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基金体育学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本科专业设置以及硕士点培养平台的不断完善,民族院校体育学科建设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同时,存在学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研究团队尚未形成、教学科研未能有效融合、学科组织文化落后等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社科基金体育学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社科基金体育学论文 篇1:

基于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2009—2013)项目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法,以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2009-2013)项目数据为研究对象,从立项类型、立项数量、立项单位、所属系统和课题指南与研究领域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其研究领域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旨在对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主要观点:1)课题指南的科学规划是实现体育强国之梦具体工作的第一步,其科学规划要求课题指南的内容应具备整体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2)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研究内容,紧扣社会主体和时代背景,围绕体育强国的体育发展战略目标,注重并追踪立项项目的后续研究,加大应用类项目成果的检验环节力度,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的研究;3)利用好社科院、国家体科所和各省市体科所的各种资源,拓宽研究机构,开展跨学科研究。

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课题;体育强国;调控

收稿日期:2014-07-3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BTY002);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资助(编号:津教委[2014]2号)。

作者简介:王海宏(1973-),男,河南驻马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科研管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我国体育事业进入崭新时期,体育发展战略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完成体育强国的建设任务,对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要求[1]。

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是我国目前最高级别的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不仅代表着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完成。通过对体育学学科立项课题的数据统计分析,对把握体育学学科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起到监控作用,也是考察我国体育学研究发展的一个视角。

1文本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哲学规划办公室网站数据库的2009-2013年体育学项目立项的基础数据[2],涉及的项目类别是: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西部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和成果文库立项条件和要求平台不同,不在数据分析之内。采用文献计量法,运用excel表,对立项项目从立项类型、立项数量、立项单位、所属系统和课题指南与研究领域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旨在对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监控作用。

2立项项目数据的形式特征分析

2.1项目立项的类型、数量和年代分布

从立项类型来看,体育学由1997年开始的两个类型发展到现在四个类型。2001年开始重点项目立项,图1显示,近五年期间立项18项,年均3.6项;2010年开始重大项目立项,除2012年重大项目空缺外,共有5个项目立项,年均立项1项。项目类型的拓宽,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后重大项目的立项,表明国家对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愈加重视,这与迈向体育强国的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从立项的数量和年代分布来看,总体呈大幅递增趋势,表1显示,纵向比较:1997年以来17年间体育学立项的数量的总和是799项,2009-2013年5年期间的立项项目数量总和435项,占立项总和的54.4%;重大项目2010年开始立项,所占比例为100%,重点项目占50%,一般项目占49.5%,青年项目占65.9%。说明北京奥运会后,为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快速发展带来契机,尤其是青年项目立项数目的明显递增,彰显了国家高层的远见,在前辈的带领和指导下,他们将是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后备人才,是实现2020年体育强国之梦的生力军。

2.2项目立项的地域与研究机构分布

相对于前期研究结果比较而言,立项在地域分布上仍然存在着非均衡分布的差异,从立项主体所属省市看,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和辽宁五个省市是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主体[3]。表2显示,近五年,在立项数量上位居前十名分别是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广东、辽宁、四川、湖南、浙江和山东,虽然名次稍有变动,但主体格局没有改变,十个省市的立项数量占全国的67.8%,其他21个省市仅占32.8%,而宁夏五年从未有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立项。

从表3看出,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主要还是集中在高校。体育专业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注重体育学科建设,形成阶梯式的研究团队,一直是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主力军,近五年期间承担项目的数量占全部的56.8%,但相对于孔庆波关于2005-2010年统计的60.1%,下降了3.3%[3]。其它类院校的比例有所上升,原因在于加强了学科建设,形成研究团队。

2.3项目指南与立项研究领域比较统计

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体育学学科分为体育哲学(TYA)、体育理论(TYB)、体育管理学(TYC)、体育社会学(TYD)、体育经济学(TYE)、体育法学(TYF)、学校体育学(TYG)、社会体育学(TYH)、竞技体育学(TYI)、体育史(TYJ)和体育学其他学科(TYK)11个学科分类,由于不少研究内容在学科分类上不是单一学科,有的甚至跨几个学科,对学科的归类划分带来难度。王健教授的研究显示,根据条目内容将其归纳为5类研究主题或领域:群众体育研究、竞技体育研究、体育产业研究、体育管理研究和其他研究(宏观政策法规、体育史等)[4]。这里借鉴并依据研究的重点结合研究项目的主题词,对2009-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进行简单学科归类,对于跨学科的项目,仅纳入一个学科统计,与立项项目的实际情况会稍有出入。

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内容以体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依据社会发展各阶段对体育社会现象的需求,探索体育学科的发展规律,年度课题指南代表着当前体育学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要求课题指南内容更加具有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以此来保障和监控体育强国建设的科学性和连贯性。图2是近5年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研究主体(领域)的统计,从表中显示,2009-2013年共有课题指南159项,其中群众体育63项,占整体的39.6%;其他研究领域27项,占16.9%;体育产业研究23项,占14.5%;竞技体育研究20项,占12.6%,研究内容侧重于运动员保障、竞技体育的制度和赛事等政策法规。

图3是对2009-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研究主体(领域)的划分统计,5年期间,立项435项,群众体育研究177项,占立项总数的40.7%;其他研究领域86项,占19.8%;体育产业研究75项,占17.2%;体育管理研究50项,占11.5%;竞技体育研究47项,占10.8%。

3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的几点思考

3.1对项目立项的地域与研究机构分布不均衡问题的思考

表2显示,近五年,在立项数量上位居前十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广东、辽宁、四川、湖南、浙江和山东,虽然名次稍有变动,但主体格局没有改变,十个省市的立项数量占全国的67.8%,这种非均衡分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也相悖与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华中师范大学的王健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的杨文轩教授联合主持的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重大项目,属于强强联合,但这种模式带来的启示是打破单一主体模式,以强带弱的联合研究模式,可以促进各地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为实现体育强国奠定基础,这是以后一段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2对跨学科研究薄弱及研究机构的拓宽问题的思考

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的日趋交融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的推动和倡导,加快了体育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在体育科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创新研究中,关键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涉及到具体技术和程序的运用,而且还有其自身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基础[5]。对于体育学科学研究方法体的研究,需有自身完整的研究方法体系,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科研成果。吸取其他学科先进经验,借鉴其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形成体育学多元化格局,以此来促进体育学自身的发展,应是今后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表3显示,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主要集中在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在五项重大项目中占据了四项,18项重点项目占据了10项,说明体育学科的发展与相近的学科发展有着相互促进作用,因此,和其它学科的交融也是今后关注的问题之一。

表3和表4是对立项研究机构的统计,在5年的435个立项项目中,体育专业院校126项,师范类院校121项,其他类院校179项,体育机关7项,其他机关2项。黄华伟的哲学立项课题研究显示,科研院所占0.47%,党政机关占1.10%,党校占9.79%,社科院占11.98,高校占76.66%[6]。通过比较可见,相对于其他学科,承担项目的科研院所偏少,体育学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高达98%,其他机关仅有2项,占0.4%。因此,利用好社科院、国家体科所和各省市体科所的各种资源,拓宽研究机构是今后值得关注的问题。

3.3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科学规划问题的思考

图2和图3比较分析显示,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指南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前甚至今后一段时期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当前社会的变革紧密联系,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研究领域的较高比例的吻合度进一步证明了课题指南起着立项项目研究领域的指挥棒作用,因此,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内容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涉及到体育行业甚至社会、政治和生活其他各个方面,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课题指南的科学规划是实现体育强国之梦具体工作的第一步,其科学规划要求课题指南的内容应具备整体性、连贯性和可持续性,做到这一点,决策层应对课题指南进行整体性规划(至少对2020年前有整体的规划)。比如在制定关于体育强国相关研究的指南时,从宏观到具体每年度都应有整体的规划,宏观上,体育强国内涵的研究;微观上,体育强国的指标体系以及各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内容,都应有序的规划,保障其研究的连贯性。为保证决策层和具体研究者的沟通,提前征集年度课题指南的研究内容作为参考是有效的办法之一。

3.4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研究领域的科学化调控问题的思考

从图2和图3比较看出,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课题指南和实际立项的研究主体(领域)在权重上基本保持一致。其他研究领域的比例持续上升,进一步说明宏观上的发展战略、政策法规和国外体育发展的借鉴等基础性研究对于整个体育学科的发展起着保障、指导和引领作用,对于这类研究,更应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群众体育在近5年的研究领域中始终是热点和重点,每年的立项项目中均居第一位,这一表面数字身后的含义带来的启示是,在构建体育强国的指标体系中,群众体育领域的权重要远大于其他研究领域的权重;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体现体育学科的社会经济价值更具有直观性,美国体育产业年产值达到2 000亿美元,占GDP的2%,我国体育产业近年来也有很大的发展,2012年GDP已超过0.5%,与其实际价值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7]。

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带来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课题指南和研究立项看出,体育产业研究随着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转移,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国家决策层和研究者也深刻的认识到这点。竞技体育在一段时期,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周期,曾一时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和体育发展战略的转移,将慢慢消弱,但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忽略,因此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同样重要,在体育强国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仅次于群众体育领域。围绕体育强国建设,对研究领域进行合理调控是关键问题之一。

紧扣社会主体,抓住热点问题是研究内容选择的依据。2009-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项目中,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和其他领域,较高关注的研究领域是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强国等,这些研究内容也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研究将在宏观调控的这基础上,紧扣社会主体和时代背景,抓住主要问题和环节进行研究工作,并围绕体育强国的体育发展战略目标,注重并追踪一些立项项目的后续研究,以利于开展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1978-2010)[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2]2009-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EB/OL].hattp://www.nposs-cn.gov.cn,2014-05-21.

[3]孔庆波.2005-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课题立项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9):151-154.

[4]王健.方法与展望:基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文本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5):402-407.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黄华伟.1993-2009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立项课题的数据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7-61.

[7]2012-2016年中国体育产业市场调查及投资分析[EB/OL].http//www.china.consulting.cn,2014-03-27.

作者:王海宏 王健

社科基金体育学论文 篇2:

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本科专业设置以及硕士点培养平台的不断完善,民族院校体育学科建设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同时,存在学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研究团队尚未形成、教学科研未能有效融合、学科组织文化落后等问题。建议:加快学科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学科平台,有效整合教学科研,积极培育学科组织文化。

关键词:民族高校;体育学科;组织文化

Key words: ethnic university; sports discipline; organization culture

民族高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0年西北民族学院建立至2012年,我国先后成立了15所民族高校,共有56个民族的在校学生20余万人。我国民族高校先后毕业、结业的学生总计接近110万[1]。民族高校在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民族问题及民族政策研究、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高校首先是高校,民族高校具有一般高校的功能属性和办学规律,民族性则是其办学特色。民族高校同样肩负着一般高校的基本功能属性,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体育学从一门边缘新兴学科随着社会进步与需求而不断发展壮大,并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传统意义上的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职能划分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设置体育专业,并已成为体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加快体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较广泛的基础[2]。”民族高校体育学科既具有体育学科一般属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为全面梳理当前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等途径,以“民族院校”、“体育学科”、“民族院校体育学科”为关键词,查阅了专著8部、期刊文献30篇及学位论文15篇,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利用“2013年全国高校民族体育工作研讨会”的契机,就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访谈了与会的其他民族高校的10位学者与13位院系行政领导。通过访谈,不仅获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

1 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现状

1.1 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建设情况

1.1.1 专业设置 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共设13个学科门类、506个专业(基本专业352个,特设专业154个)。在教育学门类下,体育学下设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5个专业。在特设专业教育学门类体育学类下设有运动康复、休闲体育2个专业。目前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作为一级学科的体育学下属4个二级学科,分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学。通过对2014年15所高校的招生计划进行统计可知(表1):1)目前,西藏民族学院和四川民族学院招收专科层次的专业均为体育教育,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师资不足问题。2)在14所招收本科层次院校中,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有11所,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有9所,设置运动训练专业的有1所,设置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有1所。其中,有8所院校设置了2个本科专业。3)在研究生培养层次上,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招收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西藏民族学院在民族学下设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方向,贵州民族大学在民族学下设民族传统体育方向;在另外4所设有体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的民族高校中,内蒙古民族大学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云南民族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设有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广西民族大学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2个专业。从本科专业设置情况来看,设置了突显民族性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的学校仅有青海民族大学1所院校,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只限招国家一级和二级运动员,设置门槛较高;而对绝大多数的民族高校体育学科未设置该专业,体育学科的建设未能很好地整合与利用民族学的优势学科平台与资源,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未能得到充分融合。

1.1.2 培养层次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反映的是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方式[3]。学界通常把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目前,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培养层次结构包括专科、本科及硕士研究生3个层次。1)四川民族学院和西藏民族学院2所学校招收专科层次体育专业考生。2)有14所院校进行本科层次招生。3)有8所院校进行研究生层面招生,其中,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招收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贵州民族大学和西藏民族学院招收的民族体育方向研究生挂靠在民族学学科;有4所民族高校设置了体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别是西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以及内蒙古民族大学。从整体培养层次来看(表2),2014年我国15所民族高校共招收体育本科生1 379人,而研究生招生只有76人,本科与研究生的招生比例约为18∶1,相对于发达国家的2.5∶1[4]数值相对过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研究生的培养层次相对滞后。但实际上,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研究生教育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1.1.3 培养规模 学科专业培养规模主要指某一学科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数量[5]。任何学科的培养规模与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应以相对契合的状态呈正比增长和减少,但应是一种有质量的规模数量增长和输入、输出社会所需人才的良性循环过程[6]。根据2014年的招生计划统计(表2),1)我国14所民高校校共计招收1 478名学生(包含专科生99人)。其中,体育教育专业923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445人、运动训练30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0人。2)在研究生培养层次上,2014年8所民族高校共计招收76人。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17人、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37人、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20人、民族学民族体育文化方向研究生2人。可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规模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20世纪90年代,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需求,国家急切需要培养一批社会体育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社会体育专业应运而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由一个新办专业一跃成为5个体育本科专业中的主干专业。截止到2012年,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达到210所[7]。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近两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包含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基于此,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在专业设置以及培养规模上必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因素。

1.1.4 学术水平 大学学术水平是一个发展、动态的概念,它是伴随大学职能拓展而衍生并得到逐步凸显的。学术水平是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本质[8]。大学的学术水平是通过教师对高深知识以及科学真理的探索而达到的创新程度。学术水平又是学科建设成就的重要体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数目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可以反映一所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水平。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方网站“项目查询”[9]统计得知,截止到2014年,我国15所民族高校共计获得1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从立项的课题研究范围来看,发挥民族特色与民族地区优势是获得国家级课题资助的有利条件,在12项国家社科立项中,有8项课题研究领域定位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余4项分别涉及职业体育、体育赛事以及民间体育社团研究。12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集中在6所民族高校,其中云南民族大学4项、中央民族大学2项、中南民族大学2项、内蒙古民族大学2项,其余2项分布于青海民族大学以及西藏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2项属于西部项目。可见,从立项绝对数来看,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低;从立项的院校分布来看,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水平又存在不平衡现象。

1.2 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存在的不足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任何学科的发展都要经过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探索历程。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建设整体上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尽管具有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1.2.1 研究团队尚未形成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科学研究往往是学科建设的先导,也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所言“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的前面。”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可以募集或引进高水平的一流教师,这些都为研究团队的形成奠定人力基础。而研究团队的形成与否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高水平研究项目争取以及高水平研究成果取得离不开研究团队的通力合作。民族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民族院校的优势学科,科学合理、稳定成熟的研究团队是重要前提。而反观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研究团队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团队建设尚需加强。通过访谈了解到,各校体育学科研究团队组建模式主要有2种形式:1)学院内部根据研究方向划分研究团队,例如,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校等院校等;2)体育学院教师参与其他学科研究团队,例如,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院校。但在实践中,2种团队均存在问题与不足,包括学院内部团队过于松散、凝聚力不够;团队成员的研究基础及能力参差不齐,团队进行组合的主要原动力就是争取项目与经费等。实践表明,只是在项目申报或检查验收时才将各自的成果临时拼凑,这样的团队很难取得标志性成果。而对于跨学院、跨学科团队同样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体育学科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体系,作为一门学科不可避免与其他学科产生交叉与融合,但是由于学科年轻所以在同其他学科一体化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实践中也未能形成跨学科异质性团队的集体攻关。通过访谈得知,15所民族院校近半数没有成立学术团队,业已成立的学术团队或多或少存在着学术组织文化淡薄的问题,未能形成良好的学术团队凝聚力。

1.2.2 学科建设重视不够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基础性工作,而重点学科建设则是学科建设的重点。学科建设反对平均主义,一般“将学术基础好,学科队伍强,有广阔发展前景,能够带动其它学科发展,能够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确立为学校的重点学科[10]。”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则属于相对弱势边缘学科,不仅受限于学校优先发展重点特色学科的现实需要,也与体育学科师资力量以及学科理念滞后有关。1)在学校层面,长期以来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工作重心在于公共体育教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校扩招,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伴随着体育院系的建立而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学科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2个方面,尽管民族高校在场地设施等硬件方面投入较大,但是在学科组织的机构设计、制度建设和学科发展规划、学科文化建设等软件方面体育学科亟待加强。2)在学院内部,学科建设的理念尚需提升。例如,通过对15所民族高校体育学院门户网站浏览发现,开设“学科建设”专栏的只有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以及湖北民族学院等3所院校,其余12所院校只是针对专业设置以及科研成果统计等进行了简单性描述;而对于学科制度建设、发展规划以及学科组织文化等方面则呈现缺失状态。

1.2.3 教学科研未能融合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科研创造知识,教学传播知识。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特有的原则[11],只有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才能切实推进学科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高水平的教学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离开了科学研究,教学的功效性与时效性就会缺失。教学内容手段需要科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充实与更新,因为只有在教学中传授科学知识与方法,才能使得学生在校时就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体育学科在民族院校尚属年轻新兴学科,教学实践与科学探索需要进一步的融合。1)教学方面,目前我国14所民族高校体育学科采取的是专业教学与公共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大连民族学院因目前未设置体育学科不包括在内),2种教学的要求在实践中存在较大差异。公共体育课教学占据了较多的课时,而专业课教学需要投入更多的知识准备或技能教学。民族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教学钻研的难度。2)科研方面,同其他学科教学相比,体育教学不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在身心疲惫的状态下使得大多数体育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半途而废和研究进展缓慢3种状态。而对于部分研究志趣强烈、学术思维活跃的教师来说,又存在研究方向与专业教学不一致的问题,真正做到研究方向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较少。在我国15所民族高校12项国家社科立项中,其中有8项研究方向定位于民族传统体育,而这8项课题负责人所在工作单位均未成立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虽然部分院校设置了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生培养方向,但是限于招生规模较小,从而影响了教学、科研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1.2.4 学科组织文化落后 由于“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广泛外延,使得人们很难达成对“文化”概念的诠释趋同一致。同样,对于“学科文化”、“学科组织文化”的内涵理解尚不统一。伯顿·R·克拉克认为,学术文化是学科组织特质和基本要素,学科文化是学术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学科文化根植于学科,每一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和相应的行为准则[12]。而邹晓东在其“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一文的研究中提出,学科组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形成了学科组织文化[13]。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育学教授托尼·比彻在其代表作《学术部落和领地——智力探求和学科文化》中,把学科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部落”,每个部落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具有认可的身份和特征的文化属性。按照这样的比拟,体育学科也是一个“学术部落”,那么体育学科在民族高校的存在形态就属于一个个较小的“学术村落”。学科的组织文化,对学科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是学科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14]。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水平制约因素较多,其中学科组织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访谈得知,目前存在的不足在于:学术理念不够坚定、学术目标比较模糊以及学术气氛比较淡薄等。健康和谐的学科组织文化有利于凝聚学科队伍,改善和协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产生学术共鸣,从而形成集体攻关的团队力量。民族高校专业学科平台构建较晚,既往的工作重心在于公共体育教学,因此,不同的人根据教学专项习惯性地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尽管各校按照学科建设需要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但是引进人才大多具有各自既往的研究旨趣,同时引进人才与教学组织人员无形中形成学术隔离。而随着体育学科不断深入发展,原先的单打独斗式的个体研究行为显然不能适应高水平学术研究的需要,这也是我国民族高校争取高水平、高层次研究项目数量偏少的重要原因。

2 提升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水平的思考

2.1 加快建设学科队伍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过程就是塑造人才的过程,而学科建设水平则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学科队伍的结构、水平、实力直接决定了一门学科的发展。学科队伍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带头人的确立以及学术团队的建设。1)学术带头人确立是指选拨和任用合适人选导向和统帅学科的发展。如果没有著名的专家、学者往往是不可能建成高水平学科的。就我国民族高校的纵向发展来看,体育学科起始于中央民族大学,该校体育学院成立于1951年,而绝大多数民族高校体育学院成立时间较晚。整体而言,民族高校体育学科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体系;而就横向发展来看,截止到2014年我国15所民族高校只有6所院校总共获得了12项国家社科立项,这也说明我国民族高校的专家、学者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建设整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尤为重要。2)学术团队建设是指建立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结构合理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等方面。结构合理对于保持学术团队的新陈代谢以及稳定、持续、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民族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心在于公共体育教学,既往的师资队伍兼顾公共体育教学以及体育专业教学就显得任务繁重,而对于科学研究和学术思考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基于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队伍构成现状,建议:1)积极争取学校政策支持选拔和任用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物;2)合理配置教学组织与学科组织的师资力量,在学科组织内部也要根据师资情况确立教学以及科研重心;3)根据学科方向招聘或培养中坚和后备力量,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研究团队。

2.2 努力构建学科平台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组织细胞,高校的各种功能活动都是在学科这一平台上展开的,离开了学科载体,大学的职能便无法实现和伸展。构建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的核心环节。学科平台的申报是学科建设的起点,学科平台的取得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当然,学科平台取得不是学科建设的保证,它是学科建设阶段性成果的体现。学科平台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民族院校体育学科整体发展起步较晚,学科平台建设理念及实践均存在差距。正如美国首位华裔大学校长、加州大学校长田长霖所说:“任何一所高校要成为世界知名大学,不可能在所有学科上齐头并进,而必须集中力量在一、两个学科上有所突破”。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平台建设也是一样,既要理性地看到与别人的差距与不足,也要看到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以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为例,该院成立于2003年,是我国民族高校中第1批成立的体育学院。目前,在本科培养层次方面,设有体育教育以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同时设有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并且,基于地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民族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先天便利条件,学院设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目前已成为云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的中心。以民族传统体育为学科研究方向,经过多年的学术探索与积累,截止到2014年,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立项数位居15所民族院校首位。

2.3 有效整合教学科研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7条将“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作为高校教师取得相应教师职务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由此可见,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是高校教师的必备法定素质。而民族高校体育教师也是如此。但是在实践中,我国民族高校体育教师整体上存在教学能力强于科研能力,科研方面仍存在学习少、动笔少、经费少的“三少”问题。对于个体而言,教学是果,科研是根,教学科研是内在的统一体。而对于学院来说,每一个体育教师都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整合教学与科研需要体育教师个体的智力投入与学术探索,也需要组织的管理与协调。对于民族高校体育教师个体而言,要不断提升科研意识,逐步形成科研习惯,学术思考与科研选题可以紧密结合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学实践与传承保护;而对于组织管理与协调而言,可以争取学校更多的支持力度,使得体育学科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扶持。此外,学校在积极支持体育学科争取国家级课题立项的同时,更需要加大紧密结合教学实践的教研教改课题的政策倾斜,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进校园的教学实践中,亟需理论的论证与指导,而规律性的理论归纳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

2.4 培育学科组织文化 学术组织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不仅是学术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学术道德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决定着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是学术组织前进的动力并指引着它的发展方向[15]。针对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学术组织文化存在的不足,培育学科组织文化应该处理以下3个方面内容。1)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使恪守学术规范成为“学术村落”的共同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学术风气看似无形,却对学术环境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从微观上讲,良好学风折射出研究者良好的道德修养;从宏观来看,良好学术风气是坚守社会良知的最后壁垒。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尊重学术、尊重学者、帮助同事、提携后辈的集体温暖氛围,最大限度地让组织成员享受学术成果带来的收益和喜悦。美国管理学家利皮特博士指出:“人的价值,除了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赋予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的能力[16]。”民族高校体育学术组织一旦自觉形成尊重、信任和沟通交流的学术文化氛围,必然为组织发挥出惊人的创造力和竞争力。3)通过制度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学术生态环境。制度建设是学科组织文化培育的基础,是学术组织良好运行的保障。仅仅依靠纯粹的理念价值并不能提供有效的组织控制和制度预防手段;仅仅诉诸于组织主体的道德自律,就显得非常脆弱[17]。通过制度建设可以为民族高校体育学术生态系统建立提供了比较稳定的保障。无论是日常科研管理、教学科研、科研工作量设定、科研奖励激励,还是课题申报都要制度化,从而有章可循。

3 结 语

学科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术村落”,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在专业设置、培养规模、培养层次、学术水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专业设置未能充分发挥民族特色与优势、培养规模未能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培养层次上研究生培养比例较小,以及学术水平发展存在不均衡等。现代学科发展的交叉、融合趋势不断加强,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建设完全可以凭借区域优势与民族特色,坚持特色发展,构建学科平台,确定学科方向,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培育学术组织文化,科学选准学科项目,理性培育新兴学科,促进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京泽,唐纪南.新中国民族院校的发展与改革的历史性回顾[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16.

[2] 杨桦.关于加强体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1-5.

[3] 闫亚林.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5-16.

[4] 当前研究生培养制度不完善,改革政策不可贸然突进[EB/OL].中国新闻网(2012-11-09)[2014-06-10].http://edu.enorth.com.cn/system/2012/11/13/010263940.shtml.

[5] 王新兵,杜学元.试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观[J].教育探索,2006(1):48-50.

[6] 王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培养规模现状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8):60-63.

[7] 舒宗礼,夏贵霞,杨斌,等.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探索——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115-119.

[8] 王春玲.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24-25.

[9]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DB/OL].http://www.npopss-cn.gov.cn.

[10] 陈达云.关于加强高校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1):5-9.

[11] 潘懋元.潘元文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0.

[12] 何敦春,欧阳迪莎.学科文化与高等教育管理的关系及培育[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7(1):108-111.

[13]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57.

[14] 刘虹,马桂林.高水平大学学科队伍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07,28(3):65-69.

[15] 肖楠,杨连生.基于学术组织文化的学术伦理建设思考[J].文化学刊,2011(2):71-75.

[16] 魏芬.高校知识管理的几对内在矛盾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6):45-49.

[17] 苏均平.学科与学科建设:院校业务建设的核心与龙头[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45-46.

作者:郝家春

社科基金体育学论文 篇3: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导向研究

摘要:为了探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导向作用,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发布的历年社会科学基金申报指南(体育学)的相关信息为基础,采用主题词频数统计和相似度统计法对1999~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立项项目、CSSCI期刊论文主题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指南立项率为90.0%,导向率为80.0%,课题指南与立项的相似度为77.1%,课题指南主题词折线图与立项项目主题词折线图和CSSCI期刊论文主题词折线图极为相似。结果说明: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学术界对体育社会学科相关问题的关注度与国家体育社会科学发展思路基本一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指南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与该国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密切相关。体育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级别最高的科研基金项目,代表了国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层次和水平。它的设立不但可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持,而且可从宏观上为科研人员研究选题提供导向和引领作用。自1997年“体育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以来,有关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情况已有不少学者从立项的数量、主持人所属单位与地域、立项研究内容及研究热点等方面做过系统分析,但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未有涉及。因此,本文将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方网站发布的1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主题条目和立项项目为依据,对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一是探讨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以下简称为课题指南)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二是从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中寻求体育社会学学科的研究重点、热点以及渊源流变;三是对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期刊论文研究主题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体育社会学学科的研究轨迹、现状和发展态势;四是通过对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分析以及学术界对体育学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分析提出课题指南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更加合理的体育社会学发展规划和课题指南提供参考。

1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分析

1.1课题指南研究主题条目

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指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党在某一时期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为依据,紧密联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围绕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五年规划要点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而提出。课题指南条目的设项首先由全国社科规划办向有关部门广泛征集研究课题,并委托各学科规划评审组提出建议,然后经全国社科规划办汇总整理,报全国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发布实施。由此看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代表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研究的最新方向,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选题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的发布,旨在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向。课题指南一贯坚持“口径宽厚”的原则,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据统计,1999~2009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共设研究条目160项。根据课题条目内容的相同或相似,我们将这160项条目归纳为17个研究主题(见表1),并根据每个主题研究的内容分别提取一个主题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并未列出每项课题的主题词,本研究只是作者根据研究需要按照自定的标准去提取。由于受可操作性的限制,这种提取只能说是一种大致粗略的提取)。通过统计主题词在160项研究条目中出现的频次,判断国家社科基金对体育社会学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一般情况下,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越多,表明社科基金对某研究问题的关注程度越高,该主题词所对应的研究主题可能就是一个研究热点。由表1可以看出,1999~2009年11年间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全民健身理论和实践、2008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与市场化、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体育理论、体育道德问题与体育法学是国家社科基金关注的焦点,也就是我国体育社会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学科前沿。

1.2课题指南研究项目的类别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类别分为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和年度项目3大类。重大招标项目课题方向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申报年度内单独发布,重点项目和年度项目指南在前一年年底发布。

1)重大招标项目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课题是国家社科基金档次最高的课题项目,主要支持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重大作用的研究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课题自2005年设立以来,与体育学有关的重大招标项目课题方向有2项:一是2006年设立的“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关重大问题研究”,二是2008年设立的“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研究”。由此看来,与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研究的课题无疑成为这一时期最为耀眼的研究方向。

2)重点项目课题:重点项目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的研究前沿,在每个研究主题下附简短的提示,供申报者设计课题和论证时参考。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在2001~2003年均有重点课题,其研究主题包括:北京市承办奥运会预期效益分析、北京奥运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北京奥运会对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研究、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大众体育发展研究、中国体育简明通史等。从指南中的重点研究主题可以看出,2001~2003年北京奥运会、体育事业发展、大众体育、体育史研究处于学科研究的重要位置。

3)年度項目课题:年度项目占社科基金项目的绝大部分,设定了学科本年度的重点研究范围,指导本年度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的申报。1999~2008年体育学共设年度研究主题条目150项,占总研究主题条目的93.75%。

1.3课题指南条目内容导向

由表1可以看出,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所提供的研究条目多倾向宏观层面,立足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高度,以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从课题指南的指向上看,大多都是研究阐释党和国家在体育学科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如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研究、体育产业与市场化问题研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体育道德问题与体育法学研究,这些都是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体育发展宏观政策紧密结合的必然。

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国务院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密切相关,因此这一重大问题一直是国家社科基金在这一时期优选支持的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国家社科基金“立足国情、立足当代”的导向作用;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是国人多年来的梦想,从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到成功举办与党和国家的重大工作部署密不可分,国家社科基金在这一时期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相关问题研究(申办、效益分析、奥运理念、社会心理、组织管理、基本经验等)予以了极大的支持,研究主题条目达15项之多,占整个条目总数的9.38%;在1999~2009年整个体育学社科基金指南研究主题条目中,有关体育理论体系建设研究的条目也占有较大比例,充分显示了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对基础理论研究的导向指引。体育产业、体育市场化、体育与媒体的关系等问题一直是体育社会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课题指南反映了这些热点问题并予以及时导引;社区体育、农村体育、学校阳光体育、国际体育、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等应用研究主题在近年的课题指南中也频繁出现,充分显示了课题指南对应用研究所具有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导向性。

1.4课题指南导向的动态与趋势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段性,在不同的时段内其研究方向、重点有所不同。通过年度指南条目的主题指向分析(见表2),可以折射出某一周期内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导向特点、基本轨迹及发展趋势。

由表2可以看出,課题指南中有些研究主题条目多年持续出现,而有些条目则出现明显阶段性变化。例如,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研究始终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和主攻方向。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几乎每年均有此条目,且所占比重在近年来有增大的趋势。从21世纪我国体育发展战略问题到中国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问题,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问题,深化体育体制改革问题,体育事业单位改革问题,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问题,中国体育社团改革问题、体育区域发展问题,都市体育、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发展问题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体育发展问题等,都是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事关体育稳步、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这些条目的设立,在研究方向和范围上对指导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也是自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一级学科设立以来一直高度关注的课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体育服务、提高健康素质的纲领性文件。与此相匹配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内涵、构建方法与步骤,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使用,健身器材的合理配置,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课题也就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并将持续一定时期,这也充分体现了课题指南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政策性导向作用。表2显示,与北京奥运会相关的问题研究的条目具有明显的时段性。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在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指南中首次出现了“北京市承办奥运会预期效益分析”条目。从2002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7年中,“奥运会”成了课题指南中最抢眼的关键词,与“北京奥运会”和“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主题条目达17项之多,其中含有2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充分显示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解答重大现实问题的导向特征。但我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体育重大工作部署重点的转移,与北京奥运会相关的条目会逐步淡出。体育理论在体育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我们客观、全面、深入地认识体育的知识基础,也是实现体育跨越式发展和应用研究创新的“基石”。从课题指南主题条目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对自身学科前沿基础研究也非常重视。1999~2009年课题指南在体育学基本原理,体育的地位、价值、功能变化、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研究方面均有设项,显示了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紧密跟踪中外体育科学前沿,“注重基础研究”的导向作用。体育管理一直也是课题指南中的热点条目,其主题词在课题指南中的频繁、持续出现,其研究内容也逐渐走向实用,说明其在体育社会学科中始终处于重要位置。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问题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及体育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发展的模式和机制,对体育新政策的制定和现有政策的修改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此条目在1999~2009年课题指南中不断出现,说明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将成为未来体育发展方向。竞技体育承担了为国争光,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国际声望的重任。自2001年始,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每年均有相关条目,表明了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竞技体育发展的态度。体育法学、体育史条目是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设立初期关注的热点,而近5年来这些主题已从指南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前沿研究,如体育文化、体育与媒体的关系、中外体育比较等。至于学校体育和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等一些本该热门的课题却似乎在课题指南中出现频次较少,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与国家社科基金单列教育学科有关,因为每年教育学单列学科都设有学校体育与卫生二级学科,其中包含学校体育和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相关内容。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与学校体育相关的条目自2005年始每年均有出现,一方面说明国家社科基金对学校体育关注度在提高,另一方面预示着学校体育、学生体质问题研究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将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课题指南中还有一些主题词,如和谐社会、小康社会、西部开发、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与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特定政策的出台不无关系,这一方面印证了体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必然要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执政党的某些路线、方针、政策要在体育学领域得以贯彻执行,必须经过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也证实了国家社科基金的政治导向作用。

2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分析

2.1立项项目的研究类别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1999~2009年11年间共立项425项(见表3),其中重大招标项目4项,占0.94%;重点项目19项,占4.47%;一般项目282项,占66.35%;青年项目87项,占20.47%;自筹经费项目2项,占0.47%;西部项目31项;占7.30%。从表3的数据来看,近年来立项数量在不断增加,尤其是最近5年明显增长,占立项总数的63.76%,反映出国家社科基金对体育学科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体育事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症结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解决和突破,要有高质量的理论支持。

2.2立项项目的研究内容

1)重大项目课题立项内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999~2009年11年间共立项4项,分别

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理念、社会价值与国家文化形象构建(2006年);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备战、参赛若干重大问题研究(2006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研究(2008年)和体育大国迈进体育强国的战略研究(2008年)。从立项内容分析均与2008北京奥运会密切相关,且与2006年和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内容相对应。

2)重点项目立项内容。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共设立19个重点项目,其立项主题内容包括与体育事业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4项、与2008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的研究4项、与竞技体育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2项、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2项、与体育学学科建设问题相关的研究2项、群众体育现状调查1项、体育史1项;体育法规1项、民族传统体育1项、体育文化1项。重点项目的设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有效地解决当前体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例如,2002年立项的课题“举办2008年奥运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4年立项课题“关于构建新世纪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框架的研究”等,为国家有关部门解决体育发展重要理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3)非重点立项项目内容。非重点立项包括一般项目282项、青年项目87项、自筹经费项目2项、西部项目31项。其立项主题内容涉及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62项、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54项、与2008北京奥运会相关问题的研究23项、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研究5项、与体育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32项、与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包括体育旅游)相关问题的研究53項、与竞技体育理论和竞技体育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45项、与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相关的研究20项、与体育法学(包括体育法规、体育道德)相关问题的研究13项、与体育史相关问题的研究8项、与国际体育相关问题的研究5项、与民族传统体育问题相关的研究21项、与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问题相关的研究12项、与体育文化相关的研究24项、体育与媒体关系的研究5项、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6项、与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问题相关的研究16项。

2.3立项项目研究内容的动态

1999~2009年11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共立各类项目425项,按年度立项研究主题词频数分析,可以看出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研究主题在不同年度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从各研究主题立项的比例及年度立项数目(见表4)可以看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全民健身理论与实践、体育产业与市场化、竞技体育理论与发展、体育管理相关问题研究一直占据着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主导地位,每年都有课题立项,且在大多数年份有多个项目被立项,反映出这些研究领域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与北京奥运会有关问题的研究立项集中在2003~2007年,反映出国家社科基金强调问题意识,突出对重大社会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的解答能力以及应对重大战略工程的前瞻性。体育基础理论研究是体育发展的“基石”,虽然课题指南研究主题条目每年几乎可以看到,但立项数量略显不足。特别是对于体育学学科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对于体育发展具有奠基意义的基础理论问题,以及事关体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和政策问题的研究立项更少。体育法学、体育史、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一直是国家社科基金关注的对象,虽然立项总量不大,但在大多年份均有立项。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学校体育近年来立项数量呈稳步增加态势,有望进入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主流。体育与媒体(传播)关系问题研究立项出现在2005~2007年,与北京承办奥运会有关,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其相关内容的立项也会淡出。国际体育问题研究虽有立项,但数目很少,符合国家社科基金“立足国内”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在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中,有不少是跨学科研究项目,如体育产权、体育旅游、休闲体育、都市体育、体育公平问题、体育地理、体育信息、体育保险、体育环境等,这既与国家社科基金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共同发展的导向有关,也是体育社会科学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使然。

3 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的比较分析

3.1课题指南立项率

课题指南立项率是指在课题指南中被立项项目的比重,可用于表示课题指南的导向程度。1999~2009年11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确立课题指南条目160条,立项项目基本与课题指南条目相一致的项目达144项(扣除重复立项数),课题指南立项率为90.00%(见表5)。从表5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立项率除1999~2000年间偏低外,2001年后均超出80%,其中2004、2005、2007年达到100%,说明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具有较高的导向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在部分年份课题指南或课题指南中的部分条目的导向性还不尽人意,如1999年课题指南7项研究主题中就有体育运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研究、体育法律问题与体育法学研究、当代国际体育研究3项没有得到立项,1999、2000年课题指南均设当代国际体育研究条目,但连续2年未得到立项,2005年与体育理论研究相关条目4项中有3项没有得到立项。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可能与课题申报者的标书质量和研究者的水平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课题研究难度较大、研究面太窄、政治性或政策性太强有关。

3.2课题指南导向率

课题指南导向率是指在所有立项的项目中被课题指南指引项目的比重。1999~2009年11年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425项,其中基本按课题指南设立的有340项(包含重复立项数),课题指南导向率为80%(见表5)。按年度分析,除2005年低于70%外,其他年份均超过70%,其中2001、2002、2003、2004、2008、2009年均达到或超过80%。

课题指南导向率一方面显示了学术界对课题的认同程度,另一方面也可说明立项项目与课题指南匹配程度。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要求,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条目,一般只规定研究范围、方向和重点,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拟定题目。应用对策研究方面的条目,一般要求按题申报,不能改变题义,题目的文字表述可自行确定。国家社科基金一般不受理自选课题。按理说,国家社科基金每年的申报数量与立项数量之比(课题申报立项率)不到10%,“十几个萝卜一个坑”的现象十分突出,在课题申报立项率极低的情况下,课题指南导向率应该是很高的。但1999~2009年11年间均未突破90%,分析原因我们认为除了课题指南立项率偏低的原因外,可能与有些申报者提出了体育学科领域内相当超前和相当前沿的自选题目,

得到了评审专家的好评与肯定,给予立项有关。

3.3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

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是指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两者相一致的比例,主要反映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之间的依存关系。本研究根据韩兆洲等提出的计算方法,对1999~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确立的主题条目160项,立项项目425项,其中两者相一致的有144项,两者的相似度为0.77,其中2001、2003、2004、2008年相似度较高,均达到0.80以上,远远超过其他学科,说明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在引导国家社科基金申报选题方面具有极强导向性。

4 立项项目后续应用导向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的导向作用以立项为前提,以项目研究而展开,以业绩与成果来体现。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中标项目的研究选题大多来自经专家反复论证后的课题指南,在立项时经过了严格筛选,是“命题作文”中优中选优的佼佼者。这既可在源头上保证研究者能够更准确把握国家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使国家对体育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落到实处,又可使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高水平学者群体中,为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中期检查、经费管理对保证项目按照课题的研究指向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产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少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空白。有研究者曾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论文检索发现,仅1999~2006年8年间,就有75篇国家社科基金论文发表在国内学界公认的体育学科最具权威的刊物《体育科学》上。这些论文不但站在学科前沿,展示了我国体育学研究领域内的新成果、新动向、新趋势,而且高屋建瓴,常作为期刊的导读论文和首篇论文,且刊登之后不断被转引,对体育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此外,“乒乓长盛考”等6项成果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成果要报》收入,“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和“完善体育法配套立法研究”等项成果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还有不少成果被国家体育管理部门采用,有的转化为体育法规政策,有的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刊转载介绍,有的开创了体育新学科、新领域,如中国体育通史、体育伦理学、奥运经济学、体育地理学、民族体育学等等,有力地推动了世纪之交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培养出一批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体育科学研究后备人才,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体育社会科学博士点、硕士点的学科建设以及中青年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5 课题指南“以点带面”的导向作用

国家社科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渠道之一,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出发,在保证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作用。一方面通过基金支持引导研究者在学科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加大对学科重大问题研究的投入。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地方政府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导向的指引下,分别设立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进行资助,还有不少自由研究者通过追踪研究热点步入到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领域,这既是国家社科基金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更是国家社科基金“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结果。本研究以课题指南中所涉及到的主题词为检索词,对维普资讯数据库1999~2008年CSSCI期刊论文主题词进行检索,按前述标准对主题词进行归类(见表6),并与课题指南、立项项目主题词一起画出折线图进行比较(见图2)。

由圖2可以看出,1999~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指南主题词、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主题词与CSSCI期刊论文主题词频数折线有惊人的相似。这一方面可以从中折射出这一时期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在“以点带面”方面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说明国家社科基金与这一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学术需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发展历程与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理论思辨与分析比较相结合的思路,重点探讨了党和国家政策导向重要形式之一的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指南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中的导向作用,得出下列结论:

1)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整体立项率、课题指南导向率、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相似度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课题指南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方面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2)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有不少研究成果被国家体育管理部门采用,并转化为体育法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体育科学研究后备人才方面以及对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学科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主题条目、立项课题、基金论文反映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新动向、新趋势。期刊论文主题词频数分析显示的学术界对体育社会科学热点问题、重大问题的关注度与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主题条目趋于一致,说明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主题条目、立项课题、基金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达到了以点带面的导向效果。

4)体育学社科基金作为体育社会学科全国最高级别的科研基金,从宏观上反映了体育社会学科研究的重点、热点及发展方向,对推动体育社会学科的迅速发展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本研究发现,体育学社科基金仍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如部分课题指南主题条目立项率较低,导向作用较弱,而课题指南未设的主题条目却被立项或成为研究的热点,说明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在主题条目设计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作者:乔玉成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研究论文下一篇:学期计划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