝。

美美妈咪:

在管理自己的情绪方面,我总结了几个自己觉得很有用的方法:

1.弄清宝宝的内心。有时宝宝惹我们生气,是因为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通过反常的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所以,我们要倾听宝宝的心声,弄明白他的真正意图,教会宝宝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要记住:宝宝行为反常一定有原因。

2.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爱发脾气的父母常常有自己内在的问题,比如不自信、消极、缺乏安全感等等,内心容易积累不满与愤怒。这需要我们时常反省自己的内心,调适自己的内心。

3.不让自己太疲惫。有了宝宝后,父母容易休息不够,太疲劳时心情往往很坏。所以,父母要争取吃好喝好睡好,尽量不让自己的身心处于疲劳状态。

4.适时逃离。每次想发火时,我都会赶紧逃离宝宝的身边,然后跑到没人的地方静一静。如果是工作让自己情绪不好,我会提前跟家人说一声,自己晚点下班,在办公室或者找个咖啡厅,闭目养神,听听音乐,情绪平静后再回家面对宝宝。

第5篇:父母如何指导孩子管理情绪

敏锐应对婴儿时期的不良情绪,用实际行动解决孩子的焦虑问题。婴儿刚出生是生活在弥漫的世界中。身体感受让伴随着他们情绪的反应。饿了,尿尿了,或者自己觉得不舒服了,婴儿表达自己的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便会发出哭和叫喊。

因此,父母或其他照顾孩子的人在这一阶段要尽可能敏锐地回应孩子的各种不良情绪,用现实行动解决孩子的焦虑。

在这一阶段父母的首要任务,就是反复把自身消化焦虑的能力给孩子使用,及时帮助孩子从焦虑恢复平静。在此互动过程中,会在孩子内心种下不良情绪可以处理的基本信念,促进孩子的自我功能发展。这种健康的人格基础,正是成年之后人发展和完善各种能力(包括情绪)的必需基础。幼儿大脑皮层上会将家长对待事情从容的态度留下印记,可使他们从小远离不良的情绪。

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随着孩子的成长在不断完善,我们可开始借助语言的交流对孩子进行一定意义上的情绪管理教育。父母在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增进孩子双重的了解各种情绪体验和知识,让他们领悟到情绪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

首先要帮助孩子命名情绪,以便他们可以将某个时刻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感受,作为一种可观察的对象去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在为孩子准备牛奶的同时对他/她说:“宝宝饿了,所以宝宝着急了。”也可以在孩子被新年的鞭炮声惊吓时对他/她解释:“宝宝被鞭炮声吓到了,宝宝害怕了。” 等到孩子对于某种情绪的名称已经十分熟悉,就可以带领他们更深地体察这种情绪,理解它更为广泛的外延。比如“害怕”。

我们可以借助孩子亲自经历的事件,或者是故事、图书来告诉他,害怕这种情绪有很多种。遇见大狗、独自在房间里、身边有人吵架,或者是站在高高的小桥上,都可能让不同的人感到害怕。不要去否定和控制孩子的情绪。对着哭闹的孩子大喊“不许哭了”不是个好办法,不如去问问他/她“如果哭过一会儿之后不那么伤心了,就停下来好吗?”如果还能专心听听孩子为何如此悲伤,那是最好不过了。

这个时期可教育孩子做情绪的主人,及尝试去理解别人的心情。父母要让孩子了解到对同一种情绪可采取不同的行动反应,其中某些反应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有的情绪则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糟。在冲动的时刻有的孩子会出现动手打人的情况,另外还有一些则会选择伤害自己。

父母都要首先要将孩子伤害性的行动进行制止,然后告诉他(她),其实表达愤怒不满的方法还有很多更好的,比如:你可以叫喊出“我很生气!”再找把内心的愤怒统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来,然后撕碎。有的孩子就要比其他小朋友更长的时间来拥有掌握这种自控的能力。家长要在这个阶段耐心对待孩子情绪智力的成长。

总结:宝宝的情绪管理需要父母的指导,孩子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所以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在平时生活中从容的应对各种不良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这样能给孩子树立一种较好的对抗情绪的意识,帮助孩子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6篇:如何安放父母的焦虑情绪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交流一下“如何安放父母的焦虑情绪”这个话题。焦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绪状态?焦虑是不是生病了?实际上,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状态,人在紧张、期待以及对某件事不能够确定的时候,会处在一种忐忑不安的情绪状态下,其实这就是一种焦虑的状态。

一、父母为什么容易出现焦虑情绪

在生活中,父母要面对各种生活与工作的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能力的不足与无法满足的自我欲望,因此,处于焦虑的情绪当中就是一种常态。而且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的焦虑情绪更容易被激发,甚至被放大。焦虑是对于很多事情的不确定,害怕失败、犯错,或因此而受惩罚,期待无法获得满足。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他们都在不断犯错,在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的成长。因此,孩子犯错原本也是一种正常状态,但是他们所犯的错误却特别容易激发父母内心中的那些不可控、恐惧、忐忑等焦虑的情绪。

父母通常会用特别强烈的方式,来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或者帮助孩子尽可能减少错误的发生。此时,父母越焦虑,对于孩子所犯错误的承受能力、耐受程度就会越低。很多父母明知孩子还小,很多东西还不懂,但是孩子一旦犯错仍然容易暴怒,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甚至有时还会动手。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当中,如果父母内心的恐惧、忐忑以及对自己的不满非常多,他们就特别害怕看见孩子呈现出来弱小、无力的状态。因此,这样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也会更加严苛,甚至会出现暴怒的情况。

那么,父母打孩子是不是一个问题?其实,谁都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但是如果父母打孩子的情况十分频繁,而且是和孩子相处中的常态,这就不一定是孩子顽皮、不懂事,而很有可能与父母内在的焦虑有关系。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需要不断成长,这样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很多家长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在学校爱惹事、不想上学,是孩子出现了问题。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对父母是一种配合和呼应的状态。当父母特别焦虑、需要情绪释放的时候,孩子就会发现:父母因为自己犯错而发脾气、摔东西之后,情绪得到了安慰。这听起来似乎很矛盾,因为表面上孩子犯错是给父母添了麻烦,但是父母内在的焦虑情绪恰好因为这样的麻烦被激发,而后有了发泄的过程。所以,孩子犯错反而成为父母内在焦虑情绪释放的出口。当孩子发现自己犯错有这样的功能,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很多大大小小的毛病,总是惹事生非。因此,如果孩子外在的主要成长环境没有得到改善,也就是与父母没有良好的亲子相处模式,无论孩子得到多么正确的引导或者疏导,回到家里,他又会不自觉地扮演父母情绪的“垃圾桶”。所以,我们经常说,处理孩子的问题一定是要对应其整个家庭。

父母的焦虑情绪还会使其不断与孩子产生冲突。孩子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安慰到父母,另外一方面也希望能被父母理解、尊重、欣赏、公平对待,渴望通过自己某些行为、情绪的表达,让父母看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状态。然而,焦虑的父母往往关注的仅仅是自己有多么生气、丢面子、害怕,而无暇顾忌孩子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这个时候,孩子不被父母所理解的失落,就会让他们去完成一种对自我的坚守,比如不好好学习、不上学、离家出走等,甚至有一些孩子还会出现自残自伤的行为。所以,孩子本身也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

当孩子的矛盾、冲突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同时被激发,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状态?父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暴跳如雷,而当孩子在父母暴跳如雷之后,呈现出委屈、悲伤、“好孩子”的状态时,父母又特别自责,同时通过对孩子过度补偿的方式来安抚孩子,比如想买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想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在和父母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会不怕犯错,因为犯错受惩罚之后还会有巨大获益的可能性,如此一来孩子的错误行为就不能被纠正。

因此,如果希望孩子养成自律等良好习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父母一定要及时觉察和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

二、父母要学会觉察自己焦虑的信号

父母要学会从不同维度去觉察自己的焦虑情绪。首先,要通过身体维度进行自我观察。身体的症状与情绪有着内在的关联,敏锐地捕捉身体的症状,能够很好地觉察自我的焦虑程度。

其一,胃口不好。无论是不爱吃东西,比如,即使一天没吃饭,面对一桌子的美味佳肴依然提不起兴趣;还是特别爱吃东西,比如,明明不饿就是停不下嘴,不吃点什么就觉得心慌,这些情况都可能与内在的焦虑情绪有关。因为人从出生开始,获得安全感的第一途径就是嘴,嘴上得到满足了,才会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所以,嘴对于人来说,是一个明显的情绪发射的“信号站”。如果突然胃口不好了,我们就要关注自己是否存在焦虑情绪。

其二,睡眠障碍。有的人睡眠时间特别短,长时间无法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并且醒了之后很难再入睡;还有的人睡得特别轻,隔壁有人咳嗽一声都会被惊醒,这是因为人处于警戒状态下,哪怕是睡着了,听觉也会特别敏锐。尽管我们的身体是在睡眠状态下,但其内在的戒备和防御机制并没有停止工作。而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如临大敌、时刻保持戒备?一定是在焦虑的状态下。另外,如果一个人总是做噩梦,或者在梦中不是从楼上掉下来,就是考试时笔写不出字、想上厕所却打不开门、想拨电话又拨不出去等,这一定是情绪焦虑的体现。

其三,身体莫名疼痛。如果身体出现非器质性原因导致的疼痛,去医院检查也没事,那么这些疼痛就是身体在向我们传递某种情绪的信号。这样的疼痛就是肌肉过于紧张所导致的身体感受。出现这些疼痛,千万不要认为忍忍就过去了,因为它会慢慢积攒直至爆发。所以,及时观察身体的疼痛症状,是及早发现自身的心理状态或者情绪状态、降低焦虑情绪对生活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关键。

其四,心慌心悸频繁。无故出现心慌心悸,也可能是焦虑情绪的影响。在焦虑症中,有一个比较严重的症状,叫“惊恐发作”,就是自我感觉心脏要停跳了、喘不上气来,但是到医院检查后却发现心脏没有问题,之后身体也没有不适,这就是非常严重的焦虑症的症状。

其次,要通过行为维度进行自我观察。比如,反复检查车门、门窗、煤气是否关好等,这类反复行为如果频繁出现,代表着内在的焦虑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强迫其实就是害怕出错,所以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这种害怕与客观实际没有必然的关联,它是来自内心的不安和忐忑。我们容易通过能够快速确定的事情,来安抚内在的不安全感。而如果焦虑的程度过于强,这件事情又不确定,人就会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n次的行为反复。

最后,要通过情绪维度进行自我观察。比如:情绪波动大,没事就心情不好,或因为一点小事就心情不好。有一位妈妈带着一年级的儿子去健身房,在公共区域收拾东西的时候,另外一位女性觉得他们占的位置有些大,就斜着眼看了他们一眼。那位妈妈突然感觉自己遭受了巨大的羞辱,顿时情绪爆发,不仅和那名陌生女性大吵了一架,还把自己的儿子给臭骂了一顿。类似这种原本没有必要生气、悲伤、开心,却引起了巨大情绪波动的情况,其实都和内在的焦虑情绪有一定的关联性。另外,爱指责别人、对家人包容度差等,也都可能表示我们内在的焦虑达到了一个峰值,需要及时自我觉察。

三、父母要正确认识当今时代对孩子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人生经验、成长环境中面对未来的生活。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往往因为自己的人生经验,而忽略了现实客观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比如父母小时候没有这么多电子游戏产品,没有发达的媒体信息渠道和通讯方式,电子产品在父母小时候的生活当中占据的位置不是很重要。然而,如今的孩子身处网络时代,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孩子和朋友、同学交流的媒介。此时,父母如果过于放大电子产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危害性,并且一定要把它从孩子的生活当中摒除,这其实就是切断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们的某些交流渠道或共同话题。所以,父母要辩证地看待电子产品。孩子只要一拿起手机玩游戏就停不下来,其实这与电子产品是无关的。因为人一旦在享受某件事的时候,就会停不下来,即便没有平板、手机,也会有其他的娱乐项目让孩子停不下来。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是父母无法回避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利弊共存的,时代的特殊性对于当代孩子的影响也容易让家长陷入焦虑的情绪当中。比如,家长可能会认为现在的孩子获得快乐的渠道太少、价值感太低、太容易沉迷于网络事物等,而忽略了这些客观情况背后孩子内在需求的表达。其实这些事物本身并不具有破坏性,父母一看到孩子看手机、玩游戏、追星,就觉得孩子出问题了,这也是过于敏感的焦虑反应。只有正确面对、认识和接纳当今时代对孩子的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才不会形成巨大的冲突。

四、父母的情绪对于孩子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有什么样的土壤,就长出什么样的植物:在沙粒中长出的就可能是仙人掌,在水中长出的就可能是莲花,在土里长出的就可能是玫瑰……每个孩子都是美丽的花朵,家长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土壤”当中的养分就是家长的人格状态,或者叫做家长的素质。有的孩子常在学校打架、不认真学习,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家长采用打骂的处理方式,结果只能是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或者使孩子产生重大的心理创伤,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甚至到他成年以后,会以叛逆、自残、自惭、啃老、不赡养老人等特殊方式来“回馈”父母。

有研究发现,父母的情绪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直接关联性。比如脾气暴躁、易怒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容易出现几种极端的性格:第一种是特别胆小、怯懦,总是处在心惊胆战的状态中。第二种是攻击性很强,天不怕、地不怕。因为在家被父母责备打骂,无人倾诉,在外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他们也会按照父母表达愤怒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第三种是平时特别温顺、胆小、少言寡语,但是会突然做出让父母和老师大跌眼镜的事情。

我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男孩,他的爸爸平时在家脾气很不好,常对他拳脚相加。所以,这个男孩平时特别胆小,在班里也处于不爱说、不爱动的状态,老师对他的评价就是很自卑、安全感很差。有一次,这个男孩和班里另外几个男同学发生了摩擦,他竟用打火机把那几个男同学的书桌、书包等物品都点燃了,引起了一场不算小的事故。所以,这样的孩子平时看起来“蔫儿”“怂”,只是由于他压抑了自己愤怒、恐惧的情绪,当这些情绪压抑不住的时候,其爆发出的力量就会特别强大。

如果父母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情感关系、事业发展不顺等因素,而表现出比较冷漠的人格状态,那么,这样的父母就没有积极面对生活、面对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互动的能力。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一种“认罪者”的状态,也就是非常容易自责,不管什么事,都认为是自己做错了,总是在进行自我检讨。一个人擅于自省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但是如果一件事情不管是否与自己有关,这个人总是在自我检讨,那就说明他的内心背负了很多负面情绪。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认罪者”的状态?因为当父母不与孩子进行交流、不向孩子表达情感的时候,在孩子的眼中看到的就是父母不高兴、不开心,而且他本能地会认为父母的不开心、不高兴是因为自己没做好,或者是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于是孩子就会进行自我检讨,然后拼命想做得更好。如果这样依然得不到父母的积极回应,这时孩子就很有可能出现放弃自己,甚至自我惩罚的状态,比如自残,通过身体的疼痛来与自己的内在情绪产生非常强烈的关联性。孩子并不会认识到,父母的“冷漠”是他们性格上的局限性,而只会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

另外,父母过于焦虑会导致对任何事情都过于要求完美。我在做心理咨询过程当中,遇到一名29岁的女性,她是一位会计师,工作不错,也已经结婚生子,但她在任何事情上都会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生活得特别辛苦。此外,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特别希望与所有人的关系都是好的,所以会过度承担原本不该自己做的事。而作为父母,如果在人格状态当中过于焦虑,过于强调避免出现错误,孩子就会配合父母避免错误的出现,从而过于严格要求自己。可是人无论多么有本事、知识多么渊博,难免会犯一些错,而出现问题或犯错时,如果我们不能以平常心对待,就会进入强烈的自我谴责、自我怀疑。而这样的孩子,无论外在呈现的状态多么好,其内心却是一直处于自我质疑的状态。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霸”出现心理问题,就是因为他一直在以非常高的标准来要求、督促,甚至压迫自己。在现实层面上,这样的孩子即便资质不错,成绩很好,他仍然会觉得这个成绩并不是因为自己好,反而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好,所以必须用成绩来掩盖自己的不好。这个时候他就会有一种自我暴露的恐惧感,从而以更加严苛的标准来对待自己。

如果父母的情绪处于一种比较抑郁的状态,即对什么事都没兴趣、不自信等,那么他们的孩子就会出现自卑、攻击性很强、自暴自弃等状态。有一位父亲,因为自己在童年时家人突然遭逢意外,所以一辈子都活得小心谨慎,特别低调。但是,这样的小心谨慎让这位父亲原有的一些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这其实也就等于他压抑了自己,所以他的人格状态十分抑郁。同时,他也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处事方式来要求孩子,比如要低调、做事不能张扬、不能大喜大悲等。这位父亲的女儿现在三十多岁了,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了,但是她在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状态时,仍然觉得别人欺负她、笑话她、瞧不起她,她几乎跟班上每一个同学都打过架。这个故事听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悲伤,因为她自身原本没有任何问题或错误,只是因为父亲的抑郁状态,导致她过于被压制、管理,产生了自己不够好、不值得的情绪,从而让她感到很愤怒。当这种愤怒的攻击性释放时,她就会和别人打架;而当这种愤怒在内心压抑时,她就会跟自己较劲,从而使家里的生活一团糟。

五、父母如何合理面对自己的焦虑情绪

父母如果不能优先完成自我内在的成长,尽管看很多的育儿书,甚至参加各种关于如何陪伴孩子成长的学习班,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也只能作为知识储备在脑子里,而并不能真正运用到生活当中。一旦焦虑的情绪被激发,他们会立刻崩溃,之前所做的全部努力也会因为这一次的崩溃变得没有价值。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合理安放自己的焦虑情绪?

首先,要真实、勇敢地面对自身的局限性。人生无常,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事情都不是我们能够完全控制和左右的,比如生死、疾病、意外。所以,父母也要真实、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弱小、无能为力以及生活的无常。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自己更加强大,以应对生活中无常的事情。比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平时生活、心理建设特别好的人,在疫情当中就相对没有那么恐惧和慌乱。

其次,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宽容地面对自己及他人。只有允许自己不够好,才能有成长的空间,也才不会和自己及亲人较劲。谦逊本身也是一个能够让焦虑更好地得到安放的品质;能够宽容地面对自己和他人,允许犯错,这也是成长的转折点。唯有对自己和家人宽容,才能发展出感恩等优良品质。

最后,要为自己设定有效、可行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一个人如果活得没有目标,漫无目的,太过随波逐流,这时内心的不确定性就会让你生活得特别虚无。而这种虚无特别容易让人坠入一种忐忑、焦虑的状态中。所以,给自己的生活设定目标,然后保持坚定的信念,真实地面对自己、接纳自己,这个目标就会实现。

当父母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拥有谦逊、宽容的生活态度,同时对生活有信念、有目标的时候,焦虑的情绪才不会影响自身生活,孩子才有可能更愉快地成长与学习,这样的家庭也会更加幸福。

关于如何安放父母的焦虑情绪,今天就讲到这里,感谢大家。

第7篇: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 ?? ?到底怎么样察觉情绪、控制情绪呢?以下提供几个情绪管理的方法给各位参考。

? ?? ?第

一、体察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例如:当你因为朋友约会迟到而对他冷言冷语,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做?我现在有什么感觉?」如果你察觉你已对朋友三番两次的迟到感到生气,你就可以对自己的生气做更好的处理。有许多人认为:「人不应该有情绪」,所以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的情绪,要知道,人一定会有情绪的,压抑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学着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 ?第

二、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再以朋友约会迟到的例子来看,你之所以生气可能是因为他让你担心,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婉转的告诉他:「你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我好担心你在路上发生意外。」试着把「我好担心」的感觉传达给他,让他了解他的迟到会带给你什么感受。什么是不适当的表达呢?例如:你指责他:「每次约会都迟到,你为什么都不考虑我的感觉?」当你指责对方时,也会引起他负面的情绪,他会变成一只刺猬,忙着防御外来的攻击,没有办法站在你的立场为你着想,他的反应可能是:「路上塞车嘛!有什么办法,你以为我不想准时吗?」如此一来,两人开始吵架,别提什么愉快的约会了。如何「适当表达」情绪,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的体会、揣摩,更重要的是,要确实用在生活中。

? ?第

三、以合宜的方式纾解情绪。纾解情绪的方法很多,有些人会痛哭一场、有些人找三五好友诉苦一番、另些人会逛街、听音乐、散步或逼自己做别的事情以免老想起不愉快,比较糟糕的方式是喝酒、飚车,甚至自杀。要提醒各位的是,纾解情绪的目的在于给自己一个厘清想法的机会,让自己好过一点,也让自己更有能量去面对未来。如果纾解情绪的方式只是暂时逃避痛苦,尔后需承受更多的痛苦,这便不是一个合宜的方式。有了不舒服的感觉,要勇敢的面对,仔细想想,为什么这么难过、生气?我可以怎么做,将来才不会再重蹈覆彻?怎么做可以降低我的不愉快?这么做会不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根据这几个角度去选择适合自己且能有效纾解情绪的方式,你就能够控制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来控制你!

? ?? ? EQ 的高低,在某一程度上,由大脑神经系统主宰,但这并不表示 EQ 完全由先天或生理因素决定,就如同 IQ 般,可以藉由后天的训练来提升。以下将建议几个方法供你参考。

一、了解自己的情绪:当我生气的时候,我一定会察觉到「我在生气」吗?未必!我们情绪起了变化的时候,注意力会放在引起情绪反应的事情上,也就是陷入情绪当中,无法「跳出来」看到当下的情绪。经常在事后,才察觉到「我刚才很生气」。试着在有情绪反应时,除了注意到引起情绪的事件之外,也能分些注意力去体察自己「内心的情绪状态」。这样说起来很玄,也很不容易,不过,只要你愿意去做,你会知道「了解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意思。

? ?? ?

二、妥善管理情绪:当你能够立刻察觉自己的情绪,问问自己为什么生气?为什么难过?如果是你的想法引起不快,再问问自己,有没有其它替代想法?同事给你脸色看,一定是他故意跟你作对吗?会不会是他早上出门时捷运当机,害他整天一肚子火?如果找不到其它理由,就做些可以排解情绪的事:找人诉苦、听音乐、散步、狠狠地打一场球,总之,你一定有一些排解情绪的秘方,只要不是做了会让你后悔的事就可以了。

? ?? ?

三、同理心:要了解自己的情绪,也要了解并且接纳别人的情绪。接纳对方的情绪,并不是要你同意他的情绪,重点是允许对方有权利产生情绪,而你可以了解他的情绪,从他

的立场去体会他的感受。

? ?? ?

四、社交技巧的培养:社交技巧首重真诚,没有了真诚,就只剩下玩弄手腕了。做到了前三项,接下来要学习如何适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用陈述自己感受的方式来表达比指责对方让人更能够接受:对你老公说「我觉得一个人在家好孤单」比起说「你不能早一点回家吗?」更能打动他!

? ?? ?从 IQ 到 EQ,也就是从「用脑」到「用心」,就由现在开始,用「心」做事,你会过得更好!

处理不当的情绪

管理自己的情绪,不但有益身心健康,提高自我功能又能使自己的工作效能提高。管理情绪,首先要从处理不当情绪开始。主要包括化解愤怒、缓和性急、消除紧张、革除悲观、排遣厌倦五个领域。

一、 化解愤怒

(一) 引发愤怒的原因及对治之道:

1. 挫折、太累、被批评,伤到自尊。

2. 愤怒令人失去理智:引发冲突、做错误决定。

3. 处理(冲突)愤怒的原则是 stop → think → do

4. 想的步骤是,使用纸等,写下以下的问与答:

˙我现在碰到什么难题?

˙我正在或正想做什么?

˙这样做有益吗?

˙我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

˙我该怎么做?

(二) 导泻法:

(1) 对当事人导泻的技巧是:

? 对事不对人,并以直述句进行。

? 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批评对方。

? 注意时机的适当性。

? 把握语言及肢体语言。

(2) 向适当可靠的人倾诉。

(三) 搁置法: 时机不当,不能导泻时,须采搁置。

? 告诉自己,改天再谈。

? 暂时放下它。

? 躲入散兵坑。

? 关在门外。

? 透过信仰的力量。

二、缓和性急

(一) 性急就是压力的表现,也是情绪不稳定的表征:

1. 性急的人健康受损

2. 急就会失定──佛陀说有如狼身上长癣的不安

3. 无德禅师的龙虎寺

(二) 性急的线索:

1. 稍不如意心乱如麻

2. 不肖与人闲谈

3. 对一般的生活情趣觉得难耐

4. 未完成的事局促难安

5. 好争强斗胜,但输不起

6. 易激怒

7. 等候时,焦灼难安

(三) 消除性急的方法:

1. 给自己多一点时间,或割舍行程表中部分项目。

2. 给自己低语(别急!安伏心里头毛躁的孩子!)

3. 哼一首曲子。

4. 稍作休息。

三、 消除紧张

(一) 紧张来自忙碌、竞争、工作效率。

(二) 紧张的现象:肌肉绷紧,手心发汗,血液化学平衡失调

(三) 注意你的整体身心作用:你的行动、思想、感受、身体反应在交互作用影响,使紧张扩及你的身心和情绪表现

(四) 对治的方法:

? 净化法──静坐

? 运动法──增强体力

? 松弛技术(stress reduction)

四、 革除悲观

(一) 悲观是由于不当的思考习惯所造成。

(二) 碰到挫折,能区隔思考的人,表现乐观,不能区隔思考的人则表现悲观:

1. 面对挫折时:

乐观者认为:

˙暂时

˙特定

˙外在原因

悲观者认为:

˙永久

˙一般

˙内在原因

2. 面对顺境时,乐观者与悲观者的思考模式正好相反。

(三)乐观者如有隔仓的船,悲观者如没有隔仓的船,容易在受训时不停的进水,而沈没。

五、 排遣厌倦

(一) 长期承受压力产生厌倦:

1. 海边妙方:谛听、回忆、检讨、放下。

2. 改变──改变环境,改变观念(禅定、想象心情好、常笑。)

(二) 空虚产生厌倦:

1. 拟定新目标或新企图──Sony的盛田昭夫。

2. 看出新的意义──口吃的推销员。

3. 培养体力──运动。

4. 跟积极的朋友交往。

5. 温暖与人际支持。

结论

一、 心理压力与情绪息息相关,它们均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

二、 调理情绪,除了加强自我功能之外,还要消除不当的心理负担。

三、 情绪是可以调理的,压力也是可以减轻的,这套知能,是现代人必学的基本能力 ?

第8篇:如何进行自我情绪管理

有一句话说得好:“所谓愚昧,就是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因此我们面对忧虑、压力,除了要行动更要学习改变,如此才能扫除忧虑,创造我们所要的结果,进而拥有全新的生活。

曾经看过一则报导,谈到19世纪的黑死病是“肺病”,而20世纪的黑死病是“癌症”,至于什么是21世纪的黑死病?答案是“忧虑”。

如果每1天的 每1分、每1秒均过得难过、沮丧、不平、生气及忧愁,这一辈子就是“黑暗”,如果我们能调整、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有彩色、美好的人生。所以情绪决定你的命运,做好情绪管理攸关你一生的幸福及美满。

四个情绪管理小妙方:

1、改变事情定义

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没有办法阻止事情发生,但我们可以决定这件事带给我们的意义。”你可以选择是“问题”,亦可选择是“机会”,结果总是如你所愿,西藏精神领袖**喇嘛曾说:“敌人是你最好的老师。”

这就是选择机会,想想看在这件事中带给你的是什么教训及警惕,下次避免重蹈覆辙,这就是将问题转化为机会,因此你的定义就是你的结果。

2、改变人物画面

专家研究发现,人的头脑对数字、文字很难记忆,但对画面却是历久弥新,永难忘怀,你为什么过得不快乐,是因为脑海中有不愉快的画面?

因此如何修改脑中画面,创造活力,就是决定我们幸福人生的枢纽。迪士尼乐园有许多卡通人物,其中最受大家喜爱的是米老鼠,华德迪士尼把人们最讨厌的老鼠藉着画面转换,成为人们欢乐的象征,你也可以。

3、改变对己问话

不知道你是否有经验:当他人说你好,但你认为不好时,结果一定是不好。当他人说你不好,但你认为好,结果永远是好。这印证你的问话决定你的人生品质,所以无论发生任何事,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是这件事带给我什么样的经验及教训?

第二是我该如何做才能将这件事处理得更圆融、更好?因此积极的问话,便会造就积极的人生。

4、改变学习人物

“物以类聚”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它的意义是你是什么人,你的生活如何?由你周遭交往的朋友即可看出。悲观的人周遭大部分都是悲观者,而乐观的人身边亦多为乐观者;因此要想改变命运,你必须要跳脱现况,和乐观者学习。要想快乐,请和快乐者为伍。

第9篇:小学生如何管理情绪

老师应如何帮小学生管理情绪

近年来,小学生由于情绪变化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善于把情绪的易变性、识别与控制、调节情绪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都有良好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老师和家长加强沟通,尽可能采用温和、宽松和民主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学习和他的课上表现,多用鼓励的形式强化他适当的行为。方法如下:

1.保持愉快的情绪

产生消极情绪时,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人,和他们交朋友,请教快乐之道,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调整的时间越短,对身心、学习越有利。

(1)建立适当的需要。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确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切忌期望过高;要引导他们实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优等生或争强好胜的小学生,不要为小事而过于自责,凡事要放宽心,想得开。

(2)寻找乐趣。教师要让小学生保持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对各种活动都倾注热情,积极参与,享受生活的乐趣。小学生还要培养自己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从中获得快乐。

(3)自信。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可爱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经常肯定他们,鼓励他们。

(4)多与人交流。许多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2.控制和调节消极的情绪

教师要教会小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消极的情绪,主要有以下方法。

(1)宣泄调控。宣泄调控就是当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产生消极情绪时,把它释放出来。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宣泄即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感,间接宣泄是通过其他途径使情绪得到释放。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可以自已痛哭一场或把心中的不平事向教师、家长或好朋友说出来,请他们开导,也可以在他们面前哭一哭,以减轻心理压力。

(2)遗忘调控。遗忘调控就是当某种事情引起你的消极情绪时,最好能把这件事尽快地遗忘掉,不要老去想这件事。不愉快的情绪郁积于心,耿耿于怀,放不开,丢不下,只能使这种消极情绪不断蔓延且日益加重,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所以,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善于遗忘消极情绪。

(3)转移调控。转移调控就是当人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可做一些别的事情,通过注意力转移而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要老想这件事,可以看电影、打球、下棋、唱歌、画画等,通过其他活动来缓解消极情绪。

情绪辅导并不仅仅意味着帮助孩子宣泄排解剧烈情绪,同时还能做到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失常状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外,学习如何将自己的心理调至最佳状态。学会宽容,学会交往,继而可以有更多的朋友,更广阔的空间。自己也会生活得很快乐。总之,班主任在学生情绪失调时若懂得将学生快速引回正常心态,将决定着学生能否更好地学习、生活。 如何增强小学生应对紧急事件的心理素质?

应急的最佳心理素质

紧急情况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 (1)良好的心理准备

风险意识的存在,对风险以及对策预先有过考虑,在真正风险来临时,反应是不一样的。 (2) 紧张

很多人都视紧张为大敌。但是适度的紧张是危机应急中必不可少的,这不仅能够集中精力,跟能够提高勇气和动力。麻木是一种危险的现象。 (3) 冷静

冷静是一种必要的缓冲。尽管我们需要以紧张去面对种种无法预料的问题,但人们往往矫枉过正。这时冷静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4) 安全感

冷静来自足够的安全感。在安全感严重匮乏的氛围,要想真正的冷静是很困难的。未知会造成更大的恐惧。掌握必要的应急知识能够增加人的安全感。安全感还来自希望。 (5) 对生命的超脱

生与死,一直是人们困惑的问题。伤害与保全,也是人们存在需求透射的本能。适当地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并不意味着笼罩于近似过敏的警戒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放松更利于人的生存。孩子对生和死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很多时候,伤痛比死亡更让他们恐惧。超脱生死,来自教育。

2、怎样提高应对紧急事件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长时间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遇到突发事情时所表现出的个体素质.要想提高自身的心里素质.就应在平时生活中,始终保持一个平和的心里状态,遇到紧急事情或使料不及的情况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慌才能思维不乱.长此以往则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的. (1)学会用积极热情地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学会冷静、沉着地应对紧急情况,缓解自身的压力,培养儿童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 遇事保持冷静、沉着、不慌张的状态,是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素质。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屈不挠,经得起挫折与打击,就要让学生了解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会感到失望,但是人只要不绝望,任何困难都会有一线转机,前途总是光明的。我们可以听一听音乐、读一读书籍、与别人进行交谈,来放松一下自己压抑的心情,恢复快乐的情绪,为自己解决困难作好准备。

(3) 学会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

心理学界已研究表明:"个体心理素质对其成功、成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作用甚至比智力大得多。"因此,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氛围,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想告诉孩子们的就是:快乐是一种心情,拥有快乐心情的人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好的事物、去感受美好的生活、去创造美好的学习情境。

生活是七彩的,它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生活是快乐的,它告诉我们怎样面对困难和挑战;生活是灿烂的,它赋予我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随时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它的美好!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它的灿烂!用自己的笔去记录它生动的色彩!打开生活这扇窗,每个人把自己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来和大家一起呼吸新鲜的空气,一起沐浴温暖的阳光,一起欣赏这世界的美丽。

上一篇:音乐教师反思周记下一篇:招行银行信用卡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