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毕业实习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通过对辽宁省11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办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揭示出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办学历史的局限及师资力量的薄弱;“英语+汉语”教学模式的偏颇;实践教学分量的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以东北振兴背景为思考出发点,针对辽宁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强化国别教学特色;加强应用实践教学等策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汉语国际教育毕业实习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实习论文 篇1:

探究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转型和存在问题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概念简要分析,然后分别从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转型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最后从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设置学位点、明确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内容、确保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毕业之后能够从事本专业工作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够对存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转型;问题

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在当今环境下与市场和世界脱节是业内外普遍认为存在的问题,但是具有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专业的院校数量比较多,每个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每个院校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果参差不齐。因此本文以上海某具有代表性的高等院校为例,对该985、211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为其他985、211和普通高等院校提供转型思路,争取培养社会需要且缺少的不同层次人才。

一、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一)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概述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我国文化,我国对外进行文化输出时必须需要大量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才能满足世界和国家的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是一种教育人才,主要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等教学活动。一般来说,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由高等院校进行统一培养,而且按照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进行教学,每个层次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学水平、学术视野各不相同,但是这三个层次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又可以构成互补关系,他们共同负责了不同方面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1]。

(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是国家的硬性需要,也是汉语教学的重要任务。我国在汉唐时期世界影响力最大,对周边国家以及欧洲国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经受了长达180余年的欺压,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步下降,汉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对其他国家的人民来说汉语学习不再重要。而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改革开放之后又经过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思想引导,我国正在重新回到世界大国行列,同时我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也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汉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因此我国需要大量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输出,从而提高我国的世界地位[2]。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能够依靠汉语言对我国特有的文化进行传播,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融合性和包容性,只有不断开展汉语国际教学,才能逐渐让其他国家的人们对我国文化具有深刻的了解,从而改变国外人民对我国一直以来的固有印象和偏见,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政治地位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语言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雙语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目前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在能力和数量等方面仍不能满足需求[3]。

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中的转型和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师范类本科院校率先建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希望培养能够在国外进行汉语言教学的教师人才,后来该专业被归入到应用语言学的范畴之内,汉语国际教育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同时其他本科院校也开始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尤其是教育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现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同济大学等985、211或者普通本科院校都可以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进行培养,主要培养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知识和理论、汉语与其他语言的沟通转换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语言教学能力、基本礼仪、学习能力等[4]。

(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问题

1.人才培养方向与实际需求不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本科人才存在质量不足的问题,本科生的教学体系需要对各类教学方向有所涉足,因此教学内容的广度比较大、深度比较低,汉语国际教学本科人才掌握的知识、技能、水平与社会需要的人才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本科人才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缺乏一定难度实践教学经验,导致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阅历不足在中华文化教学过程中不能给出合适的解读,追根究底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实际需求不一致导致的问题。

2.本科人才就业方向与汉语国际教育关系不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之后各大院校都开始对该类学生进行招生,导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数量过多,但是高等院校培养的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没有达到各大国际教学机构的标准,导致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毕业之后没有机会从事本专业工作,最终大部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被迫转行,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教学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家和社会对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中的转型和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现状

汉语国际教学硕士人才培养是在本科之上进行深度教学,我国自2007年开始在不同院校设置教育学科下属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专业学位点,自此汉语国际教学硕士人才得到比较系统和专业的培养。以上海某高等院校为例,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其他语言开展汉语教育的能力,学生必须掌握一种第二语言才能胜任国外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样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的思想品德才能够达到教师标准。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问题

1.人才就业选择和实习困难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点有100多个,每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的数量可以达到数千人,但是如此庞大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群就业选择和实习是一项难度非常高的工作。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实习选择只能选择国外的汉语言教育机构,但是这些教育机构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每个需要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数量有限,综合来说国内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存在实习机会不足的问题。

2.硕士人才就业方向与汉语国际教育关系不大

我国各个城市与国外交流的资源是不均衡的,因此在北京和上海等与国际交流密切的城市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的本专业就业几率稍大一些,但是其他内陆城市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就业情况参差不齐。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与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及其他985、211院校相比就业机会明显不足,因此大多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毕业之后都选择从事其他行业工作或者考取国家公务员。

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困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需要选择合适的课题,但是自身毕业实习都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更不要说通过实习积累实践教学经验和毕业论文写作课题,因此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如何写作毕业论文也是当下比较严重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出国实习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才能更好地验证自身所学,从而发现自己在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等院校汉语国际硕士毕业延期已经不再是令人惊讶的问题。

四、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人才培养中的转型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术型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1.学术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汉语国家教育博士人才培养主要方向是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知识、全面发展基本原则、国际综合素养、双语教学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掌握能力,这样才能通过二级博士点培养学术型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人才。当前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皆是如此,各大高等院校希望通过汉语国际教育二级博士点的设立,培养出同时掌握顶尖汉语国际教学能力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学术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学术型人才培养问题

学术型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人才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发表科研论文,但是发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核心期刊的要求非常高,而学校对学术型博士的要求与期刊实际情况的要求并不均衡。上海某高校甚至要求学术型汉语国际教育博士在校期间需要发表2篇以上CSSCI级别的核心期刊,导致学术型汉语国际教育博士只能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一方面,最终学术型汉语国际教育博士并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教学实践,这样以来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非但没有达到对学术型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人才的培养效果,反倒降低了人才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1.博士人才培养需求和招生选择不一致

我国在推进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对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号召,开始培养能够走向全世界的国际汉语教育人才。于是在汉语国家教育博士招生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培养符合型人才,直接从硕士人才中选择无法解决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各大高校想要直接从同时具有高等教育基础和实践教学经验的人群中选拔合适的人才开展博士培养,但是这种方式会让相关人才失去原有工作。

2.博士专业学位点设立问题

上海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博士学位点招生要求为本专业相关行业工作经验五年以上,满足要求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需要再接受长达四年的全日制博士教育才能毕业。假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22岁毕业、硕士人才25岁毕业,则接受博士教育之后毕业的年龄在30~35岁之间。此时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即使拥有博士学位也会面临比较严重的求职问题,而且博士期间还需要發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这样博士就读期间的压力更大,因此当前的博士学位点设立条件必须进行调整,否则对专业人才来说并不具备吸引力。

五、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人才培养建议

(一)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设置学位点

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位于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其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也都是二级学位点,但是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却无法从事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的所以类型工作。例如上海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无法报考语文教师,既然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与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存在较大差异,不如直接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中独立出来,这样即可对其学科学位点的设立条件重新设置。

(二)明确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内容

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过于理论化,对硕士和博士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来说在论文写作方面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对提高自身汉语国家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来说比较不利。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必须将实践教学作为其中的重点工作,在调整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和内容的过程中,有必要将实践过程与论文写作提高到同等地位。

(三)确保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毕业之后能够从事本专业工作

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毕业之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例比较低,而硕士和博士人才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几率稍高一些。其中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不从事本专业原因是出国困难且就业选择面较窄,而硕士人才不从事本专业的原因是论文写作压力过大且没有机会用于教学实践,博士人才不从事本专业的原因是毕业之后年龄压力过大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对各个层次人才的报考条件和教学方向进行改革,确保培养复合型、专业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

结论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方向与实际需求不符以及人才就业方向、汉语国际教育关系不大的问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就业选择和实习困难、硕士人才就业方向与汉语国际教育关系不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困难等问题,汉语国际教育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人才培养需求和招生选择不一致、博士专业学位点设立不合理等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从课程体系、论文写作、就业选择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优化,否则无法对该问题进行有效根治。

参考文献

[1]孔雪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3):116-117+120.

[2]刘娟,李婧,刘冰.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0(40):94-95.

[3]焦树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研究,2020(21):3-4.

[4]吴春相.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转型和存在问题思考[J].枣庄学院学报,2019,36(01):1-7.

作者简介:刘浩平,1984年2月,女,云南普洱人,本科,讲师,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研究方向

作者:刘浩平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实习论文 篇2:

东北振兴背景下辽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创新发展的思考

摘 要:通过对辽宁省11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办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揭示出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办学历史的局限及师资力量的薄弱;“英语+汉语”教学模式的偏颇;实践教学分量的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以东北振兴背景为思考出发点,针对辽宁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强化国别教学特色;加强应用实践教学等策略。

关键词:东北振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创新发展

东北地区主要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五个盟市,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而东北地区作为“共和国长子”曾经在祖国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由于在机制、体制、结构等方面存在问题,使其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拉开了差距。党中央一直高度关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又发起了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热潮,使东北经济建设活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再一次对东北振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提出东北振兴背景下“深化改革开放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治本之策”[1],东北振兴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的参与,其中也包括国外人才。国外人才需要尽快融入中国国内生活中来,而达到此目的的前提条件是对语言的学习和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适应。因此,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下,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成为现阶段辽宁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辽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发展机遇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成为继美国、英国之后的第三大留学目的国。2016年,来华留学生数量达44.3万人,较2015年增长11.3%,达到两位数的增长幅度[2]。与此同时,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上升。据统计“到2017年末全球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3个中小学课堂。”[3]“2017年各国孔子学院和课堂各类学员总数232万。”[4]“近年来,辽宁省高校外国留学生逐年增多,2017年全省有49所高校招收国际学生2.7万余人。”[5]此外,据统计,“辽沈地区接受留学生数量排全国第七。”[6]辽宁省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下,正在不断地加大对外国人才的吸引力度。2017年8月1日,“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沈阳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和永久居留等七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正式实施。”[7]吸引了很多高层次人才来沈发展和创业。“截至2017年10月19日,辽宁自由区沈阳片区正式运行后,沈阳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共签发5年有效期外国人员工组类居留许可49件次”[8]。

因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背景下外籍人才的大量涌入,所以从目前现状来看,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汉语教师的缺口也越来越明显。辽宁省共有50所本科高校,其中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11所学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在480名左右。不考虑辽宁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考研、出国、作志愿者、考公务员等编制情况。以每人教授25名各种形式的来辽外籍人员计算,畢业生的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所需。如此大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缺口,恰恰成为辽宁省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

二、辽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创新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一)学校办学及专业创办历史的局限及师资力量的薄弱

笔者查阅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信息平台等网络数据资源得知,辽宁省有辽宁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鞍山师范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大学、辽东学院、大连民族大学等11所高校相继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这11所高校中,辽宁大学是唯一一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创办的院校,且为211院校。其他十所高校中除大连民族大学和辽东学院以外,其余的8所院校均创办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校时间相对短暂,导致各个高校对于留学生的吸引力度受限。而有资料显示,学校的知名度是影响留学生选择学校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从辽宁省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创办历史来看,最早的是大连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2003年开始招生;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东学院于2005年开始招生;其他大部分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招生都在2010年前后。专业创办历史的相对短暂也对专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学校办学及专业创办的历史是客观性条件,是不可改变的。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在其他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以弥补此方面的客观不足。

就辽宁省开办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11所院校整体而言,学校办学及专业创办的历史较为短暂也成为师资力量稍显薄弱的原因之一。师资力量薄弱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专业不对口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偏弱,以公开发表核心论文为例,辽宁省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11所院校教师从1949年以来共发表本专业核心论文共计34篇。而北京语言大学从2010年至今发表有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核心论文为143篇。可见,辽宁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教学的高校教师在学术水平上还应该有所提升。

(二)“英语+汉语”模式偏颇

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9]。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起步较晚,很多学校在教学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辽宁省11所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普遍存在着一种“汉语+英语”的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上除了开设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应用语言学、汉语修辞学、词汇学等课程,还开设了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语名著选读等课程。这样的“全面撒网”式的“汉语言+英语”的课程设置模式极易造成毕业生毕业后出现英语知识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语言知识不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尴尬局面。

(三)实践教学分量不足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专业的学生需要一方面通过见习、实习的方式了解留学生在汉语学习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见习、实习过程中通过与留学生的实际接触以及亲身讲授来提高和丰富教学实践能力,为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辽宁省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11所本科高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毕业生实践教学分量不足的问题。例如,大连民族大学在13版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上明确写明,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实习时间为5周,学生们在5周的实习时间里,想全面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不同国别学生的学习偏误等相关问题是比较困难的。

三、辽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创新发展策略

东北地区处于东北亚的中心,与朝鲜、韩国、蒙古国、俄罗斯等国接壤或邻近,地理位置优越,这也就决定了辽宁地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目标应该面向东北亚,并逐步向南亚、中亚、非洲等更广阔的地区辐射。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大背景下,辽宁省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11所高校应当积极进取、补足短板、开发地缘优势,以谋求新的更大的发展。同时也要鼓励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走出去”,多参加汉语教师培训和国家汉办汉语志愿者的选拔,让学生在专业实践和应用中不断地得到提升和发展。此外,在东北振兴背景下,抓紧制定新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发展战略,打造辽宁地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特色方向,培养有竞争力的对外汉语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现阶段东北振兴背景,本文提出如下创新发展策略:

(一)加大教师培养力度

教师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由于辽宁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存在着起步较晚等主客观原因,因而导致很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任课教师中有一大部分是由中文和英语等专业出身的教师转而从事对外汉语教育教学工作,所以难免会出现任课教师专业性、学术性不强的问题。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背景下,首先,应加大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要鼓励中青年教师继续学习和攻读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鼓励青年教师在课余时间积极从事科研活动,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并及时总结科研成果,在核心期刊等高层次刊物发表论文。其次,定期举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研讨活动,让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教学的教师参与到教学研讨活动中来,注意交流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学实践中收获的心得和体会,集中讨论并解决在备课和授课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再次,辽宁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还应该多鼓励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学的教师参加国家汉办每年组织的汉语教师选拔,走进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一线,为日后教学实践活动积累宝贵经验。

(二)强化特色化的国别教学

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背景下,辽宁省经济活动的复苏和持续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蒙古、俄罗斯等国留学生来辽宁学习。而辽宁地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普遍存在着“汉语+英语”的培养模式,国别化特色不明显,使得该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竞岗时,与中文专业和英语专业等科班毕业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为此,辽宁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相关课程设置应加强国别化特色和培养力度,要适当减弱以往单纯的“汉语+英语”的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合不同国别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特色人才。例如,在培养教授日本学习者方向的对外汉语教师时,除了开设学科基础课以外,还应设置相关的,与日本语言和文化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历史与文化,了解日本学生的语言偏误,以及开设日语基础课程等,为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教授日籍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国别化的课程设置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辽宁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出现的偏颇和弊端,强化学生专业性和国别化知识与能力,有助于学生日后对外汉语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应用性的实践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专业要培养的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所以其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在新一轮东北振兴背景下,辽宁省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的11所本科高校应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大力完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制定新的课程方案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现階段辽宁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以本体性知识为主体,实践课程分量比较轻,对于学生的实践要求也不高,这直接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实践和锻炼才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所以,应当适当加大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实践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等等。除了适当延长毕业实习的周期之外,还应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专业实践方式,努力创设和增加专业实践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切实走进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进行课堂观摩活动,为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实践感知和经验,使日后的工作能有更好的成效。

其次,辽宁省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的11所高校还应该通过设置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才艺与展示等相关课程来增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往往会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这也就要求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高校要加强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中华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之上,还能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较真切的了解,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这对学生的教学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辽宁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中的一些学生日后将有机会通过国家汉办选拔去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作汉语志愿者。所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日后的打算可以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除英语外,适当开设一些其他语种的语言课程,如日语、蒙语、韩语、俄语等,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这些课程。

总之,在东北振兴背景下,辽宁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创新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伴随着新一轮东北振兴热潮的持续推进,辽宁省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应该怀着与时俱进的理念和信念,谋求发展的新思路。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提出一些策略和措施,以期对辽宁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能起到一些启迪之效。

参考文献:

〔1〕何立峰.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大力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J].时事报告,2016,(07).

〔2〕王辉耀,苗绿.中国留学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出版分社,2017.39.

〔3〕〔4〕孔子学院.全球已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EB/OL].http://confere nce.hanban.org/news/detail17.html,2017-12-12.

〔5〕辽宁省人民政府网站.辽宁省高校外国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增幅达6.76%[EB/OL].http://gol.edu.cn/jyyxlx_12605/20180302/t20180302_1035 361.shtml,2018-03-02.

〔6〕马克资讯.数据显示:辽沈七成海外学子已还巢[EB/OL].http://news.makepolo.com/7144573.html.

〔7〕中国网.辽宁自贸区七项出入境政策实施留住外籍人才[EB].http://news.china.com.cn/police/2017-08/01/content_41328430.html.

〔8〕沈阳晚报.沈阳放宽外籍人员出入境政策49件工作类居留许可获批[EB/OL].http://liaoning.nen.com.cn/system/2017/10/19/020143291.shtml.

〔9〕杨洪.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6,(03).

〔10〕谭福军.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高校治理机制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

(责任编辑 徐阳)

作者:徐杰 齐海英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实习论文 篇3: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培养思考

摘 要: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等方面面临挑战。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证质量监控,促进专业发展。文章基于文献分析,结合相关数据,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内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质量评估等方面分析当前我国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培养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培养;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引言

1985年,我国开设对外汉语专业。2012年,教育部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合并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截至2013年3月,中国大陆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院校达410所。这种爆发式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对海外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受到全国高校外延式发展的影响。

外延式发展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表现为事物外部的延伸,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体现为扩大学校规模、增加招生数量、加大教育投资等。相较而言,内涵式发展则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体现为优化教学结构、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等。外延式发展不一定是内涵式发展的反面,内涵需要外延的支撑,但高校粗放型的外延式发展带来了诸多弊端,加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我国高等教育开始逐步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教育部2012年发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并强调要重点抓学校教学,突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以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文化发展的新趋势,适应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需要,满足社会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这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分析当前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整体规划,创新改革,为国家和时代培养人才。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的挑战

为满足对外汉语师资需求,北京语言学院于1983年率先开设了五年制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专门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1],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但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专业定位与实际需求不符

之所以要设立对外汉语专业,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特定的智能结构”,而“中国高等学校过去没有开设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许多教师“原有的智能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2]。从专业定位的角度来看,这是基于工具性的,重点强调目前需要的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知识和技能,而未考虑“专业本身应有怎样的哲学基础?该专业隶属于哪一大类学科?应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方法?”等问题。

这一模糊的定位反映在1993版和1998版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介绍中,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主干学科为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被理解成汉语与英语专业的混合体。1997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深化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座谈会上,与会者认为,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应培养复合型、外向型的人才,既要具备汉语和外语知识,又要有中国文化底蕴;既要懂得外事政策和外交礼仪,又要懂得教育规律和教学技巧[3]。上述理解与定位均未对这一专业的内涵作细致解释,对开设该专业应具备哪些条件,亦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外语课程、汉语课程、外交相关的课程、教育学课程并重,没有体现专业本身的需求与特点,导致最终培养的对外汉语人才“论中文不如中文系毕业生,论教育学不如教育学院的毕业生,论外语不如外语学院的毕业生”。[4]

然而,专业定位与实际需求不符未能及时引起关注。在各地高校积极扩招的大形势下,各校纷纷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致使该专业就业形势严峻,专业信誉降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受一定影响。例如,该专业的高校招生分数逐年走低,第一志愿录取率不断下降,毕业生就业率低下。

(二)培养质量下降

招生数量的增长可能会带来培养质量的下降,因为随着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一般很难及时跟上。李春玲曾指出,研究者普遍认为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汉语言文化基础知识十分薄弱[5]。培养质量达不到要求,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以及质量监控等密切相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搭建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设置有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但教学内容往往与中文系其他专业的课程没有任何差别,甚至合班上课,未能体现该专业的特色。针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陆俭明等从学科定位的角度[6],钱玉莲、潘玉华等从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7][8],杨泉、王静等从专业实习的调查研究入手[9][10],林秀琴等从分析各种弊端入手[11],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生实践等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但学者的研究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等鲜有涉及。

教师队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各院校的诸多学院开设,有的在国际教育学院,有的在文学院,有的在教育学院……不少教师本身对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没有任何经验,从而导致学生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缺乏。在为该专业招聘教师时,各高校普遍重视的是高学历、海外背景以及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相对忽略教师的责任心、奉献精神和教学能力。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考评机制也會促使一些老师在教课上“挂羊头卖狗肉”,虽然课程名称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但实际教授内容则是自己的研究,如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方言音韵。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建议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导向下,2012版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介绍将其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其主干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核心课程不再将英语作为典型代表,而是各语种外语皆可;汉语、汉语知识、中国文化,文学知识应是该专业的根本,是该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养,在此基础上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学能力的培养,才更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笔者认为,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明确专业定位:汉语为本,兼顾实践

第一,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强调以汉语为主。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共识,但针对该专业的复合型之内涵在学术讨论中未达成共识,其中最主要的争论在于汉语和外语的比重问题。何寅主张汉语和外语并重[12];1993版和1998版的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中也指出汉语和英语并重,并将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确定为主干学科。但潘文国[13]、赵金铭[14]、陆俭明[15]等则认为汉语言知识和中国文化是培养核心。

2012版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介绍将1998版培养目标中的“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调整为“有扎实的汉语基础”,不再要求“熟练地掌握英语”。这一调整体现了学界对该专业认识的不断深化。一方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二级学科,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应以汉语知识及素养的培养为本,外语能力仅需要“符合日常教学的基本要求,熟练掌握课堂用语,能用外语辅助教学”即可。另一方面,外语不应仅指英语,应当注重多语种师资的培养。

第二,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应用和实践。2012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介绍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对外汉语教学实习、中华才艺训练、汉语语言现象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热点问题的研讨等”。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属于师范专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实习过程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因此,若将实践能力的培养仅理解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任务,则有失偏颇。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应将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在《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中,以教学见习为轴心进行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拓展,可供其他学校学习借鉴。[16]

(二)提升培养质量: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办学特色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第一,优化课程体系。何寅在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中指出,语言教学居第一位,文化教学(包括中国哲学、历史、文化习俗等)居第二位。其中,文化教学包含文学教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学教学应有别于中文系重文学(尤其重古典文学)的教学传统,而应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了解文学、社会及思潮变化的关系;应总体把握中国文化,而非仅仅认识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应在该专业的文学教学中占主要地位[17]。因此,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不仅要以专业目录介绍为指导,还要认真研究、仔细考虑每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真正有利于本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二,注重办学特色。特色是专业的立足之本。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的是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或在其他部门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国际化应成为该专业的主要特色。一方面,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过程中,应积极利用暑期学校、短期实习、孔子学院志愿者等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能力,培养出真正国际化的人才。另一方面,课程的国际化需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估等方面借鉴先进国家的办学经验,积极与海外高校开展合作,鼓励发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

(三)加强质量监控:建立评估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必要举措。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通过专业评估进行。在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专业评估正在成为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类下设的二级学科,在专业评估中没有单独的评估指标,教学评估依据中文系其他专业的评估指标而定,未能真正起到质量监控效果。作为国际化程度要求较高的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一,建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评估体系。在建立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内外其他专业的评估方案和评估标准,尤其是在教学环节上需建立明确的指标体系,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加以监控。

第二,要使专业评估体系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院校,对不同层级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进行分层评估,分类指导。

第三,要坚持评估的多元化和常态化。不能仅依靠“行政评估”“专家进校”等评估教学质量,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评估指标为标准,提倡教师集体备课、互相听课,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学校教学管理平台,对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考评进行网络管理、同行评议。

第四,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国家层面的专业质量评估信息库及课程资源网站。一方面,与具有良好实践的专业或高校进行经验交流,完善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合理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专业教学过程的动态监控,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2][3][12][13][17]张和生.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M].商务印书馆,2006:152,153,295,273, 474,283-284.

[4][6]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11-16.

[5]李春玲.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的新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1):63-70.

[7]钱玉莲.“三型一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4(6):45-48.

[8]潘玉华,李英姬,陈展.“三化一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新路径[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2):32-36.

[9]杨泉,朱瑞平.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实习对就业影响调查报告[J].人才培养与就业,2014(22):38-42.

[10]王静.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海外实习模式构建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29-133.

[11]林秀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52-54.

[14]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理念管见[J].语言文字应用,2007(3):13-18.

[15]陆俭明.汉语教师培养之我见[J].国际汉语教育,2017(3):29-35.

[16]徐子亮.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核心课程的实践性知識学习探索——以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为例[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3):17-21.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

作者:周国鹃

上一篇:社区社会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党员服务中心工作总结