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2022-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近五年有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文献综述

摘要:对近五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的训练与作用以及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等进行梳理,归纳综合,以期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法。“朗读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不等于学习朗读,而是通过朗读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语言形式。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关于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收录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的各种各类相关文章有数百篇之多。本文选取近5年有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论文46篇,深入细读、归纳综合。研究者们对朗读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朗读教学的作用、意义,朗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和指导的方法、技巧,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等。这反映出教育者们对朗读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朗读教学训练方法及作用的研究

(一)对朗读训练、技巧指导的研究

有近一半的论文是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训练、指导和朗读能力的培养等。总体上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训练方法或朗读技巧指导的探讨主要涉及: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氛围,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投入感情并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朗读训练要有原则,要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情况,逐步提高;要授之以渔,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朗读不是没有主次之分,不是没有详略之分,而是要重点段落重点朗读。其中,比较深入的研究集中在学生兴趣的激发、朗读技巧的指导、组织形式等方面。

多篇文章都重视教师的范读。如《大阅读,小细节》(蒋芳,2011)中指出:“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好的范读不仅能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感染学生,更能使学生真切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还能潜移默化地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教师范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朗读的技巧,并且自己也要多读、多练。同时,教师范读不可以也无法取代学生自己的实践朗读。在课堂上,朗读的主角还是学生,教师应“该出声时就出声”,更多时候还是要倾听、欣赏学生的朗读。

《让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扎实而灵动》(何玉莲,2008)一文中指出,朗读要适时导悟,要彰显个性。“导悟”区别于一般的朗读技巧指导,它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一次次的点拨中,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深层把握和领会”,最终投入适合的感情,轻松自然地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于无痕之中教会学生朗读。“彰显个性”是反驳“整齐划一、不达标准死不休”的。不同的理解,读出的味儿自然不同,这一观点传达出了作者对每个学生的尊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张婷,2008)一文指出,“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的指导。”即意味着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指导原则和要求不能一成不变,这不仅适用于朗读指导和训练,对于朗读评价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而针对老师的具体指导,文中还提出:“选取指导的训练点要精;训练要求细致、精要;训练的过程都需精心设计。”一个“精”字,反映了教师对学生朗读指导的精心、细心和责任心。

(二)对朗读教学作用的研究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教学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方法,独具魅力,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综合这些论文,有的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谈朗读教学的作用,有的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朗读教学的作用,有的是从重要性的角度来看朗读教学的作用等。

研究者总体认为,朗读教学具有以下作用:(1)有助于正确识字。(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3)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深入理解课文。(5)可以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6)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感受、提高审美情趣。总的来说,研究者对于朗读教学的作用的总结是比较全面的,他们也提出了支撑这些观点的例证,即关于这些作用、效果的具体展示,这些基于结果层面的论述,更多的还呈现一种经验性的概括和总结。而对于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并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和说明,比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依据是什么等尚未涉及。

二、朗读教学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朗读教学高潮,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研究者们给予了关注,积极探讨了朗读教学的现状、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对策、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对于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总结认为:(1)朗读时间充足,但是缺乏指导,没有落到实处。“请同学们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样的话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时常听到,这样放任自流、漫无目的地朗读,学生的朗读水平真的会提高吗?当然不能。(2)朗读情境设计华美,但缺少参与。随着多媒体走进课堂,语文课堂也变得“花枝招展”了,音乐、图画等多种手段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多媒体课件成为了语文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观众,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慢慢地失去自读的兴趣。(3)朗读形式花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这边读来那边接,你读,他读,大家读,表演读……丰富的形式是为了激发朗读兴趣,弄得不好却也会走向预设结果的反面。(4)朗读评价很及时,但针对性不够:“你读得真棒!”“你真了不起!”这样的朗读评价太笼统、不真实,没有针对性,学生听多了,一方面会不珍惜这种“好评”,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使学生洋洋自得,不知自己的“真面目”。(5)朗读目的不明确,只重视朗读课文的重复次数,随意性大,有为了读而读的嫌疑。(6)教师好高骛远,认为学生朗读效率不高,期望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等等。以上是目前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朗读教学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1)“读”和“导”相结合,充分地朗读。教师的指导、引导,既有技巧的指导,也有情感的引导。与学生读的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教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怎么坐、书怎么拿、书该怎么读等,都要养成良好习惯。否则,就积习难改了。(3)“读”和“思”相结合,丰富、深化朗读。“任何一篇课文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而不要流于形式,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热闹。”可见,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更是感情朗读的前提。(4)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实行多样化的朗读,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5)将“读”和“评”结合起来,提升朗读水平。学生读,学生评;学生读,老师评;老师读,学生评;评价多元、多维,“读”“评”结合,知道哪里好,哪里需要改进,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6)接受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发掘学生的朗读潜能等,这些对策的提出,对改进朗读教学具有有益的作用。

三、评述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众多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1.对朗读与朗读教学的界定不够清楚

在多数论述中,题目虽是朗读教学,实际上内容则只是谈朗读的训练、指导,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朗读教学,显得逻辑不够严谨,从某种程度上暴露了认识上的不足。

(1)对朗读与朗读教学的区别认识不足。(2)对朗读学中的朗读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的区别认识不足。朗读学中的朗读,书面语言只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书面语言既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同时又是认识和学习的对象。这是两类朗读的本质区别。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朗读水平,而是通过朗读去感受、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以提高语言能力。

2.研究内容分布不均匀

多集中在朗读教学的作用、重要性以及朗读训练的指导上。而对于朗读教学的真正目的和实施,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和不足,朗读教学中的朗读不乏有走过场、走形式的嫌疑,或只是对朗读技巧的生硬灌输,而没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思想,从而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朗读中去。朗读教学虽然需要指导学生朗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朗读的方式或手段来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

总之,朗读教学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本质、目的、特点与规律。对于现存的问题,应切实找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还朗读教学以健康,让朗读教学不再有病态。同时,这些问题也可形成一些新的研究课题,比如,从阅读教学的本质看朗读,朗读就具有了目的性,指导就有了针对性;“读”放异彩,可探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读的不同作用;“读多读少,谁决定”,可从不同课型对读的不同要求,来探讨不同的课的不同读法,何时朗读、何时默读、何时诵读等。这些关于朗读教学的问题,笔者认为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洁.朗读与朗读教学辨析.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1).

[2]蒋芳.大阅读,小细节.新课程:下旬,2011(7).

[3]何玉莲.让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扎实而灵动.中小学教学研究:学科教学版,2008(8).

[4]张婷.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读与写,2008(1).

[5]毛明月,王玲玲.新课改视阈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电力教育:教学改革广角版,2010(30).

[6]洪镇涛.以读为主: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及策略.河南教育,2008(1).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作者:程晓红

第2篇:五年一贯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全科教育是完善农村小学教师补充机制的有效尝试,是深化农村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创新之举。农村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而其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教师教育如何能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研究从农村小学师资所面临的现状出发,结合“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对全科教育理念下农村小学师资的培养进行课程设置探析,以期在农村小学师资培养模式上有所突破。

关键词:全科教育;五年一贯制;教师队伍;小学师资;师资培养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开展,以及全科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全科型小学教师将成为教师教育的一大趋势。所谓全科型小学教师,指的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尚的师德修养,具备全面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的教学工作的教师。①全科教育是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改革形式,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学现状——小规模教学点、小班化教学和教师包班教学等大背景下产生的,培养全科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当前所面临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全科型教师是当前农村小学师资的基本需求

(一)我国农村小学师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师资问题,其主要问题表现为:

1.人才流失严重

据报告,我国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失严重,《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指出中西部村小教师现状是“学校的教师严重不足,进不去、留不住问题突出。”对艰苦地区学校的抽样调查表明,38.7%的校长反映近3年中有教师流失情况,其中,74.6%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骨干教师,92.5%的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很多农村小学只有聘请不符合教师资格要求的代课教师。②

2.师资结构不合理

《中国教育报》报到:“农村教师老龄化程度已经非常高,结构性缺编严重,已成为许多农村校长最发愁的问题。”“音、体、美、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专任教师非常紧缺,农村师资状况堪忧。”③我们在重庆巫溪县的调查也发现,现有的农村小学教师编制不足,年龄结构偏大,专业结构不合理,艺体教师严重缺乏;班级规模小,基本上是一师一班,教学质量普遍不高,素质教育推进较难。

3.师资质量堪忧

调查统计表明,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基本达标,但教师实际素质、教学水平、专业知识未能达标的现象还很严重。据潼南县教科所的保守估计,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师不到30%,有40%的教师只知一些新课改的术语,无法实践新课程理念,有30%既不知新理念也不会实践新课改。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在教师流动上绝大多数都是素质好的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这在数量和质量上加重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本已存在的问题。

(二)全科型教师是解决农村小学师资结构问题的重要途径

要解决农村师资结构性问题,需要重新审视我们以前的教师培养体系和教师人才标准。根据国际国内教育改革情况,以及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现实问题,在农村小学师资配备全科型教师应该是更能适应我国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解决农村小学教育师资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推动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④。

所谓全科型教师,周德义对此做了以下界定:全科型教师是由专门的、有相应教育资质的教育机构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⑤。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所谓的全科型教师就是能全科型教师就是指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小学教师。⑥也即是说全科型教师就是小学的什么科目都拿得起,什么都能教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小学教师。

(三)全科型教师培养是《小学教师标准(试行)》的内在要求

针对小学师资所面临的问题,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教师标准(试行)》,文件中强调小学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是“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提出了十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能力要求。⑦这些素质要求,都表明小学教师不是某一门课程的专业人员,而应该是具备多方面知识与才能的“通才”,具体来说,就是除了能胜任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主要学科的教学外,同时还要能在小学开展体育、艺术以及活动指导等教育教学工作,以及能结合工作所在地特点,挖掘多种教育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能力。特别是当前西部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更应该符合上述工作要求。

二、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有利于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

所谓的五年一贯制,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达到录取成绩后,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简称“高职院校”)学习,进行一贯制的培养。学业期满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此学历为国家承认的全日制大专学历。该学制多采用2+2+1、3+2、2+3等模式。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的是专科程度的小学教师。

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是在适应国家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师范专科教育实施的师范教育改革措施之一。作为三级师范制下的中等师范学校,招收的是初中優秀毕业生,采用不分专业、不分学科的全科型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宽阔的知识面,扎实的教师基本功,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师资培养上为国家小学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小学教师,也在几十年的办学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优秀的小学教师培养经验。但随着国家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迈入大众教育,但在师范教育上并没有采用全科教育的培养模式,而是采用分科培养的模式在开展,在师范院校中仍然以“XX(学科)教育专业”的模式培养小学教师,这必然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是分科型教师,不能胜任小学的全科教育要求。

作为五年一贯制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非常符合“低龄培养、全科培养、定向培养、专门培养”的教师培养规律。⑧初中毕业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适应能力强,从以前的三级师范来看,初中毕业生经过师范教育后,完全能胜任小学教育,又由于在学生职业理想形成的年龄阶段就开始接触和了解教师职业,对稳定职业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5年一贯制的培养,从培养时间上完全能做到“重师德、宽知识、强技能”的培养目标。因此,这种培养模式完全能满足农村小学教师“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要求。

其实,对于农村小学对教师的要求,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留得住”,在实践中发现,专科毕业的学生在农村小学的稳定率的相对于本科毕业生的稳定率要高,所以很多区县在农村小学教师招聘中还是比较倾向于专科。比如在重庆市2016年特岗教师招聘中,60%以上的岗位接受专科毕业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年一贯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更适合农村教育实际。

三、五年一贯制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既然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农村全科小学教师,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依据全科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和落实《小学教师标准》提出的“四大基本理念,十三个基本素质”,在课程设置中体现“综合性、全科性、实践性”。

(一)课程总体目标设置

课程总体目标设置:培养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扎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主要面向农村地区培养小学全科型教师。

(二)课程指导思想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围绕“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其课程设置总体指导思想为“提升思政教育,夯实文化课教学,整合艺体课程,强化教育理论课程,加强专业技能课以及实作实训教学”,具体体现为:学制五年,其中实习期为一年,见习期2-3周,实作实训试教期为7-8周,分散到7-8期完成,思政师德课程分散每期进行,基础文化课集中在1-5期基本完成,教育理论课程在6—8期开展,专业技能课在第1—6期主要开展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教学,7-8期集中开展专业技能教学与训练。

(三)课程结构设置

课程结构设置包含:思政师德课、通识教育课、文化教育课、艺体综合课、教师教育课、教育实践课六大板块,在课程性质上以“必修课+必选课+任选课”的方式开展。

1.思政师德课程

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强调“师德为先,学生为主”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理想,真正做到“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因此,在教师培养课程中必须加强未来的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在课程设置中,除了按照中组部要求开齐“两课”课程外,还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课程、师德修养课程。含政治、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含教育政策法规)、师德修养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这类课程以必修课为主。

2.通识教育课程

作为一位小学全科教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⑨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就包括历史(含古代、近代及世界史)、地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科学(生物、物理、化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这类课程以必修课为主。

3.文化教育课程

作为全科教师,必须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要求,掌握多学科知识及其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⑩具体说来就主要是指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及体系,在课程上就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含普通话)、现代文学(含文学欣赏)、写作、文学概论、代数、数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英语语音、英语阅读、英语语法、英语听说。这里课程以必修课和选修课配合的方式开展。

4.艺体综合课程

作为农村全科型教师,对学生开展艺体类教育是非常符合现实国情的,即使是在当前分科型教师配置上,很多农村小学都没有专门配备艺体老师。因此,在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中,必须要开设艺体类课程,含体育、音乐、美术三大类。这类课程在必修课中开设基本知识课程外,通过学生必选1门,任选2门的方式开展。

5.教师教育课程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教育科研的组织与实施是必备的理论知识。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应开设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班队活动指导等课程。这类课程以必修的形式开展。

同时,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在师资培养中必须要强化学生教育技能的培训,主要开设说话课、写字课、课堂教学技能课、简笔画、学科教学法等课程。其中说话课、写字课除了通過开设基本理论课外,还要求每天固定时间和地点,在教师监督下训练。

6.教育实践课

第一学年主要开展军事训练2周;第二——三学年到小学见习观摩2—4次,主要了解小学教育现状,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理想;第四学年集中观摩见习一个月,主要观摩小学课堂教学,开展试教活动,实习班级管理及组织班队活动,以了解和学习课堂教学的实施、班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五学年定岗实习。

总而言之,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为了提升我国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首先应注重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应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积极探索新的教师培养与发展模式,从而使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师资水平均衡化,缩小差距,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郭飞君,刘春明,马永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培养的关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1):1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914/201001/81660.html.2008-12/2016-5.

[3]易鑫.《农村校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何以为继》[N].中国教育报,2013.12 -11:(9).

[4]陶青,卢俊勇.《免费定向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14.11 26卷第6期.

[5]周德义等《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9):55.

[6]徐雁.《全科型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8):9.

[7][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教师标准(试行)》.[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6.html.2011-12/2016-5.

[8]史小力.《全科模式培养卓越农村小学教师尝试与思考——以萍乡学院为例》.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31卷第2期.

作者:熊应 张大鑫

第3篇: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全科型小学教师是指能够承担小学教育所有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研究”是对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一贯制教育使之成为合格的全科型小学教师的一项全新探索,其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围绕着这一问题,我们从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师;课程体系

文献标识码:A

全科型小学教师是指由具备相应资质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本文就全科型小学教师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专业化原则

所谓专业是指专门职业,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必须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训练并具备高水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我国学者也认为:应当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来调整我国目前教师教育的专业结构,要将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分开考虑;要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把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要适当延长学制;教育学科要改革,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的大势所趋,教师专业化需要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这是构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2、综合化原则

在全科型教师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如果按照常规思维来设计专科层次的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將各学科专业课程平铺开来,由于科目繁多,课时膨胀的问题将不可避免,不少人就曾以此质疑全科型教师培养计划的可行性!而以综合化思路进行课程设计,尽可能地整合各类课程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化原则是设置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的必然选择。通过课程的整合,不但能在形态上实现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的发展并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有利于减少课程的交叉重复,提高课程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的综合化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优化基础课程;二是加强不同类别、不同学科和各学科内部知识间的整合;三是利用活动类课程整合各种知识和技能。

3、针对性原则

面向农村小学教育培养的全科型教师应当能够满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具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愿意服务农村和为农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理想和胸怀,有适应农村艰苦生活环境和教学条件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还必须根据农村小学教师的实际及其教学特点开设适宜的课程,突出针对性原则。这方面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针对毕业生将来可能需要承担所有学科教学工作的特点,参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小学课程开设相应的学科课程,在内容上,以严谨性、基础性和系统性为标准进行精选而不强调学科的专业深度;二是针对学生主要服务农村小学教育的定向培养特点,在各课程内容中补充与农村生活和农村教育实际有关的教学素材;三是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四是加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4、均衡性原则

所有学校教育都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素质全面的“完整的人”,以往教师培养课程中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学科科学知识轻教育专业知识、重正式教学轻教育影响以及重课程的工具价值而轻视其文化价值等诸多问题。由于课程的失衡造成了学生素质的片面性。因此,课程设置的均衡性原则实质上是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发展理论和素质教育精神在课程上的具体体现。另外,均衡性还指新旧课程之问的平稳过渡,因为新课程的构建无疑是对原有教师培养课程的一次改革,势必对原有体系造成冲击,而历史经验表明,改革的成败,与新课程和原有课程体系能否顺利“对接”密切相关,因此,均衡性原则也是培养课程能否实现新旧交替和整体优化的有效保障。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基本原则的要求,通过对各类课程组合方式及主干课程的研究,我们初步确立了课程体系的主要框架。

1、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之间的组织、排列和配合形式。系统论认为:结构决定着系统功能的性质和大小,因此,课程结构事关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原有的小学教师培养课程结构存在诸多严重不合理之处,以教育专业课程为例,不仅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过小,门类和层次不完善,而且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时代气息,加之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师知识的广度、专业适应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和“规定”,因而教师培养课程结构急需进行调整。我们认为,新的课程结构要敢于突破原有课程结构的局限,以适应教师专业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为目标,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学习规律,适当划分各类课程的比例,增补新的专业知识并大力进行课程的整合,使各类课程都能在提高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优势,使课程体系能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和现实条件下取得最佳效益。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第一,加大教育专业课程的比重。发达国家如英、德、法、美等都达到了总课时的20%~35%。而在我国原有的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一贯制大专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程(含教育实习)仅占总课时的16%。根据上述情况,对于教育专业课程,一是可适当增加其课时比重,使之占总课时的比例上升到30%以上;二是逐步完善其层次和门类,根据培养目标,科学配置各门课程的内容和课时。三是要特别加强教育实践课程,除适当增加课时量外,还要丰富其层次和形式。对于普通基础课程,要进行适当调整与整合。一方面要从整体上调减总课时的比重,使之下降至占总课时的70%以内;另一方面要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解决教学任务繁重和课时有限的矛盾,通过精选和整合教学内容,减少繁冗重复,提高效率。

第二,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上,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扩大自选课程的范围和种类。原有的五年制专科程度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中,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在1:10~1:13之间,选修课占总课时的比例均不到8%,如果除去其中大量的必选课,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比重相当低,而一般高师教育中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学分比例均在1:4左右。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中对必、选修课的结构拟作出如下安排。

一是在整体上增大选修课程比例,使之从目前占总课时的不足8%上升至10%以上。

二是根据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个人能力倾向确定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两大选修(限选)方向供学生选择,在各专业方向上设置多门主干课程培养学生形成专长,并在教育实践课程特别是教育实习中帮助学生发挥其特殊能力和才干。

三是可以将选修课程与学校课程、研究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开发,以突出学校的培养特色。

第三,在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关系上,承袭重视理论性课程的传统,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建设。我国由于历史和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教师培养课程中一直存在着理论课程设置比例过大而实践课程比较薄弱的问题,造成学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所学与所用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中等师范教育虽然较为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但这种训练与实践性课程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的宗旨相比,仍存在不小的距离。因此,要加强实践性课程,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联系实际和如何学以致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较好的专业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专业思想。同时,强化实践性课程还有助于改善当前理论性课程空洞教条、脱离实际和效率低下的积弊,提升其操作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具体来说,对这两类课程设计思路是:

一是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使之占总课时的比例由原来的不足15%左右提高到20%以上。在课程形式上,可更加灵活多样,可采取教育实习、模拟实习、教育观察、教育研究和管理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实践,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走访等各种形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还可采取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方式,多方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

二是延续重视理论性课程的传统,进一步完善理论性课程。调整两者在课程整体中的比重,是为了纠正以往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较弱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偏低的倾向。因此要延续重视理论性课程的传统,加大对理论性课程的改革力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和问题解决取向,使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相互配合,实现课程的均衡与协调。

第四,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上,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形成开放的课程体系。隐性课程,是指“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作为“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它们在学校课程中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但又经常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其作用的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物质环境、规章制度及学校文化等,在方式上具有潜在性与间接性、广泛性与开放性、无意性与渗透性、体悟性与深刻性以及非预期性等特点。与隐性课程相对的是显性课程,它则以正式课程的形式对学生的素质养成发挥着直接、外显和明显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理所当然地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其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也能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它能在人各方面素质的养成过程中产生持久、深刻、复杂和强大的教育力量,并尤其“擅长”在人的情感、态度、信念和价值观领域发挥影响,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得到“文化心理层”某些内容的改变,并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结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乃至行为方式,使之发生改变——而这些领域恰恰是显性课程的影响力较为薄弱,难以施展其“拳腳”之处。因此,在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中,在优化显性课程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和加强隐性课程开发,使之与显性课程在培养人才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具体地可对这两类课程作如下安排。

一是注意发挥隐性课程在专业情意和师德建设方面的独特功能。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和组织隐性课程的各种“载体形态”,其中特别要以团结和谐、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等精神为核心建设学校文化;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需要、兴趣和个性发展,通过加大各类教育活动中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和体验的程度来引导、陶冶和磨炼学生的专业情意。如在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问题上,可通过挖掘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借助农村教育考察活动、志愿者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思想教育隐性课程,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献身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

二是发掘和利用学校隐性课程资源。每所学校都有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历史积淀,每所学校都浓缩了所在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每所学校都具有自身独特的课程资源,发掘和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建设学校文化,是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隐性课程的最佳途径。

三是通过利用教学示范发挥教师独特的“身教”作用。课堂教学不但是显性课程的主渠道,而且也是隐性课程的重要载体,授课教师良好的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而且还能让学生从中领悟和掌握教学的规律和艺术,甚至促使学生萌生对教师职业的崇敬、羡慕和追求。因此,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授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技艺,充分发挥其身教作用,成为先进教学思想、科学教学方法和高超教学艺术的示范者,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

除了上述四类课程以外,我们还要注意处理规定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关系。在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中,各校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一定比例的学校课程,这一则是因为高等学校本身具有课程设置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各校完全能够依据本校的特点、需要、办学经验、师资、条件和生源等实际情况灵活地开发适宜的学校课程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原有的培养课程中,学校课程仅占总课时的5%左右,这一比例在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中显然还需进一步加大,以使学校课程与规定课程相互协调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出色的作用。

综上所述,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各类课程结构可设置为下表(见表1)所示。

2、课程内容

在课程结构基本确定以后,需要继续思考通过哪些教学内容可以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要选择哪些“最有价值”的知识并将它们组织成适合本年龄阶段心智水平学生的学习内容。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设置的原则,可以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可分为科学文化课程、教学技能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见表2)。选修课由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发和开设,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强化能力、提高素养、发展个性。下面就必修课的内容进行说明。

(1)科学文化课程。这类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应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知识基础、较宽阔的专业视野、一定的人文修养和良好的道德水准,并能以此去影响受教育者,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具备今后从事小学全部科目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以及思维方式等。

在具体内容方面,首先要按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和全科型教师的要求开足普通高中和涉及小学全部科目基础专业知识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对有关知识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以拓展该知识集群的广度和深度,使所有学科课程在知识上达到高中及以上程度,部分学科接近专科毕业水平。这些课程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科学(含物理、化学、生物、地

理)、社会、英语、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其次,要开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完善认识世界的方法(包括知识建构方法)、夯实理论功底和提升理论素养的基础理论课程,如在政治课中可涉及哲学知识,在科学课中可以涉及普通逻辑学、科学方法和创造学等。

(2)教学技能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帮助学生形成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包括口语、书法、形体舞蹈、琴法、课件制作、小学实用美术等,是教师的基本功课程。教学技能是指教師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显然,在教学情境中,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展现,必定是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巧的整体性效应。教学技能是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都必须通过教学来实践和反映,关键是教师是否具备将这些理念付诸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力与技能。显然,师德高尚但不知道“怎么教”的教师是不合格教师。

(3)教师教育课程。这类课程是体现教师职业特点的专业知识,它们能够帮助教师根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和经验等科学地确定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它们在帮助教师运用适宜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也就是说,这类知识强化了教师的专业性。

具体内容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基础理论课程,它们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基本原理,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小学教育工作,主要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发展理论)、教育政策法规、中外教育史、德育论、课程论和教学论、教育社会学、学校卫生学、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二是教法理论课程。教学是教师专业工作的中心,教法理论课程主要帮助学生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一般教学方法问题,即各学科通用的教学设计、教学材料的准备、学业评价、学生辅导、小组教学、课堂管理等;另一方面是特殊教学方法问题,包括各学科教学基本原理、学科教学特点和常用教学方法,还特别要学习和掌握学科课程标准。

(4)教育实践课程。它们对于学生内化知识和形成教学能力十分重要。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观察、教育调查及参观、考察、模拟实习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坚持政府主导,利用政策扶植

课程的实施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倾斜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确保经费到位是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实施的重要基础。进入新世纪,我省就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有力地提高了小学教师教育的层次;2003年,由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教师工作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2005年,省政府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意见》,决定从完善教师教育体系结构、规范办学秩序、吸引优质生源、改革培养模式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采取相应政策与措施加强教师培养工作,并决定从2006年开始,按照“全科型”的要求,由省政府安排专门经费,在省内开始实施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这一系列的政府行为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实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具体的工作和措施还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注重调查研究。2005年3月,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及相关职能处室就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开展了联合调研。调查发现,在高校扩招和片面追求综合性大学化的背景下,优秀初中毕业生不愿意报考师范专业,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师范院校也将工作重心转向追求专业的综合性和学术性,小学教师培养工作遭遇从未有过的窘境。在农村小学任教的教师相当一部分是当年由民办转公办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但存在教师整体素质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而且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的现象十分突出。调查通过翔实的事实和数据获得了“到‘十一五’期末我省将要补充大量合格小学教师”的结论,并提出了“这些教师由谁来培养以及怎么培养”的问题。调研的开展使得政策的出台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各项措施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并落到实处。

第二,倾斜政策扶植。经过精心考虑,我省于2006年启动了“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由省财政设立专项基金,采取减免学费及生活费资助等优惠政策,吸引贫困地区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为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乡镇以下小学定向培养五年制专科学历全科型小学教师。计划的启动吸引了大批优秀生源报考小学教师专业。

第三,加强政策研究。全科型教师培养工作启动以后,由于专科层次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在我省乃至全国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新之举,以前从未遇到过的大量问题也出现在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等各个方面。为此,省教育厅负责教师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人牵头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组织各有关单位联合攻关,采取调查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教学实验等各种方法分析、论证全科型小学教师的专业内涵、课程内容与结构、培养方法和手段、培养机构及条件保障等,加强了政策的落实和后续政策的研究,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突破全科型教师培养的难点问题。

2、借助课题带动,实施行动研究

课题指教育科学课题研究,这里具体是指已经获准立项的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研究”,它是一项将先进理念和新的理论贯穿于高师小学教师培养改革的行动研究;而带动是指通过课题研究网罗和组织一大批相关单位有志于改革的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广大教师共同参与研究,使大家围绕同一问题、朝着同一目标、各自思考与自身工作领域相关的问题并大胆开展实践探索,从而集群地全方位地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其实质是群众性研究。

在对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时,借助课题带动的研究策略,研究内容被层层分解、落实到遍及全省十多个(所)教育行政、教师教育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教育行政、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这种工作方式的优越性体现在:对于研究工作而言,它能荟萃更多的有志和有识之士参与研究,分兵作战,各个击破,缩短研究周期,尽早获得成效;对于个人而言,亲身参与研究不仅能够提高对这一培养计划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通过教育改革实现个人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吸收更多的原来仅仅充当“操作手”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课程设计,有利于减少课程改革的阻力,保证计划取得预期的成效。

采取课题带动策略应当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广泛宣传、发动相关单位的人员参与课题研究,建立多级课题组织并分别确立各自的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将整体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予以落实。

二是加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问题研讨和成果交流,通过

组织课题研讨、阶段成果汇报和实地考察等活动交流信息,群策群力,相互促进,提速研究的进度和提高成果质量。

3、精心设计课程,注重教材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的宏观思路基本确定以后,课程设计就应提上议事日程。课程设计是指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课程標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它是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行为的中介物。特别针对当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教材还属于输入性教材,本土化程度较低的现状,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力图在课程设置、课标制定和教材建设上有所突破,这既是保证自身培养目标实现的措施,同时也以此作为对我国高师培养课程改革的贡献。

具体来说,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思考如何将体现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任务与当前知识增长的客观趋势及初中毕业起点五年一贯制培养计划所招收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将其转化为相应水平的学习材料。这一转化过程会受到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学生的基础、师资力量和办学经费等物质条件的制约,其中特别要研究的问题包括:社会发展与农村教育对课程设计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当前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对课程设计有哪些方面的客观需要?目前已有教材在适应培养目标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改革?等等。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对各学科课程目标及其进程作出相对合理的安排。另外,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它们与学科课程目标之间的相关性,确保课程内容成为实现目标的手段;其次要审查所选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可接受性,使之适应学生与教学的特点;最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对内容进行整合,使之能够同时满足多维度的培养要求,简约精当,具有高效性。

对于普通基础课教材,可以以新课程普通高中教材为蓝本进行改编,删减学科之间交叉重叠及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够密切的部分,而增补联系农村教育和农村生活实际的内容、与小学新教材密切相关的内容、适宜于开展活动教学的内容、学科教学法内容和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等。以语文教材为例,可以增加教师口语、书写和写作训练和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内容,补充有关农村生活和农村教育和与小学教材内容相关的课文,还可设计课本剧表演,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和组织书法、板报、书信、演讲等竞赛活动及其他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运用知识,经受锻炼,增长见识,提高学科专业能力。对于教育专业教材,同样也需大力整合,比如,可将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哲学和教育史、课程理论等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接受程度重新加以组编,形成一本新的《教育基础》教材。当前各国对课程理论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已展开,这些有益的经验无疑对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课程的设计和教材的编制都提供了极好的启示。

4、完善教学管理,落实课程计划

教学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教师,实施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对教师而言意味着要放弃原来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因此,教师的“习惯做法”可能成为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为了顺利实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当重点做好教师工作,加强和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

一是要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要特别完善其中的激励性制度,以引导和规范教师“忠实于”课程设计的思路和程序,推动课程实施的“精确取向”,确保课程实施符合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引导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研究认为,教师持参与的态度容易使教师将新课程改革当作自己的事情,从而避免对新课程计划的抵制。因此加强教师培训,尽可能使教师清楚地了解课程计划、要求及其产生的背景,并具备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引导教师参与到课程计划及教材的研制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改革的热情和发挥其才智。

三是加强对新课程的支持力度。学校应当及时研究和解决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实施课程计划所必需的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质支持,调整学校组织方式以适应课程实施的需要。比如,对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中重点强调的教育实践课程,学校应尽早作出安排,联系和建立足够的教育实习基地,提供学生实习、见习等实践课所需的物质和经费条件等,确保教育实践课程落实到位。

作者:周德义 薛剑刚 曾小玲 周赞梅

第4篇:小学发展五年规划

长岭中心校五年发展规划

(2003――2008)

一、规划的提出

长岭中心校现有小学教学班54个,小学生1105人,小学在编教职工142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进入WTO后,教育在体制、结构、培养模式、内容等诸多方面必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广大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也将更加趋于多样化,教育的市场化倾向将会加剧。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如果没有新的观念,新的思路,新的步伐,实现跨跃式发展,那么学校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可能在竞争中萎缩、淘汰。因此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学校的近期及未来发展进行科学的适度超前的规划是学校适应变革,迎接挑战,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学校高效、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务院批转的《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为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努力实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孩子在长岭教育领域里健康、快乐、成功!

三、培养目标:

宗 旨: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功!为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功的人生奠基!

具体目标:培养“三会三能”的优秀小学毕业生。“三会”:即会

学习,会创造,会生活。“三能”:即能较熟练掌握常用英语,能熟练

操作计算机,能学会一种技能。

四、主要工作设想:

(一) 学校规模

以质量求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品位,树立学校品牌,让社会满意、

让家长满意、让学生满意。

(二)学校管理

现代学校应当是个知识性、科学性、研究性和民主合作水平很高

的教育机构,应当有浓厚的民主气息和学术氛围。因此,学校现代化,

首先是管理现代化.1、随着政府职能的变化,办学的自主权不断扩大。管理者必须

从单一的政策文件执行者中转变,强化决策,筹划,协调,开拓职能。

2、必须走出“教育现代化等同于教育物质化手段技术化”的认

识误区,明确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确立“以人为本”的

管理理念,实现管理三个突破:

(1)强调团队合力,实现民主管理。

(2)重视自我发展,实现自动管理。

(3)注重过程调控,实现动态管理。

3、随着教育市场化倾向的加剧,学校的办学模式、发展定位不

仅仅是由学校或校长说了算。让社会和家长参与学校设计、管理将是

可能和必要的事。因此,要让学校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形成学校家

庭、社会合力,增强学校适应变革的能力。

4、增强管理的科技含量。

(三)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出现了令人惊异的新局面,不仅教育对象的

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而且教育的内容、手段都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

革,传统学科内容受到大量涌入的新知识门类的冲击和突破。教育领

域这些生气勃勃的新现象,意味着要适应这样的变化,我们的队伍必

须与之适应。否则,滞后的师资是无法胜任当前的育人重任。

总目标:着眼于学校长远规划,着眼于学生、教师发展需要,实

现师资队伍四个转变(职业型转为事业型,从“应试型”转为“育人”

型,从“单一型”转为“复合型”,从“经验型”转为“科研型”)创

建学习型组织,建设一支师德修养好,理论水平高,学科造诣深,业

务技能精的现代化师资队伍。

具体目标:

(1)、专任教师专科学历达标率为60%;本科学历达标率为

20%;中师学历达标率100%。

(2)、培养出市级学科带头人、区级名师6-10人,镇级名师

10-15人。

(3)、40周岁以下教师能用计算机制做课件。计算机水平达到

中级以上。

(4)、100%的专任教师会独立进行教学课题研究。

主要措施:

(1)、据学校教师现状及学校发展的远景目标。制订学校师训五年规划,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落实。

(2)、制度创新,注重激励,促进教师关注重视自身发展,实现队伍的“四个转变”。改革评价制度,出台注重全面评价,过程评

价,发展评价,自我评价的《长岭中心校教师考核制度》、《长岭中心

校学科教学质量评估方案》,《教师工作绩分制》、《教师月考核制度》、

《档案袋管理制度》等。

(3)、强化学习,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提高团队学历,创建学习型组织。

(4)、开展“学术研究”“师徒结对”“教学比武”等多种活动,

搭台子,铺路子。

(5)、保证经费,确保师训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育教学

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服务;

为学生健康,快乐成功的人生奠基。

1、 德育工作

(1)、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因

此,要在对传统的德育内容方法继承的基础上,加大德育类课程改革

的力度。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德育的新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使教

育真正实现从“适应生活”到“构建可能生活”的转变。

(2)、坚决杜绝德育活动“假、大、空”的现象,树立“德育

活动基于小”的基本宗旨。立足学生生活,加强德育实践和体验(每

年参加两次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德育活动特色。

(3)、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连接家长、学校、社区的德育网,形成教育合力,同时探讨网络条件德育的新问题、新方法。

(4)、在挖掘、利用社区资源的同时,增加学校资源的开放度,使学校成为社区的教育活动中心。发挥小环境对大环境的影响。

(5)、加强个案研究,开展个别化德育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2、 教学工作

(1)、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追求教学最优化,创一流质量,树学校品牌。

(2)、开发适合学校实际,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3)、评价的滞后与改革的困难是阻碍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瓶颈。学校将集中精力力破难关,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评价内容、方法、手段。在评价中,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从偏面的知识评价走向智能。情意结合的全面评价,从唯一的结果评价走向过程评价;从单一的教师评价走向教师、家长、学生多向评价;从单纯的考试评价走向多方法多角度评价。

(4)、以学生发展为本,弘扬个性,发展潜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特别在学科合作,教学个别化、研究性学习等方面有突破。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努力使各学科都有鲜明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争创学校的主流特色。

(5)、开展长短课的尝试实践,摸索适合学生实际学习需要的最佳课时配置方案。

3、 科研工作

(1)、制订和完善有关教科研工作制度,构建教科研网络,形成教科研工作的良性运转机制。争取有2项课题在省级立项,1项课题省级获奖。

(2)、进行教科研基本能力的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具备规范地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

(3)、以“学习型组织形成策略研究”为核心课题,探索学习型组织形成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

(4)、以“小学生学习评价改革”和“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改革”为主课题,开展各种相关子课题的研究。

(5)、创办长岭教育信息报,加强校内外沟通交流。

五、装备工作

1、 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创设有个性、有特色、有浓厚艺术气息的校园环境。

2、 高标准完成各类专用教室及教室的装配。

3、 3年内全镇80%以上的学校建成专用计算机教室。

长岭中心校

2003-8-9

第5篇: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Goujian huanlehexie jiaoyu wei xuesheng zhongshenfazhan fuze 灵班

构 建 欢 乐 和 谐 教 育

为 学 生 终 身 发 展 负 责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中的核心要素:“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厘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内涵,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并为教师生涯规划的制定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引导达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凝心聚力,规范管理,使师生、校园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定2013——2018年学校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以创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争做人民满意好教师为目标,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提升特色学校创建品味,促进实验小学内涵不断提升和发展。

二、工作思路

总体工作围绕“六个一”开展,即秉承一个思路——传承、创新;弘扬一种精神——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善做善成;追求一种境界——真、善、美;遵循一个原则——精简、节约、低调、高效;树立一个育人理念——健康、习惯、学业;执行一个工作标准——高、严、细、实。

三、发展愿景

我们的愿景就是把实验小学建设成豫西地区有特色的学校,经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彰显以学术素养、专业精神、行动能力、服务意识见长的学校特色,使学校逐步成为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使我们的教师成为有高尚的职业品质,有精湛的业务水平,有科学的创新精神,有崇高的精神追求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团队。使

0 。。。。。。。。。。。。文 化 立 校· 队 伍 强 校· 德 育 兴 校· 特 色 亮 校。。。。。。。。。。。。

Goujian huanlehexie jiaoyu wei xuesheng zhongshenfazhan fuze 灵班

构 建 欢 乐 和 谐 教 育

为 学 生 终 身 发 展 负 责

我们的学生成为在健康、习惯、学业三方面有长足发展的,文明、自信、活波、向上的阳光少年。

四、学校概况

灵宝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08年,位于灵宝市桃林街73号。学校占地10909平方米,建筑面积达 13120 平方米,拥有现代化微机室2个,网络中心1个,设有多功能多媒体教学厅2个, 61个班班通多媒体教室,建有校园局域网和闭路电视系统。学校现有图书56350册,各类功能室齐全,设施均达到省级一类标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学校现有6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00余名,在编教师19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79人,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7人,三门峡市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8人,灵宝市级骨干教师39人,先后有30多名教师获国家及省市级优质课奖励。

实验小学素以教师执教严谨、学生学习勤奋闻名遐迩。毕业的数万名学子中许多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其中不乏党政军和学术界要人、名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张羽、西安大学校长、西安市副市长陈怀孝、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长王仁著、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长王力行等少年时期都受教于本校。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从本校毕业的学生中又有赵绍睿、刘维平、樊欣、张玺、白桦等近百名同学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实验小学用“出经验、出人才”的办学承诺和教坛耕耘的丰硕成果做到了率先性、示范性、实验性,受到各级政府、社会人士和教育行家的瞩目和信赖。百年的风雨征程,百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今天特有的人文内涵,实小历经几代人的默默耕耘,莘莘学子桃李满园,被誉为“希望的摇篮”。

五、取得成效

《纲要》指出: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经过十余年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实验小学始终以创办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为目标,为学生终生发展为己任,以科学发展观和党

1 。。。。。。。。。。。。文 化 立 校· 队 伍 强 校· 德 育 兴 校· 特 色 亮 校。。。。。。。。。。。。

Goujian huanlehexie jiaoyu wei xuesheng zhongshenfazhan fuze 灵班

构 建 欢 乐 和 谐 教 育

为 学 生 终 身 发 展 负 责

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学校特色发展为前提,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以“健康 习惯 学业” 为抓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促进实验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不断强化实验小学的实验性、率先性、示范性,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一)初步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即以办学理念为统领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践行文化;确定了“文化立校、德育兴校、队伍强校、特色亮校”的发展战略;

(二)初步形成了“安全第

一、活动育人”的德育教育体系;

(三)初步明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任务、途径和方法;

(四)进行了高效课堂“312”课改工程;

(五)以大型活动为载体(如,庆六一特色学校成果展、进球体育节等),彰显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和办学成果;

(六)初步形成了“以教科研为龙头、阳光体育和第二课堂为亮点”的多元发展特色,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同行的尊重、上级的肯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独特的办学风格。

六、存在问题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以上成效的基础上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和深化学校文化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

(二)师生对学校发展愿景、师生成长的认同问题;

(三)育人理念(健康、习惯、学业)的具体支撑及抓手问题;

(四)消除管理零效益的相关问题;

(五)队伍建设中的有效、高效问题;

(六)凸显学校特色过程中核心优势的发展问题等。

七、发展目标

(一)深化和完善学校文化体系建设,达到师生高度认同,并逐步内化

2 。。。。。。。。。。。。文 化 立 校· 队 伍 强 校· 德 育 兴 校· 特 色 亮 校。。。。。。。。。。。。

Goujian huanlehexie jiaoyu wei xuesheng zhongshenfazhan fuze 灵班

构 建 欢 乐 和 谐 教 育 为 学 生 终 身 发 展 负 责 为师生的自觉行为;

(二)形成德育工作中养成教育生活化、常规活动课程化、学生管理自主化的工作体系;

(三)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形成高效课堂的研究、评估机制;

(五)形成核心优势的良性发展机制;

八、具体目标

(一)2013 ——2014学年度:

1、建构较为完善的特色学校文化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面经验材料,整理为《希望的摇篮》图书资料;

2、形成支撑第二课堂活动的十大类校本教材,为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社团化打下基础;

3、逐步形成高效课堂、教育科研的工作规范;

4、在教师群体中,以 《完善自己,做合格的实小教师》为主要内容,逐步形成积极向上、无私奉献、不断追求教育终极价值的良好氛围;

5、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生德育教育体系。

(二)2014——2015学年度:

1、深入研究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问题、途径及方法,并形成文字材料;

2、突破第二课堂、课外阅读、一班一品一特色活动中的瓶颈,逐步向课程化迈进;

3、重新制定和完善教师、学生评价方案;建立一套教师、学生的奖励激励机制。

4、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和管理,逐步使学校网站成为学校、社会、家庭、师生联系的首选平台;

5、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养成教育较为成熟的工作体系。

(三)2015——2016学年度:

1、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进一步优化学校内部资源库

3 。。。。。。。。。。。。文 化 立 校· 队 伍 强 校· 德 育 兴 校· 特 色 亮 校。。。。。。。。。。。。

Goujian huanlehexie jiaoyu wei xuesheng zhongshenfazhan fuze 灵班

构 建 欢 乐 和 谐 教 育 为 学 生 终 身 发 展 负 责 的建设;

2、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健康、习惯、学业”育人理念的支撑体系;

3、探究教科研龙头作用的具体实施问题;

4、核心优势良性发展机制的建设问题;

5、学生社团活动单位组织实施问题等。

(四)2016——2017学年度:

1、突破教师研究教材、教法的瓶颈,形成独特的研究教材教法的途径和方法,并形成规范;

2、初步彰显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愿景;

3、对发展目标的各个问题进行梳理总结;

4、对未尽事宜进行归类研究。

(五)2017-2018学年度

对各项发展目标进行评估,并形成经验性材料,为下一个五年规划奠定基础。

九、措施及保障

1、加强各类管理队伍建设,采取体验式培训的方法,使每个成员对学校的发展达到高度的认同,消除管理中的零效益,提高对决策问题的执行力;

2、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强化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使教师自觉践行真善美的育人境界;

3、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生力军;

4、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依法治校的制度体系。

4 。。。。。。。。。。。。文 化 立 校· 队 伍 强 校· 德 育 兴 校· 特 色 亮 校。。。。。。。。。。。。

第6篇:**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2010年——2014年)

前言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结合校情、师情、生情以及地域实情,沐课改之风,走内涵发展之路,进一步践行、完善符合自身实际的具有生命力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发展策略,不断丰富其内涵,打造特色鲜明、和谐向上的品牌学校。

**小学的办学理念历经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开放式办学——让学校成为对孩子充满吸引力的地方”的探索、建立和完善这美好的愿景正转化成“**小学”人的行为。

一、学校发展背景

(一)近几年学校办学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1、办学行为规范化。教代会制度健全——学校管理民主化;校务公开制度健全——学校管理透明化;层级管理制度健全——学校管理开放化;家校联系制度健全——学校管理公开化;大事、难事、急事 “首遇制”——学校管理人性化。

2、队伍建设廉政化。以校为家,同舟共济,与时俱进,拼搏奉献;吃得了苦、受得了气、听得进话、干得了事、禁得住诱惑„„一支“勤政、廉政、协作、高效”的干部队伍,正成为学校团结奋斗的核心和开拓进取的风帆。获学区“先进集体”称号。

3、科研培训一体化。以铸造“师魂”为根本,以锤炼“师能”为关键,在“提升”二字上下功夫,学校大力实施以培养青年教师为目标的“希望工程”,以培养学科带头人为目标的“中坚工程”,以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名师为目标的“名师工程”。通过 “研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机制,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一支“学习型、阳光型、反思型、情感型”的教师队伍正逐步形成。在市级论文获奖多篇: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若干篇。省领雁工程1人。

4、学生发展全面化。以德育为核心,学校逐步形成了“一点”、“二线”、“三合”的德育教育管理网络。通过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开办家长学校等举措,德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各类社团活动、大课间活动及四大节的活动受到媒体的关注和家长的好评。学校被评为市红旗大队、优秀大队辅导员;学校活动在瑞安日报上刊登;学生在三年中获市、学区级竞赛60余人次获奖。

5、教育教学人本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逐步深入心而现于形。关爱学生生命,向课堂要质量,变苦干为巧干,变题海战术为精讲精炼,老师们追求着“敬业高效”;关切学生疾苦,向贫困生、向学困生、向特殊学生(智障、残障、自闭症、残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领养子女)伸出援助之手„„学校实现着和谐发展。

(二)学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思考

1、学校管理工作的激励性有待加强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已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为学校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奠定基础。但仍存在约束机制多于激励机制的现象,不利于学校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因此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还应与时俱进,确保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2、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性有待提高

研训一体化成就了一批骨干教师,使整个队伍日趋团结和谐、奋发向上。仍存在发展并不均衡的差异,如何更加关注教师的身心愉悦发展,尽快缩短差距、由点到面打造一支有内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出一几个有知名度、有影响的“名优特”教师迫在眉睫。

3、学校办学的特色性有待彰显

06年至今,学校成功吸纳、融合了多种校园文化精髓,在校本研训、信息技术教育、科技制作发明、教育科研、校外群体活动等方面成绩显著,但要普及深化且形成特色品牌仍任重而道远。

4、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待增强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途径。如何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上体现教学理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实践。同时,让每一个孩子每一天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收获不仅指学业,也包括身心。如何让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学校还应进行深入地研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二、未来五年学校发展目标与定位

(一)办学理念——开放教育

在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的探索、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后个五年规划努力深化“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开放式办学——让学校成为对师生充满吸引力的地方”的办学理念。

在“开放教育”的指引下,学校将继续践行开放德育、开放学习、开放管理等策略,并在开放的环境中走向发展,在变革的状态中走向激活,在激励的推动中走向成功的实践中使学校稳步、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目标:

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快乐家长满意教师成长社会认可”的市内外享有声誉的学校。

(三)培养目标:

激发浓厚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引导正确思维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办学特色:

实施开放式教育,构建开放式学校

1、以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形成鲍三小特色品牌,实施开放式教育

2、以提升教师的职业理想,使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终身学习的楷模,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并以此加快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实施开放式教育

3、 以立足于学校本身的重构与新生,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促使学校教育系统全面走向开放性、民主性和一体化,实施开放式教育

4、建构开放式的现代办学模式,以实现教育信息空间和沟通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的终身化,教育思维方法的多样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多样化,教育评价的个性化和家校、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化。

(五)分段目标及主要任务

第一阶段(20010——2011年):以全新的面貌争创市级督导评估先进学校

主要任务:

1、要借市级各种督导评估为契机,认真总结反思过去三年发展中的得失,在广泛收集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教代会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并全面启动、贯彻、实施五年发展规划。

2、探索校长负责制下的校级干部分区责任到人,轮岗管理的新机制。做到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团结协作 相互补台。

3、完善各项激励机制,建立综合学科教师、校行政人员月考评方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综合学科组教师作用,完善合唱、舞蹈、田径等特色社团的梯队建设,成立篮球俱乐部、文学社等,着力打造校园操、校刊等品牌活动项目。

第二阶段(2011——2012年):为创市内外享有声誉的学校作好前期准备,图谋发展

主要任务:

1、继续控制办学规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发展个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主体生命发展。

2、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形成个性化、个别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学校综合化的课程结构;20%的教师参与区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或要成为教坛新秀;100%的教师个体主动开展校级以上课题研究。

3、逐步形成学校特色“三部曲”:即学科有特色、班级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第三阶段(2013——2014年):创设能在市内外充分展示、交流和实践的平台,进一步打造教师队伍

主要任务:

1、全面激活管理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开放的社会评教,家长评校,师师、师生、生生互评的评价体系。

2、全面完成“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和获奖文章争取突破5篇;20%的教师在市、区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获奖。

3、立足塘下,走出瑞安,全方位创设条件,为师生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

4、全面完成学校多媒体大教室的建设。

5、及时总结、提炼、丰富“开放教育”的办学思想。

三、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策略及措施

(一)创新德育工作

1、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打造一批有爱心、讲奉献,善管理,在学生家长中赢得良好口碑的班主任队伍。

2、深化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以社团、夏令营和“阳光一小时”等活动为有效载体,,引导全体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3、坚持学校与家庭、社区三结合,开展好每月校园主题活动、家庭教育活动、社区实践活动,拓展德育工作渠道,尝试多种途径、多方人士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充分体现开放德育的要求,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加强教学工作

1、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实行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三级管理,明确职责,切实抓好“备、教、改、导、考、析”各项工作。

2、加强教研组建设。结合课题研究,确定各学科研究主题,积极开展“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教研活动,形成开放、合作、交流、分享的学校教研文化,在研究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强化质量意识。在提高教学质量整体水平趋势下,特别关注优等生和学困生这两方面群体的发展需要,逐步建立完善校级、班级学科兴趣小组,落实学困生学习质量跟踪机制,使得学校教学工作呈现良好的多元化发展状态。

(三)深化科研课改

1、加强学校对教育科研的领导,完善教育科研机构,充实教科室成员,形成教科室、教研组两级科研网络,创设“组组有课题,人人都参与”的科研工作局面。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投入,确保购置必要的研究资料、书籍等,表彰有突出成绩的课题组、名师工作室。

2、发挥学校聘请的专家引领的指导作用,加大研训一体化的力度,提高每位教师的科研水平。五年内安排科研骨干、骨干教师轮训1次。

3、关注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针对本校信息技术的优势,全面研究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领域的整合,提高校园网以及校本信息资源库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促进各学科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明显提高。

(四)打造教师队伍

1、引领教师在研训一体化中主动发展。将课题研究与教研工作、教学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培养“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工作习惯,更进一步实现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化,通过课题研究这个载体,促使教师在研究中主动学习,在反思中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开设读书论坛,开展读书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读2本教育理论专著,摘录5000字的读书笔记,撰写3000字的教学行为反思,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强化学习能力,促进教师掌握现代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构建学习型组织。

3、多渠道汲取营养,多渠道多途径承办各级各类现场会活动、各学科研讨课、优质课竞赛活动,为教师提供锻炼、展示的舞台。

4、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尊重合理的生活需要,倡导用智慧改变工作,既要注重专业发展,提高工作质量,也要注重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的提升!营造民主的管理氛围,引导工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让教职工在工作之余充分享受生活。

(五)彰显学校特色

1、坚持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打造特色活动。继续深入开展社团、大课间活动和“以走进社会,快乐成长”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使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团结协作意识、挑战自我精神等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2、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打造特色梯队。要依据校情、学情,围绕科技、文体、艺术等主题,分层分类、丰富多彩地开展并创新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建立特色梯队。

3、坚持开展特色班级。以校园传统活动为主阵地,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在班级开展特色活动,实现班班有特点,人人有特长。

(六)优化学校管理

1、全面实施校长负责制下的级能管理,各部门职责权利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释放层级能量。

2、管理力求科学、民主、规范。修订完善各部门规章制度、各学科评价体系,强调“以理为主,激励为重”;坚持学校教代会及校务公开,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

3、大力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严进宽出,竞聘上岗,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用1%的流动率换来99%的积极性。

新的五年,**小人将乘势而上,争创办学一流佳绩;与时俱进,再谱教育辉煌篇章!

2010-10

第7篇:***中心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1、搞好学校基础建设,建立环境优美的,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型”学校。

2、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 取一流教学质量,打造“龙安区名校”。

4、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教师学习。 简析:

1、 新课程改革在全市已全面铺开,这是当前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课改实验不仅仅是课本的改变,它包含着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培养目标、教学评价等许多方面内容。这是教育发展中的一次大革命,为此,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成为学校工作的一项最重要内容。我们把它作为五年规划的一项内容。

2、**中心小学地处**镇南部,配备有高素质的教师。各方面办学条件较好,争取一流教学质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坚信:学校没有’

差生’,学生只有差异。

3、争取**镇、**区一流教学质量是我们五年规划的目标。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力争每学期上台阶,五年见成效。

4、教育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在改革中创新,在改革中前进。学校内部管理是一门科学,只有良好的运作机制,才能使学校稳定健康的发展。

5、教育教学要讲究两个效益,一是教师的教学效益;二是学生的学习效益。

6、办特色学校是一个较长远的规划,当学校文化底蕴达到一定程度,学校才能显示出其特色,我们学校的特色将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的学习,发展自己”。

第8篇:小学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一 基本状况:

,始建于年,2004年归属地方,现有教学班个,学生人数人,学生课桌椅单人300套,双人170套,12个教室的教学楼一座。学校有一支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专业知识过硬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2人,其中本科教师12人,全国优秀班主任1人,市县骨干教师11人。教师办公室和辅助用房31间,办公桌椅25套,新三室14间,学生语音室3间,微机室3间,电教室3间,会议室3间,活动室3间,门卫1间,仓库5间,学校学生活动区沙子硬化。甬路硬化,围墙铁栅栏。学校在连续几年的目标管理考核中名列前茅,松原市依法治校先进校,近年来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社会影响均有显著提高。也存在一些不足:

1、学校学生管理制度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2、教师的创新精神、教学质量有待于提高;

3、学校的硬件需进一步改善、设备需要更新;

4、教科研的投入力度要加强;学生家校的配合工作有待研究、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主动性不强,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学习习惯、学习的方法、创新能力都有待加强提高。

5、教师缺员问题急需解决;根据以上情况经学校班子成员反复讨论、研究,制定了学校今后五年的发展规划。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今后五年内以学校发展为主题,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学校办学宗旨,以人为本,以德立校,让每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形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信息化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使太平川第四小学办学条件优良,育人环境优美,教师队伍优秀,管理手段优化,教育质量优异,为把我校建成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校而努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构建自主合作的管理机制,建设科学发展的和谐校园。打造一支德高、技精、人和的教职工队伍;构建体验型德育体系;主体型教学体系;具有特色的校本培训体系;用丰富的文化内涵陶冶人的情操,创建一个集自然美、艺术美、人文美于一体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花园、学园、乐园”式学校,树立学校形象,把太平川第四小学办成“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人民满意的市级标准化学校。

(二)具体目标:

1、加强常规管理

以《教育局制定的工作规范化》为指针,学习贯彻上级有关精神,规范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完善《太平川四小常规管理考核方案》,结合《学校管理制度》,抓实校园管理、教师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后勤档案管理这五项常规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校务公开制、教师岗位工作责任制和考核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2、提高教学质量

继续加强新课程培训,实践新课程,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抓实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积极启动并实施学校省、市、县级重点课题,探索新课程的教学策略;深化信息技术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开发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进一步加强对学科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升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核心课程优秀率、良好率、低分率,扎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名师工程

培养一支“自主、合作、务实、创新”的中层领导队伍;塑造一支“敬业、博学、严谨、创新”的教师群体队伍;确立“角色意识、超前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的教育理念;继续实施名师工程,教师本科学历达60%以上,培养县级学科带头人1~2名,市级、县级骨干教师8--10名。

4、强化学生素质

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形成“坚定、勤奋、文明、守纪”的校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求实、善诱、探究、进取”的学风;针对学生的差异,努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力争在县级以上多出成果;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加强过程评价。

5、美化校园环境

进一步规划校园建设,营造校园优美和谐环境,偿试立体化、精品化绿化,建造具有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园林特色的校园文化,争创县级学校美化绿化先进单位。完善教育教学设施,添置计算机、音、体、美教学设备,改善师生教学条件;逐年增加图书藏书量,实行多元化管理。

四、主要举措:

(一)管理工作

管理目标:

全面深入实施现代管理,深化改革,真正使管理成为服务学校发展、服务教师发展的有力手段。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人格感召人,以崇高的事业凝聚人,以丰富的情感感化人,以优良的绩效激励人,实现管理的规范化、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具体措施:

1、加强班子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班子成员要树立全局、合作、服务、责任和榜样意识,以实际行动带动人,形成一个“理论学习好、团结协作好、廉洁自律好、工作实绩好”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提高办事效率。

2、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系,以“规范管理、目标管理、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以法治校,以情育人,构建人文校园,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师生校园生活质量。

3、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选拔机制,形成“奖励向实干者倾斜,荣誉向奉献者靠拢”的共识,营造“收入看贡献、岗位靠竞争、提拔凭绩效”的工作氛围。

4、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真正把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落到实处。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行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通过科学规划,建章立制,有效管理,力争使学校管理水平有大的飞跃,形成切合我校实际的管理特色。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培养目标:

铸高尚师德,强立教之本;练过硬师功,砺执教之技;储宽厚知识,夯从教之基;强科研之能,优施教之质,造就一支积极奉献、拥有爱心、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复合型、学者型教师队伍。

具体措施:

1、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敬业精神教育的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和推广师德先进典型,

完善师德评价制度。每学期对教师的师德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评价,每年推出1-2名师德先进典型;把师德表现纳入教师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并作为教师评先评优与职务晋升等方面的依据,同时,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对严重违反者,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2、在组织骨干教师制订近期和远期个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骨干教师学习沙龙,优先提供外出学习机会,采取“推一推”、“拉一拉”的方法,鼓励青骨干教师通过学历进修、外出取经、参与教改、承担科研课题等,努力向学者型方向发展。

3、抓好教师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以此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语言、行为和实践,在强化教研组建设和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方法,抓好教学基本功训练;使教师不仅“专”一项,而且“懂”几门、“会”几样;努力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的教师队伍,到2010年,教师本科学历达到80%。

4、以“名师工程”为载体,以业务培育为关键,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培训,提供条件让教师学习各种现代教学技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资源,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优化教学方法。

5、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青年教师、骨干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

(三)德育工作

德育目标:

具有崇高国格、高尚品格、优秀性格、健康体格,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富有责任心和爱心,善于合作交往、懂得自省反思,做一个合格的四小人。

具体措施: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贯彻落实《长岭县小学德育流程》精神,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结合民族文化、历史名人、革命传统等教育,开展系列活动。

2、通过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组织进行“家长开放课”、“家长座谈会”等活动,落实学校在服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功能。

3、建立一支有强烈责任心,崇高使命感,乐于奉献为核心的班主任队伍。坚持以师生的精神塑造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自我、自主管理为抓手,通过课堂和活动两大德育阵地,采用正面灌输、结合活动、个体自我教育等三种形式,依托“三结合”教育网络机制,实现管理制度化、内容系列化、教育社会化、工作科研化、活动自主化,优化德育工作环境,发展和提升德育内涵。

5、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效应,帮助学生形成自信、自强、自律、勤奋的健康心理;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6、注重人文教育,养成交流与合作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与能力。

7、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以“教师节”、“学校艺术节”、“九一八”、“六一节”等为载体,深入开展各种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8、完善家长委员会的建设,通过各种途径,使家长了解学校、熟悉学校、配合学校。

(四)教学工作

教学目标:

教学相长,师生合作、生生互动,具有问题意识、养成反思习惯,“授之以渔”、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实现师生同步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具体措施:

1、加强教学质量的全方位监控,教学流程分阶段全程质量控制,教与学、师生的全员质

量控制。建立教学质量调研和监控制度,实现对教学流程研究的全程化和精细化管理。

2、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着力研究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匹配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3、积极开展小制作(学具、教具)制作活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加强教研组建设,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开放性教研活动,搭建舞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6、进一步加强体卫科艺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科研工作

科研目标:

实施学校龙头课题,实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以教育科研牵

动学校的整体发展,以教育科研推动名校、名师的建设。

具体措施:

1、完善学校科研网络。落实学校科研各级组织,明确职责。依托课堂教学,把科研与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确保学校科研工作有序推进。

2、每学期定定期开展论文评比、课题汇报会、学术交流等系列活动,建立学校各级课题档案,定期对现学校各类科研奖。

3、以学校主课题统领学校整体工作,通过课题研究、过程监控、阶段评估、成果奖励等制度,不断推广学校的特色项目,形成新型课堂模式。

4、以学校龙头课题为载体,力争确立1-2个市级课题和2-3个县级题,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六)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目标:

加快校园改建、维修、绿化建设步伐,提高绿化覆盖率,推进绿化环境建设工程。争创县教育系统“绿化美化先进单位”。

具体措施:

1、抓好改建、维修校舍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绿化的种植和管理,抓好校园卫生工作,切实做到“三化”,学校力争达到绿化先进单位的标准。

2、健全教职工代表制度,增强民主管理意识,全心全意依靠全体教职工办好学校。

3、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结合庆祝“教师节”、“三八节”、“五四节”、“国庆节”等活动,组织教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和凝聚力建设。

4、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业务水平,开设师生阅览室,实现图书的电脑流程管理,切实提高图书出借、阅览的服务质量,进一步发展学生书面语言,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开阔师生的视野。

5、加强学校档案的管理工作,切实做到管理规范化、储藏规范化。

6、加强总务后勤的服务职能,健全后勤管理制度,切实管理好校产、校具、教学仪器、电教器材,有效配置教育资源。

7、进一步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经费的投入,力争在五年内达到每班有一台电教技术装备。

8、进一步完善新老三室的装备和管理,力争在2013年底达到市级标准化学校

五、分年度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2009-2010)。

工作目标:

实现管理的规范化、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制定奖励机制,全校及格率优秀率分别为2009年96%、50%、

具体工作:

1、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融入全体教职工的思想,使之转化为自觉、自主行动。

2、继续开展新课改工作和完善校本培训的系列工作。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定期进行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树立“三为本”思想,

3、组织各类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相应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4、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及新老三室建设,做好申报市级标准化办学单位的准备工作。

5、结合学校实际,做好学前教育的工作。

6、改善校园环境。

进一步规划校园建设,改建仓库、幼儿园、维修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布置。营造校园优美和谐环境,建造具有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争创县级学校美化绿化先进单位。

7、开展学生各项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8、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学校教研课展示,年组教研课开放等活动,逐步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影响力。

9、学校教学人员严重短缺,向教育局申请解决这一问题,力争开中心园。申请学生桌椅200套。

10、学校挤出部分资金购进计算机2台,完善教师办公设备。

(二)(2010-2011)。

目标:

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匹配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制定奖励机制,实行绩效工资,全校及格率、优秀率分别为、2011年98%58%。具体工作:

1、通过深化课改实验,实施、申报学科课题,要求人人都有解决自己课堂问题的研讨课题,以课题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营造良好的教研学术氛围;加强针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校本培训。

2、学校省、市、县级课题的跟踪实验痕迹管理。定期召开相应的经验交流会和学术年会。

3、完善太平川四小教师形象工程建设,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分层培养。举办骨干教师“课件制作、下水文”竞赛活动。

4、对学生开展“自知、自主”教育,使学生行规内化。

5、开展学生各项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6、大量投资更换微机室电脑、实验仪器等。教学楼走廊、班级墙报布置,修建标准化大门、门卫、厕所等。

(三)(2011-2012)

目标:

大力倡导读书活动,上网在线交流,建立学习培训的长效机制。制定奖励机制,全校及格率优秀率分别为2012年98.5%60%。

具体工作:

1、鼓励专任教师每月读一本好书,每周写一份教学反思,每天写一句教学感言,能网上在线交流。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综合素质。

2、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校本培训,组织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鼓励教师上网学习专家教授先进的教学理论,在网上在线交流,利用好网上资源。

3、鼓励教师学历进修,本科学历占专任教师的80%,培养市县级学科带头人1~2名,力

争培养1-2位省级骨干教师。

4、组织各类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相应培训。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与业务水准的提升。

5、形成太平川四小骨干教师梯次型结构。

6、组织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评选及推荐活动,形成人人懂科研、人人会科研的良好氛围。

7、将教师学习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当中。

8、建标准化厕所。构建标志性建筑一座。更换微机室部分电脑。增建远程设备。添置图书。

(四)(2012-2013)目标:

贯彻落实两纲精神,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落实县德育流程系列活动。培养具有崇高国格、高尚品格、优秀性格、健康体格的四小人。

具体工作:

1、对学生进行“自理、自律”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2、学校德育工程全面验收和考核,进行经验总结交流。

3、教师本科学历占专任教师的65%,鼓励教师进修高一层次学历。

4、加强各级各类兴趣小组的活动,力争为全县艺术节活动做好准备。

5、加强校园网建设,开发教师个人主页。

6、学校省、市、县级课题的结题总结会。

7、更换微机室部分电脑。增建远程设备。完善档案室、卫生室设备。

(五)(2013-2014)

目标:

校园规范,展示成果,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求实创新,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制定奖励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全校及格率优秀率分别为2013年99%65%。 具体工作:

1、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继续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在线学习专家教授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准。

4、举办各种教学技能活动,选拔教育教学业务骨干。

5、教师本科学历占专任教师的70%,有市级学科带头人1~2名,省级骨干教师1-2名。

6、组织各类竞赛,通过竞赛活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7、完善校园设施,美化校园环境。

第9篇:旋子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2010——2014)

一、基本情况。

旋子小学始建于1952年,于1980年转为公办学校,学校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44平方米,绿化面积45平方米。学校现有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1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较为完备,配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室,生均图书近18册。

旋子小学现有在岗教师12人,小学高级教师1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本科学历2人,县骨干教师2人,市级学科教师1人,区级优秀教师2人。

二、学校的办学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优势。

1、学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了《旋子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条例》、《旋子小学班主任管理条例》、《旋子小学教师安全防范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旋子小学教职工年度考核制度》等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内涵的不断发展。

2、有爱岗敬业、团结务实的干部和教师队伍。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善于思考、勤于实事。教师队伍中,老教师工作经验丰富,乐于奉献,能够创新;中青年教师思维敏锐,工作扎实,敢于创新。

3、办学特色逐渐凸现, “严谨、和谐、进取”的特色正在形成。

4、教育教学设备正在完善。

(二)、存在问题。

1、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定位偏颇,确立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认识不足,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够强烈。

2、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特色项目欠精。

3、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还需进一步完善。计算机配置较低,部分机子近于淘汰,再加之缺少美术室、音乐室、劳技室等专用教室,严重地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未来五年学校发展目标与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为动力,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全心全意团结、依靠、服务好广大师生,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以打造优质师资为抓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大力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旋子小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创一流环境,建一流师资,强一流管理,育一流人才。

办学思想: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质量强校

办学理念: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造就敬业的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

办学策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注重特色构建创新

(三)总体思路

1、总体设想:五年内学校分三步走:树形象—创特色——塑品牌。

2009年,学校有8个教学班,在以后的五年内,我们将努力创建“校园环境优美,管理科学规范,教风学风严谨,教学手段优化,氛围积极向上”的特色学校。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以学校三风建设为重点,使学校成为环境优美的花园、健康活泼的乐园、书香飘溢的学园。

(四)办学理念与目标。

1、校风:厚德好学、求真至善

2、教风:爱生善教、严谨求实

3、学风:尊师守纪、勤学善思

4、校训:文明 守纪 勤奋 向上

5、办学理念: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造就敬业的师资队伍 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

6、办学方针:质量求生存,创新求发展,科研求品牌

7、办学策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注重特色构建创新

8、办学模式:课堂教学严谨扎实,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9、办学特色:强化文明礼仪教育,突出经典诵读品牌

10、办学目标:创一流环境,建一流师资,强一流管理,育一流人才

(五)培养目标:

培养“会做人、会学习、会健体、会生活、会合作”的既有良好科学素质又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小学生。

(六)学校发展目标:

通过“四化”建设,即学校管理制度化,教育教学规范化,师生行为文明化,校园环境育人化。全面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创建特色学校的步伐,使师生普遍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全面的文化素质。最终把学校办成一所“环境美、设施齐、师德好、学风正、特色显、质量高”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学校。

四、措施。

(一)强化常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五年中,根据学校不断发展的态势,及时制订和调整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民主治校、依法治校。

1、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各种管理制度进行适时完善,以不断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推进依法治校的民主进程。

2、明确职责,加强层级管理。坚持将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教师对教研组负责,教研组对各部门负责,各部门对校长室负责;使各管理层都有明确的职责目标,做到有职有权,各司其职。

(二)、引进竞争机制,加强班子建设。

1、实行学校中层干部目标考核制度,及时考核,积极评价,善于建立学校后备干部人才库的建设,培养一支爱岗敬业、善于思考、精于管理的干部队伍。

2、发挥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小组活动规范有序。

(三)加强人文关怀,搞好队伍建设。

1、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是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培训。二是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全体教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认真实施《旋子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条例》,加强对班主任的选聘、考核与评定工作。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和优秀班主任工作的评选工作。

(四)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严格执行《五里小学常规管理制度》,重在过程管理,重在日常管理,真正使学校常规管理所结出的成果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扎实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水平,认真建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3、理直气壮抓教学质量。学校将根据沙洋县教育局对学校工作的具体要求,出台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点抓好教导处、教研组工作,并将其纳入评先、评优,教学工作综合质量评估体系等,对各学科、各教研组和全体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及时总结反思进行科学评定。

4、认真实施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渗透课程理念,确立“让学生成为善思、乐学、创新的骄子,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乐园”的理念,注重学科体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抓好特色教育,寻求教育事业新突破。

1、抓好特色教育培养。力争在五年内成为荆门市的特色学校。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形成校园布置以学生书画作品为主的氛围。二是在师生中倡树崇尚文明、谦和、勤奋、上进、创新的新风气,打造高素质的师生优秀群体。

3、抓好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完善体育配套设施,构建体育管理新模式,开展阳光体育、学生大课间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指导。

五、学校发展的保障体系。

学校的主动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学校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保障。

(一)内部保障。

1、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制度管理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

2、组织保障。完善组织保障体系,真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形成合力。

3、资源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使学校每一项设施都服务于、服从于学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二)、外部保障。

1、政策保障。通过政府对学校的政策优惠和倾斜,着力发展学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2、经费保障。学校将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3、队伍保障。学校的主动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的配备至关重要,期望能得到局领导对本校教师结构的特别关注,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使学校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新形势新目标鼓舞人心,新课程新跨越催人奋进,让我们以“三个代表”为指针,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求真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明确目标,团结一致,扎实工作,永不满足,认真完成旋子小学五年发展规划制订的各项任务,开创前小教育事业的新辉煌。

上一篇:赞助商合同免费下一篇:大学校园微电影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