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业发展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贸的持续发展给我国国际物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但同时也对我国国际物流业的承受力形成了巨大挑战。本文在分析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障碍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物流体系、应用电子物流技术、推广“大通关”模式等应对措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国际物流业发展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际物流业发展论文 篇1:

浅谈国际物流业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

摘要:随着理念和技术的进步,国际物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对中国物流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文章在总结国际物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就如何促进中国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际物流;中国物流;第三方物流;绿色物流

入世之后,中国物流市场逐渐开放,国外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借助于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管理经验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网络,拉开了全国进军中国的序幕,UPS、FedEx、日通等国际大公司均力图在中国物流市场大展宏图,开始着手在中国建立办事处或洽谈合资办物流公司。国际物流的发展势必会对中国物流业产生重要影响。

一、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变革成为永恒的主题。物流产业在科技进步和治理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必将在互连网爆炸性发展、竞争激烈的新经济环境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国际物流服务的优质化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物流服务的全球化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即把全球供应链条上所有的服务商统一起来,并利用最新的计算机体系加以控制。同时,随着合同导向的个性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物流市场的服务标准将逐渐趋于规范化。在物流服务产品化的初期,由于市场尚未形成公认的服务标准,众多物流产品之间往往千差万别,难以达成基本的行业服务标准。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物流产品的优化和服务成本的下降,并加剧了替代品的竞争。随着合同导向的客户服务观念的确立与普及,以及物流服务产品化、市场化的继续发展,物流市场的服务标准将逐渐趋于规范化。

(二)国际物流业将向集约化与协同化发展

就物流的区域化以及全球化发展趋势而言,21世纪必将是物流全球化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愈加激烈。要满足全球化或区域化的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必须扩大,形成规模效益。这种规模的扩大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物流企业的兼并与合作。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各行业企业间的联合与并购,将会继续推动国际物流业加速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而物流全球化的发展走势,又必然推动和促进各国物流企业的联合和并购活动。

第二,物流企业间战略联盟的形成。由于商业运作的复杂性,单一的物流服务提供方往往难以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也无法给客户带来较高的满意度。通过结盟解决资金短缺和应付市场波动压力,并进而增加服务品种和扩大企业的地理覆盖面,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联合营销和销售活动中收益,正成为许多具有一定实力的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

(三)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并逐渐占居主导地位

第三方物流就是指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提供的服务,因此,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就是一个为外部客户管理、控制和提供物流服务作业的公司,他们并不在供应链中占有一席之地,仅是第三方,但通过提供一整套物流活动来服务于供应链。全世界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具有潜力大、渐进性和高增长率的特征,这种状况将使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大量的服务客户,并将得到快速发展。

(四)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又一趋势

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如运输工具的噪声、污染排放、对交通的阻塞等,以及生产及生活中的废弃物的不当处理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为此,21世纪对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绿色物流。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二、中国物流业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迅猛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

第二,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

第三,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高铁的建设也必将对物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但与国外物流业高度发达相比,中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三、国际物流对中国物流的影响及改善措施

加入WTO之后,中国传统物流业面临国际物流业的强烈冲击和重大的挑战。特别是金融危机期间,部分企业倒闭,整个“产业供应链”都受到巨大的冲击,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构建物流基础产业

这个产业由各种不同的运输线路的交汇中心与节点以及理货终端构成,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仓储等部门、这些部门的运力如何合理布局,如何有效连接,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建议在这几个部门体制改革方案设计中,把如何整合物流运力资源、合理设置物流设施,发挥整体合力,避免存量资源闲置、增量资源浪费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

(二)鼓励兼并重组

这次的金融危机让小部分物流企业生存困难,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加大国家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缓解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三)综合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再一次被重视,以至上升为产业链、需求链、贸易链。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与方法,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流的一体化动作。鼓励生产企业改造物流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速周转。

(四)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对于目前短期内还无法把物流业务全包的企业,与物流企业形成共赢、联动机制,并在中国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制定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可以和制造业齐头并进;可以拉动制造业发展,而不是一直以来的被拉动发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主要是促进制造业与物流行业长期健康、有序的发展。

(五)提倡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即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减小交通阻塞、节省燃料和减小排放)等。发达国家政府倡导绿色物流的对策是在污染发生源、交通量、交通流等三个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将在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搜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然后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

参考文献:

1、吴育华,徐忠东.国际物流发展趋势研究[J].综合运输,2009(4).

2、刘婷婷.浅谈物流发展趋势和发展建议[J].行业经济,2009(7).

3、龙岩金诚物流.中国物流发展趋势[Z].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樊市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层勤务系军事理论教研室)

作者:曾少雄 果文力

国际物流业发展论文 篇2:

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摘要] 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贸的持续发展给我国国际物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但同时也对我国国际物流业的承受力形成了巨大挑战。本文在分析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障碍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物流体系、应用电子物流技术、推广“大通关”模式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 国际物流大通关电子物流

中国加入WTO以后,从2001年到2005年底5年时间内,外贸进出口额增长了2.8倍,外贸的持续发展给我国国际物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但同时也对我国国际物流业的承受力形成了巨大挑战,克服物流发展障碍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

题。

一、我国国际物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障碍

1.企业国际物流观念淡薄、规模小、综合服务能力不足

我国多数物流企业是在传统体制下物资流通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物流的认识仍局限于运输、仓储、搬运等,对国际物流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系统等都无从知道。而且我国国际物流公司很多都是私营的小规模企业,无论是物流服务的硬件还是软件,与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国际物流服务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运用能力,物流的统筹策划和精细化组织与管理等能力都显得不足。国际物流观念淡薄和和较小的规模造成在国内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在全社会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增加利润,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独特优势没有得到表现,也制约了生产企业对物流方式的选择。很多生产企业仍然习惯于自己安排国际物流行程,购买国际物流服务往往只限于一次性和临时、分散的运输服务或仓储服务,主观上排斥社会化国际物流服务。

2.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利用率低

我国交通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7.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192万公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36亿吨、共有民用运输颁证机场142个。而同一时期美国拥有公有公路和桥梁677万公里、机场5200多座、铁路27万公里和商用码头泊位9000个。交通设施建设不足限制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以海运为例,虽然我国已拥有近2000万吨的运载能力,居世界第七位,但总运输力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主要港口越来越拥挤,上海港和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都超过了一千万标箱,从整体上讲已超过它的设计能力120%工作,而有些港口甚至已高达150%。港口布局不合理情况也比较突出,这样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仓储方面,虽然我国仓库资源规模较大,仅流通领域的仓库面积就达3亿多平方米,但普遍功能不强,大多只有商品存储功能,很少有物流配送功能,而且分散在各个企业中,仓库管理社会化程度不高,仓库设施资源利用率平均还不到40%。各大城市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重复建设情况严重,也没有产生预想的经济社会效应。

3.口岸物流效率相对较低,管理体制混乱

在我国现行口岸管理體制下,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涉及海关、检验检疫、边防、运输、代理等多项环节,衔接不好将会造成时间的延误,影响企业的合同履行期限和经济效益。而且海关、商检等各种口岸执法部门对已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并没有充分利用,如武汉海关虽然也采用了EDI自动报关系统,但只有中外运可以使用,其他货代公司和报关行须到海关指定的海关附属服务公司集中办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口岸物流的效率。物流管理体制方面,条块的分割成为其发展的重要障碍。首先是管理机构多元化,与物流相关的各部分由交通、内外贸、海关等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没有一个部门或机构协调全社会的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的统筹安排不能很好地进行。其次是对内物流和对外物流的分离,内外物流分工非常明确,相互间几乎没有协调合作,物流的内外分割造成人力、交通运输工具等资源的相对浪费。

4.法律监管不健全

我国国际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法律法规缺乏。中国入世之后,国内外物流业者纷纷进入,再加上从业者本身素质良莠不齐,原有的法律已不足以对这些企业形成有效监管。而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物流企业又需要得到多方面法规的引导和支持,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如对物流市场从业资格就缺乏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现有的民法和工商注册法仅对运输代理企业作了若干规定,虽然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者其原有身份多为运输代理,但在这些企业转型为国际物流从业者的过程中,其法律地位已有本质变化,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监管。

5.物流管理人才缺乏

随着我国国际物流业的不断发展,传统上对物资管理和流通的理解和操作已跟不上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我国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急需精通国际物流管理的专门人才,物流人才待遇不断提高,但市场上能够符合企业要求的物流人才却非常少,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比较严重。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数据表明: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当中高级人才缺口48%,中级人才缺口65%,低级人才缺口23%。国内各类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从各种渠道发布的物流人才招聘比比皆是。

6.外资公司的进入形成严峻挑战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外资物流公司进入中国的门槛越来越低,根据商务部有关文件规定,今后,外资投资我国物流企业的地域将从此前的8个地区扩大到全国;此外,500万企业注册资本金,以及外资持股不能超过50%等诸多限制条款也被取消。从实际情况来看,去年以来,美国UPS公司、联邦快递、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美国总统轮船等国外物流巨头纷纷通过并购的方式在国内各大城市抢滩布点,本土物流企业与外资公司相比在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当国外一些真正从事第三方物流的大企业完全进入国内市场以后,将会对国内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严峻挑战。

二、促进我国国际物流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导入现代国际物流观念,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现代物流服务的概念已有了本质的提升,导入现代国际物流观念,就要走出过去把运输、仓储、搬运等同于物流的认识误区,增强国际物流业的学习和开放意识,加强国际物流合作,积极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经验,实施国际化战略。准确确立我国国际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根据需求结合自身的基础,对现有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服务系统。竞争的激烈使得单一的业务范围已经无法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充分的利润空间,所以国际物流企业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以提高自己企业的竞争力。大的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为顾客提供一站式服务,将服务涵盖一件产品从采购到制造、仓储入库、外包装、配给、发送和管理回返、修理以及再循环的全过程。小的物流企业在负责运输货物的同时,也可以尝试提供诸如打制商业发票、为货物购买保险和管理全程的服务。努力提供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使得客户能在第一时间追踪到自己的货物方位、准确进程和实际费用。

2.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合理利用

我国物流业务要向国际化发展,必须加大对物流设施建设的投资,同时,对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整合,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如: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充分发挥现有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仓库的作用;在港口建设上,要有专用的码头货站,自动化立体仓库等;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改进运输路线,避免迂回运输;逐步实现包装规范化,增大技术装载量,减少损耗;通过港口装卸作业机械化,减少商品在岸积压时间;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改进海运配载,避免空仓或船货不相适应的状况,最终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的国际物流总体目标。

3.推广“大通关”模式,提高口岸物流效率

所谓“大通关”,即进出口货物自货主委托报检报关起,到提取进口货物进厂或将出口货物运抵监管区域出境的全过程中,口岸执法单位、港航管理部门、中介机构等联合运用信息化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对通关所需单证流、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整合,使货物通关快速畅通,实现管理部门有效监管和为企业高效服务的目标。由于进出口货物的通关涉及多项环节,各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口岸物流效率。各地海关作为国家口岸规划审理和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应积极推广上海“大通关”做法和经验,建立“大通关”制度,提高口岸物流整体效能。对守法水平较高的企业的进出口货物通关,可以采取提前报关、联网报关、快速报关、上门验放、加急通关、担保验放等便捷通关措施;对符合条件的从事加工贸易的大型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可以进一步实行联网管理、免设台账、简化审批手续等便捷措施;对于资信度高、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生产企业,海关还可以为其量身定做便捷通关方式。

4.加快电子化物流技术引进和开发,强化H2000系统和EDI自动化通关系统的实际应用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电子物流的兴起,电子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高利润的物流系统的建设,也有利于物流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在1994年就开展了EDI自动化通关系统的试点应用,2004年新一代海关通关业务电子系统H2000系统在全国海关切换并正式运行。以EDI的应用为例:EDI即电子交换数据系统,它按照统一规定的标准格式,將经济信息通过通讯网络传输,在贸易各方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消除了贸易过程中的纸面单证,高效率地传输发票和定单,从而使交易信息瞬间送达,因而空前提高了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速度。由于我国物流企业在电子物流技术的系统化应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经验,不采用EDI方式办理海关业务的其通关手续将被推迟处理。

5.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改善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国际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立法条件不充分,但我们可以援引物流业的国际惯例,尽快研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这已经成为国家推动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当务之急。在管理方面,政府应该全面地统筹、规划、组织、引导国际物流企业走向高效性,制定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规划,以打破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政府更要从自身工作范围内减少手续,提供便捷的服务,为从事国际物流服务的企业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各地可以在政府的干预下逐渐实现管理机构的联合办公并减少相应的程序,这可为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节约大量的时间。以上海为例,2001年8月浦东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建成后,海关、检验检疫、安检、银行等口岸管理部门在中心联合办公。中心建成以前,货到后1~2天才能完成所有通关手续,现在,如果不经查验,一般快件在飞机运抵2小时内就可以完成分拣及通关手续了。

6.建立物流人才培训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的国际物流专业人才

物流企业的竞争也将是人才的竞争。国际物流人才除了应掌握现代物流服务理念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应通晓报关、报检、保险、运输、国际结算及电子商务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物流运作全球化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全面开展物流在职教育,建立统一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社会培养物流专业人士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培训体系的建立不仅应从大学基础教育开始,政府有关部门也可以参与进来,帮助物流企业熟悉相应的作业流程,提高物流企业在货物申报的过程中的准确率,从而避免人为的疏忽对通关速度造成的影响。物流企业本身更应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通过与国外大型物流企业的交流和学习,培养自己的管理经营队伍。在培养人才方面,既要重视物流技术、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更应该培养将这些专门知识与我国的国际物流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在我国的物流业发展中实现技术和管理的创新。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杨 娟

国际物流业发展论文 篇3:

北京市国际物流业发展现状浅谈

摘 要:该论文以国际贸易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物流为契机,结合北京的具体特点,研究了北京市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了北京市国际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而通过对北京市物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物流企业发展的建议与设想,希望能为国际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物流 北京市 第三方物流

1 北京市国际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

北京市物流企业近10年来发展迅猛,丰富的物流资源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助推因素。但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应意识到北京市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待完善提升。中小型企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优化将对改善北京整体物流水平,带动京津冀经济圈发展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1.1 物流资源充足,但受地理条件制约

北京虽然腹地广阔,国际资源丰富,但受地理条件制约,只能通过天津港完成远洋运输。北京内陆城市的特点,造就了其属二级国际物流城市的发展定位。因此,北京的国际物流企业除航空运输和做转关货物外,多依靠天津物流企业的基础性服务设施,如船公司、堆场、车队、报关行来为其海路运输缩减成本。所以企业规模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局限为中小型企业,而信息传递顺畅、操作系统完善的大型企业发展的空间较小。

1.2 第三方物流企业匮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北京市主营物流企业在整个物流企业中数量较少,据粗略统计仅占21.46%。在调研到的主营物流企业中,具有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的更是凤毛麟角。所谓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公司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外部供应商。供应商提供的物流服务一般包括运输、仓储管理、配送等。在此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既非生产方,又非销售方,而是在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物流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業通过强大的物流信息管理能力,为客户提供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

1.3 物流业产值与利润增长比例不合理

北京市物流业产值与利润增长比例不合理。由于目前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性质较单一,且现有模式的工作成本较大,特别是人工成本和交通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系统物流成本的控制,因此最终导致所剩利润减少。

1.4 未实现物流标准化

物流标准化是加快物流系统建设,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捷径。例如集装箱、集装托盘、集装架的推行及使用都可以促进物流管理工作的标准和系统。但目前我国使用率不足五成,而北京仅为1%的使用率。因此,尽快使物流标准化,确定物流的基础模数尺寸、物流模数、物流系列尺寸等成为必然。

2 北京市国际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物流信息网络不够健全

有些较大规模的国际物流企业虽然实现了部分的无纸化操作,也自行研发了一套计算机网络程序,如进出口海运系统、空运系统、集装箱船代系统、散杂货船代系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调度系统、箱管及堆场操作系统、进出口拆装箱系统、进出口报关报检系统、财务结算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运营和管理系统,但是这些系统的应用程度并不高,一些功能还并不完善,信息不能够实现实时更新且存在很多重复劳动的环节。

2.2 企业缺乏创新理念

北京多数国际物流企业在运输配载过程中,已经形成固定模式,因为地理条件的制约,海运基本只能通过天津港来完成,所以配载过程中不敢尝试配内贸船,或只依托于天津港,从而造成航线单一、运费较高的问题,也未能做到国际物流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最大化。

2.3 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

北京内陆城市这一特点已决定了国际物流企业发展趋向,即单一的第三方物流,因此需要与在港口城市发展有优势的船公司、码头堆场等紧密联系,相互合作。如果一味寻求扩大发展规模,形成从配载、运输、仓储、装箱、集港等一系列相对完整的物流部门,这样会造成核心竞争力分散,资源浪费,成本提高,甚至直接影响其发展速度和规模。

2.4 第三方物流的服务与客户需求之间不能完全契合

目前北京的许多国际物流企业在与客户的合作中比较被动,对客户运营生产环节的渗入层次较低,不能够及时了解客户需求,都是在接到客户通知或者国外代理的指示以后才开始相关操作,安排货物的仓储、运输、进出境通关等,这导致物流企业时常不能做出迅速反应,服务上并不能完全保证高效快捷,往往造成物流供应链系统的不畅。

2.5 第三方物流企业内忧外患

北京市国际物流企业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内部的原因,由于自身基础设施不够健全,运力不够充足,业务基本处于自揽自运状态,运营缺乏效率,管理水平也不高;另外一方面是外部的原因,受到道路运输瓶颈、监管限制、油价过路费上涨等障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同行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甚至有些物流企业为了增加业务量,不计后果恶性竞争,在社会上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以点带面给整个物流企业蒙上阴影。

2.6 忽视物流成本核算

国际物流企业的主要成本包括向各船公司支付进出口海运费、向国内运输车队支付国内公路运费、向仓库及保税物流园支付仓库保管费和人工费等。但仅仅算出物流成本是不够的,许多企业忽视物流成本的核算,没有将物流成本逐项细化。仓储成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每一项都要精打细算,把钱用在刀刃上,把不必要的费用降到最低。但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要确保一个前提,就是要保证企业服务水平不变,企业成本的降低不能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降为代价。

3 北京市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建议与设想

3.1 提质量,重信誉

质量关乎企业生存,是企业生命的灵魂。而信誉是企业的口碑和品牌。一旦企业受到质量和信誉危机,将给企业以重创,甚至成为灭顶之灾。因此企业要严守质量关和信誉关,在员工中更要灌输质量和信誉的重要性。对内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和奖惩措施,抓好管理。对外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发挥正能量,维护好与用户的关系,做好客服。

3.2 适时选择物流一体化方式

传统模式下,从原材料加工到消费者购买到手的成品,中间各个环节都是相互独立的,这导致每个环节间各自为政,缺乏关联。因此若能实现统筹规划,只按照功能分为物料管理、生产管理和分配管理的话,就能形成功能一体化,从而大大加强各环节的沟通、管理,并且可以提高整体的运转效率。

3.3 重点扶持物流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首先要重点扶持大专院校中物流人才的培养,从源头系统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这种人才不仅是培养学生,扩充物流人才队伍,更要重视物流专家的培养和相关课题研究与经费的投入,只有如此,实现有研究、有教学、有后备队伍,才能涌现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物流工作的推动和提升。

3.4 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信息共享

针对服务与客户需求信息衔接不畅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与客户系统直接进行网络上的数据对接,提前了解客人的生产信息、出货计划等,在货量增加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相比于物流企业的硬件设施,客户更关注自己的货物,他们更多地希望第一时间得知自己的货物是否安全妥当、是否准时无误,在运送过程中物流商是否能及时主动地给出以上问题的答案。因此与客户信息共享非常重要,而且共享的信息内容要从客户需求出发,而不是告诉他如何实现这些服务。

3.5 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资源合作

要想解决第三方物流企业内忧外患的问题,除了提高自身实力以外,加强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来弥补自己的弱势,同时需要整合相关联的其他企业,如仓储、运输、报关代理、空运快递公司、海运公司、国际分销公司等资源,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业务上的协同合作。另外,可以与同行业的竞争公司联手,以合作共赢为出發点,利用对方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实现强强联合,丰富扩充业务范围,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共同谋求利益最大化。资源合作除了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缩短商品在途时间外,还可以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3.6 重视物流成本核算,降低物流成本

针对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利润缩水的现状,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体系尤为重要。若投资阶段即考虑到成本问题,就可在厂址位置、物流系统布局、设备购置等方面将成本有效控制。对于大部分物流企业,从投资阶段考虑已为时过晚,但仍可从产品设计阶段、供应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等四大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从而实现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

4 结语

北京市的国际物流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与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帝都标准还相差甚远,需要尽快提高升级,避免成为首都发展的短板,制约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因此,要尽快扶持物流相关产业的发展,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引进高端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才能将北京市国际物流业整体水平提升一个台阶,切实提高和加强核心竞争力。相信北京物流企业将凭借其优越的政治地理位置、广阔的腹地,以及先进的创新服务理念,使其国际化向纵深发展,成为货物流通领域内举足轻重的跨国物流企业。

参考文献

[1] 汪鸣,冯浩.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88-96.

[2] 国家经贸委.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7)[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8-32,484.

[3] 金真,唐浩.现代物流——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2,127-132,261-273.

[4] 张良卫.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模式[J].商业时代,2005(3):43-44.

[5] 王辉.企业国际物流运作模式的分析与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4):69-71.

[6] 黄久久.我国物流标准化的特点、问题与进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4):26-27.

作者:马奕

上一篇:出纳个人年终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新农村三农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