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积极情绪

2022-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培养幼儿积极情绪

幼儿钢琴教学中负面情绪向积极情绪转换的相关分析

[摘 要]给幼儿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本身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钢琴的效果。本文结合了音乐学习和教育的特点,利用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等相关理论成果,探究幼儿钢琴教学模式。提出一些措施,帮组教师在钢琴教学中更好地调节幼儿的情绪,同时,当幼儿在学钢琴出现负面情绪时,也通过家长对幼儿的情绪进行干预等途径,以期促进四到六岁的儿童可以将自身的负面情绪转向积极情绪,从而可以更好地学习钢琴,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幼儿;钢琴教学;负面情绪;积极情绪

[

[收稿日期]2017-12-16

[作者简介]沈 璐(1985— ),男,江苏溧阳人,博士,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讲师。(广州 510000) 在2014年,我国已经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已经明确指出“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观点,同时也提出了“遵循艺术教育特点和规律”以及“要探索艺术教育和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通过研究脑科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四到六岁儿童学习钢琴时的情绪变化,提出一些措施,以期帮助教师和家长来更好地促使幼儿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一、幼儿学习钢琴时的情绪变化

在不同的学科中,对情绪也有着不同的定义,在本文中所提到的情绪,主要是指在大脑边缘层上,由脑干发生的感性直觉所诱发的喜、怒、哀、乐的情绪[1]。当感知到情绪以后,大脑才开始对感性的直觉进行理性的处理,通常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激发感性,另一种是抑制感性。例如,幼儿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当他听到某一首钢琴曲时,可能会引起他的注意,让他感觉到“好听”,这就是在没有任何诱导的情况下,在脑干处所发生的源自本能的生理性反应,进而可以在大脑的边缘层体现出喜、乐的情绪。当出现喜、乐的情绪后,大脑会进一步作用,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此时,如果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那么幼儿脑干处的感性快感就会转变成一种美感,并且将记忆留在了大脑出 ,逐渐就会成为幼儿在今后的学习中用来选择以及判断音乐的一种标准,换句话说,就是大脑具备了理性。当幼儿再一次听到类似的音乐时,大脑就会很快进入到理性状态,欣赏音乐的美[2]。

幼儿在学习钢琴时,先要学习简单的,进而慢慢增加难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常会产生两种情绪。其一就是当幼儿在学习和自身水平相当的乐曲时,其二就是当幼儿学习比自身水平要高一些的乐曲时。当幼儿面对第一种情况时,幼儿普遍会认为歌曲“好听”或者是“不太好听”,对于“好听”的歌曲,幼儿学习起来兴趣就比较浓厚,对于“不太好听” 的歌曲,幼儿学习起来就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进而影响到钢琴的学习。但是,即便是面对幼儿觉得“不太好听” 的歌曲,如果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也可以促使幼儿学习这段曲子。当面对第二种情况时,因为乐曲的难度已经超过了幼儿本身的水平,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更容易引起幼儿的负面情绪。这时就需要教师更加耐心地进行处理。面对难度较高的乐曲,幼儿容易产生出“哀”的情绪,此时,大脑就会感知到,进而会发展成为畏难状态。此时,靠幼儿本身已经很难转换情绪了,十分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可以给乐曲做出一些有意思的分析,或者是用一些小故事来吸引幼儿的注意,逐渐化解幼儿的负面情绪。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可以更加容易地客服困难,进而感受到学习弹奏时的喜悦之情,哀的情绪也会转化为乐。当负面情绪开始产生的初期,通过引导很容易转化为积极的情绪。同时,在幼儿学习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逐渐上升成为一种智慧,这段记忆也会留在大脑之中,成为今后选择以及判断行为的标准。

二、钢琴教学中,促使幼儿负面情绪向

积极情绪转化的措施

1教师对幼儿情绪的调节作用

在教授幼儿钢琴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作用,调节幼儿的情绪。有关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将近九成的调节行为会影响到幼儿的情绪变化[3]。所以,教师应当并且十分有必要对幼儿的情绪进行调节。幼儿年龄较小,所以对于直接感性的认识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对于一些间接的理性认识,接受起来就比较被动,而且幼儿因为心智不够成熟,同时面对问题时,还缺乏思考能力。当这些心理活动表现在钢琴学习中时,主要体现在对标题性音乐的欣赏、喜欢进行游戏以及喜欢听音乐故事等等。但是面对钢琴和乐曲的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存在逃避心理,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所以,进行钢琴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可以更加及时地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然后通过适当的引导,以及采用一些小游戏来给幼儿进行节奏训练,逐渐让幼儿在枯燥的理论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事物,进而促使幼儿的负面情绪向积极情绪转化。将乐曲故事化,然后再进行讲解和介绍,当幼儿学习一些难度较大的曲子时,就可以产生一些积极的情绪,激发幼儿的兴趣。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越早地对幼儿的负面情绪进行调节,就可以更早地转化为积极情绪。

2家长对幼儿情绪的调节作用

现如今,很多幼儿学习钢琴并不是他们本身自愿的,很多都是家长想让幼儿学习的。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掌握一门技术或者专业,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再加上对钢琴学习并不是很了解,看到孩子学习困难,常常是一味的责怪孩子不认真学习。事实上,虽然学习钢琴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幼儿本身的情绪变化也会对学习钢琴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人们普遍会关注情绪对行为的影响,因为这是最直接的。不同的幼儿在学习钢琴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所以,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根据有关的情绪测验和研究表明,很多幼儿的情绪容易受到遗传的影响。也就是说,家长的情绪特征会影响到幼儿学习钢琴时产生的情绪。如果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兒的情绪特征和遗传是有一定关系时,就可以主动帮助幼儿调整其情绪变化,促使幼儿产生积极情绪。面对幼儿产生的负面情绪,千万不要进行一味地责怪,这样只会使得负面情绪得到积累,而应该是和教师配合起来,通过适当的干预,调节幼儿的情绪。有一些幼儿的情绪波动较为厉害,面对这类幼儿,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可以锻炼他们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

三、钢琴教学模式设计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感性认识

和其他的学科教学不同,音乐教学比较注重感性,可以说,感性是音乐的源泉。事实上,幼儿本身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所以,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应该着重为幼儿创造一种可以享受音乐、发现音乐中的美的环境,构建可以激发幼儿感性的空间。目前我国的幼儿钢琴教学普遍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少数有一对二等形式,通常是在幼儿家里或者是其他较为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种封闭的环境不容易激发幼儿的感性。反观一些欧美国家,他们普遍采用一些幼儿钢琴小班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帮助幼儿激发感性和交融。

首先是激发幼儿的感性。设置钢琴小班,一班成员四到五名,每堂课由一名主讲教师以及两到三名辅导员组成,和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方式相比,钢琴小班可以更好地给幼儿提供音乐空间。对于刚刚学习钢琴的幼儿来说,这种方式以教师弹琴、唱歌为基础,帮助幼儿培养审美兴趣。

其次,促使幼儿的感性交融。小班给幼儿提供学习环境,之后教师可以安排两名幼儿合作弹一首曲子,虽然每一个孩子可能只会弹几个音符,但是两个人合作可能就会弹出更美妙的音乐旋律。通过调查研究显示,幼儿普遍喜欢钢琴合奏的形式,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喜欢上练琴。同时,钢琴合奏还可以使幼儿之间增加互动,促进交往,成为朋友,而朋友之间共同弹奏一首曲子,又会进一步促使幼儿产生积极情绪。

结 语

本文对幼儿学琴时产生的情绪变化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幼儿产生情绪的各种原因,并且通过教师和家长两方的共同努力,帮组幼儿调节情绪,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不仅有利于幼儿保持兴趣、激发其积极性,更好地学习钢琴,还可以培养幼儿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促使幼儿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 考 文 献]

[1]冯梦蝶.《生气汤》——借助情绪绘本提升中班幼儿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27):40,35.

[2]卢 琪.关注幼儿负面情绪实现幼儿情绪健康发展[J].课外阅读(中旬),2013(03):395.

[3]项小琴.家庭情绪表露和幼儿焦虑的关系:情绪调节策略理解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郝爱君)

作者:沈璐

第2篇:家长如何积极倾听孩子的负面情绪?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第二中学 杨绍芬

情景一:

莎莎:妈妈,我好想像爱丽一样生病感冒呀! 妈妈:为什么呢,孩子? 莎莎:就是想生病嘛?

妈妈: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你有病呀! 莎莎:你才有病。 说着莎莎就哭着跑开了。

于此类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家长们,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像莎莎的妈妈很着急的问“为什么”,究竟这样的问话方式能否帮助孩子打开心门,从而很好地解决问题呢?看了上面的对话,我想大家都知道了莎莎的问题没得到解决。

这段时间,我通过学习刘老师的父母效能课程的情绪沟通,感觉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有了一些套路,也许对大家有所启示。

情景二:

莎莎:妈妈,我好想像爱丽一样生病感冒呀! 妈妈:哦,你因自己没像莎莎那样得感冒而感到失望。 莎莎:是啊!她生病了可以躺在家里不用去上学,但是我从来没有这样过。

妈妈:哦,你不想去上学? 莎莎:对呀,我不愿意天天上学,日复一日的上学,我对上学已经感到厌烦了。

妈妈:哦,比不喜欢学校还要严重?

莎莎: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抽背数学公式,我回答不上来,数学老师让我重抄了50遍。

妈妈:数学老师挺严厉的。

莎莎:有一次上语文课,坐我后面的同学一会儿用脚蹬我的板凳,一会儿让我传纸条,我气急了,冲他大吼,之后,老师就让我去办公室写检讨。

妈妈:嗯,老师让写检讨心里觉得挺委屈的。

莎莎:还有一次上体育课,我拉肚子,跑在了最后,老师就罚我又跑了一圈。

妈妈:原来是这样,被老师罚跑心里很难受. 莎莎: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应该把真相告诉给老师,不管他们信不信。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上课时我不应该对同学大吼。

每个人都需要爱,每个人都需要理解和认可,何况我们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孩子有了情绪,家庭中的核心成员要做出反应,特别是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要做出积极的倾听,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家长再加以引导,最后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归纳起来,我个人认为家长要做到以下几步:

第一:家长要安静专心的倾听。当孩子有了问题,对家长们说时,我们的家长总是因为时间忙,或手里的活脱不开身,心不在焉的听,随意的打发孩子。这时孩子会感到不被尊重,不被理解。因此,第一步,不管我们家长有多忙,学会安静专心的倾听孩子的心声。

第二:家长与孩子同理、共情。

家长通过观察,发现孩子难过伤心时,家长首先要接受孩子的情绪(情绪没有对错之分),站在孩子的角度体谅他的感受,并用肢体语言,如与孩子拥抱、抚摸孩子的头部、轻拍孩子的肩膀。让孩子直接感受亲人的关爱,这种疗伤的办法是最见效果的。然后在语言上与孩子共情。可以用简单的词语“哦......嗯......原来是这样......”来回应他们。

这样,孩子会觉得父母真的是体谅自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孩子就会把父母作为朋友看待。

第三:家长要表达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感受。

其实,孩子最担心的是家长的反应,如果家长做出的是积极的反应,孩子就会感觉家长是理解自己的,尊重自己的,为下一步的沟通打开通道。如果家长做出的是消极反应,孩子就会对家长关闭沟通的闸门,甚至撒谎。

莎莎:妈妈,我好想像爱丽一样生病感冒呀! 妈妈:为什么呢,孩子?(消极反应)

妈妈:哦,你因自己没像莎莎那样得感冒而感到失望。(积极反应)

妈妈: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你有病呀!(消极反应) 妈妈:哦,你不想去上学?(积极反应) 可见,两种态度,两种方法,两种结果。

第四:家长循循善诱,引导孩子自己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家长有了与孩子的共情和积极反应,就为后面做了很好的铺垫,孩子就能够对家长畅所欲言了,当孩子把发生的事情说出来,表达完他的负面情绪,又得到家长的理解,孩子能够自己说出解决的办法,要比家长替孩子说出要好得多,这说明孩子在为自己的事情动脑筋想办法,是主动的行为。

第五:家长与孩子探讨办法的可行性,适当补充

孩子的想法可能不成熟,甚至是幼稚的,但他在积极面对就很可贵。家长根据孩子提出的方法,做出一个表态,表明方法的可行性,这时候,家长可以说出自己过去遇到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也可以编故事,这种借父母的口来解决问题,比直接指点孩子应该怎样怎样要好得多。孩子感觉父母与他是在一个平台上说话,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

现在,面对孩子的问题和负面情绪,你还会束手无策吗?

2013.8.6

第3篇:培养幼儿情绪自我调控能力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这同其生理发展密切相关。自我控制力是儿童意志发展的基础,坚强的意志是人才的必备条件。

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得不到相应的教育,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消极情感,影响其以后的发展。首先要对人情绪情感有所识别,知道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相对应的面部表情,要让幼儿识别到什么会引起各种情感。其次,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

第4篇: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的情绪

(一) 认清自己当前的教养方式

1. 忽视型

2. 反对型

3. 放任型

4. 辅导型

(二) 提高对情绪辅导意义的认识

(三) 掌握情绪辅导的技巧,让孩子拥有健康良好的情绪体验

1. 温馨和谐——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

2. 尊重孩子——让孩子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成长

3. 回归自然——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开阔心胸,陶冶性情 大自然孕育了万物,我们也常常说大地是人类的母亲。让我们的孩子多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吧,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开阔心胸、陶冶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健康成长、身心快乐!

第5篇:如何培养托班孩子的良好情绪

小二班 陈莉

幼儿期是一个人智能增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性格、习惯的养成期。良好的情绪是形成婴幼儿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幼儿如果经常处于积极、乐观的情绪之中,就会养成活泼、开朗、善良、富于同情心等良好性格特征,从而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如何使托幼班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呢?

了解幼儿的需要并给予满足

1.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一下子来到陌生的托班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环境转变,往往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恐慌和不安全感。因此,有意识地创造一个与家庭氛围相似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为让孩子适应从“家”到“园”这个短暂的过渡,孩子刚入园时,可以请家长把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带来。在自由活动时,孩子们可以玩自己心爱的玩具。在摆弄这些熟悉的玩具过程中,孩子的不安情绪也随之得到了放松。常与幼儿亲抱、交流、逗乐,尽力给予慈母般的关爱,从而让幼儿爱上你。

建立老师与幼儿良好情绪的互动

幼儿园老师是幼儿主要的成年交往者和教育者,与他们朝夕相处,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现在和未来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习惯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言听计从,不给他们思考和情绪准备的时间。这样做,特别容易引起这些3岁以下幼儿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对抗情绪。我们班上有4个小男孩,特别调皮好动,攻击性强,小朋友都不喜欢他们,老师也曾经一度看着他们就头大,有什么办法能改变他的顽皮呢?通过多次仔细观察,我终于发现了他们都是非常聪明的孩子,很好奇,对什么都想亲自探究一下。更让人感慨的是,孩子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班上的孩子摔倒了,他们都会主动跑过去扶一把。另外一方面,他们自尊心都很强,有逆反心理,看到老师生气,他们反而觉得好玩。看准了这些孩子的性格特点,我也迅速调整了自己以往的错误做法,反复叮嘱自己不管他们怎么胡闹都不要生气,而是静下心来和他们做朋友,蹲下来和他们交谈。孩子犯错误时,耐心地和他们讲解,指出他们错在哪里;孩子有什么好的表现,则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和他们之间终于实现了良好情绪的互动。

让孩子在自立尝试中找到快乐

儿童的天性越是得到充分的尊重,他的童年就越是富有审美情趣,就越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平时,孩子穿衣、脱衣、吃饭等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尽可能鼓励他们自己去做。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逐步树立起什么都能自己干好的自信,更能培养起他们一种乐观、自信的良好情绪。这种自信,这种情绪,对孩子的一生都很有帮助。

第6篇:小班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实践研究

基于幼儿体验分享的角色游戏重构的实践与研究

——小班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实践研究 我们都知道,“幼儿期是游戏期”。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我们幼儿园非常注重体验分享的理念,而对于小班的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主要体验分享些什么呢?“积极的快乐的情绪情感的体验”。如何来帮助幼儿获得呢?主要是通过各种感官,如:看、摸、闻、尝等不同的方式帮助幼儿获得情绪情感体验。

角色游戏做为幼儿一日活动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在过程中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尤为重要,其实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包括两个方面:对人的积极情感、对社会的积极情感。我们的孩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爱憎分明,是我们角色游戏中重要的教育内容。之所以这么说是角色游戏本身性质所决定,角色游戏就是幼儿模仿成人活动、反映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游戏。

那么角色游戏中如何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呢?如何带领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朝着培养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方向去研究呢?我们的老师是不清晰、也没有方向的。于是前期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设想,以下是我对本课题研究的一个汇报。

一、 前期的思考和准备 1.确立研究重点和方向 (1)组建课题核心组:成员

(2)学习总课题报告,确立研究参考书籍

我们课题核心组的成员先对总课题报告进行全面的学习,然后确定以下资料做为此课题研究的参考书籍《儿童游戏通论》、《幼儿园角色游戏指

导手册》、陈善娥培训讲座《幼儿园自主性游戏——角色游戏的观察与指导》、《朱幼课程目标——游戏目标》、《课程实施方案——体验分享目标》、《创造性游戏指导手册》。

2.确定子课题的研究名称与内容

(1)子课题名称:《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实践研究》 (2)研究线索:确立一个重点研究的主题(娃娃家、美食店等)——分析该主题下幼儿体验分享的目标——研究达成目标的策略和方法(环境、材料、交流分享、老师观察与指导)

(3)研究内容:

小班角色游戏体验分享的目标 优秀角色游戏案例

促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积极情绪情感的策略和方法(环境、材料、指导、交流)

3.确立子课题的研究形式 (1)理论学习

教师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必然需要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年龄特征、教育目标及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有所了解和感悟,才能够在角色游戏的实践中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所以我们进行了以下学习:

朱幼课程目标中游戏目标的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体验分享目标的学习。通过这些大方向目标的学习让老师们清晰我们朱家角幼儿园体验分享的理念,使教师们将体验分享的理念渗透于角色游戏中乃至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年龄特征、教育目标的学习。帮助教师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从而有效的开展角色游戏。

什么是情绪情感、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游戏对幼儿

情绪情感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这些也都必须通过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清晰,让老师们在有一定的理论积淀的基础上去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通过角色游戏来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2)实践观摩

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班级角色游戏中,通过各班角色游戏展示,重点从幼儿的游戏状态、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策略及分享交流的内容进行认真观摩,并通过交流研讨分析材料、指导策略及分享交流内容对幼儿积极情绪情感培养的作用。

(3)专家指导

有时组长的组织学习可能视角不够广,讲述不够生动和详细,所以为了提高我们研究教师在角色游戏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还聘请了区教研室的陈善娥老师进行角色游戏的专项讲座,让我们老师从理论、实例中进一步感受如何去指导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

二、研究过程

1.调整游戏时段,确保游戏的顺利研究

原先:我们班级的角色游戏是放在早上来园时间段的,一段时间角色游戏组织下来,发现幼儿陆续的来园,老师又要接待来园的幼儿,根本无法集中的去观察和指导幼儿的游戏,而且游戏前也没有集中的交流,因此孩子们的游戏中比较随意、游戏水平提升较慢,游戏的情节也没有进一步的拓展。

调整: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将角色游戏的时间与下午个别化学习的时间进行了对调,角色游戏放在下午之后,游戏前老师可以先和孩子们进行一个集中的交流,让孩子们带着一定的游戏主题去进入角色游戏,这样一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意识更强了,游戏也有了一个主题,班级的角色游戏一下子变生动了,孩子们角色游戏的积极性也更高了,角色游戏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2.自学相关角色游戏书籍,明确角色游戏阶段目标和指导要点 自学《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手册》、《创造性游戏指导手册》,通过自学,让老师明确小班不同阶段可开展的主题有哪些?梳理:各主题下的价值取向,指导要点,形成一份学习资料,也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

3.自拟本班各角色游戏主题下体验分享目标,了解教师对相关的内容的内化程度

每个主题下到底发展幼儿什么?(目标)教师是模糊的,所以我提供了自学的平台(《朱幼课程目标——游戏目标》、《课程实施方案——体验分享目标》),效果怎么检验,怎么内化,所以输出,设计了一张表格,让老师尝试自拟。

4.核心组分析教师梳理的内容,调整并确立典型游戏主题区域的体验分享目标

组长怎么判断教师梳理的目标是否适宜,最终梳理出适宜小班角色游戏体验分享目标,由于组长自身能力的有限,需要借助核心组的共同商讨,于是核心组通过几次思维碰撞,最终梳理出娃娃家及服务类游戏主题下的体验分享目标。

5.组织学习梳理后的体验分享目标、以实践观摩的形式进一步深入研究

(1)思想上储备好了,实践中要进一步验证,于是指导教师围绕体验分享的目标进行材料的调整、指导方法的调整及分享交流内容的调整,并通过实践观摩共同研讨进一步分析、改进。

(2)实践观摩中的问题:

有目标、有话题,但是教师在研讨中不聚焦目标和研讨话题,研讨的过程往往一盘散沙,研讨的点很多,没有办法聚焦。

(3)自我反思:没有给老师观察的方向和方法 观察方式的调整

原先观摩班级角色游戏时老师们可以随意看、扫描法、定点法都可以,虽然观察全面了,但深入性不够,个体对问题的分析是流于表面的——定点,有针对性、要求更加明确,让教师记录孩子的实录,有了观察的指标,但由于观察指标比较笼统,老师的分析也是流于表面——不但定点、还根据观摩人员的特长进行分角度观摩,这个人可以观摩材料的研究,另一个是对情绪情感的研究。 观察工具的调整

从原有只有研讨话题——有过程性提示,比较笼统——把观察中的要点和方式方法都写进去了。

(4)表格用了之后的好处:

观察的点更聚焦了,分析的角度更明确、更深入了,更关注孩子的游戏、他们的情绪体验,我们的指导策略是让孩子更多的关注生活,迁移生活中的点滴经验,为孩子获得游戏的快乐,积极情感服务的,而不是让孩子玩我们的游戏,教会孩子怎么玩?怎么扮演更像?评价幼儿游戏的角度不断发生转变,以前总是找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现在我们找的是“快乐一刻”,让孩子分享自己的积极情绪,快乐的缘由,即使是问题,也更多的让孩子帮助孩子,而不是老师帮助或教给孩子。

实施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游戏有了很大的改观: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积极性更高了,每天都盼望着角色游戏时刻;游戏中幼儿更会关心、爱护他人了;孩子们开始使用礼貌用语进行交流,出现了更多的文明用语;游戏中看到的是每一个孩子忙碌的身影,开心的笑脸。

三、实践研究

(一)我们的收获 1.教师和幼儿的转变

观念和行动上的改变:原来,孩子的游戏状态不佳,我们会在孩子身上找原因:孩子玩不来是孩子小,没有经验不会玩,孩子笨,教了半天不

会玩,也会在学校层面找原因,提供的材料太少,教室空间太小了,甚至会认为家长不配合。

通过研究发现,孩子其实都会玩,他们在游戏中总能找到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源泉,只是我们不懂得去欣赏和分享,对小班孩子游戏的要求太高,以至于让孩子玩我们设定的,和生活实际完全契合的游戏(仿真度很高),如小医院的游戏,我们总是教孩子有病人来看病,他今天咳嗽,我们应该先要请病人挂号、再请医生给病人看病,咳嗽的病人必须用听诊器听一听、再量体温、再看喉咙、再配药打针或挂盐水,让孩子们玩程式化的游戏。

现在我们了解到:当我们更多的关注孩子在游戏中的积极情绪情感,并通过我们的分享交流与之放大,我们发现孩子越来越爱游戏;当我们不再纠结于结果和规则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其实孩子很会玩游戏,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当我们把游戏中的问题抛给孩子去互相解决的时候,孩子的游戏会更独立,更有创造性;当我们学会适当的等待,不急于扩充游戏情节,而是让幼儿慢慢积累生活经验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的游戏情节自然而然会丰富起来的。

2.目标的梳理

通过核心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及实践观摩的不断调整,我们梳理出了娃娃爱及服务类游戏主题下的体验分享的目标:

娃娃家主题下体验分享的目标:培养幼儿爱家人的情感;学做爸爸、妈妈,体验做大人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服务类主题下体验分享的目标:喜欢所扮演的角色,积极模仿老板收银、服务员招待客人的行为,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能够与同伴友好互动,有买卖交往的愿望和意识,体验参与买卖游戏的快乐。 3.组织的策略方法

根据角色游戏体验分享的目标在组织的策略上我们也进行了调整,幼

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教师更多的是以观察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不过多少介入幼儿的游戏。

当幼儿的游戏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我们老师更多的会以角色的身分介入,以减少对幼儿游戏的破坏性,使幼儿的游戏能自然的发展。

每次游戏结束我们都会抓住幼儿游戏中积极、快乐的点进行分享交流,让所有孩子共同体验游戏中快乐的、积极的情绪情感,为幼儿后续的游戏提供支持,对于游戏中的问题我们也会在交流分享中通过和孩子们共同讨论想出进一步解决的办法,同时根据幼儿的交流及时的跟进和调整材料以支持幼儿的进一步游戏。

4.教师的案例收集

通过一次次的观摩、交流、研讨,老师们对于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老师们在自己的实践中也有各自的收获和想法,并撰写了生动的角色游戏案例,这些案例中有的是关于角色游戏中材料的提供的、有的是关于角色游戏讲评的、有的是关于角色游戏指导方法的,但都是紧紧围绕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研究展开的。以下是收集的教师撰写的各类案例: 案例一:我很忙

实录:四个孩子,他们分别当了一个娃娃家中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妈妈在为宝宝穿衣服,然后把宝宝放在了推车里。爸爸说:“我来烧菜,你去买点菜。”妈妈推着宝宝走了。爷爷坐在桌前玩电脑和玩具。奶奶就在洗衣服,折叠衣服。爸爸叫奶奶帮忙洗菜,奶奶说:“你去叫爷爷,我忙着呢。”爷爷没有反应,我对爷爷说:“我今天来你们家做客吧。”爷爷就马上去倒茶给我喝,然后帮爸爸洗菜了。而奶奶开始为另外一个宝宝洗澡换衣服了,直到妈妈回来,爸爸和爷爷烧好菜了,大家坐在一起吃饭了。

皮皮家 暖暖家 分析:娃娃家中的孩子渐渐有了角色意识,他们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情,而且愿意做这些事情。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对一切都很好奇,想自己尝试。他们想自己吃饭、穿衣,有自己的想法。教师以客人的身份参与游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游戏中角色的意识,并享受到参与角色游戏的快乐。他们在娃娃家中尝试独立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自我服务中的洗手、吃饭、拿茶杯取水、挂衣服等。游戏活动中自己取放玩具、整理活动用品等,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完成一些事情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快乐,激发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产生。 案例二:能干的理发师

实录:诗颖走进了理发店,因为还没有客人,她就对着“娃娃头像”,仔细端详了一番,“妹妹,我给你卷个头发吧。”然后拿起一条卡纸将两头粘住,贴在了娃娃的头上,随后又拿起了一条卡纸重复刚才的动作,一会娃娃头上装满了彩色的卷头发。一旁的“理发师”孙新乐则将剪好的长条形的卡纸撕成一段一段的,我好奇的走过去问:“你在做什么发型啊?”乐乐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说:“这个娃娃是弟弟,头发是短短的。”

分析:由于前期开展过“漂亮妈妈”的集体活动,让孩子们尝试为妈妈设计过不同的发型,孩子们已经了解了几种简单的发型的做法,比如用毛线、卡纸既可以做直发也可以做卷发。我们在理发店中投放了“卡纸、毛线”等半成品材料,没想到孩子们很快派上了用场,从游戏过程来看,孩子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漂亮的头发,但是这个游戏中最让我惊喜的是乐乐的创意,其他几位小朋友做的发型都是我们以前尝试过的,而且都是长长的、适合妹妹的发型。而乐乐能抓住弟弟头发的特征,将卡纸变短然后粘贴,做成一个帅帅的短发。简单的半成品材料的投放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方式、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是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见,角色游戏中材料投放的种类、投放的时机等都会给幼儿的游戏行为带来影响,我们应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并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不断地跟进、调整材料,使幼儿在游戏中能不断地获得新的游戏体验,从而不断激发出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 案例三:娃娃家的好妈妈

实录:一天在娃娃家游戏中,娃娃家的妈妈先是在家中为娃娃洗澡、抹香香,穿衣服,衣服穿好后,妈妈将娃娃抱进童车,又叫来娃娃家的爸爸给娃娃的奶瓶里装满水,然后爸爸妈妈推着娃娃车去了大舞台,让宝宝看表演,在看表演的过程中妈妈时不时的有拍拍哄哄娃娃、喂娃娃喝水的行为;接下来几天的游戏中妈妈又出现了带着娃娃去看病,并将配的药带回家喂给娃娃吃;带着娃娃来到肯德基吃东西,妈妈除了自己吃,还伴有喂娃娃吃薯条、汉堡等行为。

分析:近段时间一直围绕娃娃家的好爸爸、好妈妈在进行交流分享,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游戏的情节也越来越生动,孩子们开始将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在游戏中再现。因此做为老师我们应认真地观察幼儿的游戏,及时地将幼儿游戏中精彩的片断记录或拍摄下来,并通过交流分享把幼儿的游戏情节再现,把个体的游戏经验变为集体的经验,并通过讨论、交流,不断拓展幼儿游戏的内容,让全体幼儿通过一次次的交流分享不断地拓展游戏经验,这样不仅提升了班级幼儿整体的游戏水平,也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了角色游戏带来的快乐,做到了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积极情绪情感的体验。

从老师的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从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去实践的思路是正确的,对于幼儿的游戏我们不在追求结果,而是更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情绪情感的体验。

(二)后续研究的方向

对于“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研究”我们才实践了一学期,我们实践的每一位老师都在努力尝试指导观念的改变、讲评方式的改变,但观念的真正转变是需要一段过程的,只有每一位老师将新的观念转变为自己的行动,我们的研究才会进一步深入,对于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才能真正做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

1.大量积累实践的经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不断积累交流分享的案例,特别是一些好的交流分享的案例,通过好的交流分享案例的交流研讨,为教师们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提供支持,使教师们在相互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角色游戏的指导水平。

2.围绕积极情绪情感的研究,角色游戏材料推进的策略是很重要的,如何根据幼儿的游戏状况调整和跟进材料,何时跟进材料、怎样跟进来推进幼儿的游戏水平,这些都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3.围绕积极情绪情感的研究,教师的交流分享尤为重要,每个角色游戏主题我们可以抓哪些交流分享的点,如何去交流分享才能有效地围绕积极情绪情感的体验分享目标,这些也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最喜欢的游戏,大家都说“没有游戏的幼儿园不是真正的幼儿园,不会指导游戏的老师不是个好老师”,因此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既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的指导幼儿的游戏,引领小班幼儿走进角色游戏世界,充分享受游戏的快乐,进而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体验。

第7篇: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克服分离焦虑情绪

每一年的九月,是小班幼儿入园哭闹最厉害的一个月,开学的第一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有些幼儿当他被父母抱进幼儿园时刚刚还笑容满面可一看到快要进教室了,他们一下子就变了脸,拉着父母往外走怎么也不肯进教室。有些幼儿当家长抱着他踏进教室门时便紧搂家长的头颈又哭又闹,死活不肯进门,如果老师从家长手中抱过孩子,这些孩子就会大哭大闹,有的甚至打老师,咬老师,当他们看到父母已经真的走了,他们当中有的幼儿在幼儿园就表现出情绪不稳、少言寡语有的甚至是拒绝喝水、进食。如此现象,一般至少要持续几周,有些甚至长达数月之久。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作“入园分离性焦虑”。虽说一定的焦虑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反过来说孩子长时间的焦虑则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这也正是我们老师和许多家长所担心的问题。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二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为此,我园今年改变以往的方式,把新生幼儿的家长会提前到孩子入园前,目的就是要让家长首先要有个心理准备,了解什么是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家长应该怎样面对,怎样积极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让幼儿尽快消除入园的分离焦虑情绪。幼儿进入幼儿园,家长如何配合教师消除幼儿的入园焦虑。我们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1.教师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和孩子们建立良好、融洽、亲切、安全的依恋关系

依恋是亲人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依恋对象不是单一固定的,可以是父母、祖父母、甚至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人。因此,可以让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提前入园,对于入园焦虑程度较高的幼儿,教师会给予幼儿更多的关爱,适当增加与孩子的交往频率,经常和幼儿进行身体接触,如拥抱、抚摸等。这样使幼儿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建立起信任关系,等到幼儿入园后,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依恋,与家人的告别就相对容易了。

2.帮助每个幼儿建立起自信

首先我们会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让每个幼儿学会正确的认识了解自己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是独立的个体,帮助他们建立“我长大了,我要上幼儿园,我会喜欢幼儿园的生活”的自信。其次是要使幼儿有成功的体验。当幼儿体验到“我会”“我能”“我行”时自信也就随之产生了。第三是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

3.注重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 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还与幼儿的生活能力差相关,在幼儿园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这种不适应同样会引起幼儿紧张、焦虑。因此,在入园前请家长给予幼儿生活技能上的指导。例如要求幼儿坐好吃饭,自己洗手、洗脸,自己穿脱衣裤、鞋子,自己拿玩具等。还要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如按时午睡,按时起床,按时游戏活动等之类。

4.开展丰富的交流活动转移幼儿的消极情绪

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宣泄情感,练习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使现实变得不那么使他恐慌。教师根据新入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需要,精心布置活动室环境和区域角。同时准备大量的活动材料和道具,如图书、玩具等幼儿感兴趣的物品来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稳定入园情绪。

家长要配合幼儿园做到以下几点: 1.上幼儿园前,先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当下午放学时,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并没有扔下他不管,他还会回到父母身旁的。

2.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做事遇到了困难或受了批评,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或找出做错事的原因,教育孩子要勇于克服困难,承认并改正错误,做个坚强的孩子。

3. 孩子若向父母提要求,对于合理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不合理的或虽合理但一时无法满足的,要向孩子讲明原因。

4. 对于因病或其他原因间隔一段时间没上幼儿园的孩子,父母事先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孩子对重返幼儿园有一个心理准备。同时,送孩子上幼儿园要持之以恒,没有特殊情况不要随意中断。

5. 送孩子上学时,父母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不高兴的样子,以免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为父母担心,这可避免孩子因为你的苦恼而加重他的焦虑。

6. 父母亲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除了上述几点,家长们还要记住六个字,“坚决、坚持、鼓励”

上一篇:大学学生公寓管理下一篇:党支部委员会选举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