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品设计地域文化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当今科技、经济、文化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不断出现,产品批量化生产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类产品被简单化、工业化、统一化。许多文化衍生品缺少地域特色,失去文化个性,为了应对这一现象,在党和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如何在文化工业产品上体现出地域个性,使产品更有辨识度,这是全体相关研究者需要突破的重要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特色产品设计地域文化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特色产品设计地域文化论文 篇1:

浅析民族特色地域文化在电子消费产品设计中的语意表达

>摘要:

民族特色地域文化元素已经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且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类产品设计中,可以说,民族特色地域文化元素的应用已逐渐成为当下设计的一个新趋势,本文就以广西地域特色的“绣球”为个例元素,将它与当下流行的电子消费产品融合进行探讨与分析,以“绣球”特色要素“语意”的表达为依托,从而进行更具特色且富有人性化的消费产品。为繁忙的都市生活提供生活情趣的同时,也呼吁设计师们能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结合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设计出别具一格的精品。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即设计是为了人的设计,一切设计都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生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类文化逐渐融合,一些地域性、民族性特有的文化特征也在逐渐相互融合,这样以来,不仅让产品本身没有了特性,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文化观念、民族特色文化元素等也在逐渐的被忽略。经济发展引得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又无形中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生活情趣也渐渐地提出了新的需求,如若将生活中所涉及使用各类产品根据该地域的特色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打造出具有该民族地域特色艺术风格的生活消费品,这样既能满足生活需要,又能在生活的点滴中散发地域特色文化气息,点缀繁忙的都市生活的同时,又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然而,新的时代又要求它即活力张扬又能够满足当今信息社会的要求,自2008奥运会衍生的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各类设计之后,“中国风”“新中式”“中国主义”等设计思潮大量涌现,使得中国元素在设计上的应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信息化的时代思潮下,在电子消费产品中融入地域特色文化逐渐成为了当今设计的一种流行趋势。这样,电子消费产品既能汲取传统造物思想的智慧,又饱含特定地区特色地域文化,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地域特色的设计风格。

一、地域文化与电子消费产品的完美结合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我们纵向去追寻,还是横向去拓展,其内在的精华、涵养等都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不同的地区的人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所滋生出来的思想、生活习惯、文化氛围也有很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伴随着历史的演变,就形成了各个地域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面对全球经济、知识一体化的当今时代,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都逐渐的被融合,特有文化也在逐渐互相抵消,产品设计越来越趋于国际大同化,这不仅让产品本身没有了特性,更重要的是在逐渐忽略了传统的产品本身应具有的民族性及文化观念。随着社会意识的发展,人们民族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开始掘起维护并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在发展和实践中把这种文化赋予到生活中所触及到的各个方面去。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南部,境内聚居着11个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之间小聚居,大杂居等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各种风俗习惯互相影响,形成了广西地域特色鲜明且具有自身特征的文化。广西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生存意识、生活态度、宗教信仰、情感依托等,长久以来所形成的特色文化元素也是独特的。例如广西绣球、铜鼓、花山壁画等都是广西特色的民族元素,且在时代的积淀下,内在的涵养及寓意变得更加分明。电子消费产品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他轻巧便携又功能奇特,成为时下大众休闲生活消费的主流。在不断提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的今天,电子消费产品的设计已经逐渐的注重产品内在的语意、情感表达,希望人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某种精神上的寄托或内在散发的涵义所在。如果能够将这些特色的民族元素融入数字化的电子消费产品中根据该地域的特色文化,打造出具有该民族地域特色艺术风格的生活消费品,这样既能满足数字化的需要,又能在娱乐的消遣中散发地域特色文化气息,点缀繁忙的都市生活的同时,又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

二、民族特色地域文化中的语意表达因素

不同的地域文化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容与特色风格。无论是从从其表面内容还是其内在的精神意蕴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以运用的素材。我们即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提炼出来进行再设计,又可以从其所表达的精神内涵里衍生出与其语意关联的各类设计。以广西绣球为例,绣球一般由彩绣做成,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在古代,当姑娘婚嫁之时,就预定于某一天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如今,绣球已经成为了大众化的吉祥物,并不断被传承。与此同时,数字化电子消费产品的出现弥补了传统产品生产成本、生产难度等诸多因素的不足,使得各类产品的外观造型越来越多样化,其所传达出来的语意特征也更是丰富多彩。亲密的、高兴地、幽默的、浪漫的。这种交互与传达感情色彩的“产品语意”正逐渐成为数字化时代产品设计的又一特征。

(一)基于形态的语意表达

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去看,无论是汽车、飞机等大型事物还是小到茶杯、手机等,他们在本质上都在不断对人类生存的本质进行体现。电子消费产品的设计不仅是一种外观的创新,同时也是一种情境的传递与表达。例如青岛五四广场著名雕塑“五月的风”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实例,它通过形态去模拟风的不断盘旋上升,给我们一种上升的力感的同时,更让我们体会到了风的力度在不断的扩大,这样,就暗喻了五四运动的蓬勃发展与壮大,给我们积极向上的力量。加之把它矗立在临海的五四广场,伴随着海浪的澎湃激荡就更加将其形态及寓意发挥的淋漓尽致。那么我们这里用广西绣球的形态作为最基本的元素,通过对其进行挤压、切割、变形等手法,这样圆形、扁形、半球形各种各样的形态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再加上绣球特有的色彩,将形态与色彩融入到例如MP3音乐播放器、CD播放器、可移动磁盘等电子消费产品中去,即可以作为电子吉祥物品,又可以作为情侣专属的现代化信物。这样不仅在形式上对电子产品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心里形成了良好的隐喻。

(下接第23页)

(上接第52页)

(二)基于使用方式的语意表达

数字化的电子消费产品功能日益复杂,操作界面也时常能令人眼花缭乱,如果将其使用界面以语意表达的方式加以形象化,便可暗示操作,唤醒人们的记忆,从而实现设计目标。曾经有一款烤面包机的设计就采用了打印机的工作原理,人们将面包放入上面的部分,经过几分钟的“打印过程”,烤好面包片便被送了出来,附加在上面的巧克力、果酱、炼奶等也能变成你想说的话附在面包片上。这样人们在吃面包的同时,又同时体会到自身的情感所在,拉近了人与人的交流。众所周知,绣球最初是用来“抛”的,捡到的人便幸福平安。我们这里不妨将绣球这一抛的理念运用到一些电子消费品中去,人们可以通过对产品进行“抛”“悬挂荡漾”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使用目的。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使用者便能有意无意的体验到了有形与无形的设计语意表达。

(三)基于传统特色文化的语意表达

赋予电子消费产品一些传统特色地域文化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引导及对文化的一种延续。在电子消费产品中对一些特色元素与形态进行保留,不仅是一种装饰风格,更是一种文脉的传承表达。有人将取暖器的造型做成了传统的“蒸笼”形态,人们在取暖的同时,所散发出来的温暖感觉又很好的传承了传统的“蒸笼”文化,这边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结合。在我们的数字化产品中也可将绣球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无论从其象征内涵还是人文情怀上来说,都是一种传承。人们在与产品交互的同时又发扬了广西特色的绣球文化。

三、结束语

在提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的今天,产品不仅应具有使用功能,更要尤其特定的人文情怀及审美涵养功能。因此,将产品语意学与传统地域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人的心理、生理、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进行重构与组合,创造出更加亲切更加贴近生活的产品,让人们从产品中感受到关注、感受到传统、感受到人文情怀。设计师们应该更加关注生活、结合不同的地域文化,设计出别具一格的精品,发扬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的同时,以自己独特地见解去拓展各类产品创新设计的源泉。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宇辉.包豪斯与中国设计艺术的关系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凌浩.产品语意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潘鲁生.民艺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

[4]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冯亚竹

特色产品设计地域文化论文 篇2:

地域特色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视觉转化和运用

摘 要:在当今科技、经济、文化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不断出现,产品批量化生产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类产品被简单化、工业化、统一化。许多文化衍生品缺少地域特色,失去文化个性,为了应对这一现象,在党和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如何在文化工业产品上体现出地域个性,使产品更有辨识度,这是全体相关研究者需要突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地域特色文化;文化衍生品;文创产业;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美术学院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地域特色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视觉转化与运用”(201910523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流水线生产出的工业产品在市面上越发占主导地位,导致各类文化衍品过于一致,失去了文化地域的特点和特色。如何更好地利用文化衍生品的文化传播媒介功能,通过一系列与文化结合而制造的产品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需要社会各界多加思考与关注。

一、地域特色文化衍生品的概念与产生

地域特色文化衍生品基于地域特色文化,具有文化传播功能、媒介功能,以产品或者其他设计形式出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需求日渐增加,通过地域特色文化衍生品在大众中的流通,既传播了文化本身,创造了文化价值,又产生了经济效益,推动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地域特色文化衍生品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下,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而不是仅仅作为产品。为了满足大众不断提高的精神以及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发展,地域特色文化衍生品的发展条件得以实现。

二、当前国内地域特色文化衍生品的市场环境

(一)地域特色文化衍生品市场的前景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也在稳步上升,为各个行业都带来了新的发展可能。对于旅游产业而言,近年来旅游人次同比增长有了大幅度提升。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长,旅游产业所带来的消费也随之大幅提升。物质生活的富足使得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使得文创行业有了现实需求,也为近年来文创产品的市场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二)业界现状

作为如今发展迅速的产业,文创产业在短时间内适应并占有了一定的文化产业市场。据国家统计局10月份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4.8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168亿元。文创产业总体一片向好。

但是在如今的文创产业里,文化创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优劣悬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地域辽阔的国家,各地域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尽管在相距几千公里的两个不同地域,也极大可能出现一模一样的文创产品,凸显了文创产品的一大问题——销量高但门槛低、质量低。然而文创产品讲究的是“文化”“创意”,这样缺乏特色,千篇一律的产品却占有了文创产品很大一部分的市场。

三、现有地域特色文化衍生品的不足

(一)缺乏文化价值的贴画式设计

在各类销售平台上,地域特色文化衍生品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多,例如品类繁多的故宫博物馆、敦煌文创等,这些品牌在坚持以IP为核心价值,不断有新的产品种类出现。但大部分现有的地域特色文化衍生品,不计效果,只为实现销售目的的贴画式设计却占了很大比例。商家只用简陋的贴画就进行文化传播,忽视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等文化衍生品最核心的因素。

(二)手工艺品类的低端与不精致化泛滥

传统工艺作为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手工艺品类中需要多加考虑。手工艺品在当今工业4.0的大环境下,是较为特殊的存在,传统工艺在当代亟需创新,避免大量工艺品同质化,是打动大众的一个重要条件。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存在急功求利的现象。低端化、不精致化的产品成为了产品标签。为了更好地增加传统工艺的价值,需要生产者加强对古今技术的吸收及创新能力。

四、改善现有地域特色文化衍生品不足的方式

(一)产品价值

通过设计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产品,结合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不断创造出优质的文创产品,以达到传播特色文化的目的:一是以不同产品的形式,以旅游者的所见所闻进行设计,唤起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地域回忆、感受等,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解该地域的独特文化;二是唤起异乡人的思乡情怀,关注身在异乡的年轻人对家乡思念的情感,紧扣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推出特色主题文创,将本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二)设计思路

据相关调研分析,当代消费者对生活日用品的选择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注重内容的个性化表现,文创产品设计以此为切入点,关注当下最受消费者喜爱的设计元素和文化内容。

(三)人群细分

把消费群体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本土人与异乡人。根据不同的人群,产品会带给他们不同的体验,本地人将通过产品唤醒“家”的感受;外地人则通过产品了解地域,感受新设计,产生情感关联。

五、基于地域特色文化的设计成果

(一)基于婺源地域特色文化设计的方案

婺源地处江西省,人们一提起它便会想到——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海、秋晒、传统徽派建筑。婺源的迷人之外在于,经过数千年的时光洗礼之后依旧保持着古朴的面貌。我们在这里以“婺源印象”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地域性文创物品创造。

在进行设计时,保留了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文化元素,例如油菜花、徽派建筑、木雕、彩虹桥等。提取其造型元素并结合波普艺术方式,使文化元素图像化,利用不断重复的方式置于物体之上。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仅保留了婺源原本的韵味,更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在传统的纹饰中增添新的设计元素、排版方式、配色方案以产生新的视觉效果。

这一系列的产品设计以日常用品为主:礼盒、笔记本、日历等,这类产品的使用率高,销量好。独特的设计使人们在使用產品的过程中既保留了“婺源”的原本感受,同时产生新的印象(如图1)。

(二)基于桂林地域特色文化设计的方案

广西桂林地处中国的南方,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独特的文化底蕴,少数民俗聚集。“桂林山水甲天下”奠定了桂林独有的韵味。选取桂林最著名的文化元素:桂林弹词、龙脊梯田、象鼻山、壮族独特的传统服饰等,把人们熟知的桂林传统文化元素结合现代设计,创造出独特的“梦回桂林”系列文创产品。

在设计过程中,提炼日月峰的外观线条,利用对比鲜明的色彩,创造出独特的日月峰形象,此外再结合一些其他地域元素,设计出独特的礼盒;结合抒情的文案,使离乡的青年,看到盒子便涌起思乡情意。最终使异乡青年喜欢“梦回桂林”系列文创产品,看到“梦回桂林”系列产品便可想到家乡。

此系列主要受众群体是外地青年以及国内外不同游客,结合“桂林十佳必去景点”之一的龙脊梯田,提炼其线条元素,进行拟人化的再创造。这样就给异乡游客(或者异乡青年)独特的视觉感受。在购买过程中,体会到全新的设计理念,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韵味。除了礼盒产品外,还有明信片、扇子、茶具等一系列生活用品。传统的地域性文创产品大多以装饰品为主,不具有使用功能,在旅游结束后也只有纪念意义。而我们这一系列产品则是把纪念意义与使用性相结合。无论是明信片、扇子、日历、茶具等,在图片设计上都将传统文化的造型元素与拟人化的想象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强烈的颜色对比,突出主题(如图2)。

(三)基于西藏地域特色文化设计的方案

在西藏的历史中,佛教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时期,西藏的管辖者为喇嘛,利用佛教来治理地区;到了现代,佛教文化已经成为西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多数西藏特色纪念品为鸡血腾、披肩或转经筒等物品。

此方案则另辟蹊径,选择用西藏传统的佛教文化与现代朋克艺术的结合,创作出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具有冲击力的特色文创产品。在图案的绘制上,多利用传统的西藏佛教画元素;在色彩的运用上,摆脱了传统佛教画鲜明艳丽的用色方法,转而利用黑色、金色、红色等充满现代感的颜色。

在文创产品的选择上,方案大胆创新,选择了滑板、喷漆桶等物体,这些产品的起源大多來自国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这一类充满创造力的物体。把传统的西藏纹样放置于充满现代感的物体身上,不仅使西藏的传统文化焕发年轻的活力,更是希望年轻人在接触新兴事物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图3)。

六、结语

文化衍生品在传承文化的前提下,应尝试多种形式的创新。趋合工业时代4.0,设计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为消费者提供增强与地域之间的互动性的产品,帮助消费者把地域的情感、气味、印象等抽象化事物转化为具象产品,拉近人与地域文化的距离。

参考文献:

[1]梁军.浅析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2012(9):124-125.

[2]张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浅探[J].大众文艺,2016(18):17-18.

[3]李昀蔚.论艺术衍生品的特征与价值[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9-104.

[4]吴冬弓.关于艺术衍生品的文化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98-101.

作者简介:江炜韬,湖北美术学院。

董惠惠,硕士,湖北美术学院助教。

作者:江炜韬 董惠惠

特色产品设计地域文化论文 篇3:

具有西蜀地域文化的特色产品设计研究

对成都及周边地区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深度挖掘各文化资源的设计元素,提出利用特色资源进行特色产品的系列化设计。通过分析特色资源与产品设计的关系,进一步阐明特色产品的开发对成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最后提出借力西蜀地域特色产品系列化设计,推动成都文化“走出去”的建议和对策。

绪论

2012年3月《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重点培育创意设计产业,并提出以成都为核心,把川西、川中、川南、川东北四个片区建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区。结合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大数据时代背景,成都文化“走出去”势必需要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的特色产品设计作为强有力的支持。

西蜀地域的文化资源分析

成都平原是西蜀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因此,本论文以成都市及周边(即成都近郊)为研究范围。

特色文化资源梳理

从设计的视角出发,进行文化资源的梳理。采用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的调查方法对成都及周边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分析后,认为成都及周边的特色文化资源由名人资源、古镇资源、山水资源、休闲资源组成:

1.名人资源

“自古文人多入蜀”,成都及周边地区的名人资源举不胜举。名人资源相当丰富:①历史名人。根据史料记载,因各种历史原因旅居成都的历史文人有: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吴道子、百居易、刘禺锡、元稹、李商隐、苏东坡、黄庭坚、陆游、范大成等;②典故传说名人。历史上,成都向来不缺乏典故传说,主要代表的人物有三国人物刘备、诸葛亮;治水功臣李冰父子;古蜀传说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等;③近代名人。近代尤其是抗战时期,更有大批文化名人,各界精英迁往成都,其中包括巴金等。

2.古镇(城)资源

作为老皇城旧址的成都市区,其人文资源众多,如红照壁(老皇城故事)、交子街(已改为均隆街)等。传统的节日和民俗习惯被保留,例如,洛带古镇有客家民俗特色的火龙节:当地客家人的传统习俗是过“水龙节”、“火龙节”,据说“火龙节”其舞龙烧龙的传统源自江西籍刘姓客家人,定居洛带之后,将这一传统引入了洛带及周边地区,至今刘姓家族仍聚居在洛带镇宝胜村,以扎龙舞龙为业,最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舞龙程式:接龙、祭祖、迎龙归巢、杀鸡出龙、舞龙点睛等。

3.山水资源

成都市及周边主要代表山体9座:西岭雪山、九峰山、青城山、天台山、老君山、丹景山、凤凰山、龙泉山、鹤鸣山等。山体特征各异,有高耸山峰、丘陵等;邛崃山脉、龙泉山脉连绵起伏;各山体接壤,具有连续性、群体性;成都市及周边主要水体有:府河、南河、沙河、江安河、清水河、东风渠、青白江、南河、金马河、羊马河、杨柳河等。各水体间融汇贯通,如府河和南河实则为都江堰引入的四条河中的一条走马河,流入成都形成府河和南河,府河进入成都市区后绕城北、东而流,南河绕城西、南而流在合江亭处汇合,后合称府南河,也称锦江。其中,府河和南河被誉为成都的母亲河;沙河被誉为成都的生命河。

4.休闲资源

成都及周边主要的休闲资源具有浓厚的历史内涵,其中的人文资源积淀丰厚,如川茶文化中又兼具典型地域特征的龙门阵文化、茶艺文化等。同时,这些休闲资源又传承了数千年的蜀文化精神。成都市及周边的主要休闲资源有:①“四川”。川菜、川酒、川茶、川戏;②“两蜀”。蜀锦、蜀绣;③传统民俗节日。火龙节、龙舟会、放水节等。

特色文化资源与产品设计的关系

在信息化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特色文化资源向特色产品的转化,是成都地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构建城市品牌形象的战略选择:

1.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是文化产业改革的内在要求

固有的文化产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当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正好符合这种改革的要求。通过设计手段促使特色文化资源焕发新的活力和能量,创造文化生产力发展条件,不断孵化特色产品,生产经济资本,成都地区创造更多的精神文化财富。

2.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是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当前,成都地区的丰富文化资源尚未充分整合和开发,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和具有特色文化资源的特色产品还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在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国际和国内尚处于弱势。如果加快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产品,进行有力的资源整体,形成文化产业链的联动状态,对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大有裨益的。

3.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是推动城市文化“走出去”的动力

推动成都文化“走出去”需要有很好的智力支持,特色产品的开发正是这种强有力的支持。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产品,是营造城市对外形象非常具有实效的举措,深刻体现出文化资源作为经济生产力的巨大创造性和活力。

西蜀地域文化特色产品系列化设计的类型

四大系列(名人系列、古镇系列、山水系列和休闲系列)中,各系列对应开发成套系列、组合系列、家族系列三个类型。

1.成套系列。特色产品的开发需要以套系的形式进行,以形成产品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如以蜀绣、蜀锦为元素设计餐具类产品时,需要用同一元素设计一整套的餐具,包括餐盘、碗碟、筷子等,而不是一个单件产品,如一个单独的碗碟或餐盘出现。并且,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在降低产品制造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的品质,让具有西蜀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产品有机会走入现代生活和国际视野。

2.组合系列。此类型主要是扩展特色产品的功能,增加其使用价值。设计产品时,可以考虑将产品各部分以模块形式组合,消费者够没产品后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将不同的构件组合成不同功能的产品。如利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设计果汁机等生活用品时,配以不同的组件(榨豆浆组件、研磨调料组件等),实现产品的不同

功能。

3.家族系列。以家族形式开发的特色产品极易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品牌效应。一旦挖掘出特色资源,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将其转化为视觉符号后,这种视觉符号就植根于同类产品中,形成统一的符号特点,并且在以后的跟新过程中也保留这种符号。如特色产品以一代、二代等不断推出,这样有利于产品的推广。

借力西蜀地域文化系列化特色产品,推动成都文化“走出去”的建议和对策

争取建立自主品牌并大力培养相关人才,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打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为“走出去”奠定基础;以国际赛事为向导、以项目合作为向导和以企业投资为向导的方向真正实现成都文化的“走

出去”。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0YJC760073);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4SB0091);

四川省各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项目(GY-14QN-12);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4R49);

四川省各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一般规划项目(项目编号:MJ14-14)

作者简介:王蓉(1981-),女,籍贯:四川成都,西华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产品效果图、家居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公开发表论文9篇,作品3件,主持校级项目1项、省厅级项目5项目、教育部项目1项。

作者:王蓉

上一篇:工作活动总结3篇下一篇:教师自我鉴定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