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类图书与图书管理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这个信息化电子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子产品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为人们不离手的工具和生活必需。这个现象从成人蔓延到大中小学生,可以说“人手一机,形影不离”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大学生的生活模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科类图书与图书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科类图书与图书管理论文 篇1:

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的收藏和利用方法探析

摘要: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民众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民众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学校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的收藏与利用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对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对现阶段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收藏与利用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从收藏与利用两个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为学校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收藏;利用

現阶段,我国学校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的收藏与利用水平普遍较低,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开展进度较慢、效果较差。目前,部分学校依旧认识到了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的收藏与利用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应对,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的收藏与利用的质量。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的收藏与利用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工作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仍需进一步改进。

一、现阶段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收藏与利用情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学校对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的重视程度较低,并没有认识导致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的收藏与利用的意义,在收藏图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类图书的收藏,对人文社科图书的关注较少,导致图书馆内部所藏图书比例不够科学合理。另外,由于学校对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的收藏与利用不够重视,在人文社科图书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对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采购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采购人员只能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人文社科图书,导致图书的质量得不到必要的保障,而且人文社科图书的采购数量较少[1]。

二、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的收藏策略

(一)对采购计划进行调整

新形势下,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民众的高度关注,而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抓手,学校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应积极转变自身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文社科图书采购的必要性,对以往的采购计划进行调整,适当加大人文社科图书在采购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确保采购方案的合理性[2]。

(二)注重人文社科图书采购质量

在对采购计划进行调整后,学校应加大对人文社科图书采购的资金投入,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在进行人文社科图书采购时不能盲目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采购人员必须具有远见,对人文社科图书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管控,确保采购工作的高质量开展,避免资金及精力的不必要浪费。

(三)加强对现有人文社科图书的管理

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加强对现有人文社科图书的管理,组织人员对现有人文社科图书的种类及数量进行统计,并对以往借阅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人文社科图书进行保管和摆放,进而满足学生的借阅需求。另外,图书馆应对图书借阅时间进行规范,并制定适当的惩处制度,进而确保图书的及时归还,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三、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的利用策略

(一)学校应明确自身的职责

学校应明确自身在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利用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人文社科图书的应用,以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且学校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借阅人文社科图书,避免人文社科图书的闲置,切实提高人文社科图书的利用效率。

(二)注意人文社科图书导读工作的开展

学校在工作中应注意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导读工作的开展,通过校园广播、宣传讲座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利用的意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人文社科图书。此外,图书馆可以将人文社科图书借阅情况通过电子显示屏展现出来,为学生借阅图书提供参考。

(三)积极开展相关活动

学校还应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根据学生借阅人文社科图书的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奖惩,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人文社科图书的应用中来。例如,学校可以举办知识竞赛活动,重点考察学生对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收藏情况的了解,从人文社科图书的种类、数量、位置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物质或是精神层面的奖励,进而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氛围。

(四)通过展示特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导致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人文社科图书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低,因此,学校在工作中应注意对学生好奇心的应用,向学生展示图书馆特藏人文社科图书,进而提高图书对学生的吸引力,促进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利用率的提升[3]。

(五)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在工作过程中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此提高图书馆的功能及服务质量,逐渐地完善图书馆的信息化系统。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根据图书馆的运行情况积极购进相关的设备,切实提高图书馆信息化水平,进而为阅读者提供更高质量的视听体验,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可,为人文社科图书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人文社科图书在图书馆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依靠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的收藏与利用情况并不理想,导致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并没有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进度及质量。新形势下,学校应正视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的收藏与利用中的不足,并通过调整采购计划、注重采购质量、加强图书管理、开展导读工作、展示特藏及应用信息化技术等手段对工作进行改进,切实提高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的收藏与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峰,涂文波.基于重点学科引文分析的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文献保障率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02):6469.

[2]高建博.中国政法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3]赵晓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文社科图书出版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8.

作者简介:张艳霞,女,汉族,河北三河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功能。

作者:张艳霞

社科类图书与图书管理论文 篇2:

完善图书信息化管理模式增强图书馆服务能力

摘 要:在这个信息化电子化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子产品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为人们不离手的工具和生活必需。这个现象从成人蔓延到大中小学生,可以说“人手一机,形影不离”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大学生的生活模式。如何把我们的大学生从对手机的痴迷中拯救出来,如何用书籍的营养滋润大学生的心灵,是高校图书馆需要破解的一个难题,也是高校图书馆发挥德育教育辅助功能的一项重要使命,更是高校圖书馆履行文化传承功能展示文化自信的魅力所在。新时代对高校图书管理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对图书管理的多样需求和优质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为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提供了一个发展转型的契机,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的图书管理模式逐步淘汰传统的人工化、低效率、高耗时模式,成为时代的潮流。本篇论文旨在讨论高校图书管理模式如何应对现代化信息化的挑战,如何最大化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如何利用现代化管理与个性化服务手段把大学生吸引到“爱上阅读”的行为上来,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德育、智育和文化传承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图书档案;信息化管理;智慧阅读;文化传承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也曾深情地发出呼喊“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使人精神世界丰富,心灵层面丰盈。“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来不只是一种传说,而是实实在在地被人们所验证和体会。高校图书馆被誉为高等院校“知识殿堂的中心”和师生“德育教育的无声导师”,在高校的专业课补充和文献资料查阅、德育教育中的潜移默化润泽心灵、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高校特色的延续上,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不发达时期,传统的图书馆和图书管理模式让人们享受着“岁月静好,时光安稳”的同时,也承受着“人工查找图书时间长、效率低、图书摆放随意不规律、收回不及时、图书借阅与归还信息失准”等无奈和不足,这是受制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比如:电脑普及率低,系统检索不完善,人工服务出错率高、信息沟通受限制等①。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的更迭,新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和前所未有的体验,特别是未来5G技术的应用,VR虚拟情景的变幻模拟,信息技术革命成果显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技术的时代,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图书管理模式将不同于传统的图书管理形式,其特点就是可以把海量的纸质藏书转化为电子版存储到移动设备上,比如优盘、硬盘、云盘等,体积小,容量大,不占空间,携带方便还使用便捷,通过互联网对在线云端的访问,可以随时的查看需要借阅的图书,符合现代人“快餐速食”的特点和需求②。对于图书管理者来说,利用信息时代的特点,建立网上云端和APP,把大量的图书录入成电子版,方便人们借阅浏览,同时利用相关软件和管理程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收获了高效的借阅和检索效率。同时,信息图书馆的建立,特别是数据库的建立,可以让管理者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系统资料备份,对图书状态有个清晰准确的把握,比如可以轻松查阅到书籍的借阅状态、流通次数、归还时间以甚至借阅人群资料等,还可以通过梳理该类图书的流通范围分析阅读此书的人群特点及借阅偏好等,找寻图书流通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图书借阅分析,更好地服务读者需求。

一、传统图书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一)闭锁性是传统图书管理受限的现状之一

传统高校图书馆主要功能分对内和对外两种情况:对内是对馆内现有的图书进行整理保存及登记收藏工作;对外是对前来借书的读者提供藏书检索、查阅借阅等基本功能的服务,受人力、时间、业务熟练与否、归档及时与否等条件的限制。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的同时,对图书的借阅有时长的限制,一般为两周到一个月的借阅周期,这限制了图书的传播范围,特别是社科类图书,即时性、信息性很强,怎样高效周转,适应读者需求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其次,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科技的限制不能普及运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导致高校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产生交流闭锁,信息互不通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地区高校图书馆,因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导致信息资源封闭从而产生浪费,图书只在小范围内局限性交流,无法发挥它们的价值最大化,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另外一种客观存在的原因就是,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些独特的藏书,是高校的珍贵资产,它们非常珍贵且数量很少,高校出于保护的原则,图书馆对这类图书的保护措施是不允许外借,只能查阅,或者不能在单位之间传播交流,只能在划定的区域内小范围借阅,这也导致了图书资源传阅受限,形成事实上的资源浪费③。

(二)公益性图书管理模式不能形成市场化运作模式

高校的图书馆大部分是国家出资建造或者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内部的图书馆,主要针对的读者群是校内师生,就算允许校外群众读者现场阅读,由于公益化的原因,所以无法吸引市场化运作公司的投资兴趣,例如扩建图书馆、增设图书存量和种类等。因为不盈利的原因,所以形不成良好的市场竞争,而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从而也没有了发展和前进的动力。这也是高校传统图书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之一。

(三)高校传统图书管理的工作量大且效率不高

高校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有它很多局限性:一是图书馆藏数量多,占空间,所以导致书籍的管理难度大,工作量大,需要的人多,且因为传统的图书管理采用的纯人工劳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高强度的工作造成图书管理人员巨大的工作压力的同时,工作效率却不尽如人意,人工操作的程序,容易出错,且在借阅繁忙的时间段更容易导致图书归还杂乱无序的现象发生。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就是对所采购的书籍进行简单的电子文档的记录,做不到专业性强的书籍编号和分类,为以后师生的借阅和归还以及管理人员的检索工作埋下了隐患。由于传统的图书管理系统缺乏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处理手段,比如扫码定位、条码归类、借阅电子信息追踪、防水防虫防盗等手段应用,导致借阅者在寻找图书的时候因无法跟踪定位而浪费借阅时间,缺乏信息化的检索工具,对书籍的检索查找也会让借阅者产生疲劳和厌倦心理④。这些情况的发生都会给借阅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再加上有限的馆藏资源无法共享,急需的文献资料却在馆内查找不到的现象存在。这是传统图书管理模式的一大弊病。不尽完善的图书管理模式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高校图书馆呼唤信息时代的到来,以便给图书管理者和借阅者带来方便快捷的体验。

二、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手段给传统图书馆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一)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的定义

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它相对于传统的技术管理来说,具有信息化(又叫数字化)、便捷化、集约化和永久化的特点,对传统的技术管理是一场革新和震撼。

(二)信息技术有利于馆藏书籍实行数字化管理

信息技术相于传统图书馆来说,最大的吸引力和优势就是对书籍进行数字化的保存技术,它颠覆了传统的纸质书籍保存技术所存在的不足和缺憾。传统的图书的保存方法繁琐,保存条件苛刻,占据大量的空间,可以说是耗时、费力、烧钱的一项工作。纸质书籍存放地要求要干燥,但是同时带来火灾和虫吃鼠咬的隐患;避免书籍遇水,防潮防湿防腐措施要到位,这些限制都会占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特别是对于一些价值珍贵的书籍,更是在借阅方面限制颇多,使得借阅人群受限,无法真正发挥书籍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能突破纸质书籍的存放、保管、借阅障碍,尤其是为稀有图书的面世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因为它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把珍贵的信息资料扫描、上传到数据库里,避免了人工翻阅和保存的后患,同时还节省了存放空间。数据化的资料还可以通过网上下载,在线或者离线观看书籍,实现远距离信息输送,安全快捷还省时。比如在上海世博会上或者故宫博物院里,都可以看到电子版的国宝《清明上河图》,真迹保存完好,而展现的是电子版的《清明上河图》在视觉效果上同样不输与真品。同时,对书籍的数字化可以增加图书馆的教育能力和传播能力,借阅者可以通过对电子版的借阅看到完整的书籍内容,可以分享给朋友,和朋友一起学习成长,还可以同时选择借阅其他的书籍,不受图书馆场地所在和闭馆时间的影响。

(三)信息化技术让图书管理系统实现网络智能化

信息化的技术解决了传统的书籍人工管理费时费力占用人力资源的难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信息检索技术的便捷,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在信息系统上查找书籍简直易如反掌,特别是现代化的扫码技术和定位系统,完全实现一键查找不费吹灰之力。而同样的查找技术,人工查找则费时十倍甚至几十倍。二是书籍归类有序化。传统的人工管理书籍,需要图书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类书籍的摆放地点和位置,才能做到存放有序,查找方便。而面对成千上万的书籍资料,再好的记性也有记忆失准或者弄错的时候。特别是在借阅人群短时间增多时,对图书管理人员是一个考验,从而导致忙中出错、忙而无序的现象发生。当图书管理系统实施网络智能化管理手段时,由于提前输入了图书的分类位置和信息定位,从而避免了上述的难题发生。信息化的检索和查找为图书的分类提供了依据,对图书进行分类编号,可以彻底的区分书籍的类别,避免效率的低下,在对进行书籍检索时,可以按照排、列、组和日期进行检索,还可以利用语言的分类和主题语言的检索达到目的。三是信息化图书管理模式提升了书籍管理效率,简化了业务流程,精简了人员开支。信息化的图书管理在管理的流程上做了优化,使得借阅流程简捷高效。借阅导致的效率的升高必然会引起图书馆业务人员的精简,图书的采集、编号的自动化,文章的数字化录入的简单化,图书整理检索等这些方面的流程的信息化和简便性,精简了流程,极大的提升管理服务效率。

(四)信息化技术产生冲击了图书馆对人们的吸引力

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少,消息传播流程长速度慢,信息的相对闭锁让传统的图书馆和馆里的书籍对渴求知识的人们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特别是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应用极大的分散了人们对于书籍的兴趣和注意力,导致了人们的系统化学习的能力的降低。同时,对书籍的需求淡漠加大了图书馆的冷清,尤其是与互联网信息的多元化相比,图书馆的书籍信息比不上网络信息的更新迭替,所以人们的精力和注意不断地被互联网所吸引,图书馆和图书的吸引力相对削弱,这是信息化对图书馆带来的挑战,也可以说是信息化时代对图书管理的冲击,这也是图书管理人员要面对的现实所在。

三、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的双重考验

事物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信息技术丰富和完善着图书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存在着它的局限性。

(一)信息技术对图书档案管理的支持

信息技术对图书档案管理的支持分为硬件和软件方面。硬件方面包括電脑、扫描仪等立体的服务器,实现全省或者全市的范围内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互联,避免书籍的重复率。且克服了传统存贮书籍的占地空间巨大,保存困难等特点。在软件方面,使用专业的软件如office等进行数据的记录。比如,对图书编号的信息,还有借阅信息等记录。同时,建立图书管理网站,增加图书馆等图书管理机构与社会的交流渠道,增加受众面积。

(二)信息技术对图书档案管理的发展限制

对于图书档案管理来说,信息技术对于图书管理也有一定的发展限制主要体现在版权方面。在线下的实体图书馆,购买书籍的消息也算是为版权而消费,但在线上的营销和购买需要征求书籍作者的同意,即使是以文件共享的形式作为传播,在法律上面来说也需要征求作者的同意。其次,要防止有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图书馆的书籍进行商业传播以此盈利。第三,图书相关网站的建设要跟得上。应该积极更新网站内容,管理板块设置的科学性,以增加吸引力和便捷性。

四、信息技术在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中的创新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中,没有共享的概念。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产生和应用让信息共享化、多元化,传统的闭塞式图书管理已经适应不了新时代读者的需求,接受并适应共享理念,建立共享机制和平台,通过完善信息化图书馆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是现代化图书馆的出路和方向。其次,增强对数据库的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图书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也保障了读者的信息隐私。因为现代化的图书馆都是用身份证办理借阅证的,不健全的数据库容易被黑客攻击管理系统,从而导致读者的身份证信息泄露。第三,积极响应国家的文化自信倡导,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利用市场信息化运营图书事业,利用好互联网积极向市场机制靠拢,引进先进的管理体系、管理人才和管理理念。

(二)管理系统的创新

第一,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体制和电子信息系统。图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需要整合图书资源,改变传统的图书资料分类方法。设置一个统一的编码,对编号与分类进行统一的调配,建立完备的数据库。第二,建立图书资料信息的检索系统。对图书的信息进行编码编号,同时通过对关键词、分类和主题的书籍的检索进行升级优化,做到一键检索,扫码定位。第三,建立网上APP,创新图书借阅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对网上图书馆进行运营,做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比如,可以通过登录网上图书馆系统或一键扫码在网上图书馆进行借阅,借阅时长可设为一个月,到期自动返还系统数据库,需要再次借阅或重复借阅的应通过相关程序再次检索查询点击。也可以使用线上预约,线下借阅,节省了线下寻找图书的时间,提高了借阅效率。第四,用信息管理模式替代书本管理模式。书的本质也是信息,把对书籍的管理转变为对信息的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模式提高图书在高校校园流通的效率和范围,同时节省人力资源的消耗。

(三)管理理念的创新

信息化图书管理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中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图书流转率不高、服务效果差的不足,显示了现代化管理模式的优越性:便携性,数字化的书籍占用存储小,只需要一个手机就可以查看信息化的图书馆;易保存,在线一键下载,离线也可以学习知识。效率高,信息技术对于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具有超强的能力,只需要建立好图书信息的资源管理库,对图书的动态可以实时的跟踪且不易出现差错,线上与线下多方位的合作给图书的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相信也会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四)后续服务的创新

第一,充实专项管理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图书管理模式需要充实专项管理人才队伍,这是保障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前提和根本,是促进信息化图书管理正规化,市场化的需要。对原有的图书管理队伍,要通过相关培训和专项学习适应工作需要。第二,增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做好高校图书馆工作,固步自封是不行的,需要走出去,多学习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与对方的交流合作,互通有无是做好图书管理工作的有效法宝。加强与当地图书馆的业务联系,在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提升上接受指导。第三,创新服务内容。如何最大程序吸引高校师生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爱上阅读,让冷冰冰的知识变得有趣,让图书馆真正发挥其在高校知识传播和德育教化中肩负的职责和功能,是高校图书管理人员不能回避的问题。这需要管理人员充分认识自我角色,提升图书管理能力,创新服务的方式和内容,让高校图书馆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如微信、钉钉管理系统,建立读者服务群,给大家创造一个群内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并通过交流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爱上阅读。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读书竞赛、阅读交流会、阅读征文等活动,让读书成为一种乐趣在校园内传播,化被動阅读为主动思考。创办一些专业性阅读论坛或探讨会,集中专业相近、阅读兴趣相同的师生开展讨论等等,打造书香校园。第四,做好图书管理的咨询工作。通过线上线下对读者的建议和咨询做到及时的回复和满意的解答,通过共同探讨做好高校图书管理工作。

(五)做好特色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师生,教师除了教学外,还要大量的搞科研,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也在搞学术研究,但随着知识信息的剧增和文献形式的多样化,许多读者苦于原始数据的庞杂性,没时间和精力查阅所需的文献信息,图书馆应对庞杂的文献信息进行整序、归类,根据师生的专业特色和研究对象,开展特定的咨询服务:一是建立学科馆员制,既加强了图书馆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又能及时向广大读者介绍图书馆的新知识、新服务和新动向。二是定期到二级学院上门服务,把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介绍给他们,使他们有时间集中精力搞科研。三是图书馆应经常通过信箱、电话、微信群等手段开展互动服务,可以借助电子邮件,由人工参与信息推送,由智能软件完成的全自动检索推送,输入个人信息、需要的信息、信息主题,由人工智能软件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检索,最后系统定期将信息推送到用户终端。这充分体现了信息服务的主动性和特色化。

五、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⑤。图书是重要的精神食粮,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和延续,高校是重要的文化传播阵地,是继承和展示我们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新时代对高校图书管理服务提出了新要求,现代人对图书管理的多样需求和优质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为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提供了一个发展转型的契机,图书管理模式应该朝着开放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趋势发展,顺应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的时代潮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昌润.基于传统模式背景下的电子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4(16):212.

[2]王潇潇.基于信息化条件下图书管理的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5(10):276-276.

[3]刘宇松.基于电子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探讨[J].丝路视野,2017.5(1):108-108.

[4]路君芳.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6):103-104.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作者:苏燕

社科类图书与图书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图书馆纸本图书流通状况分析及对策探究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纸本图书;流通状况;对策探究

摘 要:文章对2011年至2016年西北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流通借阅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近6年来纸本图书的馆藏状况、不同类别图书的借阅情况以及不同类型读者的借阅现状,总结出西北大学图书馆纸本图书流通的一般规律,并针对目前存在的图书流通率逐年下降及读者借阅取向偏娱乐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研究背景

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高校的文獻信息资源中心,肩负着为人才培养服务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双重责任[1]。随着数字信息资源的迅猛增长及阅读载体的不断变化,“碎片化阅读”“浅阅读”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趋势,使得很多高校图书馆纸本图书的借阅量持续走低[2]。如何提高纸本图书的利用率,使馆藏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已成为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在数字信息资源的冲击下纸本图书的借阅量每况愈下,但对图书馆来说,纸本图书的馆藏建设依然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内容,纸本图书的借阅也仍然是高校图书馆最基础的服务内容,是面向读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基本保障[3]。2015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也特别强调了纸质资源的重要性[4]。为了及时了解馆藏结构是否合理、文献流通利用情况以及读者的需求变化、阅读倾向等,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图书流通借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此外,流通借阅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能够指导图书馆的采购工作,还能够反映读者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 研究方法及依据

利用西北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西大馆”)ILAS图书管理系统统计模块的相关功能,笔者对2011—2016年西大馆纸本图书的馆藏情况、读者的借阅情况以及读者类型分布等进行分类统计,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西大馆纸本图书的流通状况以及近6年来的变化趋势,以此为依据深入分析流通借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 统计结果分析

3.1 馆藏结构及总体借阅状况

目前,西大馆由太白校区图书馆和长安校区图书馆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52,661平方米,阅览座位3,389席。馆藏资源分布基本形成了以文史、经济、地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为重点的多学科藏书体系。特色馆藏中的16万册线装古籍在西北地区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截至2016年年底,西大馆纸质藏书累计已达到241.4万册。

从总体上来看,2011—2016年这6年间西大馆入藏图书量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从2011年的213.2万册逐年增加到2016年的241.4万册,增幅为28.2万册。而近6年西大馆馆藏图书的总体借阅量却呈逐年递减趋势,外借册次从2011年的256,855册次逐年递减为2016年的200,267册次,减幅为56,588册次,年均递减9,431册次。图书流通率从2011年的12.05%逐年递减为2016年的8.30%,减幅为3.75%,年均递减0.63%。对馆藏图书量、年借阅量、年借阅率做图(见图1),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尽管2011年至2016年间纸质图书的馆藏量逐年上升,但从2012年开始每年的借阅量及借阅率却呈现出逐年快速下降的趋势。

3.2 流通借阅情况的分类统计与分析

为了了解基本大类图书的分类借阅情况以及读者的具体阅读倾向,笔者对不同类别图书的借阅册数进行了统计。从整体上来看,各大类图书的借阅量相差悬殊,从2012年开始,各大类图书的借阅量基本呈快速下降态势。社科类图书借阅量连续6年位于前三位的是I(文学)、F(经济)、H(语言、文字),其次为K(历史、地理)、D(政治、法律)、B(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类图书借阅量连续6年位于第一位的是T(工业技术)大类,且其借阅量远高于其他各类图书,其次是O(数理科学和化学)大类,这与西北大学的优势学科(文史、经济、地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相匹配,说明了西大馆的馆藏结构比较合理,做到了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

从各大类图书6年的借阅数据来看,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借阅总量显著高于自然科学类图书,而且在类别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读者对社科类的I、F、H和K大类及自然科学类的T和O大类图书的需求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I和K大类的书籍一直颇受读者喜爱,阅读这类书简单轻松,且多数是以娱乐为目的,能够舒缓学习压力,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此外,文史、经济也是西北大学的优势学科,读者群较大,这也是I、F和K大类图书借阅量大的一个主要原因。②H和T大类属于工具类的书籍,借阅量大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取得学位证、考研、出国、找工作等都需要一定的英语水平,如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GRE等考试,因此,读者对H类图书需求量较大。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数字时代的广泛应用,使得计算机技能成为用人单位考核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催生了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热,因而计算机类图书的借阅量居高不下。③O大类图书借阅量高也不足为奇,物理、化学和数学是西北大学的重点学科,学生数量较多,因而读者群较大。此外,数学、物理和化学是基础学科,几乎所有的理工科专业都会开设这些课程,而这些课程比较难学,为了考试及格或者取得高分,学生倾向于借阅这类指导书。

3.3 图书借阅排行榜和读者借阅排行榜分析

图书借阅排行榜能直接反映出读者的阅读喜好,2011年借阅排行前10位的图书中文学类的小说占到50%,另外50%为专业类书籍,但是从2012年开始借阅量前10位的书籍中90%为文学类,且以小说为主。此外,统计模块的图书借阅排行显示,前100位图书中文学类的小说也高达90%,由此可见读者对小说的钟爱。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原理》一书也一直颇受读者青睐,这可能与经济学是西北大学的优势学科有关。从统计中可以看出读者的阅读取向在逐年变化,读者越来越偏好娱乐休闲类的书籍,而对经典读物、专业类书籍的兴趣不高。究其原因,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在变革和转型,生活节奏加快,时间碎片化,而大学生思维活跃,普遍心气浮躁,追求快节奏、不需要思考的阅读,经典读物等理性思考式的阅读在悄然淡化。

分析2011年到2016年的读者借阅排行榜,笔者发现每年借阅量前10位的读者80%左右都来自文科院系,如文学院、历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而连续6年均未出现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地质学系等理科院系的学生,这说明文科院系的读者较理科院系的读者喜欢借书。此外,连续6年借阅量前10位的读者中80%以上均为女生,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喜欢阅读。

3.4 各类型读者借阅情况分析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而广大师生正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不同读者类型的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各类型读者的借阅倾向以及阅读喜好。笔者对各类型读者在2011—2016年这6年间的借阅情况做了详细统计(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本科生的借阅量连续6年稳居第一位,且每年的借阅量均占到总借阅量的70%左右,是图书馆图书借阅的最大群体,其次是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研究生读者群的图书外借量从2012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本科生外借量的降幅最大,这是导致整体图书借阅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统计显示,博士研究生和教师的借阅量则相对较稳定。究其原因,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阅读载体的多元化,从而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大学生较易接受新鲜事物,是网络阅读的积极践行者。相较之下,博士研究生和教师群体更注重深层次的阅读,纸质资源无疑是深阅读的最好载体,这也是其借阅量相对较稳定的主要原因。

4 现存问题及对策探究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笔者发现西大馆目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纸本图书借阅量低,且呈现出逐年快速下降态势。二是读者阅读倾向于借阅娱乐休闲类的书籍,而对经典读物、专业类书籍的兴趣逐渐淡化。针对以上问题,图书馆必须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扭转这种局面。

4.1 扩大借阅权限以提高图书利用率

针对纸本图书借阅量逐年快速下降的状况,西大馆从2016年9月起实行借阅无限量政策,旨在鼓励读者阅读纸本图书,提高纸本图书的流通率。ILAS统计显示,2016年单月借书总量与2015年同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相反,9月份和11月份还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这说明在数字时代的大环境下纸本图书借阅量逐年快速下降,即使放宽了借阅权限,也没有起到显著的效果。当然,政策宣传推广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作用,因而有时滞效应。此外,图书馆还延长了开馆时间,借阅处工作时间从原来的7小时/天延长到了9小时/天。

无限借阅制是西方高校图书馆的主流借阅模式[5]。这种借阅模式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理念,也必将是我国大学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借阅模式在我国大学图书馆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制度还有待完善。笔者在读者借阅工作中发现,放宽借阅权限后出现最多的情况是读者借书较多就忘记还书时间,忘记借了什么書,甚至导致丢失。针对这种情况,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提醒读者。因此,图书馆在实践中必须制定一套详尽而周密的制度,以保障和支撑该借阅模式的有序运转,如同步制定文献预约制度、催还制度等。目前,西大馆还没有实施文献催还制度。图书馆必须尽快建立与读者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可利用电子邮箱、短信、移动图书馆APP以及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与读者进行沟通,以保证读者能及时收到图书到期、图书过期提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达到提高图书流通率的目的。

此外,图书馆还可以采取优化借阅环境,做好参考咨询服务,入馆前教育,开展校区间图书通借通还服务以及读者决策采购等一系列措施,本着“一切从读者出发”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努力提高师生的满意度,从而提高纸本图书的流通率。

4.2 根据读者阅读倾向开展阅读引导工作

通过对近6年来的借阅数据统计分析,笔者发现读者阅读取向在逐年变化,倾向于借阅娱乐休闲类的书籍,而对经典书籍及专业书籍等深度阅读缺乏兴趣。针对大学生这种不良的阅读倾向,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引导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正确阅读[6]。

具体引导措施包括:①图书馆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导读能力。②图书馆必须创新服务理念,开拓导读途径。比如:图书馆可以积极开展各种讲座、读书会、书评书展、摄影作品展、书法绘画展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图书馆还可以和学生社团合作,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读书征文大赛及好书推荐等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达到对大学生的阅读进行正确引导的目的。图书馆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导读服务,比如可以通过电子邮箱、校内BBS、移动图书馆APP、QQ及微信等平台进行图书推荐及阅读引导服务。图书馆还可以搭建网上阅读交流平台,让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分享阅读体会及心得,充分发挥网络的导读作用,从而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深阅读的兴趣。③开展个性化导读服务。为了做好阅读引导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应充分调研,深入分析读者的心理需求,对读者的阅读习惯及阅读偏好进行跟踪和记录,根据读者的阅读倾向对其进行分类,针对各类读者群进行个性化导读服务。

参考文献:

[1] 袁红志.从图书流通数据透视馆藏结构及读者阅读倾向:以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2):170-173.

[2] 贾丽萍.高校图书馆纸本图书流通状况分析及发展策略:以辽宁大学为例[J].图书情报导刊,2016(9):43-45.

[3] 陆艳.基于流通数据的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量统计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10):56-58.

[4] 雷震.《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前后之比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2):14-19.

[5] 张雅琴.由西方高校图书馆无限借阅制引发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2(5):37-40.

[6] 李爱军,李爱萍.图书流通量统计分析与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对策:基于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实证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5):79-83.

作者:杨世玲 李笔浪

上一篇:农办金融扶贫工作总结下一篇:记者个人工作总结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