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织行业经济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棉纺织行业经济在2009年企稳回升势头显露。接下来的一年,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好转,行业发展有望保持平稳回升。行业呈现企稳回升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我国棉纺产业遭受巨大冲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棉纺织行业经济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棉纺织行业经济论文 篇1:

棉纺织行业“十二五”的喜怒哀乐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这句话放在棉纺织行业再合适不过了。

棉纺织行业是我国纺织工业的基础,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纺织工业的兴衰。然而就在棉纺织行业正满怀信心,准备在“十二五”期间“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受到了棉花原料的“当头一击”,行业企业除面临内外经济发展趋缓的影响外,还承受着国内外棉花巨大价差的冲击。

但庆幸的是,“十二五”期间在全体从业者,特别是骨干企业的带动下,棉纺织行业在很多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王青翠,请她来讲述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喜、怒、哀、乐”。

喜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 产品结构更加多元化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能够保持平稳发展,十分不容易,同时在许多方面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王青翠向《纺织服装周刊》记者介绍。

“十二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产品调整步伐加快,规模集约化、生产自动化程度继续提高,粗细联、细络联等先进设备占有率不断增加,同时紧密纺、高速转杯纺、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应用面持续扩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棉纺织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确实提高了很多,比如在江苏大生集团,打造了一个全流程数字化车间,万锭用工在20个人以下。”王青翠说。

数据显示,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的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万锭用工基本保持在60人左右。

除了生产自动化的不断提高外,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对非棉纤维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棉纺织产品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

“非棉纤维的增多,一方面是受到棉花原料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化纤产品的研发速度加快,科技水平也不断提高,现在棉纺织行业的产品结构丰富了很多。”王青翠说。

据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棉花的使用比例高于50%,而在“十二五”末,这一比例下降至36%左右。

王青翠表示,棉纺产品的多元化能够有效降低棉花原料对企业的冲击,同时也提升了棉纺织企业的竞争力,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与此同时,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成绩也十分突出。王青翠介绍,“十二五”期间,共推荐了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51个,设立棉纺织相关集群20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区域化转移方面呈现出新的变化。一部分棉纺织企业向东南亚进行转移,另一部分棉纺织企业则向新疆转移。

王青翠表示,向东南亚转移的企业主要寻求更低生产成本和贸易环境优势,如原料上的优势等,而向新疆转移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政策上的优势。“随着目前国内外棉价的拉近,向东南亚转移的企业生产成本的优势虽然有,但却没有以前那么大。而向新疆转移的企业,主要是靠新疆的优惠政策,政策的持续性对这些企业至关重要。”

怒棉花收储政策引争议 棉花质量状况成“心病”

毫无疑问,“十二五”期间,最让纺织行业“痛心”的一件事非“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莫属。

2011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并于2011年9月份开始实行,我国棉花也由此进入了三年的棉花收储时代。

“这项政策虽然有效稳定了我国棉花价格,但是造成了国内外棉价的倒挂。”王青翠表示,这三年期间,我国棉花价格与国际棉花价格差价最高的时候达到了6000元左右。

国内外棉花差价的倒挂直接导致了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价格低廉的进口纱迅速占领我国棉纱市场,我国生产中低支棉纱的企业岌岌可危。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是大量出口棉纱,而在‘十二五’期间却是大量进口棉纱。”王青翠介绍,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平均每一年的进口纱也只有40万吨左右,而“十二五”期间的2015年,我国进口纱就达到了250万吨左右。

事实上,棉花临时收储政策除了造成国内外棉价的倒挂外,也使我国棉花质量状况持续下滑,生产高端棉纱产品的企业甚至到了无棉可纺的地步。

“国储棉存在一系列的质量问题,现在部分棉纺织企业为了纺出高品质的产品,都是采用国外进口棉花。”王青翠说。

实际上,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不只是制约到棉纺织行业的发展,同时种植面积也在年年减少,保持数年世界第一产棉大国的地位在2014年也拱手让给了印度。

哀内外需求动力不足 中小企业任重道远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二五”期间,国内外需求不足,也成为了制约棉纺织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最近两年,可以明显感觉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动力不足,棉纺织产品的市场销售很不乐观。”王青翠说。

一方面是受棉价差以及棉花质量制约,另一方面国内外市场需求动力明显不足。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我国棉纺织企业举步维艰,特别是对于部分中小型企业而言,这几年就是一场“噩梦”。

“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没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经受不了这么大的冲击,企业负责人更是叫苦连天,特别是有些中小型企业已经关停倒闭。”王青翠说。

王青翠指出,最近几年由于行业形势十分严峻,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也加大了对企业的调研力度。通过调研发现,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有两种类型的企业能够实现较好的发展。

一类是大型骨干企业。“由于大型骨干企业依靠强大的内功,产品结构调整迅速,加上具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销售渠道,还能承受得住多重因素的冲击,能够较好地实现稳步发展。”

另一类就是具有特色产品的企业。“这类企业在市场上毕竟是少数,同时产品也具有特色优势,所以在市场的竞争中能够‘独善其身’。”

乐棉花政策回归市场 “高征低扣”终“破冰”

风雨过后便是彩虹。在“十二五”即将收尾的阶段,我国棉纺织行业终于迎来两件大快人心的喜事。

在行业内外人士的共同推动下,实行三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终于在2014年宣布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

“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使棉花产业向市场化道路迈进了一大步。”王青翠介绍,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效果明显,棉价已开始与市场接轨,国内外棉价差距正在缩小,行业市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王青翠强调,虽然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并且要不断提高棉花质量,使棉花产业真正走向市场化。

除了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外,另一件重要的喜事就是“高征低扣”在行业多年的呼吁下终于“破冰”。

2014年,安徽省率先将皮棉、棉纱纳入了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范围,即棉纺企业所使用的皮棉可以按照纺织品适用税率17%进行计算抵扣。至此,困扰棉纺织行业长达二十多年的“高征低扣”问题终于有所松动。

“从目前来看,除了安徽外,湖南、浙江、山东、陕西、江西、江苏等地区也先后启动了‘高征低扣’改革方案,‘高征低扣’改革取得突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对整个棉纺织行业来说至关重要。”王青翠说。

王青翠表示,尽管“高征低扣”改革取得了突破,但是一些细节问题还需不断完善。建议实行见票抵扣,将棉花增值税的适用税率调整为17%,可简化相应程序、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展望“十三五”把提质增效摆在首位

“十三五”将是我国深化改革至关重要的五年,同时也是“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而对于我国棉纺织行业来说,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王青翠表示,在未来“十三五”发展中,我国棉纺织行业主要在提质增效、丰富产品结构以及优化区域布局等多个方面进行发展。

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已经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进行转变,而对于棉纺织行业来说,在“十三五”期间,质量和效益将会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王青翠表示,在未来的五年中,棉纺织行业将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纱的产量将会保持平稳发展,产品质量也将会进一步提高,行业要从过去重视数量转变为重视质量。”

王青翠表示,提质增效一方面要从工艺入手,加强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则是要从原料入手,棉花产业链要共同携起手来,不遗余力地提高棉花质量。

提高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在当前生产劳动成本不断上升的时期,提高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成为棉纺织企业必经之路。

“目前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这种突破还远远不够。”王青翠表示,在“十三五”期间,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要利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提升劳动生产率,打造更多的全流程数字化工厂,并进一步降低棉纺织行业的万锭用工。

加强科技和管理创新

创新是行业持续进步永恒的动力,在“十三五”期间行业的技术与管理创新,必须要进一步加强。

王青翠指出,为了提高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十三五”期间行业要继续突破棉纺织原有束缚,提高纺纱加工技术,继续推广喷气涡流纺、转杯纺等新型纺纱应用技术,同时还要加强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重视品牌建设和新业态拓展。

丰富产品结构

在“十二五”期间,非棉纤维的应用已经逐步扩大,各项产品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因此在“十三五”期间,非棉纤维的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大,产品也将更加多元化。

王青翠指出,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非棉纤维应用技术已经日渐成熟,再加上新型纤维的不断涌现,棉纺织行业的产品会更加丰富。

“在‘十三五’期间,行业将要继续扩大非棉纤维的应用,加强和提高相关技术的研发,同时还要把这些新产品向下游进行推广,使下游产业链能够认可这些新产品,从而提高棉纺织企业的竞争力。”王青翠说。

优化区域布局

纺织产业区域化转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十三五’期间,将会鼓励更多企业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进行布局,进一步提升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王青翠说。

谈及向非洲转移时,王青翠分析认为,非洲的确是十分具有潜力的产业转移地,生产成本更加低廉。但是从目前来看,非洲远离市场,产业链配套并不完善,所以向非洲转移还“有待时日”。

王青翠表示,棉纺织产业是我国纺织工业的基础,同时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虽然目前行业形势不太乐观,企业发展面临着一些瓶颈,但是在未来的“十三五”期间,棉纺织发展前景依然充满着无限光明和希望。

作者:欧阳潇

棉纺织行业经济论文 篇2:

棉纺: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期

中国棉纺织行业经济在2009年企稳回升势头显露。接下来的一年,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好转,行业发展有望保持平稳回升。

行业呈现企稳回升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我国棉纺产业遭受巨大冲击。进入2009年,中央政府制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等手段,拉动国内经济走出了低谷。这些举措也影响到棉纺织产业。从2009年6月份开始,棉纺织产业投资和纱布产量开始出现回升,进入8月后,利润也由下降转为增长。棉纺行业全年保持了企稳回升的态势。

行业景气回升主要表现在产量和投资两个方面。2009年1~10月,纱产量为1942万吨,同比增长11%,预计全年将达到2300万吨;棉纺行业前三季度累计完成投资581.8亿元,同比增长7.71%。然而,国际市场需求依然疲软,1~10月,棉纺织品、棉服装出口下降14.7%,其中棉纺织品出口下降17.8%,棉服装出口下降13.38%,均高于全行业水平11.2%。

在出口负拉动的情况下,棉纱产量的增长反衬出内需的增长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2009年1~8月,中国棉纺织工业销售产值为6184.7亿元,占全行业的26.78%,其中内销产值占比达到91.68%,同比增加了2.31个百分点。2009年1~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服装类增长25.8%,内需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棉纺行业的发展。2009年以来,棉纺织行业利润率降幅逐渐收窄,8月开始出现了增长。1~8月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人为6143亿元,同比增长了7.99%,利润总额为223亿元,同比增长4.32%,利润率为3.62%。

在棉纺织行业整体运行企稳向好的情况下,行业大多数企业还是很困难。据统计,棉纺全行业1/3的企业实现的利润占全行业利润的96.7%,其余2/3的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0.2%,处于基本无利润状况,经营较为困难。棉纺全行业从业人员人数从2008年5月开始进入逐步减少的态势,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大。截止到2009年8月,从业人员平均数累计计较上年同期减少了8.39万人。

发展仍存诸多问题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9年棉纺织产业遇到的突出问题:市场需求减少、落后技术装备仍占相当比重、棉花价格不稳定、融资困难。

2001年以来,棉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产能迅速膨胀。金融危机开始后,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引起国内棉纺织品供大于求的矛盾凸现,内销竞争加剧,棉纺织企业效益迅速下滑。

由于近年来我国棉纺织行业发展较快,企业数量众多,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有率不高,棉纺企业改造任务重。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人员素质、生产管理等方面仍需提高。目前,“三无一精”技术装备的占有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落后的技术装备不能适应高端市场需求,不能完全满足高档针织品及高档机织物用纱、高档服装对坯布的需要,解决落后产能淘汰问题、提高行业竞争力、实施产业升级成为全行业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2009年初棉花价格降至1万元/吨,国家紧急收储272万吨后,年末飞涨逾1.5万元/吨。棉花价格的大起大落,突出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棉价大幅波动的原因有二:一是国内棉花减产。9月全国棉花会议上,宣布2009年度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减少1千万亩,总产量预计在700万吨左右。而与此同时,棉纺行业产销企稳回升,对原料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市场预期的变化更加放大了供需矛盾,棉花价格迅速上涨。二是新疆棉出疆困难。由于我国主要棉花产地新疆的铁路抢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物资,棉花运输能力较往年减少近2/3,大量的棉花存放在站台上无法外运,部分纺织企业采购棉花后只能通过公路汽车运输,而一般铁路货运价格不到公路货运价格的1/4,直接导致棉花现货市场价格波动。

2008年棉纺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现象出现以后,至今没得到缓解。银行对纺织企业发放贷款时慎之又慎,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加剧了企业融资的困难。

稳定增长可以预期

在国内经济继续向好的普遍预期下,2010年色纺纱/色织布、牛仔纱/牛仔布、高支纱,高支股线/高支纱布、床上用品等将保持2009年的态势,持续回暖。随着紧密纺纱线应用进一步扩大,也会促进棉纺织行业整体的回升。在棉花价格平稳、不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下,纱线产量也将保持较平稳增长。鉴于国际经济形势尚不明朗,棉纺织品出口将不会出现大幅回升,预计出口对行业的拉动作用依然有限。但出口市场有逐步回暖的趋向,明年出口下降的幅度有望进一步减缓。

金融危机爆发后,行业进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由于技术落后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尤感困难,装备改造、技术升级将成为企业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大力推动下,“坚持科技领先,转变发展思路,变粗放的数量型为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方式,减量升级、淘汰落后,提升存量水平以应对金融危机”已经成为全行业共识。进入2010年,企业可能减缓产能增长,将对多渠道开发、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国务院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强调优势企业要逐步加大研发投入,对于推广和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加速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给予鼓励支持,政策的出台将对行业发展产生进一步的推动。

对棉纺织行业来说,开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也是产业升级的重点。再生纤维素纤维、蛋白纤维、高技术纤维以及大量功能性、差别化合成纤维的开发应用是创新的主流,各类新纤维、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及紧密纺纱线面料将是高档纯棉产品开发的亮点。

协会助力行业发展

2010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将组织各方力量完成制订“十二五”规划棉纺行业发展的纲要草案。“纲要”将继续坚持以创新为驱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新的增长,为行业发展指引方向,绘制蓝图。

实际上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坚持结构调整与创新”已经成为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推动产业发展、拓展产业增长点开展了大量的工作。2009年3月,棉纺行业理事会会议提出了大力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步伐的发展主题,确定了2009年行业发展的方向。5月初,召开了棉纺行业总工程师论坛,推动了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5月底,棉纺织行业浆纱浆料年会在行业内大力推广无PVA上浆等绿色环保浆料的开发应用,推动了行业节能减排。3月和8月,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了中国国际纱线博览会,大力推动行业企业展示新品、拓展市场、增加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10月,召开了全国牛仔布行业年会。11月,召开了首届全国色织布行业年会。在技术装备方面,召开了“金轮”杯纺纱树立技术研讨会;在人才培养方面,举办了“全国纺纱知识大赛”;在国际交流方面,主办了“第六届中国国际棉纺织会议”。针对棉价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困难,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连续向发改委等国家有关部门反映企业呼声。10月到11月间,中国棉纺织工业协会向棉纺企业了解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些建议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促进了棉花调控措施的出台,包括加大每日棉花抛储数量、公布配额数量、集中解决大企业棉花运输等政策,为用棉企业获得政策支持做出了贡献。

2010年棉纺织行业协会将继续举办牛仔布年会、色织布年会、棉纺织器材会议、浆纱浆料年会,棉纺业市场论坛以及纺纱、织造、统计会议等系列活动,积极团结行业企业,为企业服务,反映企业诉求,为政府服务,做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最终促进行业的发展。

棉纺织行业经济论文 篇3:

“十二五”期间棉纺产业生产力布局思路

“十二五”期间棉纺织行业将有重点、有梯度地推进产业转移和优化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规模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本文从棉纺织行业“十一五”期间生产力布局情况,分析研究了“十二五”期间生产力布局方案及政策措施。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will implement industry shift and layout optimization in a highlight and gradient oriented way, and promote area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which will help this industry transfer from scale increase to profit increase. Based on the productivity layout condition in 11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is article has studied the blue print of productivity layout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the relative policy measure.

棉纺织行业是我国纺织行业重要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棉纺织行业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拉动下,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装备水平、经济效益有效提升。“十二五”期间棉纺织行业将有重点、有梯度地推进产业转移和优化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规模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

一、棉纺织行业“十一五”期间完成情况

1.产能增长

“十一五”期间,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棉纺织行业产能高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全社会纱产量2 717 万t,布产量 800 亿m,比“十五”末分别增长 87.38%、70.21%(表 1)。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回升向好,国内外市场活跃。

截至2010年底,棉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户数为 12 245 户,占全国纺织业的 22%,规模以上企业户数比“十五”期间增加 60%;另外,棉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及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纺织业 27% 左右,比“十五”期间分别增长 149%、293%、145%(表 2)。按工业总产值计算劳动生产率,由2005年的 20 万元/人提高到2010年的 42 万元/人左右,增长了 110%。

2.技术进步

“十一五”期间,棉纺织行业在技术改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设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1)技术装备水平提升

目前,纺纱织造技术向短流程、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技术改造力度继续加大,先进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与“十五”末相比,2010年棉纺关键设备新设备占有率增长 15.7 个百分点,其中,自动络筒、无梭织机分别提高了 13.95 和 17.92 个百分点(表 3)。

(2)产品适应能力增强

2010年,关键设备的技术改造使“三无一精”产品比重有了较大提高,无卷化、无结头纱、无梭布、精梳纱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 9.72、14.03、21.01 和 3.10 个百分点,较好地适应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表 4)。

二、棉纺织行业生产布局情况

1.原料产业生产布局情况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棉花种植国,大约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 15%。目前,我国棉花生产布局己形成长江中下游、黄淮流域、西北内陆“三足鼎立”的新型结构。2010年,预计我国棉花生产总量达 700 万t,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新疆以290 万t以上的棉花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其占比为 41.4%;山东棉花产量占全国棉产量的 10.3%,河南、河北、安徽和江苏棉花产量占比分别为 9.3%、8.6%、4.5% 和 3.8%(表 5)。

2.纺纱产业生产布局

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纱线生产量在“十一五”期间显著增长,作为我国纺纱大省的山东与江苏,2010年产量占全国的 42.9%,依次是河南、浙江、福建、湖北等省,这 4 个省的产量占全国的 37.63%,全国近 80%的纱线产出集中在这 6 个省区,其中河南、福建、浙江、山东、湖北五省纱线产量同比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各省对全国纱线产量的贡献率格局基本不变(表 6)。

3.机织布产业生产布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浙江省生产机织布占全国的 24.2%,产量位列全国第一,紧接着依次是山东、江苏、河北、湖北、河南五省,以上 6 个省的产量占到全国的80.4%,其中河南、河北、浙江、湖北四省规模以上企业机织布产量,同比增速均超过平均水平(表 7)。

4.棉纺织行业投资布局情况

我国东、中部地区棉纺行业投资始终占全国较大比重。2005年,东部棉纺区域投资比重达 68.27%,中部地区投资约占全国 1/4,西部较低。“十一五”期间,随着沿海东部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产业转移的趋势逐步加强,东、中部棉纺行业投资趋于均衡,分别为 50.9% 和 40.0%。较2005年,东部地区投资占比有所下降,中部地区投资明显增加,增长近 14 个百分点,可见,棉纺行业在中部地区的发展规模逐渐壮大,另外,西部棉纺区域的投资比重也略有提升,占比 9.1%(表 8)。

三、“十二五”棉纺织行业生产力布局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总体要求,“十二五”期间棉纺织工业发展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实现棉纺织行业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推进产业转移,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优化区域布局,提高竞争力,加快棉纺织强国建设的步伐。

1.棉纺织行业生产力布局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市场机制与科学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产业集群发展原则,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原则,坚持发挥比较优势、资源效益最大化原则。

2.棉纺织产业区域发展分析(表 9)

(1)东部地区

推进中心城市都市产业建设。东部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纺织总部基地,以贸易、商业流通带动周边地区和全行业的生产制造。因地制宜推进纺织产业转移,通过兼并重组或新增投资等方式将纺纱、织造、制品等部分制造环节转移到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纺织企业合作,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特色区域品牌。

(2)中部地区

利用产业基础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区可利用资源及交通优势重点承接东部棉纺织产业转移。充分利用紧邻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劳动力充裕的优势,加快完善产业配套,发展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制造业。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要以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为重点,优化商贸流通环境,加快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培育纺织服装自主品牌。

(3)西部及新疆地区

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应利用棉花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搭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增强吸收消化高新技术的能力。拓展中亚乃至欧洲市场,有针对性地做长产业链。支持纺织企业通过收购、重组和控股方式,构建棉花加工、棉纺织、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

3.“十二五”棉纺织产业生产力布局方案

(1)纺纱生产力布局

① 纺纱产能目标

按照国家统计局2010年纱产量为 2 717 万t,按年均增长 5% 计算,到2015年纱产量达到 3 450 万t。按照棉型纤维保有量计算,2010年纱产量约 2 100 万t,按年均增长 5% 计算,到2015年纱产量达到 2 700 万t。

② 纺纱产业生产分布

“十二五”期间,棉纺能力要向具有资源和劳动力支撑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表 10)。新疆发挥棉花原料资源优势,棉纺锭规模以 700 万锭左右为宜,棉花加工量以不超过 70万t为宜(即新疆棉的 25%),并加大使用当地生产的化纤短纤。中部地区如河南、湖北、河北、江西、湖南等,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加快存量资产的优化升级。

(2)机织布生产力布局

① 织布产能目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全社会布产量 800 亿m,按每年增加 5% 计算,到2015年机织布产量将达到 1 000 亿m。

② 棉布产业生产力分布情况

“十二五”期间,棉布生产能力要紧密结合上游纺纱、下游印染、成衣及家纺纺织品集聚地发展;向中西部地区有织造人才、技术、环境优势的地方发展(表 11)。

(3)棉纺织行业“十二五”期间投资分布

“十二五”期间棉纺织工业将加大清梳联、自动络筒机、带集体落纱的细纱机长车、细络联、粗细络联、无梭织机等自动化设备在棉纺织行业的应用,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 10% 以上(表 12)。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要加快高新技术装备改造传统行业步伐。

四、促进棉纺织生产力合理布局的政策措施建议

1.原料政策

(1)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棉花生产在一定水平。加大对棉花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调动棉农的积极性,推进棉花生产的现代化。

(2)支持纺织龙头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建设原料基地和轧花加工厂 ,提升国内棉花产业化水平。

2.地方鼓励政策

(1)鼓励各产业转移地区、承接地区根据国家政策和本地区实际制定地方政策。

(2)鼓励优势产业相对集中,加快专业化区域的市场建设,发挥聚集效应。

(3)鼓励优势企业和龙头产品,整合各种资源,在中西部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形成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

(4)改善投资环境,加快交通运输、通讯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密切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技术、人才的交流。

(5)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专业教育,提高纺织专业在校大学生比重;制订人才优惠政策,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回流。

3.新疆支持政策

(1)在新疆先行试点对棉花采购的进项税和销项税率的统一,均为 17%。

(2)鼓励中西部地区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移,给予纱、布产品出疆运输补贴。

(3)鼓励针织、家纺、服装、印染企业向新疆转移,给予新疆纺织品出口优惠政策。

(4)对新疆地区印染、污水处理设立国家专项支持,解决新疆发展的瓶颈问题。

作者:朱北娜 王青翠

上一篇:信息化电力营销论文下一篇:政治课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